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三峡教案

时间:2023-09-16 三峡教案

三峡教案范例六篇。

谈到“三峡教案”那么这篇文章一定值得一读,如果您觉得本网页不错请收藏它哦。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帮助教师落实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三峡教案(篇1)

知识目标:

一、 复习巩固

1、 师导: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流淌着一条养育了无数代人的河流——长江(教师画图板书:长江)在万里长江的上游,有一段险峻的地形,那就是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板书)三峡以其秀美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著称。上节课,我们同作者一起游览了这令人向往的地方。你们还记得我们去看了三峡的.哪几个峡吗?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说,教师板书)

2、 “小导游”介绍,复习旧知

(1) 师导:通过课文的学习,三峡已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神秘的风光,雄伟的气势吸引了多少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前去一睹它的风姿啊。同学们,就让我们去做做三峡的小导游吧,向游客们去介绍三峡中最为有名的三个峡,尽情去展示它们的风光,好吗?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峡介绍,小组内交流;(可以结合课文描写和浏览网页中的相关图片)

(3) 指名上台做“小导游”,边演示边介绍;(学生做游客)

(4) 师生评价。

二、 拓展延伸,合作学习

1、 师导:恩,听了三位导游的介绍,我们仿佛已置身于那神秘的三峡,再次去感受了三峡的雄伟壮观、幽深秀丽和急流险滩。三峡又何止这些令我们魂牵梦绕呢?我们对三峡的了解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呢?下面就再请我们的小导游们做好准备了,除了三峡风光,你们还想向游客们介绍三峡的什么呢?让我们到网上去浏览一下吧。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浏览三峡相关信息,小组交流;

3、 指名上台当“小导游”继续介绍三峡,师生评价。

三、 语文活动,知识竞赛

1、 师导:观光了一天,导游们很辛苦,我们的小游客们也很辛苦,不过相信大家收获一定不小,最后就让我们一起来评选“最佳游客”,看看哪位游客今天的收获最大。

2、 屏幕出示竞赛题,学生回答,正确者可获“最佳游客”的胸章;

3、 学生回答后的题目,教师点击,屏幕出示正确答案。

四、 总结;

同学们通过上网了解了很多关于三峡的知识,它神秘的面纱正被我们轻轻揭开,三峡确实是我们心驰神往的地方,希望课下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浏览关于三峡的网站,了解三峡,关注三峡,赞美三峡。

三峡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三峡》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单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本文在第二个文言单元,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正面侧面、动静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和八年级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来疏通文意已能很好完成,但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要赏析文章,尤其是写景散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在欣赏“语言之美”环节。为了较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通过从赏析内容到写法再到意境,逐步深入,并在“语言之美”环节时举例,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领会课文内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学习正面、侧面相结合和动静相结合等描写方法。

3、通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深入学习文本后,概括出各段的景物特点,提高概括能力。

2、通过示例,能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欣赏美文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讨论、合作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共同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逐步领略文本的美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上资料,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阅读古代优秀散文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掌握作品景物描写的方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字字珠玑的精美的语言的妙处。

五、教学方法:引导、讨论

六、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与过程设计思想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三峡的风光图片。

导入:上节课我们走进了《三峡》,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背诵课文。

【揣摩文本,赏析品味】

一、在大家的背诵中,再一次把我们带入了三峡美景,回顾上节课我们概括的四幅图景,说说作者写出了三峡景物的什么特征,共同来体会文章的内容之美。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突出三峡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雄壮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群山图连绵高峻雄壮美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突出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奔放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夏水图浩大湍急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突出春冬之时三峡秀美、挺拔的清幽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春冬图清荣峻茂清幽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感受秋峡萧瑟冷清的凄婉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深秋图凄清寂静凄婉美

二、三峡如此的险峻峭拔,全文仅150多字,可谓精致短小,然而作者竟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无限风光,可谓内容丰富,笔力雄健。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作者的笔法之美吧。

描绘景物的方法很多,可从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可从动、静方面写;可从声、色、形、味方面写;可从视、听、嗅、味、触方面写;还可从高、低、远、近方面写。请以第一、三段为例,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三峡的?

学生思考后,请同学说说:

1、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教师小结并板书:正面侧面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教师小结并板书:正面动静俯视仰视

三、本文的作者郦道元是地理学家。一位地理学家却用文学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把三峡描绘的如此出神入化,其用词的精妙,实在不能不令人惊叹。那么我们以第三、四段为例,来体会本文语言的精妙吧。

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三段中“素湍绿潭”,一“素”一“绿”,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一字一景,字字珠玑,惊人赞叹。“良多趣味”中一“趣”字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第四段中“林寒涧肃”,一“寒”一“肃”已经是够凄清的了,“空谷传响”的“高猿长啸”已经够凄异了,然而啼声的“哀转久绝”更让闻者倍感寒意了。而且最后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顿然将这凄寒之境进行升华,它唱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在尽写了山光水色之后将笔触转向“猿”与“人”,从而深化文章意境,这就是作者的妙笔所在。

教师小结并板书:作者在炼字选词、情景韵味方面,实在精妙。所以余秋雨曾在自己的《三峡》中有这样的评价:他还用最省俭的字句刻画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趣凄热爱同情

四、拓展延伸

学完本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3、注重字词的锤炼。

五、课堂总结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作者的描写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同时作者的语言精练美妙且情感也蕴含其中。

六、布置作业

请融入自己的感受,把本文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七、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群山图连绵高峻雄壮美正面侧面

夏水图浩大湍急奔放美热爱

水{春冬图清荣峻茂清幽美动静俯仰--趣

深秋图凄清寂静凄婉美--凄同情

通过观看三峡美丽的风光图片,使学生在感受美丽风光的同时激发他们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峡教案(篇3)

〔教材分析〕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水经注》作为一部为《水经》作注的地理专著,其重点是“水”以及与“水”紧密相关之处,这是它与其他山水游记重要区别。本文中,作者首先干脆利落直接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再用或浓烈或淡雅的笔调,凝炼生动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丽,秋季的空灵肃杀。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山的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所以,《三峡》是一篇以“山”为首,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教学设想〕

1、运用图书馆、网络媒介等。让学生自己来查找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2、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形象的影像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自主地探寻知识。在视听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模仿运用。

〔教学目标 〕

1、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掌握生字,学会翻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进而达到快乐背诵的目的。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学会翻译,理解课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背诵的目的。

〔教学难点 〕

1、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2、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文学素养,进而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①查找有关三峡的知识、图片等。②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③朗读课文。

2、教师准备资料:①《话说长江》中关于三峡的影片剪辑。②“告别三峡”文化专题的图片、绘画等。③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1、由三峡的“峡”字破题导入  课文:峡是什么意思?注意它的偏旁和字义。(两山夹水的地方)

2、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要表现三峡,一定要抓住什么景物来表现呢?(山、水)

二、观看《话说长江》中有关三峡的一段录像,请学生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特别是画出或写出山和水的特点。

三峡教案(篇4)

1、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了解三峡及三峡工程。

3、通过与他人合作,能够进行歌表演。

三、教材分析: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为羽调式,由两个乐句构成,每一个乐段由一个乐句的衬词和两个乐句构成。歌词与旋律采用了号子常用的一字一音的词曲结合方法,节奏感很强,唱起来流畅上口。XX XX X X

X X X 0 的节奏型基本上贯穿了全曲,情绪显得高昂有力。

四、教学重点:

了解三峡及三峡工程,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五、教学难点:

1、歌曲中的变换拍的准确掌握。

2、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来进行歌表演。

六、教具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磁带、资料片、打击乐器。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第一大江的名字是什么吗?谁能向大家介绍介绍长江呢?可你们知道文明于世的三峡工程是在哪里建设的吗?

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是由巫峡、西陵峡和瞿塘峡组成的。为了更好的利用三峡的水资源为人民造福,我国几代领导人都十分关注三峡工程的开发与建设。

三峡工程能够改善航运、推动发展农村养殖业、发电、防洪、发展旅游业。

三峡工程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好处,你们想一想住在三峡附近的人们高兴吗?现在我们就来听一听三峡的小朋友对三峡工程的热爱吧!

说一说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曲向人们述说了什么?

(1)讨论用什么样的速度及情绪才能表现出三峡孩子对三峡的热爱呢?(速度:稍快,情绪:活泼欢快)

讨论怎样设计歌曲的领唱与齐唱,并演唱。

三峡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三峡工程表现了我国的繁荣富强,不仅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全国的少年儿童都热爱三峡。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的演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吧!

三峡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断句

2、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二、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三、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班交流,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

五、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六、指导写字:

“累”字,上面的田字要写得扁些。

“耀”字左边偏旁中的竖钩不要写成竖弯钩。

“昏”字上面的“氏字头”最后一笔“斜钩”要写得稍微长过下面的“日字底”的横折,这样显得美观。“

驳”字的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三峡教案(篇6)

一、教材的处理

2.教学目标:①、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②、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③、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3.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学生体会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等,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三、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写法的妙处、四背读积累文学作品这么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写一写环节主要要求学生重视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老师领着走,学生跟着走这一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字词,读准了的节奏。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3、多媒体出示练习题检查阅读效果。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

第三步、再读课文,进入文中去领略三峡的美。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总结: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 壮美

三峡的夏水:迅疾 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 秀美

三峡的秋: 凄凉 凄美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第四步、三读课文,揣摩写法的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让学生明白:我们欣赏,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的写法之妙,通过练习来提示。出示练习:

练一练

1、七百里中,两岸,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 面体现了山峦的 ,山势的 ;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 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 手法,突出水势 。

3、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 ,写“潭”用 ,写“柏”用 ,写泉用 。

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

教师进一步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我们先请4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小段,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其背、吟诵。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同学们可以在背的同时,在笔记本上作点词句赏析积累。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高峡出平湖"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布置课后练习:写一写

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 ,请同学们课后搜集后去欣赏,并用楷书或行楷抄写下来。这一环节很重要,但它的意义远不是一道练习题那么简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这道作业题,目的就在于此。

五、说教学效果

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练习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的美,能揣摩出的一两点妙处来。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和课后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三峡教案(篇7)

一、教学思路: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教读本文,首先要重视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熟读成诵中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的语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想象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并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三峡风光片,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三峡有感性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能当堂成诵。

(2)掌握“自”“至于”“则”等虚词的用法,理解“阙”“襄”“沿”“溯”“奔”“疾”“素”“绝”“属”等实词的意义,翻译重、难点句子。

(3)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说读法教学本文。

第一步,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把想象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

第三步,总结本文的写法,背诵全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欣赏三峡的独特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三、教学重点:

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像,体味作品意境。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大意。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六、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熟读成诵,准确理解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导入

1、由《早发白帝城》导入:

2、检查预习

学生交流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熟读理解,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正音:

2、解答学生不理解的字词:

1、初读课文:并让学生齐读重点字词。

2、在限定时间内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熟悉课文。

3、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

4、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5、全班讨论交流质疑。

作业: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三峡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刀砍剑劈”、“嘶鸣吼叫”、“撕咬崖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2——5自然段;

3、能仿照课文句子,赞美一个地方;

4、感受长江三峡的风光美,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三峡山奇、水急、船险的特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读并背诵2——5自然段。

1、导入课文。

2、齐读中心句。

3、欣赏三峡风光。

1、自由快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反馈。

(1)随机点拨:刀砍剑劈、笔直陡峭写出了山陡;起伏高耸、云雾缠绕写出了山高;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写出了山有模样多。

(2)指导朗读。

3、分析段落结构,明确学习方法。

(1)分析段落结构。

(2)明确学习方法。

(三)学法迁移,自学“水急”、“船险”。

1、独立或小组合作选择学习。

(1) 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三峡的“水急”或者“船险”?

(2) 思维训练。

(3) 指导朗读。

(四)再读中心句,情感升华。

1、 齐读,指名读,评比读。

2、 你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学生自由发挥。

三、积累词句,指导背诵。

1、 明确背诵方法。

2、 齐背一个自然段。

四、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1、 布置任务。(课件显示“露一手”:播音员——读出三峡的美;小画家——画出三峡的特点;导游——解说三峡风光。)

2、 学生自主训练。

1、 明确要求:仿照“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的句式去赞美一个或几个地方。(课件显示中心句)

2、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2、回家当一回导游;

3、为宣传三峡或家乡桃渚风光写几条广告语或作一首诗。

三峡教案(篇9)

《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练,思路清晰。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刚上初一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可能会有枯燥之感。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凭借多媒体,利用丰富的“三峡”声像资料,形象直观地感受三峡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凋动自己的阅读体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三峡的壮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峡》这篇课文(展示课题)。长江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自豪;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特别是三峡的景致,更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神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长江之美,美在三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郦道元,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欣赏有关三峡图片,领略三峡壮丽景色。(感受瞿塘峡的雄伟险峻,巫峡的幽深秀丽,西陵峡的滩多水险。)

本篇课文的学习分为四大板块进行:

明确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半,不见曦月;

c.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过渡:《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2、共同探究:

a.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c.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屏幕显示)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明确:

b.写山,突出山高峡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写两岸山峰连绵起伏。“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不见曦月”是从侧面映衬

三峡教案(篇10)

一、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回想上一节课的“诗”、“画”、“文”

二、同学轮流口头翻译课文

抽同学轮流进行,每人一句。实在不知怎么译的,可请同学帮忙。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加点)的含义与用法,强化识记积累。

自(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略无(毫无)阙(通“缺”)处。重岩叠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隐天蔽日,自(如果)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月。

至于夏水襄(xiāng,漫上)陵,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阻绝。或(有时)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即使)乘奔(bēn,动词作名词,指飞奔的马)御风,不以(认为,觉得)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急流的水)绿潭,回清倒影。绝巘(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冲刷)其间,清(江水清清)荣(树木苍郁)峻(山势险峻)茂(百草丰茂),良(很)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名词动用,降霜)旦,林寒涧肃(寂静),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连续)引(延长)凄异,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教师口头翻译(速度稍慢),学生再次跟译,纠正自己的误解,落实句意

翻译已经不存在问题的同学,则听老师的译句,回译成课文原句。(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学的层次不同,要求也应该体现层次性。)

在三峡的七百里地界中,江流两岸都是连绵不断的大山,连一点儿缺断的地方也没有;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住天光日影,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就被阻绝了。有时皇帝有令必须急速传达,就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即可到达江陵,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地,一日之内就到,即使是骑上快马驾起风来,也没有这样快。

三峡之内,每到春、冬两季的时候,那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打着回旋的清波,倒映在水中的山影,都十分壮观。江岸的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从高崖上垂挂下来,飞流冲荡在岩崖之间。江水清清,树木苍郁,山势险峻,百草丰茂,真是情趣无限。

而每到雨后初晴或秋霜始降的早晨,三峡中又别是一番景象。树林和山涧现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又爬上高崖的猿猴在放声长叫,声音连续不断,甚是凄凉,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也不消失。所以当地打鱼的人的歌中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师生共同总结(填空的方式)

本文精要地描述了三峡 的景色,表达了作者 之情,激发了自己 的感情。

1、学生答后总结归纳:(不强调统一,语意相近即可。)

本文精要地描述了三峡 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的景色,表达了 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赞叹之情,激发了自己 关注自然,热爱祖国壮丽河山 的感情。

2、追问:如何理解“精要”呢?

进一步明确:

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写;

抓住不同的季节,动、静结合的写;

凝聚自己深厚的感情写。

五、背诵课文

同桌互相抽查。

六、作业

1、查阅资料,了解郦道元、《水经注》、《水经》。

JK251.com延伸阅读

热搜教案: 《三峡》教案写作范例


提起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发展,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子的?这篇《热搜教案: 《三峡》教案写作范例》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导游小姐: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一起去游览秀美的长江三峡吧!

2、出示多媒体: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二、学习课文1-4节。

1、师: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表达他对山峡的喜爱之情呢?

(1)轻声读课文1—4节,边读边思考。

(2)交流。(板书:山石 花草树木 神女峰流水河石)

2、师:作者又是如何把这些景物写具体,以表达自己对三峡的喜爱之情呢?

(1)四人小组学习1——2节,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讨论讨论。

(2)根据学生的交流,组织三个峡的教学顺序。

3、交流:

(1)瞿塘峡:只见两旁山石林立,有的高大雄伟,好象奔驰的骏马,又如手握宝剑的武士;有的妩媚秀丽,宛如温柔的少女,又象飘飘欲仙的仙姑,真是千姿百态。

A指导朗读

B小结:(板书:高大雄伟妩媚秀丽)

(2)巫峡:出示佳句

轻烟翠竹笼罩着整个幽深秀美的巫峡,真是云雾缭绕,变幻莫测。

A齐读、指名读。

B师:巫峡有什么特点呢?(板书:幽深秀美)

C师:神女峰又是三峡的一个著名的景点,作者是如何写的呢?(出示神女峰图片)

D生找出有关语句:抬头望去,只见十二座陡峭的山峰忽高忽低从整个大山中拔地而起,真像一群婀娜多姿的神女在向人们致意。

(指名读。板书:婀娜多姿)

E小结。

(3)西陵峡:我俯视浑浊的江水,只见旋涡一个接一个,一个大似一个,一圈一圈急速地流进深旋里;江面上急流翻滚,拍击着岸边的石崖,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两岸的河石被冲刷得千奇百怪,有的像巨大的花骨朵,有的像圆盘,还有的像各种精雕细刻的盆花,使人目不暇接。

A自由朗读。

B指名读,赛读。

C小结。(板书:急流险滩)

(3):当夜幕慢慢降临,月亮冉冉升起,月光照耀着微波荡漾的江水,江面上像铺上了许多碎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三峡的夜景就更迷人了!有感情地读读这一小节。

三、总结。

1、自由朗读喜爱的峡。(当小导游来介绍自己喜爱的峡,评出最佳小导游)

2、三峡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连天上的小仙女都赞叹不已,让我们读一读这句话,再次体会三峡的美。(我爱三峡,我爱三峡的雄伟壮观,幽深秀美,更爱她的急流险滩。)

3、你去过祖国的哪些地方,也来交流一下。(出示祖国各地的图片)

4、总结。

三峡教案精华五篇


经过仔细筛选“三峡教案”相关的信息已被小编梳理归类。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一份好的教案是教师讲好好课的前提。希望您能从本文中得到灵感!

三峡教案【篇1】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培养写作能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5、情感目标: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

1炎热的夏季已经过去,凉爽的秋天已经来临,哈尔滨的秋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哈尔滨的秋天是美丽的,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看一看。

3欣赏了三峡的秋景,你有什么感受?

2、交流问题,师生、生生互评。

四、练读,深入体会三峡秋天的美。

1、这么美的三峡,这么美的语句应该怎样去读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课文。

3、指名读,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五、你是小导游:

假如你是一个导游,你怎样向你带的游客们介绍三峡秋天的美景呢?

六、知识拓展:

作者将这么美的三峡景色写了下来,让我们读了如临其境,你想不想把自己最喜欢的家乡的一处美景写下来,介绍给其他的小朋友呢?(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写作,介绍。

三峡教案【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教材第八册第一课《巴东三峡》。

1、知识目标:

掌握游踪,了解结构,抓住景物特点;

2、能力目标:

学习多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3、德育目标:

欣赏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线索和结构,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引用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从游踪、线索、文章结构、景物特点、写景方法等几个方面分析本篇游记。

因为本文体裁属于游记,这种体裁学生首次接触,因此要向学生介绍这一文体及特点。

游记:

一种叙事散文,主要记叙游览途中的所见所闻。

特点:

1、散文的一种;

2、以描写、记叙为主,并兼有抒情、议论;

3、交待游踪,抓住景物特点,做到情景交融。

在导入这一环节,我是借助学生在初一上学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郦道元的《三峡》导入本课的。

至于本课作者、出处、字词这些基础内容仍然是需要向学生重点介绍的。

接下来在教师范读,学生散读,齐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找到标志作者游踪的词语,可提示学生到段首句中寻找,并指明作者的游踪是逆流而上的。

游踪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巴东、秭归;巫峡;瞿塘峡;夔门(逆流而上)

在学生掌握了游踪的基础上,不难概括出本文的线索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

下一个环节中,借助刚才的游踪与线索,让学生为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可以游前,游时,游后为划分的依据。

结构:

第一部分(1、2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

第二部分(9段)描写作者游览三峡的所见所闻。

第一层(6段)游览西陵峡经过。

第二层(7、8段)游览巫峡经过。

第三层(9段)游览瞿塘峡经过。

第三部分(10段)描写船泊后作者的轻松心情,反衬三峡的险恶。

这篇文章之所以被收入到《中华百年游记精华》,我想除了因为它清晰的游踪线索和分明的结构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作者在写景中运用多种技巧。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1、抓住景物特点;

2、引用等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3、以心情描写衬托景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这个画面是本课的板书,主要依据文章结构设计的。

板书:巴东三峡

第一部分(1、2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

第二部分(3、9段)描写作者游览三峡的所见所闻。

第一层(3、6段)游览西陵峡经过。

第二层(7、8段)游览巫峡经过。

第三层(9段)游览瞿塘峡经过。

第三部分(10段)描写船泊后作者的轻松心情,反衬三峡的险恶。

最后,根据课后习题稍加改变设制了以下几个练习,分别以填空、填表、简答的形式对课上内容加以巩固。

作业练习

1、作者电宜易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2、作者抓住了西陵峡、巫峡、瞿塘峡山水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的?

3、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典故,并把他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试分析他们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巴东三峡》这课的粗浅理解,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三峡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能力目标:

(1)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培养写作能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5、情感目标: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了解一天中随着时间的变化,景物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

(三)教学方法:开放式合作交流法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1炎热的夏季已经过去,凉爽的秋天已经来临,哈尔滨的秋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哈尔滨的秋天是美丽的,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看一看。

2板书课题,播放三峡美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3欣赏了三峡的秋景,你有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合作探究:

1、出示阅读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交流问题,师生、生生互评。

四、练读,深入体会三峡秋天的美。

1、这么美的三峡,这么美的语句应该怎样去读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课文。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4、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三峡景色的美。(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

五、你是小导游:

假如你是一个导游,你怎样向你带的游客们介绍三峡秋天的美景呢?

小导游介绍。(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六、知识拓展:

作者将这么美的三峡景色写了下来,让我们读了如临其境,你想不想把自己最喜欢的家乡的一处美景写下来,介绍给其他的小朋友呢?(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写作,介绍。

七、总结:抒发情感。(将文章升华)

三峡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热爱长江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

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作者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不同时段景色。

2、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中国的美景数不胜数,“桂林山水甲天下,峨眉天下秀,泰山会当凌绝顶,万里长城第一关,当然还有“天下雄”的长江三峡,哪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三峡?(生充分介绍)

2、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三峡的山、水到底什么样?老师准备了一段视频,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播放三峡风光片)欣赏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美)

3. 是啊,三峡美不胜收,作者方纪生花妙笔下的三峡也别具一番风味。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作者)

4、齐读课题,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多好的题目啊,简单的四个字便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后思考:三峡的景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三峡秋天的美景的?

1、谁来说说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是啊,我们祖国的山水多美啊。

2、那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写出了三峡秋天美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下课文。

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读书,善于发现。课文就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到夜晚的景色。(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晚)注意了写作顺序,文章就显得很有条理。这一写作方法,同学们可以运用到日常的写作当中。

三、精读,以读促悟。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三峡的秋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请看阅读提示:(你们最喜欢哪个时间的三峡,它的什么特点吸引了你?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试着将喜欢的部分跟前后桌的同学交流一下。)

在你们琅琅的读书声中,在你们的静思默想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三峡的独特魅力。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

1、早晨

(为什么?早晨的哪些景物吸引了你?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早晨:橘柚树、露水明丽】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调整教学

师评说(你找出了早上独有的景物:霜,又用两个词点明了特点,概括力不错。) 课文中哪里还写到了橘柚树?(第一自然段)

绿得发黑的叶子,果实;师—这是作者——看到的;清香——师:这是作者——闻到的。)

师:观察并不仅仅用眼睛看,还可以用鼻子闻,用手摸。作者观察多么仔细呀!此时的三峡已经充满了一股怎样的气息?(成熟)

无论是绿叶金实,或是林中散发的阵阵清香,无一不显示着三峡的成熟之美。 阳光照耀下,橘柚树的枝叶越发地绿,果实越发地金亮,相互映衬,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板书:明丽)。

(出示图片)新鲜明净、绿叶金实。多么明净美丽的一个早晨啊!(“一天之计在于晨”,如果能从这样的早晨中醒过来,我想我们的一天肯定会格外美好)让

我们一起把这种明丽的特色读出来。

三峡的早晨是明丽的,那其他时间的三峡,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谁来接着介绍自己喜欢的部分。

2、【中午:热烈】

(1)中午的三峡有什么特点?(热烈)“热烈”一词你能联想到什么?(红色、火焰、跳跃、欢呼、激动人心等)长江变得热烈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你能读出长江的热烈吗?

(2)评读。听了他的朗读,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教师抓住“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等重点词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讲出自己对长江中午特点的感受,如“壮观”、“充满活力”等,可适当加入教师的短句范读)

3、如果说三峡的清晨如一位明丽的少女,那中午就更像一位热情奔放的小伙子了。正当我们还未从奔涌的长江中回过神来时,三峡的黄昏来了,暮色中的三峡是怎样的呢?

(1)出示三峡神女峰的图片,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感受?(雾多)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早升起一层(引读)青色的雾。

(2)下午的三峡还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生说)

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比喻句)

此时的长江和中午的长江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出示句子)谁来读下这句? 读得好评价:读得真不错,你读出了长江的这份平静。

读得不好评价:让长江流淌得再轻缓一些,你再来读读。你读出了长江的这份平静。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下此时的长江吗?(平静)

4、【夜晚:宁静】

游览三峡的`人即使累了一天,也绝不会在夜晚早早睡去,因为三峡的夜是不容错过的。自由读5、6自然段,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1)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你对三峡夜的感受?(宁静)

(2)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

A、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出示图片)江上的渔火和灯标,多么像长江的眼睛。长江眨着这朦胧的睡眼。

B、只有偶尔驶过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驳船的汽笛、渔火、灯标的倒影摇曳,江面的宁静岂不是被打破了?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驳船、渔火、灯标是动,夜是静,以动衬静,形象地描绘出宁静和谐的夜。

C、齐读第5自然段,把它读得轻些,慢些,不要打扰了这夜色的宁静。 长江在这宁静的夜中,肯定睡得很香)

5、说到这宁静的三峡的中秋之夜,有一样景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

(1)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边听边想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交流汇报(师相机画图)

(2)多么独特的三峡的月色啊!你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样的月色吗?

(神秘、神奇、美妙、迷人、皎洁、令人陶醉)(板书:神奇)是啊,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皎洁,如此迷人,如此神奇美妙的月色!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展现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学生练读、指名读)

(3)这就是三峡的秋天,“这一天,正是中秋。”真是“月到中秋分外明”啊!

6、如果现在有一个机会让你去三峡游览一小时,你准备什么时间去,为什么?

四、总结

看来同学们对三峡的美都感受很深。(根据板书复述)三峡有时如小诗,新鲜而明丽;有时如巨蟒,活跃而热烈;有时如仙女,朦胧而又明亮;有时又如画卷,幽静而神秘,真是气象万千,美仑美奂。其实,三峡的神韵又何止这些呢?三峡的青山碧水、三峡的名胜古迹、三峡的传说故事,都是一部瑰丽的文学长卷。而今天顺利建成的三峡工程更将以它的宏伟壮丽,在光辉的历史篇章中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作业布置

1、喜欢文学的你,摘录本文优美的词句,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2、喜欢写作的你,可仿照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一写家乡的秋景。(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景色,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板书设计:

三峡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1、六年级既要升华五年级的课程目标,又要兼顾与初中的衔接。要让学生进行比较广泛的文化积累,基本上能够自学语文。《三峡之秋》是北师大版新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母亲河”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都以“长江”和“黄河”为主题,本课与其它三篇课文形成了灿烂的母亲河文化。

2、《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按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以优美大气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长江三峡中秋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方纪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3、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将“以读为主线,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求发展”,以此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由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的写作顺序。

(2)精读课文,体会三峡秋天的美景,领悟作者写景方法。

(3)赏读课文,有感情朗读,与作者情感共鸣,品味优美语言。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1)通过读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巧妙的修辞形象描绘出不同景物的特点,再考虑到学生平时习作不能把事物写具体的现状,所以我把“作者是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这个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我将以“以读为主线,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求发展”为主导思想,采用开放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增强、提高、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鲜活的张力。所以本课引导学生“初读感知,批注体会,精读悟情,想象成画,赏读升华,感悟运用”。使学生有层次地学习,螺旋式上升提高。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由秋景入手,谈话激趣: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同学们能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眼中的秋天吗?是啊,秋天成熟而美丽。瞧!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些礼物。

2、播放录像《三峡风光》为学生创设情境,在学生饶有兴趣地欣赏完录像后,趁热打铁,请同学们谈谈观后的体会、感想。随即揭题并板书:三峡之秋。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欲望,为接下来的教学打好基础,并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作者抓住了三峡之秋的哪些景物描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用一个词准确概括三峡秋天不同时段的景物特点。

(3)用你所理解的方式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同桌互读。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三)精读批注,想象成画

从“找出美句,批注见解;朗读美句,评议点拨;感情朗读,体悟特点;美读想象,情景再现”四个步骤有层次地让学生通过读、批、悟、想来体会三峡不同时间的景物特点。

第一步,找出美句,批注见解

学生细读课文,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写理由。

第二步,朗读美句,评议点拨

学生先读喜欢的句子,再说喜欢的理由。结合重点的词和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分析感悟作者的写法和运用的修辞方法,以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步,感情朗读,体悟特点。

1、通过有感情朗读,体悟到三峡每个时间段的不同特点。早晨明丽,中午热烈,下午青色而透明,夜晚宁静而神秘。

2、有学生可能会读不出感情。如三峡描写中午的段落读得语气平淡,引导抓住重点词语“跳跃”“翻滚”“呼啸”“奔腾”等词,让学生想想中午的三峡就像是一个精神高昂、热情似火的小伙子,他会如何说话的?并以教师的范读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热烈的场面,从而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方法,用轻快的语调体现三峡早晨的明丽,以轻缓的语调体现三峡夜的宁静。

3、读到情深处,便陶醉其中,引导学生美读想象,情景再现。美美地读读课文,读完一段闭着眼睛回味想象,在头脑中有了一幅怎样绚丽的画面。

【设计意图:在第三个环节“精读批注,想象成画”中,通过批注和逐渐递进的读,使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一个个文字跳跃起来,在学生眼前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让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让三峡的美洋溢在每个人的心中】

(四)赏读升华,感悟运用

(1)配画,展现长江各个不同时间段的景物图片:

(2)先用课文的原话赞美长江,升华情感,积累语言。

(3)再用自己的话赞美长江,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2、出示:这一天,正是中秋。

(1)引导学生讨论:这一句能去掉吗?为什么?

(2)师总结:壮美的三峡让作者感慨万千,在这美好的团圆之夜,他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3、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填空,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按()顺序描写了三峡的秋天,从()、()、()、到()的美丽景色,歌颂了三峡的(),表现了作者()

4、根据板书再次感受课文的写作顺序,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

板书:

三峡之秋: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早晨橘柚树上露水的变化、色彩明丽(轻快)

中午长江的色彩、水势热烈(热烈)

下午雾的色彩、倒影平静(平静)

夜晚长江(动与静)神秘(轻缓)

峡谷月光的色彩、形态清冽(宁静)

点题这一天,正是中秋感慨思念

气象万千雄奇壮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品读中得到情感的升华,能更加深入的感悟三峡之秋的气象万千,雄奇壮美。并学会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五)课后延伸,仿写练笔。

面对一幅幅如此优美的画卷,让我们读了如临其境,你能不能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校园美景写下来呢?出示课外仿写要求,观察校园的一处秋景,学着作者的方法写一写。

【设计意图:通过仿写,学生再次感受课文,并将所学转化为内在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本课让我尽力让学生读出了“情”,读出了“味”,读出了“美”,是学生在读中“长”。

[优质教案] 《三峡》教案1230字


提起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自己的教案如何写呢?本站收集了《[优质教案] 《三峡》教案1230字》,供您参考。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积累新词。

2、 合作交流,初步学会背诵课文的方法。

3、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长江三峡风光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借助重点词句背诵课文的方法,背诵课文2、3、4自然段。

难点:找出自然段中重点词,并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三、 预习要求:

1、 读准生字的音,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 读通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9课船过三峡(齐读课题)。你们知道,“三峡”是指哪三峡?周老师查了一下资料,资料上是这么说的

出示: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总长139公里。

三峡,有人把它称作长江的珠冠;这里山势雄奇险峻,江流奔腾湍急 。峡区礁滩接踵,夹岸峰插云天,是名闻遐迩的游览胜地。

周老师在网上收集了一些长江三峡的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三峡的美景。

多媒体显示三峡图片

怎么样?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是呀,作者也有同感,不信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读一读课文,找找那句话写出了作者游览长江三峡时的感受,读时注意把课文读正确,不会读的地方可以作一下记号,问问前后左右的同学或者查查字典;并划出能够体现作者在游览长江三峡时感受的句子(多媒体出示)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全班汇报交流问题(2),出示句子“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

作者的这一声感叹,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2—4段,感受三峡雄伟壮观的自然风光。

作者把百里三峡比作一幅百里山水画,那么这幅画里都有些什么呢?请你找出有关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学听一听(出示2至4自然段)

这三段文字生动地描写了三峡雄伟壮观的自然风光,你准备怎么去学这部分呢?

师小结学习方法并出示:

读一读,四人小组讨论:1、三峡的风光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2、哪些词句写得好,为什么?

3、 这三段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全班汇报交流,师板书:

船 过 三 峡

美丽的自然风光

同学们,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三峡的图片,你能用课文里的这些词句说一说其中的一幅吗?

指名学生描述图上的景色,并说说感受,有感情的朗读有关的一段课文。

读得真好,我想,好多同学可能已经会背了吧?这一单元,我们的其中一个学习重点就是学习用合理的方法背诵课文。大家来读读单元提示,除了课文里介绍的方法,同学们还有什么好办法能使我们更快地背出课文?师小结方法,出示:

1. 读课文找出重点词句;

2.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

3. 借助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老师相信,借助黑板上的这些重点词句,同学们肯定能很快地把课文背出来,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段和同桌一起互相背一背。

指名自选一段进行背诵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各自的感受一起来背背着三段课文,不会背的同学可以读。

面对如此迷人的三峡风光,作者不禁发出由衷地赞叹,啊,……(引读感叹句)

(四)、课堂小结:

是啊,三峡的自然风光真是太迷人了,我们为祖国有如此奇丽的山河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长江三峡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下一堂课再学习。

(五)、下课。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感:

学习重点段落时,动用变序教学方法。从重点句(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三峡画!)人手,通过理解、朗读重点句,牵发动全身,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这样能激起学生兴趣,收到教好的教学效果。

2、3、4自然段构段方式相同,教学时采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14320.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