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尤其是新入职老师,教案课件写好了才会课堂更加生动。那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峨眉山月歌教案7篇》,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峨、羌、渝”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江行思乡思友之情。
二、学习重点
了解诗句含义,感受“月”代表的思想含义,进一步感受诗人思乡思友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诗人简介
今天,我们上课之前先来聊聊一位大家熟知的诗人——李白。
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爱游历。不信,来看看他的诗,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诗文略)
感受到什么?
(李白足迹遍布九州,去过不少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是啊,这既是李白,他时常在路上。今天,我们就来细品他的一首《峨眉山月歌》,随它去领略名山大川之美,感受旅者之思吧!
(二)初读释题,把握节奏韵味。
谁来读诗题,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描写了峨眉山月的景色)齐读诗题。
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节奏来。
正音、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三)自主探究解诗意,品读感悟入诗境。
1、勾画诗中表示地点的词,边画边想,诗人一路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峨眉山月半轮秋”看到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月”半轮;“山”高大雄伟。
同学们,有了高山相伴的月亮,你们还确信它的形状就是“半轮”吗?有没有可能是的呢?你以为是哪种?为什么?
小结:远远望去,这不就是一幅“青山吐月”的优美画面,请男生读。
再读读,这月亮还有什么特点?“亮”
从何可见?“秋”
这青山吐出的还是月亮吗?吐出的是一颗闪闪发亮的明珠啊!美吗?
全班女生一起读。
2、我们知道,这是李白初次出游,加之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致,联想一下你们出去游玩时的心情,此时的李白,心情如何?(兴奋、高兴、已被美景深深地陶醉了……)他特别期待看到更多的美景,他看到了吗?找到了吗?请用诗句回答我。“影入平羌江水流”怎么个美法?江水流动,水波荡漾之美!读月亮照在江中,随着江水流动,显得很美!师质疑:这行没有写月啊,你们怎么知道月光在江中呢?“影”指月亮的影子。读能用一个词或句子来表现这种美景吗?虽不是渔火,但月影入江,李白似乎也可以体会到“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的妙处吧!一起读。
3、看看插图,我们的诗人此时在哪呢?人在船上,船在江中,随江而下,结合插图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观察点。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行诗,随作者感受夜行江景之美吧!
4、看看你们圈画的地名,再读读诗文的三、四行,看看还有什么发生的变化?诗人除了陶醉于美景之外,心情会不会有变化呢?赶快读读后两行,感受一下。发现什么有变化?(地点发生了变化)感受到什么?(离家越来越远了)家在哪里?那高大雄伟的峨眉山也渐渐看不见了,谁来读?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诗人的一丝惆怅,还有谁读?你读出了什么?(一丝不舍、想念)离家越来越远,思念之情渐盛。女生一起读。
继续往下读,你还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想念与不舍?
“思君不见下渝州”思君,这里的“君”指谁?(亲人)他会想念亲人的什么呢?
还能见到么?为什么?
是啊,思亲不见亲,还有谁读?
除了亲人,这里的“君”还指谁?(朋友)
李白一生爱交友,与友人情谊之深,在他的诗中也可见一斑,他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那你们知道,李白最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干什么吗?“喝酒”
是啊,“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可现在呢?
他是多么想和朋友把酒言欢啊,请男生读。
5、随着船儿渐行渐远,诗人眼中的美景也渐渐被愈演愈烈的思乡之情所取代。来,请一、二组同学读一二行,三、四组同学读三四行。老师读课题,我们合作来读读这首诗,读出你的理解来。
6、同学们,随着五个地点的依次出现,诗人似乎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图。我们随着他一起欣赏美景,沉醉其中;一起思乡思友,依恋不舍;那么,我想问问同学们,作者的思念之情真的是从“夜发清溪向三峡”开始的吗?有没有同学有自己的想法?
是啊,月亮常常作为思乡的代名词。诗人行至路上,看到家乡的山月之景,思乡之意已顿然而起。这也是为什么诗文短短28个字,连用了五个地名,但诗题却取之其一,名为《峨眉山月歌》之故啊!
让我们齐读古诗,再一次感受诗人的思乡思友之情吧!
理解之后的背诵更有效率,自由背诵。
7、李白写“月”的诗句不少,也常常寄托了自己的思念之意,课下,也请同学们多读多积累。
《峨眉山月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学过的诗歌,引出本诗。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许多古诗中都会有景色的描写,诗人寄情于景,借景抒情。老师这里有一幅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幻灯片)在这幅画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李白、月亮、床······)
师:看到这些景物,可以让我们想到哪一首学习过的唐诗呢?(《静夜思》)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大家一起来背一背吧!(集体背诵)师: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思)为什么呢?(“思”字点明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思念故乡)他是借什么来表达的这种感情呢?(月亮)
师: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李白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二.层层深入,学习新课
1、自读诗文,读准,读通。
师:大家齐读诗的题目。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会描写什么景色呢?(重点抓住“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这首诗,要看准字音,字型,读通诗句。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该怎么办呢?(看课下的注释,问老师,问同桌······),读三遍到五遍。
老师巡视,纠正要求认识的字词。
检查朗读,点人读。(注意纠正,评价)【多读】
认识生字,字音,写法
师:大家读得都非常好,老师也想读一读。(范读)
师: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开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的声音最响亮,字音最准确。(男生女生比较读)
师:我们分小组再读一读,看哪一组的声音最整齐。
2、再读课文,读懂诗句。①整体感悟古诗。
师:诗人小时候随着他的父亲搬家到了四川,直到他二十五岁的时候才离开那里。这首《峨眉山月歌》就是年轻时的李白刚离开四川时的作品。
师: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大家看大屏幕,找一找在哪里?(思,月)(板书)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师:这两首诗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不是)这首诗中,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并不是只在一个地方。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 流 发 向 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师: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找完的同学举手示意。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平羌 清溪 三峡 渝州 ②逐句理解古诗,解决难理解的字词。
师:诗人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那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我们来继续欣赏。
师:齐读第一行诗,想一想诗人在这一句中写的是什么?(月,峨眉山月)它是什么样的呢?(半轮)在这里“秋”是在什么意思呢?(秋季)谁能试着解释一下这一句吗?
师:第一行诗,诗人写出了一副青山吐月的美景,第二行写的什么什么呢?齐读第二行诗,看一看诗人在这一句里写的是什么。(影——指月影。流——流动,诗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这里的月亮是有感情的,月影倒映在江水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如果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不理解“影”的再读一整句诗)这一句诗人写的是水中的月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呢?
师:前两句都在写景,一行写山月,一行写水中的倒影,第三行要告诉我们什么呢?齐读第三行诗,读完之后找同学试着翻译一下。
师:诗人晚上出发,看到了这些景色会有什么心情呢?再读第四行诗,想一想诗人是在思念什么呢?(“君”)君有哪些意思呢?(先生,朋友······)在这里,君是指什么呢?(月亮)(不理解“君”的再读第一句)对,但是这里的君如果只是指月亮,那这一句为什么不用“思月不见”呢?(这里的月亮是一种寄托,诗人借月亮寄托了对故乡,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月亮时而被两岸的高山挡着,使诗人更增添了对亲友的思念)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着,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亲友。)
⒊再整体感悟古诗
师:请大家通读全诗,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看能不能把它串起来。(点人说)师: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老师根据大家的理解,整理出了这首诗的意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看幻灯片)请大家齐声读一读。
师:我们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诗人的思念之情,那么,你能不能读出诗人的这种心情呢?(多点人读,自己读,再找人读,齐读)
师:现在,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假设我们自己是诗人,在这样的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动。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但是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和亲友。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师:找几位同学分别来读一下,看一看哪一位更有感情,读的更好。(角色读)
师:大家一起试着读一下!(齐读)
三、巩固加深,理解背诵。
师:大家读的都非常好,对作者的心情也都有自己的体会。现在,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看图片背诵一下这首诗呢?(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背诵。)全班一起看图背诵一下。
师:大家背的不错,再读一遍,然后我们一起看着这些地点,再背一背。
师:找几位同学有感情的读一读,我们再试着看着这些表示位置变化的词背一下。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自己的心里默背一下。
师:再齐读诗文,刚才哪里背得不熟的地方,重点记忆一下,看一看哪一位同学能最先熟练的记忆。
(集体背,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一下书本。会背的同学请举手,点人背。)
四、课外拓展
师:诗人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和本诗一样吗?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
2、结合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见闻积累生动形象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能联系全文,理解最后两句话的意思,感受山里孩子的成长快乐,增强对学校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能联系全文,理解最后两句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两句话的意思
教学方法:少教多学,四段六步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生字卡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学生活动
一、自主学习:预习引领,明确目标
1、读课题。比较去掉“我们的”后读有什么不同?
2、引导质疑:
A、我们的学校在哪里?
B、我们的学校美不美?
C、学生在学校里怎样学习?自主感悟读出自豪感
二、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组内交流自由读课文,并交流学习
1、自读课文,说说这个学校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再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二)分配任务,合作探究
自由练读课文,不但要注意声音,还要表情。
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坐落在————————。————,飘者歌声。————,荡着笑语。——响起,同学们“飞”进教室。山间的新笋,——,山里的孩子——,————-。根据读书情况,完成填空练习,了解课文大意。
三、展示提升:展示质疑,拓展提升
读生字
读词语
交流读书收获
1、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
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读音正确。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对了掌声送给他,有错误举手纠正。
(2)出示词语
学校铺路教室顿时春笋红旗茁壮红领巾拔地而起
要求:不但要读准确,还要读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
①指名读②评价③再指名读④齐读
(3)通过初读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四、检测反馈。观察生字,正确书写
(一)穿插练习,全面巩固。
用“铺路”和“茁壮”造句。
(二)达标检测,反馈矫正。
写生字
五、安全教育
同学们在平时不要随意去攀爬体育器械,我们要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去使用它们。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学生活动
一、自主学习:预习引领,明确目标
1、出示生字词语读一读。
学校铺路教室顿时春笋红旗茁壮红领巾拔地而起
2、全班齐读全文。读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用“顿时”“茁壮”造句。齐读文。
二、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组内交流读课文并交流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从中了解了那些情况?
(二)分配任务,合作探究
1、第一大组学生学习一、二自然段。
A、读一读,说说你从中了解了这个学校那些情况?
B、从哪些地方看出学校很美?
C、课文中没有直接提到具体的人物,但我们却能感受到哪些人在学校干什么,想象出孩子们快乐活动的情景。
2、第二大组学生学习三-五自然段。
A、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B、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第三大组学生学习六-九自然段。
A、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B、读读最后两句话,想想从哪些地方看出山里孩子成长是幸福的。
四、检测反馈。
(一)穿插练习,全面巩固。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和山里的孩子一起走进了大山里的学校,感受了他们的幸福生活。难道我们自己不幸福吗?我们也来把自己的生活说说吧吧。
(二)达标检测,反馈矫正。
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和山里的孩子一起走进了大山里的学校,感受了他们的幸福生活。难道我们自己不幸福吗?我们也来把自己的生活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吧。
审美教育,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正如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所言:“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的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因而,审美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培养目标。这里仅就《大海的歌》(六年制第六册)一课的教学,拟定出“三美”设计。
一、领会景色的美
课文的第一段(第1自然段),者出海前,在码头上看到的景色。按照由上到下(蓝天、白云→碧绿的海),由近及?眼前的……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的空间位置描绘了码头上景色的绚丽美。在讲读过程中,要让学生细心地领会,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可按如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默读感知美
首先可让学生独立默读第一段,划出描写景色的词语(蓝天、白云、碧绿的海、朝阳),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描绘一番这幅画面的色彩美。
第二步:轻语品味美
在抓住了描写景色的重点词语、对美丽的景色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可让学生放缓速度,轻声地品读这段课文,然后说出描写的顺序(由上到下,由近及远)。最后再让学生合上书,闭目想象景色美的画面,自然就会品味出码头上美丽景色的空间美。
第三步:听读领会美
在感知码头上美丽景色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听一听教师(学生也可)高水平的配音朗读(可配用有关歌颂海上风光的乐曲),使学生在情境和氛围中领会出码头上的画面的绚丽,进一步深入理解景色的美。
二、体验景物的美
作者登上一艘海轮,在驾驶室里t望,看到了海港里壮丽的景物。在讲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很好地体验,受到美的感染。可按以下三步操作。
第一步:领读揣摩美
在讲读第二段(第2自然段)的时候,可找一名朗读能力较高的学生领读。并令其在听和读的过程中,认真地揣摩海港里的景物美,同时找出有关的重点词语(吊车有如密林――多的美,海轮有如卫队――神圣的美),然后说出这些词语的意思(比喻意)。
第二步:齐读体验美
在抓住了本段课文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可让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作者观察海港里景物的顺序(登上海轮→到驾驶室t望→驶出海港→驶进大海),是按事物发展的经过来叙述的。让学生反复体验并能说出对景物美的内心感受。
第三步:背读理解美
由于第二段是重点段,文质兼美,所以要强化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教师要指背思路(我们登上一艘……海轮,马达开动了……静静地航行,船长邀我们……t望,海岸岸边……巨臂上下挥动,飘着……海轮……驶进大海)。在朗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前提下练习背诵。如此地读读背背,背背读读,读背结合,很快地就会掌握要求背诵的课文内容,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感悟景象的美
在对码头上绚丽的景色、海港里壮丽的景物有了较深刻的美的感觉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去感悟大海中奇丽的景象美。可按以下三步点拨。
第一步:朗读追寻美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和第四段(第5自然段)内容较多,着重写了奇丽的海中景象并抒发了豪迈的感情。这就有必要进行严格的朗读训练,采用“读读想想”、“读读议议”,“读读讲讲”的方法交替进行。可分三层来。
第一层(第3自然段):阳光→闪烁金光→迎着海风t望→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第二层(第4自然段):海的颜色→绿→蓝→墨蓝→极目远望→浅褐色的雾→像城堡→石油钻井船;
第三层(第5自然段):自己的钻井船→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
这样,就会收到读中思美、读中议美、读中讲美的朗读训练效果。
第二步:讲读推敲美
在讲读三、四段的过程中,可抓住两个重点句来推敲美。即:①“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引导学生去追忆第二段内容,讲出其重点句的含义(作者看到海港里壮丽的景物,心里感到欢畅,所以听到浪花飞溅的声响,就像听到了一首欢乐的歌);②“啊,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引导学生回忆第4自然段内容,讲出其重点句子的含义(作者看到了石油钻井船,这是我国石油工人开发海底石油资源的壮举,说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发展,所以,感到大海就像唱着一曲新歌)。如此地抓住重点句子,仔细地分析,就会推敲出景象美的韵味来,起到“一石击起千重浪”的讲读作用。
第三步:验读升华美
在整课文讲读结束之后,要进行一下检验性的朗读。注意要读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来。要用赞美的语气,将美学因素浸透在朗读之中,使审美情趣得到升华,让美的感受永驻心间。具体方法可有:①配乐朗读,评出优胜者;②分组赛读,评出优胜组;③同桌互读,相互借鉴。
由是而论,在《大海的歌》的中,应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巧妙安排,让学生很好地领会码头上景色的美,体验海港里景物的美,感悟大海中景象的美,切实实现“三美”的目标,使审美情趣再上一层楼。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
3.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初读古诗,尝试感悟――披文入境,领悟全诗――拓展迁移,发展能力。
教学媒体:
小黑板,彩图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3.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
5.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后迁居四川江油。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U聘为幕僚。U起兵,事败,李白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
7.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1.读前启发:《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读,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峨眉 | 山月 | 半轮秋, 影入 |平羌 | 江水流。
夜发 | 清溪 | 向三峡, 思君 | 不见 | 下渝州。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
(1)半轮;
(2)影入;
(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边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小结。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意。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亮,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到,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诗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情感。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读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唐代诗人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xx年)。李白的出生地现在尚无定论。目前学界有四种说法,蜀中说、碎叶说、条支说和长安说。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李白五岁时随家人迁涉入蜀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邮)。李白的少年时代是在蜀中度过的。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少年时代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从青年时代起李白就离家远行,开始的时候他主要在蜀中游历。他出行的路线是从绵州昌隆出发,南下成都,大约在开元九年(公元7xx年)21岁的时候,李白到达了成都,写出了《登锦城散花楼》,《白头吟》等诗篇。此后又游历了彭山、峨眉、乐山等地,给后人留下了铁杵磨成针等传说。
李白真正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是在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是年李白25岁。就在这个时候,李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1274年前的初秋,李白从清溪驿登船,顺流而下,开始了他长达近40年的人生漫游。这首短小的绝句,28个字,嵌入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也是仅见的。四句入地名五,古今目为绝唱。表现出李白的诗在青年时代已经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那么,李白所说的地名都在哪呢?峨眉山即现在的峨眉山,现在有峨眉山市。平羌江即现在的青衣江。源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入岷江。清溪在现四川楗为县境内。渝州即现在的重庆市。还有三峡。
提起三峡人们普遍认为是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现在很多出版物上关于这首诗的注解,也是认为是长江三峡。但是认真想一想,清溪至重庆水路大约600公里,重庆至三峡还有近600公里。李白不可能到了三峡,见不到他的朋友再返回渝州。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不是下渝州了,而应是逆流上渝州了!其实,从清溪出发,沿江而下在乐山境内还有三个江峡,即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按全诗所描写的地形,李白所说的应该是乐山三峡,而不是长江三峡。这样来理解李白的诗句就顺理成章了。
关于思君句,有人认为君是指峨眉山月。思君不见是指从清溪到渝州的路上,因月亮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不能见到,所以思念。我认为这首诗应该是李白写给友人的,思君句应是指朋友。初秋的夜晚,李白从峨眉山东北的平羌江岸边的清溪驿出发,路过了黎头、背峨、平羌三峡到乐山一带探访久别的朋友。可是朋友已经离开了乐山。于是李白就顺流而下直奔渝州。[
一路上,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明月相随。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李白离家远行,未免思念家乡,思念亲友,他多么希望故乡和亲友能像天边的明月一样伴随着自己呀。通过峨眉山月来寄托诗人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秋江夜行图。可谓语短情长,千古之绝唱!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峨眉山月歌》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1][2]下一页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说也奇怪,历史上曾有许多人会因我喜欢使用某一种行文方式而得绰号。骆宾王写诗文,因为喜欢用数字,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当时人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算博士”;还有的人因为在诗中连用了好几个古人的名字,就被人讥为“录鬼簿”。但是,李白在这首仅仅二十八个字的绝句中,竟连用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大家却交口称钻,不但没有人敢于取笑他在开“路程单”,有人竟以“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赞之。乾隆皇帝叹曰:“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意思是说,读起来只觉得妙不可言,但真的好在哪里,却是无从捉摸。现在看来,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五个地名依次出现,实际上就是渐次为读者展开的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所以,在艺术上硬要定出一些非遵守不可的清规戒律是不行的。
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还是让我们一句句读来吧!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间是在秋天。另外,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而月呢,只有“半轮”,就会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第二句中的“影”指月影,而其中的“入”和“流”,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再看诗的最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李白从清溪驿上船,向三峡进发,这是两个实际的地名,虽然相距遥远,然而舟行江上,一水相连,所以,在感觉上并不觉得吃力。而对“思君不见”的“君”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说法是实有其人,是指李白在即将离开家乡时亲友。那么,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次出游时,很想再见一见蜀中的亲友,但是却未能如愿,最终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另一种解释是指“月亮”,意思是说在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的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如见故人。我以为。还是后者较为空灵更有味道。你看,在全诗中除“峨眉山月”外,几乎没有景物描写,除“思君不见”外,也不见言情,但我们读到“思君不见下渝州”时,已觉纸短情长情无限了,究其奥妙,就是因上有“峨眉山月”、下有“影入平羌”这一无处不在上下相伴的明月形象,融入了诗人因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对亲情,对友情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可及的无法割舍的情怀之中了。
上一页[1][2]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提前做足教案课件设计环节的工作,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教案推荐: 植树歌中班教学设计篇二”,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少先队植树造林歌》
教学目标:
1、以欢快、活泼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歌声,表现种树时的愉快心情及盼望小树成材的美好心愿。
2、体会连音线在歌曲中的作用。
3、用律动的方式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学习新歌体验植树造林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的在演唱时表现连音。
教材分析:此歌曲是作曲家张文纲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歌曲为C大调一段体。这首歌曲虽然只有九小节,但却完整地表达了少先队员热情欢快的植树活动。
教学过程:
一、教师讲讲植树节的由来
1、导入请学生看看老师在黑板上画的什么(小树)说说树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什么?
2、教师添画(小树哭脸)说说为什么?怎么才能让小树笑起来?
3、你知道植树节是哪一天吗?
二、新授学唱歌曲旋律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植树的歌曲(出示课题)
2、听歌曲说说歌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跟老师小声用“LA”跟唱歌曲旋律(歌曲旋律采用听唱法)学唱歌词按节奏读歌词,注意歌曲中的附点八分音符、八分休止符和连音线听教师范唱,学生学唱。
跟琴练唱歌词。歌词中唱了什么?少先队员是怎么做的'?小树听了会是怎么样的心情?
(学生给小树换上笑脸)我们应该用怎么样的心情演唱呢?(欢快活泼)教师指导学生用欢快活泼,饱满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学生对拍手唱,连音线的地方牵手唱)
3、小组、个别同学表演唱。
三、创编歌曲律动
1、学生分小组创编,表演展示。
2、教师伴奏,请学生一起来表演自己创作的小律动。
3、请一部分学生在黑板上画上自己喜爱的树林或者写下自己对小树的美好心愿。
四、小结
1、全体学生一起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教师小结
语文教学设计--峨眉道上
教案示例一
6峨眉道上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平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再根据老师提供的段落要点,划分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按段落要点划分文章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感觉怎么样呢?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爬峨眉山的感觉,《峨眉道上》
二、检查预习
1.词语解释:
葱茏:形容草木青翠茂盛的样子。
攀登:抓住东西爬上去。也比喻积极向上不畏艰险。
游览:游玩观赏景物、名胜等。【例句】我们游览了万里长城。
狭窄:课文中指山路窄小。
歇息:休息。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读音:愧(ku@)疚(ji))、葱(c#ng)茏(l$ng)。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我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听到和想到的。)
2.默读课文,看一看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看到或听到的;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想到的。
看到、听到的:(1~5自然段)、想到的:(6~7自然段。)
四、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听读的同学思考: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的?
两尺见方的石板山路的窄;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的陡坡上。山高、陡、险。
2.继续设问:这样又高、又窄、又陡、又险的山路是怎样铺成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五、作业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
2.认识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教学重点、难点
从字里行间了解峨眉山路的特点和这些路是怎样铺成的。理解铺路人是真正的英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第一段,感受山路的高、窄、陡、险。
二、理解课文2-6自然段
1.明确学习目标:
(1)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铺成的?
(2)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2.根据目标自读课文2-6自然段
(我看见几个铺路人背石板上山,多辛苦啊!我了解到铺路人不光背石板上山铺路,他们还要自己开山取石,凿成石板,从十多里外背过来,再背上山去铺路,多么不容易啊!)
3.师:游人平时空手爬山路还觉得吃力,那些铺路人竟然身背重物爬天梯,真不可思议!大家想不想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好,下面我们就人人当记者进行现场模拟采访。
记者:请问老伯,您多大年纪了?
铺路人:今年五十八岁啦。
记者:这么大年纪,你干这行多少年了?
铺路人:大约四十年了。
记者:真了不起!您背的石板有多重?
铺路人:差不多有五六十斤吧!
记者:背这么重的石板走这么陡的路,感觉怎样?
铺路人:很累。
记者:既然这么累,为什么还坚持着,一干就是四十年呢?
铺路人:说实话,游人需要路。没有路,既不安全,也不方便。当游人踩着我们铺的路上山,有说有笑的时候,我们累也高兴啊!
记者:你们的辛苦,都是为了游人,我代表游人谢谢您。
4.过渡:师:多好的铺路人啊!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来换取游人的欢乐,感到很满足、很快慰。此时,你面对他们想说些什么?
①发自内心地对铺路人说一句话。
(我敬佩您!您默默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我。您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②从文中找出作者发自内心的话,读一读,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两个特殊自然段:1、铺路?仅两个字,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意在强调作者当时惊讶、感动、赞叹的复杂心境。2、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这句话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其目的在于强调作者当时那种肃然起敬、由衷赞叹和似乎要让所有人都知晓的那种难言的激动。)
体会数量词的妙用。
(本文数量词多达14处,如一块块一块一块一块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读时要让学生品味不同结构的数量词,表达的意思不同,从而体会作者遣词用语的准确性。)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自由读课文,从内容体会思想。
2.班内交流。
(体会铺路人不怕艰难、不怕辛苦、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师小结:
铺路人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当游人沿着石板的阶梯,一边登山一边欣赏沿途的秀丽风光时,又有谁会想到那些默默无闻的铺路人呢?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同样是在赞美那些默默的为人们做出贡献的人。教学设计以设问导入,这样会比较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第一课时里,教师以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主。在第二课时里,非常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记者采访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分别扮演记者和铺路的老人,通过学生的互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一环节不仅搞活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很好地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学生在对课文情感的把握上不是抽象的,这种把抽象变为具体的教学环节对小学生的学习帮助是很大的。
教案示例二
6峨眉道上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平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感觉过爬山的辛苦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峨眉道上》(板书)讲的就是著名作家玛拉沁夫在登峨眉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检查预习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愧疚、葱茏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我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听到和想到的。)
4.默读课文,看一看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看到或听到的;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想到的。
5.小组内交换意见。
6.班内汇报交流。
看到、听到的:(1~5自然段)、想到的:(6~7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的呢?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写、勾画。
2.班内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两尺见方的石板体会山路的窄;抓住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的陡坡上。体会其高、陡、险。)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描述,想象峨眉山路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
4.师设疑激趣
这样又高、又窄、又陡、又险的山路是怎样铺成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四)课堂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文中的生字、生词。重点强调竖下面不要写成土;葱不要丢一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提起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怎样才能写好教案?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热门教案】 卖炭翁教学设计篇二,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点
目标2
三、教学难点
目标3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首唐诗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首。在大唐,发展机会最好的地方,不是江浙沪,也不是北上广,而是长安和洛阳。在1221年前,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来到长安,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
(白居易16岁求达故事,涉及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
故事中的少年你知道谁吗?(对,白居易)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大师的《卖炭翁》,一起感受下大唐的世态冷暖。
(二)白居易个人经历及其写作背景
白居易(772新郑———846洛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虽生于官宦之家,却从小过着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白居易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聆听过无数灾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马乱中饱尝家贫多故、飘零无助的苦痛,由此,他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凭借1%的天赋和99%的汗水,白居易活跃在中唐政坛,官至左拾遗。当时的中唐政坛,最大的毒瘤莫过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白居易一上任就对这些霍乱朝纲的权豪重臣们进行了尖锐抨击,白居易敏锐地觉察到眼下正是实现自己“为民代言”的绝佳时机,于是日吟夜唱,将继承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新乐府运动推向了最高潮。
这期间,传唱最广的作品就是讽喻诗《卖炭翁》
(三)题解
“苦宫市也”,即苦于宫市。唐德宗时期,公众所用之需,不再经官府承办,而是由宦官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宦官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等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此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四)初读正音
鬓、辗、辙、骑、敕、叱、将、系
(五)再读明义
1、围绕“炭”字,作者怎样展开行文思路?
烧炭——卖炭——夺炭
2、诗中施动的两个人物是谁?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3、作者对这两类人都进行了哪些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人物描写的五种类型(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卖炭翁: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贫苦的劳动人民)
宫使: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趾高气扬的宦官爪牙)
4、两种形象出现在一个画面中,凸显了怎样的主题?
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
鞭挞与抨击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
讽刺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写法探究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七)延读拓展(补充诗词借用秒懂视频讲解)
再读这首诗,一种抑郁之气于胸腔吐而不快,全诗浅显易懂,字字泣血。而这样的诗篇白居易不是一首两首,而是一下子就向权豪们砸了几十首。
讽刺战争残酷,人民为避免埋骨他乡不惜自残身躯的《新丰折臂翁》: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揭露宦官骄奢淫逸,大肆铺张,而民间却正在发生“人食人”惨剧的《轻肥》: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借田舍翁之口道出阶级对立,贫富不均的《买花》: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而最令人钦佩的是,在《杜陵叟》一篇中老白同学连皇帝也没放过: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意思就是说皇帝下诏免收灾区赋税的时候,十家有九家已经交完了,白白让假仁假义的皇帝占了个好名声!
白居易用一生的才华在践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读白居易的诗,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家国的那份忧、对百姓的那份怜、对时代的那份无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唐盛世,莺歌燕舞、歌舞升平的是达官贵人的作威作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是下层人民的饥寒交迫。当历史的车轮辗转到今天,我们看着这一张张笑脸,不禁感叹:生在这样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
(展示幸福老人图片)
(八)有感而发:小创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
(九)结束语
感谢历史,让我们生在这样的时代,国兴民悦,岁月静好。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愿我们梦若猛虎,心有蔷薇,感在心,动在行,不辜负这个时代!
(十)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烧炭——卖炭——抢炭
卖炭翁宫使
外貌描写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对比
同情抨击讽刺揭露
《峨眉道上》教学设计之一
一、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教材第八册第6课《峨眉道上》。通过作者在游峨眉山途中的见闻和由此引起的感想,赞美了峨眉山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教育学生要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这篇课文语言简洁,感情充沛是运用从内容中感情充沛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
二、学习者分析:
四年级学生处在向高年级过渡阶段,应该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班级学生能独立预习课文内容。以及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查资料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相关知识。另外学生的小组合作比较好,课外知识比较丰富。
三、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学习好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思想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这些教师在授课中无不潜移默化渗透着思想教育。
同时,语文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己、合作、探究的自学学习方式的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根据新课程理念及班级学生情况,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是。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掌握平坦等词语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依据本课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搜集相关图片资料,重点以自主、合作的方式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收获。深入探究作者如何对铺路人感情的真实流露,设计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
(二)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自主学习理解课文(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
2、小组学习的交流学习收获(交流已获得的知识,讨论遇到的疑难问题,互相启发)。
3、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4、体会感情(创设情境:假如你现在就在峨眉道上遇到了铺路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给学生有创意表达的机会,也可以引导学生按课文顺序提问题、解决问题)
5、资料展示
(三)课文小结
五、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改革目标倡导学生互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本节课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学会自己找路,走路。特别是对铺路人的敬佩而引发对无名英雄的赞美,学生更是直抒胸怀、热情讴歌。此时,老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从而体会到铺路人默默奉献的精神。从这节课我也感到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学素养还需进一步提高。
峨眉道上*语文教学设计
教案示例一
6峨眉道上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平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再根据老师提供的段落要点,划分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按段落要点划分文章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感觉怎么样呢?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爬峨眉山的感觉,《峨眉道上》
二、检查预习
1.词语解释:
葱茏:形容草木青翠茂盛的样子。
攀登:抓住东西爬上去。也比喻积极向上不畏艰险。
游览:游玩观赏景物、名胜等。【例句】我们游览了万里长城。
狭窄:课文中指山路窄小。
歇息:休息。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读音:愧(ku@)疚(ji))、葱(c#ng)茏(l$ng)。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我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听到和想到的。)
2.默读课文,看一看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看到或听到的;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想到的。
看到、听到的:(1~5自然段)、想到的:(6~7自然段。)
四、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听读的同学思考: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的?
两尺见方的石板山路的窄;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的陡坡上。山高、陡、险。
2.继续设问:这样又高、又窄、又陡、又险的山路是怎样铺成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五、作业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
2.认识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教学重点、难点
从字里行间了解峨眉山路的特点和这些路是怎样铺成的。理解铺路人是真正的英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第一段,感受山路的高、窄、陡、险。
二、理解课文2-6自然段
1.明确学习目标:
(1)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铺成的?
(2)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2.根据目标自读课文2-6自然段
(我看见几个铺路人背石板上山,多辛苦啊!我了解到铺路人不光背石板上山铺路,他们还要自己开山取石,凿成石板,从十多里外背过来,再背上山去铺路,多么不容易啊!)
3.师:游人平时空手爬山路还觉得吃力,那些铺路人竟然身背重物爬天梯,真不可思议!大家想不想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好,下面我们就人人当记者进行现场模拟采访。
记者:请问老伯,您多大年纪了?
铺路人:今年五十八岁啦。
记者:这么大年纪,你干这行多少年了?
铺路人:大约四十年了。
记者:真了不起!您背的石板有多重?
铺路人:差不多有五六十斤吧!
记者:背这么重的石板走这么陡的路,感觉怎样?
铺路人:很累。
记者:既然这么累,为什么还坚持着,一干就是四十年呢?
铺路人:说实话,游人需要路。没有路,既不安全,也不方便。当游人踩着我们铺的路上山,有说有笑的时候,我们累也高兴啊!
记者:你们的辛苦,都是为了游人,我代表游人谢谢您。
4.过渡:师:多好的铺路人啊!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来换取游人的欢乐,感到很满足、很快慰。此时,你面对他们想说些什么?
①发自内心地对铺路人说一句话。
(我敬佩您!您默默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我。您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②从文中找出作者发自内心的话,读一读,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两个特殊自然段:1、铺路?仅两个字,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意在强调作者当时惊讶、感动、赞叹的复杂心境。2、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这句话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其目的在于强调作者当时那种肃然起敬、由衷赞叹和似乎要让所有人都知晓的那种难言的激动。)
体会数量词的妙用。
(本文数量词多达14处,如一块块一块一块一块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读时要让学生品味不同结构的数量词,表达的意思不同,从而体会作者遣词用语的准确性。)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自由读课文,从内容体会思想。
2.班内交流。
(体会铺路人不怕艰难、不怕辛苦、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师小结:
铺路人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当游人沿着石板的阶梯,一边登山一边欣赏沿途的秀丽风光时,又有谁会想到那些默默无闻的铺路人呢?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同样是在赞美那些默默的为人们做出贡献的人。教学设计以设问导入,这样会比较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第一课时里,教师以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主。在第二课时里,非常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记者采访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分别扮演记者和铺路的老人,通过学生的互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一环节不仅搞活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很好地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学生在对课文情感的把握上不是抽象的,这种把抽象变为具体的教学环节对小学生的学习帮助是很大的。
按照惯例,老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本站收集了《【热门教案】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设计之二》,供您参考。
【课型】
自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感知内容。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1、理清思路,感知内容。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在分析课文时要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知内容。
【媒体选用】
多媒体课件。
【课时】
一课时。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李汉荣
一、朋友
二、作者得到的启示:
三、作者表达出的感情:
【教学流程设计】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根据情境,进入本课学习。过程一 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需要掌握字音字形的字。
2、需掌握字意的词。
1、同学讨论交流字音。
2、解释字意。
过程二 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这些朋友,分别有哪些特点?作者分别从山中的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
3、作者从这些朋友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朗读课文,作好笔记,和同学讨论后得出作者要访的自然景物。
2、认真思考和同学讨论,归纳。
3、得到出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搬弄是非;愉快的投身于工作和生活。表达了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亲切的感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过程三 深入研读课文: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丰富新奇的想象,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感到亲切,容易被打动。小结 作业
教学目标:
1、运用活泼欢快的歌声演唱歌曲《你早》,能通过歌唱活动感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习惯。
2、通过学唱歌曲《上学歌》,培养学生听音乐与唱歌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指导学生能自编简单的动作,表现《上学歌》活泼愉快的情绪。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并感受到歌曲愉快的情绪,能通过演唱表现出歌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
感受乐曲情绪,能自编动作表现出音乐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开始上课(欢迎小朋友们来到快乐的乐世界)
二、发声练习《动物说话》
1、集体齐唱歌曲,要求小朋友们能用活泼欢快的歌声表现歌曲情绪。(为了突出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可指导学生加快节奏练习。)
2、师生接唱游戏,老师唱“小鸡说话”这一小节,小朋友接小动物的声音,初步培养学生自然接唱的能力。
三、复习巩固歌曲《你早》
引导学生分角色运用活泼、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1、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回忆歌词,齐唱歌曲。
2、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学生的唱歌姿态,发音方法等。
3、老师向学生讲解唱歌时的要求:手平放在腿上,两脚平放在地上,歌唱时不要乱动,背要挺直,这样才能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来。音乐书要轻拿轻放,要爱护音乐书这个朋友。
4、请学生讲讲:还能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演唱
四、新授歌曲《上学歌》
1、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大家都背着书包来上学,你们心情怎么样?你是怎样度过快乐的一天的?你都做了哪些事情?
师:接下来,我们来听一首歌曲《快乐的一天》,看看是不是和你做了一样的事情。”
2、初听歌曲,感知歌曲旋律。
提问:听了这首歌曲,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会想到哪些快乐的事情?
3、学唱《上学歌》
a、欣赏歌曲录音,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b、教师范唱歌曲,请学生仔细聆听:歌曲里唱了什么?
c、请学生跟琴用“lu”模唱歌曲旋律。
d、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注意咬字要清楚。
e、跟琴模唱歌曲,注意情绪,要活泼欢快。
f、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中速、充满朝气地演唱。
“太阳天空照,花儿对我笑,”连贯舒展
“小鸟说:早早早”轻松、亲切、富有弹性
“我去上学校……爱劳动”情绪饱满、富有激情、
节奏明快。
“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坚实有力,表现出决心
注意以上几点,教师范唱后,学生练唱。
g、请同学根据歌词给歌曲编一些简单的动作进行歌表演,
五、教师小结、下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上学歌”,也欣赏了“快乐的一天”,小朋友们有什么收获?
(好好学习;长大立功劳;养成良好习惯;热爱学习等)
希望小朋友们今后像歌曲唱的那样好好学习,快乐地茁壮成长。
我相信大家都接触过教案,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高质量的教案对孩子的成长有促进作用,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实用教案:礼貌歌教学设计(经典版)》,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活动设计背景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视为掌上明珠,任性是孩子们共同的特征,不会宽容,自私自利,日常生活中缺少礼貌方面的教育,据此,我选择《礼貌歌》,想通过教学让孩子们了解到礼貌的重要性,同时也让他们知道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只有有礼貌人和人之间才会跟融洽的相处。
活动目标
1、学习礼貌用语:“你好”、“再见”,并在老师的提醒下会正确使用。
2、熟悉歌曲,初步培养幼儿节奏感,学习按节奏拍手。根据歌曲内容进行简单的歌表演。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按节奏拍手,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难点:根据儿歌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
在活动室一角布置一个熊猫的家,并请一名老师戴上熊猫头饰扮演熊猫。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通过讲述故事《有礼貌的小白兔》,启发幼儿学习故事中的“你好”、“再见”等礼貌用语,引起幼儿兴趣。
师:“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名字叫什么?”“你们为什么喜欢小白兔呀?”“因为小白兔有礼貌,所以大家都喜欢它!”
二、教学过程
1、熟悉歌曲《礼貌歌》,并学会按节奏拍手,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师:“老师把刚才的故事编成了一首歌曲,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请小朋友跟着音乐来拍手。”
2、根据歌曲内容配上简单表演动作,让幼儿熟悉歌词内容。
唱“你好,你好,亲爱的朋友,我们一起,快乐无比”时,左右手握拳在胸前,大拇指相向,按节奏两个大拇指互相点一点。
唱“再见,再见,亲爱的朋友,我们将再见”时,左右手握拳在胸前相对,两个大拇指互相弯曲,作点头状。
3、通过游戏,让幼儿掌握“你好”、“再见”礼貌用语的正确用法。
师:“我们去熊猫家作客吧!”“到了熊猫家我们怎么说?”“我们一起来表演《礼貌歌》给熊猫看吧!”“我们该回家了,跟熊猫说什么?”
附故事:
有一天,小白兔到熊猫家去作客,小白兔说:“你好”熊猫请小白兔吃萝卜,小白兔说:“谢谢!”于是,小白兔和熊猫在一起高高兴兴地搭积木,做游戏。小白兔要回家了,熊猫拉拉小白兔的手说:“我喜欢和你作朋友!”小白兔向小熊猫招招手说:“再见!”就回家了!
附歌曲:1=c4/4《礼貌歌》编曲:岑肖5 3 5 3|1 2 2 3 1|3 3 5 5—|3 1 2 2—|你好你好亲爱的朋友我们一起快乐无比5 3 5 3|1 2 2 3 1|5 4 3 2|1 — — —||再见再见亲爱的朋友我们将再见
结束部分:小朋友们让我们都来做有礼貌的好孩子吧,教学结束。
活动延伸:判断图片中做法的对与错
活动反思:
整节活动幼儿学习歌曲的兴趣较高,声音都很宏亮。通过这节活动幼儿不仅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同时幼儿也学会了相互之间的宽容,才能给大家带来快乐。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53372.html
上一篇:课件精选: 松鼠教学思考wps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