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距今
时间
(年)
发现
地点
所属
时代
生产
工具
经济
状况
社会生活
状况
社会组织
特点
历史
地位
原
始
社
会
原
始
人
群
元谋人
170万
云南
旧
石
器
时
代
打制
石器
迄今为止
发现的我
国最早人
类
北京人
70~
20万
北京
周口
店
打制
石器
天然火
简单语言
集体劳动、共享食物、群居生活
早期人类
的典型代
表
母系
氏族
公社
山顶洞人
1万8
千
北京
周口
店
打制
石器
磨制
石器
用骨针将
兽皮缝皮
衣服、人
工取火
按血缘组成固定集团、集体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的开
始
半坡人
5千~
7千
陕西
西安
新
石
器
时
代
磨制
石器
弓箭
粟、菜、
麻、家
禽
用麻织布、
彩陶定居、建房屋
母系氏族繁荣时期妇人居主导地位共同劳动、消费平等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繁荣
时期在黄
河流域的
典型
河姆渡人
5千~
7千
浙江
余姚
磨制
石器
骨器
木器
水稻
家禽
陶器、定居、建木结构房屋
母系氏族
公社繁荣
时期在长
江流域的
典型
父系
氏族
公社
大汶口中晚期
人
4、5
千
山东
泰安
陶器、玉器
贫富分化、
私有财产、
阶级产生
父系氏族
公社时期
在黄河流
域的典型
原始社会
开始解体
原始
社会
解体
黄帝、炎帝、尧、舜、禹
4千
黄河
流域
部落联盟
及其战争
大禹治水
禅让制度阶级社会逐渐形成
原始社会
向奴隶社
会的过渡
教学建议
易错概念
处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前期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中晚期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课文中,着重介绍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社会状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误将整个大汶口文化看作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代表。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生阅读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结构,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我国原始社会的分期以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母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的特征。
扩展资料
遍布中国大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一、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数十万年以上的原始社会时期。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遗址和考古学文化,有以下几种可作代表:
元谋人。早期类型直立人的代表。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元谋盆地东侧山麓的小丘上,发现同属一个不大年龄的人体左、右上内侧门齿化石两颗化石。以后经多次发掘,在元谋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层里,又发现了石器、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表明约在17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这里生息繁衍。(胡承志:《云南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地质学报,1973年第1期)
蓝田人。1963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蓝田人头骨、颌骨化石及其文化遗物。蓝田人属中更新世时代,包括蓝田县城东的九间房公王岭和城西北的泄湖陈家窝两个点,前者距今78~80万年,后者距今50~60万年,两地相距29公里,除发现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石器、动物化石、炭屑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5年)
北京人。距今约40~50万年,北京人化石自1921~1966年历次发掘所得,共有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包括单独的面骨)14块、下颌骨15块、股骨7段、胫骨1段、肱骨3段、锁骨1根、月骨一块、零散和附连在颌骨上的牙齿153颗、约代表43个个体。除人类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及丰富的用火遗迹。(贾兰坡:《中国猿人及其文化》,中华书局,1964年)
丁村人。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带,发现有旧石器和动物化石,1954年和1976年又两次发现人类化石。丁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典型遗存之一。在石器中,三棱大尖状器最具特色。丁村文化距今15~10万年。(裴文中等:《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9年)
山顶洞人。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发现,故名。属于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距今约18,000年。除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穿孔饰物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方式。(贾兰坡:《中国在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我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还有马坝人、长阳人、资阳人、柳江人、河套人等,古人类化石遗存十分丰富。
二、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中国大地,从内蒙古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西藏高原,到处都有发现,迄今总计在6000处以上。典型的有:
仰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名。时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其分布为以渭、汾、洛等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共发现遗址1000余处。重点发掘的有:陕西的西安半坡、郑州大河村等十余处。仰韶文化的陶器以手制红陶为主,房屋遗址发现400多处,建筑形式有半地穴及地面营造等。仰韶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兼作采集和渔猎,一般认为具早、中期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晚期开始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也有称为金石并用时代的。1928年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而命名。龙山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分布在山东境内,时间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在豫西、豫北、豫东等地区,发展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陕西龙山文化,主要分布泾河、渭河流域,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共性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石器、骨器、陶器等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某些遗址发现了铜器。揭开了青铜文比的序幕。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
商
西周
文字
已有原始文字
甲骨文、金文
天文
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历法
《夏小正》
出现天干地支
医学
医药学知识丰富,已经分科治疗
地理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
生物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动植物名称
古籍
《上书》和《周易》
艺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出现平雕和浮雕技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青铜器上有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讲述甲骨文时,应利用书中提供的《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使学生认识到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较成熟的文字。通过展示适当的甲骨文图片,使学生对甲骨文以及其史料价值有进一步的了解。讲述科学和技术时,教师应强调周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环保知识。
可以采用由学生列表归纳夏、商、西周时期各自文化成就的形式进行小结。
甲骨文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当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由于,占卜之事大到国家军政大事、帝王起居,小道百姓生活,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成为现今人们研究上古史的重要史料。
易错概念
我国的信史开始于商朝,而不是公元前841年(西周)。造成错误的原因是把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理解为有确切纪年的历史了。
典型例题
例1与夏朝相比,商朝文化的进步表现在()。请从下面表达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奴隶地位低下②青铜冶铸技术提高
③成熟的文字再现④历史上的确发纪年开始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B
例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夏、商时期文化发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夏、商两朝文化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纵向比较。
例2从商代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请从下面表述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②今天汉字的雏形
③商王的社会活动④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B
例题分析:本题表面上是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理解,同时,也是在考查夏、商、西周时期我国天文学的发展情况。汉字大约产生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因此,说甲骨文是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是不准确的。
第24课教案之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第21课、22课均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属姐妹篇。其中本课重点介绍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展现了本时期我国在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祖冲之是十分博学和深邃的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均有过重要贡献。其中推算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是他最主要的贡献。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使学生认识祖冲之利用并发展了刘徽的“割圆术”,经过高位数字的极艰苦、繁琐的推算,终于取得光耀世界的先进成果。要充分利用发挥活动与探究1及“神奇的小棍”的作用。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生动介绍引言中关于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均以祖冲之命名的令中国人深感骄傲的事实,启发学生对祖冲之这位世界文化名人及以他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优秀科技成果的重视。
2.教师应认真解释本课标题。说明标题中的“承上启下”的内涵是指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上承两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3.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大发展的总趋势,思考这一历史趋势与本阶段重要科技成就的取得有何内在联系。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做必要的阐释或补充,并投影结构图示。4.教师可安排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自己概括归纳祖冲之的主要成就及著作,并找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最主要成就。
5.教师应重点讲解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特别是在推算圆周率方面的突出成就。首先要向学生说明圆周率是圆周与直径的比例,对测算圆的周长和面积有重要意义。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孜孜探求其接近数值。中国古代的《周髀算经》说“周三径一”;西汉刘歆求得3.1547;东汉张衡求出3.16;曹魏刘徽求得3.14等。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刘徽创造的“割圆术”,把四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超越了前人的成就,做出了不起的贡献。祖冲之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日本学者曾建议把圆周率命名为祖率,以纪念这位杰出的中国学者。教师应以祖冲之的卓越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教材,让学生思考讨论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6.“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一目,可先让学生回忆两件中国古代在农业、畜牧业方面为世界作出贡献的史实,说明中国自古有发达的农业。然后教师先简介贾思勰的生平事迹,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概括《齐民要术》的内容及评价。教师可做些必要的补充说明。
7.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齐民要术》是一部承上启下的农学著作?”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正文与小字进行回答。教师可适当补充些史实,如《齐民要术》引用过一百五六十种书,有些书现已失传,幸亏《齐民要术》保留了这些书的部分内容以及《齐民要术》对后世影响等。
8.学生阅读“郦道元和《水经注》”一目课文,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水经注》的性质、内容及文字特色?”为帮助学生理解本目课文,教师在讲述时应具体说明:大约在汉魏的时候,我国出现一部以全国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水经》。郦道元认为许多古代地理书籍的记载过于简单,不能全面详尽地把祖国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情况描述下来。于是,他选择《水经》作底本,采用作注的形式,撰写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这部巨著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受到后世地理学家的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文学家所重视。
9.如时间允许,教师可指导学生设计并填写魏晋南北朝重大科技成果简表。也可让学生在课下完成。
三、学法指导
1.教师指导学生回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大发展。引导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思考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与本课内容“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内在因果联系,使历史知识建立在科学系统之上。这一系统认识可概括为下述认识图式:
2.本课课文中介绍的古代科学家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治学和做人的品质,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中吸取宝贵精神财富,提高自身的素质。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你认为他最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他有许多值得后人学习的优秀品质。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他的刻苦钻研和创新的精神。
活动与探究
1.动动手:用小刀把方木头或铅笔削成圆柱体。想一想,怎样削最圆?然后判断下列示意图,哪一个圆形的周长最接近圆的周长?祖冲之计算圆周率,与这里的做法有何类似之处?
在木头或铅笔剖面先画个内切正多边形,然后用小刀削去边外木头。边数愈多,就愈接近圆形。这就是古人所用的割圆术。
正一百九十二边形的周长最接近圆的周长。
祖冲之就是运用这种割圆术来计算圆周率的。
2.制表:你能否围绕魏晋南北朝的科学成就,制作一个简明扼要的表格?
人物
朝代
称谓
主要著作
主要科技成就
祖冲之
南朝
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
《缀术》
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均有很大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把圆周率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之后七位数字,较国外早近千年
贾思勰
北朝(北魏和东魏)
著名农学家
《齐民要术》
总结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提倡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编成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郦道元
北魏
杰出的地理学家
《水经注》
写出综合性地理学专著。以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
参考资料
刘徽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刘徽,魏晋时期著名数学家。曹魏末年,他撰成《九章算术注》9卷,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割圆术。《九章算术》说“周三径一”,即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刘徽认为这太不精确,指出“周三径一”不是圆周率,而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刘徽发现圆内接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时,多边形周长就无限逼近圆的周长,从而创立割圆术,他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刘徽从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相继算出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直至正九十六边形的边长,求出正一百九十二边形的面积,得出圆周率为3.14的结论。后来,他又计算出圆内接正三千零七十二边形的面积,得到了更精确的圆周率,即圆周率为3.1416。刘徽运用了初步的极限概念,并提出了割圆术,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
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字文远。河北涿鹿(今河北涞水县北)人。西晋末年,祖家从北方南迁。他曾任刘宋南徐州(今江苏镇江)刺史从事,娄县(今江苏昆山)县令;萧齐长水校尉,掌管禁卫军守卫京城。曾写过《安边论》,建议齐明帝“开屯田,广农殖”。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在自然科学方面,尤其是对圆周率数值的精确计算。祖冲之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科学家。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镶嵌在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
祖冲之最突出的贡献
祖冲之是大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巨大贡献。他33岁时提出的“大明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纠正了当时通行的“元嘉历”的误差。他重造了指南车,发明了千里船和水碓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据《隋书·律历志》记载:“古之九数,圆周率三,圆径率一,其术疏舛。自刘歆、张衡、刘徽、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设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法,以圆径一亿为一丈,圆周盈数(过剩近似值)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朒,nu。朒数,不足近似值)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又设开差幂,开差立,兼以正圆参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所著之书,名为《缀术》,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是故废而不理。”
圆周率
圆周率,是圆的周长同直径的比率,通常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圆周率应用广泛,在天文、历法、机械等各学术领域,只要涉及到圆的问题,都要运用到圆周率。圆周率是永远除不尽的无穷小数。求圆周率精确的程度,标志着古代数学水平和科学水平所能达到的程度。
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精确数值比外国要早一千年左右
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徽等,计算圆周率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祖冲之继承前人的成果,把圆周率推算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推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的杰出数学家。直到15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超过他的成果。但是,阿尔·卡西比祖冲之晚了近一千年。欧洲直到16世纪才由德国人奥托和荷兰人安托尼兹重新算出这一数值,他们比祖冲之晚了一千一百多年。
祖冲之收集和阅读了古代大量的天文、数学文献
在祖冲之以前,我国古代天文和数学方面的文献主要有:战国时期楚人甘德著《天文星占》八卷,魏人石申著《天文》八卷,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为一部,叫《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夏小正》是战国时编成的一部历法书,基本上保存了夏历,即以冬至后二月为正月,比较符合一年四季的变化,是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历法。《周髀算经》编写于公元前1世纪前,《九章算术》西汉成书。《史记》中的天官书,记载了许多天文学现象。此外,秦朝有《颛顼历》,汉武帝时有《太初历》《三统历》,刘洪撰《乾象历》,张衡著《灵宪》。这些天文历法数学方面的文献,对祖冲之很有帮助。
圆周率数值的推算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圆周与直径的比例,大体为三比一。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圆周率数值的推算也日益准确。从西汉刘歆到齐梁祖冲之,不少人为推算圆周率数值做出过贡献。刘歆(?—23),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任中垒校尉,整理文艺群书,对经籍目录学做出了贡献。王莽建新政权,歆任国师,后因参与谋杀王莽事件,事败自杀。通晓天文律历,著有三统历谱。刘徽,魏晋时数学家。魏景元四年前后,注九章算术十卷,撰九章重差图一卷,创造测望推算的方法。他的主要发明是用割圆木求圆周率,计算圆内接正3072边形的面积,求得圆周率为3.1416。何承天(370—447),南朝宋天文学家,东海郯人。元嘉时为著作佐郎,撰修宋书,未成而死。他博通经史,精天文律历,曾上表指出沿用的景初乾象历法疏漏不当,奏请改历,称元嘉历,对后世历法影响很大。
贾思勰
贾思勰,我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山东益都人。在北魏末年当过高阳(今山东淄博市西北)太守。他研究前人有关农业的著作,搜集民谣农谚,访问有经验的老农,在实际生产斗争中作了细心的观察和比较,写出了《齐民要术》一书。该书是当时中国农业科学的总结,据此书我们得以知道当时农业科学的发达。该书所载,有现在还有用的,有可作为借鉴的。所以,这部书是我国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一部农书。全书92篇,分为10卷,约11万字,包括农艺、园艺(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林木、畜牧(家禽、家畜的饲养)、养鱼和农产品制造(如酿造、食品加工)及其他农业、手工业等;其中,农艺和园艺占了重要篇幅。从西周以来,我国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术,在该书中都做了总结性的叙述。在农作物的栽培和种植方面,《齐民要术》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书中记载了主要农作物粟、黍、稷的播种日期,介绍了怎样选种、浸种和给水稻催芽技术,以及轮作和套种的经验。该书在强调因地、因时制宜的同时,对土壤的改良和耕作技术(耕、锄等)也十分重视,提出要经常保持土壤中所含有的适量水分,增强土壤肥力,要利用农作物吸收养料的不同,进行作物的轮作、间作、混作和套作。应当指出,该书中提出了绿肥轮作的方法。当时欧洲还广泛实行轮换休耕的耕作方法,直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洲人在农业上才实行绿肥轮作制。在蔬菜栽培方面,认为应高度利用土地,生产上要粪大水勤。在果树种植方面,详细介绍了嫁接法。在家畜饲养方面,注意喂料和喂水。该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二十多种造酒的方法。该书引用有关著作156种,在我国农学史和世界农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郦道元
郦道元(?—527),北魏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为御史中尉,后任关右大使。雍州刺史萧宝寅反,被执遇害。性好学,注意地理学。搜集大量地理、历史材料,引用地方流传的神话和传说,写成了《水经注》一书。
《水经》
《水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汉朝桑钦著。书中记述我国137条河流水道,系统地以水道为纲,记述其源流和流经地方,确立了因水证地的方法。
《水经注》
《水经注》,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40卷。郦道元为《水经》作注而成。该书中水道增加到1250条,注文20倍于原书,引用书目多达四百多种,大大丰富了《水经》的内容。《水经注》系统描述了黄河、长江、淮河等主要水系的源流脉络、古今变迁及水利开发。并以水道为纲,记载沿河所经地区山陵、原隰、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现象,以及城邑、关津的建置沿革、兴衰过程,还有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等等,几乎包括所有历史地理的内容。在辗转抄录流传中,《水经注》的经文与注文出现许多混淆与舛误。清朝乾嘉学者对《水经注》进行了大量的校勘工作,如全祖望著《全校水经注》,赵一清著《水经注释》,戴震校《水经注》。近代杨守敬、熊会贞又著《水经注疏》,注明郦注征引故实,详述郦注所叙水道的迁流,订正全、赵、戴诸家校释,是一部有关《水经注》的很好的参考书。
《水经注》对三峡两岸猿声的描写
译成白话为: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声音,那样哀婉,久久不绝。打鱼的人唱歌道:巴东三峡巫峡最长,猿叫三声就使人泪沾衣裳。
图画说明
古代骨算筹
这是1971年陕西千阳县出土的西汉骨质算筹,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算筹。算筹是我国最早的计算工具,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当时除了骨质算筹外,还有木质、铁质、铜质等各种材料。人们计算时用算筹摆成横式、纵式两种。横式表示十位、千位、十万位……纵式表示个位、百位、万位……依次类推,纵横相间,便能表示各种数字。如果遇到“零”则不摆算筹,让这位数字空着,图中右侧的算筹表示的数字是1976。算筹在我国古代使用了近二千年,逐渐被珠算所代替。
第三单元文化景观
第五节文化的空间扩散一、文化扩散及其类型1、文化扩散定义:指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它与文化传承一起构成文化转播。任何文化区的形成都是文化从源地向外扩散的结果。2、文化扩散的类型文化扩散的主体为人,根据文化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分为:表一类型扩展扩散迁移扩散人的空间移动距离短长定义一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由人们接力似地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一种文化事物或现象以人为载体,从一地长距离从一地带到另一地的扩散过程时、空差异(教材图3.21)扩展扩散文化源文化区迁移扩散新的分布区文化事物或现象举例教材55页图3.18欧洲大陆革命中心的分布接下表二欧洲移民涌入美洲和澳大利亚,带来欧洲的宗教、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等表二(扩展扩散又可分为三种: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传染扩散
等级扩散
刺激扩散
定义
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已接受它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的扩散过程。
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等级中,由高至低或由低至高的扩散过程
一种文化现象由一地传往它地后,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掘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
举例
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苏格兰威士忌酒、美国牛仔服最初都是由下层社会传入上层。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系统是由上而下。
滑旱冰
3、文化扩散的作用:文化扩散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没有文化扩散,就没有社会的发展①使世界文化在不断的趋同和趋异中发展。趋同——各文化区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区的优势趋异——将其他文化区的优势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机结合,赋予了地方文化新的生命意义。②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参与文化扩散的过程。精神文化要素的扩散——成千上万的人学习英语物质文化要素的扩散——农民或工人使用新的机器二、身边的文化扩散不同的扩散形式有不同的扩散效果,如果利用文化扩散规律,借助合适的文化扩散形式,它的(可以是物质文化也可以是精神文化)扩散速度就会加快。例一——我国东北民间歌手雪村的成名过程雪村从一个不知名的歌手,到首先被年轻人接受,xx年春节晚会上演唱。说明文化扩散应选择合适的文化扩散形式和扩散对象。(注:因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人群是年轻人,他们乐意接受风格新颖的通俗音乐。)例二——文化扩散规律在商品宣传、企业发展中的应用选择等级扩散策略:如一个企业首先选择在本地区作广告;企业扩大该产品的销售范围,就应选择更大的地区作广告。选择传染扩散策略:如生产仪器仪表的企业选择迁移扩散策略:一个企业要在外地兴建分支机构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思想
老子《老子》;孔子“五经”
诸子百家
科技
天文
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十九年七闰
《甘石星经》
物理
《墨经》
文学
《诗经》
屈原《离骚》;诸子散文
艺术
《妇女凤鸟图》《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编钟
医学
扁鹊与四诊法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七节
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二、文学
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初中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
在讲述诸子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学习这部分知识。并让学生认识到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
三、艺术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述这部分内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并强调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领先的时间。
战国时期物理学的发展是以前学生没有学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五、医学
本部分内容学生也已学过,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即可。
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点——对孔子的评价
自汉代至清朝,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孔子被否定。建国以来,对其评价更是经历了一个大起伏过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其是誉毁不一,先是肯定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又受到了批判。“文革”期间,孔子被全盘否定。在”文革”结束以后,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孔子。综合建国以来对孔子的评价,主要观点如下:
关于孔子的阶级属性:一派观点认为孔子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也是新兴的地主阶层的代表,其思想保守多于进步,妥协多于反抗。这派人多数持西周封建说。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有人提出,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但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潮流,是奴隶主阶级中的改革派。
关于孔子的思想结构:第一种观点认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第二种观点认为“礼”是孔学的核心。还有人认为“仁”与“礼”组成孔子的思想核心。
关于孔子思想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人指出,孔子是国际性的历史人物,其影响远及世界。也有人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国长达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基础。孔子学说成为历代统治思想的基础,但又是封建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关于孔子与当代及未来社会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历史的产物,只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及儒家思想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有着实用价值,对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则从知识经济新特点角度,抛弃了过去一贯尊奉儒学的观点,认为儒学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实际。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其原因如下: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三,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典型例题
例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局面的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④科技生产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③③④不正确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答案:D
例题分析:此题旨在培养学生对照材料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该题是一道复合选择题,只有经过了①、②、③、④项的首先筛选,才能在A、B、C.D四项中得出正确答案;经分析理解可知:①是背景,②③是史实,唯有④项中科技生产“迅速”发展不妥,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更不对;因此D项是正确答案。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窗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落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请回答:
(l)上述思想是我国战国时期_____、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
(2)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在阶级社会里,上述思想能成为现实吗?
(3)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上述思想有何积极的进步意义?
例题分析:本题提供了墨子有关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一段材料,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考查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回答时,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联系先秦时各派思想家的主张,提炼出材料的“兼爱”“非政”思想。回答第二问时,主要从矛盾论和阶级矛盾等观点进行分析。要联系墨子代表的阶级利益、有关战争观等,评价墨子思想的进步意义。
答案:
(l)墨子;“兼爱”、“非攻”
(2)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一切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统治阶级总是要竭力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而被统治者总是要反抗剥削,摆脱贫困,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不可能成为现实。
(3)从历史上看,墨子的上述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相处,安定团结,共同富裕,这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他反对掠夺战,谴责战争对生活和生产的破坏、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这有利于社会的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因此,墨子的思想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能求得发展,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过幸福富裕的生活仍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与要求。因此,发扬光大墨子的思想,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例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攻打别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真的)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道后世。
材料二君之视臣(民)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材料三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威不贷错,制不共门。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颖。……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材料四《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分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颖。(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二册)
请回答:
(1)按材料顺序分别指出各段材料所代表的学派及主要主张。
(2)指出材料中哪些学派的主张被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的统治阶级所采纳,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例题分析:第一问,考查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第一问中的第二层要求不难,只要先判断出各段材料分属哪一学派,各学派的主要主张就好概括了。
第二问,学生要明确一个历史概念——“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指的是哪几个朝代或时期?主要指的是秦汉时期。时间范围确定下来后,联系书上内容作答。
答案:(1)材料一是墨家、“非攻”。材料二是儒家、“民为贵”。材料三是法家、“法治”或“以法治国”。材料四是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秦始皇采纳了法家思想;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以严刑峻法治国的思想,正符合秦统一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汉武帝采纳了儒家思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大一统”思想,正符合西汉加强思想统治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例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答案:A
例题分析:回答本题首先要弄懂题干所引材料中的“美”与“恶”、“善”与“不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一种辩证观点。然后依托教材找出备选项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中具有辩证思想的一家。
第十九课边疆民族的发展和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俺答汗同明朝和好、后金的兴起、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西洋殖民者和传教士的东来。
通过对教材插图《俺答汗和三娘子亲临互市现场》的处理,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理解历史以及想象历史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的教学,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萨尔浒战役的学习以及对以前有关战役的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比较历史的能力。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戚继光的高尚品德以及他被称为民族英雄的原因;通过对后金兴起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国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通过葡萄牙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的巨大意义。
导入:
明朝是继汉、唐、元以来又一个统一的强大王朝。然而,我们翻开明朝的版图,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如此强大的明王朝,北部和西北部地域确如此狭小,今天的新疆以及甘肃、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并不在大明的版图之内,连举世闻名的敦煌,也淹没在沙山瀚海之中,真是“西出嘉关无故人”啊!(可引导学生看明朝疆域图)明朝的皇帝之所以弃长城以北和嘉峪关以西而不顾,实在是有他们的苦衷,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
讲授新课:
一、俺答汗与明朝和好
在茫茫敕勒川的大青山脚下,有一座被蒙古族人民称为“青城”的城市,那就是呼和浩特。这座城市是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也是历史上汉蒙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修建这座城市的就是蒙古鞑靼部的杰出首领俺答汗,蒙古族人民称他为阿勒坦汗。他在位时,深明民族和睦之大义,多次主动向明朝提出和好互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甚至以兵戎相见,逼迫明朝同意互市。在中国的历史上,以大军咸逼达到和平互市目的的先例大概这是仅有的了,这说明俺答汗对互市的重视,说明他的远见卓识。在他的努力下,明朝同意开放大同、宣府等处互市,并封他为顺义王。那时蒙汉互市的市场热闹繁荣,蒙汉边界出现了少有的和平局面。俺答汗和夫人三娘子修了呼和浩特城。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主持政事,维持边界的和平局面达几十年。
二、后金的兴起
明朝版图的东北地区,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女真族。我们知道,女真族是由唐代的黑水靺鞨发展而来。宋代,他们建立了强大的金政权。以后,蒙古灭金,女真族的势力衰落了。15世纪中期,建州女真迁到辽东,过着农耕、畜牧和渔猎生活。明朝统治者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压迫,强行索取贡物,甚至随意出兵捕杀他们。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部出了个杰出人物叫努尔哈赤,他勇武健壮,智慧过人,喜读汉书,精通韬略,用了30余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规定:女真人的壮丁以300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每一固山分别有黄、红、蓝,白、镶黄、镶红、镶蓝、镶白旗帜为标志。因此,固山又称“旗”,固山的头领又称旗主,女真以及以后满洲的士兵又称八旗兵,八旗兵的家属及以后的满洲人又称旗人或在旗。八旗制是军事组织,也是民政组织,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战时出征,平日耕种。这种军政合一的制度,对女真族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了政权,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后金建立后,声势强大,明朝感到了它的威胁,便千方百计限制它的发展。而后金也要掠夺土地和财富,1618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攻占了抚顺等地。1619年,明朝派杨镐为辽东经略,统兵10多万,分兵四路向后金进攻。明军主力3万余人,在杜松率领下,孤军深入,在萨尔浒扎营。努尔哈赤集中后金主力猛攻萨尔浒,全歼明军主力,杜松阵亡。以后,后金军又连败另两路人马,第四路明军只得退却,后金从此取得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这一战对清王朝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三、郑和下西洋
明朗前期经济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富强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西洋是我国古代的地理概念,它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郑和下西洋”,同学们小学已学过,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介绍郑和下西洋的视频资料,同学们边看边回忆以前学过的内容,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一、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二、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影响?(放影片,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
1、郑和下西洋规模大:一是船大,最大的宝船长40丈,宽18丈,载重千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二是船数多,人数多。
2、郑和船队设备先进,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这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3、郑和远航行程远,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郑和的航程远远超过了哥伦布到达美洲的航程。
4、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航海的时间早,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下西洋同哥伦布、达·伽马航海比较表
从以上几项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郑和作为明王朝的政治使节和商务代表,每到一处即向该地国王或酋长送礼品,表示愿意通好的诚意,在双方协议下进行彼此互利贸易,郑和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许多国王、使臣和商队,络绎不绝来中国。
南洋指的是东南亚一带。早在唐朝时,我国就同南洋各国展开贸易。我国商人到南洋去总是利用季风,冬去夏回,进行一次贸易就需一年的时间。如果耽误行期就得再等一年。如此年复一年,有些人就在南洋长期居住,还有些福建广东一带失去土地的农民和贫苦的手工业者,也搭商船去南洋谋生。这些劳动者的人数日益增多,构成华侨的大多数。郑和下西洋时,那些地方已有了许多华侨。郑和下西洋后我国去南洋的人更多了。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知识,同当地人民一起和睦相处,共同开发了南洋地区。由于华侨参予南洋的开发,使这一地区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华侨用辛勤的劳动,促进了南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四、戚继光抗倭
1、倭寇在我国沿海地区的骚扰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抢劫中国商船,掠杀中国沿海居民,历史上称之为“倭寇”。这些人带着武器和货物,遇到机会就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有时冒充商人,陈列货物做生意,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威胁。明朝初年,整饬军队,加强海防,对来犯倭寇予以沉重打击,使倭寇不敢再做大规模的骚扰。到明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再加上沿海一些奸商勾引倭寇上岸抢劫,共同分赃,倭寇重又猖厥。我国沿海人民深受其害。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抗倭。
2、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倭
戚继光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1555年,年仅27岁的戚继光被派到浙东防倭,他看到官军非常腐败,不可用,认为第一可用的是乡野老实之人。因此到义乌去招募士兵,选拔了农民和矿工3000人,按小队编制起来,教以阵法。戚继光根据江南多沼泽和倭寇武器的特点,创造了一种特别阵法,叫鸳鸯阵,以训练新军,并严明军纪。这支部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到处都受到人民的拥护,在人民群众支持下,连续取得辉煌胜利,被人民称为戚家军。
到了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经过大小80余战,每战必胜,歼敌万名;对驱逐倭寇的斗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一业绩将永载史册。
五、西方殖民者和传教士的东来
1、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15世纪初,中国航海家郑和的远航,是为了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在他远航之后,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更加频繁。15世纪末至16世纪,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活动,是为了掠夺财富,进行殖民扩张。因此,随着环球新航路的开辟,殖民主义者的殖民侵略活动也开始了。最早对亚洲进行殖民侵略活动的是葡萄牙。1517年曾侵入我国的珠江,后被中国军民击退。殖民主义者并不死心,1553年,他们又来到珠江口西侧的澳门,谎言商船遭到风暴,请求借澳门晾晒货物,并贿赂海道副使汪柏,准许他们在澳门居住。于是他们逐步建筑房屋,势力扩大到万人。1557年,竟私自筑城,设官,对澳门实行殖民统治。
2.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随着欧洲殖民者的东来,欧洲天主教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利用十字架配合坚船利炮,对古老的中国展开了一场“精神战争”。
这些传教士有的是为殖民侵略服务,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有的是为了能在中国大陆甚至在北京进行宗教活动,争取明朝官员和士大夫的信任与支持,向中国介绍了一些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知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先到澳门,研究学习汉语及中国的礼节习俗。后到南京等地传教。1601年,利玛窦到北京,买通宦官马堂,向明神宗进献鸣钟、八音琴及《坤舆万国全图》等物。由此获准在北京传教。在传教中,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与李之藻合译《乾坤体义》、《同文指算》。同时,也把中国孔子和儒家思想文化介绍给西方。利玛窦成为第一个把孔子和儒家思想介绍到西方的人。
(教师出示《坤舆万国全图》)这是利玛窦在中国绘制的世界地图,这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不准确的,可在当时的中国,这是一幅最准确的世界全貌图,使中国人第一次得知世界有五大洲,还了解了许多过去没接触到的世界地理知识。
通过上述的讲解可知,有些西方传教士在来华传教的过程中,客观上对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当懂得:各国、各民族应当和平相处、互助互利,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侵略战争,世界才能安宁,各国人民才能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国家,创造美好的生活。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5447.html
上一篇:教学计划书范例
下一篇:明末农民战争清军入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