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数学活动设计教案

数学活动设计教案模板5篇。

今日教师范文大全为各位分享一篇网上的"数学活动设计教案"一文。教师的职责之一是要自己制定教案教材,而教案教材的内容必须要做到完整无缺。教案是推动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手段。如果你现在正在寻找答案,不妨参照以下建议哦!

数学活动设计教案 篇1

作者:岳红秀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14年第02期

1教学内容

活动1:用火柴棒放置三角形图形,并**火柴条数与三角形数的对应关系;

活动2:日历中数字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应用整式和整式的加减运算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从具体到一般,从个别到整体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合作交流、反思质疑,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3学习重点

应用整式和整式的加减运算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掌握数学活动中从问题专业化到泛化的方法。

4学习难点

能用代数表达式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5教具准备

火柴棍,月历,多**课件。

6教学过程

活动1图1问题1:如图1所示,用火柴棍拼成一排由三角形组成的图形,如果图形中含有2,3或4个三角形,分别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如果图形包含n个三角形,您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教师可以用屏幕分别排出由1个、2个、3个、4个……三角形排成的图形,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算一算。鼓励每个同学尽可能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关注学生在探索数量关系活动中的参与态度、思维水平和抽象能力:关注学生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1。师生活动:

学生分成小组,利用已经准备好的火柴棍动手摆放图形,进行自主**,学生代表展示小组讨论过程与结果,教师关注学生自主**的步骤和方法。

数学活动设计教案 篇2

数学活动

【教学目标】

1**找出三角形格中前n行数的规律,可用于计算;

2掌握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整体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课前准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活动:

复习:1.解一元二次方程:

(1)x(x-3)=18;(2) (x-5)(2x+3)=-18。

2计算:1+2+3++100是多少?

设计意图:为学习数学活动做准备。

3.活动:

右边的**是一个三角形的格子。从上到下有无数行,其中第一行有

1 个点,第二行有 2 个点…

问题1:第 n 行有 ? 个点……

问题2:第一行的分数之和为1;前 2 行的点数和是3;前 3 行的点数和是6;前 4 行的点数和是10;前n行的点数之和是多少?

问题3:用试验的方法,由上而下逐行相加其点数,可以得到结果,但是当 n 很大的时候,我们怎么简捷地得出答案呢?

问题4:前n行之和:1+2+3++(n-2)+(n-1)+n

问题5:三角形格的前n行中的点之和可以是300吗?如果能, 求出 n;如果不能,试用一元二次方程说明道理.

问题6:三角形格的前n行中的点之和可以是300吗?如果能, 求出 n;如果不能,试用一元二次方程说明道理.

拓展延伸:

如果把图中的三角点阵中各行的点数依次换为 2,4,6,…,2n,…,你能**出前 n 行的点数和满足什么规律吗?这个三角形格的前n行中的点的和可以是600吗?如果能,求出 n;如果不能,试用一元二次方程说明道理.

毛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并能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思考如何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练习:1。制作一个高10厘米,表面积48πcm2的圆柱体

提示:先作出符合要求的圆柱展开图,再将展开图围成圆柱.

2.使用120厘米长的字符串围住满足以下条件的矩形:

(1)面积为500 cm2;(2)面积为675 cm2;(3) 面积为900平方厘米。(4) 试试看。你能圆一个面积大于900平方厘米的矩形吗?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体验生活中数学的真谛。

二、课堂小结

用我们的眼睛观察生活;用我们的头脑规划生活;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生活.

三、课后作业,分层提升

查阅有关资料(报刊杂志、统计年鉴、网络等),根据某两个时间段(例如两年、两月等)前后的某项指标(例如国内生产总值、森林面积等)的统计数据,计算平均每个时间段内这项指标的变化率.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进一步了解数学应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注意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翻译模式的方法

数学活动设计教案 篇3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育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 + 活动”。活动是实现目标的形式和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于整个过程。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做数学活动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形式,在 “ 做中学 ”、“ 学中做 ”。

教、学、做的一体化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到快乐、轻松、快乐。学生在活动中,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探索圆面积公式时:

1老师:刚才我们估计了这张圆纸的面积。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圆形纸张可以被切割成近似的矩形。

但在生活中,大多数圆形物体的表面并不是分成几个部分的。如何求任意圆的面积?今天,我们将用将圆组合成近似矩形的方法来探索计算圆面积的公式。

板书题目:圆面积计算公式**

2、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准备的圆形纸片把其分别平均分成16份和32份,再拼成近似的长方形。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两张圆形纸片,老师已经把它们分别平均分成了16份和32份,请小组同学把它剪开,然后用胶水分别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并展示学生制作的近似矩形。然后,老师用课件演示切割和拼接的过程,并标出矩形的长度(c)和宽度(r)。

师:好,哪组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拼得的近似长方形?

学生展示近似矩形。老师把它贴在黑板上。

老师:现在老师将用课件演示切割和组装的过程。

(教师用课件演示。)

4让我们观察这两个近似的矩形,并说出他们发现了什么。然后,教师提出“想一想”的问题,并形成共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老师:观察两个近似的矩形。你发现了什么?

s: 我发现把圆分成32部分的图形比将圆分成16部分的图形更接近矩形。

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把圆平均分成更多的份,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会怎样?

生: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意见吗?

生:同意。

5提出:长方形和圆的关系是什么?讨论结束后,鼓励学生尝试总结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我也同意,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拼出的长方形和圆有什么关系?

学生1:矩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

生2:拼出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

生3:拼出的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

师:现在,我们用c表示圆的周长,长方形的长就用表示,长方形的宽用r表示(边说边在圆上标出来),你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试一试!(学生自主推导)。

6、交流学生总结的公式,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老师解释并推导出s=πr。

老师:谁能提供完整的报告,说明您的想法以积计算圆圈面积的公式是什么?

生:因为拼成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圆的面积,拼成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r,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 。因为矩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

教师随机板书:

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一半 ×r

老师:我们已经知道圆的周长等于2πr,因此圆面积公式中的c可以用2πr代替,得到:=πr

边说边完成板书:

圆的面积= =πrr=πr

老师:太好了,同学们,我们把剪刀剪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总结出了计算圆面积的公式。

如果s示圆的面积,r示圆的半径,那么圆的面积公式怎么能用字母来表示呢?

生:s=πr

我们总结出了计算圆面积的公式。我们来讨论一下什么条件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只要你知道一个圆的半径,你就可以找到它的面积。

数学活动设计教案 篇4

数学兴趣活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奥数“盈亏问题”(二)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稍复杂的“盈亏问题”这一类应用题的解法。强化通过列表解题的方法,灵活运用“盈亏总量÷两次分配的差额=人数”这一等量关系进行解答。

教学设计:

一、 实际引入例题:

(例4)把一包糖分给一些小朋友,如果每人分8粒还剩18,如果其中10个小朋友每人分7粒,其余的小朋友每人分10粒,就刚好分完。有多少个小朋友?这包糖有多少粒?

解题的重点是:如何将,“10个小朋友每人分7粒,其余的小朋友每人分10粒,就刚好分完。”理解成每人分10粒,欠30粒。

列表 :

每人分8粒, 剩18粒

每人分10粒欠30粒

(30+18)/(10-8)

巩固练习:

1、小军骑自行车从甲地往乙地,出发时,心里盘算了一下,慢慢地骑行,每小时行10千米,下午1时才能到,使劲地赶路,每小时行15千米,上午11时就能到,如果要正好在中午12时到,每小时应行多少千米?

学生尝试练习:

2、甲和乙有同样多的信纸和同样多的信封,甲每封信用1张信纸,乙每封信用3张信纸,甲的信封用完还有20张信纸,乙的信纸用完还有20个信封。甲有多少张信纸?多少个信封?

学生尝试练习

数学活动设计教案 篇5

巧算周长

商南县城关小学李强

设计意图:学习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丰富的假期生活让学生增加了很多知识,他们或多或少会参加一些**活动。

本节课上教师把课外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带入课堂,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索,让学生体验**的乐趣。

**它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也是一种能力。学生有了这些,就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假设、猜想和验证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开辟一条可行的、可持续的道路。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熟练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能灵活运用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问题的过程,掌握假设、猜想、验证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

体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问题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掌握假设、猜想、验证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教、学具准备:

矩形纸、三角尺、教学课件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课

1告诉我你丰富的假期生活,让我们与你分享。

——**奥运比赛、旅游、晨练、做作业(学习)、阅读、手工制作……

2、动手操作。

① 从矩形中切出最大的正方形。怎样才能使正方形达到最大?

当正方形的边长等于矩形的宽度时,可以保证正方形的最大尺寸。如图:

② 用切割过的正方形手工制作。

3、剩下的还是一个长方形。看着手中的矩形,您能提出任何数学问题吗?它的周长是多少?这实际上是我在阅读中发现的一个问题。我们一起解决好吗?

二、学***

1、出示题目: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切掉最大的正方形后剩下的小矩形的周长是多少?

从题目中你了解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

2、思考、讨论、交流。

讨论: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切掉最大的正方形后剩下的小矩形的长度和宽度是多少?小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交流:假设原长方形的宽是……那么剩下小长方形的长是……宽是……周长是……

3、提出问题:

为什么不管原来矩形的宽都是多少,在切掉最大的正方形后,剩下的矩形的周长是一个固定值?这是为什么?你有什么好方法来验证这个结论吗?

4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验证方法。

①、计算推理。 ②、作图说明。

5、教师演示。

6、小结。

只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度,就可以求出切下最大正方形后矩形的周长。

7、快答练习。

这个长方形的长度是8米。切掉最大的正方形后,剩下的小矩形的周长为

这个长方形的长度是50厘米。切掉最大的正方形后,剩下的小矩形的周长为。

三、课堂评价

大家积极开动脑筋,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使用了假设、猜想、验证等科学论证方法,揭开了题目中的奥秘,相信你们会越来越能干。

四、课堂训练

1如图所示:小矩形的周长为38厘米。阴影部分是正方形。原来的矩形有多长?

2、如图:原长方形的长是28厘米,宽是15厘米。阴影部分是正方形的。找到空白部分的周长。

三。要计算下图的周长,至少应测量哪些线段?

(简介:平移也是计算周长的常用方法。)

五、课外拓展

1如图所示:大矩形的周长为38厘米,小矩形的宽度为5厘米,阴影部分为正方形。原始矩形的长度和宽度是多少?

5厘米2、两个三位数相减,差是892。被减数和减数的每个位数的六位数的乘积是多少?

板书设计

巧算周长

假设 → 猜想 → 验证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15892.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