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8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通用。

教师范文大全栏目精选:“沁园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领会词上下片写景抒情的关系,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品析诗歌语言的表现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在朗读中感受诗歌情感美、音乐美和语言表现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北国雪景的想像作个性化的描述,在切身感受中体验诗人的雄伟气魄。

教学设计

一、把握词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把握这首词字面上的意思,各用一句话概括上下阙的内容。

明确:上阙描写北国雪景;下阙纵论历代英雄。

2、学生自由朗读,同时找出上下阙的关键词:“望”、“惜”。

二、评点词景

1、点名朗读上阙,思考用词中的诗句回答“望”的范围、景观、变化、胸襟以及“望”而不见的内容。

2、引领学生评点相应的诗句,同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⑴教师示例:

“千里、万里”在“北国”的领起下,吸引着我们的视线,展现出来的辽阔远大不仅在拓展词的境界,为词的进行设置背景,而且与下文的“长城、大河”意象呼应,体现了作者在这样的广阔天地中一定会大有作为的思想感情。

⑵提问示例:

“长城”、“大河”,悠久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两个意象所具有的历史纵深感与由“北国、千里、万里”具有的空间辽阔感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⑶环节小结:

这里的景物,冰也美,雪也美,高山大河到处美;阴也美,晴也美,红妆素裹分外美。所以这段景物描写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作者实实在在看到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的情感(大气魄)怎样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显现出来。

3、有感情地背读上阙。

三、领悟词情

1、推荐朗读下阙,谈一谈作者“惜”之对象、“惜”之原因、“惜”之目的。

2、设问:有人说,下阙中作者无意批评古人,其实表明了对人文景观的赞美?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3、找出诗人直抒胸臆的一句诗,在诵读中体会它的作用。

四、梳理词路

梳理、总结词的层次和思路: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五、比较词境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等造成的。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六、拓展词意

有人说,这首词流露了毛泽东的帝王之气,你认为如何?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篇2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词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毛泽东咏雪言志,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全词大气磅礴,写景,纵横千里,论史,上下千年,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它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本文在阅读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结合诗歌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两个目标:一是朗读中感受形象,二是品析中接受熏陶。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我采用了导入激趣——阅读展示——品读欣赏——角色朗读——拓展运用等教学步骤来展示教学,尤其侧重于朗读教学这一环节。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看,我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始终,并提出了朗读的三个要求:读准、读懂、读美。按照“初读全词——个性朗读——听读全词——角色朗读”的教学思路安排朗读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词,读出词味,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意境,并落实教学目标。

我认为,好的朗读教学,第一要任务明确,或认读,或感知节奏与旋律,或领会感情,或品味意境,要让学生紧扣文本,用学生的声音读出作者的感情、意味来。第二要范读准确,教师觉得自己读得不好,就利用多媒体手段带领学生读,多媒体固然好,但它不是教师的个性解读,带给学生的感受不是鲜活的。第三要学有成效,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我练习,达到品出意境、发展语感的境界。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朗读,我又提出了几个具体要求:

一、要读出节奏、重音:初步感受读诗的感觉。如: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要求学生在读这几个“韵脚”的时候,要打开胸腔,气发丹田,读出韵味、读出气势。

二、要读出意象(带有某种感情的形象)。

学生在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时,因为这几句是诗人的想像,我因势利导问:当同学们读到此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学生七嘴八舌,想象丰富:天朗气清,红日当空,阳光映雪,既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真是多次多彩,气象万千,使人油然而生出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要读出气势(结合词作的写作背景)。

四、要读出作者的情感世界。

要读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要读出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要读出作者博大宽阔的胸襟,雄伟旷达的气魄,热爱华夏大地的深情。

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作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情绪。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其中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朗读还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诗歌分析时我都贯穿以朗诵。事实证明,这是诗歌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指导朗读,学生朗读训练,师生的评点,能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更何况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炼、韵律谐美、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呢。

语文朗读教学,应走一步,再走一步。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篇3

《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的一首词,如何把毛主席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壮志读出来,是本科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于既是领袖又是诗人的毛主席,本首词在遣词用字上也有很多值得大家细细品味之处,所以在设计上我也考虑到这一点。

上完这节课,有得有失,先总结如下:

1、资料的运用

为了让大家能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词,课前除了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我还特地在网上下载一段视频,既有画面又有朗读。课上,先提出朗读要求,让学生自己试着朗读,再交流、点评。接着,让大家看视频,轻声跟着朗读,感受名家朗读的语气语调。然后试着自己读,寻找差距,说说为什么那样朗读的理由。在分析完本文思想情感之后,再次使用这段视频,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试着配上肢体语言进行更加尽兴的朗读。经过多番比较朗读,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对词的内容和思想也有了更好的把握。

2、字词赏析的指导

在赏析字词的时候,我注重先举例,让学生知道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赏析,然后让学生模仿示例,划出文中运用的较好的字句,做旁批,然后全班交流,点评,总结方法。最后,布置作业的时候,针对学生课上赏析的不到位的句子,让学生由口头化为笔头作业,检测课上评讲后掌握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培养笔头表达能力。在作业批改中,再次发现问题,再做个别指导和强调。真正将字词赏析落到实处。

2、词句内容分析的零碎

每次在赏析诗歌词的时候,对了解内容的设计似乎总让人头疼,在教学这首词的时候,一节课下来也有这种感觉。似乎内容讲解完后,原有的美感就被破坏了。原因何在呢?似乎问题提的过于零碎,总担心分析的不细,就有了很多其实可以精简一些却没精简的问题。这样,内容是咀嚼透了,但一首词的美感似乎就被破坏掉了。以后在诗歌和词的教学上,内容分析时要多思考问题设计,力争问题明确精要。

4、优美画面未能描述

这是课后我非常后悔的一个环节,当时没能想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口头或书面选择一个认为优美的画面进行描述,实在是一大憾事。如果当时除了看视频,再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进行描述,效果会更加好。

一节课下来,有得有失,以后在课前还是要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备学生,要大胆创新,不走老路,这样才会更有新意,更吸引学生,更有实效。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篇4

教学思路jk251.cOm

先花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理解、解决课文基本的语言障碍,熟悉相关的写作背景,初步感受作品浪漫主义特色、英雄气概、磅礴气势。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在学生对诗句时空感有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设置时空的具体手法,品味这种时空设置的效果。

理论指导

1、课文只是一个例子:

《沁园春·雪》的时空感很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应利用课文这个好例子,引导学生充分的分析、讨论、品味诗词的时空感。

2、钱梦龙的“三主”教学:

老师提出设计并把握整个课堂讨论的方向,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在老师讲析的基础上,运用老师讲析的基本理论、方法去分析、讨论,发挥训练的主线作用。

3、洪镇涛老师的“语言本位论”:

老师引导学生走进作品,熟读乃至背诵作品,反复品味作品语言,立足语言本身充分的涵泳、品味、揣摩、对比。

教学特色

突出讨论、思考;突出合作、互动;突出能力、思维。

教学思路

一、教学第一步:激趣导入

诗词的时空感──从熟悉的诗词说起:时间和空间是诗词作品中两个常见的题材,中国诗词中有很多作品不仅涉及到时间和空间这两个题材,而且成功的运用时间和空间,创造出独到的时空感,将读者带到一个独到的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1、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两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千秋”表现时间,给人以久远苍桑的时间感;“万里”表现空间,给人以辽远宽广的空间感。全诗表现了春天引发的情思,这情思因“千秋”、“万里”有了一种久远宽广的凝重感。将读者引入一个听黄鹂追思千古、望长空志在万里的境界。

2、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中“岐王宅里”“崔九堂前”表现空间,分别点明“见”“闻”的具体地点,给人以真切、准确、记忆犹新的老朋友式的感觉;“寻常”“几度”表现时间,分明从频率角度点明“见”“闻”的情况,给人以多次、经常的熟悉感;“落花时节”与“正是江南好风景”既点明了见面的新空间,也点明了见面的新时间;同时也暗示了命运的变化──行如落花,流落他乡,将读者带到一个“命运多舛,辉煌不再”的遗憾之中。

3、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暗谈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荒芜了黄尘古道,湮没了烽火边域,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歌中“眼前”岁月侧重给我们以时间感,突出告诉我们一个信息:虽时间久远,但三国英雄人物仍在人们的记忆中活着。具有永恒不朽的超时间魅力。但是,这一超时间的魅力是通过空间形象的对比映衬突显出来的。“刀光剑影”“鼓角铮鸣”“黄尘古道”“烽火边城”都是用来表现空间概念的。

4、《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这首歌词,上句侧重表现空间,给人们雄伟、长远的空间感;下句则侧重表现时间,给人们苍桑,久远的时间感。分别从昨天和明天史两个角度展现长江的时间感。

由以上可见,诗词中时间和空间的精心设置,都能给人以独特的时空感,将读者带到一个独到的美妙境界。

二、教学第二步:讨论分析,寻找课文中表现时间、空间的字词句

上阙侧重空间:千里冰封

1、长城内外──静态(纵向图)实面→点

2、大河上下──动态(横向图)北国风光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有实有虚)万里雪飘

4、须睛日,看红装素裹虚

这里,学生不难找出“长城”“大河”“千里”“万里”等表示空间的词句。但是,“红装素裹”学生不容易找出来。其实,“红装素裹”正是前文“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另一种表象,另一空间表现形式。另外,学生找出表现空间的词句后,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动静、纵横、虚实、点面4组不同的空间形式及相应的的空间感。

下阙侧重时间:总起:通史式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无数英雄竞折腰

┏秦皇汉武

按时间顺序分:断史式┃唐宗宋祖↓以点带面以少胜多

┗成吉思汗

总结:通史式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里,与5个帝王相应的5个朝代学生都知道,在第一节课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学生不难找出来。但是,前后相应的总起、总结所暗含的时间,学生不一定人人能找出来,应让全体学生弄明白。另外,学生找出表现时间的词句后,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认识到:5个朝代5位英雄帝王,不是全部的英雄,也不是时间的全部,而是以点带面,以少胜多,代表全部的英雄,代表整个历史长河所有时间。具有史诗般的超时间感。

三、教学第三步:深入分析讨论,时空设置的具体手法及相应的效果

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1、夸张手法运用:

词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运用的是夸大的手法,“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用的是超前夸张;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则用的是缩小夸张。

正是这些夸张,突现了诗的时空感,营造了磅礴气势。毛泽东很喜爱“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三李”作品中大量的“夸张”与“浪漫”,不乏与毛泽东诗词一样具有“磅礴气势”的作品。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朝发白帝城》)用了时间上的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用的则是空间上的夸张。“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既有时间上的夸张,也有空间上的夸张。李商隐的“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主要是空间上的夸张;“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瑶池》)既有时间上的夸张,也有空间上的夸张。李贺的“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复千年如走马。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梦天》)既有时间上的夸张,也有空间上的夸张。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正是运用夸张、突出诗句时空上的张力,给人浪漫主义的磅礴气势。

2、想象和联想的运用:

首先是比喻、拟人、对比手法的运用,这是想象和联想的具体途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就运用了比喻;“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对比、拟人。诗人的想象通过这些比喻、拟人、对比展现给读者,同时,也营造了浪漫磅礴的气势。

其次是实写与虚写的对比:“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虚写,是对“睛日”的想象预测,与前文的“北国风光”的实写构成对比。“江山如此多娇”是实写,写当今;“无数英雄”是虚写,写过去。虚写也罢,对比也罢,是为了从另一个角度来展现北国风光的美丽,表现诗人的浪漫和磅礴气势。虚写实写的对比,实质上是时间与空间的拓展。正因为实写与虚写的对比,紧扣着时空和空间,拓展了时空感。所以,词的磅礴气势就更突出。

3、形与色的结合:

“千里”“万里”“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长城内外”“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些都是形的描绘;“冰”“雪”“莽莽”“银蛇”“腊象”“红装素裹”这些都是色的描绘。这些形与色的描绘,拓展了空间感,增强了磅礴气势。如果我们仅仅感受到了毛泽东《沁园春·雪》的磅礴气势,而且能从时空角度具体找出词中时间、空间的设置,这是不够的。因为,这只是弄清了词的“磅礴气势”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还不明白营造磅礴气势的具体手法。只有具体分析了营造磅礴气势的三个途径,我们才能真正完成分析、欣赏的任务。

四、教学第四步:小结、提升

《沁园春·雪》上阙侧重写空间,下阙侧重写时间,诗人运用夸张、比喻、拟人、对比、想象和联想虚实结合,形色结合等具体手法,拓展诗词时间、空间上的张力,营造了一种磅礴的气势。学习中,我们既要有感受作品磅礴气势的敏锐,更要有具体分析、把握、鉴赏的方法──把握作品时空设置的具体手法,立足语言本身,充分的涵泳、品味、揣摩、对比。

五、课后练习

分析陈子昂《登幽州高歌》、王昌龄《出塞》的时空感。

教学后记

学生能找出词中体现时间、空间的词句,并立足语言本身,展开讨论,进而分析把握时空设置的具体手法:夸张、比喻、拟人、想象、联想等。通过这一课的讨论学习,学生不仅对《沁园春·雪》理解得更深,对毛泽东诗词作品的认识也更深一层;同时,对于诗词的时空感及相应设置手法有了更深的理解。部分学生对超前夸张、缩小夸张认识不够,不过讲一讲学生就接受了,不成为障碍。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篇5

上课后经过我的认真反思,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了课堂效率。我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我采用诵读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2、抓住职高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提前预习,在上课时可以充分跳动他们的积极性。

3、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范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应该给学生再长一点的朗读时间,争取能让学生熟读成诵,最好当堂完成背诵的任务,这样能使他们找到自信。

2、今后应多思考一下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效果。

3、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有许多学生心里明白但无法用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4、教师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5,对于学生,应该使他们懂得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比应试更重要。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篇6

《沁园春·雪》和《雨说》教学反思 湖南省浏阳市集里中学周翠娥通过《沁园春·雪》和《雨说》的教学,对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1、通过朗读可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诗歌的文学性很强,品词、析句、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词语的丰富之美,诗歌意韵之妙,进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越读越感到自己真正进入了角色,真正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课堂实验《沁园春·雪》的教学中,上阙教学中我用五分钟讲解内容,而下阙教学时我用五分钟给学生朗读,后经检查同学们对下阙的理解、感司要优于上阙。

2、古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还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整体领悟诗意朗读也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教师的朗读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文本的直接对话,能更好地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促进学生的联想与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3、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指导朗读,学生朗读训练,教师的评点,能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更何况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炼、韵律谐美、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呢。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篇7

上课时,我介绍完背景后,饱含激情地朗读了一遍,没想到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还的的同学说:“老师再读一遍!”于是我又读了一遍。更出乎我意料的是许多学生竟然也煞有介事的跟着读了起来!本来我打算读完后接着讲解、赏析,然后再读,看到同学们读的激情已被我激发起来,我放弃了原来的思路,先教学生读,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节奏的处理引导学生“读中悟情,以清带读”,使学生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感受加领悟。这节课大多数学生情绪高昂,气氛热烈,学生的这种情绪也感染了我,我不仅讲解流畅,而且优美的词句汩汩而出,在不知不觉中上完了这节课!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教读诗歌老师必须先喜欢,老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容入朗读中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诗歌教学应吧重点放在朗读上,再获激昂奔放、或舒缓有致的朗读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

当然,我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在一些问题的设置上,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完善自己,完善教学!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篇8

3月20日下午,按区继教中心的安排,我在所带教学班,上了《沁园春·雪》这节课。为了上这节课,我虽然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为了保证这节课的“原生态”,我既没有在本班提前预演,也没有在平行班级进行试讲。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按课前的教学设计在推进,也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教学设计往往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设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学生的调动不尽人意。

因为是下午最后一节课录课,考虑到学生的精神状态可能不会太好,因此,我特意在上课之前,换上平时不爱穿的本装,一走进教室,就听到学生的一阵惊呼,加之平时与学生的关系比较融洽,我以为学生会因此而亢奋,在教学过程中会有积极的表现。但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尽人意。我想除了因为学生没有见过这种架式有些胆怯外,可能还另外的原因:一是问题的设计,二是学生的活动设计。在设计问题时,我注意到尽可能只设计一些对学生体悟诗词感情的问题,而且尽可能使问题指向明确,但在实践中,有些学生的回答却与我的问题相去甚远,我想这也许是高估了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所致。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设计得不够丰富,导致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思考或回答问题,使课堂气氛显得有点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xuezongjie/81749.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