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初中语文人教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人教版教学设计(收藏9篇)。

初中语文人教版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说明、分析: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4)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

三、程序设计说明: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幻灯展示)

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下来)

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4、找出《故乡》中运用反复与对比的地方。(看前四个自然段)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

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4、检查、实际操作: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

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5、小结: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6、作业布置:(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

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初中语文人教版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略文章的表达特色,提高阅读能力。

3、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2、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是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怀念母亲的一段文字。我们从中可以读出史铁生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母亲对儿子深沉无私的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另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去感受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其代表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本文讲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在忍着病痛默默地、坚定地、乐观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的最后,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2、课文围绕“我”和母亲写了几件事?

明确:课文写了四件事:

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②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④母亲的临终嘱托。

3、文章从哪些方面回忆了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

明确:文章开门见山,写出了“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尽力劝慰“我”;在“我”发脾气、摔东西时,母亲总是默默地忍受,表现出母亲的宽容、无奈和担心;自“我”的腿瘫痪后,爱花的母亲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这又从侧面表现出母亲为了儿子付出了一切;为了让“我”开心,她几次要推“我”去北海看花,考虑得非常细致;母亲自己身染重病却丝毫没有让“我”觉察出来,还在默默忍受“我”的无理,就是在自己生命垂危的最后一刻,还惦记着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心中完全没有自己。至此,一个无私、忘我的伟大母亲的形象便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课文精析

1、“我”在双腿瘫痪之后脾气变得如何?(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暴怒无常。表现:第一处: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第二处: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第三处:“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我”此时非常绝望、消极、难过,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整天沉浸在消极哀怨的情绪中不能自拔,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2、面对如此暴躁不安的儿子,母亲是怎样做的呢?找出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明确:第一处:“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表现出母亲的动作很轻,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触碰到儿子脆弱敏感的心,使儿子更加烦躁和难受。

第二处:“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运用侧面描写,母亲爱花,但是她更爱儿子,她把精力都投入到照顾儿子上面。

第三处:“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突出表现了母亲希望“我”坚强、勇敢地活下去,不要自暴自弃,放弃对生活的信心,鼓励“我”也是鼓励自己。

第四处:“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挡”字写出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母亲连这个细小的动作都观察到了,她不想让“我”产生不好的联想。

…………

【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自己深深的悔恨、愧疚之情,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2、查阅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将那些给你感触最深的语句摘录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了解了史铁生的生平,也从他的文章里感受到了母亲对他深沉无私的爱以及他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文章。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然后分角色朗读。注意要读出母亲和“我”的情绪变化,要读出母亲的耐心、细心、小心和“我”的不耐烦、无所谓。

2、文章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文中有三处插叙:

①母亲爱花,但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作用:表明母亲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也说明母亲为“我”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②妹妹告诉“我”母亲病重的消息。作用:补充说明了母亲的并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反映了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③母亲病危前的临终遗言。作用: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将自己放在心上,表现了母爱的深沉、无私。

3、“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母亲说这句话的时候,自己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然而她怕影响孩子的情绪,一直隐瞒着,当孩子说活着有什么劲儿的时候,她自然也会想到自己的病情,母亲的话是讲自己和孩子的。虽然都得了重病,但是她希望孩子也像她一样勇敢地面对现实,坚强地活下去。

4、文章结尾写“我”和妹妹“看花”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看花”是全文的中心事件,是母爱的集中体现,是“我”走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结束全文,与开头相呼应,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5、文章共写了几次去北海看菊花?“我”的态度又怎样的变化?

明确:三次。第一次是母亲要推“我”去看菊花,“我”的回答非常强硬:“不,我不去!”第二次是母亲再次提出要推“我”去看菊花,“我”的回答是“什么时候?”第三次是和妹妹一起去看菊花,“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几次看菊花,“我”的态度从非常绝望暴躁到无所谓,再到后来的懊悔、无奈。

(二)问题探究

1、本文的标题是“秋天的怀念”,这里的“秋天”有什么意蕴?

明确:秋天是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秋天的萧条景象衬托了我遭遇不幸后的绝望心情;菊花在秋风中盛开的景象,表明“我”走出了人生低谷,开始积极面对人生。

2、根据上下文,写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坚强地活下去。

3、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细节描写?请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文章从细微之处对母亲的神态、动作等进行了描写,如“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等,母亲这些细微的动作表现了她对“我”的理解、牵挂、关切与担忧。

4、如何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句话?

明确:从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可以看出“我”已经驱走了心头的阴霾,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这正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象征了母亲对子女的那种纯洁高尚、深沉无私、感人至深的母爱。

5、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作者从“看花”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

明确:身患重病的母亲,一直热切地期待陪“我”“看花”,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细腻的呵护和关爱,从中“我”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母亲病逝后,“我”终于在看花时,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领悟到人要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道理。

【课堂小结】

1、写作特色总结:借景抒情、细节描写、插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篇末点题、前后照应。

2、作者叙述了自己双腿瘫痪后,母亲强忍着内心极度的痛苦和重病的折磨,关怀、爱护“我”的感人情景,展示了博大、深沉、崇高、无私的母爱,抒发了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多年以后,作者幡然醒悟,明白只有“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才是对母亲最好的怀念,才是对母爱最好的回馈。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搜集与母爱相关的古诗词或名人名言。

3、请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片段,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

4、预习第6课。

初中语文人教版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掌握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3.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重点:

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难点:

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认为秋天是什么样的季节?

小结:是啊!秋天硕果累累、大地丰收,是多么美好的季节。然而在作家史铁生的心里,秋天却弥漫着无限的伤感,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史铁生走进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怀念。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瘫痪暴怒沉寂捶打憔悴央求诀别

2.简介作者:

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出处:《史铁生作品集》文体:散文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课文标题是“秋天的怀念”,请问文中怀念的是谁?文中有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明确:文中怀念的是“母亲”。两次写到秋天。之所以是“秋天的怀念”,一是因为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二是因为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三是因为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不,我不去

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从上面题目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5、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是母亲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四、探究语言

1、判断下列句子采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如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并结合相关词语说说它们对表现伟大的母爱的作用。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明确:动作描写。“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2)母亲扑过去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明确: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搞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推动生活下去的勇气。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明确:神情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4)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心中十分地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5)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明确: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心中十分地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6)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明确:心理描写。母亲很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所以尽力地压抑自己的难过,而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

2、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这段话中的一连串排比句表面上是在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意。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觉悟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菊花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揭示了主旨。“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五、精段阅读:(第2段)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央求般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六、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三)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很想对自己、或是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但愿大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会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

妈妈的爱就像空气一样,让我赖以生存,而我却常常忘了它的存在。

面对挫折和灾难,我们不仅要有勇气去面对,同时也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关心。

生命是美好,要好好珍惜、好好儿活才是!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命运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来改变的!

七、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八、作业布置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请回忆平日生活中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母亲写一封信。

初中语文人教版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透过情感触摸文字,理解文章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歌德“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二、理解作者,明白情感。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母亲逝世7年。你觉得作者写文章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你从哪里读出来的?不猜测,从文字中推测出来。

预设:痛苦、愧疚、思念、后悔、伤心、感激……

分析原因,找出句子,边读边分析:

痛苦,身体上的,1段;

后悔,没有和母亲一起去看花;

愧疚,对母爱的不理解,不接受,前三段;

思念,写文章纪念……

伤心,母亲离世;

感激,感激母亲的`教导,关心;

2、理解:当时的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三、品读母亲,明确写法。

这之间的变化,有着一个人的功劳,母亲。她用什么办法让我走出生命的阴霾?

1、分角色朗读第一段母子对话,赏析“躲”“抓”背后的情感,儿子需要宣泄,母亲的理解及希望;(我语气的绝望、肯定)

2、分角色朗读第三段母子对话,赏析“挡”“笑”背后的情感,母亲的呵护及快乐。(我语气的无谓,母亲的喜出望外。)

3、我和妹妹主动去看花。(生命的美好)

4、母亲为什么选择看花?“花”是生命怒放、美好事物的象征。

菊花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宋·梅尧臣《残菊》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作者却从在秋天感受到了力量,感受到希望,生命的美好。

小结:看花是本文叙事线索,作者写母亲时候用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初中语文人教版教学设计 篇5

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背影》

作者及工作单位 四川省武胜县猛山学校唐智勇

教材分析 《背影》是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国培作业: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二单元是在第一单元(以战争为话题的单元)的基础上发出的呼唤:再也不能让人类之间的残杀延续下去了,应该让世界充满爱,所以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对普通人的的关爱,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人们总是说,母爱温情如水,父爱厚实如山,同学们都是沐浴在爱的雨露下幸福成长的,爱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爱是征服人类最有力的武器,也难怪铮铮铁汉朱自清先生,却在世界上最平常最朴实是父爱面前潸然泪下。作者将别人不曾在意的父子之爱,浓缩在方寸之间,就是父亲的这个背影,几十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令许多人泪湿衣衫。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较好,在本片区同年级18个班处于中偏上的水平,听说读写思查与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大多数是“留守学生”但他们的感情细腻而丰富。因学校多次开展与“感恩”有关的活动,大多数同学能用自己的良好表现和较好的成绩,回报关爱过自己的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等。梁月辉、田姗姗、吴欢洋等同学能通过自己的诗文朗诵或动情讲述,感动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的文章有的在征文大赛中获奖,有的在报刊上发表。尽管如此,但很多学生的`家庭并没有经历过“祸不单行”的日子(如:文中作者的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很难站在作者和作者父亲的角度来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将成为本节课学生认知形成最主要的障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行文的思路;

(3)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思。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关键语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净化自己的心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激发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教案《国培作业: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由朱自清先生的父亲读《背影》散文集引人课文

二、自主学习与交流

1.学生交流你所了解的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2、正音、释义

琐屑xiè 颓唐tuí 差使chāi 交卸xiè

狼籍jí 簌簌sù 蹒跚pānshān

赋闲fùXiān 惟一wēi 举箸zhù 橘子jú

妥贴tuǒ 栅栏zhà 拭干shì 晶莹jīngyíng

三、合作探究

请学生研读全文,回答问题。

(1)1——5自然段中,“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

(2)“我”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领情了吗?

四、拓展延伸

五、完成课后作业第四题

一、教师动情地述说朱自清先生的父亲读《背影》散文集的表情、神态和父子当时的心情 。

二、教师指导学生介绍作者,并做适当的补充。教师用普通话正音,并指名学生说出几个重要词语的意思。

三、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不时点拨,鼓励。

四、教师要求学生在“背影”、“流泪”“父亲的语言”三项中,任选一项,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五、教师要求1——3学习小组做第四题第1题,第4——6小组做第四题第2题

教师总结作业情况。

一、有的学生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为之欣喜,为之感动,想一睹为快。

二、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三、学生通过合作探究,(1)明确:安慰儿子,为儿子送行,照看行李,给小费,讲价钱,再三嘱托儿子路上小心。(2)完成儿子对“父亲”感情的转变。

四、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发言踊跃。

五、各组学生先独自完成,然后分组交流,看谁的作业有特色,最后在全班交流。

一、由朱自清父子的神情激发学生急于认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因为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了解作者、初步理解生字词,有助于很好地学习课文。

三、研读是让学生真切地熟悉内容和体验感情。

四、各小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

五、通过完成书面作业和班组交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背影——4次

背影(朱自清) 流泪——4次 爱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自 评 表 自评人: ___月____日

自评内容 情况记载 总体自我评价 好 较好 一般 差 联系阅读,主动提问 好 较好 一般 差 能否积极参与合作 好 较好 一般 差 你的观点的价值 高 较高 不高 差 小组发言次数 课堂发言次数 学会的方法有 最大的收获 最大的遗憾 感触最深的知识 语文教师的评价 努力的方向 教学反思 朱自清和他的父亲分别用“眼泪”和“背影”演绎了人间亲情,这不是演戏,但更感染人。本课聚集“背影”、“眼泪”“父亲的语言”,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理解和反思,基本上做到了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经验和体验的真实碰撞,知识、价值、情感的高度统一。

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八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社会阅历太浅,大多数学生也没有经历过大喜大悲,课文所呈现的情形离学生很遥远,因而学生不易进入角色。如何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学生的心灵情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他们产生自己的体验并进行评价?这一节课,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难题。当然,还是有一部分学生的感情投入不很到位。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紧抓“情感”主线,环节设计精巧。在简练而深情的导入环节,用“研读”来体验课文“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和“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的情感基调,然后以“怎样的背影”和“几次写眼泪”为抓手,深度体验和理解作者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中间适当地点一下背景,一步步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情感引向高潮,直到最后让学生完成“讨论、写作、交流”的课后作业第四题,让学生积蓄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水到渠成。难怪县教研室主任汤继光评价说:“唐老师这堂语文课做到了步步铺设,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专家组梁晓华先生说“整个设计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有教师的独特理解和创意;环节新颖,内容厚实。” 但是,我自己认为:对重点语段的表情朗读太少了;思考、答问的时间过多了一点。

初中语文人教版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把握重音和停连。

2、根据文中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关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把握重音和停连。

教学难点根据文中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关爱。

教学方法

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感导入

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多媒体展示补充:

1、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

2、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史铁生双腿瘫痪后的境况,让学生能理解文章史铁生脾气暴躁的原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并思考完成这样两个任务: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双腿瘫痪后,脾气暴怒无常的史铁生,在母亲的安慰、鼓励下走出困境。

(多找几个学生回答,不断补充、修正,直至得到较好的句子。这个过程教会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和技巧。)

2、课文几次写到看花?母亲有没有看到花?

课文三次写到看花,前两次是母亲请求他去,最后一次是妹妹推着他去北海看菊花。母亲到最后也没去看成菊花。这成了史铁生心中永远的痛。

(训练学生跳读,寻找目标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品味体会感情

找出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无私的关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明确:

1、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动作描写。“砸”、“摔”两个动作写出了史铁生的痛苦与绝望;

2、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动作描写。“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3、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推动生活下去的勇气。

4、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神情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5、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语言描写。表现母亲要“我”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充满美好的回忆;说明了“我”答应去看菊花使母亲心中十分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6、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明确:心理描写。怕“我”想到自己瘫痪,写出了母亲的小心谨慎,表现出母亲的细心。

(此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应细细品味)

四、课堂小结:浓浓母爱心灵升华

多媒体展示资料:

更让他痛心的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重时,母亲却永远的离开了他。他曾经在《我与地坛》中说: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设计意图:史铁生后来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对母亲的愧疚,后悔瘫痪后对母亲所做的不理智行为,结合课文开头“预习”中反思的话题,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去关爱回报父母。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成长。)

五、布置作业

读史铁生的《合欢树》和《我与地坛》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母亲

(怀念)(用心)

(懊悔)爱(勇敢)

(悲伤)(坚强)

初中语文人教版教学设计 篇7

一、课例描述

《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和河北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1》(彩色版)第二单元“第十一课”所涉及的内容。

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PowerPoint 2003的基本操作技能:创建演示文稿、插入新幻灯片、添加文本、添加图片、添加音频视频、链接动画、播放预览等。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没有真正地把信息技术知识和所掌握的关于PowerPoint 2003操作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故组织该项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的过程中去发现PowerPoint 2003操作中还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学习;同时,能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与表达,能够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获取信息。

二、教学内容分析

《信息技术1》(彩色版)第二单元第十一课所涉及的是集成办公软件PowerPoint 2003操作的内容。学生不但要学会如何使用PowerPoint这个软件,还要学会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通过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更好地掌握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能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来表达思想或信息。

拟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领域】

(1)能综合运用PowerPoint 2003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创作一份多媒体演示文稿。

(2)学会设计多媒体演示文稿。

(3)学会评价多媒体演示文稿。

(4)能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信息获取、加工整理以及呈现交流。

【感情领域】

学会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发展领域】

(1)掌握协作学习的技巧,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

(2)学会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3)学会在学习中反思、总结,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更高水平上获得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设计与设计思想的体现(制作)

难点:对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评价

四、教学策略(解决的方法)

(1)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从第一节课开始,教学中即要求学生组成了2人的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小组内成员较为熟悉,并逐渐适应协作学习,但协作学习的技巧、与他人的沟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时监控学生的协作学习情况,并组织成果交流会,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使小组的协作学习走向成熟。

(2)以“任务驱动式”为教学原则,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 围绕“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任务把各教学目标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协作,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五、教学准备

主要设计了以下信息资源:

(1)本地(局域网)资源:教师事先从因特网、卫星接收资源中收集了大量有关“多媒体演示文稿”主题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分类别压缩为文件,上传服务器发布到局域网中。授课过程中,告知学生服务器地址,就可以从服务器上获取到有关的信息。

(2)远程资源:本地的局域网连接Internet,学生通过上网检索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

(一)介绍小组协作学习任务

包括如下内容:

(1)从老师提供的3个主题中任选一个主题(学生也可自己确定制作的主题),围绕该主题综合运用PowerPoint 2003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设计、制作一份多媒体演示文稿;

(2)开展协作学习活动的计划、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过程说明、各成员的分工、完成进度以及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

(二)通过展示优秀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解释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设计要点:

(1)主题鲜明突出、内容健康、有吸引力

(2)表现形式多样,富于创意

(3)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三)引导学生如何选题,如何围绕主题进行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3个可供选择的主题包括:

(1)历史上的名人

可先介绍名人的姓名、国籍、生活年代等,再介绍他的主要成就、代表思想和作品等。

(2)网络与我

通过使用网络的亲身体验,可介绍网络虚假信息及防护、网络安全与措施、网络道德与法律等知识或感受。

(3)2008年北京奥运会

可介绍奥运会新闻、奥运会赛程、奥运会图片、历届奥运会精彩瞬间、奥运会吉祥物、奥运会会徽、奥运会火炬等。

(四)指导搜集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1) 本地资源:在局域网中,只要输入ftp://teacher这个地址,就可以从服务器中获取到有关的信息;

(2)远程资源:在Internet中,运用“百度、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查找,并把相关资料下载。

(五)小组讨论并完成任务:

小组成员讨论,确定制作的主题并初步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制作方案、成员分配任务等。

(1)关于小组协作学习任务的设计思路是基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的参差不齐与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不同,故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展示优秀多媒体演示文稿及说明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设计要点旨在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样版,同时希望学生一开始的制作即能做到规范、严谨。

(3)学生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规定了三个要表达的主题,原因在于,多媒体演示文稿的主题表达是非常广泛的,由学生自拟不容易控制和把握。

(4)资料搜集的方法与途径的指导在本次活动中是必要的,我们所告诉学生的只是方法,而实际的操作则由学生完成。

(5)小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讲,存在很多问题。故强调明确各自的责任,对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有积极的意义。

七、教学过程流程图

本次教学的流程可归纳为6个步骤:

资源整合(课前)——任务导引——小组学习——成果交流——教师、学生评价、自我评价——总结推广

八、教学反思和回顾

本节课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利用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呈现教学内容和控制教学过程,并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组织教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转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而以学生学为主,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把握课的重点,找到突破难点的方法,而在细节的设计上,不要太局限,上课时可灵活处理。其次在每步教学子任务完成后,教师都要及时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析,促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各知识点,进一步完善作品,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初中语文人教版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体会不同类别的事件在文中的作用,并可将此种处理事件的方法用于写作实践。

2、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明确事件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主题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材料的写法,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设想:

重点:学习本文运用典型事例塑造人物的方法。

难点:明暗两条线索的结合使用。

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设计。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展开横向思维,读懂事件与主题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既学读书又学做人的目的。

课前准备:

1、课外查字典,自学生难字词

2、细读全文列出文中所写事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春有春花,夏有夏花,人的心里也会开花。一些不能忘记的事不能忘记的人,就是心中常开不败的花朵。当有一天,细细检点细细品味,就是鲁迅先生所谓朝花夕拾,今天,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的脚步,细细评点那多开在心头的藤野之花。

二、明确目标

齐读目标。

三、学习新课

(一)朝花夕拾之一,经典回放:

过渡: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直接写人的并不多,有《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再一个就是日本的藤野先生。一个日本人,为何让鲁迅先生对他如此难忘?

1、速读感知:

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浏览:

(1)用原文回答,鲁迅先生为何时时记起藤野先生?

(2)文中着重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wEI508.com 实用文书网)

出示:教你一招:

第一步,寻找相关段落。

第二步,提取关键词语。

齐读37自然段。

2、品读镜头:6----23段,任选其中的一个段落,深情朗读,并用“鲁迅致藤野先生”对话的方式,品出藤野先生的品质。

再教一招:如何品镜头:先生,您的行为,让我看到您的品质。

3、悟读探究:

出示:1—5段是写见藤野先生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24——31自然段是写看电影、匿名信事件,这些是不是多余之笔?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让我们分组深入讨论,这些和写藤野先生有关吗?

学生分组讨论,一半讨论1——5段,一半讨论24——31段。

(二)朝花夕拾之二:经典续读——师生重逢

假使20年后,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再度重逢,一定会有许多话要对藤野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段话,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学生写话练习。

配乐朗读。

先生,您——

四、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拾起的,是藤野之花,还有一朵鲁迅之花,一直开在我们的心头。

出示:运用抓细节品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查找资料,探讨鲁迅问什么弃医从文,从而了解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初中语文人教版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及“三顾茅庐”故事梗概。

教师方面:

1.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影音资料片段。

2.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这一情节的前后内容,查阅关于刘备及诸葛亮的评价,以便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和补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

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是导演根据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改编而成的,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之处。

二、研读课文。

1.朗读,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分角色的形式进行朗读。强调加点字字音。

拜谒呕心寰宇荷锄篡逆猝定斡旋

匡扶朔风邂逅不省慵懒千仞不栖熟谙

薰沐鄙悃悒怏荏苒揲蓍愧赧存恤

2.学生概括主要情节,要求说出每一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

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论天下事。

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三、作业。

熟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二人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张飞、关羽)。

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手法: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衬。

(此处具体分析见教参。)

2.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具体分析见教参。)

3.小说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情节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悬念迭起,结构精巧,跌宕多姿。(具体分析见教参。)

4.怎样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话?

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内容是:“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意思是现在的天下形势是历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与司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来小说的结局的确如二人所预料的那样。

5.分析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具体分析见教参。)

6.概括归纳文章主题。

小说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作业。

课下查找诸葛亮、刘备以及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三国人物及故事,下一节课同学间进行交流。

第三课时

一、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怎样评价诸葛亮出山以及他后来的失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刘备的故事?怎样评价刘备?

3.司马徽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后来得此二人,蜀国为什么最终还为晋所灭?

4.介绍你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认识。

5.教师补充其他重点知识,如《三国演义》的作者、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等,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总结。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名著之一,走进其中,不仅能让人认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更能从中认识到历史的规律和进程。人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品读《三国演义》,品读名著,做一个认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三、布置作业。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shifanwen/20309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