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溜烟儿的走了,新学期正在不远处等着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在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后就是时候写一篇总结了,教学总结可以体现我们对教学工作的态度,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教学反思》,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我对二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教学反思:
1. 加强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中,教师需要积极管理学生的行为,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并遵守课堂纪律。通过加强课堂管理,教师可以确保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注重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是二年级语文下册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并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如电脑、电视等,播放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4. 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对象,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5. 加强练习和巩固
练习和巩固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和巩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
以上是我对二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教学反思的几点建议,希望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时间一溜烟儿的走了,一学期的教学即将在我们身后关闭。我们在通过一学期的教师教学后就要对这一学期的教学进行一次总结,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来总结出自己在教学方面的成长与收获,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简短范文”,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8个。积累词语8个。理解成语“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的意思。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4、让学生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学重点
1.通过圈字划词的.方法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让学生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学难点
1、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2、了解寓言所揭示的寓意。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幅图讲的是什么故事?
对啊!这是我们上个学期才学过的《狐假虎威》,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狐假虎威本来是一个寓言故事,由于常被人们反复提及,就成为了一个成语。可以说,许多成语来自于寓言。
那么,什么是寓言呢?
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两篇寓言故事。
出示《寓言两则》。
齐读课题。
4、理解课题。
什么是则?
则就是篇幅比较短小的文章。寓言两则我们可以说是寓言两篇。下面就让我们一则一则地来学习吧!
二、学习《自相矛盾》
1.直接出示《自相矛盾》。
你能从图片中找到矛和盾吗?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两种古代的武器。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矛是用来攻击的武器。柄是木头的,头是青铜制成的,呈尖锐状。
盾是用来防御的武器。圆且宽大,青铜制成,十分沉重,但坚固。
学习生字:矛:不要漏掉撇。撇就像矛头下挂着的红纓络。
盾:提醒:不是厂字头。为什么里面有“目”呢?(学生思考交流)
2、学习课文内容
在市集上,就有这么一个人在卖矛和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他是怎么叫卖的。
出示句子:“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自由读。
(1)对于这个人在介绍矛和盾时的样子,课文中都用了一个词――夸口。
(2)什么教“夸口”?谁来学学这个人的样子,来鼓吹一下他手中的矛和盾?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生字:锐:金字旁说明这个字在发明出来的时候就是形容金属制品的。
(3)他卖力地介绍自己的矛和盾,结果怎样?在书上划出有关的词语。
出示:哑口无言(简单学习哑。)
(4)他为什么从一开始的夸口到最后会变成哑口无言呢?
(5)总结:这个人不顾实际情况地随便夸口,让自己的话
自相矛盾(板书:自相矛盾)最后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
三、学习《掩耳盗铃》
1.整体感知,理解词义
(1)出示:掩耳盗铃(读准题目)
(2)理解:掩,盗(用动作来表示)耳、铃
(3)说说掩耳盗铃的字面意思。
(4)学习生字:掩:换部首“淹”、“腌”。
盗:回顾皿字底的字。
铛:与金属相关,形声字。
2.阅读寓言故事,理解寓意。
(1)他想像中捂住耳朵偷铃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找出关于他的想法的句子。
(2)实际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3)你想对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说什么?
(4)小结:小朋友,其实,你语重心长的对偷铃人说的话就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事、做人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四、拓展巩固:
1、你还知道哪些从寓言而来的成语呢?
媒体出示部分图片,请学生们猜一猜。
2、学习剩下的一个生字“零”:模仿铃铛的声音“丁零丁零”,并回忆雨字头的字。
3、开火车朗读词语。
4、形近字组词。
5、听写句子:
(1)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辞。
(2)做事不要自欺欺人。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3、分层作业:摘录一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并将其中的道理说给同伴听。
板书设计:
23寓言两则
自相矛盾: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
掩耳盗铃: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设计中我把第二则寓言故事的寓意通过让学生对那个盗铃者说说心里话这样一个环节来揭示。在这一环节中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形式的讨论,根据课文的内容,试着对那个盗铃者说说心里话,应该说这一环节老师是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能根据课文的内容通过对盗铃者说的话来揭示寓意,这样的设计对那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等方面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效果就不容乐观,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在孩子们说心里话后,增设这样一个环节:他们说得好吗?你能学着他的样子也来说说吗?这样既可以给那些学习有困难、害怕发言的学生一个示范,也可以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从而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的开始,请学生默读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并通过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审美感的培养。画简笔画,这是我一直不敢突破的一点,今天我在课堂上尝试一番,虽然画的不是很好,但让学生弄清了文中的一些地理方位。
二、抓关键词,进行辨析运用
在词汇教学中,重点是准确的理解词义。理解词义的方法很多。比如直观的理解,比较辩析理解。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理解,以及结合课文理解,不同的词可以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于“常常”“往常”以及他们的近义词,通过比较辩析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用法的理解,在加以运用就能水到渠成。如:一些抽象的词语就需要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细细的体会。比如对“果然”的教学,区分果然和竟然,顺便教学居然等相近的词语。我想如果能经常这样引导,不仅能使学生对词义有确切的理解,而且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能力。这也是今后要训练的重点。
三、细读课文,体会人物优秀品质
第三自然段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重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围绕“他在寻找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通过抓住“一边走一边看”、“仔细观察”、“果然”等词语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列宁不是在观看风景,而是在留心观察。然后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范读,自读,比赛读,等等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最后让学生通过线路图,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让学生在头脑中形象地再现这一过程。再进一步总结:列宁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四、不足之处
1、朗读是我们班学生的弱项。在学习中能抓住关键词,但读得不够到位,男生不如女生有情感,看来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是很重要的。
2、课堂评价自我感觉有了较大的进步,能有所针对性评价,但是还不是很灵活。
(一)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村居》一课时,我先把学生带入一个青草萋萋、百花盛开、花香四溢的教学情景中。在这美丽的春天里,采用了各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诗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配上音乐吟诵古诗,在肢体语言的帮助下,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并在自己的头脑中模模糊糊地创造出古诗所特有的意境。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没有让学生来说一说古诗的意思,没有一句一句地讲解古诗文,而是让学生在吟诵古诗中感悟语言,在歌声中想象意境,在舞蹈中创造图画。学生们学习的兴致盎然,这节课结束了,但古诗的韵味永存。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节古诗教学课,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具体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通过理解字词的意思,通过一遍一遍地诵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咏柳》整堂课的教学来看,流程进行得很好,从对“咏”的理解,到对柳树从远到近的认识,以及作者从对柳树的观察到充满奇妙的想象所体现出的对春的无限的热爱之情,课堂中呈现得都很好。不足之处是,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如果在课中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让学生能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能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就会更加容易一些。
(二)《古诗二首》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村居》是清朝文人高鼎写的一首诗。早春二月,绿草茂盛,黄莺飞舞,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的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全诗展现了春天生机盎然、儿童活泼可爱的特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咏柳》是首咏物诗。这首诗前三句描写了柳树之碧绿、柳枝之柔长、柳叶之细巧,而最后一句巧妙地从描写柳树转移到赞美春风,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课文重点是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述的场景。
一、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采用游戏导入,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阶段学习的重点。识字教学我坚持的是“多次复现”原则,主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生字,读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地识记字形,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写字环节中,我将教师示范指导放在学生试写感悟之后,实现了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我为学生搭建自由的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相互配合中培养了合作精神。
二、成功之处
1、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使学生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进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在学生个别朗读谈想法的时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使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精神,学生必须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且要有一定的参与面。我想这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到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精神、学习意识、学习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并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觉得应该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勤思、多问。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创设情境,从游戏导入新课,然后自主探究,抓识字教学和诗意理解,接着学生朗读课文、感知诗词的内容。
(三)《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当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露新的嫩芽,呈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村居》这首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深受学生的喜爱。
作为一个有二十几年教龄的教师,面对新一轮的教学改革,面对新教材,我们都面临着新的考验。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更好地溶入,也成为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深切地感到:给学生一点掌声,他们会给你一个惊喜,一个意想不到的回报!
下面是发生在我本学期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真实情节:我教《再来一次》这篇课文,当分析到“垂头丧气”这个词时,一切都按我教学预设在顺利进行,在讨论完后,我说;“接下来请一位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下”。
我首先请同学主动参与,然后我请平时上课不爱举手的蒋同学上来表演,她极力反对“不行,我不会表演,我做不来。”在我邀请她之后,她显得有些害羞且有些犹豫,并没有走上讲台。我看时机成熟了,“同学们,我们掌声鼓励一下”,她终于慢慢地迈上了讲台,并且表演非常出色。“同学们,表演得非常好,大家掌声鼓励。”在一片掌声中,她满脸喜悦地跨下讲台,回到自己座位。
蒋同学在班级里是一个成绩偏差的学生,平时学习习惯也不好,特喜欢玩,对学习也就无所谓了。从此以后,她上课更加投入,发言更加积极,问问题更多,和我走得更近,更加喜欢语文了。
课后反思一下,学生上台表演,有很大很多障碍。首先是知识层次的原因,有的同学对课堂知识不理解,无法正确表达,蒋同学可能就属于这种。其次是心理障碍,害怕表达不好而受教师的批评、同学的笑话。还有不善于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教师不给予表达的机会等等。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机会,把握时机,适时给予学生掌声和鼓励,学生将会乐于表达、乐于表现,课堂教学将更加丰富多彩。当然,教师的掌声和鼓励不能毫无目的,泛滥成灾,否则起不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一位好教师,不一定要过多地表扬学生;一堂好课,可以没有一句表扬的话。但我相信,在老师赞许的眼光下、在老师适当的表扬下、在同学的掌声中成长的学生将回更加健康、更加优秀,因为他们有爱!
老师们,给学生一点掌声吧,哪怕他(她)不是那么优秀!
大班幼儿的求知欲很强,他们不但对五彩缤纷的颜色十分喜爱,而且还对五彩缤纷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会由自然界中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蓝蓝的大海、绿绿的草地等景象的观察及认识引发出更深一步的思索。此次活动《调皮的七彩光》是主题《七彩世界》中的一个语言活动,这个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调皮的七彩光》这个故事让幼儿知道:色彩来源于光的作用,是调皮的七彩光宝宝从天空来到地上"玩"出来的。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七彩颜色。有了七彩颜色,画画更美丽,打扮东西更漂亮,游戏起来更有趣。本活动有利于帮助幼儿成为色彩世界的探究者,发现自然界中的许多奥秘,培养幼儿对自然界探究的欲望和对生活的热爱,感受生活的乐趣。
教具是否有利于语言活动的展开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活动过程中为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在孩子观看图片时,大阳公公、光线宝宝生动有趣的拟人化卡通形象,深深的吸引了孩子,使孩子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使幼儿能清晰的观察到光线宝宝的七种颜色,让孩子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同时为幼儿的口语表达做充分的准备,孩子们积极地参加活动,看图片听故事,逐步解决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提问准备的很充分,活动中每一次的提问都有明确的目的,在第一次听故事时要求幼儿带着问题"七彩光宝宝会来到哪里,那里会有什么变化。"幼儿目的明确,但在幼儿回答后,我没能及时地进行调整,幼儿继续带着问题听第二遍故事,听一听里面形容颜色的好听的词语,这样不仅能使在第一遍中已经听到那些词语的幼儿进一步感受在幼儿回答出光线宝宝来到地上使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有了好看的颜色时,我若能及时追问延伸,让幼儿关注大自然中的多种色彩,并运用好听的形容词来说一说,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也避免了老师枯燥地说教。在幼儿说到各种动词时也要及时给于肯定和鼓励,进行语言的随机教育,使幼儿更深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有趣和体验用词的美。
##结束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教案目的一般应包括知识、智力和思想教育。教案就是教师的生命的体现。如何编写具备很强计划性的教案以下内容是教师范文大全编辑特地整理的“2023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教学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记本课生字,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邓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用具准备】
生字卡片和本课所用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则短小的故事。重点是邓爷爷植树的经过。朗读本文,关键是体会邓爷爷在植树过程中表现出的严肃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对他的优秀品格有所感受。另外,从邓爷爷的行动中,领会植树绿化的重要意义,可抓住“挑选”、“小心”、“挥锹”等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引入,了解人物
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歌曲中的老人是谁。
(板书:邓爷爷)
2、课件出示邓爷爷的图片,学生说说你了解的邓爷爷,教师补充。
3、出示文中插图,邓爷爷在干什么?
(植树)这是邓爷爷1985年3月12日植树节亲手栽种一棵小柏树时的照片。想知道邓爷爷是怎样种树的吗?好!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多认读几遍。
2、合作学习:
(1)互帮互学。向同组同学请教,读会所有不认识的字,再试着读读课文。
(2)小组成员轮流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错误。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我会读:
①同桌互读生字。
②出示生字卡片:
自愿读。
开火车读。
(2)我会记:
自愿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字。
如: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等。
(3)我会写:
①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学生认读。
②重点指导:
上下结构的字:“爷”字上大下小;
“亲”字上下相当;
“节、岁”两个字上小下大。
双立人的写法可结合单立人进行指导。
③课件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揣摩、临写。
4、指名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达到正确。
5、同桌接读,读熟课文。
6、再读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
三、作业
了解植树节的来历。
本单元的主题是以传统文化为依托集中识字。主要安排了《俗语》、《有趣的成语》、《对联》和《诗词曲名家》四篇课文。让学生在识字、识词的同时积累丰富的语言和实践资料,初步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生动、有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高尚情感。教学时我注重朗读,对课文内容如词语、典故等的理解不求全求深,先背诵下来,留待日后再去慢慢回味、消化。本单元仍以识字教学为主,我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过的识字方法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热情。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字典老师”是要教会学生部首查字法,这是二年级训练的一个重点,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正确的查字典的方法,并调动学生主动运用字典识字的热情。培养动手能力,掌握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我们把查字典的步骤给学生讲清楚,让每个孩子都掌握。但是查字典有个熟练的过程,这就需要练习。在这一点上,二(1)班卢老师的做法非常好,我们组里的老师都采用了这个方法。在每一课的预习时,我们都要求学生对生字的预习动手查字典,需要写清楚生字的部首、除部首外几画、在字典中的页码、字的读音、组两个词。一开始,学生十个生字查下来用时一个小时,孩子觉得作业时间长了,家长也不理解。我们及时给家长讲明这样做的目的,得到了家长的配合,每次作业给孩子看着时间,并签上时间。经过两周的训练,孩子查字典的步骤熟练了,用时由原来的一小时减少到30分钟,而且准确率大幅提高。现在孩子们写作业,写周记的时候,遇到不会的字,都习惯拿起字典了,我感觉这是我们这单元做的最有成效的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记本课生字,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邓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用具准备】
生字卡片和本课所用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则短小的故事。重点是邓爷爷植树的经过。朗读本文,关键是体会邓爷爷在植树过程中表现出的严肃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对他的优秀品格有所感受。另外,从邓爷爷的行动中,领会植树绿化的重要意义,可抓住“挑选”、“小心”、“挥锹”等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教学过程】
一、我读教材:读出快乐读出希望
《快乐的节日》是一首诗歌,它已经被编为歌曲广泛传唱。这首诗十分形象生动的描写了孩子们欢度节日的场面,把孩子的快乐和幸福挥洒的淋漓尽致,字里行间透露的是孩子们对祖国浓浓的爱以及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诗中有两处运用到了比喻,一是把孩子比作春天,二是把孩子比作小鸟。春天就是朝气,春天就是希望,春天在小朋友可爱的笑脸中洋溢,春天在小朋友活泼的打扮上含笑。伴随小鸟,伴随白杨树、轻轻拂面的风儿,此情此景,怎不让人倍感快乐?二是把小朋友比作小鸟,小鸟的志向是在蓝天飞翔,小朋友的理想是为祖国效劳。实现理想,要落实在行动上,要好好学习,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就像小鸟想高飞蓝天也必须丰满自己的羽毛一样。祖国的未来需要小朋友们长大后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小朋友就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二、学情分析:
因为我们一年级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对于这一课学生已经接触过,对诗歌内容已然熟悉,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想悟出文本的内涵,实现与文本贴心的对话,还需引导他们深入文本,好好走一个来回。
三、教学设想:
感悟重点:第二、三小节
难点:两个比喻句的体会,以及为什么说有了我们,可爱的祖国就更有希望?
流程:大致是初读文本,引导质疑再读体会,尝试释疑精读品味,想象拓展,联系实际,互动对话
以下是我在教这一课后的反思:
快乐读书自主探索
《快乐的节日》教后感
第一课时读文部分的:
师:(出示课题)小朋友们,我们在一年级时已经学过了这一课。细心的小朋友已经发现,跟以前学的课文只是有一些不一样。今天我们再来认真读读它,请注意把生字读准。(因为要求学的生字不大一样)
接着,老师检查了部分易错字的读音。放朗读的录音,请学生用心听。
师:读书贵在有疑。小朋友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说我们像春天一样?
为什么说有了我们,可爱的祖国就更有希望?我们身上怎么会长羽毛?花儿怎么会向我点头?说字后面不是要加冒号和引号吗?为什么在第二节中没有用上?
师:(将孩子的问题择要写在黑板上)小朋友们都有一个会思考的大脑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些疑问提得很有价值。老师告诉你们,这里有的问题你们通过读书,自己就能解决,信不信?
生:好!(再一次投入地读)过了一会儿,纷纷举手。
生:我能解决标点的问题。这里只是一个人在说,并没有与别人对话,所以不用加冒号和引号。
师:是吗?我说一句:妈妈说:东东,下雨了,出门别忘了带伞。东东没有回答,这个句子也不要加冒号和引号了吗?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老师以前说过,在直接对话中,要加上冒号和引号,在这里,只是转述小鸟它们的话,并没有对话,所以不用加上引号。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谁的意见?
生:蔡思聪!(后者)
师:思聪思聪,思了就聪!(蔡思聪的脸上满是喜悦)
还有谁解决了其他问题?
生:我知道花儿为什么会点头?那是因为有风吹来,花儿在动。
生:我知道我们身上怎么会长羽毛?因为它的前面说到我们像小鸟一样,把我们比作小鸟,小鸟身上有羽毛,那我们的身上也会长羽毛。
师:真了不起!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同学们,大家再想想,这羽毛是真的吗?
生:不是。
师:那它又是指什么呢?也像刚才这位小朋友一样,联系上下文想想?
生:(看书,思考)
师启发:小鸟一生下来,就会飞翔吗?当它羽翼未丰时,能在高空中翱翔吗?小朋友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生:我知道,这羽毛指的是知识!小朋友学了知识,有本领了,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师:是啊,所以我们从小要勤奋学习,练好本领,长大了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吗?同学们,你们愿意认真学习吗?那就通过你们的朗读告诉我吧!
生十分投入地读第三小节。
师(将解决的问题擦去)此时,黑板上剩下为什么说我们像春天一样?
为什么说有了我们,可爱的祖国就更有希望?
师:小朋友的书声告诉我,你们是爱学习的孩子,你们也想让自己的羽毛快快丰满。剩下这两个问题,老师还是想让你们通过自己读书来解决。能行吗?
生:能!
师:这两个问题藏在课文的哪个小节里?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两个小节。(而后指名读,男女声赛读。)
现在谁能对大家说说,为什么把我们比作春天?
生:我说,因为小朋友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穿着美丽的衣裳,像花儿开放。所以把我们比作春天。
生:因为小朋友很活泼,像春天一样。
生:因为小朋友在花园里玩,充满生机,春天也是充满生机的,所以说我们像春天一样。
师: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就是春天,请把这美丽的春天带到老师的身边来吧!谁能读出春天的感觉?(指导朗读)
师:(指名读第二节)如果你是美丽的花儿,你是可爱的白杨树,你是飞翔的小鸟,你会怎么向小朋友们表示祝贺:
生:我会说:小朋友们,祝你们六一儿童节快乐!
生:我会说:小朋友们,祝你们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生:小朋友们,祝你们天天快乐!
生:小朋友们,希望你们能学到更多的本领。
师:它们在祝贺我们天天进步,祝贺我们快快乐乐!它们在歌唱,歌唱美丽的春天,歌唱可爱的小朋友,歌唱伟大的祖国。小朋友们,你们爱自己的祖国吗?你们能为自己的祖国做些什么?
生: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为祖国做贡献。
生:我要学到很多本领,保卫自己的祖国。让祖国不再受别国的欺负。
生:我要让我的祖国越来越强大。
师:光把这些话挂在嘴边说,就能为祖国效力了?我们更应该怎么做?
生:从小认真学习。
生:每节课都要专心听讲。
生:要多看课外书,增长自己的见识。
师:祖国有了你们,就有了希望。我好象看到了二十年后,我们班许多的同学已经长大了,成才了,已经在祖国的各个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了。你们就是祖国的希望。这一句,大家懂了吗?
生:懂了!
师:请再一次用你们的朗读告诉我!
教后反思:孩子们这一节课的表现给了我强烈的震撼!他们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他们的长大不光是外表上的,他们的思维水平已经让人不可小看了。他们不再只需要扶他们走路的老师了,他们已经能够拄着拐杖(老师的启发)独行,独行带给他们的是极大的快乐!
许多老师常说,当低年级老师容易,教材内容浅显,根本无须备课,只要在课前花上几分钟看看教参就能搞定。我想,如果持这种思想上课,教出来的可谓是真正的低年级学生。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须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从大语文的角度,认真地研读教材,做到深入继而浅出,引领学生在文本的世界徜徉,在语文所创设的人文的世界走一个来回,何愁你的学生不会给你意外的回报!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在美好的春天,小鹿在门前栽了一丛玫瑰,他常常去松土、浇水。可是就在玫瑰快要开花的时候,小鹿不小心把脚跌伤了,等他伤好以后,玫瑰已经谢了,一朵花都看不到了。就在小鹿兄弟俩感到惋惜的时候,黄莺和微风过来告诉他们,玫瑰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小鹿不再难过了。
一个很美丽的故事,传递出“能够给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的朴素的哲理。如何让孩子们从课文中感受到这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情呢?
一、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平等对话的课堂
教学中,我抓住了 “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和“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解疑,一路走来,孩子们通过阅读不断地理解课文,不断地体验着小鹿的感情变化。随着思考的加深,感受的加深,情感的体验也在不断地深化。如在读出疑问后,我问:是老师告诉你们答案呢还是你们自己去课文中找答案呢?孩子们都说:自己找。一下子把问题抛给了孩子,孩子成了课堂的主人。
二、注重情感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对话。《小鹿的玫瑰花》一课,就多处引“移情”进课堂,注重体验,让学生感受小鹿的心情,如“小鹿和弟弟一起数了数,总共有三十二个,他们高兴极了。”中“他们为什么高兴?”孩子们说:有三十二个花骨朵儿。“为什么有三十二个花骨朵儿要高兴?孩子们立刻体验到了:三十二个花骨朵儿将会开出三十二朵玫瑰花,那可好看了。又如“躺在床上的那段日子,想得最多的会是什么?”的体验中,感受到小鹿是那么迫切希望看到玫瑰花,感受到他看不到花时的那种惋惜和难过。
三、注重学生的说话训练
语文课,除了让孩子来阅读理解外,还是一个锻炼说话的好平台。在课堂中我设计了两次说话训练:还有哪些小动物也会路过小鹿的玫瑰花前,也会对小鹿说些什么? 让我们也来夸一夸小鹿的玫瑰花。特别是第二个说话训练更是结合了语文课堂作业本中的习题,这样孩子们在作业中就能有话可写了,不会觉得困难。
“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维品质的提高。因此教学中要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保护孩子富于幻想的天性。本课中,一个问题展开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畅想,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创新精神。
揠苗助长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用拔高禾苗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按事情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在学习时,抓住“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这一关键的句子展开阅读,先找出描写农夫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词句,从“巴望”“天天”“焦急”等语句上感受农夫内心的焦急;再抓住“终于”“急忙跑到田里”等词句体会农夫想到办法后急切、兴奋的心情。然后边读边想:“农夫帮助禾苗长高的结果?禾苗为什么没有长高反而都枯死了?”从而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这节课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很多考虑,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比如,在对每一段重点词的处理上,因对课堂的时间把握的不太准确,害怕学生回答不上来,好几个学生才能说对,这样浪费时间。所以,直接把重点词告诉了学生,这样的问题设计的非常好,但是这样的处理对学生课文的推敲训练效果是非常微小的。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我要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随时进行改正,提高课堂效果。
在教学本单元中,由于本人年龄原因,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从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虚心向同事们求教,因为我知道课程是一种实践,只要用心钻研、探索、反思、总结经验,就可以把语文融入到孩子们当中,变成孩子们的笑脸,变成学生愉快的学习,变成学生更真实的发展。新课程要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变成一种真实的、动态的、发展的现实。
一、学生在"玩" 中学语文,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在识字方面,这一学期学生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习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来分析字形,并对认字方法有比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学生基本上都学会了运用不同的认字方法来独立识字。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将学生引领到生活当中去识字,激起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整体识记生字,提倡个性化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寻找出自己认为最有效的识字方法,通过不断的求异,激活学生思维,"玩" 出价值。如"闯"字的识字,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只马跑进门了。""不是,这是马儿被关住了失去了自由,想冲出门到外面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的学生说:"这是"门"跟门有关系,就是冲进门或冲出门的意思"……一个字有多种识记方法:看字形认字、跟据部首猜字义等等,学生在发散思维的"玩" 中学得快乐。再如用画画的方法记一记会意字;将所学的字、词贴在家中的实物上"复现";将课外识记的字剪一剪、贴一贴,制成"小报";在班级中评选出"识字大王"等方法、活动都为学生识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玩" 法。
二、在写字方面,我把写字当作美的鉴赏对象和陶冶高尚情操的工具,一直强调学生把字写得正确、工整、规范、漂亮。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本单元的生字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自学,首先让学生自学生字,然后指名拿自己喜欢的生字读一读并领读。接着让小老师以考大家的方式来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最后从生字中挑出“四会字”让学生一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一记(组词、造句、换偏旁等)如此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了起来,参与面就广了。但是不足的是小老师的作用发挥得不够理想,还需要老师的指导。
本单元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选编了能给人一启迪的故事,学生对故事兴趣浓厚,但认识事物还比较片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动形象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需要表达的意思,但在教学明理中,应该选择学生更感兴趣的话题或是切合学生生活实际来引入,而不是纯粹的说教。这样就更能从学生的角度悟出课文中的道理了,并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与方法的训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作为引导者的我也存在许多的不足,如评价性的语言较少,给学生读的时间有时不够多,字词的复习巩固有些孩子没有过关等,这些都要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改进。
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扑面而来的是求新的气息,是创造的渴望,是发现的生机。《玩出来的发明》告诉我们,发明的火花常常蕴藏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只要我们善观察、勤思考,就能捕捉到它。《地动仪》这一史无前例的伟大发明,闪耀着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之光。《充气房子》让我们了解了现代建筑技术的新发展。《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向我们介绍了几种利用自然景物辨别方向的方法。《骑“白马”的苍耳》告诉了我们植物传播种子的有趣途径。课文感情浓厚、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显得亲切而生动。学习这一组课文,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自然科技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注现代科技发展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勤于观察、乐于创新的好品质;在阅读中识字、学词、学句,增强语文能力。
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我拓展延伸到:“除了课文中所说的忠实的向导以外还可以说忠实的什么?”“北极星是盏指路灯”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等。在学完四种辨别方向的方法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仿照书上的形式,说说还有哪些可以辨别方向的方法。有的学生说可以根据树木的年轮辨别方向:“年轮宽的一面是南面,年轮窄的一面是北面”;有的学生说可以根据果子的颜色来辨别方向:“果子颜色深的一面是南面,果子颜色浅的一面是北面。”等等。然后再让学生像课文中所写的那样再说一段话。让学生在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丰富知识。给学生充分的语言训练时间,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我还利用简笔画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理解第5小节“沟渠里的积雪哪边化的快哪边化得慢,化得快的那边是南面还是北面,为什么?”时,应该是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的一面是朝着南面,化得慢的一面朝着北方。对此,学生不容易理解,因为按照常识,应该是南面照到的阳光多,积雪化得快。我就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沟渠,阳光从南面照过来,由于被沟渠的壁挡住了,所以阳光先照到沟渠中北面的积雪,所以沟渠中朝着南面的积雪先化,朝着北面的积雪反而化得慢。看了直观的简笔画,学生就一下子就理解了。
本文是一篇阅读课文,讲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儿童故事,情节曲折有趣。讲述的是卡罗尔在爸爸的帮助下用登广告的办法得到许多猫,后来又用广告的办法送走了许多猫,最后卡罗尔终于有了自己的小猫,这件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课文在写作特色上语言质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组织材料。
本文在低年级是初步接触阅读课文。在教学思路上,我力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由于二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还是很肤浅,这得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关键,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上完本课后,学生学习效果还是不差,兴趣挺浓厚的,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程序,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贯穿”阅读过程。
“理解、记忆、速度”等。《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的略读课文。对于二年级学生,这篇阅读课文,故事篇幅大,但内容通俗易懂。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了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学,可以合作。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由“扶”到“放”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与学习伙伴交流,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与乐趣。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默读”采用分层将“默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后面的几篇默读、略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设立较浅的阅读问题。说说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有趣?(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回答问题时,不用一字一句地细细地读,而是要跳跃性地快速读,一边读一边用笔做标记。与问题无关的段落可以不读。有趣的地方作作标记。如、第5自段,卡罗尔与小猫的对话写得很有趣;第7自段,一位叔叔送小猫的样子像变魔术一样,写得很有趣;第10自然段,小猫的顽皮写得很有趣;第17自然段,小猫与卡罗尔的亲热过程写得也很有趣。)
二、对于低年级,识字是重难点。
针对我班学生实际情况,已经有识字的能力。为激发学生识字的乐趣与自主性。引导学生“圈、演、比、看、猜、找”等阅读中识字方式。(圈生字、演动作、比字形、看插图、猜字谜、找近、反义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汉字的奇妙有趣。通过分析字形,演一演既认识了生字,又理解了字义,一举两得。)
三、在紧扣默读的感悟中,做到真正放手让孩子们自读自悟其“趣”初次默读
整知全文;第二次默读,画出觉得有趣的句子或段落;第三次默读感受卡罗尔的心情如何变化。采用分层法,将“默读”进行拓展到生活的层面中阅读。环环进、环环练、环环扣、将“默读”贯穿于每个孩子的心中。
本文虽然修饰语少,抒情也少,但并不乏味,这是因为本文恰当地安排了人物的对话。这些质朴的对话语言不只是简单地告诉我们他们说话的内容,而且是通过人物所讲的话,可以看出他们的动作、神态,感悟他们的内心世界。文中送猫的小男孩,小女孩的语言简洁而朴素,从表面看说明了他们是来送猫的,但从他们的两次对话中,却让我们看到了卡罗尔的美好心灵。更能感受到动物与人的和谐相处,可见写好对话,可以使文章妙语生花。(这个环节,我重点提示了怎样才能写好人物对话。一是要想清楚谁和谁说话,因为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二是要根据写的事情,用质朴的语言进行合情的描写,这样的文章或是写出的一段话,才有极强的感染力。)
这里鼓励学生读书不放一难。如、卡罗尔的情感随小猫的到来与离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能从中体会到什么。(当她得到了各种各样可爱的小猫时,卡罗尔笑了;当她的小猫又被带走时,卡罗尔伤心;当她发现小猫伯洛从厨房里出来时,高兴得大叫……从卡罗尔的情感变化中,可以看出卡罗尔是个活泼开朗、执著善良、有爱心的小女孩。)
总之,在教学本课时,本人渗透了在写人,叙事之中蕴含着为人处事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不能单靠一篇课文能取得成效,“实施”是教学的策略。要日积月累,在阅读练习中熏陶感染,逐步深入学生心灵,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日月如梭,转眼间一学期即将过去了。作为一名教师在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后就是时候写一篇总结了,利用这次机会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一学期有哪些进步,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我是一只小虫子》,是一篇妙趣横生的童话故事。虫子是一种小昆虫,小伙伴觉得,当虫子一点儿也不好,屁股会被苍耳刺痛,掉进小狗撒的尿里会被淹得昏头昏脑,还会被小鸟吃掉。可我却认为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早上醒来,用一颗露珠把脸洗干净,把长触须须擦得亮亮的,还可以坐免费的特快列车起旅行。
在设计这篇课文时,我认为,激发学生兴趣是首要的。我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昆虫世界,自己也当一只小虫子。我还预设了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小问题,如:“你最喜欢什么昆虫?”“你想变成一只昆虫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在生字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想办法去识字,如:查字典,互相交流等。这也是在培养孩子们用好字典的习惯。
这样一来,学生会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从“鱼”变成了“渔”。
我的这堂课还存在不足,指导朗读部分,学生的节奏比较拖沓,导致没有很好地读出人物情感。我想我指导朗读的方式,应该设计得再灵活一些。其次,在小组学习时,课堂纪律不够好,学生积极性是很高,但是用了比较长的时间,有些内容没来得及讲。这一点也是我要去把控的,否则“自主学习”会变得没有章法。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在我教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课程后,我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教学反思。这本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我对教材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对教材内容的安排进行了反思。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内容分为“语言运用”、“阅读理解”、“扩展阅读”和“写作表达”四个部分。我认为这样的内容安排非常合理。语言运用部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四个方面,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阅读理解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文章和回答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扩展阅读部分选取了一些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和文化。写作表达部分则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整个教材的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求,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其次,我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注重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乐趣。我还采用了合作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我也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的教学帮助。
最后,我对教学成果进行了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明显增加。他们对于课堂上的活动和互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合作中。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课后作业和考试中,学生的成绩明显上升,同时他们也对于自己的进步感到非常自豪和满足。这充分证明了本次教学的有效性和成效。
综上所述,通过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的反思,我发现教材内容的安排合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得当,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教学时间的不充分利用、学生个性差异的没有充分考虑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二年级下册语文《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引言:
语文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文学欣赏能力,作为老师我们需要选择一些合适的教材来进行教学。在二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中,我选择了《小马过河》作为教材,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
《小马过河》是一篇富有想象力和情感的寓言故事,通过马儿的努力和勇敢,让学生学会了奋发向前的积极心态。在教学中,我将主要实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与准确性。
2.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简单的词语进行句子构建和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和主题。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进行故事的延伸和创作。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观看一段关于小马过河的动画视频,引发学生对故事内容的兴趣,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 阅读和讨论:给学生分发《小马过河》的原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提前标记出不理解的地方。然后进行整体阅读,并对故事中的关键情节进行讨论。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和主题。
3. 培养表达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故事复述。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
4. 创造性写作:让学生自由发挥,继续故事。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自己心目中的故事续篇。
5. 教师点评和总结:对学生的表达进行点评,鼓励他们勇于表达。总结教学内容,强调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
三、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他们对故事内容的理解逐渐加深。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我发现学生们在内容理解、表达能力和创造性写作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用简单的词语和句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进行故事的延伸和创作。他们对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在故事后面加上了自己的故事情节。通过这次教学,学生们不仅获取了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
结语:
《小马过河》作为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一部分,通过寓言的形式让学生学会了奋发向前的积极心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我成功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们在阅读和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他们也在故事创作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次教学不仅让学生们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是一只小虫子》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这篇童话故事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小虫子以生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体会到再小的生命也有有趣的生活,从而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讲的这节课正体现了这一宗旨。
一、文本对话,读中悟情
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节课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学生自读、默读、齐读、带动作读、抓关键词语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引领学生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想象入手,入文入境
想象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孟老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小虫子在夜晚、雨过天晴时、中午或是下午时,怎样悠闲地生活着;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画面用语言来表达出来,从而进一步走进了文本并拓宽了文本内涵,让学生更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三、巧识字,妙写字
这节课出了集中识字,还随文识字、图片识字,如讲到螳螂贪吃时,自然而然地随文学习“贪”字,并运用了字理识字法教学,告诉学生“贪”的原义是指把钱财放在口中,让孩子们很快就记住了这个字。当让孩子们读完最后自然段时,问小虫子怎么唱歌的?生说“使劲”,于是过度到了学习书写“使劲”两个字。
最后还是有遗憾,书写的展示由于时间问题没得到展示,让学生的书写没得到更进一步的指导,还有精心准备的小儿歌也没有时间学习。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1、能通过具体的事物,引导学生观察联想,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有趣的活动中,在联系已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2、让学生在自学生字中发现规律,在空中运用语言,充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性。
3、能充分参与交际的情境,激发兴趣,创设全体同学参与的条件,激励学生在多向互动的动态式活动进行对话,发表独特感受,培训口语交际能力。]
4、自选展示内容,展示方式,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春光美丽,语言的勉力。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
上课时,请学生上台做小老师。通过小老师认真细致的讲解、同桌商量、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分析字形,辨别字音、字义,熟记生字。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许多学生在课前向他们的“小老师”提供最佳的学习方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好主好点子,才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于师生交换了角色,学生学习起来兴致勃勃,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识字的方法,这对每一个孩子都有促进。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于乐不可分。”图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知特点。我发现孩子都喜欢画画,因为画能表现学生生活,反应孩子的思想。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一幅形象直观的画能胜过千言万语,学生不仅喜闻乐见,更热衷于自己动手作画。通过读读课文,作画和添画,学生的印象深刻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二的内容丰富而又新颖,它与过去的单元训练和基础训练有着天壤之别,它是单元识字、阅读、积累、交际的延伸,是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桥梁,既是学生合作竞争的平台,又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因此,我们需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那么,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我认为活动型教学更为适合语文园地的教学。活动型教学以游戏活动代替单一的讲解和枯燥的练习,它是开放的,是快乐的,整个活动过程集趣味性、科学性、实践性于一体,学生犹如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乐此不疲。
本节课,由于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手段新颖、独特,教学环节自然、流畅,活动过程丰富、多彩,学生的身心始终处于愉悦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欢笑声、加油声此起彼伏,他们在语文园地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处于合作者、引导者的地位,与学生的关系是伙伴式的合作关系。
《葡萄沟》教学反思
葡萄沟在新疆吐鲁番,那是个盛产水果的好地方。读完课文,学生有一种去葡萄沟看看的愿望。于是,我指导同学们练习做导游给大家介绍葡萄沟。然后各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介绍的最好。比赛过程很精彩,大家把葡萄沟的美景展现出来了。有的说“新疆的葡萄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有的说“新疆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有的说“新疆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你们到了那里,他们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有的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那里不仅有最好的葡萄,还有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人们。”从同学们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在读中已经产生了对祖国各地风情的向往,增强了对少数民族人民的热爱之情。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敬爱的傣族人民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的无比幸福的欢乐情景,体现了总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是这篇课文的情感重点。可是,周总理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无法言明的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对小学生而言有难度,我想:“情”的感染更有效于“理”的说教。所以,我以“情”为契机,利用情绪的感染性特征,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并以此加以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
上《邮票齿孔的故事》这一课,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两个人物,我问了一个问题:一位先生与阿切尔,你喜欢谁?为什么?
同学们发言很踊跃。一个平时思维特活跃的学生站起来却说:“如果我是阿切尔,我就不发明什么打孔机,我用缝纫机走一遍,就裁好邮票了。”显然,这学生很善于动脑子,是按自己的思路在说,而往往这样的发言总会搅得其他同学的思路也走了。我平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真的觉得两难。一是怕耽误时间,教学任务完不成,二是怕打击学生积极性。为阻止转移话题,我只好抢过话头,我只好说:“听你的发言,老师知道你找到了更好的办法。看来阿切尔是不足以让你喜欢的啦?我们来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就这样,我看到这孩子扫兴地坐下了,俨然没有了发言时的兴奋劲了。说真的,我真的很欣赏这学生的发言。
《充气雨衣》教学反思
《充气雨衣》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让学生自己默读,再交流一下,然后引导他们想一想或讨论讨论:日常生活用品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鼓励学生像小林那样,多动脑筋,动手做做看。
本文较长,重点抓住“小林遇到几个难题,是怎么解决的?”,引导学生默读和快速阅读。由于长句较多,学生读起来有些困难,在朗读展示时学生的情绪比较低落,直到“复述”这一环节,学生才活跃起来。我从三个方面设计了朗读,旨在通过朗读感悟“小林爱思考”的道德品质和“勤实践”的人文素养,从“你喜欢小林吗?为什么”这一环节上有了体现,虽然学生在朗读时不是激情饱满,但感悟还是很深刻的。
《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 《我们的小制作》口语交际是二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语文园地的内容,在教学中,我提前让学生在家中做自己的小制作,并说道:“要认真做自己的小制作,记住每一步是怎样做的,然后我们要进行评比,评出班级内的优秀奖,并进行奖励。”这样做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天上课时,学生都拿来了自己的作品,并且露出了欣喜的表情。看到同学们那兴奋的表情,我及时进行了表扬,从而更好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课上,我先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说说自己制作的过程,听的学生要听清楚,并可以针对不清楚的地方进行提问。这样要求后,每一组的学生都认真地进行交流,我巡视、指导。然后让每一组评出最好的小制作,全班交流,说清自己制作的过程,评比,要说出为什么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把话说完整。最后我又提高了要求,让学生写一写。但学生遇到了难题,这时我对学生进行指导,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写,进行分类指导,并要求学生运用我们积累的成语,为三年级的作文打基础。当看到学生完成的小作文时,我的心情格外地高兴。为人师是快乐的!
《雷雨》教学反思
《雷雨》是第四册看图学文。课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我在《雷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在强化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结合进行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扎扎实实地理解词语,这节课中,我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首先让孩子们在读课文的同时,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然后在课文的学习中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理解“刨根问底”,先问孩子们:文中的川川总是在干什么?孩子们在读了几遍课文后,已对课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脱口而出:他总是在问问题。我接着问:问的问题多吗?问了哪些问题?面对川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就自然地明白了,原来把事情问明白,问到底就是“刨根问底”。这样的教学预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了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涉及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点较多,由于我的教学经验的缺乏,以至于后半节课的理解课文环节显得急追猛赶,朗读训练的时间明显不足,并且孩子们虽然理解了课文内容,但缺乏消化反刍的过程,这一点在拓展环节中体现尤为明显。
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我将针对自己的不足,有效地学习,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对动态生成的有效引领作用。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以诗的形式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太阳、北极星、大树和积雪,知识丰富,形式新颖、这是一首儿童诗歌。诗歌易读易懂,节奏感强,诗句韵脚整齐,在教学中我就利用画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可能直接文字叙述很难理解,用画图的方法就简单多了,果然,学生都教会了。我接着让学生看图说话,请你能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语,把课文中某个小节的内容说清楚吗?在学完四种辨别方向的方法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像课文中所写的那样再说一段话,给学生充分的语言训练时间,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文方式,有:指名读、自由读、与小伙伴合作读、接龙读、范读、齐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读、小组合作读,激发了学生读文的兴趣,使学生在多种形式、多次读文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了课文的把课文背诵下来。《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面对一篇新课文,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美,语言的美。范读、配乐朗读、诗朗诵、讲故事,都是教师常采用的方法。先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自由读、指名读或齐读。这是篇的整体感受。在具体教学某一部分时,也要先进行整体感受。不过,这时要求更高了,一般采用学生默读、指名读、教师引读或有感情地朗读等。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读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加深学生的感受。《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语言积累的意识。课文里的语言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合乎规范的,背诵若干这样的文章,对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会有不少帮助的。除了背诵以外,还有听写、摘抄等,这些都是记忆性积累。另外,我们要适当地安排具有创造性积累的训练,如复述课文、改写等。复述课文时,不必要求学生非要用自己的语言,如果能将范文语言放在口头上来练,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那实际上已是学生在初步内化范文的语言了。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让学生受到精神的熏陶感染,决不能游离于语文之外。王尚文先生指出:“具体到语文课程,它正是通过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这一有别于其它课程的特殊途径使其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的。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舍人文而求语文,那当然是缘木求鱼。因为语言文字的运用绝不仅仅是个语文的知识、技能、技巧的问题,而是和思想、情感、个性等人文因素密不可分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深刻的相关性。但矫枉不能过正,舍语文而求人文,同样也有语文、人文两失的危险。语文以人文为灵魂,失去了人文这一灵魂,语文必将成为行尸走肉;但人文只能包括而不能取代语文,人文毕竟并不等同于语文。”
《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
课外阅读使语文变得“丰盈”。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诗人杜甫觉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主张“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去”;作家高尔基认为“我读得愈多,书就使我和世界愈接近,生活对我变得更加光辉,更加美丽。”我们的父辈祖辈,为什么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即使没念上几年书,写出的文章为什么也大多文从句顺、开阖有度?究其原因,全靠多读熟读。如果只读一本薄薄的课本,那是绝对不可能奠定这样的语文功底的。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反思
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的语文,就是儿童的语文,就是基于儿童生活体验的语文。儿童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不但是课程意义的接受者,更是课程内涵的主动建构者。他是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课程、建构意义的。对此,杨金林先生说得好:“作用于听觉和视觉的语言文字本身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隐藏于视听信息背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这些要靠听读者心灵的眼与耳来把握。这心灵的眼与耳就是人生的积累和人心灵的感悟能力。”学生的生活体验是语文发展、当然也是精神成长的源泉和土壤。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越深刻,他对语文底蕴的理解也就越深刻;学生的生活体验越独特,他建构语文意义的方式也就越独特。
《阿德的梦》教学反思
1、本设计以“梦”为线索整合教学内容,识字、课文、汇报等都围绕梦而展开,充分体现“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的再加工,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效。
2、本文是连环画式的略读课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训练学生默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展开想象等方面,对文中提到的那些新科技没有必要作科学的描述,应着力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想象,激起对科技探索的兴趣和热爱才是教学的主旨。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与新科技有关的这样那样的甚至荒诞的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和个性化疑惑。或许他提的问题与文本相去甚远,你根本不知如何回答,其实有些问题并不一定要向学生解说,实际上也解释不清,然而正好利用这个契机去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我的发现”,“日积月累”两块内容。在教学时,我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让他们在轻松快乐中发现探索,在自主实践中积累运用。
在“我的发现”,我尽量让学生自已去探索发现,在总结规律时,我再适当地给予孩子们一定的帮助,主要让学生自已能把这种“合一合”的识字方法自学而会。
在“日积月累”中,我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让学生我一找每组字的异同点,让他们选填出正确答案,并让学生自己尽量给这些形近,同音字口头组词比赛,比一比哪组最正确、最多,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也非常积极主动,有兴趣,也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这课的教学还有些不足之处:有些忽视了成绩较差的学生。因为这字词他们无法区分,所以我在让他们自已组成词。但他们并无兴趣,只是低头做自己的事。我本想请会读的学生带读这些词语,这样差生也会有兴趣点,但是由于时间不够,也就没有让学生跟读了。在以后教学中,我想我也应该多多为差生设计一些好的学习环节。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这学期,我负责给二年级学生上语文课,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阅读课文《帮助小动物》。通过这篇课文,我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在本篇文章中,我将详细回顾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反思。
在教学开始之前,我事先准备了一些辅助教材,如图片、短视频等,以便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我也设计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
在第一个课堂环节,我利用图片和短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几种小动物的生活环境,并介绍了它们可能面临的困境。例如,我展示了一只迷路的小狗,一只受伤的小鸟等。学生们对这些画面感到非常好奇,并纷纷表示自己希望能够帮助这些小动物。通过这样的引导,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在第二个环节,我向学生们朗读了课文《帮助小动物》。这篇课文以一个小男孩在助人过程中,收获了成长和快乐为主线,通过描写他对待小动物的善良、爱护,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关心和帮助他人的重要性。而对于一些词汇和句子的难点,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反复朗读、解释、情景模拟等,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第三个环节是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我设计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们对课文进行分析和思考。例如,“为什么小男孩喜欢帮助小动物?” “小男孩从中学到了什么?” 等等。通过学生们的回答,我发现他们已经能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涵,并能够从中领悟到一些道理和启示。
最后一个环节是拓展实践。针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组织了一个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在小组中共同探讨如何关心和帮助他人。每个小组都积极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创意和可行的建议,比如每天养成互相问候的习惯、参加慈善活动、帮助老人过马路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能够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就整个课堂教学来说,我认为我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我能够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使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其次,我利用多媒体和互动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再次,我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然而,我也意识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我在课堂上的时间安排上有些紧凑,学生的发言时间较短,没有给予足够的表达机会。其次,我在课堂安排上重点偏向了课文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互动与思考,应该更多地给学生创造思考和交流的机会。
总结而言,第七单元的教学反思使我更深入地认识到了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采取激发学生兴趣、思考和实践的教学方法,创设更多的主动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希望能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引领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上课之前教师需要精心准备好教案。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您抓住了写教案的精髓吗?以下是由教师范文大全为你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写的是什么吗?)齐读课题:荷花。
2、语言渲染: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描写赞美荷花的诗文数不胜数,我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苏轼等都曾吟咏过荷花。人们称荷花为“花之君子”。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文章的题目就叫“荷花”。
3、同学们见过荷花吗?还记得它长什么样呢?
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I(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在学习课文前,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伴着美妙的音乐,去荷花池边欣赏一下荷花的美丽风姿。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播放背景音乐)
二、初读课文,熏陶情感
1、老师发现,同学们刚才在听、在看的时候都快入迷了。从你们的表情中老师看提出来,大家都被美妙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你们是这样看荷花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看看叶爷爷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美好的享受?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1)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除了读准字音之外,还要看清字形。
(2)把句子读通顺。
(3)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挨挨挤挤莲蓬花骨朵饱胀翩翩起舞舞蹈蜻蜓昨夜好梦破裂一幅衣裳
(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充分朗读,激活语感。
(1)解决了这些读书时的“拦路虎”,我们就可以美美地读一读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啦。有谁愿意大声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呢?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对于举手的同学,对他们的自信或勇敢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说说叶爷爷是怎样看荷花的?(迫不及待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3)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看荷花时,老师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再组织学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韵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
(初读时的充分诵读,就是为了使学生读透课文,为感悟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的多了,学生理解的也就多了,老师需要讲解的也就少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便是这个道理。现今,我们也常说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但仅仅靠讲读课文时的那点“读”是远远不够的。一节课,老师要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又要让学生读中感悟,时间根本是不允许的,结果仍然是老师“包办代替”――老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因此,在初读时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读透课文,过了这一关,到精读课文、品读课文时,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4)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段中不理解的词义,如:
①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②挨挨挤挤: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
③清香:清淡的香味。
④饱胀:饱满得发胀。
⑤破裂:出现裂缝。
⑥姿势:身体呈现的样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朗读课文,文章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1、出示问题,指导再读: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的时候一般是有比较充分严密的思考和准备的,文章中是有思路即内在脉络可寻的。我们阅读欣赏文章的时候,如果能够遵循作者的思路,就有可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立意和作者的寄托。
大家能不能理清楚这篇课文的脉络,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按照观赏荷花的顺序主要写了“看荷花”和“想荷花”两大部分或者说“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
(在新的教学思想下,我们不提倡以往的给课文划分段落。其实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需要一个死的划分,就如这篇文章,可以分为“看荷花”和“想荷花”两部分或者“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甚至还会有其他的划分方法。但把握思路、理清脉络也是需要的,只是在方法上、思想上灵活一些,只要有道理就可以,不必再追求一个死板的、固定的答案。)
4、品读描写荷叶,荷花的句子(课件出示)
小结:文章叙述、描写、抒情,脉络清晰,层层深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荷花之美,把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一步步推向。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这篇文章。
5、配乐齐读全文。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查阅《古诗通》、询问家长、上网查询”等方法搜集古代咏荷的名诗名句。
3、同学们,你还能画出更美的画吗?
案例:苏教版第二册《奶奶的白发》
师:(出示本课生字卡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这些生字,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同学们读一读?
生:指、半、给、怎、吗、玩、抬、让、会
师:仔细看这些字,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生:我会记吗,马字加上口字旁就是吗
生:我也会记吗,我用换偏旁的方法记:妈妈的妈的妈去掉女字旁,换上口字旁就是吗。
生:我会用歌诀法记跟:退字去掉走之底,换上足字旁,就是跟。
生:我也会用歌诀法记怎:作字去掉人字旁,下面加上心字就是怎
生:我会记抬因为抬东西需要手,所以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台
生:我也会记抬,电视里经常出现中央电视台,只要将这个台加上提手旁就是抬。
师:小朋友真不错,能用电视中学到的知识来学汉字。
生:我猜谜的方法来记住半:伙伴的伴去掉一人。
生:我也是用猜谜法记兴:两点一撇在上方,长长一横在中央,下面八字底,一副高兴样。
师:小朋友可真聪明,想了这么多办法来记住这些字。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繁难的生字被大家的奇思妙想化解了,这真出乎我的意外,我不禁为孩子们的聪明才智鼓起了掌。
[反思]
传统的识字教学,往往是教师出示一课时要学习的生字,然后带领学生逐个分析笔画、笔顺、偏旁、结构、枯燥无味,此时,教师的声音常常是越来越大,而学生参与的声音常常是越来越小,课堂就象一潭死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为有了这种喜欢和愿望,可让学生学习汉字变得更轻松、更主动。本节课,我不是一味的由老师讲解,而是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分析、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学生们有的用猜谜法记生字,有的用歌诀法记生字,有的用部件法记生字,有的用换偏旁的方法记生字,有的用熟字稍作变化记生字,有的凭借电视中学到的知识记生字,还有的运用数学课中涉及的知识记生字,满足他们急于实践的心理渴求,让每个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牢固掌握生字的记忆方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孩子们在识字中表现得那么积极、热情、独立、自主,他们完全成为识字的主人。识字教学由枯燥变得有趣,由单一变得多样,识字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和生活需要,久而久而之,学生定能养成良好的自主识字的习惯。
看着眼前一双双跳动的小手,望着眼前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作为一名教师,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欣慰的呢?
《恐龙的灭绝》这篇文章可说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逼真,展现了在中生代时期,遍布恐龙的神秘世界。最后更引起人们反思:为什么今天的人类只能从电影、书籍或者博物馆里,来回忆恐龙往日的辉煌呢?
抓住孩子们爱恐龙的特点,我在课前布置大家一个课外“收集有关恐龙的知识”这一作业,当引入课文题目时,我先写了“恐龙”两字,我问:“谁能来给大家讲讲恐龙?”“哗啦”许多只小手都举起来,争着想把知识说给大家听,有的说:“我知道脖子的恐龙是长颈龙”;有的说:“最凶猛的恐龙是霸王龙!”“我知道有三角龙……”接着,我又写上“灭绝”,问:“那恐龙又为什么会灭绝的呢?”马上,孩子们又兴奋起来“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恐龙才灭绝的。”“是强烈的地壳运动,使恐龙灭绝的。”
听着孩子们讲得这样头头是道,我看时机差不多啦,引导孩子们:“那课文里又是怎么说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吧!”
在《恐龙的灭绝》的教学中,我贯彻“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思想,在孩子已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准字音,读懂词句的含义,读通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在此基础上积累词句。本课我着力以探究性学习为主。通过探究的方式来学习,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师生一起带着疑问阅读课文,在想象中漫游恐龙王国,在漫游中轻松愉快地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程度;同时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揠苗助长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用拔高禾苗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按事情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在学习时,抓住“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这一关键的句子展开阅读,先找出描写农夫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词句,从“巴望”“天天”“焦急”等语句上感受农夫内心的焦急;再抓住“终于”“急忙跑到田里”等词句体会农夫想到办法后急切、兴奋的心情。然后边读边想:“农夫帮助禾苗长高的结果?禾苗为什么没有长高反而都枯死了?”从而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这节课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很多考虑,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比如,在对每一段重点词的处理上,因对课堂的时间把握的不太准确,害怕学生回答不上来,好几个学生才能说对,这样浪费时间。所以,直接把重点词告诉了学生,这样的问题设计的非常好,但是这样的处理对学生课文的推敲训练效果是非常微小的。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我要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随时进行改正,提高课堂效果。
岁月不待人,一学期过去了,虽然既辛苦又忙碌,但也收获了很多,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就可以对其做一个总结,我们能够通过一篇教学总结来看到自己的成长,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7篇,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前两天上《沉香救母》,孩子们都挺感兴趣的,因为大部分孩子都看过《宝莲灯》,看见他们那兴奋的劲头,我就先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说说那些他们印象深刻的情节。孩子们哗拉拉的讲开了,纷纷迫不及待的告诉我沉香做了什么啦,里面有什么神仙啦……直到有一个孩子站起来问我:“老师,二郎神是沉香的舅舅,那也就是他妈妈的哥哥,那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妹妹压在华山底下呢?”听了他的问题,不少孩子也点头喊着“对呀对呀,为什么呢?”我便煞有介事的说:“因为仙女是不可以私自下凡的,这样做要触犯天条,罪很大,要受到惩罚的,那二郎神要听谁的命令啊?”“玉皇大帝。”“对了,天命不可违,所以二郎神要来捉仙女啊!”“哦!”看着孩子那似懂非懂的表情,真可爱!
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孩子们的表演,我在讲到“再三”的时候,有几个孩子回答是指一次又一次,看到还有些孩子没吭声,我就点了两个男孩子到台上来演一演父亲和沉香。这两个孩子演得太好了,一个学生先问:“爸爸,我长这么大还没有见过妈妈呢,我的妈妈呢?”“爸爸”叹了口气,没有回答。“沉香”又问,“爸爸,你快告诉我,我的妈妈在哪里?”“爸爸”看了看沉香,还是没有做声。于是,我们的“沉香”居然走上前一步,双手摇着爸爸的肩膀,大声又着急的问:“爸爸,您到底告诉我呀!快说呀!”看到这,台下的孩子们纷纷为他的逼真演出鼓掌,也更好的理解了“再三”的意思。这样解释词语的方法,比单调的查字典要来得有趣多了!
希望孩子们喜爱每一篇课文。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不仅因为语文本身就浸润着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精神,更因为语文学科所独特的“文”性之所在,母语文化,人文情怀,文道合一。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上就是要有朗朗的读书声。在本节课中,我坚持做到以读为主,注重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训练,引领学生与鲜活的文字对话。首先通过对课题不同形式地朗读,让学生明白朗读的语气、语调、强调的重点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紧接着引导学生多次接触文本,学习生字词。本课生字词较少,我有意识地对“滂沱大雨、娇嫩纤弱”两个关键词语进行了指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读出了层次,读出了理解,同时还掌握了学习词语的方法;然后分类出示词语学习,在读中记忆、拓展、积累、使用。在学生初读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再次以朗读为突破口,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主要内容。最后通过对蔷薇花在雨前、雨中不同形态的对比朗读,激发学生保护弱小的情感。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在由读至写的倾吐中发展语言、陶冶情操。既有与文本本身的有声交流,又有与自己心灵的无声倾诉。
当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1、各环节之间的过渡应更自然,教师的语言要更严谨,使整个教学过程更流畅。
2、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要适当,比如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可提供几个关键词,降低难度。
3、第一课时要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笔写字,将写字教学落到实处。
首先,在导入阶段,以《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开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走入文本,这和本科主题也是切合的
其次,当课题中有生字时,结合课题学习生字,读准字音.
然后,在读了课题以后,设计“你想知道什么?”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附:教学片断
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2、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说古代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解题,结合学习题中生字“恩”
1、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
2、出示生字、教认
3、“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意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老师一边听学生的问题一边轻轻地在题旁打问号。)
这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诗。
本诗读时琅琅上口,思时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学生基本会背这首诗,在此基础上,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指导。采取教师范读,画出节奏,指名领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虽说新课改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通过反复朗读去思考、领会、感受、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表达出来,做到作者、文本、读者有机地融合起来。但是,就“离离原上草”这句中的“离离”我想任哪个学生也不会想到是“茂盛”的意思,而“一岁一枯荣”中的“枯荣”似乎稍易理解一些,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想到它的意思。
所以,我此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小草的茂盛,点拨即“离离”的意思,通过茂盛的小草和枯黄的小草两幅图片的对比,理解“枯荣”的意思,学生明白了大致的意思,更容易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再
通过后两句浅显易懂的诗句,体会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然后,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做到心中有诗,脑中有画。也许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但我觉得适当地加深、加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未必不可行。
《羿射九日》是统编教材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神话故事。教学时,我立足文体特点,以语言学习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着眼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多形式读,读好故事。
教学时通过默读羿射九日的原因、过程两部分内容,达到练习、巩固默读之目的。通过朗读课文重点段落,引导学生体会故事画面,感受人物形象。指名读、比赛读、展示读、评价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读好故事,为后面的讲故事做好铺垫。
二、搭建支架,讲好故事。
为了完成“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讲故事”的教学目标,我分层设计,层层推进:1.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为讲好故事搭建支架;2.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展开学习,引导学生借助文中词语、课文插图分别讲好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为讲好故事找到支点。这样的分层推进,化整为零,化难为易,使学生感知了故事大意,又能借助词句深入到故事内容,“完整地讲故事”的目标达成水到渠成。
三、关注文体,感受神奇
充满神奇的想象和幻想,是神话故事显著的特点。教学时,我立足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羿射日的神奇,学生从“他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跨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感受“九十九”这个神奇的数字,体会羿克服重重困难,到达东海边的艰难。从“他登上一座大山,搭上神箭,拉开神弓,对准天上的太阳就是一箭。那个太阳一下子爆裂开,一团团火球到处乱窜……”的动作描写中,感受羿一箭射爆太阳的神武,体会他的武艺高强,过人的神力和非凡的技艺等。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感受着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羿的形象也渐渐在他们的头脑中明朗起来,唤醒了学生对英雄的感佩、崇拜情结。
四、仿说语言,迁移运用
语文教学要关注语言表达,重视语言积累,落实语言运用。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三处语言训练:1.读句子,照样子说一说。学生读了句子“他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跨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说出了“他穿过九十九片森林,越过九十九条山谷,走过九十九条山路”等句,在练说句子中想象羿到达东海的不易。2.想象羿射死了九个太阳后,还有哪些景象让你感受到了勃勃生机?学生在品读文中最后一段的描述之后,畅想到:“树木绿了,绿得亮眼;小鸟叽叽喳喳,在枝头歌唱;小兔蹦蹦跳跳,在草地上撒欢……”放飞想象,练习表达中再次体会羿为民造福的伟大功绩。3.借助提示,讲故事。这样的教学活动,既积累了词语,又通过语言重组,强化了表达,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
五、推荐阅读,延伸课外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神话的文体特点后,我适时推荐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一书,鼓励学生课外继续阅读。实现了从一篇走向一本,从一本学会一类,将语文学习延伸至生活。
总而言之,本节课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还需从以下方面加强或改进,以实现教学的化:
1.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想象更丰满。
在学生感悟人类的日子艰难、大地上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之时,可借助视频资料,唤醒学生对当时世界的再认识,为充分的练说打下基础。
2.通过多元激励,让讲故事更生动。
除了借助词语、表格提示等,可以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边讲边演,在体验中讲好故事;通过语言评价、评价等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把故事讲生动。
语文是用听说读写的手段,解决字词句篇的问题。认识语文学科的'本质,关注文体特点,用语文的方式教好语文。
《月亮湾》这篇课文以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秀丽的田园风光图。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主要通过抓关键词,让学生来体会感悟。学第一段,关键词是“美丽”,也是总揽全文的词语,下文都是围绕这个词来写的。朗读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自己家乡的美丽而自豪的感情。
第二段写村前的景色。先让学生对照插图自学课文,再引导学生看图,按“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的顺序,有条理地口述月亮湾村前的景色。叙述时抓住“月牙一样”、“绕着”、“缓缓”等词语,让学生了解月亮湾的地形和地名的由来,体会月亮湾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再抓住“鱼儿”、“小桥”、“绿树”、“青山”、“桃树”、“桃花”、“农田”和“清清”、“倒映”、“一群群”、“灿烂”、“绿油油”等词语引导学生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月亮湾山青水秀、红绿相映、充满生趣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三段写村后的景色,我抓住“一片”、“茶树”、“欢快”、“笑声”等词语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想象月亮湾满山茶树茂盛生长的景象,体会人们依靠辛勤劳动,改变家乡面貌的喜悦心情。
在指导朗读这篇课文时,我是朗读与细读课文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仅让学生想象月亮湾的景色美丽,还让学生体会作者赞美月亮湾、热爱月亮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板书,进行了背诵,效果较好。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能规范书写。
2.认识橱、盼这2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湾商堆仗银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施教时间:10.11
一、导入
1、小朋友们看过雪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故事名字叫《看雪》,老师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
2、小朋友们看了课题有没有什么想法呀?愿意跟随老师谈谈吗?
二、自读课文,小组互助学习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三、认记生字
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1、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2、借助偏旁认记。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四、巩固练习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猜字游戏:一人被蒙住眼睛,让一个人指某个生字,等全班都看清楚了所指的字以后,让被蒙眼的同学一个一个地指着生字向大家发问。如,问:是不是橱窗的橱?答:不是橱窗的橱!直到猜对了,全班一起回答:对对对!就是这个字。
3、摘苹果游戏: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贴在树上,让学生上台读字音,读对的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摘对五个以上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五、扩展活动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台湾的资料,包括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台湾的风景名胜,台湾回归问题等。个人创意增减: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1、猜谜语一片一片又一片片片鹅毛飞满天,掉在地上处处白,落在水里都不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教学反思:
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利用地图和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让学生观看北国冬日的雪景,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深地体会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或图片,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教学效果理想。
第二课时施教时间:10.11
一、导入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北京和台湾的位置。再互相交流台湾的资料,以你问我答的方式,学生把还不懂的问题或自已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由其他同学根据自已自已掌握的内容来回答。今天继续学习看雪那一课。读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学生回忆下雪的情景,并说说自已回忆后的感受。
二、感悟朗读。
1、假设自已就是台湾的小朋友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复习识字3中的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把以前对台湾的了解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中。
3、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4、小组交流解决各自所提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注意结合朗读课文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5、各组挑选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各组从其他组提的问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讨论。
6、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表达。教师也可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
7、通过教师范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8、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可配抒情音乐让学生美读。
(三)实践活动
给台湾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学校来做客。
个人创意增减:一、复习检查:1.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课件出示我会读中的生字,进一步巩固。
二。在实践活动中插入展示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台湾的资料,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学生在教室中自由阅读,进一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
教学反思:
在本课中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增强自信心,爱学,乐学。第二个环节的朗读教学我设计有层次性、目的性的教学方法。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读书、乐于读书。在轻松愉快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获得情感的体验,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表达,从而体会文章的真挚情感。
教案一直保存在“他”的脑海里,教师根据课堂内容编写教案是义不容辞的义务。教师编写教案是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学方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我们怎么才能写出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为此,栏目小编花时间整理了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教学反思范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学生对于雷雨这一天气现象比较熟悉,课文以雷雨前、雷雨中到雷雨后的顺序来写。文章结构清晰,学生容易读懂。另外,课文中的两幅插图也有助于学生去感受课文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运用多种方法,认识12个生字,会写“垂、越”两个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激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的兴趣。为上好这堂课,切实让学生喜欢教材、被教材所感染,就一定要在教学方法上多思考,采用一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接受水平的教学形式来切实解决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自主识字、学生互学。在第二大板块中,先由学生自主提出学习子卡的步骤,再进行多种方法识字的交流,最后通过“哪个字最难记?”这一问题进行反馈。实际上,也是自主学习的一个明显体现,于是就顺势识记“垂”“越”二字。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生主动提出后马上进行识字教学,突破了教学难点。
2、层次清晰,多法再现。在识字教学环节体现了层次清晰,例如“越”字的教学,从课文中的句子到短语训练,再到句子训练,掌握“越”字的含义,再到扩词,积累其它义项。再如“垂”字的教学,层层递进,学生通过直观的演示理解什么是“垂”,进而读好句子。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有侧重地处理生字。如:借助图片识字法、换一换、减一减、猜字谜、形声字等方法。
3、朗读指导,体现个性。本课在随文识字后随即指导句子的朗读,并且主张个性化朗读。如:“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你就是这只小蜘蛛,现在的心情怎样?学生读出着急、害怕的感受。再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学生有体会到害怕、压抑的感觉,并且读出了害怕。
4、指导书写,直观纠正。本课在指导书写时,层次清晰,并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了直观的教学,学生在问题改正的基础上再写,就会记得更深,写得更美观。
教学都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虽然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但是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还不够有效。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识字的方法很多,但是没有一个主方法。通过领导的点评,明确了一节课的识字方法可以有多种,但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
2、有些方法不适合某个生子的教学,为学生识字提高难度。如:“乱”的’教学,教师采用自理识字的方法进行教学,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记字的难度,应该从“乱”字本身出发,让学生想办法去识记,增更加容易。听了领导的建议,我才意识到教学手段的实施一定要有效,一定要帮助教师实现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多法”。
3、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时时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点拨,丢失了一次教育的机会。
非常感谢李欣烨主任、关校长和进修学校的白主任以及学年老师在此次评课中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这让我反思教学的同时,也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提升了我的教学理念,我会虚心接受这些意见并及时改正,争取在短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雷雨》是小学语文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了天气的变化和大自然的神奇。
在学习“雷雨后”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文,并说说通过朗读知道了什么,学生们都认真读书,课文中所描写的雷雨后的景色全找了出来。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追问:“你们觉得这部分课文中哪些字词用得好呢?为什么?”这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自己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的兴致很高,纷纷举手发言,说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有的说:“我认为‘挂’字用得好,这个字让我们感受到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挂在美丽极了。”还有的说:“我觉得‘坐’字用得好,坐着是很舒服、很快乐的.,这个字让我感觉到蜘蛛很悠闲、很自在。学生不仅理解了词意,而且懂得了用法。有的学生还能将前后文对照着说,比如“坐”一字,学生对比前文的“垂”字,自然就理解了雷雨前后的不同,不用老师说,就能很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通过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训练能力用“越越”、“渐渐地”说一句话。这两个句式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这里既是对学生知识点的复习巩固,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机。在体会雨后景象后,让学生说说假如你是那只鸣叫的蝉,是那只坐在网上的蜘蛛或是那只快乐的青蛙,你会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看动画等活动,有了深刻的体会,说起句子来就不会显得苍白无力了。这样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抒发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将阅读文本与说话训练相结合,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在指导朗读教学雷雨前这一部分时,我通过让学生感受动画,做“压”“垂”的动作进行指导,学生兴趣浓厚。在指导雷雨中这一部分时,我抓住了重点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在这一环节中,我提倡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如:有的学生用拍手打节奏或小手轻拍桌子等通过不同的声音来体会雨下得很大。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在引导学生说下大雨时,还有哪些东西也看不清了,学生说的范围较窄,而我又没有及时地进行引导,使得这一环节有点脱节。在请同学们与老师看板书复述课文时,语言不够精炼,随意性较大,使这一环节没有达到我所预设的效果,这主要是教师本身的随机教育能力欠缺的问题。
本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为了不雷同,我对每段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各不相同,雷雨前用欣赏美文的方法“让孩子说说哪些景色写得好,为什么?”,雷雨中则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考大家?”,雷雨后用画画的形式展示自我对课文的理解。让自我感触最深的是教学第二段,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每位学生都想提出有难度的问题考倒同学,在问题的反馈上来看,学生确实是作了思考,提出的问题跟自我备课时想得一样,并且有些好的同学提出了“字词推敲”的问题,如:“往窗外望去”为什么不写成“往窗外看去”?有什么不一样?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当多尝试这样的教学。
上完这篇课文后我感觉学生对“雷雨中”一部分的掌握情景最好。首尾部分的词语用得很生动但由于我总是担心学生说不好表达不清在引导体会时过多地去细致描述反而对学生的思维构成了限制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虽然我注意到对学生语感的训练但对好词好句的积累没有落到实处。另外这篇短文的资料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趣味性并不是很足如果抓住雷雨前后小动物的表现插入拟人化的语言、心理描述训练我想在激起童趣的同时又能加强对词句的形象理解可能效果更好些。
春去秋来,一学期过去了,虽然既辛苦又忙碌,但也收获了很多,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就可以对其做一个总结,通过这次总结来分析出自己这一学期有哪些成绩,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简短”,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恐龙的灭绝》这篇文章可说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逼真,展现了在中生代时期,遍布恐龙的神秘世界。最后更引起人们反思:为什么今天的人类只能从电影、书籍或者博物馆里,来回忆恐龙往日的辉煌呢?
抓住孩子们爱恐龙的特点,我在课前布置大家一个课外“收集有关恐龙的知识”这一作业,当引入课文题目时,我先写了“恐龙”两字,我问:“谁能来给大家讲讲恐龙?”“哗啦”许多只小手都举起来,争着想把知识说给大家听,有的说:“我知道脖子的恐龙是长颈龙”;有的说:“最凶猛的恐龙是霸王龙!”“我知道有三角龙……”接着,我又写上“灭绝”,问:“那恐龙又为什么会灭绝的呢?”马上,孩子们又兴奋起来“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恐龙才灭绝的。”“是强烈的地壳运动,使恐龙灭绝的。”
听着孩子们讲得这样头头是道,我看时机差不多啦,引导孩子们:“那课文里又是怎么说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吧!”
在《恐龙的灭绝》的教学中,我贯彻“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思想,在孩子已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准字音,读懂词句的含义,读通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在此基础上积累词句。本课我着力以探究性学习为主。通过探究的方式来学习,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师生一起带着疑问阅读课文,在想象中漫游恐龙王国,在漫游中轻松愉快地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程度;同时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一”。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反思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优缺点如下:
一、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
针对班级中一部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文字较差的现状,从开学初我就注重了这方面的训练,在教学活动中尽量突出这方面的训练,训练时做到词不离句,名不离篇。教学中,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尤其是对一些易混淆的字,我主要采用比较法、归类法、重点突破法,使学生牢记在心。在作文指导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因为从以往的作文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这与他们的联想能力薄弱有一定关系。许多事实证明,从不同角度、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主题,即变换角度指导作文,能使学生有更多发现和创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全面观察事物,想象丰富。
二、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堂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有得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尽量体现这种学习方式。如上课时的小组质疑解疑,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体解决。小组合作,让学生不但理解了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而且进一步体会了文章的中心,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朗读指导不到位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感受和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的体现出来。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朗读指导有些少,在上课时的备课设计中朗读指导的设计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逐渐加强朗读训练这一环节。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朗读技巧的指点。语文课的朗读目的之一是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通过朗读来体会,除了理解课文内容外,应该要有朗读技巧的运用问题。要重视朗读训练,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1、整各单元教师注重朗读的指导,强化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通过齐读、比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不同方式进行朗读,在加上教师有感情的范读,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教学形式较为多样,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鲜明的体现。通过共同完成板书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现自我,有被重视感和成就感。
3、教师在课堂上“故意出错”引起学生判断、纠正,这样的反思策略,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的`信心。
4、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词语手册等活动理解词语意思,从而,正确完成了教学任务。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中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这一过程。
5、在写字方面,我把写字当作美的鉴赏对象和陶冶高尚情操的工具,一直强调学生把字写得正确、工整、规范、漂亮。
揠苗助长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用拔高禾苗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按事情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在学习时,抓住“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这一关键的句子展开阅读,先找出描写农夫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词句,从“巴望”“天天”“焦急”等语句上感受农夫内心的焦急;再抓住“终于”“急忙跑到田里”等词句体会农夫想到办法后急切、兴奋的心情。然后边读边想:“农夫帮助禾苗长高的结果?禾苗为什么没有长高反而都枯死了?”从而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这节课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很多考虑,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比如,在对每一段重点词的处理上,因对课堂的时间把握的不太准确,害怕学生回答不上来,好几个学生才能说对,这样浪费时间。所以,直接把重点词告诉了学生,这样的问题设计的非常好,但是这样的处理对学生课文的推敲训练效果是非常微小的。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我要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随时进行改正,提高课堂效果。
案例:苏教版第二册《奶奶的白发》
师:(出示本课生字卡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这些生字,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同学们读一读?
生:指、半、给、怎、吗、玩、抬、让、会
师:仔细看这些字,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生:我会记吗,马字加上口字旁就是吗
生:我也会记吗,我用换偏旁的方法记:妈妈的妈的妈去掉女字旁,换上口字旁就是吗。
生:我会用歌诀法记跟:退字去掉走之底,换上足字旁,就是跟。
生:我也会用歌诀法记怎:作字去掉人字旁,下面加上心字就是怎
生:我会记抬因为抬东西需要手,所以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台
生:我也会记抬,电视里经常出现中央电视台,只要将这个台加上提手旁就是抬。
师:小朋友真不错,能用电视中学到的知识来学汉字。
生:我猜谜的方法来记住半:伙伴的伴去掉一人。
生:我也是用猜谜法记兴:两点一撇在上方,长长一横在中央,下面八字底,一副高兴样。
师:小朋友可真聪明,想了这么多办法来记住这些字。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繁难的生字被大家的奇思妙想化解了,这真出乎我的意外,我不禁为孩子们的聪明才智鼓起了掌。
[反思]
传统的识字教学,往往是教师出示一课时要学习的生字,然后带领学生逐个分析笔画、笔顺、偏旁、结构、枯燥无味,此时,教师的声音常常是越来越大,而学生参与的声音常常是越来越小,课堂就象一潭死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为有了这种喜欢和愿望,可让学生学习汉字变得更轻松、更主动。本节课,我不是一味的由老师讲解,而是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分析、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学生们有的用猜谜法记生字,有的用歌诀法记生字,有的用部件法记生字,有的用换偏旁的方法记生字,有的用熟字稍作变化记生字,有的凭借电视中学到的知识记生字,还有的运用数学课中涉及的知识记生字,满足他们急于实践的心理渴求,让每个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牢固掌握生字的记忆方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孩子们在识字中表现得那么积极、热情、独立、自主,他们完全成为识字的主人。识字教学由枯燥变得有趣,由单一变得多样,识字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和生活需要,久而久而之,学生定能养成良好的自主识字的习惯。
看着眼前一双双跳动的小手,望着眼前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作为一名教师,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欣慰的呢?
一、案例背景
情境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一种促使教学过程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激发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教育思想。它有助于发挥孩子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孩子一旦进入情境,对课文中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情感,阐述的哲理,便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样,孩子理解课文便能化难为易。
二、案例描述
1、设境激趣。
课前教师先在黑板上方写好了课题,上课伊始,教师在黑板下方用几笔粗线条勾勒了一座小小的荒岛(只有几块石头,没有一丝一毫绿色植物),然后指着画好的荒岛:你喜欢这儿吗?为什么?话音刚落,许多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有的说我不喜欢这儿,因为这儿很荒凉,什么也没有;有的说这儿没有花草树木,没有可爱的小动物,我不喜欢;也有的说这儿光秃秃的,太单调了,真不好,我也不喜欢
孩子们说了很多不喜欢的理由,看来,他们的兴趣已被唤起。
师:是呀,在这个荒芜人烟,毫无生气的小岛上,小熊(相机出示小熊画,贴在荒岛上。)感到孤零零的,每天睡觉都梦见和许多朋友在一起玩。这时,天空瓢来一朵云(师随手在小熊的上方画了一朵云),小熊怎么问的?
生感情朗读句子云呀云,我怎样才能找到朋友呢?
师:云儿不说话,飘来飘去变成了一棵树(师用粉笔在云旁勾勒了一棵树),云儿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呢?
看着教师几笔就成形的云儿、绿树,孩子们个个睁大了眼睛,兴趣被完全激发出来了,对于云儿为什么要变成树?轻轻松松就找到了答案云儿要小熊在荒岛上种树,只有改善了环境,才能找到朋友。
师:于是,小熊明白了,他在岛上种呀种,种了许多小树苗。一年,两年过去了,这儿会变得怎样呢?
生学习句子一年,两年,小树苗长大了,漫山遍野,绿叶成阴。为了更好地理解句中的词语,教师大刀阔斧地在整座荒岛上勾勒了一大片树林,孩子们个个目不转睛,无需多讲,漫山遍野,绿叶成阴其义自现。
顺势,教师吸引学生逐步入境:你们能帮小熊出出主意,使这儿变得更美丽吗?顿时,小手如林,各种奇思妙想脱口而出:我想帮小熊种上一些草;我想帮小熊栽上一些花;我想帮小熊盖一所学校;我想挖一条河;我想造几座房子
2、入境激情。
孩子们兴致昂扬,已渐入佳境,此时此刻,孩子们最想做的就是融入其中,充分体验。于是很自然进入下一环节请几位同学上台为小熊打扮、美化小岛,其他同学欣赏或在自己课本上作画。不一会儿,小岛上已布满了鲜花、绿草、果树、白云,还有几座漂亮的房子,一条清澈的小溪,一个鲜红的太阳真是山清水秀,花红柳绿,一片锦绣!
师:这么美好的地方,吸引了许多小动物,看!一只小鸟飞来了
(师把小鸟贴画随机给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手持小鸟,做小鸟状轻快地飞上了小岛,并对着美丽的小岛高兴地说:啊!这儿真好!,我就住在这儿吧!说完,把小鸟贴上了小岛。)
师:许多小鸟飞来了(由三、四个学生扮小鸟,飞上后齐说:啊!这儿真好!,我们就住在这儿吧!)
师:远处的小鹿啊,小象啊,小候啊也都划着船来了(几位扮小动物的同学上台,一齐说:啊!这儿真好!,我们就住在这儿吧!)
这时,坐在座位上的同学自然而然地扮起了小熊,高兴极了,不停地说:欢迎你们!欢迎你们!
3、升华明理。
师:课文学完了,现在能说说你明白了、懂得了什么吗?
生:我懂得了要美化我们的环境。
生:我懂得了不要看到环境不好就不去改变它。
生:我懂得了要热爱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环境。
三、案例反思
1、创设良好情境,提供自由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由此可看出,创设良好的情境,提供轻松、和谐、愉快的空间,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有利于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
在本案例中,从教学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了荒岛的情境,把学生带入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随着小熊、云朵、绿树、一大片树林的逐步呈现,学生也逐渐进入所设之境,同小熊一起从孤单到渴望,从渴望到寻找,直至动手美化小岛,最终迎来各种小动物,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之中。正是这种开放的空间,使得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创造力得到充分地呈现,各种奇思妙想和创造性地绘画以及活泼生动的角色表演等都极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2、角色表演,充分体验。
情境教学中有多种创设情境的具体途径,其中之一是角色扮演,体验情境。
在本案例中,学生一开始先来到荒岛上,进入小熊的角色之中,初步体验小熊的孤单、渴望朋友之情。随着情境的不断发展,学生通过怎样寻找朋友即亲自美化环境深入体验:改善、美化环境对于寻找朋友的积极意义。最后,学生在各种小动物的角色扮演中充分体验到美好的环境给大家带来的欢快、愉悦之情。通过逐步层层体验,最终升华明理,知道改善环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本案例中,从设境激趣到入境激情,直至升华明理,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入境激情一环中,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完全融入了情境之中,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在关键之处做必要的引导、点拨与评价,教师的角色已发生了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实践证明: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全体学生投入其中充分参与活动,才能让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独创性充分显现。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在美好的春天,小鹿在门前栽了一丛玫瑰,他常常去松土、浇水。可是就在玫瑰快要开花的时候,小鹿不小心把脚跌伤了,等他伤好以后,玫瑰已经谢了,一朵花都看不到了。就在小鹿兄弟俩感到惋惜的时候,黄莺和微风过来告诉他们,玫瑰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小鹿不再难过了。
一个很美丽的故事,传递出“能够给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的朴素的哲理。如何让孩子们从课文中感受到这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情呢?
一、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平等对话的课堂
教学中,我抓住了 “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和“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解疑,一路走来,孩子们通过阅读不断地理解课文,不断地体验着小鹿的感情变化。随着思考的加深,感受的加深,情感的体验也在不断地深化。如在读出疑问后,我问:是老师告诉你们答案呢还是你们自己去课文中找答案呢?孩子们都说:自己找。一下子把问题抛给了孩子,孩子成了课堂的主人。
二、注重情感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对话。《小鹿的玫瑰花》一课,就多处引“移情”进课堂,注重体验,让学生感受小鹿的心情,如“小鹿和弟弟一起数了数,总共有三十二个,他们高兴极了。”中“他们为什么高兴?”孩子们说:有三十二个花骨朵儿。“为什么有三十二个花骨朵儿要高兴?孩子们立刻体验到了:三十二个花骨朵儿将会开出三十二朵玫瑰花,那可好看了。又如“躺在床上的那段日子,想得最多的会是什么?”的体验中,感受到小鹿是那么迫切希望看到玫瑰花,感受到他看不到花时的那种惋惜和难过。
三、注重学生的说话训练
语文课,除了让孩子来阅读理解外,还是一个锻炼说话的好平台。在课堂中我设计了两次说话训练:还有哪些小动物也会路过小鹿的玫瑰花前,也会对小鹿说些什么? 让我们也来夸一夸小鹿的玫瑰花。特别是第二个说话训练更是结合了语文课堂作业本中的习题,这样孩子们在作业中就能有话可写了,不会觉得困难。
“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维品质的提高。因此教学中要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保护孩子富于幻想的天性。本课中,一个问题展开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畅想,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记本课生字,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邓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用具准备】
生字卡片和本课所用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则短小的故事。重点是邓爷爷植树的经过。朗读本文,关键是体会邓爷爷在植树过程中表现出的严肃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对他的优秀品格有所感受。另外,从邓爷爷的行动中,领会植树绿化的重要意义,可抓住“挑选”、“小心”、“挥锹”等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教学过程】
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扑面而来的是求新的气息,是创造的渴望,是发现的生机。《玩出来的发明》告诉我们,发明的火花常常蕴藏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只要我们善观察、勤思考,就能捕捉到它。《地动仪》这一史无前例的伟大发明,闪耀着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之光。《充气房子》让我们了解了现代建筑技术的新发展。《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向我们介绍了几种利用自然景物辨别方向的方法。《骑“白马”的苍耳》告诉了我们植物传播种子的有趣途径。课文感情浓厚、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显得亲切而生动。学习这一组课文,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自然科技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注现代科技发展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勤于观察、乐于创新的好品质;在阅读中识字、学词、学句,增强语文能力。
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我拓展延伸到:“除了课文中所说的忠实的向导以外还可以说忠实的什么?”“北极星是盏指路灯”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等。在学完四种辨别方向的方法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仿照书上的形式,说说还有哪些可以辨别方向的方法。有的学生说可以根据树木的年轮辨别方向:“年轮宽的一面是南面,年轮窄的一面是北面”;有的学生说可以根据果子的颜色来辨别方向:“果子颜色深的一面是南面,果子颜色浅的一面是北面。”等等。然后再让学生像课文中所写的那样再说一段话。让学生在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丰富知识。给学生充分的语言训练时间,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我还利用简笔画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理解第5小节“沟渠里的积雪哪边化的快哪边化得慢,化得快的那边是南面还是北面,为什么?”时,应该是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的一面是朝着南面,化得慢的一面朝着北方。对此,学生不容易理解,因为按照常识,应该是南面照到的阳光多,积雪化得快。我就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沟渠,阳光从南面照过来,由于被沟渠的壁挡住了,所以阳光先照到沟渠中北面的积雪,所以沟渠中朝着南面的积雪先化,朝着北面的积雪反而化得慢。看了直观的简笔画,学生就一下子就理解了。
本单元的主题是以传统文化为依托集中识字。主要安排了《俗语》、《有趣的成语》、《对联》和《诗词曲名家》四篇课文。让学生在识字、识词的同时积累丰富的语言和实践资料,初步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生动、有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高尚情感。教学时我注重朗读,对课文内容如词语、典故等的理解不求全求深,先背诵下来,留待日后再去慢慢回味、消化。本单元仍以识字教学为主,我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过的识字方法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热情。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字典老师”是要教会学生部首查字法,这是二年级训练的一个重点,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正确的查字典的方法,并调动学生主动运用字典识字的热情。培养动手能力,掌握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我们把查字典的步骤给学生讲清楚,让每个孩子都掌握。但是查字典有个熟练的过程,这就需要练习。在这一点上,二(1)班卢老师的做法非常好,我们组里的老师都采用了这个方法。在每一课的预习时,我们都要求学生对生字的预习动手查字典,需要写清楚生字的部首、除部首外几画、在字典中的页码、字的读音、组两个词。一开始,学生十个生字查下来用时一个小时,孩子觉得作业时间长了,家长也不理解。我们及时给家长讲明这样做的目的,得到了家长的配合,每次作业给孩子看着时间,并签上时间。经过两周的训练,孩子查字典的步骤熟练了,用时由原来的一小时减少到30分钟,而且准确率大幅提高。现在孩子们写作业,写周记的时候,遇到不会的字,都习惯拿起字典了,我感觉这是我们这单元做的最有成效的事情。
老师的教诲像春风一样。刚进入学校的教师一般都会被要求,上课之前要写教案。有了教案,老师可以更有效率的完成授课,短的时间传授更多知识,您是否在想该如何写教案呢?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寻求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
要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必须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为此,教师需要经常结合阅读教学,了解学生阅读动向。
一次,新的语文书发下后,学生新奇,从头到尾把它读了一遍。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衣袋里塞满了虫子?”我翻开苏教版语文书第九册,看到了《塞满昆虫的衣袋》一文,眼前一亮。原来课外阅读兴趣的根源就在这里。于是,我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故事来阅读,跟学生一起,在网上观看科学家研究科学录像和影片。这样,科学家热爱科学的精神,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领悟了。
二、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
课外阅读要讲究最佳机会。这一最佳机会,因学生、教师、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话,教师要根据教学意境来确定课外阅读的最佳机会。这个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学生阅读兴趣应处于高潮、亢奋的时机。每天早晨,我一到学校,就去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天,我偶尔听到两位学生在争论谁学的古诗多。一个说:“我会背于谦写的《石灰吟》!”另一个说:“我会背王冕写的《墨梅》!”一个又说:“我会背王维写的《鹿柴》!”另一个又说:“我会背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我豁然开朗:原来,读书兴趣的源泉就在这里——听和看。于是,我赶忙从学校的阅览室里,借来了十多本《古诗集》,发给学生轮流去读。在几个礼拜中,全班45位学生,都把十来本《古诗集》看完了。正在此时,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会。结果,同学们争着朗诵,多的能朗诵三十几首古诗,还有声有色。趁此机会,我向全班学生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从现在开始,同学们可以每周一次,去阅览室借书看。一时间,班上读书之气蔚然成风。
三、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通过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摸索出了几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编写提纲法。主要给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纲。
2、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
3、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圈、点、勾、画。
4、批语注释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
5、索引法。即用编索引的方法来读书,记下文章篇名、作者、报刊的名称期数、页码,需要时翻索引。
6、剪贴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断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脉、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
总之,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其意义、作用是非同寻常的。课外阅读“天地广阔”这必将是提高语文素质的又一新篇章。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可波及语文教学各个层面,无论是字音、字形等较低的能力层级,还是对课文理解等较高的能力层级,以至最终实现语感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朗读。足见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重要性。因此,在上《水上飞机》这一课,我积极探索朗读方式及策略,发挥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自由朗读。
自由朗读训练适用于新课文的初读阶段。初学课文,安排学生自由朗读。其作用有二:一是随意性大,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虽然是小学生,老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的认识的能力;二是有利于发现朗读难点,如字音、词义、断句等方面的问题。
一、师说:“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找找水上飞机本领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再读一读。”在交流时,大部分同学都能找到水上飞机本领的句子,主要是老师给大家充分的时间自由朗读,对课文比较熟悉了,找句子就很容易了。如果采用集体朗读后,马上划句子,对于理解力较差的学生,就比较困难。因为课文只读一遍,还没有读懂。而自由朗读,就照顾到了各个层面的学生,学生的独立认识能力也逐步提高了。
2、齐声朗读。
这一训练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督促学生准确读出原文,尊重原文,不丢字,不加字。
二、师说:“把描写水上飞机外行的句子齐声朗读一遍。”学生齐声朗读“白色船体的两边长了一对大翅膀。”这句话的意思,通过朗读,学生已经理解,不用老师再费口舌解释一番。齐声训练学生眼到、口到的能力,看得要准确,读得更要准确,在朗朗书声中,促使自己专注于文章,达到准确读出文章的目的。读得准确,才能熟悉文言文语言习惯,对这种特殊的语言习惯有了把握,才能做到读来“上口”,产生文言语感。
3、指名朗读。
大部分教师都青睐这种朗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指名朗读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有针对性进行教学。
三、在揭示课题后,师说:“水上飞机是什么样子?它又有什么本领呢?让我们跟着小海鸥一起去会一会这位新朋友。”抽8位小朋友,一人一节。在小朋友读得过程中。我发现由于《水上飞机》课文内容远离孩子们的生活,比较深奥,理解有困难。因而在个别朗读时,读得不够流利,出现结结巴巴的现象,同时也说明同学在预习时不够认真。课文内容难以理解,提醒我在下一个教学环节时,注意对课文内容的讲解,预习不认真,引起我的重视,采取措施,指导预习。
4、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可以充分发挥其品味语言艺术、领悟作品内涵的作用。小学生天真、活泼,特别喜欢分角色朗读,这也是小学语文老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四、师说:“请同学们同桌扮演小海鸥,水上飞机,分角色朗读课文。”同学们纷纷操练起来。上课时,我请了两组同学朗读,效果并不理想,扮演小海鸥的同学读得较好,扮演水上飞机的同学明显不足。课后思考,主要是教学的环节出了问题。我应该把描写水上飞机的句子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感情的朗读几遍。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扮演角色朗读,效果肯定会大不一样。不能因为学生喜欢扮演角色朗读,而进行没有基础的扮演角色朗读,或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硬拼凑一个扮演角色朗读。扮演角色朗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果连课文内容还吃不透的话,又何必画蛇添足。其实,分角色朗读的表演要求更高,学生扮演特定角色决定了他们必须摆脱自身社会角色的束缚,走进作品,扮演作品中的人物,把握人物形象,演绎作品。这一训练方式是诸多朗读方式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模仿,揣摩、品味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分角色朗读,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语言能力和审美情趣。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朗读是作用于直觉的语文教学训练方法,它以一定的文字作品(书面语言)为基础。通过朗读加深对文字作品的理解,依靠声音传达出来,可以使学生从文字符号中感知形象,体会作品的情味,领悟语言内涵,联想作品中的形象,悟出言外之意,朗读是符合现代语文教学理论、内隐学习规律和传统教学经验的提高语感能力的有效教学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加强学习,努力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应用好朗读这种教学方法,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
课文内容分析: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的代表性风景名胜,每当我们看到“日月潭”这三个字,心中总会荡起一圈圈涟漪,因为那里山清水秀,有我们日夜思念的台湾同胞。日月潭令人神往,是因为它在祖国的宝岛台湾,是因为它“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然而更吸引人的还是那被光华岛分成两半的日潭月潭的碧水。作者以清晨与中午两个特写镜头来展示日月潭的迷人风姿,令人陶醉其间,流连忘返。看吧,清晨,在薄雾的笼罩下,晨星、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湖光山色,浑然一体,好一幅天然浑成的画卷。再看中午,要是太阳高照,就是一幅明丽的山水画;“要是下起蒙蒙细雨”,那日月潭就成了“童话中的仙境”了。日月潭很美,描写日月潭的词句也很美。上课时引导学生积累课后所列词语外,还请学生仔细品味文中的佳句,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本文篇幅短小,但写清了日月潭的位置、形状、名称的由来,描绘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文字优美,如诗如画,读来易使人入情入境。教学时教师主要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借助录像,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相信学生能够理解词句,如临其境,感受到日月潭的旖旎风光。本课的教学主要以朗读为主,朗读本文要怀着无限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读出对日月潭的由衷赞美之情。边读边想象描述的景物,读出景物的美。读第二自然段要突出形状特点,使人明了日月潭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特点起的。第三、四自然段是朗读的重点,通过朗读,表达出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景色的变化。第三自然段中第一句要突出雾的特点,“薄薄”“隐隐约约”读得轻一点。读第四自然段第一句时,音调可稍高,突出晴天日月潭的艳丽之美,第二句要舒缓,声音较虚,突出下雨时日月潭的朦胧之美。
感想: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学能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所以这堂课我借助课件展示了一个迷人的日月潭,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中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景,学习兴趣盎然。如:“薄薄的雾”这个词语,学生通过看图感悟到雾的美、薄、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设想问学生:“你喜欢什么时候的日月潭?为什么?”同桌讨论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说:“太阳高照的时候景色很美丽,因为这样爸爸妈妈就可以带我们出去玩。”有的说:“下雨的时候,日月潭周围一片朦胧,像仙境,很美。”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是设想往往与现实不同,可能问题在学生的基础与教师的教法上,我会今后注意摸索。《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我只是注重自己对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感悟,没有关注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提高,而是把自己的感悟强加给学生,没有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理解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解。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学习能力没有提高,只是“学会”了而没有“会学”。
不足:在教学时,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没有范读感到很遗憾,觉得学生的朗读比较少,忽略了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的情景,这是本堂课我认为最失败的地方,今后我一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多朗读,多学习,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来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在本堂课中,我重复性的语言较多,今后我要多注意自己在课堂的语言表达,做到语言精练,让学生易懂。这些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寒号鸟是一篇含有警示意义的寓言故事,事情发展过程清晰,讲述了寒号鸟只顾玩耍睡觉而不听喜鹊劝告,最终因为懒惰被冻死在寒冬里的故事。故事中喜鹊和寒号鸟的两种做事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形象生动地揭示了“现在懒惰,将来难过”这一道理。生动有趣的故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喜鹊与寒号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现在懒惰,将来难过”这一主题思想。
本课教学时我是以描述带入情境的,因为面对着是二年级的学生,我就以一个生动的引入课文,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引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了课题,很好地让学生注意了“号”这个多音词。接着我是要学生去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我当时要求学生进行两次阅读课文,第一次是解决生字词,在这里我顺便联想了新旧词语,让小学生注意字的写法。还有实现了我的目的,整体感知,同学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都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都说出了不同的感受的,得出了不同的道理,不过我感觉到自己在这里没有很好地去评价不同的学生,有点赶。
第二次阅读我是要学生找出描写季节转变的句子,目的是让他们弄清时间的顺序是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很自然地让学生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并且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对比特点。不过,这里后来我觉得可以合并为一次阅读好了,这样第一次阅读,就达到了整体感知,清扫字词,理清脉络。显得简洁点。
在读课文时,我先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课文。以读促悟,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比较喜鹊与寒号鸟的不同之处。如此入情入境,富有情趣的朗读,使文中描绘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在通过对人物形象的了解以及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感悟“现在懒惰,将来难过”的含义,并从中有所启发,从而自我勉励。
请你阅读栏目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简短》,希望本文能让您喜欢。经师难遇,人师难遇,教师在讲课时,一般都会携带教案。教案在实际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提供好的思路。
这是一篇很简短的课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教学中还可以要求学生借助想象,在画一画列宁住处,引蜂人住处,路边花丛,园子的图画,即进入了作者描述情境中,又弄清了方位,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兴趣与感的培养!,但是我的方法就把这个简单化了。我直接出现的是相关的词语,这样好多方面就没有训练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的相信学生,给学生一定的自由。
原本是要讲生字的,因为没有时间了所以就没有讲。本课生字较少,难度不大,所以我应该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学,培养独立识字写字能力。初读课文时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感知字义。因为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从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但是由于自己的失误就没有完成写字教学。
让工具和人文在阅读教学中和谐统一
《鸟岛》教学赏析
片断一教学第二自然段中
师:鸟儿是怎样飞来的?
生:一群一群地飞。
师:还可以从哪些词看出来?
生:陆续地飞来。
师:陆续是什么意思?在我们生活中什么情况就是陆续的。(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陆续)
生:在下课时,我们不是一下子出去的,而是一个接一个出去的。这就是陆续。
师:对,闭上眼睛,听教师读想象画面来飞。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闭眼,想象。之后,教师请一个小组表扬鸟儿飞的样子。(学生按先后顺序,一个接一个地排着队飞到了老师的身边。)
教师表扬,在要求大家上位后请大家说说飞去想干什么?
[反思]:
一、联系生活,理解词义
二年级作为低年级的学生,无论在认知水平,还是在词语积累上,毕竟都在低级阶段。传统的说出词义的方法,会给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带来一些难度,可能会造成茶壶里煮饺子有话倒不出的尴尬局面,同时也可能会扼杀学生理解词义的创造性。吴老师没有忘记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源泉,积极地将生活注入文本,将文本引向生活,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积累,使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更加接近,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二、表演文本,加深体验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安排一个小组表演:鸟儿是怎么飞的。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是检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一种手法,而且还为下一个环节说说飞去的感受作了很好的情感体验上的铺垫,一举多得。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小小的偏差:学生的表演把陆续的意思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但一群一群则没有很好的演绎出来(因为学生表演时从前到后都是一个接着一个,没有形成两个一群,三个一伙的场面)。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至少有两个:1、学生对一群一群还没有彻底的理解;2、就算学生理解了,可能也缺乏表现的技巧。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可利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如果教师引导其余同学对表演作评价,找出表演中存在的缺憾,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共同探讨一群一群的表现形式,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渗透了一种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片断二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1、边听教师读第三自然段,边看图片;
2、听完课文,交流感知成果:鸟多、鸟蛋多、鸟窝多;
3、精读课文:文章是从哪里表现这三多的?
4、交流品味后指导背诵。
[反思]:
从宏观上来看,教师这段的教学设计得很清晰,目的也很明确:从整体感知精读深思齐读品读积累语言,每步的设计都紧扣文本,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折射出老师对语文这门学科工具性的理解。我本来以为:当学生概括出三多之后,这一段的教学就行将结束了,没想到吴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要学生再读文字:从哪可以看得出三多?边读边想边划出相关的词来。的确,我们语文课学习的不仅仅是课文的内容知道文章写了些什么,更重要的还要学习课文的语言作者运用语言的方法。这才显示出真正的语文味。虽然,对象只是二年级的学生,但老师大胆而又巧妙的向学生渗透这种思想,培养这种能力是很有价值的。
从细节上来说,吴老师的一道练习题可谓是近心独运。在文中成了鸟的世界后面接上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让学生填空。教师准确的抓住了文本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悟鸟岛上鸟多的情景,既训练了句式,锻炼了语言,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句式教师没有孤立于文本而单独出示,而是将它放在文本的特定的语言环境当中,让学生融合着文本的主流价值和意蕴自由地展开想象。这既是发散,而又是限制,说到底是一种不放纵的自主,那么学生所得到的结果也将是不涣散的多元。所以这样细节的设置体现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是深刻而到位。
片断三教学第四自然段
师:这么多的鸟蛋,带一个回家可以吗?
引导学生说出鸟对我们人类生活的作用。
师出示鸟类的相关资料,学生自由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用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体验。
[反思]:
老师的这一问题不是心血来潮,认真阅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实际上已经渗透了这样的意思。教师作为作者的知音很好地理解文本的意图,所以在教学时并没有象前两个自然段那样,注重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积累、运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出示的资料,引导学生体会鸟儿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用这样的方法代替对第四自然段的平淡说教,可谓事半功倍。这个教学片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执教者不仅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也没有放松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学生浸润在语言和人文所营造的营养蜜水中。在这个浸润过程中,学生得到了道德文化的洗礼,精神文化的完善,情感文化的熏陶,时代文化的补充,技术文化的滋养,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有语文素养的人。
《蜜蜂引路》一文记叙了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蜜蜂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这篇文章是上次执教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督导讲授的课文,今天再来执教本课,有所感想。
一、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0xx版《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的开始,请学生默读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并通过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审美感的培养。画简笔画,这是我一直不敢突破的一点,今天我在课堂上尝试一番,虽然画的不是很好,但让学生弄清了文中的一些地理方位。
二、抓关键词,进行辨析运用
在词汇教学中,重点是准确的理解词义。理解词义的方法很多。比如直观的理解,比较辩析理解。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理解,以及结合课文理解,不同的词可以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于“常常”“往常”以及他们的近义词,通过比较辩析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用法的理解,在加以运用就能水到渠成。如:一些抽象的词语就需要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细细的体会。比如对“果然”的教学,区分果然和竟然,顺便教学居然等相近的词语。我想如果能经常这样引导,不仅能使学生对词义有确切的理解,而且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能力。这也是今后要训练的重点。
三、细读课文,体会人物优秀品质
第三自然段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重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围绕“他在寻找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通过抓住“一边走一边看”、“仔细观察”、“果然”等词语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列宁不是在观看风景,而是在留心观察。然后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范读,自读,比赛读,等等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最后让学生通过线路图,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让学生在头脑中形象地再现这一过程。再进一步总结:列宁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四、不足之处
1、朗读是我们班学生的弱项。在学习中能抓住关键词,但读得不够到位,男生不如女生有情感,看来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是很重要的。
2、课堂评价自我感觉有了较大的进步,能有所针对性评价,但是还不是很灵活。
《雷雨》是小学语文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了天气的变化和大自然的神奇。
在学习雷雨后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文,并说说通过朗读知道了什么,学生们都认真读书,课文中所描写的雷雨后的景色全找了出来。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追问:你们觉得这部分课文中哪些字词用得好呢?为什么?这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自己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的兴致很高,纷纷举手发言,说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有的说:我认为挂字用得好,这个字让我们感受到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挂在天空,美丽极了。还有的说:我觉得坐字用得好,坐着是很舒服、很快乐的,这个字让我感觉到蜘蛛很悠闲、很自在。学生不仅理解了词意,而且懂得了用法。有的学生还能将前后文对照着说,比如坐一字,学生对比前文的垂字,自然就理解了雷雨前后的不同,不用老师说,就能很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通过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为了提高我们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幼儿园特地组织我们去听了一节优秀英语教师的英语示范课。对此,我受益匪浅!
孩子年龄小,听觉敏锐,对语言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领悟能力,正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兴趣和动机是影响他们学习的重要因素。
幼儿英语教学不但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英语水平,更应该了解幼儿、热爱幼儿。
首先,课堂上要用多种方式调动幼儿学习兴趣,让他们精神饱满。幼儿的注意力时间较短,喜欢重复,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差是这个阶段幼儿的年龄特征。因此,课堂的形式要多样,内容要生动形象,争取在幼儿注意力分散之前结束主课。在课堂中,虽然黄老师只教了3个单词,但她运用各种游戏来帮幼儿反复练读、认读已学单词并记忆新单词。
先运用小游戏:在“find card”游戏中,让幼儿能根据图片认读单词。在“high and low voice”游戏中锻炼幼儿的听力,检验他们的发音及聚集注意力。在新单词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单词自编动作,把枯燥的单词和律动结合避免了课堂氛围的“冷”及消磨孩子的热情;再运用大游戏变换节奏,让幼儿情绪high起来等等手段来丰富课堂,以有效达到教学目的。
在我上英语课时,只有一些大游戏来巩固新单词,而没有用一些小游戏来教授新单词,所以大多数时间幼儿提不起兴趣,黄老师的每个英语游戏,看似普通,其实都是有她一定的作用,并可以帮助她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游戏真的是教授新知识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身体语言丰富,虽然她是用全英教学,但整堂课下来,没有汉语的翻译,让幼儿在“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的过程中理解老师所说英语的意思。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气氛很活跃,容易被幼儿所喜欢,并且有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因为相对运动的物体比安静的听读更容易引起人的兴趣,尤其是幼儿。
平时,我上英语课,若幼儿不懂英文意思,我就会很紧张的用中文给他们解释,而没想到可以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在英语课堂上,身体语言往往比中文解释要好的多!
以上的一些形式、手段都比较容易引起课堂的活跃,但也容易引起孩子的“一发不可收拾”,则需要老师需要有技巧地对幼儿“收放自如”,把握一个度的转换。黄老师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这与一个老师的教学经验是分不开的!这是一堂围绕单词sea、shark、dolphin组织的英语活动,在课前,黄老师英语详细备课,准备了卡片、魔术盒、魔术笔等等,准备非常充分。在课上,她首先拿出魔术盒,说要给幼儿变魔术,进而引出第一个单词sea,之后再加上自编动作,把枯燥的单词和律动结合。
之后再以魔术笔图出shark和dolphin,引起幼儿极高的兴趣。在课堂中,黄老师还为下节课的句子教授打下基础,以what can you see?来提问幼儿,让幼儿先熟悉句子,下节课学起来就比较简单了。
在课堂中,黄老师还注意幼儿的礼貌,当她给予幼儿贴纸奖励的'时候,若幼儿未说“thank you!”她会提醒幼儿;若幼儿说了,她则会回答“you're welcome!”
在活动中,用幼儿喜欢的游戏,使幼儿在看看、听听、说说、玩玩的氛围中学习了新单词,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幼儿参与英语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发挥了学习积极性,知道了学习英语要注意倾听,感受英语和汉语的不同语感、语调。相反,如果教师只是手拿图片或实物让幼儿反复认读几个单词,不考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视幼儿为填充器,呆板的说教环境,幼儿是不能运用语言去实现与他人的情感交流的,同时也不能以情感交流为动机来学习语言的。
亮点:
1、整个活动比较流畅,并且环节清晰,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的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发现。
2、整个活动调动了幼儿各种感官,视觉、嗅觉、触觉等,充分利用具体的实物展示,帮助幼儿迅速建立起相关经验,这样的方式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在活动中孩子们的关注点一直放在活动上,十分投入。
3、在请幼儿描述爆米花和玉米粒有什么不一样的时候,教师手中展示了玉米粒,孩子们手中拿着爆米花,这样帮助幼儿进行对比,直接的发现两者的区别。
不足与对策:
对于在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像观看录像时,请幼儿猜猜袋子里的玉米会有什么变化,有幼儿回答说袋子变大了,由于我太过急于想得到关于玉米粒的答案,我仍旧重复了前面的提问,其实这时候可以灵活的把孩子引导回来,如袋子变大了,那袋子里面的玉米粒怎么样了呢?师幼互动是一门大学问,以后还需要多学习。
在活动中关于玉米粒气味的讨论,有的孩子说香香的,有的孩子说没有味道,在活动前我验证过是没有味道的,但当孩子说有味道时,我却不经意间被孩子带过去了,肯定了他们说有味道的答案,其实想这样的情况,我应当通过强调没味道的答案来正确的引导孩子对于玉米粒的气味的认识。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xuezongjie/78189.html
上一篇: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范文集锦
下一篇:最新幼儿园语言的教案设计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