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物质的构成考点内容年份题型题号分值考查方式1分子的性质及应用选择题92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用分子性质解释相关现象选择题92结合教材实验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分子的不断运动选择题112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分子的基本性质2原子构成、性质及应用选择题22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原子数目的表示方法3核外电子排布、离子选择题40.5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3个铁离子的表示方法选择题6(c)0.5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查有关离子的分析推理选择题6(d)0.5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离子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本讲内容我省在考查时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占试卷分值约为3分,预计在XX年我省中考会继续以考查分子的性质与应用,原子、离子等知识为重点。分子和原子分子原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____的最小粒子原子是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相同点①分子、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____;②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____;③分子、原子之间都有____;④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____再分在化学变化中原子____再分联系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是由____构成的原子的构成、性质及应用1.原子是可以再分的,但由于原子是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所以原子在________中不可以再分。2.原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原子核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________(带正电)、________(不带电)、________(带负电)。(注意特例:一般的氢原子无________)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所带的____________,电性________,因此整个原子________。3.在原子中:________数=________数=________数,但是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等于中子数。4.原子核很小,相对于原子核来说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动。5.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_______上,这是因为________和________的质量几乎相等,而一个电子的质量只相当于一个质子质量的1/1836。6.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________(碳-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__________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如果用算式表示,可以表示为: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略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则发现: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数+________数。核外电子的排布1.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1)通常用________表明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2)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________层,最多的有________层,最外层电子最多不超过________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2.原子结构示意图(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元素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性质金属元素____个原子易____电子非金属元素____个原子易____电子稀有气体元素____个(氦2个)不易得、失电子,稳定结论____________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离子1.带电的____________叫做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________,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________。2.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温馨提示】①在原子中: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在离子中: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3.原子和离子的关系粒子结构电性粒子名称符号结构示意图原子核电荷数_____核外电子数电中性氖原子_____离子阳离子核电荷数_____核外电子数带正电钠离子_____阴离子核电荷数_____核外电子数带负电氯离子_____原子与离子的联系相互转化:4.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比较相同点①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②都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论个数;③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且质量、体积都很小;④都在不停地运动,粒子间都有一定间隔;⑤同种粒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粒子的性质不同相异点①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②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也可构成分子;③分子、原子不显电性,离子显电性;④原子和离子可通过得失电子相互转化转化关系原子命题点1分子的性质及应用(·河北)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a.水结成冰——分子发生变化b.气体易被压缩——分子间隔大c.水加糖变甜——分子不停地运动d.铁块很难压缩——分子间存在斥力思路点拨:水结成冰,是分子间间隔改变,分子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本题考查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需要认识微粒的主要性质(以分子为例):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间有作用力。另外,要熟记一些微粒典型的宏观表现的例子,以便于区分它们。1.(·河北)如图所示实验不能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解释的是()a.闻到气味b.气体混合c.刻出划痕d.品红溶解2.(·河北)登山时喝空的矿泉水瓶,拧紧瓶盖。下山后瓶子变瘪,瓶内的气体分子()a.个数减少b.质量减少c.间隔变小d.体积减小3.(·石家庄一模)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a.液氧是淡蓝色的——氧气分子是淡蓝色的b.冰受热变为水,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构成物质的分子可以再分c.水结冰后不能流动——水分子在0℃以下将不再运动d.5ml水与5ml食醋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ml——分子之间有间隔命题点2原子的构成、性质及应用(·北京)一种铁原子的原子核内有26个质子和30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4b.26c.30d.56思路点拨: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弄清原子中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所在。4.(·台州)如图为小明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模型表示一种碳原子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c.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2个电子上d.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5.(·荆州)原子核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a.中子b.质子c.电子d.质子和中子6.(·杭州)考古学上常用碳-14原子测定文物年代,碳-14原子和碳-12原子在原子结构上的不同之处是中子数不同,它们的原子质量之比是________。命题点3核外电子排布、离子(·成都)两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是na和na+,其中相同的是()a.电子数b.质子数c.电子层数d.所带电荷数思路点拨: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每一部分所表示的含义进行解答,圈内数字表示质子数。7.(·苏州)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a.铜b.二氧化碳c.金刚石d.氯化钠8.(·菏泽)下列是几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微粒①易得到电子b.微粒②和④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属于同种元素c.微粒③易形成+1价金属阳离子d.微粒④带两个单位正电荷9.(·菏泽)有a、b、c、d四种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如下:(1)d元素的名称为________,d元素与上图中________(填字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d元素的离子符号为________。(2)a、b、c三种元素能形成一种化合物,其水溶液的ph________7(填“ ”“ ”或“=”)。(3)a、b两种元素的原子以1∶1的比例形成的化合物为________(写化学式),其中b元素化合价为________。第10讲物质的构成一、选择题1.(·襄阳)“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了()a.分子很小b.分子可以再分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2.(·云南)下列粒子中,不能直接构成物质的是()a.电子b.原子c.分子d.离子3.(·绵阳)下列各种粒子,不带电的是()a.原子核b.质子c.中子d.电子4.(·汕尾)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a.水b.铝c.金刚石d.氯化钠5.(·温州)最近某科研小组证实了117号元素的存在,其原子的原子核内有117个质子和176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59b.117c.176d.2936.(·石家庄二模)用分子的知识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做饭时炊烟袅袅,是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b.一块金属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间没有间隙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d.房间里喷洒香水后满屋飘香,是由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7.(·荆州)下面所列各项中,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b.元素的核电荷数c.原子的核外电子数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8.(·阜新)某离子核内所含的核电荷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该粒子一定是()a.原子b.分子c.阴离子d.阳离子9.(·广州)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是实心球体b.原子、中子、电子均匀分布在原子中c.质子与电子质量相等d.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10.(·石家庄市内四区毕业联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粒子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c.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d.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二、填空及简答题11.(·株洲)下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a中x=______;a粒子的化学式是______。(2)由b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b粒子的名称是________。(3)以上四种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粒子中,表示离子的是________(填字母)。12.(·重庆a卷)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微观结构。(1)氯化钠、金刚石、干冰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________。(2)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3)下图是co与o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________(填字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13.(·荆州)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其中n≠0),请回答下列问题。(1)n的最大值为________。(2)若该粒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则其对应的化学符号为________;由+6价的该元素形成的常见酸的化学式为________。(3)若m-n=10,则该粒子对应的常见金属元素有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14.(·绥化)把握微观世界,了解构成物质的奥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1)反应物中单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2)通过该图你能获得的信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即可)。第10讲物质的构成考点解读考点1化学性质化学变化很小运动间隔可以不能原子考点21.化学变化化学变化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质子中子3.核电荷质子核外电子不一定5.原子核质子中子6.碳原子原子的质量原子实际质量/碳-12原子质量的1/12质子中子考点31.(1)电子层(2)1782.(1)质子数电子层原子核该电子层的电子数(2) 4失≥4得8最外层电子数考点41.原子或原子团阳离子阴离子2.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2个镁离子3.=ne na+ cl各个击破例1a例2b例3b例4题组训练1.c2.c3.d4.d5.b6.7∶67.d8.b9.(1)硫bs-(2)>(3)h-1整合集训2.a3.c4.a5.b6.d7.d8.c9.d10.c(1)2s-(2)铝原子(3)ad(1)氯化钠(或nacl)(2)失去(3)d(1)8(2)s-h(3)na、mg、al(1)o24nh+3o2n2+6h置换(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或者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或氨气和氧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产氮气和水)
中学导学单年级:初二班级:小组:姓名:创建人:使用时间:XX12
课题
奇妙的克隆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3.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学习重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方法指导练习,概括流程
一、自主学习
自读文章第一部分“克隆是什么”,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
2.在文中直接画出(用)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3.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分析其作用。(书上批注)二、自我检测
1、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
2.文章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调换顺序吗?
)三、合作探究1、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2、研读课文、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3:“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4:“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四、课堂检测1、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2)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
2、[中考巡礼](资阳)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身处顺境,不能因为有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让赞美声冲昏头脑,更不能以自己优越条件而玩世不恭。
b.能不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成功的关键。
c.经过这次有趣的实验,我喜欢上生物课了。
d.流星体是天外来客,在接近地球时,被地球的强大引力吸住,以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闯入大气层。
六、收获和疑惑笔记栏
学习目标:
1、记住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干流流经的省区及地形区的名称
2、在图上找出并记住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湟水、汾河、渭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河口镇和河南省旧孟津
3、知道龙羊峡、三门峡和小浪底等工程的名称及分布
4、理解黄河“母亲河”的奉献
5、理解黄河“地上河”的形成原因和造成的危害
6、住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根本
7、知道治理黄河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
学习重点:
1、黄河的自然特点2、黄河“母亲河”的奉献
3、黄河“地上河”的形成原因4、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根本
导学思考题一:
1、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而不说是中国的第二大河?
2、阅读课文,了解黄河的发源地、长度和注入的海洋?
3、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流经那些省、自治区?
4、在黄河水系图上,依次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黄河水系图上,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源头;四条支流:洮河、湟水、汾河、渭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旧孟津,看他们各位于哪个省区?
6、黄河在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什么平原?
7、黄河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哪一段?在黄河上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大型水利枢纽及水电站有哪些?什么河段梯级开发最密集?
强化训练题一: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山,全长千米,注入海。
2、黄河源头是,在山西省注入黄河的支流是,在陕西省注入黄河的支流是。
3、黄河发源于高原,依次流经高原、高原和平原。
4、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是内蒙古的和河南的。
5、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塑造着之一,并在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平原和平原。
6、黄河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7、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黄河的水能资源实行梯级开发,并已建成了、、等八座大型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
当堂达标题一:选择题:
1、被称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是:()
A长江B黄河C珠江D黑龙江
2、有关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河长度和入海水量均居我国第二位B黄河下游流经平原,因此多支流和湖泊
C黄河上中游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D黄河携带的泥沙主要来自于下游
3、兼跨黄河中下游的省区是:()
A山东B陕西C山西D河南
4、下列平原中,属黄河主要塑造的是:()
A华北平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C成都平原D东北平原
5、黄河在下列哪个省区入渤海?()
A内蒙古B河南C山东D河北
6、在陕西省注入黄河的支流是:()
A洮河B渭河C汾河D湟水
导学思考题二:
1、黄河下游的“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他有什么危害?
2、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什么又说他是一条“害”河?
3、建国后,治理黄河主要做了哪几方面的工作?
4、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根本各是什么?
强化训练题二:
1、全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据观测,黄河下游河床仍在以平均每年厘米的速度向上升高。
2、治黄的关键在于。黄河泥沙90%来自,因此
是治黄的根本。
3、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后,将与附近的水利枢纽配合使用,不仅使下游
大大减少,也是总体的大大提高。
当堂达标题二:选择题:
1、黄河下游支流少,流域面积小的原因是:()
A气候干旱B地上河C地势低平D工农业生产耗水过多
2、黄河90%以上的泥沙来自:()
A黄土高原B内蒙古高原C河套平原D宁夏平原
3、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A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B下游修整黄河水堤
C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D治理泥沙
4、目前正在建设中的黄河上的大型水利枢纽是:()
A龙羊峡B刘家峡C三门峡D小浪底
5、全部是黄河下游河段过境的省区是:()
A河南B山西C山东D河北
6、黄河最大支流注入的河段是:()
A上游B中游C下游D中下游交界处
7、小浪底与三门峡水利枢纽联合使用,可抵御多少年一遇的洪水:()
A千年一遇B百年一遇C60年一遇D500年一遇
8、长江、黄河共同流经的省区是:()
A陕西、河南B四川、湖北C青海、西藏D青海、四川
读图题:读“黄河水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山脉:①⑥源头:A注入海洋:②
支流:BCDE
上、中、下游的分界点:FG
地形区:③④⑤
水电站:⑦⑧⑨⑩
其中,正在建设中的水利枢纽是(填代号)
教学目标
通过搜集相关材料及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自主探讨,积极合作,运用色彩与堞材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在了解彩色基本常识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色彩构成练习。
难点是利用媒材进行设计和表达。
课前准备
(1)教具:色彩基础知识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器材。
(2)学具:课前收集相关媒材,准备绘制工具及水粉颜料。
教学过程设计
利用现代电教手段,引导学生赏析。组织学生丰动探讨多变的顾色,激发学生设计、绘制、展示的热情。第一课时探讨、学习。第二课时设计、绘制、展示。
(1)导入。
①通过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播放日常生活中缤纷的色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视觉印象。
a、花卉、蔬果的色彩;
b、自然界季节变化中的色彩;
c、建筑物的色彩
d、服装的色彩;
e、工业产品的色彩。
②结合所观看的图像,感受绚丽多变的色彩带给我们视觉的享受。
(2)组织讨论。
师生共同参与,营造平等交流的课堂氛围。
①选择一组图像中的色彩,组织学生讨论。
②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传递着视觉信息,波及我们的心灵。
③促进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感想。
(3)利用多媒体课件传授色彩基础知识。
①英国科学家牛顿揭开光色之迷。了解红、橙、黄、绿、青、蓝、紫顺序排列的光谱和牛顿色坏。
②色彩与光的关系。色彩是以光色为主体而客观存在的。
③三原色。色光三原色为红、绿、蓝。颜料三原色为红、黄、蓝。
④色相、纯度、明度。
(4)通过观察和调色练习感知
色彩的特性。
①运用课件,演示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及同类色、类似色、对比色、互补色。
②学生作色彩明度或色相渐变练习。
(5)选择课前收集的媒材进行色彩练习。
①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材料。
②以自由组合的形式,讨论制定涂色方案,重新设计所收集媒材的色彩。
③通过绘制展示自己的创意和个性。
(6)展示点评。
①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要叙述。
②教师以赞许的语言进行点评。
五、作业展评小结
howdoyoumakeabananamilkshake?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将能够:
知识与能力:
(1)记住各种食品名称和食品制作过程的动词及动词词组;
(2)听出制作食品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classifying,contrasting和role—playing的学习策略,利用教学图片、幻灯片、实物(苹果、香蕉)等来展开课堂教学、pairwork问答式的口语交际活动或游戏等小组活动,进行“询问和谈论制作过程”的课堂教学和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询问制作过程,发现制作美食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记住各种食品名称和食品制作过程的动词及动词词组;
(2)听出制作食品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记住各种食品名称和食品制作过程的动词及动词词组;
(2)听出制作食品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
语音教学——让学生进行模仿操练;
词汇教学——采取情景介绍或演示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操练、理解含义,并学会运用;
口语教学——采取pairwork问答式的口语交际活动或游戏等小组活动互相操练;
听力教学——采取图文配对和对话选择的方式。
四、教学过程
step1:competition
三位同学一组做crossword的游戏,看哪一组填的又快有准。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引出新课,帮助同学通过竞争的方式迅速集中注意力,进入上课状态,并引出本课重点,各种食品名称,为新单词的学习做好铺垫。
step2:vocabulary
利用多媒体逐步呈现p571a中的食品名称。学习新单词。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熟悉新单词,为接下来的听力扫除障碍。
step3:listening
activity1:学习制作沙拉过程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并将这些动词或动词短语填入相应的图片中。然后将展示制作过程的图片按顺序排好。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学习关于沙拉制作过程的动词,为接下来听力中奶昔的制作过程扫除障碍。
activity2:为学生播放听力,学生边听边记录,将听力中缺失的食品名称,制作食品过程的动词和动词词组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
练习听力,并通过听力复习食品名称和制作食品时所需的动词、动词词组。
step4:writing
根据听力原文,为朋友写下如何制作奶昔的过程。
【设计意图】
复习听力原文,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唱响自信之歌》导学案目标树立在准确认识自我基础上的自信的生活态度。重点树立自信的方法一、预习检测1、如何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了解即可)2、怎样增强信心和实力?(理解并识记)3、个人自信与民族自信的关系?(理解)二、合作研讨1、阅读教材27页的情景材料,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这个盲人为什么能用自己的琴声唱响自信之歌?(2)我们又该如何唱响自己的自信之歌呢?2、阅读教材28--29页的情景材料,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对于他人的评价,你有什么感受?(2)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是怎样增强信心和实力的?3、阅读教材30页的表格材料,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童第周是怎样表现中国人的自信的?(2)在当今社会,我们怎样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中国人的自三、展示交流(1)展示预习部分。(2)展示合作研讨部分四、归纳提升1、请同学们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相互点评。2、材料:李小虎从农村转到城市某中学,由于地方口语很重,外语成绩很差,穿的也很土气,所以他变得胆子小了,上课不敢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下课不敢跟同学说话,他怕同学发现自己一无所长,瞧不起自己,所以干脆就不发言,不和同学交往。(1)你赞成李小虎的这种做法吗?(2)如果你像李小虎一样面对同样的情况,你该怎么做?五、达标闯关1.自负不同于自信,就在于()a.自负者追求的目标太真实,实现不了b.自负者的过分谦卑妨碍自己能力的发挥c.自负者依据的事实虚假,追求的目标不可能实现d.自负者认为自己应该成为人人羡慕的人2.“在人生道路上,并不总是强壮的人取胜。但最终取胜的人,一定是那些认为自己能胜的人。”这句话说明()a.树立信心才能增强实力,最终取得成功b.自信的人生不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c.强壮的人缺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d.实力,是支撑信心最重要的支柱3.基础训练第一大题六、收获平台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2411.html
上一篇:自尊自信教案
下一篇:学生会宣传部长竟聘演讲【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