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语文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赠汪伦 关于教案的范文推荐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有了严谨的教案课件,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中的知识点。你对于写教案课件有哪些疑问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赠汪伦 关于教案的范文推荐”,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三首(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l)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

③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赠汪伦》。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赠汪伦》。

2.集体背诵。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旗下教案网article/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习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第三课时

-、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回乡偶书》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士,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诗句。

5.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7.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jk251.cOm扩展阅读

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望庐山瀑布 关于教案的范文精选


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望庐山瀑布山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解题,介绍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5.理解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

(1)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多美啊!

②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

③读后讨论:生紫烟的生字若换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升仅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产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犹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诗中描绘的美景说一说。

明确: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解释字义,理解句意。

遥看:远远看去,这个词与题目哪个字有关系?(与题目中望字照应)

川:指大河。

挂:悬挂。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这句诗挂字用得好,因为瀑布在不停地流动着,从动态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但平时河流都是流淌的,而这一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所以诗人用挂这个字写出瀑布外形的壮观。同时通过挂这个字使人体会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势陡峭,仅仅通过一个字就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指导朗读。

(3)飞流直下三千尺。

①解释字意,理解诗意。

飞流:是形容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像飞一样。

直下:直下来。

三千:不是一个确数,形容瀑布很长。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从陡峭的山上笔直地飞快地流下来,足足有三千多尺长。

②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三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只是夸张地说出瀑布很长,气势很大。

③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行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理解词语,体会诗意。

疑:是怀疑。

银河: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银河。

九天:古时传说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层,也就是天的极高处。

这瀑布真像是银河从极高的天上落下来了。在这句诗里,落和挂一样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无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人间。

②指导朗读。

③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进而背诵全诗。

(三)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1.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瀑布的?

明确: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

2.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3.你读了这首诗有何感受?

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布置作业

1.辨字组词

2.解释词义

遗:

直下:

3.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1.解题,介绍作者。

(1)《山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学生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深究古诗意思。

(1)《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2)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明确;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6.指导朗读。

(三)小结

《山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四)背诵这两首诗

(五)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两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二)学习古诗

1.解题、介绍作者

(1)忆,回忆,想念。

(2)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才十七岁。他多才多艺,还是著名画家,且擅长书法,又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赠汪伦(教案范文精选)


《赠汪伦》-教学设计

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

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读通)

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

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

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十、朗诵想象。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

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

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

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十三、创造性写一个和同学或亲人送别的篇段,能写成诗歌形式的,就写成诗歌形式,不能写的。仿照译句写一个片断。教师朗读上一学年一学生模仿《赠汪伦》写的一首诗:

赠外婆

吴岑岑

岑岑乘车将欲行,

忽闻窗边叮咛声。

秋时朝阳暖如火,

恰似外婆送我情。

十四、学生开始作业。

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望庐山瀑布(教案范文精选)


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庐山瀑布山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解题,介绍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5.理解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

(1)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多美啊!

②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

③读后讨论:生紫烟的生字若换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升仅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产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犹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诗中描绘的美景说一说。

明确: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解释字义,理解句意。

遥看:远远看去,这个词与题目哪个字有关系?(与题目中望字照应)

川:指大河。

挂:悬挂。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这句诗挂字用得好,因为瀑布在不停地流动着,从动态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但平时河流都是流淌的,而这一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所以诗人用挂这个字写出瀑布外形的壮观。同时通过挂这个字使人体会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势陡峭,仅仅通过一个字就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指导朗读。

(3)飞流直下三千尺。

①解释字意,理解诗意。

飞流:是形容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像飞一样。

直下:直下来。

三千:不是一个确数,形容瀑布很长。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从陡峭的山上笔直地飞快地流下来,足足有三千多尺长。

②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三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只是夸张地说出瀑布很长,气势很大。

③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行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理解词语,体会诗意。

疑:是怀疑。

银河: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银河。

九天:古时传说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层,也就是天的极高处。

这瀑布真像是银河从极高的天上落下来了。在这句诗里,落和挂一样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无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人间。

②指导朗读。

③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进而背诵全诗。

(三)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1.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瀑布的?

明确: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

2.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3.你读了这首诗有何感受?

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布置作业

1.辨字组词

2.解释词义

遗:

直下:

3.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1.解题,介绍作者。

(1)《山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学生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深究古诗意思。

(1)《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2)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明确;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6.指导朗读。

(三)小结

《山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四)背诵这两首诗

(五)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两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二)学习古诗

1.解题、介绍作者

(1)忆,回忆,想念。

(2)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才十七岁。他多才多艺,还是著名画家,且擅长书法,又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3677.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