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高三语文个人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7

高三语文个人教学反思10篇。

教师是天底下最为特殊的职业,今日的师德水准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当下一阶段的教学即将开始时,也是时候准备教案了。教案可以让老师和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你是否写起教案来就毫无头绪?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篇关于《高三语文个人教学反思》的文章,希望我的故事能够给您带来一些感动!

高三语文个人教学反思【篇1】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17,18班两个复习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语文这个科目博大精深,我还需要不断学习。自九月份以来,我先后听了张贤斌、黄详珍、张华、张艳四位老师的课,在听课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对我的后期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张贤斌老师担任特奥班的教学工作,教学进度比我们快,我们还在复习新闻和访谈的时候,他的班已经在复习传记了。张老师备课详细,知识储备丰富,在教授过程中引导有方,深入浅出,善于抓住重点,对相关知识实时补充,讲解详细,补充全面,声音洪亮。黄详珍老师作为资深语文教师,传记文本解读细致,循循善诱,重点突出,体现出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张华老师讲的传记,能从本班的实际学情出发,低起点,小步子,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步一步调动起来,让文化课薄弱的班级也能在语文课堂上活跃起来,充分体现出高效课堂的特点,教师评价点拨及时到位,展示了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张艳老师,课堂于平静中充满灵动,教师善于引导安排,学生能积极响应,沉浸在文本中并快速捕捉有效信息,有序整理规范答案。她的课在如何读懂文本方面给我以极大的启示。

以上是我听课的总体感受,对我来说,每一节课都有收获,让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但在听课中我也有一些个人的思考。从学校当前的指导思想来看,学生上高中的目的是为考大学,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在强调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确,现在的学生语文素养普遍较低,阅读量很小,输入的少必然导致输出也少,我们的高中教育时间很紧,几乎没有给学生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虽印发有一些晨读晚读资料,但这些快餐式的阅读未必在培养学生素养方面起到多大作用。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还在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用渊博的知识给学生以灌输着“素养”。在高考中,这些灌输的素养未必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某种程度上,老师讲的快,学生记得快,老师走的快,学生忘的快。由此我认为,高三语文再奢谈培养语文素养为时已晚,把知识讲的过细,过精,反而耽误时间。我校高考要突破高考个数和质量,靠老师讲,靠学生互教是不现实的,高三复习,要把训练落实到位,在训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好的学生,提高训练难度,减少他们做简单重复劳动的量,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在听课过程中,当然也包括我自己的班,学生的作业负担都比较沉重,老师讲课过程中学生没有充分的自由训练的时间,如果能把课堂内容在精简一点,老师再少讲一点,效果或许会更好一点。

对于传记类文本阅读,各位老师已经复习过半,在复习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按部就班,已经不符合新题型的需要,我们在训练过程中,还要注意针对新题型的引导训练,加强简答题的答题规范训练,因为文本的阅读最终都要归结到答题上。读懂文本是答题的基础,但读懂文本不等于会答题,答好题。因此在我们后期的课堂上还应注意加强答题规范的训练。

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要努力学习以上几位位老师的优点,进一步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在高效复习方面多动一些脑筋,力争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

高三语文个人教学反思【篇2】

高三,犹如马拉松长跑的最后冲刺部分,稍有闪失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因为我是第一年带高三,所以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在邓老师等备课组老师的帮助下,我对复习备考逐渐熟悉起来,高考结果两个文科普通班均取得市平均分以上的较好成绩。

反思成绩的取得,就个人而言,我认为要以新课标为指导,夯实“双基”,突出重点,堂堂落实。

在此,我理解的“双基”仍然是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考纲考查六种能力,分别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能力,就基础知识而言,考察内容包含识记中古诗词默写,文言实词意义积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十八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几种句式用法,语言文字运用中需要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积累常见词语(包括熟语)的意义,弄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几种类型病句的特点。掌握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此外,基础知识还应该包括选考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以及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诗歌常用表达技巧、常见题材、体裁特点、语言特色、古典意象等知识;作文常用文体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的特点与写法;谋篇布局的技巧等。当然,广义理解积累,还可以包括阅读量的积累,作文素材的积累,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积累,但我认为在高三备考阶段,能做到狭义积累就足够了。

基础能力的形成是以基础知识为前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不是空中楼阁,但它又高于基础知识,缺乏基础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就如散落沙子,是零碎不成系统的,是不能建构于学生知识体系中的,故而,在备考阶段,教师应多些方法指导,也即概括总结然后让学生训练变成基础能力。

以探究能力举例,首先应该明确选考两种文体所考查能力的差异。文学类文本是这样定义的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⑵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而实用类文本则是这样定义的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因为文本文体的特性,故而在考查能力上其措辞是有差异的。文学类文本是表现型的,是社会生活经过作家内心主观心灵加工过的艺术生活,甚至优秀作品往往是时代与民族的缩影,人文性非常强,流传久远,所谓形象大于思维,所以它具有多样阐释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探究能力用词是“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而实用类文体则比较客观,即时性强,主题较为单向,所以探究能力用词为“深层”意蕴;“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疑点和难点”。

其次,针对不同,在培养能力上应区别对待。对实用文体,应该是在分析综合、理解鉴赏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人生观,认识文本叙述对象体现的精神与人生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质疑释疑能力。而文学类文本,应该是在掌握常见表达技巧、塑造人物方法基础上,培养学生联系作家写作风格,结合时代背景探讨其丰富的含义。

总之,“双基”是我们备考的根据,也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能把学生安全送抵高考考场。然而,因为备

考时间的急迫,因而在具体备考过程中,我们还必须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重点需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就我所教学生说来,我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古文阅读与作文上。

首先,我认为这两块是分数争夺高地,易得易失。就古文来说,因为考试能力要求不高,只需要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题型比较固定,变数小,知识点好把握,易于提高,而学生因为对古文兴趣不大,所以这个阵地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因而,我认为只要认真备考,这个分数比较容易提高。就作文来说,经过十年来写作积累,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如何在有效时间内迅速提高,毫无疑问,这半壁江山意义非同一般。

其次,相比较其它考查内容,这两块学生备考热情更为高涨。我留心过一个奇怪现象,每次我上完作文课,学生不等下课就会迫不及待围拢过来提问;来办公室问我问题的大部分是关于古文。在改卷中,我就留心一些学生的答卷,我发现那些平时上课不认真而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文学阅读却答得很有条理。这促使我去思考,语文是需要深厚积累的,在提出大语文概念后,这一点更加鲜明地体现。有些学生很用功,但他无论如何都不明白《家》中的鸣风为何要自杀。因为备考时间的紧张,所以,我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容易快速提分的项目上,这是我的一点浅见。

在备考中,关键是落实,这是至今我仍在反思的一点。这种落实指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的重难点落实,指教师布置的作业有针对性的落实,指在学生身上的落实,应该识记的应利用早读课、课外辅导落实,应该完成的作业要生生落实。在语文尴尬存于现今的情况下,落实更加重要。

高三语文个人教学反思【篇3】

执教高三,时常让我有种想逃的感觉,我经常扪心自问,语文的乐趣在哪里?高一二开学之初,语文书还会成为“新宠”,被禁止带课外书的学生追捧一段时间,可长长的的高三甚至连这点愉悦都没了。

咬文嚼字的字音字形练习,百做不会的阅读练习,生涩牵强的诗歌鉴赏……这一切被老师和学生共同厌弃着,可又无可奈何的重复着。

发下一张模拟卷,学生大都勤勤恳恳的做完语基练习,而对作文甚至阅读弃之不理。问他们为什么不做,他们的回答是:不会做,浪费时间!他们甚至还有一个无可辩驳的理由:如果能在选择题和默写上少失分甚至不失分,语文分数就不会低,阅读和写作只要不出大差错,一般平均值上下,差异不大。

我常常在想,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吗,不是应该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体验我们的母语之美吗?长长的高三,没有一本教材,这自我发挥的一年,我们该做些什么来为我们的母语增添色彩?

一、高三语文的现实:尴尬艰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愿景不强,动力不足。语文成绩“考低分难”,“考高分也难”,语文学科的考分差距不会太大,而数理化成绩相对收效较快,又容易拉开距离,导致学生“无心语文”教学高耗,复习低效。高三复习的展开,就意味着“题海战役”的打响。这种机械的题海训练,消耗师生大量精力,但最终却是收获甚微的感觉。我曾经就学生的复习情况做过小范围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复习都没有“个性”.反复的练习与讲解,达到的是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效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收效却“惨不忍睹”.

课堂沉闷,学生机械。教师感叹“复习课难上”,学生埋怨“复习课没劲”.知识点的回顾、课堂练习的讲解是高三语文的主要模式,这种单一的模式,往往会相对沉闷,缺乏激情与活力。

现实处境如此,那么高三语文是不是真的无计可施,无处用力了?

二、破冰方式探讨:事在人为,多管齐下巧引导。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一堂课成功不成功,评价的关键就是两字“幸福”---教的幸福,学的幸福。课堂是双向互动式的,说到底也是情感的交流,学生愉悦幸福了,教师大抵也就拥有了职业幸福感,而学生的幸福感归根结底来源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明白了这点,教学也就不是无从下手了。

1.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高三语文的保障。

我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你最喜欢什么课?最喜欢什么老师?调查结果两者惊人的吻合,很多学生往往是因为喜欢这个老师,然后才爱上了这门课,这个调查结果不得不令人深思。

高三老师,在情感上占有优势,教师要合理利用这种优势。学生毕业后回校探望的往往是高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与部分师生关系特别好的老师。由此,我们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课外多关心指导学生,多参与班级活动,把自己从讲台上移位到学生中;课内要把教学情感交流、沟通得恰到好处,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课堂氛围轻松,师生沟通无障碍,让每一堂课,每一次相处都带有温暖的色彩。“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生为爱己者学。

2.多样的学习目标,是高三语文的驱动力。

语文学科和数理化不一样,“学习的收效率”不一样,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够高。尤其是高三,学生的功利性特别强,这本无可厚非,可未免有些舍本逐末,学习语文的价值也被无限缩小。

在进入高三学习的初期,教师就应该让学生确立“学习语文的意义是深远绵长的”这种观点。字音字形题训练的时候大多数同学就会有这种感觉“感情以往读了(写了)十几年都读错(写错)了?”这时候教师大可借题发挥,渲染读写的重要性,并有效调整训练方式,避免单一乏味的“题海战”.对于这种单一内容的训练,竞赛(男女生竞赛、小组竞赛、汉字读写竞赛等)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此外,教师也可以用职业前景的展望作诱因,明确学习语文重要性,尤其强调会写作、能阅读的重要性。国内国考、各类事业单位招考的样卷可以让学生接触下,像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基本上考的就是写作能力。

语文不仅是高考中的重头戏,还是以后迈入社会应付各类考试的敲门砖。针对高三特点,教师可以适当的以这种“功利性”予以诱导与激励。

当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目的性不再那么单一,不那么急于求成,不“唯分是图”的时候,功利性就会不那么强,学习的动力也会增强,也会有部分学生会有意识的更重视读写说综合能力的培养。

3.优化课堂教学,是高三语文的方向。

有人说,高三是最好教的,无非就是发试卷、讲试卷,高三不需要煞费苦心的安排教学过程。乍听,感觉高三真的就是这么回事,可再一想就觉得这种想法其实就是高三教学“无味”的根源,高三老师还是老师,高三学生也还是学生,每一堂课都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这个根本没变,教学又怎能发生本质变化?

就算是一道简单的字音题,教师为主导的讲和以学生为主导的解也是不全相同的;一篇阅读,文章冗长,有些文章非常优美,教师只顾题目,全然不带欣赏,单纯的按照题目逐题分析,学生难免会感到乏味。即使只是讲题,不同的讲解方式收效也是不一样的,老师讲解学生记笔记是一种;学生互评答案,然后纠错,再整理也是一种。

教学内容越容易陷入枯燥泥淖的时候,教师越是要想方设法去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语基知识巩固课,传统的听写默写是不是可以改变为竞赛打擂台方式,输赢自有奖赏与惩罚;课外摘抄,每周一抄是否可以择优录用,印上学生姓名摘录整理成册交流与展示;写作训练,教师可否尝试下下水作文,去掉名字放入学生习作中让学生品鉴……高三语文课堂教学容易枯燥、乏味,但只要能做有心人,也完全可以优化与细化。

4.重视阅读与写作,是高三语文的重心。

在高三教学中,师生都认可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可又都不愿在这两点上花大力气,归根结底是因为收效慢,讲解练习又颇费时间。

对此,师生不仅要转变观念,更要去寻找一些合适的途径啃下这块硬骨头。我绝对相信只有把握好阅读与写作,才能为语文添彩。只重视字音字形的语文,不是真正的语文。

语文二字在我看来是“言吾心声的文字”,语文的外延非常宽泛,最终是来自生活,回归生活,能表达自我,抒发性灵。所以,我要求学生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高三学习中分一点时间给自己,用于读报,看书,看名人微博,甚至可以去写点文字更更微博,要求学生把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利用生活的大环境来促进语文的学习。

课堂教学上笔者把中央新闻频道的《新闻1+1》和湖南卫视的《岳麓实践论》搬进课堂,于每周三给学生看视频并要求撰写时事评论。

遇到节假日,要求学生关注社会,把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记录下来并撰写评论,返校后的第一节课以抽签方式让学生讲述自己所选的新闻并发表观点。每周三的时评内容固定,学生就同一个事例发表不同观点,所谓各抒己见;节假日的时评学生自主选择,内容不定,通过交流分享扩大信息量。

笔者对学生时评写作不作字数要求,只要求学生能做到以下几点:亮观点(态度鲜明,我认为、我觉得、我赞成);有分析(结合材料,可正面阐述,反面剖析;深入挖掘底蕴及人生价值);联系实际,提出意见建议。这样的方式很受学生欢迎,更难得的是没有一个学生对观后写时评提出异议,大家都觉得写这样的文章有话可说,有表达的欲望。事实上,看视频也是一种阅读,是对社会的阅读,像主持人那样能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而撰写时评更是训练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表达出了心中所想。

从这个事例可见,只要阅读内容选择得当,写作教学就可以自然渗透。

三、高三语文的前景:不惧蜗行,病树前头万木春。

虽然对现阶段的高三语文,大多数人还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可又是“不得不爱”.作为母语,作为高考高分值学科,都需要我们教师发挥聪明才智,研究学情、研究考纲,在高考教学与美的欣赏上找到好的契合点,从而不仅能进行有效地复习,还能让学生爱上我们瑰丽多姿的国语。

虽然目前这有难度,因为语文教学毕竟还是戴着镣铐在跳舞。高考的要求、教师教学习惯的束缚、学生学习习惯的偏差,诸多因素导致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三语文教学的蜕变注定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

但是,审视当下的语文大环境,我们看到前景也是乐观的: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这个弊病,并有意识的在改变;新课改下,学生的主体性也越来越被重视,学生表达自我的能力在逐渐提高;教学管理上,也在不断创新,选修课、社团等发展为有助于有文学爱好的学生发展兴趣特长。此外,大量公众媒体开始关注语文教学,并不断丰富着语文教学的手段,为语文教学发声。眼下热门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让大众意识到了语基知识的重要性;《百家讲坛》《子午书简》《国际华语辩论赛》等节目不仅充实丰富着语文教学,更让学生见识了博学多闻、能言善辩的风采,不禁心向往之。

因此,虽是高三复习教学,教师仍要发掘一切可发掘的因素,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舞台,充分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把上语文课变成一种期盼。只有当学生拥有学习内驱力的时候,枯燥的语基知识才不会枯燥,耗时的阅读与写作训练才会被接受,正所谓“心甘”才能“情愿”.

打破坚冰,高三的语文终会迎来温暖春天!

高三语文个人教学反思【篇4】

应该说,在一年的高三教学实践中,我秉承了我一贯的教育教学理念,我自以为是有效果的,在这里略谈几点,一家之言,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面向全体,关心全面。

教育,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这话说起来未免有“老生常谈”之嫌,但在我看来,这是一句实话,一句很有价值的实话。

不管成绩如何,所有的学生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我都希望看到他们各得其所。所以,我的做法是:真正面向全体。有语文天赋、成绩优秀的同学,重在督促,指出不足;中等生,重在鼓励,适当提问,调动学习积极性;对成绩差的同学,我特别重视——是发自内心的那种重视,帮他们找到差距,准确定位,树立信心,作业有针对性、多检查。

我关心学生是全方位的,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甚至关心他们的家庭。我与学生谈心,经常是手里一份成绩单,分析语文成绩,也分析其他学科成绩;谈学习,也谈生活;谈学生,也谈我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有时,我与他们一起分析总分,寻找差距, 共同探讨薄弱学科成绩提高的方法;有时,其他学科的问题我解决不了,就为他们和任课老师“牵线搭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更多的时候,我鼓励他们主动找老师特别是找我谈心,学习上的,生活上的,思想上的,都可以。学生来了,我就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给出他们适当的指导。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只需要倾诉,只需要宣泄,说出来了,心里就痛快了,而我,喜欢给他们这样的机会。虽然我不做班主任,但学生的事,只要我看见了,就都管,成绩不好啦,思想开小差啦,生病啦,父母生病、吵架啦等第等第。久而久之,学生觉得跟我的关系比较近,我说的话他们也就喜欢听了。哪怕有时我发火,他们也能理解和接受。

二、落实基础,重视纠错。

在学科教学中,我很重视基础的落实。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1重视积累。如字音字形复习中,我常常把由同一个偏旁或部首构成的常见但又难以区别的形近字交给学生,让他们查出读音,组成词语,记在积累本上平时经常拿出来看。

2强化训练。基础知识的训练贯串于各个专题复习之间,以免生疏。训练中让学生养成查词典的习惯,必须保证正确率。

3重视纠错。练习也好,作业也好,我都以检查为主,而我的检查重在学生的解题思路,看他改了多少,改正确了多少。检查了以后要明确,首先是写,字音字形题,指名学生到黑板订正,这样比较直观,改得对不对、全不全,一目了然,更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其次是讲,同义词辨析、语病辨析、成语的使用、标点的使用题不厌其烦地讲,当然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讲,讲得不对,其他同学补充,直到讲对为止。时间长了,学生在这方面自然不敢懈怠,习惯也就养好了。

三、重视情感教育。

与学习成绩相比,我更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品行,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在这方面的引导和影响。

首先是言传。把我的看法告诉他们,多宣传正面的、积极健康的东西,把自己在各媒体上所了解到的有影响力的人物、事件讲给他们,并加以评价。

其次是身教。一个教师人格的魅力是最能打动学生的,所以我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喜欢学生说的,我自己首先不说;不希望学生做的,我自己也绝对不做。

还有就是让他们自己体会。我会把自己喜欢的那些最能使人感动、震撼的文章复印下来,张贴在班级的“美文欣赏”一栏内,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学生有了感情,有了正确的导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会做人了,对学习尤其是对语文学习的好处也就不言而喻了。

系统、灵活,沟通、互动

——高三教学反思

语文高考考点细实、知识广泛,可以说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加之,随着《考纲》的不断更新,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这就要求教师切实钻研、学习《考纲》,把握《考纲》的精神,从而从宏观到局部,安排好高三复习的整个过程,落实好每个考点。因此,针对高考语文的特殊性,复习应该全面、系统,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须训练到位、渗透联系。因而,复习应点面结合,既考虑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各个知识点的落实和延伸,使考生能从容自信地应对每一次考试。所以、我觉得高三整个复习阶段,教师的教学要有总体构想、具体操作要有章法,有思路、有步骤地进行;对学生,也应提出相应的要求,即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计划,稳扎稳打,打好每一知识内容的攻坚战。

同时,由于高三复习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讲课——练习的重复性,因而也就带来了相应的单调乏味性,甚至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的现象。因此,从调动学生 的积极、主动性出发,高三复习必须贯彻“灵活性”这一原则。例如,在复习基础知识字音、字形三四天后,就安排一、二堂课阅读文学书籍、杂志,这时,学生肯定兴趣大增,情绪高涨,效果也比继续按部就班地继续基础复习好得多,同时,又能使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加作文素材;又比如,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古文翻译之后,偶尔穿插古诗鉴赏,让学生在逐字逐句的练习后,一下子驰骋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最壮阔天地中,领略中国文学的最辉煌篇章,那种雄奇、壮美、深广、博大,必定让学生感慨不已、欲罢不能。这远比机械的操作文言翻译板块和古诗赏析内容来得更好。再如,可把语言表达练习(特别是仿句、扩句)和名句默写结合起来,穿插进行;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练习相辅相成,等等。总之,灵活掌握高考各知识点的穿插、配合,使学生经历一个既完整、系统,又灵动高效的复习学习过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识点互为联系、综合渗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潜能,从而相对避免、因过长的同一内容复习而可能产生的枯燥性。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教师,在把握“灵活性”原则的时候,需有高度的全局观念,而不能打乱整个复习计划、进程。要突出重点,并安排好穿插内容;既保证复习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每一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又能保证使各个考点都能在整个过程中时时有所体现。在这里,“系统、灵活”集中表现为“全面完整、有条不紊、主次得当”。作为学生,既要能够遵循教师的复习思路,在每个阶段巩固好复习的重点板块,又要有自主调配、查漏补缺的能力。比如,按照教师的进度,灵活穿插知识点,及时训练,补偏补弱,做到举一反三,调整总结。相信,每经历一个重要的复习阶段,学生都会有进步,日积月累,某一天,可能会产生质的飞跃。

高三复习,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非常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极为关键。同时,必须对学生作出严格的规定,明确包括作业在内的各项要求,防止学生出现松懈、拖沓现象。要把课堂作为基本阵营,而把课后的积累、总结作为提高成绩的大后方。如果这两方面结合有效、操作得法,学生的成绩是大有可为的。还有,教师要与每个学生沟通、交流切实了解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学情,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作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在师生互为理解、配合的基础上收到奇效。

高三语文个人教学反思【篇5】

【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界定必修课必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学习的是文艺评论和随笔。本文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评论,属议论文范畴。本文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学会咬文嚼字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达到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对议论文有所了解,但写作能力比较薄弱,更缺乏字斟句酌的谨严精神。大多数学生鉴赏能力有限,对文艺评论的阅读存在困难,因而更需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达到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教学难点:在鉴赏与品味文章事例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我们还记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这样写雪的“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作者为什么不用“大”而用“紧”呢?一个“紧”字不仅表现出当时气候环境的恶劣,还渲染出事发之前的紧张气氛,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效果。形象写出了雪下得大,还写出了当时的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鲁迅曾评说“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真可谓一个“紧”字而境界全出。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关于炼字的文章,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是怎么教我们咬文嚼字的。

二、学案反馈与评价

三、咬文嚼字的含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也指十分认真地斟酌字句

本文中指:“但是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三段)

四、理清文章思路

(一)作者都运用哪些例子来说明文学上必须“咬文嚼字”?

(1)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一段

(3)韩愈改推敲

(4)苏《惠》诗

(5)“西施”等套语

(二)分析文中例子:

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1.郭沫若“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答: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答: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韩愈改“推敲”。

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苏《惠》诗剖析

答: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西施”等套语。

答: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合作探究

1.本文主张咬文嚼字但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宋代陆象山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明确: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2.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

明确: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文字就会含糊。只有思想透彻、感情凝练,文字才会明确。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六、小结

本文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用两个事例和几组词语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善用联想意义,是正面,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套语滥调,落入下乘。写文章时要求炼字,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炼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七、当堂检测

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明确: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八、拓展提高

鉴赏划线的词:

1、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宋祁《玉楼春》

明确:“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

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确:“绿”字色彩鲜明,把江南春天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色以及与春风的关系,形象地表达出来,其它诸字却无这种作用。绿字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春草绿时,引起思归之情,自然与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紧密呼应,丰富了诗的意味。

九、布置作业

从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套板反应”及其危害性。

高三语文个人教学反思【篇6】

北京市20xx年开始自主命题,20xx年开始有独自的《考试说明》。四年来,北京卷试题从全国卷的基础上出发,逐渐走出自己的特色。作为地方自主命题,所受束缚相对较少,命题组的个性特渐露峥嵘。这些个性特征体现着命题组对语文考试,乃至对语文教学深层次的思考。今天,我们尝试认识这些特色,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

一、20xx年北京试题知识含量增加,这种增加带给我们哪些思考?举例说一下。

第13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由过去的4分增加到6分。这是一道纯知识题,考查内容为《贾谊·过秦论》、《孔雀东南飞》、《李贺·李凭箜篌引》、《姜夔·扬州慢》,涉及到古文、诗词,两汉、唐宋,范围更宽,难度增加。从实际情况看,失分也应比较多;当然我们可以预期,题目的区分度也会比较好。

知识因素含量高的题目,例如考查字音、字形的题目,一般来说,区分度都会比较好。这也反映着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相关性

。但是,我们也有必要注意它的导向性,权衡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第13题要求默写的八句,基本都不属于一流名句,不是中华文化中最精粹的内容。学生即使在备考前强化成诵,也难以成为持久记忆,除了专业人士,大概谁也不会凝定为持久记忆。背诵默写,是需要理解,需要兴趣的,是需要与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有机结合的。

名句在流传过程中能成为一流,不是谁册封的,正因为这些名句易于理解,富含兴趣,相当程度地活跃在现代人的思维、语言中。不错,第13题的确在语文教材和《考试说明》要求默写的范围之内。

可是,如果能够把《考试说明》划定的篇目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尤其在单纯为了默写分数,完全脱离理解、兴趣和鲜活的思维和语言应用的情况下,需要多少时间和精力?语文老师往往会圈定一些重点,一流名句会被囊括在圈定的重点范围之内。语文老师为什么要圈定重点呢?

一是考虑学生时间与精力的实际,

二是刺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以此充实、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语言。

这第三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识和实践。而且学生在写作中也能应用,娴熟地引用名句,形成论证的力量。但他们的默写成绩并不乐观。

固然,语文老师的目的是分数,但学生也会在分数的驱策下不自觉地丰富语文积淀。现在试题突破“一流名句”的范围,突破了老师圈定的重点线。在这种导向下,一部分同学要占用大量时间完成《考试说明》的要求,而并无多大语言积淀的意义;一部分同学,或时间,或精力,或兴趣不逮,索性放弃。

毕竟在现行的教育机制和求学心态的氛围里,语文学科已沦落为弱势科目。现实中,高考几乎是高中学习的唯一动力——令人惋叹,令人不满,甚至令人愤怒,但这是现实,我们不能不充分顾及的现实。

二、《合欢树》阅读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05年北京高考阅读题《合欢树》在文学鉴赏的要求上可说是跨出了一大步。这一大步迈得考生们极不适应,本来已经让学生最为头痛的大阅读,这次更应是答得惨不忍睹。

1、首先,看阅读文本的选择。

前三年北京高考的阅读文本,更体现出理性色彩,说理的意味比抒情浓,作者的情感没有那么含蓄和深沉。这次在文本选择上完全不同,选了一篇意蕴很深的真正的散文,其特点是没有生字生词障碍,没有背景知识障碍,不会因文外因素干扰阅读。较少情感体验障碍,能够引起学生共鸣。作品主旨大致明了,但深入理解作者的独特感受却不易。作品的情感线索并不明显,需要读者认真品味方能找到。文中的深沉含蓄的语句影响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这显示了命题人在文本选择上的要求——这样的文本将是考查的重点。

而我们平时训练缺乏。

2、学生的阅读问题

问题很多,如果究其根源,在于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意识。

学生读文章缺少句间关系意识,他们不愿一句一句读,也就不能根据句间关系整合出新的意义;他们缺少主旨意识,不能根据文章主旨思考问题,也就不能回答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他们缺少统观意识,只会根据支言片语做出判断,也就不能答出第一段与后边真正的结构联系;他们缺少文本意识,忘记了要理解作者怎么说,而是想着自己怎么说,于是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得出“‘我’以前厌烦母亲”的荒谬结论。

3、教师应当起的作用。

阅读能力提高无捷径可言,但浮躁的心态使许多学生,也包括老师误以为有什么灵丹妙药一下子找准答案,因此,他们不愿意静下心来思考,深入理解文本。

我一直不太主张情绪化的批判考试题,我总相信,命题人一定对文本有着深入的了解,他们的题目和答案往往是文本理解的典范,同时也是对考生阅读能力要求的具体化。即使我们的学生答得再不好,即使他们的题目出得有些脱离学生实际(这次有些题确实是这样的),但只要答案是合理的,我们都应该看做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出的新的具体化的要求。我们能做的,就是经过认真的分析,包括分析试题和学生答题情况,然后制订正确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吃透文本和试题,吃透学生答题情况基础上。

这就是《合欢树》试题告诉我们的。

高三语文个人教学反思【篇7】

适当的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平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不过重要性不同罢了。为了让同学们及早地适应这种考试,就必须平时有针对性加以训练,但这种量不宜过多,过犹不及。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内容:1、书写的规范性;2、审题的准确性;3、答题的程序性;4、时间利用的计划性。

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高三语文个人教学反思【篇8】

语文是基础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成绩的提高靠的是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因此,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就成了整个高三复习的重头戏。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学习是主体,而教师的教学,也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一、用新理念带动高三语文复习:

近年的高考试题彰显新课改精神,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生体验、关注价值取向,注重实际应用,考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试题的生活化、能力化、情景化告诉我们,必须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思维、全新的备考方式,才能赢取高考的胜利。

1、复习策略:一轮复习,系统掌握以教材为载体的知识能力体系,以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及写作四个系统为主线,小的专题复习穿插其中、分专题分模块复习的,主要是打通阅读与写作这两个板块,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语文知识能力系统。二轮复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查找知识盲点,有针对性地对知识点进行“切块”复习。提高审题能力,注重思维训练,探寻解题规律。做到规范答题。强化读写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突出重点,三轮复习主要是搜集各地高考信息,严格按高考题的内容和要求,精选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高考适应性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2、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课堂教学上,提倡运用“感悟探究式复习模式”。

基本模式:例题引路——感悟探究——巩固训练

例题引路:以近年高考试题或模拟试题中的典型试题为例子,引导学生分析答题的基本要求和思路,并对今后此类考题作前瞻性预测。

感悟探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

1、你在做这道题时是怎样思考的?说说你的答题思路。

2、你以为这类题将来会怎样考?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谈出各自的看法,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思路与方法。

巩固训练:配合练习进行逐项训练,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探究”即是对命题规律的探求,也是对答题思路的归纳和方法的总结,“巩固”是对思路、方法的验证与应用,进行有效的训练从而达到能力层级的要求才是终极目的。当然,训练的类型要全面,难度要适中,能力要求要到位。

二、复习的具体做法

1、复习要重视知识的落实:无论多好的复习计划,多好的复习形式,多好的复习措施,如果不落到实处,一切都等于零。复习要狠抓一个“实”字,在“实”字上做足文章。

(1)、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基础知识的复习,坚持记忆是基础,理解是核心,运用是目的的策略,把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统一起来。语文基础知识前五题,我们是夯实课内语基,补充课外语基。将课文中常见易混易错的字音、字形、近义词、成语,老师从课本中打印出来,要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做,帮助学生动手积累。高考考查的是学生对语基题的选择判断能力,我们每周编写四套选择题的语基练习,每天限学生5分钟之内完成,通过以上措施,课内与课外知识同时兼顾,并通过一些典型题目点拨做题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住了做题的诀窍。对于名句名篇的默写,化整为零,天天坚持。高考既考查课内名句名篇的默写,又考查课外名句名篇的默写。在第一轮复习时,主要让学生背诵课内名句,不采用集中背诵,化整为零,每天背诵一篇或一段,课堂检查一定要落到纸上。同时在复习巩固好课内名句的前提下,补充《论语》《孟子》及其他课外名句的默写。让好学生做到第一卷基本不失分,中等生尽量少失分,差生也能得到理想的分。

(2)阅读与写作的落实。阅读与写作是语文高考的重中之重,高考阅读与写作分,占高考整个试卷九成以上的分,它承载着一个考生高考语文成绩的全部梦想,进入高三后,我们仍一如既往地坚持阅读,每周编选“高三美文时文阅读”一期。编选的原则:一是选取经典美文、哲理散文、典型的记叙文、议论文;二是从网络杂志上寻找时新材料;三是每期必有一个名人的传记故事。让学生自主选怎阅读,学习优美的语言和辩证的思维及规范的写作路子。阅读课有时是专拿出一节课阅读,教师当堂指导阅读方法;有时是放在课下早读时间,在下一周周一,拿出十几分钟时间检查阅读情况,主要检查阅读背诵情况。学生背诵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选择篇目,教师不限制必背哪一篇。作文写作落实系列化。先是按文体练习,解决记叙文细节描写、情节安排、结尾升华,议论文材料叙述、说理议论、结构层次;散文以小见大、形散神聚的问题;然后按类型练习: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材料加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其中穿插了作文的开头、过渡、论证方法及结尾的训练。操作的方法是两周一大作文,一周一小作文。

2、精选试题材料,做到复习的准确性。

高三学生时间宝贵,如果为占时间,随便拉过来试题就让学生做,无异于图财害命。高三试题材料的选择,决定着备考的内容与方向,材料的质量决定着备考的质量。选题要适应高考趋势及学生答题水平,能力定位力求准确,避免题海战术,要“进得去,出得来”。

(1)练习题的编选。练习题的编选的原则是依据《考试大纲》准确把握“考什么”“考到什么程度”“高考可能考的前瞻表现形式是什么”。

(2)综合试卷或模拟试卷的编选或命制。课堂教学的语文味,是我一直追求的语文教学境界。一份试卷的选编和命制也应该充分体现语文的味道,就是在综合试卷的编选命制中,不仅要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而且要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人生。高三一年,我们对于综合试卷或模拟试卷的编选命制,每次都让它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也就是整份试卷应通过试题背景材料的选材来体现出各种语文味道,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3.研究高考命题规律,探求高考答题规律。

语文复习有其自身的规律,找到了规律,就找到了解题的“钥匙”,在高考复习中,教师要增强“一个题即一个类型”的意识。例如文言文复习,我们通过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发现文言实词的考查是经常超出高考规定的120个实词的,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考查的是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学生记住120个实词意思,仍然不会做题的。我们根据高考命题规律,教给学生怎么准确判断词语的语境意上做文章,18个文言虚词的考查,就是各大雷同复习资料中长列举的例子,所以不必让学生把课本中有关某一个虚词的意思都记住。

高三语文个人教学反思【篇9】

古诗的理解对中学生来说难度在于:一是诗歌创作的时代久远,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二是古诗中的特殊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三是古诗中某些词义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偏差较大,需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时代背景来理解。因此,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应分三步走:

课前预习 自学清障

针对古诗的上述特点,课前可布置学生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扫除学习上的“拦路虎”。

预习需完成的任务:

(1)了解诗人的生活朝代、生平事迹、历史背景;(

2)利用工具书理解难懂字词的意思;

(3)读通诗歌,大致了解诗意;

(4)试译全诗,运用勾画圈点读书法和生疑发问读书法找出问题;

(5)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归纳诗歌主旨,找“诗眼”,找艺术手法。通过预习,学生基本扫除了学习障碍,变过去的被动听取知识为主动索取知识,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教师组织分组式讨论,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彼此的预习成果,互相弥补预习漏洞,解决一些问题,交流思想打开思路。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及难点问题进行点拨教学。

授之以渔 指导点拨

加强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授之以渔,“渔”即学法,译诗有“释、留、补、调”四步法。释:解释难解字词;留:保留字词愿意;补:把诗意跳跃、压缩、省略的地方连缀起来,引申出来,补充完整;调:遇到诗中词序变换的地方,译时把它们的位置进行调换。理解诗意有“分、释、理、连”四步法。

分:将诗句划分成一个个词或词组;释:解释字词;理:解释诗句意思;连:说说整首诗的诗意。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的具体步骤应该是:挖掘教材,钻研学法---精心讲授,渗透学法---回顾过程,揭示学法---自学实践,运用学法。

如高二选修中杜甫的《登岳阳楼》,教师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请学生介绍杜甫及本诗写作背景;

第二步,初读全诗,交给学生古诗“释、留、补、调”四步法,指导学生释词句,说诗意;

第三步,激疑品词,带领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宽阔宏伟的意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第四步,带领学生展开想象,反复吟咏,感受老杜品格,穷而愈坚,悲而能壮,在自怨身世之中,仍保持傲岸的气魄与阔大的胸襟;第五步,回顾学习过程,揭示学法----知作者→解题意→译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对比阅读 探索发现

接下来,布置学生自学《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及《旅夜书怀》,主要让学生运用从第一首诗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自学实践,教师可安排如下步骤:明确目标---运用学法自读实践---讨论汇报---评议点拨---总结整理。学生自学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独立学习,第二阶段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学生自学时,教师进行巡视,随时了解学情,进行必要地点拨指导,放手让学生阅读、品味、想象,入情入境。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带学生“入境”。

如《旅夜书怀》可提问,这首诗与《登岳阳楼》在哪些方面有相同之处?又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在写景抒情方面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又有哪些不同?就第一个问题,学生能想到从写作时间、作者境遇、诗风、缘景明情等方面思考。而对第二个问题,学生能想到从诗人性情、艺术手法等方面探究。

教学效果表明,此种自主学习的方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明确了解读诗歌的基本方法,不再茫然无绪且乐于去讨论探究,学习兴趣盎然,知识掌握得很牢固!而且记忆深刻,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祖国文化瑰宝的无限魅力!

新课程强调“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确立教学目标尤其重要,特别是对单元目标的准确构筑把握。以必修课为“点”,“点”上求精求深,“点”上求辐射;以选修课为“面”,“面”上求广博,“面”上求补充。“选修”是必修的辅助与变通,是更有弹性的发展性教育的延伸。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是教材配套的读本,是极好的阅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运用讲读课学到的方法进行自读实践的机会。教师应深入钻研赏析指导,精讲赏析示例,引导学生自主赏析,并向学生推荐作品。

当然,课外阅读的面是很广的,不应只局限于教材和读本,可组织学生搜集不同类型的诗歌做对比研究,或者鼓励学生就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分时期、分风格的搜集整理,将古代诗歌的鉴赏类别化、体系化。

我想如果教师能将学生被动式学习提升至自主性学习,将事半功倍地提升教学效果,而如果能将学生自主性学习提升到研究性学习的水平和高度,就可以肯定的说他践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高三语文个人教学反思【篇10】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这样做。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必修5册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要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 、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长期执著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臵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

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

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

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理巩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

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

① 大量讲述;

② 大量训练;

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

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臵,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

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

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

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

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

② 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

① 大量讲述;

② 大量训练;

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臵,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

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

② 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

② 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

③ 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

④ 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xuezongjie/106784.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