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重视教案课件的准备工作,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因为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借鉴] 梦圆飞天教案一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神舟”5号发射时激动人心的场面。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自豪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神舟”5号发射时激动人心的场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梦想吗?我们中华民族也有许多梦想,你们知道中华民族圆了哪些梦想?交流。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20xx年10月15日,重温我国飞天梦想实现的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板书课题 梦圆飞天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按“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写……”的顺序说说。)
三、精读感悟
1.默读“送行”部分。 思考: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来送行?
1)交流。(时间,地点,事情。将环境、时间、地点、事情连起来说说).小结板书:大漠风寒送神五
2)根据搜集资料介绍 “神五”发射的意义,以及为什么很多人来送行。
3)文中哪两个词直接描写航天员杨利伟的神情?“肃然伫立”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一个词吗?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体会他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2.过渡:最激动人心的时刻马上就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载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发射升空了。
1)自学“发射”部分。思考:哪个场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学法指导:读课文,想画面,画词句,再体会。
2)学生交流印象最深的场面。
3)播放影片视频。畅谈感受(用一个词或一句话)。
小结板书:戈壁长空展雄姿
4)练习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指名读,教师范读,学生比较不同。再抽学生读。
5)学法总结:理解课文、用心感受、体会情感、感情朗读。
3.用以上方法自学“太空问候”。
1)分别说说两次问候应怎样读并感情朗读。
2)播放太空景色。
3)再读体会杨利伟首次登上太空的兴奋之情。
学生自由概括板书:茫茫太空多美妙
4.过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历史性的重大突破,此刻,你们的心情怎样?
怀着无比的自豪齐读结尾段。
学生自由板书:千年梦想终成真
5.感情朗读全诗《梦圆飞天》
四、采访杨利伟
中国人圆了飞天梦,杨利伟也因此成为太空英雄,成为中国航天第一人。大家想见到他吗?今天,他已经来到了我们中间。(教师鼓励学生踊跃站起来接受采访。)
现场采访,自由提问。
五、总结教育
同学们,中国人有太多的梦,我们也有自己的梦。只有脚踏实地,努力学习,才能梦想成真,因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最近,常常听到这么一句流行的歌词,跟老师一起唱起来“超越梦想一起飞”下课!
板书设计
梦圆飞天
大漠风寒送神五
戈壁长空展雄姿
茫茫太空多美妙
千年梦想终成真
课文背景
20xx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载人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14圈,于16日凌晨在我国内蒙古中部草原地区成功登陆.本次载人航天飞行标志着中国在此领域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设计意图
1.教法与学法有机结合,让学生逐渐学会学习,学会读书,学会阅读感悟。
2.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和影片视频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画圆、测量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点,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2.在活动中,感受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沟通它们的联系,获得对数学美的丰富体验,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
二、教学线索
(一)在活动中整体感知
1.思考:如何从各种平面图形中摸出圆?
2.操作并体会:圆与其它图形有怎样的区别?在交流中整体感知圆的特征。
(二)在操作中丰富感受
1.交流:圆规的构造。
2.操作:学生尝试画圆,交流中归纳用圆规画圆的一般方法。
3.体会(学生第二次画圆):如果方法正确,为什么用圆规画不出其它的曲线图形?
4.引导(教师示范画圆):使学生将思维聚焦于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体会到圆规两脚距离的恒等,恰是“圆之所以为圆”的内在原因。
(三)在交流中建构认识
1.引导:引导学生将上述距离画下来,由此揭示圆心及半径,进而介绍各自的字母表示。
2.思考: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发现的?
3.概括:介绍古代数学家的相关发现,并与学生的发现作比较。
4.类比:学生尝试猜直径,进而引导学生借助类比展开思考,发现直径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5.沟通:圆的内部特征与外部形象之间具有怎样的有机联系?
(四)在比较中深化认识
1.比较: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中类似等长的“径”各有多少条?圆的半径又有多少条?
2.沟通:这些正多边形与圆这一曲线图形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五)在练习中形成结构
1.寻找:给定的圆中没有标出圆心,半径是多少厘米?
2.想象:半径不同,圆的大小会怎样?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猜测:不用圆规,还可能怎样画出一个圆?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半径、直径之间关系的认识。
4.沟通:用圆规如何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六)在拓展中深化体验
1.渗透:在与直线图形的对比中,揭示圆的旋转不变性。
2.介绍:呈现直线图形旋转后的情形,再一次引导学生感受圆与直线图形的联系,体会圆与旋转的内在关联,丰富对圆这一曲线图形内在美感的认识。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教学设想与反思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选为了参加区的竞赛课,通过三次试教,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修改教案我认为本节课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一、从生活中提炼对圆的认识
数学与我们生活是紧密联系的,通过设计先让学生欣赏带有圆形的图片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圆,再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圆感知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圆与我们其他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明白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从而得出圆是由曲线围城的其他平面图形是由直线围成的。
二、在实践操作中,感悟在纸上用圆规画圆的优点
课前让学生准备带有圆形的物体和圆规,让孩子们在自己实践操作中充分体验用圆形物体画圆与圆规画圆的区别,再充分让孩子们说,在交流中得出用圆规画的优越性以及使用圆规画圆的正确方法。
三、指导自学,交流对圆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我们知道画圆,那么怎样来介绍这个圆,数学上是不是有专门的数学语言来描叙了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交流时充分让孩子们说,使他们对圆心、直径、半径认识并结合在自己所画圆的中找圆心、半径、直径。在实际操作经历中对概验的理性认识,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顺水推舟提升对圆特征的了解。
四、探索圆其他方面的特征
课前给学生准备一个圆,让学生找出这个圆的半径、直径、圆心。可以说这个环节是本节课亮点,圆不是自己画的怎样来找他各部分名称呢?孩子们要经历思维的碰窜会努力的想办法来找,这时老师鼓励他们在合作交流探索中使孩子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五、巧妙设计练习,丰富学生对圆的认识
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设计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走出课堂发现更多生活的小秘密。
课后反思:
1、数学课要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让学生动起来
数学课要让学生动起来,要在动手中体验与感悟。但这种动是有目的的动,是为了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与活动经验的动。这节课安排学生在画圆时感悟与体验,正确地把握了教学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关注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并创设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思考,把外在的操作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了数学活动的价值。
数学知识的形成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加深提炼的,数学知识的形成只有在学生的深刻感悟体验中才能让学生内化成自己的。思维的本身就是要经历感悟体验到升华。
2、数学课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数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安排在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利用老师发的圆片探索圆的特征,比老师直接传授要深刻理解。同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数学课要把握好课堂的生存与预设
把握好课堂的生存与预设,老师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要机智、灵敏同时还要全方位的把握好教材。预设一切的可能把握好课堂的生存问题。教师需要有良好的教学功底。
4、数学课要让学生活起来,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借别人的班上公开课,首先存在的是上课教师要与学生的沟通,怎样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对上课的老师有个良好的印象,课堂上能与老师很好的配合?
(1)作为教师首先要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评价与鼓励。
(3)适时关注学生的生存找准支点灵机应变适当调整教学环节。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7716.html
上一篇:视频音频动画信息加工
下一篇:极地地区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