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范文大全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小学写字教学反思,敬请您浏览本页内容。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越来越多的教师习惯在上课前备好教案。通过大量的阅读分析优秀教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我教低年级语文两年来,对识字教学仍然感觉力不从心。学习了海南省海口市第九小学冉茂娟老师的专题讲座《万丈高楼平地起人生聪明识字始——小学语文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教学分析》后,学到了很多。讲座主要从审视我们的识字课堂、探寻有效识字的途径、如何让学生写得一手好字三方面进行讲解。让我们教师全面了解小学第一学段识字教学的目标、要求及教学策略,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丰富识字写字指导的策略,提高小学生识字的效率,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从而达到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
根据冉茂娟老师的'所讲,结合自己的所悟,在这几天的教学中我尝试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调动孩子们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引导学生快乐识字,效果很好,真所谓学无止境。这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每天自己闭门造车很难有大的突破,只有和同行不断地交流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这次远程研修给了我很好的机会,我一定要好好把握,积极学习,认真参与研修,勤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课虽然上完了,但自己的心情却并没有因为课的结束而平静下来。自接到要上写字课的通知开始,我就在思考如何让孩子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真正地爱上写字、认真写字,从而得到更大的收获。
这首先我就想到了兴趣的激发。在备课的时候,我就预想到了班级中学生的差异性。跟写字好的学生相比,激发写字基础比较差的孩子的兴趣就难多了。为了调动他们的写字积极性,我在评价的时候,让他们自己跟自己比,在同一排字中,通过后面的一个字跟前面的一个字相比较,对他们在书写中的进步给予了大力的表扬,并适时地提了一些书写上的建议。在后来的几次巡视中,我发现,这些书写后进生也能一笔一画认真书写了,字也写得一个比一个端正了。这说明,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参照物,找到他闪光点的同时也是在帮他找回自信,让他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也是能成功的,于是发自内心地主动书写了。
其次,我想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孩子们来说,方法的掌握更为重要。所以,在这节课上,我十分重视方法的传授。我知道要写好字的前提是认真观察。所以,指导写字时,我把要写的“诲、诗、让、议、忆、仇、凡、垫”分成两排出示,让他们先观察,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有的孩子观察得特别仔细,不但说出了后面4个都有“横折弯钩”这个笔画,而且还讲到了这4个笔画的形态是不一样的。我便顺势进行引导,使学生较容易地把握住了这4个横折弯钩的写法。在后面学生自己练习写字前,我也让学生先观察,再落笔。这样一提,很多孩子就有了观察的意识。
观察的意识是有了,可怎么观察,一些孩子还是不太明白。于是,我借助实物投影仪,把一个好一点的作品和一个欠缺一点的相比较,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作品中不足的地方了,对于怎么能把字写漂亮也有了一定的感触。
不过,这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孩子们的书写姿势。尽管备课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让孩子们用正确的姿势进行书写会是个难点,并且设计了让孩子们念“写字歌”的环节,在写字的时候,也再三进行提醒,可是真正做到用正确的姿势进行书写的孩子是寥寥无几。我想:可能写字歌念完后,让他们摆摆正确的姿势,并对学生说明:等下要比一比、看一看,哪些小朋友能用正确的姿势书写?在提醒学生的时候,能用一些富有童趣的幽默语言,可能效果会好很多。
另外,当我让孩子们提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时,有一个学生提到“诗”。考虑到时间问题,我就说这个字难写吗?有一部分孩子回答:“不难!”于是我就匆匆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这样太不妥当了。可能对于这个孩子来讲,“诗”这个字真是他书写上的难点。既然现在有些孩子说不难,就可借助他们的力量,帮那个有困难的学生解决难题。这样,既保护了这个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其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由此可见,要上好一堂课,每个细节都不能忽视。只有真正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孩子们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低年级是小学生写字的起步阶段,从入学开始就要下功夫,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如果在起步时要求不严格,以后纠正起来要花费更大的力气。以下是我在小学低年级写字课的几点反思。
(一)教师要重视写字的姿势和执笔方法的指导。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是一个学生识字时起码的要求。我从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让他们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要重视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的指导。
1、要写好汉字,首先要让学生写好基本笔画。此外,还要让学生认识有的独体字作偏旁时,笔画有了变化,如女、土作旁,最后一笔横变成了。掌握偏旁的笔画的写法,可以为写好合体字打下基础。
2、教师要对每个字的笔顺规则进行具体指导,让学生知道按照笔顺写字,容易把字写好,还能加快写字的速度。
(三)教学生学会使用田字格。我教学生写字时,先把字的结构讲清楚,把田字格各部分讲清楚,然后范写生字,这样学生才能把生字写好。
(四)要重视正字教学。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形近字不断出现,特别是低年级对形近字难以区分。因此,在写字时,学生往往因为字形相近而混淆不清。我在教学时,在字的音、形、义统一背景上,突出比较差别细致的部分,用彩色粉笔标出容易混淆的笔画,偏旁部首或部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激励评价,鼓励进取。
老师的鼓励对学生的进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学生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我都会在班级中表扬,学生练字的信心和兴趣更足了。我在班里张贴了作业评比栏,每周书写认真的学生得一朵小红花。每周评文明少年和红花少年,红花少年是评选有进步的学生,其中包括写字进步。每学期评选班级优秀作业,数量不限,只要作业书写工整的都能选上。我们年级自己印制了一部分小奖状,有优秀作业奖、进步奖,就是针对写字设计的。利用学校活动大力表扬写字突出的学生,如:写字比赛,每次比赛前一段时间,号召学生积极练字,在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在班上老师会隆重发奖,让获奖的学生感到无比光荣,其他学生非常羡慕。表扬可以让每个孩子都在进步,字越写越漂亮。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要学生把字写好,教师首先能写一手好字,给学生起示范作用,这一条更重要。因此我一直在努力练习写字,作学生的榜样。
我在担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之时,对汉字的教学颇有一些感悟,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小学低年级是写一手好字的启蒙期和关键期,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则责任重于泰山。
在现实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往往发现许多学生和成人总是在为如何写一手好字苦恼。作为孩子学写字的启蒙教师,我最近突然醒悟:如果在孩子学写字的初期就给以正确引导,那写一手好字简直就是事半功倍;倘若孩子在学写字初期未得要领,那以后要写好字势必会付出更多努力。如何抓住一年级这一启蒙期和关键期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因地因时因生制宜
因家庭环境的不同,孩子们接受的学前教育是有很大大差异的,如果说想让孩子们写一手好字,势必要对孩子们有充分的了解。我现在所教育的孩子们学前知识储备量好,百分之九十九的孩子在入学之前学习过书写汉字,如果此时仅仅要求孩子们在写字时做到横平竖直,那对他们来说学习汉字的目标就是“原地踏步走”,停滞不前。此时,我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为孩子们指定了新的写字目标,开始引导孩子们学习如何起笔,运笔,顿笔和收笔。给孩子们一个桃子,让他们蹦一蹦才能够得到,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潜能和无限乐趣呀。
2、启发孩子的写字热情和写字兴趣
在这一过程中要唤醒孩子写一手好字的愿望,采用各种活泼的教学形势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在教学看图会意识字, “舟”、“竹”等字时我们找了一些甲骨文的字体,让孩子们来了解字的变化,利用汉字象形字的特征使孩子由图联想到字,这样增加了识字教学的生动形象性。另外还可采取励志教育,引导孩子们学习了解一些书法家的故事,使孩子们树立起写一手好字的志向。
3、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写好字的根本基础
写字时姿势正确,身子端正,眼离笔尖一尺;握笔正确,手指握笔处离笔尖一寸;坐姿良好,胸口离桌子边缘一拳,孩子们做到这“三个一”写起字来会轻松自如。而这一点百分之90的孩子都做不到,写字时一会就开始歪七八钮,每节课每时每分都在强调正确的姿势,但是孩子们对于良好的姿势人坚持不久。现在部分孩子已经假性近视了,如果姿势不正确不但写出一手好字非常困难,而且会对眼睛健康身体发育极其不利,所以必须坚决保证写字姿势的正确,这一点势在必行!
4、引导孩子利用田字格把握好汉字的间架结构
小 小田字格,肚里乾坤大。在课堂上一定要引导孩子们严格按照每一笔每一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来起笔、运笔、落笔,掌握住汉字的在田字格中的布白、比例等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汉字的结构。
这一点上,我在课堂上运用了生动想象的比喻,把田字格比喻成汉字的家,这个家有四间房子,吸引孩子给汉字的一笔一画找好家。学生自己观察、说明后又在老师黑板上板书、写明,引导的极为详细。之所以花费大量时间来借助田字格让孩子把握好汉字的间架结构,是因为汉字的结构是汉字的风骨,只有掌握好了汉字的结构才能写出一手好字,才能为写出汉字的神韵奠定基础。一年级的孩子刚刚学写字,如果这时候让孩子们掌握住写出好字的根本方法——把握好汉字的间架结构,就会事半功倍,就会避免以后整天为练一手好字而发愁的苦恼。
5、采用各种活泼的形式巩固写字成果
孩子们不断的进步需要老师不断地强化,这种强化手段无外乎表扬鼓励和批评指正。比如,可以开展写字比赛,利用各种形势表扬巩固已经写字比较好的孩子,给其他孩子树立处好的模范榜样。
但是写一手好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师生持久的努力,更需要发觉家庭潜力,唤醒家校合力。仅仅靠课堂的要求是不够的,鼓励督促孩子写出一手好字需要孩子们课上课下始终一贯的坚持和努力,尤其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更需要老师和家长持续不断的引导、鼓励和启发。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基础,从一年级就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
在识字课完后,就是写字课。写字课包含的内容也很多,一节写字课要教会学生笔画名称、笔顺以及字如何规范的写在田字格里面。刚学写字的时候,我用的方法是先告诉学生笔画名称,跟着我一起写一遍,然后再教学生把字写在田字格了,我写一笔学生跟着用手在桌子上画一笔,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可是上了几次课后,发现每次上写字课特别是我教学生如何把字规范的写在田字格里时,很多学生就开始自己做自己的事了,或者自己已经开始在书上开始写了,制止几次也只是一时好,过不了多久学生又不听了。作业收上来以后,完成情况也可想而知有多么糟糕。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新课标里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根据这一理念,让我想到我的写字课不是以学生为主,而是以我教为主,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我应该打破这个旧思想,不应该一味的教,而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在后来的写字课上,我让学生先说字的笔顺,如果对了进行夸奖,如果错了马上纠正,这样学生的印象也会深刻,然后让学生观察每个字,并说每个字的每一笔画应该写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最后让学生去评价我写的好坏。学生在找老师错误的同时也是对字加深了印象,所以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进步很大
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写字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学生的习惯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并不是靠几节写字课就能培养好的,我认为我们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最好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一个样,当然这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孩子的自制力差,家长的督促和老师的配合会使学生自然形成习惯。
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们要因材施教,完成作业速度快的可以拓宽知识面地练字。而后进生,则是先追求质量,再求数量,对于这部分学生要更多地进行个别指导。
我不知道我这种方法是否可行,但是就目前而言我觉得这种方法学生不但喜欢而且也学得比以前好了,写字有了很大的进步。
小学写字教学反思二:小学低年级写字课教学反思(931字)
低年级是小学生写字的起步阶段,从入学开始就要下功夫,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如果在起步时要求不严格,以后纠正起来要花费更大的力气。以下是我在小学低年级写字课的几点反思。
(一)教师要重视写字的姿势和执笔方法的指导。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是一个学生识字时起码的要求。我从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让他们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要重视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的指导。
1、要写好汉字,首先要让学生写好基本笔画。此外,还要让学生认识有的独体字作偏旁时,笔画有了变化,如女、土作旁,最后一笔横变成了。掌握偏旁的笔画的写法,可以为写好合体字打下基础。
2、教师要对每个字的笔顺规则进行具体指导,让学生知道按照笔顺写字,容易把字写好,还能加快写字的速度。
(三)教学生学会使用田字格。我教学生写字时,先把字的结构讲清楚,把田字格各部分讲清楚,然后范写生字,这样学生才能把生字写好。
在学校举行的新进教师见面课活动中,我教学了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二课《学写字》,本课要求认读9个汉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及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无论从学习习惯还是识字能力上面都有个体的差异性。本课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渗透听读识字。先听读,知道字词的准确读音,在跟老师读,最重要是能够独立认读,并要求指读。最后达到准确认读本科当中的9个生字,并了解基本的写字工具,知道只有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在教学中优点有一些,缺点也不少。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力求做到教学常规的规范化: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倾听老师范读及提问,倾听同学的回答等,因为从他人的回答中可以学到不少知识,在与他人分享智慧的同时,也做到了对他人的尊重;注重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从开学的第一天,就要求学生把一句话说完整,刚开始的时候,对于刚从幼儿园过来的孩子有一定的难度,但不断地训练,不断地提高要求,孩子的口语能力是会有很大提高的;需要回答问题的小朋友一定要先举手,在得到老师的允许后才能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以后学生养成齐回答、听不清的现象出现。我个人认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习惯的培养远远胜过了知识的学习,有了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一辈子的财富,所以,无论花多少工夫,都要训练班级的常规,让学生好习惯早养成。
在听读识字的过程中,我有意无意的渗透了拼音识字。拼音识字是安排在本册教材的第八个单元的,据以往有经验的教师介绍,北师大教材的拼音教学缺乏系统性,学生容易掌握,也容易忘记,特别是到了二年级,搞混淆的比较多。为了让学生将来能牢固的掌握和熟练的使用拼音这种主要的识字工具,并能说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从开学的第一课开始,我就渗透了拼音的拼读训练,特别是学生在跟读的时候读不准的字音,一定要让孩子品读。我想,每一课都这样渗透,到了要求学拼音的单元,孩子的拼读能力会很强,通过半期的熟悉,对于声母、韵母等也有较深刻的印象。
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经验的缺乏,也暴露不少问题。
首先,课前准备不到位。使用多媒体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但在这一节课当中,我只用了一段录音和简单的幻灯片。在识字教学的时候,如果能用投影仪代替词卡,把教学的内容投在大屏幕上要方便得多,在指读的时候教师也能更好的做示范,学生也能看得更清楚。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多媒体的整合和使用,为此我还需加强这方面的培训。
其次,教学方式较单一。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只使用了一次开火车的游戏,并且是全班同学都轮流开了一次,这样做耽搁了不少的时间,并且当开火车的同学在读子卡的时候,没有轮到的同学注意力就不够集中。在小学低段,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是很短的,学生很难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在课堂的二十五分钟左右,可以做游戏或者用其他的方法让学生适当的放松,再集中注意力完成后面的学习,不能简单的让学生反复的读,这样学生学得很累,教学效果也不好。小学低段的生字教学中,还可以做猜字的游戏、摘苹果、登山夺红旗等都是孩子非常喜欢的。开火车只是最基本的一种,并且火车的开法也是有讲究的,比如说开双列火车,横排开,竖排也可以开。在新授课当中,开火车的同学读正确了,可以让其他同学跟读,这样可以集中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加深学生对生子的记忆。
另外,要上好一堂课,还要注意很多细节。比如,我在自制字卡的时候,拼音写的比字要小,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觉——拼音比字小。其实它们的大小是相同的。以后一定要注意卡片的规范化。还有,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并且要有始有终,否则,学生养成的好习惯就会很快消失。
总之,通过这次课,我增长了不少的见识,特别是专业知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同事们诚恳的指导及建议下,习得了不少的好方法,便于日后的教学。
岁月不待人,我们的双脚即将跨入新学期。我们在通过一学期的教师教学后就要对这一学期的教学进行一次总结,教学总结可以体现我们对教学工作的态度,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将心比心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000字,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一、每个单元都有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如何认识和体现独立阅读课文的价值,是阅读教学的关建。
在《将心比心》一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抓住阅读提示、简化阅读线索、提高阅读实效性的教学理念去设计阅读方法,让阅读提示变成学生的学习方法,经过学生触摸课文多次理解课文资料。使学生在以后学习过程中拿到一篇文章以后,明白如何有重点,有层次地去开展阅读,并能在必须的时间里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就此课而设计,教师的教学过程应置于学生语文学习本事的获得、学生学习语文习惯的养成这样一个系统中;置于学生情感素养逐步丰满的进程之中。所以,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教师一切教学设计都是为着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生是教师选择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所以在教学的开始以广告故事《妈妈,洗脚》导入,揭示课题因为这位妈妈的孝顺让我们打心眼儿里钦佩她。妈妈为婆婆洗脚的行为潜移默化地也感染了孩子,父母的言行影响这孩子的言行。
从而导入到新课孩子受妈妈的感染,将心比心,学会了孝顺自我的妈妈,但在导入时,事先想好的语言却没组织好,把自我先给卖了先说出了感受,所以学生不明白还能够从哪个角度去说,幸好有一个学生说出了将心比心,才让我有了台阶下,所以以后在教学中语言必须要谨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中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课堂中最美的是朗朗的读书声。此刻请自由读课文三分钟,在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告诉教师和同学,你明白了什么?由于课间的耽误,我班进课堂的时间延误了有五分钟,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把读书的时间压缩了,这朗朗的读书声在我的课堂中没有充分的得到展示。
2、学生在读文后能快速地总结文中感人的两件事,并能用准确的词语(温暖)概括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但在感悟课文,品味语言的读文中读的有一些蜻蜓点水,不扎实,没有平时的读中品文扎实。
三、成功之处是好在这篇课文较简单,学生的悟性较好,尽管读的不是很扎实,但孩子们能理解课文,算是没有让我在课堂上打咯。比如
(一)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学生能品词:沉重、一向)
(二)第二件事:感悟“平静”中的母亲当时心里怎样想的?
(1)领悟“不要紧,再来一次”这句话的不简单。
(2)感悟第二次的“平静”这是教学中我认为应当抓住的重点资料,学生能充分的理解感悟让我觉得较踏实。
(3)另外我觉得能紧扣环节,一步步升入教学,比如此刻我的心境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境就这样吗?
学生回答后,紧之后出示小练笔:原先想责怪护士的我,因为母亲的话语,而感到温暖和幸福。我最终明白了:“。
四、以文化诗,升华情感,把课文最终一段变成诗歌,既拓展了课文,又是对学生习作的提升。
经过这节课我只是粗浅地认为略读课文也应当做到“精”、“略”得当。虽然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那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所以我们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正如《将心比心》中出现了两个小故事,该如何把握呢?是两个都具体展开还是选择其一?在反复的思考后我选择了后者,我就课文中第二个故事而展开具体化的教学设计,事实证明这样既节省时间、不显重复,教学效果又良好,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这一点想到了却没有走的更扎实,说明课堂中的掌控本事还有待以提高。
这篇课文,是从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写起,但它反映的却是人们的思想道德问题,意在呼唤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是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理解。我带着这个问题,认真专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遇事能推心置腹地想一想,应该如何去做。
课文中讲到一位老阿姨为老奶奶推开沉重的大门,等老奶奶松开手,“她为什么会这样做呢?”问题一出,平时记性比较差这样回答:阿姨的妈妈和这位老奶奶的年龄差不多,她只希望遇到这种情况下也有人为她的妈妈开门,阿姨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能唤起人们多一分关心和关爱,二是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这位阿姨平凡的举动和平淡的话语中说明乐神么呢?这位同学接着回答:“说明阿姨心灵纯洁,心地善良,她是多么的善解人意,关心他人啊!”教师要善于引导,与此同时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里,如果在平常的生活中遇事将心比心,推心置腹的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理解
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以经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
因为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本事,用自我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经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到达整体的完整。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我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如在学习第二个故事时,我让学生细读触发点——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找得很准,并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扩散深入开来:数数妈妈说的话,几个字,简简单单。请你深入到这个故事中,再去读一读、品一品,你还会觉得简单吗?“不要紧,再来一次”对这位刚参加实习的护士来说这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吗?普普通通的一位母亲,她为什么能有如此不简单的举动,说出如此不简单的话呢?请联系下文再去体会。学生经过读书体会到:透过母亲“平静的眼神”和“轻轻的话语”,可见母亲把那位护士当作了自我的孩子,在鼓励她,支持她,同时也期望自我的女儿在将来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励。在这样有层次的导学中,学生深层次地感受、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本事。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注重课堂资源的整合,如始终将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贯穿导课、品读、结课,同时又引入了台湾作家罗兰的话,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做到了拓展与文本的紧密结合。
当然不一样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也有差异,但最主要的是要以学生自我读懂,自我体会,真正增加语文知识的含量为目标来教学,这样才能教学得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将心比心》是一篇很简短的小文章,文中用两个小事例展现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将心比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换取他们的真心,这样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和谐。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
教学策略:大胆放手,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自由阅读,同桌,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1、学生自己查字词典理解“将心比心”字面上的意思。
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将自己感动的语句画出来并写出感受,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纵观整节课,切实有效的学习效果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肯定。但是在上课、评课的整个过程中也引发了我很多的反思。
2、自学课文,弄懂课文用什么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含着的意思的。
(1)阿姨帮助奶奶开门,是希望自己的母亲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母亲宽容与体贴护士,是希望别人也能这样对待她那即将当护士的女儿。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帮助别人是希望别人也能给他们给予帮助。
(2)护士在为母亲输液时,两次扎针都没有成功,“我”正要埋怨,被母亲拦住了,还说了一些鼓励和关爱的话,让“我”和护士都很感动。
两个小故事都涉及到了尊老爱幼,,该如何把握呢?是两个都具体展开还是选择其一?在反复的思考后我选择了后者,我就课文中第二个故事而展开具体化,从而揭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道理,事实证明这样既节省时间、不显重复,教学效果又良好。
所以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更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不用过分注重朗读等方面的重复指导,应给学生创设机会让其大胆自学,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受拘束。最后在教育意义上,我想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给别人多一份宽容和尊重。作为老师的我,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也深受体会,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学中也学会了将心比心,这是我更有价值的意外收获。
《将心比心》是一篇很简短的略读课文,文中用两个小事例展现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将心比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换取他们的真心,这样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和谐。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自由阅读,同桌,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将自己感动的语句画出来并写出感受,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
同时,因为有一个问题让我困惑:“将心比心”在字典上的解释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替对方着想。但课文中两个例子,(阿姨帮助奶奶开门,是希望自己的母亲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母亲宽容与体贴护士,是希望别人也能这样对待她那即将当护士的女儿。)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帮助别人是希望别人也能给他们给予帮助。这与我们平常经常所说的帮助别人不求回报有一定的距离。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处理比较恰当而不造成这种误解?所以最后的总结应该定位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上?我个人认为文章虽然讲了两个小故事,涉及到了尊老爱幼,但我们在讲授时不能仅限于文本本身,就将主题定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上,这样的思维方式太局限。会不会在引导上有误?让学生觉得只有老人和孩子是值得将心比心的,而其他年龄段的人是不是就可以不必了呢?所以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角度。
在教学中,由于教学机智不够,出现了很多遗憾。如,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将心比心的事情时,时间不够,不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出现的突发问题也没有及时的予以回应和纠正。如果能抽更多的时间来解释和引导学生的思路,相信对学生理解“将心比心”会更有帮助。
在教育意义上,我想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给别人多一份宽容和尊重。作为老师的我,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也深受体会,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学中也学会了将心比心,这是我更有价值的.意外收获。
[课后反思]
阅读和理解就像人与影子,总是相伴相依的。一说到阅读,就必然想到理解;要理解,就必然要通过阅读。新课程提倡个性化的阅读,提倡个性化的理解,但是不管阅读理解个性化到什么程度,都不能脱离文本的规定性。
《将心比心》这篇课文里,也是有它的文本规定性的?
“将心比心”在这篇文章中具体指的是什么?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关键词来理解:
师:阅读提示中提出了一个问题: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别人的?请一位同学朗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找一找相关的句子,看母亲是怎样对待这个护士的?
生个人朗读。
师:你读得很好,不知道其他同学认真思考了没有。母亲是怎样对待这个护士的?
生: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
师:注意,是轻轻地说,咱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
师:读得好!母亲轻轻说出的这句话里,藏着的是一份——“鼓励”。还有同学找到其他的句子吗?
生:我正要抱怨几句,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眼神——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我不禁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
师:找的好!母亲平静的眼神里,藏着的是一份——“宽容”。还有同学找到其他的句子吗?
生: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我,平静地对护士说:“这是我女儿……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师: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母亲平静的话语中表达出来的是一种——“理解”。咱们把这三个描写母亲对待护士的句子跳读一遍,仔细体会,看哪一处描写让你最感动?
生跳读。
师:哪一处让你最感动呢?
生:最后一处。
师:咱们再读一读这句话,好好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生齐读
师:母亲的这段话,实际上表达了一个观点,你看着屏幕说一说这个观点。
生:对待别人的女儿,就像对待自己的女儿。
师:这就叫做将心比心。看看第1自然段,还有没有这样让你感到温暖的句子?
生:阿姨轻轻地说……
师:这个阿姨的话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谁来说一说?
生:对待别人的母亲,就像对待自己的母亲。
师:这就叫做——
生:将心比心。
师:明白什么叫做将心比心了吗?
生:明白了!
师:看着板书给我们说说你对“将心比心”这个词语的理解吧。
生1:“将心比心”就是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对待别人的女儿。
生2:“将心比心”就是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别人的母亲。
生3:“将心比心”就是宽容别人。
生4:“将心比心”就是鼓励别人。
生5:“将心比心”就是理解别人。
师:“将心比心”还可以理解为尊重别人。学会“将心比心”重要吗?
生:重要!
师:为什么?课文上是怎么说这个重要性的?
生: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师:有这么一段歌词“天上的星星,为何,像人群一样的拥挤;地上的人们,为何,像星星一样的疏远?”你说说,为什么人们之间会像星星一样地疏远呢?
生:因为很多人都不会将心比心。
师:不理解别人,不宽容别人,不尊重别人,人们之间的关系就会——
生:疏远了。
从上面的片断教学中不难看出,“将心比心”一词的理解是带有文本规定性的。在这篇课文中“宽容、鼓励、理解、尊重”都成为了将心比心这个词语的同义语,而妈妈和阿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具体行为,则是对将心比心最详尽的诠释。
今天是实习生的第一节课。小孙,一个阳光帅气的男孩。他讲授的课文是《将心比心》——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很简短的小文章,文中用两个小事例展现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将心比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换取他们的真心,这样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和谐。文章语言精练,故事情节直白、主题明确,小孙虽是第一次讲课,但他像一个老教师一样,课前跟同学们有一段亲切幽默的交谈,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上课了,课题的导入意外地出现了“神回复”。小孙导入课文提出了两个问题:假如一次雨天,你在路上走着,路过的汽车把积水溅到你的身上,你会怎么做?假如你在教室里写作业,你的同学不小心碰了你一下,作业写花了,你会怎么做?这样两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反应积极,但是回答的结果却让人吃惊。“我会骂那个开车的”“我会追上那辆汽车,把他的车玻璃砸了”“我会揪着他的领子,揍他”“我会把他从二楼扔下去”答案依此种种,叫了五六位。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会出现如此奇葩的回复?这帮孩子真是没救了!我在下面一边气愤地记下他们的名字一边恨恨地想。终于,最后一位女同学牛瑞霖说:“我会把作业重写一遍,不会怪他,因为他不是故意的”。
现在的孩子这是怎么了?他们真的一点宽容之心都没有?他们真的觉得打架之类的暴力游戏那么好玩?其实,生活中如果真的遇到这种事,孩子们也未必会这样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回答或许是真的出于好玩。
课堂上出现意外不是坏事,相反,如果教师处理得当,更能显示他的教学机智,也会使课堂更加出彩。小孙毕竟是新手,对于孩子们的回答,并没有什么反应,也没有评价和引导。只是简单地当做一个问题答完了。其实这两个问题可以在学完课文以后,让同学们回顾上课初几个同学的回答,讨论一下这几个同学的做法对不对,然后再让这几个同学谈谈到底该怎么做。这样的一节课,可以说很成功了。
以下小孙的反思:
“对于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我很开心,但是这样的回答却让我思考他们对于课文主题的理解能否到位。虽然课堂讲解比较彻底,不过,在课堂结束时,我却忽视了对于课前提出的问题进行一次反馈引导,应该引导学生对于生活中别人的一些无意之举,要做到宽容理解别人,真正做到将心比心。这个“课后指导反馈”的点原本的教案中是有的,后来考虑到时间的问题,我删掉了这部分,我感觉这是这节课的一个遗憾,如果这个做好了,至少是一个点睛之笔。”
课堂犹如河流,他是流动的、发展的;学生犹如鱼儿,他是自由的、随时代成长的。马卡连柯曾经指出,“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并且正确地加以应用。”所以,每一位教师都要具备这样的教学机智,课堂上因势利导,注意发现和挖掘事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然后顺势把学生引向正路,或逆势把学生拉向正轨。
这天,作为新教师的我理解了教研室老师的听课指导。本次我选取的是一篇略读课文——《将心比心》,这是一篇很简短的.小文章,文中用两个小事例展现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将心比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换取他们的真心,这样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和谐。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潜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透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到达整体的完整。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看看哪一小组概括的既准确又精练?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纵观整节课,我亲切自然的教学语言、大方得体的教态、适当有效的评价、切实有效的学习效果得到了陈老师的肯定。但是在磨课、上课、评课的整个过程中也引发了我很多的反思。
略读课文究竟该怎样上呢?我只是粗浅地认为略读课文也就应做到“精”、“略”得当。虽然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那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们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正如《将心比心》中出现了两个小故事,该如何把握呢?是两个都具体展开还是选取其一?在反复的思考后我选取了后者,我就课文中第二个故事而展开具体化,事实证明这样既节省时间、不显重复,教学效果又良好。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更关注学生的自学潜力,不用过分注重朗读等方面的重复指导,应给学生创设机会让其大胆自学,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受拘束。最后在教育好处上,我想透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必须会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给别人多一份宽容和尊重。作为老师的我,透过对本文的学习也深受体会,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学中也学会了将心比心,这是我更有价值的意外收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物我一体,将心比心”显然,“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文以此为题,透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尽量想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潜力。在体会了文章中感人的语言,了解了文章思想后,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将心比心”的含义,情绪也上来了。但是时间在启发诱导中被浪费了,没有时间去透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更别说联系实际来谈体会了。只有课后透过练笔去了解学生的思想了。
在教学本文时,我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时,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在初读时,引导学生复述“我”所经历的两件事,再读时,重点引导学生思考:你是这位阿姨会怎样做?如果你是被扎针的母亲,会这样做吗?从而进行移情体会,并创设其他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模仿课文的语言描述写几句人物的对话。
课后,我不由得也反思起来,作为老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在我们要求学生时,将心比心也尤为重要。我们也做过学生,也明白当学生的辛苦,也有令老师头疼的时候,此刻主角转换成老师了,站在讲台上我们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教好他们,从我们的立场出发告诉他们那样做不对,就应这样。而孩子不必须理解,理解。
常常听到这样的对话:“这篇(略读)课文我用了两个课时才上完。你呢?”“一个课时。略读课文嘛,学生读读说说就行了。”我想,前者是将略读课文的教学等同于精讲课,后者则是将略读课文忽略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关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教学用书》有明确要求:
一是内容上,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要求。字串9
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我想,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我这样设计了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将心比心》的教学: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学习《将心比心》,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读通读顺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字串8
三、细读课文,探究情感
1、默读记叙这两件事的一、二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2、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5、多种方式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总结专题
1、创设情景,模拟对话,说明“将心比心”:
⑴ 公共汽车上,一位少先队员给老奶奶让座。
⑵ 公路边,你看见一位老爷爷正在植树。
2、对本组内容进行简单回顾。
3、小练笔:
写在做人处事上给你启示的《《将心比心》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一个人或是一件事。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字串6
第三,作为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我注重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开课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结束时,又引导学生对整组课文进行简单回顾,并安排课后练笔,使整个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然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也有差异,但最主要的是要以学生自己读懂,自己体会,真正增加语文知识的含量为目标来教学,这样才能教学得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溺爱享乐酿苦果,勤劳素朴造贤才。一份教案是否优秀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教案要着眼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的教学设计。应从哪几个层次入手写教案?以下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收集整理的“花瓶教学反思”,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欣赏各种花瓶,感受工艺品的美。
2.根据花瓶的造型的几个部分及其变化设计花瓶。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花瓶。
2.绘画纸,油画棒,水粉颜料,勾线笔,用水果包装网扎成的“菊花”。
3.花瓶范画一张,各种花瓶图案的范例若干。
活动过程:
一、1.出示花瓶,引导幼儿观察。
①这些花瓶漂亮吗?哪几部分最漂亮?
②这些花瓶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2.根据幼儿回答,教师归纳小结:花瓶有陶瓷的有玻璃的`,花瓶有胖的有瘦的,有高的有矮的;花瓶口有的是平口,有的是花边口;花瓶颈有粗的有细的,有长的有短的,有的两边还有“小耳朵”;花瓶肚圆的、椭圆的,还有扁的,等等。
二、探索创作
1.引导幼儿学习花瓶造型的设计。
①出示范例,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②请1~2个幼儿运用将花瓶的主要组成部分(瓶口、瓶颈、瓶肚)进行组合变化的方法来设计花瓶。
2.引导幼儿学习花瓶图案的装饰设计。
①引导幼儿观察花瓶上的图案,说说它们一般在花瓶的什么部位。
②出示花瓶图案范例,引导幼儿欣赏。
③示范用水果网扎成“菊花”印画花瓶上的图案。
三、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1.鼓励幼儿设计出新颖的花瓶造型和图案。
2.印花时要求幼儿注意优质画面的整洁。
四、讲评
将幼儿作品集中起来开一个“花瓶展览会”,引导幼儿互相欣赏、评价。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要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因此,幼儿完成创作后,教师就把幼儿的作品悬挂起来进行展览,请先完成的幼儿和同伴说一说自己的作品。幼儿都完成后,组织幼儿一起欣赏,并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喜欢。
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本文是一首诗歌,我在教学中就以朗诵为主要手段设计教学,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趣高涨,优美的文字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中华少年的心,通过朗读,明显感觉孩子们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中华少年》是一首现代朗诵诗。教学中,我主要是采用分组的形式进行朗颂表演,通过朗诵体会诗意、掌握节奏、学习集体朗诵的一些技巧。全班同学均以4人为单位自由分组,进行朗诵,大家训练十分踊跃,除三人外,其他44位同学都在同学们面前展示了风采。
反复朗诵后,学生也总结出本文是从中华的地域、文化、民族、风俗、历史、人物、近代的耻辱、旧中国的灾难、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的变化、我们的决心等方面来写的,视野非常开阔,文笔遒劲有力。学生在不断朗诵、不断交流中,又了解了不少中国的知识。
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照样是由同学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其中,焦柔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中说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为什么用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呢?这个问题在我的意料之中,于是问同学们谁能回答,谁知全班竟然只有葛相君同学一人知道南湖航船的大约意思,这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大花瓶》是岭南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第13课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剪纸课,属于“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
本课强调在核心素养观下,创设有效的情境,在问题意识的前提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教学目标。整节课以“一”加“三”美术课教学模式展开教学,首先是“一”导入,我用动画短片引出主题,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欲望。然后是“三”合作,以三次小组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次是小组合作讨论主题、小组合作创作主题、小组合作展示与评价主题三个环节,此种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说、做、评。
此次研讨课较好地展示了人民小学美术科组长期研讨的“一”加“三”美术课教学模式。“一”加“三”美术课教学模式是学校活力课堂的体现,美术课有了确定的教学模式后,上课的思路明晰了很多,以这样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不仅让学生真正投入课堂,也让老师轻松了不少。
通过观看自己的上课视频,和聆听各校科组老师和跟组专家李健芳老师的建议,许多的问题很值得我去思考和探索。为了更好的展开以后的教学,特作教学反思如下:
一、在课前准备方面。
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的实施至关重要。首先必须要求学生准备好学具,需要用到彩纸、剪刀和胶水,而我也精心制作了课前导入和结课相呼应的动画片,以及学生制作前观看的微课示范,还有学生制作过程中循环播放的图片、音乐,当然少不了思路清晰的教案和精美的课件。
二、在课堂教学方面。
1、首先导入环节是吸引学生、引发兴趣的关键,我精心制作了一个动画片,让卡通人物小学贝贝来邀请同学们参加学校的创客艺术节剪纸展览,学生在小象贝贝的夸奖以及邀请下愉快地投入课堂。
2、导入之后,我安排了三个清晰明了的环节:小组讨论主题,小组合作创作,小组合作展示与评价。真正做到把时间交给孩子们,不让课堂成为老师的一言堂,让孩子们在讨论中不停地思考、交流,并让学生分享汇报,而我只是做一个鼓励评价和引导的促进角色。
首先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们带着三个问题去翻看课本,寻找答案并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讨论热烈,回答也较精彩,加上我的课件展示,所有同学都能清楚花瓶的特点和剪的步骤。这一环节达到了预期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
第二环节是小组合作制作一组大花瓶,经过第一环节的思考讨论与观看老师制作都微课示范,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最后每个小组都完成得不错。
第三环节是展示与评价,我采用先小组内互评再让小组之间互评的方式,让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自己组的完成情况,再合作商量投出自己满意的小组作品,这样能让学生更有目的地欣赏所有作品,评价标准体现新课程理念,达到了学生自评、互评的目的。
3、课程即将结束之际,我让小象贝贝再次出现,表扬学生的表现,并顺势把剪纸在生活中的运用给同学们简单展示,鼓励学生能剪出更多优秀作品美化生活。最后提醒学生收拾好纸屑,做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三、在评课方面(集体评课):
1、亮点:
①引入环节:动画片导入,卡通人物的邀请,快速吸引全班同学投入课堂,引出主题。
②思路清晰,环节安排合理,突出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提倡的授课形式。
③微课的制作清晰明了,达到了正确引导学生制作要领。
④图片以视频的形式播放,节约时间,吸引学生,还能自动循环播放。
⑤用小组合作投票的评价方式让学生都参与到展示与评价的过程中。
2、待改进:
①学生发言要完整,教师要及时给发言的学生反馈,尽量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
②学生展示评价环节可以让整组的学生上台展示并分工合作汇报,并要在每一节课中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美术评价语言,学会分点说出优缺点。
③板书上尽量体现美术学科特性,用直观对比法等设计板书。
以上是我执教《大花瓶》的几点反思,总的来说准备得较充分,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体验得非常开心愉快,但需要探讨的地方还很多,有待以后加以改进。我将再接再厉,认真做好课堂改革,为打造学校活力文化和活力课堂不断努力!
二班级美术教材中《我们的大花瓶》是一节工艺兼绘画课,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观赏与感受各种各样的瓶子,了解瓶子艺术的造型特点及其美化方法。把握瓶子对称特点的折剪方法,能较顺当地剪出一个大小合适、造型好看的瓶子,并能进行美化与装饰。通过折折、剪剪、画画、玩玩,提高同学的动手力量,培育同学对美术活动的爱好,体验制造胜利的乐趣。确定了课题之后,我就开头着手预备,在一番努力后,我制作出了精致的课件,撰写了具体的教案。在讲完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1、课件中出示的瓶子图片太多,以致于老师教授的时间太长,造成后面同学制作的时间较短,同学的作品未完成。
2、还是由于教授的时间太长,同学迫不及待的想抓紧制作,同学在听讲时有些骚动。
3、结尾的展评未进行。
在我进行了教学反思之后,同组的各位老师也给我进行了评课,除了自己意识到的几点问题之外,老师们还提出了以下看法:师生沟通、师生互动的体现较少,观赏各种各样瓶子的时候,应当让同学畅所欲言进行评价,特殊是在讲授完瓶子的组成部分后,让同学来体会是由于瓶子各部分的外形、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才使瓶子各种各样,奇形怪状这一环节,老师讲授的过多,不如让同学来自己观看发觉,自己来总结猎取学问。
听取了看法之后,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删掉了课件中的部分图片,只保留了几张能代表造型奇怪、花纹奇异的瓶子图片。在其次次讲课后,我对比第一次进行了总结:
课堂教学较完整,从导入到讲授、同学制作、展评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支配较合适。师生互动、沟通,充分体现了同学的自主探究。同学对利用瓶子对称特点的折剪方法基本把握,但是在制作中出现了一些状况:同学不能充分利用纸张,剪得过小,造成材料的铺张。在折叠纸后,对错纸边,造成剪出的瓶子成为两半。听课的老师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
依据这些状况,我又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在演示折剪方法的时候我加入了这一环节:
首先咱们要用纸剪出一个瓶子的外形,刚才大家已经发觉瓶子的左右是对称的,谁来告知我,怎样能够很快剪出一个对称的瓶子呢?(同学回答)把一张纸对折,以折叠的纸边为中心线,只要画出瓶子的一半,就可以剪出一个完整的瓶子。(出示步骤图)
大家先看老师剪一个瓶子,(演示画得太小的瓶子)怎么样?(让同学自己发觉,画的太小的后果:铺张纸张,并且不能很好的进行装饰)
那再看老师剪一个,这回我肯定得剪个美丽的,(演示对错纸边的错误剪法)这个怎么样?咦!怎么变成两瓣儿啦?(生答:对错了纸边,应当以折叠的那一边做为中心线)同学们在制作的时候要留意这两点。
经过前两次的讲课,总结、改进,我进行了第三次讲授。经过多次的修改,第三次的讲授避开了以往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这次课后反思活动,我发觉自己的课堂教学力量又更进了一步,同时我也发觉自身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还是不够紧凑,不够收放自如。对教学中遇到的意料之外的问题,不够敏捷处理等等。针对自己的不足,我会更加努力的加强业务学习,更新教学理念,积累更丰富的教学阅历,在自己的教学道路上扎实前行。
《故都的秋》是传统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训练,使学生进入审美艺术的殿堂,从而使学生体悟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进而学以致用。
但作为经典,《故都的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在领悟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结合背景资料,师生互动,以品读,联想等方式进入散文的鉴赏。
从教学流程看,我觉得设计的是较有特色的,目的是较明确的,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和其他老师及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才意识到,一则课前学生预习的并不充分,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感伤、悲凉的情感没有较好的领出来;再则课堂品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没能很好的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热烈。
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对学生真实水平的关注才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多给学生品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否则,就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教学的模式绝非是一个条条框框的预设。倘若教师背着框框进课堂,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个体手脚都会被束缚,就不能成为活的课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在备课中多设想学生的接受能力,感受能力,多倾听学生的意见,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贯穿着自主、合作、感悟的教学理念,采用由感受到领悟这种渐进发展层次,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散文的语言,并通过语言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记得上这一颗时也正值秋天,当时的环境使学生能很快地进入教学情境。
在二1班《我们的大花瓶》一课中,虽然学生对花瓶并不陌生,但对用纸来剪出一个花瓶却不了解,而且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剪纸花瓶,可以说对剪纸花瓶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发现。
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制成品,你喜欢哪一个?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剪纸花瓶的特点,也激发了学习剪纸花瓶的兴趣。我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美丽的剪纸花瓶你能做出来吗,有没有信心做好?学生齐声回答: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陈铭容赶紧站起来说:“先把纸对折,然后画出花瓶,最后再剪。”廖本昌补充:“因为是对折,所以是画半边花瓶。”这点补充说到点上了。我在此基础上再加以说明,让孩子们更明白。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基本没有说:“老师,我不会。” 的情况。
看到学生这样快乐,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5月24日上午,在和xx小学的美术学科校际结对研课活动中,我执教了《大花瓶》这一课。这是20xx岭南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中的一节设计与应用课,在本节课中,我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也基本掌握用对称剪纸的方法剪大花瓶,完成度都达到预期,当然也有部分学生的作品存在花纹简单,外形单一,剪的花瓶不对称等问题。
在本节课中,我收获的一下几点:
1、预习导学案合理运用,在我校正在开展的生本自主课堂模式探索的背景下,我也借鉴语文学科的预习导学案设计了这一课的美术预习导学案。学生完成的情况出乎我的意料的好,但是因为我是上课之前才收齐学生的导学案,所以只简单的翻看了一下,对学生剪花瓶中出现比较明显的问题在课堂提了一下。但是大部分细节问题并没有详细了解。而且学生在完成导学案中遇到的问题应该晴雪小组讨论汇总后来提出来,这样就会更容易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加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张晖老师在后来的点评也让我明白了,导学案是一种资源,既可以成为本节课的资源,也可以成为以后的课堂资源,所以合理的运用非常重要,要更加重视。
2、展示环节也很重要。展示环节的精心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和表现欲望,xx教改也提出评价改革的重要性。我再最后的展示环节中用巨大的打印的博古架作为展示平台,学生的创作的激情就被激发了,都纷纷的想把自己的优秀作品展示到博古架上。我意识到这个优秀展台设计不能仅仅只是公开课的时候使用,平时上课也尽可能的精心为学生设计一个优美的展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从容让他们感受收获的喜悦,增加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也有以下几点不足:
1、讲解不足,重难点不突出。
本课的重点应该在画花纹和如何剪这两个方面,但是我花了太多时间在讲解对称和欣赏花瓶的美。讲解花瓶结构和造型的时候,活动设计太简单,参与度的覆盖面太少,只有两组学生参与,其他学生只是在下面观看。
2、语言太简洁,语态不太符合低年段学情。
上课的时候,教学语言太理性,太简洁,语态不太符合低年段学情,应该做调整,适当变换语调,或提高降低音量,动作也可以更夸张,配合音乐和适当动画PPT才能更加吸引学生注意。
3、环节衔接过渡略生硬,不自然。
各个活动的环节之间过渡的时候,语言转换太突然和生硬。比如导入的时候,出示CHINA单词引出瓷器,然后直接过渡引出课题《大花瓶》,太生硬,如果改为‘我们中国的瓷器闻名海内外,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中国瓷器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就是大花瓶’然后引出课题,这样就过渡柔和很多,学生思维也不会跟不上节奏。
4、板书设计不严谨。
板书设计方面在做教案的时候有过一些想法,比如先画一个简易的花瓶,然后把课题写在花瓶里面,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但是在课堂上板书的时候却忘记了。重点知识的板书和示范画的位置安排也略显随意。
5、细节把握不足,课堂预设准备不充分。
课堂上一直有提醒学生纸屑不能乱丢,但是我再贴学生的'作品到博古架上的时候,因为赶时间就把双面胶的纸皮直接丢在地上,自己没有起到一个好的示范作用。归根结底还是课堂预设不充分,考虑的不周全。
结合以上这些不足,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中要做以下改进:
1、了解学情,因材施教。只有充分了解要上课的学生,才能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设计教学内容,把握语言语态的适当性,特别是面向低年段孩子上课的时候。
2、课前预设要充分,榜样示范要记牢。课堂上会发生什么事情?学生的回答会不会是你想要的答案?这些都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才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同时在课堂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学生眼中的,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有榜样示范的心态来教育学生,尽量做到润物无声。
3、语言过渡要锤炼,既要言简意赅也要如沫春风。
教学语言的打磨不是短时间能出效果的,需要多学习,多想前辈和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多观察,多记录,多做准备,笨鸟先飞,时间长了就水到渠成了。
4、重点难点要深挖,尊重学生为主体。重难点的把握这需要对教材和新课标的深入挖掘和解读,只有充分发挥以学生的主体的出发点,教学才能有效果。
5、板书设计要重视,别出心裁众人夸。好的板书设计也能对课堂起很大推动作用,作为美术老师来说,更加要重视。设计的板书要具有美感实用,让学生喜欢,自己喜欢,这才是根本。
xx区美术学科校际结对研课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我对教学的思考不会停止,在美术教学的道路上我会继续的勇敢探索,永不停息。
5月24日上午,在和xx学校的美术学科校际结对研课活动中,我执教了《大花瓶》这一课。这是20xx岭南版学校二班级美术下册中的一节设计与应用课,在本节课中,我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同学也基本把握用对称剪纸的方法剪大花瓶,完成度都达到预期,当然也有部分同学的作品存在花纹简洁,形状单一,剪的花瓶不对称等问题。
在本节课中,我收获的一下几点:
1、预习导学案合理运用,在我校正在开展的生本自主课堂模式探究的背景下,我也借鉴语文学科的预习导学案设计了这一课的美术预习导学案。同学完成的状况出乎我的意料的好,但是由于我是上课之前才收齐同学的导学案,所以只简洁的翻看了一下,对同学剪花瓶中出现比较明显的问题在课堂提了一下。但是大部分详情问题并没有具体了解。而且同学在完成导学案中遇到的问题应当晴雪小组争论汇总后来提出来,这样就会更简单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加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课堂要以同学为主,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张晖老师在后来的点评也让我明白了,导学案是一种资源,既可以成为本节课的资源,也可以成为以后的课堂资源,所以合理的运用特别重要,要更加重视。
2、展现环节也很重要。展现环节的细心设计可以激发同学创作的热忱和表现欲望,xx教改也提出评价改革的重要性。我再最终的展现环节中用巨大的打印的博古架作为展现平台,同学的创作的就被激发了,都纷纷的想把自己的优秀作品展现到博古架上。我意识到这个优秀展台设计不能仅仅只是公开课的时候用法,平常上课也尽可能的细心为同学设计一个美丽的展台,让同学充分展现自己的作品,从容让他们感受收获的喜悦,增加学习美术的爱好。
在这节课中我也有以下几点不足:
1、讲解不足,重难点不突出。
本课的重点应当在画花纹和如何剪这两个方面,但是我花了太多时间在讲解对称和观赏花瓶的美。讲解花瓶结构和造型的时候,活动设计太简洁,参加度的掩盖面太少,只有两组同学参加,其他同学只是在下面观看。
2、语言太简洁,语态不太符合低年段学情。
上课的时候,教学语言太理性,太简洁,语态不太符合低年段学情,应当做调整,适当变换语调,或提高降低音量,动作也可以更夸张,协作音乐和适当动画PPT才能更加吸引同学留意。
3、环节连接过渡略生硬,不自然。
各个活动的环节之间过渡的时候,语言转换太突然和生硬。比如导入的时候,出示CHINA单词引出瓷器,然后挺直过渡引出课题《大花瓶》,太生硬,假如改为‘我们中国的瓷器著名海内外,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习中国瓷器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就是大花瓶’然后引出课题,这样就过渡柔和许多,同学思维也不会跟不上节奏。
4、板书设计不严谨。
板书设计方面在做教案的时候有过一些想法,比如先画一个简易的花瓶,然后把课题写在花瓶里面,引起同学留意和爱好。但是在课堂上板书的时候却遗忘了。重点学问的板书和示范画的位置支配也略显随便。
5、详情把握不足,课堂预设预备不充分。
课堂上始终有提示同学纸屑不能乱丢,但是我再贴同学的作品到博古架上的时候,由于赶时间就把双面胶的纸皮挺直丢在地上,自己没有起到一个好的示范作用。归根结底还是课堂预设不充分,考虑的不周全。
结合以上这些不足,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中要做以下改进:
1、了解学情,因材施教。只有充分了解要上课的同学,才能依据同学的基本状况设计教学内容,把握语言语态的适当性,特殊是面对低年段孩子上课的时候。
2、课前预设要充分,榜样示范要记牢。课堂上会发生什么事情?同学的回答会不会是你想要的答案?这些都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才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同时在课堂中,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同学眼中的,要时刻留意自己的言行,要有榜样示范的心态来训练同学,尽量做到润物无声。
3、语言过渡要锤炼,既要言简意赅也要如沫春风。
教学语言的打磨不是短时间能出效果的,需要多学习,多想前辈和有阅历的老老师请教,多观看,多记录,多做预备,笨鸟先飞,时间长了就水到渠成了。
4、重点难点要深挖,敬重同学为主体。重难点的把握这需要对教材和新课标的深化挖掘和解读,只有充分发挥以同学的主体的动身点,教学才能有效果。
5、板书设计要重视,别出心裁众人夸。好的板书设计也能对课堂起很大推动作用,作为美术老师来说,更加要重视。设计的板书要具有美感有用,让同学喜爱,自己喜爱,这才是根本。
xx区美术学科校际结对研课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我对教学的思索不会停止,在美术教学的道路上我会连续的英勇探究,永不停息。
二年级美术教材中《我们的大花瓶》是一节工艺兼绘画课,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欣赏与感受各种各样的瓶子,了解瓶子艺术的造型特点及其美化方法。掌握瓶子对称特点的折剪方法,能较顺利地剪出一个大小合适、造型好看的瓶子,并能进行美化与装饰。通过折折、剪剪、画画、玩玩,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体验创造成功的乐趣。确定了课题之后,我就开始着手准备,在一番努力后,我制作出了精美的课件,撰写了详细的教案。在讲完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1、课件中出示的瓶子图片太多,以致于教师教授的时间太长,造成后面学生制作的时间较短,学生的作品未完成。
2、还是由于教授的时间太长,学生迫不及待的想赶紧制作,学生在听讲时有些骚动。
3、结尾的展评未进行。
在我进行了教学反思之后,同组的各位老师也给我进行了评课,除了自己意识到的几点问题之外,老师们还提出了以下意见:师生交流、师生互动的体现较少,欣赏各种各样瓶子的时候,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行评价,特别是在讲授完瓶子的组成部分后,让学生来体会是由于瓶子各部分的形状、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才使瓶子各种各样,奇形怪状这一环节,教师讲授的过多,不如让学生来自己观察发现,自己来总结获取知识。
听取了意见之后,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删掉了课件中的部分图片,只保留了几张能代表造型奇特、花纹奇异的瓶子图片。在第二次讲课后,我对比第一次进行了总结:
课堂教学较完整,从导入到讲授、学生制作、展评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较合适。师生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对利用瓶子对称特点的折剪方法基本掌握,但是在制作中出现了一些情况:学生不能充分利用纸张,剪得过小,造成材料的浪费。在折叠纸后,对错纸边,造成剪出的瓶子成为两半。听课的老师也提出了相同的意见。
根据这些情况,我又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在演示折剪方法的时候我加入了这一环节:
首先咱们要用纸剪出一个瓶子的形状,刚才大家已经发现瓶子的左右是对称的,谁来告诉我,怎样能够很快剪出一个对称的瓶子呢?(学生回答)把一张纸对折,以折叠的纸边为中心线,只要画出瓶子的一半,就可以剪出一个完整的瓶子。(出示步骤图)
大家先看老师剪一个瓶子,(演示画得太小的瓶子)怎么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画的太小的后果:浪费纸张,并且不能很好的进行装饰)
那再看老师剪一个,这回我一定得剪个漂亮的,(演示对错纸边的错误剪法)这个怎么样?咦!怎么变成两瓣儿啦?(生答:对错了纸边,应该以折叠的那一边做为中心线)同学们在制作的时候要注意这两点。
经过前两次的讲课,总结、改进,我进行了第三次讲授。经过多次的修改,第三次的讲授避免了以往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这次课后反思活动,我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又更进了一步,同时我也发现自身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还是不够紧凑,不够收放自如。对教学中遇到的意料之外的问题,不够灵活处理等等。针对自己的不足,我会更加努力的加强业务学习,更新教学理念,积累更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自己的教学道路上扎实前行。
首先出示泥玩具、白陶鬶、彩陶船型壶的图片,让同学们发现他们的制作材料是泥,然后交流这几件艺术品最吸引你的地方,以及你对它们的了解。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分析陶泥艺术品独特的造型,交流自己查到的关于陶艺的历史、发展、制作方法等资料。使学生们了解陶艺文化,增加对陶艺的热爱。接下来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示范演示,作品欣赏等多种形式,来设计别致的花瓶并学习制作和装饰的方法。学生们通过学习得出,新颖独特的造型,点线面等不同的装饰能让花瓶别致、美观;同时,发现了盘泥条成型,手捏成型的制作方法及刻画、按压的装饰方法。由我给大家补充介绍并示范了泥板成型的方法。最后,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件别致的小花瓶并介绍自己的作品。
在制作时,学生们小组内共同商量用什么方法制作,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新颖别致;分工合作,有的制作瓶底,有的制作瓶身、有的制作装饰,或者有的搓泥条,有的盘,有条不紊,配合默契。在展示学生作品时,我用相机把学生的作品拍下来,传到电脑上,放大了学生的作品,使大家更清楚的欣赏作品,也防止了作品在移动的过程中损坏。
整节课比较顺利的结束了,美中不足,由于学生们对陶泥制作太感兴趣但不熟悉,小组合作效率偏慢等原因,在制作时用了过长的时间,以至于下课铃还没制作评价完毕,不得不拖堂了。也因为学生的制作热情太高,太过兴奋,显得课堂纪律很乱。在今后的教学中,得训练小组有效合作,同时严抓课堂纪律,使学生们在宁静中收获更多。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设置了学习检测题。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后来让学生讲述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她们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变化说出来。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个故事,怎样依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做事的方法。因为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道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我所举的例子,明了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做好事情。
整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不足的是:感觉课堂不够热烈,没有高潮掀起。另外,我的导语比较平淡,没有很多的修饰、点缀。教学时问题解决可以采取多元化模式,如分小组讨论或是其他模式,效果可能会更好。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认真准备好教案,是老师爱岗敬业的表现。一份优秀的教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编写具备很强计划性的教案经过收集,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整理了繁星教学反思,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生活的快节奏让人没有过多的闲暇时光,因此简单的形式,有份量主题的文章便会广泛赢得读者的喜爱。加之现在学生接触现代诗的机会很少,他们喜欢文化快餐、网络游戏、追求时尚,他们很多人没有阅读的习惯,对没有引人入胜的诗集来说,更是没有兴趣。所以借着初一名著阅读的契机,我特别对《繁星春水》教学做了精心安排准备。
《繁星 春水》是现代女作家冰心的抒情小诗,开学之初就给学生们下达了任务,在10月份讲这部名著之前一定要看完。同时我还着重做了两个要求:1.自由选择8首诗配乐朗诵,个人小组合均可。(兼顾不同主题)2.针对母爱、童真、自然、人生哲理四个方面各选一首进行理解赏析。《繁星春水》中的每首诗都十分短小,语言清新淡雅、明白晓畅,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喜欢,大部分学生能在教师讲授之前按要求阅读并自行理解赏析。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也要做到,尽管教上届初三的时候曾经复习过这部名著,但我还是在备课前将名著及内容简介仔细阅读,然后精心制作了图文并茂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准备充分,既让学生关注了冰心的相关文学常识,又引导学生从三个内容“母爱与童贞、自然、人生哲理”阅读理解和领会经典小诗,同时给学生展示自己朗诵水平的机会,还放手让学生对喜欢的作品做了一定赏析。整个教学过程紧凑、合理,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在教学中,不尽入人意之处还多,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改进提高:
1、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朗读指导不到位。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对学生的评价和点拨有所欠缺。同时,配乐的声音太大,孩子们精彩的朗读受到影响。
2、在对诗的理解赏析中,交给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必须要具体,而且一定要明确出来。否则学生听过就过了,不能更好地指导个体感知。
3、在引导赏析经典小诗后,应该及时让学生自由赏析相关主题小诗。
4、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读的还是不够,诗那么好,不读就可惜了。老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感受,去经受精神的洗礼。
一言以蔽之,阅读名著,要学生多读经典之处,要学生多讲、多练、多思,做到触类旁通,真正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这篇课文是巴金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及对生活
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夯实基础,打好扎实的语文功底。
《繁星》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早期作品。文章语言流畅优美,情感洋溢,将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流淌着真挚热烈的情感,向读者传达了强烈的内心感受,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教学时比较准确地把握好文章的内容和内涵。这篇文章最动人之处在于它语言之美、意境之美,而朗读是最直接也最能体现这种美的。因此教学时教师的范读必不可少,通过反复的练习以及平时积累的基础,在课堂上我的范读比较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一下子产生了共鸣。
巴金深沉的感情在叙述中回荡,有实有虚,挥洒自如:有对母亲的甜蜜回忆之情,有对未来充满坚定乐观之情,有对故土深切的怀念之情,有对人生理想的献身之情。有了对文章透彻的理解,我才能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基调,用心灵的声音深刻感悟。可见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只有这样才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内在情感,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予以再现和还原。
2.积淀底蕴,融入宽泛的文化元素。
通常在教学诸如《繁星》这样的散文时为了烘托气氛、带动情感往往会配上一段乐曲,但并不是什么乐曲都适用的。我考虑到《繁星》所描写的内容是星空,所营造的氛围是温馨而又神奇的,全文的节奏较为舒缓,于是我选择了一段钢琴曲《海边的星空》为教师的全文范读配乐。这段钢琴曲曲调明朗,节奏舒缓,听觉上给人宁静宽广的感觉,一曲终了,效果极好。而文章最后一节描写海上情景的段落请学生朗读,我考虑到当时的时间是夜里,周围环境是大海,气氛是安谧而又充满着神秘,于是我想到了《小夜曲》。它悠扬中不失明快,轻盈中流露着深沉,整个曲调洋溢着夜的静谧、柔和与宽广,和文章最后一节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在教学时这段配乐带动了学生的情绪,引导他们深情地朗读了文章,带领他们走进了美的境界。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学生读第三段,揣摩所表达的情感,归纳总结: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壮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感受。由实到虚,虚实结合,是本文写作上显著的特点。在描写时,作者先描写观察情景,后写自己的感受。观察细致,抒情真切。如“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因为星天是那么温馨亲切,才会给人如此的感受。文章语言质朴,理想和想象透着一种稚气,一颗童心,将全文浸润在作者的童心中,繁星、星空把作者净化成一个纯真的孩童,又是作者把我们带入一个童话般的天地。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白,要想写出美文,就要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写下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三、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回答问题考虑不全面,不具体,需要在平时教学中多指导学生多读,多看,多思考。
多写片段练习,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文本有更好的理解。课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提出预习的要求,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课堂上多提问,多鼓励,让同学能大胆地说话,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对自己充满信心。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一个新奇的世界。接着借助多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及作品等,在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及本课的创作背景知识后,要求学生分组朗读,思考:本课围绕繁星描写了几个生活片段,作者几次看繁星?然后精读课文,合作探究。让学生跳读课文,画出文中作者三次看星的不同情景及感受的句子,在语境中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去理解,感悟。想想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三次看星的情景和感受有哪些不同,知道这三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所变化,最后让每位同学根据人生阅历想一想,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
1.认识“昧、坠、怀”3个生字,积累描写繁星的词句.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4.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和故乡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美好的生活,对祖国和故乡的眷恋.
教学难点
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夜晚的天空吗?夜空中有什么?(星星)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板书:4繁星)
(媒体出示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课件出示2)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 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模
mó 模型、楷模
mú 模样、模具
(课件出示3)
2.查字典理解词语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昧,昏暗.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课件出示4)
3.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课件出示5)
2.根据表格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6)(板书:从前 家乡 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 三年前 南京 仿佛和朋友对话 如今 海上 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
3.为什么三次看星空情况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第一次“望着星天……母亲的怀里似的.”母亲的怀抱总给人以温馨的,表达了依恋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和我谈话一样.”表达了与星之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的知心之情.)
4.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件出示7)
5.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愿意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
(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3节,再读第三节,回味、感悟、交流.)
(出示关键句)
比喻句——
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这句话将“我”眼睛模糊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有一种朦胧的美、梦幻的美.)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仿写拟人句.(课件出示8)
拟人句——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排比句——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幻觉的角度写出了海上柔美、静谧和奇妙,营造出童话般的意境,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仿写排比句:
我们的生活是___________的,是___________的,是___________的.(课件出示9)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四、总结仿写,拓展作业
1.总结:
作者在课文里写的是三次看繁星的感受,是为了表达他对星天的酷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板书: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
2.仿写:(课件出示10)
师过渡: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文章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文章既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
渐渐地___________,我仿佛看见___________,我仿佛听见__________,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3.拓展.
(1)我们和作家巴金一同体验了看星星后的感受,我们还从作家那儿学到了许多方法,收获真不小.其实,我们看过自然界许多事物,像太阳、月亮、大海等等,看了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情,这样那样的感受.现在我们就用刚学到的作家写事物的方法再进行一次语文活动,“看大海(月亮、太阳、蓝天……)”看谁写得快,写得精彩.
(2)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课件出示11)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篇文章最动人之处在于它语言的美、意境的美,而朗读是最直接也最能体现这种美的.因此教学时教师的范读必不可少,通过反复的练习以及平时积累的基础,在课堂上我的范读比较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一下子产生了共鸣.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中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不足之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时间显得略微紧张,因此让学生自主交流、表现的的机会较少,同时,对于作者写景写感想的写作手法引导的也不太到位,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有所改进.
《繁星》是巴金先生的一篇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热爱星天的思想感情。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整体感知,运用对比,理清结构
上课伊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照片及作品等,很好地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在了解了本课的一些背景知识后,我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小节,写了作者几次看繁星?而后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写这三处的星天时,三小节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都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利用表格理清课文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品味语言,理解感悟,注重朗读
本文语言优美,因而在教学中,我从朗读着手:
1、找出文中你觉得写的最美的句子,读出感情。
2、揣摩语言并交流:这句话美在何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通过对语句的揣摩,进行比较阅读,明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作用,找出文中运用这些修辞的语句,加以品味。让学生深刻理会这些拟人句、比喻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而并不是简单的理解分析。
三、积累运用,进行仿写。
小练笔: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渐渐地……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这样的句式写一段面对碧海蓝天,你产生的联想和想像,字数在50字左右。
回过头来看整堂课教学,自己感觉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整堂课的教学出现了前紧后松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自己是新教师生怕教学时间不够,所以在前面的课文分析时,留给学生读中品味的时间不足,以至于对文本的把握欠缺。
在两个班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通常都是后上课的班级的教学效果比较好,这可能是新教师对教材以及教学过程不够熟悉的原因。另外,在设计教学时,我总是生怕遗漏知识点,所以每次上课都会把许多的内容放到一节课中讲。这就导致了我的课像是在走马观花一样,只是填鸭式的讲授。这样短短45分钟,学生是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学懂学透的。因此,我觉得每节课可以挑选一到两个知识点作为重点讲解,要舍得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主思考学习。
也许缺憾本身就是美的,这里的缺憾是为了弥补下次的完美。这次的语文组内研究课,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需要有扎实厚重的文学功底,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剖析文本,广泛阅读;同时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繁星》是巴金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引发起我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
1.教学效果(思效).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地将课堂还给学生,我感觉这是本节课最成功的的地方.
课前我只是跟学生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作者巴金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然后以“美”作为线索让学生自由地品读文本,在朗读中找出文中觉得最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已的理由.学生对哪儿感兴趣就读哪儿品味哪儿,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他们被文中的美景深深陶醉时,我进行了及时的拓展,引导学生去欣赏文本之外的诗歌,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星空的美妙.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所学最终都将应用于自身学习和生活.学习完课文,让他们用文字描绘出自已眼中或心目中的星空,进行课堂小练笔.当孩子们朗读自已所写的小练笔时,我很为那些生动、有趣、唯美的语言感到赞叹,当教师把时间和自由还给学生时,你会发现:孩子们的心中拥有着最美的世界.
本节课也有明显不足:由于课堂时间预设不足,导致小练笔时间不够,有部分学生没有完成,留下一定遗憾.另外,课文品读也不是很到位.
2.教学收获(思得).
(1)多媒体的恰当运用,让教学效果更好.上课一开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简介及作品等,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2)引领学生品味语言,重视朗读.本文的语言非常优美,所以,找到“美”、读出“美”、品味“美”就成了本课朗读的主线:让学生找出文中觉得优美的句子,试着读出感情.同时揣摩语言并说一说:你找到的这句话美在何处?又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美的?这样进行比较阅读,找出文中运用这些修辞的语句,认识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体会到这些修辞手法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感情.以读代讲的形式,不需要理解分析.
(3)学会积累,学会运用.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课文句式写一段面对夜空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当堂达到学以致用.
3.不足之处(思失).
《繁星》这篇课文的语言非常优美,多角度的写景,是一篇非常好的范文,但是遗憾的是:我个人感觉没有“用”好:
(1)这样的课文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让学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美,才有感染力.可惜的是,我在课堂处理上有点过于理性分析,感性不足.
(2)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感染力不够强,没有更快更深入地带领孩子走进文本.
4.改进措施(思改).
最应该改进的还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应该留足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比如,提问时,要注意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不要急于给学生“要答案”,关注学生能力的锻炼、等待学生的成长.
《繁星》是巴金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编者把本课和《观潮》、《走月亮》放在一组,旨在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这节课的教学可谓是一波三折,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情况,开始我把这节课的重点确定为“想象画面”,难点确定为“领悟不同的感受”。设计以下环节:
1、温故知新。检查预习,交流学习方法。
2、整体感知。了解整体框架,知道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三个生活场景,通过诵读能想象这三个看星星的画面。
3、品读感悟。通过品读海上看星星的片段来领悟作者的感受,结合作者去西方学习真理的写作背景,明白“睡在母亲怀里的”温暖。进而结合作者的成长经历,明白前两次的不同感受,知道不同的感受和作者的成长经历有关。
4、学以致用,联系生活,模仿写作。
这样的设计真正上下来,却发现把孩子们引领到了一个不知如何回答的蔫儿状态,难点太难,有肢解课文之嫌,忽略了文章的流畅性,别说让四年级的孩子说感受,就是作者自己也不一定能准确的概括当时的感受。赶紧掉头,把这节课的难点调整为“感受童心童趣”,把“领悟不同感受”放在了“整体感知说画面”这个环节,“品读感悟”只学习作者的写法,以读代悟。因而确定了以下环节:
一、激趣导入知作者。星空对孩子们来说比较常见,因此,我用星空动态图把学生带入情境,谈所见,谈所感,以求和作者共鸣。
二、整体感知理结构。明白三个场景的时间地点,并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充分诵读说画面。在读中知道每个场景看到的繁星是怎样的?在诵读中想象出画面,并想象作者此时可能是什么感受?知道三次看星星,感受都不相同,这和作者的成长阅历有关。
三、多重品读知感受。巴金的文章语言优美,画面感强,唯有走进文字,细细品味,发现其中的写作奥妙,方可真正与作者共情。我抓住第三段的虚实结合的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来美读,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美读,男女生共读、个人展示读、师配乐范读,力求在美读中感悟作者的感受。
四、联系生活说感受。学习了作者的写作奥妙,想想我们曾看到的夜空,尝试说一说。以求学以致用,这种外化也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测。
这么一调整,学生由霜打的茄子,立马变成了“迫不及待”、“跃跃欲试”。教学目标真如指挥棒一样,决定了整节课的基调和方向。上课的效果验证了本节课教学设计合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自我感觉不错。
每一次的剖析都是一次蜕变,都是一次成长,庆幸的是,这次蜕变是主动的,是自我觉醒,这说明什么?说明我已经成长了不少。这次的研究也让我清楚看到了自己自身素养的不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需要有扎实厚重的文学功底,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要认真钻研教材,剖析文本、广泛阅读,同时也要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知道文章是按时间和地点的顺序描写了三次星空.
3.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难点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巴金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空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爷爷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2.(多媒体出示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多媒体出示)
2.查字典理解词语.(多媒体出示词语)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
3.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表格.(多媒体出示)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出示)
(1)在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2)在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3)在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细微了.)
第一次:“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表达了思念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表达了对生活充满光明、希望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空的知心之情.
4.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多媒体出示)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之所以值得我们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
(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3自然段,再读第3自然段,回味、感悟、交流)
拟人句: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排比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6.读下面的句子,用加点的词语照样子写句子.(多媒体出示)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四、小结课文,复习词语
1.请写出几个描写星空的词语.
例:星群密布
( )( )( )
2.复习词语.
纳凉星群密布静寂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梦幻
五、总结仿写,拓展作业
1.仿写.
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本文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本文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
(多媒体出示句式)
我望着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见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听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2.拓展.
(1)将自己看繁星的经历写成一段话.
(2)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巴金描写三次看星星的经历,作者着重地描写了第三次在海上看星星的过程,文章语言非常的优美.多角度的写景,在这一部分上,我觉得我处理的是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这样的一种美景,我认为只有把气氛用自己的语言渲染的到位,让学生充分地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美,才能达到这节课的最终目标与良好效果.
这篇课文是巴金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繁星》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早期作品。文章语言流畅优美,情感洋溢,将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教学时比较准确地把握好文章的内容和内涵,教学时教师的范读必不可少,通过反复的练习以及平时积累的基础,在课堂上我的范读比较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情感、。
2、《繁星》所描写的内容是星空,所营造的氛围是温馨而又神奇的,全文的节奏较为舒缓,除了教师的范读,想象画面也是本单元需要掌握的语文要素,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关键词画出来,比如“密密麻麻群星散布……”让学生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结合图片补充学生们的画面,引导他们借助关键词把画面说的更加完整。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学生能够掌握课文结构和课文描写顺序;能够借助表格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巩固了修辞手法的运用,养成了摘抄的好习惯。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白,要想写出美文,就要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写下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三、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想象力不丰富,不能利用关键词把画面说清楚,说完整,需要在平时教学中多指导学生多读,多看,多思考。
教师可以收集几篇美文,练习抓关键词,借助关键词说画面,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文本有更好的理解。课堂上多提问,多鼓励,让同学能大胆地说话,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对自己充满信心。
《繁星》是巴金先生的一篇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热爱星天的思想感情。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整体感知,运用对比,理清结构
上课伊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照片及作品等,很好地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在了解了本课的一些背景知识后,我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小节,写了作者几次看繁星?而后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写这三处的星天时,三小节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都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利用表格理清课文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品味语言,理解感悟,注重朗读
本文语言优美,因而在教学中,我从朗读着手:1. 找出文中你觉得写的最美的句子,读出感情。2. 揣摩语言并交流:这句话美在何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通过对语句的揣摩,进行比较阅读,明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作用,找出文中运用这些修辞的语句,加以品味。让学生深刻理会这些拟人句、比喻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而并不是简单的理解分析。
三、积累运用,进行仿写。
小练笔: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渐渐地……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这样的句式写一段面对碧海蓝天,你产生的联想和想像,字数在50字左右。
回过头来看整堂课教学,自己感觉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整堂课的教学出现了前紧后松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自己是新教师生怕教学时间不够,所以在前面的课文分析时,留给学生读中品味的时间不足,以至于对文本的把握欠缺。
在两个班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通常都是后上课的班级的教学效果比较好,这可能是新教师对教材以及教学过程不够熟悉的原因。另外,在设计教学时,我总是生怕遗漏知识点,所以每次上课都会把许多的内容放到一节课中讲。这就导致了我的课像是在走马观花一样,只是填鸭式的讲授。这样短短45分钟,学生是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学懂学透的。因此,我觉得每节课可以挑选一到两个知识点作为重点讲解,要舍得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主思考学习。
也许缺憾本身就是美的,这里的缺憾是为了弥补下次的完美。这次的语文组内研究课,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需要有扎实厚重的文学功底,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剖析文本,广泛阅读;同时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我们现在学习的《繁星》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是巴金先生,这篇文章通过对作者看到的不同的繁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的热爱,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针对自读课文的教学要点我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与步骤:因为对于星空来说,每个学生都能够天天看到,在日常的生活中对星体也有一个大略的认识,但是学生们对于星空又不是很清楚,它离我们还是太远了,而且现代的人们对星空的认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我在课前就上学生在夜间观看一下星空,认真的看看我们平时以为很熟悉的星空有什么奇妙的地方,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们自读课文,对这篇文章的描写有一个印象,在随后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播放在网络上找到的有关星空的画面以及对星空中一些现象的科学的解释,学生们对这些知识充满了兴趣。在播放多媒体之后我引导学生们对于课文的内容进行讨论,找出文章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几种,都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比喻、拟人句体现了什么 样的感情,你认为文章中那些句子写的最美,等等,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的高,我因势利导又让学生模仿该文的写作方式,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一篇 小文章,学生们的学习得以了巩固。不过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把握上还有些要改进的地方,因为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把时间安排的比较紧的,留给学生们进行自主思考和学习的时间并不太长,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一定负面的影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合理的分配时间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及思考的时间,让学生们学习效果更好,同时也使自己能够具有更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这篇课文是巴金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上课开始,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一个新奇的世界。接着借助多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及作品等,很好的填补了初一学生知识的空白 ,使学生对作者巴金的生平及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在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及本课的创作背景知识后,要求学生分组朗读,思考:本课围绕繁星描写了几个生活片段,作者几次看繁星?用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写这三处的星天时,三段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都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利用表格理清文章的结构,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二 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让学生跳读课文,画出文中作者三次看星的不同情景及感受的句子,在语境中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去理解,感悟。想想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三次看星的情景和感受有哪些不同,知道这三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对生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进而表达了作者对繁星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光明的追求。根据一年级学生生活阅历的差异,老师引导总结。让学生明白在探究问题要走进文本,同时还要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去理解,去思考。
三 研读 赏析
本文的语言优美,因而在教学中,从读着手,
1、让学生快速在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出感情。
2、揣摩优美的句子交流,想想这些句子,美在何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体会文中巧妙运用修辞的语句,加以品味,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把教学放在朗读上,而不是简单的分析。
四 赏读总结
学生读第三段,揣摩所表达的情感,归纳总结: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壮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感受。由实到虚,虚实结合,是本文写作上显著的特点。在描写时,作者先写观察情景,后写感受。观察仔细,抒情真切。如“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母亲怀里似的。”因为星天是那么温馨亲切,才会给人如此的感受。文章语言质朴,理想和想象透着一种稚气,一颗童心,使全文浸润在作者的童心中,写景极纯极真。是繁星、星空把作者净化成一个纯真的孩童,又是作者把我们带入一个童话般的天地。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白,要想写出美文,就要留心生活,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写下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五 拓展延伸
作者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了对星空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我们每位同学的人生阅历都存在个性差异,那么当你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看到了什么? 又想到了什么?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回答问题考虑不全面,不具体,需要在平时教学中多指导学生多读,多看,多思考。多写片段练习,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文本有更好的理解。课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提出预习的要求,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课堂上多提问,多鼓励,让同学能大胆的说话,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文学功底及对生活的感悟。这就要求平时认真钻研教材,广泛阅读,同时有驾驭语言的能力。语文中阅读的教学不仅仅是掌握文章的语句,学习写作的技巧,阅读教学的过程必然也是学生情感体验积极内化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由衷地感到把我们祖国美好的语言文字传授给学生,把名家名篇推荐给学生,尤其是从小在他们心中撒下对美的文字、真的情感的热爱与认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要做到这些,光读读教科书、教学参考,光学习一些讲课技巧,光会在讲课时“炫技”是远远不够的,扎实的语文功底、文化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是支撑课堂教学的支柱。
1.夯实基础,打好扎实的语文功底。
《繁星》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早期作品。文章语言流畅优美,情感洋溢,将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流淌着真挚热烈的情感,向读者传达了强烈的内心感受,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生时代的我就非常熟悉、喜欢这篇文章,所以在教学时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好文章的内容和内涵。这篇文章最动人之处在于它语言的美、意境的美,而朗读是最直接也最能体现这种美的。因此教学时教师的范读必不可少,通过反复的练习以及平时积累的基础,在课堂上我的范读比较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一下子产生了共鸣。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中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巴金深沉的感情在叙述中回荡,有实有虚,挥洒自如:有对母亲的甜蜜回忆之情,有对未来充满坚定乐观之情,有对故土深切的怀念之情,有对人生理想的献身之情。有了对文章透彻的理解,我才能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基调,用心灵的声音缓缓道来。可见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只有这样才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内在情感,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予以再现和还原。
2.积淀底蕴,融入宽泛的文化元素。
通常在教学诸如《繁星》这样的散文时为了烘托气氛、带动情感往往会配上一段乐曲,但并不是什么乐曲都适用的。我考虑到《繁星》所描写的内容是星空,所营造的氛围是温馨而又神奇的,全文的节奏较为舒缓,于是我选择了一段钢琴曲《海边的星空》为教师的全文范读配乐。果然在教学时这段配乐带动了学生的情绪,引导他们深情地朗读了文章,带领他们走进了美的境界。
从这个教学案例及反思中,我真切地感到要上好一堂课,当好一名教师,真正的功夫在课外,文学、音乐、美术、艺术、历史、文艺理论……一切都应该有所涉猎,有的更需要潜心钻研琢磨。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业务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站在讲台上胸有成竹,指点驰骋间才不失为一名为师者。
《繁星》是巴金先生的一篇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热爱星天的思想感情。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整体感知,运用对比,理清结构
上课伊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照片及作品等,很好地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在了解了本课的一些背景知识后,我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小节,写了作者几次看繁星?而后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写这三处的星天时,三小节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都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利用表格理清课文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品味语言,理解感悟,注重朗读
本文语言优美,因而在教学中,我从朗读着手:1. 找出文中你觉得写的最美的句子,读出感情。2. 揣摩语言并交流:这句话美在何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通过对语句的揣摩,进行比较阅读,明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作用,找出文中运用这些修辞的语句,加以品味。让学生深刻理会这些拟人句、比喻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而并不是简单的理解分析。
三、积累运用,进行仿写。
小练笔: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渐渐地……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这样的句式写一段面对碧海蓝天,你产生的联想和想像,字数在50字左右。
回过头来看整堂课教学,自己感觉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整堂课的教学出现了前紧后松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自己是新教师生怕教学时间不够,所以在前面的课文分析时,留给学生读中品味的时间不足,以至于对文本的把握欠缺。
在两个班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通常都是后上课的班级的教学效果比较好,这可能是新教师对教材以及教学过程不够熟悉的原因。另外,在设计教学时,我总是生怕遗漏知识点,所以每次上课都会把许多的内容放到一节课中讲。这就导致了我的课像是在走马观花一样,只是填鸭式的讲授。这样短短45分钟,学生是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学懂学透的。因此,我觉得每节课可以挑选一到两个知识点作为重点讲解,要舍得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主思考学习。也许缺憾本身就是美的,这里的缺憾是为了弥补下次的完美。这次的语文组内研究课,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需要有扎实厚重的文学功底,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剖析文本,广泛阅读;同时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繁星》是巴金先生的一篇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热爱星天的思想感情。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上课伊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照片及作品等,很好地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在了解了本课的一些背景知识后,我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小节,写了作者几次看繁星?而后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写这三处的星天时,三小节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都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利用表格理清课文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品味语言,赏析感悟
1. 找出文中你觉得写的最美的句子,读出感情。2. 揣摩语言并交流:这句话美在何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通过对语句的揣摩,进行比较阅读,明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作用,找出文中运用这些修辞的语句,加以品味。让学生深刻理会这些拟人句、比喻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而并不是简单的理解分析。
三、运用虚实写法,进行仿写。
小练笔: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渐渐地??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这样的句式写一段面对碧海蓝天,你产生的联想和想像,字数在50字左右。
回过头来看整堂课教学,自己感觉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整堂课的教学出现了前紧后松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自己是新教师生怕教学时间不够,所以在前面的课文分析时,留给学生读中品味的时间不足,以至于对文本的把握欠缺。
我们现在学习的《繁星》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是巴金先生,这篇文章通过对作者看到的不同的繁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的热爱,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针对自读课文的教学要点我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与
步骤:
因为对于星空来说,每个学生都能够天天看到,在日常的生活中对星体也有一个大略的认识,但是学生们对于星空又不是很清楚,它离我们还是太远了,而且现代的人们对星空的认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我在课前就上学生在夜间观看一下星空,认真的看看我们平时以为很熟悉的星空有什么奇妙的地方,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们自读课文,对这篇文章的描写有一个印象,在随后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播放在网络上找到的有关星空的画面以及对星空中一些现象的科学的解释,学生们对这些知识充满了兴趣。在播放多媒体之后我引导学生们对于课文的内容进行讨论,找出文章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几种,都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比喻、拟人句体现了什么 样的感情,你认为文章中那些句子写的最美,等等,学生的学习热情非
常的高,我因势利导又让学生模仿该文的写作方式,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一篇 小文章,学生们的学习得以了巩固。不过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把握上还有些要改进的地方,因为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把时间安排的比较紧的,留给学生们进行自主思考和学习的时间并不太长,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一定负面的影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合理的分配时间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及思考的时间,让学生们学习效果更好,同时也使自己能够具有更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繁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会“我”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怀。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活跃学习气氛
在上课前,我让学生自由畅谈每当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的心情怎样?会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并由此引至课文中作者看星星的感受,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片刻的思考都踊跃的畅谈自己的感想,这样的导入对激发学生联想和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又能引导学生进入下一坏节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这一坏节,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整体感知课文,问题一:课文几次描写繁星的美景?又是怎样安排的?(学生阅读课文完后,老师引导提示:可以从时间地点上寻找答案,让学生找出相应答案的句子。)问题二:作者三次写看星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指引学生从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并提示。)问题三:你能发现这些感受变化的特点吗?(这个变化的特点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读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问题四:深入感知作者三次写观星感受句子的含义和所表达的情感。(体会到作者童心、童趣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后利用表格理清课文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此环节紧紧相扣,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品味语言,理解感悟,注重朗读
首先找出优美的句子,反复的朗读,读出感情并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然后揣摩语言,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并对揣摩的语言进行比较阅读,最后找出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加以品味,体会这些语句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的作用。(明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不足之处:
一、时间上没有充分把握好,刚开始讲得太细,花的时间多,后面由于时间的关系就赶着把课文讲完。
二、内容讲的过多过细,太面面俱到了,造成学生不易消化,应每节课挑一到两个知识点作为重点讲解。
三、在讲课过程中因自身未能做到感情投入,因此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从而影响了课堂效果。
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不断的反思,争取做到最好!
老师就像蜡烛一样,通过不断的燃烧自己来照亮别人,上课之前备好教案是每一位教师的必须要做好的工作。编写教案要做到“三研”,力求“五戒”,实属不易。下面的内容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毫升教学反思,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中初步形成1毫升的观念;在动手操作的情境中,进一步感受1毫升的含义,知道1升=1000毫升,能进行升于毫升之间的换算。
2、让学生在应用练习中,感受一些小容器的容量,体验毫升的应用价值。
3、让学生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课堂上的阅读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形成1毫升的观念,能进行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学生:(个人)收集毫升做单位的不同容器、1瓶100毫升的饮料、1只纸杯
(分组)自制1升容器、50毫升水、瓷碗、茶杯、微波盒各1只
教师:教学光盘、1个1000毫升量筒、1个10毫升量筒、滴管1支、500毫
升量杯2只、水一盆
教学过程:
一、交流比较初建观念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采用分组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每组有一张工作单,请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操作观察,将自己最真实的收获填写下来。
1、组内交流收集容器的容量,注意使用的单位。
2、将容器内所装液体的多少与自制容器中的1升水进行比较,填写结论:
我们认识到:计量比较____的液体常用________作单位。
3、交流导入:
(1)指名汇报结论。
(2)展示以毫升作单位的容器,读一读容量。
(3)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这些容器比通、锅要小得多,用升做单位显然不合适,因此我们就要用到另一个容量单位毫升。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毫升(板书课题)
4、光盘出示例题,你能说说它们的容量吗?
介绍并板书:容量还可以用ml表示。
5、小结:学到这,你对毫升这个容量单位有了哪些初步印象?
[以生活中的毫升切入学习内容,符合以学生的事实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再通过观察和实验,比较直观地帮学生建立起毫升表象]
二、观察实验体验概念
大家都认为毫升时比较小的计量单位,到底1毫升是多少呢?
1、观察滴管中的1毫升水有多少。
2、用滴管向量筒中滴1毫升水,数数1毫升水有几滴,填写结论并组织交流:
我们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练习:(想想做做1)
出示题中四幅图,猜一猜药水的容量,学生猜完出示答案,齐读。
4、分组操作,估测容量
将50毫升水分别倒入瓷碗、茶杯、微波碗,观察水面在哪里,讨论估算三种容器的容量,并填写结论:
我们看见:水面大约在瓷碗()处,容量大约是()
茶杯()处,容量大约是()
微波盒()处,容量大约是()
你能实验验证吗(量筒测量)
小结:毫升是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由直观的观察提升到抽象的估测,学生对毫升的认识递进式提升。自主实验探究的空间使得学生兴趣浓厚,收获颇丰]
三、自主探究提升认识
升和毫升都是容量单位,它们有不同的使用范围,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介绍量杯的用法
2、指名将1升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思考升与毫升的关系,填写结论:
可以倒()杯,因此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名交流。
3、再做实验验证。
小结板书:1升=1000毫升
4、小练习
(想想做做3):
①估测:三种饮料分别是多少毫升?
②计算:每种饮料分别要多少瓶正好是1升?
(想想做做4)
①独立填写。
②指名交流答案与思考过程。
5、小结:学到这里,你对毫升这个容量单位一定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了吧!能谈谈你现在的认识吗?
[给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究的空间,很好地实现1升=1000毫升的意义建构。估测计算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认识升与毫升的进率,也可感知一些常用饮料瓶的容量]
四、生活应用体验价值
1、实践活动
倒出100毫升饮料,按正常饮用习惯喝完,填写结论:
数一数:()口能喝完
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是()毫升
2、阅读拓展:
(1)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
(2)师小结:阅读部分结合毫升知识向我们介绍了人体血液与义务献血的常识。
指名交流读后感想。
[实践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容量观念;你知道吗自主阅读让学生了解毫升与我们息息相关,了解科学知识并接受关爱他人的教育]
五、小结延伸拓展升华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与之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什么联系?你认为学习这一知识有什么用途?
[简要回顾新知的学习过程,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认知建构]
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较多的应用,但是学生平时很少关注这方面的知识,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地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升和毫升的初步认识中,容积的计量工具是量筒和量杯。因此在课前准备好演示的教具,除此之外,还准备了标有刻度线的饮水杯、脸盆、墨水瓶等。同时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要求学生在家里或是去超市时寻找、观察哪些商品标签上使用的是升和毫升,并带一些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盒、饮料瓶、标签等,在思想上做好认知的准备。
由于升和毫升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比较枯燥,产生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比如交流: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升和毫升?当然课前的准备也相当重要,课前可以让学生把一些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带来,放在实物投影上给学生看,请学生介绍从哪里剪下的?用的是哪个单位,怎样用字母表示?解决了升和毫升的符号认识。同时通过交流,学生有了直观认识,升生和毫升多用于液体的计量,比如生活中的油、酱油、醋、药水、汽油等。
学生已经学习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本节课认识容量单位毫升和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在课前老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多收集一些有容量单位毫升的容器,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教学时可以和前面一节课的1升水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这些容器的容量都比1升小,引出容量单位毫升,学生在感性上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认识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时,要让学生通过操作来发现,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在练习中,有许多的容器都是生活中经常能看见的,教材的编排意图很好,我们老师也应该尽可能多地去准备,收集这些容器,在课堂上用这些容器来装上液体,让学生观察,以便学生有更深刻的感性认识。
不过,在一些问题上还是存在着分歧,例如想想做做的第5题“倒出100毫升饮料,数数你要几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这样的的问题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只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应该说在教学时是比较有难度的。
升与毫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虽说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容量大小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升与毫的了解却很少。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较为准确地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渴望上好这节课,上出一节让学生终身有益的数学课!
课堂上要用大量教具、学具进行操作实验,只有经过大量的直观观察与操作体验才能帮助学生建立容量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为此我作了精心的准备。我不但自己准备了各种杯子、瓶子,还让学生分工分别带来了大大小小的桶、壶、瓶子、杯子、滴管等。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由于升和毫升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比较枯燥,产生一定的困难。为了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升和毫升的容量单位,积累较多的直观经验,我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情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问题引入,书上的一个情境,通过对不同的容器的观察,引出“容量”的概念,再深入地研究容量差不多的两个茶杯如何判断,学生想出了几种方法,从而突出了要用统一的量器才能作比较,进而引出了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揭示课题。从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为后续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直观体验,感受知识
直观演示,建立1毫升和1升的概念。用滴管取1毫升的水,滴在手心中,学生感知毫升的水是十来滴。接着,我安排了学生体验活动,用针筒分别取1毫升、10毫升、50毫升的水,观察它们在水杯中的位置,并说出感受。猜一猜老师手里水杯的容量,并进行验证,在学生的兴趣未了时,分组合作开展这个游戏,在游戏中,学生的感受力得到提升。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器,让学生估计它们的容量(可能的进行操作验证)。水盆容量10000毫升左右,电热水器的容量要几十万毫升,太阳能热水器的容量还要大一些,浴缸的容量要400000毫升,学生立刻感受到需要有比毫升更大的容量单位,于是“升”孕育而生了。最后,用4个250毫升的一次性水杯,和1瓶装满1升水的容器,通过实验,学生感知升和毫升的进率。教学重点的解决、难点的突破都请学生介绍说明或用一个一个的小实验解决。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人人参与,思维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三、人文课堂,魅力无限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用的,学习数学不再那么抽象,那么枯燥。在课中,我将人体一天所需的水分等知识告诉学生,让学生认识了我国容量单位的发展史,学生认识了古代的量器,斛、斗等。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为学生学习数学打开了一条探索知识奥秘的途径和方法。
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上的实验操作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学生学得生动、扎实。
在这节课中,我结合教材,准备了大量的生活中实物容器,学生也准备了好多诸如雪碧瓶之类的容器,用实验来代替空洞的说教,积累更多的直观经验,意料之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课堂反馈也不错。判断几毫升——判断几十毫升——一百毫升——二百毫升——五百毫升——一千毫升,这样可以有一个累积,单位有小到大的一个过程。学生这样在理解上更直观,认识肯定比较深刻点。并且在教学中一定要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出示生活中的容器让学生来猜多少毫升等等。更重要的是要能学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在《升与毫升的认识》中,学生提出的1毫升等于多少克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挑战性。面对提问,教师可以先问问孩子提出这样问题的原因,然后肯定学生注重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对于“毫升和克”有什么样的关系可以现场处理。我们知道“1毫升水的质量就是1克”,虽然毫升与克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但是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正因为1毫升水的重量正好是1克,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两个单位混用的情况,有的饮料包装注明的是千克或克,有的饮料包装写的就是多少升或多少毫升。这是日常生活现象的反映。学生能提出这个问题,很可能说明他能联系实际思考并提出问题,这正是我们所提倡和培养的。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今天上了认识毫升这一课,感觉上还是比较顺利的。一开始我先出示一些容器,让学生感觉到这些容器不到一升,从而产生认识毫升的愿望。然后出示量筒,指导学生认识筒身上的刻度。我们学校也是只有 25毫升的量筒,因为有了各位老师之前的经验,我着重指导了一下,让学生明白,这量筒上是2格一毫升。接下去先给学生5毫升水,再让学生加一毫升水,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不太熟练,结果有几个组的数据相差很大。有最多的一组是20滴,最少的一组是8滴,不过大多数学生还是测到10毫升左右。至于毫升与塔尖的关系,在前几课中就已经做了潜藏。所以几乎没有花多少时间。 练习时,因为学生带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所以做起来学生兴趣很浓,许多的数据也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这种课上起来其实很舒服,只是准备工作要花很长时间。 在操作中,也有一些问题,那就是许多学生的操作并不规范,把兴趣放在了操作上,反而忽略的数学的知识,这一点是值得以后注意的。
在这节的《认识毫升》一课中,我结合教材,准备了大量的生活中实物容器,学生也准备了好多诸如雪碧瓶之类的容器,用实验来代替空洞的说教,积累更多的直观经验,意料之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课堂反馈也不错。个人感觉在教案实施过程中有点因教案不熟悉而导致的教学环节有前后颠倒的情况,显然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想的样子。下面就就课堂上动手操作环节的处理上反思几点:实验多但层次性不强,是不是可以是(1)猜测1毫升,(2)感性的认知1毫升,这里可以用细量筒和粗量杯进行对比起来让学生看,加上本就是挺好的倒入手心让学生体会,(3)判断几毫升判断几十毫升一百毫升二百毫升五百毫升一千毫升。这样可以有一个累积,单位有小到大的一个过程。学生这样在理解上更直观,认识肯定比较深刻点。并且在教学中一定要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出示生活中的容器让学生来猜多少毫升等等。更重要的是要能学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教学反思2:
学生已经学习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本节课认识容量单位毫升和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在课前老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多收集一些有容量单位毫升的容器,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教学时可以和前面一节课的1升水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这些容器的容量都比1升小,引出容量单位毫升,学生在感性上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认识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时,要让学生通过操作来发现,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在练习中,有许多的容器都是生活中经常能看见的,教材的编排意图很好,我们老师也应该尽可能多地去准备,收集这些容器,在课堂上用这些容器来装上液体,让学生观察,以便学生有更深刻的感性认识。不过,在一些问题上还是存在着分歧,例如想想做做的第5题倒出100毫升饮料,数数你要几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这样的的问题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只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应该说在教学时是比较有难度的。
《认识毫升》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结合教材,准备了大量的生活中实物容器,学生也准备了好多诸如雪碧瓶之类的容器,用实验来代替空洞的说教,积累更多的直观经验,意料之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课堂反馈也不错。判断几毫升判断几十毫升一百毫升二百毫升五百毫升一千毫升,这样可以有一个累积,单位有小到大的一个过程。学生这样在理解上更直观,认识肯定比较深刻点。并且在教学中一定要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出示生活中的容器让学生来猜多少毫升等等。更重要的是要能学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在《升与毫升的认识》中,学生提出的1毫升等于多少克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挑战性。面对提问,教师可以先问问孩子提出这样问题的原因,然后肯定学生注重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对于毫升和克有什么样的关系可以现场处理。我们知道1毫升水的质量就是1克,虽然毫升与克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但是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正因为1毫升水的重量正好是1克,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两个单位混用的情况,有的饮料包装注明的是千克或克,有的饮料包装写的就是多少升或多少毫升。这是日常生活现象的反映。学生能提出这个问题,很可能说明他能联系实际思考并提出问题,这正是我们所提倡和培养的。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1毫升的()=()克。如1毫升的水等于多少克?1毫升的水银等于多少克?1毫升的油等于多少克?将问题延伸到课外。真正做到帮助学生区分毫升与克的不同属性以及内在联系。不仅达到了辨析两个单位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学生数学意识和研究问题的意识。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毫升以及升与毫升的进率的。事实上,在前两节课的教学中,关于毫升也说了一些,学生对于毫升也有一定的认识了。所以这节课感觉一点也不像新课。只是在认识1毫升的水有多少时,稍稍化了一些时间。学生虽然也知道1毫升的水很少,但究竟有多少却并不清楚。为了让学生有个正确的认识,我实际的用量筒做了实验,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1毫升到底有多少。这对学生在后面的练习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的估计有一定的依据。
小组讨论如何用自己带来的容器制作一个量器集体交流归纳分小组操作展示评价作品利用量器测量其他容器的容量。这个流程进行了两个循环,第一次是制作1升量器,第二次是制作小容量量器。可以说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烈,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加入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使操作活动的意义更加深刻一些。这样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更有益。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毫升以及升与毫升的进率的。事实上,在前两节课的教学中,关于毫升也说了一些,学生对于毫升也有一定的认识了。所以这节课感觉一点也不像新课。只是在认识1毫升的.水有多少时,稍稍化了一些时间。学生虽然也知道1毫升的水很少,但究竟有多少却并不清楚。为了让学生有个正确的认识,我用量筒做了实验,但看得不太清楚,我就让学生观察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容器,再把容器里的水倒入量筒,使学生认识到小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毫升,再用滴管滴出1毫升水,数数有几滴,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对1毫升到底有多少形成进一步的表象。这对学生在后面的练习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的估计有了一定的依据。
本节课,我让学生准备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在实验中积累更多的直观经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毫升”的观念,我抓住了学生好玩的天性,将1毫升的水滴在每一组一名学生的手中,看一看、记一记1毫升有多少,并说说感觉;然后让每组学生在量筒中倒入10毫升水,观察以后,说说给你的感觉;而让学生感知100毫升时,我采用让学生喝100毫升饮料的方式,说说可以用几口喝完,算一算,每一口可以喝多少毫升等,学生逐步体验,并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利于学习难点的突破。
今天教学了升和毫升,因为有了各位打的底,所以上起来还是蛮轻松的。
不过也碰到了一些问题,
一是书本想想做做第3题中的煤气热水器和电热水器,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告诉他们了也还是没有什么生活体验,所以只是笼统地让他们说了大约的容量。
另外一个是想想做做的第1、2题,蛮有趣的实验,结果却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行也让我大失所望,有些学生根本无法说清为什么这个杯子的容量大而那个杯子的容量小。
有趣的地方在于学生的语言。因为想想做做第1、2题涉及到三个不同的杯子,我让他们给杯子编个号。结果大部分学生采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胖杯子,长杯子,矮杯子,这样交流起来听的学生也明白他们说的.是哪一个,比给杯子编号要好许多。
还有一个地方,是给1升的水称重量,连容器称是1200克,一报出这个数字,我心中就想,不知道学生有没有发觉这中间的问题。结果立即有4、5个学生举手说:老师,应该要去掉这个容器的重量。嗯,总算还有一些学生懂得动脑。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xuezongjie/76829.html
上一篇:高中历史老师工作计划模板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