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高中教案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案【精】

时间:2022-03-02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观后感 马克思主义观后感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案

【考点梳理】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原因

标志;《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意义

【重难点突破】

为什么说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典型题分析】

《赢在高考》p73第11题。

第二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考点梳理】

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原因

二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过程

《四月提纲》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意义

【重难点突破】

1.如何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十月革命的关系?

【典型题分析】

《赢在高考》p79第22题。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单元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


第四单元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

第12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教案

一、空想社会主义(十九世纪上半叶)

联系前面所学内容加以说明

1、产生背景:①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开始快速发展。法、德等国的工业化,也在深入推进中(欧洲大陆的工业革命开始于18xx年前后。法国工业革命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804-1848为起步和缓慢推进阶段,1848-1870为全面展开阶段;1820年代德意志工业开始活跃,1830年代迎来突飞猛进时期)从而引起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的变化。

②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工人运动蓬勃展开比如:英国工业革命初期开始到19世纪初期的的捣毁机器运动,

③随之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想,

2、代表人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所宣传的空想社会主义。

3、评价:

内容①:(进步性)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作用:初步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悟。

内容②:(局限性)但它把社会主义看成是理性的产物,而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内容③:(局限性)回避政治斗争,诉诸经济和社会改良,并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于人们的道德觉悟。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十九世纪中期)

1、产生背景:①社会经济前提:同“空想社会主义”产生背景①,即由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社会关系方面的深刻变化。

同“空想社会主义”产生背景②,即经济危机的发生的发生更凸显了社会矛盾。

②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兴起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已经独立登上了政治舞台。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

③理论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产生过程:

①理论初创:1846年到1847年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还加入正义者同盟。该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后,他们起草了同盟的纲领,这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②丰富完善:a、革命实践:1848年革命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国,投入实际的革命斗争:①他们不仅创办报纸宣传革命,②还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

b、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在英国活动,①在继续领导工人阶级进行斗争的同时,②还结合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新的实践,不断吸取新的经验,不懈地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4、历史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无产阶级斗争和人类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

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则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

学生阅读教材第76-78页并概括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和工业革命有没有联系?能不能说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暴露出来,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经济危机频频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壮大起来,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向政治斗争转化,不再作为资产阶级的附庸。三大工人运动为科学理论的诞生奠定阶级基础。同时,工人运动开展需要科学的理论的指导,马、恩在广泛吸收人类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唯物史观揭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必然产物;而剩余价值学说,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找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创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科学社会主义不但符合当时的客观情况,而且经历史验证,是完全正确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8页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共产党宣言》的有关内容。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规律;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作用;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二、第一国际

学生阅读78页第四自然段,分析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

阅读79页关于《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的材料,概括第一国际的主要活动:

主要活动:声援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其顶点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帮助各国工人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独立政党,如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

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无产阶级由分散斗争走向国际联合。斗争目的由要求政治民主发展到要求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目的更明确,群众影响进一步扩大。

三、巴黎公社

学生阅读79页第二自然段,分析巴黎公社成立的根源及特殊原因,指出巴黎公社出现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有必然性,同时也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有偶然性。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之间的内在关系。

学生概括政权建设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及局限性:

巴黎公社是暴力革命的产物,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后,建立了新兴国家政权;公社的选举公社委员会,兼管立法和行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公社的实施措施,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说明了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但同时,巴黎公社有突发性的特点,未对所有制做出明确规定,不完全等于社会主义运动。

巴黎公社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大胆试验。公社的原则也是最宝贵的经验,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并用无产阶级专政取而代之。

教学设计思想

运用启发式的问题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前进,存在着旺盛的生命力。

板书设计:

列宁主义的诞生教学简案【荐】


列宁主义的诞生

【本节重点知识】

1、列宁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阶级条件、思想条件、组织条件、主观条件);2、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时间、标志及其两个派别;3、列宁主义诞生的时间、标志及其评价。

【知识结构图解】

一、历史条件

1、19世纪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人数大增,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阶级基础)。

2、19世纪80年代,普列汉诺夫开始在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俄国出现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小组(组织基础)。

3、20世纪初,列宁做了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准备工作(主观条件)

二、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1、时间:19xx年

2、标志: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3、内容:①在列宁的坚持下,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纲

②在大会选举中央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一派占多数,反对列宁的一派占少数。

4、结果: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出现了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个对立的派别。

三、列宁主义的诞生

1、时间:19xx年

2、标志:布尔什维主义的诞生——即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的思想体系

3、评价:列宁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列宁主义的诞生复习教案 万能通用篇


一、19世纪晚期欧美的工人运动

①19世纪70年代逐步走向高潮,罢工次数增多,规模扩大,影响最大的是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日的“五一”大罢工。——阶级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一批优秀的工人运动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宣传家迅速成长起来。——思想基础。

③德国社会民主党、法国工人党、美国社会主义工党等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相继建立。——组织基础。

④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人运动的关心和指导。——领导基础(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二、第二国际:1889-1914

(1)建立:

①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通过每年庆祝“五一节”等决议。

②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二国际的建立,它促进国际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

(2)活动:

①第二国际通过了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共产党指出了行动方向。

②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派同第二国际内修正主义进行斗争。

③“一战爆发”后,第二国际内大多数政党倒向本国政府一边,支持帝国主义战争,1895年,恩格斯逝世,第二国际瓦解。三、列宁主义诞生

1、条件:

①19世纪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人数大大增加,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阶级基础。

②80年代,普列汉诺夫开始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

③马克思主义小组建立——组织基础。

④20世纪初,列宁完成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准备工作。

2、俄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和列宁主义的诞生。(1898年,俄社会主义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①19xx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决议,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的纲领;大会选举中央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一派占了多数。这次大会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标志。

②领导机构: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

③从这时起,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布尔什维主义,它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④19xx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在组织上正式决裂,成为俄国社会主义工党。

大气环境学案【精】


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第三节

课题:2.3.大气环境(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理解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3、理解大气温室效应4、了解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

重点难点: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温室效应;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

方法指导:分析讨论法、探究法

一、自主学习(课前、课中)

高中全程学习方略第41页基础检测

二、合作探究

1、大气垂直分层

大气分层高度气温变化特点与人类关系对流层海拔升高气温_________天气变化50海拔升高气温_________高层大气层海拔上升,气温下降后升高2、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实例削弱表现特点臭氧空洞皮肤癌病例增多臭氧吸收_______________水、二氧化碳吸收_________有云的夏天不太热反射最强为_________天空呈现蔚蓝色波长越_______越容易散射3、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我国分布影响因素影响特点最丰富地区___________最贫乏地区___________太阳高度越大,等量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越___,同时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越___同纬度地区,云越少,日照时数越______,被削弱的太阳辐射越________海拔越高,经过大气的路程越________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对流层大气的热源是___________。大气以__________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地面。________________决定了保温作用的强弱。三、当堂检测(略)

声声慢导学案【精】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知人论世)

2、结合词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品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分组品读】

提示:1、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

2、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3、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来品读

4、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5、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读

【听读思考】

1.请用一个字概括本文的内容

2.词中哪一句最能表现词人的心绪?

二:【解读愁情】

1.找出直接表现词人别样愁情的句子并做赏析

2.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之感,词人主选了哪些意象?3.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意象,举出本首词中含有这一意象的句子并分析词人是怎样借助这一意象表达愁情的。(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三【自主表达】统观全文,词人是如何表现“愁”的?谈谈你的认识

推荐:高中教案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学案(小编推荐)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学案

★学习重点目标

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哲学观点比较抽象、难懂。

◎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的出现(背景人文主义在雅典产生的背景):【b】

政治:

经济:

4、对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评价:【c】

◎美德即知识——人文主义的升华

1、斯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其意义:【b】

(1)倡导

(2)提出

(3)指出

意义:

附:苏格拉底与青年人关于求知的答问:

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

苏格拉底问道:“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

“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2、同时代的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的异同点【c】

(1)相同点:

(2)不同点:

【合作探究】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比较【d】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1、柏拉图的思想主张:【b】

2、亚里斯多德的思想主张:

【a】

小结1:人文主义发展线索:

萌芽:希腊先哲

兴起:文艺复兴(14-15c)

发展:宗教改革(16c)

成熟:启蒙运动(17-18c)

小结2: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

必记概念必记内容巧记方法

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强调人的价值以人为本

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关系(1)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研究对象,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作用(2)苏格拉底弥补了智者学派忽视道德的缺陷,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思想来源于教育。强调人的价值,侧重美德。

小结3:归纳概括古希腊人文主义者的主张,并比较他们的异同?【c】

思想家重要主张

普罗泰格拉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相同点

不同点智者学派:强调

苏格拉底:强调

【演练广场】

1:古希腊哲学的繁荣时期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

c.隋唐时期d.商周时期

2:下列观点不属于智者学派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b.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c.神的力量高于一切d.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的兴废都要以人为尺度

3:曾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学者的思想方面的贡献在于()

a.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b.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d.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4“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出的思想本质是()

a.法律是神授的b.人文主义c.人人平等d.人创造了万物

5:苏格拉底一生探求知识,“我无知,所以我求知”。柏拉图则说:“在所有动物中,人是最非凡和最高明的。”亚里士多德表示:“一个自由人是为自己活着。因而不是为伺候别人而活着。”古希腊先哲的精神本质是()

a.探索自然b.人文主义c.探索社会d.个人主义

6:(xx年宁夏文综24)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一主张表明()

a.古希腊民主政治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b.人类社会的传统和习俗不容置疑

c.社会的道德规范是客观统一的d.人们应对宗教神学持怀疑态度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何”【精】


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何”

【何】。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如,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③“大王来何操?”《鸿宴门》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③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④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释: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例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②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③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例释: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14课美国的扩张和强盛

教案

一、领土扩张(19世纪上半叶)

1、背景:①美国独立后,由于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经济和社会获得很大发展。②伴随着国家实力和地位的不断提升,

③以及世界各地移民纷至沓来,美国领土也迅速扩张。

2、过程:见地图

3、方式:美国借助移民拓荒,以强占、购买和侵略等手段

4、结果:最大限度地拓展了自己的地域空间,最终成为一个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的“两洋国家”。

5、影响:在领土扩张中,美国政府对土著印第安人采取了驱赶和杀戮政策:(表现为)1830年,国会授权总统把所有印第安人赶到密西西比河以西,后又强迫其迁入荒僻的“保留地”。印第安人为了争取生存权利,同扩张者进行了殊死的抗争。

美国政府组织上千次的“征伐”,使得印第安人人口剧减。

美国的工业革命

1、(美国独立以来经济的发展):美国独立初期,商业资本占据统治地位,制造业不发达,对英国产品依赖严重。

2、背景:①19世纪初的美英战争刺激了美国制造业的发展。②大量移民涌入以及城市地区人口增长,交通条件的改善,推动了国内市场的扩大。③商业活动特别是对外贸易,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资本,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④美国劳动力短缺,发明机器以便节省人力,比其他国家更加迫切。这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时间、范围:美国的工业革命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要在美国的东北部地区展开。

4、特点:初期以棉纺织等轻工业为主,主要仿制英国机器,

不久即开始独立设计和制造新机器。

南北战争

1、背景:①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逐渐尖锐。

②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度存废等一系列重大利益问题上,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

2、过程:战争爆发:1861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南部州首先挑起内战。战争初期,形势对联邦政府不利。

战争转折:①1862年,林肯总统先后颁布了《宅地法》、《解放宣言》。这决定了民心所向,也鼓舞了北方军队的士气,扭转了战局。

②1863年7月,联邦军队取得葛底斯堡战役胜利,此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战争结束:1865年4月南部联军投降,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3、意义:①从维护民族国家统一的角度看:南北战争的结果,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

②从土地问题的角度看:战争期间,美国政府以民主方式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

③从人权角度看:并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壮大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3995.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