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澳门》
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培养
(1)通过阅读香港和澳门政区图让学生能够说明其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的优越性初步培养学生获取图上信息的能力与分析技能;
(2)通过香港和澳门人口密度的计算与资料分析,了解“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出因地制宜、拓展空间、保护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逐步树立城市发展更因重视人地协调的基本观念;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综合概括出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的模式、意义及影响因素,认同“一国两制”与优势互补是港澳地区增强国际地位与竞争力及长期高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4)使学生知道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记住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使学生知道香港是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交通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使学生知道澳门的旅游业和博彩业收入是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2.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及回归过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认识到只有祖国强大了,才能不受欺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香港和澳门“人多地狭”的特点;
2.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资源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香港别来无恙》和《七子之歌》等影像资料,香港和澳门区旗、区徽、政区图、回归场景图、卫星遥感图、城市中的绿地、高楼林立、填海造地、香港与祖国内地的优势互补图、祖国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增长表等图片资料……
五、教学步骤及过程
1、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导入,进行感情熏陶和渲染。先播放《香港别来无恙》和《七子之歌》,刚才听了这两首歌,我想请同学们大声的告诉我歌里所唱的分别是我国的哪两个地方?生:香港和澳门.你从中听到了什么?或者说你从歌中听出了一种什么感情?生:听到了香港和澳门过去所受的屈辱和她们都渴盼回家、渴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的感情。(意思大致一致即可)歌中所唱的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去的两个地方——香港和澳门。香港和澳门如今已经回到了她母亲的怀抱,关于这个回归时间有谁知道?请你告诉大家!生:香港和澳门回家的时间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那么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漂泊多年的儿女终于回到她母亲的身边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喜事,那一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那么当时英国是怎样占领香港岛的呢?通过什么条约?这说明了什么?
生:通过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落后就要挨打”。(意思大体一致即可)
2、讲授新课思考:香港和澳门回归后,我们把她们叫做“特别行政区”,为什么要把香港和澳门称为“特别行政区”呢?生:因为我国政府制定了“一国两制”政策,即在祖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依照基本法享有高度的自主权。(意思大体一致即可)
3、投影《香港和澳门政区图》,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各自包括的范围、面积和人口数量。学生讨论后回答。
画面显示答案:
4、请大家根据这个同学所提供的面积和人口数量,在下面迅速计算出这一地区的人口密度,并将它与上海、北京、新加坡作比较,理解港澳地区“人多地狭”的含义。显示表格。提问:这说明了香港和澳门在人口数量和面积上有什么特点?生:人多地狭。(意思大体一致即可)
5、投影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通过以前资料的搜集,说说其中的涵义。
6、针对港澳地区的“人多地狭”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而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进行城市空间的拓展,当地是如何进行拓展的呢?主要有两种方式:“上天”和“下海”。
投影:“高楼林立”和“填海造地”。通过小组讨论(四人一小组)谈谈你对这两种拓展方式的看法,你认为在城市拓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生:环境保护和绿化问题。
7、投影教材中“香港卫星遥感影像图”和“香港城市中的绿化图”,明确香港的植被覆盖率是较高的。思考为什么“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还保留有大片的绿地”?针对这种情况,说说你的看法。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人、地需要协调发展,不能光发展而忘了环境的保护。
我们了解了港澳地区优越的位置,接下来再来看看港澳地区的经济。
投影:香港和祖国内地的优势互补图。说说祖国内地与香港各自的优势。
屏幕显示:内地的优势:自然资源、厂房、能源、淡水、日常生活消费品和众多廉价的劳动力。
香港的优势: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和经验、雄厚的资金。
香港通过内地廉价的劳动力制造出了鞋子、服装、玩具、电器等产品,并出口创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香港和澳门的发展与哪个地方密不可分?生:内地。那么你知道香港和澳门主要是靠哪些产业来发展经济的呢?讨论后请同学回答。
屏幕显示:香港:国际贸易、运输、金融、信息服务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澳门:博彩、旅游业。
提问:香港所购进的产品是不是都在本地销售呢?
生:不是。师:它会直接卖到其他国家,这种贸易我们把它叫做“转口贸易”。祖国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转口贸易伙伴。
投影:祖国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增长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在不断增长,并且增长得很快。提问:除了经济联系外,港澳地区和内地的联系还包括哪些方面?
生:还包括人口流动和科技交流等。
屏幕显示:1、香港人愿到深圳就业。
2、内地与香港的科研机构的交流有较长的历史,双方以定期研讨、人员互访、交换研究生、合作申请研究项目、举办培训班等形式进行交流。
3、人员往来频繁,早期是探亲访友,现在是往来旅游。仅2000年一年港澳到内地旅游人数就达到七千多万人次。
小结: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人员交流和科技交流方面这些都说明了祖国内地与港澳地区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结束语:香港和澳门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带来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港澳的繁荣,我们衷心地祝愿香港的明天会更好,澳门的明天会更好,同时我们也期待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盼望着七子之一的台湾早日回家,中国早日实现统一。下课!播放《七子之歌》。
教学目的:
1、通过对《长江之歌》的学习,从音乐的角度联系地理上祖国的山川地貌;历史上的荣辱兴衰;文学史诗人咏长江的名言佳句,结合先进的现代教育媒体,把视与听、音乐的与非音乐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知识点融汇贯通,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2、《长江之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典型的创作方法。(重复与对比)它们的运用在音乐作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课前音乐:播放录像专题电视连续节目《话说长江》插曲《江河万古流》
二、组织教学(略)
三、导入新课
1、导入: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以前我们接触过描绘黄河的作品。(提问:请学生抢答是哪一部作品,作者是谁?[《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今天让我们来看另一条母亲河、她就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2、提问:哪些同学去过长江边?结合学生对亲历长江边的感受,穿插两首唐代诗人漫步长江边时吟诵的诗句。
其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其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其中穿插放映两张摄影作品(幻灯片)
3、点题并板书:长江之歌
4、集体朗读歌词
5、在歌词的第一句中唱到:“你从雪山走来”是哪一座山?你向东海奔去,那入海口又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并加以必要的补充)。(打开投影仪,放下银幕,打出“万里长江图”投影片)。
备知识点:
源头: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
河流全长634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
附:世界河流的排名
第一,尼罗河(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
流经九省二市分别是:(指着地图)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
南宋时,长江以北被金人占领,当时政治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忧愤、抑郁之情下写下诗一首“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解:京口:镇江。一水:长江。数重山:金山,樵山等。
6、完整的欣赏《长江之歌》(录音、磁带)听完之后,凭记忆唱一唱,哪一句印象最深刻看谱视唱,在书上标记出有几处出现这一句(4处)
7、此曲典型的音乐创作手法采用了音乐素材的重复与对比。
知识点: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区别:音乐:时间的艺术。绘画、摄影、雕塑、建筑等;空间的艺术。
音乐是转瞬即逝的,它有时间限制,美术作品可以一览无余,整体到细部反复欣赏。其有很大的自由性,而音乐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地由局部到整体按顺序欣赏。这便增加了欣赏理解的困难,作曲家为了统一作品风格,加深主题印象,常常使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手法。
但如果只有重复便会给人以单调乏味的感觉(好处:统一)。例:《长江之歌》中的两句,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反之一味地进行对比,只会让人觉得花哨琐碎,没有主体。如进行适当的对比,则会给人以一种新鲜感,(统一中见变化)。对比例:第二段(B)第二句在旋律、节奏和句法上都有所改变,第一句与第二句形成了对比。
课堂提问:音乐素材发展的两种重要基本手法是什么?重复统一加深印象,对比变化新的感觉(动力)通过段落,句法,节奏的平衡和变化。
8、歌曲分析
课题:长江之歌
课时:两课时
教具:磁带、录音机、幻灯片、幻灯机、投影片、投影仪、录像带、录像机、黑板、钢琴、银幕。
教学目的:
1、通过对《长江之歌》的学习,从音乐的角度联系地理上祖国的山川地貌;历史上的荣辱兴衰;文学史诗人咏长江的名言佳句,结合先进的现代教育媒体,把视与听、音乐的与非音乐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知识点融汇贯通,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2、《长江之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典型的创作方法。(重复与对比)它们的运用在音乐作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课前音乐:播放录像专题电视连续节目《话说长江》插曲《江河万古流》
二、组织教学(略)
三、导入新课
1、导入: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以前我们接触过描绘黄河的作品。(提问:请学生抢答是哪一部作品,作者是谁?[《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今天让我们来看另一条母亲河、她就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2、提问:哪些同学去过长江边?结合学生对亲历长江边的感受,穿插两首唐代诗人漫步长江边时吟诵的诗句。
其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其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其中穿插放映两张摄影作品(幻灯片)
3、点题并板书:长江之歌
4、集体朗读歌词
5、在歌词的第一句中唱到:“你从雪山走来”是哪一座山?你向东海奔去,那入海口又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并加以必要的补充)。(打开投影仪,放下银幕,打出“万里长江图”投影片)。
备知识点:
源头: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
河流全长634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
附:世界河流的排名
第一,尼罗河(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
流经九省二市分别是:(指着地图)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
南宋时,长江以北被金人占领,当时政治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忧愤、抑郁之情下写下诗一首“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解:京口:镇江。一水:长江。数重山:金山,樵山等。
6、完整的(录音、磁带)听完之后,凭记忆唱一唱,哪一句印象最深刻看谱视唱,在书上标记出有几处出现这一句(4处)
7、此曲典型的音乐创作手法采用了音乐素材的重复与对比。
知识点: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区别:音乐:时间的艺术。绘画、摄影、雕塑、建筑等;空间的艺术。
音乐是转瞬即逝的,它有时间限制,美术作品可以一览无余,整体到细部反复欣赏。其有很大的自由性,而音乐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地由局部到整体按顺序欣赏。这便增加了欣赏理解的困难,作曲家为了统一作品风格,加深主题印象,常常使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手法。
但如果只有重复便会给人以单调乏味的感觉(好处:统一)。例:《长江之歌》中的两句,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反之一味地进行对比,只会让人觉得花哨琐碎,没有主体。如进行适当的对比,则会给人以一种新鲜感,(统一中见变化)。对比例:第二段(B)第二句在旋律、节奏和句法上都有所改变,第一句与第二句形成了对比。
课堂提问:音乐素材发展的两种重要基本手法是什么?重复统一加深印象,对比变化新的感觉(动力)通过段落,句法,节奏的平衡和变化。
8、歌曲分析
此曲为大调式,单三部曲式。
ABA’尾声
a+a‘b+ca+a’‘
4444444
A段是对长江丰采的描绘,由两个平行结构的弱抑起乐句构成,顺口易记,深刻凝练。第三、七节的大跳七度。使曲调迭宕起伏,更突出长江一泻千里蜿蜒奔腾,东去大海的形象和非凡气概。B段是对长江力量的阐述,乐句改用强拍起,显得鲜明直接,附点四分音符的运用使旋律更为亲切流畅。第一句强调V-I的进行。给人以清新的感受。第二句节奏与第一句大致相同,前两节提高了三度。
后两节构成反向模仿,造成“一浪比一浪高”的趋势。
第二句末的“6”音是全曲最高音犹如掀起滔天巨浪,把歌曲推向高潮。
A段是对长江的歌颂和赞美,除第二句末略有不同之外,基本上是A段的重复。
尾声运用歌曲开头的动机“345”发展而成。是对长江依恋与赞颂之歌的进一步抒发最后终上在主和弦的三度音止。贴切而不落俗套,传神而竟境深远。
重点:了解重复和对比是音乐作品发展的两大基本法则。此点应贯穿始终。B段的变化与A段在节奏、旋律、句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唱词时,结合歌曲分析让学生感受重复深化主题的功用和对比手法产生的新颖感。
分析题:《长江之歌》重复之处如此之多,为什么又这样美?假如设计B段也一直重复好不好?(学生课堂讨论)
注意事项:
①A段与A’段的第二句略有不同,应加以区别,防止混淆。
②曲中长音有二拍、三拍、四拍,要求划拍视唱,严格唱准各音符时值。
③根据结构分段习。
④介绍词曲作者,王世光(曲)胡宏伟(词)及简单介绍创作花絮。
四、分析总结
(板书略)在图表结构上反映,重复与对比的手法。(可以图像表示)师生合作完成。
总结(投影)
A、对长江丰采的描绘。
B、对长江力量的阐述:细腻、柔和,力度;波澜壮阔(高潮)具有推动力。
c、对长江的歌颂与赞美
尾声、对长江的依恋与赞颂之情,进一步抒发。
在九八年的夏天,我们经历了一场战斗。“敌人”就是长江。怎么“母亲河”是“敌人”?你或许要问。她曾安静地流淌着。哺育了千万人民,灌溉着良田万顷,滋润了两岸的泥土,我们吮吸着她的乳汁,沐浴着她的恩泽。忽然她却勃然大怒,掀起骇人的滔天巨浪。冲走了房舍与家畜,无情地卷走了亲爱的家人,这是为什么?这其中有一部分自然因素,但更多的是人为造成的伤害,滥砍乱伐,随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让人们尝尽了恶果,同学们!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爱护我们的母亲河,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一起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培养
(1)通过阅读政区图让学生能够说明其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的优越性初步培养学生获取图上信息的能力与分析技能;
(2)通过人口密度的计算与资料分析,了解“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出因地制宜、拓展空间、保护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逐步树立城市发展更因重视人地协调的基本观念;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综合概括出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的模式、意义及影响因素,认同“一国两制”与优势互补是港澳地区增强国际地位与竞争力及长期高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4)使学生知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记住回归祖国的时间,使学生知道香港是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交通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使学生知道澳门的旅游业和博彩业收入是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2.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的历史及回归过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认识到只有祖国强大了,才能不受欺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人多地狭”的特点;
2.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资源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香港别来无恙》和《七子之歌》等影像资料,区旗、区徽、政区图、回归场景图、卫星遥感图、城市中的绿地、高楼林立、填海造地、香港与祖国内地的优势互补图、祖国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增长表等图片资料……
五、教学步骤及过程
1、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导入,进行感情熏陶和渲染。先播放《香港别来无恙》和《七子之歌》,刚才听了这两首歌,我想请同学们大声的告诉我歌里所唱的分别是我国的哪两个地方?生:.你从中听到了什么?或者说你从歌中听出了一种什么感情?生:听到了过去所受的屈辱和她们都渴盼回家、渴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的感情。(意思大致一致即可)歌中所唱的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去的两个地方——。如今已经回到了她母亲的怀抱,关于这个回归时间有谁知道?请你告诉大家!生:回家的时间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那么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漂泊多年的儿女终于回到她母亲的身边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喜事,那一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那么当时英国是怎样占领香港岛的呢?通过什么条约?这说明了什么?
生:通过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落后就要挨打”。(意思大体一致即可)
2、讲授新课思考:回归后,我们把她们叫做“特别行政区”,为什么要把称为“特别行政区”呢?生:因为我国政府制定了“一国两制”政策,即在祖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依照基本法享有高度的自主权。(意思大体一致即可)
3、投影《政区图》,了解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各自包括的范围、面积和人口数量。学生讨论后回答。
画面显示答案:
4、请大家根据这个同学所提供的面积和人口数量,在下面迅速计算出这一地区的人口密度,并将它与上海、北京、新加坡作比较,理解港澳地区“人多地狭”的含义。显示表格。提问:这说明了在人口数量和面积上有什么特点?生:人多地狭。(意思大体一致即可)
5、投影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通过以前资料的搜集,说说其中的涵义。
6、针对港澳地区的“人多地狭”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而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进行城市空间的拓展,当地是如何进行拓展的呢?主要有两种方式:“上天”和“下海”。
投影:“高楼林立”和“填海造地”。通过小组讨论(四人一小组)谈谈你对这两种拓展方式的看法,你认为在城市拓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生:环境保护和绿化问题。
7、投影教材中“香港卫星遥感影像图”和“香港城市中的绿化图”,明确香港的植被覆盖率是较高的。思考为什么“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还保留有大片的绿地”?针对这种情况,说说你的看法。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人、地需要协调发展,不能光发展而忘了环境的保护。
我们了解了港澳地区优越的位置,接下来再来看看港澳地区的经济。
投影:香港和祖国内地的优势互补图。说说祖国内地与香港各自的优势。
屏幕显示:内地的优势:自然资源、厂房、能源、淡水、日常生活消费品和众多廉价的劳动力。
香港的优势: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和经验、雄厚的资金。
香港通过内地廉价的劳动力制造出了鞋子、服装、玩具、电器等产品,并出口创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的发展与哪个地方密不可分?生:内地。那么你知道主要是靠哪些产业来发展经济的呢?讨论后请同学回答。
屏幕显示:香港:国际贸易、运输、金融、信息服务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澳门:博彩、旅游业。
提问:香港所购进的产品是不是都在本地销售呢?
生:不是。师:它会直接卖到其他国家,这种贸易我们把它叫做“转口贸易”。祖国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转口贸易伙伴。
投影:祖国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增长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在不断增长,并且增长得很快。提问:除了经济联系外,港澳地区和内地的联系还包括哪些方面?
生:还包括人口流动和科技交流等。
屏幕显示:1、香港人愿到深圳就业。
2、内地与香港的科研机构的交流有较长的历史,双方以定期研讨、人员互访、交换研究生、合作申请研究项目、举办培训班等形式进行交流。
3、人员往来频繁,早期是探亲访友,现在是往来旅游。仅2000年一年港澳到内地旅游人数就达到七千多万人次。
小结: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人员交流和科技交流方面这些都说明了祖国内地与港澳地区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结束语: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带来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港澳的繁荣,我们衷心地祝愿香港的明天会更好,澳门的明天会更好,同时我们也期待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盼望着七子之一的台湾早日回家,中国早日实现统一。下课!播放《七子之歌》。
长江之歌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长江之歌》的学习,从音乐的角度联系地理上祖国的山川地貌;历史上的荣辱兴衰;文学史诗人咏长江的名言佳句,结合先进的现代教育媒体,把视与听、音乐的与非音乐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知识点融汇贯通,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2、《长江之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典型的创作方法。(重复与对比)它们的运用在音乐作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学唱《长江之歌》
三、课时:两课时
四、教具:磁带、录音机、幻灯片、幻灯机、投影片、投影仪、录像带、录像
机、黑板、钢琴、银幕。
五、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
第一课时
一、课前音乐:播放录像专题电视连续节目《话说长江》插曲《江河万古流》
二、组织教学(略)
三、导入新课
1、导入: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以前我们接触过描绘黄河的作品。(提问:请学生抢答是哪一部作品,作者是谁?[《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今天让我们来看另一条母亲河、她就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2、提问:哪些同学去过长江边?结合学生对亲历长江边的感受,穿插两首唐代诗人漫步长江边时吟诵的诗句。
其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其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其中穿插放映两张摄影作品(幻灯片)
3、点题并板书:长江之歌
4、集体朗读歌词
5、在歌词的第一句中唱到:“你从雪山走来”是哪一座山?你向东海奔去,那入海口又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并加以必要的补充)。(打开投影仪,放下银幕,打出“万里长江图”投影片)。
备知识点:
源头: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
河流全长634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
附:世界河流的排名
第一,尼罗河(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
流经九省二市分别是:(指着地图)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
南宋时,长江以北被金人占领,当时政治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忧愤、抑郁之情下写下诗一首“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解:京口:镇江。一水:长江。数重山:金山,樵山等。
6、完整的欣赏《长江之歌》(录音、磁带)听完之后,凭记忆唱一唱,哪一句印象最深刻看谱视唱,在书上标记出有几处出现这一句(4处)课题:教唱歌曲《少年之歌》
课型:新授、唱歌课
课时: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学会以坚定有力、朝气蓬勃的情绪及和谐的声音演唱《少年之歌》,并能随歌曲节奏做律动。(2)了解进行曲以及变音记号。
2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划分曲式结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感受不同题材和不同体裁的军旅音乐作品,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增强自信心和组织纪律性。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唱《少年之歌》时,要把握住歌曲的情感,引导学生用坚定有力、朝气蓬勃的声音来演唱。
难点:后半拍起唱。
解决办法:学生随歌曲录音分组律动,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和力度等要素,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歌曲的情感。
难点练习可结合第一单元歌曲《金色年华》复习和巩固这一知识点。同时,可通过对比的方法,启发学生认识弱起使旋律产生的力度感、推动感等艺术效果。
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模唱法、对比分析法、唱练结合巩固。
板书设计:
少年之歌
电视剧《少年军校》主题歌
1具有进行曲特点
2自然大调式
32\4拍子
4二段体结构
变音记号:升记号:比本位音升高半音
降记号:比本位音降低半音
还原记号:回到本位音上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们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进行音乐课堂礼式,教师了解学生出缺席情况。
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全体学生齐唱《金色年华》。
导言设计:刚才同学们走进音乐教室时听到的歌曲是一首军旅歌曲,同学们听说过“军训”吗?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军训”?(学生发言)
军训是对军人进行的严格的军事化训练,不仅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还可以培养坚定的组织纪律性。因为军训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所以学校、企业、事业等一些单位也模仿军队对新兵进行的军训一样,对自己的新学生、新员工进行军训,用来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性,体会以苦为乐、乐观向上的军人风采,从而更加努力拼搏,热爱生活。
今天让我们在《少年之歌》这首充满青春气息的歌声中感受军人的情怀,了解军人的风采。一起来学习《少年之歌》。
三、新课教学设计
1学生齐读歌词,初步感受作品思想内容。
2作品见解、初听录音,体会作品旋律特点,划分作品曲式结构。
3作品简介:《少年之歌》是电视剧《少年军校》的主题歌,c大调、2/4拍、二段体结构。
4再听作品:
(1)作品节奏具有什么特点?
(2)歌曲给你怎样的感受?
5教唱歌曲
教师范唱,学生模唱。
演唱指导:《少年之歌》是一首具有进行曲特点的歌曲。学生们自渎课本中关于“进行曲”的知识。“金”“蓝”“绿”“庞”等字上均标用八分音符,旋律唱起来更加短促有力、格外精神。
6巩固练习:跟歌曲伴奏演唱、学生单独练习、小组练习等。
7学习“变音记号”的知识。
四、小结、作业
《少年之歌》整首歌曲简练明快、蓬勃向上,富有青春气息,很好地刻画了少年军校学生英姿飒爽的形象。
作业:能背唱第一段歌词。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要求(1)使学生掌握香港和澳门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2)记住中国政府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时间。(3)理解香港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及其经济的发展;澳门产业的变化;祖国大陆在港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能力要求通过全面比较香港和澳门的地理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地理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讲述港澳两地被英国和葡萄牙侵占的历史,阐述回归祖国后设立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政策的重大意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二、教学重点香港和澳门都是中国领土;香港和澳门经济的发展。
三、教学思路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歌声引入,讲述、综合提问,引导自学,归纳补充,分析比较等方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磁带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学生随录音机播放齐声合唱歌曲《香港别来无恙》。
【引入新课】香港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正如同学们在歌中唱的那样,它经历了100年的荣辱、沧桑、风雨和成长;澳门曾被葡萄牙侵占了400多年,也和香港一样,是祖国母亲又一个在外漂泊400多年的儿子。如今她们已先后回到祖国的怀抱。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香港和澳门地区,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
【板书课题】第六节香港和澳门
【引子】首先我们学习香港和澳门的自然地理特征。
【板书】一、香港和澳门的自然地理特征
【展示投影片】香港和澳门地区略图投影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回答几个问题。
【提问】(1)香港和澳门靠近哪个省?各位于珠江口的哪一方?各与哪个经济特区邻近?(2)气候有何特点?
【对比总结】香港位于珠江口东侧,毗邻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澳门位于珠江口西侧,毗邻广东省珠海经济特区。两地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偏高,降水丰沛。
【自学填表】教师把事先印好的“香港和澳门”地理特征比较表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看书读图,自学归纳。
香港和澳门地理特征比较表
香港
位置位于广东省珠江口东侧,毗邻深圳市
范围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及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
面积1092平方千米(1995年)
居民人口630多万(1995年),中国血统占98%,其中祖籍广东省最多,英国人和其它外国人占2%
经济1.加工工业发达,以出口外销为主2.对外贸易是重要经济支柱3.旅游业发达
澳门
位置位于广东省珠江口西侧,毗邻珠海市
范围由澳门半岛、凼仔岛、路环岛三部分组成
面积16平方千米(1995年)
居民人口424万(1995年),中国血统占95%以上(祖籍主要为广东省),葡萄牙人占3%
经济1.博彩业兴旺2.旅游业是重要经济来源之一3.加工业兴起,产品出口美国、香港、西欧
【展示投影片】香港和澳门地理特征比较表投影片,教师根据学生填表情况,串讲提问,查漏补缺,以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提问】为何香港和澳门的居民中中国血统占绝大多数?
【分析总结】因为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所以才有那么多中国血统的居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港澳地区。
【板书】二、香港和澳门都是中国的领土
【学生讲述】学生讲香港、澳门被侵占的经过,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教育】大家听了×同学讲的港澳被侵占经过,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香港和澳门是中国的固有领土,香港和澳门的问题是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结果。两地分别被英国和葡萄牙非法侵占了100多年和400多年。今天的中国政府不再受过去任何不平等条约的约束。根据我国政府分别与英国政府、葡萄牙政府签订的“中英联合声明”(1984年)、“中葡联合声明”(1987年)。我国政府已先后于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分别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在两地设立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政策,对两地现行社会、经济制度50年不变,以保持港澳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不是简单意义上领土的失而复得,它意味着中国任人宰割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提问】今天,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们该怎么办?
【总结】热爱祖国,努力学习,用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去建设祖国,使祖国更加富强,同时要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肩负起为祖国统一大业而奉献自己一切的历史使命。
【引子】香港被称为“东方明珠”、“亚洲四小龙”之一,说明它经济发达。那么香港经济的发展有何有利条件?
【板书】三、香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展示投影片】香港地理位置图投影片,教师讲述,学生归纳结论。
【讲述】香港背靠广袤的祖国大陆,南近东南亚,是沟通远东各地,联系澳大利亚、欧洲、美国等国的水上要冲,与许多国家和地区有便利的海运和航空运输,居国际贸易的有利位置。
【提问】香港经济发展的第一个有利条件是什么?(位置优越)
【板书】1.位置优越
【展示投影片】香港海运图投影片,教师讲述,学生归纳结论。
【讲述】香港有着天然港口优势,港阔水深,风平浪静,宽阔的水域,可同时停泊百艘以上的万吨巨轮。目前,香港是世界上进出口船舶最多的商港之一,1992年平均每13分钟就有一艘远洋货轮驶入和离开香港码头,年进出香港的远洋货轮达4万多艘次。它与美国的旧金山、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同为世界三大良港之一。
【提问】香港经济发展第二个有利条件是什么?(天然良港)
【板书】2.天然良港
【讲述】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目前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有货运往来,形成一个以香港为枢纽,联系五大洲、三大洋的海上运输网络。香港一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对许多进出口商品免征关税,进出口手续也极为简便,从而吸引国际船只和货物过境,发展过境贸易,加上香港生产旅游者比较喜爱的轻工业产品(看图),香港被誉为“购物者的天堂”和“东方明珠”。
【提问】香港经济发展第三个有利条件是什么?(自由贸易港)
【板书】3.自由贸易港
【总结过渡】以上3点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但香港经济发展也有其不利因素。
【展示投影片】中国内地供应香港的主要物资图投影片。
【提问】香港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总结】香港人多地狭,资源缺乏,工业原料、燃料绝大部分靠进口,并且主要靠祖国内地供应。由此可以看出,香港和祖国息息相关,血脉相连,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板书】四、香港和澳门的经济特征
【自学填表】学生看课本P.89和P.90,归纳出香港和澳门的经济特征,填入表中第五项。
【展示投影片】港澳地区特征比较表投影片,教师提问、查漏补缺。
【提问】香港和澳门的经济发展形成什么特点?
【对比总结】香港虽人多地狭,但地理位置优越,海运便利,因而形成了以对外贸易、加工工业和旅游为主的经济结构特点。澳门则形成了以博彩业、旅游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澳门成为对外贸易港早于香港,为何经济发展落后于香港?
【总结】现代海洋轮船运输兴起后,澳门附近因海域水浅,缺少深水海港,不利于大型海轮的进出和停泊,国际贸易地位衰落,形成以赌场收入维持经济的旅游城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澳门的认识始终与其颇负盛名的博彩业联系在一起,但在1995年里,一连串令人瞩目的新闻事件使澳门成为媒介争抢报道的热点,成了1995年的明星城市,如澳门国际机场的启用,与台湾的正式通航,中国银行参与发行澳门钞票等等。近年来,各种迹象表明,澳门潜在作用和地位正在显示出来,并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澳门这个昔日的滨海渔村已成为在国际上颇有影响的旅游、工业城市。目前,澳门已回归祖国,它的经济发展将会随着祖国内地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以及本身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定会走向良性循环、日益腾飞的轨道,在祖国怀抱中,光耀中华,走向辉煌!
点评:本教案设计合理,重点突出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学案例。教师在设计教案中,根据所要讲的本节内容,注意了教学过程的严谨性、条理性、思想性;同时又充分运用了各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幻灯机展示地图、景观图片,录音机播放歌曲),这更能使教学充满活力。(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冯忠跃)
(撖子年(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737100)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No.6)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三)
【教学目标】1.会去分母,并通过去分母了解化归思想;2.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渊源及辉煌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4.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及创新能力.【对话探索设计】〖探索1〗p90问题中的方程怎么解?(1)解方程教师本身要认真备课,要敢于质疑,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x=33时,如果先合并,得到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系数化为1,就得到方程的解_____________.(2)解方程+++x=33时,如果先去分母,方程的两边同乘___________,就得到方程_________________;再合并,得到方程___________;把系数化为1,就得到方程的解________.(3)比较上面两种解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探索2〗解方程4-=13时,如果不先去分母怎么解?如果先去分母呢?试比较两种解法.〖归纳〗有的方程中有些系数是分数,如果化去分母把系数化为整数,一般可以使解方程中的计算简便.〖探索3〗解方程(y+1)+(y+2)=3-(y+3)时,一般要先去分母,你知道方程的两边应该同乘一个什么样的数吗?〖探索4〗可以看作是3÷7;类似地,可以看作是________;可以看作是_________.〖探索5〗解方程-2=-时,正确的做法是两边同乘方程中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20,去分母得5(3x+1)-40=2(3x-2)-4(2x+3).议一议,所得方程中有三处用了括号,这是为什么?不用括号行吗?请继续解这个方程.〖探索6〗小英同学解方程-=1时,去分母,把原方程化为:2x-1-x+2=1.你能指出它犯了哪两个错误吗?你能帮她改过来吗?〖探索7〗学了”去分母”以后,民辉同学在计算时,把分母去掉得3+2=5.对吗?〖归纳〗1.方程去分母的两个要点.2.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例题学习〗p91.例4〖练习〗p92.练习(1)〖作业〗p92.练习(2),p93.习题3(1),(2).〖补充练习〗a、b两地相距15千米,甲步行从a出发去b,2小时后乙骑自行车也从a出发去b,两人同时到达b地.回来时,甲、乙两人同时出发,甲仍步行,乙仍骑自行车,乙回到a地时,甲离a地还有10千米.求甲步行,乙骑自行车的速度.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24828.html
上一篇:最新:下半年小学德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