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集锦11篇)。
教师的谆谆教诲如春风,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老师独立进行编写,和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你会为寻找一篇好的教案模板而苦恼嘛?栏目小编为您推荐一篇网络上最棒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文章,希望本文能够解决您的困惑!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1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要点与思考
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 王 华
【摘 要】近年来,在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上,教学设计这种系统方法逐渐受到高中物理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本文结合作者的高中物理教学经验,试图简要分析如何理解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以及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面应该注意哪些要点,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要点
近年来,在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上,教学设计这种系统方法逐渐受到高中物理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一般认为,教学设计就是根据课程和授课内容的要求,再结合教学对象的特征,将教学过程分解为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步骤、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时间等过程的合理有序安排。这是一种教学的系统方法,其特征体现为:一是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特点相结合;二是将教学活动变成有计划性和目的性;三是将教学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四是以可行性方法实现最优化教学目的。
应当说,高中物理是所有高中课程中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学习内容和知识点多,知识架构复杂,实验较多而且应试题型灵活多变。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更应该重视教学设计这一方法和过程。只有提前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规划,才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高中物理这门课程的内容和精髓。
1.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中需关注的几个要点
1.1采用开放式设计策略,强调以理解为基础
从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上看,我们现在的物理教学设计不是从传统的满堂灌方式,而是应该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强调学生的学习特征和需要,从而设计高中物理教学方式和方法。应该做好从初中到高中的知识体系衔接,从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入手,将高中物理的知识与他们的理解基础联系起来。由单纯的“教”,向“教+学”转化。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要在掌握学生的已有基础知识上着手,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高中物理知识的差距。进而从思想上采取开放式的教学策略,从教育的目的、程序和实验等各个方面进行设计。还要求教师放下权威,采取开放的教学态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改变传统的封闭式备课方式,将学生的状态考虑进来。此外,还应多采取创新式的教学环节。如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预习性任务,并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生活中观察物理现象并进行总结。
1.2采取结构式设计方式,强调知识架构为重点
高中物理的知识是一个全面的架构体系,因此,我们在设计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面,应采取结构式设计方式,强调知识架构为重点。我们应主要根据物理教材的知识体系,将每个结构的知识进行详细的分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每个知识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一方面要强调教材知识分析的重要性,重点将教材的各个知识点吃透。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点时,要结合他们的理解进行分析,同时辅以适当的作业或题型,重点测试他们对于基本点、难点和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要重视物理实验,应将物理实验看作是对于教材分析的重要补充。可以通过学生主导或参与实验的方式,将章节的主要知识用物理的实验来进行验证,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抽象化物理概念的现象认识,将物理和生活现象结合起来,有助于他们掌握物理的本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1.3采取探究式设计方法,强调学法分析为关键
教会学生自己能分析物理现象,从中国现实情况看是自己能进行物理解题,是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改变以往的传授式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知道怎么去学习,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就应该采取探究式设计方法,强调学法分析为关键,让学生不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更应该让他们自主思考和自我探究。实现这种方式的转变,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就进行考虑,重点传授学法分析,将讲课的重点放在物理分析上,而不是将目光只关注于知识点上。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物理分析方法,进而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物理分析能力,从而构建高中物理知识体系和框架。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也要以多提问、多思考、多以实验和生活背景为验证的方式,通过教师的.有意识的引导,以学法分析为关键,鼓励学生进行思考,重点让学生掌握物理思维,形成科学的物理分析方法。
2.对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思考和几点建议
从我国当前物理的主流教学模式上来看,主要存在三种,即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模式”和既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又调动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模式”。一般说来,双主模式应该是适合采用和推行的教学模式: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面既要考虑教师的主体作用,又需考虑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可以采用和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2.1实验优先
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秉承实验优先的基本思想。近年来,随着升学压力和教程改革的影响,许多学校的高中物理实验基本已经让位于应试教育。但是,根据本文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看,高中物理教学如果缺少物理实验的支撑,学生会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知识体系难以衔接,容易造成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与初中物理知识体系的脱节,从而增加学习难度。二是高中物理知识体系比较抽象,缺乏实验,使学生难以理解高中的物理知识和现象,尤其是到学习电场、磁场等更为抽象的章节时表现更为明显。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实验的重要性,甚至实验应该优先于知识内容的传授。
2.2教学内容形象化,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内容形象化是要将高中物理知识的内容进行形象化讲解和传授。和上文所述相同,高中物理知识较为抽象,需要我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和手段,将这种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物理实验是其中之一。但由于实验只是教师展示的方式,学生参与度有限,因而应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将物理知识和平常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这就能将物理知识形象化,并且解决学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问题。当然,我们在物理教学设计时,也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现在流行的网络技术和手机软件等。
2.3尊重个体差异,倡导因材施教
学生中存在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好,理解力较强,有些学生则刚好相反,这是我们在物理教学中面临的现实情况。尽管我们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应面向全体,但更重要的是尊重个体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可以在课程上,根据大部分学生的接受程度设计教学进度。但同时,又根据不同的学生分别布置不同的任务,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可以适当让他们自学后期课程,并加大学习任务。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应注重基本知识点的学习,并适当考虑个别辅导、学生结对学习等方式进行辅导。
【参考文献】
[1]张昕,任奕奕。新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郁建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物理教学。2011(4)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物理》(必修一)共四章内容,前两章主要是在引入相关概念描述运动的基础上,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第三章《相互作用》包括两大部分:其一是在力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研究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其二 “等效”和“可逆”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最后引出矢量、标量的概念。这些都是为了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做铺垫——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物体的运动情况;物体的运动情况取决于物体的受力情况。本节的学习基于《力的合成》的知识储备,主要体现“合成”与“分解”的等效性、可逆性和统一性,不仅是下一章学习的基础,还为“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做了思想方法上的准备,起着“伏笔”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物理知识的角度看,学生已经通过实验探究,感悟和理解了合力、分力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定则,具备了学习《力的分解》的认知基础。但是,本节的学习要求使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尤其是几何知识、几何作图和函数运算。这些数学方面的能力要求是学生深入学习本节的困难和障碍。所以,本节的新课教学宜安排两课时,问题的选择要循序渐进,不宜过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进一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会作力的平行四边形
3、知道力的分解原则和基本类型。
过程与方法:
4、学会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析和求解分力;
5、体验和应用“等效”、“可逆”的物理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养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初步形成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7、树立科学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价值理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力的分解的几种基本类型;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分力方向的确定和分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探究法、分析法、讨论法、图示法
教学手段:演示实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课件
【教学用具】
弹簧秤(2个)、长木板、滑块、木楔(2个)
【教学策略】
从教材内容的衔接来看,本节在《力的合成》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依循可逆和等效的思维方式,对《力的分解》进行理论探究,很好地体现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鉴于学生对力的合成和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知基础,以及数学分析能力不强、数形结合思想薄弱的现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复习回顾开始,通过“回忆—演示—猜想—探究—归纳—巩固—设疑”等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演示,导入新课(8min)
图1
复习提问1: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合力和分力体现怎样的思想?满足怎样的关系?
讨论、交流、评价
图形展示:合力、分力及其相互关系——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1所示。
复习提问2:什么叫力的合成?
讨论、交流、评价
典题分析:
例1、相互垂直的两个共共点力, ,
,求它们的合力。
例2、两个力大小相等,均为F,互成 角,
则它们的合力大小为多少?
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评价
导入提问:什么叫力的分解?
猜想、交流、评价、拓展
力的分解: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也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PPT展示方框图。
二、科学探究,知识构建(5min)
演示:用两根弹簧秤同时吊起一个钩码,两个弹簧秤都有读数。
学生观察、思考、作图:重力的两个效果。
图2 图3 图4
图片展示;巩固(课本例题分析:强调 叫下滑力; 不是压力)
三、方法梳理,典题分析(25min)
图5
指导阅读:读教材中的图3.5.2。
(一)无约束条件下力的分解
在没有“约束条件”的情况力的分解具有“任意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提示:作平行四边形时注意“虚线、实线、箭头”。
典题分析:
例3、50N的力可以分解为下列各组力吗?
图6 图7
A.25N,25N B.50N,50N C.75N,100N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3
说明:高中物理的解题技巧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中物理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很多最基本的认识可以通过自己平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逐渐积累起来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物理的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解题技巧做选择题的常用方法:
①筛选(排除)法: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和自身掌握的知识,从易到难,逐步排除不合理选项,最后逼近正确答案。
②特值(特例)法:让某些物理量取特殊值,通过简单的分析、计算进行判断。它仅适用于以特殊值代入各选项后能将其余错误选项均排除的选择题。
③极限分析法:将某些物理量取极限,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④直接推断法: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抓住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甚至要用到数学工具进行计算,得出结果,确定选项。
⑤观察、凭感觉选择:面对选择题,当你感到确实无从下手时,可以通过观察选项的异同、长短、语言的肯定程度、表达式的差别、相应或相近的物理规律和物理体验等,大胆的做出猜测,当顺利的完成试卷后,可回头再分析该题,也许此时又有思路了。
⑥熟练使用整体法与隔离法:分析多个对象时,一般要采取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
物理实验题的做题技巧:
(1)实验题一般采用填空题或作图题的形式出现。作为填空题,数值、单位、方向或正负号都应填全面;作为作图题:①对函数图像应注明纵、横轴表示的物理量、单位、标度及坐标原点。②对电学实物图,则电表量程、正负极性,电流表内、外接法,变阻器接法,滑动触头位置都应考虑周全。③对光路图不能漏箭头,要正确使用虚、实线,各种仪器、仪表的读数一定要注意有效数字和单位;实物连接图一定要先画出电路图(仪器位置要对应);各种作图及连线要先用铅笔(有利于修改),最后用黑色签字笔涂黑。
(2)常规实验题:主要考查课本实验,几年来考查比较多的是试验器材、原理、步骤、读数、注意问题、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解答常规实验题时,这种题目考得比较细,要在细、实、全上下足功夫。
(3)设计型实验重在考查实验的原理。要求同学们能审清题意,明确实验目的,应用迁移能力,联想相关实验原理。一定要强调四性(科学性、安全性、准确性、简便性),如在设计电学实验时,要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同时还要尽可能减小实验的误差,避免出现大量程测量小数值的情况。
2如何学习物理
一。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我们不要视而不见,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观察水杯,从不同角度看,杯底深浅不同;杯中的茶叶大小不同,杯上的花大小不同。这是为什么呢?观察马路上的汽车,为什么挡风玻璃呈斜面?为什么夜间行车时车内不开灯?为什么载重汽车的车轮粗大而且数量多?为什么轮胎制有花纹?
二.注意分类,理顺条理
有时,适当地对概念进行分类,可以使所学的内容化繁为简,重点突出,脉络分明,便于自己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可以不断地把分散的概念系统化,不断地把新概念纳入旧概念的系统中,逐步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系统,使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三.联系实验,联系社会
要把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不但关心身边的物理,还要关心物理与社会的关系,不但要学习科学历史,更要关注科学发展的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用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高考物理备考9大复习指导建议1.一定要认真审题,从题目提供的背景资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找到关键词句。
审题一定全面仔细。很多考生在审题时直接去看问题,往往忽视了前提。要知道历史都有阶段定位,考生特别要注意把事件或者问题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根据这个时代的特点来分析和阐述。历史的主观题目在设问的前半部分通常都给出一段情景、一段或几段话、一张或几张地图,对这些内容考生一定要仔细思考,因为这个题目考查的所处历史时期和特点都蕴涵在这些内容之中。2.解答非选择题要求组织语言表述答案。
很多考生失分就是因为不会运用学科语言表达。所以考生一定要注意运用特定的规范、格式、学科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路。3.要化综合为单科。
现在的跨学科试题多数是拼盘结构,针对生产、生活中的一个问题,给出一段背景资料,分几个小问来提问,不要害怕这样的题目。?4.物理计算题需要注意的两点。
第一,高考改卷是分步给分的,要严格按照答题步骤一步步来。很多考生一上来就写公式,甚至一开始就代入数字计算,如果错了,一分也得不到。正确的解题步骤是:先写出简要的文字说明,再列公式,然后进行必要的文字运算,最后才往里代数字。第二,考生自己引入的符号应该加以必要的说明,说明它代表哪个物理量。5.减少学科思维转换中的干扰。
答理科综合的卷子时要按前后顺序,先答一卷,再答二卷,先答完一个学科,再答另一个学科。理综每道选择题都是6分,分量很重。于是有的考生过分紧张,在选择题上花费了太多时间,没有时间去解答第二卷了。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分配时间。6.考试时,要力求慢开始,早入境,快答题,稳结束。
要按照由先到后和先易后难的原则答题,前者符合考生的做题习惯,后者有助于稳定考生的情绪,使考生能够进入良性竞技状态。7.答选择题时,要审清题中材料的中心思想和命题意图;
解答漫画选择题或者漫画问答题,关键是读懂漫画,弄清其表意和寓意;解答主观性试题,必须要有鲜明的政治观点,理论联系实际,依据试题的具体材料、情景和要求,突出答案内容的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和答案形式的鲜明个性,注意答案的层次化、术语化和规范化。8.对于考试中遇到的问题,正确的态度是:遇到难题要沉着,遇到容易题不大意,往往沉着能降低“难”的程度,轻视会忙中出错。
解答时要反复审题,回归教材,折射原理。一般的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再就是换个角度思考,可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对题中提供的材料进行理解、分析。9.卷书写要规范,字迹要清楚。
高三物理复习五大提分攻略一、抓基础。一份高考试题中、低档题(主要是考查基础知识部分)占80%,难题只占20%,如果把最后冲刺阶段的宝贵时间去解难题,这是舍本求末。通过前一阶段的模拟训练,大都会发现自己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认真查缺补漏,才会事半功倍,如对基本概念,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深刻。仅以“功”的概念为例,功是能的转化的量度。各种形式的力做功,都对应着一定形式的能的转化。能否准确地认识这种关系,极大地制约着对某些物理状态、物理情境、物理过程的分析。高考试题往往通过特写的物理情境,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对一些物理定律、物理公式,往往有的同学只重视结论,而忽视该定律、公式的适用条件,这些都应在最后阶段,逐一解决。
另外,还应注意总结重要的物理问题研究方法,如理想模型的方法、类比的方法、等效方法、逆向思维等。通过对以往练习中的经验教训,使自己的思维方法提高一个档次。
二、抓核心。核心就是对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一般应该注意两个线索:力和能。物体的运动由物体所受合外力决定。对物体受力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一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一些力往往又对物体做功,导致物体的能量不断发生变化。能及能的相互转化为物理的研究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线索。分别从力和能入手,对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久而久之,就可能化为“能力。”
三、抓薄弱环节。近两年高考试题加强了对论述能力的考查。目前主要体现为对推导论证的考查。如去年高考及今年北京地区春季高考都增加了推导证明题,但这几道题都源于课本。因此,复习中应注意课本中某些重要命题的论证过程。还应该加强对物理问题的表述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在求解计算题,不仅仅能够计算出结果,还应能够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述。即不仅会说出是这样,还要会说明为什么会这样。
四、抓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去年高考试题的特点之一是大量的题目紧密联系实际,物理理论原本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但结果是有不少同学反倒对这类题感到生疏,这是很不正常的。在总复习阶段,应善于把物理基础理论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与物理有关的实际结合起来。可以说力、热、电、光各个分支,都有大量的事实能与高中物理结合,要学会用物理基础理论解释身边常见的物理现象。提高应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抓良好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求解物理问题时,应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正确选择研究对象,正确进行受力分析,在对状态,过程分析时画出状态,过程的示意图,将抽象的文字条件形象化、具体化,在涉及势能计算时,应先确定零势能标准。在涉及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时,规定出正方向,以方便于用标量运算代替矢量运算化。在计算过程中,先统一单位,运算后认真对数字结果进行复核。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于分析实际现象。
3.通过观察和归纳建立惯性的概念,并能用于解释与惯性有关的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3.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进行物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4.会小组讨论设计简单的惯性实验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让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观念,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三、教法与学法、实验器材
教法:采用矛盾冲突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和重点讲解法。这样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学法:探究式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实验器材:器材3人一组。斜面小车、重物、纸条、盛水杯子、鸡蛋、硬纸片、小车、木块、棋子、木尺等
四、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师:在盛有适量水的杯子上放一塑料片,在塑料片上放一生鸡蛋,用直尺迅速敲击塑料片,鸡蛋落入杯中
师:同学们要想了解其中的奥秘,我们一起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点评:简单的但扣人心弦的实验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我们一起实验
我们一起做实验:(1)手推桌子 (2)手推砝码
得出初步结论:没有力,物体就不能运动;有力就物体运动。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我们一起再做实验:(1).踢出的足球,足球继续运动(2)手推小车
得出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现在我们有两个观点: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点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物理现象,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通过实验学生初步得出两个观点: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形成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两组实验全都是学生自己实验,这样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结论有学生自己归纳得出,培养学生的分析概况能力。
3.我们一起研究
我们从踢出的足球在草坪上滚动最终停下来着手研究起。
教师:(1)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坪上滚动的停下的原因是?
学生:足球受到草坪的摩擦力(阻力)
教师:(2)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坪上滚动的停下的距离总相同?为什么?
学生:不同。足球的速度、摩擦力等
教师:(3)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坪上受到的阻力越小,滚动的停下的距离将怎样?
学生:越长
教师:如果阻力变得很小,运动距离很大,如果没有阻力呢?足球将会怎样?
点评:教师通过司空见惯的足球在草坪上最终停下研究,精心设计3个问题,层层深入,为牛顿第一定律研究作了很好的铺垫,使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与实验成为有源之水。
4.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教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
学生:让小车在不同的材料表面运动。
教师:实验中为了方便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路程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应满足
怎样的关系呢?
教师:演示小车在不同高度,让学生观察判断是否可行?
学生交流后认为:不可以。应使速度相等。
教师:怎样才能使速度相等呢?。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演示:让小车从相同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讲解: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点评:控制变量法不是一研究实验就让学生说出,其实没有真正意义,教师而是通过实验的操作让学生辨别是非,从实验研究的深处确实需要控制变量。
那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各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派代表说明,最后讨论,归纳方案如下:
把毛巾铺在水平木板上,将小车从斜面上点A释放,记下小车最终停在棉布上的位置。
把棉布拿掉,换上瓦楞纸将小车从斜面上点A释放,记下小车最终停在瓦楞纸上的位置。
将小车从斜面上点A释放,记下小车最终停在木板上的位置。
共同思考几个问题:
①让小车分别在毛巾、瓦楞纸、木板上运动是为了改变小车所受的阻力 。
②实验中,通过 小车运动距离的长短 来反映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大小。
③控制变量法:控制小车的初始速度相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将小车在水平轨道上运动时受到摩擦力的情况和运动的距离填入下表:
水平部分材料 小车所受阻力情况
(填“大”、“较小”、“最小”) 小车运动的路程
(填“短”、“较长”、“最长”) 毛巾 瓦楞纸 木板 5.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物体所受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路程越长。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5
(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3)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例动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的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加速度的概念建立和加速度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运动,速度一般都是变化的,举例:公共汽车起动时,短跑运动员起跑,飞机起飞和降落等等。这些物体的速度变化都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竖直范围内,所以研究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是很必要的,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看一组数据:
小黑板上所列的是五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它们都是同学们所熟悉,身边发生的事。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谁速度改变最快,谁速度改变最慢。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在初中时,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如何比较的。)
方法一:比较A、B,经历的时间Δt一样,甲的速度变化量为9m∕s,乙的速度变化量为6m∕s,经过类比后,得到A速度改变较快。
方法二:比较B、C它们的速度变化量都为6m∕s,但所用的时间不一样,进行类比后,所用时间越少的,速度改变快,得出B的速度变化的快。
方法三:比较C、D它们的速度变化是不同的,经历的时间也不一样,那么如何比较呢?可以计算平均每秒速度的变化量,即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多的速度改变快。
师:通常情况下,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物体所用的时间不一样,速度的改变大小也不一样,此时,我们都可以计算平均每秒钟速度的变化量。即第三种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并由此算出以上四个物体每秒速度变化的数值分别为:3,2,0.3,0.2,27。
则速度改变的快慢就不言而喻了。【36gh.com 合同范本网】
通过以上的比较,速度的改变量除以所用的时间,可以反映出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我们把这个比值叫加速度。
⑴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量与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⑶单位:
请两个同学把小黑板上的A、B的加速度算出来,下面的同学计算丙、丁的加速度,要有过程。
(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借此学生可熟悉公式、单位,教师也可从巡视中发现错误,并引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进行规范,并给出正确答案,
师生共同分析,结合定义,得出物理意义;并让学生说出其它数值的含义。
⑷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速度改变越快。
1.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则物体加速度就越大。(错。结合前面小黑板所举的例子,比较乙与丙可知此结论不对。)
2.物体的速度很大时,加速度不可能为0。(错。结合小黑板所举的例子,如丁,虽然飞机速度很大,但加速度却为0)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要牢牢理解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在于意义不同,前者是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后者是描述运动快慢。
1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量与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4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速度改变越快。
本节课从数据入手,让学生亲自参与了概念的得出过程,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总结和概括能力,能对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果断的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把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一笔带过,把加速的的矢量性及方向判断放在第二课时,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更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6
[知识准备]
1.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比较
项目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概念 把几个导体依次首尾相连,就组成串联电路. 把几个导体的一端连在一起,另一端也连在一起,然后把这两端接入电路形成.
电路图
电流关系 电路中各处的电流处处相等:
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电压关系 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电阻关系 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个导体电阻之和:
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导体电阻倒数之和:
功率关系 共性 电路的总功率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功率之和:
不同 各个电阻两端的电功率跟它们的阻值成正比: 各个电阻两端的电功率跟它们的阻值成反比:
2.电表的改装
项目 电流计G该装电压表 电流计G该装电流表
电流计G表头 电流计G的表头就是一个电阻,与其他电阻的不同仅在于通过表头的电流是可以从刻度盘上读出来的.设电表的内阻Rg、满偏电流Ig、满偏电压Ug,根据欧姆定律有Ug=
原理 联电阻分压. 联电阻分流.
该装电路
关系式
Rx(I-Ig)=IgRg,
所需电阻 Rx= (起分压作用)
Rx= (起分流作用)
电表总电阻 RV=Rg+Rx RA=
3.伏安法测电阻两种电路
项目 电流表外接法 电流表内接法
原理 根据欧姆定律有:Rx=
电路图
误差分析 表的测量值真实,表的测量值偏(大或小),由欧姆定律可知电阻Rx的测量值(R测=U/I)(大于或小于)真实值Rx. 表的测量值真实,表的测量值偏(大或小),由欧姆定律可知电阻Rx的测量值(R测=U/I)(大于或小于)真实值Rx.
误差来源 由于电压表分流造成的. 由于电流表分压造成的.
电路选择方法 比较法 当待测电阻Rx 时,视Rx为大电阻,应选用接法.
试触法 如图将电压表的左端接a点,而将右端第一次接b点,第二次接c点,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的变化.若电流表示数变化大,说明被测电阻是大电阻,应该用
接法测量;若电压表读数变化大,说明被测电阻是小电阻,应该用接法测量.
4.滑动变阻器的两种连接方法
项目 限流式接法 分压式接法
电路图
调节范围 电压: ~U
电流: ~
电压:0~U,用此接法被测电阻RX上的电压调节范围较大。
电流:0~
电路选择方法 (电阻Rx远大于滑动变阻器总电阻R,须用分压式接法,此时若采用限流式接法对电路基本起不到调节作用.(仍超过电流表的量程或超过用电器的额定电流(电压)时,应采用变阻器的分压式接法(两种电路均可使用时应优先用限流式接法,因为限流式接法总功率较小.
[同步导学]
例1如图,已知R1=6Ω,R2=3Ω,R3=4Ω,则接入电路后这三只电阻的实际功率之比为_________.
例
例4如图所示,已知R1=3kΩ,R2=6kΩ,电压表的内阻为9kΩ,当电压表接在R1两端时,读数为2V,而当电压表接在R2两端时读数为3.6V,试求电路两端(AB间的)的电压和电阻R的阻值.
例电压调节范围.
【同步检测】
A.电流表烧坏 B.电压表烧坏
C.灯泡烧坏 D.灯泡不亮
第1题第2题第3题
A.L1变亮,L2和L3皆变暗B. 变亮, 不能确定, 变暗
C. 变亮, 变亮, 也变亮D. 变亮, 变亮, 变暗
和电压表(内阻约测量电阻R的阻值.分别将图甲和图乙两种测量电路连到电路中,进行多次测量.按照图甲所示电路某次的测量情况:电流表的示数是
A.电阻的真实值更接近543Ω,且大于543Ω
B.电阻的真实值更接近543Ω,且小于543Ω
C.电阻的真实值更接近460Ω,且大于460Ω
D.电阻的真实值更接近460Ω,且小于460Ω
4.在右图四个电路中,能利用滑动变阻器较好地完成对灯泡分压作用的是 ( )
A.如图甲电路B.如图乙电路
C.如图丙电路D.如图丁电路
5.在图中,A.B两图分别为测灯泡电阻R的电路图,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A图的接法叫电流表外接法,B图的接法叫电流表的内接法
B.A中R测<R真,B中R测>R真
C.A中误差由电压表分流引起,为了减小误差,就使R
D.B中误差由电流表分压引起,为了减小误差,应使R>>RA,故此法测较小大电阻好
A.两个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后,它们的读数之比是1:1
B.两个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后,它们的指针偏转的角度是5:1
C.两个电流表并联接入电路后,它们的读数之比是1:5
D.两个电流表并联接入电路后,它们的指针偏转的角度是1:1
7.两个完全相同的电流表G,分别改装成0~3V和0~15V的电压表.则下列正确的是()
A.两个电压表串联接入电路后,它们的读数之比是1:1
B.两个电压表串联接入电路后,它们的指针偏转的角度是1:5
C.两个电压表并联接入电路后,它们的读数之比是1:1
D.两个电压表并联接入电路后,它们的指针偏转的角度是1:5
RR2和R3两端的电压之比U1:U2:U3=.
为Ig=50μA,表头电阻Rg=1kΩ,若改装成量程为Im=1mA的电流表,应并联的电阻阻值为Ω.若将改装后的电流表再改装成量程为Um=10V的电压表,应再串联一个阻值为Ω的电阻.
10.如图所示是一个双量程电压表,表头是一个内阻Rg=500Ω,满刻度电流为Ig=1A的毫安表,现接成量程分别为10V和100V的两个量程,则所串联的电阻R1=______Ω,R2=______Ω.
第10题第11题第12题
Rb端输入电压为d端接电流表时,其示数为_______A;当c、d端接电压表时,其示数为_______V.
12.一量程为100μA的电流表,内阻为100Ω,现串联一个9900Ω的电阻将它改装成电压表.该电压表的量程是V.用它来测量电压,表盘指针位置如图所示.该电压的大小是V.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计算重力.
能力目标
1.通过上节力的三要素的学习引入重力的三要素,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重垂线和重心,培养学生尊重物理事实,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三节内容的基础上,研究最常见的力——重力.教材通过“苹果落地”和“抛出去的石块向地面下落”两个例子使学生认识重力的存在.然后用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方法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质量成倍数关系的钩码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比值,由此得出重力跟质量成正比,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并由此关系,得出重力的计算公式 .
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说明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种讲法比直接告诉学生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更符合逻辑.
由于物体重心的位置跟形状、质量分布情况有关,教材关于重心的问题只做了简单介绍.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中的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的重力方向是不同的,都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有关“重力的方向”的教学建议
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并认识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人们把这个方向叫做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学生常常把重力的方向误认为踉接触面垂直.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在讲授重力的方向时可以做以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两条重垂线的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重垂线与水平桌面、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为了让学生了解重垂线在建筑中的作用,课后可以让学生利用重垂线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看重垂线是否与墙壁平行),窗台、桌面是否水平(看重垂线是否与窗台、桌面垂直).
有关“重力的概念”的教学建议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考能力,建议教学中可以演示下面的小实验:手中的小球离开手以后,竖直下落;杯中的水从高处流往低处;小球在桌面上滚到桌边后要落地……等等,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得出,物体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时再总结出: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引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再让学生列举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体受到重力的种种现象.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探讨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独立性原理。“平抛物体的运动”是《物理》(第一册)第五章《曲线运动》中很重要的一节内容。对《平抛物体的运动》一节的学习研究,既是对前面知识(如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复习与应用,也是为学习下一节的《圆周运动》打下基础,更是为学生研究复杂运动提供思路。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至关重要,它对学生在学习运动学、动力学方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全日制《物理》教学参考书和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物理》这门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科学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本节课将要完成的教育、教学目标如下:
⑴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能分析平抛物体的运动是水平方向的直线运动和垂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从实验得出规律的能力。
⑶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用运动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理解事物。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学生对于《平抛物体的运动》一节的学习普遍感到不难,表面上容易理解。但容易出现“一看就明,一做就错”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学生未能深刻理解和深入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全过程,这与一般的演示实验只有粗略的定性说明而没有准确的定量研究所造成的。为此,我把本节的教学难点定为:平抛物体的运动过程。而教学重点定为: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
二、说学生
学生的基础及接受能力是学生能否接受新知识的关键,而作为授课的老师也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及接受能力去传授新课。从本节课来说,学生虽然已掌握了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但毕竟是初步的,且“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刚学完,还未能充分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论去分析、解决难度较高的问题,如本节的“平抛物体的运动”。另外,本班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且差距较大。本节还要借助《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为引入点和突破点。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更好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尽快理解难点、掌握重点,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准备借助电教设备和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教具和操作电脑,使学生能直观感觉知识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去探索证实知识的正确性,进而过渡到平抛物体运动规律的掌握及定理的推导和运用,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说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实际上,教必有法。现代的教育观明确指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决定采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启发、引导、探索、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先利用多媒体及实验演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还通过堂上练习,进行知识的巩固,一环靠一环的教学过程,加上多媒体提供的大量信息,使学生的心理达到一种“欲罢不能”的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原则。另外,根据本节的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尽快掌握本节的教学任务。我决定出除了采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外,还准备了大量的多媒体素材,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潜能,强化学生的记忆力,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说过程
1、复习旧知识
主要复习上节课学习的《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强调速度、位移的合成是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强调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独立性原理,并提出复杂的运动可以分解为简单运动的指导思想。
2、导入新课
由多媒体播放飞机投弹的电影画面,要求学生细心观察炸弹的运动轨迹。多媒体的声、光、画面的强烈刺激,会制造一种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研究探索的思想准备后,才引入新课:平抛物体的运动。
3、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⑴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软件的定性研究
利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要学生明白,该实验装置是让两个小球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一个是作平抛运动,另一个是作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时,要求学生耳静听两球落地时碰撞地面时的声音,同时用眼细心观察两球的运动轨迹。改变两球离地的高度,重复做此实验,学生们会发现实验结果是一致的,则可定性说明:平抛运动在垂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再利用多媒体播放自制教学软件:用数码摄像机三个小球从同一高度、同一时刻开始运动,其中一个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用垂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一个作平抛运动,通过多媒体软件的合成,播放时逐格播放,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各小球的瞬时位置,并让学生观察到任一时刻,作平抛运动的小球在垂直方向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在同一高度,在水平方向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小球同一位移。利用软件进行重复,使学生容易得出结论:平抛物体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也就是说:平抛物体的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垂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⑵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定量分析
平抛物体的运动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的作用,没有加速度,所以是作匀速直线运动,在垂直方向只受重力的作用,所以是作自由落体运动。这样不难得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并指导学生推导出平抛物体的运动任一时刻的速度和位移公式。
4、反馈练习,归纳总结
为了突出本节所学的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例题、练习和自编的测试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从中找出薄弱环节,加强解释,再通过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使学生能把本节的知识记牢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五、结束语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平抛物体的运动过程,并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从而形成直观、确切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形成平抛物体的运动的概念、理解平抛物体运动的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突破了难点,掌握了重点。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4)掌握合力做功的意义和总功的含义;
(5)掌握公式W=Fs cosα的应用条件,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理解正负功的含义,并会解释生活实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功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探究功来探究生活实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
教学难点
1.难点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方向的位移容易混淆,需要讲透、讲白;
2.使学生认识负功的意义较困难,也是难点之一。
教学过程
一、功
1.基本知识
(1)功的定义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因素
①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3)功的公式
①力F与位移l同向时:W=Fl.
②力F与位移l有夹角α时:W=Flcos_α,其中F、l、cos α分别表示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
③各物理量的单位:F的单位是N,l的单位是m,W的单位是N·m,即J.
(4)正功、负功
(5)合力的功
功是标量,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这个物体所做的功.
2.思考判断
(1)公式W=Fl中的l是物体运动的路程.(×)
(2)力F1做功10 J,F2做功-15 J,力F1比F2做功少.(√)
(3)力对物体不做功,说明物体位移一定为零.(×)
探究交流
一个人提着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走了一段路程,人对水桶是否做了功?
【提示】 人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行走,人提桶的力对水桶不做功.因为人提水桶的力,沿竖直方向,而水桶在竖直方向上无位移.
二、功及正功、负功的理解
【问题导思】
1.公式W=Flcos α中各符号的意义如何?
2.功有正负,功是矢量吗?
3.做功与做工相同吗?
1.对公式W=Flcos α的理解
(1)各符号的含义:F表示力的大小;l表示力的作用点相对于地面位移的大小,当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与物体的位移相同时,也常常说是物体相对于地面的位移大小;α表示力和位移方向的夹角.
(2)W=F·lcos α与W=Fcos α·l的理解
公式可以表示为W=F·lcos α,表达的物理意义是功等于力与沿力F方向的位移的乘积;公式也可以表示为W=Fcos α·l,表达的'物理意义是功等于沿位移方向的力与位移的乘积.
2.对正功、负功的理解
(1)功是标量:功是标量,只有量值,没有方向.功的正、负并不表示功的方向,而且也不是数量上的正与负.我们既不能说“正功与负功的方向相反”,也不能说“正功大于负功”,它们仅表示相反的做功效果.
(2)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功的正负由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决定,所以功的正负不表示方向,而只能说明做功的力对物体来说是动力还是阻力.
(3)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误区警示
1.计算功时首先应明确要求的是哪一个力的功,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做功时互不影响。
2.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含义不同。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10
在同一电路中,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
1825年5月欧姆在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中发表电流产生的电磁力的衰减与导线长度的关系,是有关伽伐尼电路的论文,但其中的公式是错误的。1826年4月欧姆改正了这个错误,得出有名的欧姆定律。
《探究欧姆定律》教案设计
【课标要求】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灵活应用
【学情分析】
1.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欧姆定律的内容
2.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1)分压式电路的设计与连接
①不看实验条件,直接设计成限流式电路;
②开关闭合前滑片P的位置随意。
(2)实验数据处理
①绘制U-I图象时,坐标轴上一格习惯取1V或 1A为一个标度;
②当U-I图线为曲线时,图线上某一点电阻值的计算方法与该点切线的斜率相混淆。
3.学法指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会怎样提出研究课题,怎样进行实验设计,怎样合理选用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实际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通过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物理规律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不能任意外推,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一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高中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再次增加感性认识;体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对比法和图象法;再次领会定义物理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值法.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的,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本节课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复习初中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奠定基础.本节课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多次应用.因此也可以说,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的方法。
(2)理解电阻的定义,理解欧姆定律。
(3)完成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知道伏安特性曲线,知道线性元件和非线性元件。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掌握利用分压电路改变电压的基本技能;学会一般元件伏安特性曲线的测绘方法。
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使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用分压式电路探究导体电压和电流关系的过程。
(2)能根据实验数据正确绘制U-I图象,正确分析图象中所隐含的信息。
2.教学难点
(1)分压式电路的连接及优缺点。
(2)对U-I图像中各类信息的判断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有演示实验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资源】
电键、导线、滑动变阻器、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
2.加强U-I图象绘制与信息判断,为后面的图表绘制继续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过了欧姆定律的一些基础知识,今天我们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欧姆定律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1.欧姆定律
教师:既然在导体的两端加上电压,导体中才有电流,那么,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演示实验:投影教材图2.3-1(如图所示)
教师:请一位同学简述如何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来研究导体A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的关系?
学生:合上电键S,改变滑动变阻器上滑片P的位置,使导体两端的电压分别为8.0 V,记下不同电压下电流表的读数,然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
教师:选出学生代表,到讲台上读取实验数据。将得到的实验数据填写在表格中。
换用另一导体B,重复实验。
教师:同学们如何分析在这次实验中得到的数据?
学生:用图象法。在直角坐标系中,用纵轴表示电压U,用横轴表示电流I,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相应的`点。根据这些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来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的关系。
教师: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作U-I图线。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作。
学生:作图,如图所示。
教师:这种描点作图的方法,是处理实验数据的一种基本方法,同学们一定要掌握。
分析图象,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对于同一导体,U-I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电压和电流的比值等于一个常数。
这个比值可以写成:R=
对于不同的导体,这个比值不同,说明这个比值只与导体自身的性质有关。这个比值反映了导体的属性。
师生互动,得出电阻的概念:电压和电流的比值R=,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导体的电阻。
教师:将上式变形得I=
上式表明:I是U和R的函数,即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我们初中学过的欧姆定律。
教师:介绍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和欧姆定律的建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讨论:根据欧姆定律I=得R=,有人说导体的电阻R跟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I成反比,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这种说法不对,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所以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导体中的电流没有关系。
教师:电阻的单位有哪些?
学生:在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 Ω。
常用的电阻单位还有千欧(kΩ)和兆欧(MΩ):1 kΩ=103 Ω;1 MΩ=106 Ω
教师:1 Ω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学生:如果在某段导体的两端加上1 V的电压,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 A,这段导体的电阻就是1 Ω。所以1 Ω=1 V/A
教师:要注意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纯电阻电路,如金属导体和电解液。对于含有电动机等的非纯电阻电路不适用。
[投影]例题
例:某电阻两端电压为16 V,在30 s内通过电阻横截面的电量为48 C,此电阻为多大?30 s内有多少个电子通过它的横截面?
解析:由题意知U=16 V,t=30 s,q=48 C,
电阻中的电流I= =1.6 A
据欧姆定律I=得,R= =10 Ω
n= =3.0×1020个
故此电阻为10Ω,30 s内有3.0×1020个电子通过它的横截面。
[说明]使用欧姆定律计算时,要注意I、U、R的同一性(对同一个导体)。
2.导体的伏安特性
教师:用纵轴表示电流I,用横轴表示电压U,画出的I—U图线叫做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所示,是金属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学生讨论:在I—U曲线中,图线的斜率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总结:在I—U图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导体电阻的倒数。即k=。图线的斜率越大,电阻越小。
教师:伏安特性曲线是过坐标原点的直线,这样的元件叫线性元件。
实验:
(1)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告诉学生我们会亲自去做实验)
(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键连成如左下图所示的电路,改变电压和电流,画出晶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右下图所示,可以看出图线不是直线。
教师:伏安特性曲线不是直线,这样的元件叫非线性元件。
(三)课堂练习
R2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右图所示,由图可知:
(1)这两电阻的大小之比R1∶R2为_______
A.1∶3 B.3∶1 C.1∶ D. ∶1
(2)当这两个电阻上分别加上相同电压时,通过的电流之比为_______
A.1∶3 B.3∶1 C.1∶ D. ∶1
解析:(1)由欧姆定律I=可知,在I—U图线中,图线的斜率k= =,即电阻的大小等于伏安特性曲线斜率的倒数。
R1∶R2=tan30°∶tan60°=1∶3。所以A选项正确。
(R2分别加上相同的电压时,通过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I1∶I2=R2∶R1=3∶1,故B选项正确
2.若加在某导体两端的电压变为原来的3/5时,导体中的电流减小了0.4 A.如果所加电压变为原来的2倍,则导体中的电流多大?
解:由 得 A
又 ,所以 A
说明:(简捷。物理意义更鲜明。
(I无关,因而 ,用此式讨论问题更简单明了。
(四)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11
2、过程和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重力的现象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看课件中的两幅图片,这是神七成功发射的图片,一幅是宇航员在太空出舱时的情景,另一幅是宇航员返回时出舱时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1、指导学生做课件中所示的实验: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这时橡皮为什么不会跑掉?
天上的月亮能绕地球转动也不会跑掉,它们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再看课件,宇宙中的各个星体的运动都有一定的轨道,它们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这些力都是万有引力。
2、看课件,思考:图中的水、水滴、苹果、铅球的运动状态有何共同点?说明了什么?是谁给了它一个向下的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上的物体是否都受到了重力的作用呢?
3、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会出现哪些合理的场景呢?请讨论。
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力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3个要素有关。下面我们就对重力的三个要素进行研究。首先,我们来研究重力的方向。
1、方向:用手提起系有橡皮的线的顶部,当它静止时,线的方向就跟橡皮重力的方向一致,这个方向,我们就叫做竖直方向。悬挂物体自由下垂的线称之为重垂线。再看课件,图中物体的放置方式改变后,重力的方向变了吗?说明重力的方向是不是一定要与物体的表面垂直呢?看课件,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哪个是正确的?
2、重垂线的应用:我们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性质,常用重垂线来做什么?看课件。
3、同学们都知道,地球是个椭圆形,看课件,那么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到地面,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知道了重力的方向,下面我们来学习重力的作用点,请看书,了解重力的作用点在是哪里?
1、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呢?看课件。
2、如何找到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请大家课后尝试着去做一做?
3、再看前面的不倒翁,不倒翁被扳倒后又会自动立起来,为什么呢?看课件。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重力的方向、作用点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一下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1、请大家做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①物体的体积;
②物体的质量;
③物体的形状;
④它相对地面的位置;
⑤物体的密度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说明:上面的几种猜想中,其中体积和密度对重力的影响都可归纳到质量当中。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密度越大,质量越大,所以只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可。其它的以后再去探讨。)
要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需要哪些测量工具呢?如何来做实验呢?
看课件,根据表中的数据与图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g=9.8N/kg 质量为一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 N。
看课件。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评价:
1、推出去的铅球仍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铅球具有 ,在空中飞行时,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则铅球受到 的作用,这个力是由 施加的。
2、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万有引力;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万有引力的作用。
4、宇航员从月球取回一块质量为2千克的矿石标本,拿到地球上,这块矿石的质量是多少?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上一篇:教学英语设计模板4篇
下一篇:暑期实践总结大学生11篇
- 班主任教学总结范文集锦02-01
- 优秀班主任教学总结1000字02-01
- 实践教学总结(合集5篇)02-01
-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02-01
- 怎么学好高中物理的方法总结(篇三)01-31
- 小学英语课教学反思7篇02-01
- 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4篇01-09
- [荐]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总结(6篇)02-01
- 班主任年度计划精选5篇02-01
- [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教案(7篇)02-01
- 班主任年终思想总结精选(9篇)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