栏目小编今天为大家准备了一篇精选文章讲述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 教学质量不仅教师的专业水平相关也和学生的反应有关。相信在本文中您一定会有所发现和收获!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课文的8个字,字书写美观。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展开想象仿写句子,培养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启发学生爱他人、关爱环境。“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的朗读要随感情读出变化来感悟课文。
设计理念:
以读代讲、读中领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本课利用多种形式朗读,在朗读中充分调动学生对本文的感悟,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体现合作意识,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感、人格的目的。
一、欣赏动画,导入课题。
1、谈话导入课题:马良到神笔后他用神笔为老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些什么呢?
2、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是有关马良神笔的。你们想知道课文中的小女孩用他的神笔干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
2、同桌相互学习生字的读音、字形、结构。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4、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
2、小组交流。
A、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B、哪个字容易写错?哪个字不容易写好?
二、再读课文,感悟语言。
2、假如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诗中的小朋友要实现哪些愿望?
A、课文用三节写了作者的三个愿望,你最喜欢哪个小节?在组内读一读。B、在这一小节中,你读懂了什么?小组交流。C、你认为这一小节中哪个句子,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A、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B、扩展说话:我要给--(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课件出示句子)
7、感情朗读课文。
想一想:“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朗读时应该怎样读?(课件出示: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A、读懂了你喜欢的小节,你觉得该用怎样的语气把他读好?B、多种形式朗读。C、说说你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小组讨论:课文中最后一段没有说为谁画什么,你能仿照课文发挥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写出你的愿望,像课文里的小诗歌一样。回家在把你写的愿望画出来。
……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P23例4用数学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口算:
3+74+95+67+812+6
13-727-836-547-263-5
2、计算:
45+4956-27
二、新授
1、教学例4
出示挂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请你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指出:对评比牌前面的灌树挡住了,你有办法知道每个班红旗获得情况吗?
2、小组讨论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看条件
3、小组汇报
如:二(2)班16-3=13
注意:强调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4、问:谁知道二(1)班、二(2)班得几面红旗呢?
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没办法知道。因为被树挡住了。
问:那他们可能得几面红旗呢?
你是在怎么知道的?
三、练习
1、P23做一做
2、练习四第1-4题
教学目的:
1、在学习2、3、5乘法口诀的基本上引导学生学习4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2、掌握4的乘法口诀,能运用4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开火车口算卡片
二、学习新课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小熊请客图。
师:今天小熊家来了许多客人,小熊采了许多红果,要把它们串成糖葫芦请客人们吃,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小熊准备了多少红果吧。
2、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贴出一串糖葫芦图和表格。
师:小熊想把4个红果串成一串,那么2串有多少个红果呢?3串、4串9串分别有多少个呢?你能用所学的方法列式解答,并编出乘法算式吗?
(可先请一名基础较好的'学生说出42=8或24=8,再编出口诀。)
(1)独立思考,填写表格。
(2)小组交流填表结果和自己的思路。
(3)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
板书算式和口诀。
(学生通过前面5、2、3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已对此类新知的学习过程及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填表,写乘法算式和编口诀的工作。)
(4)学生齐读口诀。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记忆口诀。
独立背诵4的乘法口诀;同桌互背;师生对口令;小组选代表比赛对口令,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2、说一说。
可采用小组接龙游戏,引导学生用数桌腿来记忆口诀。
3、练一练第1题连一连。
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4、练一练第3题。
此题也应先让学生弄懂图意,再独立填写算式,说说自己列算式的思路和算式的含义。
5、数学游戏
先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小组合作找出复数的规律,按规律走出迷宫。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5个部分: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第八单元的“数学广角”的内容属于扩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相应内容的复习。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102、105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法、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笔算的方法;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基础知识
1、 问:笔算加法和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2、 学生小组内交流。
3、 全班反馈,归纳小结。
4、 巩固练习,第105页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笔算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二、 发展练习
1、 完成105页第2题。并抽几题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 完成第4题:先估算再笔算。
先估算并说说估算的方法;再笔算。教师多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予他们辅导和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3、 □里能填几。(补充练习题)
5 □ 7 5 7 5 4 □
+ □ 6 - 3 □ - 3 □ + 2 5
7 □ 4 □ 3 □ 6 □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学生能填出几种就几种,都应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在体验学习成功的同时发展思维的灵敏性,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三、 实际应用
1、 完成107页第10题。
学生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小朋友跳绳:
小明 小红 小东 小丁
45下 36下 53下 60下
(1)、小明比小丁少跳了几下?
(2)、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几下?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四、 课堂总结。
五、 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初步学会了一些估算的方法。
第二课时 “表内乘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102、106、107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与各部分的名称。熟记1~9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9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2、 学生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熟记1~9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计算。
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基础知识
1、 同桌互相背乘法口诀。
2、 交流反馈:你的同桌1~9的乘法口诀背得熟练吗?还存在什么问题?
3、 教师抽查。
4、 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再根据一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三五( ) 六九( ) ( )四十二
……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笔算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二、 发展练习。
1、 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先复习倍数的含义,然后完成102页的第3题。
2、 交流反馈。
3、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107页第13题然后校对。
[设计意图]: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在体验学习成功的同时发展思维的灵敏性,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三、 实际应用
1、 独立完成107页第12题。
先在小组内轮流提出问题并解决。
全班交流反馈。(教师多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机会。)
2、 109页地16题:设计游乐计划。
(1)、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同桌合作设计游乐计划。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题意进行描述,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和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 课堂总结
五、 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对单元知识的复习与梳理,学生对表内乘法的口诀更加熟练了,计算速度有明显提高,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第三课时“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103、106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 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 米和厘米的复习
1、 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2、 表象与进率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3、 估计与测量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设计意图]: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估计与测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无参照物的情况下两次估计并测量黑板的长度,强化对米的长度表象。
二、 复习角与直角
1、 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
2、 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4)、出示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独立探究,在书上尝试画线段并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中的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三、 综合练习
1、 组织完成106页第7、8题。
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
2、 小组合作完成第9题。
3、 随堂练习。
四、 课堂总结。
第四课时 “观察物体”的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103、104、109页。
教学目标:
1、 复习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 在复习中借助动手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3、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 培养学生从小善于观察,仔细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复习进一步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的区别。
2、 进一步培养学生准确辨认从不同位置(尤其是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复习
1、 回顾观察物体知识
(1)、出示玩具汽车:这是什么?谁来介绍一下老师手里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观察玩具汽车,介绍样子。
(2)、出示3张汽车图片(前面、后面、侧面)
请你想一想,这3张图片分别画的是哪个位置?是站在哪个位置画的?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2、 说一说
(1)、请小组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文具盒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位同学从自己的所在位置介绍看到的情况。
学生小组活动,组内交流,说一说评一评。
3、 完成103页第7题。
学生先独立练习,再全班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借助小汽车和图片全面回顾所学的观察物体的知识。通过小组交流、互评,培养学生讲解的技能和倾听的习惯。
二、复习对称图形
1、 回顾反思
什么是对称图形?
学生回顾反思,回忆,交流,全班补充,形成较准确的表达。
2、 画对称图形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对称图形。教师巡视。
3、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交流、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理解掌握。
三、拓展练习
1、 教师补充出示各种不同位置看到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
2、 随堂练习。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统计”的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104、108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了解统计的意义。
2、 巩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知,明确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3、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 在复习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2、 能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统计
1、 观察讨论
(1)、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这张图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作用?
仔细观察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2)、学生观察讨论,思考,依据自己的体验回答。
仔细观察统计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梳理统计图信息。
2、 回答问题
根据条形统计图上的信息,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最受二年级同学欢迎的饮料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喜欢哪两种饮料的人数同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 提问与解答
(1)、根据统计图上提供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与解答。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3)、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全班解答,订正。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讨论,在互动中分享、互补。
二、拓展练习
1、 完成108页第14、15、16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采用全班合作的方式进行。
2、 随堂练习。
3、 补充练习。
三、课堂总结。
数学活动《小熊请客》是以故事小熊请客导入,以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带幼儿进入数字、圆点、实物三者的相匹配的学习中。活动流程是这样的,我先通过导入今天我们班要来一位新朋友—小熊,并出示小熊的图片,来激发幼儿的兴趣。
第一个环节:看!小熊今天请了一些小动物,还分别给它们准备了一些食物,并出示图片。因为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的动物朋友小猫、小狗、小鸡、小猴等,孩子们很是喜欢。所以让他们一起来说一说都有谁。
第二个环节是是请客人用餐,根据小熊为朋友们准备的食物,进行手口一致地点数,数一数,小猫吃了几条鱼如:1、2、3、4一共有四条鱼。并让幼儿根据盘子里的食物数量给圈点涂色,吃了三条鱼就涂满三个圆点,再找到对应的数字3,将数字圈起来。接下来的小动物方法同上面一样,让幼儿和老师一起说一说。
第三个环节是是让幼儿在活动材料《数学》第3页上进行操作,个别能力弱的孩子我适时提醒启发他,边巡视边指导。
第四个环节是老师进行一个点评,对幼儿在做的过程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不足之处和调整:在此次数学活动中,第一环节中我觉得我准备的还不是怎么充分,应该做一个PPT,把小熊请的小客人逐一的出示出来,然后让幼儿猜一猜小熊分别给它们准备了哪些好吃的,利用幻灯片的形式让这些食物显现出来,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第二个环节的时候,我忽略了教幼儿数东西的方法,如小鸡吃了四条虫子,应该手指头先指好第一条虫子,开始数,这样能避免少数或多数的情况发生。在让幼儿进行涂圆点和圈数字的时候我也考虑的不是很全面,可以手绘一张图,老师先示范怎样涂和圈的,然后再请能力强一点的幼儿做一个榜样,最后在让能力弱一点的涂和圈,指出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的纠正。在讲评的时候,可以拍下幼儿操作中错误的地方,而不是拿幼儿的本子上来评讲,这样会导致有些坐在后面的幼儿看不清,本子可以放在桌子上,不要拿在手里,避免有些幼儿玩手里的本子不认真听。对于能力差,做的不好的幼儿要给予鼓励,如告诉他只要把刚刚说的那些错误改正了,就能像其他幼儿一样全对了。最后活动延伸的时候我可以把它延伸到区域活动或者是日常生活中,如制作一些相应的图片让幼儿找一找小青蛙吃了几条虫子,并涂一涂圆点,圈一圈相应的数字。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使课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通过小熊请客的故事,数、摆、再数、列乘法算式、编口诀等活动,使学生口、手、眼、脑多种器官参与,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学生在学习中表现为乐于学、善于学,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得积极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还有许多不足,如在合作交流中,有一些学生还不太积极主动,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研究探索如何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乘法口诀的教学一般是比较枯燥无味的,但本课设计新颖,富有情趣,体现了数学学习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小熊请客”的情境入手,一下子就吸引了爱听故事的小学生,学生轻松地从情境中开始数学知识的学习。新知的探索主要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中完成。如小组试拼图形、小组摆放图形、小组合作写算式、合作编口诀都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多次的小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具有团队精神。新知的应用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密切联系实际,体验到了数学和生活的关系。练习的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童心、童趣,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一次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做数学”的新理念,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语言感情交流。整节课老师始终面带微笑,态度温和,语言具有亲和力,接近学生的心灵,体现了“欣赏学生、赞美学生”这一理念。师生共同创造了一个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感性认识3的乘法口诀,然后记住3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3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类推、概括、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各式和样的练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争先的优秀品质。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手工吗?谁能说说你会用自己的这双小手做些什么呢?”
“这是一个周末,方方想给自己的好朋友每人送一辆自制的三轮车,就把各个零件拿出来进行组装,聪明的小朋友们,你能帮他算算,一共需要几个轮子吗?”
谈话: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2辆需要6个,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要几个轮子?
2.一个三角形用几个小棒?能列乘法算式吗?编制口诀?
3×5=15 3×6=18 3×7=21 3×8=24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掌得不错,记忆方法也能掌握。口诀大部分同学能在课堂上背出来。应用方面还有欠缺。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想象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掌握“郊”、“凉”两个生字,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如何在美读课文中让学生去想象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培养学生流利正确地说话。
【教学准备】
图、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主题
小朋友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一起拍手来念一首儿歌好吗?(师生拍手一起朗诵儿歌《秋天到》。)
这首儿歌里描写的景色美吗?昨天老师已经带大家到郊外秋游了一番,你们还记得都看到了什么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图画。)
二、进入情境,美读课文
(配乐)呀,这儿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师范读第一自然段)想和老师一起到郊外游玩的小朋友,请站起来和老师一起走吧!
请同学们继续自由地美美地把课文读一读,一会儿告诉老师你觉得哪个自然段写得最美?(生自由读课文)
(随机教学)
1、让学生在读、评、画、议中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想象秋天的美景。
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采用多种鼓励的方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评: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画:给学生一幅轮廓图,让学生给各种景物涂上颜色。抓住“颜色美”这一特点,更深入地感受秋天的美。
议:让学生自由走动交流、展示自己的画。
2、让学生在玩、读、评中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郊外秋游的快乐。
玩:让学生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进行表演,在表演中切身体会快乐的感觉,激发学生用快乐的心情朗读课文。
(读、评的方式同上。)
三、做“摘苹果”的游戏,进行说话、识字训练。
1、小朋友们今天表现得可真棒,秋姑娘可高兴了,她给大家送来了一棵苹果树。呀!满树的苹果又大又红,你们想摘吗?可是,秋姑娘说了,你们要回答出她的问题才能摘。
2、出示问题:
①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有时像……。
②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③“郊”怎样读?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你会写吗?
④“凉”怎样读?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你会写吗?
四、整体感知,深化主题
1、再读课文。
2、秋天的景色美吗?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一下秋天吗?
(学生思考,发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表求积,提高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求积。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9×5= 8×7= 7×6= 4×9= 3×6= 5×7=
4×8= 3×4= 6×8= 4×7= 9×9= 8×5=
3×7= 4×5= 5×6= 8×9=
(2)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表内乘法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复习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多媒体出示下图:
○ ○ ○ ○ ○ ○ ○ ○
○ ○ ○ ○
○ ○ ○ ○ ○ ○ ○ ○
问:求一共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怎么列式?用简洁计算怎么列式?
5+5+5=5=20(个)
5×4=20(个)
指名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5 × 4 = 20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教师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复习乘法口诀。
①背乘法口诀。采取多种形式背乘法口诀。
②根据“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③口算。
7×8= 9×4= 6×7= 8×8= 6×5= 7×4=
6×9= 9×8= 5×5= 8×6= 3×2= 7×7=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4题。
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习。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6题。
仔细看题,独立完成。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7题。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读懂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对乘法进行了复习,你们有什么新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板书设计
表内乘法的复习
一、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5 × 4 = 20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二、乘法口诀
背诵1—9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出示教学挂图,引出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接着提出人造卫星绕地球2圈、5圈21圈的时间计算问题。
在学生列出算式后,组织学生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学生可以把114看作100来估算,也可把21看作20来估算。估算时让学生说说估算的方法,并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二、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竖式计算,然后讨论交流,并总结方法。
做试一试中的四道题,请4人板演。
做练一练中的第2题,森林医生,让学生找出错误,并改正。
三、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做练一练第4题: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在学生解答时可分几步呈现:
1、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情境中的信息,然后请学生自己提出一些问题。
2、 出示商店从工厂批发的数量,讨论按批发的.数量,原来可以买多少钱,现在降价后只能买多少钱。
3、 出示问题(1),讨论提出的问题。
4、 出示问题(2),讨论提出的问题。
做练一练第5题:本题是一道提高估算能力的教学游戏题。本题的策略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积的位数来考虑是否符合条件。
2、在积是五位数的算式中,看两乘数的最高位相乘的得数约是几。
3、对接近3万或5万的算式再具体地算一算。
学生在思考时,教师应指导他们有规律地思考,即从右往左或从上往下,以免出现遗漏。
[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引出课题。
出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提问:你认识这几个图形吗?
指三角形,问:为什么把这个图形叫做三角形?请同学指一指三角形的角。
提问:正方形和长方形有角吗?指出来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红领巾、手绢、三角板等,它们都有角吗?
教师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题。
二、新课
1、出示课本主题图。
提问:这是一幅什么图?
从校园里你看到了什么?
提问:做操学生伸开的两臂、足球场的边线、三角板的两边、老爷爷拿的剪刀都组成了什么?(角)
提问: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角,你从图上还能看出什么地方有角吗?
2、认识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课件出示实物。
提问:从张开的剪刀,吸管,自来水的水龙头,你能看出哪些地方有角吗?
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回答作出肯定,并在课件中抽象出角。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活动角,并把它拉成不同的角。
提问:这里面有角吗?你能说说角有什么特征?(角的各部分名称)
范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由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边组成的。(板书:画角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指出其余两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告诉学生:指角时,必须从顶点开始向斜线方向指。
(3)教师演示活动角,请同学们观察: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边的长短有没有变化?
小结:角的大小发生变化,边的长短没变,说明角的大小与边长没关系。
(4)折一折。
请同学拿出一张纸,师生共同动手折角,对照自己折的角指出顶点和两条边。鼓励同学你能折出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角吗?
可折大小不同的角,再一次证实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5)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表面上有角。
3、学画角。
(1)看书本例2,你知道怎样画角吗?
(2)讨论怎样画角?
教师说明:画角的过程(边说边演示)。
第一步:先点一个“点”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
第二步:从这个顶点出发画一条直线。(实际上应叫射线)
第三步:再从这个顶点出发,向不同方向再画一条直线。然后标明角的各部分名称。
(3)学生动手画角,画完后标明角的各部分明称。
三、练习
1、P42练习八N1
教师说明:一个角必须有一个顶点和两条射线组成的边,第2图有一条边,另一是弯曲的线;第三幅图两条相连的地方不是一个“点”而是弯曲的线,所以它们不是角。
2、N2
范教师说明:数角时,指角的动作要准确,最好标出角的符号。
3、N3可以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
4、P43N7先让学生找出各个图形中分别有几个角,教师加以指点提示,注意重叠的角和对着的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在个性化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南瓜丰收了,同学去帮助收南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第一组 28人
第二组 34人
第三组 22人
二、新课学习
1.教师: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
学生:28+34+23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
教师:这个算式该怎么算呢?
同样是加法,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进位加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出:
前面我们学习进位加法只有两个数相加,这里有三个两位数相加,是一道连加算式。
教师:再比较一下28+34+22这个算式和我们黑板上的8+4+2这个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出:
两道都是连加,只是连加的范围不同而已。
教师:那它们的计算方法是否一样呢?
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计算方法可能是一样的,都要数位对齐后,从个位加起,相加满10都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下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合作,比一比,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更多、更好!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后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汇报。
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种算法进行汇报:
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
学生汇报后教师整理在黑板上并追问:
除了这些算法,我们可不可以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竖式来计算呢?
用竖式又该怎么算呢?
引导学生尝试列出竖式后并抽其中的两个同学投影展示。
主要引导学生列出右面的竖式:
2 8 6 2 2 8
+ 3 4 +2 2 +3 4
6 2 8 4 6 2
+2 2
8 4
如果有学生能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就请学生列出后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学生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教师则作如下的引导:
教师:其实这种竖式还有另外一种写法,大家想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后再抽一学生投影展示。
教师:竖式的这两种写法是一样的吗?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竖式,其实计算过程是一样的,但相比之下,第二种写法更简单一些。
教师:不管是用哪种方法计算,你觉得三个数连加与两个数相加相比,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
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三个数连加比两个数相加要复杂一些,特别是涉及进位的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
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算连加的算式了,根据这个情景图,你又能列出怎样的算式?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算式?
学生:连减算式。
教师:这个连减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比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以前学的连减算式是20以内的,85-40-26是100以内的连减,并且需要退位。
教师: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试着计算这道连减算式吗?
教师放手让学生试着计算,教师巡视观察,发现不同的算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尽量指导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连减的算法,主要引导学生列出以下两种竖式计算:学生列出竖式后请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教师:在做这道题时哪个地方最容易做错?能给其他的同学提个醒吗?
让学生发现最容易做错的地方就是两次相减时都要退位,因此要按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步一步地思考每步的计算结果。
教师:在做连加连减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在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中依然要注意进位和退位的问题。
三、结论总结
1.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
2.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
3.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
四、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上,你都学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谁来说说你去过哪些地方旅游过?今天,老师带你们一块儿去旅游,想去吗?我们一起出发吧!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的目的地,这里是哪里?揭示课题,齐读课题。(数学广角)
要想进入数学广角的大门,必须先回答出密码门上的密码,是多少呢?瞧,智慧老人来给我们指点迷津了,由1、2组成的不同的两位数(课件出示)有哪些呢?12、21。这两个数都是由1和2组成的,因为排列的顺序不一样,得到的数也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排列问题。补充课题,排列。密码是较大的哪个数,是谁呢?
【在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发生学习愿望。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示,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小朋友的全部学习活动,都随同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小朋友对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发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同学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1)恭喜同学们顺利进入数学广角的大门,里面有哪些景点呢?(聪明屋和智慧岛)你们想先去哪儿游玩呢?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智慧岛的门票只有聪明屋里才有卖的,那我们必须先去聪明屋,聪明屋的门也有密码,它的密码是由1、2、3组成的不同的两位数中的一个,要知道是哪一个,我们必须先把这些数找出来。
①要求:这样,同桌两人,一人摆数字卡片,一人把摆好的数记录下来。在摆的过程中思考一下,怎么摆不重复,也不遗漏。比比哪桌合作的又好又快。(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②生合作摆数,教师巡视。
(3)汇报结果,说方法。
①指名汇报结果,师板书。(请不同顺序小组汇报,并可用投影演示一下)
你们排出了哪些数?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排的?检查一下,有没有重复的,有没有漏掉的? 请不同顺序小组汇报,并说方法。
B、先用2张数字卡片摆出一个两位数,再交换它们的位置;12 21 13 31 23 32
C、分别把1、2、3这三个数字放在十位上,从小到大排列12 13 21 23 31 32
②如果学生没有说出其中一种那么师可以说,老师这里有一种方法你们想听一听吗?你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4)评议方法。
师:大家都采用各种方法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真了不起啊!你觉得那种方法摆最好?为什么?指名说。
师:只要有一定规律和一定顺序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板书:有顺序)
(5)用最好方法再摆一摆,生再摆。
(6)教师小结:看来,这种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再用这个数,与其他两个数分别组合在一起,并且都按数的大小来排列的方法,最快最准,不容易重复,也不容易漏掉。
(1)聪明屋的大门密码是较大的那个数,是多少呢?恭喜同学们进入聪明屋,可以买到智慧岛的门票了。如果你们能猜出智慧岛门票的价格,我就给你们每人送一张门票,那你们就可以到智慧岛上和三个神秘朋友见面了,有信心吗?门票的价格是由0、2、8组成的不同两位数中的一个。
(2)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试着写出由0、2、8组成的不同两位数。
生写,师巡视,指名汇报。
思考:为什么1、2、3能组成6个不同的两位数,而0、2、8只能排列出4个?
门票价格是这些数里最小的,是多少呢?
3、合影排位置。
(1)恭喜同学们,我送你们每人一张门票,你们可以去智慧岛见三个神秘朋友了。他们是谁呢?(课件)
(2)唐僧的三徒弟想在智慧岛上站成一排合影留念,请你来当摄影师,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站法?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排一排。
(4)指名汇报。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思维拓展。
今天同学们在数学广角里有了这么多的收获,你们高兴吗?同学们,我们今天的游览已接近尾声,瞧,三个小朋友要握手告别,如果没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要握几次手?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思考,下节课我们再一起讨论。
经过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的细心编辑,下面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关于“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的相关内容,请大家不要忘记收藏本网页的地址。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而教案课件的内容则是由老师自行完善的。如果教案课件准备得好,可以避免老师漏掉重要的内容。请大家务必重视。
教学目标
1.通过平均分小棒的活动,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与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2.通过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列除法横式、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有余数的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
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除法竖式中每一部分的含义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与众不同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题目,明确题意
教师(出示题目):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么样?
教师:请你们读一读,并在小组内说说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独立审读题目后交流审题结果。
教师: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教师:结果会怎么样呢?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
2.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汇报交流
预设1:列式计算。
13÷4=3(组)……1(根)
教师:13、4、3、1分别表示什么?13÷4=3……1表示什么?
预设2:摆(圈)小棒。
教师:仔细观察,这位同学先做了什么?(先拿出13根小棒。)
教师:接下来他又做了什么?(有4根就圈一个圈,有4根就圈一个圈。)
教师:圈了多少个圈?是多少根小棒?还剩多少根?(圈了3个圈,一共圈了12根小棒,还剩1根小棒。)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同学分小棒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可以分3组,还剩1根。
教师:摆(圈)的过程和算式的书写过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它们都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符号表征、图形表征、语言表征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表征形式,但含义是相同的。)
二、根据平均分的操作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明确竖式中各数的含义
1.整体感知写法
教师:刚才有的同学用摆或者画的方式,有的同学列出了除法算式,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平均分13根小棒。这个除法算式,我们叫它横式。除法算式还可以写成竖式的形式。
教师(出示下图):这就是除法竖式。看看这个除法竖式,竖式中的每个数都有名字,你知道他们都叫什么吗?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3叫商,4叫除数,13叫被除数,1叫余数”。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提问,理解12是4和3的乘积,即除数和商的积。
2.沟通平均分操作与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理解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1)建立联系。
教师:知道了每个数的名称,那你们明白竖式中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教师:看来这对大家有些难度。下面我们就对照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一边分小棒,一边写一写除法竖式。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边分、边写、边说。
(2)沟系。
教师(板书):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边写边说):再写被除数13(要分的13根小棒)和除数4(每4根一组),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
教师:请你按要求把13根小棒,按照每4根分一组,再重新分一分。
教师:结果是可以分成3组,这个“3"写在哪里?
教师: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板书:)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一组,可以分3组。)
教师:谁能边分边说说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教师:要分13根小棒,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你从哪里知道已经分掉了12根?
使学生体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组有4根,有这样的3组,3个4是12根小棒。从算式中我们可以用商乘除数,3×4的积是12。
教师:这个“12”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板书:12。)
教师:我们画一条横线表示按要求分了一次。(板书:。)
教师:这条横线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要分13根小棒,已经分掉了12根小棒,还剩多少根?你是怎样知道的?
使学生体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还剩1根小棒。从算式中我们可以用要分的13根减去已经分掉的12根,还剩1根。
教师:这个“1”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它是怎样算出来的?(补充板书:1)
3.回顾对比,理清写法
教师:我们一边分小棒一边写出了这个除法竖式。请同学们认真地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分小棒的?又是怎样写竖式的?竖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想完后和同桌说一说。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今天又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你觉得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分小棒的过程与写除法竖式的过程之间的联系。通过边分小棒边写竖式这种对应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为其今后进一步自主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奠定基础。在回顾对比的过程中,对横式写法和竖式写法进行比较,加深对有余数的除法的不同表征形式的理解。)
4.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教师(出示第62页“做一做”第1题):请你边分边写除法竖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并组织交流汇报。
5.通过迁移学习表内除法竖式
教师:如果我们有6根小棒,每4根一组,结果会怎么样呢?请你自己分一分,写一写。
学生活动,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选取典型案例。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这个除法竖式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2)竖式中两个1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3)你发现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分完后没有剩余的时候,我们怎样表示?
6.巩固表内除法竖式
教师(出示第63页“做一做”第2题):请同学们先自己读题,然后圈一圈,写一写。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选取典型案例并组织交流。
教师:这个竖式表示什么意思?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三、对比反思,总结全课,积累经验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除法竖式和除法横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除法竖式有什么好处?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93~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了解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数据,能根据统计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调查和收集数据的过程,体验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感受数据蕴含的消息,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
3.感受统计活动的学习价值,培养乐于与同学合作的态度,激发对统计活动的兴趣,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并传播爱护牙齿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1.会有不同的方法调查和记录数据,并能把调查整理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中。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解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师(出示儿歌):一起读一读,这只儿歌在说什么?
生:牙齿。
师(传播爱牙信息)牙齿是身体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不好好爱护它,就会成为蛀牙?(出示PPT)
师(出示例题)看!这几个小朋友正在讨论蛀牙。
师:那你们有蛀牙么?
生:没有......,有......,有1颗......,有2颗......
师:如果老师想知道同学们的蛀牙情况,可以怎么做呢?
生(会回答:询问、调查、记录等等)
师:要知道大家的蛀牙情况,需要一个一个问清楚,然后再记录下来,才能知道结果。
揭示课题——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2、分组活动,交流共享
1.收集数据
师(分组活动)了解小组里每个同学的蛀牙颗数,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生(小组合作)
师(巡视小组合作过程)
你们小组师怎样调查和记录的?
将几种不同的记录放在一起比较: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为什么?
指出用“正”的方法记录很方便。
2.整理数据
师(出示表格)同学们收集数据做的非常好,要想更清楚的看出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我们需要再把收集的数据分类整理,填写在表格里。
生(独立完成)
师:这两个表格分别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呢?
生:第一个表格按蛀牙颗数分的,第二个表格按有无蛀牙分的。
根据整理结果回答:
(1)小组同学中,有蛀牙的人多,还是没有蛀牙的人多?
(2)在有蛀牙的'同学中,有几颗蛀牙的人最多?
你还能想到什么?和同学交流。
小结:通过统计,能清楚地了解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
画“正”字记录人数很方便,在生活中也可以用。
3、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课程表,完成涂色,一个方块表示一节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各有几节?
从图中你知道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师:你知道“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么?同桌两人之间玩这个游戏,做20次,画“正”记录每次的结果。
和同桌的表格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同桌两人的输赢次数刚好相反,平的次数相等)
3.想想做做第3题
课后完成
4、总结
教学板书:
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没有正1颗正正2颗......3颗......4颗......
教学反思: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感受合作记录的过程,用多种方式记录,总结方法,体会活动中的一些发现,提高数学的兴趣。
二年级数学下册《辨认方向》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的第一课时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辨认生活中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 创设情境
你们想和淘气一起到西安玩吗?让我们一起去吧!
2、 回顾已有知识
(出示钟楼及古城墙的城门的图)你能猜一猜它们分别是古城墙上的哪个城门么?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回顾地图上是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规定方向的。
3、 探索新知
(出示钟楼附近的其余四座建筑)你能给淘气说一说它们又分别在钟楼的什么位置吗?
(1)、同桌两人讨论
(2)、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引导学生区分“东面和北面之间”与“东面和北面中间”有什么不同。
4、 应用(出示课本主题图)你能辨认出这些建筑的所在的方向吗?
二、 制作并运用方向板
1、 制作方向板
怎样才能辨认生活中的方向呢?淘气又给我们除了个好主意:“让我们在卡片上标出方向制成方向板吧”。
学生独立制作方向板,指名一人完成电脑上的方向板,在集体订正。
2、 应用方向板辨认方向
(1)、教师给出教室的一个方向,并引导学生正确摆放方向板。
(2)、学生在教室的带领下边指边认教室的方向进一步体会“之间”与“中间”的不同。
(3)、学生自己指认方向。
3、 游戏“我说你指”
教师说出方向词,学生指出教室相应的位置。
4、“看谁人的准”
指名中间的学生起立,教师分别让这位学生北边、南边、东边、西边的学生站起来,在让在这个学生东北方向、东南方向、西北方向、西南方向的同学分别和大家招招手。
三、 复习巩固、灵活运用
完成淘气给我们出的题目。
1、 出示中国地图要求学生抢答出这些城市分别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2、 出示陕西地图要求学生说一说谁在谁的什么方向。相同桌互相说,在集体交流。
四、操作实践
帮淘气完成他们学校的.操场平面设计图。
(1)、学生根据要求摆放卡片。
(2)、同桌两人共同完成其余的卡片摆放,并进行交流。
(3)、指名一组同学完成电脑上的并进行汇报。
五、 作业
观察自己的校园里有什么建筑,并记住他们的位置方向,制作一张平面示意图。
板书设计
辨认方向
西北 东北
西南 东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P60-P6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筷子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会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4.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昨天,杏北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举行了一场美食节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
师:小朋友们要学会分享,在分东西时,他们遇到一些麻烦,我们一起去帮帮忙吧。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分筷子:
师:同学们,你们会分筷子吗?(小朋友平时在家,也要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分给同桌两个孩子,每人一捆小棒。里面分别有6支,7支小棒。请同学们分一分,你手中有几双筷子?
(2)生操作,师巡视(其中一人会出现有多余的)
(3)汇报展示(先请没有剩余的)
摆一摆,说一说,你手中有几双筷子,你是怎们分的?
生:6支筷子,两支一双放在一起,一共有3双。
师:你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刚才分筷子的过程么?
生:6÷2=3(双)
师:你为什么用6÷2来计算?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呢?能具体说说吗?(让孩子具体说说6表示有6支筷子,2表示每份分2支,6÷2表示6支筷子,每2支为一双,也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
师: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叫做?(被除数)2叫做?(除数)3叫做?(商)这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知识。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摆一摆,教学“余数”。
师:有一些同学好像在分筷子的时候,遇到麻烦了?(有剩余)请你上来摆一摆
师:为什么剩下的1个不继续摆呢?剩下的1个够摆1双吗?
师:那么剩下的1支筷子怎么办?(放在一边)
小结:这7支筷子,平均每2支为一双,一共是几双?(3双)还剩下了几支?(剩下了一支)
(板书:3双,还剩1支。)
师:对比这两次摆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生1:第一次摆完了,第二次没有摆完,还剩下1支。
生2:左边有6支筷子,右边有7支筷子。
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是每2支为一双。
师引导:每2支为一双我们说这种分法是?
生2:都是平均分。
师:既然是平均分,我们就可以用除法来表示。7支筷子,2支为一双,
生:7÷2=3(双)
师:这里的3表示?(3双)他把刚才摆筷子的过程表示完整了吗?
生:没有,1没有表示出来。
师:那剩下的“1个”怎么在算式中表示出来?谁来想想办法?
生1:剩1,多1。
生2:用省略号来表示。
师:数学是一种很简洁的语言,在数学上,我们用6个实心的小圆点把“1”和“3”隔开,写上“1个”,表示刚才剩余的1支筷子。数学上把剩下“1”叫做余数,表示平均分后还剩下的数。
板书:7÷2=3(盘)……1(个)
余数
(2)说除法算式的意义。
师:在这个算式中,7表示的是?(有7支筷子)2表示的是?(平均每2支为一双)3表示的是?(3双)1表示?(还剩下1支)
师:谁能结合图,完整的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有7支筷子,每2支为一双,摆了3双,还剩下了1支。
(收小棒)
(3)教学读法。
师:这个算式你会读吗?听老师读读看:7除以2等于3双余1支。一起读(学生齐读除法算式)。点名生来读,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2)对比得出“有余数的除法”。
师:对比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第一个算式没有余数,第二个算式有余数。
师:对!这个算式我们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今天这节课就让咱们一起来好好研究“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多媒体出示练习题1)师:分完筷子,大家最关心吃的了。瞧,这里有苹果,我们一起来圈一圈,分一分,
师读题:圈一圈,圈什么呢?(23表苹果,3个3个地圈)还要?(填一填)你们能不能动手圈一圈,填一填呢?请大家拿出学习单,完成这道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PPT展示正确做法):你是怎么圈的?(3个3个圈)圈了7组,剩下2个,算式:23÷3=7(组)……2(个),同意他的请举手。
提问:你能说说23÷3表示什么意思吗?7表示的是?(圈了7组)2表示?(剩下2个苹果)。
(二)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师:有了大家的帮忙,小朋友们吃得心满意足。瞧,他们现在做起了游戏。
(多媒体出示图片)师:看!这些小朋友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要用几根小棒?(4根)
师:如果有8根小棒,正方形之间不连结在一起,可以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呢?(2个)到底是不是2个,看老师在黑板上摆一摆。(师在黑板上用小棒摆正方形)
怎样用算式表示出来?(生回答:8÷4=2(个))
师追问:为什么要除以4?
生:每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所以要除以4。
师:我们用8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那么用9根小棒呢?师在黑板上摆,提问:摆了?还剩下?所以算式是?(9÷4=2(个)……1(根))
追问:这里的2表示?(摆2个正方形)1表示?(还剩1根小棒)
(2)10、11、12根的情况
师:同学们,想一想,用10根、11根、12根小棒来摆,能摆几个?有没有剩余?请同学们同桌合作,左边的同学摆,右边的同学列式记录下来。记录完把小棒收回信封里。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余数的特点,除数都是一样的,都是4。
师:想一想,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呢?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预设学生汇报:
生1:如果是其他数的话,可能是4,4根小棒就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了。
师:还有谁想说,为什么余数不是4?(生2回答:如果是4,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师演示16根小棒的情况。
师:余数不可能是4,那可不可以比4大呢?比如说余数可以是5吗?
生:如果余数是5,那么其中的4根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师:看来,余数总是1、2、3重复出现,根据你们的意见,余数不能是4,也不能比4大,那么余数只能比4?(小)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请大家想一想,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师小结并板书:余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
(多媒体出示图)师:咱们还是用一堆小棒摆一个五边形,想一想,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有几种情况?
生:余数可能是1、2、3、4,因为除数是5,所以余数
(多媒体出示图)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下几根小棒?说说你的想法。
四、回顾小结,提炼方法
1.师:真不错,同学们会用今天学习到的知识解决问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多个学生反馈)
2.利用评星栏,渗透巩固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附: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一)教学内容:
表内除法(一) 课本P13~36页。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开始,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
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思考。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资源。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注重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注重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敢于发表自己对于数学问题的意见和想法。
(五)课时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课题:平均分
设计者 杨莹莹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75页,例题,“想一想”,“试一试”,“想想做做”第l~7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
一副三角尺、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圆形纸、钟面模型、钉子板等,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的认识
1.说一说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图略画)
学生回答后,再要求指出是角的图形中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2.请学生指出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
二、认识直角
1.初步认识。
(1)说明:三角板上有三个角,(出示三角板。),其中有一个角(指直角。)是直角,(板书:直角)
(2)出示另一个三角板,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三个角之后,提问:其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把两块三角板上的直角重叠在一起,请学生们说一说,重叠在一起的两个角都是什么角?直角和三角板上的其他两个角一样大吗? (指出:直角是三角尺上最大的那个角。)门)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找一找它上面有哪几个角,提问:这4角是直角吗?请学生们动手操作比一比。
再拿出一个纸工袋,请同学们再找一找,比一比,提问:纸工袋上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一个正方形有几个直角?纸工袋是什么形状的`,那么一个长方形有几个直角?像这样的直角,我们可以在黑板上面出来,(板书演示。),这个画出来的角就是直角,如果一个角是直角,一般在直角里用符号来表示(在直角上画。)请学生来指一指直角的顶点和边.
2.加深认识。
(1)你能在教室里找到更多的直角吗?
(2)出示钟面,提问:当钟面上几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可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再回答。)
三,体会直角的大小
1.
(1)我们认识了直角,同样也可以用一张纸(出示一张圆形的纸。)
(2)老师示范,学生动手折出一个直角
(3)将所折好的直角转动,在不同的位置上停留,请学生说一说它是不是直角,使学生认识到方位不同,但都是直角。
2、教学试一试。
(1)再请学生们拿出两张大小不同的纸,各折出一个直角。
(2)比一比所折出的两个直角的大小.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再与刚才圆形纸折出的直角比一比。指出:虽然我们用了几张形状、大小都不同的纸去折直角,但折出的直角都是同样大的。
(3)验证:将折好的直角再与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提问:这两个直角大小相同吗?
四、如何辨认直角
1.教学例题。
(1)出示数学书,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
(2)学生们动手操作,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所用的方法,(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可以用折好的直角等等。)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们动手操作。
提问:课桌面、黑板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桌合作,用书上所示的两把三角尺拼一拼直角。
(2)想一想:用另两把三角尺是不是也可以拼出一个直角呢?请学生们动手拼一拼。 4.教画直角。
(1)介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可以比出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还可以用三角板来画。
(2)示范:先确定顶点,再由这一点起画一条线,再把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一条线上的一点合在一起,再把直角的一边和这条线合在一起,然后从直角顶点起,沿直角另一边画一条线,这样就画好了一个直角,(在直角里标上┐。)
(3)请学生们在第74页点子图上画一个直角,再画一个另外一种形状的直角。
五、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
1、教学例题。
(1)出示第73页的3幅钟面图,请学生们从中找出直角。 (C)提问:哪一个角比直角大?说明: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板书)提问:哪一个角比直角小?说明: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板书)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请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2)指名说一说判断的结果,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六、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练习:
说明:今后的图形中如果看到直角符号,就说明这个角是直角不必再去用已知的直角量。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学生们练习。
(2)提问:哪些图形中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09页教学情境的录像片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方便,而且道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请同学们看,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求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发记录单。
种类
轿车
面包车
客车
货车
辆数
(2)学生记录。
同学们,在观看录像的时候,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后明确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既快捷又方便。
(3)再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会产生困难,反馈时如果学生记录不全,再次组织学生研究如何记录才能完整。强调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1)学生分组讨论。
如果运用一个□表示1辆或2辆车,最多画几个格?应该怎么办?明确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
先让学生尝试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
组织讨论: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4题。
(1)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组织学生提供信息,收集信息,记录数据并填写统计表,完成填空题。
(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课前与学校卫生室联系,调查二年(1)班和五年(1)班的视力情况,完成统计表,并谈一谈对视力较弱的同学的建议,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
(3)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利用多媒体出示班级图书角情境图。学生自己观察,独立完成。对要增添的书的建议,组织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理由。
(4)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这道题以作业的方式完成,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二年级全体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明确长时间看电视有害健康,要注意用眼卫生。
《统计之整理复习》教学设计
整理复习
复习内容:统计图表
复习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并能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
2、合理的、正确的绘制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复习重点:会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复习难点:能根据统计图表的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
复习过程:
一、揭示复习内容
二、各学习小组讨论;
师:各学习小组议一议,通过学习统计这个内容,你知道了什么知识?(学生活动、汇报)
生:
师:各学习小组再议一议,统计表和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三、制作统计图表
1、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看哪种书籍,并将调查结果填入下表,再制成统计图。
本班同学最喜欢看哪种书籍情况统计表
人数种类性别连环画故事书科技书其他书
男生
女生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分别制成两个统计图。(具体略)
3、简单分析:
回答下列问题:
(1)男生最喜欢看什么书?共有多少人?
(2)女生最喜欢看什么书?
(3)喜欢看哪种书的总人数最多?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你想给书店经理提出什么建议?
四、全课小结(略)
五、家庭作业:
社会调查:请同学们调查统计各家庭户20xx年1月2月支付电费的情况,并填入下表:
户数电费月份1元20元21元40元31元60元61元80元81元100元101元以上
一月份
二月份
根据以上统计绘制条形统计图:
1元21元41元61元81元100元
以上
20元40元60元80元100元
回答问题:
(1)电费最多有几户?
(2)你还能提出别的问题吗?并根据图列算式来解答
本节课是“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课。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能运用所学过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图形运动的知识,欣赏并创造图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本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培养学生从给定图案中选取和确定基本图形的能力。
从复杂的图案中确定基本图形是本节课深入学习的基础,在复习环节除了复习三种图形的运动外还通过追问“可以看作由哪个图形经过平移形成了这个图案呢?”初步感知图案中的基本图形。在此基础上,在欣赏、分析老师出示的四个图案的过程中,认识基本图形并通过在学具中找出基本图形和在图形运动前先让基本图形重合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基本图形的概念。
2、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从运动的角度观察图形,不但加深了对图形特征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三个层次,第一,通过观察图案寻找基本图形后想象这个图案是由基本图形经过哪种图形的运动形成的;第二,在学生利用基本图形经过图形运动形成四个图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创造相同的图案,在学生熟悉了这四个图案的形成过程后,通过创设“利用基本图形和图形的运动自己设计图案”这一活动,既可以进一步使得学生熟悉图形的特征和运动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相同的基本图形经过不同的运动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图案;第三,创设利用组成的图案作基本图形,并用这些基本图形经过图形的运动组成更大的图案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注重学科内不同知识的综合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课可以既可以联系不同学科知识也可以联系本学科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图形的运动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综合起来,体现了综合实践课的综合性,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联系不同章节知识的学习习惯。
4、注重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
能否领悟和欣赏数学美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基本成分,能够领悟和欣赏数学美也是进行数学研究和数学学习的重要动力和方法。通过欣赏和动手创作图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并不难,教学中通过教师追问“以前我们只知道它们很漂亮,现在你能用数学的眼睛去分析分析他们为什么这么美丽吗?”让学生不仅感受到数学的美而且用理性的思维分析数学美的内涵,使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虽然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下次执教过程中需要调整。
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决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我认为学生在利用“旋转”这一图形的运动时会遇到困难,但课上学生明显在运用“轴对称”这一知识上出现了困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认为引导学生经历翻转的活动或者通过课件直观演示都会降低认知难度,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和应用“轴对称”这一图形的运动。
教材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学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形成表像,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1、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首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就是把总数分成同样多的份数或每份同样多。在总数中分走同样多的几部份,也就是几个减数相同,这样用除法计算比较简便。
2、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摆学具我们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也用除法计算。
3、通过看一幅图,列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的练习,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4、知道了除法的含义,记住了2~6的乘法口诀,那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就比较容易了。求商时,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再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5、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除法含义是紧密相联的,除法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二是表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因此,除法应用题就有两种数量关系。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除法含义,用除法计算,都已知要分的总数。不同点是其中的一个条件不同,问题不同,列出的算式不同,单位名称也不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关键: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计算应用题。能正确迅速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目标:
1、在掌握平均分两种分法的基础上,加深对除法两种应用题的认识。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挖掘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1、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
2、有余数除法两种应用题余数的处理方法.
教法学法:
1、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突破法
2、“激趣”教法设计:直观导入法。
3、“乐学”学法设计: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手势游戏:( )里最大能填几?
2×( )
9 ×( )
4 ×( )
2、列式、计算,指明口述解题思路。
30个羽毛球,每6个放一盒,可以放几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2)读题后,启发学生联系铺垫孕伏中第2题(羽毛球分放人盒中)列出算式:“43÷5=”,并用竖式计算
(3)讨论:除得的商“8”表示什么?余数“3”表示什么?
(4)根据讨论的'结果,联系例3有余数除法计算结果及答话的写法,独立解答课本119页例4.
(5)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清商“8”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袋”,余数“3”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个”.
(6)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注意横式等号后面的余数及单位名称不能丢掉,写答话时要按题意回答完整。
(7) 反馈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解题过程,重点强调计算的结果及答话应该怎样写。
三、巩固发展
1.完成63页的做一做第1、2题
《除法试商》
《除法试商》
3.(1)26里面最多有( )3。
(2)27里面最多有( )5。
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试试看。
《除法试商》
5、计算后,仔细观察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46÷7= 28÷5= 74÷8=
7×6+4= 5×5+3= 8×9+2=
《除法试商》小结: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6、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除法试商》 《除法试商》 ÷ =6……1
只要除数比余数大,就符合要求。
四、课后小结: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试商时,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3、列好竖式,你是怎样检验的?
第三课时 认识几百几十几
教学内容:课本第16--18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7题。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读法,写法,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正确读、写几百几十的数,能正确口算整百数加减整十数掌握几百几十几数的读、写法,能熟练整百整十数相加减的计算。教法:自主探究,引导 学法:操作、观察法、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计数器、方块图、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1)一百一百地数,从100数到1000。
(2)一十一十地数,从830数到1000。
2.根据计数器上的拔珠,写数并说说它们的组成。480
620
790
910 3.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认识千以内的数。(出示课题.)
二、学习认识几百几十几
I.出示例题方块图。(课件出示)
自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自学要求:掌握几百几十几的读法,写法 自学方法:操作、观察法、合作交流 小老师借助计数器,讲解 四百五十三的组成训练:
1、四百五十三应怎样写呢?(学生交流想法)
2.练习:根据所拨的算珠,写出这个数,并说说它的组成。
3.教学试一试。
(1)在计数器上拨出597,请学生说说597的组成。
(2)一个一个地数,从五百九十七数到六百一十二。
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想想做做”第1题-第7题
四、全课总结:读写一个多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课后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9题
第四课时 认数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19--20页,练习二第1--9题。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干以内数的认识,更好地掌握干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式,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出示课题
二、千以内的数的组成练习
1.数数。
(1)一十一十地数,从一十数到一百。提问:一百里有几个十?一百一百地数,从一百数到一千。
提问:一千里面有几个百?(2)一十一十地数,从二百六十数到三百二十。一个一个地数,从四百八十七数到五百一十三。
2,完成练习二第1题、第2题。
三.干以内的数的读写练习
1.说说千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2.完成练习二第3题。(课件出示)
自学目标:进一步加深对干以内数的认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自学要求:更好地掌握干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式,自学方法:操作、观察法、合作交流
训练:(1)同桌两人合作完成,一个人摆数,另一个人读,然后交换练习。
(2)指名说说读一个数时应注意些什么? 3.读下面各数,说说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哪一位。303
330 提问:“3”在百位上读作什么?“3’’在十位上读作什么?“3”在个位上呢?它们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追问:一个数的中间有。怎么读?一个数的末尾有。又应怎样读呢? 5.完成练习二第5题。(课件出示)(1)学生练习。(2)交流反馈:自己在找接近600的数时的想法。
指出:题中的“接近”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简单计算的练习
1.口算。200+30 400+90 70+900 230-200 490-90 970-900口算后,说说解题思路。
2.完成练习二第6题。
五、全课总结
六、作业布置:练习二第6、7、8、9题。比较大小
第一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课本第21——22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的: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探索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比较数的大小是有现实意义的。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比一比它们的大小。67和57 23和32 9和10 2.说说下面各数分别是几位数以及它们的组成。436 288 52 1000 998 3.揭示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题。(课件出示)
自学目标:探索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比较数的大小是有现实意义的。
自学要求:学生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自学方法:操作、观察法、合作交流
训练:(1)出示例题图,请学生完整说说图意。(2)提问:你认为哪种树比较多?(3)提问;你认为这两个数谁大?为什么? 小老师教:教材“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4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你学会了怎样比较了吗? 五:课后布置:练习三的第1—9题
第二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的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21——22页,“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进行估计,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出示课题
二、比较数的大小的练习
1.说说下面各数的组成。323 769 561 936 2.比一比下面各数的大小。207 〇 307 657 〇 269 900 〇 1000 3.请学生们说说:你觉得如果遇到以上类似的情况,要如何比较呢?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三个杯子,教师参照书中的图片,分别在杯中放入一些黄豆。
介绍:左边第一个杯里大约有200粒黄豆。(板书:大约)”大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提问;你能猜出另外两个杯里大约各有多少粒黄豆吗?(2)指名请学生们各抒己见,并同时说说自己估计的根据、理由。(第二杯大约有400粒,第三杯大约有800粒。)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出示情境图,使学生明白题意。提问:红红说的“我的书比你的少很多”,指的是比多少少很多? 比630少很多是什么意思?(2)请学生们在合适的一栏内打勾。指名说说选择“220页”的理由。3.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交流。
四、全课总结(略)
五、课后布置:完成“复习'第1—7题
复习
第一课时 复习认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24—25页,复习第1—7题。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千以内数的认、读、写与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和整百 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时,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揭示并出示课题
这时间,我们认识了千以内的数,学会了怎样去读、写它们,以及一些简单的计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部分的内容。(出示课题。)
二、千以数的认、读、写的复习自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千以内数的意义
自学要求:会读,会写千以内的数,完成教材23页的第1—5题 自学方法:独立完成 合作交流
训练: 1.读一读下面各数,并说说它们的组成 276 720 702(1)学生口答。
(2)提问:它们都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哪一位?这3个数中都有2和7,但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3)请学生们说一说,应怎样读一个千以内的数? 2.写出下面各数。
五百六十二写作()一千写作()四百六十写作()七百零三写作()
三、复习简单的计算
自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千以内数的意义
自学要求:准确计算千以内数的加减法,完成教材25页的第6题 自学方法:独立完成 合作交流
训练:I.口算下面各题。(1)300+200 600-400 1000-200(2)400+20 670-70 620-600
四、全课总结:请学生说说如何读、写一个千以内的数,特别是如果遇到中间或末尾有0该如何读写。
第二课时 复习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课本第24--25页,复习第8—14题。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估计,使学生们能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提高学生们的数感水平。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出示课题
二、比较数的大小的复习1. 完成复习第9题。
自学目标:学生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 自学要求:完成教材第8、9题 自学方法:操作、观察法、合作交流
训练: 1.比一比下面各数的大小,在()里填上>、
三、练习
完成教材第10—14题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请阅读由编辑为你编辑的二年级上册数学九的乘法口诀课件,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6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了2鈥?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通过观察、联想、推理,在探索与交流中编出6的乘法口诀。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向学生进行认真学习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编出6的乘法口诀。
教学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三五()四五()5脳2=()5脳3=()二五()五五()5脳1=()5脳4=()二、新课。
1.学习6的乘法口诀。由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出示1箱可乐图。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讨论下列问题。
(1)1箱里有几瓶可乐?
(2)表示几个6,一份是几?
(3)怎样列乘法算式?
(4)口诀是()六得()?板书:6脳(1)=(6)
(1)个1份口诀:(一)六得(六)
(5)1箱装6瓶可乐,2箱装几瓶,2箱就是几个6?
(6)怎样列乘法算式?
(7)谁会编一句口诀?板书:6脳(2)=(12)
(2)个1份口诀:(二)六(十二)
(8)3箱、4箱、5箱分别装几瓶可乐,分别表示几个6?
(9)怎样列乘法算式?
(10)口诀是什么?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从三六到五六的口诀。
板书:6脳(3)=(18)
(3)个1份口诀:(三)六(十八)6脳(4)=(24)
(4)个1份口诀:(四)六(二十四)6脳(5)=(30)
(5)个1份口诀:(五)六(三十)
(11)6箱装几瓶?你是怎么算的?7箱、8箱、9箱呢?怎样列式?请你编出六六、六七、六八、六九的口诀?板书:6脳(6)=36
(6)个1份口诀:六(六)(三十六)6脳(7)=42
(7)个1份口诀:六(七)(四十二)6脳(8)=48
(8)个1份口诀:六(八)(四十八)6脳(9)=54
(9)个1份口诀:六(九)(五十四)
(12)在这9句口诀中,哪几句是今天新学的,如何能很快将它们记住?
2.练一练
(1)拍手游戏,同桌两个同学边拍手边对六的口诀。
(2)算一算。
26=16=67=二六()一六()六七()36=66=86=三六()六六()六八()64=56=69=四六()五六()六九()(3)说一说。
一盒彩笔6枝,2盒多少枝?3盒、4盒9盒呢?
(4)在()内填数。
()3=186()=42()6=48()1=69()=54()6=36三、板书设计。
6的乘法口诀6(1)=(6)
(1)个1份口诀:(一)六得(六)6(2)=(12)
(2)个1份口诀:(二)六(十二)6(3)=(18)
(3)个1份口诀:(三)六(十八)6(4)=(24)
(4)个1份口诀:(四)六(二十四)6(5)=(30)
(5)个1份口诀:(五)六(三十)6(6)=(36)
(6)个1份口诀:(六)六(三十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7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7的乘法口诀,掌握编写口诀的规律。
2.提高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3.向学生进行认真学习、善于探索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会自己总结7的乘法口诀。
教学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6=46=16=66=36=96=76=86=二、新课。
1.学习7的乘法口诀。
由瓢虫身上的7个点,引出7的乘法口诀。
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下列问题
(1)1个瓢虫身上有几个点?
(2)1个7是几?
(3)口诀是什么?板书:7(1)=(7)
(1)个1份口诀:(一)七得(七)
(4)2个瓢虫身上有几个点?也就是几个7?
(5)怎样列乘法算式?
(6)口诀怎么编?板书:7(2)=(14)
(2)个1份口诀:(二)七(十四)
(7)3个、4个、5个、6个瓢虫身上分别有几个点,分别是几个7?
(8)怎样列乘法算式?
(9)口诀怎么编?
板书:7(3)=(21)
(3)个1份口诀:(三)七(二十一)板书:7(4)=(28)
(4)个1份口诀:(四)七(二十八)7(5)=(35)
(5)个1份口诀:(五)七(三十五)7(6)=(42)
(6)个1份口诀:(六)七(四十二)
(10)老师引导学生编出七七、七八、七九口诀。
生:后三句口诀集体讨论,自学自悟。
板书:7(7)=(49)
(7)个1份口诀:七(七)(四十九)7(8)=(56)
(8)个1份口诀:七(八)(五十六)7(9)=(63)
(9)个1份口诀:七(九)(六十三)
2.练一练。
(1)送信。
把写有算式的一封封信,投入到写有七的乘法口诀的信箱中。
(3)说一说。
看图,摆2条鱼用几个三角形?摆3条、4条9条呢?
(4)算一算。
27=47=77=76=87=79=17=57=(5)回答。九月份有4个星期零2天,九月份共有多少天?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背诵7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
四、作业
数学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册《3的乘法口诀》教案
教学内容:
3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和编制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3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情境中,使学生经历编制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口诀规律,寻找最佳的记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3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独立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小棒若干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小猴吃桃情境图。
师:贪嘴的小猴子想要吃桃子,它该怎么办呀?(生:爬楼梯)
师:瞧,楼梯多高呀,小猴子爬一会就累了要休息一会,(课件演示小猴子爬前3段楼梯的动画)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休息的楼梯上的数字分别是3,6,9
生2:上面的数字是3个3个往上加的
生3:楼梯上的数字依次增加了3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下一次小猴子会在那个数字休息呢?
生1:12
生2:9+3=12,所以应该在数字12休息
师课件展示
师:12里面有几个3呢?
生:4个3
谁愿意上台来数一数?(请1名同学上讲台指给大家看,同学们齐声读出:1个3,2个3.3个3,4个3。)
师:接着会在数字几休息?它里面有几个3?
生1:12+3=15,15里面有5个3
师课件展示
师:多完整,谁能像他一样清楚完整的表达出来?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展示猴子上楼梯过程。
生1:15+3=18,18里面有6个3。
生2:18+3=21,21里面有7个3。
生3:21+3=24,24里面有8个3。
生4:24+3=27,27里面有9个3。
师:小猴子终于吃上美味的桃子了。现在请仔细观察楼梯上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1:依次增加了3。
生2:后一个数字都比前一个数字大3。
师:也就是说,这组数字都和数字几有关系?
生:数字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3个乘法口诀。师板书课题:3的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有趣的小猴吃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猴爬楼梯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小猴休息的数字都是3个3个往上递增的,楼梯上的数字和3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为下一步编制3的乘法口诀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小棒,小组活动摆一摆。小猴每上3节楼梯休息一次,我们就摆一个三角形,再上3节楼梯休息一次,我们就再摆一个三角形,然后根据你摆的三角形的个数和所用的小棒的根数,完成统计表。
学生活动交流,根据课件摆小棒,并填写统计表。
活动结束请几名学生汇报统计结果,师引导学生总结出:1个3是3,2个3是6,3个3是9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2和5的乘法口诀,现在就请大家试着自己编出3的乘法口诀,编完后同桌之间交流,看看你们谁编的更合理一些。
学生活动,编制3个乘法口诀,老师巡视,对个别学生给予指导,学生编制完成后同桌之间交流完善。
请3名学生汇报自己编制的乘法口诀,学生点评。
师:3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
生:9句
看看你编制的口诀和老师的是否一样?师课件出示3的乘法口诀,学生齐读。
师:观察口诀,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1:从第3句分开,前2句的3在后面,后面几句的3在前面。
生2:结果满十的没有得字,没有满十的有得字
生3:从上往下看,结果依次加3;从下往上看,结果依次减3
师:大家观察的真仔细,掌握了得数的变化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更轻松的记忆口诀。比如老师忘了三五是多少,怎么办呢?
生1:它的前面是三四十二,给十二加三是十五,所以三五十五
生2:也可是想三六十八,十八减三是十五,这样也能得到三五十五
师:你们的方法真不错,现在就用自己的方法快速记住3的乘法口诀吧!
学生自行记忆后齐读口诀两遍。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独立的编制3的乘法口诀,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思考和创造,然后通过小组交流想法,全班交流寻求最合理的口诀形式。在此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学到了基本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练习巩固
1、想一想,填一填
学生填空将口诀补充完整,使进一步熟悉有关3的乘法口诀。
2、摸石头过河
将乘法口诀和计算相融合,在计算表内乘法的同时,让学生说说用到的是哪句乘法口诀,掌握3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
3、列示计算,并说出乘法口诀。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交流。
4、解决问题
一条小船可以坐3人,25人要坐船,8条这样的小船够吗?
先让学生分析题意,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5、数学故事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故事的情节,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故事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和交流的过程中。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题,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形式多样的联系,不但巩固了所学的基本知识,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课总结
师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归纳总结和反思,也是对知识的再次复习巩固,提高了学生的梳理知识脉络,总结知识要点的能力。
教学内容:
课本P88~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使学生知道利用表格来整理知识比较简洁、清楚,懂得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2、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能熟练的利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3、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乘法口诀是重点。掌握乘法口诀表示难点。
教学准备:
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自主整理全部乘法口诀
1、回忆所学的乘法口诀。
提问:我们学了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怎样知道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回忆、计算。然后请部分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
2、师生共同归纳学过的乘法口诀。
(1)、我们已经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1的口诀有1句;2的口诀有2句;3的口诀有3句;4的口诀有4句......
(2)、全部乘法口诀的句数是:1+2+3+4+5+6+7+8+9=45(利用凑整的方法计算或利用加法结合律把算式变形为同数相加的形式进行简算。)
3、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
问:怎样整理45句口诀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1)、小组合作给学具袋里的乘法口诀卡片分类看看能发现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把口诀卡片摆成自己喜欢的口诀表。
3、汇报小组的分类方法即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展示评价,表扬大家认为整理的好的小组。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及体验方法的多样性,在分析、比较中找出比较简明、方便的整理方法。
二、探索乘法口诀表的内在规律。
问: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这张表,说说有什么规律或特征。
学生仍然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里说然后在全班交流。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对乘法口诀表的观察发现,找出乘法口诀表的特征,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等能力。
三、应用拓展:利用乘法口诀表进行计算。
1、回忆口诀的含义,任意说出一句口诀表示的意义。
2、游戏,比一比,赛一赛
(1)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出示卡片,学生对口诀。(已知两个因数求积;已知积求两个因数。)
(2)想一想:89页3题完成后总结做题的方法。
(3)、开放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和应用。
四、课堂总结。这一节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数学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用乘法口诀求商》教案
教学内容:
西师版课标教材第73页例1、例2,74页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七的部分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了解乘法与除法的关系,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用乘法口诀正确计算表内除法。
2、通过用乘法口诀求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及观察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求商。
教学难点:
经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探索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钥匙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前面学过的乘法口诀吗?(记得)谁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呢?其余的同学认真倾听,做好小裁判,明白了吗?
1、师生对口令
2、用口诀完成下面的题?
6()=24()5=357()=21()9=545()=45()8=32
3、计算苹果。(课件出示:每个盘子装6个苹果,4个盘子装了多少个苹果?)
引导学生用已学知识,计算出苹果总数。
(1)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呢?你能用什么方法得出答案?
生列乘法算式:64=24(个)。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用哪句乘法口诀呢?
(2)指明说出所列的算式和所用的乘法口诀,板书在黑板的右边。
师问:孩子们表现真不错,你们为什么能这么快速而准确地计算出乘法算式呢?(用了乘法口诀)真了不起啊,学得牢,用得好,其实,乘法口诀还有别的用途呢?你们想知道吗?出示课题《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初步探究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师:孩子们,老师还请来了四位小客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问:筐里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生:24个问:按什么要求分呢?
生:仔细观察,理解题意。
生:分角色读题。
问:怎样列式?
生:246=4问:你是怎么知道这道题的商是4呢?你是怎样想的?小组交流。
师:看来用乘法口诀求商真快呀!
2、进一步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课件出示:24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师:你是怎样算出这道题的商的?请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想4的口诀中得数是24的口诀是:四(六)二十四,商是6.3、议一议。
(1)上面两道除法算式的商是怎么算出来的?(用乘法口诀)
(2)从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都有4、6、24这三个数字;根据四六二十四这句口诀,可以算出46=24,246=4,244=6;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两个因数分别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看乘法算式,写除法算式。
2、说口诀求商。
3、课堂小游戏,智慧之锁。
讲游戏规则:孩子们手中有三把钥匙,每把钥匙上有一句口诀,老师说算式,孩子们举起对应的钥匙,看谁反应快?
4、走进文具店(生活中的除法)
师:孩子们,让我们拿起口诀这把钥匙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
(1)欣赏文具,了解价格。
(2)解决问题18元可以买()瓶胶水。6元可以买()个铅笔刀。20元可以买()支钢笔。
(3)拓展延伸妈妈给明明12元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买哪些呢?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用乘法口诀求商
46=24四六二十四积是24
246=4(四)六二十四商是4
244=6四(六)二十四商是6
教学目标:
1、会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进一步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3、结合提出并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4、培养初步的小组合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应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难点:探索除法算式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开火车)
46=96=67=89=77=123=164=102=255=153=问:153=5,你算得这么快,有什么好办法?
师:好,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用6―7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研究新知。
1、出示书中图82
师:今天森林里真热闹,小鸟到鹿妈妈家来作客,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鹿妈妈遇到了什么问题?谁能提出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
问:要想知道为它们准备几间房子,也就是求什么?你们会算吗?
(2)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师:你们会算吗?(全体学生在堂上练习本上试做)
(3)反馈学习效果(提问多名学生)
问:426=7,你是怎样算的?答案对吗?你是用哪一句口诀计算的?
板书:
426=7(间)六(七)四十二
七(六)四十二
师:请一位小朋友口答一次。
(4)尝试运用
师:对,一般情况下,我们采用看除数想口诀的方法求商。
看来小朋友们都能用这两句口诀来解决鹿妈妈的难题,真棒!运用这个方法,请你作小老师,再帮助鹿妈妈解决以下的问题,行吗?
小鸟的只数634856495472每间房住小鸟的只数968768需要几间房全体学生独立在练习纸上完成――同桌互相说口诀――从中抽两道题具体说说算法。
师:算完的同学同位互相说一说:在计算时你是用哪一句口诀算的?
(5)看书质疑。
师:请小朋友们翻开书82页,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长颈鹿和小鸟这幅图,有没有疑问?
四、巩固练习。
师:请小朋友们翻到83题,题目要求我们怎样做?
学生独立做书――集体订正。
1、问: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
2、口算竞赛:看谁算对的题目多。
366=497=729=568=819=637=427=546=728=486=549=567=426=639=648=488=师:刚才,我们用了6――9的乘法口诀求商,看来你们都掌握得不错。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2分钟的口算竞赛,有信心吗?
学生独立做――同桌互改――汇报竞赛情况。
四、总结
今天,小朋友们都能较熟练地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并且帮助鹿妈妈解决了难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如何?
板书:
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426=7(间)六(七)四十二
七(六)四十二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数筷子,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学习数学,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数筷子的同时,列出式子,并写出相应的2的口诀,再将他们进行比较,记忆。第二个图片为小朋友滑冰,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了2的乘法口诀后,对其进行训练,巩固。第三个为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自己摆出相应口诀的小棒,然后进行对口令,更加提升了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数筷子编乘法口诀,知道2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2的乘法口诀。
3、会用2的乘法口诀。
4、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学会环保,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根据生活实际编2的乘法口诀。
2、会用2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会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棒、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中国人吃饭用什么工具啊?(出示图片)
生:
引入新课题
二、学习图例1
1、摆一摆,填表格。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把表格填写出来。教师先做示范,带着学生摆一摆,边摆边数,后再让学生摆一摆,数一数。
2、观察表格,想一想再填表格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列出算式吗?怎样列算式呢?
板书:2+2=42+2+2=6
3、你能用乘法表示吗?
板书:2+2=22=42+2+2=23=6
4、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你观察出什么规律了吗?
板书:2的乘法口诀
2+2=22=4二乘二等于四
2+2+2=23=6二乘三等于六
5、学习编口诀
师:二乘二等于四,为了记忆方便,也可说二二得四,二二表示22,得四表示22的结果为4.
板书:2+2=22=4二乘二等于四二二得四
2+2+2=23=6二乘三等于六二三得六
6、小组一起说一说,24,25,的口诀
7、小组发言,老师板书
8、师:25的结果是两位数,为了方便记忆,怎么编呢?(去掉得字),责编出来为二五一十,后面怎么编呢,大家一起编一编。
板书:
25=10二五一十
26=12二六十二
9、看一看,记一记,练一练
25=26=23=27=29=10、小结:大家一起说一说2的乘法口诀
三、学习图例2
1、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图中有几个人在滑雪?你可以列出算式吗?可以列几个算式?用哪句口诀?
板书:24=8或42=8二四得八
2、小结:24和42的口诀都用二四得八
四、课堂活动
1、摆小棒,每次摆2根。摆一摆,列算式,说口诀。
2、对口令。同桌对口令,比比谁对的有准又快。
五、课堂总结、巩固
1、练一练。
2、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师:一起说一说2的乘法口诀
六、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1,2,4题
数学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册《8,9的乘法口诀》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2、在原有基础上独立编制8、9的乘法口诀,探索规律记忆8、9的乘法口诀。
3、培养观察、迁移、类推等能力和探索、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8、9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
熟记8、9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淘气和老师一起去为学校的体育活动小组采购体育用品,咱们也一起到体育用品店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画中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自己发现的信息。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信息。那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可能有:
A:1个足球8元,买8个足球一共要花多少钱?
B:我的问题是,1个篮球9元,买9个篮球一共要花多少钱?
C:我想知道买9个足球和9个篮球一共要花多少钱?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不少。接下来,我们就通过陪淘气买球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购买体育用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了为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利用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解决问题一。
师:那我们先来研究一个足球8元,买8个足球一共要花多少钱,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老师听到笑笑说,我能列一个乘法算式88;那么你知道得多少吗?该怎样计算呢?请小朋友们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计算方法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
师:完成了吗?哪位小朋友愿意来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买足球的钱数的?
全体学生交流计算的过程及方法。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会学习。刚才大家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88的计算问题。亮亮给我们提了一个建议,如果我们能够编出8的乘法口诀,计算起来不就又对又快了吗?小朋友们,你能根据刚才的计算独立编出8的乘法口诀吗?自己试试看。
学生独立编口诀。
师:好,老师看到大多数的小朋友都已经编完了,我们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我们一起来看看丁丁是怎么编写的。(课件出示)小朋友们,丁丁编写的对吗?
2、解决问题二。
师:同学们真能干,不但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还编出了8的乘法口诀。下面请同学们独立来解决1个篮球9元,买9个篮球一共要花多少钱。
师:这么快就完成了?哪位小朋友愿意来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买篮球的钱数的?
学生交流算法。
师:你们的方法可真多,现在咱们就根据刚才的计算来整理一下吧。(课件出示)
师:根据我们计算的结果,你能直接写出9的乘法口诀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吧!
师生一起编口诀,课件出示。
师:8的乘法口诀和9的乘法口诀我们都编好了,接下来,请小朋友们打开书,翻到76页,把下面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让全体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自编8、9的乘法口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有利于理解和掌握8、9的乘法口诀,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深入探究,寻找规律
1、师:写完了吗?同学们的表现真是太棒了!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8、9的乘法口诀,看一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先和小伙伴说一说,一会咱们共同来交流。
学生观察、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和交流的都非常认真。接下来,哪小朋友先来汇报一下你发现的规律?
学生集体交流8、9的乘法口诀中存在的规律。
师:我们班的同学既善于观察,又善于动脑,发现了8、9的乘法口诀中存在的很多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很快记忆口诀。你认为哪条规律便于记忆,你就采用哪条规律。
2、老师也想交流一种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老师把这个方法命名为手指游戏记忆法,想了解一下吗?
师演示:手指游戏记忆法。
师生共同用手指游戏记忆法记9的乘法口诀。
3、对口令游戏:
1只螃蟹8条腿
2只螃蟹16条腿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和熟记8、9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其规律。通过观察、讨论,加深了对8、9的乘法口诀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学校要把买来的球进行编号,你能接着把号贴上吗?
足球8,16,24,()()()()()()
篮球9,18,27,()()()()()()
2、连一连。
485479-9
963229+9
832785-8
392468+8
785684-8
3、1个毽子5元,1个皮球8元,1个羽毛球3元,1个网球9元。
(1)6个皮球多少元?
(2)9个网球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设计了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思考的乐趣,同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8,9的乘法口诀
一八得八一九得九二八十六二九十八三八二十四三九二十七四八三十二四九三十六五八四十五九四十五六八四十八六九五十四七八五十六七九六十三八八六十四八九七十二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二年级上册数学5的乘法口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读懂统计图表,并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并让学生不断地收获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体会统计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渗透健康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合理睡眠的好习惯。
3、通过小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统计图
教学难点:
在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奥运会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少儿频道要举行一次儿童体育比赛,可是应该赛什么呢?这可把董浩叔叔难住了!我们一起帮帮他好吗?
(2)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学生观察。
二、探索新知
1、导入:出示统计图,你们认识它吗?
这个统计图会说话,它能告诉我们许多数学信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统计图表。(板书课题)
2、读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
①请看大屏幕,从图上你能知道或调查的是什么内容吗?你从哪知道的?
②最喜欢是什么意思?
调查项目每人只能选一个最喜欢的
③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同桌说一说。
④学生汇报。
⑴ 踢毽子、踢球、游泳、跳绳,这些词表示体育项目的名称。
⑵ 0、1、2„„16,这些数表示具体“人数”,人是单位名称。
⑶ 每行都有16个格子,1格代表1个人,1格代表一个单位。
⑷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最喜欢某种体育项目的人数是多少?(汇报)„„
⑤教师小结。
3、预测
董浩叔叔看到这个统计图,你猜他会决定举行什么比赛?为什么?
4、体会统计图的优点。
5、读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①比较两幅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并小结。 ②读统计图并体会统计图的好处。 ③小结 ④预测。
到了2008年8月份时,猜一猜喜欢哪一项电视节目的人会更多? 教师提问:到时候我们再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读奥运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1)导入
(2)出示统计表,说说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3)汇报 a.你知道了什么?
b.你觉得中国的运动健儿怎么样?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小调查
1、师:同学们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要想身体好,必须有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还要有充足的睡眠。不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每天的睡眠时间大约有多长呢?是不是有充足的睡眠呢?谁来说说看,你每天大约睡几个小时呢?(指名汇报)
2、大家想不想了解全班同学的睡眠情况,并亲手制作统计图呢? 请看书本第88页的“小调查”:课前,我们已经调查、统计了全班同学的睡眠时间情况,并完成了统计表。
3、现在请每个同学拿出水彩笔,独立完成书本上的统计图。比一比,哪些同学完成得最快!(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并进行汇报、交流。
5、你们知道吗?一般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应保证10个小时的睡眠。你觉得咱们班的同学是不是都有着充足的睡眠,如果没有,你想说些什么?(合理化建议)
五、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统计图表,你们见到过哪些统计图表呢?
师:同学们见识可真广,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了一些统计图表。来看看,看我们还能读到些什么?
课件展示各种统计图表:有折线形的、条形的、圆形的、地图形的。
统计图的花样可多了,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统计知识,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收集一些统计图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发现些什么?
二年级上册数学5的乘法口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
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
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
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5的乘法口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能够对乘法口诀进行整理,并制作成乘法口诀表。
2、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
能对乘法口诀进行整理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师: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你还能说出哪些呢?
生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对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归纳整理。
(出示课题)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
师:请你心里默背乘法口诀,填写乘法表格。
学生独立完成。
师:你们在填写的时候想的是哪些口诀,能够写下来吗?
探究二
师:空格里还缺哪些口诀,请你把他补完整。
生:二四得八
四五二十
五七三十五
六九五十四
三八二十四
五九四十五
师:你是怎样补出来的?
生回答:根据上下左右推算出来的。
师:观察这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生讨论。
生回答
口诀排列的有规律。
很多口诀都重复了。
小结:红色标出的正好分割出了上下重复的两组乘法口诀。
探究三
师:很多口诀都是重复出现的,那我们能不能整理一下,使口诀表变得简单些呢?
生:表格从斜线开始,成对称,所以可以省略一半。
师:在这张表中藏着很多小秘密,你们能不能把小秘密都找到呢?
小组讨论。
生回答。
小结:九九乘法口诀表按一定的规律排列。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师:请你说说你用的哪一句口诀。
生回答。
练习二
师:请你把口诀补完整。
生:三七二十一
师:请你说说相应的两道乘法算式。
生:3脳7=217脳3=21
生:五九四十五
5脳9=459脳5=45
生:六八四十八
6脳8=488脳6=48
练习三
师:请你说说你的思路。
生回答。
师:当遇到除法算式,要怎样思考呢?
生回答。
小结:做除法算式填空时,要用乘法口诀来思考。
练习四
师:根据老师说出的口诀的前半句,把口诀说完整
生抢答。
师:请你和同桌玩一玩。
生交流。
练习五
师:哪一组来开小火车?
生回答。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通过找规律,我们能更容易地记住乘法口诀表。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熟记乘法口诀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在推导的过程中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相应的乘法算式,熟记7的乘法口诀。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学生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数学自信心的形成。
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探索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寻找规律、记忆7的口诀
教学具准备: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谁会背6的口诀?(我们一起背,不光要背的整齐还要有节奏。评价:小朋友们真棒,背得这么熟练)今天我们接着来研究7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回忆一下6的口诀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你打算怎样研究7的口诀?
(学生发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师:今天我们请来好朋友七星瓢虫帮助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课件出示图片)
那我们一起数一数七星瓢虫身上有几个斑点吧,一只瓢虫身上有7个点,2只瓢虫有几个点,3只、4只、、、、、呢?
2、填表
七星瓢虫的只数1234567
斑点的个数
你能算一算完成这个表格吗?
订正表格,
问:它填的对不对,2只瓢虫有14个斑点,你是怎样算的?4只有28个斑点你是怎样算的?
3、编制口诀
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愿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表格列出乘法算式,并相应地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请你打开这张纸,完成下面的两部分内容。
汇报:把你编的口诀大声的读给同学听,要求学生核对、检查自己编写的乘法口诀是否正确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编出了乘法口诀,现在大声地读出来吧,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指名说一说口诀的意义:如三七二十一是什么意思?五七三十五呢?
同学们不仅会编口诀还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义
4、齐读口诀,
仔细观察,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老师总结规律:7的口诀共有7句,从上往下看,一个比一个增加了1,而得数却是一个比一个多7)
问:你认为哪句口诀比较容易记住?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口诀的?
(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天好记)
如果忘记了四七二十八,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5、熟记口诀:
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7的口诀,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记得又对又快。
谁都记在脑子里了?(指名背)还有谁记住了?记住的同学闭上眼睛,不把握的可以看一看黑板,我们一起背一背。
现在老师把得数都抹去,你还会读吗?(按顺序读、打乱顺序读、指名读,老师把口诀补充完整)
师:下面我们做个对口令的游戏好吗?
三七()七七()四七()
你喜欢这个游戏吗?如果你的同位背得很熟练,就给他竖竖大拇指。
谁得到大拇指了请坐好给老师看,你们真了不起,张老师也要送给你们一个大拇指。
看来这些都难不倒同学们,你真是太了不起了,7的口诀和1~6的口诀一样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有关7的乘法的数学问题。
三、巩固应用
1、口算
我们先来做一组口算吧,你准好了吗?师出示口算卡片(选择前几个说一说你用的那句口诀?
2、老师这儿还遇到了数学问题呢?
(1)我们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2个星期有()天,(用的那句口诀?)3个星期有()天,4个星期有()天
(2)读一读,算一算,古诗有多少个字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说一说用到了哪句口诀)
汇报,订正
(3)小朋友们玩过七巧板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版玩具,有七块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薄板组成,拼出来的图案变化万千。老师带来了用七巧板拼组的刻舟求剑连环画。
这幅连环画一共用了多少个薄板?
独立完成,订正,说用的那句口诀。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教学内容:
教材第80-81页的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练习除法竖式。
2.结合情境能提出简单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数学知识的乐趣。
教学重点:
熟练正确的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提高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我们继续来学习。出示情境图:小朋友们,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找两位同学到黑板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老师巡视。
3.反馈、矫正。
同学们看这两位同学做的对吗?预设:如有错误,找学生到黑板订正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15梅5=3(捆)答:可以捆成3捆。师:做对的同学举手,(鼓励学生的表现)做错的同学来说一说错的原因。学生分析错的原因,想到补充。下面来考考大家,同学们有信心吗?
二、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口答:练习除数相同,被除数不同的除法练习重点关注学困生的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掌握情况。
2.竖式计算
(1)学生独立计算。
(2)反馈、矫正:做错的指生说一说错的原因。
说说竖式每一部分的名称和所表示的意义。
被除数是两位数的竖式,商应写在哪一位,为什么?(讨论)
(二)综合练习,应用新知1.自主练习第5题
(1)指生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3)反馈、矫正,重点说说错的原因。
2.自主练习第8题
(1)读图:认真看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读懂图意,解决实际问题)
(2)独立思考后做题,指两生板演。
(3)小组交流讨论:体现问题的开放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反馈、矫正。
(三)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自主练习第9题:讲数学故事
(1)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充分了解画面中的信息。
(2)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数字知识编出自己喜欢的数学故事。
(3)解决故事中的数学问题。
(4)指生结合生活情境用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讲故事比赛。
三、课堂总结,当堂检测。
1.教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
2.当堂检测:完成本课《数学新课堂》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练习
15梅5=3(捆)
答:可以捆成3捆。
教学内容:
第七单元《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经历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经历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
()七四十二()八四十八()七二十八八()七十二六()五十四三()二十七七()六十三()八五十六2、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求商的?
205=4324=8
我是这样想的:()五二十我是这样想的:四()三十二因为:(四)五二十因为:四(八)三十二所以:商是4所以:商是83、小鸟回家有5间房子,10只小鸟回家,平均每间房子住几只小鸟?每间房子住2只,10只小鸟回家,要住几间房子?
(二)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
师: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在做植物标本、有花标本和树叶标本生:有42朵花、56片黄树叶、72片绿树叶
生:6朵花做一个标本、8片黄树叶做一个标本、9片绿树叶做一个标本
师:大家的小眼睛真亮发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
生1:42朵花能做几件标本?
生2:56片黄树叶可以做几件标本?
生3:72片绿树叶能做几件标本?
3、解决问题
师:要求42朵花能做几件标本?就是求什么?
生:就是求42里面有几个六?
师:很好,谁知道怎么列式?生:426=7(件)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因为六(七)四十二
师:你能自己解决剩下的问题吗?(1)56片黄树叶可以做几件标本?
除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片绿树叶能做几件标本?
除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三)、巩固练习
(1)看算式说口诀
408=5168=2639=7486=8183=6213=7546=981=8小结
乘法口诀的得数就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乘法口诀中的前两个数就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因此:除数X商=被除数
(2)小鸟回家
217182405364639246355426305488279(3)小猪吹泡泡
21364832872818645554949799284369142(4)知识应用一张电影票8元钱,我们有40元钱能买几张票?
(四)谈收获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用6-9的口诀求商42朵花能做几件标本?56片黄树叶可以做几件标本?
除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规划精选,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家庭背景各不同,对这册的数学知识有不同程度的掌握,有个别学生连两位数加减法也不能正确计算,但都对数学有很强的学习欲望。因此课堂上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动静结合,多表扬鼓励,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保护、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运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和除法的互逆关系。
2、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3、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4、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备好每一节课,预设好每一个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课堂生成加强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利用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4、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记忆口诀的活动和练习。如“对口令”、“数青蛙的嘴眼腿”和“数螃蟹的腿”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富有童趣的活动,心情愉快的记忆乘法口诀。
5、利用奖章制度树立班级学习榜样,结合班级的评比制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安排:
第一周:数一数与乘法
第四周:观察物体
第五、六周:分一分与除法
第八周:方向与位置
第九周:时、分、秒
第十二、十三周:除法
第十四、十五周:统计与猜测
第十六、十七、十八周:总复习
第十九周:复习
第二十周:考试
以上是本学期对所带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初步设想,展望本学期的教学,也期待着作最大的努力,取得最好的成绩。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二年级数学课件5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学生分析:
大部分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他们已能根据情境列出的乘法算式,并结合情境用数数或连加的方法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这些知识储备都为学生在本课进行自主编制口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有一部分学生对乘法口诀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有的甚至可以背出部分的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使他们产生自觉记忆口诀的欲望。
2、能够归纳学习步骤,掌握乘法口诀的学习方法。
3、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5、有机地重组教材,以五环旗为整节课的学习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记忆5的乘法口诀
(四)、教学设想:
教材主要包括数松果、算一算、练一练三大块,根据教材内容主要设计了情境导入、探究性学习、游戏、应用四大部分。重点从导入的处理、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安排、乘法口诀学习方法的掌握三个方面来说一说。
1、重设情境,激情导入。
新课程在教学中非常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而且非常关注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强调了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于是,我改变教材中数松果的情境,用北京奥运开幕式及运动员夺冠的片段为情境导入,以此为契机,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举行北京奥运会时人们各种兴奋欢呼的场面,在一个个精彩的片段和欢呼声中,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奥运的激情在不自觉中已被成功激起。然后出示奥运五环旗,由学生说说对它的认识,教师再进行简单介绍。
2、重组教材,自主探究。
①五环旗及算一算两部分的整合。
在新课探究这一环节中,原本教材分数松果和算一算这两大部分,潜意识已经把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松果?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割裂为先用最基础的数数的方法来解决,而后才是采用根据图意列乘法算式的方法。学生对于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已有了充分的知识准备,根据学生这一实际情况,我将教材中的数松果这部分换成五环旗的内容,并与算一算这部分进行有机的整合,在导入部分教学完后直接出示9面五环旗,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在学生自主提问以后,便将一共有多少个环?这一问题抛给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应于自己知识基础的方法进行解决,而且将这一环节安排小组活动,这样每个学生不仅可以有自己的方法,还能够获取别人的好方法。这样将教材的有效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由选择学习方式的空间,而且更能够适用于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
②、口诀的学习。
在学习口诀这部分内容中,设计时力求将情境图、算式、口诀三部分联系起来,整段教学流程突出简化二字。让学生从理解图意出发,根据图意将具体的图抽象简化成用乘法算式表示,再根据有关5的乘法算式的规律,将5的乘法算式简化成5的乘法口诀,即看算式编口诀。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便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口诀是由生活实际中逐步抽象、简化成数学知识的,且能充分体会到口诀的作用,自觉产生记忆口诀的欲望。
③口诀的记忆。
在学生记忆口诀时,重点让学生观察口诀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因为发现了规律才能更好更快地记住口诀,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很快记住口诀,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利用规律去记忆口诀,即找规律记口诀。另外,在学生利用规律记忆口诀后,安排游戏看手指说口诀和对口令,也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口诀的记忆,尤其是看手指说口诀这个游戏,更能激发学生记忆口诀的兴趣,由于我们每只手都有5个手指,所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游戏,根据整个小组伸出手的数量来说出口诀,这样学生更容易也更深刻地记住口诀。
3、归纳步骤,掌握方法。
掌握学习方法是学生知识过程的基础,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结构,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步骤,学生才能逐渐地、独立地策划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学习同类知识的过程中,真正地发挥主体作用。因此,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归纳出乘法口诀的学习步骤:①看算式编口诀;②找规律记口诀;③用口诀做算式。学生在掌握了口诀的学习方法后,在教学其他乘法口诀时,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又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方法上的迁移,便于学生真正的独立学习。
(五)、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课件:举办奥运时的欢乐场面。
2、介绍五环旗。
二、探究性学习
1、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①提出问题:A、你们看这里有这么多面五环旗,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B、想一想,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
②解决问题:
A、师:今天我们就来解决一共有多少个圆环?这个问题,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B、小组交流汇报:方法可能有数数(5个5个数)、列乘法算式等。
C、组织学生边数数边列出乘法算式。
2、编制口诀。(看算式、编口诀)
①小组合作,试着编一编。
②交流汇报:你是根据哪个算式遍出了哪个口诀?
3、理解口诀的含义。
举出其中几个乘法口诀让学生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
4、观察口诀找规律。(找规律、记口诀)
师:观察这些口诀,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很快记住这些口诀?试着记一记。
三、游戏
1、看手指说口诀。
2、对口令。
四、应用
1、基本联系:练一练第2题(用口诀、做算式)
2、联系实际:练一练第4题。
一、说教材
《儿童乐园》选自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第二课。本节课是在上一节《有多少块糖》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时引入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乘法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更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课起着关键的承前启后作用。
根据本课的内容及作用,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结合情境,知道算式中各数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把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改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情境,培养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乘法计算的简便性。
教学重点:
会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把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能够从加数相同连加算式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并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说学情
只有对学生有全面而细致的了解,教师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数学基础,但对乘法及其意义还比较陌生。这个学段的孩子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大部分学生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要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二年级孩子好奇好学的特点,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轻松学到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改指出,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教学过程转化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
课堂伊始,我开门见山,谈话导入:“同学们,王老师知道你们一定很喜欢去儿童乐园玩,那儿有什么好玩的?”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发言后,教师进一步创设情境,故作神秘地说:“你知道吗?儿童乐园不仅仅有这么多新鲜有趣的游戏,那儿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和秘密呢!”顺势揭题并板书:《儿童乐园》。
2、探索新知
首先,面对繁杂的情境图,我会引导孩子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有序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这样做降低了课堂坡度,使我的数学课始终面对全体学生,同时学生注意力在同一焦点,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接着,我请学生针对自己找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充分利用情境图,自然、连贯地向下一个环节过渡。
其次,在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中,我选择了“有多少人坐小飞机”这一问题进行集中解决,先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得数,在这里,学生会采用数一数或加法的方法,教师同步板书并请学生解释连加算式的含义:即4个2相加。接着,教师提出:除了加法,还有一种算法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乘法,先集体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将原有知识进行迁移,引出“乘号”、“乘数”和“积”的概念,并及时补充读法和写法,再对比加法算式,得出“2”是相同加数,“4”是相同加数的个数,也表示“4个2”相加,学生自己总结出加法、乘法所表示含义相同,结果也相同,这一步骤学生从现实情境走向符号世界,而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就是本课的思维对象——乘法的生长点,通过对比,学生从形式上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接下来,为了突破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我将课本内容适当拓展,小飞机的数量由4架增加至6架、8架,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并在汇报时说清楚各数字的含义,强化乘法意义的认识。接着,我将情境图、连加算式、乘法算式放在同一屏幕上请学生观察,得出“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表示”,这里我将课堂还给学生,并将图与算式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乘法的意义,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当小飞机的数量增加到30架时,学生发出了一阵阵惊叹,教师及时询问:“对你来说,这个问题难点在哪?困惑你的是什么?”孩子直观感受到,数量太多,计算太麻烦了,此时,教师揭开事先写好的连加算式,长长的算式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课堂达到了一个小小**,再请学生试着用乘法解决,汇报时说明乘法的意义。这时黑板上读法、写法、计算均十分复杂的加法算式与简便的乘法算式形成了强烈对比,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和简便性,产生新的学习需要。这一系列的学习经历是为了让学生产生体验,而体验是为了获得直接经验和感受,增强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升华和发展。
最后,我再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完成后请学生根据同学列的算式猜一猜他解决的是哪一个问题,这样对教材进行了有机处理,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
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课程内容呈现地具有层次性及多样化,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这样的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经历观察、提问、猜测、实验、验证、计算等活动,有效突破了课程重难点。
3、巩固延伸
练习部分我选用教材19页练一练第1、2题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集体评议,在过程中教师注意多元评价,关注学习过程,使学生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如果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初步而清晰的认识。
4、总结全课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请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感受与收获,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个微缩课堂,我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体现了加法、乘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够帮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内容。
儿童乐园
——初步认识乘法意义
加法:2+2+2+2=8(人)
乘法:2×4=8(人)
4×2=8(人)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60(人)
2×30=60(人)
六、预说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采用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活动形式,并充分利用简单实用的课件加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相一致,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味”和“儿童味”,真正将陈省身先生提出的“数学好玩”落到实处!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儿童的经验,根据课堂的生成性,及时调整教学预案,而不是忠诚地执行教学预设!
我的说课到此全部结束,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感谢大家的耐心倾听,谢谢!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页,角的认识。
2.教材简析
本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角,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教材呈现的内容是例1,让学生在实物当中认识角,了解角的基本特征;例2,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画角;结合练习3,感知角的大小。
3.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有关角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对角的认识是笼统的、模糊的,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常见的物体和平面图形出发,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角的科学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掌握角的各部分及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到角有大小,并且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就在生活当中。
5.教学重点
理解角,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6.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7.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卡纸、扇子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知识的有限性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对被本课的教学内容采用了一下几种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绎法、合作交流法,并在课前创设课堂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将这些教学方法合理地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过程中自觉地获取知识,了解角并且学会比较大小。
三、说学法
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角的概念及基本特征,学会比较大小。
合作交流法: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合作交流的精神,并在交流过程中,把自己想法告诉合作人员,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收情景,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角,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创设一个情景,引出一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图中的平面图形,从而引出课题认识角。并且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共同特征。这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对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结合生活,感受角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找“角”: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利用教室中的材料找角。同学相互汇报。学生在找角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就在我们生活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同学相互汇报,如有错误,可以帮助同学指出错误,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2.摸“角”:让学生上来摸一摸教师手中的角,在次直观的感受角的基本特征,并让学生说一说摸角之后的感受。总结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板书)向学生介绍角的部分的名称。边
顶点
边
(教师示范画角)
3.画“角”做“角”:让学生自己画一画,做一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进一步巩固对角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再通过判断以下图形是不是角、从平面图形中找角,及时帮助了学生对角的概念加以巩固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首先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角的大小。先通过观看老师演示纸扇打开和合拢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角在变化,它是有大小的。再有了直观的认识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感受角的大小,渗透比较的方法,并在小组当中进行交流。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受数学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巩固角
1.说一说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角?
2.练习八第三题
3.角在生活的运用
通过以上的练习题,再次帮助学生巩固角的知识。第三题让学生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数学的乐趣。
说教材
1、教材分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4、教学重点: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5、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说教法、学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找一找、画一画、玩一玩、比一比等活动,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老师带来一些图形朋友,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请学生把他们分成两类。(生可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说出圆没有角,其它三个图形都有角。
2、揭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认识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和分类的知识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及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为以后探索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
1、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见过生活中的角,并用手指一指自己身边的角。
2、课件出示剪刀、钟、红领巾,让学生说说它们的角藏在哪儿,用手指一指,并用课件演示请出这些角。
(二)认识角
1、摸角并感知角
让学生拿出三角尺,找出其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和同桌说说发现。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2、认识角的顶点和边
让生汇报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角有个尖尖的、刺手。让别的学生摸摸是否有同样的感觉。
揭示:我们把这个地方叫角的顶点。
生汇报:角的两边是平平的、直直的
揭示:我们把这样的线叫边。
再让学生观察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三)画角、介绍角的名称及读写法
1、让学生在纸上画几个不同的角。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2、请一位学生说出画法,并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角,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3、教师再示范画一个角。
4、给角取名。为了便于区别这两个角,我们可以给它取名,比如第一个角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开的地方,用一个小“)”线把两边连起来,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1,记作1,读作角1,(师板书),第二个角让学生取名,记下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认识还是第一次,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找角,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这样,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层次分明,过度自然,学生容易接受,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
(四)练一练
1、辨角(课件出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找角:书中67页指一指。
(设计意图: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能力,并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
教师出示活动角,并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活动角玩一玩,有什么发现,生汇报交流(板书: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
(二)比一比
1、请生将自己手中的角固定好,然后同桌的比一比,看谁的角大,谁的角小,并请两位学生上前比,教师指导比的方法。
2、师拿出两个角(一个边长但张口小,另一个边短但张口大)让生猜谁大谁小,再放在一起比,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大小只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内化延伸
1、角的应用。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角。
2、如果我是角: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角的用处,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总结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梳理,内化了新知。)
教材分析:
《有趣的七巧板》是课题学习,而“课题学习”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色,它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 课标对它的要求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本课题与众不同,要求学生主要拼多边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用七巧板拼多边形与已学过很多重要知识联系密切;(2)便于学生探索拼图规律。
学情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成功并不意味着没有困难,我预计在活动中学生的难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只对拼图感兴趣,而不善于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和拼图规律;(2)拼摆多边形时,受思维局限性的影响,缺乏创新意识,心理耐挫能力不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勾股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四边形性质等重要知识的理解。
2、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全等变换在拼图中的应用,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体验 “分解--组合” 的过程。
2、探索用七巧板拼摆多边形的规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拼图活动中体验方法的多样性,感受七巧板的文化价值。
2、活动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参与意识与团队精神。
3、增强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探索规律的意识。
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用七巧板拼多边形的过程;积累拼图经验;探索拼多边形的规律。
教学难点:
探索用七巧板拼多边形的规律。
教法学法:
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等方法。作为教师,要深入到各组,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点拨。
课前准备:
查阅七巧板的有关知识,并准备好学具:边长 12cm正方形硬纸板、剪刀、三角尺、彩笔。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制作七巧板。
(1)我来说一说。让学生介绍七巧板的由来。
这样既给了学生展示课外预习成果的机会,又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如果学生介绍的不够全面,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
(2)一起做一做。首先请学生口述:如何把自己手中的正方形硬纸板分割成七巧板?
提醒学生抓住五个中点,然后观察画好的七巧板图,寻找七巧板中所蕴藏的数学知识,分别从边,角,面积三方面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出七块板的特点,尤其是边,角的关系为探索规律埋下了伏笔。最后让学生在纸板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并按教材的方法标上序号,剪开,这样一副七巧板就做好了。
2、探究规律。
这是本课题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对教材的“想一想”和“议一议”的内容做了整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首先让学生从七巧板中任选至少2块板拼多边形,每拼出一种,就画出它的拼法示意图。2分钟内看谁拼的多。
每个学生都想拼出更多的图形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因此增强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接下来投影展示学生的拼图成果,教师也可适当补充,让学生发现用七巧板可以拼摆出各种各样的多边形。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多边形都可以用七巧板拼出?即用七巧板所拼摆的这些多边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小组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提示学生可以从边,角两个方面考虑。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知识共享,共同合作,争取第一个完成任务。
然后师生整合各小组的看法,得出规律。最后让学生回答:你能用七巧板中的若干块板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重在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在整个探究规律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独特表现,给予鼓励,促进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拼图实践。
这也是本课题的重点。
(1)活动一:用七巧板拼出如图的五边形,其中一块⑤号板已经放好,请将其余6块板拼好,并画出拼法示意图。看谁的拼法多。
采用个体比赛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样既符合了学生爱动手的特点,又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最后通过展示学生的成果,让学生体验拼图方法的多样性。
(2)活动二:自由发挥,用一副七巧板拼多边形(每组从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中任选一种,尽可能多的拼出不同形状,并有所记录。)
采用小组合作比赛的方式,小组从选题到操作再到记录最后到展示,可以充分体现一个团队的分工与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估计学生的答案不完整,这里教师可以给出几种答案,可做适当补充。 从边角两个方面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4、设计图案。
这是一个机动环节。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学生通过欣赏教师提供的范例,自己设计一个喜欢的、有趣的图形,也可以仿照老师的,进行自己的创新并加以展示。这个活动学生会很感兴趣,但受思维局限性的影响,可能无从下手,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展示自己的个性。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
5、小结。
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掌握了哪些拼图方法?我表现最好的是 .我的疑惑是。为了回扣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学生畅谈,做到全员参与,强化了重点,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进行反思,锻炼评价能力和反思能力。
6、游戏与欣赏。
通过目莲拯救母亲的游戏,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最后学生在精美的拼图和轻柔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题的学习。
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教育教学领域中重要的管理组织工具,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栏目小编为您准备了多篇涉及“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的内容,本文力求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口算卡片,口答。
2、出示加法,指名说说怎样算的?(可以多种算法)
3、笔算加法应该注意什么?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指名说说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样解决问题?指名回答,板书算式:36-23,
先独立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棒、圆片演示算法,学生回答其它算法,如:口算,笔算。(合理即可)
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四、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练习,学生汇报结果及算法。
2、思考交流讨论:笔算减法应注意什么?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异同。
学生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3、学生看书,质疑问难。
4、完成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及算法。
5、完成练习三第1、2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①、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②、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③、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④、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⑤、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⑥、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2、引入
动手实践二: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
、探索新知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际情况,解决和“倍”有关的具体问题,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教学重点:在具体活动中真正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具体活动中真正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
2、看算式编题。12÷3=4 (平均分,12是3的4倍)
二、看图。新课
1、第一排摆:4个圆片
第二排摆:8个圆片
问:第二排圆片的个数是第一排圆片的个数的几倍?怎么解答?为什么?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第一排摆:2个圆片
第二排摆:是第一排圆片数的3倍。
问:第二排摆( )个。
谁是一倍数?(第一排的圆片数)第二排的圆片数是第一排圆片数的3倍,是什么意思?
3个2 。求3个2 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
3、比一比1)、2)题,他们有什么区别联系?
联系:都是和倍有关的问题。第一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即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第二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即求几个几的和。用乘法。都要找到一倍数。
4、读取文具店的信息,并说一说。
小兔买了1枝笔,花了2元钱。
小牛说:我买了3枝笔。
小狐狸说:我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
问题:1、小牛花了多少钱?
2、小狐狸花了多少钱?
分别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
1、小牛花了多少钱,找到小牛买什么花了多少钱?(3枝铅笔)每枝铅笔多少钱?就是求3个2元是多少。
2、小狐狸花了多少钱。找到小狐狸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小兔花的钱就是一倍数。就是求4个2是多少。
三、练习。
1、画一画。3片叶子配一朵花。15片叶子配几朵花?
每3片配一朵花,即每一份是3,可以配几朵花,就是问15里有几个3.
2、○有3个,△的个数是○的2倍,△有几个?
△的个数是○的2倍,那○的个数是一倍数。就是问2个3是多少。
49页练一练
1、看图列式。
1)长铅笔的长是短铅笔的2倍。短铅笔长8cm,短铅笔的长是一倍数,求长铅笔的长就是求2个8是多少。
2)一倍数是5元,10元是5元的几倍,就是问10里面有几个几。
2、河马有7匹,是一倍数。斑马的匹数是河马的5倍,斑马有几匹。就是求5个7是多少。
红珠是白珠的几倍。白珠是一倍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即求6里面有几个2.
3、找清数量关系。数量关系要对应。
条件: 面包车上的乘客数是小轿车上的2倍。 面包车上有6位乘客。 大客车上的乘客数是面包车上的2倍。
问题:1)大客车上有多少人?
解决:大客车上的人数和谁有关系?(和面包车上的人数有关系。)什么关系?倍数关系。谁是一倍数?(面包车上的人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几个几。
2)小轿车上有几位乘客?
解决:小轿车上的乘客数和谁有关系?(和面包车的人数有关)什么关系?面包车上的乘客数是小轿车上的2倍。面包车有6人,几时问6是几的2倍。求一倍数。把6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即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即求几个几的和,用乘法计算。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物体质量的估量。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枚2分硬币、2袋500克的砂糖、1千克盐若干袋、弹簧秤、盘秤、电子秤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导入
师:昨天李老师带关女儿去新玛特购物,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们都买了什么?请看大屏幕。
师:从画面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她们买了6个苹果,重1千克。
生:1盒饼干110克。
生:一桶豆油5千克。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克”
师:1千克大约有多重呢?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老师给你准备好的1角硬币。一枚1角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请你们亲自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生:一颗钮扣。一个橡皮头。 ……
师: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火腿肠,看看它的质量标注是多少克?
生:34克。
师:好!请同学们掂一掂,感觉一下34克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看一下,你的学具袋里还有什么?
生:牛奶!
师:快来找一找牛奶是多少克?
生:220克。
(在此过程中,提醒学生g即克的英文缩写)
师:那请你赶快掂一掂,感觉一下吧! (学生活动)
师:请同学们从你的桌子里取出砂糖,猜一猜,一袋砂糖是多少克?
(学生猜)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质量标注,是?
生:500克。
师:那两袋呢?
生:1000克。
(板书)
三、实践操作,初步感知“千克”及“克”与“千克”的关系
师:知道了1克有多重,想不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袋盐,(出示盐)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的质量标注,是多少?
生:1千克。
(板书)
师:想不想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师:现在请小组长到老师这里来领1千克的盐。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都掂过了吗?
生:掂过了。
师:那1千克盐和我们刚才的2袋砂糖比较,哪个重?
生:盐重。
生:砂糖。
生:一样重。
师:怎样知道物品的轻重?
生:用秤称!
师:说得好极了,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哪儿见到的?
生:(回答)
师:(出示课件)向同学们演示磅秤、盘秤、台秤、弹簧秤、天平、电子秤台。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盘秤,现在可以验证1千克盐和2袋砂糖哪个重了吧?
生:可以了! (教师称重,学生观察)
师:都指在1千克处,说明什么?
生:同样重。
师:所以…… (板书)1000克=1千克。
四、小组合作,称量物品
师:我们家里常用的是哪一种秤?
生:弹簧秤。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弹簧秤,谁会使用弹簧秤?
生:(演示) (师辅助)
师:想不想亲自动手称一称?
生:想!
师:好!下面请小组长到台前来领物品。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先掂一掂,估量一下大约有多重,再用弹簧秤称一称,看到底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称完了吗?
师:请小组代表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称的什么?质量大约是多少?
生:我们组称的大米,大约是1千克。我们组称的苹果,大约也是1千克。
五、认识电子秤
师:大家在市场买东西时,经常会看到什么秤?
生:盘秤、电子秤。
师:哪位同学认识电子秤,下面就请你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识电子秤,好吗?
生教大家认识电子秤。
六、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师:你这位老师很有耐心,讲解也很细致,谢谢你!
师:昨天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和鱼,请看画面,善于思考的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苹果和鸡蛋一共多少千克?
师:他的问题谁来答?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一共是3千克。
生:鸡蛋比苹果多几千克?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所以鸡蛋比苹果多1千克。
七、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好。想不想来做一个闯关的游戏。
生:想!共6关。
第一关:说一说(教科书上88页1题)。
第二关:写一写(教科书上88页2题)。
第三关:填一填(教科书上89页4题)。
第四关:比一比(教科书上89页5题、6题,90页关于棉花、铁的思考题)。
第五关:问一问、答一答(教科书上89页7题)。
第六关:看一看,算一算(教科书上90页8题)
师:你们可真棒!一连闯过了6关,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八、师生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知道了1千克=1000克,学会了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
1、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感受用身体的某部分测量物体的普遍性,养成估测意识。
重点: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身体上蕴藏着很多的数学“秘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我们身体上的数学“秘密”,你们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师:淘气有什么发现呢?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教材第88页第一幅图。
生:淘气的妈妈告诉他拳头的一周和脚长差不多。
师:这是真的吗?太有趣了,让我们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测量进行验证吧。
学生合作测量,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师:原来真的是这样的。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秘密”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测量一下吧。把测量的结果填写在教材第88页表格内。
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测量,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秘密”?
生1:我发现双臂平伸的长度和身高差不多。
生2:我发现一般头长的5倍就等于身高。
生3:我发现腰围是脖子一周长度的2倍。
……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测量、观察思考,发现“秘密”。
师:大家发现的“秘密”还真多啊!现在就读一读教材第89页《我的身体是一把尺子》,读完跟同学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主交流。
师:请借助刚才测量的步长,用步测的方法测量我们教室的长和宽,然后用卷尺测量进行比较。
学生分组合作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教师巡视,了解不同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比较的结果。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经历发现身体上秘密的过程,感受估测的价值。】
师:我们身体上有许多“尺子”。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先用我们身上的“尺子”估一估,再选择适当的工具进行测量。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A类
列式计算。
(考查知识点:乘法;能力要求:会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
B类
(考查知识点:除法;能力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法计算。)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7×4=28(厘米)
B类:81÷9=9
一、 课前游戏,感知关系。
游戏:小猴捡桃子儿歌:小猴小猴跳跳跳,一跳跳五格捡桃子。请你帮忙数一数,小猴跳了多少格?
课件从演示从5—60跳小格的过程。
师:看,这些小格就像一把尺子把小猴捡桃子的过程 的记录了下来,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把这把尺子卷起来,会变成什么呢?一起来看课件。
师:时间啊一分一秒地走过,钟表就是一把记录时间的尺子,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认识时间。
二、活动探究,自主学习。
1、 钟面结构的回顾
师:回忆钟面上有什么?
生:(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都有5个大格)
师:每个大格里有5个大格,我们来数一数,到这边找一个大格数一数。(请2位同学说一说:“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对,知道了这些小格以后,会使我们对时间的认识更准确,那么,下面我们就要来认识分。
2、 认识大格和小格
仔细看,分针走1个小格是几分?(课件演示走1分)分针走1小格是1分,分针走2小格是几分?结论:分针走1个大格是5分。
3、 认识分。
师:分针走1个大格是5分,那分针从12起走到数字2是?(10分)
如果让你们继续往下算下去,你们会算吗?
——学生操作(填作业纸)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二、拨钟练习,认识1时=60分
——教师拨钟,5分5分地拨,看看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走的?
出示一个12整,请同学仔细观察,现在分针和时针都指着几,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12时5分、12时10分、、、、、12时30分、1时。
——从12时开始一直拨到了1时,从钏面上,它们经过了多少时间?分针和时针是怎么走的?
——在这一个小时里,分针走了多少?时针走了多少?
——课件演示,时钟从12时走到1时的经过。
现在是12时,走到了1时,在这1个小时里,时针走了多少?(时针走了一大格是1时),再来看看分针,分针从12时开始一直走了1时,在这1个小时里,分针走了多少?(走了1圈,1圈是60分)
——你们现在发现了什么关系?
(1时=60分)
教师板书并让学生齐读。
三、认识几时几分
1、时针和分针是一起走的,下面请看老师这个钟面,那么怎么认识它呢?(拨到12时,这是几时?12时,对,先看时针,刚才时针指着12,是12时,时针是用来记时的。那如果时针走过12时呢?(老师边说边拨),就是12时多,如果时针走过数字2呢?(是2时多)。
总结:时针和分针是一起走的,那么在认时间的时候,即要看分针也要看时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几时。
1、 认识几时几分(并写一写)
-----出示一个整时4:00,4:05, 4;30, 4:45.
逐个时间分别认一认,特别说明4:05,由于分不够两位数,我们要用0来占位。
接着出示4:30,你们认识这是几时吗?你是怎么认的.?(时针走过数字4,就是4时多,分针指着数字6,是30分,合起来就是4时30分,也可以说成4时半。
教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把大家认识时间的办法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时几分。
利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认起时间来一定又快又准,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练习,看谁学得最棒。
四、巩固练习
1、认一认(3个钟面)
2、拨表练习: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呢?请你根据老师说出的时间,在你的学具钟上拨出这个时间。课件呈现老师早上起床的时间6:30,上午上班时间7:20,上午上班时间11:45。
同桌合作,两人轮流,一人说一个时间,另一个人拨出来,同桌互相检查。
2、 总结:同学们,你们今天表现真棒,其实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时间的安排,认识了时间,我们就能把我们的生活打理得更有趣,回家可以参照这个表格做一个我们的时间安排表。
五、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沪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一学期P65—66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角与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能够动手制作直角,能够用直角量具测定和判断直角。
让学生逐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与直角。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制作直角。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规则的纸、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生活中的角。
2、交流:哪些地方有角。
3、引出数学中的角。
自主探究,丰富认知
认识角
抽象出数学中的角
提出问题: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汇报交流:角的特征
小结: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
3、判断
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角?
认识直角
课件出示直角
(1)提出问题:刚才观察的几样物品,有这样的角吗?
(2)提出问题:三角尺上有这样的角吗?
小结:像这样的角的我们称为直角。
(3)揭示课题:角与直角
(4)出示各种各样的直角
小结:角的位置,边的长度,开口大小变化时,它还是角。
折直角
课件出示视频
观看电脑老师折直角
自己动手折直角。
6、找一找教室中的直角
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数一数
回顾新知,课堂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课堂表现评价。
【板书设计】
角与直角
边
边
边顶点
边
顶点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学生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3)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方法: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积累测量经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5)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入主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学法:
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6)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因此我安排了以下七个教学环节:
1.新课导入2.探究新知3.巩固新知4.达标反馈5.课堂小结6.布置作业7.板书设计8.教学反思
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一、新课导入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统一长度单位初步做了铺垫,同时,也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二、探究新知
教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老师:小朋友们,课桌是和你们天天相伴的好朋友,你想知道它多长吗?你能借助身边的工具或物体去比一比吗?谁来说一说,你想用什么做工具呢?
学生经过思考说出可以用不同的工具去比一比后,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比,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产生了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找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量课桌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认识直尺和厘米部分时,引出直尺。让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基本能够找出直尺上面的有关数学信息,教师重点讲授:长长短短的线叫做刻度线;直尺上最前面的数0所对的这条刻度线叫做0刻度,0刻度是直尺上刻度的起点;字母c,表示的是厘米。这样的设计是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对直尺的充分观察中自主认识直尺,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认识1厘米有多长,教师采取让小组内交流的形式进行的,知道直尺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比一比1c有多长,伸出右手,把大拇指和食指放在一起,慢慢的张开,张开到两个手指间的长度大约是1c,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c的长度,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或物体上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大约是1c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未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接下来,让学生认识2厘米、3厘米......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总结出:从0开始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或者看物体的一端到另一端,中间有几个格就是几厘米,也可以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学到这,很顺理成章的就是: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教师让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做题单中的测量小棒的长度,要求先估测一下小棒的长度,然后再用直尺测量,通过对比,提高学生对估测的能力。
三、 巩固新知部分,我一共设计了三道题:第一道是教科书第52页例2,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并说一说测量的方法。第二道是测量课桌面的宽度,采取的方式是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小组内交流,互相纠正。第三道是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采取的方式同上。
四、达标反馈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四道题,分别是: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算一算;看图填空;估一估、量一量。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计算物体的长度。
五、课堂小结部分,我还是抛出一个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一下梳理。
六、布置作业部分,教师设计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找5个不同的物体,先估测出它们的长度,然后用直尺测量出具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明天上课交流。
七、板书设计: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测量工具:直尺
单 位:c 厘米
0刻度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短或者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案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在我们日常的交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
1、边谈话边出示小东从家里走到学校的两幅图片,理解图意。
①这两幅图有什么变化?
②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小东从家到校用了10分钟,,他每分钟走65米。
2、先独立思考并解答下列问题,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①小东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②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至少走多少米?
③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小东每天上学、放学至少走多少米路?
1300+1300=2600(米)或13002=2600(米)或6504=2600(米)
3、小东家在6楼,小东每上一层楼大约用12秒,他在1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1、出示一张火车硬卧票价表,引导学生观察票价表理解题意,知道在一定的里程范围中票价是固定不变的。
2、出示问题,先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
①北京到郑州有689千米,每张票多少元?买4张需多少元?
先明确689千米是在671~700千米之间,找到相应的.票价为每张156元;买4张就是1564=624(元)
②郑州到长沙有898千米,每张票多少元?买3张票,500元够吗?
④张叔叔预定2张北京到长沙的火车硬卧票,每张需要交手续费5元,一共需要付多少元?
1、出示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独立观察并思考: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估计走哪条路最近。
3、算一算:最近的路大约有多少米?(将计算各条路的长短与观察路的长短两方面结合起来。)
1、找一找交通中的数学问题,与同伴说一说。
2、交通标志知多少:通过向父母长辈、交通警察请教,上网、看书查询,认识一些交通标志,比一比谁认识的交通标志多。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课件热门”,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一、教学背景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第一课时,教材第12页至14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属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知识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基础,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二、根据课标要求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举例说明“每份同样多”,并能说出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至少
80%的学生能比较规范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平均分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主题情境,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实物学具,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二)主要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基于此,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积淀经验。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三)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四)全课总结。下面就每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进行说明。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情境引入,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二(1)班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图中小朋友分东西的场景进行描述,尤其是对“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进行猜想: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应该放在哪一堆里?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情境的原因是孩子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具有浓厚的兴趣 ,这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在观察分食品的场景中,那种要求分的公平、一样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们内心需求的,因此,会很自然的产生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通过这一环节,让他们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学具图形代替实物 ,按照小组人数将这些“实物”进行分配,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是相对开放的,组内利用学具代替实物,各种“实物”的数量也不一样,按照4个人来分,会出现每人分得同样多,也会出现每人分得不同样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实现经验互补,也为教师调整教学预案提供现实情境。这个环节使进一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利用实物展台,选取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小组进行对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 由此揭示这种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设计意图:经过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对比,让学生再次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过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平均分“表象—— 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展示和交流,引导一部分学生能比较清楚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课件出示练习三第2题:小红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她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是对的?先由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想法,再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概念判断“哪种分法对”,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渗透份数、每份数,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三册书本第10页到第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五环旗环数的活动,引导学生得出5的乘法口诀。
2.能用5的乘法口诀计算有关的乘法算式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认识乘法口诀的结构,探索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1)出示北京申奥成功的图片。
1、大家从图中观察到什么?
2、一共有多少个圆环?
1、出示1张五环旗卡片,指名说算式。
2、分别出示2张,3张五环旗卡片,指名说算式。
1、引导学生编写1个5至3个5的乘法口诀。
⑴观察三道乘法算式的积,你有什么发现?
⑵根据乘法意义编写乘法口诀。
⑴合作讨论4个5至9个5的乘法口诀。
⑵汇报讨论结果。
⑶齐读口诀后独立完成课本第10页的内容。
1、让学生边读边观察口诀的规律。
3、淘气表演背5的乘法口诀。
4、忘记口诀有什么方法记忆?
2、找朋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总是的方法和意识;
2、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意识;
2、初步学会表达解决总是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序的思考问题。
教学任务分析: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内容标准中的四个领域之一。在第一学段中,要特别加强实践活动,“搭配中的学问”是本册书的四个专题活动之一。通过这一专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学科,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等。同时对身边的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究生活中的数学;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具备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活跃,能多角度思考问题,富有创新精神。因此我在数学广角这一主题中安排了 五个板块进行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况,提出搭配中的问题
谈话:今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和大家在一起学习,希望在这节课中我们能够成为好朋友!今天我们初次见面,我给你们先讲个“田忌赛马”的故事,想听吗?(教师讲故事,大屏幕播放连环画)
(学生聚精会神地边听故事边看画面。)
谈话:故事讲完了,你知道孙膑是如何帮助田忌反败为胜的吗?田忌赛马是用到了数学中的什么学问,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就能揭开这其中的奥秘,也能成为聪明的军事家孙膑。今天我们要学什么呢?我们要学习“搭配”,那“搭配”有哪些奥秘呢?带着我们想了解的问题去数学乐园旅行一次,去探索搭配中的学问吧!
二、引导参与,探究搭配的方法和学问
1、有顺序的搭配。
讲述:数学乐园里有自选商场,让我们看看有什么?课件展示 2件上装和3件下装,如果你只能选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穿法?
让学生猜想可以搭配几种不同的穿法?
那猜想了就让我们想办法来验证吧。你可以用提供的材料来摆摆,也可以自己画一画,再想办法把它记录下来,也可以算一算。(课件出示: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
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方法)按学生不同层次来展示。
摆先让学生摆重复的、遗漏的
再让学生说有没更好的方法———摆有顺序的。
比较得出先选定上装搭配下装或先选定下装搭配上装,只要有顺序的来搭配就能不重复、不遗漏。
画 学生可以用各种符号表示各服装,再连线。
如:①——③ ①——④ ①——⑤②——③ ②——④ ②——⑤
想2+2+2=62×3 3+3=6 3×2
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小结:有顺序的连线和思考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算出搭配的种类,这样保证既明了又不会重复、不遗漏。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
2、配一配。
讲述:自选商场除了衣服还有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2种饮料、4种食品)
提问:如果让你选择一种饮料和一种食品,共能搭配出几种不同的饮食?谁能很快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利用刚才所学的方法计算出8种不同搭配的饮食。)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但都是有顺序的思考。
讲述:不同的饮食就有不同的营养,虽然有的饮料和食品是同学们喜欢的,但不能全根据自己的喜好随便搭配,因为这其中的营养素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我们要学会科学地搭配饮食。
提升:如果增加一种饮料,还是让你选一种饮料和食品,共能搭配几种?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三、课堂实践
讲述:选好了衣服和食品,我们来到了数学乐园门口,(点击数学乐园)可想进入乐园,必须先破译门锁上的密码,这密码是由9、3、7三个数组成的一个三位数,这三个数共能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密码?
动笔之前请先思考你准备怎样有序排列的?
问:你共排出了几种不同的三位数?你们和他排得一样吗?
(学生对数学有序地进行排列。然后说说自己是如何排列的?)
课本第5—6页“分草莓”及“试一试”、“算一算”、·练一练”练习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平均分数目较大的物体,引导学生经历的试商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
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具备了下面的认知基础,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对被除数数目较小的余数的除法,能较快的求出结果,并学会了竖式计算。这节课的重点是:当被除数稍大一些时,如火热借助惩罚口诀进行试商,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探索中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学生练习完毕,引导学生对以上小题进行分类,并请学
说一说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引导学生按余数的情况分成两类。
课件出示课本第5页“分草莓”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提问:要解决“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指名口答。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以商6。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认识: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课本第6页“练一练”的第1 ~ 5题。
学生先独立练习后进行集体订正。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认为在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6—67页的内容。
知识目标:
在实际情境中,让孩子建立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概念,知道1分=60秒,体会分与秒的关系。
过程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1分钟的长短,并感受时间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及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目标:
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生活和数学的密切联系。教育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一分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对一分钟的感知。
教学准备:
学具袋、、秒表、篮球、跳绳。
教学过程:
(一)体验 一分钟有多长
师:同学们,我们放松一下唱首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师:刚才我们唱首歌曲用了一分钟,那一分钟还能干什么呢?今天我们来看看一分钟能干什么。
板书:一分能干什么
(二)动一动 感受一分钟
师:首先我们来认识钟面上的指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时针和分针,那钟面上还有一根指针很特别,他叫什么名字呢?有什么特点?
师: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一秒到底有多长,ppt看大屏幕看两遍。
师:你可以用动作或声音来表示吗?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师:我们知道了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也通过这么多方法我们记住了一秒。
(三)数一数:感受1分=60秒
师:秒针如果走一圈,是多少秒呢? 生齐说:60秒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师: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秒针走60个小格就是60秒,那么当秒针走一圈时,分针又走多远呢?
师:是啊!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ppt,那你觉得他们俩是什么关系?(板书1分=60秒)
我们知道1分=60秒,看来一分钟真的很短暂。
(四)活动体验 试一试
师:那大家来猜猜一分钟究竟能干什么呢?
师:老师位同学们准备了10钟不同的活动体验一分钟,现在我们体验一分钟到底能做什么呢?能做多少
师:谁再来说一说,你都做了什么?
师:同桌互相说说你一分钟做了多少?
(五)说一说
师:太了不起了,一分钟做了这么多事请,看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做更多的事,实际上一分钟除了能做这些事以外,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里还能做很多的事,发生很多的事(PPT)。
师:看到这些你想说点什么?
师:是啊,一分钟能做很多的事,也会发生但很多的事,所以我们要把握现在,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啊!
(六)估一估
师:刚才我们一直是在钟表的帮助下来认识一分钟。可是如果没有钟表,你能用什么方法来估计一分钟有多长呢?老师请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小组合作,师到小组中参与合作)
师:都找到好办法了吗?哪个小组先把他们的好办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师:看来大家都找到好办法了,老师要看看你们的方法灵不灵。现在老师要播放音乐,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老师是不提醒的,听明白了吗?预备——开始!
(七)比一比
师:想必大家累了老师播放一分钟动画片,但是要闭上眼睛仅仅等待一分钟,等老师说好了,再睁开眼睛,能做到吗?
师:好了,同学们看得意犹未尽,那么你们觉得,等老师弄和看动画片同样是一分钟说说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同样是一分,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会觉得很短暂,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会觉得很漫长。
师:这节课上到这儿已经过了将近40个1分钟,这40个1分钟,你觉得是短暂的还是漫长的呢?为什么?
师:珍惜每1分钟有时会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你们能珍惜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分!让我们共同来读一句有关珍惜时间的话来共勉吧: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最后在《时间像小马车》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这节课!
很高兴为您介绍“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相关的内容希望能够提供帮助,欢迎您参阅读本网页。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教案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们称数值变化的量为变量(variable)。
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我们称它们为常量(constant)。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说x是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y是x的函数(function)。
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
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proportionalfunction),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形如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linearfunction)。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
每个二元一次方程组都对应两个一次函数,于是也对应两条直线。从“形”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
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第xxx页引例的意图。
(1)、主要目的是用来引入极差概念的。
(2)、可以说明极差在统计学家族的角色——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量。
(3)、交待了求一组数据极差的方法。
四、课堂引入:
引入问题可以仍然采用教材上的“乌鲁木齐和广州的气温情”为了更加形象直观一些的反映极差的意义,可以画出温度折线图,这样极差之所以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就不言而喻了。
五、例习题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第xxx页习题分析。
问题1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问题3答案并不,合理即可。
六、随堂练习:
1、一组数据:473、865、368、774、539、474的极差是,一组数据1736、1350、-2114、-1736的极差是.
2、一组数据3、-1、0、2、X的极差是5,且X为自然数,则X= .
3、下列几个常见统计量中能够反映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是( )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D.极差
4、一组数据X 、X …X的极差是8,则另一组数据2X +1、2X +1…,2X +1的极差是( )
A. 8 B.16 C.9 D.17
答案:1. 497、3850 2. 4 3. D 4.B
七、课后练习:
13.1.1轴对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轴对称是与平移、旋转等相关联的又一种图形变换,在小学已有初步的渗透.初中阶段,它既是前面全等三角形概念的拓展与延伸,又是图形全等的具体应用,也是研究今后研究等腰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等图形性质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节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出发,通过生活中平面图形的实例,抽象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并类比得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探索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称轴与对应点所连线段之间的关系获得了性质,并类比其过程,得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整个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也体现了类比方法在研究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知道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2)探索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理解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形欣赏、观察、折叠、剪纸,设计等数学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总结概括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2)通过性质探索过程,体会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感悟类比方法在学习中的应用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感受轴对称的价值,增强学生的数学审美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初步获得动手的乐趣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认识过轴对称,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但是对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第一次接触,在了解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上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具体图形,让学生获得感性认知,进而了解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同时,八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具有初步几何知识,但他们的几何认知能力仍处于较低级的阶段,抽象概括、空间想象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教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设疑诱导、操作发现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欣赏图片出发,以操作、观察、想象、发现、概括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化静为动,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中,使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
四、教学过程
为达成教学目标,我实施了以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感悟新知
2、抽象概括,总结概念
3、动手操作,探索性质
4、当堂检测,应用拓展
5、反思盘点,整合新知
6、布置作业,体验创造
(一)、创设情景,感悟新知
欣赏一组具有对称美的图片让学生发现这些事物的美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美景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引出课题。遵循新课标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二)、抽象概括,总结概念
本环节是教学重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
活动1:观察对称美,发现共性
抛出问题:问题1 仔细观察观察图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思考总结特点,师生共同归纳概念,然后学生理解概念,圈关键词
再追问:能举出其他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观察类比-概括归纳-定义概念-事例判断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增加其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活动2:类比旧概念,收获新知
成轴对称概念的学习主要建立在已获新知基础上
问题2:观察每对图形,类比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吗
学生自主探索特征,教师规范语言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再次观察类比,进行思考,仿照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形成过程,得出成轴对称的概念。
活动3合作共交流,辨析概念
本节的难点在于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因此此环节利用具体的等腰三角形获得感性认识,进而了解两者间的区别和联系。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教师讲解进行有机结合。
(三)、动手操作,探索性质
将长方形纸对折,在一侧标出三个点A,B,C(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用笔对准三个点扎孔(穿透两面)
展开,在另一侧分别标出A′,B′,C
′
画出折痕MN,分别连接折痕两旁的三个点,形成△ABC
和△A′B′C′
问题4 这两个三角形什么关系?
追问1:连接AA′,BB′,CC′,那他们与对称轴MN有什么关系呢?
追问2:那如果再连接任何一对对应点呢?
追问3:由此可以概括出成轴对称的性质吗?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并说明其中的道理,学生思考回答得出成轴对称的性质
问题5:如果在动手操作中顺次连接A,B,C,C′,B′,A′,所形成的六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追问:能类比成轴对称的性质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吗?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拓展:如果老师将点A扎在折痕MN上,我们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那此刻点A的对应点呢?下列结论不一定正确的是()
A.∠ABC=∠A
B′C
B.CC′∥BB
C.BC=B′C′D.AD=DD′
【设计意图】通过“扎眼”活动,从特例出发,一图多用,让学生经历发现结论,说明结论的过程。直观的操作获得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又可以获得轴对称图形,加深概念理解,体会概念在探索性质中的重要作用。
(四)、当堂检测,举一反三
基础达标
1.下面四个图形分别是节能、节水、低碳和绿色食品标志,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
2.在下列交通标识图案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
3.下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且有两条对称轴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能力提升
4.下列图形中,一定是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①正方形;
②梯形;
③长方形;
④平行四边形;
⑤等腰三角形;
⑥直角三角形
A.6个
B.5个
C.4个
D.3个
5.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按图1方式拼接,三角形4与三角形
成轴对称(填编号),整个图形轴对称图形
(填“是”或“不是”),它有条对称轴.(五)、反思盘点,梳理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想要继续学习本章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反思、归纳,培养概括能力;养成梳理的好习惯。作为章始课,教师也有必要帮助学生构建本章知识体系也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六)实践应用,体验创造
必做题:导学案课后作业
选做题: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折叠、剪纸、拼接、扎眼等)设计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对称既是一个数学概念,又是一个美学概念,在本节课中,不仅要讲知识,还要对学生的审美情操、审美能力培养。作品创作,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学会创新创造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
课后作业
1.下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
3.下面有4个汽车标志图案,其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在下列图形中,有两条以上的对称轴的图形有()个.
①角;
②正方形;
③长方形;
④等腰三角形;
⑤等腰梯形;
⑥线段;
⑦直角三角形;
⑧等边三角形;
⑨平行四边形;⑩圆.
A.2
B.3
C.4
D.5
5.如图,点A在直线l上,△ABC与△AB′C′关于直线l对称,连接BB′分别交AC,AC′于点D′,连接CC′,下列结论不一定正确的是()
A.∠BAC=∠B′AC′
B.CC′∥BB
C.BD=B′D′
D.AD=DD′
板书设计
13.1轴对称
沿直线折叠
重合一概念
二性质
应用
分开
1相关概念:垂直平分线
1画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
2性质:
2几何中应用
2成轴对称
整体
一对一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的复习课。本节课的设计是期中考试前一节复习课。八年级第一单元是讲轴对称图形,第二单元是讲勾股定理与平方根,第三单元是中心对称图形。
首先说说这节课的教材,前三章的内容在整个八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九年级还要进一步的深入学习,为九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且在中考中也占据比较大的分值。前三章的内容都是图形相关的内容,很多学生都对此有畏惧心理,不擅长做这些类型的题目。所以要引导学生克服这种畏惧心理,理清解题思路,更好的学习这些章节。
然后说说这节课的目标,这一堂复习课目标是查漏补缺,对学生的遗漏知识点进行重要讲解,让学生的漏洞有所弥补,不至于在考试中失分过多。对考试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要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再来说说教学重点难点,第一章重点内容是轴对称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及做法,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及性质应用,轴对称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及性质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等腰梯形的判定及性质。第二章的重点内容是勾股定理的定义及逆定理,平方根及性质,立方根及性质,有效数字。第三章的重点内容是图形的旋转,中心对称及其性质,平行四边形定义及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矩形性质及判定,菱形性质及判定,正方形性质及判定,三角形中位线及性质,梯形中位线及性质。就这些重难点我讲了几个经典例题:
轴对称的应用题型: 有A、B两点,在与AB不同线的直线L上找一点M,使得AM+BM值最小。
这种题目如果单独这样来考比较简单,但是很多题目都是穿插到大题中,这样就有些难以想到该用哪个知识点来解题了。
到三角形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是三条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三条边距离相等的点是三个角角平分线的交点。这个经常考选择题或者填空题,很多学生都区分不开。
平行四边形的题目:如图:在□ABCD中,AE⊥BC于E,AF⊥CD于F。若AE=4,AF=6,且□ABCD的周长为40,则ABCD的面积为 A.24 C.40
()
F
B.36
D.48
B E
C
A D 三角形三条中位线的长为3、4、5,则此三角形的面积为
这个题目穿插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面积这些知识点。
梯形的上底长为3cm,中位线长为5cm,底边上的高为5cm,则梯形下底长为__________cm.面积为______ cm2 还有其他的一些题目就不一一举例了。
接下来是说学情,一对一教学每个学生的学情都不同,有的学生是基础薄弱,有的学生是技巧方法的不成熟,学习风格的偏向和学习态度的强弱,因此在上课环节进行前我们必须要先掌握学生的学情。我这节课针对的是一个100分能考70多分的学生,他学习态度比较好,积极性比较高,但知识体系不完整,漏洞比较多,错过的题目也会一错再错,读题马虎,下笔轻率,所以在课堂上要把重点难点设计成相应的练习帮助其复习巩固。
再来说教法,针对这节课内容多,时间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比较高的特点,我首先用将这三单元的重难点进行了梳理归纳,在概括的过程中穿插一些经典的习题,然后对前面的讲解给出对应的习题进行检测,对他经常会错的题目进行重点讲解复习,用的方法主要是讲练法或者先练后讲法帮助学生复习。
接下来说教学环节,首先课前注意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上次课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作业中的错题学生应做标记,通过再次讲解明确做题思路和方法;接着就是通过与学生的日常谈话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困惑,最近的生活上的起起伏伏,加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把握住学生最新的学习动态;接下来就是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明确教学重点难点,采用提问式,书面表达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将重难点落到实处。
再说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教学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尤其是方法类,同时总结学生课堂中出现的错题,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接下来是说布置作业,作业的布置应符合本节课所讲的内容,题目设置有针对性,同时应考虑学生的时间,在校学生平时学习任务繁重,所以作业的时间应不超过3个小时,不给学生造成太多负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作业设置时充分考虑题目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要有针对性训练。这次的作业就是一份期中测试模拟卷,对期中测试进行预热。
最后说板书设计,个性化辅导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板书的设计也应千变万化,对于学生识记能力强,基础较好的可做提纲性的板书;对于学习风格偏视觉型的学生应有规范的明确清晰的板书,重点难点标识明确;对于学习主动型强的学生,老师可调动其积极性,教师设计板书框架,学生填充具体内容,师生协作。板书设计的宗旨:重点难点突出,清晰准确。
1. 探索作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掌握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作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2、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
探索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作法.
1.有时我们感觉两个图形是轴对称的,如何验证呢?不折叠图形,•你能比较准备地作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吗?
2.轴对称图形性质.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称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称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找到一对对应点,作出连结它们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可以得到这两个图形的对称轴了.
1.要作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根据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又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个公理,那么必须找到两个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这样才能确定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如图(1),点A和点B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你能作出这条直线吗?
(2).作直线CD.
直线CD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2.图中的五角星有几条对称轴?作出这些对称轴.
作法:
1.找出五角星的一对对应点A和A′,
连结AA′.
2.作出线段AA′的垂直平分线L.
则L就是这个五角星的一条对称轴.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找出五条对称轴,所以五角星有五条对称轴.
如图,与图形A成轴对称的是哪个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本节课我们探讨了尺规作图,作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并据此得到作出一个轴对称图形一条对称轴的
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任意一对对应点,连结这对对应点,•作出连线的垂直平分线,该垂直平分线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一条对称轴.
课本P36-37习题12.1 5、10、11、12题.
一、问题引入:
1、一般地,对于n个数 ,我们把 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mean),简称 ,记为 ,读作 .
2、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的各个数据的 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 .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weight),而称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 .
二、基础训练:
1、数据2、3、4、1、2的平均数是________,这个平均数叫做_________平均数.
2、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3,将这组数据每个数都扩大2倍,则所得一组新数据的平均数是( )
3、如果一组数据5, -2, 0, 6, 4, 的平均数为6,那么 等于( )
(1)在这十个数据中,34的权是 ,32的权是______.
(2)该市7月下旬气温的平均数是 ,这个平均数是_________平均数.
5、一个班级40人,数学老师第一次统计这个班级的平均成绩为85分,在复查时发现漏记了一个学生的成绩80分,那么这个班级学生的实际平均成绩应为 ( )
三、例题展示:
例: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km/h,步行的速度是5km/h.
(1)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h,然后又步行了1h,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 .
(2)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h,然后又步行了3h,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 .
四、课堂检测:
1、在一次知识竞赛中,1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80,84,78,76,88,97,82,67,75,71,则他们的平均成绩为 。
2、一个地区某月前两周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x1, x2, x3, x4, x5和x1+1, x2+2, x3+3, x4+4, x5+5,若第一周这五天的平均最低气温为7℃,则第二周这五天的平均最低气温为 。
3、有10个数据的平均数为12,另有20个数据的平均数为15,那么所有这30个数据的平均数是( )
4、八年级一班有学生50人,八年级二班有学生40人,一次考试中,一班的平均分是81,二班的平均分是90,则这两个班的90位学生的平均分是( )
5、将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减去50后,所得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2,则原来那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 )
6、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三项成绩依次为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7、一名射击运动员射靶若干次,平均每次射中8.5环,以知每次射中10环,9环,8环的次数分别为2,4,4,其余都是射中7环的数,则射中7环的次数和射靶总次数分别是多少?
(3)、交待了求一组数据极差的方法。
四、课堂引入:
引入问题可以仍然采用教材上的“乌鲁木齐和广州的气温情”为了更加形象直观一些的反映极差的意义,可以画出温度折线图,这样极差之所以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就不言而喻了。
问题1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问题3答案并不,合理即可。
六、随堂练习:
1、一组数据:473、865、368、774、539、474的极差是,一组数据1736、1350、-2114、-1736的极差是.
2、一组数据3、-1、0、2、X的极差是5,且X为自然数,则X= .
4、一组数据X 、X …X的极差是8,则另一组数据2X +1、2X +1…,2X +1的极差是( )
七、课后练习:
1、已知样本9.9、10.3、10.3、9.9、10.1,则样本极差是( )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第一小组14名学生的成绩与全组平均分的差是2、3、-5、10、12、8、2、-1、4、-10、-2、5、5、-5,那么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
3、已知一组数据2.1、1.9、1.8、X、2.2的平均数为2,则极差是。
4、若10个数的平均数是3,极差是4,则将这10个数都扩大10倍,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极差是。
5、某活动小组为使全小组成员的成绩都要达到优秀,打算实施“以优帮困”计划,为此统计了上次测试各成员的成绩(单位:分)
90、95、87、92、63、54、82、76、55、100、45、80
计算这组数据的极差,这个极差说明什么问题?
将数据适当分组,做出频率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答案:1.A ; 2.D ; 3. 0.4 ; 4.30、40. 5(1)极差55分,从极差可以看出这个小组成员成绩优劣差距较大。(2)略
如果您需要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相关的资料可以参考以下内容。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 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反应是紧密关联的。如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浏览我们的网站!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上,主要内容有“猜数游戏”;“想一想”、“练一练”;6的加减法。
本课时教材我通过设计一个“猜数游戏”和“摆数活动”,使学生学会六的加减法。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积累经验,发展数感,培养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2.通过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正确熟练地掌握六的加减法计算。
3.培养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6的加减法,突破方法是引导学生在游戏中,通过合作与交流使学生掌握所有的算式。
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突破方法是组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6的计算。
二、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本人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了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游戏、活动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来,设计了新颖的情景教学和动画故事,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__。教学过程紧扣教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的引导,使整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本课教学中,本人就注意实践操作与游戏活动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玩、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设计了五个环节:复习导入、猜数游戏、摆数活动、实际应用、摆数活动、课堂作业。
(一)首先是复习导入
在上新课前本人用小猴荡秋千的手指游戏复习了有关5的加减法算式,为学习6的加减法做好了铺垫,接着以猜谜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接着进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猜数游戏
在猜谜导入的情景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因而教师自然的引入6的猜数游戏活动,这一活动是学生十分喜欢的,每个人都有积极参与的信心。在猜数游戏时,老师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教具——磁铁6块,用双手演示,让学生通过猜数引出得数是6的加法,接着老师改变猜数形式,用单手猜数再引出相应的减法,从而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6的加减法。并使学生充分地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实际应用
为了巩固新学知识,本人在摆数游戏结束后,适时的安排了实际应用练习题。首先本人
结合课本设计了一个苹果的情景图,通过老师演示过程,学生观察思考,自己按图和算式编故事,列出6的加减法算式。这一活动拓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接着又出示了练习题,进一步熟悉了6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使所学知识得到强化。
(四)摆数活动
学习了6的猜数游戏后,学生兴趣高涨,跃跃欲试,老师便顺势引导,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6个圆片,组织同桌合作练习6的加减法,通过摆数活动,进行实践操作,主动探究,得出6的所有加减法算式,这样做给每个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使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五)课堂作业
最后进行课堂作业,提高学生计算加减法算式的能力和速度。
一、教学要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二、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三、教学难点:
“左右”的相对性。
四、教学准备:
计算机课件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
五、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计算机演示印证)
5、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三)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关系符号=并理解其含义,知道读法、写法,能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思想方法,以及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符号的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感知符号在数学中的功能及其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以及创新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和记忆三种符号。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三种符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回顾已经学习了哪些数字?(1~5)
2.小猴欢欢今天过生日,它邀请了2位好朋友一起参加生日派对,欢欢的爸爸、妈妈帮它们准备了很多好水果,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出示图片)(2根香蕉、3个桃子、4个梨)
师: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一一对应的把所有物品排列起来。发现猴子数量和桃子的数量一样多,梨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多,香蕉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少。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创设小猴过生日的故事情节有效地激发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旧知和新知搭建了桥梁。
(二)激发兴趣,类比迁移
1.认识关系符号
(1)教学=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谁和谁同样多?师:一只猴子吃一个桃子,桃子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要求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加以说明。3只小猴的数量和3个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写成3和3一样多。师:数量一样多的情况用符号怎样表示?可以让学生先表达想法,之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将3和3一样多写成3=3,并认识等号。
总结:当小猴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来表示,读作3等于3。由于等号表示的是两边的数量相等,所以写的时候要把两条线画得均匀而且一样长。(板书3=3,等号,读作:3等于3)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个新认识的符号朋友。
(2)教学师:一只猴子吃一根香蕉,香蕉够分吗?大家想办法说明。
预设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出猴子多,香蕉少。预设2:刚刚猴子的数量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用=来表示。这回猴子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也就是3比2大,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2。
总结:猴子的数量3多于香蕉的数量2,我们就用(大于号)来表示,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最后写2。读作3大于2。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二个符号朋友。
(3)教学师:分完了桃子和香蕉,现在咱们来分一分梨。一只猴子吃一个梨,梨够分吗?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用一一对应摆图的方法比较猴子少,梨多。预设2:刚刚猴子的数量和香蕉的数量多可以用来表示。这回猴子的数量比梨的数量少,也就是3比4小,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4。
总结:也就是说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上这个符号,最后再写4。这个是小于号,表示3比4少,读作3小于4。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三个符号朋友。要求学生用学具摆出图,找到两个数大小关系,并用所学的符号进行连接。将摆图的结果写出来,再与他人说一说。师:刚刚咱们认识了3个很棒的符号朋友,通过读一读和写一写,你发现它们身上的优点了吗?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4)辨析:大于号和小于号是一对好兄弟,长得很像,该怎么区分它俩呢?(张着大大的嘴的一边就是大数,尖尖的小尾巴的一边就是小数,大数在前面就是大于号,小数在前面就是小于号。)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并教顺口溜: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2.小游戏:
(1)介绍游戏规则出示两张数字卡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用或=连接。教师演示游戏玩法。教师出示5和3,学生选择摆在两个数中间。
(2)同学之间进行游戏,一人出题,其余人摆符号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0的两种含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够较整洁地书写“0”。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合作、探究能力,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活动,激发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和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
理解0的两种含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够较整洁地书写“0”。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两种含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够较整洁地书写“0”。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反馈旧知
1.填空。
图中有( )把椅子;图中有( ) 张桌子。
2.选择
图中有( )个草莓
A 1 B 3 C 5 D 4
新知探究
(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现在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摘苹果好不好?
生表示愿意去,兴趣高涨。
教师出示苹果树模型(苹果树上结满苹果,苹果上有1——5的数字),教师提问:“树上有几个苹果?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将数板书在黑板上。
看苹果模型,观察模型上面有什么?1.2.3.4.5.五个数字。
二、师生共同探讨新知。
(一)摘苹果,提出问题。
1.说明游戏要求: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苹果摘下来,告诉大家上面的数是几?表示什么意义?然后再把它贴到黑板上。
2.找几名学生上前摘苹果。摘大的,摘小的.最后,树上没有了。
3.提问:苹果摘完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小组讨论一下。引导学生观察,小组交流提出: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能不能把这些苹果排排队?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怎么表示呢?
(二)自主解决问题。
(预设)第一种情况:如果有部分学生不知道用0表示,那就让他想一想:你喜欢用什么方式表示呢?把他们想出的符号与0比较,发现0是最方便的。
交流想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像这种一个也没有,我们用数字0。第二种情况:如果全部学生都说用0表示。就肯定学生的想法,并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
教师总结,在数学上,一个也没有我们用“0”这个数字来表示。(板书“0”)
(三)生活中的“0”,学习写“0”。
1.现在想一想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0呢?(门牌号码上的0、电话号码上的0、直尺上的0出示有0的图片)课前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0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直尺、台秤、计时秒表、温度计的图片)。
2.感知0的另两种含义。
(1)课前同学们也准备了直尺,拿出直尺,放在桌上。找一找0在哪里,小手指向0。你能大声的把直尺上的数字读一遍吗?
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这些数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从0 开始的)这个0表示什么呢?学生小组讨论直尺上的这个0,表示起点的意思。
(2)出示图片(温度计)。
在温度计上也有0,这个0又是什么意思?(生尝试说)
0度是水变成冰的温度,当温度下降到0度时水就开始结冰了。所以这里的0表示分界点。(板书:分界点)小结:0可以表示起点,也可以表示分界点。
3.学习写0
(1)写“0”同学们看“0”像什么?你会写吗?试一试,看谁写得最漂亮!(学生写后,教师在田字格上演示写“0”的正确笔顺,再让学生在课本田字格里写几个“0”,同桌相互比一比,议一议。)
(2)现在,我们的数字大家庭里又添了一名新成员:“0”。把它排到什么位置合适呢?为什么?(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一起按顺序读一读这些数:(0,1,2,3,4,5,)。
三、巩固练习:
1.写一写(自主练习第 1 题)盘子中各有几个苹果呢,请你数一数,写一些。看谁写得最漂亮!
2.补充按顺序填数(自主练习第 3题)你们看,这些调皮的数跑没了,你们能把它填上吗?如果你填对了,就会得到一份有趣的礼物!快开始吧!
四、抽象概括。
1.做游戏:进一步理解0和其他数的含义。
2.教师说数,学生拍手、举小棒、伸手指。同位合作,好朋友合作。
边学边练
(一) 填空题。
拿走5块糖还剩(0)块。拿走3块糖还剩(2)块。拿走2块糖还剩(3)块。
巩固训练 1.看图写数。
2.看图写数。
3.看图写数。
3拿走2,还剩1。
4拿走3,还剩1。
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0的认识
“0 ”表示一个也没有
1 2 3 4 5
“0”表示起点分界点
教学反思
1.教材出示了直尺图,这是前面用点子图讲数的顺序的进一步提高。通过直尺图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数的顺序。教学时让每个学生自备一把直尺,在直尺的左端找到0,说明0是起点。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0的右边一个数是几,最后一段一段地数数。这里只是认数和掌握数的顺序,还不是认识米尺,所以不讲厘米等长度概念。
2.教学0的写法的时候,应向学生说明笔顺,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圆滑,不能有棱角。教学生练习的方法可以参看前面教写数的教学建议。
教材与学情分析
《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是在学生学习完11~20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它的计算过程,不但巩固了11~20各数的组成这一知识,而且还为以后学生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地计算。
②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重点: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师、生) 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环节与时间 师生互动流程 思考与调整
一、复习准备
二、讲授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1、口算。
9+1 8+2 10-7 5+4
9+0 6-6 4-4 3+6
2、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 )+( )=( ) ( )-( )=( )
( )+( )=( ) ( )-( )=( )
3、数的组成。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5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2)1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数是( )。
(3)10和4组成的数是( )。
教师小结:十几可以分成1个十和几个一;
反过来,一个十和几个一可以组成十几。
1、教学例5。
(1)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摆小棒,先摆1捆,再摆3根。
(2)提问:
①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根。
②用什么方法计算? 。
③怎样列式?请大家试着将算式列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由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算式。
(3)讨论:
①算式 “10+3”和“3+10”都对不对?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加数的位置调换了,得数还是一样的。
②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a〕1个十和3个一组成13,所以10加3等于13。
〔b〕13可以分成10和3,所以10加3等于13。
③教师说明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边介绍边板书。
(4)列式:
①根据桌上小棒试着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写在练习本上,由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板书:13-3= 13-10=
②怎样算?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a〕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去掉3就剩下10,去掉10就剩下3。
〔b〕13可以分成10和3,所以13-3=10,13-10=3。
③教师说明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边介绍边板书。
(5)练习(出示课件内容): 总结:10加几得十几,十几减几得10,十几减10得几。
2、教学例6。
(1)教师拿出计数器,先拨出11,再在个位添上2颗珠子,让学生根据拨珠的过程说出一道加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1+2=
教师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1个十和1个一添上2个一就是1个十和3个一,也就是13,说完教师把算式填完整。
复习: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2)教师在表示13的计数器的个位上拨去2颗珠子,让学生根据拨的过程说出一道减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3-2=
教师提问:得数是多少?怎样想?
引导学生回答:13里面有1个十和3个一,从1个十和3个一里面去掉2个一,就剩下1个十和1个一,也就是11。说完教师把算式填完整。
复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完成课本78页“做一做”中的第一、三题。
师生总结
作业设计:1、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 十加几和相应减法
10 + 3 =13 13 - 3 =13
3 + 10 =13 13 - 10 =3
11 + 2 =13 13 - 2 =11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教学札记: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74--7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观察、联系生活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发展初步的计算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并交流感受,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图中的动作过程。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6-3-16+1+2
10-5-2 2+2+2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说思考的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复习连加和连减运算的顺序。
2.争做文明小学生。
出示两幅关于群众乘坐公交车的图片,让学生评一评两幅图中的行为,如果你是一个文明的小学生,上下车时应该怎么做?(强调有序下车,排队上车,做文明小学生的规范意识。)今天,就让我们化身小记者一起来公交站看看吧。
二、探究新知
1.多媒体演示例题情境动画,学生观察动画,寻找数学信息,自问自答。
(1)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车上原来有7人,先下车2人。问:车上还有几人?
你会列式解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7-2=5
(2)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图例,发现数学信息:然后上车3人。提问:现在车上有几人?
要求学生自问自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5+3=8
(3)教师回答“现在车上有几人”这个问题,直接出示一个算式,要求学生根据动画,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并尝试说一说计算的过程,确定运算的顺序。(打开课本第74页,完成例题的填空)
7-2+3=8
观察、比较这两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哪种更简单些?
相同点:(1)都是先算前面的运算,再算后面的运算。
(2)左边两种运算,右边也是两种运算。
不同点:左边两道算式,右边一道算式。(通过比较,让学生直观感知加减混合算式的简洁。)
2.深入探索,揭示算理,研究算法。
出示植树图,要求学生根据先根据图1说出图意,再出示图2,获取数学信息,尝试提出问题,并列这样的简便算式解答。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相机板书:6+2-3=5
集体分析计算的过程,确定运算的顺序。
3.分析算式,揭示课题。
观察这两道简便算式与计算方法,你有什么发现?与我们学的连加、连减有何异同?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小结。
(1)连加、连减的算式里,要么都是加号,要么都是减号,而我们今天学的算式里既有加号,又有减号,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减混合”。(板书课题)
(2)加减混合的算式计算同连加和连减计算的顺序一样,也是先算前面的,也就是从左往右算。
三、巩固练习
1.图式结合题。引导学生根据部分算式说出图意,再在书上填空。
请几名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2.闯关题
(1)计算题。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明确运算的顺序。
(2)送鱼雷回家图。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将鱼雷送回自己的家,集体核对结果。
(3)看图说话列式。
谈话:动物游乐园有猴子、小猪,还有兔子。根据老师的要求,你准备列一个怎样的算式?请在书上填空,填好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教师依次出示三道算式,请同学说说老师的想法,然后全班交流。
3.课后作业:完成书本上第75页的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学到了什么知识呢?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7-2=5
5+3=8 7-2+3=8
6+2-3=5
前——后
左——右
教学反思:
教材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上车、下车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生活里的加减混合的现实问题。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还安排了一幅可以列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的图,意在让学生体会生活里的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答案的不确定性。
利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闯关游戏,把“想想做做”中的题目用游戏的形式展现,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地显现生动有趣的素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在游玩中解决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以鼓励的语句结课,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1).能认识钟表。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
(3).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时间有关的简单问题。
2.学情分析
教材84页设计了一副妈妈叫孩子起床的情境图,帮助学生认识钟面和电子表。学生每天都会经历妈妈叫自己起床的过程,一看到这幅图,就会联想到早晨起床的情景。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里,会很自然的去感受那是早上七时。教材第84页下半部分,将钟面和电子表表示时间的方式对照出现,使学生认识整时。
学习目标
1.认识钟面,能区分时针、分针。
2.知道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整时的时间。评价任务
1.会通过钟表感知钟表的几个特点,会说出分针、时针。
2.通过说自己见过的不同形状的钟表,学生了解钟表与生活密切相连会认读整时。
资源与建议
1.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小明一天的学习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的线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整时。它是本单元的重点,也为今后学习有关时分的知识奠定基础。
2. 本节课流程:谜语导入 认识钟表 练习拨钟 课堂总结3. 本节课重点:正确读写闹钟上的整时。
本节课难点:正确、迅速说出钟面上的时间。
4.课前准备: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评价要点
环节一
激趣导入
1.用录音机放闹钟的声音
教师:这是什么声音?
2.出示教科书第84页上的学生起床图,提问:这位同学在做什么呢?(在起床)你们早晨都在什么时间起床?(同学们会说出不同的时间)我们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听到闹钟响了就要马上起床,不要睡懒觉。那么你们自己会看钟表吗?
1.认识闹钟。
2.谈谈闹钟的作用。
通过听钟表的声音,让学生初步感受钟表
环节二
教学新知1.初步认识钟面。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钟表,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教师:这两根针有什么特点?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个钟面。教师拿着实物钟表,边演示边说: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还有12个格
2.认识整时。
。
教师:你看它的分针都指向几?都朝上指着几?生:12整理归纳:当钟面上的分针指向几,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3.动手操作
(1)生说时间,师在钟面上拨时刻
(2)师说时间,生在学具钟面上拨(2时、6时、12时)
(3)对比6时和12时,你有什么发现?
1.认识钟面。
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还有12个格
2.认识整时
当钟面上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钟表,知道怎样看表,怎样读时间
环节三
巩固练习1、找朋友:看桌面连线
2、猜一猜,小明几时在看电视,拨出一个时间
3、过1时是几时,教材94页第3题
4、同样是10时,为什么做的事情却不一样?
做练习题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钟表的认识
环节四
全课总结构建系统
教师:今天有小闹钟相伴,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谈谈收获
课堂总结,升华主题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1、钟面上:(1)时针和分针
(2)12个大格
(3)12个数
2、整时整点:7:00 8:00 2:00
3、记录时间的方法:(1)普通计时法:7时 8时 2时
(2)电子计时法:7:00 8:00 2:00
教学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5以内的减法。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情境和游戏活动中,体会减法的含义。
3.培养学生同桌合作学习,合作操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与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体会减法的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磁性小棒5根。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提示课题
1.口算(开火车),用卡片。
师:小小火车开起来,请你开到我这儿来。
(小朋友回答得很好,声音声音响亮,小火车又开起来了。)
生答。
2.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加法问题?生答。
(小朋友们个个都是小能手,发现了这么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们看,还有这么多小朋友有不同的发现,这样好吗,等下课后小朋友们再一起交流讨论。
3.出示小星星奖章。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教师手上拿着什么?(生答)
师:对,这些小星星奖章要奖给在本节课里积极发言的金话筒、奖励给提出问题最多的小博士、奖励给专心听讲、虚心听取别人发言的小白鸽,大家有信心吗?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纸鹤图。(课件)
(1)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们再来看一遍)
(2)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听。(教师巡视,给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示范,我看到三个小朋友在玩三个纸鹤,最后一个小朋友 拿走了一个纸鹤。你看到的是不是这样的?)
(3)请交换,刚才听的小朋友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桌听听。
(4)全班交流:好,下面谁愿意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全班同学听听?
(5)小结:小朋友的想法都很棒,真了不起,他们是积极发言的金话筒,老师给他们每人奖励一个小星星奖章。
(6)一个小朋友拿走了一个纸鹤,拿走是什么意思?(生答)去掉也可以说成是减去的,是从几只纸鹤里减去了几只纸鹤。3只纸鹤用数字几来表示,拿走1只用数字几来表示?(师板书3 1),从3只纸鹤里减去了1只纸鹤,要用这个符号来表示(在3与1的中间写上减号)(师:指着“-”这个符号是减号,表示从3只纸鹤里减去了1只纸鹤,一起读一次“减号”,这个式子读作3减1。)
(7)3减1得几?(生答后完成等式,谁会读这个式子。学生齐读两次。)
(8)在这个算式中“3、1、2、-”分别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还可以表示什么?(表示3只纸鹤拿走了1只纸鹤,还剩几个纸鹤?还表示3个小朋友在一起玩,走了一个,还剩几个小朋友?)
(9)小结:这几位小朋友说得真好,他们是肯脑筋、积极发言的小博士,老师给他们奖励一个小星星奖章。谁是认真听讲的小白鸽呢?好,我们再来看下面这幅图。
2.出示气球图。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意思。(一个小朋友拿了4个气球,放飞了2个,还剩几个气球?)
(2)根据画面内容,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你能像刚才那样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4-2=2)
(4)4、2、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5)请小朋友们来评一评,刚才这几位小朋友说得怎么样?(来,给这几位小朋友鼓励一下,在回答问题时,声音要响亮,要说得流利、连贯和完整,老师给他们奖励一个小星星奖章。)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哪一组同学是坐得最端正,挺起胸膛专心听讲的小白鸽?
3.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的这两道题目都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师:对,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减法,两个算式都是减法算式,请同学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个式子。)
三、操作、交流学习
1.请小朋友们看老师这儿,我先摆2个小圆片,然后拿走1个,谁能根据老师的操作说一个减法算式?(说得真好,老师奖励你一个发言星。)
2.学生操作:一个同学摆学具,一个同学说算式,然后交换过来。看哪些同学合作得最好,能得到今天的合作星。
3.小结:从小朋友的合作操作中可以看出,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都是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求还剩下多少,都用减法计算。
四、联系生活,领悟运用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在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用减法来计算的,说一说好吗?
小结: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们认为自己棒不棒?夸夸我们自己。
师:你认为我们这节课谁学得最认真,谁发言最积极,谁最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五、总结回顾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回家后向爸爸妈妈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好吗?
教学内容:数学乐园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的密切联系。
2、通过走数字迷宫,经历多种途径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同一问题答案的多样性。
3、做“小小邮递员”游戏,主要使学生经历根据答案选择算式的逆过程,享受与人合作的乐趣。
4、通过投球游戏,初步渗透统计思想,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重点难点:复习所学知识,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走数字迷宫(课前把学生的书桌摆到教室四周,中间留出一大块空地,老师用粉笔在地板上照书上的迷宫画好,写上数字。黑板上有画一个。)
1.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认识他们吗?(幻灯片出示1~7数字,让学生读出它们。)
数字宝宝今天特地邀请我们班同学到数学乐园参加游戏比赛。
师:有没有兴趣?
生:有!
师:数字宝宝说,只要闯过他们摆的迷宫,大家就可以进数学乐园。敢不敢迎接挑战?
生:敢!
2.观察迷宫,明确规则。
师:数学宝宝摆了一个什么样的迷宫呢?
生:有1到7个数字,有一个进口两个出口。
师:按照什么顺序才能走出迷宫呢?谁知道?
学生发言(按照从1到7的顺序)。
二、数学乐园开始
分组开始完成数学乐园的题
规则:两组分别从1——7各题选择自己要回答的问题进行回答。答对了可以进行下一道题的回答。
分组:多种形式的分组。多次进行回答。
三、总结: 今天,大家在“数学乐园”里玩的开心不?在我们玩的游戏中运用了前面所学的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知识。以后我们学会更多的知识,老师再带大家到“数学乐园”里玩好吗?
教者:申秀芝
一、教材简析及学情分析
1.教材简析:教材通过一幅旅游窗口购票图,让学生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能准确表达几和第几的意思。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早已有了“第几”这个概念,在学校无论是站队,还是自己的学号,以及在课表中学生们都会接触到“第几”这个知识。但是对于“几和第几”学生们并没有认真区分过,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第几的基础上明白“几和第几”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每个一页)
1.通过情境体验与参与,使学生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除了可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心。
三、教材处理
1.主题图的使用:由于学生很少有独自购票的经历,书中主题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不相符,将学生去食堂吃饭排队融入进去,层层递进,突破教学重难点。
2.教学重点、难点
能区别几和第几,感知第几的相对性,并在实际中运用。
四、教学流程及效果预测
课前小游戏
学生伸出小手做上、下;左右、前后位置的动作游戏,其目的在于强化左右的概念、创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的同时为后面的新课做铺垫。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品德教育
首先请学生看主题图片,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排队是文明的行为,然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排队,总结得出:如果不排队,大家挤来挤去会很乱,容易出危险。使学生明白:我们要遵守公共秩序,自觉排队。这样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最后揭示学习主题:排队中的数学知识“几和第几”,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了新课。
此环节的设计更加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创设情境,感知新知
此环节中我一共设计了三次活动。
第一次活动:学生排排队,初步感知序数的含义。
我请5位学生到前面来排成一直队,然后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认识的同学在队伍中是第几个,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提出问题:XX排在第2个,这里的第2个指的是几个人?你知道前两个人是谁吗?同样是2,为什么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呢?XX的后面又有几个人?回座位一个同学,他们的位置有什么变化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初步感知了“几和第几”的区别。
第二次活动:小学生获奖颁奖台,进一步理解序数含义。
在这次活动中我为学生带来五位动物朋友,原本是我安排好小动物的位置,听从了浪子老师的建议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小动物排排队,这样没有限制学生思维,学生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接下来请学生介绍一下每个小动物的位置,学生的介绍中有的从左数起,有的从右数起,根据学生回答的不同,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使学生明白数的起点不同小动物所在的位置也不同。在此环节中郭永军老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由教师示范怎样把几个和第几个圈出来,这样形象直观,学生一下子就学会了,避免了以往练习第二题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提问考一考同桌,看看从不同的方向能否准确介绍小动物的位置,从而进一步理解序数的含义。
第三次活动:动手操作,深化感知。
本环节我请学生拿出学具:4个正方形学具片和1个圆片,先独立摆一摆,并把摆的结果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看看圆片可以放在哪些位置上。接下来我向学生提出要求:把学具摆成一直排,圆片在第2的位置上,有哪些摆法?学生们通过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后进一步感受到“第几”的相对性。
(三)巩固深化 拓展延伸
此环节中我为学生设计了三个梯度性练习。
第一题:水果排排队,目的是检测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水果的位置也不同。
第二题:圈小猫,让学生亲自数一数,画一画,目的是检测学生能否准确区分几和第几。
前几次试讲时发现学生有很多学生并没有把三只小猫圈在一起,而是每个圈一个圈,反思原因是学生不懂怎样去圈画,采用了郭老师的建议在小动物排排队环节就示范教给学生圈画方法,到了本题,问题就不再出现了。
第三题:想一想,猜一猜。这样的习题具有一定难度,原设计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在纸上画一画,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演一演的步骤来处理,老师们向我提出质疑:这样的练习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是否太难了?实际教学时学生确实也遇到了困难,最后采用了这样的办法:(1)想想小明前面有几个同学?小明后面有几个同学?(2)一共有多少人?指哪些同学?不仅很好地解决了问题,还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维性训练的目的。
最后,我设计了小游戏:快乐乐出教室的环节。在张晶老师的建议下加入欢快的音乐,让学生和着音乐的节奏拍着手听清老师提出的每一个要求,正确进行判断,走出教室。这样的设计不仅检查了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也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要求:
1、初步建立同学的数感,培养同学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同学认知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身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教学重难点:建立数感,能用自身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师:主题图或小猴图片三个、梨的'图片4个,桃的图片3个,香蕉的图片二个。
生:1-5的数字卡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昨天俺们学习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
(2)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3的后面是几?
(3)有谁能够写出1-5每个数字。请你试一试。
二、新知讲授
1、出示主题画
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
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同学回答,教师板书:小猴 梨桃香蕉)
343 2
从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自由回答:教师板书:
3=33>2 3<4
3等于33大于23小于4
(1)教师介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2)谁会读,请会读的同学带领大家读
(3)你还有其它的比法吗?
2、出示第17页下面考虑:
(1)同学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
(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5<3
谁会读?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方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
三、练一练
第21页的第5题
同学自由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互评,最后全班集体评价
第6题
同学独立完成,全班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19页的例题,第1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教材在认识1~5和0这两段内容后面,安排了=、>、<,使学生认识表示数的大小关系的这三个符号,并加深对已学的数的认识。
比较两个事物的多少,基本方法是一一对应。教材以森林运动会上的动物为素材,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并把比较的结果用=、>和<表示。先从兔子和猴子的只数一一对应的比较中,认识同样多,理解=的意思、读法和用法;再把松鼠和小熊一一对应起来,通过观察认识比多、比少,联系比较的结果,理解>和<的意思、读法和用法。教材中还分别安排了=、>和<的写法。
想想做做根据数的大小进行判断,使学生会用=、>或<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会用=、>或<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会用>、<表示两数关系。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喜爱学习数学。
教学过程:
一、游戏复习导入,诱发参与
(1)导入:小朋友们,前面我们认识了6个数字宝宝,下面我们来做个数字宝宝抢读游戏,第一个举起小手的机会就是你的。准备好了吗?
(2)数字宝宝说:小朋友们真能干!
谢谢你们还记得我,为了奖励你们,我请你们去参加动物们的森林运动会,在那里,我们还学会很多数学知识呢!
(3)打开文本18页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
讲述:刚才有小朋友说小兔队和小猴队队员同样多,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将它们排一排、比一比就知道了。
提问:小兔队有几只?(4只)贴出4只兔。小猴队有几只?(4只)对应贴出4只猴。
提问:一个对一个地比,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呢?(小兔和小猴同样多;4个对4个正好同样多;4和4相等)
提问:4和4相等,我们可以在4和4中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学生猜一猜)
讨论交流,说明:像=这样的符号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的名字叫等号,4=4读作:4等于4。(板书)
学生齐读,观察=号的写法。(板书:等号上下两横平又直)
教师示范写法,学生描红。
教师操作:先摆几个○,再对应摆同样多的△,然后让学生写一写,
并说一说几等于几。
2、教学>。
讲述:小兔队和小猴队同样多,现在再让我们看看松鼠队和小熊队的情况。
指名贴出松鼠的只数,再一一对应贴出小熊的只数,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松鼠队比小熊队多;小熊队比松鼠队少等)
提问:从图中看出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几比几多?
提问:4和4同样多,我们可以用等号来表示,那么5比3多,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学生猜一猜,再看书上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3、学生猜一猜,相互交流。
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位新朋友(板书>),它的名字叫大于号,5>3读作:5大于3。(板书)
提问:让我们仔细瞧瞧,>长的是什么样子?学生汇报。(板书:嘴巴朝左大于号)
讲评书写,学生描红。
提问:你们能用手势做出>的样子吗?
学生用食指和中指做出>。
提问:让我们想一想>的哪一边对着的数大,哪一边对着的数小
呢?(学生讨论交流)
3、用同样的方法教学<。
4、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位新朋友?
讲述:>和<长得很像,老师经常会把它们给认错了,哪一位小朋友有办法能帮我很快记住哪个是大于号,哪个是小于号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嘴巴朝左是大于号,嘴巴朝右是小于号。
教读儿歌。学生边读边做手势表演。
互动游戏:教师打手势学生说符号,同坐互动。
三、巩固强化,拓展思维
1、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填空,其余学生书上练习。(集体订正,选题说说是怎么想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指导学生看清是谁和谁比的,联系比的结果,在○里填上合适的符号。(学生练习,交流校正)
3、想想做做第3题。
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初步体验结果的不确定性。(学生先思考,再组织交流)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提问: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哪几位朋友呢?和它们在一起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十分重要的教学工具,因此我们老师必须要对其认真对待。设计出优秀的课件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在编写教案课件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今天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要向大家推荐一篇文章主题是“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希望您能将这篇文章添加到收藏夹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
(2)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等立体图形;能举出类似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的物体实体、
2、过程与方法
(1)过程: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发展几何直觉、
(2)方法: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常见几何体的识别
教学难点:从实物中抽象几何图形、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不知你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我们生活的周围,如果你认真观察的话,你会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里、引导学生观察08年奥运村模型图,你能从中找到一些你熟悉的'图形吗?
(2)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实物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从高科技产品到日常小玩意,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的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奥标志……图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2、直观感知,识别图形
(1)对于各种各样的物体,数学中关注是它们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2)展示一个长方体教具,让学生分别从整体和局部抽象出几何图形、观察长方体教具的外形,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看不同的侧面,得到的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得到的是线段、点、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归纳等过程,经历探索图形平移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2.通过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含义,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理解平移的性质.
难点:对平移的认识和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师打开幻灯机,投放课本图5.4-1的图案.
2.学生观察这些图案、思考并回答问题.
(1)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能否根据其中的一部分绘制出整个图案?
3.师生交流.
(1)这引进美丽的图案是由若干个相同的图案组合而成的,图5.4-1 上一排左边的图案(不考虑颜色)都有“基本图形”;中间一个正方形,上、下有正立与倒立的'正三角形,如图(1);上排中间的图案(不考虑颜色)都有“基本图形”:正十二边形, 四周对称着4个等边三角形,如图(2);上排右边的图案(不考虑颜色)都有“基本图形”;正六边形,内接六角星,如图(3);下排的左图中的“基本图形”是鸽子与橄榄枝; 下排右图中的“基本图形”是上、下一对面朝右与面朝左的人头像组成的图案.
《5.4平移》同步讲义练习和同步练习
1在△ABC中,∠C=90°,AC=BC=5,现将△ABC沿着CB的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若平移的距离为2,则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2、把直角梯形ABCD沿AD方向平移到梯形EFGH,HG=24cm,WG=8cm,WC=6cm,求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cm2.
3、绐正五边形的顶点依次编号为1,2,3,4,5.若从某一顶点开始,沿正五边形的边顺时针方向行走,顶点编号的数字是几,就走几个边长,则称这种走法为一次“移位”.如:小宇在编号为3的顶点上时,那么他应走3个边长,即从3→4→5→1为第一次“移位”,这时他到达编号为l的顶点;然后从1→2为第二次“移位”.若小宇从编号为2的顶点开始,第20xx次“移位”后,则他所处顶点的编号是 .
《5.4平移》同步测试卷含答案
1. 将图形平移,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对应线段相等
B.对应角相等
C.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互相平分
D.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相等
解析: 根据平移的性质,将图形平移,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相等,而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不一定互相平分,故选C.
12. 国旗上的四个小五角星,通过怎样的移动可以相互得到( )
A.轴对称 B.平移 C.旋转 D.平移和旋转
解析: 国旗上的四个小五角星通过平移和旋转可以相互得到.故选D.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
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呢?并加以验证。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最大,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
第l题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
四、小结
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1、2、3。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关系: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
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
2.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
利润=售价-成本 ; =商品利润率
二、新授
问题4.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
利息-利息税=48.6
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
2.43%×X×2,利息税为2.43%X×2×20%
根据等量关系,得 2.43%x·2-2.43%x×2×20%=48.6
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
2.43%x·2·80%=48.6
解方程,得 x=1250
例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 (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
标价的80%(即售价)-成本=15
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元,那么
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
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
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40%)x·80%-x=15
解方程,得 x=125
答:每件服装的成本是125元。
三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5页,练习1、2。
四、小结
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弄清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分析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由此列出方程;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检验解的合理性。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首先寻找“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4、5题。
三课时
教学目的
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行程问题。
2.难点:间接设未知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2.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 / 时间
二、新授
例1.小张和父亲预定搭乘家门口的公共汽车赶往火车站,去家乡看望爷爷,在行驶了三分之一路程后,估计继续乘公共汽车将会在火车开车后半小时到达火车站,随即下车改乘出租车,车速提高了一倍,结果赶在火车开车前15分钟到达火车站,已知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40千米/时,问小张家到火车站有多远?
画“线段图”分析, 若直接设元,设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x千米。
1.坐公共汽车行了多少路程?乘的士行了多少路程?
2.乘公共汽车用了多少时间,乘出租车用了多少时间?
3.如果都乘公共汽车到火车站要多少时间?
4,等量关系是什么?
如果设乘公共汽车行了x千米,则出租车行驶了2x千米。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3x千米,那么也可列出方程。
可设公共汽车从小张家到火车站要x小时。
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复杂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7页练习1、2。
四、小结
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常见的一个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以及由此导出的其他关系。如何选择设未知数使方程较为简单呢?关键是找出较简捷地反映题目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怎样设未知数。
四、作业
教科书习题6.3.2,第1至5题。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
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I小时完成全
部工作量的多少?
2.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
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授
阅读教科书第18页中的问题6。
分析:1.这是一个关于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 已知:制作一块广告牌,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做要6天。
2.怎样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等量关系是:师傅做的工作量+徒弟做的工作量=1)
[先要求出师傅与徒弟各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
两人的工效已知,因此要先求他们各自所做的天数,因此,设师傅做了x天,则徒弟做(x+1)天,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解方程得 x=2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 ,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
所以他们两人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因此每人各得225元。
三、巩固练习
一件工作,甲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
由甲独做10小时;
请你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例如 (1)剩下的乙独做要几小时完成?
(2)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四、小结
1.本节课主要分析了工作问题中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
间的关系,即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2.解题时要全面审题,寻找全部工作,单独完成工作量和合作完成工作量的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五、作业
教科书习题6.3.3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有理数的意义.②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③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分类讨论的观点和能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在的数集的图里.难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讨论交流现在,同学们都已经知道除了我们小学里所学的数之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数,即负数.大家讨论一下,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列举:3,5.7,-7,-9,-10,0,-3,-7.4,5.2…
议一议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整数、0、分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
说明: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运用角度表示方向,并能熟练运算和角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方位角在是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抽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方位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方位角的准确表示。
教学准备:预习书上有关内容
预习导学:
如图所示,请说出四条射线所表示的方位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角经常用于航空、航海,测绘中领航员常用地图和罗盘进行这种角的测定,这就是方位角,方位角应用比较广泛,什么是方位角呢?
二、精讲点拔,质疑问难
方位角其实就是表示方向的角,这种角以正北,正南方向为基准描述物体的方向,如“北偏东30°”,“南偏西40°”等,方位角不能以正东,正西为基准,如不能说成“东偏北60°,西偏南50°”等,但有时如北偏东45°时,我们可以说成东北方向。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例1如图:指出图中射线OA、OB所表示的方向。
(学生个别回答,学生点评)
例2若灯塔位于船的北偏东30°,那么船在灯塔的什么方位?
(小组讨论,个别回答,教师)
例3如图,货轮O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在它的南偏东6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60°,南偏西10°,西北方向上又分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和海岛D,仿照表示灯塔方位的方法,画出表示客轮B、货轮C、海岛D方向的射线。
(教师分析,一学生上黑板,学生点评)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例4某哨兵上午8时测得一艘船的位置在哨所的南偏西30°,距哨所10km的地方,上午10时,测得该船在哨所的北偏东60°,距哨所8km的地方。
(1)请按比例尺1:000画出图形。
(独立完成,一同学上黑板,学生点评)
(2)通过测量计算,确定船航行的`方向和进度。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代表发言)
五、布置作业、当堂反馈
练习:请使用量角器、刻度尺画出下列点的位置。
(1)点A在点O的北偏东30°的方向上,离点O的距离为3cm。
(2)点B在点O的南偏西60°的方向上,离点O的距离为4cm。
(3)点C在点O的西北方向上,同时在点B的正北方向上。
作业:书P1407、9
垂线
[教学目标]
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二。新课:
引言:
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垂足为O。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
1、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如上图)
反之,
(二)垂线的画法
探究: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
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
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教材第7页
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O,
A,B,C,……,其中(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
l的垂线段)。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上图,PO的长度叫做点P到直线l的距离。
例1
(1)AB与AC互相垂直;
(2)AD与AC互相垂直;
(3)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B;
(4)点A到BC的距离是线段AD;
(5)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
(6)线段AB是点B到AC的距离。
其中正确的有()
A。 1个B。 2个
C。 3个D。 4个
解:A
例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解:略
例3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上由A
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两侧的村庄,
设汽车行驶到点P位置时,距离村庄M最近,
行驶到点Q位置时,距离村庄N最近,请在图中公路AB上分别画出P,Q两点位置。
练习:
1。
2。教材第9页3、4
教材第10页9、10、11、12
小结:
1。要掌握好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几个概念;
2。要清楚垂线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与上节知识联系好,并能正确利用工具画出标准图形;
3。垂线的性质为今后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应该熟练掌握。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九年级上册数学课件范本11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
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2、组织讨论,深化思维。
3、加强练习,发展思维。
预习作业:
1、欣赏P1的图片,你发现了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同桌互相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
3、仔细观察例1中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怎么画对称图形吗?
5、你能用预习到的知识用纸来折、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1、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2、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3、课内练习一-----第1、2题。
4、课外作业:通过丰富的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实例,让学生欣赏并体会轴对称,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更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5、《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进行有效的数
学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每个学生亲自实践,积极思考,体会活动的乐趣,在乐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学会且应用新知。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上周二上午我上了一堂课,这节课的内容是数学九年级上册的用列举法求概率,整个教学设计的比较完整。因为这部分的内容相对简单,和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所以在教学工程中我引导配合学生,让学生亲自动脑,动手,观察,总结,力求达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效果。虽然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教材,在师傅的帮助下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了精心设计——实践——再设计——再实践,但是我的发挥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同时,听了x老师的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使我在教学中多了些体会与思考。
一、缺乏自信
每次做课时我都会有点紧张,这次也不例外,因为我老是感觉听课的都是老教师,都有很丰富的经验,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两年的我来说都是学习的榜样,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太大了,所以就会很不自信。这次刘老师也来听课,因此倍感紧张。一开始在准备的时候我们都很重视,也很努力,从老师到学生,从师傅到徒弟都做了很充分的准备,力争展示一节让大家满意的课。可是由于我的不自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刚开始我有点紧张,使学生们也开始紧张了,不敢大胆,大声的回答问题,大约过了x分钟左右,我慢慢调整过来了,这才开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感觉后面课堂气氛还可以,课堂效果也不错,所以我想我还是锻炼的太少了,缺乏自信,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增强信心,相信自己,相信学生,放松心情,充分发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缺乏信任
因为前面我已经介绍过列举法且概率的方法,所以本来这节课我是想以学生为主,老师起一个引导配合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是我的一些做法抢了学生的角色,首先在读题的环节,我怕学生理解不好题意,还亲自给他们读题,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很坏的影响,对于一个学生读题读懂是最基本的要求,而且我相信九年的的学生在这方面应该是没问题的,可是在这个环节我没有完全相信我的学生,所以以后一定要注意。其次在分析题目寻找解题方法的时候,我不时的提醒他们,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因此学生没有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能力。原因在于我担心学生找不到结果,事后我才知道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信任。在倡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更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起于疑,疑源于思,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质疑创造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令人遗憾的是,我的这节课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太少,在探索问题的关键时候,我碍于教学过程的完美,缺乏耐心急于让学生找到方法,缺乏对学生的相信,若长期下去,学生将产生思维惰性。今后我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学生,我应该尽量少说话,让所有的知识都让学生探究出来,这样才能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
三、缺乏全面
在课堂上我还有一个失误就是没有时刻照顾到了所有的学生,因材施教,为了让这节课顺利的进行,在有的.问题上我就忽略了一些学生的想法,和理解程度,所以在一些问题上他们还没有完全弄明白或者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过去了。同时在一些知识的引导部分说的也不够全面,不太到位。在肯定学生方面,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及时的评价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这些在我以后课堂上一定要注意,争取让每节课都能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完全掌握知识和方法。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认识到了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同时我更知道了课后反思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深刻理解、钻研教材,去探索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真心、真诚地赏识每一名学生,珍视学生取得的每一份努力,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通过评价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和指引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课后的教学反思也很重要,只有每次认真树立自己的成败得失,不断的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身的教师素养,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完美,成熟。
课 题 3.1a平行四边形(一)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 2.能运用综合法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及其它相关结论, 3.体会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 探索证明过程,感悟归纳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反思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备注 一、回顾交流 问题提出:1.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 2.平行四边形有哪些判定条件? 3.如何运用公理和已有的定理证明它们? 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学生证明。 拓展:由上面的证明过程,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定理: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拓展: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你证明它。 学生证明。 定理 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随堂练习课本随堂练习 1、2 学生独立练习。 四、课堂总结 平行四边形的主要性质有: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边平行,对角线互相平分。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3.1 1、2 课 题 3.1b平行四边形(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 2.能运用综合法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3.感悟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综合法证明问题的思路。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反思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备注 二、小组合作、推理论证 1.的逆命题: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议一议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如果是,请你证明它,并与同伴交流。 三、随堂练习课本随堂练习 1、2、3 学生独立练习。 四、课堂总结 涉及到平行四边形判定的问题,应注意灵活选择不同的判定方法。从边看:有三种判定方法: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从角看: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从对角线看:对角线互相平分。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3.2 1、2 课 题 3.1c平行四边形(三)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 2.能运用综合法证明有关定理的结论。 3.理解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教学难点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反思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 实验:请同学们思考: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你是如何切割的? 活动: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将准备好的三角形模型进行拼摆。并互相交流。 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想一想 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能证明你的猜想吗? 学生根据提示证明猜想。 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拓展:利用这一定理,你能证明出分割出来的四个小三角形全等吗? 学生口述理由。 三、随堂练习课本随堂练习 1 学生独立练习。 四、课堂总结 学生自己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3.3 1、2、3、4
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学教案最新5篇
九年级数学老师要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人与数学的关系,让数学喷射出缤纷的色彩。所有的九年级数学老师都必须知道如何写九年级数学教案,你也来写一篇和我们分享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1
配方法
教学内容
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即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2+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f)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2.难点与关键: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填空
(1)x2-8x+______=(x-______)2;(2)9x2+12x+_____=(3x+_____)2;(3)x2+px+_____=(x+____)2.
问题1: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2 .
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1,即(2t+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
即2t+1=3,2t+1=-3
方程的两根为t1=1,t2=--2
例1:解方程:(1)(2x-1) 2=5 (2)x 2+6x+9=2 (3)x 2-2x+4=-1
分析:很清楚,x2+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2=1.
解:(2)由已知,得:(x+3)2=2
直接开平方,得:x+3=±
即x+3=,x+3=-
所以,方程的两根x1=-3+,x2=-3-
例2.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m2提高到14.4m,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
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2
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则:10(1+x)2=14.4
(1+x)2=1.44
直接开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1=0.2=20%,x2=-2.2
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
三、巩固练习
教材 练习.
四、应用拓展
例3.某公司一月份营业额为1万元,第一季度总营业额为3.31万元,求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是多少?
分析: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那么二月份的营业额就应该是(1+x),三月份的营业额是在二月份的基础上再增长的,应是(1+x)2.
解: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
那么1+(1+x)+(1+x)2=3.31
把(1+x)当成一个数,配方得:
(1+x+)2=2.56,即(x+)2=2.56
x+=±1.6,即x+=1.6,x+=-1.6
方程的根为x1=10%,x2=-3.1
因为增长率为正数,
所以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10%.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那么x=±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那么mx+n=±,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
六、布置作业
1.教材 复习巩固1、2.
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2
垂直于弦的直径
理解垂径定理并灵活运用垂径定理及圆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复合图形的折叠方法得出猜想垂径定理,并辅以逻辑证明加予理解.
重点
垂径定理及其运用.
难点
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及利用垂径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复习引入
①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②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如图线段AC,AB;
③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如图线段AB;
④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以A,C为端点的弧记作“︵AC”,读作“圆弧AC”或“弧AC”.大于半圆的弧(如图所示︵ABC)叫做优弧,小于半圆的弧(如图所示︵AC或︵BC)叫做劣弧.
⑤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
⑥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同学按要求完成下题:
如图,AB是⊙O的一条弦,作直径CD,使CD⊥AB,垂足为M.
(1)如图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其对称轴是什么?
(2)你能发现图中有哪些等量关系?说一说你理由.
(老师点评)(1)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CD.
(2)AM=BM,︵AC=︵BC,︵AD=︵BD,即直径CD平分弦AB,并且平分︵AB及︵ADB.
这样,我们就得到下面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下面我们用逻辑思维给它证明一下:
已知:直径CD、弦AB,且CD⊥AB垂足为M.
求证:AM=BM,︵AC=︵BC,︵AD=︵BD.
分析:要证AM=BM,只要证AM,BM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因此,只要连接OA,OB或AC,BC即可.
证明:如图,连接OA,OB,则OA=OB,
在Rt△OAM和Rt△OBM中,
∴Rt△OAM≌Rt△OBM,
∴AM=BM,
∴点A和点B关于CD对称,
∵⊙O关于直径CD对称,
∴当圆沿着直线CD对折时,点A与点B重合,︵AC与︵BC重合,︵AD与︵BD重合.
∴︵AC=︵BC,︵AD=︵BD.
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得到结论: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本题的证明作为课后练习)
例1 有一石拱桥的桥拱是圆弧形,如图所示,正常水位下水面宽AB=60 m,水面到拱顶距离CD=18 m,当洪水泛滥时,水面宽MN=32 m时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请说明理由.
分析:要求当洪水到来时,水面宽MN=32 m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只要求出DE的长,因此只要求半径R,然后运用几何代数解求R.
解: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
设OA=R,在Rt△AOC中,AC=30,CD=18,
R2=302+(R-18)2,
R2=900+R2-36R+324,
解得R=34(m),
连接OM,设DE=x,在Rt△MOE中,ME=16,
342=162+(34-x)2,
162+342-68x+x2=342,x2-68x+256=0,
解得x1=4,x2=64(不合题意,舍去),
∴DE=4,
∴不需采取紧急措施.
三、课堂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以及它们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
1.垂径定理推论的证明.
2.教材第89,90页 习题第8,9,10题.
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3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法则,会用它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
2、使学生了解两个二次根式的商仍然是一个二次根式或有理式。
3、使学生会将分母中含有一个二次根式的式子进行分母有理化。
4、经历探索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法则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l 上一节课,我们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问题2 是否也有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呢?
问题2 两个二次根式相除,怎样进行呢?
二、加强合作,探索规律
让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这是我们研究抽象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请同学们参考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的研究,分组讨论两个二次根式相除,会有什么结论,并提出你的见解,然后其他小组同学补充,归纳为:
提问:
1、a和b有没有限制?如果有限制,其取值范围是什么?
2、= (a≥0,b>0)成立吗?为什么?请举例。
三、范例
例1、计算。
教学要求:(1)对于(1)可由教师解答示范;(2)对于(2)可由学生自己计算。
提问:
1、除了课本中的解答外,是否还有其他解法?如果有,请给出另外解法。
2、哪种方法更简便?
例2、化简:(要求分母不带根号)
说明:二次根式的化简要求满足以下两条: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也就是说“被开方数不含分母”。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的因数或因式,也就是说“被开方数的每一个因数或因式的指数都小于2”。
把一个二次根式化简的具体方法是:化去根号下的分母;并把被开方数中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用它的算术平方根代替后移到根号外面。
四、做一做
化简:
教学要点:(1)叫两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完练习进行评价、(2)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其他解法。
五、课堂练习
P12 练习1、(3)、(4)
六、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即= (a≥0,b>0),并利用它进行计算和化简。化简要做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和“被开方数的每一个因数或因式的指数都小于2”。具体办法是:化去根号下的分母;并把被开方数中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用它的算术平方根代替后移到根号外面、化简的具体方法可用于计算。
七、作业
P14页习题22.2 2(3)、3(3)
教学后记:
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4
配方法的灵活运用
了解配方法的概念,掌握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解题方法,给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运用配方法解决一些具体题目.
重点
讲清配方法的解题步骤.
难点
对于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通常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后,两边加上的常数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要先化二次项系数为1,再用配方法求解.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x2-4x+7=0 (2)2x2-8x+1=0
老师点评: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如何解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不可以直接开方降次解方程的转化问题,那么这两道题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解题.
解:略. (2)与(1)有何关联?
二、探索新知
讨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如果q
例1 解下列方程:
(1)2x2+1=3x (2)3x2-6x+4=0 (3)(1+x)2+2(1+x)-4=0
分析:我们已经介绍了配方法,因此,我们解这些方程就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9页 练习2.(3)(4)(5)(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配方法的概念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2.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也可通过配方,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判断代数式的正负性.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还将经常用到.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复习巩固3.(3)(4).
补充:(1)已知x2+y2+z2-2x+4y-6z+14=0,求x+y+z的值.
(2) 求证:无论x,y取任何实数,多项式x2+y2-2x-4y+16的值总是正数.
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案5
圆
经历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圆、弧、弦等与圆有关的概念,了解等圆、等弧的概念.
重点
经历形成圆的概念的过程,理解圆及其有关概念.
难点
理解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圆的集合性定义.
活动1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给我们以圆的形象的物体.
2.提出问题:我们看到的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形象?
活动2 动手操作,形成概念
在没有圆规的情况下,让学生用铅笔和细线画一个圆.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提出问题:我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一样吗?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分别由什么决定?
教师强调指出:位置由固定的一个端点决定,大小由固定端点到铅笔尖的细线的长度决定.
1.从以上圆的形成过程,总结概念: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2.小组讨论下面的两个问题:
问题1: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有什么规律?
问题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又有什么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总结,形成新概念.
(1)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r);
(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同一个圆上.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圆的新概念:圆心为O,半径为r的圆可以看成是所有到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r的点的集合.(一个图形看成是满足条件的点的集合,必须符合两点:在图形上的每个点,都满足这个条件;满足这个条件的每个点,都在这个图形上.)
活动3 学以致用,巩固概念
1.教材第81页 练习第1题.
2.教材第80页 例1.
多媒体展示例1,引导学生分析要证明四个点在同一圆上,实际是要证明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即四个点到O的距离相等.
活动4 自学教材,辨析概念
1.自学教材第80页例1后面的内容,判断下列问题正确与否:
(1)直径是弦,弦是直径;半圆是弧,弧是半圆.
(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线段叫做弧.
(3)在同圆中,半径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4)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教师强调:长度相等的弧不一定是等弧,等弧必须是在同圆或等圆中的弧.)
(5)大于半圆的弧是劣弧,小于半圆的弧是优弧.
2.指出图中所有的弦和弧.
活动5 达标检测,反馈新知
教材第81页 练习第2,3题.
活动6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1.圆、弦、弧、等圆、等弧的概念.要特别注意“直径和弦”“弧和半圆”以及“同圆、等圆”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等圆和等弧的概念是建立在“能够完全重合”这一前提条件下的,它将作为今后判断两圆或两弧相等的依据.
2.证明几点在同一圆上的方法.
3.集合思想.
作业布置
1.以定点O为圆心,作半径等于2厘米的圆.
2.如图,在Rt△ABC和Rt△ABD中,∠C=90°,∠D=90°,点O是AB的中点.
求证:A,B,C,D四个点在以点O为圆心的同一圆上.
答案:1.略;2.证明OA=OB=OC=OD即可.
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九)
一、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这个符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的加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并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灵活应用。
难点:能从不同的计算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
师:同学们不仅在课堂上可以学到数学知识,在平时的游玩中也能发现并学到数学知识呢!你们看,游乐园里的小丑正在干什么?(利用课件动画展示主题图)
(1)通过电脑反复演示,小丑右手拿着3个气球,左手又拿来1个气球。
(2)让学生说一说图意。
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自己的直观感受和体验,再在全班交流。也可由老师引导说:把右手3个气球和左手1个气球放在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一边说一边做手势表示合起来)
反复演示再指名学生说题意,让学生体会到把两部分放在一起就是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从而引出要知道它们合起来有多少,在数学上要用加法计算。
2、学习加法算式。
(1)引导学生说出:由右、左手的气球的数量抽象出要分别用数字3和1表示。
(2)教师说明:在数学上,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就是要把数字3和l合起来。我们可以用符号+表示合起来,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3和l合在一起是多少,并说说用数字几表示。说明:等于4,用=4表示。
3、学生借用学具动手操作,加深体验加法含义。
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一只手拿3根小棒,另一只手拿l根小棒,求一共有几根小棒。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把两只手里的小棒合并在一起,也就是把3和1加起来,用算式3+1=4表示。
4、发散思维,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并会口头列加法算式。
四、教学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内容。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调查导入: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一季?引入:喜欢夏天的人寥寥无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梁衡的《夏感》,看看作者对夏天有何独特的感受。
二、解题。
的题眼是什么?什么意思?(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说出“感”的意思,如:感受、感动、感激、感染、感觉、感想、感知、感情、感触等等)
三、听读课文,扫除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齐读第一段,问:这是写夏感中的哪个词?(感受)夏天的总体感受是什么?(紧张、热烈、急促)
2、快速默看课文2—4段,看看这三段各是写夏感中的那个词?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归纳:三段分别感知了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依据归纳,板书夏之景,夏之色,夏之韵或夏之人)
3、看看第一段和2—4段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说明理由。
讨论归纳:2—4段作者具体感知了夏天的景物,夏天的颜色,感受夏天里农民紧张的劳动,正好说明了第一段中的三个特点,所以是总分的特点。
4、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找出本段中写夏天天气的句子用笔画起来。(学生读画,然后说说天气的特点:炎热或者火热)
5、请用你的语气读出天气的变化。(指名读,教师提示:可按天气的变化过程把握语气,先可慢读,天气热起来后就要读出热的气势)
6、在炎热的天气里,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7、学生探究:在作者所写景物的句子里,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可从修辞、关键词、感受器官的感受等方面进行分析)
分析示例:“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再看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8、挑出中“火红的太阳……夏天到了”训练朗读。
9、过渡:作者捕捉了夏天里有特色的景物,突出了夏天热烈的气势,还以显微镜的效果观察了夏天的颜色。提示学生默看课文第三段,找出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是一种金黄的颜色,更是一种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颜色。)
10、为了写这种颜色,作者用了什么写法?(对比)找出对比的句子,根据作者对夏天的描写也仿照它的形式写一句话。
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11、分析第四段。本段主要以朗读带分析(提示学生朗读的处理:语速要快,语气要段,要读出农民的紧张的心情)。
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后评价,有时间的话应该全体朗读。读后说说你会想到以前学过的哪首诗歌?(悯农:锄禾日当午——)
12、过渡:作者感知了夏天如此热烈、成熟的景物,感受到农民的紧张、繁忙,那么作者对夏天有什么样的感情?(赞美和喜爱之情)
一、投影
1.投影:一般地,用光线照射物体,在某个平面(地面、墙壁等)上得到的影子叫做物体的投影,照射光线叫做投影线,投影所在的平面叫做投影面。
2.平行投影:由平行光线形成的投影是平行投影。(光源特别远)
3.中心投影:由同一点(点光源发出的光线)形成的投影叫做中心投影。
4.正投影:投影线垂直于投影面产生的投影叫做正投影。物体正投影的形状、大小与它相对于投影面的位置有关。
5.当物体的某个面平行于投影面时,这个面的正投影与这个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当物体的某个面顶斜于投影面时,这个面的正投影变小。当物体的某个面垂直于投影面时,这个面的正投影成为一条直线。
二、三视图
1.三视图:是观测者从三个不同位置(正面、水平面、侧面)观察同一个空间几何体而画出的图形。三视图就是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的总称。另外还有如剖面图、半剖面图等做为辅助,基本能完整的表达物体的结构。
2.主视图:在正面内得到的由前向后观察物体的视图。
3.俯视图:在水平面内得到的由上向下观察物体的视图。
4.左视图:在侧面内得到的由左向右观察物体的视图。
5.三个视图的位置关系:
①主视图在上、俯视图在下、左视图在右;
②主视、俯视表示物体的长,主视、左视表示物体的高,左视、俯视表示物体的宽。
③主视、俯视长对正,主视、左视高平齐,左视、俯视宽相等。
6.画法:看得见的部分的轮廓线画成实线,因被其它部分遮档而看不见的部分的轮廓线画成虚线。
1.记叙文阅读
(1)阅读课内记叙文,课外一般文艺读物,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和记叙的特点,分析记叙的要素、了解人称、记叙的顺序。
(2)阅读散文能理解其深刻含义,体会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线索,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特点;体会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
(3)能运用记叙文的知识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次意,明确详写、略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根据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中心意思。
(4)能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重点段落、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并加以分析体会。
(5)能分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说明文阅读
(1)了解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能分辨文中说明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其它表达方式,并领会它们各自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2)了解说明文的分类,能依据说明对象将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3)理解说明的内容,能正确判断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准确地概括中心意思。
(4)能根据不同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理清说明的顺序,主要掌握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等)三种,并能领会说明顺序的综合运用。
(5)了解说明文总分、并列、层进等结构层次,并能结合文章或段落进行具体分析。
(6)了解说明的方法,主要了解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等说明方法,能从文章中找出这些方法并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3.议论文阅读
(1)了解记叙和议论的区别,能分辨文中记叙性的语句和议论性的语句;能分辨以记叙为主和以议论为主的段落;进一步理解记叙是议论的基础,有的段落则是议论引出记叙。
(2)掌握论点知识,能从文中找出或概括论点;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会分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并了解它们在阐明观点方面的作用。
(4)理解例证、引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及其在阐明观点上的作用。
(5)了解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和结论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6)领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感情 色彩。
(7)了解立论、驳论两种论证方式,了解常见的反驳方法。
4.文言文阅读
(1)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按照教材要求背诵重点篇章。
(3)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4)能够回答课后练习中有关课文内容方面的问题。
(5)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
第1课时 解决代数问题
1.经历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总结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会根据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熟悉解题的具体步骤.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认识到对方程的解必须要进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为标准.
重点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
难点
如果理解传播问题的传播过程和百分率问题中的增长(降低)过程,找到传播问题和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一、引入新课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
2.科学家在细胞研究过程中发现:
(1)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2个,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
(2)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x个,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
(3)如是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2个,分裂后原有细胞仍然存在并能再次分裂,试问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
二、教学活动
活动1:自学教材第19页探究1,思考教师所提问题.
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1)如何理解“两轮传染”?如果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第二轮传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
(2)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有x(1+x)人被传染上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
1+x+x(1+x)=121
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变式练习: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
活动2:自学教材第19页~第20页探究2,思考老师所提问题.
两年前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
(1)如何理解年平均下降额与年平均下降率?它们相等吗?
(2)若设甲种药品年平均下降率为x,则一年后,甲种药品的成本下降了________元,此时成本为________元;两年后,甲种药品下降了________元,此时成本为________元.
(3)增长率(下降率)公式的归纳:设基准数为a,增长率为x,则一月(或一年)后产量为a(1±x);
二月(或二年)后产量为a(1±x)2;
n月(或n年)后产量为a(1±x)n;
如果已知n月(n年)后总产量为M,则有下面等式:M=a(1±x)n.
(4)对甲种药品而言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审、设、找、列、解、答.最后要检验根是否符合实际.
2.传播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传播源的确定和等量关系的建立.
3.若平均增长(降低)率为x,增长(或降低)前的基准数是a,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则有:a(1±x)n=b(常见n=2).
4.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它的下降率不一定也较大,成本下降额较小的药品,它的下降率不一定也较小.
作业布置
教材第21-22页 习题21.3第2-7题.第2课时 解决几何问题
1.通过探究,学会分析几何问题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几何问题.
2.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在几何问题中可以将图形进行适当变换,使列方程更容易.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再次让学生认识到对方程的解必须要进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为标准.
重点
通过实际图形问题,培养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难点
在探究几何问题的过程中,找出数量关系,正确地建立一元二次方程.
活动1 创设情境
1.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面积________,长方体的体积公式________.
2.如图所示:
(1)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10 cm,宽是8 cm,四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2
cm的小正方形,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________,高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
(2)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10 cm,宽是8 cm,四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x
cm的小正方形,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________,高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
活动2 自学教材第20页~第21页探究3,思考老师所提问题
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 cm,宽21
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
cm).
(1)要设计书本封面的长与宽的比是________,则正中央矩形的长与宽的比是________.
(2)为什么说上下边衬宽与左右边衬宽之比为9∶7?试与同伴交流一下.
(3)若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 cm,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
cm,则中央矩形的长为________cm,宽为________cm,面积为________cm2.
(4)根据等量关系:________,可列方程为:________.
(5)你能写出解题过程吗?(注意对结果是否合理进行检验.)
(6)思考如果设正中央矩形的长与宽分别为9x cm和7x cm,你又怎样去求上下、左右边衬的宽?
活动3 变式练习
如图所示,在一个长为50米,宽为30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花园的面积占整块面积的75%,等宽且互相垂直的两条路的面积占25%,求路的宽度.
答案:路的宽度为5米.
活动4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1.利用已学的特殊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公式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根据面积与面积(或体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能正确解方程,最后对所得结果是否合理要进行检验.
作业布置
教材第22页 习题21.3第8,10题.
四边形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本节课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学情分析
学生课前对一些特殊的四边形,如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有一定了解和感性认识,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得出四边形的普遍特征。我班学生善于在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以良好的合作探究学习习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思维活跃,因而课堂上我应充分给他们动手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和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找出四边形特点。
2、能够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难点:掌握长、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的校园越来越美,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图形?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试着说一说,你想象中的四边形是什么样子的?2、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请你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形的。
三、四边形的分类
1、四边形是一个大家族,不同形状的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区别。你能把它们按一定的标准分分类?先想想你打算怎样分?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交流,并统一意见。提示:你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四边形的角;你还可以用尺子去量一量这些四边形的边
五、巩固拓展
画一画
1.画一个任意四边形。
2.画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对边相等的四边形。
3.画一个对边相等,但没有直角的四边形。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教学目标
1.巩固整数,小学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灵巧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应用运算定律使四则混合运算简便.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的特点,恰当、准确地选择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一)口算
3.8+1.22.541.58
1.50.30.64+0.167.6+0.24
5-1.81.25803.64
6.3+2.45+3.73.56-1.57-0.43
0.87125(2.5+0.9)4
(1.5+0.25)40.64+1.44
(二)口答,在□里填上适当的数.(说出依据)
1.3.18□=1.2□
2.(2.5+3.5)□=□□○□4
3.□+4.3=□+0.86
4.(2.51.2)□=1.2(□□)
5.7.6-2.8-□=□-(□+3.2)
(三)小结引入
我们运用一些运算定律或者运算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能不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呢?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4
1.82.58+1.81.42
1.观察算式特点
2.学生试做
方法一:1.82.58+1.81.42方法二:1.82.58+1.81.42
=1.8(2.58+1.42)=4.644+2.556
=1.84=7.2
=7.2
3.观察比较: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第一种方法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第二种方法只是根据一般的运算顺序)
4.练习
1.82.58+1.81.42+0.5
=1.8(2.58+1.42)+0.5(乘法分配律)
=1.84+0.5
=7.2+0.5
=7.7
5.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对简算有什么新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
1.561.7+0.441.7-0.7
11.72-7.85-(1.26+0.46)
(二)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0.64+7.652.4+11.76
12.9〔14.66-(1.3+8.2)〕
9.83(3.8-2.3)+1.56.17
6.752-〔4.7(0.54-0.38)+2.8〕
15.4〔8(6.34-4.59)〕
(三)思考题:填同一个数
□-□+□+(□□□-□)=10
四、课堂小结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虽然不能把整个题目简便计算,但是应该随时注意是不是有的步骤可以简算,能简算的,尽量使计算简便,不能简算的再按运算顺序计算.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10.64+7.652.4+11.76
2.12.75[14.6-(1.3+8.2)]
3.9.831.5+6.171.5
4.15.4[8(6.34-4.59)]
有一份清晰的工作计划可以帮助你更有信心地应对工作挑战,工作计划的撰写需要从什么方面入手呢?编辑为您整理了一些有关《二年级上册数学个人工作计划》的信息,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教学,完成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要实现教学质量的根本性进步,非一朝一夕之功。现在我所教学生是八年级,共60名学生。其中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还可以。现实决定了并不是付出十分努力就一定有十分收获。但教师的责任与职业道德时刻提醒我,没有付出一定是没有收获的。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只有付出百倍的努力,苦干加巧干,才能对得起良心,对得起人民群众的期望。
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认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分式,掌握有关规律、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掌握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知识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轴对称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模式;通过对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建立数学类比思想。
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创造性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思维品质。了解我国数学家的杰出贡献,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
第十一章 三角形主要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多边形的内外角和。本章节是后两章的基础,了解了相关的知识,教学时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加强推理能力的培养,开展好数学活动。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三章 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第十四章 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设置恰当数量和难度的符号运算,同时要求学生说明运算的根据。 第十五章 分式主要学习分式的概念、性质、能用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并进行相关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时重视和分数类比,加强分式、分式方程与实际的联系,体现数学建模思想。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掌握教材;课堂内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扫除学习中的障碍点。
2、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抓紧课堂四十五分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争取充分掌握学生动态,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养。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5、教学中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6、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7、以两头带中间战略思想不变。深化两极生的训导。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赢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5、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赢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与乘法、乘法口诀一、观察物体、分一分与除法、方向与位置、时分秒、乘法口诀二、除法、统计与猜测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4.第四单元“分一分与乘法”,第五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5.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第六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7.统计与概率: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本册教材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二、学情分析:
通过了解二年级有将近一半学生学习不主动,课堂上好动,但学习积极性很高,还有学生接受能力慢,作业完成的慢,课堂十分被动,不举手回答问题。基于以上情况和对一年级数学课程的了解,学生已经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的具备了观察、理解、思考的能力和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但鉴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方法和习惯仍未养成,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一年级所学课程掌握的不够,在新的学期里,仍需教师下大力度引导和培养,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取得好的成绩。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方法与措施:
1、备好每一节课,预设好每一个问题,课堂生成加强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2、计算教学注意鼓励算法多样化,使各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利用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4、充分利用各种教具,结合生活情境,安排丰富多样的实践操作活动,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喜欢上数学学习。
5、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记忆口诀的活动和练习。如“对口令”、“数青蛙的嘴眼腿”和“数螃蟹的腿”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富有童趣的活动,心情愉快的记忆乘法口诀。
6、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以上是本学期对所带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初步设想,如有不妥将及时予以修改。展望本学期的教学也期待着作最大的努力,取得最好的成绩。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1.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
2.二年级体育、 美术、品德教学工作。
1.教学成绩努力保全镇第一,必保全镇前三。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教学难点:乘法口诀、除法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课时安排: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我们的工作又将迎来新的进步,是时候开始制定计划了。什么样的计划才是好的计划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研组工作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基本精神:
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的改革,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坚持以教师观念的转变,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进一步增强教学的活力,达到扎实双机,重视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工作重点:
1、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关,充分认识新时期教师工作的重要性。素质教育,两手一起抓,认真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的《课程标准》,上级行政部门有关的讲话和规程。强化教研组和备课组在新课标下的要求,充实课堂教学工作,讲究教学的层次性、探究性,真正确立“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这一宗旨。
2、继续深化课堂教学研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教师的教学要具备幼教转向学的能力为前提,体现在课堂重要多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抓住把握教材的重要性,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赋予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沟通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以课堂教学的策略性、灵活性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3、进一步发挥教研组功能。
不断提高教学研究和业务管理水平,力求做到研究专题化、活动制度化、学习理论和开展教学实践相结合。正常开展听课、说课、评课,为主要形式的常规教研活动。提倡一课多作,加强评课,切磋环节,提高研究质量,发挥课堂教学的评价的导向、激励、调控作用。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多几把尺子,就可能多一批个性发展的学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4、认真重视抓好教科研。
全体教师应树立科研兴校思想,自觉参与教科研实践。可以根据教学中实际情况及教学新动态,根据校课题自拟专题,向教研组或教导处申报备案。按照学习、实践、总结、检验的流程进行教学研究。在此基础上撰写专题教学论文。
5、规范和优化教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切实抓好教学工作“五认真”管理,继续进行集体备课,聚焦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教学研究,精心设计,认真实施每一堂课教学任务。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实行二次备课,使教案既有集体的智慧,又能展示自己的个性。作业要落实“有讲必练、有练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的要求。
三、具体安排
九月份
1、教师认真组织检查学生的暑假作业。
2、组织了全体教师进行高校课堂的研讨活动。
3、领导进行课堂现状调查。
4、各任课教师制定教学工作计划。
5、教研组长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
十月份
1、评选优秀教学设计。
2、领导深入课堂听课、检查、指导。
3、教学能手上示范课。
4、组织教师集体备课。
5、教学常规工作检查。
十一月份
1、组织同课异构的活动(二年级数学)。
2、期中教学质量抽测。
3、组织期中测查的卷面分析工作。
十二月份
1、组织全组教师观看电教录象课。
一月份
1、组织全组教师观看电教录象课。
2、各任课教师做好期末复习工作
3、做好期末的复习工作。
4、各任课教师认真完成教学总结,并组织教学工作总结的交流。
5、完成教研工作总结。
6、认真填写各种表册。
盼望这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有助于您更为精深的了解。为了符合授课要求,老师要提前备好讲义与课件,也因此老师要认真策划每一份讲义课件的重点与难点。准备完备的教案课件,则是帮助老师能够即时总结与反思授课情况。愿文字触动您,多加留存!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例1,做一做和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学们还记得吗?在20xx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舱在内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陆,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你们知道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的吗?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大家一定觉得很神奇吧!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位置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认识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1)、什么叫做列,什么叫做行,咱们班的第一列在哪里,(请第一列的学生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第一行在哪里,(请第一行的同学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数一数,咱们班一共有几列几行
(2)多媒体课件把全班同学的座位转换为座位示意图
师:哪位同学上来找找第一列在哪里,第一行在哪里。
问:数列数和行数的时候,你们分别从哪边数起?
教师小结: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数列数的时候是从左往右数,数行数的时候是从前往后数。
(3)谁能说出自己的座位是在第几列第几行,你的好朋友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让大家猜猜他(她)的好朋友是谁。学生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都用了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同学的.位置,那么在书面上应该怎样记录位置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2、认识数对,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1)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位都能说出自己的位置在哪里?(第几列第几行)
师:其实在数学上有一种统一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的表示位置,可以把第X列第Y行表示为(X,Y),X表示什么,Y表示什么?
小结:用一个括号表示位置,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我们把物体的位置用这个简单的方法表示,称为数对表示法(板书)
那么反过来,数对(5,3)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汇报。
(2)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位置数对。写后与同桌互换检查。
(3)数对闯关活动。
第一关:下面两个数对是表示哪位同学的位置的,就请这位同学站起来。
(4,3)、(3,4)
这两个数对有什么区别。
(2,3)、(3,1)、(1,3)、(3,3)。请坐在这几个位置的同学逐一站起来。
第二关:谁能给这些数对分类。
(3,4)、(3,3)、(2,3)、(4,3)、(3,1)、(1,3)
第三关:在坐标轴上确定上面这几个数对的位置。假如,把(3,3)的位置定在这里的话。(如下图),其他数对的位置分别在哪里?让学生思考并完成。
3、确定方格中的位置。
师出示例2,先让学生说出图中几个场馆的位置数对,再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其他场馆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
2、现在同学门应该知道科学家们怎样迅速的找到反回舱了吧,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监测出“神舟五号的降落的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们快速的找到英雄杨利伟叔叔了。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四、全课总结。
(1)同学们今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学生接触不确定现象。结合“抛硬币”游戏过程,体会落地的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是不能事先确定的。进而通过“摸球”试验,体会有的试验结果是一定发生的,有的是不可能发生的,有的是可能发生的。
教学目标:
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不是确定的。
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二、说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动手实验法。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初步体会动手实验法探索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
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引入本节内容的学习。(教师)生活中有些事情的结果无法确定,所以人们常用“可能”这个词来描述。
(二)探究新知
例1、例2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则是确定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亲自做一做
教学例1时可以让学生先猜“抛一枚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朝上?”“亲自抛一抛,验证猜想,最后用“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来描述这一现象。
教学例2时,可让学生依次摸球得出结论再进行分类。
例3应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进行分析和推理,最后列举出这场足球赛的3种可能结果。
教学中注意有序地列出随机现象的所有可能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猜想、分析及推理能力。
(三)课堂练习
课堂活动及练习题1、2、3。
(四)布置作业、
说教材:
教材的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扇形》。这个内容是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之后来进行教学的,是学习圆环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立体几何的基础。
说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认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教学的。本课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通过丢手绢游戏,自主探索对圆中的弧、扇形以及圆心角的认识,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索新知的过程,并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及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这一部分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创新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并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的价值。
说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做游戏、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扇形,理解弧、扇形、圆心角等概念。并理解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关系。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游戏活动使学生建立扇形的概念、认识弧、圆心角,从而突破其教学难点和重点。
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知识水平,通过做游戏的方法以及借助实物演示,让学生独立探讨知识形成过程。
(二)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法和观察、发现法教学,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实际游戏中发现问题再自主探究,积极参与猜想、讨论、验证,在合作与交流中分析和推理,从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三)本节课围绕重难点,将现实游戏操作与多媒体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相结合,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愿意合作交流,探究知识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复习引入。
①描一描:下列图形中的圆心、半径以及直径。
②步骤一:请同学们蹬着,围成一个圆。
步骤二:老师先将实物悄悄地放在一位小朋友的后面,这位同学当圆心。
步骤三:当圆心的小朋友将实物放在第二位小朋友的后面当半径,依次类推找出下一位小朋友当半径。(两位小朋友当半径)
2、围一围:请同学们围成一个圆,中间含有圆心以及两条半径。
(旨在让学生自己在实际游戏中观察出弧、圆心角和扇形)。
3、想一想:学生质疑
圆中除了圆心、半径以及直径还有什么需要我们探索的知识呢?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弧。
a、教师引入:游戏中的圆,圆上两个小朋友之间的部分可以看做弧。
b、学生发现:展示屏图中,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2、认识扇形。
a、教师引入:经过两个小朋友之间的部分以及两位半径小朋友所围成的部分可以看做扇形。
b、学生发现:展示屏图中,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3、认识圆心角。
a、教师引入:从圆心小朋友引出两位半径小朋友,组成的角可以看做圆心角。b、学生发现:像AOB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1、2、3、旨在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观察和发现,最终认识弧、扇形、圆心角)。
4、合作探究
(1)练一练:说说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圆心角?
(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从找角出发,认识圆心角。)
(2)比一比:下面三个圆大小相等,三个扇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扇形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通过学生小组交流,分别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
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
(3)动一动:自己动手折扇子,了解折扇大小的变化情况。
在同一把扇子,张开程度的不同,扇面的大小就不同。
(4)聊一聊:以半圆为弧的扇形的圆心角是多少度?以四分之一圆为弧的扇形呢?通过让学生观察和了解,学生总结:以半圆为弧的扇形的圆心角是180;以四分之一圆为弧的扇形的圆心角是90。
三、巩固练习
1、指出下列物体中的扇形,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扇形的事物?
2、画一个半径为1cm的圆,再在圆中画一个是60的扇形。
四、归纳总结
谈谈这堂课的收获或感想?
五、书面作业
课堂作业:P76练习十六第3题
家庭作业:P76练习十六第2、4题
(以上的巩固练习、归纳整理和作业的主要旨意使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心角、弧、扇形等概念并得以巩固)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第一节内容《认识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学重点:会使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5、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二、学生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本校处在城乡结合处,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车轮为主线,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交流、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2、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本节课我采用了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教具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
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由课前准备的纸做的车轮(车轮有正方形的、圆形的),让两名学生滚车轮比赛来创设情境,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知道圆形的车轮既快速又平稳,使数学的内容充满人文色彩。在体现了社会性和时代感的同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生动活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开放性活动,把学生变被动"学数学"为主动"做数学"。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同一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等等,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圆的基础知识,还训练了一些基本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
精神与合作精神,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巩固练习通过填空、判断、操作等练习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圆,充分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做到首尾呼应,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小结体验: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最后,让学生用右手食指画一个圆满的句号,结束课堂。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shifanwen/125200.html
上一篇:女职工活动总结
下一篇:特警个人工作总结必备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