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七年级课件

时间:2024-03-12

2024七年级课件。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4七年级课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课件 篇1

《蒹葭》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把握诗歌内容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 合作 探究 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时:一课时(40分钟)

教学流程:

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课中以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

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板书课题)

(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㈡感知朗读,理解内容

1老师范读; 2学生练读;3齐读;4指名朗读;5同桌合作,结合注释弄清诗歌大意,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一会提出共同解决;

6共同释疑:可能的问题①所谓:所说的,所思念的②白露为霜:白露变成霜

7哪位同学能概括诗歌内容?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目的: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㈢赏析景物,感受意境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清晨(拂晓)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4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谈

教师准备: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5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

6同学们看大屏幕,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配《在水一方》二胡曲屏显词语:蒹葭秋风白露 秋霜 秋水 晨雾 河畔道路 水中沙洲

师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目的: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感悟品味中感受诗歌创设的意境。)

㈣把握形象,拓展延伸

1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教师准备:①在不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俟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②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③ “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

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 怅惘 痛苦

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

小结: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小结: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3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教师准备:①美丽? 外在?内在? 气质高雅 温婉动人

②“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侧面烘托

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

③“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距离产生美。

小结:诗歌中有很多诗句描写的就是这种距离之美如:朝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还有(大屏幕配乐显示以下内容)印度诗人泰戈尔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和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④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也采用泰戈尔诗的形式仿写几句。(配乐屏显):

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㈡世界上最美的距离

不是------不是生和死

而是------而是-------

-----------------

教师准备:㈠世界上最美的距离,不是紧紧相依,而是那盈盈一水间的,脉脉不得语。

㈡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就站在那里,我却永远追寻不到你。

小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伊人”的这个形象深深的根植于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她遥远而又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人们心灵中一个永远怅惘的情结,而距离和朦胧正是她的动人之处。

⑤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爱情 事业 亲情 友情 理想 自由 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小结: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诗意精彩。(目的:把握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将诗歌内容和思想意义加以延长伸展,让学生进一步畅思遐想,给学生留下回味、思索的余地,深化课文内涵,并使学生加深印象。)

㈤激情朗读,总结提升

1现在我们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朗诵这诗。

㈠共同体会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 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㈡练读㈢展示㈣齐读

2下面我们共同来欣赏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蒹葭》的余音绕梁之美。(目的:在对诗歌有了较深的把握和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朗读。)

结束语:邓丽君婉转悠扬的歌声已成绝响,从《诗经》到《在水一方》,芦花在中国文化中成了爱情的象征,这些如珠如玉的情句,一经唱响,便荡气回肠,绵绵不绝。吟诵这些简朴而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诗经》这颗璀璨的明珠装在心里,让这古老经歌谣传唱不息。

六作业: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异同。(目的:比较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板书:           蒹葭

《诗经》

亲情友情

追求--伊人:爱情事业 理想自由

淑玲

七年级课件 篇2

《散步》,美在......为什么?友情提示:美在语言、景物、行动、亲情......

师:提要求前后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把讨论结果写下来,每组推荐组长发言、点评)

1、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2、明确:人性美,亲情美如:和睦温馨美

如第四段,齐读体会指导朗读(大屏)

为什么美在写景?与前文写母亲有没有关系?

有,因为母亲战胜了寒冬,战胜了疾病,我希望母亲也像这春天的万物一样充满生命的活力,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生命,感悟到生命(大屏)

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要珍爱生命

菜花桑树鱼塘(第七段热爱生活)指导读(大屏)

小结:

所以作者选择初春有生命力的季节去散步,可见文中的景物描写也不单是为写景而写景,也包含我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语言朴实美,特别是语句的形式显得整齐匀称,读起来连贯流畅,富有形式美,增强了表达效果。

板书:人性美??景物美??语言美

幻灯展示:教师示范语言对称美,将书写美结合,并由学生抄写积累

小结:

《散步》这篇散文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写的是散步,这样一件小事,作者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亲情。

六、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大屏:以小见大?一波三折尺水兴波?借景抒情)

师过渡语:

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它不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七十多位诺贝尔获得者在联合国会议中达成共识:拯救21世纪全人类最好的方法:在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当中那里才是全人类的希望,因为它符合人性——人类的天性: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可把人类带到和平﹑幸福﹑安乐,21世纪必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纪!“孝悌”排在了首位,可见,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意义深远!

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平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

齐读:《如果爱是左右手》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七年级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学生能够掌握巴西的主要经济产业和文化特色。

学生能够学习并使用适当的地图技巧来分析巴西的信息。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互动式白板等多媒体工具,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来探索巴西的发展挑战和优势。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和国际事务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 巴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巴西的人口分布和经济概况。

3. 巴西的文化特色和社会问题。

4. 巴西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来介绍巴西的`基本情况。

2.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图书馆资源、互联网等进行独立或小组探究活动。

3. 互动讨论: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辩论等活动,增进对巴西问题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巴西的地图和一段简短的巴西风土人情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展开(30分钟):

教师讲授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以及主要城市。

分组探究活动,每组研究一个主题(如足球文化、狂欢节、亚马孙雨林保护等),之后进行展示和分享。

3. 实践操作(15分钟):

学生使用互动式白板或GIS软件,查找巴西的经济数据、人口统计等信息,进行分析讨论。

4. 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整合本课所学知识点,让学生进行小结。

提出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巴西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五、评价方式:

1. 平时表现评价:根据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课堂参与度进行评价。

2.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小测验或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对巴西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综合评价:期末项目作业,要求学生制作关于巴西某个方面的研究报告或演讲展示。

六、教学资源:

课本、参考书和地图集

互联网资源(官方网站、新闻报道、学术文章)

多媒体教学软件和设备(如互动式白板、投影仪)

相关视频和纪录片

七、教学反思(教师用):

课后,教师需反思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教学内容是否吸引学生的兴趣。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课件 篇4

1、请每组推选出一位最有实力的同学进行朗诵之星的评选。

要求:1、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2、语速:中速但有变化(4节欢快,8节舒缓)3、重音:需要特别强调的地方、感情深沉的地方读出重音4、语调:平稳,不宜过高或过低。

2、真情有约

主持人:同学们,东台台“真情有约”栏目又和您见面了。我是主持人沈荣,我们的口号是:用眼睛发现爱,用心灵感受爱,用真情表达爱。

今天的主题是:亲情无价,现场请来的嘉宾是重庆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作家莫怀戚一家,他们一家在一个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发生了一件虽然平常但却感人的事情,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一家。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莫先生工作那么繁忙,怎么想起来要和一家人出去散步的呢?

莫先生:为了让母亲出去散散心,为了一家人出去欣赏春天的美景。

主持人:听说你们在散步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事情?莫太太,你能说说吗。

莫太太: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小组合作,试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撰写一段访谈录。

小结:分歧的产生缘于爱,分歧的解决更凝聚了爱。这是温馨而沉重的家庭责任,这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这是天地间最感动人心的和谐之美。其实,和谐并不仅体现在家庭生活中,和谐也是全社会、全人类的理想和追求。

同学们,还记得奥运会的开幕式吗?开幕式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的一个汉字:“和”,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个精彩的设计,感受一下和谐的无穷魅力。

视频欣赏

一个和字,凝聚了中华民族悠久醇厚的文明精髓,它是亿万家庭和睦生活的写照,它是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强音,它是世界人民对和平安定的渴望。

用眼睛发现爱,用心灵感受爱,用真情表达爱。亲爱的观众,我们今天的真情有约栏目到此就要结束了,感谢大家的参与。

七年级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巴西的自然环境特点和民族融合的国情。

2、了解巴西农业生产和工业与资源的布局与特点。

能力目标:

运用巴西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巴西农业分布的影响,揭示矿产资源对巴西工业区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教学准备:世界政区图、巴西的地形图、巴西的气候图、巴西的农业带(区)图、巴西的工业区与主要城市图、巴西的矿产资源图、相关图片、课件等。

一、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2014年巴西世界杯,使全世界都认识了巴西,以及巴西的足球,说说看,你还知道巴西的哪些事物?

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巴西,学习9.2《巴西》。

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世界政区图。要求:指图说出巴西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巴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纬度较低,光热资源丰富。

小组合作讨论:巴西的地形图读图回答:

1.二条特殊的纬线:赤道、南回归线。

2.巴西所处的温度:热带

3.巴西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景观图展示)

4.巴西的主要地形: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占面积的1/3巴西高原—–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占面积的2/3

为什么巴西是世界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国家?

1.地理位置决定。

2.亚马孙流域经过这里。

3.安第斯冰雪消融带来大量流水

材料:亚马孙河(AmazonRiver),位于南美洲北部,是世界上流量、流域最大、支流最多的河流。亚马逊河河长6400公里,是世界第2长河,世界流量第一的河流,它的河流量达每秒21.9万立方米,比其他3条大河尼罗河(非洲)、长江(中国)、密西西比河(美国)的总和还要大几倍,大约相当于7条长江的流量,占世界河流流量的20%;流域面积达691.5万平方千米,占南美州总面积的40%;支流的数超过1.5万条。

小组合作探究:热带雨林有何作用它为人类提供了那些资源?

经济价值——提供木材

环境效益——改善全球气候提供新鲜空气,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小组合作探究:巴西的地形图。在图上找出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巴拉那河等。

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第四长河。

巴西有着广阔的土地,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1.7亿人口,居民的种族构成及文化风俗会怎样呢?

小组合作探究:阅读教材1—3段及相关阅读材料,概括归纳巴西的发展历史。

巴西的开发历史有浓厚的殖民色彩。当地的土著居民印地安人曾创造了灿烂的玛雅文明。15世纪末,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先后入侵,并开发了种植园,发展了罪恶的非洲黑人奴隶贸易。

在巴西,由于欧洲白种人、非洲黑人及少量的日本人和华人的到来,加之原有的印第安人(黄种人),彼此通婚,形成了鲜明的种族特征。

在巴西,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种人约占40%,黑种人占6%,还有少部分印第安人、日本人和华人。巴西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因为早期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移民很少有种族偏见,因而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之间通婚普遍,使他们后代的很多人成为混血种人。

小组合作探究:种族的融合对文化有何影响?

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形成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

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巴西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工农业生产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这些是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阅读课本,自学探究巴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经济特征。

(1)殖民初期,出口“巴西木”。

(2)16世纪中期,种植甘蔗,制糖业兴起。

(3)17世纪末,掀起采金热。

(4)19世纪初,大量种植咖啡。)

单一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

小组合作探究:“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图,观察该图,看看巴西有哪些丰富的矿产?分布在何处?对巴西的现代工业有何影响?

主要矿产有铁、锰、金、煤等,集中分布于东南部。丰富的铁、锰等金属矿产,便于发展重工业;而矿产的分布,又影响着工业的分布在接近东南沿海的矿产地。

依据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巴西的钢铁、造船、汽车、飞机等制造业都已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的行列。

小组合作探究:巴西的能源矿产如优质煤、石油等都不多。想一想巴西该怎样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

(1)利用水能,合作修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

(2)进口能源。

(3)大力发展生物能源等。

(4)研究利用太阳能、风能、潮夕能等。

小组合作探究:巴西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分布在哪一地带?

结合图18说明这里有哪些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产量居世界前列的作物?咖啡、甘蔗、柑橘、橡胶、可可、玉米、棉花、大豆等,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这里地形平坦,海拔较高,气候宜人,沿海多港口,海运便利;这里城市密集,人口众多,便于就地消费。

巴西大部分国土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热带土地广阔,为热带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

三、热带雨林的危机

“热带雨林原始的迁移农业”,想一想,大规模地开发热带雨林,会产生什么问题?

主要是产生环境问题。

(1)森林遭受破坏。

(2)水土流失严重。

(3)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

(4)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5)全球气候恶化等。

巴西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向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提交了一些关于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的问题的报告,表明了改变以往以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开发方式的决心。

【课堂总结】

巴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完整的工业基础,是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形成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足球是巴西人文化生活的主流运动。

七年级课件 篇6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谓知彼,首要的就是了解教材和学生

一、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在山的那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书写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小学教材中接触的现代诗歌较少)(为以后的诗歌学习打好基础、做好衔接)

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感。”《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吸收能力有限,简单介绍诗歌常识即可)学习时不应过多的讲解诗歌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及品悟主题上》《教学过程要明确实习课标的`要求》。

二、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本课是诗歌,它的意蕴深刻,学生难以理解,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很难体会诗的情、理、意等,这加深了他们对内容理解的难度,再加上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心理上会有紧张感和胆怯感,这会影响教学效果好在他们在新的环境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我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根据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初步了解及诗歌朗读的基本要求及诗歌常识

能力目标

1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2.发挥理想、想象能力,整体把握感悟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德育目标

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文是一篇浅显的现代诗歌,其重难点应该放在朗读和主旨的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这样安排: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来品味揣摩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象征意义,深入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四、教法及学法分析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实物图片,以增强感官的效果,因此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2、朗读指导法

3、诱导点拨法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以求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1、朗读法

2、讨论法

五、教学流程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参考教学重、难点,我将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激情揭题(此环节4分钟).,

步骤1:由“梦”说起,老师有感情的说:“童年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时我们会编织美丽的梦想,你们童年时都有过哪些梦想呢?今天能告诉我吗?”

步骤2: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此环节的目的是激活课堂,使学生进入自主角色) 步骤3:教师小结,引出课题,展示图片(有一位诗人叫王家新,他从小生活在大山里 作者儿时的梦是什么呢?)

出示课件,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积累词语,了解诗歌理论(此环节7分钟)

展示课件,朗读生词,点评(此环节是为落实知识目标)

简单介绍诗歌相关理论

(三)整体感知,品读感悟(此环节15分钟)

步骤1、欣赏品读诗歌第一节,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①指名朗读诗歌的第一节学生评议,开展比较读,比赛读的活动(此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能准确把握诗歌第一节的感情基调)

②教师发问:朗读诗歌第一节,你读到了什么,有何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学习品读诗歌.

③播放课件,听读课文,体会意境(此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

步骤2、欣赏品读第二节

①老师范读,学生仿读,生生评议;(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②学生配乐朗读;

③老师发问,你读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④教师点拨,学生评议

(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以读促读,以读悟情,在读中比较,在读中品味,并领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意识,同时尊重学生的探究成果,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合作探究,研读诗歌(此环节12分钟)

1、教师提问:你们通过读、听发现两节诗中“山”与“海”有什么不同含义吗?

(此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落实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学习象征的手法,体会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从而把握诗歌主题,感受作者的信念并陶冶情操)

2、学生诵读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品味揣摩诗歌的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讨论 (此环节的意图是为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促进学生体会主题)

(五)课堂小结,(此环节4分钟)

配乐师指名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其余学生闭眼体会意境,结束本课学习。这一设计既能让学生生动地在脑海里浮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又能通过配乐朗读的方式感受语文的审美情趣。

(六)写作训练(作业布置)(此环节3分钟)

1、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给学生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

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这是结合课文的一次练笔,让学生结合本文的象征写法,发挥想象,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大海。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群山 比喻 重重困难

海 比喻 理想境界 象征手法

爬山 比喻 艰苦奋斗

七年级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

认识巴西的主要产业和经济特征。

了解巴西的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心和尊重。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巴西地图。

巴西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巴西文化、经济的相关实物或模型(如足球、咖啡豆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 导入话题:通过展示巴西足球比赛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巴西除了足球还有哪些特点吗?

探究学习

1.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展示巴西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让学生找出其邻国和大洋。

讨论巴西的地形地貌,如亚马逊河流域、巴西高原等。

分析巴西的气候类型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 经济与产业

介绍巴西的主要产业,如农业(咖啡、糖、大豆)、矿业(铁矿石)和制造业。

探讨巴西的经济发展与其资源的关系。

3. 文化与社会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巴西的民族文化,如桑巴舞、嘉年华等。

讨论巴西的社会问题,如城市化、教育、医疗等。

小组合作

1.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巴西的特色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如足球文化、咖啡种植、热带雨林保护等。

2. 成果展示:每组准备PPT或海报,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总结提升

1.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补充遗漏的信息。

2. 思考提问:巴西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

作业布置

1. 完成巴西相关的练习题。

2. 收集更多关于巴西的信息,准备一个小报告。

教学反思: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本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以便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七年级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其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的特点;

2、理清结构,展开联想和想像,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领会重要诗句的含义。

3、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以及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语:课前方框内小字部分。

二、字词学习

屏显

三、朗读诗歌

师范读一节,其他的由生自由读,齐读,抽读。(屏显朗读要求)然后,抽生读。

四、理读

结构

化石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课后习题一)

重点句段的理解。(课后习题三)

末段与前两段的关系?

五、科学精神

(课后习题四)

六、作业:作业本。

七年级课件 篇9

教学设想

《蒹葭》是课文《二首》的第二篇,此前已经介绍了《诗经》的常识,并学习了《关雎》。在此基础上,本节温故知新,侧重运用启发式和对比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和能力发展主体地位。

采用“板块推进,问题切入,层级展开,循环提高”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按层面逐层加深对作品的体会和理解,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把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问设计由浅入深,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教学板块

温故知新──整体感知──品味诗歌──探究总结──深思巧练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领悟诗的意境美;

2.理解诗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作用;

3.领会诗歌思想和艺术特点,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二)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和语气;掌握吟诵欣赏诗歌的技巧与方法;

(三)情感和态度:

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赋、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方法

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温故知新

1.请聆听邓丽君的《在水一方》。

歌词: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问:这首歌曲优美吗?能说出这首歌曲的歌词出处吗?

明确:这首歌曲的歌词是琼瑶根据《诗经蒹葭》改编而成的。

2.填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 )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按乐调不同分( )( )三部分,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 )( )。《诗经》以( )言为主,兼以杂言。章法上多采用( )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板块重点:扫除文字障碍,初步把握课文,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解题: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这是一首怀人诗作。

2.听录音,划出韵脚,感受诗的音乐美。

3.看注释,读懂字面意思。

提问设计:(第一梯度)

1.这首诗写了什么?

2.这首诗的韵脚是哪些字?

3.这首诗三章有何异同?

4.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学生议论回答。

板块小结:读懂大意,认识作品的二个艺术特点:兴、赋表现手法,重章叠句的章法。

三、再读课文品味诗歌

板块重点:品味诗歌,感受并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问题设计:(第二梯度)

1.景物描写有何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2.伊人指代什么?

3.抒情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4.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指名读课文。

品味诗歌:(着重运用比较法)

每章1 、2句:以景起兴,以兴托情。

时间:深秋清晨,凄冷。

景色: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清凉。

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凄凉、落寞的心境。

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关雎》以景起兴,兴中含比,比兴自然。用雎鸠和鸣比喻男女真挚的爱情。而《蒹葭》每章1 、2句:以景起兴,以景托情。

每章3 、4句:追寻伊人,点明主题。

伊人:深爱而思慕的对象。

地点:“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皆因思念太深而生的幻境,表明追寻的对象飘忽不定。也暗示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际遇,意蕴开阔。

《关雎》鲜明地指出追求的对象:窈窕淑女,是实写,她就在河边采摘荇菜。而《蒹葭》中伊人,即那个人,是虚写,写得朦胧而有韵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所谓”含有不便让人知道意味。伊人在遥不可及的河水那一边。朦胧和距离产生美,这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每章后4句:追寻境况。

道路:艰难曲折。

抒情主人公:执着、坚定。

心情:思而不得,求而难见的怅惘和遗憾。

结果:追寻的对象飘忽不定,幻象迷离。抒情主人公可望难及。

“宛”字表现出苍茫的环境氛围,迷茫的内心情感,隐约缥缈的身影,把诗人“欲即不能、欲罢不舍”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

《关雎》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而《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思想意义:

表现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

表达思而不得的怅惘,求而难见的遗憾。

涵容人生可望而不可即的境遇。

板块小结:领会作品的思想意义,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四、三读课文探究总结

板块重点:理解诗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等艺术特点;感受并领会诗歌的结构美。

齐读课文

问题设计:(第三梯度)

这首诗三章意思大致相同,为什么不用一章?换言之,这首诗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作用是什么?

学习小组讨论,发言。

(一)、探究研讨: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作用:

(1)蒹葭之“苍苍”、“萋萋”、“采采”这是景物层层渲染。

(2)白露之“为霜”、“未唏”、“未已”表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着。

(3)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在水中央”“在水中坻”“在水中沚”表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及追寻者的无奈和惆怅。

(4)道路的“阻且长”、“阻且跻”、“阻且右”从不同的角度,步步加深道路的坎坷曲折,暗示追求者的矢志不渝。

小结:采用重章叠句,换韵复唱,不仅仅造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抒情效果,还深化了诗歌意境,把诗人的追求和失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总结艺术特点

1.重章叠句,深化了诗歌意境。

2.意境朦胧、含蕴无尽。

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赋”、“兴”手法的运用。

每章首两句都是借景起兴,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先写河畔芦苇很繁盛,夜来清露结成霜的景物,以便更自然地引出本诗的主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即诗人隔河企望,追寻“伊人”。

每章三至八句是赋,直抒胸臆,表达主人公思而不得的怅惘,求而难见的遗憾。

五、深思巧练创新思维

板块要点:拓展思维,形成能力。

问题设计:(第四梯度)

深思:学生各抒己见。

1.你如何理解“伊人”?

或情人、或友人、或贤人隐士,或美好的事物,如理想、信念等。

2.这首诗对你有何启发?

做事要勇于克服重重困难。对理想要有执着追求的精神,学好专业课为理想而奋斗,争取达到目标。

巧练:翻译这首诗。

参考译文:

河畔芦苇茂苍苍,清晨白露凝成霜。我思慕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方。沿着弯曲的水道去找她,道路阻隔又漫长。逆着笔直的水道去寻她,仿佛隔在水中央。

河畔芦苇连着天,清晨白露还没干。我思慕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边。沿着弯曲的水道去找她,水路升高又难攀。逆着笔直的水道去寻她,仿佛隔在小渚间。

岸边芦苇满河流,清晨白露未全收。我思慕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头,沿着弯曲的水道去找她,水路迂回又难走,逆着笔直的水道去寻她,仿佛隔在一小洲。

小结:

品味鉴赏诗歌的技巧:

(1)从思想和艺术手法(如结构、语言等)两方面去品味鉴赏诗歌。

(2)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思索、探究。

(3)反复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诗中情感。

结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以屈原诗句自勉!

附:板书设计

蒹葭

苍霜方长央

萋晞湄跻坻

采已涘右沚

重章叠句

兴赋

追寻伊人

怅惘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shifanwen/146450.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