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数学(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规律,体会日历中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创设了一家人休息时间的情境,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探索研究的材料,后面还配有相应的练习。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可以是:
(1)让学生按要求在日历上分别标出父亲、母亲、飞飞的休息日,可以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然后进行反馈。
(2)教师提出问题:哪天父母同时休息?哪天飞飞和父亲同时休息?请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3)指导学生将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应的圆圈图中。
(4)引导学生根据父亲、母亲、飞飞的休息日集合图表示出“父母共同休息日”“母子共同休息日”“父子共同休息日”“全家共同休息日”,并交流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学奥数辅导”的影响,教师容易把这类问题的解决归结为“最小公倍数的应用”,要求学生“套规则”。这样做要求偏高、难度偏大、内容“单调”,不利于学生学习,不宜提倡,更不能作为考试要求。通常情况下,像教材上的处理,所有的小学生都能做得了,少数学生能“悟”出其中的“道理”。
利用教材提供的9月份的日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规律,这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当年9月份的日历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加框的4个数有如下规律:横向,12比11多1,19比18多1;纵向,18比11多7,19比12多7;对角,11+19=12+18=30。
请学生再换几组数进行观察,验证得出的规律。
时间与数学(二)教学目标
1、尝试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研究的过程,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年龄,从而进一步体会数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安排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小红帮助妈妈做迎客准备,怎样科学安排时间,渗透统筹的思想;第二个活动,计算一个人一个月、半年、一年至少喝多少杯水,运用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第三个活动,进行科学小实验,计算没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多少水,使学生接触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思考和探索研究。教学时,要认真组织活动,培养学生参加数学活动的研究能力,初步感受一些数学思想。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周长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长度的估计等。在编排上的特点是:
1.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几何概念,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几何知识。
2.利用活动巩固对几何概念的认识。
3.周长的概念更强调从一般性的角度引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四边形的特征,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5)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教材结构分析(思维导图)
教学注意点:
1、注意概念的形成过程。
小学生获得概念的认知心理活动过程是:“充分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概念——形成概念”。因此,在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概念时要引导学生参与概念形成的过程。我们在教学时应从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概念表象,通过分类归纳出概念特点,从而形成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概念。
2、明确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
在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白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为推导周长公式和计算周长打下铺垫,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p40第4题)
3、完善周长的概念。
教材p41呈现周长的概念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事实上,周长的概念应该包含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物体表面——平面图形的过程,进而明确周长概念应该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4、理解周长的概念。
(1)理解封闭图形。
(2)区分规则图形与不规则图形周长。(不仅仅是“直直的”图形有周长,圆形或树叶也有周长)
(3)渗透“绳测法”。
5、周长的计算。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推导。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周长概念入手,注意从学生不同的算法中进行归纳总结。
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
长方形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正方形周长=边长*4
(2)注意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学生往往会记错公式,如:长方形周长=(长+宽)*4等,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注意对比,要引导学生从周长概念入手来记住公式,不可死记硬背。
6、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p45例4、例5)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尝试让学生不用尺,你能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吗?在估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和周长的概念。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年、月、日
2、认识平年和闰年
3、认识24时记时法
单元编写意图
本单元是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钟表,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要学习年、月、日;认识星期;认识24时记时法。
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在课堂上虽然没有系统学过,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有很多经验,所以教材一开始就安排了“说一说”,意图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
24时记时法是国际上通用的记时法,它与12时记时法有对应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用24时记时法计算经过的时间更方便。
看日历教学目标
1、会看日历,认识星期。
2、能从日历中找到指定的日子。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看日历,让学生从日历中找到我国的一些重大节日,从小关注社会。教学时,要充分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说一说、找一找、练一练,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猜生日教学目标
能结合具体活动,推算出某人的生日。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猜生日是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教学时要充分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说一说、猜一猜、填一填,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淘气、笑笑和另外一个小朋友正在为智慧老人过生日,这一天是10月12日,星期日。淘气说:再过30天就是我的生日;笑笑说:我的生日在一年的倒数第三天;另外一个小朋友说:我刚过完生日,是上个月的最后一天。问题是:他们每个人的生日分别是几月几日?设计这样情境的意图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应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学会推算日期。
根据情境中提供的信息,可以知道:智慧老人的生日是10月12日,星期日;因为10月是大月,有31日,所以淘气的生日是11月12日;笑笑的生日是12月29日;另外一个小朋友的生日是9月30日。
教学时,可以请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每个学生间接地说一说自己的生日,其他同学猜他的生日是哪一天,说一说是怎样猜的。活动时可以分成多个小组同时进行,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培养数感和提高推理能力。
一天的时间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知道一天有24时,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换算。
2、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3、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安排了看电视节目预告、邮箱取信时间、阅览室开放时间、儿童作息时间表等情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24时记时法及其应用价值。教学时,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如一些公共场合,一般都要用到24时记时法,使学生认识到24时记时法简捷明了,从而激起学生学习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互换的兴趣。
首先提出问题:一天有几时?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比如:早上6时起床,12时午休,晚上6时看电视。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钟面,这期间时针正好走1圈,经过了12时。结合生活经验学生能够体验到白天大约12时,夜间大约12时。如果从夜里0时算起,时针走1圈,经过12时;再走1圈,又经过12时,一共经过24时。
整理与复习(二)教学目标
1、能自己整理这一阶段(三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2、能对这一阶段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
3、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解决与周长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4、进一步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较熟练地进行计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进一步理解与年、月、日有关的知识,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第二部分我的成长足迹,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第三部分是基本练习。教学时,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在小组或全班介绍自己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做出适当的评价,通过整理与复习,不仅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0844.html
下一篇:上册比较知识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