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学生课堂反思

时间:2024-05-09

学生课堂反思(9篇)。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学生课堂反思(9篇),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学生课堂反思 篇1

学生不是学习机器,教师应合理科学安排.改变超强度、大题量、机械训练,用时间加汗水提高成绩的陈旧做法,要提倡精讲精练.只讲思路、讲方法、引导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把学生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培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如教学“一个钝角中去掉一个锐角,剩下的是什么角”就不能固定一个答案.再如估算“390×15”答案可以是7800,也可以是8000.凡事不可一概而论,要学生灵活掌握及运用.而实际生活中如“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大约准备多少钱?”算式49×104这里49看作50,但104则看作110不能看作100,这样才合理更实际.

面对应用题不得死板硬套,应掌握方法,有些题有多种解法.有的题可从问题着手,有的题则从已知条件着手.只有掌握了方法,举一反三,就可做到轻轻松松学好数学.

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定受大家的喜爱,幽默驱赶烦恼,带来欢笑.学生也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在教学中恰倒好处的课堂幽默,完全可驱赶学习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能开拓学生思维的敏捷和判断力,能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如一次一学生在课堂老往后转,还不时说话,我

学生课堂反思 篇2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有方向、有目标,在开发、弹性化教学设计基础上,根据客厅上师生交互作用呈现出的多种状态和具体情境,通过不断重组、生成、推进的课堂教学过程。而教学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没有预设的教学是草率的、盲目的教学,是教师对教学不负责任的表现;同时课堂也需要精彩生成,没有生成的课堂是机械的、僵死的课堂,是教师缺乏驾驭课堂艺术的表现。为此,教学既需要精心预设,又需要精彩生成,教师只有做到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课堂才能精彩。 教学情境是教师教学展开的'“平台”,是学生表演的舞台。教学情境有很多,如漫画情境、名言警句情境、诗歌情境、音乐情境、故事情境、图画图表情境、视频情境、实物情境、事例情境、生活情境、表演情境、时政情境等。丰富的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更能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要能够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课堂更精彩。 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它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推动教学改革的巨大动力。教学评价应是各种评价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而不是只进行单一的考试评价。如综合运用发展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记录袋评价、情感评价、考试评价等,才能让课堂真正精彩起来。

学生课堂反思 篇3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接下来本篇文章就针对这一点进行详细的探讨,以提供给业内有关人士一些启发性的指导,致力于为提高国内数学教学水平贡献一丝微薄的力量。

数学这门课程一直是学生们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研究能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大多数学生对待数学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他们过多地关注最终的考试成绩,而非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更加深层的东西。事实上,数学这一门课程涵盖的范围极其广泛,它可以锻炼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起强烈的创新意识,有助于他们今后的个性化发展。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们一定要多做一些相关的教学改革尝试,经常有意识地将数学思想灌输到学生们学习过程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意识的形成阶段,所以对待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必须要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操之过急只能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大大降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结果得不偿失。在进行数学教学前,要设定有趣味的教学环节,同时创造具有吸引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的置身其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奥妙,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数学、研究数学。

教学最大的忌讳就是实际教学与目标教学相脱离。只有当我们更加深刻的意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并深刻理解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的真正意义时,才能够探索出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每一个班级中学生们的能力是参差不齐的,为了尽可能地考虑到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情况,老师就要多与学生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真正意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正确发挥自己的作用,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具体的生活实例作为课堂导入,不断收集学生们的教学反馈,从而对自身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进行优化和升级。

小学生们的认知过程有其特定的内在规律,例如图形教学方式可以从视觉上来加强学生们对数学这一模块知识的记忆力。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们要遵循这些规律进行教学,有意识地应用图形来给学生们进行知识讲解,而非一味的因循守旧。例如,对于一些立方体的体积计算时,老师以往都是将枯燥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们死记硬背下来,这种做法并不能够让学生们提高对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固化他们的思维方式,背离教学的初衷。相反的,老师可以制定一个体积模型,将计算公式的由来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们眼前,让他们置于这个轻松的氛围之下加以学习,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对相关的数学知识起到积极的强化作用。

众所周知,老师的教学手段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因此,老师们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培养,而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则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情境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加轻松的学习的平台,能让他们亲身体会到所学基本原理的真正内涵,从而做到把学和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对于时间以及元角分的单位数量换算,许多学生们常常会犯一些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老师就要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在传授专业数学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能够充分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让他们在讨论和学习当中获得参与的积极体验。

在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他们更容易被一些具体的`有趣生活实例吸引,而那些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反而会分散他们的课堂注意力。因此,以具体的生活实例为课堂导入是实现学生们主体性发挥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要多下工夫,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小明有五张邮票,小强如果给小明两张邮票,那么他们两人的邮票数就相等,问题是小强比小明多几张邮票。这样老师们便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邮票,以应用题情景再现的形式来给大家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更容易掌握其中的数学知识点,简化其数学难度,并通过问题的最终解决让学生们获得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

经过以上的阐述,相信大家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原则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对关于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特别是在近些年来,许多高校管理者都在探索究竟该怎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加强对小学生们数学能力培养力度,才能够为他们的后续学习甚至一生打好坚实的基础,这也成为当今21世纪教育研究发改委员会讨论的重要课题之一。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从娃娃抓起,注重学生们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真正学好这一门课程并达到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邵桂琳,王鑫鑫.几何画板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J/OL].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

[2]苏学强.活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OL].中国校外教育,2017:34.

[3]赵登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5(4):182.

学生课堂反思 篇4

《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纸盒》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最后一节课.课题学习,需要学生综合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去获得对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进一步理解,体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这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几何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字母表示数以及利用代数式的值去推断代数式所反映的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而这些正是进行本课题学习所必需的知识.课题以学生熟悉的折纸活动开始,进而通过操作、抽象和交流,形成问题的代数表达,再通过收集有关数据,推断“容积变化与边长变化之间的联系 ”,最终通过交流与验证等活动获得问题的解答,并对求解的过程作出反思,让学生经历试验、想像、分析、猜想、交流、推理和反思等过程.

课题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生比较生疏,针对这个特点在教学中采取“反串互动导学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四模块:自主探究――反串互动――展示提升――反馈创新;课堂自主学习的四特点:自主性、立体式、大容量、快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誓词引领、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反串互动、展示提升、达标测试.

教学中以小组合作方式为主,给学生提供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去猜测、去操作、去分析,自主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从而通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以人为本,提倡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大胆尝试、大胆猜测、敢于质疑,不轻易否定每一位学生的意见,课堂中做到生生反串、师生反串、组生反串、组组反串,学生说、学、逗、唱样样俱全,学生在课堂互动、展示中得到了成功,课堂因此而精彩.

多媒体展示五彩缤纷的礼盒或包装盒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会制作这些美丽的礼盒吗?给你一张长方形的纸你能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吗?怎样才能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纸盒呢?怎样剪?怎样折?小组内交流实践心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能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并展示出来)

1组(抢答):我们组是先找了长方体纸盒子,然后展开,再根据展开的图形进行剪纸折叠.

2组(补充):我们组是这样设计的,在纸的四个角上,分别剪下四个一样的正方形,然后再折叠,并展示了该组的作品.

3组(自豪地说):我们组没有做任何剪纸,把纸进行折叠,然后把多余的粘起来,就制作完成,该组也展示了自己的作品.

【以上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学生在观看了多媒体的美丽画面后,不免产生自己想做一个的想法,而老师充分抓住此时机,放手让学生去实践,从而产生三组设计哪个好的疑问,为以下探究打下铺垫.】

教师在肯定以上三个组的同时,接着提出问题:

(1)你做的这个无盖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是什么样的呢?

(2)在四个角上补上的图形是正方形还是长方形?

(3)四个角上的小正方形的边长和长方体的高存在什么关系?

同时,教师多媒体演示一个课前制作的无盖长方体并进行验证.然后各小组相互交流制作纸盒的方法,并展示制作过程.

教师:同学们通过亲自操作后,制成了不同高的长方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需要用有限的资源,办成尽可能大、多、好的事情.(针对刚才的制作教师提出挑战性问题)那么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可折叠出不同的无盖长方体,猜想: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变化与边长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怎样才能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呢?

牛顿说过,没有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就是:实施反串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刚才多媒体展示了一个无盖的纸盒的制作方法,下面请思考以下问题:

(1)如果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你觉得应该如何剪?如何折?与你小组的同伴充分交流意见.

(2)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与折成的无盖长方体的高h有什么关系?

(3)如果设这张正方形纸的边长是a,所折无盖长方体的高为h,你能用a和h来表示这个无盖的长方体的容积吗?(先小组研究,然后学生展示)

4组(抢答):我们组认为:将这张正方形的纸的四个角上分别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进行折叠即可.

5组(补充):如果这张正方形纸的边长是a,折叠后的长方体的高是h,那么这个无盖的长方体的容积便是

教师:如果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增大,所折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如何变化呢?

【通过以上两环节,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为之后的探究作好铺垫.】

(多媒体展示)探究一:如果用边长a为20cm的正方形的纸,按以上方式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如果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按整数值依次变化,即分别取1cm,2cm,3cm,4cm,5cm,6cm,7cm,8cm,9cm,10cm时折成的无盖长方体容积将如何变化?请同学们制作一个统计表来表示这个变化.

6组(抢答):剪去的h越大,底面积逐渐越小,所折的无盖长方体逐渐增大.

7组(订正):6组说的不对,应是剪去的h越大,所折的无盖长方体容积先逐渐增大后再逐渐减小,当h=3时,折的长方体容积最大为588m3 .如下表所示:

【这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反串角色,学生讲解、学生展示研究成果,通过反串互动使学生在展示中得到成功.】

教师: 用几何画板演示长方体的变化图,并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小正方形的边长发生变化,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

8组(小组讨论并交流):经过前面的讨论和演示我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根源在h的取值上,前面h只取整数值时,是h=3时,V最大.

9组(质疑):我们发现:当h=3时,V不是最大的?如果h取0.5 cm、1.5 cm……,也就是如果我们使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按0.5的间隔去取值,结果又如何?

【此环节画龙点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主题,“怎样才能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体呢?”学生的探究活动进入高潮.】

(师借机引出)探究三:(1)如果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按0.5 cm、1.0 cm、1.5 cm、2.0 cm、2.5 cm、3 cm、3.5 cm、4 cm、4.5 cm、5 cm、5.5 cm、6 cm、6.5 cm、7 cm,…时,折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将如何变化?请你制作一个统计表,表示这个变化状况.(可以用计算器)

(2)观察这些数据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与同伴交流.

(3)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当小正方形的边长取什么值时,所得无盖长方体容积最大?此时无盖长方体的容积是多少?

10组(展示):剪去的h越大,所折的无盖长方体容积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当h=3.5时,折的长方体容积最大是591.5m3 .如下表所示:

探究四 结合以上探究请同学们思考:如果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按0.25cm的间隔取值,折成的无盖长方体容积又将如何变化?请你制作一个统计表,表示这个变化状况.(经过一番计算,学生又得出:当h=3.25cm时,容积最大为592.3125cm3)

【这几个环节层层递进,下一个表格的完成都否定了上一个结论,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为后面结论的得出做铺垫.另外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与学生操作的有机结合,强化了认识,提高了课堂质量,把学生的心情引向高潮.】

教师:观察以上三个表格,你会发现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变化与边长变化之间有什么规律?借助你的想像,你能形象地画出图形表示这个规律吗?

【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用“折线统计图”画出反映的规律,增加直观性,为下面容积最大值的继续探索做铺垫.另外,还渗透了两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教师:借助课件演示代数式h(20-2h)2的值随h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并启发学生,当h=3cm,3.5cm,3.25cm时,都得不到最大的容积,我们可断定,当h取到3.0cm~3.5cm间的某一值时,容积会最大.那么这个值到底是什么呢?

11组(展示):当 h=3.3cm时,容积为592.548cm3,当h=3.4cm时,容积为592.416cm3,所以h一定介于3.3cm~3.4cm之间,再计算h=3.3cm、3.33cm、3.333cm、3.3333cm……时的容积逐渐增大.

时,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最大.

教师:各小组研究得非常好,根据研究的体会下面请同学们再动手折叠出这个容积最大的长方体.

【学生经历操作――猜想――计算――观察――合作――想像――推理――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实践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以上探究题中,一张正方形的纸剪去四个小正方形,然后折叠而得到无盖的长方体,要使无盖的长方体做得尽可能大,有没有别的制成无盖长方体的方法呢?(启发引导学生)

因为我们上面制成的长方体的过程中,四个角的小正方形都没有用武之地,也就是都被浪费掉了.如果能使边长为20 cm的正方形,每一部分都不浪费,或许可以使无盖长方体的容积最大,你能想个办法吗?(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多种方法)

13组(创新拓展):我们组研究认为可以这样做,如图所示:将边长为20 cm的正方形纸的两角剪下边长为5 cm的小正方形A、B,然后将A、B分别放在A′,B′的位置,就得到一个长为15 cm,宽为10 cm,高为5 cm的无盖长方体,其容积为10×15×5=750cm3.

教师:我们经过不断地探索、实验、操作、讨论要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的设计是否最佳?也许经过你的探索发现,还能找到设计更佳的方案.希望同学们课下多研究,祝你成功.

【此环节的设计将知识进一步拓展延伸,把学生所学再次提升,并应用创新】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组成小组继续研究,也许你会发现更多值得探究的现象.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小结本节知识,使学生悟出得到结论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把探究深入开展下去.】

用一张长为80 cm,宽为50 cm的长方形的纸怎样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的长方体?

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了“反串互动式教学模式”, 即,课堂自主学习的四模块:自主探究、反串互动、展示提升、反馈创新;课堂学习的四特点:自主性、立体式、大容量、快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誓词引领、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反串互动、展示提升、达标测试.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演、敢答,张扬了个性,解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培植了学生的成功.因为反串互动是多方位的,师生、生生、组生、组组间交流合作,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在这种模式下通过他们说、谈、演、写、讲,达到“兵教兵”、“兵练兵” 、“兵带兵”、“兵强兵”的学习效果.反串互动式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班级中人人参与、合作、互动、探究.正如学生感言:“参与就有快乐,自信就能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定会更精彩.”

学生课堂反思 篇5

喜欢在紧张忙碌的教学中偷偷找点空闲,静下心来反思一段时间来,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得与失,以便更好的改进。

反思自己课堂中的无效行为

【现象一】:

自我感觉精心备课、精心设计了教案,但课堂总让自己很失望:上课时孩子一个个无精打采的,我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一脸漠然,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讲到重点处,不说记,学生都懒得动手。

【反思原因】:

重视了教,忽视了学,课堂没有做到以学为主,以学定教,于是,课堂缺少了活力与积极主动性,老师拼命塞,学生被动吃,懒得咀嚼,导致低效、甚至消化不良。

【现象二】:

课堂上学生很冷漠,不配合老师,作业处于应付状态,踏雪无痕,作业无效,疲于应付。

【反思原因】:

重视了教书,忽视了育人,情感教育为知识传授让道,犹如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导致学生缺少应有的热情和活力、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目标功利化、短期化。

【现象三】:

问题设计开放性、可行性、趣味性十足,但参与讨论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回答问题也是,大多数孩子在课堂中扮演了旁观者、局外人的角色。

【反思原因】:

我们的教学关注了优秀生、忽视了学困生,长期以来,学困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心和指导,导致慢慢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导致课堂成了尖子生的天下,老师只为他们服务。

【反思总结】:

我们的备课再精彩、设计再用心、问题再有价值,没有了学生的学,效果还是零。课堂的有效性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作为老师:要时刻记住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作为一名教师,教书与育人必须并重,不可偏废。

学生课堂反思 篇6

语文课堂怎样才能变得生动、精彩?带着这个问题,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在学校科研兴校的大旗下,不断地进行着适合自己学校学情的探索和研究:各种课型模式的探究,课内课外延伸写作的尝试,结合学生社团活动进行课内文本的探究等等,各个备课组、每一位老师积极性都很高,都为“新课堂”的呈现做着积极的努力。新学期伊始,学校高一语文备课组通过集体教研,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教学实验:让学生走上讲台,主宰课堂。

高中语文必修“写”、“说”、“论”于一体的新 “学”法。

在这一次尝试中,备课组八位老师的课堂都非常活跃,亮点频出。有同学自制了课件,资料准备非常充分,很有说服力;有同学条理清晰,讲解中举手投足十分自信有风度;有同学幽默风趣,用语言使一个个文字变成了画面,通俗起来、鲜活起来;有同学结合深情朗诵传达凄美怅然的意境……台下的同学也自是听得津津有味,讨论时热情高涨。可以说,对于一篇自读课文,这一课时发挥了它的作用:同学们感受到了这首诗的魅力,也从中窥见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结合建设“道德课堂“的要求,老师们认为这样的尝试非常有益:知识在快乐的学习中传递,能力在轻松的氛围中提升。

学生课堂反思 篇7

例题:有一堆煤,一辆汽车6小时运走了它的3/8,照这样计算,剩下的煤还要几小时才能运完?思路一:先求每小时运总数的'几分几,再求剩下的煤要几小时运完算式为(:1-3/8)÷(3/8÷6)=10(小时)思路二:先求剩下的煤是已经运走的煤的几倍,再求剩下的煤还要几小时才能运完算式为:6×(=10(小时)思路三:先求出运完这堆煤总共要花的时间,再求剩下的煤还要多少时间才能运完算式为:6÷3/8-6=10(小时)或者6÷3/8×(1-3/8)=10(小时)思路四:先求出已经运走的煤是剩下的煤的几分之几,再求剩下的煤还要几小时才能运完算式为:6÷=10(小时)思路五:先求出这堆煤是已经运走的煤的多少倍,再求出运完这堆煤一共所用的时间,然后求剩下的煤还要多少时间才能运完算式为:6×(1÷3/8)-6=10(小时)思路六:原则是用方程的思想,假设剩下的每还要x小时才能运完,则根据题目要求就有如下的方程等式:3/8:6=(1-3/8):x解得x=10(小时)

综合以上例题各种解题思路的分析,结合现代教学改革机制和要求,结合现代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中,似乎各相关的教学工作者都已经意识到了学生思想、智力的发展的重要性,但确很少有人真正地把它落实于行动,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学生的思想、智力得到真正的发展。结果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高,此子就可教矣;相反,学生的考试成绩低就成了此子不可教矣。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只能成为应试教育,对学生真正的思想和智力得不到真正的开发。那么,怎样才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呢?诚然,能够发展学生智力、扩散其思维的学科是不胜枚举,然而数学教学就显得更为明显。

上面的例子虽然解答过程比较简单,但是通过这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条件去认识问题,从而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浓浓的兴趣,这样就能更好地拓宽学生的思维,达到真正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往后的工作和研究中更能全面的解决各种问题,成为实在的人才!

(1)正面分析。正面分析也叫直接分析或顺序分析:就是把问题放在最后,先按照题目的顺序找出所有已知条件,并按照逻辑的方法来一步一步地推算问题的结果。上例中的思路一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2)反面分析。反面分析也叫间接分析或倒序分析:就是把问题放在前面,而先分析解决问题的相关条件,从而倒推出答案,上例中的思路七就是这种方法,先找到问题是“要算剩下的煤还要多少小时运完”解题分析过程是:还要多少小时———剩下的煤是多少(份)———l份需要多少小时———找已知条件。

(3)整体分析、整体和局部比较。整体分析、整体和局部比较:就是把问题看着是由整体、已知局部和未知局部组成,而要求先求出整体数据,再通过已知数据来求得未知数据。上例中的思路3和思路5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先求得整体时间需要(6÷3/8)或小时,再通过整体与局部之间的相等关系(6÷3/8)-6或-6来求得未知局部数据,从而得到解答。

(4)局部分析、局部与局部比较。局部分析、局部与局部比较:就是通过已知局部数据和未知局部数据的比较直接求得未知数据的方法,上例的解题过程是:已知局部数据为3/8———未知局部数据为5/8———未知局部数据是已知局部数据的(5/8÷3/8)倍———未知局部数据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已知局部数据所需要的时间的(5/8÷3/8)倍,那么还需要的时间就是(5/8÷3/8)×6小时。

(5)假设分析或叫方程分析。就是假设所要求的问题为一个未知数,通过数学中的立方程的思想来获得一个包含未知数的等式,通过解方程来求得未知数的值,并是要解答的答案。上例中的思路2和思路4就是这种方法。

学生课堂反思 篇8

今天在课堂上讲评试卷,我感觉我讲得很投入,学生也个个听得很仔细。下课了,一位女生带着沮丧的表情上来跟我说话,我还没听清她在说什么,她的眼泪已经止不住的流了下来,而且很是伤心。我马上凑过去问她是什么事情,她显得很委曲,泣不成声。旁边的学生见了就围过来对我说:“老师,你上课没喊她回答问题,每一道题目她都举手的。”听了这句话,其它学生都哈哈笑了起来:“这有什么好哭的!”可这句话却让我震惊了,真的。以前李校长就跟我们讲过有一个老师在课堂上不喊一个总是举手的学生的事,这样的教学失误今天竟然也在我的课堂上出现了,我顿时感到羞愧不已。

看得出来她生气了,转头就往自己的位置上一坐,眼睛里还转着零星泪花。我先想到的就是道歉,我走过去对她说:“不好意思,老师没看到你举手,所以没喊你,下次一定注意了,好不好?”她不作声。这个时候她的同桌跑过来强调了一下:“老师,每一道题目她都举手了,可是你就是不喊她,她都伤心得趴在桌子上了。”我想象着她一开始肯定是积极地举手的,然后是期盼地有些无耐地举手,再后来是失望地趴在了桌子上,这期间一次也没被喊到过。天哪!我竟然一点也没有查觉到。在这40分钟里,对她就是一种折磨,对她的自尊就是一种催残。我好难过,我怎么就没有看到她举手呢?回想这堂课,我好象光顾着自己讲了,没有太注意到下面学生的情况,每一道题目都有好多同学举手,前面几排学生被喊到的频率比较高。可惜的是这一切在课堂上我都没有意识到,我觉得真的太不应该了,应用李校长的话就是“没有把学生放在心里”。

女孩子的自尊心是十分容易受到伤害的,这堂课无疑带给了她一次猛烈的打击,这也许就会影响到她以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想: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仅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可以了,还要做到把学生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

[把学生放在心上 教学反思(五年级下册)]

学生课堂反思 篇9

笔者听了一些老师的课,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课堂上展示得很精彩,教学效果好。下面我们来看两个案例。

这是一节现场总结课。针对前面几节课的教学内容,老师临时加了一节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对比的总结课,当堂发给学生导学案。课堂上学生直接对学、群学,然后把题目分到小组让学生展示交流,最后检测评价。课堂上学生的展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展示学生声音清晰洪亮,面向同学,自然大方。能抓住知识内容的'重点、难点,言简意赅。注意方法的归纳,不是“以题讲题”,做到展示一题,让学生学会“一类”.

2.学生展示没有读题而是讲题。学生表达出自己对题目的想法,总结出一类题目的学习方法。

3.在某个学生展示时,本小组成员能做适当的补充。其他小组学生倾听学习,没有把别组同学的展示看成与自己无关。

4.学生展示时,老师没有把自己完全等同于听众,当学生展示不到位或学生的错误未被指出时,适时追问。指导学生上下联系,总结出重点规律。当学生展示完毕时,老师改变题目条件追问学生。

5.学生客观评价小组及同学的展示。

6.老师常以微笑的方式肯定学生的展示成果,下课前老师用一句励志的语言鼓励全班学生,肯定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这种做法老师坚持用在每一节课上。

7.请学生写反思总结。反思自己,当时为什么不会做?()不会在哪里?现在会做了吗?如果会做你学到了什么?如果你还是不会做,你将准备怎么办?

课堂展示,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展示是每个人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展示,可以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这是一节试卷讲评课。这节课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效果很好。学生分为7个小组,每组7个学生。分别起名为:学无止境、朝花夕拾、旭日飞扬、有始有终、流光溢彩、志在千里、书海拾贝。老师让每个小组的组长检查试卷完成情况,规定各组长只能检查其他组同学的作业,并汇报完成作业的人数。老师将结果公布在黑板上,并给出相应的得分。

每个小组讲解一个题目,由小组成员在讲台上进行板书,并且进行分析,说明自己的思路。讲题的学生积极性很高,表达清晰,板书规范,下面的同学听得也认真。老师并不急于点评,先让本组其他同学找问题,如果没有找到,再让其他组的同学去纠错,这种做法很好。最后老师给出每组相应的得分。开始小组轮流讲题,后面的题目由各小组抢答,得分最多的小组没有家庭作业。

本节课的优点:课前有检查环节,有效地落实课前预习状况;有打分环节,调动学生积极性;组内学生找问题,其他组学生纠错;学生合作一题多解,讲最优解法;把学生培养成为好的演员,老师慢慢地转变成观众,学会聆听学生。

以上两个案例的共同点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展示常态化,学生有自信,有成就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好。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shifanwen/161330.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