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知道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通过阅读资料认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科技兴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地图、图片、阅读资料、活动等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通过问题引导、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树立科技兴农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示意图,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请你当农业设计师,如何合理布局农业。
教师:图中四个地方:a、b、c、d,选择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类型,并说出原因。
学生回答预设:a:山地,林业,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b:草地,畜牧业,牧草生长良好,可以饲养牛羊。
c:平原,种植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可以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d:河流沿岸,渔业,河湖较多,可以养殖水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农业生产活动类型的选择,复习前一节课学过的关于农业的经济部门的知识。并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回顾前面学过的关于中国地形、气候、河流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
教师:上面的选择只是从自然条件方面考虑应该发展哪个农业部门,当我们进行具体生产时,又会考虑哪些因素呢?
学生回答预设:交通、市场需求、技术水平。
【设计意图:引出农业生产还要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过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可以说农业就是我们的生存之本,依靠科学技术,我国农业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教师:介绍杂交水稻、温室大棚、机械化设备等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他们科技兴农的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师:结合大家的生活体验,请再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总结:我国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多采用读图分析法,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确定重难点
(一)重点
1.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2.举例说明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二)难点
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二、分析重难点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这种自然条件上的差异使得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很大,那么最大的差异首先表现在东部与西部,东部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河流众多,地形以平原为主,水、热、土条件有较为良好的配合,再加上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国绝大部分农业、林业、渔业的集中地区。而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气候干旱,地形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水、热、土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农区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区是以放牧为主。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而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
只有充分认识农业的地区差异,适当地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才能总结归纳出如何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农业生产活动,是各种条件(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受自然条件影响最显著,但每个地区都有一些有利的条件,也会存在不利的条件,因此,我们要做到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三、突破方案
本节的两个重点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可由易到难,一步步突破。
1.第一个重点通过问题的层层设问,引导学生逐步进行深入思考。先让学生在“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分布图”和“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中读出我国农业在东、西部和南、北方的差异,并具体落实到表格中。例如,下表为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差异表格,通过填写该表格,可让学生清晰直观地归纳出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具体差异。
地区
主要耕地类型
熟制
主要农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
旱田
一年一熟
小麦、玉米、大豆、甜菜
旱田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棉花、小麦、玉米、花生、温带水果
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
2.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知识,分析造成农业地区差异的原因,这样的追问既加强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在分析的过程中也完成了教学的第二个重点,从自然条件的角度该如何顺应自然发展农业,培养了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题
中国的民族
教学目标
l知道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l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l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l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l培养学生收集、归纳、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材分析l本节教材说明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介绍了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各民族风土人情等知识。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占了92%,但我们不能有“大汉族”思想,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新中国,因此要尊重少数民族,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在杂居、小聚居,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为建设好我们的祖国而努力奋斗l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对学生收集、归纳资料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难点l本节识记的知识点有;56个民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是在杂居、小聚居,主要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l理解的知识点有: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新中国l能力的培养有;收集、归纳、总结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设备与资源l多媒体辅助教学
师生活动
活动立意课前气氛渲染:视频极具民族风光和音乐特色的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导入新课:同学们,关于刚才大家欣赏到的影片,你知道叫什么名字吗?你知道它是描述的什么地方哪个民族的风光和音乐的吗?(云南傣族葫芦丝)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众多成员的一个大家庭(展示图片中华民族全家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去,了解咱家的一些情况。进入新课:一、我国民族构成播放视频:《我国民族构成》放完停留在最后的画面:关于视频和上图提问:我国人口最多的是什么民族?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哪个?我国人口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还有哪些?(9个,除5个自治区的主要民族外,还有4个:苗、彝、满、土家)二、我国民族的分布:播放视频:《我国民族的分布特征》民族分布图提问: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读图回答我国汉族的分布有何特征?(东部和中部)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有何特征?(西南、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最多的是哪个地区哪个省?(西南地区云南省)三、我国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新中国,因此要尊重少数民族,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四、民族风情(一)民族乐器:视频介绍马头琴、长鼓等民族乐器并欣赏马头琴演奏万奔腾(二)在民族音乐中欣赏民族服装秀,请同学们记住各民族服装特色,结束时进行提问,答对奖给纪念钞。(三)了解民族特有的节日、活动,每张图片显示1秒,大家挑战一下记忆。设计连线题六组答对奖给纪念钞。(四)我国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我国有多少种语言?(56种)我国有多少种文字?(30多种)(指导学生分组查找纪念钞上使用了几种少数民族文字。藏、蒙、壮、维4种)五、习题:(略)六、小结本节课内容: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我们祖国大家庭的构成、分布等基本特征,同时,我们还详细了解了一些民族的风情,让我们团结起来,相亲相爱,共同建设好我们的家园。56个民族56朵花,56个民族是一家(flash:《爱我中华》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未曾上课先进入角色也可以用学生熟悉的别的民族别的表现形式通过设问点明影片要说明的问题并引入教学介绍我国民族构成,使学生首先明确概况两个问题提醒学生要注意审题学习通过视频获得知识、读图得出结论并快速记忆的方法这些问题视频有介绍,图上也能够看出,用在视频后根据地图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信息获取意识和能力。从民族服饰、特有活动激发学生地理兴趣,提问用纪念钞奖励后又指导学生分组查找纪念钞上使用的民族文字,前后呼应。结束用歌声表达民族团结、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情感教学反思:1、充分利用媒体的强大功能辅助教学;民族知识借用视频解说,形式新颖,学生接受也较快,同时,也利用视频画面引导学生充分读图分析得出结论,民族风情利用图片和视频,形象而且直观。2、学生活动充分,既有课前的收集资料过程,也有课上的表达,课堂显得活泼。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让学生充满了好奇和向往。3、教学语言贴近学生生活。附板书:第四节中国的民族一、民族构成二、民族的分布三、民族政策四、民族风情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xx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中国地理”的“经济与文化”主题中提出如下要求。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二、课标解读
(一)正确理解课标要求
本节是八年级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中的第三节,是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从课标的具体要求来看,本节内容需要突出强调的是通过不同地图的地理信息的收集、对比、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训练学生归纳地理特征的能力。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分布图,了解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但考虑到影响工业分布因素多且复杂,初中生还不具备建立全面分析工业分布区位因素的能力,教材简化学习难度,只要求学生认识我国工业分布集中在东部沿江、沿海地区的这一突出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图,归纳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分布在东部大中城市的特征。这部分内容不适合做能力的提升,但学生对高科技产品都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用丰富有趣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突出介绍我国领先世界的高新技术,扩展学生的视野。
(二)有效落实课标要求
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内容。
1.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影响工业分布的区位因素多且复杂,初中生很难在现阶段对此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归纳,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化繁为简,突出重点。例如:在“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分布图的学习中,教师要设计好问题,降低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的难度,只要引导学生得出我国工业分布存在东西部差异及工业中心主要沿江沿海分布的突出特征即可。
2.活动设计应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
本节内容需要学生理解的较多,而有些工业部门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单凭教师的讲授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建议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学生经常遇见的一些经济现象或接触到的工业部门及产品,组织开展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甚至辩论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但这些活动的设计要求:一是要难度适中,最好是学生家庭学校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工业部门及产品;二是要重点突出,切忌面面俱到;三是要结合实际,例如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学校就可以实地考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边考察边学习。
3.活动设计应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
本节的教学中,在前两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书中的地图及活动,鼓励学生主动从地图和活动素材中获取信息,使学生通过充分思维和分析,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三)分解细化教学目标
对应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如下。
1.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及与其他经济部门间的联系,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读图了解我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工业基地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3.读图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知道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部门及产品。认识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1.我国自然资源的总特征(基本国情):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我国资源概况:陆地面积——世界第三:矿产资源总量——世界第三;耕地面积——世界第四;河流年径流量——世界第六;森林面积——世界第六)
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
2.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如交通用地等)
3.土地不利条件: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尤其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4.土地资源的分布:
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
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90%以上)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该区还集中了大量的难利用和未利用土地)
耕地与水资源南北差异:
北方以旱地为主,且耕地资源比例大(60%),但水资源比例仅20%
南方以水田为主,且耕地资源比例小(40%),但水资源比例达80%
5.当前的土地问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土地荒漠化。
6.土地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
全国土地日—6月25日
7.我国土地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8.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2.5%。地球上的淡水资源,98%是冰川、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9.水资源现状:水资源总量排世界第六,但人均排名靠后。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污染、浪费严重——水资源短缺
世界水日:3月22日。中国水周:3月22日至28日。
10.水资源分布特征:
a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解决措施:兴建水库,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
b空间分布:东多西少,南丰北缺(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如引滦入津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
【南水北调工程】
西线: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解决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中线:长江中游的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经郑州、石家庄等城市一直流向北京、天津。=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东线:从长江下游引长江水,经京杭运河北上,在山东西部过黄河,至天津、北京。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将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流域联结起来,从根本上扭转中国水资源严重分布不均的局面。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1.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
半球位置——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洲、洋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名列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排名第三。
3.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4.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台湾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渤海近岸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5.造成帕米尔高原和乌苏里江晨昏差异的原因是经度位置,造成海南岛和黑龙江季节差异的原因是纬度位置。
6.省级行政区:分级,名称,简称,行政中心(省会),位置
(1)我国行政区域分为省、县、乡三级
(2)目前,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3)34个省级行政单位:(以下为简称)(课本p7、p10)
23个省:黑、吉、辽;晋、鲁;冀、豫;苏、皖、浙、赣;鄂、湘;
闽、粤、琼、台;云、贵、川;陕、甘、青。
5个自治区:宁、藏、新、桂、内蒙古
4个直辖市:京、津、沪、渝
2个特别行政区:港、澳
7.①跨经度最广的是内蒙古;②跨纬度最广的是海南;③纬度位置最低的是海南;④最偏北、纬度位置最高、最偏东、最先见到日出的是黑龙江;⑤完全在热带的是海南;⑥北回归线穿过省区自西向东依次是: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1.我国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xx年,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人口增长快;人口分布不均。
2.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人口分布:我国人口密度135人/平方千米(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是【西藏】)
以黑河(黑龙江)——腾冲(云南)线为界,东部地区面积占43%,人口占94%;西部地区面积占57%,人口占6%。
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还有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和藏族等。
2.要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见书p17及练习册)
3.各民族分布——总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汉族: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我国分布民族数目最多的省区——云南省)
4.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
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x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5991.html
上一篇:八年级地理上农业重难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