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写论语心得

时间:2025-03-17

写论语心得(热门十四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写14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14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写论语心得 篇1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典籍不计其数,他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论语》就是对人们影响最深的书籍之一。

学习《论语》内容,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每一位华夏子孙的本分。本学期我们的教材中就列出了《论语》十句经典,让我感慨最深的就是这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一句是孔圣人在河流边感叹的,他告诫我们:时间就像河水一样不停的流逝,要珍惜宝贵的时间。是啊!时间飞速流逝,一去不复返。有一句名言:请珍惜时间吧!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只有抓住了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我们才会实现人生的价值,让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延长,出彩。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崇拜“游戏英雄”,整天抑郁不振,导致学业荒废,这是非常可惜的。如此美妙的花样年华,却被白白浪费在虚拟的游戏中,被白白浪费在浑浑噩噩中。年轻时代,时间不能太随性去支配,要让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过得踏踏实实。

我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确实惜时如命,他把别人喝咖啡、谈天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鲁迅以各种形式来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和工作。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惜时如命的精神,鲁迅在他56岁的生命旅途中,广泛涉及自然、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一生著、译一千多万字,留给后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纵观古今,没有哪一位对国家,对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伟人不是珍惜时间,忘我勤奋的楷模。时下,不少中学生缺乏的就是时间观念,他们没有人生理想,学习态度不端正,一上课就萎靡不振,无心听讲。基本的学习时间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用业余时间让自己有所作为。长此以往,岂不是毁了自己的一生。

年轻的朋友们,为了自己光明的未来,为了自己充实的人生,让我们携手,一起珍惜时间,一道务实奋进。来展现自己靓丽的青春,实现自己成功的人生。

写论语心得 篇2

开篇的第一句: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他,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简单的几句话就说明我们现代生活中也是需要从论语中获得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的。

于丹用她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孔子的思想,他的处世之道,他的教育理念,这些,在两千年之后的今天也是值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让我们能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心路历程,从他的言行中学到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理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写论语心得 篇3

《论语》中孔子提出的“人而无敌,不可夺其域,不可不必与其人。”就是指的是孔子,对待人,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平时生活中,都会对待他。在这里我谈三个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和他们在一起,我们就会有许多的收获。

孔子提出的这些理解,是我们不可能在这样的社会,也是我们不可能成功的.前提条件。孔子是个非常讲究修身养性,教养和涵养的老师,对待学生,总是用平等态度,给我们很多的鼓励,我们的学生不是不会听,而是不会听,而是不会听,所以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一个教师,而是把学生当作朋友,朋友关系。我们在这里,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在他们的心目中都有话可说。而且,我们还要做的不是去做,而且要做的更好。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就好比在生活中,我们要学得知识,学得乐趣,学得开心,学得有滋有味,学得轻松快乐。我们可以把学到的知识、技巧运用到生活中,这对于我们的工作,对于学生,对于社会,都是非常非常有用的。

写论语心得 篇4

在这一周的学习过程中,自己真是汗颜,不学则以,一学才发现自己真的是才疏学浅,对于经典中的很多字的读音不知道,有些字干脆就不认识。几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读不顺畅,反复听,反复读几遍之后才算是能够顺利的读下来。虽然有译文,但对其原文的理解还是有诸多的不清不楚的地方。于是开始查资料,听群里各位老师的分享和导师的讲解,才渐渐明晰其中内涵。

虽然我才刚刚开始了解儒家思想的精神,但是我已深感其思想的深邃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自己是名中国人感到深深的自豪和骄傲!

一周的学习下来,自己的感触也颇多。在这一篇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做一个有德之人,而这个不是从知识或书本上获得的,更多的是在人生的体验中以及做人做事上历练出来的。

总结自己的前半生,在德行修养这方面做得很不够,最缺乏的就是"五日三省吾身",直到自己的生活出现问题才开始反思,去了解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才开始不断地学习和自我修正,通过学习《论语》的学而篇,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的:践行,而践行也是为了更好的去付出,去服务大众。也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和提升,而非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况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系统。求同存异才是共同发展和进步的意义。

杨教授讲到"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反复读学而篇的时候,我体会到:这个"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关系该如何相处。而这个关系最早的根源就是我们跟父母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跟父母的关系和睦融洽了,我们跟世界的关系也就和谐了。所以孔子一再强调"孝悌"。父亲是天,是阳性能量的代表,是力量、创造力的象征。母亲是地,是阴性能量的代表,是承载、接纳的象征。这两种能量都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或缺的。与父母的连结顺畅也就表示我们的阴阳能量的平衡。而这样的平衡状态下,我们对外,不管是和同学朋友的关系、还是和同事领导的关系都能自如应对。如此,人与人相处就不是表面的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了、心口不一了。

而当今很多人的财富、疾病、人际关系以及亲子关系的问题,追根溯源几乎都是自己和原生家庭,也就是和父母的关系的问题上。可见,孔老先生早在2千多年前就已经看透了这个问题。现在的教育界也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如果能把咱们的儒家文化更早的、合理的渗透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那我们国家必将繁荣昌盛。

当然原生家庭也只是一个基础,自我的修行还是靠自己的毅力和决心。这个过程中也是需要不断的反省和觉察自己的。这也是为了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心,因为心正了,行自然端。

"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我们生命中几乎所有的痛苦都与"道"有关,万物皆有道,道跟法律、道德都不是一个维度。人人都应该行在"道"中。这个"道"在世间一切事物上运行,比如我们的身体,生命、做事,家庭、关系,施与受、财富、事业,心思意念,命运等等。我们生命的一切都在"道"中运行着。

如果我们没有行走在道中,不论是身体、做人、做事、修行等各个层面就会出现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是来给我们找麻烦的,而是一个个的信使来提醒我们,告诉我们有问题了,需要去修正,他们只是生命的信使,万物与宇宙之爱经由他们把信息送给我们,好让我们去看见问题处理问题,当我们能够明白这些提醒并去修正了,问题也就不存在了,继续回到了"道"中,一切就会很舒服,很自在了。如果我们每个人做人做事抓住那个仁德贤良的根本,让它在心中竖立起来,才能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有了这样的一颗心,做事就会遵循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而不是因追名逐利而忘了根本。

有了孔夫子的,温、良、恭、俭、让这样的德行之后也需要运用好,那就需要"礼",而这个礼以恰到好处为可贵,也是我之前提前想到一个词"界限" 。有了这个界限,我们会知道什么是自己可以承受的,什么不是,这样也就会知道哪些事情自己可以做,哪些不可以,或者暂时不是合适的时机。而一旦超越了这个界限,自己也将同样的承担后果,而这个后果可能往往超过自己的承受力,伤人伤己。也就失去了"和"的意义。"

总之,有了学习的方向和态度,有了德行的标准,接下来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只有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自己内在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且稳定,那么,接下来就可以更好的去了解他人,服务社会!

写论语心得 篇5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诚然,经过两千多年历史淬炼的经典著作值得一代代人去重温,经典著作之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为一代代人去阅读赏鉴。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今天学习它,研究它,非但不是开倒车,更要以最新的'观念去理解它。

古人云:开卷有益。这些先哲圣贤有价值的生活经验是我们现代人形成健全人格的良药,有时这剂良药是大泻之药,泻掉身上一些不良的东西。有时候则是大补之药,补上身体一些不可或缺的人格根本要素,提升精神文化层次和素养。要想使自己具有深厚文化内涵、想让自己人格健全、想让自己有所出息,就必须喝上这些大泻药和大补药。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不忧不惑不惧的君子,才能担当创新创优的重任。

学习《论语》,就是荡涤我们的思想浮尘,升华我们的道德因子。一切从修身立德开始。确实,诚以为人,诚以立业,诚以威国。诚实守信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也是社会行为导向和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加强学习是现在的首要的任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领会学习与思考的辩证法很重要,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必须认真读书并进行思考,两者不可偏废,即“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我对学习方法的理解,核心在一个“悟”字,自我修炼、自我思考、自我循环、自我完善过程求的就是一个“悟”。能“悟”,才能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于新问题就会有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当然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要使自己学习后的蓝天更加辽阔,还要及时总结,总结是提高的基础。每个人都要求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好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思维,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请示汇报。随时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感悟记录下来,虽然有时只是只言片语,但却是有感而发,是自己对某一观点的总结。我在学习和工作当中,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包括关联性的思考,才能使自己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识。总之,这次学习让我体味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从容,要做到心灵的勇敢,要让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手捧一颗心来,无愧于人、无愧于岗位,永远保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奋力拼搏,演绎精彩。

写论语心得 篇6

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听说过《论语》这本书,但却没有真正地去看过。当时,在我的想象中:《论语》这本书和其他的书没什么两样的,当我现在真正地读完《论语》后,才觉得二、三年级时我那幼稚的想象是大错特错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我读完《论语》后,感触最深的一句话。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照着做,借鉴他们的'缺点注意改正,这是这句话的意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各行各业的人,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还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个人有个人的优点。只有向别人的优点学习,来弥补自己的缺点,这样,自己才会变得更加优秀啊!

其实,“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也是出自《论语》的话,和上一句意思大概相同。这一句话告诉我们:聪明而又好学习,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不可能完美的,肯定有许多方面不如别人,那么我们要不耻下问,将自己更加完美些。我记得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啊,只有做到不耻下问,那么,我们不是离完美更加近些了吗?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的朋友是相当重要的。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你从他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于丹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说人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什么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谅,友多闻。直是直率坦率,谅是宽容原谅,多闻是博学多才,这三种是好朋友。三种坏朋友呢?友便辟,就是性情特别暴躁的。遇事不能冷静理性地帮你分析判断。友善柔,就是特别优柔寡断的。在你需要选择时,他的优柔让你失去机会。友便佞,就是心怀鬼胎的朋友。不走正道,阿谀谄媚之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自己在朋友心中的地位。从自身修养做起。不断完善自己,才能交到好的朋友。

于丹以为,人与人之间不是越亲密越好,要保持合适的距离,不管是上下级,朋友间,父母和子女间,皆如此。凡事“过尤不及”。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对待君主劝谏过多,就会遭到侮辱;对待朋友规劝过分,就会被疏远。”还说,带刺的豪猪就是多次在靠近和远离之间试探出一个最佳距离,既可以彼此获得温暖,又可以不伤害对方。人,亦如此。

写论语心得 篇7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

金圣叹批六才子书,第一个就是《南华经》庄子,这样的一个人,嬉笑怒骂,可以说上穷碧落下黄泉,骂尽天下英雄,但是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我们也知道,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词。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庄子这个人在天地之间,可以说看破了生死,超越了名利,看透了这一切一切。庄子这个人可以说在一个乱世之中,他从天地大道,直到人间名利生死,看破的、穿越的这一切一切了然于心.

写论语心得 篇8

通过这几个月读书、实践、成长活动的学习,使我增添了几分自信,几分沉稳。回想刚走上村官岗位时心里的胆怯、迷茫、浮躁,真的好了很多。

记得刚看完于丹《论语》这本书,心灵就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其实《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我感觉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她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无论生活有多少困难,都要看到积极的一面,找个快乐的一面去接受生活中的每件事。于丹老师利用她独特的个性视角,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来解读《论语》。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记得于丹老师说记住《论语》中一个字,一生就够用了,我觉得有道理。人想过的快乐,首先要学会宽容,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恕”,这个字包含了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心态,能够学会“恕”,那么这个人的一生一定是快乐的,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当然,想做到这个字是不容易的,能够把所有的世事都用宽容的心来对待,那么生活中就没有什么是快乐的阻碍了。在这个新时代,除了为生计忙碌、奔波之外,我们总是寻找一种精神的寄托,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己心灵的家园。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各种欲望,总会想为自己的心灵安个家。

在当今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时候,作为一名年轻的基层工作者,我们必须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在论语学习中的体会:

一、学为先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世上起,每天都在不断学习,成长,逐渐地完善自我。学习不仅是指在课本上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的积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多向身边的人请教学习,就像臵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了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我们不但要学,还要学以致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一定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他所提倡的是这样一种从容地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

二、做为上

《论语》中提到,不在其职,不谋其政,其中就隐含着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就是我们在这个位臵上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将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干好。工作是体现自我价值的一个载体,当然也只有快乐地工作、将工作视为一种乐趣才能

够真正地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只有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迅速、更正确、更专注,调动自己智力,从旧事中找出新方法来,这样才能使自己有更多机会锻炼成长。“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从小事做起,小事成就大事业。工作意味着责任,岗位意味着任务,只要我们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干好每一项工作;培养健康快乐的生活情趣,平凡中体现不平凡,我想我们就是最优秀的。

三、和为贵

《论语》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对自己的心去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也就是遇事先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我想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样”。一个人生命中有自信、有从容,有一种宽和,多体会他人的不容易,就可以做得到仁者爱人。可见,读透了论语,就感悟了人生。如果感悟人生,找到内心的安宁,快乐就会常伴我们左右。

虽然自己只写了感悟深刻的方面,但是,自己的感悟远远不只这些。很多感动是心灵的触动,用语言不能表达得很清楚。的确,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时常的反思、多一点静静的倾听,少一点抱怨的声音,多想想生活的快乐与感动,少一点不实际的言论。也许,人生的道理人人都懂。我庆幸有这本书伴随我成长、生活,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时刻提醒着我。

写论语心得 篇9

暑假里本是为了应付检查才捧起丢在案头已近乎遗忘的《论语》,最初总觉得上学时已经学过多篇关于《论语》的文章,感觉自己已经读得很透,可是今天当我再以教师的身份去拜读它的时候,却有了另外一番的收获。或许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习惯,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被孔子的言行深深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所折服。

一、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许多老师经常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缺乏耐心。如果孩子犯了错误,老师应该耐地去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比如,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提醒他;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而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

再说说“学而不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自己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正像陶知行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为了教育好学生,教师自己不但需要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还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就需要有一种不断学习的精神,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活的教科书。

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论语》中孔子采用了多种教育方法,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因材施教”。作为教师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环境肯定会让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不能一把尺子下来,十个手指伸出来还有长有短,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让学生能体会到不同的快乐。《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论语》中孔子还提到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知新”的前提是 “温故”,“为师”的前提是“知新”,不能知新,又怎能为师?

三、快乐的为师之道教师的工作是一件繁琐、劳心的工作,如何在一种清贫的生活世界中寻找快乐,在清贫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开出一片乐土,追求自我的完美。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通过学习《论语》,感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要热心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二要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讲究教育教学方法;三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发扬《论语》中所提倡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勤于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际行动,教育好学生。让我们一起在这份职业中寻找我们的快乐吧!

写论语心得 篇10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人生哲学。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责怪他人。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才能不断地进步。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自我约束,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向优秀的人学习,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要努力去追赶;看到别人的不足之处,要反思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我们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给别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学习《论语》,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它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写论语心得 篇11

有句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别说半部论语了,就单单几则论语就告诉了我做人与学习的道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这里面还有一个历史典故呢!话说某一天,子路来孔子家学习,穿着非常华丽的'衣服,慢慢的走了进来,孔子让他换一件衣服,子路听到后连忙回家,换了一件非常朴素的衣服回来了。却还是原来的样子。孔子就对他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班里数学测试,成绩出来后,我有一道题不懂,就去问老师。老师讲过后,问我明白没有,虽然我没有弄懂,可是我不敢说,怕老师说我笨,结果下一次考试又没有答对,去掉了8分。

《论语》使我们懂得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你只要悟出其中的道理,人生就会无往而不胜!

写论语心得 篇12

《论语》这部经典著作,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宝藏。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思考则是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我们应该在学习的同时,积极思考,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强调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投入其中,享受学习的过程。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和观点。君子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而小人则只是表面上的一致,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我们应该学会包容和理解他人,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声音。

《论语》犹如一座灯塔,为我指引着人生的方向。它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真理和美好的信念。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论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写论语心得 篇13

暑假里,我把《论语》第二十章读完了。在《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孔子。孔子头戴一顶帽子,长头发中有一两根银丝,直直地垂下;孔子的脑袋非常大,能装下许多知识;孔子身穿青色的汉服,好一个“美男子”!

孔子共有三千多位学生,其中,七十二名特别优秀,被誉为“贤人”。在《论语》中,孔子明确指导并予以评价的`“清晰可辨”的弟子有很多个,包括“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有: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有:子游、子夏。”其中,子路勇敢、坚强,是孔子的学霸。子贡家里非常富有,但他仍然勤奋好学。

我最喜欢孔子和自己儿子孔鲤的对话:尝独立,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礼》不以立。鲤退而学礼。这句话的意思是孔鲤独自一个人站在花园,孔子走过来说:“你学会《诗》了吗?”孔鲤说:“没有。”孔鲤就去读《诗》。孔鲤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又说你学会了《礼》了吗?孔鲤说:“没有。”回去又读了《礼》。再后来孔子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对孔鲤说:“《礼》《诗》学会了吗?”孔鲤说:“学完了,学完了。”

孔子的“老而不死,为之贼。”这句话被后人错误理解成了老人不死,是贼。其实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没座位坐,于是对一个小伙子说:“喂!给我起来,难道你不知道尊老爱幼吗?”小伙子小声地说:“我生病了,刚从医院出来,想坐着休息一会儿。”公交车上的人都开始指责老奶奶不对。

孔子既是一个懂“礼”的人,又是一个坚强的人,所以我会像孔子一样,学孔子《论语》里的道理,遇到事情不要放弃,要坚强。

写论语心得 篇14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给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多为他人着想,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当我们看到有贤德的人时,应该向他们学习;当看到不贤德的人时,应该反思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但又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小人则只是表面上附和他人,内心却并不和谐。我们应该做一个有主见、有原则的人,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求同存异,共同进步。

学习《论语》,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我将把《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有担当的人。

    想了解更多【写论语心得】网的资讯,请访问:写论语心得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shifanwen/242222.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