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听风者观后感

听风者观后感(集合2篇)。

电影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意义、镜头语言等方面,达到拍摄影片的目的,下面为大家带来《听风者》的影评,快来看看吧。

听风者观后感 篇1

作为香港导演拍摄的主旋律影响,《听风者》以独特地方式演绎了20世纪50年代初一段不寻常环境下的爱情故事。有人说影片里描述了三对感情,张学宁与“老鬼”、张学宁与阿兵、阿兵与沈静,可在张学宁心底,也许与“老鬼”的感情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爱情。张学宁周旋于各色人物之间,付出真情去演出,又时刻保持心底的一分清醒,真作假时假亦真。最终她与“老鬼”间隐忍的爱情最终服从大局,只留下风声。

在影片中,导演刻意剥离了片中国共双方的'立场、信仰等精神层面的信息,代之以牌桌上的轻描淡写和牌桌下的剑拔弩张,影片开头刺杀郭兴东的一幕与片末五人合杀“老鬼”一幕几乎同出一辙,“重庆”与“老鬼”近乎相同的人员设置方式和摩斯密码,以及跟踪何兵、阿贵追查“重庆”据点、与阿兵的讨价还价甚至威逼利诱,以及张学宁对沈静的试探、警告加调查,片中展示了双方相似的行动方式和行为逻辑,强调以结果为导向。也许,这是《听风者》在虚构的爱情故事之外刻意指出一点真实:游戏规则不会因立场而改变,在双方特定的角色下,听到的是一样的风声……

听风者观后感 篇2

看片名,加上电影一开头的电报、摩斯码等镜头,让我一下子就觉得这是部跟《风声》有点关系的电影。等到周迅扮演的女地下党提到“老鬼”这个名字的时候,我甚至还一度以为是《风声》的前传……我肤浅了,其实这两部片子剧情上没有丝毫的联系,有的只是题材的些许相似----都是谍战有关的故事。

很喜欢《风声》,情节紧张,引人入胜,大腕云集。这部《听风者》,虽然大腕数量没那么夺人眼球,但质量却一点不含糊---公认的最会演戏的影帝梁朝伟,内地灵气影后周迅,实力派影星王学兵,以及最近两年在大片中频频露面的台湾美女范晓萱,还都是我比较喜欢的演员。网上很多影评都认为听风者作为一部文艺片很是成功,作为谍战戏欠了点火候,而且较真儿的观众还找了好像经不起推敲的“漏洞”。我对这个电影也有点自己的观后感,随便聊聊几个印象很深细节吧。

周迅跟几个疑似重庆的人打麻将的时候,对方不知是故意还是非故意居然钱中夹了个密码纸,电影中表示牌桌上的人都注意到这个细节了,空气凝固了几秒钟,周迅也没有马上捡起这个纸条,而是稍稍踌躇了一下之后拿起来重新夹回钞票里,然后大家故作轻松当做什么事也没发生。这个细节其实很诡异的,主要是周迅的表现和意图比较诡异,照理说你赢的是钱,对方夹带来个小纸片还单独掉出来了,正常人的反映不是拿起来问对方还有用没了,就是随手给扔掉了,为什么还要重新夹回钞票里呢?虽然她是个地下党,带着任务来的,希望得到一切情报,但这堂而皇之的收起一个本来多余的东西,不是太惹人怀疑了吗?敌还不知是谁的情况下就先让对方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点太不明智了?而且这个条条上的密码到底有没有用,最后也没有交代,实在是诡异。

周迅跟王学兵在宾馆的咖啡馆接头,她明明看见了三耳在注视着她们,明明知道自己是很有可能被三耳认出来的(之前为了找三耳在大剧院里偶遇的那场为情追杀,混乱之中她怎么能肯定三耳没看见她呢,何况她还带走了阿兵!一个久经沙场的情报人员,不应该这点警惕性都没有吧?),但她居然没有跟王学兵说明这个情况,虽然提及了三耳现在更名改姓做了嫌疑人之一的情夫,但她当时没有说看见三耳就在王身后注视他们一事。好吧,不说也罢,她现在是老鬼,但看似她自己也没一点防备,还信心满满地准备将几个嫌疑人一网打尽,却一开门就遭遇了不测,死的那叫一个干净利索,一人一刀来者有份。导演还很贴心的穿插了一个三耳怎么看到她的回忆镜头,但有点多余,当天大剧院就那么几个人,注意到她太正常了。倒不如费些篇幅表现一下周迅怎么想化解点三耳这个麻烦,怎么掩饰自己的'身份要好一点。

其实还是喜欢这部电影的,喜欢它的色调,有人说它文艺,确实有点,火车上、701的宿舍里,那些有点年代感但却很艺术的色彩和物件真的抓人眼球;也很喜欢它里面的有关爱情的故事:范晓萱爱着梁朝伟,梁朝伟爱周迅,而周迅爱王学兵,最后王学兵烧周迅遗物的时候,在只有自己的空屋子里哭了,我们知道他其实一直也爱着他。多么让人揪心的爱情。

总的来说,这只是一个有着谍战故事背景的感情片,里面深沉的爱情和同志间的友情都处理得很细腻很到位,又有着很好的视觉效果,虽然它的谍战部分情节让人觉得有些粗糙,但其实只要故事好看就足够了,就算是真实的历史也会有着许多领我们费解和鄙夷的细节,何况它仅仅是一个电影呢?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shifanwen/225077.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