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斜面教学反思

时间:2023-05-10

斜面教学反思合集。

优秀的教师对于年轻人来说就如同太阳一般闪耀,教案有利于教师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知道怎么写教案吗?以下“斜面教学反思”相关主题内容,为教师范文大全收集并整理,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斜面教学反思【篇1】

白山市第六中学 盛云发

教材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斜坡及斜坡的使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看见过推车、搬粮食、运货物,而且学生也有过在“斜坡”上向上推车很省力的生活体验。生活中对于“斜坡”的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体验,教学中,教师所要关注的并非是“斜坡”、“斜坡能省力”这些知识点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亲历“探究斜坡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的全过程。另外,学生对斜面的变形螺旋较陌生,而且学生在认识“直线斜面”到“螺旋”有一个思维的跳跃,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很好的认识螺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等。

2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知道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2.知道斜面的变形螺旋及其作用。

3.了解斜面及螺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3.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教学重点:探究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认识斜面的变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斜面。

1、图片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麻烦,瞧,小明今天就遇到了一个麻烦,要搬自行车上台阶很累、很不方便,你有好的解决办法吗?

2、学生交流解决方法。(预设:可以把台阶改造成斜坡,可以用木板铺成斜坡……)

3、随机出示示意图,介绍斜坡的坡度。

4、激发研究兴趣:大家想的这种办法到底好不好呢?

二、体验活动、发现问题。

1、引导活动:这是一辆小车,垂直提升小车要用多少力呢?搭建斜坡提升小车又要用多少力?想不想测量一下呢?

2、学生讨论实验做法:

(1)用测力计垂直提起小车,读出读数。测力计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检查指针是否在“0”位,读数时眼睛要平视指针。)

(2)搭建斜坡,用测力计拉起小车,读出读数。用测力计在斜坡上拉小车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呢?(测力计要与木板相平,用力要均匀等)

3、学生分组体验活动:垂直提升小车与搭建斜坡提升小车

4、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课件统计数据。

5、观察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6、交流发现:使用斜坡能省力、各组斜坡省力不一样。

三、实验探究、发现规律。

1、再次创设情境:小明也想到了搭建斜坡,但现在有三个不同坡度的斜坡,1号、2号、3号,但是他不知道选择用哪一个斜坡就能很省力的把车推上去?

2、讨论:如果让你来选,你会选择哪一个斜坡?为什么?

3、学生提出各种猜想: 预设一:学生提出不同猜想。

(1)选择3号,3号坡度小,推起来省力;

(2)选择1号,1号坡度虽然大,但距离很短。如果从省力的角度考虑,你会选择哪种?

(3)选择1号,1号坡度大,推起来省力

预设二:学生提出“选择3号,3号坡度小,推起来省力”一种猜想。

1、引导探究,讨论做法:要知道哪种猜想是正确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学生课内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的做法:

(1)你能利用材料造成大小不同的坡度吗?

(2)不同坡度会造了,那我们在每一种坡度上实验时应该测几次?M.jK251.COM

(3)实验的时候还要注意些什么呢?(老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3、学生分组开展课内探究实践活动。(教师巡视,提示定时记录,填写记录表。)

4、组织汇报,课件统计数据,交流并分析实验数据。

5、解疑:你们猜猜小明最后选了哪一个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动画)看来,斜坡确实是个好办法。

四、联系实际,认识斜面变形。

1、出示公路模型,引出问题:现在有高、低两条公路(距离较远),你有办法让两条公路的车辆在这一段互相流通起来吗?

2、学生交流办法:搭建斜坡。

3、提出更难的问题:现有这两条公路距离很近,你还有办法让两条公路的车辆互相流通起来吗?你还有办法让两条公路上的车辆还像刚才一样省力互相流通起来吗?

4、引导观察:将直线斜坡引桥变成了什么形状?

5、小结:像这种变形斜坡叫螺旋。这种螺旋引桥在哪里可以见到呢?

6、出示图片:这些图片中哪里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有什 么作用?

五、课内小结,延伸课外: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了哪些收获?

2、指导课外探究: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我们可以开展更深入的观察、记录,看一看,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1)你能利用材料造成大小不同的坡度吗?

(2)不同坡度会造了,那我们在每一种坡度上实验时应该测几次?

(3)实验的时候还要注意些什么呢?(老师在这里要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很重要,但观察、记录也同等重要,要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4)、学生分组开展课内探究实践活动。(教师巡视,提示定时记录,填写记录表。)

(5)、组织汇报,课件统计数据,交流并分析实验数据。(学生课内汇报各组的实验数据,教师随机汇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

(6)、解疑:你们猜猜小明最后选了哪一个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动画)看来,斜坡确实是个好办法。

(7)、出示图片:这些图片中哪里用到了斜坡及螺旋,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斜面

斜面—→ —— 省力 大 费力 坡度

小 省力 变形斜面:盘山公路、螺丝钉

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要依据学生实际水平有效处理教材

“课本课本,教学的根本;教材教材,教学的素材。”的确,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种范例。在《斜面》一课设计上,我就针对学生对“斜面”原有的认识对教材作了两处变动:在“发现斜面能省力”一环节加入“比较垂直提升小车与斜坡提升小车”体验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分析比较数据发现“斜面能省力”、“不同的斜面省力不一样”;在“认识斜面的变形”一环节,将“怎样才能爬上陡峭的山?”探究活动更改为“怎样设计就能让汽车很省力的开到距离很近,但又很高的公路上?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科学课的特点—渗透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的本质之一就是“实证”。科学是要讲证据的,科学是可以重复检验的,这就是“实证意识”。如何收集有效和可靠的证据成为本课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师生深度研讨实验方案,体现重复检验的科学思想。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的探究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关键,这个活动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展开讨论:

1、我给你一块木板、一个盒盖子(长方形的),你能造出三个不同的坡度吗?

2、相比较,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一些?

3、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特别在第三个问题的讨论,有如下精彩的课堂场面:

师:如果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

生:实验多做几次会好些。

师: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生:一次可能有凑巧。

师: 有道理,那你觉得做几次比较合适?

生:三四次吧。

师:行!我们每一组也争取都做三次

师:又有一个新问题,三次实验有三个数据,怎么处理?

生:可以取平均数。

师: 还有什么我们也要注意的?

生:实验中还要注意观察。

生:实验中要静心实验。

生:实验中还要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

师:有道理,老师要看看哪些小组合作的非常好?这是一组引发“头脑风暴”的问题,强调了“动手之前先动脑”。尤其是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细节加以关注:做三次以上——重复做;求平均数——计数要求简单性;同时做,由一个人操作——减少误差……,强调了测量要客观、精确,它将影响证据的可靠性,充分渗透实证意识。“你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了什么”——培养让证据说话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什么是证据,科学事实、科学数据就是证据。科学探究要重证据,应通过定量观察、测量、记录搜集科学事实和可靠证据。本课中学生要非常严谨地做好数据的记录和整理。

本课2次运用数据,一是让学生在“测量垂直提升小车与斜坡提升小车”后把自己组的数据公布与众,由于都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坡度,所以学生根据数据很自然产生问题:使用斜面省力,但为什么不同的斜面省的力不一样呢?从而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更深问题“什么样的坡度就更省力呢?”的研究。

三、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认真记录下自己小组的研究数据,根据数据,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然后大家汇报交流,最后依据数据得出“斜面坡度越小拉力越小,斜面坡度越大拉力越大”的结论。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尊重数据(证 据),让证据说话的科学态度。“问题出在哪里”——在汇报交流中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尽管学生在动手之前对实验注意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实际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研究出现误差。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活动进行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课堂教学要追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对儿童来说,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态度的形成需要通过实践和体验的过程。关键是,如何通过活动有机地整合这三个维度,达到理想的教学状况: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培养了科学态度。

本课目标设定为:能够对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等,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能够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能够关注、了解斜面及螺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由于过分关注了课堂教学时间,忽视每一个活动的质量,出现了两个探究活动匆匆收场的局面,我想,这也是考验一个教师的素质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改进教学中值得深思的,继续探索研究。

斜面教学反思【篇2】

本课教学的“斜面”是一种新的简单机械,学生对于斜面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也能结合生活经验,猜测斜面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通过数据,使学生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区别。

一、设疑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在本课堂的导入中,我播放学生喜爱的《头文字D》动画片的赛车过盘山公路的录象。提问:虽然动画片很精彩,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同时我故意让一个身材娇小的女生搬一桶纯净水到高处,引出难题,学生们很容易想到利用木板搭一个斜坡来帮助女生解决难题。在经历了将水桶直接提到高处和沿着斜面运到高上,结合该名女生的体会,学生们直观形象地发现前后两次搬运水桶所花的力气是有区别,结合生活经验,教师点出课题:斜面。他们会进一步思考:斜面应该是有省力的作用。学生们的思考,猜测,质疑,正是本堂课行进的基础,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斜面”提出问题,假设问题,进而设计展开实验,通过数据,使学生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区别。

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实验后,我发现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斜面越低越省力,越高越不省力。描述不恰当,估计可能对斜面各个部分不了解。于是我组织学生讨论:“越低”、“越高”是指哪里?是指坡高吗?接着介绍斜面各个部分:坡长、坡度、坡高。然后提出如果在同一高度,放三块不同长度的板,你认为那一个更省力?并让学生上台验证。然后再指导学生用坡度来描述斜面省力规律:“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再巩固

实验后,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讨论、思考、发现,找找生活中各种斜面的应用,学生谈到刀刃、斧头之类物体时,最好能够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一下,以加深印象。对于螺丝钉是一种斜面的应用,学生更多的是从“螺纹像盘山公路”这一感性认识上得出的结论,我们就补充一个以前常识教材中的小实验,将一张直角三角形纸(斜面上涂色以方便观察)绕在笔杆上,就能直观形象地看到斜面原理在螺纹上的应用了。还结合

生活现象问学生:去五金店买螺丝钉,老板拿出来两种螺丝钉,一种螺纹较密,一种螺纹较疏,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这个问题同样可以通过上面那个简单的实验方法得到验证,使学生了解到螺纹密,是因为斜面的坡度小的原因,可以更省力。(不过延长了距离,需要多花时间)

斜面教学反思【篇3】

学生对于斜面还是有一定认识的。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通过数据,使学生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区别。

在引入教学时,除了看图看录像片断认识盘山路之外,学习他人的做法,让学生体验直接搬一桶装水到讲台上,和沿着斜面运到讲台上,所花力气大小的区别,使学生非常直观形象地认识到“斜面应该有省力的作用”。本课的两组实验,没有太大的难度。因为有了前几课实验方法的铺垫,学生很容易就能制订出实验方案,教师应引导学生,严格安照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并认真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得出结论。对于所测量的物体,尽量让学生选择相对较重的物体,这样实验数据才能有较明显的区别,如果提升一支笔之类的物体,实验数据的差别不大而影响学生的分析判断。

实验后,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环节,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讨论、思考、发现,找找生活中各种斜面的应用。

斜面教学反思【篇4】

《斜面的作用》这课的教学同于前几课,用弹簧秤上的数据比较来了解、说明斜面的作用。教学的的效果是很理想的。教师的演示实验很能从数据上说明问题,斜面越长越省力,但是斜面不省距离。在教学中我对课的面做了适当的扩充,对于不同坡度的斜面的研究,其实是同斜面长度、不同高度的斜面的研究,我还研究了同高度,不同斜面长度的研究,学生对斜面的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研究,因为前面斜面初步的研究,我觉得可以放得紧凑一些,对于斜面省力情况,孩子在实际的生活中,已经有比较清晰地感知,而更深层次的研究对于六年级孩子而言,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斜面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教材安排了螺丝,我觉得这个材料是很不错的,我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安排了两类螺丝的比较(螺纹比较稀疏的和螺纹比较密集的),其实这两类螺丝就是同高度不同斜面长度的斜面研究,孩子一下子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我安排了两张同高度,不同长度斜面的三角形,让他们在自己的笔上卷一卷,我们发现斜面长的三角形卷起来后,螺纹会更紧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上两类螺丝,螺纹更紧密的螺丝拧起来更轻松。

整一堂课我在原来的教材基础上作了必要的突破,自我感觉效果还可以。不妨大家可以也试着尝试一下,做实验真的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斜面教学反思【篇5】

《斜面》是在《杠杆》、《滑轮》、《轮轴》三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的又一种简单机械。重点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以及斜面倾斜角度越小越省力。

为了上好这一课,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准备各种实验材料,设计教案,力图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引领者学生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来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出现了我预设之外的一些问题。如在导入新课时,我设想着提出问题后,学生会说可以把箱子直接搬到桌子上,还可以在桌子和地面之间搭一块木板把箱子推上去。而实际上学生直接说出了斜搭木板的方法,此时我应该顺着学生的思路及时追问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斜搭的木板起什么作用?进而揭示什么是斜面,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见学生没有把直接搬的方法说出来,只好直接告诉学生,把学生引到自己预先设想的教学思路上来。没能达到随机应变,顺势而牵教学效果,这一方面反映了自己课堂教学机智不足,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备课时只关注了书本、关注了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

在做探究斜面作用的实验时,出现了直接提起小木块用的力与利用斜面拉小木块用的力相同的情况,这也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当时我就想是不是学生的实验操作有问题,于是我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结果还是如此,这是怎么回事呢?细一琢磨原是摩擦力在作怪。因为木板与小木块的表面光滑度不够,摩擦力较大,影响了实验效果,才出现了上面的情况。为了不影响后边的实验,我及时调整了方案,把小木块改为滚轴,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使摩擦力相对变小,于是学生顺利的完成了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教学中,虽然用滚轴代替了小木块,减小了摩擦力,但由于滚轴质量轻,产生的数值差距较小,效果也不是很明显。我想下次再上这课时,把滚轴的质量变大,效果会不会更好些。

通过本课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让课堂教学效果好,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出发,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内容,善于取舍,不断反思,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

斜面教学反思【篇6】

为了上好这一课,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准备各种实验材料,设计教案,力图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引领者学生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来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出现了我预设之外的一些问题。如在导入新课时,我设想着提出问题后,学生会说可以把箱子直接搬到桌子上,还可以在桌子和地面之间搭一块木板把箱子推上去。而实际上学生直接说出了斜搭木板的方法,此时我应该顺着学生的思路及时追问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斜搭的木板起什么作用?进而揭示什么是斜面,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见学生没有把直接搬的方法说出来,只好直接告诉学生,把学生引到自己预先设想的教学思路上来。没能达到随机应变,顺势而牵教学效果,这一方面反映了自己课堂教学机智不足,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备课时只关注了书本、关注了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

通过本课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让课堂教学效果好,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出发,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内容,善于取舍,不断反思,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

斜面教学反思【篇7】

本课教学的“斜面”是一种新的简单机械,学生对于斜面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也能结合生活经验,猜测斜面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通过数据,使学生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区别。

在引入教学时,我通过提问:上山的公路为什么设计成盘山路,使学生非常直观形象地认识到盘山路是斜面,“斜面应该有省力的作用”。我给学生做了演示试验,通过数据的比较,学生很容易得出了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环节。我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讨论、思考、发现,找找生活中各种斜面的应用,学生谈到刀刃、斧头之类物体时,最好能够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一下,以加深印象。对于螺丝钉是一种斜面的应用,学生更多的是从“螺纹像盘山公路”这一感性认识上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小实验,将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绕在笔杆上,就能直观形象地看到斜面原理在螺纹上的应用了。还可以结合生活现象问学生:去五金店买螺丝钉,老板拿出来两种螺丝钉,一种螺纹较密,一种螺纹较疏,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这个问题同样可以通过上面那个简单的实验方法得到验证,使学生了解到螺纹密,是因为斜面的坡度小的原因,可以更省力。斜面越长越省力。但是斜面不省距离。

斜面教学反思【篇8】

本课教学以学生所常见的生活场景:“工人叔叔往卡车上搬运油桶”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由此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斜面是否省力?怎样搭斜面更省力?并且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各自的假设,研讨设计并操作实验,,然后汇报发现,得出结论。最后回到现实生活中,认识各种斜面(其中包括变形的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经历了“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完整探究过程。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认识到:科学源于生活,科学反过来还能应用于生活,改善我们的生活。学生通过“搭建各种不同的斜面拉动木块测量拉力”的实验和模拟制作螺丝钉螺纹的活动,体会到“动手做”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科学的结论不止一个,科学的发现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学生还通过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教师在记录表上盖“棒”字章等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反馈、表扬鼓励学生各个探究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总之,这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富于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与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研讨、自主设计、合作实验、归纳概括,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

在这节课中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

没有放开学生的“手脚”。上课时虽看似所有的实验设计都是由学生独立提出完成的,其实这一切都是按着我的思路在进行着。这突出体现在第一、第二个实验的衔接口上,斜面的省力程度和坡度的大小可能有关系应该由学生从实验数据中发现,从而设计出实验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而不是由我来抛出问题,按照我的思路来发现并解决问题。

知识点的拓展延伸不到位。在学生掌握了知识要点——斜面的作用之后,应该让学生自己找找生活中的工具运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这不仅巩固了这节课的内容,还复习了前几节课的知识点。最重要的是科学学习的内容就是要和生活紧密相连,因为学习的目的就是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xuezongjie/98109.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