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部编本新人教版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咕咚课堂教学实录 关于教案的范文推荐

时间:2022-02-11 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教案

20咕咚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教学重点)

师:听到咕咚的声音,小兔子吓了一跳,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他心里会很害怕。

生:(害怕)这是什么怪物啊?

生:(大声喊道)快逃啊!

生:

师:那你们有没有像小白兔一样,被吓一跳呢?

生:在家里,我正在认真地写作业,突然,书掉到了地上,吓了我一跳。

生:

师:那拔腿就跑这个词你能理解吗?

生:跑得很快(学生可能不够准确地理解这个词。)

师:(出示老鼠见猫逃跑的动画片)看

生:(笑,体会其意。)

师:你们现在知道拔腿就跑的意思了吗?谁能用该词练习说话。

生:拔腿就跑就是迈开步子拼命地跑。

生:老鼠见到猫拔腿就跑。

生:小偷看见警察拔腿就跑。

生:

师:那你们能试着看动画片读一读这段课文吗?看谁能读出小兔子惊慌、害怕的心理。

生:纷纷举手

赏析:体会和感悟都是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形成或落实的。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我启发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表演动作以及结合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来理解拔腿就跑等词语,体会小兔子那种十分惊慌、害怕的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新人教版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静夜思课堂教学实录精选


8静夜思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从生活入手,感受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

师:(指多媒体课件)小朋友,你们看,图上有一轮明月。想一想,什么时候的月亮才会这么圆,这么亮呢?

生1:元宵节的时候。

生2:中秋节的时候月亮最圆。

师:是呀,中秋节、元宵节的月亮最圆了,这些节日的晚上,我们都会与家人在一起过节。谁来说说你和家人是怎么过节的呢?

生1:中秋节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在一起一边看电视,一边吃月饼,很开心。

生2:元宵节的晚上,我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街,看兔子灯,到商店里去猜谜语,好热闹!

生3:中秋节的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回到乡下,与爷爷奶奶一起吃晚饭,看月亮,吃月饼,一家人聚在一起说说笑笑,不知有多高兴。

师:月圆之时是我们与家人团聚的日子。假如此时你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生1:我会非常想念家里的爸爸妈妈,想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生2:我会很难过的,别人都与亲人在一起,而我却孤单一人。

生3:我会怀念以前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说不定我会忍不住哭的。

师:是呀,别人团聚,自己却孤单一人,心中肯定很难受。(指图)诗人独自一人漂泊在外,此时此刻,他正站在窗前,仰望明月,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生讨论交流)

赏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出发,去感受诗人此时的心情,使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会水到渠成。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部编本新人教版端午粽课堂教学实录(教案范文精选)


10端午粽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品味课文内容,初步接触按照一定顺序描绘事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师:在了解课文内容后,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端午粽是什么样子的。

生1: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生2:学生一边读课文,教师一边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粽子的图片。

师:说一说课文中描写端午粽的外形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A.从外往里B.从里往外)

生:课文中描写端午粽是按照从外往里的顺序描写的。

师:如果我们要按照从里往外的顺序该怎么说呢?

生:粽子的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枣的外面裹着白白的糯米,最外面是青青的箬竹叶。

师:我们描绘事物的时候,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西瓜的图片。

生1:我是按照从外往里的顺序来描绘的。西瓜的外面是带有波纹图案的绿绿的皮,里面是红红的瓜肉,还有一颗颗黑色的籽镶嵌在中间。

生2:我是按照从里往外的顺序来说的。西瓜的里面是甜美多汁的肉,肉中夹杂着一颗颗黑色的籽;西瓜外面是一件绿衣裳。

师:同学们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描绘事物,将事物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赏析:本课对端午粽外形的描写是课文中的重点片段,描写端午粽外形的句子内容比较长,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确、读流利,读懂句子内容,还要更深入地挖掘不同的描写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拓展延伸,用同样的表现方式和手段来进行仿句练习。

部编本新人教版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课堂教学实录 关于教案的范文精选


18\小猴子下山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理解本文说明的道理(教学难点)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师:这一课的生字我们学过了,老师又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后都干了些什么?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读课文,然后结合插图进行交流。)

师: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了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1:(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黑板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2: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接着在黑板上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照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

生3:(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4: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5: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6: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了什么?

生7:小猴子没有追上小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这只小猴子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做事情,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呢?

(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8: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都没有预习好。

生9:我打扫卫生时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反省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赏析:教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0192.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