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各器官的主要功能,知道人工呼吸和肺活量。
2、说明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解释肺通气的原理和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人体呼吸系统的挂图或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制教具,在课上演示,使学生对呼吸运动与肋骨和膈的运动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再结合归纳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现场表演,让学生掌握人工呼吸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学会测定胸围差。
4、通过将呼吸频率及胸围差测定结果量化、处理,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
5、各小组通过课后测量的胸围差报告,做一个小报告并讨论锻炼身体增加胸围差的日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肺的结构和气体交换相适应的教学,使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2、通过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测定胸围差和学习肺活量的知识,使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3、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以及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
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是本节学习呼吸运动的基础,也是本章学习呼吸的全过程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学生建立生物学观点。
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既是基础知识的难点,又是培养能力的难点。该原理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来理解,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讲解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可利用挂图结合模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观察猪肺或其他动物的肺(看实物),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哺乳动物肺的永久切片,使学生对肺和肺泡的结构有感性认识。
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的授课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制教具,在课上演示、交流,使学生对呼吸运动与肋骨和膈的运动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亲自验证呼吸运动,这样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可演示有关人体呼吸运动的动画型电脑软件,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此外,教师可设计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呼吸的频率,可安排学生实习活动:测试平静时与运动后的呼吸频率,来获得知识,同时也加强对口对口人工呼吸时为什么每分钟吹气的次数为16~18次的理解。人工呼吸让学生在课上练习,提高学生的救护能力。
另外创造条件作好测定肺活量和胸围差的实验。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引入:前面讲了营养和营养的运输,我们人类能够正常生存,除了“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外”,还有什么东西我们不能离开呢?
(学生随意答),对,这就是空气(O2)
空气如何进入人体内?或人需要的O2通过哪一生理过程获得?—呼吸作用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进行新课:安排学生活动——憋气,让学生体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需要呼吸。
让全体学生像游泳练憋气那样,吸上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同时,教师读秒,请学生自己记时。练习三次,看全班谁憋气的时间长?达多长时间不喘气,体会憋气的感受。
不管你憋气的时间有多长,最终你还是得呼吸,人如果因特殊原因,几天不进食,人体还能维持生命活动,但无论有什么原因,几分钟不呼吸,人体将会窒息甚至身亡。可见,呼吸对人体非常重要。
板书:第六章呼吸
人通过呼和吸两个动作将空气送入人体内,又将体内产生的废气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过程,离不开人的呼吸系统。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分析一下人的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1、出示呼吸系统组成的模式图,请学生分小组自学书中内容—呼吸系统组成,辨认各器官的形态及位置,并提问1—2名学生,让讲台在挂图上指出各器官的位置。
(1)呼吸道(由上→下):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清洁、温暖和湿润吸入的空气等作用。
(2)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让学生按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提倡用鼻呼吸而不用口呼吸,这是为什么?
②为什么吃饭不能高声谈笑?
③咽部如被东西堵塞,怎样急救才可挽救生命?(“T”形切口外插人工呼吸管)
讨论2—3分钟后,请2~3个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补充,让学生理解呼吸道的作用。
为什么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下面来看肺的结构。
2、出示肺的内部结构模式图结合模型,边观察边讲解:
肺的位置:肺在胸腔内,左右各一。
肺的外形:(可安排观察实物)肺呈圆锥形,柔软而有弹性,新生儿的肺淡红色,成年人的肺由于吸入尘埃沉淀在肺内,所以是暗灰色。
肺的结构:指导观察:先观察完整的肺器官(模型),再观察与极细微的支气管一簇肺泡的放大图,最后观察这簇肺泡中一个肺泡的放大图。随后,教师用计算机演示肺泡和包绕在外的毛细血管之间的关系。学习这部分知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联想气体进出肺泡,联想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从大到小,从小(肺泡)到大(肺)反复认识肺的结构。
教师可安排学生观察哺乳动物肺的永久装片。
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总结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板书:肺泡的特点:(1)数量多:约8亿;(2)面积大:约100平方米;(3)壁极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4)有弹性:肺泡壁外具弹性纤维;(5)外包毛细血管网。
小结:肺泡的结构与气体交换的功能相适应。可以保证肺泡内的气体与毛细血管内的气体顺利地进行交换,也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关系。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提问:人的呼吸系统的组成如何?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于气体交换?
进行新课:肺怎样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呢?它必须通过呼吸运动来完成。
1、演示实验:有条件的学校用猪肺或羊肺做演示实验:教师将玻璃吹管插入与肺相通的支气管内,向吹管吹气,再停止吹气,请学生用观察肺的扩张和回缩。
2、学生活动:体验呼吸运动,理解。
①做胸式呼吸动作。请学生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提醒学生注意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推测胸腔体积的变化。
②做腹式呼吸动作。请学生将手放在自己的腹部,像在音乐课上练声时那样,深吸一口气,体验腹部的隆起;再渐渐呼气,体验腹部的恢复。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推测腹式呼吸是否会影响胸腔体积的变化以及会引起怎样的变化。
在体验呼吸运动的基础上,概括什么是?呼吸运动的概念。
板书:
—肺部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运动—指胸廓有节律地扩大与缩小。
那么,呼吸运动是怎样产生的呢?
3、探究呼吸运动的原理
(1)演示实验1:肋骨的运动
①请一个学生介绍教具哪些部件代表脊柱、肋骨、胸骨和肋间外肌。
②教师在前面用教具演示“呼吸运动与肋骨的运动关系”,学生分组用自备的教具模拟肋骨运动。
③观察和讨论:肋骨的运动与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的变化如何相关?
④归纳总结:由于肋间外肌的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扩大;反之,肋间外肌舒张,肋骨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总之,肋间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牵引肋骨运动,从而引起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的变化。
(2)演示实验2:膈的运动
①教师介绍模型各部分代表的部件:橡皮膜代表膈,两个气球代表肺,玻璃瓶代表胸廓。
②教师在前面用教具演示膈的运动。说明用手向下拉橡皮膜,使膈顶部下降,代表膈肌收缩;手松开橡皮膜,使膈顶部回升,代表膈肌舒张。
③学生观察并思考:膈的运动与胸廓的上下径的变化如何相关?
④归纳总结: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3)小组讨论:
①呼吸运动是怎样产生的?
②呼吸运动导致的什么最根本变化使肺通气能够顺利完成?(肺内气压的变化)
(4)全班进行概括总结呼吸运动的原理并板书(见板书设计)
人在平静状态,肋间外肌的收缩时,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扩大;膈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候,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的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候,胸廓缩小,肺也随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的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5)深呼吸动作的完成
体验:作几个深呼吸动作,讨论除了有肋间肌和膈肌的舒缩外,还有哪部分的肌肉参与
参与深呼吸的肌肉还有胸部的肌肉和腹部的肌肉,使吸气时胸廓扩得更大,呼气时胸廓缩得更小。
由此可见: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引起的;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因煤气中毒、触电、溺水而突然停止呼吸,这时候,就要采取人工呼吸的方法(常用口对口吹气法)进行急救。人工呼吸就是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患者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或缩小,从而引起肺被动的扩张和回缩,使患者恢复呼吸。每分钟内人工呼吸的次数应该与正常人的呼吸率一样。
4、实验:练习人工呼吸的方法
学生先阅读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以掌握急救动作的要领。然后教师再示范讲解。
使用人工呼吸的具体做法和步骤:①尽可能在空气新鲜的场所进行。②要使被救者的呼吸道畅通,事先要解开衣领,清除口、鼻内的污物。③让被救者仰卧,颈下垫高,使头后仰,并将口敞开,盖上一层纱布。④救护者深吸一口气后,对准被救者的口,用手捏住被救者的鼻孔,进行吹气。吹气停止后,救护者的嘴离开,并立即松开捏鼻的手。每分钟内吹气的次数要与平时呼吸频率一样。⑤观察反应。气吹入后,如胸廓略有隆起,则为成功;如无反应,则应该检查被救者的呼吸道是否畅通,或者吹气是否得当等。
进行人工呼吸,有时需要半小时,甚至数小时以上才有效果。因此一定要耐心,坚持,要尽最大的努力来挽救生命。
讨论:为什么每分钟吹气的次数为16~18次。
人的呼吸频率为多少?
5、学生实习活动:测试平静时与运动后的呼吸频率
(1)、测试平静时的呼吸频率
两人一组,轮换测试。被测者双手放于胸部两侧,感受到呼吸运动,每完成一次吸气动作和一次呼气动作为一次呼吸。然后,测试者计时,被测者记录1分钟的呼吸次数,连续三遍。测试结果记录于下表中。
(2)、测试运动后的呼吸频率
被测者做下蹲起立动作20~30次后,测一次呼吸频率。二人轮换。测试结果记录于实验报告的表中。
[观察与记录]
姓名
平静时呼吸频率
运动后呼吸频率
1
2
3
平均值
1
2
3
平均值
[分析与思考]
①什么叫呼吸频率?
②运动后的呼吸频率为什么比平静时加快?
③比较同组两个人呼吸频率差异的大小,分析两人呼吸频率差异大小的原因。
总结:单位时间(一般以1分钟计算)内呼吸的次数叫做呼吸频率。呼吸频率随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6~18次,儿童约为每分钟20次,女性一般为男性多1~2次。人体运动加强时,呼吸频率也随之加快,这样可以使人体获得更多的氧,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
设计一表格统计记录班内男生、女生的呼吸频率,并计算出男生、女生和全班同学呼吸频率的平均值。
设计并画出全班同学以及男生、女生呼吸频率的变化曲线。
第三课时
为了测定人体呼吸功能的强弱,常用什么做指标?(肺活量)
什么叫肺活量?如何测定?
肺活量——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测量肺活量要测量三次,最大的一次就是肺活量的值。
实验:学习测定肺活量的方法
学生阅读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然后实际操作,将自己的肺活量记录下来。
记录全班的肺活量,统计全班总肺活量、男生总肺活量、女生总肺活量,及全班、男生、女生的平均肺活量如下列表格里。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做全班肺活量的分布曲线图。
[观察与记录]
1.个人肺活量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肺活量
测定数值
ml
ml
ml
ml
2.全班肺活量
男生
女生
肺
活
量
(毫升)
总量
[分析与思考]
1、数据整理
项目
全班人数
男生数
女生数
全班
总肺活量
全班
平均肺活量
男生平均
肺活量
女生平均
肺活量
2、全班肺活量分布曲线
3、分析(1)造成男生与女生肺活量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肺活量的大小与肺的呼吸功能有什么关系?
肺的呼吸功能除了用肺活量来衡量,还可以用胸围差作测量指标。
胸围差是尽力深吸气时的胸围长度与尽力深呼气时的胸围长度之差。
实验:测定胸围差
先让学生阅读此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
教师找开朗、大方的学生做示范,然后请学生自己做实验。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为什么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其胸围差比一般人的大?
第六章呼吸
第一节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二、:肺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实验——练习人工呼吸的方法
实习——测平静时和运动后的呼吸频率
三、呼吸的功能指标
1、肺活量: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实验:学习测定肺活量的方法
2、胸围差:深吸气时的胸围长度与深呼气时的胸围长度之差。
实验:测定胸围差。
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体育锻炼对肺活量大小有影响吗?
[提出假设]
如果体育锻炼能增大肺活量,那么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的肺活量会明显高于经常不参加运动的人的肺活量。
[设计并完成实验]
设计:对比实验法。
实验组:(A组):选5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同学;
对照组:(B组):5名经常不参加锻炼的同学。
注意:两组同学性别、身高、体重应相近(想一想为什么?)
[实验准备]将肺活量计的外筒盛水,水量约为外筒容量的80%,套上浮筒使其下降到外筒底部,将肺活量计的计量盘与指针调到零位。
方法步骤:
1、分别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同学的肺活量。其实验过程是:
(1)、将肺活量计的标尺定在零位上(使浮筒零位刻度与外筒上缘平齐)
(2)、先用75%酒精消毒吹嘴,防止疾病传播
(3)、受测者站立,先尽力吹气,然后迅速向肺活量计的吹嘴内尽力吹气,直至不能再吹为止,立即关闭进气管的开关(或折叠橡皮管)
(4)、浮筒平稳后,肺活量计上所显示的数值,就是受测者的肺活量数值
(5)、重复三次,并记录每次肺活量的数值
(6)、取三次中的最大值作为受测者的肺活量
2、将测得的肺活量结果填入下表并求平均值。
A组同学
肺活量
B组同学
肺活量
1次
2次
3次
1次
2次
3次
平均
平均
3、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讨论:
①A、B两组差异说明了什么?结果是否与预期相符?
②在选择参加实验的同学时,为什么两组同学性别、身高、体重等条件应尽量相似?
[得出结论]体育锻炼能增加肺活量。
对此问题就一个人来说还可以提出如下假设并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假设。
[提出假设]如果体育锻炼能增大肺活量,那么经过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后,他的肺活量和胸围差将比原来有所提高。
设计并完成实验
设计实验:对比实验法
对照组:测开始锻炼前的肺活量和胸围差
实验组:测锻炼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后的肺活量和胸围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各器官的主要功能,知道人工呼吸和肺活量。
2、说明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解释肺通气的原理和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人体呼吸系统的挂图或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制教具,在课上演示,使学生对呼吸运动与肋骨和膈的运动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再结合归纳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现场表演,让学生掌握人工呼吸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学会测定胸围差。
4、通过将呼吸频率及胸围差测定结果量化、处理,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
5、各小组通过课后测量的胸围差报告,做一个小报告并讨论锻炼身体增加胸围差的日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肺的结构和气体交换相适应的教学,使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2、通过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测定胸围差和学习肺活量的知识,使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3、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以及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
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是本节学习呼吸运动的基础,也是本章学习呼吸的全过程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学生建立生物学观点。
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既是基础知识的难点,又是培养能力的难点。该原理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来理解,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讲解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可利用挂图结合模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观察猪肺或其他动物的肺(看实物),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哺乳动物肺的永久切片,使学生对肺和肺泡的结构有感性认识。
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的授课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制教具,在课上演示、交流,使学生对呼吸运动与肋骨和膈的运动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亲自验证呼吸运动,这样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可演示有关人体呼吸运动的动画型电脑软件,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此外,教师可设计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呼吸的频率,可安排学生实习活动:测试平静时与运动后的呼吸频率,来获得知识,同时也加强对口对口人工呼吸时为什么每分钟吹气的次数为16~18次的理解。人工呼吸让学生在课上练习,提高学生的救护能力。
另外创造条件作好测定肺活量和胸围差的实验。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引入:前面讲了营养和营养的运输,我们人类能够正常生存,除了“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外”,还有什么东西我们不能离开呢?
(学生随意答),对,这就是空气(O2)
空气如何进入人体内?或人需要的O2通过哪一生理过程获得?—呼吸作用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进行新课:安排学生活动——憋气,让学生体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需要呼吸。
让全体学生像游泳练憋气那样,吸上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同时,教师读秒,请学生自己记时。练习三次,看全班谁憋气的时间长?达多长时间不喘气,体会憋气的感受。
不管你憋气的时间有多长,最终你还是得呼吸,人如果因特殊原因,几天不进食,人体还能维持生命活动,但无论有什么原因,几分钟不呼吸,人体将会窒息甚至身亡。可见,呼吸对人体非常重要。
板书:第六章呼吸
人通过呼和吸两个动作将空气送入人体内,又将体内产生的废气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过程,离不开人的呼吸系统。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分析一下人的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1、出示呼吸系统组成的模式图,请学生分小组自学书中内容—呼吸系统组成,辨认各器官的形态及位置,并提问1—2名学生,让讲台在挂图上指出各器官的位置。
(1)呼吸道(由上→下):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清洁、温暖和湿润吸入的空气等作用。
(2)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让学生按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提倡用鼻呼吸而不用口呼吸,这是为什么?
②为什么吃饭不能高声谈笑?
③咽部如被东西堵塞,怎样急救才可挽救生命?(“T”形切口外插人工呼吸管)
讨论2—3分钟后,请2~3个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补充,让学生理解呼吸道的作用。
为什么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下面来看肺的结构。
2、出示肺的内部结构模式图结合模型,边观察边讲解:
肺的位置:肺在胸腔内,左右各一。
肺的外形:(可安排观察实物)肺呈圆锥形,柔软而有弹性,新生儿的肺淡红色,成年人的肺由于吸入尘埃沉淀在肺内,所以是暗灰色。
肺的结构:指导观察:先观察完整的肺器官(模型),再观察与极细微的支气管一簇肺泡的放大图,最后观察这簇肺泡中一个肺泡的放大图。随后,教师用计算机演示肺泡和包绕在外的毛细血管之间的关系。学习这部分知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联想气体进出肺泡,联想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从大到小,从小(肺泡)到大(肺)反复认识肺的结构。
教师可安排学生观察哺乳动物肺的永久装片。
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总结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板书:肺泡的特点:(1)数量多:约8亿;(2)面积大:约100平方米;(3)壁极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4)有弹性:肺泡壁外具弹性纤维;(5)外包毛细血管网。
小结:肺泡的结构与气体交换的功能相适应。可以保证肺泡内的气体与毛细血管内的气体顺利地进行交换,也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关系。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提问:人的呼吸系统的组成如何?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于气体交换?
进行新课:肺怎样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呢?它必须通过呼吸运动来完成。
1、演示实验:有条件的学校用猪肺或羊肺做演示实验:教师将玻璃吹管插入与肺相通的支气管内,向吹管吹气,再停止吹气,请学生用观察肺的扩张和回缩。
2、学生活动:体验呼吸运动,理解。
①做胸式呼吸动作。请学生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提醒学生注意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推测胸腔体积的变化。
②做腹式呼吸动作。请学生将手放在自己的腹部,像在音乐课上练声时那样,深吸一口气,体验腹部的隆起;再渐渐呼气,体验腹部的恢复。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推测腹式呼吸是否会影响胸腔体积的变化以及会引起怎样的变化。
在体验呼吸运动的基础上,概括什么是?呼吸运动的概念。
板书:
—肺部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运动—指胸廓有节律地扩大与缩小。
那么,呼吸运动是怎样产生的呢?
3、探究呼吸运动的原理
(1)演示实验1:肋骨的运动
①请一个学生介绍教具哪些部件代表脊柱、肋骨、胸骨和肋间外肌。
②教师在前面用教具演示“呼吸运动与肋骨的运动关系”,学生分组用自备的教具模拟肋骨运动。
③观察和讨论:肋骨的运动与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的变化如何相关?
④归纳总结:由于肋间外肌的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扩大;反之,肋间外肌舒张,肋骨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总之,肋间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牵引肋骨运动,从而引起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的变化。
(2)演示实验2:膈的运动
①教师介绍模型各部分代表的部件:橡皮膜代表膈,两个气球代表肺,玻璃瓶代表胸廓。
②教师在前面用教具演示膈的运动。说明用手向下拉橡皮膜,使膈顶部下降,代表膈肌收缩;手松开橡皮膜,使膈顶部回升,代表膈肌舒张。
③学生观察并思考:膈的运动与胸廓的上下径的变化如何相关?
④归纳总结: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3)小组讨论:
①呼吸运动是怎样产生的?
②呼吸运动导致的什么最根本变化使肺通气能够顺利完成?(肺内气压的变化)
(4)全班进行概括总结呼吸运动的原理并板书(见板书设计)
人在平静状态,肋间外肌的收缩时,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扩大;膈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候,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的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候,胸廓缩小,肺也随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的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5)深呼吸动作的完成
体验:作几个深呼吸动作,讨论除了有肋间肌和膈肌的舒缩外,还有哪部分的肌肉参与
参与深呼吸的肌肉还有胸部的肌肉和腹部的肌肉,使吸气时胸廓扩得更大,呼气时胸廓缩得更小。
由此可见: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引起的;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因煤气中毒、触电、溺水而突然停止呼吸,这时候,就要采取人工呼吸的方法(常用口对口吹气法)进行急救。人工呼吸就是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患者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或缩小,从而引起肺被动的扩张和回缩,使患者恢复呼吸。每分钟内人工呼吸的次数应该与正常人的呼吸率一样。
第12页
第二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能力目标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好处。●教学重点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教学难点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教学方法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的)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学生:(猜测并假设)(1)当肺变大时外界空气就进去了;当肺变小时,肺内气体就排出。(2)当气体到达肺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发表看法,设置悬念)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测和设想,这种精神很好,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讲授新课]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动画片)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教师:(让学生自己体会感觉)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肋骨如何运动?胸廓如何变化?学生:(让学生看肺的动画: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同时仔细体会感觉,研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当深深地呼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教师: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学生:(动脑筋,提出实验办法及方案,对自己的感觉充满自信)用软尺测量吸气和呼气时胸围的长度。如果吸气时长度变大,呼气时长度变小,就说明我们的感觉是对的。教师:好,同学们想的办法很好。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测量胸围来探究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现在请同学们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提醒学生要注意实验要领)1.测量时身体取自然站立姿势,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要均匀。2.软尺的位置要合适。3.软尺不要有折转。4.作好记录数据:尽力深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尽力深呼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5.测三次记录好数据并设计表格,算出平均值。学生:〔实验活动:根据实验要求每3~4人一组(男女分开)。测三次后将胸围差数据记录在各小组设计的表格中,并算出平均值,各小组分别向老师汇报〕教师:(组织学生对胸围差数值进行分析,提出如下问题进行讨论)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原因是什么?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1.我们的胸围差(不)明显。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2.胸围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隔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影响胸廓的容积。教师:很好。同学们刚才通过准确测量,认真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和推测。教师:(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收缩和舒张,膈肌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讨论: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学生:(边观察边讨论,互相补充后做答)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教师: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是不是和同学们所描述的那样?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还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学生:(1)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2)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教师:请会游泳的同学说说,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学生:会感到呼吸困难(吃力),胸廓受到水的挤压,胸廓扩张受到影响。教师: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学生: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教师:通过以上两例,你能说出胸廓扩张和呼吸的关系吗?学生:胸廓扩张,胸腔容积变大,吸气;胸廓受压,胸腔容积缩小,呼气。教师: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模拟膈肌的运动)你们从模型中看出两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学生:两气球代表两叶肺,橡皮膜代表膈肌;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课堂小结]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气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胸廓也是这样,当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吸入;当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压出。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巩固知识]教师:现在我们共同回忆一下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学生:回答(略)●板书设计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吸入气体的过程及原理,那么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讲授新课]气体扩散的原理:教师: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炒菜的香味,为什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外面能闻到炒菜的香味,是菜的香味从厨房里飘到外面的缘故,说明了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教师:很好。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在肺泡和血液之间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通过气体扩散的原理来进行交换的。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分析”的目的和要说明的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第50页表格中的数据,让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学生:(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分析”,分析讨论实验数据,分组思考、讨论、互相补充后作答)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比的作用。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为什么会在肺部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可能是肺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适合气体的扩散作用吧。教师:那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肺的结构特点吧。(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教师: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图)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肺部的气体变化是否是因为气体的扩散作用。学生:(认真观看“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图,经过讨论补充,得出结论)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因此静脉血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肺泡内的氧便透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扩散到血液里;同时静脉血里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扩散到肺泡中,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学生: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教师: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播放多媒体,演示血液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氧和各组织器官进行新陈代谢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相互扩散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分析后作答)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氧最后是在组织器官中的毛细血管被利用的。[课堂小结]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展示这两节课所学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所有内容。学生:互评和检查这两节课的学习情况,是否已经达到了学习目标。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以评价和鼓励。指导学生讨论课后练习,给予点拨、帮助、引导。答案:b●板书设计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该书费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一)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是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有好处。
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教学方法: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软尺、模型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让学生用手按住胸部两侧,深深吸气,在呼气,感觉胸廓变化?肋骨是怎样运动的?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演示模型:膈肌的收缩、舒张使胸腔上、下径发生变化。学生做深呼吸,说出自己的感觉,学生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原因是什么?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吗?除胸廓前后径、座幽静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容积?让学生说出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引导学生:走到饭店附近为什么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呢?教师及时点评,并展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氧气、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气体扩散的原理。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析资料:1、甲、乙两瓶石灰水的混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学生总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教师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与评价和鼓励。课堂练习:1.测定胸围差时,被测者要自然站立,双手自然下垂,均匀呼吸,还要做到()a不挺胸、不屏气b挺胸、不屏气c挺胸、屏气d不挺胸、屏气2.氧气进入人体最终要到达a肺b血液c细胞d心脏3.做人工呼吸进行口对口吹气时,每分钟吹气的次数应是()a12~14次b16~18次c60~70次d100次以上4.在学校体检中,强强同学的肺活量三次测试结果分别为3100毫升、3800毫升、3600毫升。请问肺活量应是()a3100毫升b3500毫升c3600毫升d3800毫升5.人在剧烈运动后,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气体中含量增加最多的是()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水蒸气6.人在溺水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煤气中毒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b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d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7.某夫妇被怀疑害死了一女婴,法医在鉴定时将死婴的肺部剪下一块,投入水中,结果肺部下沉,法医判断婴儿为产前死亡,这对夫妇无罪。法医判定的理由是()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b肺会吸水呈海绵状c肺泡充满了血液d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8.适应于肺泡与外界空气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是()a鼻腔内有鼻毛b气管、支气管都有软骨支架c肺泡壁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d肺泡外保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9.体育课进行100米赛跑后,同学们出现的现象是()a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不变b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增加c呼吸比较深,呼吸频率不变d呼吸比较浅,呼吸频率增加作业:书51页练习题1、2。板书设计: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肋间肌→收缩→胸腔容积扩大→肺扩大→吸气肺内压缩小膈肌→舒张→胸腔容积缩小→肺缩小肺内压扩大→呼气气体交换的原理: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血液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组织细胞
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细胞的结构。2、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3、区别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教学重、难点:区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通过之前的学习,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体的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除了病毒之外,其他的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印象中的细胞是怎么样的呢?有没有人听说过有些细胞是能够通过肉眼看到的?那是什么?(鸵鸟蛋是最大的细胞)鸵鸟蛋真的是最大的细胞?我们来看一下相关的资料是怎么说的?(看资料)那我们应该怎么说才正确呢?(鸵鸟的蛋黄才是最大的细胞)。二、显微镜的发展历史:鸵鸟的蛋黄有10cm长,可以通过我们的肉眼看到,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像鸵鸟的细胞那样容易看到,对于我们体内的细胞,植物体内的细胞我们靠肉眼是看不到的,这就必须要通过一种工具来帮助我们观察这些细胞,那你们知道这工具叫什么吗?(显微镜)。显微镜,就是把一些微小的物体显示出来。那一开始是怎么有显微镜出现的呢?书本p40~41介绍了显微镜的发展过程,同学们先自己找出显微镜的发展过程是怎么样的?三、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通过显微镜,我们能看到生物的细胞,并作出比较,那你们猜想一下,植物和动物细胞结构是不是一样的?不同在哪呢?给你们时间自己找出书本上关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介绍。让学生认清植物细胞各部分的结构,并简单介绍我们下星期做实验的植物细胞观察图。植物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介绍各部分的作用。四、动物细胞的结构特点:把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作比较,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叶绿体、液泡、细胞壁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五、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异同点:进一步比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点,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两者的区别。做课后练习。显微镜下的气泡和细胞的区别。六、介绍典型的动物细胞,植物细胞。教学反思:细胞的结构讲起来比较单调,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与我们的生活相联系,好像我们吃的西瓜里流出来的汁液和甜味来自细胞中的液泡,细胞膜是控制物质进出的,让有用的物质进来,没用的物质挡在外面,细胞产生的废物也排出外面。
初中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要想在初中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教案必不可少。初中教案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版式的设置教案模板”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本课课题:版式的设置
第3课(章、节)第4课时课型新授
编写日期:年4月7日执行日期年4月9日总序号9
任课教师:授课对象:初一1--3班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学会在word中用打印预览来观察打印前的效果。
(2)会根据预览的效果来进行纸张大小的设定。
(3)通过预览掌握设置页边距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打印预览的使用,并能进行纸张大小的调整和页边距的设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准备一篇文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编排好一篇文章,想把它打印出来,但又不知效果会怎样?我们通过word中提供的“打印预览”功能,就能看到打印机“打印”的效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打印预览》。
二、教学打印预览
1.首先我们打开文件(教师演示)
现在我们要使用“打印预览”,单击“文件(f)”菜单,选中“打印预览(v)”命令。
出现一个窗口,这就是打印预览窗口,显示的就是文章的打印效果。
大家注意到这时鼠标变成放大镜形状,如果想看清文章某一部分的打印效果,可以单击文章的那一部分。要想回到原来的界面再次单击就可以了(教师演示)。
预览结束,单击“关闭(c)”按钮,返回到编辑文本窗口(教师演示)。
2.学生操作“打印预览”这一功能,教师注意个别辅导。
三、纸张大小的设置
1.从刚才打印预览效果看,一张纸只用了上半页,下半页空的太多,不太好看,怎么办呢?在word中纸张大小是可以选择的,现在我们换一张小一点的纸试试(教师演示)。
首先,单击“文件(f)”菜单中的“页面设置(u)”命令。
在弹出的“页面设置”对话框中,选择“纸张大小(s)”。
接着,单击“纸张大小(r)”框右边的▼,弹出纸张类型列表。
在表中选择适当大小的纸张。
最后,单击“确定”按钮,结束页面设置。
再单击“打印预览”图标,预览打印效果。
2.练一练
让学生根据自己文章设置一下纸张大小。
四、设置页边距
教师:刚才预览的结果下半页空的太多,不用担心,在word中页的边距也是可以调整的,下面再让我们来试试。
首先,单击“页设置”,在对话框中,单击“页边距(m)”选项卡。接着,单击“上(t)、下(b)、左(f)、右(g)”栏右端的上下箭头调整页边距,也可以在上(t)、下(b)、左(f)、右(g)框中直接输入页边距数值。
最后,单击“确定”按钮,完成页边距设置。(教师演示)
五、巩固练习
设置不同大小纸张,通过打印预览查看《秋游》的打印效果,并通过调整页边距,得到满意效果。
六、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word中打印预览,并通过预览的效果,来调整页边距和设计合适的纸张大小。
————————————教学反思———————————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电子报,他们兴趣大增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说出人体各部分的名称(包括人体内的腔)
2、能在图中识别人体细胞的基本结构,并能区分其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异
3、能说出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
4、能识别不同组织形态结构特点,并能说出它们的分布及功能
5、能举例说出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八大系统
6、能解释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人体结构的挂图及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
3、通过绘制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结构图,培养学生绘制生物图的能力
4、通过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永久装(切)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通过讨论、比较四种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分布及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比较分析)能力
5、通过讨论人提是一个统一整体,培养学生的思维(综合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组织、器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讨论,使学生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讨论,向学生渗透辨证地看待问题的思想
教学建议
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人体的基本结构
2、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
(二)教学难点
1、四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分布及功能
2、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
关于本章内容的教材分析
本章教学内容是系统学习人体生理卫生的开始,了解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的概况,将为学习其它各章节的内容奠定基础。本章的学习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人体的各部分名称及人体内的腔;第二、人体的基本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第三、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
本章知识要点
(一)人体概况:
1、四部:头、颈、躯干、四肢
2、三层:皮肤、肌肉、骨骼
3、二腔:颅腔、体腔(包括胸腔和腹腔)
4、一管:椎管
(二)人体的基本结构:
1、细胞:基本结构、形态多样
2、组织:概念、四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分布、功能
3、器官:概念、主要器官
4、系统:概念、人体的八大系统(名称及功能)
5、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整体
(三)人体是统一整体:
1、从结构方面看
2、从功能方面看
本章重难点提示
1、人体的基本结构。重在要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认知顺序和使用术语正确表达的能力。
2、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及功能。重在观察和分析比较,以及渗透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关系。
3、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重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及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联系实际理解这一抽象的内容。
4、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学习人体生理卫生知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对这门课产生兴趣。
关于两个教学难点的处理
本章有两个教学难点:一是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二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在同一章节里,理论性的知识比较集中,增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关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对初二学生来说仍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
(一)关于“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难点的处理。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组织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的四种基本组织,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有些陌生。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可以增强学生对组织的感性认识,既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如讲上皮组织,让学生回忆做“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时,是在何处刮取的上皮细胞?让学生以此理解上皮组织的分布(体内各种管腔壁的内表面)。通过这些实际例子,就使得四种基本组织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不再感到陌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2.让学生通过插图比较、实验观察,掌握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
插图直观、形象、生动,让学生通过对插图的比较观察,能加深印象,提高记忆的效果。如,让学生把上皮组织的两幅插图与结缔组织的两幅插图对比观察记忆,学生就会发现它们两者的结构特点恰好相反:上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结缔组织“细胞间隙大,细胞间质较多”。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通过这样的对比观察,学生就比较清楚地记住了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
之后,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区分四种基本组织,进一步熟悉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为了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事前把玻片标本上的标签除去,贴上编号,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各编号玻片标本的组织名称。
3.前后照应,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巩固所学知识。
本章所讲述的内容,特别是有关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知识,与后面各章讲述的各个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知识,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前后照应,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能巩固所学知识。如,讲皮肤的结构和功能时,可以联系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分布;讲述表皮的角质层和真皮的构成时,联系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的保护功能。
(二)关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难点的处理。
1.让学生从人体的构成来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与人体严整、完美的结构是分不开的。细胞是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些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组织,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器官,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构成系统,由各个系统进一步构成人体。人体在结构上的严整性、完美性,保证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让学生从人体各器官系统活动的协调性来理解。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密切配合的,保持着高度的协调性。以人进行剧烈运动为例,说明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充分体现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让学生从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来理解。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机能活动的变化有两个特点:一是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是整体性的,二是人体的机能活动总是与环境变化相适应的。为什么人体在剧烈运动时,呼吸、循环、排泄等器官系统能相互配合,协调活动?为什么当手碰到热炉子时会飞快地缩回,而且动作是那样的迅速、准确?就是因为神经系统和体液特别是神经系统在起调节作用。人体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就是由于有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作用。
4.把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贯穿于整个生理卫生教学的始终。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后面的各章节中多有体现。因此,教学中结合着有关内容渗透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如骨胳肌运动中的协作关系、人进入青春期后,人体的形态和功能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变化,也体现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总结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影响时,告诉学生,正是因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体育锻炼给人体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同样,吸烟和饮酒对人体的危害也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恰当引入“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某一内容的理解。如在讲“切脉”诊病的原理时,告诉学生:人体某一器官有病,由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常会使心跳发生快慢、强弱的变化,并且在脉搏上表现出来,因此,医生通过“切脉”就可以推知心脏和其他器官的健康状况。
可见,把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贯穿于整个生理卫生的教学中,不仅可以突破难点,使学生加深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而且还有其他多方面的意义。
教法建议
建议本章授课3~4课时。第一课时介绍人体概况;第二课时研究人体细胞;第三课时学习四种组织;第4课时学习器官、系统及人体是统一整体。
在学习人体概况时,主要让学生了解人体各部分名称。可以先让学生对照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自己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如不太清楚的名称,则应该对照书上的图来识别。最好让两个学生为一个小组,一起学习,相互提问。应注意避免我们平时讲俗语,如胳膊,应该称为上臂和前臂,学习使用专用术语。应准确知道人体的四部三层二腔和一管。四部指头、颈、躯干、四肢,三层指皮肤、肌肉、骨胳,二腔指体腔和颅腔,一管即椎管。
在学习人体基本结构——细胞时,组织学生做好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准确地绘出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图。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出其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点。还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人体各种细胞形态结构图,让学生了解人体细胞的多样性。关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学习,都应在联系动物学的基础上进行。
人体4种基本组织的细胞形态结构特点、分布及功能是本章的重点,在学习时,建议给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如挂图或永久玻片标本,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还应联系实际,让学生对组织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学习人体器官时,建议以具体器官为例,通过分析得出器官概念以及器官都是由四种基本组织构成的,并且以某一二种组织为主。应该给学生提供人体器官的图片,让学生知道人体主要器官的分布及其功能,如心、肺、胃、肾、肝等。
在学习人体系统时,建议联系动物学部分所讲的系统,分析得出系统的概念。利用书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八大系统的名称、主要器官和功能。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本章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时,建议让学生联系实际,可以通过简单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一下从平静状态变成剧烈运动后,自己的各个器官系统有什么变化,如肺和呼吸系统,心脏和循环系统,骨胳肌和运动系统等。(可以利用媒体素材中的课件)深深体会这些器官系统是怎样密切联合的,它们的协调活动充分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作用下,成为一个整体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地修正自己的行为,积极维护和改善周围的生存环境。使身体健康发育成长,心理素质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第12页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22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