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在教案中总结好经验与教训,我们才能逐步成熟起来。对于教案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教案模板】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月度范文精选》。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速度 时间 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
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
(板书:同时 相对 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
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走的时间
小明走的路程(米)
小芳走的路程(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米)
1分
2分
3分
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走的时间
小明走的路程(米)
小芳走的路程(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米)
1分
70
60
130
2分
140
120
260
3分
210
180
390
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 70×4=280(米)
60×4=240(米)
280+240=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 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 70+60=130(米)
130×4=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与此同时老师写好教案课件,对自己教学情况也能有所提升。其他人的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设计教案",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探索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2.进一步巩固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美。
目标解析:
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项内涵丰富的数学活动,又是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既能巩固学生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学生活动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还能使学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重点: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角的知识拼角。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活动前——充分准备
(一)理解“一副三角尺”的含义
1.观察一副三角尺中两个三角尺中的角分别是什么角?
2.给一副三角尺上的每个角编号。
如: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尺编为A尺,其中的直角为A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A尺①号锐角和A尺②号锐角;另一块三角尺编为B尺,它的直角为B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B尺①号锐角和B尺②号锐角。
(二)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锐角、直角、钝角有什么关系?(锐角
2.三角尺上直角、锐角都有,就是没有钝角,你能用它们拼出一个钝角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一副三角尺拼角活动前学生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一副三角尺”中“一副”的含义,知道一副三角尺中的两块三角尺各有哪些角,有什么特点。同时调动锐角、直角、钝角之间大小关系的知识,为“拼角”作好准备。】
二、活动中——合作交流
出示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一)小组讨论,自由拼角
1.思考如何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2.学生动手拼角并画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展示,师生交流
1.组长汇报。
2.挑选不同的拼法展示在黑板上。
3.在拼钝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三)作品分类,讨论质疑
1.黑板上的拼法各有不同,你能将它们按一定的规律分类吗?
2.讨论交流:一类是锐角与锐角拼成的,另一类是直角与锐角拼成的。
3.质疑:锐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不一定)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一定)
(四)验证钝角,优化拼法
1.交流验证方法
目测——看上去比直角大
测量——用三角尺的直角比
推理——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
2.总结拼法
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个直角与一个锐角一定能拼成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的活动,在自由拼角中感知,在合作交流中思考,在分类讨论中质疑,在验证优化中升华。理解根据直角和钝角的关系,以直角为基础和锐角去拼的优势。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有序思考,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活动后——运用拓展
(一)教材第42页“做一做”
1.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钝角。
2.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直角。
3.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锐角。
同桌合作拼角,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展示。
(二)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三个,拼一个钝角。
同桌合作拼角,并画下来,再全班交流讨论。
(三)教材第45页练习八的第13题。
综合运用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知识,用七巧板上的图形灵活拼角。
【设计意图:运用拓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用一副三角尺拼的基础上,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两块拼角,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三块拼角,发散学生的思维;第三层次用七巧板中的各种图形拼,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感受七巧板中的数学美,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活动总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拓展延伸
1.钝角去掉一个直角是什么角?钝角去掉一个锐角是什么角?为什么?
2.你还想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归纳总结全课,让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提出几个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内在的兴趣。】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练习四第4题里的方格图、红旗和黄旗。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1、操作活动。
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⑴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
⑵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2、想像延伸。
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3、揭示概念。
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
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为什么?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自主探索。
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
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公倍数的?
②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
③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
引导: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
2、明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
4、完成练一练
完成后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1、练习四第1题。
提问: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前提呢?
2、练习四第2题。
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
3、练习四第3题。
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找的。
四、全课小结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循环小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使小数概念的内涵从有限小数扩展到无限小数。其中对于循环小数概念的表述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
2、能力目标:
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初步涉透集合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及抽象的表达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导初步感知
1、拍节奏游戏
课一开始,我给同学们拍出一下、二下、一下、二下的节奏,然后让学生接下去继续拍。学生集体拍的节奏很整齐,因为他们也是按照先拍一下,再拍两下的节奏拍的。这时,老师问学生:如果你们这样不断的重复拍下去,不叫停止,能拍多少次?学生会说很多很多次,也有人会说无数次,这时老师及时问学生:像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那么你们刚才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的方法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游戏中发现“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这样设计一是直观,二是引人入胜,孩子们乐于参与,同时体会到生活中蕴涵着如此丰富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循环”、“无限”、“有限”等概念]
2、猜一猜
按照小动物出现的规律,猜一猜下一个会出现什么小动物,再一下呢?
学生猜出后请学生说出理由
教师引导着学生继续猜下去,当猜到第十个图形时,出现了“…”
让学生来解释省略号的意义,学生又一次感知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无限这些概念。
3、生活中不断重复的现象: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提供素材。(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采用从直观到半抽象的方法去认识新的概念,从学生共同参与的拍手游戏,到熟悉的有规律的排列,再到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这些都无形中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学生们再一次体验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也就是“循环”现象。]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第一次探究实践
出示教材P27例8,王鹏赛跑图
王鹏400米只用了75秒,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讨论:
计算后,你有什么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写出结果?
[设计意图:第一次实践,学生会发现这道题“400÷75”除不尽(无限小数)。原因是余数25重复出现,商3也重复出现(这里是从十分位起一个数学重复出现)所以永远也除不完,商的最后只能用省略号表示。学生第一次真正体验了在小数除法中商出现“循环”的现象,初步形成“循环小数”的概念。]
2、第二次探究实践
用除法竖式计算:
28÷18=78.6÷11=
讨论:
实践后,你有什么发现?它们的商有什么特点?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设计意图:第二次实践,学生会发现第一次实践的结论依然存在,同时发现余数依次重复出现,商也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板书一个数字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
3、概括总结
这些小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循环小数”(板书课题),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4、提问
(1)认识了循环小数,看看描述它的这句话,你有不理解或不清楚的地方吗?
师生共同回顾循环小数的关键词语
(2)判断:下面哪些是循环小数?并说出理由
0.37570.417417…3.1616…3.2121213.1415926…
1.66…5.7234242…
(3)学生认识了循环小数,也能判断循环小数,现在你能说出具有怎样特征的小数是循环小数吗?
(4)根据这些特征,你能否自己写两个循环小数?在小组中与同伴交流。
[设计意图:两次探究实践让学生充分的体验循环小数形成的过程,对概念的再次解读,判断实践、循环小数特征的表达与自编循环小数,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循环小数意义的深刻理解,突破了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5、自学教材,扩展新知
(1)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①什么叫循环节?
②循环小数还可以怎么写?可举例说明改写的过程。
③这样写的优势在哪儿?
[设计意图: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资源,对于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解决的知识,教师不妨通过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扶”中有“放”,让学生与教材对话,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用简便方法写出循环小数
出示上面提问中的循环小数,要求学生用简便方法表示:
0.417417…1.66…5.7234242…3.1616…1.1380413804…
交流,总结得出用简便方法表示循环小数的要点:确定数位,划出循环节,书写加点。如果循环节是多位数的,只在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加上圆点。
(3)小组自主活动,每人任意写一个循环小数,组内交流互换,并用简便方法书写。
[设计意图:在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理解循环节的概念后,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交流总结,进一步加深用简便方法写循环小数的认识与理解。]
6、回归“循环小数”的本质,引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计算:2.4÷3=28÷4=0.75÷2.5=
讨论:
(1)、计算所得的商有什么特点?
(2)、两个数相除,得到的商会出现那些情况?
总结:两个数相除,商可能是整数,如果得不到整数商会有两种情况。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板书整数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出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这两个概念,学生了解的小数范围随之扩大了,在有限小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无限小数,而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三:优化练习,培养思维
1、下面哪些小数是有限小数,哪些小数是无限小数?指出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并用简便方法表示。
3.1415926…61.6161…0.1010010001…
10.7037030.7373
2、讨论
下面的等式成立吗?说说你的理由:
这道题的设计会引起学生们的争论,数学问题越有争论才更能显示他的魅力,学生经历了思辨过程,才会真正发现这两个循环小数的内涵。
[设计意图:这里的两个练习,从学生实际出发,重在概念的辨析和认识的深化。其中第1题渗透了无限不循环小数(无理数);第2题则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把用简便方法表示的循环小数进行还原,从而发现这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循环小数其实是相等的。
四:回顾总结提升智慧
在这一环节我采用师生谈话的形式,让孩子们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和想法?最后激励孩子们关于无限小数的知识还有很多,比如无限小数中除了循环小数还有不循环小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找一找这样的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理解依次重复出现的意义。
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引入,比如今天是星期几,谁会说?接着说能说完吗?为什么?
引出:这种“依次不断重复”的情况称为“循环”(板书:循环)
2、初步感知循环小数。
出示教材第33页例7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意,并找数学信息,独立列式:400÷75,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说一说在计算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余数重复出现“25”;商的小数部分连续地重复出现“3”。
3、引出课题。
追问:像这样除下去,能除完吗?(不能)
板书:循环小数
二、互动新援
1、认识循环小数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这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就要重复出现)
引导学生说出:400÷75的商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永远除不尽的商。(板书:400÷75=5。333……)
2、出示第33页例8的两道计算题,让学生自主计算,并说说商的特点。
78.6÷11算到商的第三位小数时,让学生停一停,看看余数是多少,然后再接着除出两位小数,指导学生和除得的前几步,比较,想想继续除下去,商会是什么?
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余数重复出现5和6,商会重复出现4和5总也除不尽。
3、比较上面三个算式的商,你有什么发现?
400÷75和28÷18的商,从小数部分的第一位起不断重复出现某个数字。78.6÷11的商,从小数的第二位起不断地依次重复出现数字4和5。
师小结: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循环小数的概念。
(2)认识循环节,
如:5.333……的循环节是3;
7.14545……的循环节是45。
(3)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如:5。333……写作5。
6.9258258……和6.9 5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
想一想,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引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四、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掌握循环小数的两种表示方法,会判断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抽象概括能力及自学能力。
3、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渗透集合思想,进行“对立统一”观点和爱国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怎样判断除得的商是循环小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做个拍手游戏好吗?
(1)先听老师拍手:“啪啪啪”,你们会按照这个节奏“依次不断的重复”拍下去吗?
提问:拍下去能拍完吗
(2)再听老师拍手:“啪,啪啪”,你们能接着拍吗?
提问;这样依次不断的拍下去,能拍完吗?再拍下去,还是出现什么节奏?
教师边板书便叙述:“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也就是“循环”出现、
(3)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循环”现象、
生1:;体育课上老师喊的:“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的口令
生2:太阳的东升西落
生3:每个星期,星期日为每个星期的第一天,然后循环着日、一、二、三、四、五、六。
生4:一年之季在于春,每年都循环着春、夏、秋、冬
生5:火车滚动的声音,“咔嚓,咔嚓……
生6;人的血液流动
师叙:看来生活中这种循环现象还是很多的。其实,数学中也存在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你们想知道吗?好,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探索发现数学中的循环现象。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循环小数
1、示例7、例8
例71÷3例858.6÷11
师:请左边两排同学完成例7,右边两排同学完成例8,看哪排同学完成的快又好。
学生完成后教师提问
(1)从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计算1÷3时,商的小数部分重复出现“3”,余数重复出现“1”
师追问:商为什么会重复出现”3”呢?(因为余数重复出现“1”,所以商就重复出现“3”)
生2:计算58.6÷11时,商的小数部分重复出现“27”,余数重复出现3和8
教师追问:商又为什么重复出现“27”呢?(因为余数重复出现3和8,所以商就重复出现“27”)
(2)这两个算式能除尽吗?再继续除下去会怎样?(商还是不断地重复出现“3”或“27”)
(3)1÷3的商重复出现“3”,表示商中有多少个“3”?(无数个)
那么1÷3的商应该怎样表示呢?(用省略号)
板书:1÷3=0.33……
(4)58.6÷11的商重复出现“27”,说明什么?(商中有无数个“27”)
那么,58.6÷11的商应该怎样表示呢?
板书:58.6÷11=5.32727……
2、归纳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
提问:
(1)谁能照样子说一个类似的小数
如:0.61555……2.558558……
(2)看上面的几个小数,,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在小数的那一部分了?
板书:小数部分
(4)请同学们认真的观察以上几个小数的小数部分,看看它们重复出现的数字是从小数部分的第几位起的?重复出现的数字是什么?重复出现的数字各有几个?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0.33……从十分位起1个数字3
5.32727……从百分位起2个数字27
0.6155……从千分位起1个数字5
2.558558……从十分位起3个数字558
师: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可能从小数部分的第四位起、第五位起依次不断地重复一个或者几个数字呢?(有)
(5)那么,“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数字”到底是从小数部分的哪一位起呢?谁能用三个字概括?(某一位)
板书: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
(6)重复出现的数字有一个的,两个的,三个的,还有多个的,那么我们就概括成“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板书)
(7)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学中的循环现象了,那么,数学中的这种循环现象发生在什么数中呢?
板书:小数
(8)谁能根据以上小数的特征,给这些小数取个合适的名字呢?
板书:循环小数
(9)谁能把教师的板书连起来读一下?(教师边板书边补写“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定义: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循环小数”
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像0.333……5.32727……等都是循环小数
3、理解概念
提问:
(!)你怎样理解“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
(2)你能再说一个循环小数吗?
(3)判断:下面哪个数是循环小数?那个不是循环小数?为什么?
①10.979710.9797……
②8.567567……3.1415926……
③0.192921.5353……
④3.0878.4666……2.142857142857……
4、循环小数的简写
(1)师:如果每个循环小数都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你有什么想法吗?(想简写)
(2)介绍“循环节”
师: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3)问:0.333……重复出现的数字是几?(3)
5.32727……重复出现的数字是几?(27)
它们的循环节各是多少?(3或27)
(4)请同学们说出翻板上几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5)介绍简写方法
写循环小数的时候,为了简便,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不循环的部分照写下来,循环的部分只写出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尾的数字上面各记一个小圆点。
如;0.333……写作
5.32727……写作
6.416416……写作
(6)练习,用简便形式写出下面的循环小数
1.746746……0.105353……312.222……
四、综合练习
1、判断对错
(1)一个小数,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2)9.4747是循环小数()
(3)是循环小数()
(4)2.07=()
(5)3.2456456……=()
(6)循环小数13.243243……可写作()
(7)>1.333()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原来数学王国中也有循环现象,那就是循环小数(齐读循环小数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运算?这些运算的意义是什么?相关的知识都有哪些?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地归纳、整理四则运算的知识。
回顾与整理
1、四则运算的意义。
(1)我们学过哪些运算?举例子说明。
生1:加、减、乘、除。
生2:列举算式……
(2)课件出示教材70页1题。
庆祝“六一”。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用了哪些运算?
预设
生1:我根据第一幅图提出问题,两个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用加法计算,列式为26+39=65(只)。
生2:我根据第一幅图提出问题,还要折多少只纸鹤?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20-26-39=55(只)或120-(26+39)=55(只)。
生3:我根据第二幅图提出问题,一共需要多少钱?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5×52=78(元)。
生4:我根据第三幅图提出问题,扎蝴蝶结用了多少米彩带?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8×=9(m)。
生5:我根据第四幅图提出问题,平均每组有几名同学?用除法计算,列式为36÷4=9(名)。
(教师结合学生的提问、解答,用课件展示相关算式)
(3)结合上面的算式,完成下面的表格。
(注意引导学生考虑全面,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展示下表)
算式
意义
加法
26+39=65
把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
120-26-39=55或120-(26+39)=55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乘法
1。5×52=78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18×=9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除法
36÷4=9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4)整数、分数、小数运算的哪些意义相同?
预设
生1:整数、分数、小数的加法、减法、除法的意义相同。
生2:分数乘法的意义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种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四则运算的关系。
(1)陈述加与乘、加与减、乘与除相互间的关系。
预设
生1:加法是最基本的运算,整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生2:加法是把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而减法是知道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加法和减法是互逆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生3: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除法是把一个数进行平均分,求份数或每份数,乘法和除法是互逆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陈述加、减、乘、除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预设
生1: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生2: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差=被减数。
生3: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生4:被除数÷除数=商,除数×商=被除数,被除数÷商=除数。
生5: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2~23页。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产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1、(由课前“考眼力”游戏中,不见了三角形导入)三角形躲到哪儿去了哦!它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你找到了吗 (斜拉索和桥面形成三角形,桥柱和桥面形成三角形。)
2、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举例)
3、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利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
4、展示作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在汇报摆三角形时,说明每条线段都必须首尾相接,才能围成三角形。
5、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来,教学三角形的边、角、顶点,请一位同学上来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下面的同学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呢请你们结合刚才做的三角形,同桌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6、我们知道了这些三角形的特征,那么我们就用这些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三角形
二、认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1、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
2、汇报。
3、实践操作,探索发现。
(1)(出示4种小棒)老师准备了这样4根小棒,请你任选3根小棒,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2)边操作边由小组长负责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表中。
(3)小组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成怎样的关系
第1根长度
(厘米) 第2根长度
(厘米) 第3根长度(最长)
(厘米) 能否围成
三角形
先由小组讨论汇报后得出结论。(出示结论)
4、验证结论。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P24第2题。
2、判断如果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①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②用长度为4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③要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还可以是几厘米(讨论后回答)
7厘米行吗7厘米以上呢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可以有几种方法为什么
强调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总结延升:
1、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从中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展示各种运用三角形图片。生活中有如此多的三角形仅仅是因为它的美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探索,就能发现三角形中更多的奥秘!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写好了完备的教案课件,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你是否正在动笔写一篇教案课件吧?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优质教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范本”,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出示了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他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他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通过计算,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二、课标要求
1、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理解并掌握高级体积单位与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体积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三、知识体系
1、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与长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区别。
3、高级体积单位语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四、核心内容与价值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内容是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于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后,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不同单位的题作,能更好的运用不同的体积单位去表示不同大小的物品的体积,能很好的区别于以前的面积和长度单位,能很好的运用进率计算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学情分析
1、从学生平时接触过得单位间的进率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回忆和整理已有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脑中形成网络。在一个教学环节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2、在学生能很好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学习这一内容,能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的方法独立探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进行验证,,学生最终自己发现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3、本节内容学生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认知的障碍点是:不能区分开以前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在互化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互化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转化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3、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当我们提起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教案也是老师教学活动的依据,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子的?本站收集了《今日教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范例》,供您参考。
教学内容:
复习分数应用题
复习要求:
学生熟练地掌握分数三种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和解题规律,并能熟练地掌握。
复习步骤:
一、基本训练
1、下面的生句话中,哪个量为单位“1”,另一个量相当于单位“1”的几分之几?
(1) 实际用电量是计划的 。
(计划用电量是单位“1”,实际用电量相当于计划用电量的 )
(2)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用 。
(第一次用量是单位“1”,第二次用量比第一次多的部分是第一次的 )
(3)一本书看了 。(一本书的'总页数为单位“1”,已经看的页数相当于这本书的 。)
(4)一桶油,用了一部分后还剩下这桶油的 。(一桶油为单位“1”,用去后剩下的油的 。)
(5)一根木料,截去一段后又截去余下的 。(一根木料第一次截去后余下部分为单位“1”,第二次又截去的木料相当于余下部分的 )
2、说出线段图图意后再列式。
求150的 是多少,算式是150×
求150的(1- )是多少,算式是150×(1- )
求一个数的 是150,这个数是多少?算式是150÷
一个数的(1+ )是150,这个数是多少?算式是150÷(1+ )
二、复习分数应用题
1、解答下列三道题。
课本第118页总复习第3、4、5题的。
2、学生解答后教师提问:
(1) 这三道题都是什么应用题?
(2)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
(3)这三种应用题在应用题结构上有什么规律?在解题上有什么规律?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3、小结:
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要抓住题目中的问题部分进行判断,找出谁是另一个数,谁是一个数。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种分数应用题都要先判断谁是单位“1”。再确定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答,解答时还要注意题目中的数量与分率是否对应。
4、练习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自行车厂今年生产女式自行车7200辆
(2)相当于去年产量的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3)比去年少生产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4)去年产量是今年的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5)比去年多生产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6)去年比今年少生产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7)去年比今年多生产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提问:第3、5、6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为什么第3题右以直接乘,而5、6两题不能直接乘?
为什么第1、2、4题用除法计算?
为什么第1题可以直接除,而2、4两题不能直接除
小结:
这6道题都是求“去年生产多少辆自行车”,但由于各题中所给的数量和分率不一样,单位“1”对应情况也不一样,所以解题方法,列式也不一样,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认真审题,根据具体题目,准确判断单位“1”,找准对应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式。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七3----8题。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都要着手准备教案课件。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工作,才能很好地达成要求的教学目标设计。其他人的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25教案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复习内容:
简便算法
复习目的:
能够利用运算定律是计算简便。
复习过程:
一、复习运算定律
1、乘法结合律:(ab)c=a(bc)
2、乘法交换律:ab=ba
3、乘法分配律:(a+b)c=ac+bc
4、加法交换律:a+b=b+a
5、加法结合律:(a+b)+c=a+(b+c)
二、复习简便运算:
1、出示题目
+ + +
× + ×
0.8×4×1.25×2.5
组织学生讨论:每题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应用哪一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的。
三、基本练习
1、下面各题怎样简便怎样算。
+ + + × ×
2- - × + ×
2、怎样简便怎样算
4.18×3.8+4.18×5.2+4.18
16÷4+23× +
四、小结:
解题前要认真观察题目的特点,包括数字特点和运算符号特点,进行简便计算。
我相信大家都接触过教案,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高质量的教案对孩子的成长有促进作用,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教案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范本》,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活动目标:
1.体验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排列顺序。
2.大胆地用语言表述排列的结果。
活动准备:
1.事先联系好一个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幼儿园配合幼儿活动。(也可利用图片的方式)
2.《幼儿画册》(第三册P7)。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活动。
师:你家里有几口人?爸爸、妈妈和宝宝一样高吗?
2.游戏:比高矮。
爸爸、妈妈和宝宝比高矮。提问:爸爸、妈妈、宝宝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引导幼儿学说“高的、矮的、最矮的”。
请小朋友按照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顺序给三个人排队。
换一个宝宝再次与爸爸妈妈比高矮。
幼儿做相关练习。
请幼儿翻开《幼儿画册》,仔细观察图中小动物的高矮,然后看清排列的标记,从不干胶纸上揭下小动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鼓励幼儿互相检查,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活动延伸:
提供四种高矮不一的物体,鼓励幼儿比一比,说一说。
按照惯例,老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编写教案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教案该怎么写?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内容:
教材87页例3、4和课堂活动
教学内容:
1、知道1小时有多长
2、知道1秒有多长
3、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时针走1大格是多少?分针走小格呢
2、1小时是 多少分?
3、1分你能做些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1小时是60分,那有多长?
我门一节课有多少分钟》课间休息多久?有多少分钟了?那在休息10分钟就是60分,也就是1时
1小时能做些什么你知道吗?
学生举例
学生看书
2、教学例4
你的脉搏1分钟跳多少次?那条一次是多少时间?
有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吗?
那1秒有多长?
学生回答
观察钟面,认识秒针,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那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
观察秒针走一圈后分针走了多少
得出1分=60秒
三、课堂活动
1、10秒你能 派多少个球?
学生活动
2、完成4题
课后记:
主讲:于x
一、学习内容:
1、江苏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44~45页“分一分(二)”
二、学情分析:
1、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初步的感知了平均分的简单方法。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操作,用不同的方法将一些物体按指定的要求进行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具体方法。
三、学习目标:
1、我能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我能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知道每份是多少。
四、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同学回答平均分概念)
回顾旧知:(出示幻灯片)(1)、说一说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为什么?
(2)、填空:8朵花每4朵一份,分成()份。
18颗星,每份6颗,分成()份。
3、新课:
(1)、创设情境:今天猴妈妈上山摘桃,看它一共摘了几个桃?(教师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说出: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得几个?(教师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学生小组讨论,并展示分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2)、请若干个学生代表到板前展示自己分的过程,并说一说。下面同学注意观察。
(i)、一个一个地分
(ii)、两个两个地分
(iii)、四个一起分
(iv)、先一个一个分再三个一起分
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让学生体会四种不同分法,(帮助学生理解)
归纳:不管怎样分,每次分得结果一样多。
小结: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个。
同学们不用摆能得出结果吗?谁知道?(学生答二四得八)
教师表扬用此方法更快捷。注意:只有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一样多。
例: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到板前展示。(同时提倡学生用乘法口诀)
4、试一试
把12跟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平均分成3份、4份呢?先分一分,再说一说。
想想做做
(1)、先分一分,再填空。
6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个。
(2)、9颗白菜,平均放在3个框里,每框放()颗。
(3)、8根萝卜,平均分给4只兔,每只兔分得()根。
(4)、10个菠萝,平均分给5只松鼠,每只松鼠分得()个。
(5)、15个,能平均分成几份?先分一分,再说一说。
思考:用8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找到不同
拼法吗?
5、小结:这节课你们收获了什么?
6、布置作业:练习八1题。
一名优秀的教师肯定有一份准备充分的教案,编写教案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自己的教案如何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 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2、 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和表述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情感体验,感受到探索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的带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
1、我们已学过了哪些分数加减法?(板书:分数加减法)
(学生回答:同分母加减法,异分母加减法,1减真分数)
2、根据你的学习经验想一想:接下去我们还会研究哪些分数加减法?
(学生叙述,教师调控)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加减法,异分母加减法。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带分数的加减法。(补充课题:带分数加减法)
二、研究算法,探索算理
1、 你能举几个带分数吗?这几个数能组成哪些加减法算式?
(学生举例,教师板演,注意分类。黑板上应有一道同分母的加法、一道同分母减法、一道异分母加法、与一道异分母减法)
2、请大家从这四题中选一道加法与一道减法进行计算,边算边思考下列两个问题
(1)是怎样计算带分数加减法的?
(2)能找到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教师巡视,让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3、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哪种方法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让学生说清楚算法与算理,对板演的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得出优化的方法;注意发现有没有将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的方法出现,如有的话,也可集体认识、辨析一下这样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这个提倡和促进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环节,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小组活动中虚心的倾听别人的学习经验中有了针对自己针对不同学习内容的不同的收获,而教师充分参与活动,做活动中学生们的支持者、参与者。
4、 那么你觉得带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进行计算呢?
(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数合并起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巩固算理,熟练算法
1、计算。
2、生活应用。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概念,发现和弥补教学中的遗漏和不足,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四、小结
学了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吗?
五、课后延伸(机动)
在课前,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教案的撰写,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那么如何写一份教案?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热门教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其一,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税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授
1、阅读P122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5(课本99页)
一家大型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理解:这里的5%表示什么?(应缴纳营业税款占营业额的百分比。)
(3)要求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让学生独立完成?
4、看课本98页内容。读一读,什么是纳税?什么是税率?
三、练习
1、巩固练习:练习三十二第4题。(要点:5%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额,7%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税。)
2、依据第5题,学生各自发表意见。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37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