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望岳课件

时间:2023-04-18

望岳课件。

小编为你整理了以下的“《望岳课件》”,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教师要注重教案质量的提高以切实提高授课效果。

望岳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文学常识知识。

2、理解词义和句意。

3、能正确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4、理解诗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5、赏析词语和句子。

二、课前检测:

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称杜少陵,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史”、“诗圣”之称。本文选自《杜少陵集》。代表作《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学生齐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理解性默写:(1)《春望》中表达作者盼望家中亲人迫切心情的句子是,。(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作者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是,。

三、导学达标:

1、教师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2、学生初读诗扫除生字障碍:

(1)掌握字音(2)能正确书写字形。

3、掌握词义和句意:

(1)掌握重点词语释义,如:造化钟阴阳割曾决眦会当凌绝顶

(2)翻译诗句的意思,①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句子,不会的句子先圈出来。②同学间解答不会翻译的句子

③教师对同学不会翻译或翻译不准确的句子给予讲解。

(3)说重点词语释义和诗句的意思,①同学间互相提问重点词语释义和诗句的意思,②教师问学生答重点词语释义和诗句的意思。

4、正确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1)同学自己根据诗句的意思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2)找学生有节奏的朗读诗,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并找出不当之处,

(3)师生共同确定诗句的朗读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师生共同朗读诗并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5)学生有节奏的朗读诗。JK251.coM

5、理解诗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学生依据标题分析作者是怎样描绘泰山景色的。(全篇紧紧抓住一个“望”字写景)

(2)学生分析前六句诗,找出远望之景、近望之景、近看之景的诗句并体会这些诗句体现了泰山怎样的特点?(2句远望之景写出泰山的绵延、高大的特点;3—4句近望之景写出泰山高峻奇险的特点;5—6句近看之景写出泰山的山高和山腹之深的特点)

(3)学生分析第一句诗和2—6句诗之间的关系。(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2—6句诗)

(4)用一个短语概括泰山的景色。(雄伟壮观)

(5)学生讨论7—8句诗写的是“望岳”还是“登岳”?衬托出泰山怎样的特点?(最后两句写的是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6)指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视一切的气概)

(7)学生自己总结诗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全篇紧紧抓住一个“望”字写景,描绘了泰山雄伟壮观的气势,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视一切的气概。)

(8)同学们在理解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基础上齐声朗读诗。

6、赏析词语和句子

(1)赏析“阴阳割昏晓”中“割”的表达作用。(“割”字写出泰山高峻奇险的特点)

(2)赏析“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作者看到山上叠起的层云,使自己的胸怀涤荡,眼光也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飞鸟也收入眼底。写出了泰山山高和山腹之深的特点突出了泰山感人的量)。

方法指导:赏析诗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①修辞手法②历史典故③诗句内容④情感态度⑤表达的哲理。

7、背诵古诗

四、课堂总结:

1、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内容总结古诗词阅读的知识点及其方法。

2、教师补充还有一个考点“体会诗词的语言和写法”,我们学习其它古诗词时就会涉及到。

五、习题训练

1、诗中的“阴”“阳”分别是指、。

2、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一“岱宗夫”。

b、“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3、《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4、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的形象。

5、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答:

6、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想岳而望。距离是,时间是,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

7、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8、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南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1、山北山南

2、a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4、遮天蔽日或巍峨高大、高大雄伟

5、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

6、自远而近,从朝到暮,登岳

7、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接着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气势。

8、c

六、板书设计:

(1—2)泰山的连绵、高大(远望)雄伟

泰山之景(1—6)(3—4)泰山高峻奇险(近望)

(5—6)泰山山高、山腹之深(近看)壮观

望岳

想象中的登山之情(7—8):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视一切的气概

望岳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

简介泰山

二、读诗:

1、解题:“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简介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 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简介写作背景: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进入青年时代后,诗人又开始漫游四方。他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先后游览了金陵、姑苏等地, 在这次长达四年的漫游中,杜甫不但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加深了认识,而且对祖国的灿烂文化加深了理解。忘情于山水之间,诗人豪迈的胸襟得到释放,锐意进取之心充盈着他的诗歌。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s),诗人才回到洛阳赴京兆贡举。应试落第,诗人也并不在意,又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始了齐赵之游,《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读诗:全班齐读、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5、解诗:结合注视,请同学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远望、近望、细望、极望

6、整体把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研讨以下问题: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答:高大雄奇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小组合作探讨1:

三、品诗: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明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2、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讨论一下,这句话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感受?

明确:“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3、“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4、动动手、动动脑,换一换,看好不好(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来做一回小诗人,自己给诗中的字词换一换,我们一起来评一评,看看换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小组合作探讨2:

四、悟诗:

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2、拓展与延伸:

请你再说出几句表达雄心壮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伟反衬诗人志向之远大,表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师之家--教师备课教学好帮手!

望岳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让他们团结协作,锻炼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点讲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相关知识点学习。通过拓展,让学生阅读水平进一步提高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全班分6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将讨论结果写在大卡上。

1.学习《幽州台歌》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诗句研读: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诗句中的“独”该怎么理解?

3.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4.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大卡,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点讲以上问题,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2.学习《望岳》

(1)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小结:

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

2.拓展:课外阅读陈子昂和杜甫的诗歌,并作赏析。

望岳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会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

3、讨论诗歌,体会诗句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风格。

二、教学过程:

(一)以问置疑,导入新课

1、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山大川不计其数。要说山,最有名的当然是“五岳”了。那么,请问,“五岳”分别指那几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

2、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赞美泰山的诗句,其中唐代的大诗人所写的一首诗被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作者如何描绘和赞美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呢?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

3、板书课题,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题,明白作者近岳而望,并没有登山。

(二)讲授新课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知识。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当时,他的父亲在山东做官,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觉得他是一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在这首诗中,你能看出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吗?如果没有,那么,这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2、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默读诗歌,老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老师总结并评价后,集体朗读诗歌。

(3)老师指导学生明确诗歌体裁:五言古诗。

3、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基本掌握诗句含义。老师逐句朗读诗歌,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4、细读诗歌,理解前六句诗描写泰山景色的特点。

(1)诗题是《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实有虚。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区别。

(2)试以两句为一组,学生分组讨论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老师指导点拨,学生发言。

5、讨论诗歌最后两句,体会诗句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1)讨论作者从想象登山的过程和登顶俯视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豪迈之情)

(2)由情入理,引导学生讨论诗歌蕴含的哲理。学生独立思考,老师适时点拨。(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3)感悟诗歌气势磅礴、雄放健拨的风格。

6、品味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总结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1)学生讨论回答: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那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

(明确:写景抒情;虚实相生;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课堂小结:如何学习古诗?(解题读诗——释义悟情——明理诵诗)

7、背诵古诗。

8、当堂检测,布置作业。

(1)当堂检测。

(2)布置作业:比较这首诗与杜甫的另一首诗《春望》的不同风格。

三、教学反思:

这首诗的教学环节井然有序,体现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层次性,符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师生学习中的平等对话。既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逐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标。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本人能力所限,还存在如下需要改进之处:

1、明显存在单一性。学生学习方法单一,自主合作探究千篇一律,不能体现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还有,设计问题的程序化,为保证教学任务按时按量完成,所有问题都是老师预设,学生讨论回答。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各抒己见。

2、课堂结构上的缺陷。一节课前松后紧,教学过程时间多,检测时间所剩无几,显得虎头蛇尾。

望岳课件【篇5】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古诗学习,能够比较准确的朗读和把握节奏,但是我们以前接触的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比较熟悉,青年的杜甫形象不是多见,通过本文学习我们要体会杜甫的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豪情壮志。

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生哲理。感受青年作者的豪情壮志。

(一)导语

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板书:望岳 唐 杜甫

(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 泰山。 从 “岳”“岱宗”“齐鲁”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绘泰山景色。 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三)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林则徐更说过“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四)了解青年杜甫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3、过了二十年左右,47岁的杜甫在首都长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破败,荒凉,萧条

4、我们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年杜甫?愁苦,焦虑 忧国忧民,流泪的,感伤的,饱经风霜的。

5、国家的苦难,人生的坎坷,生活的艰苦可以磨掉杜甫的意气风发,磨掉杜甫的骄狂,使他的诗歌风格由雄豪而变沉郁,却始终磨不掉青年时期立下的志向,磨不掉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乃至困顿至极的他竟然能发出使人震撼的呼喊,这就是被后人尊奉为诗中圣人的杜甫。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shifanwen/88558.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