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济南的冬天教案
济南的冬天教案
班级:汉语文101班姓名:林苗学号:1020xx1125指导老师:李常春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生字词“温晴”、“响晴”、“贮蓄”、“空灵”等词语的意思。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各种形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情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地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情感,揣摩语言,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及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法与学法
教法:老师通过故事导入,课前检测法,讲授法,谈话法,讲解课大致内容学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诵,体会思想感情,合作探究分析讨论解决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等问题。
教学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3、准备录音带、录音机。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导入
1969年的一天,日本许多知名人士齐聚一堂为日本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表示祝贺,这时一位瑞典大使走到他面前对他说:“你知道吗?本来这次获奖的人不是你的,而是中国的一位作家,但是他现在不在了,而诺贝尔奖只能颁给健在的人。”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中国的作家是谁吗?(老舍)
那同学们对老舍了解多少呢?(学生回答,老师补充。这样可以检验学生资料收集情况)
二、作者介绍
1、老舍(1899—1966)满族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
2、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人民艺术家”。他一生共创作小说、戏剧、曲艺等作品百余种,共八百万字。
3、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龙须沟》、《茶馆》
在这一部分中我会要求学生查字典“舍予”中的“予”是第几声,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和解决作者取这个字的原因是奉献的意思。在讲解作者生平是我要求学生按一下几点总结:①作家籍贯,原名,字号②对他的评价,所做贡献,获取的荣誉称号③代表作品。按照这种方法便于记忆背诵。
三、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老舍的一篇散文名叫《济南的冬天》。同学们,在你们印象里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白雪皑皑,寒冷,凛冽的北风)在北中国有一个地方,那里的冬天却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那到底那个神奇地方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呢?就让我们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四、检查生字词
镶(xiāng)、发髻(jì)、着(zhuó)落、贮(zhù)蓄、济(jǐ)南、暖和(huo)、澄导法来学习课文。
2、因为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抒情散文,所以诵读法是必不可少的。
3、多媒体可以营造一种浓郁的抒情氛围。因此我会选择用多媒体让学生去听课文范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春》导入新课
1、出示问题: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我们学习了著名的学者朱自清的《春》,在这篇散文中作者
借助、、、、、描绘了五幅图画,它们是图
和图、图、图、图,概括了春天的三个特点分别
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引入课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散文是对一年中另一个季节的赞美,且表达了喜爱之
情。这是什么季节呢?(学生回答)。作者是我国一位著名的作家、语言大师。对
这位作家同学们了解多少呢?他表达自己对济南的冬天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是借助哪些事物
呢?借助这些事物写出了济南冬天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这篇《济
南的冬天》。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
zhù____立水zǎo____chéng____清宽chǎng
发髻镶边济南
2、请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老舍。
3、让学生看一看“百度搜索”中对老舍的介绍,
告诉学生我们可以借助百度搜索了解很多知识。
4、老师讲述文章背景:1930年前后老舍来到山东任教,共有7年时间,山东被称为他的第
二故乡。他对山东产生浓厚的感情,写下了多篇散文。《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在1931年春天
在济南大学任教写的一篇辞情具佳的作品。现在我们就随老舍到济南的冬天去感受一下吧。
三、让学生自读课文,体会一下其中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自由的交流。
要求:1、小声自由地读。2、用笔画出你认为能体验出对济南赞美与喜爱的句子。
四、让学生看视频并听朗诵(多媒体链接)。
五、听过朗诵后,让学生再找找是不是自己还有没找出来的,在班级进行朗读交流。
六、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问,作者之所以对济南的冬天充满赞美与喜爱之情,这是因为
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明确:温晴(此处应当解释温是温暖、晴是晴朗)
七、作者是怎样引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的呢?
明确:是通过与伦敦和北平进行比较得出的(如果此处学生回答有困难可以分解成两个问题:
1、写济南的冬天之前写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2、这与济南的冬天之间形成了
什么的手法?)。
板书:对比:北平(大风)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八、济南的冬天的温晴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温晴主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明确:地理环境是原因;体现在人、山、水三个方面。
九、具体分析写人、山、水的部分。(如果时间紧张先分析第五节写水的内容)。先欣济南冬
天山水的图片。
gect=20xx26592cl=2lm=-1ie=gbkfm=hao123#pn=42
1、这一节那些是表现句子是表现济南冬天的温暖与晴朗的?
提示:作者写水的温睛是从水的本身以及与水相关的事物来表现这一特点。
板书:水冒着点热气(温)
水藻真绿(晴)
柳树照个影(温睛)
2、能表现作者喜爱与赞美之情的是哪些语句呢?
十、总结本课所讲内容并再听一遍朗诵。链接:
十一、布置作业:写一篇作文《校园的秋天》
要求:1、仔细观察;2、要抓住校园秋天的特点;3、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突出校园
秋天的特点。
教学反思:
1、温故而知新:这节课能运用学过的《春》的知识来分析《济南的冬天》,通过景物描绘表
现季节的特点。并对其进行了迁移训练。
2、化难为易:在提问时如果遇到学生不会时及时通过分解问题,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使课
堂教学顺利进行。
3、多媒体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为准确,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老师的
能力在这样的教案撰写中也得到了提高。
4、本节课的特点还在于灵活,恰当的掌握了课堂教学的时间。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夹江实验中学叶炼容
【教材分析】
老舍是一位语言大师,济南的冬天很美,但在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
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读者
脑海中产生如诗如画的美景。由此看出,老舍也是一位丹青高手。而浸透在这般美景中的浓
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这更值得读者反复品味。
【设计思想】
阅读如此的美文,对语言的细心揣摩是必不可少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对文本进行探究性的感悟品味,由整体入细微,由语感入体验。可分三步:
1、悟到全文塑造的整体景象。
2、悟到构筑这种景象的基础──优美的语言。
3、悟到作者在这种景象中所浸透的深情。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领略冬天济南的温暖与秀美。
2、细心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3、感受《济南的冬天》所创造的意境之美,体会作者对冬日济南的深厚感情。
【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各类资料了解老舍,了解冬天的济南,了解老舍与冬天的济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北中国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也可以引诗为证)
——奇寒、大雪、万物萧条??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同在北中国,济南的冬天却有着不同的景致。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老舍这位文学大
家写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它温文尔雅的特点。(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代表
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本文写于
1931年他在山东齐鲁大学任教时。他在山东呆了7年之久,济南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
2、扫除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济南伦敦暖和着落着急髻看护妇镶薄雪水藻贮蓄澄清............
(2)响晴温晴安适慈善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
3、范读,要求:
(1)在文中把“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圈出来,
联系全文内容思考哪一个最能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为什么?
(2)结合2、3、4、5段,在每一段用“冬天的济南像”,(尽可能用原
文中的词句)概括出文中冬日济南给你留下的印象。
4、解决思考题(1)(2)。
三、美段研读(第三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布置任务:
(1)给这段文字拟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2)圈出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
(3)用斜线划分这段的层次;
(4)结合语境说说“顶”、“镶”为什么用得好。
四、课内探究
1、通过刚才的品味,我们深切的领略到了济南冬天的美。济南的冬天很美,但在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更美。能来探究一下原因吗?
(讨论作答)
归纳:
(1)、文章中采用了很多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进行了很细致的描写。
(2)、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观察得很仔细。
(3)、老舍先生在文章中还投入了他的情感。(喜爱、赞美)
2、谁能谈谈老舍先生与济南,与济南冬天之间的一些事情吗?(适当提示)
3、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语气来读这篇优美如画,情感深浓的文章呢?(喜悦,赞美,恬静,宁静,怀念??)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还要揣摩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深情。
五、拓展作业
以《校园的秋天》为题,写一个不少于两百字的小片段。
(时值秋天,校园是学生所熟知的,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而且,在南方温暖的气候里,秋天也有其独有的个性。这正是一次锻炼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体验感悟的好机会。)结语:法国著名作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希望同学们能擦亮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开启心灵,去感悟生活中的美;运用智慧,去创造生命中的美!
谢谢大家!下课!
第三篇:《济南的冬天》教案
《济南的冬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现目标: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让学生学会用心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修饰词——“冰冷”或“严寒”,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而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又会是怎样的呢?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一下济南冬天的美景。
二、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20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1966年去世,终年67岁。现有《老舍文集》行世。
2、《济南的冬天》出处及创作时间
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据老舍夫人胡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发表在《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此文虽然是节选,但能独立成篇。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问题:
按描写不同景物给文章分段,并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段意第一部分:1写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2,3,4,写济南冬天的山景。
5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其中第二部分别写什么内容:
第一层: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第二层:雪后的山景
第三层:城外的远山
4、探究质疑
①第一段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通过三组对比来写:
(1)北平的寒——济南的暖
(2)伦敦的暗——济南的明
(3)热带的热——济南的温
②运用对比的手法写有什么好处?
通过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由“奇迹”“怪事”“害怕”引出赞誉“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文章紧紧抓住这一天气特点,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
③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改为“没有风的”行不行?为什么?
没有风声并不等于没有风的,只是风很小而已,如果改“没有风的”则不符合情况,可见作者用词十分准确。
四、重点品析。
1、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提问: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提问: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6、提问;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7、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8、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10、提问: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l)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协?··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五、小结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第四篇:《济南的冬天》教案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知课文,领略冬天济南的温暖与秀美。
2、过程与方法:细心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济南的冬天》所创造的意境之美,体会作者对冬日济南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济南的冬天》所创造的意境之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北中国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也可以引诗为证)
——奇寒、大雪、万物萧条??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同在北中国,济南的冬天却有着不同的景致。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老舍这位文学大家写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它温文尔雅的特点。(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本文写于1931年他在山东齐鲁大学任教时。他在山东呆了71
年之久,济南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
2、扫除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济南伦敦暖和着落着急髻看护妇镶薄雪水藻贮蓄澄清
三、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理清思路
(二)互动探究:
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2、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研读课文
齐读第一段
1、提问,作者之所以对济南的冬天充满赞美与喜爱之情,这是因为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温晴(此处应当解释温是温暖、晴是晴朗)
2、作者是怎样引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的呢?
通过与伦敦和北平进行对比得出的。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品味语言
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分析表达效果
二、自读课文,用笔画出你认为能体验出对济南赞美与喜爱的句子。
在文中把“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圈出来,联系全文内容思考哪一个最能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为什么?
结合2、3、4、5段,在每一段用“冬天的济南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出文中冬日济南给你留下的印象。
学生自由交流,体会一下其中的情感。
三、研读赏析
1、美段研读(第三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布置任务:
(1)给这段文字拟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2)圈出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
(3)用斜线划分这段的层次;
(4)结合语境说说“顶”、“镶”为什么用得好。
2、济南的冬天的温晴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温晴主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明确:地理环境是原因;体现在人、山、水三个方面。
具体分析写人、山、水的部分。(如果时间紧张先分析第五节写水的内容)。先欣赏济南冬天山水的图片。
1、这一节哪些句子表现济南冬天的温暖与晴朗的?
提示:作者写水的温睛是从水的本身以及与水相关的事物来表现这一特点。
2、能表现作者喜爱与赞美之情的是哪些语句呢?
四、课内探究
1、通过刚才的品味,我们深切的领略到了济南冬天的美。济南的冬天很美,但在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更美。能来探究一下原因吗?(讨论作答)
归纳:
(1)文章中采用了很多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进行了很细致的描写。
(2)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观察得很仔细。
(3)老舍先生在文章中还投入了他的情感。(喜爱、赞美)
2、谁能谈谈老舍先生与济南,与济南冬天之间的一些事情吗?(适当提示)
3、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语气来读这篇优美如画,情感深浓的文章呢?
(喜悦,赞美,恬静,宁静,怀念??)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还要揣摩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深情。
本文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先通过对比得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紧扣这一特点从济南的山水两个方面入手,从济南的地理特征,济南人的神情态度,济南的雪后景色以及水的绿与亮两方面表现济南冬天的温睛。作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景物的描写之中,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
五、小结:法国著名作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同学们能擦亮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开启心灵,去感悟生活中的美;运用智慧,去创造生命中的美!
六、拓展作业
以《校园的秋天》为题,写一个不少于两百字的小片段。
(时值秋天,校园是学生所熟知的,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而且,在南方温暖的气候里,秋天也有其独有的个性。这正是一次锻炼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体验感悟的好机会。)
板书:《济南的冬天》
老舍
对比:北平(大风)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阳光朗照下的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
城外远山
济南冬天的水色
第五篇:济南的冬天教案
《济南的冬天》教案
唐河县马振扶第二初级中学石郭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教学难点: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意会导入:
在我上新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什么季节?(学生齐答:冬季。)对!如果让你在“冬季”前面加一个修饰限定的词语,你想到的第一个词语是什么?(寒冷的)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栗、万物凋零的萧条画面。是的!严寒几乎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影响着人们对冬天的感觉。但我国幅员辽阔,同样是在中国北方,却仍然有些地方的冬天温暖如春,给人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下面,让我们随着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到我过北方的济南城去走一遭,看一看它的冬天是怎样的。(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老舍及其创作:(多媒体显示):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三、整体感知,集体赏析。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配乐班瑞德的《初雪》)学生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显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b.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分别突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
c.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响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温晴)
b、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山景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淡雅;
水色:绿、清、亮
c、作者对济南通天的喜爱和赞美。
3、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
四、合作探究、品析美点:
(一)品析美点:
的确,《济南的冬天》无处不美。那么,老舍先生是如何运用艺术的笔法,来描写景物之美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寻美。(出示课件)
修辞运用之美俯瞰仰视之美
移步换景之美动静结合之美
虚实相生之美景物映衬之美
请同学们根据提示,分四人小组讨论,看哪一个组所寻之美最多。
注意:说话的时候要求以“我说××之美”开头,结合具体词句,说出它美在哪里。
(学生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在交流过程中解说“俯瞰”、“仰视”、“移步换景”、“映衬”等概念)
明确:
1、修辞运用之美:第2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一句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济南的冬天的舒适和暖和。第3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害了羞”写出了小山的可爱。第4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这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远山的美。第5节“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还有“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的美。
第5节“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
晶。”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济南比作蓝水晶。
2、俯瞰仰视之美:第2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这是俯瞰之美。第5节“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写出了济南的美。这是仰视。由河水看到天上,视野阔大,整个济南都美。
3、移步换景之美(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视线的转移,不断展现新画面。):第3节(朗读相关句子),从山上到山尖,再到山坡,最后到山腰,是移步换景之美。
第4节“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从城里到城外,又从山坡上到小村庄,再到房顶上,是移步换景之美。
4、动静结合之美:第3节,“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动静之美。
5、虚实相生之美(描写所见所闻的实有景物是实写,通过想像、联想而写事物是虚写。借助于比喻也是虚写的一种方法。):第3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是虚实相生之美。“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是实写,“好像日本看护妇”是虚写。第5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是虚实相生之美。
6、景物映衬之美(几种景物相互衬托,我们常说的“绿叶扶红花”就是映衬之美。绿叶衬得花儿更红,红花衬得绿叶更绿。):“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矮松与白雪相互映衬,在白雪的映衬下,矮松越发的青黑。这是色彩上的映衬。“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白雪与蓝天相互映衬,是色彩美。“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
草色还露着”,草的绿色和暗黄色相映衬,很美。
(二)感悟美景:
济南的哪一处美景留给你最大的享受,你能不能用“我说济南之美,美在××”开头,说一句话?
如:“我说济南之美,美在那一圈儿小山,它像一个摇篮,古老的济南城在它的怀里暖和安适地睡着。”
我说济南之美,美在澄清的河水,它又绿又清,像一面镜子。
我说济南之美,美在那些小山,它像一个小女孩,又害羞,又秀气。我说济南之美,美在济南的天,它清亮空灵,像一块蓝水晶。
??学生自由发言,体验美的享受。
五、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一)为什么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学生思考,发言,教师总结:
1、细致观察2、抓住特征3、安排顺序4、运用修辞5、情景交融
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美姿。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
(二)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
六、小结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
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七、堂上练习:
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写完交流。
八、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2题,第二大题。a类
2.完成掌握语文本课的有关内容。b类
九、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第一部分(1):写济南冬天的天气。对比的写法,突出“温晴”“宝地”。
第二部分(2—结尾):具体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物。
过渡总写济南给人的总体感觉——暖和安适
第2段:阳光朗照下的山。
第3段:薄雪覆盖下的山。
第4段:城外的远山。
第5段:冬天的水色。紧扣“暖”字。
教学内容: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套。学生准备硬币等圆形物体若干;圆规一把、直尺一把、小剪刀一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玩过投圈游戏吗?如果现在有几位同学要进行投圈比赛,站成什么形状比较合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2、你见过圆吗?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
3、想办法画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圆心、半径、直径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教师板书:d=2r或r=1/2d
3、用圆规画圆。
三、拓展延伸:生活中的车轮为何是圆的,车轴应该装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板书:圆的认识
1、各部分名称:or(无数条)d
2、d=2r或r=1/2d(同圆或等圆)
3、画法:定圆心、定半径、旋转一圈
第二篇:圆的认识教案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数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复习所学过的平面图形。
(2)画图工具、自制圆片、硬币等。
二、教学课题
通过学生人人参与,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1.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及二者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2.学会用圆规画圆,了解其它画圆工具的使用方法。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圆与生活的联系,从数学的角度感受圆的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三、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圆的认识”是一节几何内容的课,是平面几何从直线平面图形到曲线平面图形的突破,无论从内容的本身或是研究方法,都与以前有所不同,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圆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圆规,圆形纸片。
四、教学方法:
整堂课的设计,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采取观察操作,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让课堂真正焕发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最后,引用借鉴古代关于圆的记载,既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又使学生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所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今天非常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新的知识。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平面图形。——圆。以前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圆,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的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说到圆,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你能说出你平时见到的物品中,哪些是圆形的吗?(生举例师强调——指物品的表面)
师:看来大家平时非常注意观察。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有关圆的图片。我们一块来欣赏一下。
师:看来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刚才说过的这些物品为什么是圆形的呢?例如车轮做成方的行吗?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圆的世界,领略其中的奥秘。
(二)、展开
1、师: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的圆,说了这么多的圆。想不想亲自动手画一个?
用什么工具画?生:用圆规。
师:下面同学们试着用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画圆的时候,要边画边想你是怎么画的?学生操作画圆。
师:画好了吗?让一个画得好的同学说一说用圆规画圆时应注意什么?
(生:圆规的尖不能移动;两脚间的距离不能变;旋转一周;拿的姿势)
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画圆时,要用手捏住圆规顶端的手柄,稍用力将针尖的一脚按下,使针尖固定,再旋转圆规的另一只脚。
总结:定距离——定针尖——旋转一周
大家都学会了吗?现在是不是很想再试一试?好,下面就再画一个圆。不过在画之前我有一个问题要问,我发现刚才同学们画的圆中,有的同学画的大,有的同学画的小。这是为什么呢?(圆的大小由笔尖和针尖的距离决定)
这次画圆,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我们全班同学画的圆能不能一样大?应该怎么办?(笔尖和针尖的距离一样就行)下面我们就把笔尖和针尖距离统一定为3厘米。试着画一下。学生再次操作画圆。画完小组检查。看是否差不多大,如果不一样大想一想是什么原因。
2.认识圆的特征(1)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师:我们现在学会了画圆。看着孤零零的一个图形,有没有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对,没有标注上名称。每个图形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比如长方形有长和宽,三角形有底和高。圆中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称。想不想知道?下面自学课本94页的有关知识。
学生自学课本概念。学生小组交流。
谁能说一下,通过刚才的学习和交流,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圆的半径?什么是圆的直径?【板书名称】
指名上黑板画,其他画在自己的圆上。并用字母表示。
画完后小组同学互相检查。
我们现在知道了圆各部分的名称,刚才你画的圆可以怎样描述?半径3厘米的圆现在量一量你画的圆半径是不是3厘米?测量完后小组互相检查并交流。
(2)认识圆的特征
这么快我们已经学会了画圆,并且知道了圆的很多知识,可是,圆中还有更多的奥秘在等着大家去探索。大家想不想知道圆的更多的奥秘?下面我们继续探究。拿出你准备好的圆形纸片。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把你手中的圆纸片,借助尺子圆规等工具。摸一摸、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相信你一定会有精彩的发现。有信心吗?
要求: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有了精彩的发现要和大家一块交流。出示学生发现结论:
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折、量、画)有道理吗?说明理由。
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观察、量、折、画的过程。补充:同圆)
一个小组的发现可能不完善,发挥我们集体的智慧使我们的发现更加完美。
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折、观察、量)如果用字母怎么表示?【板书公式】。
刚才画的圆还可以怎样描述?直径6厘米的圆。随机举例直径半径
小组说一条自己认为最特别的在全班交流。
圆是轴对称图形;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没有长和宽;
我们的同学表现非常棒,看来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短短的时间就发现了这么多有关圆的奥秘。其实呀,早在我国古代名著《墨经》中记载:“圆一中同长也”。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是指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也是揭示了同一圆中半径都相等的道理。还记得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吗?
出示: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出示课件帮助理解。有困难吗?小组讨论一下。
小结:看来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人们认识了圆,然后利用圆为人们服务,如果没有了圆我们的生活会失去许许多多的精彩。
(三)、应用
师:同学们对圆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还是要考考大家。
最早画圆就是利用正方形内最大的圆和正方形的关系画圆的。出示:“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所谓方出于距,是说方的图形是用距(直尺)画出来的。
这时我记起了一句话“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圆规你真的就不能画一个圆吗?有难度可以讨论交流一下。
同学们不但会用圆规画圆,而且想了这么多画圆的方法。其实这些办法和圆规画圆的方法是一个道理的。
(四)、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看来同学们这节课的收获真不少。其实圆中真是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古希腊一位数学家也曾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我国人们对圆也情有独钟,“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吉祥如意,饱满丰腴的意义,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例如一件事情完成得很出色,就说——圆满;祝福新人用‘花好月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圆圆的,就把这天定为中秋节,一家人团聚,就叫做——团圆,吃着圆圆的月饼。这一节课,通过对圆的学习,感受到了圆的无穷魅力,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看,这个句号也是圆的呢!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参与式教学,通过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反馈练习等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人人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圆满完成了数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第三篇:圆的认识教案圆的认识
执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等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和大家分享,大家一起看电子白板,观察一下这几张图片,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二两幅图是围观人群,他们站立的形状大体都是圆;,第三、四两幅图是鸟巢和北京国家剧院,第五张是圆的下水道盖和井盖其设计也都是圆形)
那么人群为什么站成圆形,国家剧院和鸟巢设计成圆形的呢?下水道盖和井盖为什么也设计成圆形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圆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初步感知圆:利用手中的易拉罐,小药瓶等物品画一个圆,体会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有什么不同?
(因为它不是线段围成的,而是由曲线围成的,所以它不是直线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自学课本56---57页内容,利用手中的圆形纸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做圆心?半径和直径?在你的圆形纸片上画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2、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它们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3、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4、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与半径有什么关系?用字母怎样表示它们的关系?
5、怎样用圆规画圆?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
1、圆心
把手中圆形纸片进行对折,打开,用铅笔把折痕画下来,再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反复对折多次,观察一下,用笔画出的折痕有什么特点?
(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
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半径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一点的线段叫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
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根据半径的概念,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无数条半径,经过测量发现所有半径的长度都是相等的。)
3、直径
同学们继续观察:刚才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点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我发现每条折痕都经过圆的圆心。)
(我发现每条折痕的两个端点都在圆上。)
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根据直径的概念,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里,要想画出所有的直径是不可能的,我认为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无数条直径。)
(通过测量,我发现我所测量的直径长度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并且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小组讨论一下。
(经过讨论我们组发现: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我们组发现,在同一个圆中,半径的长度是直径长度的一半。)
(我们组认为如果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可以表示为:d=2r,r=d)2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半径长度是直径长度的。用
d关系式可表示为:d=2r,r=2
5、圆的画法
圆的特征咱们已学了很多,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征,同学们可以用手中的工具画出圆吗?
(能,我认为可以用圆规来画。)
那同学们根据幻灯片上的步骤画出以任意半径的一个圆,并且用字母分别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同学们认为在画圆时用注意些什么
(我认为在用圆规画圆时,圆规的两脚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很好,那同学们在同组之间比较一下画出的圆,看有什么发现?
(我发现每个人所画的圆都不一样。)
想一下什么决定圆的位置?什么决定圆的大小?
(我认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小结:对于本节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新的疑问,请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同学们都很聪明,那现在咱们就一起来做一做题目,看看你学会了没有。课件出示练习题目。
1、填空
(1)今天我学习了圆的知识。我知道用o表示(),用r表示(),用d表示()。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是()。
(2)我还学会了画圆。画圆时圆规两脚分开的距离是(),针尖一脚固定的一点是()。
2、判断题
(1)半径是射线,直径是直线。()
(2)圆的直径都相等。()
(3)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4)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3、对口令
d=6.4cmr=()cmr=1.25cmd=()cmr=1.9cmd=()cm
4、思考题:
(1)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轴要装在哪里?
(2)学校田径运动会即将举行,你有办法帮学校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半径为10米的圆吗?
5、解决问题
你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吗?
(1)人们在围观时,为什么会自然地围成圆形呢?
(2)井盖为什么是圆的呢?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好。相信每个人的收获都很大,谁来说一下自己的收获?
我会判断直径和半径了。
我能画出非常标准的圆了。
我知道了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半径长度是直径长度的。
……
第四篇:圆的认识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圆的认识》教案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初步感受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通过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圆,知道并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学习用圆规画圆,初步能按要求画圆。
2.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完成知识的意义赋予,从中培养探究意识、发现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
3.体验圆的美,同时感受数学是一种过程、一种文化。
教法学法
教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抢答:根据教师的描述说出是什么图形?
(三角形、梯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
二、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圆:这是什么图形,认识吗?
2、揭示课题:圆的认识。(板书)
三、探究新知
1、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
2、引导比较:圆和其它平面图形相比,有什么区别?
得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3、探究圆的特征。
师:你知道老师这个圆是怎么画出来的吗?
①、画:学生自己画比较方法的优劣
指名上台画谈画圆的体会。
到黑板上画学生评价感悟定点、定长的重要性
②、说:知道有关圆的哪些知识?在探底中动态生成:(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a)圆心。(o)
(b)半径(r);直径(d)画
(c)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d=2r,r=d÷2)
(d)有无数条半径、直径。
注意:尽量让学生说,顺着学生思路引导,在动态中把握。
③、引导验证:让学生结合图形进行验证。
④、按要求画圆:在黑板右面画一个更大的圆、独立思考、组织讨论、指名画
目标:〈1〉、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定点)〈2〉、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决定圆的大小。(定长)按要求画圆。(r=3厘米;d=4厘米)让学生说画法、教师小结方法并板书进一步掌握画圆的方法
四、教学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练习:
1、找出圆中直径和半径。
2、判断:
〈1〉、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
〈2〉、直径为8厘米的圆比半径为4.3厘米的圆大。
3、思考:怎样在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机动)
板书设计圆的认识
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画法:定点、定长、圆心:o(位置)旋转一周
半径:r无数条;长度相等
同圆(大小)
等圆直径:d无数条;长度相等d=2rr=d÷2
第五篇:圆的认识教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伊宁市第十五小学徐燕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理解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圆与生活的联系,从数学的角度感受圆的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画圆的方法以及理解同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
教学过程:
1.(一)引入
1.你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怎么知道的?
2.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圆。(注意纠正学生表述有误的地方)师:这样说下去,你们觉得能说的完吗?
师:正所谓,圆无处不在。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我们来欣赏一下,圆的美体现在哪。(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
师:好看吗?美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更进一步来认识圆(板书),感受圆的存在和圆的美。
(二)探究新知
1.第一次画圆
(1)只看只说不行,咱们来动手画一画。
要求:在白纸上任意画一个圆,可参照书p57。
(2)个别同学的圆画的不标准,哪出问题了?
引出圆规用法:手握顶,针尖固定,距离保持不变。(师演示)
2.第二次画圆
(1)要求:能不能想个办法,让咱们全班画出的圆一样大呢?生:统一两脚间的距离/统一半径(师抓住半径板书)
师:意思是说,咱们全班同学只要把圆规针尖和笔尖之间的距离统一一下,画出的圆就一(本站向你推荐)样大。你想象一下,这样可以吗?师:那咱们就统一把它定为3厘米,画出这个圆。
(2)圆倒是有了,可要是有人问起,这是个多大的圆,我们该怎么回答呢?
生:半径3厘米/直径6厘米(师抓住直径板书)
师:有同学提到了半径、直径,那到底什么是直径、半径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6页,寻找一下答案吧。(生自学)
你知道了什么?生汇报
a、圆心:通俗的讲,圆心就是圆的中心,用圆规画圆时,中间固定的这一点就是,通常用字母o表示。
b、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生板演,师提示是线段)
师:说说画半径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自己刚画的圆上画一条半径。
师:老师有个问题,一个圆里只能画一条半径吗?在自己的圆里试试,看能画几条。你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
师:长度呢?
生:都相等。
师:想象一下,半径不同,圆的大小会怎样?
c、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
找一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在刚才的圆上同样画上一条直径,并标上字母。
师:思考一下,在一个圆里,直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
(3)再次观察自己的圆,你还有什么发现?(直径、半径的关系)生汇报,师板书
师:直径是半径的2倍,它的前提是什么?(同圆或等圆)
(4)其实早在20xx多年以前,,我国古代就有对圆的记载,墨子在一部著作中,与这样的描述:“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就是指---圆心,“同长”
是什么意思呢?你能模仿古人的语气,读一下这句话吗?
师:我们古人的这个发现,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听了这个信息你们觉得怎么样?
(5)我们今天一起认识了圆,现在来看看,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直线图形/曲线图形)
(三)练习巩固
1、选择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
a.半径长度b.直径长度
(2)从圆心到()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a.圆心b.圆外c.圆上
(3)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叫直径。
a.直径b.线段c.射线
2、判断
(1)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2)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3)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4)要画直径是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4厘米。
(5)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小。()
3、图中哪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哪些不是,为什么?)(
4、阴阳太极图:你知道了什么?
5、拓展: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圆是美的化身,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因此人们喜欢用圆来表达彼此美好的祝愿,你们知道的词语有哪些?那我就祝愿所有的同学在十五小的学习和生活都能圆满,今后能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圆自己的美丽梦想。也祝愿各位听课的领导,老师们事事圆满如意!
推荐其他精彩范文:圆的认识教案
圆的认识教案
圆的认识教案
圆的认识教案设计
圆的认识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掌握勾股定理的几种证明方法,能够熟练地运用勾股定理由直角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求得第三边.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勾股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增
强逻辑思维能力,操作探究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交
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孜孜以求的探究精
神和科学态度.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成就,
激发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从具体的图形得出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边的关系,探讨勾股定理的证
明与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启发、合作交流和直观演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人们渴望对地球以外的世界了
解更多.许多科学家正在试探着寻找“外星人”,人们为了取得与外星人的联系,想了很多方法.我国伟大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也曾提出:若要沟通两个不同星球的信息交往,最好利用太空飞船带上一副数形关系图,并发射到太空中去.
⑴你知道这副图是什么吗?
⑵这副图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4、本课小结也很有新意,通过这短短的几个问题,可以很好的揭示学生新建立的不同的认知结构,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学数学有不同的收获.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做数学的乐趣.同时,把探究阵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第二篇:勾股定理教案一,课题:勾股定理(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勾股定理)
二,教学类型:新知课
三,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产生及其内容。
四,教学方法:讲解法
五,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入勾股定理,如何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的内容。六,教具:粉笔,直角三角板,画好网格的a4纸,正方形彩纸。
七,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相传2500年前,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家里的地板放映了直角三角边的某种数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书p72的图,看是否能发现途中隐藏的玄机?
2,讲解新课:我们能发现,图中,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因此我们大胆提出猜想,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特殊关系:斜边的平方和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见书p73图。这即是我们的命题一:如果是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变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那么我们如何验证命题的正确性呢?请拿出我们的两张正方形彩纸,按照书上给出的步骤进行折叠,并把中间的小正方形描画出来。我们所折出的四个全等三角形中短边长为a,长直角边长为b,斜边长为c,且斜边长即为新折出的正方形的边长。原来没有折叠前,两张彩纸的面积一共为a^2+b^2,折叠后的面积为c^2,但是折叠前后并没有改变其面积的大小,因此有a^2+b^2=c^2.这样命题就等到了验证。(这种方法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家赵爽想出来的,同学们是否有其他方法来验证命题的正确性?)命题一就是我们所说的勾股定理。
3,小结: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是什么?
4,巩固:我们来研究勾股定理在实际中是如何被利用的。有一个门框,宽3米,高4米,请问有个人拿了五米高的薄木板,请问他能否通过此门?若能应如何通过?若不能请给出理由。(能。运用勾股定理,3^2+4^2=5^2,把木板按照门的对角线放置就能经过此门)
5,作业:书p781,2,5,8题
八,思考:我们知道直角三角形一定满足勾股定理,那么满足勾股定理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你是否能找到满足勾股定理但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例子呢?请同学们回家思考,明天给我答案。
第三篇:勾股定理教案勾股定理
作者:范丹初中耿占华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用验证法发现直角三角形中存在的边的关系。
2、掌握定理证明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观察和分析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变化对第三边的影响,总结出直角三角形各边的基本关系。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以及化归的思想,从而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又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应用到实践中去。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发现并证明勾股定理。
2、难点:图形面积的转化。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几何画板》辅助教学。
三、教学手段:
利用计算机辅助面积转化的探求。
四、课时安排:
本课题安排1课时
五、教学设想:
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根据“式,数、形”等不同的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略)
第四篇:初二勾股定理教案协议书
经双方协议,达成共识。竹园行政村村民刘永会自愿同意,将南地伍亩三分(5.3)的责任田,永久转给本村村民刘永田耕种,南顶大路,北顶小坑,东靠刘红志,西靠刘永远。双方同意,永不反悔,谁反悔谁负责全部责任。此地可埋人。(不包括刘永会粮补资金)双方粮补资金仍旧归各自所有。
协议人:
证明人:
20xx年11月20日
第五篇:18.1勾股定理教学教案18.1勾股定理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数学思考: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过程,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通过获得成功的经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
4、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5、通过拼图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结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2)通过数学活动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及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教具】多媒体课件(演示文稿).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本网向你推荐更多范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10分钟教案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的应用
课件出示(配乐:悲壮之歌):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1、侵略者采用野蛮手段毁灭了圆明园,有哪四可恨?(生汇报)
2、播放录像后:火烧圆明园片段
3、课件出示
法国枫丹白露宫中国馆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王后欧也妮建立的。兴建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存放抢自圆明园的文物,共收藏了中国文物3万多件。
美国很多博物馆也是有圆明园文物。梁启超于1893年5月前往美国纽约博物馆参观,惊讶地发现这里收藏“中国宫内器物最多”。他认为其中一半是圆明园的珍品。
4、这场圆明浩劫毁灭了什么?(板书)
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5、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凝结为两个字:文化!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反复读出自己的感受。)
6、揭示写法
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只用了一个段落讲述圆明园的毁灭?
二、圆明论坛
1、圆明园究竟是被谁毁灭的?(引导学生理智、客观思考。)
2、课件出示:有人建议重建圆明园,你有什么看法?
过渡:如今,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里,它记载着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忘记历史就是背叛,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我们就要记住圆明园留给我们的启示——
三、圆明启示
课件出示:
国盛则园兴,国衰则园毁!
贫穷受欺压,落后就挨打!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四、今日作业
写一篇《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第二篇:21圆明园的毁灭教案21、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通过字词句的理解,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毁灭的景象。
b、由读通课文、初读课文到理解课文,指导读书方法。
2.过程与方法:a:能抓住重点词语透过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并学会这种阅读方法。
b:以情促读,指导朗读方法,积累语言。
c、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解决了语言文字想象艰难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毁灭的景象,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增进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想象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1.课件1:出示圆明园全景图,有什么感受?出示遗址图片。问:有什么感受?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它在哪?
师讲解: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曾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昔日的它是怎样一番景象,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课文21课《圆明园的毁灭》告诉了我们一切。
2、生跟师板书:
生跟着师板书:强调:第一个是圆满无缺的“圆”,第二个园是“园”是园林的“园”学生空写,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
要求:听读课文,注意听清楚每个字的读音。想想课文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圆明园?
师随机板书:损失不可估量(1)昔日的辉煌(2-4)无情的毁灭(5)三.细读课文2——4自然段,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师:昔日辉煌的圆明园是什么样的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去看看。。
a精妙的布局:
学习第二自然段:课件3(指名读)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问: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生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圆明园的地位、位置和布局。“举世闻名”指什么?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课件3举世闻名变红)
(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这里指圆明园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
驰名中外享誉世界中外闻名名扬中外??)
(课件3:众星拱月变红)
问:众星拱月是什么意思?
(课件4:众星拱月示意图)课件标示出三园及周围的小园,弄清
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小园的分布情况,分辨文中月指什么?星指什么?进而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这种设计、布局你觉得怎么样?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师随机板书“精妙”。
那就请你们带着自豪与敬佩再读这一段吧
师小结:同学们,圆明园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历经清朝5代皇帝
的精心修建,它总面积达到5200多亩,在当时可称得上是世界皇家园林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它不仅布局精妙,建筑还非常宏伟。
b宏伟的建筑
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1、文中写了哪些建筑?
2、找出文中一共用几个“有”写这些建筑?
师:找到了一共整整8个有,生齐读8个有相关句子。问:这种写法叫做什么?
现在我们一个个去看一看,圆明园有什么?
师:(指名8人)第一个有——生接:金碧辉煌的殿堂
第二个有——生接:??
??
师随机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师:整整8个有。课件图片根据生说随机播放。
3、师:圆明园的景观就只有这些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
么?
师:小组合作——请找根据,就在这一段话里找根据,找到的请用横线勾划出来,并说说理由。
4、小组汇报。
a:从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看出来。
师:虽然它并没有说有哪些
民族建筑包括了很多民族特色的建筑,西洋景观也一样。
b:我从天南海北看出来
师:天南海北指什么?放眼望去,天南海北的建筑都有。
c、我从饱览中外名胜看出来了
师:是啊不仅有国内的还有国外的。
d:我觉得从饱览就可以看出来
师:是啊,要不然,饱览什么呢?
从这些词句写出了圆明园建筑怎么样?
想去这地方吗?
课件5:出示“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境界里。”齐读
师;孩子们进去吧,走进这置身幻想境界之园,这充满诗情画意之园——圆明园吧!
生齐读。
师:孩子,在这园内你愿意离开吗?
师:那请你带领大家走进圆明园。
学生个人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境界里。
师:当我们走进这样别具风格、这样精美的圆明园,心中怎能不
发出这样的赞叹——学生齐读:
漫步园中,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
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同学们,现在我们就去昔日的圆明园中浏览一番。
课件6:播放滚动视频。
c珍贵文物:
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师:“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课件7:出示(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各种奇珍异宝。)
随文理解词语先秦、清代、珍贵、文物、奇珍异宝等。
思考:从先秦到清代说明了什么?
(想一想,经历了这么多年,这期间有多少青铜礼器?有多少名
人字画?有多少奇珍异宝?(数不胜数??)
课件7:出示文物图片。
课件8:所以,它又是当时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生读
师:圆明园中的文物到底有多么珍贵,他们究竟有着怎样的价
值?请大家读一读阅读材料。
课件9:(出示图片、文字):
圆明园是世界上最雄伟、精美的皇家园林。园内珍藏着不计其数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金银珠宝,青铜礼器,古玩陶瓷,价值根本难以估算。仅原圆明园内海晏堂前喷水台上的4个生肖铜首,20xx年的国际市场拍卖价就高达9000多万人民币。
学生个人读。
(4)这些名人字画,这些奇珍异宝曾经就在我们的圆明园啊!圆明园内搜藏着不计其数的珍贵文物,所以说它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四.细读第五自然段。了解圆明园被无情毁灭过程。
师;可这一切的一切早已不存在了,早已永远化为灰烬,早已在1860年被2个强盗一把大伙化为灰烬。
师板书“0”。
课件9:播放圆明园毁灭视频。
师: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心中的感受吗?
生个人说。
师:现在就让我们用悲痛、气愤的心情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课件10出示:“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至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知道了什么?
课件10中“凡是统统任意”变红
随机理解词语:凡是统统任意掠走等
师:从这几个词中你又体会到什么?相机板书:掠、毁、烧。师:还有在最后在10月18日和19日的时候,生接着说。师:就这样,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化为了一片灰烬。而且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是英法列强侵略中国、践踏人类文明铁的罪证。
现在就让我们字字幕幕再来读读这段话。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至第五句。
师:这可是我国园林芭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呀!我们除了愤怒以外,更多是悲痛和惋惜,重读最后一句。
生读最后一句。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损失。
师:英、法侵略者这样的野蛮行径给我们带来的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看课文第一自然段。
课件11:出示第一自然段内容。
生个人读。
在这一自然段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个词?
(不可估量)强调量的读音。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些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生个人说。
师讲解
现在我们大家的心情都无比沉重,沉甸甸的,让我们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师:我想祖国的未来有你们这么多接班人不会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的确确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仅仅是惋惜和愤怒吗?
生个人说。
生个别说。
六: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帝国主义列强的这把火可以烧毁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皇家园林,但是他烧不毁的是中华人民刻骨铭心的仇恨。烧不毁的是中华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让我们永远记住、永远记住-师随机板书“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生说。我想这是所有人的呼声,让我们再读。
课件12出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课件13出示:作业面对圆明园的废墟,写出你想说的话。
板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
掠2500
宏伟建筑
毁亿
珍贵文物
烧0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第三篇: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训练学生在读中感悟。
b.过程与方法:感情朗读,读中感悟。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
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
教具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很高兴能和大家共度这欢乐的一堂课。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表现非常出
色!大家可以称我吴老师。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一批客人,他们想到北京的圆明园去,你们愿意当他们的小导游吗?
二、在“爱”中感受圆明园的辉煌。
1.小组讨论,推荐小导游解说。
2.赏析最感兴趣的部分。(第三自然段)提问:你知道或读懂了什么?
3.齐读第一句。小组讨论:接下来作者还介绍了哪几个景点?
4.想象画面:大家的脑海中是否浮现了某个景点的画面呢?你能描述一下吗?
5.课文中的景点是否就这些呢?
6.漫游在这样一座园林中,怎能不让我们流连忘返呢?齐读本段最后一句。(语速慢)师:圆明园不仅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呢!(过渡句)我们一起走进第四自然段。齐读.思考:圆明园收藏着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所以课文说“圆明园……”一个又字,就说明圆明园还是什么呢?
学习第二自然段。我们知道了圆明园其实是由三个园组成的。
师:大家想亲眼目睹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吗?课件欣赏
师:可惜大家的旅游梦实现不了。圆明园已经被毁灭了。
三、在“恨”中感受帝国主义者的强盗行径
在1860年,这一座由无数能工巧匠付出几个世纪辛苦而成的圆明园,这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化成了一片灰烬。请观看录像----《火烧圆明园》
师:每个中国人看到这种场面都会很气愤,心中充满了恨。告诉大家你恨谁?
生:小组讨论
师:带着你们对英法联军的恨。读好这一段吧!
师:是啊,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我们怎能不惋惜,不痛恨?所以课本说圆明园的毁灭是------
是------------
师: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个损失吗?不!它还是我们的耻辱!当时的清政府那么儒弱无能,圆明园就这样被英法联军毁灭了。可是,侵略者的强盗行径将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四、展示提升
设计问题让孩子在激烈地讨论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达标测试(导学案)
第四篇: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圆明园的毁灭
竹溪小学谭丹华
一、构建话题,激发情感
1、“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雨果
知道这描述的是什么地方吗?
2、圆明园因何能得到法国大文豪雨果如此高的赞誉?令我们引以为豪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一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1课《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圆明园的昨天与今天。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起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哪个词该重读?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你读了后心情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滋味?
既然损失不可估量,那么就必然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2、想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先让我们走进圆明园。
知道圆明园有多大吗?(347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我们的教室大概有60平方米,估算一下,一个圆明园相当于多少个教室?(57833个)
圆明园大不大?那到底圆明园里有些什么呢?大家自读2--4自然段。愿意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也可以,愿意用讲的方式告诉大家也行。
三、讲解课文
1、课文中作者是怎么评价圆明园的?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什么叫做“举世闻名”?圆明园凭什么而举世闻名?
(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圆明园的宏伟建筑,找一找这些句子中一共用了几个“有”?找到一个圈一个。
你们说圆明园中仅仅只有7个有吗?再读课文,请你们通过朗读给我们读出更多的有。(师板书)
3、“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想亲眼去看看吗?虽然老师不能将大家带到150年前的圆明园去游览,但是能让大家看看我们现代工具还原的圆明园的图片。(看多媒体)多好的园林啊,漫步园内——流连其间——
读到这儿,看到这儿,你有什么想说的?
4、然而,1860年的10月6日——结果——(看多媒体)齐读
师领读: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也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再读多媒体画线部分(欣赏多媒体,废墟)
四、课后延伸
五、小结
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这才是这节课的学习的真正的目的。
第五篇:《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圆明园的毁灭》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熟练地书写“损、皇、珑、剔、杭、莱、瑶、宏、宋、侵、统、销、瑰、烬”等字;重点掌握“珑、剔、莱、瑶、宏、烬”等生字并能用其正确组词。
2.熟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圆明园的毁灭及其带来的损失。
3.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找出自己认为可以明显表达作者情感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读过课文后的感受,以尽量简练准确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5.让学生尝试总结作者是如何围绕自己的写作意图安排行文的,体会文章中重点语句的作用和内涵。
6.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责任意识,让学生谈一谈在今后我们的国家应当怎样避免这样的历史悲剧重演,思考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每个人可以为国家的发展做些什么。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指定段落。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阅读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并了解它毁灭的过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帮助学生培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教学难点
1.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圆明园中各园的空间位置关系,能够在头脑中构建出一个“金碧辉煌”的“万园之园”的景象。
2.体会某些重点词句背后所隐含的作者强烈的情感体验,深刻理解为什么作者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教学准备
1.上网搜集与圆明园有关的图片、基本情况介绍、文学作品及新闻等。
2.查阅名师课堂案例,借鉴吸收好的经验。
3.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安排
本课教学需要三课时。第一课时:检查预习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讲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第三课时:落实课后习题,复习巩固前两节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
1.整体入手,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语文课和平时不太一样,在今天开始我们的学习之前,老师先让大家看一则新闻。(打开课件,出示20xx年佳士得拍卖圆明园兽首的新闻)
(2)大家知道这则新闻吗?同学们看了这则新闻有什么样的想法?些文物是哪里的?为什么会出现在法国?现在又为什么会被拍卖?
(3)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会为我们回答上面老师提到的几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设计意图: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自学能力和感知能力,以社会上的热点新闻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课文与现实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下面的进一步深入分析课文奠定基础。)
2.理解课文内容,训练语言文字
(1)让学生大声认真阅读课文的第一段,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问题:通过这一段作者最
想要告诉读者的信息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作者这种意图的?
a.提炼出核心词语“不可估量”,这个词语是对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损失的巨大程度作出的一个判断。
b.这一段只有一句话,用到了一个连词“是??也是??”,以此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损失,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是全人类“不可估量”的损失。
c.连用两个“不可估量”使得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种损失在数量上是无法计算,不能衡量的,饱含着作者的痛惜之情,这样的痛惜是为什么呢?圆明园到底有多么宏伟壮观呢?这也为下文再现圆明园的辉煌埋下伏笔。(以上内容让学生在讨论和教师的提醒中共同完成)(设计意图:是对文本的层层深入的一种剖析,首先是知识技能层面要求学生能快速准确地提炼出文章的核心词语,然后体会这一词语背后隐含的情感层面的信息,同时通过分析也能使学生掌握文章开头的一种重要方法。)
(2)认真读第二自然段,思考:通过阅读你能够想到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
a.圆明园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举世闻名、皇家园林)
b.你是如何理解“举世闻名”、“皇家园林”、“众星拱月”这些词语的?以学生已有的知识
储备来说说什么样的园林才能算得上是“举世闻名”,才有资格成为“皇家园林”。(板书“举世闻名”、“皇家园林”、“众星拱月”)
c.理解句子:“还有许多小园构成,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要求学生讨论后在
纸上画出“众星拱月”的圆明园的布局图。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合作探究”的价值与意义;在发表自己对于“皇家园林”和“举世闻名”的见解过程中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也为进一步学习下文对圆明园辉煌景观的描述打好基础;让学生画圆明园的布局图能够培养学生把文字转变成头脑中的空间景象的能力。)
d.小结:这一自然段写圆明园的地理位置、结构布局,从作者的介绍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出
圆明园规模之巨大。
(3)先让学生默读第三、四段,考虑一下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这段话,然后挑学生起来朗读,如果学生读不好可以由教师来示范。(自豪、骄傲、高兴的情绪)
a.提问:课文中提到的这些景色,比如苏州的狮子林、杭州的平湖秋月,咱们有同学去过吗?(展示这些景点的图片)那么大家想一想,只一处这样的景色就已经非常美丽了,如果把这么多美丽的景色同时聚集在一所园林里,让你不出远门就能全部欣赏到,那这所园林伟大不伟大?能够把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都复制到圆明园来,同学们觉得咱们的祖先怎么样?
生回答:智慧、勤劳、了不起
b.提问:除了复制已有的自然景观和社会景观,圆明园中还有其他类别的建筑,同学们说说是哪些类型的?
生回答:诗情画意的建筑;民族建筑;西洋景观(教师板书)
c.提问:刚才我们觉得祖先能够复制自然风光已经很了不起了,可他们不仅能复制,还能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创造这世上本来没有的景色,比如?
生回答: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追问:有谁知道这两个景色的出处吗?(补充课外知识,对蓬莱仙岛和《桃花源记》的
介绍)
d.提问:假如现在让你建造这两个景观,你打算建成什么样的?(稍加讨论后教师展示复原的圆明园三维图片)
e.让学生谈一谈看过这些图片后的感受,询问学生“如果让你漫步在这样的一座园林中你
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体会为什么圆明园会被称作“万园之园”,让学生明白这些精美绝伦的建筑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f.找同学起来朗读第四自然段,注意朗读的流利性和准确性
a.归纳这一段的核心内容:说圆明园收藏有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b.提问:为什么这一段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怎样理解第一句中那个“最”字?到底要多珍贵才算是“最”珍贵?
思考:前一段已经写了圆明园建筑的辉煌成就了,大家都觉得圆明园果然不愧是“万园之
园”,那么为什么这里作者还要再写第四段?是作者啰嗦吗?
(设计意图:仅仅有恢宏的建筑还不足以证明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建筑毁了可以重建,但园内珍藏的文物流失和损毁后却再也不能回来,作者写这一段的目的正是为了证明圆明园胜景的不可复制,以及损失的不可挽回,在此圆明园的辉煌达到了顶点,使之和下文侵略者的强盗行径形成了巨大反差,更具有震撼力。)c.提问:你们知道现在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馆、艺术馆有哪些吗?(大英博物馆、卢浮宫)
他们的馆藏里有没有我们中国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是怎么流失到国外的?(提出疑问,继续学习下文)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段落,在这两段的学习中,通过师生的问答过程,让学生逐渐走进这座举世无双的精美园林,去重温那里昔日的繁华与辉煌,把学生的喜悦、自豪之情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进而能够把这座辉煌的园林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为下文英法联军抢掠后的痛惜之情蓄势。)
(5)快速浏览第五段,找出这一段中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然后逐字逐句地阅读课文。
a.找同学起来朗读第五自然段,注意朗读时情绪的把握。(愤怒、惋惜、痛恨、屈辱)b.大家说说读这一段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去读?和我们刚才读上面两段一样吗?(教师示范,让学生划出能够表现作者强烈情感体验的重点字词:侵、闯、凡是、统统、掠走、搬运、任意破坏、毁掉、放火、连烧三天、笼罩、灰烬)
c.逐个板书找到的重点字词,同时启发学生去想象圆明园被毁灭时的场景。把找到的重点字词分类:英法联军是怎么来的?来了之后是怎么处理圆明园内的珍贵文物的?大火的燃烧状态是什么样的?圆明园的结局怎样?
d.展示“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段
e.提问:这样一座人类文化的宝库,“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在一片熊熊大火中化为了灰烬(出示今天圆明园遗迹的图片,同时擦掉板书上的皇家园林、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等内容,在原有位置写上两个大字“灰烬”),面对圆明园这样的结局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想?起来谈一谈。d.提问:为什么英法联军可以这样明目张胆地来我们的国家掠夺破坏?如果你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你想做点什么,说点什么?(当学生发完言后出示网络资料,一个当代中国青年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几行诗句,并让学生试着朗读: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e.为什么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我们大家如此心痛愤恨,久久不能释怀?是因为这座园子毁了
皇帝就没处玩了吗?是因为我们今天看不到了吗?如果都不是那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就这一问题思考后作答。
(这座园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灿烂文化的凝结,它的毁灭象征着中华文明的衰落,象征着国家的落后,被毁灭的圆明园是每一位中国人心头的伤疤,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一段国耻,照应前文对于“文化”这一象征意义的提炼,惊醒学生“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f.今天我们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那么在你心里圆明园的这片废墟(出示图片)有没有什
么特殊的含义?起来谈一谈。
g.现在我们再回头看课程开始前老师让大家看的那则新闻,那两只兽首是如何流落到法国
去的就不言自明了,那么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同学们回去上网查一查我国文物的海外流失情况,了解一下除了圆明园我们国家还有什么地方的文物也大量流落在其他国家,是怎么流失的,下一次课的时候咱们互相交流一下。
h.课后习作:如今有人觉得我们国力强大了,应该重建圆明园,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思考后写下你的想法,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本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核心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醒学生勿忘国耻,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描写侵略者强调行径的字词能够帮助学生由点及面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当学生的情绪由前面的自豪喜悦一下子被化为灰烬的圆明园降到了谷底,内心汹涌澎湃之时,追问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想象自己如果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会怎么做,能够有效地强化情感落差带来的强烈情绪体验;最后把圆明园的毁灭从物质层面的损失上升到文化层面的损失,精神层面的屈辱,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落后就会挨打,文化就会被践踏,促使学生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
本网向您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小学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自制贺卡》
目标要求
1.教给学生制作贺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2.通过写贺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沟通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
准备工作
1.卡纸、彩纸、剪刀、胶水、彩笔等用具。搜集精美的图案。
2.录音机、磁带。
3.课前查阅有关教师节来历和意义的资料,摘抄记录一些有关“歌颂老师”的语句。活动过程
1.激情导入。
(1)讨论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内容和自己摘抄的语句。
(2)同学们,有人说,教师犹如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有人说,教师是春蚕,吐丝去编织美丽的绸缎。老师们把一切都献给了我们。教师节快到了,你们想准备送什么礼物给自己敬爱的老师呢?老师看谁的提议好!
(3)学生交流讨论,确定赠送的礼物。
同学们,师恩难忘,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双手和诚心,自己动手制作礼物送给我们敬爱的老师们。我提议我们今天每人做一张贺卡,来作为教师节的礼物送给自己敬爱的老师,大家说好吗?(学生:好!板书:自制贺卡)
2.学做贺卡。
(1)介绍贺卡样式的制作方法。
(投影出示老师自制的几张贺卡)
①讨论:仔细观察,这几张贺卡包括哪些内容?
(师生小结:包括“贺卡封面”、“贺卡主题”、“贺词内容”三部分)
②指导:同学们,老师的这几张贺卡,精美吗?要想做张式样好的贺卡,就得多花心思,仔细揣摩。可以把卡纸对折,也可以经过剪、裁、贴制作一张更为特别的贺卡。
(教师讲解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2)学生试制贺卡(可播放音乐)。
请同学们按照老师介绍的方法,自己试着做一张贺卡。
(学生试制,老师巡视指导)
(3)设计贺卡封面。
贺卡的样式做好了,下面我们应该给这张贺卡配上精美的封面和图案了,请大家拿出自己收集的一些图案,可以把它们画上去或剪贴上去,也可以自己想象图案,来制作贺卡的封面。①学生绘制贺卡封面。
②教师巡视指导。
③投影出示学生做的贺卡,评价激励。
3.学写贺词。
(1)比较贺词,力求情真意切。
老师这儿有两种贺词,你们比一比,哪一种写得好?
(投影出示两种贺词。第一种是一些较为简单的几句祝贺语;第二种是一些蕴含着对教师感激和爱戴的优美语句。)
(学生观察讨论)
(2)学生试说。
教师节快到了,你最想对自己敬爱的老师说些什么呢?
①指名学生说说。
②学习小组互说,老师巡回指导。
(3)写贺词。
①导入:大家说的不但投入,而且都包含对老师的敬佩之情,现在就请大家把自己所说的写下
来,送给敬爱的老师!
(学生拟订贺词,教师巡回指导)
②交流讨论。
·读一读。贺词写好了,谁愿意在班里面把它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贺词,教师相机指导)
·改一改。请大家按照刚才修改的方法,把自己所写的在学习小组里相互改一改。力求写的通顺,优美!
(学生交换贺词修改,教师巡回指导)
·写一写。贺词都拟订好了,也改好了,同学们把自己的贺词誊写到贺卡上,记住!这是送给老师的贺卡,字可要写的漂亮哦!
·投影出示两张式样新颖、贺词优美的好贺卡,表扬激励。
4.学写信封。
(1)导入:贺卡做好了,我们如何把自己亲手做的贺卡寄到老师之手呢?
(2)指导信封的填写方式。
第一步:邮政编码的书写。
第二步:地址及收信人的填写。
第三步:贴邮票。
(学生练习书写信封,老师巡回指导。)
5.同学们,今天你们亲手做了一张贺卡,送给你们所敬爱的老师。我想当老师们收到你们的贺卡时,一定非常的高兴,为人们自豪,回家后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把你们的贺卡快快寄到老师们的手中,好不好?
(学生齐说:好!)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研究性学习
杨
占
海
新兴小学
20xx.02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具体方案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查找生活、学习中的不良卫生习惯,了解不良卫生习惯对身体的危害及纠正不良卫生习惯的方法。
2、指导学生了解日常卫生保健常识,树立关注卫生安全、关爱自我、珍爱生命的意识。
3、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交流表达能力,使之形成健康的生活行为及生活状态。
二、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随地吐痰、不正确用眼等画面。引领学生观察后思考:这些行为可能造成的伤害是什么?引出活动主题“卫生安全我做主”。
(二)真实再现,学习正确的口腔卫生保健常识。
1、播放案例。学生观察思考:自己有没有这种行为习惯,这种行为习惯有哪些危害?
2、学生汇报:
(1)丁丁的牙齿出了什么问题?
(2)牙齿损坏了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
(3)生活中哪些行为会损害牙齿?
(4)生活中你是怎样保护自己的牙齿的?
3、教师小结:同学们知道的保护牙齿的方法可真不少,让我们再来听听牙博士是怎样提醒大家的吧!(播放课件)
?注意口腔卫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购买牙刷选择保健牙刷,牙膏选
择也应适当,牙刷、杯子要专人专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注意饮食卫生,少吃甜食,睡觉前不吃糖果、糕点。
?不要用牙齿咬坚硬的东西,以防牙齿受损。
(三)行动在线,为不良卫生习惯提合理化建议。
1、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牙齿。但是,在生活中不少人在其他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良的卫生习惯。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例一、不洗手吃东西。例二、低着头写字。例三、随地吐痰。例四、不及时洗澡)出示画面,学生说出这样做的危害及纠正措施。
2、交流资料,了解不卫生习惯及其危害。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不良卫生习惯及其危害,小组长作好记录。
(2)请二至三个小组上台交流本组统计的不良卫生习惯内容。
(3)课件出示教师搜集的有关资料,请同学们看后谈感受。
3、各小组针对刚才记录的不良卫生习惯提合理化建议。
小组交流。
4、班级交流: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卫生习惯?
5、教师小结:小学生应该养成的个人卫生习惯有:(1)每天早晨先开窗通风;(2)每天早晚刷牙,洗手洗脸,吃完东西要漱口;(3)每天把垃圾放进分类垃圾箱;每天坚持做眼保健操;(5)勤换衣服;(6)定期理发;(7)到公共场所回来后应洗手;(8)拿碗筷前应洗手??
(四)好习惯行为常识抢答。
1、谈话:下面我们做一个好习惯行为常识抢答好吗?看看谁对好习惯行为常识掌握得好。抢答的规则是题目出现后第一个站起来的同学取得抢答权。
(教师依次播放课件,学生抢答。)
1、书写、阅读时,眼和书本的距离应是多少?
2、为什么不能喝生水?
3、每天应该刷几次牙?什么时间刷?
4、为什么不能咬笔头和手指?
5、怎样预防沙眼?
6、怎样预防感冒?
2、教师小结。
(五)拓展延伸——案例研讨
1、谈话:请同学们想一想下列做法存在哪些卫生问题、经常这样做会有什么危害。(播放课件)
2、学生分析。
2、教师小结:看来卫生问题无处不在,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身心健康,我们要提高卫生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做好卫生安全的防护,如果忽略卫生安全,后果不堪设想。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一、活动设计目的:
1、正值祖国60华诞之际,让学生了解常州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同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所看所感所想表达出来。
2、通过小组活动的组织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
3、指导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各种渠道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培养学生动手搜集信息的能力。
4、通过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充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
5、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对家乡的建设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小培养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思想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活动步骤:1、激发兴趣,明确活动目的、内容及活动方式。
2、收集资料、整理资料
3、汇报与展示
三、动员、活动准备阶段:
1、请老师讲清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介绍自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在哪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2、与学生共同商讨,确定本次活动主题:“我看常州新变化”;
3、学生分3组,(“我看常州新变化”经济调查组、“我看常州新变化”政治调查组、“我看常州新变化”文化调查组),组内成员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各自确定研究调查的重点。
四、成果展示
活动流程:
环节一、导入:学生甲《食物飘香,余思袅袅》
爷爷奶奶小时候吃的是玉米或小麦磨成的粉,有时会有一点米与麦粉拌在一起煮粥吃。他们那时是大伙一起吃,吃的大多是野菜等粗粮。爸爸妈妈的童年添了几多趣味。他们放学后都不急着回家,校门口会有一些小吃,偶尔用节约下来的几分钱买块糯米糕解解馋。他们有时会跟着卖冰糖葫芦的小贩走好久,那一串串的糖葫芦,那悠长的叫卖声仿佛具有无穷的诱惑力。他们还会将一小撮白糖用纸包起来,和几个要好的朋友用手指蘸着分享好一阵子,对于他们来说那真是一种享受啊。如今,我们吃的别提有多丰富,比萨、奶茶、鸡翅等食物更是层出不穷。我们既讲究色香味俱全,又强调粗细搭配,营养均衡。各种各样的“绿色食品”始终是不变的话题,大家都追求健康无污染的食品。学生乙《着装亮丽,吾忆纷纷》
30年前,爷爷奶奶那一辈里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律、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在爸爸妈妈出生的那个时代,虽然大家已经可以用钱去商店里购买服装,不过服饰的款式也不是特别多,人们的着装还是大同小异。现在,我们穿的越来越舒适,也越来越亮丽。各种服装品牌都成长起来了,争相设计出别具风格的衣服,在吸引顾客的同时应对商业竞争。外婆外公也赶起了时尚潮流,穿显年轻的亮色系列,款式新颖大方。另外,外婆还让阿姨在上海城隍庙带回了一条珍珠项链,与一些衣服搭配呢。
主持人:通过以上两位同学的讲述,我们感受到了常州的变化,那么30年前的常州究竟是怎样的一个面貌,下面欣赏视频《毗陵古韵》
环节二、主持人:沧海桑田,沐浴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背景下,家乡常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经济组、政治组、文化组为代表先展开组内讨论,然后展示各组的成果(出示图片、视频、文字资料、课件等)
环节三、主持人:1、老师也问我们准备了一份礼物——视频《新常州》
2、通过新老常州的对比,同学们谈感受。面对新出现的一
些不和谐因素大家为家乡献计献策共同商讨。
环节四、在歌声中畅想常州的未来。
环节五、教师点评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一次性筷子的危害
活动的目标:
1.通过研究,让学生知道,一次性筷子并不卫生,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所以,要慎用一次性筷子。
2.通过调查研究,让学生看到,生产一次性筷子,也带来了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所以我们要倡导不用一次性筷子。
3.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明白:一次性筷子由于使用方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但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危害。从而明白,我们看事物的时候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初步培养其辨证思维能力。
4.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责任感。
主要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网络调查等各种途径搜集材料
时间的安排、每个环节的安排
20xx年7月20-20xx年8月20
制定活动方案
1.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包括活动主题、活动地点、活动方式、时间安排、小组人员分工以及围绕主题要解决哪些问题?(考的近的同学合伙分工做)
比如:一次性筷子的销售量,以及由此而消耗的材料等等。
2.另外,制定方案的同时还有想好准备工作,比如:外出考察的计划,准备到什么地方?找哪些人?问些什么问题?还要做好记录,也可设计一些记录的表格等等。(这些可以是每个人自己设计,也可以小组一起讨论,大家出点子)
活动的实施过程
20xx年7月20日,各组员各自把自己所想到的研究课题提出来,经讨论确定课题。
20xx年7月25日,各组员各自提出所研究课题的问题。
20xx年7月28日,小组成员分工负责上网、到书店查资料。全班学生从一次性筷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进行调查研究。并各自整理好自己负责的内容。
20xx年8月5日,全体组员到外面向市民发问卷。
20xx年8月10日,把问卷统一统计,以百分比的方法详细计算,然后把所有资料进行筛选.讨论,并经过全体组员做出大总结。
20xx年8月15日,全体组员通过讨论,以调查报告、论文或手抄报形式展示。
20xx年8月20日,
1请你出出点子
大量废弃的一次性筷子随便乱丢十分可惜,请你开动脑筋,发挥你最大的想象,想一想废弃一次性筷子还有什么妙用?
2手工制作
小组成员发挥创意用废弃的一次性筷子制作玩具或工艺品,学生可以独立做也可以几人合作完成一个作品。
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
调查报告、论文或手抄报
活动反思
以小组为单位。找出组织者。使用一次性筷子,势必需要不断地砍伐树木,毁坏森林,从而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进而影响到我们人类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因此,有关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讨。
附:
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情况调查表
1.你使用一次性筷子吗?*
·经常使用偶尔使用从不使用
2.你认为使用一次性筷子好吗?*
·非常好一般不好
3.你认为使用一次性筷子卫生吗?*
·卫生不卫生从不考虑
4.你出门就餐会选择?*
·自带勺和筷消毒筷子一次性筷子
5.如何处理你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
·扔掉烧掉其它
6.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原因?*
·方便卫生不得以
7.你身边的人使用一次性筷子吗?*
·经常见到很少看到没有
8.你在什么场合会使用一次性筷子?*
·大排挡快餐学校其它
9.你身边有回收一次性筷子的吗?*
·有没有不知道
10.你认为使用一次性筷子对环境有影响吗?*
·会不会不考虑
11.你是否了解使用一次性筷子对人体的隐藏危害?*说明:如:损害呼吸功能、损害消化功能、病菌感染等
·了解不知道没想过
12.你认为是否应该启动筷子回收计划?*
·是否其它
13.你身边的一次性筷子是用什么制造的?*
·纸筷子木筷子不清楚其它
14.使用一次性筷子是浪费还是消费?(单选)
·
使用一次性筷子是浪费,不卫生
·
说不清
15.你认为一次性筷子是白色污染吗?
·
楚
16.你会宣传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吗?
·
**是*会使用一次性筷子是消费,卫生使用一次性筷子既浪费又不环保不是不清不会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正确感知4以内的数量,能按同一数量归类,匹配数量相应的同类实物。
2.通过尝试活动发展幼儿的思维、理解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3、使幼儿喜欢数学课的氛围,积极地参与活动中。
二、活动准备:
1、课件
2、带有蔬菜的卡片
三、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练习点数
春天来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盖好了新房子,邀请小朋友们去他们家玩呢,小朋友们想去吗?好现在我们就做小火车出发吧。放音乐《火车开了》,和老师一起做律动。贴出小动物们的家,说:看前面一排新房子,咱们一起去参观吧,指第一副图小羊的房子,提问这是谁家的房子,数一数房子里有几只羊?接着看这座房子是谁家的?住着几只小狗呢?谁能来数一数?哪个小动物家和小狗家是挨着的?(小猫),谁愿意来数一数房子里住着几只小猫呢?最后这座新房子住着谁?数一数有几只?(4)
小结:大家都数一数,知道每个房间住着几只小动物。
2、游戏“送礼物”——练习按数取物
四个小动物的家可真漂亮呀,他们热情的邀请我们,我们也准备了一些礼物要送给他们,出示图片,提问:这些都是他们爱吃的食物,请小朋友想一想这些这些礼物该怎样送?
小结:让小朋友拿相应数量动物爱吃的食物
小朋友真聪明,把我们带来的礼物都准确的送给了这些好客的小动物们,小动物很开心想和小朋友做游戏呢?
3游戏-----我来说,你来做
游戏的的名字叫我来说,你来做,老师说:跳跳跳,跳2下,你就边跳变数边跳。
4、模仿动物叫声--将数字与数量对应匹配巩固数物对应
玩的开心吗?时间不早了我们该走了,小动物们想用自己最热情的叫声欢送我们。谁愿意扮演这些小动物呢,提醒小朋友有几只小动物要叫几声呦?要和小动物说再见。
小结:最后用孩子喜欢的小动物叫声再一次巩固了所学的内容。
四、结束
这些小动物可真热情,不过森林里还有很多小动物的新
房子我们还没有参观呢,小朋友们想去吗?听小火车来了,咱们坐火车继续出发吧!放音乐做律动。
第二篇:幼儿园教案一、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学会用简单的句子谈论父母的工作,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对自己的爱护。
2.引导幼儿围绕“我的一家人”这一话题进行谈话,使幼儿乐意参与个别交谈与集体谈话活动。
3.培养幼儿爱家庭的情感,知道关心长辈,听大人的话。
二、活动准备:
1.实物玩具:小兔。
2.每个幼儿一张“全家福”照片。
3.投影机、照相机(请一名老师帮忙拍照)磁带。
4.让幼儿回家了解父母的工作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平时在家主要做些什么事。
三、活动过程:
1.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
(1)放录音《世上只有妈妈好》,教师带领幼儿边唱边做动作。
(2)请个别幼儿讲一讲“家里有谁”要求语句完整。(师:a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好妈妈,除了妈妈“家里还有谁?”,谁能告诉老师?)
b哪个能干的小朋友能拿着照片到上面来讲。)
教师利用实物投影,让幼儿看着照片讲,教师重复幼儿
的话,练习说话的完整性。(有??有??还有)
(3)请其余小朋友拿照片,自由交谈“照片上有谁?”师:大家一定也想说说自己的一家。好!拿好照片,给自己旁边的好朋友说说“照片上有谁?”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照片交给后面的大人,看谁最快。
(4)了解、丰富词汇“全家福”的含义。
刚才,小朋友们介绍的很好。谁知道一家人在一起拍的照片叫什么?(丰富词汇“全家福”幼儿学说)拿出一张全家福请幼儿说:“这是谁家的全家福?”
2.引导幼儿围绕话题交谈,集体讨论,要求声音响亮地表述。
(1)老师以小动物的语气回答问题,起示范作用。师:看!老师请来了大家认识的客人小兔灰灰.。师:灰灰与大家打个招呼。大家好!小朋友怎么说?(幼儿回答)师:它很能干,能大胆地说出爸爸妈妈的工作?
老师以小动物的语气回答问题:听!小朋友我叫灰灰,我的爸爸在动物医院当医生,妈妈在银行当管理员。
(2)请幼儿回答提问。
小兔灰灰说:“小朋友们你们能告诉我,你们的爸爸妈妈是干什么工作的?”请幼儿回答。
小兔灰灰说:“小朋友们真能干。谁还能告诉我,你们的爸爸妈妈在家做些什么事?”请个别幼儿上台讲给大家
听,对于讲得好的小朋友,可以让他抱抱亲亲小动物。
(3)段落性小结。
(师:现在老师要请一位非常能干的小朋友拿着自己的照片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家有谁?爸爸妈妈的工作是什么?他们经常在家做什么事?”)让幼儿注意倾听,把话说完整。
(师:“你喜欢自己的爸爸妈妈吗?”)
3.拓展谈话范围。
情感教育:引导幼儿对自己的家人说一句“甜甜话”。
(1)小结提问,引出话题
师:刚才小朋友说了自己爸爸妈妈的工作以及在家经常做的一些事情,还说非常喜欢自己的爸爸妈妈,那其他小朋友喜欢爸爸妈妈吗?(幼儿回答)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学会用简单的句子谈论自己父母的工作,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对自己的爱护。
2.引导幼儿围绕“我的一家人”这一话题进行谈话,使幼儿乐意参与个别交谈与集体谈话活动。
3.培养幼儿爱家庭的情感,知道关心长辈,听大人的话。
活动准备:
1.实物玩具:小兔、狗、熊。
2.大图片及每个幼儿一张“全家福”照片、篓子。
3.录音机、磁带。
4.让幼儿回家了解父母的工作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活动过程:
1.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
(1)放录音《世上只有妈妈好》,教师带领幼儿边唱边动作。
(2)请两位幼儿讲一讲“家里有谁”要求语句完整。师;小朋友家里除了妈妈以外,还有谁呢,谁愿意到前面来拿自己的照片讲给大家听,而且要把话说完整。
教师利用实物投影,让幼儿看着画在讲,同时教师要重复幼儿的话练习幼儿说话的完整性。
(3)请其余小朋友从在图片上拿照片,自由交谈“照片上有谁?”
2.引导幼儿围绕话题交谈,集体讨论,要求声音响亮地表述。
(1)请两位幼儿回答问题,起示范作用。
问:你们的爸爸妈妈干的是什么工作?
在家里妈妈经常做哪些事?爸爸干什么?你呢?
(2)出示动物玩具,引起幼儿兴趣,“他们也想听听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的工作是什么,在家经常做什么事。”请幼
儿自由交谈,教师参与个别交谈。(3)请两名幼儿上台讲给大家听,对于讲得好的小朋友,可以让他抱抱、亲亲小动物。(4)段落性小结。师:现在老师要请一位非常能干的小朋友拿着自己的照片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家有谁?爸爸妈妈的工作是什么?他们经常在家做什么事?”让幼儿注意倾听问题,回答,把话说完整。师:“你喜欢自己的爸爸妈妈吗?”
3.拓展谈话范围。(1)收照片师:现在请小朋友把照片放到老师这几个篓子里来,然后坐好。
(2)情感教育师:刚才小朋友谈到了自己爸爸妈妈的工作以及在家经常估的一些事情,小朋友还说自己非常喜欢自己的爸爸妈妈,那其他小朋友喜欢爸爸妈妈吗?为什么幼儿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小朋友都很喜欢爸爸妈妈,因为他们买东西给你们吃,买玩具玩,帮你们做很多事情,爸爸妈妈很爱你们,小朋友也爱他们,那你们会帮他们做些什么事呢?幼儿议论、回答。
4.总结评价、结束活动。师:小朋友都是能干听话的好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每天上班很累,而且在家里要做许多事情,所以小朋友要好好表现,在家听爸爸妈妈的话,在幼儿园听老师的话,好吗?请小朋友轻轻地站起来,我们一边唱歌一边游戏。
放录音《我上幼儿园》教师带领幼儿边唱边动作。师:小朋友表现很很棒,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把自己的照片布置在我们的教室里,让我们的小朋友每天在幼儿园也能见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好不好
第三篇:幼儿园教案三只松鼠出门采松果去了,可最后却剩下一只了,其他的松鼠到哪里去了呢?读本在角色的安排上做了些特别的设计,不只有松鼠数量的减少,而且还有其他动物的出现,让孩子们在阅读的同时能进行不同地猜测和想象。看懂图画,并在此基础上学习运用教为正式的句子来描述画面的内容是读本学习的关键。在幼儿园阅读中,班上部分孩子根据自己对读本的理解,清晰地说出“三心二意”。“一心一意”这两个词。
建议:
1、家长在家同幼儿一起阅读时可以问问孩子:“你最喜欢哪只小松鼠,为什么?“如果已经决定去做一件
事,却又遇到好玩的,该怎么办呢?
2、试着和宝贝一起总结一下这三只松鼠做事的特点,并用适当的词来描述。
3、让幼儿尝试仿编故事,在仿编前,先和孩子仔细观察读本画面,讨论读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幼儿掌握故事、仿编故事做铺垫,如:这个故事里有谁?它们想做什么、天气怎么样?故事发生
的地点在哪里,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最后怎样了?鼓励幼儿边看书边编出故事。
对松鼠的性格行李特点进行总结。
活动目的:
1、喜欢这个故事。
2、理解和掌握3---1逐次递减的数量。
3、初步理解做事要有始有终,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的道理。活动准备:
1、幼儿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经验。
2、已经画好,但没有涂色的小松鼠的人手一张。
3、木偶一个、大书一本,小书人手一份。
4、认识数字:1---3。数字卡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听音找数卡:幼儿每人手拿3张不重复的松鼠数字卡片,老师敲几下鼓,幼儿就找出几张画有松鼠数字卡片。(教师按逐次递增、递
减的方法敲故,幼儿操作。)
2、出示一只教具小松鼠,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提问:小松鼠有什么本领?你们谁能讲讲自己为什么喜欢小松鼠?请给你喜欢的小松鼠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教师也在黑板上涂出黄、蓝、绿三色的小松鼠。
3、出示大书,引导幼儿观察书的封面,了解书的名称。
封面上有几只松鼠?它们在干什么?(点数封面人物)我们给小松鼠起个名字吧?(黄黄、蓝蓝、绿绿)书中作者还用了数字1、2、3的数字宝宝来讲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2、3三只松鼠(指读书名)。三只松鼠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幼儿猜想)
4、第一次观看大书,教师引导幼儿逐页观察图书内容。
第1页:三只小松鼠在干什么?(指读文字)原来他们要去采松果,我们一起看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直接翻到第五页:“三只松鼠、两只松鼠、一只松鼠,松鼠越来越少了”怎么只剩下一只小松鼠了,其他两只小松鼠去哪里了?发生了什么事?(让幼儿大胆猜想)
第2至4页:老师逐页展示大书,先请小朋友自己看一看,然后一起围绕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讨论、分享故事内容。
提问:小兔子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哪儿发现的?(追问)小猴子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猴出现的画面和小兔出现的画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嘛?(这种提问主要用于培养幼儿注意力、观察力。)
小兔会对绿绿说什么?绿绿心里会想什么?它会怎么做?
第5页: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只剩下一只松鼠了。蓝蓝和绿绿这样做,对吗?为什么?下面我们看看黄黄做了什么?
第6至8页:教师多次展示大书,请幼儿围绕黄黄的表情、心情讨论故事内容。蓝蓝和绿绿的行为对吗?它们应如何改进?你最喜欢哪只小松鼠?为什么?
第9页:教师在遮盖画面的同时并提问:“请你们想想看最后一页会画着什么呢?幼儿猜测后再借助图画来让幼儿理解什么是逐次递增、递减的数量关系。
4、梳理故事。教师引导幼儿回忆图书的内容,逐页翻看。让幼儿积极参与讲述。
执教教师反思与分析:
导入环节在原来根据封面单纯的说中加入听音找松鼠数字卡幼儿就兴奋起来了。幼儿很自然的在互动、在讨论:“三只松鼠、两只松鼠、一只松鼠,松鼠越来越少了”怎么只剩下一只小松鼠了,其他两只小松鼠去哪里了?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幼儿的兴趣点继续被调动起来,幼儿的思维被有效激活,氛围活跃。二研的这处小小的变化使幼儿有话想说,使活动有了参与性,使幼儿更愿意跟随教师的思路。逐页观察画面时,教师附加的提问为幼儿提供了思考的线索,
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了,能启发幼儿通过观察松鼠数量的逐次变少发现图书中的微妙变化,从而激发了幼儿继续往下猜的愿望。最后一页,教师在遮盖画面的同时并提问:“请你们想想看最后一页会画着什么呢?可能是因为有前面的铺垫,唤起了幼儿的善良之心。幼儿都大胆地推测,绿绿和兰兰又一起回来帮助黄黄把松果运回了家。孩子们的同情心、好奇心、参与欲望都进一步激发起来了。当孩子们看到画面和自己猜想的结果一样时。孩子们高兴极了。这也正是快乐阅读读本的精彩之处,每个快乐阅读读本的最后总给孩子讲述一个道理。幼儿猜测后再借助图画来让幼儿理解什么是逐次递增、递减的数量关系,有效地达到了教师预设的目标。
集体讨论
教师在集体阅读活动中通过有效提问,可以使教师的提问更具魅力与艺术,更能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幼儿主动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学会阅读。教师通过用心观察幼儿,可以了解幼儿对提问的兴趣,可以验证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可以验证活动设计的适宜性,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地反思和调整。
以往的集体活阅读活动中,教师经常会因为背教案而忽视对幼儿应答的关注。只注重把教案中设计的问题全都问完。教师设计的提问是幼儿在阅读中都能找到答案的,主动权被教师控制,幼儿缺乏对阅读材料的真正理解与运用,阅读中思维的想象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再加上由于幼儿的人数较多,给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带来了难度,尤其是新教师和年轻教师。借助这节课,教师深
刻地意识到关注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其实就是为了了解幼儿对读本理解了对多少,只有了解幼儿,教师才可能设计出适宜的活动。
综上所述,教师提什么问题是“好问题”,是一个有效的“问题”,这没有固定答案和标准,教师只要认真分析读本、了解幼儿、根据课堂教学情境计出有效的、开放性的好问题,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与幼儿才有可能真正的对话。
第四篇:幼儿园教案关于游泳池水循环再利用(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运用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统计等形式寻找游泳池水循环再利用的方法
·联络政府各部门及社区,实施社会实践活动
·从小珍惜水资源,获得环保的知识和经验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难点:大量的社会调查及宣传活动
活动准备:
·资料准备:把有关水的一些知识资料收集起来
·与环保局、游泳池联系社会调查,请家长协助
活动由来:
游泳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我园为幼儿设置了一个很大的游泳池,一到夏天这里就成为幼儿的乐园。一天,游泳池的管理员正在放游泳池的水准备换水,这引起了幼儿的讨论:
一一这么多水要放多久才能放完?
一一这水流到哪儿去了?
一一老师不是说要节约用水吗?这么多水就不要了;
一一水脏了,肯定不要了;
一一很浪费!??
幼儿的谈话引起了我们的反思:我园几年来的环保教育,使幼儿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对呀!游泳池的水放掉
了多可惜,游泳池的水可不可以循环再利用?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于是关于游泳池水循环再利用的探究活动开始了。
活动实施:
活动一、调查统计:游泳池的水是怎样处理的?
目的:通过运用实地访问、打电话、亲子活动等形式到城区各游泳池进行调查,了解游泳池的水是怎样处理
的,是否把游泳池的水浪费不在用,从而确定探究的方向。
活动过程:
1.请幼儿与父母于活动前一天到自己家附近的游泳池进行调查。
2.把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幼儿到社区游泳池实地采访并做记录,一组幼儿通过打电话进行调查。
3.集体把调查结果进行交流、整理得出结论。
幼儿还到了几家游泳池实地访问,并通过打电话、与父母一起访问等,最后调查结果,所有访问游泳池水的
处理方法都是:
1.游泳池的水每天经过消毒循环过滤再利用。
2.一个星期后或一段时间就必须换掉一部份水,这一部分水一般放掉流走不再用。
活动二、谈话:游泳池的水可用来干什么?
目的:为幼儿提供讨论不同见解的机会,鼓励幼儿通过与同伴交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独到的、可行的意见,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1.提出问题
师:“通过调查,我们知道游泳池的水一般都放掉不再用,小朋友觉得可惜,那么游过泳的水还有用吗?可以用来干什么呢?”
2.幼儿自由交流讨论,想了很多再次利用游泳池水的办法。
教师记录幼儿的谈话:
——游泳池的水用完以后可以用来洗地、洗厕所
——可以用来浇花、擦桌子、洗车
——可以洗墙壁,用过滤器过滤后再用
——可以洗衣服
——不行,水很脏
——衣服也是脏的
——把这些水运到工厂加工,然后再重新用
——游泳池换水的时候,就把这些水弄回来,等停水的时候,就烧来洗澡
——这是脏水怎么能洗澡
——那也可以用来冲厕所
——可以用来种树
活动三、社会采访:游泳池的水可以用来干什么?
目的:鼓励幼儿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进行了随机采访,寻找更多利用游泳池水的方法,学习多角度去
考虑问题。
活动过程:
采访的地点:电视台、公共汽车站、马路边、肯德基、商场、酒店、酒楼、洗车场、消防局。
小朋友通过采访大约50人,得到的采访结果是:觉得游泳池的水不需要再利用的人有15名,占采访人数的
7.5%。
觉得可以再利用的有35人,占采访人数的17.5%,他们的方法有:
一一可以用来浇花草
一一用来冲厕所
一一可以用来洗车
一一可以用来灭火
一一可以用来洗地板
——用来洗垃圾桶??
活动四、整理资料
目的:通过讨论、交流,把以上两个活动获得的信息、方法、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归纳,评价。活动过程:
让幼儿用绘画的形式整理成调查报告,下面是幼儿的三份报告:
——幼儿分工合作,把采访到的信息、资料用绘画的形式画出来,再装订成调查报告
活动五、社会活动
目的:
鼓励幼儿积极地接触社区,直接地去体验和实践,让幼儿把这种节约用水的意识在成人支持下积极地转化为
行动,建立了一种负责的和有效的方式参与环保活动。
活动过程:
把结论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幼儿分工合作用绘画的形式写一篇新闻、调查报告、做宣传报、宣传单、给园
长写建议书、写信给政府、环保部门等。
活动评估:
本次探究活动是由幼儿引发,整个活动是系统的,又是灵活的,都是在幼儿的具体活动中灵活地调查活动的步骤、内容,每一个活动步骤里都包含许多具体的活动形式,在这些生动有趣、轻松、多样的活动中,幼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发展了自己的个性:整个探究活动,教师鼓励幼儿积极地接触社区,直接地去体验和实践,并为幼儿提供采取行动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提供讨论不同见解的机会,通过这种参与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幼儿在自己的主动学习过程中,有了很强的节约用水的意识;那如何把幼儿的这种意识参与到社区的环保活动中,在成人的支持下积极地转化为行动呢?于是社会实践活动就成为了这次探究活动的重点,通过一系列的到游泳池粘贴宣传画、向社会人们派发宣传单、把想法写信给环保局、市政府、通过新
闻媒体作宣传等活动引起人们对节约用水、环保的重视,使幼儿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获得了知识、价值信念、态度和实用技能,建立了一种负责的和有效的方式参与环保活动,素质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一点正是本次探究活动是了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雨从哪里来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培养幼儿大胆推测、操作及细致观察的能力。
3、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科学现象,知道雨与人们的关系。
活动准备
1、雨的形成的图片,故事:《小雨滴旅行记》、《雨来啦》。
2、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玻璃片、水
活动步骤
一(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开始部分:
提问: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下雨时的天空是什么样的?雨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的心情是
怎样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了解雨的形成原因:
请幼儿自由说出雨是怎么形成的?(打雷了,就会下雨了……)
2、师幼共同做实验,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
1)让一幼儿先将试管里的水加热,看看有什么现象?
a、有气泡、b、有气从试管口冒出来。c、有响声
2)请另一幼儿将玻璃片放在试管口的上方,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
a、玻璃片上有水b、玻璃片上有气(过了几分钟)c、我发现玻璃片上有水珠d、我发现
玻璃片上的水珠掉下来了
3)实验完成,引导幼儿通过刚才的实验,说一说:雨是怎样形成的?
师幼总结:水加热以后,形成了水蒸气,水蒸气渐渐多了,他们抱在一起,当遇到冷空气,
形成了小水珠,当他们快托不住的时候,小水珠就落下来,这就是雨。
4)听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更深一步了解雨的形成的原因。(边听故事,边出示雨的形成
图片)
3、引导幼儿说说雨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1、可以浇地。2、可以浇树。)
4、雨对我们的生活与这么多的好处,那我们怎样才知道要下雨了呢?听故事《雨来啦》,
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边看图片边听故事。知道:
燕子低飞要下雨
青蛙高唱要下雨
鱼游水面要下雨
蚂蚁搬家要下雨
三、结束部分:
师幼共同到外面去找一找这几种小动物都在干什么,看有没有要下雨。
第五篇:幼儿园教案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时钟
教3、讨论
(1)幼儿交流自己在一分钟时间里做的事情:
(2)小结:小朋友都说一分钟太短,老师在这一分钟里可做了许多事情:回答了天天问题,给如如拿了一张纸,观察了所有小朋友的活动,看到有人在争吵,然后找了把椅子坐下来。我们再玩一次,看看这一次我们在一分钟里能做多少事情4、幼儿再次交流自己在一分钟时间里做的事情
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学会了看时钟;知道一分钟很短,但我们加快速度也能做许多事情;知道时间过去就回不来了,我们要珍惜时间。
中班
(2)“怎样才能做成一条报纸鱼?”(报纸搓成纸条,卷成鱼的外形,用彩纸装饰鱼的眼睛、花纹、鱼鳍、鱼尾等。)
教学建议:报纸鱼范例结构要完整,给幼儿制作提供外形装饰的暗示;操作猜想可了解幼儿的制作经验,便于示范时重点讲解。
2、示范讲解
(1)报纸斜角卷起,搓成纸条,提示要搓紧,不然报纸条容易散开。
(2)将报纸条卷曲,两头交错成鱼尾形状,用双面胶将交错部分粘合,鱼的外形初具雏形。
(3)选择彩纸,剪成粗细、花纹可不同的条状,贴在鱼框内,可上下、左右斜角不同方向贴。
(4)用彩纸剪成三角形、圆形或方形等不同形状的小块,贴在彩条上可作为鱼身上的花纹,贴在鱼框上可作为鱼鳍,贴在鱼尾部可装饰鱼尾。
教学建议:步骤(1)、(2)由教师示范,步骤(3)、(4)可不示范用讲解的方式,鼓励幼儿个性化的装饰方法。
3、难题设想
(1)教师手拿半成品报纸鱼:“看看这条报纸鱼还少了什么?”(眼睛)
(2)“鱼的眼睛可以怎么做?”
(3)“报纸鱼的头部是镂空的,做好的眼睛怎么贴上去呢?”
教学建议:留意有新意的鱼眼睛制作方法,鼓励幼儿尝试;了解幼儿对镂空处粘贴的想法,帮助他们完善设想。
(4)小结:“关于鱼眼睛的粘贴有几个小朋友的想法非常好,可以先用细一些的纸条粘在鱼框上,横贴、竖贴都可以,再把鱼眼睛贴在纸条上;也可以剪眼睛时留出一段纸条,贴在鱼框的一边??”
4、幼儿操作
(1)操作要求:报纸条搓紧;卷好后用双面胶固定;鱼身上的花纹可以自己
设计,花纹可多一些色彩;注意鱼鳍、鱼尾的装饰。
(2)操作问题:试试看你会用哪种方式固定鱼眼睛?
(3)幼儿操作。提示幼儿爱惜彩纸,剪下的彩纸碎片可以充分利用。
教学建议:提出操作要求时,教师再做一些动作演示帮助幼儿再次理解;巡回指导时留意幼儿设计花纹的新想法,鼓励幼儿把想法表现出来;留意固定鱼眼睛的新方法。
幼儿园小班健康教案:到小动物家做客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一些常见的主食、副食及青菜的名称。在品尝中分辨甜、酸、苦、咸、淡等不同味道。
2、学习正确的进餐方法,不挑食,饭菜搭配进餐。
3、培养幼儿主动进餐,保持愉快情绪。
教学准备:
1、录音机、优美音乐磁带;
2、将桌子分别围成四个组,布置成家的感觉,桌面上分别放有小猫、小狗、小鸡、小兔的动物立体形象。
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
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谈话:
师:小朋友们,今天呢小动物们要请你们去做客。你们看,是谁请客呀?(请幼儿说出动物名称并做相应的动作)
2、引导幼儿到自己喜欢的动物家做客:
3、认识饭菜:
师:哪位客人愿意说一说小动物们请大家吃什么呀?闻一闻有什么味?尝一尝有什么味?
(幼儿回答后,教师小结)
4、幼儿进餐,教师以小动物的口吻进行指导:
(1)提醒小客人吃饭时坐端正,一手扶碗,一手拿小勺。
(2)不挑食,一口饭一口菜搭配吃,不当漏嘴巴。
5、结束:
(1)收拾餐具:
师:小朋友们,吃完后,我们帮助小动物们把碗和小勺收拾好行吗?(请幼儿将餐具放在指定的地方)
(2)跟小动物道别,到户外散步。
默认推荐其他文章: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教案
1、身体坐正,两脚放平,脊背要直,头稍向前倾,眼纸保持一定距离,前臂轻放桌面,两肋在桌子的边缘之处,胸和桌边保持二、三寸的距离。
2、用拇指和食指轻握笔杆,搁在中指第一节上,食指尖距笔尖约一寸左右,手腕轻放在纸面,以使手臂能灵活移动,笔杆放在虎口上紧靠食指。
3、纸放正或稍向左斜放(写斜体行书时)。
二、指导字母的书写
学生的英文书写是否漂亮,关键在于教师启蒙教学中对字母的书写规范进行的指导。从字母教学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按照正确的笔顺书写。每学一个字母,教师应反复在黑板上进行笔顺示范,而且必须规范化。每节课的板书,都应该精心设计,周密考虑。初学时尽量要求学生用铅笔书写,强调严格在四线三格中认真书写,不追求书写速度,要充分重视并利用与教材配套的英语抄写本。注重模仿性教学,注重学生书写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注重书写的美感。平时教学中,还注意改正学生的书写错误,经常让笔顺容易些错的同学到黑板上板书,其他同学帮助找错误。每次写作业都要求学生先默写一遍26个字母的大、小写,目的就是让学生时刻不要忘记正确的书写笔顺和格式。还可利用卡片、描红、投影等教学手段。
三、指导单词和句子的书写
英语中,由26个字母组成千千万万个单词,单词组成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当学生能正确书写每个字母后,应迅速转到单词和句子的书写。目前我国的小学英语教材多使用斜体行书,单词和句子的书写也应在四线本上进行,要求大小写、笔顺格式、词距、标点符号正确。
英语书写时,英语句子首字母应该大写,单词的字母与字母间隔要均匀适当。单词之间要空出小写字母a的距离,标点符号要写在正确的位置上,中文和阿拉伯数字一律要占中上两格。书写时不能看一个字母抄一个,一个单词写七八次才写完,既影响速度由影响美观。句子书写,时紧时松,随意连写都是不应该的。
每次写作业,在书写方面对学生都严格规定。起初一律用铅笔书写,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后,才允许分期分批用钢笔书写,直到小学毕业也不放松对学生的书写要求。
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冰冻三寸,非一日之寒的道理,漂亮的英语书写不是一挥而就,而是不断努力的结果,所以应把书写教学贯穿于平时的课堂课外教学中,而不是集中几课时就能完成的。定期举行英语书法展,优秀作业展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促进了学生认真写好作业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二篇:hello小学英语教案hello!教案(thefirstperiod)gradethree
教学目标:
理解和认读单词:teacher,student,classmate,学会“hi,hello”等基本问候语以及“i’m…”句型来介绍自己的名字以及学会认识新的小朋友;如果允许,拓展其他的问候语,例如:nicetomeetyou./howareyou?等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ppt、人物头饰、布偶等等。
教学活动:
1.英语儿歌视频《hello》
2.角色扮演:闻声传宝:hello
3.小小外交官:贴纸
教学过程:
1.warm-up
a.greeting教师与小朋友打招呼,进行日常问候。导入新知。
t:hello,boysandgirls.i’mannie.andi’myourenglishteacher.
canyousay“hello”tome?
ss:hello,annie.
t:verygood!youaresokind!
t:givemefive.
b.教师与小朋友进行热身小活动。
a.“anniesays”standup/sitdown/turnaround...
b.clapyourhands
2.presentation
a.教唱呈现。教师通过播放相关的儿歌视频,鼓励小朋友随着音乐一起拍手,并且教唱,呈现本节课的内容。
t:now,let’sbeginournewclass.
firstly,let’senjoyanewsongandtrytosingittogether.ok?
(1)“接力活动”:学生一个接一个进行口语问答,要求又快又好。
如:a:hello!b!
b:hi!a!hi!c!
c:hi!b!hi!d!
d:hi!c!hello!e!
?
(abcde代表人名)
接力的内容还可以是询问姓名等。如:
c:i’msarah.what’syourname?---d:myname’smike.
e:goodbye!---f:bye-bye.---g:seeyou.
(2)通过图片和单词卡片复习学过的单词crayon,ruler,eraser,pen,pencil.
(3)游戏:通过做touchinggame或matchinggame来复习单词
a:touchinggame:将文具的图片贴在黑板上,请两组同学站队,每次每组一位,听指令并拍文具的图片,先拍到的同学为胜利者,为组赢得一分。
b:matchinggame:分别将已经学过的文具卡片发给学生,每人一张。教师读词,如pencil,拿铅笔的卡片的同学快步跑道前面。此活动可分为男、女生两大组进行。
2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let’slearn
a.教师边说边做:ruler,eraser,pen,pencil.iputtheruler,eraser,pen,pencilinthepencil-case.指着实物教pencil-case。
在教“铅笔袋”pencil-case时,出示“铅笔盒”pencil-box,并说明它们的区别,即:用软皮或塑料制成的通常称为pencil-case,用铁等较坚硬材料制成的叫做pencil-box。同时教pencil-box。
b.通过实物教pencil-case,bag,book,sharpener,用图片教school。
c.新单词教学后,询问学生都知道哪些文具词,和旧单词相结合,可以通过做touchandsay的游戏来进一步练习本课新单词和所学单词。让学生把图片或实物放在书桌上,教师说:“touchyourbook.”,学生须快速指书并大声说:“book”,用此方法练习其它各词。
(2)let’sdo
a:教师边做打开书的动作边说openthebook.然后边做合上书的动作边说closethebook.(重复两次)。再拿起铅笔袋,做打开、合上的动作,并说:openthepencil-case.closethepencil-case.请学生说出open,close的意思。用同样的方法教showmeyoursharpener.carrythebag.等句子。
b:与手偶比一比
将卡通人物用手偶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和这个卡通人物比一比,谁理解的又快又准。教师带上卡通人物的手偶,让一名学生下指令,手偶和学生们进行比赛,教师示范后可让学生亲自戴上手偶,练一练、比一比。
3趣味操练(practice)
(1)就学校和学习相关的文具词做巩固练习。做showmeyour?.的活动。教师让学生将所有学过的文具全部摆在桌上。教师说:“showmeyourbook.”,学生须快速举起书并大声说:“book”。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单词,进行练习。
(2)游戏:画文具。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一种他想画的文具,他每画一笔,就请班上的同学用英文猜他画的是什么文具。如猜得正确,就请下一位同学再重新开始画另一种他想画的文具。其他同学猜。
(3)通过游戏simonsays来练习以show,open,close,put,carry所引导的祈使句。教师发指令学生做动作。但只有听到老师带有simonsays的指令时,才能做出相应的动作,否则就是失败。失败的同学退出游戏。
4课堂评价(assessment)
做活动手册本单元第5部分练习。学生根据录音,圈出所听到的文具。
具体方法和步骤参考如下:
(1)学生看图,用英语说出图中每样文具物品。
(2)教师讲解题目的意思并指导做的方法。
(3)学生听录音做练习。
(4)再放录音,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跟读并互相核对答案,并说出所圈的文具,再通过给花朵涂色进行自我评价。
5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选词游戏:
将学生分为六组,每组各派一个选手,教师说单词,选手快跑到讲台前,找到所说单词,并举起大声读出,正确为胜。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时主要学习有关学校及学习用品的词汇,同时让学生听懂会做一些和上学有关的指示语。由于所学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时可通过实物引入,在学会帮本课时的单词后,可和第二课时所学的部分文具单词结合,使语言的操练过程更加多彩和丰富。与手偶比一比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趣味操练的游戏进一步复习和巩固了所学的文具词汇。
本网推荐其他精彩内容: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范例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3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3、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重难点、关键】:了解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体会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崇高品质;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总理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拉近距离、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周总理照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慈祥的老人吗?(周恩来总理)同学们能认出他来。提问:请问你们在哪些作品或电视、电影了解过周总理?让学生交流说说对周总理的认识。(如《长征》《建国大业》等)
2、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资料,请同学们仔细地看,看完之后,想想和你了解的周总理形象有什么不同?(课件展示《总理逝世时的感人场面》)
3、为什么总理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这么伟大呢?人民为什么这么爱我们的总理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总理的一夜来了解总理是一个怎样的人。(课件展示课题《一夜的工作》)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请大家打开课本,大声地自由朗读《一夜的工作》。(出示课件朗读提示及要求)注意读的时候,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一边读一边思考屏幕上的问题:学生读书时板书课题:《一夜的工作》。
1)课文从哪些方面叙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
2)仔细品读(反复朗读),找出有关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并做上记号。
3)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语句的。
4)作者情不自禁地对自己说了些什么?这些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精读感悟,入境悟情
1、师: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从工作和生活)那么工作和生活分别是怎样的呢?在文中找出两个词来形容一下。
生:答!师:板书:工作劳苦、生活俭朴
2、师:你是怎么发现的?这个词语在哪个地方?你能给大家读读吗?
生:读!
3、那工作劳苦和生活俭朴又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再读课文,仔细找,并想想从这些语句说明了什么?
4、重点研究下列语句:
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把这些地方读一下好吗?)说明周总理的工作量大或者说任务重。(让学生自己概括,教师不失时机的点拨:你是怎么知道?能谈谈你具体的想法吗?)这样学生就能说出从一叠、一尺来高这些词语看出来。(这一句追问,听似平常自然,但无形中已经渗透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和体会句子的内涵的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技巧,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其它的教学与之类似)又如句子他一句一句地审阅不是浏览一遍,抓住了看、画、想、问四个动词感悟到总理工作很认真、一丝不苟;喝一会儿,公鸡叫明说明了周总理的工作时间长。(对重点语句可用课件提示)在学生概括的基础逐一板书:工作量大(任务重),很认真,时间长。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熬夜的滋味吗?请你们谈谈。(生自由谈)是的,熬夜真的很难受,难道总理不难受吗?(难受)但是,我们的总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了人民的利益,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地忘我工作。我们的生活之所以能变得如此美好,就是因为有这一些革命前辈忘我工作,不辞劳苦的心血凝结而成的。没有他们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的国家肯定是落后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落后的。刚才,我们知道了周总理工作劳苦的一面。然而,他辛辛苦苦彻夜未眠整整工作了一夜,那他在生活上又享受到了什么呢?(住的是不是富丽堂皇的宫殿?吃的是不是山珍海味?)
下面我们继续一起来探讨总理生活俭朴方面:
5、请同学们仔细读有关的语句。找出相关的词语,并思考从这些词语你们读懂了什么或是说明了什么?
6、仔细研读下列语句。
住: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用: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又如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一盏台灯,两把小转椅体会到周总理的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吃:一杯绿茶,一小碟花生米体会到饮食简单,在学生体会后,我又进行板书:室内陈设极其简单、饮食简单.
7、师总结: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具体的感受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是么的劳苦,生活是多么的简朴,那我们的总理是不是只有这个晚上才这样拼命工作,饮食才这么简单?(不是的)。结合文章后面的资料袋来加深学生对由一夜的工作到总理一生的工作都是这样的。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总理,我们的新中国才发展得那么快,人民的生活才有那么大的变化。
8、下面我们来看看总理一天的工作日程安排表:(见课文周总理1974年3月26至27日的工作日程表,)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描绘的只是总理一夜的工作,其实每一天,每一夜(板书)总理都是这样不辞辛苦的工作的。进而使学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得以升华。
9、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那个词。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也告诉我们了总理每一夜都是这样工作的。(将最后两自然段用课件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
10、师:同学们,这样的总理,人民喜不喜欢他?值不值得人民尊敬?(当然)从而产生了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板书)之情。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总理,我们今天的生活才这样幸福,我们应该为我们中国有这样的总理而感到自豪。
四、结合资料,升华研读
教师总结:是啊,总理这样的工作,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每个晚上都是这样的,总理正是由于这样积劳成疾,于1972年周总理被确诊得了癌症,于1976年1月8日这一天与世长辞了,有位著名作家说过:世界上休息得最少最少的,就是我们的周总理,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深深地赞颂。(见课件总理1972年确诊为癌症到1976年逝世的资料及周总理逝世的场面课件)(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充分地利用资料,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周总理由一夜的工作到一生的工作的情境,使学生随情入境,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震,从而水到渠成地体会了作者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训练,课外延伸(可见课件提示)
1、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得到了许多的启示,教师应及时提供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学生从现实中,从与同伴的交流中,发生出形形色色的设想,有利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沟通了语文生活的联系。因此,我设计下面的练习: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哪些人是值得我们崇敬和爱戴,他的哪一点给你印象最深。你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写一个小片段。注意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要求像作者何其芳一样,用朴实的语言表现人物伟大的性格特征。)有时间可作为课堂小练笔。
2、课堂教学的时间是短暂而有限的,利用学生的兴趣和意愿,把有限的时间延伸到课后,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搜集有关周总理的阅读(音影)资料进行交流。如:读一读李瑛作《一月的哀思》和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这两首诗歌(网上都有视频,很感人。),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六、下课!
七:附板书设计:
一尺一叠一句一句任务重
工作劳苦画思索想问很认真
一会儿公鸡叫明时间长崇敬
一夜的工作
一张两把一盏办公室陈设简单
生活简朴爱戴
两杯一碟饮食简单
每一夜
第二篇:一夜的工作教案13一夜的工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3、能正确读写:蒙眬、咨询、浏览、简朴、一小碟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总理辛勤工作和简朴生活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而作的演讲,而有一个人却把这种精神刻在心里,戴在胸前,并且毕生用行动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就是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何其芳,在这个思念的季节里,走进总理《一夜的工作》吧。板书(读课题)
2、齐读课前导读,看看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3、简介周恩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词语,理解词语,齐读词语。
2、主要内容填空。
三、小组合作探究。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总理一夜的工作的?(从文中找一句话来回答)相机板书:生活简朴工作劳苦
2、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把描写周总理生活简朴的句子用划出来,把描写他工作劳苦的句子用~~~划出来。
3、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4、集体交流。
5、归纳整理,小结。
四、情感升华
1看到这样的总理,此时此刻作者最想说的是什么?(对自己说??对全世界说??)相机板书:(敬佩、赞叹、爱戴)
2、让我们一起,把我们对总理的崇敬、感激和敬佩之情,告诉大家,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3、同学们,你们看见的仅仅是总理一个晚上的工作。但是,你们怎么敢断定,怎么如此肯定地告诉大家,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的工作的,你们凭什么?凭什么你这样坚决?
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总理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师低沉地介绍)课件出示
4、面对这样的总理,你有什么话想说?(学生自己发表感受)
5、诗人宋晓明的在周总理诞辰100周年时,怀着对总理无限崇敬和爱戴写下了一首诗。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走近我们伟大的总理。
齐声朗读《你是这样的人》
板书:一夜的工作
生活简朴工作劳苦
(敬佩赞叹爱戴)
第三篇:一夜的工作教案课前热身:
1、师生谈话交流。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总理的资料。
3、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电影片断,配上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渲染了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师:看了录像,我想到了这么一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名读)
师:这句诗到底有什么样的含义呢?让我们跟着诗的意境,一起走近总理,一起去感受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板书课题)
二、预习指导
师:昨天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也教给了你们预习的方法,谁记得?
生1:可以通过查阅有关资料。
生2:可以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来学习。
师:中心句你们找到了吗?
生: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师:也就是说,课文是从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这两方面来写总理一夜的工作,那么它们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再读课文。
三、细读体会
师:想怎么读课文?
生:自己读、在小组里读,和好朋友读。
师:老师让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出示要求)。
①找出具体表现总理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的词句,做上标记,与同学交流。
②找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四、汇报交流
生: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我从一尺来高看出总理工作十分劳苦。
师:抓住了一尺来高来体会总理工作劳苦,读书就应该这样,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
师:同学们比划一下,一尺来高有多高?(生比划)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说明总理工作量大。
生2:说明总理工作繁忙,任务重。
师:这么多的文件,总理是怎么审阅的?
生: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有时问我一两句。
师:有许多同学也想读这句话,想读的同学站起来读。(生站起齐读)
师:你从这段话的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了总理工作十分认真。
生2:我抓住审阅这个词体会到总理工作十分细致。
生3:我抓住一边看一边思索体会到总理工作一丝不苟。
生4:我找出了文中的看、画、想、问这四个动词体会到总理态度十分认真,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弄清楚。师:同学们想象一下,总理会思索些什么呢?
生1:他会想到灾区人民的生活。
生2:他会想到大戈壁还没有学校,那儿的孩子没地方上学。
生3:总理会想到台湾还没有回归祖国。
生4:总理还可能会想到怎么才能让农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师:这么繁重的工作,总理应该有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可我们总理生活却十分简朴,你从哪里看出?生:我从室内陈设极其简单看出。
生:我还从总理的夜宵中看出来。
生:总理的夜宵只有一杯绿茶、一小碟花生米。
师:工作了一夜,总理却只喝一杯绿茶,只吃一些花生米,你想到什么?
生:总理你工作这么忙,却只吃这么点东西,你支持得住吗?
师:如果你在总理身边,你能为总理设计一顿美餐吗?
生1:总理应该吃点好吃的,比如燕窝、鲍鱼。
生2:早晨起来要喝些牛奶、吃些鸡蛋。
生3:总理要注意营养,喝些人参汤。
师:课文中还有没有让你感动的地方?
生:总理办公室的陈设简单与宫殿式的房子形成了对比。
师:陈设这么简单,但对于总理来说简单吗?
生:不简单。
师:是什么不简单?
生:总理的品质不简单。
生:是总理的精神不简单。
生:你到隔壁值班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看出总理十分关心别人。
生:总理把休息时间留给别人,自己却在工作。
生:总理说: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我从这里知道总理日理万机,工作很忙。师:她抓住了一个词很好,叫日理万机。除了这个词你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他工作忙呢?
生1:通宵达旦,日夜操劳
生2:夜以继日,不分昼夜
生3:废寝忘食。
生: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份量这句话让我感动,总理生活十分简朴,这让我感到总理形象高大。
(出示句子,生齐读)
师:花生米到底有没有增加?有同学说增加了,有同学说没有增加,应该各有理由。
生:应该有,既然绿茶增加了,花生米应该也有增加。
生:这里实际上是增加,只是增加数量很少。
生:我认为花生米没有增加,因为花生米可以数得清颗数。
生:我不同意,数得清颗数并不代表没有增加,有增加了还是很少,可见总理平时一个人的时候就更少了。(多媒体删去好像,生齐读)
生:这句话是说没有增加。(多媒体加上好像一词)
生;好像没有增加,实际上是增加了。
师:这然话能理解吗?下面我们看一句话。
(多媒体出示句子:周总理的工作虽然是劳苦的,但是他的生活却很简朴。)
师:这句话中出现了一个关联词语是虽然??但是??它有什么作用?
生:它起转折的作用。
生:它把总理工作的劳苦和生活简朴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课文中也有很多类似的句子,请你找出来,用这个关联词语说一句话。
生1:虽然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但是室内陈设极其简单。
生2:文件虽然很多,但是总理还是一丝不苟地审阅。
生3:虽然总理工作了整整一夜,但是夜宵却十分简单。
生4:虽然总理工作了一夜,但是他一句怨言也没有。
生5:虽然已是深夜了,但是总理还在批阅文件。
师:目睹了总理工作的一夜,作者的内心异常激动,他想说些什么呢?(指名一学生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师:谁来评评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样?
生:她没有把作者的激动心情读出来。
师:相信你能把它读好,试试看。(生读)
师:读得怎样?
生:很好。他把感情读出来了。
生:他读出了对总理的崇敬、爱戴。
师:怀着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就能把这两段话读好。不信,同学们试试看。(生练读)
[师范读,生评价后齐读]
师:文中有一个词是高声,所以同学们如果能再高声一点就更好了。(生再次齐读)
师:文中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这位新中国的总理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平易近人;勤政爱民;爱民如子;严于律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作风严谨;兢兢业业??
师:这就是我们的总理,他尽职尽责,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带着这样的心情,让我们看一段录像。
(五)升华情感。
[生观看总理慰问灾区人民的录像]
生:我感受到总理十分关心人民群众,把百姓看成自己的亲人。
师:是啊,总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在1974年身患癌症的时候,总理工作时间表是这样安排的。
[生观看总理工作时间表]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里肯定有很多话要对总理说,不用急,先用笔写下来,写下你此刻最想说的话。(生写感受)
生1:看啊,这就是我们的总理,他日理万机、勤政爱民,我为有这样的总理而自豪。
生2:总理,您这样通宵达旦地工作,我们看到眼里,疼在心里,周总理,我们爱你!
生3:总理,你是我们的好总理,我们永远爱着你,尊敬你,想念你!
生4:总理,我们敬佩您,敬佩你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敬佩您生活是多么简朴,熬夜工作,却只吃一点花生米。我被您的精神深深感动,周总理,我永远爱你,人民永远感谢你。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总理虽然没有舒适的工作环境,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更没有丰厚的社会待遇,但是他却得到了我们的崇敬和爱戴,得到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让我们再来看一看上课时的这句话。
[师生齐读《有的人》]
师:是啊,总理虽然死了,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今天的课就快结束了,老师送给你们一个礼物一篇文章作为课外阅读,藏在你们的书桌里面,回去好好阅读。《一夜的工作》教学反思
龙海市榜山中心福河小学林建成中
上完《一夜的工作》,那一幕幕的教学过程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一、重视情境的创设与气氛的渲染
周恩来是中国的一大伟人,是中华人民的骄傲,但对于21世纪的少年来说,他们却是陌生的,如何拉近总理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和领会总理的伟大人格,这是我们一直思索的问题。于是,我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总理的文章,搜集有关总理的资料,并且在课前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电影片断,配上朗诵诗《周总理,你在哪里》,那悲壮的场面,那凄凉的声音,把学生引入了一个无限悲痛与眷恋的情境中,激起学生对总理的爱戴与崇敬,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抓住学生课堂表现中的精彩点,闪光点进行教学,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有一个细节,我印象十分深刻,在学生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时,有一学生说,总理工作很忙,日理万机。我当即眼睛一亮,说:刚才这位同学用了一个词很好。学生们马上齐说是日理万机。我并没有就此停下,而是继续启发,除了这个词以外,还有什么词也可以形容他工作繁忙呢?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通宵达旦、日夜操劳、夜以继日、不分昼夜、废寝忘食。一连串的词语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深藏的巨大潜能。这是我先前备课时所没有预料到的。
三、深入挖掘教材,不要拘泥于课文表面内容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有别于低年级,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课文的读懂,而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想象、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学《一夜的工作》,我让学生进行了多次想象、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如总理会思索些什么呢?你能为总理设计一顿美餐吗?你觉得总理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写下一句你最想对总理说的话。学生们的独到见解、精彩回答,
其间迸发出来的思维火花,令我感慨万千。
四、课堂上,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思索着。
《一夜的工作》课堂教学评析
龙海市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高嘉添无论从教学设计或从实际课堂教学过程看,本节课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了老教材、新理念的特点。
《一夜的工作》是一篇优秀的传统教材,收编在非课改年段人教版的第十一册语文教材中。执教者不因此而受拘束,从新课标要求出发,大胆设计,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目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整节课自始自终气氛活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会、质疑、答辩、交流和教师的适时点拨等教学过程,感受本课文本从细微处见伟大、从平凡中见高尚的特点。教师从语文学科本身的教学任务、特点、规律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但用自已喜欢的方式阅读,从字里行间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周总理的高尚品质,又学会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较好地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为老教材和非课改年段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理念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实例。
2、多媒体课件朴实无华、运用适时、事半功倍。
执教者在本节课教学中,并没有过多地使用哗众取宠、不切实际的教学课件,只是精选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片断画面,配上柯岩撰写并亲自朗诵的诗词《周总理,你在哪里?》为课前铺垫,音像结合、声情并茂,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为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创设了自然、必要、良好的情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是在学生初步领会周总理生活俭朴、工作劳苦的高尚品质时,适时插播了周总理探访邢台地震灾区老百姓的简短录像和一张《周总理工作的一天》的时间表,有机地拓展了文本内容,充实了周总理的高大形象,加深学生对周总理高尚品质的认识,使学生对周总理的敬佩之情在此得到升华。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以及其所产生的附加值,在这一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同时也使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应当遵循针对性、适时性的原则。
3、展现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的崭新面貌。
执教者对新课程理念的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我们可以从本节课的教学结构安排,领略执教者的风采:名言导入自主学习汇报交流质疑问难升华情感总结照应拓展延伸。教师角色转换理念切实得到落实,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过多的诠释和分析,有的只是点拨与引导、巡视学习小组与学生对话,及时掌握信息反馈。由于教师从真正意义上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学得扎实、有较多的机会展示自我。在汇报交流学习成果和写下你最想对周总理说的话两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迸发出令人难以想象的火花。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新课程理念自然、有机地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从而展现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的崭新面貌,让听课者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当然,在本节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较为明显的是:执教者深怕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有几处在学生未充分发表见解时,便急于打断其发言。不可否认:既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又要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当堂教学任务,确实是一大难题。如何正确处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才能熊掌与鱼翅兼得,那就权且作为我们今后探索的目标。相信通过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对这一问题一定会得出满意答案的。
以上是本人对林建中老师执教《一夜的工作》课堂教学的粗浅认识,仅供参考。如有错误之处,恳请批评指教。
第四篇:一夜的工作《一夜的工作》导学案
丰南区实验小学西校区宋健学
教材分析:
《一夜的工作》节选自作家何其芳的《回忆周恩来同志》。作者在文章中先简要交代了自己得以目睹总理工作的缘由,然后着重叙述了他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时的所见所闻,最后抒发了自己真切的感受。
学习目标:
1、会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记录、浏览、思索、热腾腾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学习并运用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能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了解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学习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了解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学习难点:能学习并运用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课前准备:
导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初读生疑
(一)读阅读提示,明白提示中的要求。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易读错的音、易写错的字和词语。如:蒙胧朦胧
2、查找资料,了解周总理,理解主要内容,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总理一夜的工作吗?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课文从哪些方面叙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用文中具体事例说明。
(2)找出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4、完成自学检测:
(1)辩字组词:
咨()询()旬()碟()
资()殉()峋()蝶()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表示事物单位的词。
一()文件一()花生米两()绿茶一()房子
一()台灯一()写字台两()转椅一()工作
(3)正确读出下面句子中带点字的读音。
a、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b、周总理转()过身来,把小转()椅扶正,然后走进后面去了。(3)根据课文填空。
(4)周总理的夜宵简单具体表现在:(),()。
三、学生合作,研读解疑
1、读完本文后,总理给你留下怎样印象?文章是怎样概括说的?请勾画出来。
2、课文中哪些语句写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哪些语句写出了生活的简朴?
(1)找:自读2至5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抓住好的句子、词语进行体会,并说说这些词好在那里?(初步感受作者朴实无华的语言文字)
(2)读:小组内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3)思:这些情景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哪些描写最让你深思?(结合资料袋《周总理的一天》进一步理解思考。)
(4)赏:抓住关键词美美的朗读,读出周总理的伟大人格,感受作者内心的心潮澎拜、激动。
3、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1)找:作者在回来的路上对自己说了那些话?
(2)思:为什么说这些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a、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里为什么要强调新中国的总理?
b、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为什么要强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
(3)读:反复诵读本段,说出自己读后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畅谈收获
1、文章的题目是一夜的工作,可作者却写了那么多反映总理生活简朴的内容,这是否与题目不符,可结合课文具体语句和资料袋内容从多方面谈谈自己看法!
2、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看一看总理是怎样工作的吧!请大家看插图,把你此时此刻想说的话写在图旁边,然后交流。
3、你还有哪些感受收获?哪些困惑?说一说。
四、课堂检测,阅读积累
(一)选词填空。
无论??总是??不是??而是??虽然??但是??因为??所以??
1、()周总理是国家的领导人,()他的生活非常简朴。
2、周总理审阅文件()浏览一遍就算了,()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3、()我送稿子给总理审阅,()亲眼看见了总理一夜的工作。
4、()工作量有多大,总理()那样一丝不苟。
(二)将括号里使用不当的词划去。
1、出版社的编辑一丝不苟地(浏览、审阅)稿件。
2、周总理仔细地(询问、咨询)灾区人民的生活情况。
3、我们(俭朴、简单)地布置了一下会场。
(三)理解课文。
1、本文从()和()两个方面叙述了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况。写工作劳苦叙述了()、()、()这几个方面的具体事例,生活简朴具体叙述了()、()这两个方面的具体事例。
2、《一夜的工作》一文,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文中将高大的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和()对比;工作量如此之大和()对比;让别人抓紧时间休息跟()对比;工作如此繁重和()对比;抒发了作者对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四)课下搜集阅读周总理的平凡小事,体会总理平凡中的伟大。
五、相关链接,推荐阅读:
1、周恩来知多少:
周恩来:我国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半旗致哀。这是非常罕见的事。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爱戴,而且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崇敬。
2、何其芳(19121977),四川省万县人(今属**万州区),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17岁发表作品。1938年到延安参加革命,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1947年曾两次被派往**,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从事文化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何其芳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同时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写有少量诗作。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
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创作变得平易朴实,乐观豪放。
3、周恩来生命的最后时刻(节选)
1975年6月1日周恩来总理住进了医院。周总理入院以后还一直坚持办公。每天由秘书挑选文件,交邓大姐带到医院。开始时,周总理亲自批阅文件,看参考,看报纸等。后来病情发展,便逐渐由邓大姐来念文件。因为总理平时工作异常繁忙,时间上赶不准,所以没有听广播的习惯。住进医院后就由卫士和护士轮流给总理读报纸,大小消息都得念,一点也不能马虎。
周总理在病床上工作仍然那么认真。甚至在上手术台之前还要批阅文件。住院的日子里,不仅没有改变,相反还加快了自己的工作节奏,一再要求医务人员要把治疗和他的工作统一起来,治疗要适应、配合工作,要使工作不受影响和干扰。他经常是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周总理这种把个人生命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的事举不胜举。
4、第一次文代大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简称。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即北京)召开。周恩来同志在会上作了政治报告。
5、中南海中海和南海的合称。位于天安门和故宫博物院的西侧,始建于辽、金,经元、明、清各朝代扩建。新中国建立后,中南海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所在地。
6、政务院我国最高行政机关。1954年以前我国中央人民政府用此名称,后改为国务院。
7、推荐阅读:《有的人》《周总理你在哪》《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第五篇:《一夜的工作》《一夜的工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南鹰小学江旭
一、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
2.抓住课文重点语句,体会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感受他伟大的人格。
3.领悟本文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教育学生懂得最美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受到周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感受作者强烈的感情。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你那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在你那聪明灵气的心目中,你一定有最敬佩的人,他(她)是
2、是呀,你们心目中的那些人或多或少都有他们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我们今天将走进全世界都敬佩的一位伟人喊出他的名字周总理。(板书:周总理)
3、孩子们,历史的变迁,世界轮回,改变不了周总理在人们心目中那伟岸的高大身影。1998年3月5日,这一天,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就在那一年,有一位叫宋小明的诗人,怀着对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爱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课件展示,师有感情地诵读)
《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
在你的胸前写下
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
用你的眼睛诉说
你是这样的人
不用多想不用多问
你就是这样的人
不能不想不能不问
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
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
用你的微笑回答
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
人们在心里呼唤
你是这样的人
1、请读一读宋小明为总理写下的这一首诗,读一读,诗的什么地方感动了你?
2、来,举手告诉大家,什么地方感动了你?
3、不是一点点伤痛,而是(生跟着说:所有的伤痛),有哪一位能把所有的伤痛都藏在自己的身上?这样的人。
4、你感动吗?为什么诗人会写下这样感动的诗句?究竟是总理的什么感动了这位诗人?我们一起走进总理的一夜。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请大家拿起课本,大声朗读《一夜的工作》。注意,读的时候,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一边读一边琢磨一个问题:读完总理的一夜后,你想用什么词语来表达你读后的感受?明白吗?
2、孩子们真会读书,一边读一边在思考,用心读才有效啊。同学们,周总理的这以夜,你默默的看了,我想你也静静的想了,你想用那个词来概括,这是怎样的一夜?
3、看啊,我从你们的诉说中,看到了一位劳苦、简朴的总理。如果说两个字的词儿是精练,那四个字的词儿一定能让总理这个形象更丰满。谁能用四个字儿的词说说这是怎样的夜?
三、品读句子,深入感知课文
1、你们提出来的这些词当中,你感受最深的一个:可能有人对劳苦感受特别深,可能有人对鞠躬尽瘁感受特别深,也可能有人对简朴感受特别深,好,就把这个词儿抓住,带着这个词儿,再去读书,看看书的什么字里行间,书的哪些句子,让你对这一点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请把它用波浪线划下来,明白吗?
2、孩子们,找出句子还不够,还要细细的品,心里品也不够,还要在那句让你感动的地方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
3、现在了解一下,哪些同学对这一夜的简朴感受特别深,而且已经找到了相应的句子,哪些同学?好,请你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一)课件出示: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
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4、读得非常好!非常流利。来,咱们一起读一读刚才他发现的这几句话。
5、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几句话中突然有个词儿跳出来,跳到你的眼前。来,再读一读,看看哪个词儿在你的眼前突然跳了出来。
6、告诉大家,哪个词儿在你的眼前突然跳了出来。
7、哪个词儿?怎么样的简单?
8、极其简单,两个词儿同时跳出来了,是吗?(板书简单,意味深长地在简单下面划了两条线)没有想到,在简单前面还加了一个极其。(师在极其上圈了一下)换个词儿?
9不够不够还是不够!只有这个词(教师手指黑板上的极其两字)才够,一起读
10、一起读这几句话,体会体会,为什么作者在简单前面还要加极其,而且加的不是十分,不是非常,不是很,而是极其,再读。
11、说说,你肯定有话想说,为什么在简单前面要加极其。
12、孩子们,那样陈设简单的办公室是我们总理的办公室吗?来,一起读,我们一起看一看总理极其简单的办公室,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办公室。
13、还有哪个词跳入了你的眼睛?女孩子读书啊,心就是细。注意宫殿这个词儿,想开去啊!你们会想到这个房子过去的主人可能会是谁?
14、你们不妨想一想,比皇帝还大的亲王,他的房子里曾经会有些什么东西?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想,可能会有些什么东西?
15、是呀,那样高大,那样华美的宫殿,应该有、、、应该有、、、、更应该有、、、、然而,总理用它来做办公室,有古董没有?有金银珠宝没?、、、
16、什么都没有,只有什么,再读。简单吗?(面向黑板,指着简单二字)这才是极其简单呀!(在极其上又画了两个重点符号)同学们不要忘记,现在房子的主人是谁呀?
17、周总理是堂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啊,想一想,他的手中握有怎样大的权力?再想一想,他的肩上挑着多么沉重的担子?你说这样的一位总理,他的办公室里边,他的房子里边应该摆上些什么?你忍心吗?你来替我们的总理布置一下办公室,你觉得应该放些什么?
18、孩子们,你们多么体贴我们的总理呀,真不愧是华夏的好子孙,然而,我们的总想要这些吗?他一心只想、、、、、
19、是的,总理就是这样的人,为自己想的少的人。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我相信,你们一定会读出别样的感情来。
过度:真好,看得出,咱们一起被总理的人品和精神给深深地感动了。当然,感动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比如
课件出示:总理招呼我坐到他的写字台对面,让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稿子,这是被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的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划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1、来,我们一起再经历一回感动,读她刚才读过的话,从这个地方开始:他一句句地审阅
2、请问,这几句话中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这不是普通地浏览,而是在审阅。(板书,并在审阅下面画上三角形,又在审阅上画了一个圈,回过头)细细地读。一边看一边还要思索,这才是审阅。为什么要划一个小圆圈呢?只有这样才叫审阅。还有吗?
说得好,相当长的时间才看一份文件,这才叫,你还有吗?。对呀,你们所说的这一切,足以让我感觉到总理看一份文件容易吗?
3、是呀!总理审阅稿件极其的不容易啊,来,我们一起读这几句话。
4、这是一种怎样的审阅啊?是啊,同学们,总理这样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极其认真地审阅的仅仅是这一份文件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心走进这极其不简单的一夜。
5、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坐在那一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了他今天晚上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生齐读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划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
6、夜很静了,人们早已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的总理却依然坐在那一张不大的写字台前,审阅着他的文件,只见他(生齐读,同上。)
7、夜很静很静,我们只听到了时钟上嘀嗒嘀嗒地走着,总理揉了揉疲倦的眼睛,又拿出了一份文件审阅起来,只见他(生齐读,同上。)
8、东方发白,晨曦微露,天就要亮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拿出了今天晚上要审阅的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生齐读,同上。)
9、同学们,他在思考些什么?一个堂堂大国的总理,从政治到军事到经济到文化,从国家大事到平民百姓,想一想,他有多少问题要思索,有多少疑难要解决。今天晚上,总理在想些什么?把它写下来。
课件(抒情委婉的音乐缓缓响起,学生开始写话)
千万不要忘记,他是一个大国的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很多重要问题,重大的事情等着他去处理。
10、来,同学们,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走进总理的夜晚,走近他的内心世界。夜很静,周总理一句句地审阅着文件,那不是普通地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他想着
11、孩子们,你们想的那些事总理都想到了,还有你们没有想到的他也想到了,他要报答党和祖国人民的恩情,他要完成的是党和祖国人民的重托。一个夜晚,不简单,不平凡,我们的总理要思考那么多那么多的问题哦!难怪,那天晚上,在回来的路上,我发出由衷的赞叹,我看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的一夜,他是那样得,那样得。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课件呈现课文语段。)
12、请问,你是带着一种怎样的感情读这段话的?
13、同学们,你们看见的仅仅是总理一个晚上的工作。这只是他生命一个夜晚,做一夜的好总理容易,可做一辈子的好总理难,做一位好总理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就更难,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总理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
课件出示:(师低沉地介绍)
1972年,周总理被确诊患了癌症。
1975年,周总理的病情开始恶化,但他仍然拖着只剩下30公斤的重病之躯继续顽强的工作。
6月10日,他会见了菲律宾总统马克斯。
8月26日,他在医院会见柬甫寨首相西哈努克亲王。
9月7日,他不顾病情的严重恶化,与医务人员的一再劝阻,坚持会见罗马尼亚党政代表。
9月20日,他做第四次大手术,在进入手术室前一刻,他握住小平同志的手,鼓励他把工作做好。
10月24日,他做了第五次大手术,这次手术后,他一再叮嘱邓颖超死后不要保留骨灰。
12月20日,生命已经处于垂危状态的周总理,向前来的罗长青询问台湾的近况,说话不到十五分钟,他就昏迷了过去。
1月7日,深夜11时,总理从昏迷中苏醒,用微弱的声音对身边的医生说,我这里没什么,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周总理活着的时候说的最后一句话。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的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教师读至此声音哽咽,许多学生的眼里充满着泪水)
14、面对这样的总理,你有什么话想说?总理在天有灵,听了你的回答,他也会安慰的。同学们,我们的心应该永远刻着我们总理的名字,为什么?因为你就是这样的人啊,我们一起再读这首诗,你是这样的人。
课件出示:《你是这样(请你收藏好范文,请便下次访问WwW.HaOWORd.coM)的人》
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
在你的胸前写下
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
用你的眼睛诉说
你是这样的人
不用多想不用多问
你就是这样的人
不能不想不能不问
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
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
用你的微笑回答
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
人们在心里呼唤
你是这样的人
师:(激昂地)同学们,1998年3月5日,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作曲家,叫三宝,他读了这首诗,他深深地被这首诗感动了,他更被总理的伟大人格和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写了一首无比感人的歌曲。让我们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走近我们伟大的总理。
(播放视频歌曲《你是这样的人》,全体起立,神情严肃而庄重)
附:板书设计
13一夜的工作
工作劳苦
周总理骄傲、自豪
生活简朴
好范文网向你推荐其他文章:一夜的工作
读书笔记班主任工作
《把工作做好》读书笔记
个案工作读书笔记
《班主任工作》读书笔记
教学内容:课本第85页~87页内容,完成相应的“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二十二的第1~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与直径;理解掌握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使学生能正确地较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重点:圆的特征;圆的半径、直径及其关系。
难点:掌握圆的正确画法。
教具准备:圆规、直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及圆形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学过了一些平面直线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知道这些图形的特征与周长、面积计算方法,但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物体,如硬币、钟面、圆桌面、cd唱片等,这些物体形状是不是直线形?(不是)是什么形?(圆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圆的一些基本特征。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教学圆的特征。
1.通过对比认识圆。
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直线图形(教师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逐一出示。)与老师手上的圆有什么不同呢?(圆由曲线所围成的)
(1)找圆心。
请学生都拿出已备好的圆形纸,让学生把圆进行对折,使上、下两部分完全重合,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反复几次。让学生把折痕用铅笔画下来。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
说明: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半径与直径。
让学生用刻度尺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请学生报出测量的结果,并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把有关数据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黑板的图中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告诉学生这线段叫做半径。
让学生在自己的学具圆里用笔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它们的长度。问:你还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可画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1
第四单元
再让学生量一量在自己的学具圆用笔画的通过圆心的线段(折痕),问:通过量度,你又发现什么?(学生得出:这些线段都相等。把有关数据写在黑板上。)
说明:我们把圆对折时,看到每条折痕都通过圆心。这些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让同桌的两位同学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说明:这两个是等圆。通过刚才的量度,你发现了什么?(在两上等圆里半径都相等,直径也都相等。)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据,问:“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直径长度等于半径的两倍,或者说半径长度等于直径的一半。)
d板书:d=2r或r?2
小结: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阅读课本,让学生把课本中有关圆心、半径、直径的定义读一遍。
练习:做第86页上面的“做一做”。
2.圆的画法。
(1)认识画圆的工具和使用。
画圆的工具有很多,这里着重介绍圆规。圆规有两脚,它的一脚有针尖,另一脚有铅笔尖(或粉笔)。使用时针尖一脚固定在一点上,右手握圆规,左手按住纸,不要用力过大,另一脚旋转画圆。
正是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即半径),都相等这一原理,我们才可以用圆规来画圆。
(2)用圆规画圆的步骤。
a.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距离(即半径)。
b.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选好的一点(即圆心)上。
c.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学生阅读课本第87页的内容。
提示学生注意:在画圆的过程中,定在一点上的圆规的针尖一定不能移动。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在画圆的过程中不能改变。
小结:圆的位置和大小是由圆心和半径决定的;但圆的大小取决于半径的长短,与圆心无关。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二的第1~4题。
总结:
①圆的半径与直径是射线呢?直线呢?还是线段?
②同圆或等圆中的半径与直径关系怎样?说出它们之间关系的公式?
③“两端都在圆是的线段,叫做直径。”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第四单元
④用圆规画圆要按哪三个步骤?⑤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⑥圆的大小取决于什么?
四、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5、6题。
课后小结: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第五册《周长的认识》漳州市华安县第二实验小学苏小玲邮编:363800手机:13709303506
《周长的认识》
华安第二实验小学苏小玲
设计理念
这是一堂概念理解课,必须把枯燥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易于让学生接受。因此在此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让学生多感官地感知周长的意义,同时通过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整堂课的教学手段的选择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五册第41页的
内容。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
3.初步渗透平移、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
1.联系具体的生活情境,通过描一描、指一指、找一找、判一判、算一算、量一量等环节,帮助学生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举例,加强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3.通过量树叶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协作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结合实物,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
2.每生准备直尺、彩笔、树叶、毛线、软尺等。
3.图画纸、作业纸各一。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秋景视频,供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活动一)生画树叶一周的边线,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
3、动画演示树叶的周长,并揭题。
【设计意图:通过画叶子边线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探索新知:
一、建立表象,形成概念。
1、(探究一)边指边说三角形、长方形的周长,给周长下定义。
2、(活动二)找生活中具体实物某个面的周长。
3、(探究二)通过判断,深化理解周长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指一指、说一说、判一判、找一找等活动,建立周长的定义,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二、运用概念,计算周长。
1、(探究三)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长方形的周长。
2、(活动三)运用化曲为直的思想,合作测量树叶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操作活动,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定义,并让学生运用概念,学会计算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量树叶周长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感受合作的意义,同时,初步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综合应用:
1.练习——“谁走的路线长?”,渗透平移的数学思想求周长。
2.猜、量教师的腰围,介绍神奇的周长。
3.运用周长,创造图形。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设计说明
《认识周长》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41页的教学内容,该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同时,又为今后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打伏笔。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紧密地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进行平移数学思想的渗透。为此,本节课先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再指一指规则图形的周长给学生一个直观感知的过程,再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的教学,有效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注重处理好以下问题:
一、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好奇心。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而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前,教师通过播放一段秋景,使学生感受到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还是一个落叶纷飞的季节。然后从漂亮的树叶导入课题,这样,一下子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注重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本节课,教师既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找身边物体的周长,如地面的周长,课桌桌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电视屏幕的周长等,又能把数学知识还原生活。介绍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找裁缝师傅做裤子,需要量腰围,运动员绕操场跑一圈的路程等,以此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深化对周长含义的理解,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在操作中感知。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要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因此在教学周长定义时,教师通过“描一描”、“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等多种手段来深化学生对周长的意义理解。
1、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建立周长概念的表象。
2、通过指一指、说一说三角形、长方形、圆形三个平面图形的周长,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
3、通过判断哪些图形有周长,体会周长指的是外边线一周的长度。由此深化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4、通过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长方形的周长,使学生能应用周长的概念,
解决数学问题。
四、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
孩子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孩子学会思考、会分析,变聪明。
1、教学中,教师能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树叶的周长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工具,初步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并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圆的周长计算打下伏笔。
2、通过比较周长,渗透平移思想,让学生通过比一比、移一移来比较两组图形周长是否一样。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节课让学生在格子图里画周长为16厘米的各种图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总之,本节课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判一判、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自己去体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花边有多少》教学设计
大连花园口实验小学肖杰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数学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认识了长方形,知道长方形的特点,对图形的周长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了解了长方形特点,学会了测量,了解了一些测量单位并对周长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校计算其他图形周长、面积的基础。
教材通过让学生计算“花边有多长”帮助学生探索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而归纳出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激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教学方法。
花边有多长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周长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什么?生:图形的周长。
2、那么什么又是图形的周长?生: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二、情境导入:
我们班下周要召开主题中队会了,为了使我们的教室更加美丽,我们要在黑板的周围围上一圈漂亮的花边,我们买多少花边材料呢?
如果买多了浪费,少了又不好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设计一下,看看花边有多长合适,好吗?
(板书课题:花边有多长)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下面大家来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花边绕黑板转了一周)这就是我们的黑板,老师给黑板布置漂亮的花边,花边是怎样布置的?
生:花边是绕着黑板的边遍布置的。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要想知道花边有多长,就是求什么呢/
生:得计算黑板的周长。
师:黑板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呢?
生:黑板是长方形,它有4条边。相对的两条边相等。两条长的边叫长,两条短的边叫宽。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两条信息(大屏幕出示: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谁来读一下?(找生读)
我们根据这两条信息可以求出什么?
生1:我们可以求出黑板的周长。
生2:我们还可以求出花边至少有多长。
(大屏幕出示问题:花边至少有多长?)
2、师:花边有多长?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再在小组里交流,看哪组的算法多,方法妙。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活动)
汇报交流(4人小组交流,汇报算法和算理。哪一种方法简便,喜欢哪一种。)
师:谁来汇报你们的想法?并用文字来表示这种算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生1:我把4条边加起来,34+12+34+12=92(分米)
长+宽+长+宽
生2、我把两个长和两个宽加起来,34×2+12×2=92(分米)
长×2+宽×2
生3、我把长和宽加起来,再乘2,(34+12)×2=92(分米)
(长+宽)×2
师:同学们的算法都很好,你们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1、尝试练习
师:同学们的想法有道理,哪种方法有对又快呢?下面比一比好吗?
同学们翻开课本47页,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做一做”的两个长方形的周长,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分3组,每组选择一种算法,指名到黑板板演。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现在你觉得哪种算法最好?
生:第3种方法最好,简便,算起来快,不容易出错。
师:说的非常好,以后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
2、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大屏幕出示)
(1)求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2)下面是一块长方形的草坪,求草坪的周长。
(3)考考你:学校足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宽75米。张明沿着足球场跑了2圈,跑了多少米?
(4)动手操作:自己动手用两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板,把它们拼起来,算一算所拼成的图形的周长。
学生课堂完成不了,课后继续操作研究。
五、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学得很认真,说说你们的收获吧。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最大的特点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学习数学,理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习,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不断发展。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张扬学生思维的个性。
本节课不足之处:对于小孩子,从小就要培养有根有据地清清楚楚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说完整的话。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孩子已经把长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忘了,表达的语言不够准确,有很多可以写出来,但是就是说不清楚;还有的孩子不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教师长期训练,让教学的评价手段多样化。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案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口算
600÷627÷3240÷8160÷4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2.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42÷252÷2
3.师:42÷2等于多少(生:42÷2=21)你是怎么想的?
(生:40÷2=202÷2=120+1=21)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例1:42÷2=21
(1)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地一种算法,简单、竖式短,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师边用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师配合补充)
(4)让学生质疑
(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会提出第一种竖式也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案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屏摹上显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闪烁。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请你支持)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
v(立方米)
v(立方米)
60
52
126
4.5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
c教师板书: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同学的质疑:3.14×()×1.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
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xuejihua/4396.html
下一篇:生本教学小学英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