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5-03

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汇总。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需要有能力来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很多老师都需要在上课前用心预备好自己的教案。教案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以下内容为教师范文大全整理的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让我们都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吧!

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 篇1

今天我们学了《一去二三里》这首古诗,在这次的古诗教学中我运用多种办法让幼儿在诵读古诗同时,领略诗的意境!在对本班幼儿进行这首诗的教学时,我先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让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感受优美意境。《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上课时还特意配上两幅插图。图一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让幼儿更好的从视觉上感受古诗的意境。 在幼儿了解、感受古诗的意境后,我先念了数遍古诗,让幼儿初步感受,再让幼儿轻声的跟诵,紧接着再让幼儿跟着老师的后面开始大声诵读这首古诗,最后我们为这首古诗配上动作,和幼儿一边读古诗一边做动作,这样便与幼儿记忆。幼儿念得很起劲也很开心,似乎融入了古诗那优美的环境之中。

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 篇2

也许是出于我的喜好,喜欢富于浓郁感情和唯美意境的文学、艺术作品,喜欢感受它们并体验它们。于是,不论什么课、什么教学内容,总也要从中渗透对学生体验性的训练,希望他们拥有一双敏锐的双眼和一颗善感的心灵。

牐犜诮萄磐谣《一去二三里》的过程中,我又找到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与学生共体验。当学生能对词语进行解释并理解之后,我出示教学挂图,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文中的句子在图中的什么地方体现?”这是相当简单的问题,学生个个能讲。趁他们讲得正欢时,我马上把思维角度一转,说:“原来,这篇文章就是一幅画呀!这画美吗?美在哪里?”因为有过美术欣赏的基础,学生的回答体现了一定的美术功底。清清说:“色彩很美,有绿的树,红的花,五颜六色的!”听到这里,还有人补充道:“五彩缤纷的!”陆明伟说:“造型很多,亭子的屋尖是翘翘的,小山的背弯弯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大树和小草小花。”许可说:“摆得很好看,有的亭子高,有的亭子矮,房子也是这儿一家,那儿一家,还到处开满了鲜花!”还有的学生甚至讲到了如果图中再画几座小桥,天空画上飞翔的小鸟就更美了。我小结道:“啊!如此美丽的画,你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喜欢!”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我成功地引导他们站在画外人的角度欣赏了童谣所描绘的美丽地方,实现了感官上的初步体验。这一客观存在的形象概念,为下一环节抽象的想象体验做下了铺垫。

牐犗衷谘生的思维都局限在了这幅画上,紧接着我就要带领他们走进这幅画,走进这个世外桃源。于是我再次扭转思维,教室里回旋起轻柔的小提琴曲,我用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娓娓道来:“闭上眼睛你能想象这样一个地方吗?就在不远处,冒着炊烟的几户人家错落地掩映于绿树红花之中,让人感觉到了一股温暖涌入心头,真想快快走到人家去。一路上抬头望去,小巧玲珑的亭子零星分布在眼前的山上山下,要是从那儿向远处看去,该有多么美妙的景色啊!要是坐在那儿品上一杯茶,乘上一会儿凉,心里该有多么惬意啊!当我们走进村庄,到处开满鲜艳芬芳的花朵,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轻轻地闻一闻吧!”听到此,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嗅了一下鼻子。然后,我关掉音乐,提示大家张开眼睛,问:“现在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牐牬蠹艺先恐后地告诉我,王子明说:“老师,我都不想走了!”毛毛说:“我还看到了山和水在一起,水像风儿一样轻轻地流动,大树就像绿影子!真是太美了!”晓增说:“我想去最高的那个亭子上向下看看美丽的景色!”……“我真想去这个美丽的地方呀!”这是许艳发自内心的声音。第一次听到学生说这样美的句子,表达能力也似乎提高了不少。看来,这一环节,我又通过营造优美的语言氛围,成功地引领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体验了其中的意境美。 牐犔逖椤兑蝗ザ三里》,从画外入画中,由形象到抽象,我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得到了美的体验。并且,我也看到,良好的体验能带来精彩的表现。

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 篇3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境: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也掌握一到十的数字的写法。

本课配上了两幅插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在进行《一去二三里》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值得反思,我这样设计的:让学生看书上的图来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我问学生:“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认识了十个字,此时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预先的任务,我正准备过渡到另一环节时,张真祯说:“老师,我还有,我还想说!”看着她那急着想说话的样子,我就让她说了,“我还看到天蓝蓝的,云白白的,很美丽。”听着她奶声奶气的话,好像自己也被一种童真童趣所感染,经常能看到的蓝天白云似乎也变得更美了,我表扬了她“嗯,虽然今天天阴沉沉的,可听你这么一说,就像看到了蓝天白云一样,真美,你说得真好,看得很仔细。”其它小朋友见我表扬她,也刷刷地举起了小小的手,鲁灿同学说:“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她把前面学过的“一片树林”给用了起来,我就忍不住又表扬了她,没想到她听到我的表扬,歪着脑袋笑了一下说:“老师,我可以不可以再说一次啊!”我点点头,她就开始说了,“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那里有很多绿油油的小树,还有许多小动物住在里面。”真不愧为我班语文成绩很棒的'孩子!学生们越说越起劲,说到后面,他们就说到了十个小朋友的表情,不同的姿势,还说到了他们衣服和鞋子的不同。特别是当他们说到十个小朋友不同的姿势时,我很意外,没想到他们观察得这么仔细,说实在的,当我看图时,我没去注意图上小朋友的表情和不同的姿势。

由于同学们说得轰轰烈烈,我不忍心打断他们,这堂课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但是我认为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未完成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我忽然意识到自己过去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实在太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一步步地进行教学,过于程式化。四十分钟的课,不拖堂,把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讲完,这堂课就算完成了任务,这样的课堂不是太过封闭了呢?新课程不是要求我们开放课堂吗?

我不敢肯定这节需要延时的课,一节从表面看忽视了学生读和写的课,是开放的课堂,但我知道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这样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这堂课我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思考、灵感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设计,自认为效果不错。

教小学一年级,虽然我是第一次,教学方法也不太懂,今天迈出了第一步,以后我会继续这样。因为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以前只听说了这些理论,应用起来并没懂。今天算作初步尝试吧!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学生打破我们的预设,让我们在师生互动中多一些即兴的创造,使我们的课堂更充满生命力吧!

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 篇4

【教学设想】

《一去二三里》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识字1”。本课是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将从一到十表示数目的10个汉字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美丽、恬静的山村风景画。这首小诗描绘景物错落有致, 10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自然和谐地融于山村的美妙意境之中。儿童学习这首古诗不仅可以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引发识字的兴趣。

识字、写字、诵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识字教学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我确定了第一课时的2个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3、初步认识田字格,学会写“一”。在本课的教学中应力求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置身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通过自己的研读、教师的导读、同伴的评读来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好诗句。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田字格,学写汉字。为此在写字前应让学生认识田字格,了解田字格各部分的名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初步掌握运笔方法,并让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尝试以及教师的示范指导来写好第一个汉字一。因此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一、以情激趣,导入新课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力求要做到入情入境,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如导入新课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来做文章,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把学生引入一个如诗如画般的世界,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学习。

二、自主研读,自读自悟

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不断地在自读自悟、相互切磋、合作交流中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有人说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诵读古诗时,可让学生在试试、学学、比比等活动中,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诵读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的乐趣。在研读时,引导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小山村,说说看到了什么景物,进行美读。这样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生字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设置引人入胜的游戏情境,如,燕子姐姐的礼物、生字果、小企鹅等,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来认字。本课时先写一个“一”,让学生初步认识田字格,充分地说横笔的写法,分散写字的难点,使学生在玩中学习写字,巩固生字。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有感情朗读诗歌。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优美和生活的快乐。

3、初步认识田字格,学会写“一”。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生字果。

【教学过程】

一、 以情激趣,导入新课

1、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手指娃娃”,好久不见,想我了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漂亮的礼物,是什么呢?(出示生字果)草莓,高兴吗?草莓果上的拼音我们肯定知道读是吗?自己拼一拼、开火车读。

2、这里面有十个数字娃娃,我们把它们叫出来见一下面好吗?指名读。这十个数字娃娃和两个生字娃娃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

二、自主研读,自读自悟

1、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⑴ 手指娃娃:今天我要请小朋友到我家去作客,我的家在一座小山村里,离这儿不远。我们出发吧。(出示图片。)

⑵ 指导看图说图意:

① 你来到了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 这是离我们不远的一个小山村,只要走上二三里路就可以到达,(出示图)首先看远处有哪些景物?(房屋\袅袅的炊烟) [你能说得更好吗?]

③ 再看房屋背后的小山上有什么?(亭子)亭子也叫亭台,一起说一遍“亭台”。

④ 我们再往近处看,近处有那些景物?花儿多吗?能数得清吗?(蓝蓝的天空\开得正艳的桃花\无忧无虑,快乐飞舞的小鸟)

在一座美丽的小山村里,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树上、路边盛开着盛开着各种鲜花。

⑶ 手指娃娃的家乡美吗?古时候有位诗人也觉得这里很美,就把这里的美景写成了一首诗。(师范读古诗)你们想读一读吗?

⑷ 请小朋友打开书,咱们一起来做两件事儿,看谁的小耳朵听得最清楚:先做第一件事儿,请你找出生字果上的这十二个汉字娃娃,用圆圈圈出来,大声地读一读。

⑸ 会读了吗?谁能读给手指娃娃听呀?

⑹ 指名读,评议正音:

(有两个数字宝宝的名字不太容易区分,稍不注意就会喊错,你知道它们是谁吗?(四和十)请找出四和十,你能区分吗?还有哪个字是平舌呢?哪个是特别韵母的生字?“六”正音找出来读一读。“一”的本音读“yī”,但在词语或句子中会变音,有时读二声,如“一块地”、“一片海”;有时读四声,如“一棵树”、“一朵花”。本课读二声。)

齐读。

⑺ 遮上拼音,打乱次序,你还认得它吗?

2、第二件事儿,请小朋友借助拼音大声读一读这首诗,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不能跟着人家一起读,做得到吗?看谁练习得最认真,开始。读好了,读给你的同桌听:

⑴ 请四个小朋友一人读一句。

⑵ 他们读得真好,我们一起试试吧。一组读一句。

⑶ 让我们大家一起读一读吧。(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那美丽的小山村。

⑷ 分组赛读。

⑸ 小朋友读得那么好,老师仿佛看到了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让我们再一起夸一夸手指娃娃的家乡,能背的可以背诵,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棒了!

三、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小朋友学得这么热闹,引来了村里的一群小企鹅,胖乎乎的,真可爱!哇,这么多,我们一起数一数。(1~10)他们好象在找什么呀?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球吗?

2、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小企鹅找到了自己的球我们一起给小企鹅报一下数好吗?

3、哇!瞧,他们可高兴了,球赛快开始了,让我们和小企鹅一起做准备动作吧。(课中休息:音乐)

4、手指娃娃送来的生字果子,谁能读得又准确又响亮,并能给这些生字找一个朋友,就把果子送给他!(抢读生字)

带读

5、手指娃娃的礼物送完了,现在我们也给她准备点礼物,好吗?送什么好呢?就写个:“一”字吧!看!这是什么格子?出示“田字格”跟着老师读:“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帮忙。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一的笔画是横,指导写“一”:一字只有一画,从左到右起笔稍重,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写在横中线上左右的长度相等。书空,书上写两个。

四、总结全课

1、今天,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认识了十二个汉字娃娃,学会了一首非常好听的古诗,还参观了手指娃娃的家乡,喜欢吗?现在,我们要离开了,可是,那美丽的景色还深深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再一次朗诵古诗,表达我们喜爱之情,好吗?

2、手指娃娃可满意了,她希望同学们课后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这一课的生字,下节课交流。再见!

【教学反思】

三个组教学片断集中展示了充满活力、开放的课程环境,使我深刻地体验到:教师在课改的舞台上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决定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前提。新课程所倡导的民主、开放、合作、探索的课堂生活方式,正是走进学生心灵、宏扬学生个性的金钥匙。

一、以生为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在本案例中,教师始终站在学生平等的地位,与学生平等对话。如:以“趣味对读”中,教师以商讨的语气提出“你想怎样对读呢”,在听到学生独特的想法,教师马上予以支持,并提出“你们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在这里,教师亦师亦友,只在课堂中引路,把“怎样走路”的权利还给学生。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续编课文”中,教师融入学生中,“别忘了,有问题找老师,老师也是你们的小组成员哦”,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同学们共同思考、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师生的和谐互动,充分体现了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这正是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的人文基础。

二、营造富有情趣的课堂气氛,满足学生个性心理的需求,构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力的源泉”。只有满足了儿童的情感需求,才能让儿童真正成为主人,投入学习。在案例中,教师在开课之时,便精心营造了“小动物比尾巴”的情境,并鼓动学生当评委,面对栩栩如生的图片,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而后老师又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对读”,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一对一地朗读。“读我所爱读,快乐无比”;最后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情趣,“咱们也来当一回作家,续写课文,学着课文的样子,自己写儿歌”,学生兴致盎然,并迅速在小组内讨论起来。在宽松的气氛中,学生交流、合作、互助、成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体验着读的愉悦、交往的愉悦、探索的愉悦、成功的愉悦,语文,真正走进了学生心灵,学生丰富的个性在课堂上展现无遗。

三、教师要捧着一颗爱心,带着一颗童心,让所有的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

新课程改革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我们的课堂应该像春天一样,让所有的孩子像百花一样灿烂地绽放。在本案例中,教师所引领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是基于全体学生,教师不是导演,胜似导演,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着童趣,充满着人文关怀;学生不是演员,胜似演员,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了每一个教学环节。

如果每个教师都捧着一颗爱心,带着一颗童心,唤起儿童个性心理的需求,我相信,那一定能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在语文的大课堂里幸福成长。

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师:今天天气真好,有两位小朋友想邀请我们去一个小山村游玩,你们想不想去呢?

生:想去!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图片导入

1、师:(投影课文中插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2、生:看到了后面有山;边上有树;看到两个小朋友;小房子(亭子)……

3、师小结: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的桃花,快乐飞舞的小鸟组成了一个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有一位叔叔把这么美丽的景色编了一首童谣。让我们去看看童谣里是怎么样描写这美丽的景色的。

4、出示《一去二三里》,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5、学生自读课文,要求不是齐读,大声读。

三、教学识字

师:请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一去二三里。

师出示“去”和“里”的生字卡片。

师:在那里你看到过这个字,请你组词。

生:一日千里 李白(纠正“李”是姓,不是这个“里”)

四、纠正字音

1、师:你觉得有那些音节是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sān ting sì cun zuo

2、请你把读一读词。(指名读:烟村、亭台、六七座、十枝花)

3、解释什么是烟村、亭台(出示对应的图片,帮助理解)

师:烟村是什么?

生:村庄着火 人们在做饭

师:就是村里的人们都在做饭,烟囱里都冒着烟,我们远远看去就是一个“烟村”。(同时出示烟村的图片)

师:出示亭台的图片。你们看到过吗?去过吗?请你说一说当时的感受。

生:看的很远;空气好;很舒服

师:请你再读一读这个词。(指名读,巩固)

五、读课文

1、那么美丽的课文,你们能不能也来美美地读一读啊?

2、谁来读。请你当小老师,读第一句(学生逐句带读,逐一出示对应的图片;正音)

3、教师范读(如果我读的好,请你也为我鼓鼓掌吧!)

师:你觉得好在那里?

生:音准;声音响亮;有感情;声音有起伏。

师:那就请你们也学着陈老师的样子一起来读一读这首童谣。

4、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型,读出感情。

5、开火车读。一人一句:

师:哪列火车快快开?

生:这列火车块块开。

6、配乐读:

师:你们读的真不错,现在奖励你们,给你们的朗读配上音乐,希望你们能读的更加有感情。

生读。

7、四个大组竞赛,连读。(一组一行)

8、四人小组合作读:

师:请你们四人小组合作读一读,可以是一人一行,也可以是其他的方式。

9、教师巡视。

10、学生汇报:

师:哪个组先来。

生汇报。(不是很会合作,此环节有一点乱,还要多练习合作)

11、师:那么美丽的景色,陈老师也忍不住想和大家一起去郊游了。我想邀请一位同学跟我一道去。

老师带着学生看着图片,边走边读。

12、请你们自己找你们的同桌一起去游玩。

六、小结

请你回去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带你的爸爸妈妈也去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游玩一番。

【自评】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

教材中的《一去二三里》一课是首流传非常广的童谣。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根据修订后的大纲精神及新教材编者的意图,要着重抓识字教学和朗读、背诵指导,所以教学中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则不作要求。

这首童谣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指导朗读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则多读,不要求甚解,让他们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理解。因此要力避对词句做主动的讲解。否则,不但会破坏童谣形象的完整性,损害它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会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童谣反复吟诵,才能读出韵味来。要让学生通过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教师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体味到一种清新、自然的乡村气息,利用朗读的律动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入其中的意境。同时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辅以手势、动作。学生跟着老师一边吟诵一边做动作,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同时,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有助于增强语感、增强记忆,可使儿童在舒缓的读诵、细细的品味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词句描写的'情景,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就会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教学童谣时,出示投影的课文插图及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使整首童谣的内容变得形象化,学生的情感因素自然也调动起来了。课后可以让学生想象童谣中的场景并且作画,把诗中描绘的景象形象化,进入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乐在其中。音乐往往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想借助音乐来渲染情境。教师、学生诵读诗歌的同时播放节奏轻快、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高山流水》来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然而,在教学后发现虽然朗读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但学生在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朗读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没有什么提高,分析是我的教学引导和教学即时评价不够,没有很好地利用图片等手段,给学生创造意境,升华情感。

其次,教学环节设置的不够严谨,使得教学过程前后承接和梯度的延伸没有到位,今后要在教学设计上面多化心思,教学思路要清晰,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要层次分明。

在四人小组合作朗读的环节中,流于形式,也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在今后的合作中选好组长,并且四人轮换角色,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朗读诗中的每一句话,同时,避免争句念的冲突。

【互评】

〖陆哲群

一、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陈老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一开始陈老师就以两个小朋友带大家到小村庄去游玩为引子,把同学带入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使其身临其境谈感受,体会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一个感知上的准备。对诗中所提到的烟村和亭台,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难理解,陈老师就出示相应的图片,这样学生就很快理解了,有些学生甚至谈了看到图片的感受。

三、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一年级学生合作能力相对比较弱,在一起分工合作就有些困难,因此在本堂课中陈老师利用了同桌合作或是四人小组合作。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同桌合作:你能把这首古诗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如果发现你的同桌读错了,请你教教他。学生不仅兴趣浓,而且及时纠正了不足,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差异。

不足之处:

1、不能及时对学生中的闪光点与不足进行评价,教学机智欠缺。这也难怪,毕竟陈老师才执教了两个月,经验还不足。

2、朗读的形式太单一,显得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还停留在原有的朗读水平上,没体现出老师的引导作用与教的作用。

〖葛雅清

1、陈老师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和。特别是在新课的导入上,用课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一个感知上的准备。

2、在对诗意的理解上,陈老师主要采用了研读,鼓励质疑,读中感悟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又使老师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灵活性。同时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一年级学生合作能力相对比较弱,多人数的在一起分工合作就有些困难,因此在本堂课中陈老师较多的是利用了同桌合作或是朋友合作。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同桌合作:你能把这首古诗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如果发现你的同桌读错了,请你教教他。学生不仅兴趣浓,而且及时纠正了不足,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差异。在理解古诗的意思时,请学生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一人读古诗,一人指相应的画。通过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最后的深入体会时,又采用师生合作读。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4、陈老师的儿童语言运用自如,使学生倍感亲切,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的高涨热情。

不足之处:

1、儿歌的理解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个小故事,通过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理解儿歌的内容。

2、课堂上要注意学生的倾听,在培养学生读、说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3、儿歌教学在纠正字音的教学过程中,要在句中进行,不要脱离了句子,从而影响了句子的朗读情感。

〖俞建群

陈赟老师备课认真,课前做了很充分的准备,自己制作的课件能紧密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设计,也注意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学生能与其一起上课感觉是亲切的,和谐的。

对于本堂课的设计,可能还有这几个地方值得商榷:第一,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找需要注意之处这一环节,感觉上缺乏整体性,单归单的把字拎出来给孩子们正音,既费时并且在时间上容易重复浪费。而学生

从读单个字到读词乃至念整句话,字音上的错误很自然的会重复发生,不如直接从读文当中,检查正音效果会更好些。第二,在利用课件图片激趣导读上,本人认为还不太够,发挥学生爱说的天性,把图画的美细数出来,也许学生对本诗的意境更会心领神会。

〖姚晓芸

1、以读为主,以各种读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这样,既没有破坏童谣形象的完整性,损害它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整节课中,老师请学生自己读,互相读,合作读,个别,既不显枯燥,有使学生有所得。(实用申请书 373939.Com)

2、用课件上,许多直观、生动的图片,使学生对诗意有所理解,这样,既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在诗意理解上,又使学生对诗意达到一定的理解。

3、不足之处就是,老师对整节课把握不够,使课堂效率未达到预期效果。

1、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教态,亲切,和学生的交流平等,自然。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新课导入环节上,陈老师用了出示图,看图说说你看见了什么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很不错的,图的效果还可以更好些,有些模糊。

3、习诗的时候,陈老师的安排是这样的:先找找诗中哪些字音要特别注意的,然后随机理解了“烟村”,“亭台”。然后再读了全诗。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感受:

⑴看图后,学生已经萌发了接触诗的兴趣,可以师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诗的已境中去,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读读,想想诗的意思。把诗句读通,在读中纠正字音。

⑵理解“烟村”“亭台”可以配合图片,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理解。

⑶朗读要有具体的指导。评评说说读读,更好。

4、整节课的学习气氛还是不错的,朗读也有一定层次的提高。

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 篇6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显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一步步地进行教学,有些程式化。四十分钟的课,不拖堂,把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讲完,这堂课就算完成了任务。这样的课堂显得生命力不够强,太过封闭了。

新课程要求我们开放课堂。开放从过程角度来讲,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这样会限定和束缚了人的自由发展。在进行《一去二三里》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通过看书上的图来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我问学生:“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认识了十个字,此时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预先的任务,我正准备过渡到另一环节时,听到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有,我还想说!”看着他那急着想说话的样子,我就让他说了,“我还看到天蓝蓝的,云白白的,很美丽。”听着他奶声奶气的话,好像自己也被一种童真童趣所感染,经常能看到的蓝天白云似乎也变得更美了,我表扬了他“嗯,虽然今天天阴沉沉的,可听你这么一说,就像看到了蓝天白云一样,真美,你说得可真好,看得很仔细。”其它小朋友见我表扬他,也刷刷地举起了小小的手,有的说:“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她把前面学过的“一片树林”给用了起来,我就忍不住又表扬了她,没想到她听到我的表扬,歪着脑袋笑了一下说:“老师,我可以不可以再说一次啊!”我点点头,她就开始说了,“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那里有很多绿油油的小树,还有许多小动物住在里面。”

学生们越说越起劲,说到后面,他们就说到了十个小朋友的表情,不同的姿势,还说到了他们衣服和鞋子的不同。特别是当他们说到十个小朋友不同的姿势时,我很意外,没想到他们观察得这么仔细,说实在的,当我看图时,我没去注意图上小朋友的表情和不同的姿势。

因为这个环节的时间的延长,这堂课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但是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未完成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这堂课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思考、灵感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设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教师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开放课堂,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学生打破我们的预设,让我们在师生互动中多一些即兴的创造,使我们的课堂更充满生命力!

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 篇7

《识字一》这个单元,是继学习拼音之后,第一个识字单元。本课《一去二三里》是这个识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新教材重视识字教学,采用多种方法使低年级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在识字的编排上,又注意采取韵语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中认字,受到美的熏陶。体现儿童学习汉字的规律,本课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课文内容大多学生在学龄前已经接触甚至已经会背诵,重在学习最简单的十个汉字,和“去”和“里”这两个汉字。

由于新教材对认字、写字的要求不同,识写分开、多认少写,减轻学生学习写字的负担,又尽可能让学生多识字,尽早地进行阅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与原教材相比,识字量明显加大。为了帮助学生识字和巩固识字,我在教学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识字欲望。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假如识字教学只是单纯为识字而进行教学,会使识字教学变成枯燥无味的苦差使,让学生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一个情境,秋天的景色真美啊,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丁丁和明明他们约好要到郊外去旅游,从而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并激发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与热情。让学生尽快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

2、在语言发展中识字。

新课程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在一定的语境中学习生字,所以在这堂课中,我利用本课的插图,请学生看图说话,结合学生的说话内容,随机教学字,这样使学生的识字教学与语言的学习同步。即发展了语言又认识了生字。

3、活动中学习巩固识字。

低年级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弱,学习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天性好动,活动则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教学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活动及时复习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十个数字生字。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孩子们识字的兴趣,使学习气氛活跃起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采用新字复习旧字,旧字巩固新字的方法扩大识字量,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记得牢固、扎实。

存在的不足之处:

巩固生字应创设一定的语境,激发学生的识字欲望。我在本课时的生字巩固中,教学设计得比较呆板。局限于本堂课的“语言场”,只是请学生认一认本课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先请学生认一认带拼音的生字,接着拼音朋友回家了你还能认识它们吗?继而分小组比赛认读,开小火车认读。从形式上来看是比较多的,但与其它语境的联系就没有了。所以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在不同的语境中巩固识字,并在识字中不断强化语境。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xuezongjie/9557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