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复习】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性,原因;
氯化铝溶液呈性,原因;
(2)下列盐溶于水高于浓度增大的是
A.B.C.D.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讲解】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越低。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讲解】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设疑】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讲解】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分析: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讲解】“越弱越水解”
例题:分析溶液与溶液的碱性强弱?
∵的酸性比酸性强。
∴水解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溶液碱性强于溶液碱性。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讲解】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溶液中,
;
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溶液中,
;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溶液中,阳离子有和,阴离子有,,,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②应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
晶体中,
在溶液中:
【例题】在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讲解】溶液中存在二个守恒关系
a.电荷守恒,即
………………(1)
b.物料守恒,即晶体中:
在溶液中S元素存在形式有三种:,及
∴…………………………………(2)
将(2)-(1)得
综上分析,关系正确的有A.C.D。答案:[B]
随堂练习
1.在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A.
B.
C.
D.
2.为了除去酸性溶液中的,可在加热搅拌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
A.B.C.D.
3.下列各物质中,指定微粒的物质的量为1:1的是()
A.中的和B.的纯水中和
C.中电子和中子D.明矾溶液中与
4.下列溶液加热蒸干后,不能析出溶质固体的是()
A.B.C.D.
总结、扩展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影响原理。
2.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除去溶液中混有的。
3.扩展
泡沫灭火剂包括溶液(约1mol/L),溶液(约1mol/L)及起泡剂。使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溶液和溶液的体积比约是。若用等体积、等浓度的溶液代替溶液,在使用时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若用固体代替溶液,在使用时也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泡沫灭火器内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把硫酸铝溶液盛在铁筒里的原因是。
板书设计:
1.水解的一般规律
(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可作为盐溶液性质(酸性或碱性)的常规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碱越弱,对应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对应弱碱阳离子浓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对应酸根离子浓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强不水解。
2.外界条件对盐水解的影响
(1)温度(实验1)
(2)溶液的酸、碱性(实验2)
3.盐类水解利用
(1)应用水解知识,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溶液。方法:加酸(),抑制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溶液中混有杂质。方法:加热,促使水解,使生成除去。
4.典型例题
5.扩展
探究实验
本节教学中以“是否盐溶液都显中性?”为设问,以实验探究形式引入教学,在本节课后,也可做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如:在了解正盐溶液的酸碱性的本质后,提出问题“酸式盐的水溶液是否都显酸性?”
用pH试纸分别测NaHSO4、NaHSO3、NaHCO3三种溶液的pH值,找出答案,并讨论分析原因。
分析:结果是有的酸式盐显酸性,有的酸式盐却显碱性,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讨论分析,拓宽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
探究习题
一题多变
原题:在氯化铵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Cl-]>[NH4+]>[H+]>[OH-](B)[NH4+]>[Cl-]>[H+]>[OH-]
(C)[Cl-]=[NH4+]>[H+]>[OH-](D)[NH4+]=[Cl-]>[H+]>[OH-]
变题一:100毫升0.1摩/升盐酸与50毫升0.2摩/升氨水溶液混和,在所得溶液中()
(A)[Cl-]>[NH4+]>[H+]>[OH-](B)[NH4+]>[Cl-]>[H+]>[OH-]
(C)[Cl-]=[NH4+]>[H+]>[OH-](D)[NH4+]=[Cl-]>[H+]>[OH-]
变题二:将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和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NH4+]>[Cl-]>[H+]>[OH-](B)[NH4+]>[Cl-]>[OH-]>[H+]
(B)[Cl-]>[NH4+]>[H+]>[OH-](D)[Cl-]>[NH4+]>[OH-]>[H+]
变题三:一种一元强酸HA溶液加入一种碱MOH反应后,溶液呈中性,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A)加入的碱过量(B)酸与碱等物质的量混和
(C)生成的盐不水解(D)反应后溶液中[A-]=[M+]
答案:
A;A;B;D。
点拨:通过改变设问角度,改变化学过程,改变或增减已知条件,能大大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一题多变有效的两种形式为:⑴对同一知识点,按思维层次递进一题多变。⑵对同一知识点进行题型变换和条件变换。
上题中,按照思维层次的递进原则进行设计,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盐类的水解(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本质,及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
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对盐类水解的应用有大致的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对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建立起“事物变化,内因是决定因素,外部因素是变化的条件”的对立统一的自然辩证观。
;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前面所学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对本节内容的学习。
教材密切联系上一节,引导学生联想盐溶液是否呈中性。并通过〔实验3-1〕来回答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组成该盐的酸或碱的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把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联系起来,为分类讨论盐类的水解奠定了基础。
在分类介绍盐类的水解时,重点说明盐类电离产生的弱酸或弱碱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所产生的影响,并配以形象化的示意图,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本节教学重点。之后,教材提及强酸可碱盐不水解,并简单说明其溶液呈中性的原因。这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前两类盐水解的本质。关于弱酸弱碱盐的水解,大纲没有要求。
关于教材第二部分内容——盐类水解的利用,大纲只要求A层次,但在具体讨论盐类水解的利用的实例时,往往涉及到盐类水解的本质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通过分析,使学生巩固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教法建议
关于盐类水解
本内容是对所学的电离理论、水的电离平衡、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中注意引导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本节的有关问题。
1.关于盐类水解的引入,可采取探究讨论的形式。结合上一节知识,提出问题。将课本中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操作。
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
(1)为什么三种盐的水溶液有的呈中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酸性呢?
(2)同呈中性的和其实质是否相同呢?
从而使学生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2.盐类水解的本质
以的水解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强酸和弱碱所生成盐的水解,说明盐类水解的本质。
(1)提出问题:①在溶液中存在几种电离?
②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③为什么溶液显酸性?
(2)分析讨论:通过上述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运用电离理论和平衡移动原理展开讨论,使学生理解由于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促使水的电离,使溶液中增大,从而使溶液呈酸性。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并引出盐类水解的定义。
并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分析接下来的几种盐的水解。
与水电离的结合生成了弱电解质醋酸,使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逐渐增大,直至建立新的平衡,结果,,因而溶液显碱性。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分析时可利用图3-10帮助学生理解,或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盐类水解的过程,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通过分析,总结出盐类水解的一般规律:
谁弱谁水解:水解离子一定是盐电离出来的弱离子(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谁强显谁性:碱强显碱性,酸强显酸性。
都强不水解。
都弱都水解(了解就可)
3.关于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l)找出盐类组成中发生水解的离子,直接写出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2)一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也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因此书写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为使学生明确这一点,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溶于水时的现象。
(3)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离子方程式中一般用“”号。
(4)多元弱酸的盐分步水解,第一步较容易发生,第二步比第一步难,水解时以第一步为主。
(5)安排适当的课内外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关于盐类水解的利用
包括两个方面介绍。一是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二是讨论盐为水解知识的应用。
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指出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
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通过对一系列分类实例的讨论分析,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盐类水解原理和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12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复习】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性,原因;
氯化铝溶液呈性,原因;
(2)下列盐溶于水高于浓度增大的是
A.B.C.D.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讲解】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越低。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讲解】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设疑】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讲解】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分析: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讲解】“越弱越水解”
例题:分析溶液与溶液的碱性强弱?
∵的酸性比酸性强。
∴水解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溶液碱性强于溶液碱性。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讲解】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溶液中,
;
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溶液中,
;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溶液中,阳离子有和,阴离子有,,,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②应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
晶体中,
在溶液中:
【例题】在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讲解】溶液中存在二个守恒关系
a.电荷守恒,即
………………(1)
b.物料守恒,即晶体中:
在溶液中S元素存在形式有三种:,及
∴…………………………………(2)
将(2)-(1)得
综上分析,关系正确的有A.C.D。答案:[B]
随堂练习
1.在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A.
B.
C.
D.
2.为了除去酸性溶液中的,可在加热搅拌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
A.B.C.D.
3.下列各物质中,指定微粒的物质的量为1:1的是()
A.中的和B.的纯水中和
C.中电子和中子D.明矾溶液中与
4.下列溶液加热蒸干后,不能析出溶质固体的是()
A.B.C.D.
总结、扩展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影响原理。
2.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除去溶液中混有的。
3.扩展
泡沫灭火剂包括溶液(约1mol/L),溶液(约1mol/L)及起泡剂。使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溶液和溶液的体积比约是。若用等体积、等浓度的溶液代替溶液,在使用时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若用固体代替溶液,在使用时也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泡沫灭火器内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把硫酸铝溶液盛在铁筒里的原因是。
板书设计:
1.水解的一般规律
(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可作为盐溶液性质(酸性或碱性)的常规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碱越弱,对应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对应弱碱阳离子浓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对应酸根离子浓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强不水解。
2.外界条件对盐水解的影响
(1)温度(实验1)
(2)溶液的酸、碱性(实验2)
3.盐类水解利用
(1)应用水解知识,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溶液。方法:加酸(),抑制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溶液中混有杂质。方法:加热,促使水解,使生成除去。
4.典型例题
5.扩展
探究实验
本节教学中以“是否盐溶液都显中性?”为设问,以实验探究形式引入教学,在本节课后,也可做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如:在了解正盐溶液的酸碱性的本质后,提出问题“酸式盐的水溶液是否都显酸性?”
用pH试纸分别测NaHSO4、NaHSO3、NaHCO3三种溶液的pH值,找出答案,并讨论分析原因。
分析:结果是有的酸式盐显酸性,有的酸式盐却显碱性,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讨论分析,拓宽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
探究习题
一题多变
原题:在氯化铵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Cl-]>[NH4+]>[H+]>[OH-](B)[NH4+]>[Cl-]>[H+]>[OH-]
(C)[Cl-]=[NH4+]>[H+]>[OH-](D)[NH4+]=[Cl-]>[H+]>[OH-]
变题一:100毫升0.1摩/升盐酸与50毫升0.2摩/升氨水溶液混和,在所得溶液中()
(A)[Cl-]>[NH4+]>[H+]>[OH-](B)[NH4+]>[Cl-]>[H+]>[OH-]
(C)[Cl-]=[NH4+]>[H+]>[OH-](D)[NH4+]=[Cl-]>[H+]>[OH-]
变题二:将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和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NH4+]>[Cl-]>[H+]>[OH-](B)[NH4+]>[Cl-]>[OH-]>[H+]
(B)[Cl-]>[NH4+]>[H+]>[OH-](D)[Cl-]>[NH4+]>[OH-]>[H+]
变题三:一种一元强酸HA溶液加入一种碱MOH反应后,溶液呈中性,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A)加入的碱过量(B)酸与碱等物质的量混和
(C)生成的盐不水解(D)反应后溶液中[A-]=[M+]
答案:
A;A;B;D。
点拨:通过改变设问角度,改变化学过程,改变或增减已知条件,能大大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一题多变有效的两种形式为:⑴对同一知识点,按思维层次递进一题多变。⑵对同一知识点进行题型变换和条件变换。
上题中,按照思维层次的递进原则进行设计,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第二课时
目标: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1.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性,原因;
氯化铝溶液呈性,原因;
(2)下列盐溶于水高于浓度增大的是
A.B.C.D.
2.应用实验手段,启发思维
实验1.在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分析为什么?将溶液分成二等份装入二支干净试管中,一支加热,另一支保持室温,进行比较。
现象;
原因分析;
实验2.将新制备的胶体中,分装于二支试管中,一支试管加入一滴盐酸,与另一支试管对照比较。
现象;
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1.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越低。
2.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盐溶液的酸碱性判断
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例题:分析: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分析: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2.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越弱越水解”
例题:分析溶液与溶液的碱性强弱?
∵的酸性比酸性强。
∴水解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溶液碱性强于溶液碱性。
3.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溶液中,;
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溶液
中,;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溶液中,阳离子有和,阴离子有,,,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②应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晶体中,
在溶液中:
例题分析:
在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解题思路:
溶液中存在二个守恒关系
a.电荷守恒,即
…………(1)
b.物料守恒,即晶体中:
在溶液中S元素存在形式有三种:,及
∴………………(2)
将(2)-(1)得
综上分析,关系正确的有A.C.D。答案:[B]
随堂练习
1.在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A.
B.
C.
D.
2.为了除去酸性溶液中的,可在加热搅拌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
A.B.C.D.
3.下列各物质中,指定微粒的物质的量为1:1的是()
A.中的和B.的纯水中和
C.中电子和中子D.明矾溶液中与
4.下列溶液加热蒸干后,不能析出溶质固体的是()
A.B.C.D.
总结、扩展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影响原理。
2.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除去溶液中混有的。
3.扩展
泡沫灭火剂包括溶液(约1mol/L),溶液(约1mol/L)及起泡剂。使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溶液和溶液的体积比约是。若用等体积、等浓度的溶液代替溶液,在使用时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若用固体代替溶液,在使用时也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泡沫灭火器内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把硫酸铝溶液盛在铁筒里的原因是。
板书设计:
1.水解的一般规律
(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可作为盐溶液性质(酸性或碱性)的常规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碱越弱,对应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对应弱碱阳离子浓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对应酸根离子浓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强不水解。
2.外界条件对盐水解的影响
(1)温度(实验1)
(2)溶液的酸、碱性(实验2)
3.盐类水解利用
(1)应用水解知识,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溶液。方法:加酸(),抑制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溶液中混有杂质。方法:加热,促使水解,使生成除去。
4.典型例题
5.扩展
探究活动
探究实验
本节教学中以“是否盐溶液都显中性?”为设问,以实验探究形式引入教学,在本节课后,也可做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如:在了解正盐溶液的酸碱性的本质后,提出问题“酸式盐的水溶液是否都显酸性?”
用pH试纸分别测NaHSO4、NaHSO3、NaHCO3三种溶液的pH值,找出答案,并讨论分析原因。
分析:结果是有的酸式盐显酸性,有的酸式盐却显碱性,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讨论分析,拓宽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
探究习题
一题多变
原题:在氯化铵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Cl-]>[NH4+]>[H+]>[OH-](B)[NH4+]>[Cl-]>[H+]>[OH-]
(C)[Cl-]=[NH4+]>[H+]>[OH-](D)[NH4+]=[Cl-]>[H+]>[OH-]
变题一:100毫升0.1摩/升盐酸与50毫升0.2摩/升氨水溶液混和,在所得溶液中()
(A)[Cl-]>[NH4+]>[H+]>[OH-](B)[NH4+]>[Cl-]>[H+]>[OH-]
(C)[Cl-]=[NH4+]>[H+]>[OH-](D)[NH4+]=[Cl-]>[H+]>[OH-]
变题二:将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和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NH4+]>[Cl-]>[H+]>[OH-](B)[NH4+]>[Cl-]>[OH-]>[H+]
(B)[Cl-]>[NH4+]>[H+]>[OH-](D)[Cl-]>[NH4+]>[OH-]>[H+]
变题三:一种一元强酸HA溶液加入一种碱MOH反应后,溶液呈中性,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A)加入的碱过量(B)酸与碱等物质的量混和
(C)生成的盐不水解(D)反应后溶液中[A-]=[M+]
答案:
A;A;B;D。
点拨:通过改变设问角度,改变化学过程,改变或增减已知条件,能大大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一题多变有效的两种形式为:⑴对同一知识点,按思维层次递进一题多变。⑵对同一知识点进行题型变换和条件变换。
上题中,按照思维层次的递进原则进行设计,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盐类的水解(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本质,及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
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对盐类水解的应用有大致的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对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建立起“事物变化,内因是决定因素,外部因素是变化的条件”的对立统一的自然辩证观。
;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前面所学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对本节内容的学习。
教材密切联系上一节,引导学生联想盐溶液是否呈中性。并通过〔实验3-1〕来回答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组成该盐的酸或碱的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把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联系起来,为分类讨论盐类的水解奠定了基础。
在分类介绍盐类的水解时,重点说明盐类电离产生的弱酸或弱碱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所产生的影响,并配以形象化的示意图,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本节教学重点。之后,教材提及强酸可碱盐不水解,并简单说明其溶液呈中性的原因。这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前两类盐水解的本质。关于弱酸弱碱盐的水解,大纲没有要求。
关于教材第二部分内容——盐类水解的利用,大纲只要求A层次,但在具体讨论盐类水解的利用的实例时,往往涉及到盐类水解的本质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通过分析,使学生巩固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教法建议
关于盐类水解
本内容是对所学的电离理论、水的电离平衡、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中注意引导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本节的有关问题。
1.关于盐类水解的引入,可采取探究讨论的形式。结合上一节知识,提出问题。将课本中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操作。
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
(1)为什么三种盐的水溶液有的呈中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酸性呢?
(2)同呈中性的和其实质是否相同呢?
从而使学生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2.盐类水解的本质
以的水解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强酸和弱碱所生成盐的水解,说明盐类水解的本质。
(1)提出问题:①在溶液中存在几种电离?
②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③为什么溶液显酸性?
(2)分析讨论:通过上述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运用电离理论和平衡移动原理展开讨论,使学生理解由于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促使水的电离,使溶液中增大,从而使溶液呈酸性。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并引出盐类水解的定义。
并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分析接下来的几种盐的水解。
与水电离的结合生成了弱电解质醋酸,使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逐渐增大,直至建立新的平衡,结果,,因而溶液显碱性。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分析时可利用图3-10帮助学生理解,或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盐类水解的过程,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通过分析,总结出盐类水解的一般规律:
谁弱谁水解:水解离子一定是盐电离出来的弱离子(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谁强显谁性:碱强显碱性,酸强显酸性。
都强不水解。
都弱都水解(了解就可)
3.关于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l)找出盐类组成中发生水解的离子,直接写出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2)一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也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因此书写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为使学生明确这一点,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溶于水时的现象。
(3)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离子方程式中一般用“”号。
(4)多元弱酸的盐分步水解,第一步较容易发生,第二步比第一步难,水解时以第一步为主。
(5)安排适当的课内外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关于盐类水解的利用
包括两个方面介绍。一是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二是讨论盐为水解知识的应用。
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指出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
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通过对一系列分类实例的讨论分析,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盐类水解原理和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一
课题:盐类的水解
重点: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难点: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1.采用实验手段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实验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
(1)用蒸馏水配制溶液,溶液,溶液。
(2)用试纸测定三种盐溶液的,并记录:
:
教师设疑:(1)为什么三种盐的水溶液有的呈中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酸性呢?
(2)同呈中性的和其实质是否相同呢?
2.盐类水解实质
教师通过对强碱弱酸所生成盐的水解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强酸和弱碱所生成盐的水解。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盐溶液是碱性,溶液中增大?为什么会增大呢?是从哪来的呢?
盐溶液呈酸性,溶液中增大?为什么会增大呢?是从哪来的呢?
3.引导归纳盐组成与其水解和溶液酸碱性的内在联系。
教学步骤
(一)知识准备
酸+碱=盐+水(中和反应,可以理解盐可以由相应的酸和碱反应生成)
(二)引入新课
1.准备四种盐溶液。分别测定它们。并作记录:
溶液酸碱性分析
(1)溶液。
(2)溶液。
(3)溶液。
(4)溶液。
2.根据现象引导思考:
(1)盐溶液是否一定都呈中性?从实验现象你认为哪些盐溶液可呈中性?
(2)为什么盐溶液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呢?
(3)同呈中性的和其实质是否相同呢?
[1][2][3][4]下一页
第二课时
目标: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1.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性,原因;
氯化铝溶液呈性,原因;
(2)下列盐溶于水高于浓度增大的是
A.B.C.D.
2.应用实验手段,启发思维
实验1.在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分析为什么?将溶液分成二等份装入二支干净试管中,一支加热,另一支保持室温,进行比较。
现象;
原因分析;
实验2.将新制备的胶体中,分装于二支试管中,一支试管加入一滴盐酸,与另一支试管对照比较。
现象;
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1.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越低。
2.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盐溶液的酸碱性判断
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例题:分析: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分析: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2.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越弱越水解”
例题:分析溶液与溶液的碱性强弱?
∵的酸性比酸性强。
∴水解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溶液碱性强于溶液碱性。
3.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溶液中,;
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溶液
中,;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溶液中,阳离子有和,阴离子有,,,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②应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晶体中,
在溶液中:
例题分析:
在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解题思路:
溶液中存在二个守恒关系
a.电荷守恒,即
…………(1)
b.物料守恒,即晶体中:
在溶液中S元素存在形式有三种:,及
[1][2][3]下一页
第一节氯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2.氯离子的性质。
●教学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氯气的化学性质(与水、碱的反应)。
第二课时: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金属、非金属单质的反应、氯离子的检验)。
教学用具
第一课时:投影仪、氯气制取装置一套、集气瓶、大烧杯、蓝色石蕊试纸、水、有色布条、氢氧化钠溶液。
第二课时:投影仪、集满氯气的集气瓶、酒精灯、火柴、坩埚钳、尖嘴弯管、制氯气的装置一套、铜丝、镁条、锌粒、稀硫酸、氯化钠溶液、稀盐酸、氯化钾溶液、硝酸银溶液、碳酸钠溶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前面我们学习了碱金属元素的有关知识,知道碱金属是几种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金属元素,本章,我们来学习几种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它们包括氟、氯、溴、碘、砹五种元素。
[板书]第四章卤素
[讲解]在卤素形成的单质中,最主要的是18世纪70年代的瑞典化学家舍勒首先发现并制得的氯气。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它的一些化学性质。
[板书]第一节氯气
一、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投影]已知氯气是一种有毒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它能溶于水,可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并能与NaOH溶液反应。
实验室制氯气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请根据以上信息利用下列仪器和试剂,设计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
仪器:烧瓶、分液漏斗、双孔橡皮塞、导管、橡皮管、玻璃片、集气瓶、烧杯、石棉网、铁
架台(带铁夹)、酒精灯。
[上述仪器若能用绘图表示,效果更好]
试剂:浓盐酸、二氧化锰(固体)、氢氧化钠溶液、蓝色石蕊试纸、水。
[讲解]一套完整的制气装置应包括:
1.气体发生,2.气体净化,3.气体收集,4.尾气吸收四个部分,请大家以此为依据进行设计。
[学生讨论、分析,老师总结并板书]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收集: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尾气吸收:NaOH溶液
[讲解]根据实验室制氯气的反应原理。制得的氯气中可能混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有关氯气的净化,我们留待后续课中讨论解决,下面我们按我们的设计方案来制取两瓶氯气。
[教师连接好制取氯气的装置,请学生上台收集两瓶氯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氯气的颜色]
[过渡]我们刚刚制得的氯气有哪些性质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认识氯气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氯气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4—4,Cl2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
[设问]干布条不褪色,湿布条褪色,说明了什么?
[结论]说明Cl2和水反应生成了具有漂白作用的新物质。
[板书]1.氯气与水的反应
[讲解]氯气可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板书]Cl2+H2O=====HCl+HClO
[补充实验]把盐酸滴在干燥的有色布条上,不褪色。
[讲解]由上面的实验可知,干燥的氯气与盐酸都不具有漂白性,因此具有漂白作用的一定是次氯酸。
[设问]次氯酸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和用途呢?请大家阅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找出答案。
[板书]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放出氧气。
2HClO=====HCl+O2↑
有强氧化性,可用来漂白、杀菌、消毒。
[讲解并板书]HClO是具有强氧化性的弱酸,可用来杀菌消毒:HClO====H++ClO-
[设问]Cl2溶于水是否全部和水反应?怎样证明?
[补充实验]在上面收集有Cl2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振荡,与另一瓶氯气的颜色相比较,并把所得溶液颜色与纯水的颜色相比较(可在瓶后衬一张白纸,现象更明显)。
[讲解]注入水后,集气瓶中的黄绿色变浅,说明氯气溶于水。溶液为黄绿色,而Cl-、HClO及ClO-无色,所以说明氯水中含有大量的氯气分子。由此可知,氯气溶于水时,仅有少量的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
常温下,1体积的水约溶解2体积的氯气。
思考:氯水为何要现用现制,并保存在棕色的细口瓶中?
[过渡]刚才我们制氯气时,用于吸收尾气的是NaOH碱溶液,说明Cl2是可与碱反应的。
[板书]2.氯气与碱的反应
[补充实验]把少量NaOH溶液注入另一瓶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黄绿色全部消失,所得溶液无色。
[讲解]Cl2可与NaOH溶液充分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NaCl和NaClO。
[板书]Cl2+2NaOH====NaCl+NaClO+H2O
[引导学生从Cl2与H2O的反应来理解该反应]
[教师]请大家根据上式,写出Cl2与Ca(OH)2溶液的反应。
[板书]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讲解]上述反应就是工业上生产漂粉精的原理,是通过Cl2与石灰乳作用制成的。其中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思考: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为什么不用HClO直接漂白,而要转换成次氯酸盐?漂白粉漂白的原理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书,得出结论]
[板书]Ca(ClO)2+CO2+H2O====CaCO3↓+2HClO
[设问]上述反应说明了H2CO3与HClO的酸性强弱顺序如何?Ca(ClO)2能与HCl反应吗?写出反应方程式,漂白粉应怎样保存才能不很快失效?
[板书]Ca(ClO)2+2HCl=====CaCl2+2HClO
[学生回答]
[小结]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气与水和碱的反应。
[投影]课后思考题:
1.实验室制Cl2为何不用Ca(OH)2溶液来吸收尾气?
2.分析在氯水中都含有哪些粒子?
3.用湿润蓝色石蕊试纸检验Cl2时,为何试纸的颜色先变红,后变白?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第四章卤素
第一节氯气
原理:MnO2+4HCl(浓)=====MnCl2+Cl2↑+2H2O
收集: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尾气吸收:NaOH溶液
二、氯气的化学性质
1.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HClO
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放出氧气。
2HClO======2HCl+O2↑
有强氧化性,可用来漂白、杀菌、消毒。
HClO是具有强氧化性的弱酸,可用来杀菌消毒:HClO====H++ClO-
2.氯气与碱的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
Ca(ClO)2+CO2+H2O====CaCO3↓+2HClO
Ca(ClO)2+2HCl=====CaCl2+2HClO
[教学说明]
把Cl2的实验室制法以信息题的形式提到前面讲,一是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二是讲Cl2与水和碱的反应时,可一气呵成;三是对下节课Cl2的物理性质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在讲本节课以前,若能有时间讲一节有关实验设计的专题,效果会更理想。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复习】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性,原因;
氯化铝溶液呈性,原因;
(2)下列盐溶于水高于浓度增大的是
A.B.C.D.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讲解】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越低。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讲解】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设疑】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讲解】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分析: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讲解】“越弱越水解”
例题:分析溶液与溶液的碱性强弱?
∵的酸性比酸性强。
∴水解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溶液碱性强于溶液碱性。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讲解】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溶液中,
;
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溶液中,
;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溶液中,阳离子有和,阴离子有,,,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②应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
晶体中,
在溶液中:
【例题】在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讲解】溶液中存在二个守恒关系
a.电荷守恒,即
………………(1)
b.物料守恒,即晶体中:
在溶液中S元素存在形式有三种:,及
∴…………………………………(2)
将(2)-(1)得
综上分析,关系正确的有A.C.D。答案:[B]
随堂练习
1.在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A.
B.
C.
D.
2.为了除去酸性溶液中的,可在加热搅拌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
A.B.C.D.
[1][2]下一页
第二课时
目标: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1.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性,原因;
氯化铝溶液呈性,原因;
(2)下列盐溶于水高于浓度增大的是
A.B.C.D.
2.应用实验手段,启发思维
实验1.在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分析为什么?将溶液分成二等份装入二支干净试管中,一支加热,另一支保持室温,进行比较。
现象;
原因分析;
实验2.将新制备的胶体中,分装于二支试管中,一支试管加入一滴盐酸,与另一支试管对照比较。
现象;
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1.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越低。
2.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盐溶液的酸碱性判断
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例题:分析: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分析: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2.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越弱越水解”
例题:分析溶液与溶液的碱性强弱?
∵的酸性比酸性强。
∴水解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溶液碱性强于溶液碱性。
3.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溶液中,;
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溶液
中,;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溶液中,阳离子有和,阴离子有,,,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②应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晶体中,
在溶液中:
例题分析:
在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解题思路:
溶液中存在二个守恒关系
a.电荷守恒,即
…………(1)
b.物料守恒,即晶体中:
在溶液中S元素存在形式有三种:,及
∴………………(2)
将(2)-(1)得
综上分析,关系正确的有A.C.D。答案:[B]
随堂练习
1.在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A.
B.
C.
D.
2.为了除去酸性溶液中的,可在加热搅拌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
A.B.C.D.
3.下列各物质中,指定微粒的物质的量为1:1的是()
A.中的和B.的纯水中和
C.中电子和中子D.明矾溶液中与
4.下列溶液加热蒸干后,不能析出溶质固体的是()
A.B.C.D.
总结、扩展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影响原理。
2.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除去溶液中混有的。
3.扩展
泡沫灭火剂包括溶液(约1mol/L),溶液(约1mol/L)及起泡剂。使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溶液和溶液的体积比约是。若用等体积、等浓度的溶液代替溶液,在使用时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若用固体代替溶液,在使用时也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泡沫灭火器内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把硫酸铝溶液盛在铁筒里的原因是。
板书设计:
1.水解的一般规律
(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可作为盐溶液性质(酸性或碱性)的常规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碱越弱,对应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对应弱碱阳离子浓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对应酸根离子浓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强不水解。
2.外界条件对盐水解的影响
(1)温度(实验1)
(2)溶液的酸、碱性(实验2)
3.盐类水解利用
(1)应用水解知识,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溶液。方法:加酸(),抑制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溶液中混有杂质。方法:加热,促使水解,使生成除去。
4.典型例题
5.扩展
探究活动
探究实验
本节教学中以“是否盐溶液都显中性?”为设问,以实验探究形式引入教学,在本节课后,也可做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如:在了解正盐溶液的酸碱性的本质后,提出问题“酸式盐的水溶液是否都显酸性?”
用pH试纸分别测NaHSO4、NaHSO3、NaHCO3三种溶液的pH值,找出答案,并讨论分析原因。
分析:结果是有的酸式盐显酸性,有的酸式盐却显碱性,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讨论分析,拓宽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
探究习题
一题多变
原题:在氯化铵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Cl-]>[NH4+]>[H+]>[OH-](B)[NH4+]>[Cl-]>[H+]>[OH-]
(C)[Cl-]=[NH4+]>[H+]>[OH-](D)[NH4+]=[Cl-]>[H+]>[OH-]
变题一:100毫升0.1摩/升盐酸与50毫升0.2摩/升氨水溶液混和,在所得溶液中()
(A)[Cl-]>[NH4+]>[H+]>[OH-](B)[NH4+]>[Cl-]>[H+]>[OH-]
(C)[Cl-]=[NH4+]>[H+]>[OH-](D)[NH4+]=[Cl-]>[H+]>[OH-]
变题二:将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和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NH4+]>[Cl-]>[H+]>[OH-](B)[NH4+]>[Cl-]>[OH-]>[H+]
(B)[Cl-]>[NH4+]>[H+]>[OH-](D)[Cl-]>[NH4+]>[OH-]>[H+]
变题三:一种一元强酸HA溶液加入一种碱MOH反应后,溶液呈中性,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A)加入的碱过量(B)酸与碱等物质的量混和
(C)生成的盐不水解(D)反应后溶液中[A-]=[M+]
答案:
A;A;B;D。
点拨:通过改变设问角度,改变化学过程,改变或增减已知条件,能大大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一题多变有效的两种形式为:⑴对同一知识点,按思维层次递进一题多变。⑵对同一知识点进行题型变换和条件变换。
上题中,按照思维层次的递进原则进行设计,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盐类的水解(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本质,及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
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对盐类水解的应用有大致的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对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建立起“事物变化,内因是决定因素,外部因素是变化的条件”的对立统一的自然辩证观。
;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前面所学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对本节内容的学习。
教材密切联系上一节,引导学生联想盐溶液是否呈中性。并通过〔实验3-1〕来回答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组成该盐的酸或碱的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把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联系起来,为分类讨论盐类的水解奠定了基础。
在分类介绍盐类的水解时,重点说明盐类电离产生的弱酸或弱碱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所产生的影响,并配以形象化的示意图,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本节教学重点。之后,教材提及强酸可碱盐不水解,并简单说明其溶液呈中性的原因。这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前两类盐水解的本质。关于弱酸弱碱盐的水解,大纲没有要求。
关于教材第二部分内容——盐类水解的利用,大纲只要求A层次,但在具体讨论盐类水解的利用的实例时,往往涉及到盐类水解的本质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通过分析,使学生巩固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教法建议
关于盐类水解
本内容是对所学的电离理论、水的电离平衡、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中注意引导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本节的有关问题。
1.关于盐类水解的引入,可采取探究讨论的形式。结合上一节知识,提出问题。将课本中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操作。
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
(1)为什么三种盐的水溶液有的呈中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酸性呢?
(2)同呈中性的和其实质是否相同呢?
从而使学生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2.盐类水解的本质
以的水解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强酸和弱碱所生成盐的水解,说明盐类水解的本质。
(1)提出问题:①在溶液中存在几种电离?
②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③为什么溶液显酸性?
(2)分析讨论:通过上述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运用电离理论和平衡移动原理展开讨论,使学生理解由于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促使水的电离,使溶液中增大,从而使溶液呈酸性。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并引出盐类水解的定义。
并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分析接下来的几种盐的水解。
与水电离的结合生成了弱电解质醋酸,使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逐渐增大,直至建立新的平衡,结果,,因而溶液显碱性。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分析时可利用图3-10帮助学生理解,或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盐类水解的过程,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通过分析,总结出盐类水解的一般规律:
谁弱谁水解:水解离子一定是盐电离出来的弱离子(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谁强显谁性:碱强显碱性,酸强显酸性。
都强不水解。
都弱都水解(了解就可)
3.关于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l)找出盐类组成中发生水解的离子,直接写出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2)一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也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因此书写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为使学生明确这一点,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溶于水时的现象。
(3)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离子方程式中一般用“”号。
(4)多元弱酸的盐分步水解,第一步较容易发生,第二步比第一步难,水解时以第一步为主。
(5)安排适当的课内外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关于盐类水解的利用
包括两个方面介绍。一是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二是讨论盐为水解知识的应用。
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指出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
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通过对一系列分类实例的讨论分析,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盐类水解原理和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一
课题:盐类的水解
重点: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难点: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1.采用实验手段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实验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
(1)用蒸馏水配制溶液,溶液,溶液。
(2)用试纸测定三种盐溶液的,并记录:
:
教师设疑:(1)为什么三种盐的水溶液有的呈中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酸性呢?
(2)同呈中性的和其实质是否相同呢?
2.盐类水解实质
教师通过对强碱弱酸所生成盐的水解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强酸和弱碱所生成盐的水解。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盐溶液是碱性,溶液中增大?为什么会增大呢?是从哪来的呢?
盐溶液呈酸性,溶液中增大?为什么会增大呢?是从哪来的呢?
3.引导归纳盐组成与其水解和溶液酸碱性的内在联系。
教学步骤
(一)知识准备
酸+碱=盐+水(中和反应,可以理解盐可以由相应的酸和碱反应生成)
(二)引入新课
1.准备四种盐溶液。分别测定它们。并作记录:
溶液酸碱性分析
(1)溶液。
(2)溶液。
(3)溶液。
(4)溶液。
2.根据现象引导思考:
(1)盐溶液是否一定都呈中性?从实验现象你认为哪些盐溶液可呈中性?
(2)为什么盐溶液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呢?
(3)同呈中性的和其实质是否相同呢?
3.点题
本节讨论的盐类水解知识帮助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1)盐类水解实质:
①溶液(弱碱强酸盐,水溶液,呈酸性)
(盐电离强电解质电离是完全的)
(水电离,弱电解电离是部分的,可逆的)
由于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促使水的电离,使溶液中增大,从而使溶液呈酸性。
水解方程式:
水解离子方程式:
②溶液(强碱弱酸盐,水溶液,呈碱性)
(盐,弱电解质,完全电离)
(水,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
由于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分子,使溶液中减少,促使的电离,从而使溶液中增大,溶液呈现碱性。
③溶液
(盐,强电解质,完全电离)
由于结合的能力与的能力相当,使溶液中与仍相等,所以溶液呈中性。
(三)随堂练习
1.在水中加入下列物质,可使水的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的是()
A.B.C.D.
2.判断下列盐类水解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溶液呈中性的盐一定是强酸、强碱生成的盐
B.含有弱酸根盐的水溶液一定呈碱性
C.盐溶液的酸脓性主要决定于形成盐的酸和碱的相对强弱
D.碳酸溶液中氢离子物质的量浓度是碳酸根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的两倍
3.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中,含微粒种类最多的是()
A.B.C.D.
4.下列各组离子,在强碱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A.B.
C.D.
5.为了使溶液中的比值变小,可加入的物质是()
A.适量盐酸B.适量溶液
C.适量KOH溶液D.适量KHS溶液
(四)总结、扩展
1.盐类水解的实质
在溶液中,由于盐的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和生成弱电解质,从而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使溶液显示出不同程度的酸性、碱性或中性。
2.盐类水解的类型和规律
(1)通常盐类水解程度是很小的,而且是可逆的。
(2)水解规律: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①强酸弱碱生成的盐水解:溶液呈酸性,是弱碱的阳离子水解生成对应的弱碱,使溶液显酸性。如:等。
②强碱弱酸生成的盐水解,溶液呈碱性,原因是弱酸根发生水解,生成对应弱酸,使溶液显碱性,如:等。
③强酸强碱盐不水解,溶液呈中性,如等。
④弱酸弱碱盐强烈水解。(此内容大纲不作要求,不宜向学生补充)
a.酸强于碱,显酸性,如;
b.碱强于酸,显碱性,如
c.酸碱相当,显中性,如
⑤弱酸酸式盐水解:取决于酸式酸根的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相对大小。
a.若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溶液呈酸性,如等。
b.若电离程度小于水解程度,溶液呈碱性,如等。
3.扩展
氮、磷、钾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洗衣粉中加入由磷酸脱水制得的多磷酸的钠盐作配料,能起到软化水的作用,但使用此类洗衣粉会造成水质污染。
(1)试简述污染水质的原因。
(2)某种无磷洗衣粉中加入了硅酸钠作配料,试说明这种配料的有关性质和作用。
板书设计
一、盐的组成类别
1.强酸强碱盐:如等;
2.强酸弱碱盐:如等;
3.弱酸弱碱盐:如等;
4.弱酸弱碱盐:如等;
二、实验测定盐溶液的是不是都等于7
1.测蒸馏水;
2.测溶液;
3.测溶液;
4.测溶液值。
列表比较:
提出问题:为什么都是盐溶液的(2)(3)(4)三种溶液会有显著差异呢?
:强酸强碱盐;
:强碱弱酸盐;
:强碱强酸盐;
剖析原因:写出离子方程式及化学方程式。
与电离出来结合成弱电解质
破坏了水电离平衡,减少水电离,使溶液中浓度增大,碱性增强。
与电离出来的结合生成弱碱,破坏了水电离平衡,促使水电离,使溶液中浓度增大,酸性增强。
强酸、强碱盐,不水解只电离。溶液显中性。
三、引出水解定义,归纳水解一般规律
1.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或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水解。
2.水解一般规律:
谁弱谁水解:水解离子一定是盐电离出来的弱离子(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谁强显谁性:碱强显碱性,酸强显酸性。
都强不水解。
都弱都水解(了解就可)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3822.html
上一篇:语文教案示例 太阳优秀模板
下一篇: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