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教案。
教案课件在老师上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老师需要花心思来设计一个优质的教案课件。成功备课离不开完备的教案,那么如何写一份出色的教案呢?教师范文大全编辑特别为您挑选了这份名为“解决问题教案”的教案,希望您对它满意。如果您有需要帮助的地方,请随时告诉我们,我们将竭尽全力为您提供支持!
解决问题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5—67页。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初步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中的数量关系,学会从条件入手或从问题入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2.充分体会有关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能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一种策略。
2.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师: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一开始怎么比?后来田忌的朋友孙膑帮他想出了怎样的好方法?
师:你们佩服孙膑吗?为什么?
师:人们把这样巧妙的办法和好的计策称之为“策略”。其实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常常要运用一些“策略”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清楚。教学一开始,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故事《田忌赛马》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1.整理信息。
师:国庆期间,家福乐超市文具柜的部分商品降价销售,你们知道超市为什么降价销售吗?(降价销售其实也是一种经营策略,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我们来看看具体情况。
师: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你愿意把自己看到的信息大声说出来吗?看谁观察得仔细,说得完整。同样的笔记本说明了什么?这么多信息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已知条件: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用去18元,小华买了5本笔记本,小军用了42元。)
师:思考: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小华用去多少元?”
师:要解决“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些信息都需要吗?你准备摘录哪些条件解决这个问题?
师: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需要把一些杂乱无章的信息有意识地进行筛选和整理,从而找出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板书:整理信息)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些条件进行整理,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一些吗?
(学生动手整理,教师进行巡视,学生汇报结果。)
展示学生列出的方法:(摘录条件、画线段图、列表……)
2。 列表整理。
师:同学们说了许多整理信息的方法,如果让你选择,你会把最喜欢的一票投给谁呢?为什么?(板书:列表整理信息)
教师指导:教师选择学生列出的不规范的表格,引导学生认识表格的结构、理解表格里的内容,思考为什么每人购买的本数和所用的钱数要填在同一行。(买的本数和钱数是对应的,如买3本要用18元钱。)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3.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
整理好信息后,我们就来分析数量关系(板书:分析数量关系)
求小华用去多少元,你是怎样想的?先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同桌交流解题思路)。
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4.小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哪两种不同思路?谁来说说。
(1)从条件入手: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先求出1本的价钱。
(2)从问题入手:要求买5本需要多少元,也要先求出1本的价钱。
(板书:从条件入手 从问题入手)
三、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解决问题。
师:解决了小华的问题,赶紧来解决小军的问题。你能选择有关的信息列表进行整理,并列式解答吗?出示空白表格:
(1)学生书上填表,并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四人小组交流解题思路。
(3)学生汇报。
师:与小华的问题一样,要解决小军的问题,我们也选择了小明的相关信息,这是为什么呢?(可以求出笔记本的单价)不能选择小华的信息吗?为什么?(其实小华的也可以,但如果计算小华的总价发生错误,就会把这个错误带到解决小军的问题上来,因此我们一般选择给定的条件。)
2.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问:通过两次用表格整理条件和问题,你体会到什么?(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比较容易)出示两张表格。
师:解决同一情境中的两个问题,我们用了两个表格,麻烦吧?能不能把两次的表格合并成一个表格呢?说说你是怎么合并的?(学生说,再出示表格。)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小军
( )本
42元
师:如果不考虑姓名,而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数量与总价的关系上,我们把这张表格再简化:
3本→元
5本→( )元
( )本→42元
学生在书上第66页填出括号里的数。
观察: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本数与钱数对应,每本价钱不变)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买几本,都要先算出什么?
观察:从上往下看,又发现什么?如果买10本,要付的钱跟42元比会怎样?
3.反思交流,体验策略。
探讨:上述问题是用什么策略解决的?这种策略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感受列表整理信息的价值,了解用表格整理信息的优势,掌握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学会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巩固深化,提升策略
1.完成教材第67页第1题。
先观察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将它们列表整理。(整理在书上即可)比比谁找得准,写得快!
分析表格中的信息,独立解答。
2.师:NBA篮球赛看过吗?知道姚明吗?老师收集了一些关于他投篮比赛的情况。用画面及录音出示相关信息:姚明在两场比赛中共投篮30次,投中21次,得42分。奥尼尔在三场比赛中共投篮40次,投中30次,得60分。①假设姚明保持这样的状态不变,下面的五场比赛中姚明一共能得多少分?②姚明平均每场比奥尼尔多得多少分?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灵活整理信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避免机械地记忆和简单地模仿。]
五、总结交流
解决问题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4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5:7”,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一条简单的现实生活信息,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例探究
(一)自主探索
1.出示: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求出什么?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你会算吗?
2.学生独立尝试。
3.同桌交流。
师: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
预设(1):48÷(5+7)=4(人);
女生:4×5=20(人);
男生:4×7=28(人)。
师: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别是什么意思?这种方法是先求什么?再算什么?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预设(2):女生:(人);
男生:(人)。
师:这种方法中,是什么意思?呢?
5.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我们再一起来看看(配合课件演示)。
方法一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求出一份的数量,再算几份的数量;方法二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男生、女生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两种方法都不失为好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直接用书本上的例题,而是用了班级男生、女生人数比这一实际情况。因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所以学生很乐意去探索、交流、实践。这样的设计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揭示课题
师:像上题这样,把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分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按比分配。(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三)实践尝试
出示例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1.阅读与理解。
浓缩液和稀释液指的是什么?(浓缩液是纯清洁剂,稀释液是加水之后的清洁剂。)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独立解题,交流汇报。)
2.分析与解答。
预设(1):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师:这里的5表示什么?(把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
预设(2):浓缩液有(mL),水有(mL)。
师:表示什么?(浓缩液占总体积的;)
呢?(水占总体积的。)
3.回顾与反思。
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
预设:看浓缩液与水的比是不是等于1:4。
小结: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看清楚1:4到底是哪两个量之间的比。
【设计意图】把书上的例2作为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最后进行小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审题、分析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初尝成功的乐趣。
三、实践应用
(一)基本练习
1.师:打开教材第55页,看第一题。
(1)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交流:说说你的方法。
2.出示: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种黄瓜和茄子。
师:请你来设计一下,可以怎么分配?
预设一:1:1。
师:如果按1:1分配,那么种黄瓜和茄子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计算)
师:通过计算,发现按1:1分配其实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是的,平均分就是按1:1分配,是按比分配中的特例。
对于其余各种分配方法,都让学生快速算一算再交流。
(二)发展提高
1.师:增加点难度行不行?我把这一题变一下。
出示教材第56页第7题: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用种西红柿,剩下的按2:1的面积比种黄瓜和茄子。三种蔬菜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1)比较:这一题和前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2)分析:这一题是把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按怎样的比来分配?这个数量直接告诉我们了吗?所以我们应该先算什么?那你会算吗?
(3)学生尝试。
(4)交流算法。
师: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学生作业)还有同学用其他方法做吗?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师: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出示: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树?
(1)比较分析:
师:这一题又有什么不一样?没有直接给出“比”,不能直接按比分配了,那怎么办?
师:我们可以先求出比,再按比进行分配。
(2)学生独立尝试,交流算法。
(三)小结
师: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你觉得在解答按比分配的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师:说得对,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审题,看清楚是对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是按什么比分配的;如果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比,我们要先根据题目信息求出比,再按比分配。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从基本练习到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再到没有直接给出比的题目,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索中验证、品尝自己的学习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
四、课堂总结
1.师:学到这里,谁能告诉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指名回答)
2.课外延伸。
师:比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你课后搜集生活中的实例,编一道按比分配的题目,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交流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抓住“收获”、“感受”来进行课堂总结,可以再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培养评价、反思的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解决问题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59—60页 例5、例6。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用正、反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体验由算术解法向比例解法的思维转化过程。
3、形成解题多样化技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正反比例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区别用何种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师: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正、反比例的知识。下面,请看复习题。
(出示题目)
1、a×b=c(a、b、c均不等于0)
当a一定时,b和c成什么比例?
当b一定时,a和c成什么比例?
当c一定时,a和b成什么比例?
2、速度×()=路程
工作总量÷( )=工作时间
( )×数量=总价
总本数÷( )=每包本数
每袋重量×( )=总重量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解决问题。
二、 新授
1、出示例5
① 学生第一反映怎么解。小结,这是用的我们以前学的归一的办法。
② 教师引导由加油站汽车加油付款比较,找出单价不变,建立关系式。
水费:吨数=单价
③ 学生述说,教师板演用正比例解法的书写过程。
④ 出示书上第二问,学生回答列式。
巩固练习:
(1)、小明买了4枝圆珠笔用6元。小刚想买3枝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
(2)、我国发射的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在空中绕地球运行6周需要10.6小时,运行14周需要用多少小时?
(3)、师徒合作加工600个零件,8天加工了1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剩下的零件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加工完?
小结:首先找相关联的量,判断成什么比例;接着列方程;最后解方程并检验。
2、出示例6(学生自己解答)
① 抓住不变的东西----总的本数判断成反比例关系
② 建立关系式:每包本数×包数=总数
③ 学生述说,教师板演用反比例解法的书写过程。
④ 出示书上第二问,学生回答列式。
巩固练习:
(1)学校小商店有两种圆珠笔。小明带的钱刚好可以买4枝单价是1.5元的。如果他想都买单价是2元的,可以买多少枝?
(2)车队向灾区运送一批救灾物资,去时每小时行60km,6.5小时到达灾区。回来时每小时行78km,多长时间能够返回出发地点?
(3)生产一批水泥,原计划每天生产150吨,可按时完成任务。实际每天增产30吨,结果只用25天就完成了任务。原计划完成生产任务需要多少天?
3、深化练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计划每小时行60km,9小时到达。但实际上2.5小时只行了125km,照这样的速度,汽车要几小时才能到达乙地?
三、全课小结
解决问题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老师听算,学生计算在课堂练习本上。
3×5+4= 5×7+1= 4×9+8=
6×8+5= 8×3-6= 9×9-9=
指名订正答案,生自己改正。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练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投影出示教材第8页主题图)
(1)谈话引人:
师:前两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游乐园里看木偶戏的人数和孩子们买面包后,面包师傅还剩多少个面包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到跷跷板乐园去看看,好吗?
引导生观察理解图意和提出问题。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有3组小朋友在玩跷跷板,每一组有4人。又来了7人,一共有多少人?
(2)小组交流讨论
a、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b、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c、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d、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a. 4+4+4+7=19(人)
4×3=12(人) 12+7=19(人)
4×3+7=19(人)
b.2+2+2+2+2+2+7=19(人)
6×2=12(人) 12+7=19(人)
6×2+7=19(人)
c. 4+4+4+4+3=19(人)
4×4+3=19(人)
d.4+4+4+7=19(人)
(3)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
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4)小结:用乘加和加法两个分步算式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合写成一个乘加的综合算式,这样算式更加简洁。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体会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2、做一做。(投影出示教材第9页图)。
师先引导生仔细观察主题图,获得已知信息。
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会解答吗?
(先让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树上原来有10只小鸟,飞走了4只,又飞来了3只,树上现在有多少只小鸟?)
10-4+3=9(只) 10+3-4=9(只) ……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投影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投影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作业设计(视情况,投影出示)
1、小白兔种了7 行胡萝卜,每行8个。准备送给小黑兔10个,小白兔还剩几个胡萝卜?
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3、妈妈买来2盒月饼,每盒有9块。送给奶奶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4、小力买了5 个练习本,每本1元,他又买了一把尺子花了3元钱,小力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
指名答后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观察、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板书:
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a. 4+4+4+7=19(人)
4×3=12(人) 12+7=19(人)
4×3+7=19(人)
b. 2+2+2+2+2+2+7=19(人)
6×2=12(人) 12+7=19(人)
6×2+7=19(人)
c. 4+4+4+4+3=19(人)
4×4=16 (人) 16+3 =19(人)
4×4+3=19(人)
d.4+4+4+7=19(人)
教学反思:
乘加的知识对于孩子们来说有所接触,而且计算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出现在实际问题之中时,有的孩子就不一定会想到用乘加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反而有个别的孩子习惯了用连加的方法。当然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今天,孩子用连加的方法计算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学习是一步一步深入的,学生也不可能始终停留在用加法计算。所以,在以后的练习中我重点引导孩子们用简单的乘加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进一步的练习强化,孩子们也体会到了两种方法的异同,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好”、“优”的方法。
解决问题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电子课件、实物投影
预习作业:
预习课本第71-72页例1及练习十四的1-4题,在书上完成自己会做的题目。
本节课是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分别出示两组图片
出示第一组: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教师提问(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3)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探究
学生得出:第一个图形:上面半圆向下平移5格。
第二个图形:下半部分凸出的两个半圆分割出来,以直径的上面端点为中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将图形平移、旋转、拼合,图形的变化过程迅速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清晰直观地感受到了,从而化解了理解上的障碍。
师:你知道你刚才比较时运用了什么策略吗?
教师板书转化,将课题补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回忆一下。 同桌交流。学生充分列举,教师媒体配合演示并板书。
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我们就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一些题目。
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检查课本练习十四第二题。你是怎样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的?
2、检查课本练一练,指名学生口答
转化成什么图形可以使计算简便?怎样转化?
3、检查练习十四第三题
4、试一试:1/2+1/4+1/8+1/16
这道题你是怎样求和的?小组交流。
5、练一练4(课本练习十四1)
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淘汰制是指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64个球队呢?100个呢?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吗?(师板书:产生冠军,就是要淘汰多少支队伍?)为什么16-1就是求的比赛的场数?
三、当堂达标:完成补充习题对应的练习并交流反馈。
四、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数学家爱迪生求灯泡的容积的故事(幻灯片)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素养相当不错。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量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钟头过去了。
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近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这么复杂呢?”爱迪生微笑着说,“你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容积。”“哦!”阿普顿恍然大悟。他飞快地跑进实验室,不到1分钟,没有经过任何运算,就把灯泡的容积准确地求出来了。
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课堂总结:
多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转化,用好转化策略,才能正确解题。
解决问题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课件出示)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30页,可装订200本,每本50页,可装订120本。
(2)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240千米。
(3)读一本书,每天读20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5页,需要x天读完。
3、课件出示例5情境图,问: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2)引入新课:象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讨论如何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学生再次读题,理解题意。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问题中有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2)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12.88=χ10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8χ=12.8×10
χ=128÷8
χ=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4)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指名板演并交流订正,比较两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教学例6
(1)出示例6情境图,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种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3)学生独立解答。
(4)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三、巩固提高。
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科书P62练习九第3、7题。
解决问题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22~23页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应用有关运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法学法】
启发引导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引入新课(5分)
1、 我是小小神算手:
40×6= 30×3=
20×5= 50×6=
31×20= 58×10 =
20×40= 24×20=
280+120= 270+320=
2、我最棒:
(1) 同学们去春游,已经开走了7辆车,每辆车可坐40个同学,已经走了多少人?
(2) 剩下的同学还要坐满3辆车,每辆车也可坐40个同学,还剩下多少人还没有走?
(3) 已经走了280人,还剩下120人没有走,一共有多少人?
3、引入新课:
同学们表现的真棒,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画。(一一展示完后)问:美不美?(美)这几幅画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美景呀?(春天)在这么美的春景里,你最想干什么呢?(春游)今天,有一位老师,也带着她的学生去春游了,在春游中,他们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同学们愿不愿意帮他们解决呀?(愿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15分)
1、教学例3
(1)出示例3情景图
这是他们在春游是发现的许多问题之一,请同学们仔细观图,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探索算法
a、针对题中提出的问题,请学生先大胆尝试,独立思考,尝试自主探索解法,有困难的可以和同桌商量。教师巡视指导,并指名板演。
b、再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想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与必要的指导。
(3)全班交流,展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a、教师先请板演的学生口述自己提供的解法,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b、再请下面学生口述自己的解法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4)小结
通过对比这两种算法得出,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对,我们在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来解决问题。
(5)用心回顾: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本22页例3补充完整。
2、 基本练习:
两种苹果分别有38箱,29箱。每箱苹果都能卖10元钱。两种苹果共卖多少元?
可以,指名上小黑板做,并讲解算法和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8分)
做“闯三关”游戏
第一关:我会填。请在括号里填出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同学们去参观美术展览,每班都是50人,已经进去了5个班,还有2个班没有进去,参观美术展览的一共有多少人?
方法一:
50×5=250(人)……( )
50×2=100(人) ……( )
250+100=350(人)……( )
答:参观美术展览的一共有350人。
方法二:
5+2=7(个) …… ( )
50 ×7=350(人) ……( )
答:参观美术展览的一共有350人
第二关:我会做
小红上午写了12行毛笔字,下午写了13行毛笔字,每行都是10个字,小红一共写了多少个毛笔字?
第三关:我会用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23页“课堂活动”题目
四、归纳总结(2分)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言。
然后,教师再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老师希望同学们争做生活的有心人,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且要会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做到:1、理解题意2、理清思路3、正确解答 4、仔细检查。
五、课堂检测(作业)(10分)
1、新学期开学了,老师
给每个同学发了6个大作业本,4个小组作业本,全班50个同学一共发了多少个作业本?
2、幼儿园要买男童装20套,女童装30套。每套童装都是60元,买这些童装共要多少元?
3、同学们给四川小朋友捐书,平均每人捐10本,三(1)有50人,三(2)班有48人,这两个班一共捐了多少本书?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40×7=280(本) 7+3=10(辆)
40×3=120(本) 40×10=400(人)
280+120=400(本) 答:参加春游的一共有400人。
答:参加春游的一共有400人。
上一篇: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下一篇:幼儿园亲子活动策划方案5篇
- 一年级秋天教案汇集13篇10-23
- 英文学习计划(分享15篇)10-23
- 雨巷教案14篇10-23
- 问题解决方案8篇06-05
- 学生毕业典礼家长发言稿4篇10-23
- 二年级小蝌蚪找妈妈教案10-23
- 师德师风主题演讲稿通用7篇10-23
- 幼儿园教案经典13篇10-23
- 检讨参考: 工作问题检讨书07-23
- 小学交通安全教育主题教案10-23
- 教师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7篇)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