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小学教案

认识=;> 教案精选

时间:2022-02-09 三国演义之<手不释卷>读后感 认识a教案

(四)认识=、>、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

2、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二、导入:

故事:第三天,小兔子们又去采蘑菇了,今天的蘑菇比较少了,他们才采到四朵蘑菇,他们回到家,准备吃了,(出示:四只兔子和四朵蘑菇一一对应。“=”兔子和蘑菇的数量一样多。)这时兔妈妈回来了,有五只兔子了,只有五朵蘑菇,妈妈没得吃怎么办?(兔子比蘑菇多了一个。“﹥”)老大和老二想平时妈妈那么辛苦,应该让妈妈吃,所以老大和老二就偷的走掉了。(这时兔子的数量比蘑菇少,“)”)出示:=、〉、﹤

三、教学过程:

1、教学“=”①一个对一个比,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呢?

②教师示范写法“=”。

③学生操作,摆几个○对应摆同样多△。

2、教学“>”

①从图中让学生看出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几比几多?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叫大于号,5>3,读作5大于3。

②讲评书写。

③用同样的方法教学“<”。

④小结。

3、巩固强化:做一做:1—3题,相对应的一课一练。

教后记:1通过小白兔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

2通过记儿歌的方法使学生区分清楚大于号、小于号的方向。

3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于大于号、小于号还不太能区分。主要是方向性的错误。

jk251.cOm扩展阅读

认识线段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三、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四、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五、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7、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认识分数 教案精选


第八单元:认识分数课题:认识分数教学内容: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几、练习教学要求: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比较熟练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2、使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份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这类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3、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一、教学例题1、(出示题图)引导学生看图。提问: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你是怎么想的呢?讨论:这盘桃该怎么分?每只小猴分得这样的几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2、上个学期我们认识的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呢?(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3、想一想如果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相机提问:把这盘桃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几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2个桃是4个桃的几分之几?二、想想做做1、你能填一填,说一说吗?(上面一排题目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1个的情况,第二排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几个的情况。)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2、先填写,然后交流。把12个小方块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的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占这12个小方块的几分之几。3、先分一分,说说每份是几个,再涂一涂。4、集体拿一拿这堆小棒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自由拿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交流。5、计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第二课时(解决实际问题)一、教学例题1、出示题图引导学生看图。2、研究讨论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小结:把这盘的4个桃平均分成4份,看一份是多少,可以用4除以4等于1个的算式求出结果。3、试一试这盘桃的二分之一是几个?你是怎么想的?你想怎么列式?二、想想做做1、请学生先分一分,再填写。让学生体会到12的三分之一和12的四分之一结果是不一样的。2、学生先做一做,说一说感受:同样是二分之一,8的二分之一和12的二分之一是不一样的。3、独立完成。4、学生直接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5、独立完成。6、思考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第三、四课时(认识几分之几)一、教学例题1、引导看图出示题图,引导学生看图:你看到了什么?要求这个问题,该怎么想?(小组讨论)2、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3、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几。4、想一想先用学具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一听。把10个萝卜平均分成5份,3只兔分得这样的3份,即这些萝卜的五分之三。二、想想做做1、仔细看图,说说可以把几个看成1份?进一步体会到: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2、说一说总数是多少,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分之几?3、思考:平均分成了几个?每份是几个?应该把这样的几份涂色?4、拿出这堆小棒的三分之二和四分之三,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5、举例说明是怎么计算的?6、独立练习。练习后让学生说说,各涂了几个小方块,为什么要这样涂。7-10题是有联系的4大题。7、看线段填分数你是怎么填的?为什么这么填?体会分数与“1”、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的联系。8.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十分之几?3厘米和7厘米呢?你是怎么想的?9.看着图,说一说1角是1元的十分之几?5角和8角呢?10、直接填写。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11、做游戏:填一填,全班交流。第五课时解决实际问题一、教学例题1、引导题图出示题图,引导看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2、讨论要知道分给它们多少个,该怎么想?(一)我用圆片分一分。(二)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给小兔3份。所以是9个。谁能来列式呢?12÷4=3(个)3×3=9(个)3、小结: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给小兔3份,就是9个。二、想想做做1、先分一分,在和同学说说可以怎样算。让学生根据“几分之几”的含义,在每幅图中用虚线分一分,说说分成几份,每份几个?要求的分数分别是几个?2、先说说每次拿出多少个,在列式计算。让学生操作:把摆出的圆片平均分成4份,拿出其中的3份。说说该怎么列式?第二小题如上处理。让学生比较:虽然两次都拿出了总数的四分之三,但由于每次摆出的总数不同,所以拿出的结果也不同。3、引导学生:用去了五分之二,就是用去了这箱肥皂(50块)的五分之二。4、引导学生:六分之一、三分之二都是把24人看作一个整体。5、让学生按要求操作后,根据结果口答交流。第六-七课时练习四一、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里的涂色部分吗?你是怎么做的?你是怎么想的?请学生先独立做,再交流。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份?二、在每个图里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标是它上面的分数。先分一分,再涂一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涂了几个?三、6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角是几分之几元?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把1米怎么平均分,6分米是其中的几份?把1元怎么分?4角是其中的几份?四.你能用几分之几说一句话吗?让学生充分用分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受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五、先读题,再讨论:你是怎么想的?六、这是一组对比题,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讨论这两题的异同。第一小题:把36棵树平均分成4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第二小题:求36棵的四分之一是多少棵的实际问题。但方法也是把36平均分成4份,求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让学生体会:这两题在解题方法上是一样的。七、让学生自己先独立解决问题。请你来说说这两题的区别和联系吗?第一小题是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后一个问题是平均分成几份得出一份是多少后,再求这样的几份是多少。八、你能在钟面上画出时钟的位置吗?想一想:12时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小时?那时针应该走到了几呢?你是怎么算的?九、先折一折,再说一说。让学生折一折,然后把纸打开,数数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并填在表里。然后观察表后,在小组里讨论。十、思考题:这道题目已知什么?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6只是其中的几份?那每份是几只呢?一共有这样的几份?你会列式了吗?十一、你知道吗?读一读,做一做。板书:教学心得:

认识厘米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小明从家里走到学校要走一百步,小明的爸爸却只要六十步,这可能吗?为什么呢?

2.请小朋友们用你的铅笔、文具盒,或者手来量一量自己的课桌,量好之后把你的结果告诉我。

3.大家说的都对,但是为什么我们得到的数不一样呢,难道我们的桌子不是一样大?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

二、合作探究

1.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学习用我们的学生尺来量长度,平常大家都会用到尺子,但是你认真观察过它吗?现在请你仔细观察你的尺子,然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些什么。

2.我们来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也可以写作cm。

3.在你的尺子上0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拿出你的两个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4.找一找,在你的周围,有没有1厘米长的物体?

5.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2厘米?

6.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3厘米长?5厘米长?还能找到其他的长度吗?

7.通过在尺子上找这些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8.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减去前面小的刻度,得到几就是几厘米。

三、巩固练习

1.书上想想做做第一题

2.想想做做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三题,男生测蓝线,女生测红线,再交流,小结:测量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近整厘米的长度可以用“大约几厘米”表示。

4.第四题,今天认识了我们的学生尺,那么你能照着书上的样子量量自己的手掌有多长吗?量完之后我们一起来比一比我们班那个小朋友的手掌最长。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长度单位厘米,回家后,请你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认识方程 教案精选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能力目标: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的活动经验。

3.情感目标: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等量关系,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初步体验方程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含义,会列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方程的思想刻画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材料纸、分类纸条

教学过程

一、认识等式

出示天平图。

1.提问:小明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揭示:像这样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3.提问:小明从天平的左边拿走了一只砝码,这时候还能用等式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那该怎样表示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二、认识方程

1.用含用未知数的式子表示质量关系

⑴提问:小明准备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如果把把这个物体放下来,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呢?怎样用式子表示这里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⑵感悟:人类能够将未知数用一定的字母表示,并且让未知数平等地参与运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播放录音:700多年前,我国数学家李冶发明了天元术,他用天元表示未知数。后来数学家们又用各种符号表示未知数。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最早用x表示未知数。这种表示方法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

⑶交流:三幅图中,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就可以怎样表示?

⑷表达:(放下物体后)为了使天平达到平衡,小明利用砝码进行了各种调整,请你也用关系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学生在学习材料纸上完成并汇报交流。

2.分类、比较,揭示方程的意义

⑴讨论分类依据

现在黑板上8个式子,你能将这些式子分分类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再讨论一下。

⑵动手操作

讨论结束后,从信封里拿出8张写着式子的纸条,按照你们的想法分一分。

⑶交流反馈

展示学生的各种分类的情况。

根据分类的标准咱们来看一看每一组式子有什么特征?

①没有未知数也不是等式;

②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

③没有未知数但是等式;

④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⑷揭示概念

指出: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提问:为什么黑板上另外三类都不叫方程?

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

3.判断深化理解

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6+x=1436-7=2960+23 708+x

50 2=25x+4 14y-28=355y=40

4.描述生活

⑴看图列方程。(图略)

⑵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题略)

通过对简单情境中等量关系的方程描述,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三、应用深化

佳钙饼干广告中的数学问题。

下载地址:

让学生经历捕捉信息、提出问题、代数表达、方程求解的全过程。

四、总结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倒数的认识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引出倒数的意义,并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2.学习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及“互为”的含义。

2.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我们知道语言文字中有些字是可以倒过来写的。

比如:吴—吞

学生举例:杏—呆。

师:数学中有没有这种情况呢?

你能把4/7倒过来写吗?

板书:4/7--(7/4)8/3--(3/8)2--(1/2)

师:你能根据分子、分母的位置关系给这几组数取个名字吗?

生:倒数。

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教学倒数的意义.

(1)5/8×1/87/15×5/76×1/21/40×5

(2)3/4×4/36/7×7/63×1/32/9×9/2

教师:“上面的两组题有什么不同?”(第一组每个算式中两个数相乘的积都不是1,

第二组每个算式中两个数相乘的积都是1.)

教师:“像第二组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教师举例说明什么叫做“互为倒数”.

3/4和4/3互为倒数,就是3/4的倒数是4/3,4/3的倒数是3/4.

教师:“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

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让学生试着说一说第二组其它3个算式中两个数的关系.说的时候,注意让

学生说出“互为倒数”,同时,让学生明确谁是谁的倒数.

教师:“谁还能举出几组两个数互为倒数的例子?”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并让学生根据倒数的意义来检验是不是正确.

三、教学例题(求倒数的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第二组算式,想想两个什么样的数就互为倒数.如果给你一个数你能找出它的倒数吗?”让学生适当讨论,并对发现的规律

进行归纳.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是互相调换位置的.

出示例题.“怎样找出的倒数呢?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找出来吗?”使学生想到只要把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是的倒数.教师板书:

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

的倒数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写.

教师接着问:“自然数5的倒数是多少?5可以看成分母是几的分数?”(可

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

“那么5的倒数怎样求?”(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3的倒数就是1/5.)

教师:“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倒数应该怎样求?”(一个自然数的倒数就是以

这个自然数作分母以1作分子的分数.)

接着问:“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什么数没有倒数?”(0没有倒数.)

“0为什么没有倒数?”(因为0不能作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

教师:“请大家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让学生多说一说,教师

注意提醒学生把0排除在外.

四、课堂练习。

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4/1391/725

反思: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注意从文字中找数学的原形,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以问题为主线,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讨论解决,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学生主动的数学活动建构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认识负数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负数产生的过程、意义,对负数有初步的了解。

2、使学生会正确的读写负数。

3、能对生活中的负数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负数。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含义。

教学关键:结合具体情境,说明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说以说对温度的认识。

①可以结合天气预报。

②说一说“零下度”使什么意思,怎样表示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负数。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1

①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景图,说一说从图上你看到了那些信息?你还想知道什么?

②学生观察,自由汇报。

a、教室内的温度是16℃。

b、雪地上的温度是-16℃。

c、“℃”表示什么?

d、“16℃”和“-16℃”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e、“-”是什么符号?表示什么?

③针对上边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a在小组中说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b全体汇报交流,认知结果。

c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说明:“°”表示度,“℃”表示慑氏度,零下16℃用“-16℃”表示,“-”是负号,在这里表示比零度还低。16℃表示零上16℃。

2、教学例2

①出示银行存折数据,统一说出这些数各表示什么呢?

②以“500”和“-500”为例,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500表示存入,-500表示支出)

3、认识负数。

①联系16℃和-16℃,500和-500说一说体会。

②什么是负数?

③教学负数的读写法。

④什么是正数?

⑤关于正数前的“+”可以省略的指导,强调负数的负号不能省略。

⑥关于“0”的认识(非正也非负)

⑦你能写出几个负数吗?组内订正。

⑧指导看书,画一画,记一记。(要看课后资料)

三、巩固提高:

1、完成“做一做”

第一题,独立完成,组内订正。

第二题,介绍“海拔高度”再同桌完成。

2、练习二第一题。

边度边想边填,组内订正。

3、验收:练习二第2、3题,集体订正。

4、思考:-2○3,5○-5

四、总结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负数

例1:16℃:读作:正十六摄氏度。

-16℃:读作:负十六摄氏度。

例2、500元:存入

-500元:支出

负数表示和正数相反意义的量。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认识小数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近似数

教学内容:p.40、41例9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七第4~8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合作学习探索出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并理解为了保证近似数的精确值,近似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2、培养学生有条理、有依据地进行思考的习惯,以及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和有条理地描述学习过程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为了保证近似书的精确值,近似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昨天学了改写小数,板书:改写

说说改写的最本质的要求是什么?(大小不变)

指出在改写中主要的2个问题:(1)漏写单位名称;(2)改写好后,小数末尾的0要化简。

2、改写

分别改写成“万”和“亿”为单位的小数。

指名说说具体的方法。说“万”的时候注意末尾的0,说“亿”的时候注意位数不够的时候用0补。

二、学习新知:

1、理解“精确”:

通过预习,你知道今天要学什么?(板书:近似数)

你想到什么?(≈、四舍五入)

2、读,并写书数据: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496亿千米。

问:这是一个几位小数?

现在学习精确到整数?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百分位?分别是多少。

(1)精确到整数,你怎么理解的?结果是多少?为什么?

(2)精确到十分位,你怎么理解的?结果是多少?为什么?

(3)精确到百分位,你怎么理解的?结果是多少?为什么?

比较两个小数:1.5,1.50这后面的小数能不能也写成1.5?为什么?

指出:题中要求要精确到百分位,也就是保留两位小数,不能化简。

3、补充:0.9946

分别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注意进位问题

4、比较两个概念:改写、精确

你能说说它们的区别在那里?

达成共识:改写时大小不改变,用“=”,精确时得到的是近似数,用“≈”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指名说出近似数。指出要看清楚保留的位数。

2、练一练。

(1)求下面各小数的近似数。(略)

指名说说结果,遇到困难的加以指导。

(2)先改写成用“万人”作单位的数,再写出它们的近似数。

注意解答的顺序、联系。指名交流。

3、完成p.43的练习。

(1)第4题。写出表中各小数的近似数。

(2)第5题。身高、体重的精确。要注意精确的位数。

(3)第6题。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上下两个数对比,说说为什么一个填“=”?一个填“≈”?

(4)第7题。注意审题:“改写”。按要求完成并交流。

(5)第8题。审题,明确题目要求,规范地书写解答。交流。

四、布置作业。

圆的认识 教案精选篇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折纸活动,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2、理解同一个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设计:

(一)知识回顾

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圆?

生: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生: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圆,并且学会了画圆。

(二)自主探索

1、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

拿出一张圆形纸片。

师: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你有办法找出来吗?

小组活动:

(1)自己动手找到圆心。

(2)小组内汇报交流找圆心的过程,并说出这样做的想法。

小组汇报:

生:把圆对折,再对折就找到圆心了。

生:对折的折痕就是直径,两条直径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圆心。

2、在折纸中发现圆是对称图形

师:请同学们拿出几个圆,一起折一折吧,你发现了什么?与同伴交流。

生汇报:

生:我发现将圆对折,正好完全重合,圆是轴对称图形。

生:我发现沿着任意一条直径对折,都能完全重合。

生:我发现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就是两条半径长的和。

师:那么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是两条半径长的和。你会用字母表示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吗?

生:d=2r或r=d/2。

(三)小结

师:大家回忆一下,通过刚才的学习,咱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可以表示为d=2r或r=d/2。

(四)内化新知

1、说一说学过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生:正方形:4条

生:长方形:2条

生:等腰三角形:1条

生:等边三角形:3条

生:圆:无数条

做一做:

2、要求学生剪出书本第7页“做一做”的三幅图,沿中心点a转动,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生:我发现圆是一个很特殊的图形,旋转任意一个角度后都与原图形重合。

生:正方形只有旋转90度才能与原图形重合。

生:等边三角形旋转120度与原图形重合。

引导学生进一步操作: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正方形旋转一周,与原图形重合4次;等边三角形旋转一周与原图形重合3次;圆旋转一周与原图形重合无数次。

师:正方形旋转一周与原来的图形重合4次,看来确实是旋转90度重合一次;等边三角形旋转一周与原来的图形重合3次,证明旋转至少多少度可以重合?

生:120度。因为旋轴一周是360度,除以3就是120度。

(五)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第2题。

学生在书上填写,说出依据。

2、练一练第3题。

学生画出对称轴,集体交流。

3、练一练第4题。

学生实际测量,汇报测量结果。

4、练一练第五题

集体订正。

教学后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折、画来找出他们的关系,效果比较好

倒数的认识 教案精选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的内容及练习六的第3、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课件演示风景图片)

提问:你发现图画上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些图画都倒过来了,出现了倒影。)

老师:是啊,这些图片有了倒影,显得更加漂亮了。

在我国的文字里,也有很有趣的汉字,让我们一起找找看。

(课件演示:吴、杏)

老师:你们发现汉字的特点了吗?

(这些汉字上下交换位置以后,都成了新的汉字。)(吞、呆)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一个数是不是把它倒过来就是它的倒数呢?

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教学实施

1、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2)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全班交流,讨论“两个数”和“互为倒数”什么意思?教师可引导:语文中的“高”和“矮”是反义词,能不能说“高”是反义词?“我和你们是好朋友”能说成“我是好朋友”吗?数学中我们还学了哪些相互依存的概念?

(4)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写出的倒数: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6=的倒数是

3、教学特例,深入理解?

(1)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

(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4、巩固练习:课本24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2)汇报时有意识地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求倒数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六第2题:同桌互说倒数。

2、辨析练习:练习六第3题“判断题”。

3、开放性训练。

×()=()×=()×()

四、作业

做练习六的第1、4题。

五、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认识整亿数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课本91、92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认识个级、万级的基础上,认识亿级的数,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级数正确读写整亿数。2、学会把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3、让学生感受到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个级和万级的数,你能说说个级有哪些计数单位?万级呢?(板书)……万级个级……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写数1000,是多少?表示1个千或1000个1。后加一个0,是多少?100000呢?表示?再加?……一直写到100000000,这是多少?板书(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整亿数。板书课题:认识整亿数。二、认识计数单位1、同学们在生活中肯定也听说过“亿”这个计数单位,你对“亿”有哪些认识呢?万级前面是?亿级(板书:亿级),你能根据这两级计数单位的规律,依次说出亿级的计数单位吗?板书:…亿级万级个级…千亿百亿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计数器上拨2千万,这是?拨9千万?再加一个千万,就是10个一千万,也就是1个十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板书)。多少是十亿?百亿?千亿?谁能接着说下去?(板书)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千亿之前,还有计数单位吗?(板书:……)三、十进制计数法现在你能完成这张数位顺序表吗?出示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填写,然后交流。请你观察这张表,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说。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出示概念)四、整亿数的读写。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从媒体和报刊上看到整亿数。出示例题,读题,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这儿的数都是整亿数。1、九亿是多少?(9个亿)十七亿呢?三百七十五亿?怎么写?请你对着这张数位顺序表试着写写看。交流。(对着计数单位,一级一级写,写完后读一遍,看看对不对。)2、书上“想想做做”1对着数位顺序表先说说各有多少个亿,再读一读。3、书上“想想做做”2怎样马上判断它是几位数?你有什么好方法?请三人板演。交流。你能说说写数的方法吗?三、数的改写。1、出示例题2我国领土的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2003年全国总人口约十三亿。你能写出横线上的数吗?请你完成在作业纸上,一人上黑板板演。9600000或960万1300000000或13亿比一比,哪种方法简单?为方便读数、写数,常常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出示改写。2、老师这儿也收集了一些数据,你能把它正确读出来吗?南京的明天更美好到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净增100000000000元,达到260000000000元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00美元左右;财政收入翻一番,达40000000000元以上你能说说,怎样读数又对又快?(先分级,然后一级一级读。)演示分级,然后让学生读。其实,一般报刊上不这样写,而是把它们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请你帮助改写一下。出示改写后的数据,请大家一起读一下。读完后,你有什么体会?3、练一练。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105000035000000000请你完成在作业纸上。交流。六、练习1、想想做做3,改写在纸上。2、想想做做4,直接写在纸上。你还知道哪些与人体有关的数据。3、想想做做5,出示一枚硬币,是6克;10枚是60克,一个鸡蛋大约50克;……4、近50年里,全球人口情况如下图。先读一读下面各数,再把它们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1950年2500000000人1960年3000000000人1975年4000000000人1987年5000000000人2000年6100000000人你对这样的统计结果有什么体会?七、介绍“二进制计数法”,要求学生课后查找资料。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9815.html

上一篇:数数

下一篇:发新书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