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必备12篇)。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 教案课件是教学的纲领,要写到位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不错呢?“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是我用心创作的我相信它能够让您满意,希望以下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1)

《商鞅变法》

教学目标:

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

难点:

改革与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变法的某些措施含义及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秦国在战国前期的形势,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战争灭掉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强国之路的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主要途径)

二、教学过程

(一)、秦孝公求贤(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1、原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原因):会盟都不让参加,魏国侵略却无力还击。

2、办法

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

商鞅来到秦国。

理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

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分明。

政治上: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

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取得成效——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国的变化

1、性质:是战国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成果: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四)小结

秦国是怎样走上强国之路的呢?

前期势弱——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主持变法——取得显著成果(强大)

思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1、秦国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2、变法前期秦孝公采取怎样的办法?

社会进步(社会):铁器、牛耕(标志)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商鞅)

秦国落后(自身):鄙视、挨打

3、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4、变法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见小字部分)?

经济: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触犯贵族的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重农抑商—奖罚分明取得成效——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w286.com 迷你日记网】

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

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5、变法取得怎样的成果?

6、变法成功与否?

(性质: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分析秦孝公变法的目的—变法图强,

建立了新制度,军队战斗力提高,经济得到发展。实现没有?结论——是一次成功的

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改革。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2)

【目标导航】

1、学习目标:了解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知道夏商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有

哪些;学会细致观察课文的图片,从中获得有效的历史信息。

2、学习重点: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3、学习难点:理解分封制和礼仪教化的作用,学习设计西周的社会网络图。

【自主预习】请你认真阅读教材的内容,完成填空,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

1、请同学们的主要内容是周王把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授予

某个诸侯,称为“_________________”,由诸侯管理_________________。诸侯

必须服从_________________,管理_________________,保卫

_________________。

2、夏商西周社会等级分明,划分为________ 、_________ 和_________,划分的标准是

_________________。

3、夏商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生成】

【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看下图,说一说西周社会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一:“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左传》

(原文大意:天上有十个太阳,人间分为十个等级……所以王统治公,公统治大夫,大

夫统治士,士往下逐层统治各级奴仆)

材料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注:祀:祭祀。 戎:战争。

1.根据材料一判断,这反映了西周什么社会制度?

2.根据材料二,夏商西周国家统治者为什么非常重视祭祀祖先的礼仪活动?

3、你的疑点、难点:

【当堂达标】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2、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原因的分析,以及秦王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实的研究学习,培养史料实证的能力。

2、通过数字故事,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帮助理解历史事件。

3、通过合作探究重难点问题,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秦朝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光辉。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末农民大起义。

难点:

1、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

2.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一秦的暴政

精读课文,自主学习:(要求:看课本47~48页第一目“秦的暴政”及相关史事,完成问题。)

1秦暴政的表现(简练的词句概括)

2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略)

小结:秦朝的暴政表现在:1赋税沉重

2徭役兵役繁重

3刑法严苛

4二世更残暴

过渡:秦朝残暴统治下,如果你是秦朝老百姓,你打算怎么办?

过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秦二世时,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二、陈胜.吴广起义

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4)

一、课程标准

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家园》的第三课。在前面两课已经介绍了我国的国土、人口等基本情况和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本课紧接着介绍我国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不仅能够使学生比较概括地了解我国的地域差异,还能通过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认识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学会辩证地对待区域差异,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点。同时,本课内容为学生第四单元的学习作了知识上的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会阅读地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加上前面的学习已经介绍了有关中国的一些自然环境特征如地形、气候等,也使学生能够对基本的`自然环境有一个了解,有了知识的铺垫。但是初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分析能力不足、对于我国各地区之间交流互补的实例也缺乏体验,因此对于分析我国南北方、东西部差异学生需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感知出发,让课堂生活化。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分析中国南北地区在气候、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2、比较我国东部与西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评价它们对经济发展、人们生活的影响。

3、通过对比中国南北方、东西部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了解,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我国各地区间交流的重要意义和现状。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南北方、东西部差异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认识自然环境对社会生产生活、经济水平的影响;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法、分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演示法、对比教学法。

七、教学流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吗?

生:知道(不知道)

师:你们认识它的主持人孟非吗?

生:认识(不认识)

师:今年六月又推出了一个由他主持的新栏目,叫“非常了得”。节目一经播出,就得到了观众的喜爱。你们有兴趣参加非常了得吗?今天,我们就把节目搬进课堂,你们都是嘉宾,老师就充当一回主持人吧!咳,先让我来介绍一下节目规则,大家听好了!我们选手的唯一任务就是分辨出表述的真假,回答正确之后顺利地进入下一关,并能获得相应的奖励得分。我把现场嘉宾分成两组(分组),你们就是一个团队,将合作闯关,每组基础分一百分,闯过一关加一百分。哪组得分最高,我们将现场颁奖!今天,要闯关的范围就是中国的东南西北四大区域。闯关的目标是6关。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Action!

师:请看第一关:南北初印象

师:屏幕上出现的这辆公交车,它是在衢州拍摄到的。请判断,是真?是假?

生:真的(假的)

师:恭喜你,答对了!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车轮上有铁链

师:它的用途是?

生:用于防滑。

师:知识面真广。这就是防滑链,能在结冰或者积雪的路面有效防滑,保证车辆行驶安全。一般来说,这种装有防滑链的汽车会比较普遍地出现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

生:北方。

师:的确如此,越往北,它就越普遍。轻松闯过第一关。进入第二关:一线分南北。

师:说到南北,我国地理意义上的南北方分界线是什么吗?

生:秦岭—淮河一线。

师:参照中国地形图,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指出秦岭—淮河的位置。

生:上来指出位置

师:正是这一条线,将我国分成了南北两方。在南北分解想上有这样一个雕塑,有人说它是中国南北分界地标,请判断:是真?是假?

生:真的(假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说说你的原因

生:……

师:的确,这就是我国南北分界线的标志性建筑。它就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安徽省蚌埠市跨越了一条河流从而号称“一城跨南北”,猜猜它跨的是哪条河?

生:淮河。

师:真聪明。同样是这个雕塑,难度升级。大家猜猜这里的红色和蓝色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生:……

师:你为什么这样判断?

生:……

师:有道理。建筑师用冷暖色调形象地表达出了南北差异。在我们的印象中,冬天的南方往往是阳光温暖、溪水潺潺的,;而北方却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真的是这样吗?请看第三关:哪一方更冷?有位哈尔滨网友写下了这样一段感言,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

生:朗读

师:浙江位于我国的南方,这里的冬天比北方更冷,是真的吗?

生:真的(假的)

师: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生:……

师:别急,让我们来分析这两幅图。

师:这是杭州的气温降水柱状图和哈尔滨的气温降水柱状图。观察两地的气温和降水,你发现了什么吗?请将小表格补充完整。

哈尔滨(北方)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合作学 归纳共同点,寻找历史线索,提高抽象归纳能力,逐步学会从历史表象看实质。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共同参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新的问题。

(共同寻找答案的方式,体验自主学评价。

(部落、部落联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历史名词在本课出现很多。作为刚接触历史的初一学生来说,正确理解非常困难。

教学工具

多媒体师生互动教学,PPT演示。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引导] (出示图片以及相关网页)炎黄子孙的根又在哪里呢?通过今天的学 在四五千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活动着许多部落。传说中有两位著名的部落首领,那就是黄帝和炎帝。在东方有强大的蚩尤部落,在南方还有苗蛮部落。(出示部落分布图)相传蚩尤部落勇猛异常,还曾经与黄帝部落发生了一场大战。这场大战在哪里发生?

[学生回答] 涿鹿。

[教师讲述](出示形势图)相传蚩尤部落“铜头铁额”,骁勇非常,在涿鹿之战中,黄帝部落一度落于下风,后来与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甚至要找来天女相助,还发明了指南车,才最终打败了蚩尤部落。

[板书]一、炎黄战蚩尤:

著名战役:涿鹿之战。

[教师提问]你怎么看涿鹿之战?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师讲述](出示线索)炎帝和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并且结成部落联盟。而在炎帝和黄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尧、舜、禹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在长期的发展中,华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我们也自豪的自称为“炎黄子孙”。

[教师过渡]而其中,黄帝更是被称为“人文初祖”,这又是为什么呢?

[板书]二、黄帝——“人文初祖”

[教师提问]黄帝和他身边的人有哪些发明?

[学生回答]……

[板书]黄帝宫室、衣裳、挖井、舟车

嫘祖:养蚕缫丝

仓颉:文字

伶伦:乐谱

[教师提问]看完了黄帝的贡献,请大家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后人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呢?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一、导入新课

师:讲故事《一鸣惊人》与《楚王问鼎》。问:西周时期,诸侯对天子绝对服从,为什么春秋时期楚庄王可以对周天子如此无礼,周天子却无能为力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讲授新课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

1、春秋时期,经济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生:农业方面;手工业及其他农业方面;商品的交换及金属货币的使用。 生:铁农具的牛耕的使用。

师: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特别是铁农具的使用的牛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王室衰微

【课堂小结】

师: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因牛耕的出现和铁器的使用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而导致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甚至瓦解,王室地位一落千丈。最终引起诸侯争霸与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巩固练习】

师:按照西周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效仿。想一想,这种情况反映出了什么问题?

生:小组讨论后,回答。(这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西周的分封、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这里主要反映西乐制度的破坏。)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及对南北气候的影响;

2.了解南北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差异及其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分析南北方地区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资料;

阅读、逐步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3.能熟练识读各类地图,如“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并能从中获取有用信息;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归纳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

5.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力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2.感悟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智慧和能力,树立各地区文化多元性,尊重不同地区文化的价值观;

3.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表现。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线的原因。

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策略

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融入生活元素,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生活场景。

生产特点和生活方式。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呈现课本P23页两封电子邮件的图片,并提问:⑴找一找:阅读了这两封信,你感受到小红和小明的家乡有何差异?⑵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进行回答。 激发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看一看:南北分界在哪里? 1.出示《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22的活动题:⑴对照图5—13和图5—18,说说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特点。⑵你的家乡位于哪一个地理区域内? 2.出示《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和《秦岭—淮河地区图》,让学生明确南方和北方的地理范围及界限。 1.学生观察地图,并完成课本P22页的活动题。 2.小组合作学习,⑴在图上找出秦岭和淮河,并说出它们和长江、黄河的位置关系。⑵结合图片和课本知识说说南北方怎样划分的?⑶填出表格一。 主要地形单元主要气候类型主要省级单位南方 北方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引导选择合适的地图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说一说:南北差异在哪里? 呈现反映南北方在“吃、住、行”方面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说说南方、北方的不同。 1.欣赏图片资料。 2.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说说南方、北方的不同。并完成表格二。 南方北方吃 住 行 3.完成课本P23页的最后一个活动题。 引导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有关信息,知道日常生活对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习的重要性。 议一议:南北差异缘由是何? 1.根据说一说环节中的表格二,引导学生猜测引起南北方差异的缘由。 2.呈现图5—32《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并提出下列问题:⑴1月份平均气温自南向北呈怎样的变化?⑵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在哪,南北最大温差为多少?⑶哪条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3.呈现图5—33《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并提出下列问题:⑴7月份最高温和最低温分别是多少?南北最大温差为多少?⑵7月份平均气温自南向北呈怎样的变化? 4.呈现图5—34《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并提出下列问题:⑴读图,说一说南北方的降水量有何差异?⑵找一找哪条等降水量线比较接近秦岭──淮河一线。 5.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5和图5—35,并提出下列问题:⑴我国的南方水田区和北方旱作区的分界线大致经过什么地方?耕作制度有什么不同?水田区和旱作区各主要有什么农作物?⑵联系我国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说说气温和降水对我国农业生产及航运有什么影响?(用表格综合)。 6.同时呈现表格二和表格三的内容,再次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南北差异的缘由。 1.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猜测引起南北方差异的缘由。(气候) 2.观察、分析图5—32,并回答问题。(答案略) 3.观察、分析图5—33,并回答问题。(答案略) 4.归纳南北方在气温上的特点。 5.观察、分析图5—34,并回答问题。(答案略) 6.阅读课文P25和图5—35并完成教师的提问,填写表格三。 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耕作制度航运北方 南方 7.仔细观察已填写的表格二和表格三,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归纳引起南北差异的缘由。 8.小组讨论,归纳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引导学生对生活经验的积累。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引导选择合适的地图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引导选择合适的地图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引导选择合适的地图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想一想:南北差异如何用? 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分析南北差异的利用问题。 结合实例归纳南北差异的利用问题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 课堂小结 1.根据板书进行小结。 2.同学们,经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 谈收获,了解教学重点、难点的达成度。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本课是一节探究研讨课,教学活动中对探究研讨课的特点有了较好的体现,即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分析材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会方法。并通过课堂小结和延伸课外,升华本节课的主题。

(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对学生读图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因为会看地图,会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必备的一种能力,也是为以后更好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比如在“南北差异的缘由”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等温线图和年降水量线图,让学生从这些地图中寻找信息,得出结论。在学生有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就显得事半功倍。

2.不足之处

(更详细的北方生产生活场景,所以导致学生对南北差异的表现的回答更多的是“以书为本”──照搬书本内容,缺少自我的体验和思考。同时,学生回答也不够全面。另外实际授课中,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的关系的解读不够全面。有些问题是泛泛而谈。还有,实际授课中对学生问题的回应和延伸不够,这反映了基本功有待提高。

(2)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对于教材中的气温图和年降水量图的分析还不够深入,使得很多学生还是很难对此类地图进行分析,更不用说从中获取信息。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8)

【学习目标】

1识记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

2通过探究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以及西周的分封制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

3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

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还要认识到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压迫、剥削的残酷性。

【学习重点】 夏朝的建立

【学习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

一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知识模块一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自主阅读课本P18~21内容完成第1~3题。

1,夏,商,周的建立者都是谁?

2.“公天下”是如何变成“家天下”的呢?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什么?国家机构都包括哪些设置?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1)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

(3)夏朝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订刑

(4)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3.夏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灭亡原因:①夏桀实行暴政引起人民的怨恨失去民心导致夏朝被推翻;②商汤礼贤下士重用人才实行仁政是位有才能的君主使得商国逐渐强大起来。

知识模块二 西周的分封制

自主阅读课本P21~22内容完成第4题。

4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

(3)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当堂演练。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9)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学目标

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指导地位的确定,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通过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其指导地位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认识邓小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激发学生对总设计师的敬爱之情;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歌曲《春天的故事》1

教师:这首歌唱的是谁?为什么要歌唱他?

学生: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学生试答)

教师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10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设计意图:在《9改革开放》一课的知识基础上由歌曲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 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一、立足国情,探索特色路;

展示:展示板块

教师:本课我们将通过三个板块进行学习:“立足国情,探索特色路;拨开迷雾,领航改革路;继往开来,走向复兴路。

教师:邓小平在早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做出了哪些贡献?为何赢得“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赞誉?

学生:阅读课文归纳邓小平在早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

1、提出改革开放:

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就提出改革开放。因而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

2、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不少人在思想和理论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展示:

材料一 “改革开放就好比打开一扇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是会飞进来的。开窗的目的是为了室内更有生机,而不是为了接纳苍蝇。”

——邓小平

材料二 “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必须要装纱窗!”

——习仲勋

思考 “苍蝇蚊子”指的是什么?改革开放的这扇“窗户”能不能关上?“纱窗”指的是什么?

学生:“苍蝇蚊子”指的是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教师:就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人民民主专政;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实质就是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这必将危害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教师:改革开放的这扇“窗户”不能关,就要有纱窗。那么要保证我国的建设不偏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坚持什么?

学生:邓小平强调“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它使改革开放在初期就具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设计意图:补充材料,更好地体会到中国当时面临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

3、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党的十二大(1982年)上,邓小平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什么思想?

展示: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上的讲话

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所谓“特色”,就是指“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指出了走怎样的建设道路的问题,

4、党的十三大,基本路线、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教师:为了更好地解决这条道路“具体该怎么走,需要注意什么”等问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成功召开,会议有哪些主要内容?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部署。

展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战略示意图。

教师: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学生:根据说学知识回答。

教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所以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设计意图:从邓小平在早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理解被称为设计师的原因。)

过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遇到了思想上的困扰,使得改革开放步伐放慢。邓小平又是怎样拨开迷雾,引航我国改革开放之路的。请同学们速读本课第二部分第一段。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二拨开迷雾,引航改革路

1、南方讲话:

展示:

材料一 关广梅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书中说到:“……承租多家商店的成功,为她赢得了租赁企业家和女改革家的称号,也让她成为了‘社’‘资’问题的焦点。”

材料二 “租赁坐收渔利,带有剥削性质。”“她一个人租赁8个店,在本市形成了一个商业垄断集团,把市场的商品和物价都垄断住了。”“她干的是社会主义吗?”——《中国经济周刊》

材料三:“我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过去微利、亏损,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是社会主义,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关广梅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再现历史情境,深刻认识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必要性、重要性。)

教师:从材料看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什么问题?

学生:姓“社”姓“资”问题。

教师:关广梅说:“我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过去微利、亏损,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是社会主义,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 请结合课本,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精神来消除关广梅等人的顾虑。

学生:“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句话坚定了人民改革开放的信心,也成了我国的基本国策。“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发展才是硬道理”。

教师: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否消除了关广梅等人的顾虑?有何深远影响?

学生:消除了顾虑。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示:歌曲《春天的故事2》

教师: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南方讲话后邓小平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手段深刻认识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重要意义。)

2、十四大、十五大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表格中的空

教师:在课本44页,我们曾学过党的十四大的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与南方讲话一起,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四大上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应该走这样的建设道路” 。)

展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八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是提前五年完成了到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1995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是1980年的倍,提前完成了“翻两番”的任务,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在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政府网

教师:党的“十四大”以后的改革成果,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那么以后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又作出了怎样的决定?(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必须走这样的道路”。)

展示:展示知识梳理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发展过程。

教师:远见卓识的邓小平、立足国情、开拓创新,终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教师:思考:从探索中曲折前进到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

学生: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任来 aik83nian

过渡:历史创造了伟人,伟人影响和改变了历史。踩着伟人的足迹,我们得以走得更高、看得更远,让我们进入第三篇章。

三、继往开来,走向复兴路

1、展示“两次历史性飞跃”

教师: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历的第一次飞跃。

邓小平则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实现了我国历的第二次飞跃。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不断发展。

2、展示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

(升华)“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历史还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

3、展示:《走向复兴》MTV情感教育

课后习题

测验题目一:

1、 原苏联某总理在评价中国改革开 放的成就时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正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这条正确的道路是( )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B.照搬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人民公社化道路

2、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是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开创者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3、“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曲中的这位“老人”指的是( )

A.孙中山 B.毛泽东 C.邓小平 D.江泽民

4、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

A.毛泽东思想 B.马克思主义理论 C.空想社会主义 D.邓小平理论

5、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10)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谈话导入新课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学生归纳回答。讲授新课一、三国时期南方的开发1、教材主要介绍了三国时期那两个政权的经济发展情况?这两个政权分别位于祖国的哪个位置?这两个地区在之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怎样?2、教材就吴国经济的发展讲了几个问题?(原因和表现)3、孙吴经济发展的原因有那些?结合辅栏87页,介绍为南方开发作出贡献的三部分人4、孙吴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两个方面四个要点结合教材辅栏88页讲吴国造船业发达的原因请学生看课后“史海拾贝”5、诸葛亮治蜀:措施和结果,讲解七擒七纵、南中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二、东晋南朝江南经济的发展1、老师介绍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迭情况。从北方五胡十六国的动荡,南方东晋南朝的相对稳定导入2、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看看谁能又快又准地找出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3、教师提问: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同东晋南朝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何异同?4、教师问:东晋南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教师总结,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结合今天的环境问题,讲围湖造田5、问:从三国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给我国今天的经济建设最大的启示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讨论课堂,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小结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教学后记】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解释“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东汉末年,内迁少数民族的名字。了解鲜卑族拓拔部强大的简要经过。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条件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的分析,培养评价历史事件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北魏蓦地出土的石砚”等的观察,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图片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北朝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北魏孝文帝功绩的概括,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条件和历史意义。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难点:1、北朝的朝代更替情况。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的理解。【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谈话导入新课从南朝统治南方,引出南朝时北方怎么样呢?然后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看书的同时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学生认真研读教材讲授新课一、少数民族的内迁1、看地图册,明确东晋南朝时,北方、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看清楚内迁各族的位置和名称,在本子上写画五个少数民族的名字。让学生猜猜: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出现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的情况?教师稍着讲解,这时北方寒冷干潮。2、东晋北朝时,哪个少数民族的影响最大,为什么?3、总结一下,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讨论,请学生看书作答。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1、教师:细读教材94—96页,看看有哪些内容?小结:背景——措施——影响,学生落实在书上。2、课堂讨论:北魏孝文帝却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汉族姓氏。他为什么要这样做?3、看迁都图,请学生讲述迁都的故事,讨论:他为什么要如此辛苦的把都城迁到洛阳,迁都成功有什么好处?4、孝文帝为了吸收汉族文化,采取了那些措施?请勾画下来,然后我们来开展课堂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看法。后归纳整理,突破难点。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归纳的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迁都原因和经过。分析教材,落实知识,感受教材,提高兴趣。三、北方民族大融合1、教师投影“北魏墓出土的石砚”、“北魏墓碑上的书法”、“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说明了那些问题?2、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有没有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3、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仔细看图回答,理解影响北魏时期汉族服装、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有很大的影响。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课堂小结: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学生分组自由讨论,汇报【教学后记】第17课 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青铜器的主要成分和最主要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理解“青铜时代”的含义几历史地位。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探究和分析,使学生理解青铜文明的实质,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了解青铜珍品的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难点:青铜的含义、成分及铸造工艺。【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家中的香炉;重读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世纪宝鼎》一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中国人民送给联合国成立50周年的生日礼物巨型青铜器“世纪宝鼎”图片,由学生介绍其特点[三足双耳,腹略鼓,四周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教师和学生一起找出与鼎有关的成语:三足鼎立、钟鸣鼎食、人声鼎沸、一言九鼎等。教师点明:鼎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已变成烧香的工具[看搜集到的香炉]。最早的鼎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用途?它是怎样制造的?让我们一起去解开那神秘的一页。板书课题。二、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教师出示问题组,布置学生阅读“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一目,点明青铜是一种铜锡铅合金,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1、什么叫青铜器?可讨论、合作回答。——教师板书2、什么叫青铜时代?讨论、合作回答。—教师板书,稍着归纳: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3、如果我们现在要按照商周时期的工艺来做青铜器,应该怎样做?课堂讨论回答。4、展示人教版图片“制造青铜器”,说明商周时期大型青铜器的生产情况。三、青铜器物和青铜艺术:教师布置学生看“种类繁多的青铜器物”和“精湛绝伦的青铜艺术”。学生思考问题: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1、青铜器的造型表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器型各式各样,令人赏心悦目,是难得的艺术珍品。2、教师分别展示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点评。教师归纳:母戊大方鼎——雄伟端庄、气势凛然、代表商代青铜器的典型风格;四羊方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三星堆青铜器——风格独特造型奇异,具有无穷的魅力。3、青铜艺术的价值还表现在青铜器的纹饰上,青铜纹饰线条丰富,图案优美,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几幅青铜器图片。4、教师简单指出,青铜器不仅具有艺术观赏价值,也具有当时社会的适用价值。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提示给青铜器按用途分类。四、小结:教师指点:我们把人类使用青铜器的发展阶段称为青铜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便被称做“青铜文明”。提问:这一灿烂的青铜文明是谁创造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奴隶,他们用劳动创造了青铜文明。五、最后,学生看书熟悉课文内容,加深印象,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学习本课后认识到的问题。教师引导指点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六、基础知识巩固:[略]布置作业:参照课本,查找资料,写一篇小作文:介绍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教学后记】第18课 卓越的工程【课程标准】以都江堰、长城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都江堰和郑国渠的地理位置及修建年代,记住秦长城的修建年代和起止地点。了解秦长城和都江堰的功效和价值。二、能力与方法:通过读图培养和提高观察分析地图的能力,提高学生把握历史现象发生的空间的能力。通过想象都江堰、秦长城等重大工程的修建情景,培养和提高历史相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用,通过了解我国古代的卓越工程,认识和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教学重、难点】重点:都江堰、秦长城。难点:体会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选址与设计的科学性。【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谈话导入新课大家听说过都江堰、长城吗?谁来讲讲它们的故事?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动用学生的旧知识,生成新知识,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学生认真研读教材讲授新课一、都江堰和郑国渠1、都江堰:(出示历史地图册“都江堰工程示意图”)学生结合教材归纳该水利工程修建的时间、筑坝的地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作用。结合都江堰的地理位置讨论都江堰水利工程选址科学性,分析该工程建成的历史工效。给合“二王庙”的来历,简要评价李冰的贡献,指出他的成功实际就是他充分处理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2、郑国渠:结合课后“史海拾贝”,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影响等。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学习二、秦长城和灵渠1、秦长城教师:请同学们仔细会忆:秦汉时期,我国北方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是什么?秦朝初年,秦始皇是怎样处理和匈奴的关系的?引出秦长城的话题。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修建时间、修建者、东边起点、西边终点、长度、历史价值)出示“秦长城示意图”,“秦长城遗址图”让学生形成秦长城的空间概念,了解秦长城的雄伟壮观。分析秦长城的历史价值,指出它如今已不复存在,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上明代修建的。2、灵渠学生读书,学生归纳:灵渠修建的时间、修建的目的、它的历史作用。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课堂小结【教学反思】第19课 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课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括造纸术、数学、医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贡献。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培养评价科技人物和科技成果的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地改造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课文,接着学生的阅读方法,自主提取教材提供的图文信息的方法。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学生想象和生活体验,培养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通过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优秀品质,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教育。【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祖冲之在圆周率计算上的成就。【教学难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内容与价值。《水经》与《水经注》的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电子课件,幻灯投影仪。【教法与学法】讲述法,课堂讨论,比较法及自学等。【教学过程】教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准备1、布置预习全文。指导学生收集图书等资料。2、制作课件。展示一张纸。认真学习查阅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兴趣)新课教学展示本课主要内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1、设问:这是什么?大家知道这是怎么不断改进和丰富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2、《科学技术与重大成果》旁白:把书翻到111页,如果说,1、2课展示在我们面前的都是非常精致的实物,那么本课则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科学的奥妙。展示图表填空造纸术发明西汉时候改进东汉——蔡伦数学《九章算术》《圆周率》——祖冲之医学《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麻沸散”“五禽戏”——华佗农学《齐民要术》——贾思勰地理《水经注》——郦道元3、过渡:先来看“造纸”。旁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西汉时候)设问:造纸术是怎样一种技术?(课件展示:工艺流程)4、请同学讲:设问:旁白:(简介早期的纸)最早的纸虽然方便,但昂贵而不易制造,可以从哪些方面改进?回答,进入学习氛围。边看书,边思考。然后到黑板上填空结合教材动手动脑理清线索了解重大成果及杰出人物读表第一行p111看《汉代造纸工艺豆图》讲解工艺流程。知识的前后贯通,突出“不同”引发兴趣。培养读书能力各个击破培养表达能力教师活动学生活动5、设问:东汉1XX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在哪方面作出了贡献?(简介蔡伦)设问:怎样降低成本?设问:他是怎么想到的?6、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有什么意义?旁白:纸及纸板的消费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技法之一。当蔡伦造纸时,西方还不知道,直到13—14世纪才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造纸术,所以,尽管蔡伦是一名宦官,但是他对人类的历史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他将永远为我们所怀念。造纸术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造纸厂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环保?7、过渡:再看数学成果。(课件展示)设问:什么是负数?哪本数学著作最早提出负数的概念。旁白:这些都是世界最早的?过渡:数学上关于图形的计算是相当重要的,比如说:圆。(课件展示)设问:圆的周长是怎么计算的?c = 2πr设问:怎样计算圆周率?哪位科学家在这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旁白:介绍割圆术 圆周率问:祖冲之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设问:同学们,能用一句话说明祖冲之在科学界的地位吗?答:“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树皮、麻头、旧麻布、破鱼网”与“好麻”相比。答:“反复思考、试验”阅读造纸术发明的意义观看《蔡伦墓》及外传路线我国——东亚、中亚、欧洲有所思?学生想办法测量:“祖冲之”看图像。阅读表格第4行边看教材正文、小字边回答(见p115史海拾贝)答:①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②自己刻苦钻研祖冲之是我国和世界古代伟大的数学家。知识链接培养分析能力进行科学精神的情感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联系实际培养归纳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小结过渡:此外医学、农学和地理学上也有突出的成就,请同学阅读教材旁白:同学们分组讨论:第一组研究张仲景,并作出评价;第二组研究华佗,并作出评价;第三组研究贾思勰,并作出评价;第四组研究郦道元,并作出评价;研究后派代表发言。游戏:猜一猜,下列五个人的动作各代表哪种动物?重现表格旁白: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有其道理,希望我们都能以古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为座右铭,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成为有用的人!分组讨论上台演评学生总结掌握评价科学人物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突出创造性价值,发扬创新精神培养把握知识的能力。感情升华【教学反思】第20课 汉字的演变【课程标准】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理解甲骨文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地位。二、能力与方法: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区分事物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文字的比较,学习和运用比较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重点;1、甲骨文;2、小篆。难点:1、甲骨文评价;2、草书、楷书、行书的形成。【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刻画符号与甲骨文(十二生肖)。【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1、不说话、不使用肢体语言,快速准确地将一件事告诉你的同桌。2、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字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汉字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的呢?饶有趣味地听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悬念留给学生。二、甲骨文1、出示刻画符号若干,让学生研究。2、问:什么叫甲骨文?为什么要刻在龟甲、兽骨上?都刻了些什么?甲骨文的发现与识读有什么意义?3、抽学生来汇报学习成果。指导学生识读(表格)、仿写甲骨文(十二生肖),认识它是一种成熟与完备的文字?4、小结甲骨文。仔细研究,学生阅读,积极发言,积极参与。三、金文1、现在已经发现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为什么把它叫做司母戊鼎呢?2、商周时的金文各有何特点?这些金文对今天来说有何作用?(西周时,有人将文字统一成“大篆”。)讨论,阅读,得出结论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四、小篆和隶书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很不方便于交流,于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各国文字统一起来,怎么样统一的?2、汉朝流行的字体和小篆有何不同?联系已学知识,积极思考并回答。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结论五、草书、楷书和行书1、学生阅读书上的本目内容,找出草书、楷书、行书出现与成熟的年代或先后顺序。2、动手仿写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几个字,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草书”、后来又为什么会出现楷书?后来为什么又出现行书?3、从中你能发现什么汉字演变的基本规律?阅读教材,认真思考讨论,后积极争取回答六、收获与疑问:学习了这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哪些问题?学生回答,作为小结。拓展思路。【教学后记】第21课 活跃的学术思想【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孔子的姓名、生活时代及集中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理解孔子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贡献。记住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适当背诵春秋战国思想家的名言名句。理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问学生,有哪些同学学过美术、音乐、书法?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重要的美术作品、乐器、书法作品?而引入本课。听,集中注意力。拉近距离,激发兴趣。二、战国编钟指导学生阅读、观察编钟图,谈谈发现。抽学生讲知音的故事。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认真观察、阅读。听或自己讲三、秦始皇陵兵马俑先阅读教材、观察书上的图,谈谈有什么感想。教师将知识要点落实在教材上。突出其在雕塑史上的崇高地位。看书、观察、归纳得出结论。四、王羲之的书法阅读教材,落实知识点。仔细观察书上的字帖,让学生畅所欲言。抽两个学生来讲王羲之的故事。谈王羲之的品格。阅读、观察、讲、听。五、顾恺之的绘画阅读教材,找出要点。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观察两幅名画,体会之。补充讲“三绝”。阅读观察听讲六、拓展学习学习与探究学生参与【教学后记】二、能力和方法:学习从历史人物的言论中提取有用信息、认识其思想的方法。学习评价思想家的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和提高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培养和提高阅读和理解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崇敬孔子等文化名人的情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优秀文化遗产;通过认识孔子等文化名人及其成就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重点:孔子及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百家争鸣”的含义及代表性思想家。难点:1、孔子的政治思想。2、“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3、战国各学派的基本观点。【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孔子与诸子的故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不管是科学技术、还是学术思想,群星璀璨,光耀千古。西方社会学家称,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有长足的发展,还得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去寻找智慧。引入。燃起学生的热情二、孔子1、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世界公认的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指导学生观察书上关于孔子的介绍。然后叫学生介绍孔子的生平及事迹2、要求学生读书,找出“历史上怎么样评价孔子?”后叫学生仔细地阅读教材,再说为什么这样评价他呢?3、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论语”中的话,理解“仁”的含义。然后教师简介后来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时代,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一些情况4、引导学生理解孔子关于教育的作法的意义所在。并引导学生阅读小字,以理解因材施教。5、关于孔子的这些评价是如何得出的呢?引导学生引出“论语”。然后问学生是否是孔子所著?学生看书、认真思考、寻找、发现形成整体认识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问: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着什么深刻的变化?你怎么看这个时期的变化呢?2、得出结论形成了多种观点,即百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当时主要的学派有哪些?分别有哪些代表人物?3、小结: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如何出现的?情况如何?4、指导学生阅读小字:了解战国时百家争鸣的争鸣情况。然后问学生几个问题:战国时期,适合哪一种学派的学说来治理国家?商鞅、秦始皇他们治国采用的是哪一个学派的观点?后来汉武帝采用的是哪一学派的观点?你怎么理解这一历史现象?根据你的理解,该采用什么学派的观点来治理今天的国家?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拓展思路五、小结:孔子的地位。战国争鸣的意义。认真听。【教学后记】第22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课程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史记》的作者及写作年代,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况。二、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屈子行吟图》,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司马迁取得历史学研究巨大成功之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道教、佛教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丰富多彩,形成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大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司马迁的创作历程,学习他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通过对“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文化的区别,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教学重、难点】重点: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难点:佛教、道教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屈原、司马迁的传说与故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1、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2、我们本地人过世之后,如何祭奠?听、讲,集中注意力。制造悬念,激发兴趣。二、大诗人屈原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起来简介屈原的生平事迹。2、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见识、书上的介绍,谈谈屈原的成就。3、教师总结,突出其伟大的成就(世界文化名人,被译为多国文字)。人们为什么纪念屈原?调动参与兴趣听或自己讲清晰明了,便于掌握。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思想教育、同化之。三、司马迁与《史记》1、开门见山指出司马迁及其《史记》。抽学生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事迹。2、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观察书上的插图,讨论、思考、归纳得出“司马迁写成此书的原因?”3、问:《史记》是怎么样的一本书呢?学生阅读教材,认真思考,特别是理解“纪传体”通史的。4、指导学生理解“纪传体”通史。讲、听阅读、讨论、发言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四、佛教的传入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抓出其中的要点。2、简介佛教的教义。让学生思考,佛教为什么在我国逐渐流行?你能举出佛教对我国影响深远的事例吗?阅读、理解、思考、发言。通过例子,加深理解,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五、道教的兴起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知识点。简介道教的教义,让学生谈谈道教传播的原因。说说道教对今天影响的事例。阅读教材。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六、小结【教学后记】第23课 多姿多彩的艺术【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二、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通过对历史文物价值的讨论,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趣,养成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的原因分析,使生认识到人民的创造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难点: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和王羲之的故事。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11)

一、教学目标

1、 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

史上的地位。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讨论,让学生初步理解、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首先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又认识到

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压迫、剥削的残酷性。其次,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

4、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后期都城 3、分封制

2、难点: 1、夏朝建立的标志 2、国家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3、分封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禅让”制,从首领更替的形式切入新课。

(二)讲授教学:

一、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 演示课件: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使学生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生认真听,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2、 翻书引导生浏览全文,讨论以下问题:

夏朝建立的时间

建立者(引导生分析禹身份的转变)

夏朝建立的标志:(让生讨论什么是“国家”)

夏朝的历史地位

设问:尧舜禹时代,实行禅让制,现在禹成了国王,他的王位由谁来继承?还是通过民主选举吗?那现在又实行什么制度呢?你能说说与禅让制的区别吗?

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它统治了400多年,由于最后一个王非常残暴导致了灭亡。你能写出他的名字吗?并根据小字内容你能说出他的暴行吗?(在生说到引酒作乐时,课件演示:夏朝的青铜器酒杯)

设问:这样的暴君,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

二、夏商更替——鸣条之战

生爱憎分明地回答:“推翻他。”

生踊跃讲述,积极争取机会。

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 让学生根据朝代建立要素归纳:

商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商朝的重大事件——盘庚迁殷。在地图册上找出迁都的时间、地方,并说说在今天的什么地方(河南安阳)写写、记记,并说明由于时间较早,所以名列古都之首。

生回忆、归纳,动手写,动口说

2、请说出商朝的暴君,你能说说关于他的故事吗?向学生介绍神话传说《封神榜》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三、商周更替

生按老师要求积极开动脑筋,以小组为单位,以多种方式呈现武王伐纣建立周朝。

四、分封制

1、让学生思考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2、讨论:分封制实行的利与弊。

五、问题探究。

频道小编推荐: |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12)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较来认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shifanwen/13028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