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教案

七巧板一教案

时间:2024-04-30 七巧板教案

七巧板一教案汇总十一篇。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制定教案是教师规律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写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我们认真推荐“七巧板一教案”这篇文章希望您会喜欢,请务必保存本文以备不时之需!

七巧板一教案 篇1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一堂探究活动课,在课堂上可以充分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通过小学教学中对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及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的学习,学生对图形的组合、分解有了一定认识,本章中的平行、垂直、角等有关知识,也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本堂课的探索、学习,也进一步巩固前面所学知识,也有益于体现数学魅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能用适当的图形和语言表达自己思考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七巧板的制作与拼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及创新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愉快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及合作意识;通过七巧板历史的介绍,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能用适当的图形和语言表达自己思考的结果。

难点:抓住七巧板的特点,拼摆出有意义的图形。

教法与学法:

引导——活动——讨论

引导:意在教师组织介绍七巧板的历史,七巧板制作的方法。

活动:人人参与制作七巧板,通过练习来寻找七巧板中所蕴藏的数学知识,利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摆各种图案。

讨论:以四个人为一组,对制作七巧板的方法及所拼摆的图形与同伴交流,与全班同学交流(利用多媒体工具),与老师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是:课题引入——课堂交互活动——课后延伸

本节课中,课堂交互活动是整节课的中心部分,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轻松愉快的合作交流活动,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具体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演示激趣:演示两个七巧板搭建的图形,给学生制造悬念。让学生猜一猜它们像什么?

(2)介绍七巧板历史

七巧板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19世纪初,七巧板流传的西方,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并迅速传播开来,被称为“东方魔板”。七巧板为什么被称为“东方魔板”?它又有怎样的魔力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引入本堂课的课题。

[设计意图:以上课题引入意在让学生让学生感受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了解七巧板的奇妙,有了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1:制作一幅七巧板,看谁做得最好?

制作七巧板对有的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制作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课本P160图4-31正方形中的点有什么特点,是怎么来的,再让学生四个人分一组,进行合作,互相帮助,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制作出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颜色,剪下。

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就走到学生学中去参与讨论,并与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共同完成此项任务。

[设计意图:制作七巧板的过程是体验数学的过程,在动手活动中,进一步掌握正方形中特殊的点和线的性质,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七巧板,与学生一起寻找七巧板中所蕴藏的数学知识,设计如下活动:

活动2:寻找七巧板中蕴藏的数学知识

(1)你能指出你做的七巧板有哪形状的板吗?有哪些是完全一样的?

(2)请你指出七巧板的七块板中分别有哪几种角?它们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让学生体验七巧板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进一步认识七巧板,也让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通过回答简单问题,获得成功体验,增加自信心。此问题的解决,也为以下活动打下基础。]

为了回到了刚开始提出的问题,就是拼摆各式各样的图案,设计以下活动:

活动3:请同学们观看课本P161帆船的图案,你能拼出来吗?看谁拼得又快、又好?

等大部分同学拼好后提出:

(1)在你拼出的图形中,找出三个锐角、三个直角、三个钝角,并说出它们分别是多少度?

(2)在你拼的图形中,指出三组互相平行及三组互相垂直的线段,并将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比活动2的问题稍难一点,但有了活动2的基础及学生拼出的实物图,学生不难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回答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老师要认真给予分析,评价,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以上问题设置,也是加深学生对平行线、垂线、锐角、钝角、直角等有关几何概念的认识,丰富学生的几何概念和用数学意识。也体现了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进行了以上活动,在学生稍显疲惫时,接下来就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就是活动4:

活动4:下面我们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来拼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形吧!看谁拼的图案最美?

为了让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拼出有意义的图形,先要求学生模仿着拼出课本中金鱼、兔子、狐狸的图案,积累一定经验后再自由拼摆。学生还是以四个人为一组进行合作,把自己创作的作品在组内进行交流,改进,并试着对自己所拼摆的图形取上一个生动有趣的名字,来增加图形的趣味性。

在学生拼摆过程中,教师还是走到学生学当中去,一起去享受学生们的操作成果,对于拼摆不完整的,可以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对于设计出比较优秀的作品,可以拿出来展示,让全班的同学一起来分享其成果。

[设计意图:此活动意在给学生一个发现自己,表现自己创造力的空间和时间,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及创新意识;通过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活动5:展示教师课前准备好的作品与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演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之美,这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活动6:师生共同小结

(1)让学生谈本堂课的收获与学习感想。

(2)挑出表现较好的几组进行表扬,并告诉同学们,要做好一件事情,要虑心向他人学习,大家要齐心协力。

[设计意图:为了整合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强化目标意识,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在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激励学生在学习中要确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作业:

1.课本P162问题解决

2.利用所制作的七巧板拼出3个自己喜欢的图案,并把它画下来,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含义。

对于第二题,可以提示学生设计班徽、运动会的会徽等,并比一比谁拼得好,画得好,以此来增加作业的趣味性。

[设计意图:以上作业设计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反馈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学及自主创新的能力。]

七巧板一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能用适当的图形和语言表示自己的思考结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堂内容的重点是七巧板的制作和拼摆,难点是拼图所要表现的几何图形,对已学过的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语言表达。

三、教学手段

引导活动讨论

引导:意在教师讲解七巧板的历史,七巧板制作的方法。

活动:人人参与制作七巧板,拼摆七巧板的图案。

讨论:对自己所拼摆的图形与同伴交流,与全班同学交流(利用多媒体工具)与老师进行交流。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先用多媒体显示各种已拼摆好的动物,交通工具,植物等等然后介绍它是由怎样的一副拼板拼摆而成的(不一定要七巧板)。紧接着就介绍七巧板的历史,制作方法,让学生制作一副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2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利用所做的七巧板拼出两个不同的图案,并与同伴交流,与全班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

(1) 你的拼图用了什么形状的板?你想表现什么?

(2) 在你的拼出的图案中,指出三组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线段,并将它们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3) 在你拼出的图案中,找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并将它们表示出来,它们分别是多少度。

通过学生的展示,教师作适时的评价,树立榜样,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

3 范例教学

介绍老师制作的3副游戏板,并用多媒体显示十几种的拼摆图案,通过生动有趣的图案,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提出你还有材料吗?有信心凭自己的智慧制作一副游戏板吗?意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可由附近的同学四人小组制作完成)。

4 反馈练习

由四人小组制作的游戏板,拼摆二个不同图案,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全体同学,用语言表示拼图所表现的内容,与所学的知识的联系,呈现平行,垂直及角的有关知识。

5 归纳小结

通过制作七巧板及游戏板进一步学会了画平行线段、垂线段、找线段中点的方法,通过拼摆丰富了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空间观念和观察、分析、概括表达的能力。

六、练习设计

利用20cm20cm的硬纸板做一副游戏板,利用它拼出5个自己喜欢的图案,并把它画下来,布置教室的环境。

七、板书设计

4.7有趣的七巧板

(一)知识回顾 (三)例题解析 (五)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 (四)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

七巧板一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数学教材第四册第四单元实践活动课“七巧板拼图”.

教学目标:

1、拼摆七巧板,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并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利用七巧板拼出不同形状的图案。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与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1、师导入:我们以已经认识了长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图形朋友。今天图形朋友来到我们班,想和同学们做游戏,你们看图形朋友上场 了。

2、看图(出示课件:七巧板中7个图形拼成美丽的金鱼、帆船等图,让学生观察)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试一试看能不能提出个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

(1)每个图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

(2)每个图是由几个图形组成的? .

1、刚才的图形都是由7个图形拼成的。我们把这样的七块板拼在一起,恰好得到一个正方形,这就是七巧板。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图游戏,人们能运用这充满魔力的小板,拼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就像我们刚才开始看到的那些漂亮图案,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节课我们就利用七巧板来做拼图游戏。

师:请你细致地观察画面,看看哪位同学有新的发现。

(2)七巧板中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最少。

1、你能用其中的两块板拼成一个正方形吗?你来试一试。

2、 你能用七巧板拼成三角形吗?长方形呢?平行四边形呢?梯形呢?哪个组来拼出来?(课件展示)

看,这是用七巧板拼成的美丽的图案。你能用七巧板拼成自己喜欢的图案吗?

利用手中的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小组内展示,选出拼得最好的一个到台前展示,说一说为什么想拼这个图形)。

我们利用七巧板拼出了许多精美的图案,它千变万化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看,这是一名同学在学了七巧板的知识后用七巧板画的一幅图画。你能用七巧板画出一幅图画并发挥想象编一则小故事,向全班同学展示你的成果吗?请你构想一下你想表达的故事,再把它画下来。下节课我们进行展示。

七巧板一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 了解印画时七块板的位置与线条关系,学习印画的方法画出七巧板人。

2.尝试添画人物的细节及背景,大胆涂色。

3.体验首次创意画的神奇与快乐。

活动准备:

教师七巧板一幅,白板笔,幼儿每人一幅七巧板,勾线笔,图画本,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示范拓印画

1.画板

——告知幼儿有一种画叫七巧创意画。

——教师在白板上用七巧板拼出人的造型,拿出白板笔沿着七巧板每一块板的边进行印画。

——画好后移走七块板,请幼儿在画上找一找原来的七块板。

——检查七块板是否完整,有无少板多板。

2.添画

——教师为画出的造型人添画出细节:五官、头发等

——教师请一名幼儿上前根据教师说的进行背景添画:太阳,云,小草等。

二、我是小画匠

——拿出画板工具在图画本根据刚才的步骤印画“最可爱的人”,并进行细节和背景添画。

——儿画好后涂色,注意色彩的选择。

三、作品评价:

——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结束:清点自己七巧板的数目

七巧板一教案 篇5

1、复习已认识的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图形,不知道小朋友还认不认识它们,记不记得它们的名字,师出示图形生辨认图形。

2、欣赏图形

师:小朋友们喜欢玩拼图游戏吗?老师拼了许多漂亮的图形,想不想欣赏一下?课件演示拼好的图案,学生欣赏。

3、揭示课题:

师:这些漂亮的图形都是七块图形拼成的,这七块图形叫“七巧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七巧板》。(板书:七巧板)

师:你想了解有关七巧板的哪些知识?

生1:七巧板有几块?

生2:七巧板是由几种图形组成的?

师:你们提了这么多问题,等学完这节课,就会知道答案了

课件出示七巧板

师: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图形玩具,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用七巧板可以拼成几百种不同的图形,外国朋友对我们的七巧板也很感兴趣,给它取了个神奇的名字叫“东方模板”。

师:有的小朋友问到一副七巧板有几种不同的图形?谁来说一说?

生:有三种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师: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生:三角形有5个,还有1个正方形和1个平行四边形。师:比一比,哪些图形是完全一样的?

生:2个大三角形一样大,2个小三角形一样大。

1、组织竞赛。

师:你们想不想也用七巧板来拼一拼?今天我们8个小组就来比一比,举行一次夺星大赛,哪一队得的合作星最多就是今天的冠军队。就把老师拼的作品奖励给这个小组。(出示作品)

2、用两块拼

师:先来简单一点的,请用七巧板中的两块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哪位小朋友说说可以选用哪两块?

生:我用2块大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

师:刚才我们用大小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你还会用这两块三角形拼成其他的图形吗?

指名回答。评比贴星。

师小结: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不同的摆放,可以拼成我们认识的`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三种不同的图形。

3、用三块拼

师:如果拿出七巧板中的三块,可以拼成哪些已经认识的图形呢?请你试一试,比比哪个小队的同学拼的图形种类最多。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长进行统计。

小组长汇报统计结果。

师小结:用七巧板中的三块可以拼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等。

4、用四、五、六块拼

师:这一次我们要来难一点的,用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或六块也能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如果有困难,小组内可以商量商量,同桌两个也可以合作,合作的时候只能用一副七巧板中的几块;你还可以打开课本第23页仿照书上的图形拼。拼好后先在小组内说说你用哪几块拼出了什么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组长进行统计。

发现有创意的进行展示,说说你是怎么拼的?

小组长汇报统计结果,

第一组组长:我们组拼了两种图形,五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第二组组长:我们组拼出了三种图形,其中2个同学拼的都是平行四边形,一个人是用4块三角形拼的,还有一个是用正方形、和4个三角形拼的;还有两同学拼的是三角形和五边形。

师:你说的非常具体,非常完整。其它小组还有要发言的吗?评比贴星。

5、用七块拼

师:七巧板不仅能拼出我们学过的图形,还能拼出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形

(1)模仿

师:老师现在放一段动画片,请小朋友在观看动画片时,结合故事情境,猜猜他们各代表什么?

课件演示:拼好的人、大树、兔子图形。

师:边放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做一个勤劳的孩子。指名说说这三个图案各代表什么。

师:你喜欢哪一个图案?或者从书上23页选一个喜欢的照样子动手拼一拼。拼的时候,先仔细观察,用哪几块,每一块的位置在哪?拼好后小组内互相看一看,比一比哪一组动作最快奖智慧星。

同时请三名同学到黑板上拼一拼。

评价:这三个同学谁拼的最快、最好。

集体反馈,评比贴星。

(2)创新

师:刚才我们是模仿来拼七巧板的,你能自己动脑拼出一些漂亮的图案吗?把你拼好的图案贴在纸上。

学生拼好后可以走下来参观其他小朋友的作品。

(3)参观、点评作品。

师: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七巧板一教案 篇6

七巧板的历史

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

今天,在世界上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七巧板和七巧图,它在国外被称为唐图(Tangram),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不是唐代发明的图)。

七巧板的历史也许应该追溯到我国先秦的古籍《周髀算经》,其中有正方形切割术,并由之证明了勾股定理。而当时是将大正方形切割成四个同样的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还不是七巧板。现在的七巧板是经过一段历史演变过程的,它是由宋代的燕几图到明代发展为蝶几图,到清初再演变成七巧图,到现在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在欧洲,大约在18xx年出版的《新编中国儿童谜解》中有24幅七巧图并附有一份木制的七巧板。随后,18xx年在法国,18xx年在德国和美国都纷纷出版了关于七巧板的书,在意大利出版的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历史。在这些书的前言中说:这是一种男女老少、达官贵族、平民百姓无不咸宜的消遣游戏,而且它不像其他赌具那样会让您输掉钱财。

荷兰作家高罗佩在他的小说中写了一个哑巴男孩用七巧板拼字来补充他的手势。据说法国拿破仑被放逐后就常常玩七巧板来消磨岁月。

七巧板传往欧洲至今风靡不衰。1978年荷兰人JoosfElffers编写了一本有关七巧板的书,书中搜罗了1600种图形,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有趣的七巧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实践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

教学目标:

1、拼摆七巧板,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并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利用七巧板拼出不同形状的图案。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与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电脑、实物投影。

学具:七巧板、表格。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课

1、师导入:我们以已经认识了长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图形朋友。今天图形朋友来到我们班,想和同学们做游戏,你们看图形朋友上场了。

2、看图(出示课件:演示七巧板中7个图形拼成美丽的小房子、金鱼、帆船等图,让学生观察,由房子图、金鱼图、散成7个图形,再拼成漂亮的房子、金鱼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试一试看能不能提出个数学问题?

生问:(1)每个图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

(2)每个图是由几个图形组成的?

......

二、认识七巧板

1、刚才同学们看到了房子、金鱼图散开后又变成了房子、金鱼,我们想像一下,组成帆船的图形朋友散开后,再拼在一起会拼成什么?

2、再看图示:(出示课件,演示由帆船图散开变成7个学过的图形,再拼成一个正方形)

3、教师介绍:我们把这样的七块板拼在一起,恰好得到一个正方形,这就是七巧板。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图游戏,人们能运用这充满魔力的小板,拼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就像我们刚才开始看到的那些漂亮图案,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节课我们就利用七巧板来做拼图游戏。

师:你们想知道七巧板是怎样做出来的吗?

4、欣赏图片:(电脑演示如何把正方形剪成7块板,并注有编号。)

师:请你细致地观察画面,看看哪位同学有新的发现。

生可能回答:

(1)七巧板中三角形最多。

(2)七巧板中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最少。

(3)两块大角形一样大。

``````

三、实践练习

1、小组合作练习拼图

师:请你们利用手中的七巧板与同学合作,拼出我们学过的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

要求:每组先商量一下要拼什么图形,把相应的图形贴片贴在拼成的图形一栏中,然后小组合作练习拼图,把拼图所用块数,七巧板编号填在相应表格中,在拼图过程中每组请一名同学负责记录拼图方法,比一比哪组拼图方法最多。

表格:

拼成的图形

拼图方法拼图所用块数七巧板编号拼图所用块数七巧板编号拼图所用块数七巧板编号拼图所用块数七巧板编号

2、小组汇报

(摆汇报时一名组员说出本组的拼图方法,再由一名组员到台前摆出拼图过程。)

在展示结果时,其它小组可以补充,还可以由组员选出一种拼摆方法最好的来挑战其他小组。

3、展开想象

利用手中的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小组内展示,选出拼得最好的一个到台前展示,说一说为什么想拼这个图形)。

师:我们利用七巧板拼出了许多精美的图案,它千变万化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四、开放性习题

要求:与同学合作利用一套或两几套七巧板来拼自己想拼的图形。

有趣的七巧板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拼图,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感悟平面图形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创造性地拼图。

教学准备:课件、七巧板每人一副

教学过程:

一、动画演示,引入课题

1、复习已认识的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图形朋友,不知小朋友还认不认的他们,记不记得他们的名字,师出示图形并贴在黑板上。

2、欣赏图形小朋友喜欢玩拼图游戏吗?老师拼了许多漂亮的图形,想不想欣赏一下?

3、揭示课题这些漂亮的图形都是七块图形拼成的,这七块图形叫七巧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出示的漂亮拼图一下子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介绍七巧板的来历: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图形玩具,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用七巧板可以拼成几百种不同的图形,外国朋友对我们的七巧板也很感兴趣,给它取了个神奇的名字叫东方魔板。

2、演示拼图:七巧板跳舞

3、认识七巧板

(1)分一分,一副七巧板有几种不同的图形?

(2)数一数,每种图形有几个?

(3)比一比,哪些图形是完全一样的?

三、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1、用两块拼

(1)谈话:先来简单一点的,用七巧板中的两块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

(2)集体操作

(3)指名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4)小结: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不同的摆放,可以品成我们认识的正方形,三角形,平形四边形这三种不同的图形。

2、用三块拼

(1)集体操作

(2)指名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交流,要求说出用什么图形拼出了什么图形。

4、用四、五、六块拼

(1)谈话:这一次我们要来难一点的,大家可以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要求用七巧板的四块、五块或六块来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

(2)小组合作拼图。

(3)小组长介绍本组拼成了什么图形,是用哪些图形拼的。

5、用七块拼

(1)谈话:七巧板不仅能拼出我们学过的图形,还能拼出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形,你们看看,除了这些,你还能拼出什么,和小伙伴说说。

(2)用七块图形拼出你喜欢的图形,然后全班一起开个展览会。

(3)把作品贴到黑板上。

(4)参观、点评作品。

七巧板一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七巧板的构成,尝试用几何图形进行不同的组合,创造出各式有趣的造型。

2、培养儿童的构建意识,动手操作能力七巧板游戏规则,发挥想像力和成就力,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图形的了解。

3、培养儿童的合作观念,体验玩七巧板的成功和乐趣。

活动准备

1、人手四套七巧板。

2、大七巧板一套。

3、造型模板若干。

4、橡皮泥若干。

5、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认识七巧板

1、老师:“今天老师给他们带给了一套玩具。”(出示七巧板大教具)回答:“谁清楚它为什么叫七巧板?”

2、请幼儿通过色彩、形状、大小来说出他们的不同。

3、小结七巧板的组成。

教师提醒幼儿一边摆弄一边总结:“七巧板是由七种色彩、七个颜色和大小不同的木块组成的。在玩七巧板的之后,七块拼板都要用上。七块拼板之间可以“角边相接”,或“边边相接”,但彼此不能重叠。”

教师强调引发儿童探索操作的下一步:七块拼板生活在一个家里不能分开,当两者团结在一起的之后,就可以变出诸多各样的图形(植物、建筑、生活物品等),你们相信吗?”

二、幼儿初步尝试玩七巧板

1、提供橡皮泥,让幼儿用七巧板在橡皮泥上轻易造型,激发儿童对七巧板的兴趣。

师:“小同学,请他们试试七巧板宝宝在橡皮泥上能变出哪些样的图形。”

2、教师巡回指导,可以配合幼儿完成他的设想,并提醒幼儿将做好的造型放到展示板上。

3、引导儿童说出自己用七巧板创作的外形名称、操作方法和内容。

提示幼儿语言的完整性。

三、进一步尝试七巧板游戏方式。

1、师:“小同学图案宝宝也来了,她们也想和七巧板宝宝做游戏,你们愿意帮它吗?”教师提供有内线图案和没有内线图案的模板,通过两种难易程度的不同让幼儿分别进行游戏,掌握七巧板的基本玩法。

2、教师进行指导对有困难的幼儿进行帮助。

3、幼儿互相欣赏同伴的作品并帮助儿童有困难的幼儿完成拼图游戏。

4、师:“小同学快来看有一个图案宝宝没有拼好,谁愿意帮助它?”让幼儿发现有错误的拼图并请小同学帮助缓解和改正。

四、师:“小同学看也有一种玩七巧板的方式,你们想尝试吗?”请幼儿自由选择一块大的七巧板分组合作进行拼图游戏。

延伸活动

师:“小同学你们明白这些方式是如何玩七巧板的吗?(看图拼七巧板)那我们一起回去试一试吧!”教师带幼儿到活动室旁边去玩七巧板。

七巧板一教案 篇8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简析

《七巧板》是鄂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第六册第十三课。本课通过用七巧板在平面上拼摆出不同的图形,培养学生对物象的高度概括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体会拼摆造型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用几何图形拼摆生活原形,简便、易操作,是学生十分喜爱的手工制作。但其形状的概括具有抽象性,要求学生拼出教材上没有的新图形有一定的难度,这些必须引导学生解决。教材上展示了用七巧板拼出的人物、动物的图形,可供学生拼摆参考,激活学生的抽象思维。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对物象的高度概括能力,能够动用简单的、限定的几何图形拼出多变的新图形,体会其中的造型乐趣。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重点

在拼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难点

拼出教材上没有的新图形。

(五)教具准备

制作成型的七巧板拼图,七巧板纸板,灯片,录音机,磁带。

(六) 学具准备

七巧板、作业纸、胶水。

二、说教法

在本课中采用了直观教具展示法、操作过程演示法、形象思维视觉刺激法、启发示谈话法进行教学,以确保课堂教学做到“追求审美、引导创造、强调参与、重视过程、突出情感、激发兴趣、力求愉悦、注重听觉视觉”这三十四个字。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学法渗透是很重要的。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采用了“视觉感知——模拟认知——实践探知”三步法,即首先观察成型作品,了解七巧板的构图特点;然后模拟实践,拼摆七巧板图形,明确拼摆方法;接着采用模拟中明确的拼摆方法实践操作,进一步熟知七巧板的特征,且构图上有所创新。这样,使学生在愉快地制作与积极的创造过程中,在小组讨论与协作制作过程中获得知识,增强其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导语及画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本课教学中,采用这样几句话作导语: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新的小伙伴(师出示七巧板拼摆成型的作品),你们看他多爱学习,正聚精会神地看书呢!

(二)感知美(引导学生了解七巧板拼图的特点,感知拼图的美。)

本课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限定的几何图形拼出多变的新图形,首先就必须了解构图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示范作品,展开联想,分析七巧板成型作品各部分的形状特点,了解七巧板拼摆构图的特点;并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说一说七巧板中的几何图形,可以表现生活中的哪些物象原形?

师设问:

(1)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可用三角形表现?

(2)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有区别的,你知道有哪些物体的形状可用正方形表现,又有哪些物体的形状可用平行四边形表现?

从而,学生了解了七巧板构图的特点,感知了七巧板拼摆的美之所在,并启发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展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构思美(模拟实践,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构思美的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上用七巧板拼出的人物、动物的图形,感悟七巧板拼摆构图的美,并以小组为单位,选一幅学生喜爱的作品,模拟拼摆这幅图形,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基础,为学生构思作品提供依据。同时,师利用灯片上的画面,引导学生构图时尽量做到构图美。

(四)实验体验,过程中创造美。

学生自己动手拼摆七巧板图形,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思维能力及想象力,在创造美的过程中认识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此借优美的音乐为学生营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态下创作。

(五)展示美(欣赏性评价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术学科的重点,从欣赏的角度去评价学生作品,更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学生个性的保护。因此,教师在总结评比中:(1)请学生夸一夸自己的作品。(2)师表扬思维新、构图美的作品。

七巧板一教案 篇9

一、教材简析:

《有趣的七巧板》是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28—29页的内容。这是一次实践活动,利用七巧板拼图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数学游戏,教材安排这次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感悟平面图形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拼图形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游戏活动,动手动脑,培养动手能力,发展思维,在幼儿园,孩子们就能够动手拼搭,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些都是感性的、无意识地使用各种形状的物体,根据事物的特征拼搭,而本节课是让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已认识的图形的认识,是有意识地,有目的地运用所学的图形的特征,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拼图活动,进一步感知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用七巧板创造性地拼图。

四、设计理念:

这堂课,放手让学生自己想象,尝试拼图,然后在交流中互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成为学生的主要方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经历图形的变换过程,空间观念得到了培养,同时渗透了学生的美育教育。

五、设计思路:

对于用七巧板拼图,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考虑到这一点,在教学时,我给学生留出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无论是认一认,还是试一试,都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自由摸索的时间,自由展示的天地。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我充分给学生展示自己拼图的机会,让他们互相欣赏,互相评价,既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又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

六、教学准备:

七巧板、多媒体动画、用于奖励的星星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看看老师给你们带什么来了?(多媒体出示图形--热带鱼、帆船、人、小鸭子)漂亮吗?其实这些漂亮的图形都是用七巧板上的图形拼出来的,你们想不想拼出美丽的图形啊?那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七巧板吧!

二、动画演示,初步感知。

1、七巧板,我们都认识它,可是你知道它的来历吗?师介绍七 巧板的来历。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说什么呢?

[欣赏七巧板拼出来的图形,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在此基础上,简介七巧板的来历,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动画演示拼图:你们瞧,七巧板翩翩起舞啦!(将鱼、帆船、人分别拆开成七块图形,再把这七块图形旋转、平移,拼成一副七巧板)

3、认识七巧板。

小朋友们,拿出你的七巧板,观察:

(1)分一分:一副七巧板中有几种不同的图形? (2)数一数:每种图形有几个? (3)比一比:那几个图形是完全一样的?

[ 动画演示七巧板翩翩起舞,激发了学生拼图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时刻就在身边,以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三、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过渡:我们已经认识了七巧板,想不想玩玩七巧板啊? 学生拿出制作好的七巧板。

分组比一比。自由组合,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向大家介绍你们小组的组名(白鸽组、蜜蜂组……)哪一组得的星星多,哪个组就是冠军。

[ 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智力、爱好都有一定的差异。让学生自由组合,给学生创设了自由民主的合作氛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小组竞赛,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是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1关:用2块板拼图。

1、用七巧板中的两块拼成一个正方形,我们可以用哪两块?剩下的几块中还能再选两块拼成一个正方形吗?

2、统计你们小组拼出两种正方形的人数。 小组选派代表说说统计结果,并投影演示。 评比加星星。

3、你还可以用这两个三角形拼成其他的图形吗?试一试,拼好后先小组交流,再集体交流,师小结。

[ 只有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自由摸索的时间,自由展示的天地,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发展,个性才能得以张扬,创新意识才能得到提高。]

第2关:用3块板拼图。

用七巧板中的三块,可以拼成哪些已经认识的图形呢? 试试吧,小组内的同学最好拼的不一样,拼好以后贴在黑板上。 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拼成了哪些图形? 根据小组拼出来的图形加星星。 [ 通过拼图,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这不仅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的精神,还达到了互学互补的目的。展示学生的拼法,则有利于学生去观察,去比较,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与此同时,又挑起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氛围。]

第3关:用4、5、6块板拼图。

用四、五、六块板也能拼出我们认识的许多漂亮图形。想动手拼一拼吗?如果你觉得有困难,可以照着书上的图形拼。拼好后在小组内介绍自己拼成的图形(拼了几种,像什么,你是用哪几种形状的板拼出来的。)

根据每组拼出的图形数加星星。

[ 为了使学生全员参与,教师提醒学生可以模仿书上的图形拼,这样,即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要求学生说说拼出的`图形像什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也得到了培养。] 第4关:用7块板拼图。

用七块板拼出的图形可就更漂亮了,请小朋友们看课本上的四副图,拼出的图形像什么呢?

你最喜欢哪一个图形?动手拼一拼,把拼好的作品介绍给你的同桌。

第5关:展开想象,创造拼图。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还可以拼出更多漂亮的图形,赶紧开动脑筋想一想。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拼出的图形最多、最漂亮。(播放《七巧板之歌》)

展示:小组长把你们小组拼的图形组合成一副美丽的画。可以发挥想象用彩笔在旁边添画,也可以写上一段符合图意的话,还可给拼图起个好听的名字。

组织学生评比。

[ 组织学生参观、评价作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合,也体现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此处更多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是学习活动的升华。通过组织学生对作品的展示和评价,使学生学会欣赏,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四、总结评价,延伸拓展。 评出冠军组,教师颁发奖品。

玩到现在,你觉得七巧板怎么样?你有什么收获?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拼一拼,看看还能拼出哪些漂亮的图形。

八、教学反思: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维持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要是能及早地引起他们的兴趣,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直接出示了由七巧板拼成的各种图形,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并适时介绍了七巧板的来历。学生不但产生了自己动手拼七巧板的愿望,而且在介绍中感受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基础之上。

用七巧板拼图形,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可我并不急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拼图,而是从用两块板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开始,接着是用三块板、四块板,直至七块板。拼图用的七巧板数量逐渐增加,拼成的图形也逐渐复杂,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动手拼图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思考,去想象,去交流,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得到了发展,自信心也增强了。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还能互相启发,互相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注意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拼出的图形的机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一直是受老师关注的。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各种图形的认识,营造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

七巧板一教案 篇10

了解七巧板,学会将七巧板中的七个数字按形状分类。

七巧板中五个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对拼图感兴趣,能完成简单的拼图。

活动准备:

一张未剪开的七巧板(正方形纸板)。

幼儿人手一份七巧板

房子、骆驼、山、花等等。

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理解七巧板,将其按形状分类。

(1) 今天六班来了一位客人。你们想知道它是什么谁吗?(出示正方形)幼:是正方形。

老师:它是一个正方形。广场上有秘密。让我们看看广场上还有什么?(虚线)这些线把大正方形分成小图形。都是什么形状的?

(2) 现在老师沿着虚线把正方形切成七块。(教师剪图形)小朋友看看都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正方形和四边形)

(3)、老师给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份图形宝宝。请把他们从托盘里拿出来。(幼儿拿出图形)你们看看有哪些图形?

(4) 这些图形婴儿有自己的家。我们怎样才能送他们回家?引导幼儿将七块图形按形状分类。师:

这些图形婴儿想回家。我们一起送它们回家吧!(记住,三角形与三角形共存…)

七巧板中五个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1)、形状宝宝都回到家了。老师:让我们看看。 七个数字中有几个三角形?

(5个)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不一样)大三角形有几个?(2个)小三角形有几个?

(2个)中三角形有几个?(1个)

(2) 请拿出这两个小三角形,把它们放在一起,看看它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请几个幼儿来说)

幼:正方形、三角形……

老师:孩子们,把中间的三角形和两个小三角形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一样大)

老师:拿出一个中间的三角形,把这两个小三角形放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老师请孩子们操作并引导他们探索并找出答案。

老师总结了小三角形、中三角形和大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两个小三角形和一个中间三角形一样大,两个小三角形和一个中间三角形和一个大三角形一样大)

3、教师示范拼**形。

(1)、教师引导幼儿把七块图形图形重新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刚才我们把把这个大正方形分成了七块图形,你们能不能把这七块图形拼回原来的正方形。请幼儿操作。

(2)、教师:这七块图形很神奇,除了能够拼回原来的正方形,还能够拼出很多造型。这七块图形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七巧板”,七巧板到底还能拼出什么造型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3) 老师展示大树的答案图(或用大拼图拼出一棵大树)。提问:你们看这是什么?这棵树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4.老师展示了几组主题图。 请尝试拼写。

(1)、教师分别出示房子、骆驼、山、花等题目图。老师还用各种图形拼成了什么?请幼儿说出。

(2)、你想用手中的七巧板拼成什么呢?请幼儿告诉全班幼儿。请幼儿用自己的七巧板尝试拼组。

5打开儿童读物第16页,完成练习。时间多时可做活动延伸,稍微提一下就行。

七巧板活动设计背景

“七巧板”是一种益智游戏,深受大人与孩子的喜欢。大班孩子爱动手、动脑,平时喜欢拼图,本次活动不光锻炼孩子的手脑协调水平,并对以往的知识实行综合使用,孩子并能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活动目标

1了解七巧板的图形组成,并尝试实现不同的图形组合。

2愿意积极探索,对图形感兴趣。

三。学会与同龄人交流,体验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七巧板图形的构图,尝试不同图形的组合。

2、对“游戏”感兴趣,并能主动探索,思维得到拓展,体会到与人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备料:1。每个人都有一套七巧板,一套大拼图,以及一些造型模板;2、橡皮泥若干;3、幼儿教学操作材料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认一认七巧板

1老师展示拼图教具,边操作边向孩子们提问和介绍。

问题:(1)你理解它吗?它有哪些图形组成?这些图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叫七巧板?

(2) 如果我们把不同尺寸的积木放在一起,我们会发现什么?

2、老师引导幼儿操作教学操作材料,请幼儿相互展示分享自己的作品。

二、玩一玩

1、为朋友画像。

朋友来做客,请你们用七巧板为朋友拼图。分组操作教学操作教材问题2,引导孩子观察,尝试用拼图拼出。

2、找朋友

操作教学操作教材的第三个问题是引导孩子们识别操作材料是什么动物,并尝试自己去拼写。

小贴士:儿童可以使用组合图形来表示身体或尾巴。

3、变一变

把邀请的朋友或者需要的物品变出来吧!教师引导幼儿自主操作七巧板拼出想要的轮廓图形。

提示:拼贴的主题可以由老师提出,也可以由小组自己提出。

4、交朋友

引导孩子们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也能把排列好的图案画出来,做成图画,供其他孩子尝试拼凑。

5、一起happy!

带领幼儿一起进入区角实行活动。(参观、制作、粘贴或悬挂在主题墙上。)

教学反思

1从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开始,让孩子们举手说话。激发了孩子的活动兴趣,使孩子在看、听、想、摆、说的游戏过程中掌握了七巧板的“玩法”。使孩子体会到了“玩中学”的乐趣。

2在游戏中,孩子们以小组、个人和小组的形式实施。特别是在小组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合作、分享和参与的喜悦。

3、此次活动虽是一节拼图活动,但是孩子把已有的知识实行了综合使用,并有个别孩子实行了再加工,如:拼出了主题是“自己的梦”、“大地”、“家”等画面。

如果再上这节活动课,我不但要充当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还要充分参与到游戏中去,与孩子共同探索,共同成长,共同欢笑。

《七巧板》教育

设计意图:

七巧板是一种民间智力游戏材料,由七块不同颜色、形状和大小的木头组成。幼儿通过自由拼搭,就能初步感受七巧板能够变成各种各样形象有趣的造型,能够拼出丰富多彩的图案,还能够表达无尽的含义,正是这样才更加吸引幼儿想去玩七巧板,想去参与操作探索的欲望。我们设计本次活动,是有机地整合了语言、科学、艺术、社会等学科领域的相关内容,通过各种游戏形式,由浅入深的让幼儿掌握七巧板的初步玩法,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发幼儿的智力、锻炼幼儿动手动脑的水平、启迪幼儿的智慧和创造意识。

涉及领域:科学语言社会艺术

活动方式:集体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

活动名称:综合活动《七巧板》

活动目标:

1了解七巧板的构图,尝试用几何图形实现不同的组合,创造出各种有趣的形状。

2培养孩子的探索意识、动手操作水平,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巩固孩子对图形的理解。

三。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体验七巧板的成功与乐趣。

活动准备:

1、人手四套七巧板。2、大七巧板一套。3、造型模板若干。4、橡皮泥若干。5、背景**。

活动过程:

一、理解七巧板

1、老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套玩具。”(出示七巧板大教具)提问:“谁知道它为什么叫七巧板?”

2.请通过颜色,形状和大小来区分它们。

3、小结七巧板的组成。

教师提示幼儿一边摆弄一边总结:“七巧板是由七种颜色、七个形状和大小不同的木块组成的。在玩七巧板的时候,七块拼板都要用上。

七块拼板之间能够“角边相接”,或“边边相接”,但相互不能重叠。”

教师提出引发幼儿探索操作的下一步:七块拼板生活在一个家里不能分开,当它们团结在一起的时候,就能够变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动物、建筑、生活用品等),你们相信吗?”

二、幼儿初步尝试玩七巧板

1提供橡皮泥,让孩子在泥土上随意使用七巧板,激发孩子对七巧板的兴趣。

师:“小朋友,请你们试试七巧板宝宝在橡皮泥上能变出什么样的图形。”

2教师巡回指导,可以配合孩子们完成他的想法,并提示孩子们把好的形状放在展示板上。

三。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创作七巧板的名称、操作步骤和内容。

提示幼儿语言的完整性。@_@我是分割线@_@

3,进一步尝试益智游戏。

1、师:“小朋友图案宝宝也来了,她们也想和七巧板宝宝做游戏,你们愿意帮它吗?”教师提供有内线图案和没有内线图案的模板,通过两种难易水准的不同让幼儿分别实行游戏,掌握七巧板的基本玩法。

2教师实施指导,帮助困难儿童。

三。孩子们互相欣赏对方的作品,帮助幼困难的孩子完成益智游戏。

4、师:“小朋友快来看有一个图案宝宝没有拼好,谁愿意协助它?”让幼儿发现有错误的拼图并请小朋友协助解决和改正。

四、师:“小朋友看还有一种玩七巧板的方法,你们想尝试吗?”请幼儿自由选择一块大的七巧板分组合作实行拼图游戏。

延伸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种方法是怎么玩七巧板的吗?(看图拼七巧板)那我们一起出去试一试吧!”教师带幼儿到活动室外面去玩七巧板。

七巧板一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认识七巧板,学习将七巧板中的七个图形按形状分类。

探索七巧板中五个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对拼图活动感兴趣,能完成简单的拼图。

活动准备:

一张未剪开的七巧板(正方形纸板)。

幼儿人手一份七巧板

房子、骆驼、山、花等到七巧板题目图。

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认识七巧板,将其按形状分类。

(1)、师:今天大六班来了一位客人。你们想知道它是什么谁吗?(出示正方形)幼:是正方形。

师:原来是正方形,正方形上面藏着秘密,我们看看这个正方形上面还有什么?(虚线)这几条线把这个大正方形分成了几个小的图形。都是什么形状的?

(2)、老师现在把这个正方形沿虚线剪下来,剪成七小块。(教师剪图形)小朋友看看都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

(3)、老师给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份图形宝宝。请宝贝们从托盘上把他们请出来吧。(幼儿拿出图形)你们看看有哪些图形?

(4)、这些图形宝宝都有自己的家,我们怎样把这些图形宝宝送回家呢?引导幼儿将七块图形按形状分类。师:这些图形宝宝想回自己的家,我们一起把它们送回家吧!(记住哦,三角形与三角形住一起)

探索七巧板中五个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1)、形状宝宝都回到家了。教师:我们来看看,七块图形中共有几个三角形呢?(5个)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不一样)大三角形有几个?(2个)小三角形有几个?(2个)中三角形有几个?(1个)

(2)、请宝贝们拿出这两个小三角形,拼一拼,看看它们拼在一起变成了什么?(请几个幼儿来说)

幼:正方形、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把中三角形与两个小三角形拼成的三角形比比看,你发现了什么?(一样大)

师:再拿出一个中三角形和这两个小三角形拼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提出问题后请幼儿操作引导幼儿探索找出答案。教师再小结小、中、大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两个小三角形拼起来与一个中三角形一样大,两个小三角形和一个中三角形拼起来与一个大三角形一样大)

3、教师示范拼组图形。

(1)、教师引导幼儿把七块图形图形重新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刚才我们把把这个大正方形分成了七块图形,你们能不能把这七块图形拼回原来的正方形。请幼儿操作。

(2)、教师:这七块图形很神奇,除了可以拼回原来的正方形,还可以拼出很多造型。这七块图形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七巧板,七巧板到底还能拼出什么造型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3)、教师出示大树的答案图(或直接用教师用的大七巧板拼出一棵大树)。提问:你们看这是什么?这棵树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4、教师出示几组题目图,请幼儿尝试拼组。

(1)、教师分别出示房子、骆驼、山、花等题目图。老师还用各种图形拼成了什么?请幼儿说出。

(2)、你想用手中的七巧板拼成什么呢?请幼儿告诉全班幼儿。请幼儿用自己的七巧板尝试拼组。

5、找开幼儿用书第16页,完成练习。时间多时可做活动延伸,稍微提一下就行。

jk251.cOm扩展阅读

[教案范本] 《七巧板》教学反思之一


一名优秀的教师肯定有一份准备充分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怎样才能写好教案?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教案范本] 《七巧板》教学反思之一》,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上完《七巧板》一课,我深深地发觉,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几块小小的图形,学生竞能拼摆出各种各样漂亮而有趣的图形,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孩子们都是聪明、可爱的,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开展好教学,让孩子们能在一个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氛围下自主地学习。整节课我都有意识地在情境、合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使他们愿学、乐学,同时他们在感知、感悟的过程中都有所体会,能充分大胆地表露自己的想法,并在活动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一、在实际情境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在教学“用七巧板拼图形”这一环节的时候,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七巧板中的若干块拼出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积极地思考,开动脑筋,想出了许多种不同拼法的正方形和三角形,不仅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丰富了他们对图形的认识。

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为了尽量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设计了很多让他们动手的环节,例如用七巧板拼出平面图形、拼自己最喜欢的图形、小组合作拼一个故事以及同桌合作创作一幅拼图作品等活动,以操作为手段,促进学生的发展;以促进为目标,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听故事来拼图的环节,还开展了以小组为单位的“拼图大赛”,让学生在自评和他评中培养审美情趣和美术鉴赏能力,将语文、数学、美术、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化学教案汇总十一篇


下面我们将为您展示基于“化学教案”主题的相关内容,我们将持续提供各种更加细致多元的内容,以便满足各类型用户的需求。教师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撰写教案和课件,但是,教案以及课件的编写并非可以马马虎虎。教学品质与教案的质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化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 )

A.78升B.78%C.21升D.21%

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

A.4∶1 B.1∶4 C.1∶5 D.4∶5

附2:课堂练习二

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 )

A.一类B.两类 C.三类D.四类

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

A.氮气、氧气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D.氮气、二氧化碳

6.下列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煤燃烧生成的烟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

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 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_____的健康,影响_____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____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____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2.A 3.B 4.B 5.C 6.C

7.人体 作物8.保护环境 污染源

附4:随堂检测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 B.21% C.0.94% D.0.03%

(1)二氧化碳( ) (2)氧气( ) (3)氮气( ) (4)稀有气体(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3.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

A.是氮气 B.是氧气 C.是空气 D.没有物质

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

A.法国的拉瓦锡 B.瑞典的舍勒 C.英国的道尔顿 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

A.煤燃烧产生的烟B.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出的尾气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化学教案 篇2

主题: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科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化妆品、洗涤用品、医药品到日常食品,化学无处不在。本篇主题旨在探讨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洗涤用品中的化学成分

洗涤用品是每个人都无可避免要使用的日常用品。例如洗发水、护发素、肥皂、洗衣粉等。这些洗涤用品中含有大量的化学成分,这些化学成分具有不同的功能,如清洁、防腐、保湿、调节PH值等。以洗发水为例,其主要成分是:硫酸盐、蛋白质、植物精华等。硫酸盐是其主要清洁成分,能够去除头皮上的污垢和油脂,而蛋白质则能够让头发更加光滑、柔软。

二、药品的化学成分

日常生活中,药品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药品中的化学成分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退烧药中的乙酸酚、阿司匹林中的水杨酸等。乙酸酚能够降低体温,通过促进人体的汗腺分泌,让身体散热。水杨酸则能够缓解疼痛、发热等不适症状。

三、食品中的化学成分

日常饮食中的食品也包含着许多有机化学物质。例如,酒精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能源等领域。其中白酒中含有的酒精,就是由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分解糖分产生的。酸奶中的乳酸是另外一个例子。乳酸能够帮助维持肠道内良好的菌群平衡,对于身体健康有很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化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无处不在。从洗涤用品、药品到饮食,化学成分的作用很重要。当我们了解了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之后,我们会更加有意识地去使用这些化学产品。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让生活更加健康和美好。

化学教案 篇3

生活与化学教案

【引言】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教案旨在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知识目标】

1. 掌握化学与生活的关系,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了解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

3. 掌握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探究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2. 理解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启发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操作,深入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

3. 问题解决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

1.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及其解释;

2. 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3. 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和问题解决。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如铁锈、发酵等;

2. 理论讲解:讲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化学实验,如酸碱中和、溶解等;

4. 问题解决:提出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

5. 练习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开展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思考;

6. 总结与评价:引导学生总结与评价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实践经验。

【六、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燃烧瓶等实验器材;

2. 实验药品: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等常见实验药品。

【七、教学评价与反思】

通过教学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是否提高。同时,及时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还能够锻炼他们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学教案 篇4

同学们桌子上都摆有食盐、蔗糖及别的用品,下面就按“活动与探究一”的内容进行实验。

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蔗糖、食盐都消失在了水中。

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

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拿出开课时的五种液体,让学生观察: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

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

1.各部分完全相同。 2.没有析出沉淀。

像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分析总结溶液的概念。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水具有什么作用?

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开课的五种液体中:红色的是品红溶液,蓝色的是硫酸铜的水溶液,黄色的是氯化铁的水溶液,紫色的是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五色的是氯化钾的水溶液。

你还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

1.糖水中溶质是糖,溶剂是水。

2.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例:碘酒: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呢?

1、可以用肥皂水洗。

完成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二”之后,你就会明白洗去的道理。

请一组同学将他们的实验现象、结论展示给大家。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这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①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衣服上的油滴用什么洗去?为什么?

汽油。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小,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

化学教案 篇5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培养辩证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氧化反应的理解。

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课型:

探究式

课时:

二课时

实验准备:

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硫、木炭、铁丝、火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识:

1)空气的组成是什么?

2)什么是空气污染,如何防治?

3)什么是物理性质

2、情景导入

出示一幅蓝天、白云、草地、人、动物图片和氧气应用的图片

3、探究新课: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出示一瓶氧气,指出它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比空气(1.293g/L)略大。

3.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30mL氧气。

4.在压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 ℃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2—2]、[实验2-3]、[实验2-4]

通过实验填写下表:

结论:

1.燃烧在纯氧中进行比空气中进行得更旺。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纯氧中却能燃烧。

说明:

1.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是跟其中的氧气反应。

练习: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回顾旧识:

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何?

探究新课

分析讨论

1:填写下表:

分析讨论2: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结论:

1.在这三个反应中,都有新的物质(与原来物质不一样的)生成。

2.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做化学反应。

3.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分析讨论3: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在化学变化时常伴随哪些现象发生?

结论:

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2.常伴随的现象是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3.发生能量的变化,常以放热、发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4.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5.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分析讨论4:上述三个反应中还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结论:它们都是由两种物质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化合反应

特点:多变一

分析讨论5:三个反应还有没有共同的特征?

结论:它们都是物质与氧气反应——氧化反应

定义: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缓慢氧化:呼吸、食物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

总结:

1、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

2、物质性质的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直接被感知(色、味、态)被测量的性质(熔、沸点;硬、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

3、化学反应的两种分类

从反应形式上分类的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化合反应

从是否与氧反应:氧化反应(生成氧化物)

练习: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

化学教案 篇6

一.知识教学点

1.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 3.气体溶解度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曲线

2.难点: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3.疑点:溶解度与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间的关系。 4.解决办法:

(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可以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度与溶解性在概念上的不同。

(2)通过一些基础练习,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3)通过例题的示范,学生的练习,可以更清楚地使学生理解溶解度和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导入]:在生产和科研中,经常用易溶、可溶、微溶和不溶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那什么是物质的溶解性呢?

[板书]:一.溶解性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 [学生活动]:根据生活实践讨论: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总结板书]:2.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还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学生活动]:讨论并设计实验:如何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如氯化钠、硝酸钾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小?)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在相同温度下,将氯化钠、硝酸钾分别加入相同量的溶剂中,观察哪一种可以溶解更多一点。

[总结]: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性大小:

(1)在一定温度下(相同)

(2)在一定量溶剂里(相同)

[目的]:锻炼学生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引出溶解度的概念作铺垫。 [板书]:二.固体溶解度(溶解性的定量描述) [教师活动]:介绍固体溶解度。

[板书]: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

溶解的质量。

[练习]: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克。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3)20℃时,在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时,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8克。 (4)10℃时,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蔗糖的溶解度为15克。 [学生活动]:讨论以上说法是否正确,并认真归纳。 [板书]:2.理解溶解度应注意四个因素:(1)条件一定温度下。

(2)标准:100克溶剂中。

(3)状态:饱和状态。

(4)单位:克。

[目的]:通过练习归纳总结,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能力。 [提问]:“在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①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②20℃时,食盐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板书]:三.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教师活动]:讲解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这种溶解能力既取决与溶质本性,有取决与它与溶剂之间的关系。而物质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规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中溶剂中所能溶剂外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区别。

[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在溶解度概念,为什么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在100克溶剂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35,找出易溶物质、可溶物质、微溶物质和不溶物质溶解度的关系。

[总结板书]:20℃时:溶解度大于10克 易溶物质

溶解度大于1克 可溶物质

溶解度小于1克 微溶物质

溶解度小于0.01克 不(难)溶物质 [板书]:四.溶解曲度线

[讲解]:饱和溶液与温度和溶剂量有关,在描述固体溶解度时,溶剂量已经确定(100克),所以固体物质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表7-1。

[学生活动]:根据表7-1中的数据,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作图。 [目的]:通过绘图,锻炼学生的作图能力,且有利于学生对溶解度曲线所包含的意义的掌握。

[板书]:1.溶解度曲线: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画出的表示物质溶解

化学教案 篇7

现代汉语中的“为期”可以是词组,也可以作为一个动词.如果作为一个词出现,是个动宾式动词,经历了由“为+期”到“为期”的语法化和词汇化过程.“为期”的`词汇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限期”功能的弱化在主语上表现出来;带有特征成分做主语或核心动词“以”主语的缺失又使“以”消失,同时促使“以...为”格式消解,使“为期”趋紧;最后时段成分由“为期”前向后移动做宾语,使“为期”完全词汇化.“为期1”作为述宾词组,构造“时段+为+期”形式;“为期2”作为动宾式动词,构造“为期+时段”形式.其中“时段+为+期”形式中的时段成分可以作为话题,而“为期+时段”形式中的时段成分不可以作为话题.

作 者:王世凯 袁艳华  作者单位:王世凯(渤海大学,中文系,辽宁,锦州,121013)刊 名: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0(1) 分类号:H042 关键词:为期   语法化   生成  

化学教案 篇8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位置间的关系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认识,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初中我们学过了元素周期律,谁还记得元素周期律是如何叙述的吗?[学生活动]回答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过渡]对!这样的叙述虽然很概括,但太抽象。我们知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既然是规律,我们只能去发现它,应用它,而不能违反它。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将元素周期律具体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找到了元素周期表这种好的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是人们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历史上本来有“表”的雏形,经过漫长的过程,现在有了比较成熟,得到大家公认的表的形式。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设计不同的周期表,不同的周期表有不同的编排原则,大家可以根据以下原则将前18号元素自己编排一个周期表。

[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列(按电子层递增顺序)。

[过渡]如果按上述原则将现在所知道的元素都编排在同一个表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素周期表,现在我们一同研究周期表的结构。

[指导阅读]大家对照元素周期表阅读课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1.周期的概念是什么?

2.周期是如何分类的?每一周期中包含有多少元素。3.每一周期有什么特点?4.族的概念是什么?

5.族是如何分类的?主族和副族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列,如何表示?6.各族有何特点?[教师归纳小结]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横行--周期①概念

②周期分类及各周期包含元素的个数。

③特点

a.周期序数和电子层数相同;

b.同一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1~8重复着周期性的变化,第一周期除外;c.每一周期从左到右依次是:碱金属____,过渡元素____,稀有气体____。2、纵列--族①概念

②主族和副族对比;

③特点:

a.主族的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b.还有一个第0族和一个Ⅷ族。

[教师讲解]通过上述的学习若给大家一个原子序数,应该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出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反过来若知道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应判断出它的原子序数和写出它的原子结构简图。这需要大家最好能记住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通过增加或减少来判断之。[随堂检测]

1、推算原子序数为6、13、34、53、88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下列各组中的元素用原子序数表示,其中都属于主族的一组元素是()。

A、142434B、263135C、51520D、111718

[作业]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本章知识的重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但要深刻地理解并运用它们,必须用有关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作基础。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包括分析简单化合物的形成等都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否则,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是深刻理解元素周期律和运用元素周期表必不可少的。

化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关于盐类水解的利用

包括两个方面介绍。一是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二是讨论盐为水解知识的应用。

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指出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

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通过对一系列分类实例的讨论分析,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盐类水解原理和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题:盐类的水解

重点: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难点: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第一课时

1.采用实验手段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实验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

(1)用蒸馏水配制 溶液, 溶液, 溶液。

(2)用 试纸测定三种盐溶液的 ,并记录:

教师设疑:

(1)为什么三种盐的水溶液有的呈中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酸性呢?

(2)同呈中性的 和 其实质是否相同呢?

2.盐类水解实质

教师通过对强碱弱酸所生成盐的水解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强酸和弱碱所生成盐的水解。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盐溶液是碱性,溶液中 增大?为什么会增大呢? 是从哪来的呢?

盐溶液呈酸性,溶液中 增大?为什么会增大呢? 是从哪来的呢?

3.引导归纳盐组成与其水解和溶液酸碱性的内在联系。

教学步骤

(一)知识准备

酸+碱=盐+水(中和反应,可以理解盐可以由相应的酸和碱反应生成)

(二)引入新课

1.准备四种盐溶液。分别测定它们 。并作记录:

溶液酸碱性分析

(1) 溶液。

(2) 溶液。

(3) 溶液。

(4) 溶液。

2.根据现象引导思考:

(1)盐溶液是否一定都呈中性?从实验现象你认为哪些盐溶液可呈中性?

(2)为什么盐溶液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呢?

(3)同呈中性的 和 其实质是否相同呢?

化学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2、知道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3、初步掌握节水的一些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

通过统计调查水资源和水污染的状况,培养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的学习,感受到水资源缺乏离我们并不远,节约用水迫在眉睫。

2、通过设计家庭节水计划,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节水从我做起”的信念。

3、通过对水资源与文明的发源的关系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地球——人类家园”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内容处理

教学重点

水是我们身边非常熟悉的物质,对人类的作用极为重要,所以了解水资源,使学生懂得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危害及保护水资源极为重要性。

三、课前准备

提前一星期让学生搜集有关水资源和节水的资料。可以通过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等途径搜集,尤其是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

四、教学过程

【播放】从太空中看地球的图片。

【引入】有人说,我们的地球应当叫水球。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有水,而且71%的表面积被水覆盖。在宇航员看来,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太阳系家庭中独一无二。地球上绚丽多彩的生命世界如果离开了水将不复存在。生命是从海洋中诞生,走上了陆地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生物圈。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不是产生于大江大河:古代埃及位于北非尼罗河流域,古代巴比伦位于西亚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代印度位于南亚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国位于东亚黄河流域。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人类文明。(唤起学生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

设想,如果缺了水,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水对人类的作用极为重要。那么它有哪些作用呢?(有条件可配合放映有关水知识的录像片或科教片)

如果没有水,我们无法洗脸、刷牙,无法解渴,餐桌上没有了鱼虾,看不到花草树木,不知道什么叫游泳,船舰全部报废,混凝土拦不成,高楼无法建,连小娃娃哭也没有了眼泪……啊,还是不要往下想的好!

工业用水洗涤、溶解、加热、冷却,进行纺织、造纸、炼钢、发电、生产化肥及各种化工产品。农业用水灌溉,粮食、水果、蔬菜的丰收就有了保障。日常生活离不开水;洗衣、洗澡、各种饮料食品,生病了吃药、打针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尽可能多的举出例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水对人类及自然环境的重大作用。)

【板书小结】

一、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1、水是原料

2、水是介质

3、水是能量载体

【转入】水的作用如此之大,地球上的水又如此之多,可是当今世界上却有80多个国家、约20亿人口面临着淡水危机,其中26个国家的3亿人口生活在缺水状态中。我国也属于缺水国家。

(激起学生的震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阅读】p52第一段,计算可利用淡水资源占总水量的百分含量。(领悟淡水资源的宝贵)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本来就是有限的,随着现代工业、农业发展,淡水在许多城市已面临短缺的危机。同时大量的各种废水、污水,使自然水系受到严重污染。水的污染与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构成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查找的有关资料,归纳总结世界及我国的水资源的状况。

化学教案 篇11

5.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能判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1.物质都是由XX组成的,单质是XX,化合物是XX。元素在物质中以两种形态存在,即XX和XX。

2.物质可分为XX和XX。混合物可分为XX,XX和XX。按照元素的组成和性质,纯净物通常可以分为XX,XX,XX。根据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化合物可分为XX,XX。根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XX和XX。XX是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都是碱性氧化物,例如Na2O2、MnO2是金属氧化物,但不是碱性氧化物。XX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都是酸性氧化物,例如CO、NO、NO2是非金属氧化物,但不是酸性氧化物。

3.XX之间的反应通常是复分解反应。

4.光束照射胶体时,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借助此现象可以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微粒在分散剂里作定向运动的现象,叫做XX。它说明胶体的微粒带有XX。能使胶体聚沉的三种方法XX、XX、XX。

5.利用XX分离胶体中能够的杂质分子或离子,提纯,精制胶体的操作称为XX。只有浊液中的微粒不能通过滤纸,只有溶液中的微粒能通过半透膜。(滤纸的孔隙比半透膜大)。其他和胶体有关的现象:土壤,水泥,三角洲,有机玻璃,墨水

6.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反应方程式。

7.电离是XX。电解质是XX。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电解质一定能够导电,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非电解质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判断一种物质属于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时,先排除混合物(溶液)和单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思考:①盐酸、NaCl溶液都能够导电,它们都是电解质吗?

②为什么氯化钠晶体不导电,但是氯化钠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③SO3、CO2、SO2、NH3溶与水都能够导电,它们都是电解质吗?

叫做强电解质,包括强酸(HCl、H2SO4、HNO3、HBr、HI)、强碱〔KOH、NaOH、Ba(OH)2、Ca(OH)2〕、盐。

叫做弱电解质,包括弱酸(CH3COOH、H2CO3、HClO)、弱碱(NH3H2O)、水。中强酸H3PO4、H2SO3也是弱电解质。

书写电离方程式要注意:写强酸,强碱,盐的电离方程式时化合物写在等号左边,电离出的离子写在等号右边。阴阳离子正负电荷总数必须相等。要正确书写离子符号,如酸根离子不能拆开写。

8.是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条件(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9.书写离子方程式步骤: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拆成离子——删去相同离子——检查(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的物质:气体、沉淀、弱电解质、单质、氧化物)。

NaHCO3+NaOH==Na2CO3+H2O;

NaHSO4+NaOH==Na2SO4+H2O;

碳酸氢钙溶液与盐酸反应:

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1)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产物;

(2)看表示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3)看电荷是否守恒;

(4)看反应物或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1)看清题目,找出隐蔽条件,如在强酸(强碱)溶液中,是否有颜色

(2)离子之间反应能生成沉淀的不能共存;

(4)离子之间反应能生成气体的不能共存;

(6)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在较强的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中都不能大量共存

氯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三价铁离子、二价铁离子、铵根离子。

14.XX反应过程中有XX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生成氧化产物,氧化产物具有氧化性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生成还原产物,还原产物具有还原性

元素处于最高化合价时,一般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化合价时,一般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15.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16.分别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标出下列反应的电子转移:

17.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质量守恒定律:XX和电子守恒定律:XX。置换反应全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全部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和分解反应一部分不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与氯气反应方程式;

与酸反应离子方程式;

氯化亚铁与氯气反应;

氯化亚铁与金属锌反应;

氯化亚铁与可溶性碱反应离子方程式;

Fe(OH)2:白色固体,不溶于水,很不稳定,在空气中容易被氧气氧化,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化学方程式

【总结】最新一年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会为您整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一第一单元化学教案:元素与物质世界”给您带来帮助!

安全教案课件汇总十一篇


欢迎来到本篇文章,教师范文大全今天为您整理的是“安全教案课件”。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编写教案课件也非常熟悉。教案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这篇文章内容丰富有趣,千万不能错过,请慢慢品味!

安全教案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课陕西省九年义务教育九年制初级中学教科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一章《计算机系统》第六节《计算机安全》的内容,本节内容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本节是第一章《计算机系统》的最后一节,内容以理论知识形式呈现,较为枯燥,学生不易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般会尽量采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非常同意这样的做法,但如果仅仅靠实例吸引学生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在本节课中主要有两个内容——计算机病毒与计算机安全,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是为了能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进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主动”遵守计算机安全规范,“主动”形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所有的目标都围绕着“主动”两个字。

如何能让不同的学生更有效地“主动”起来,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在课堂中很容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在课堂中对知识的获取很大程度上还基于感性的经验,还不能进行较为系统的小结,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部分。

初二的学生,爱动爱玩,如果课堂教学拘泥于教师一板一眼的传授知识,可能不到一会学生的注意力就不集中,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了。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也很重要。

现在学生家中多数有计算机,学生有一定的见识,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班级中有良好的学习氛围。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倾向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中适当增加学生表现的机会,教师只负责“穿针引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一般特征及传播途径

B、掌握防毒、杀毒的基本方法,学会主动防范计算机病毒

C、了解计算机安全的含义及常见的安全措施

2.过程与方法

在提问与回答的学习环节中,提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技术利用中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与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4.行为与创新

通过大胆的“辩论赛”环节,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2.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安全意识

安全教案课件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火灾发生的几种原因,并知道一些自救的方法。

2、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活动重点:

了解火灾发生的几种原因,并知道一些自救的方法

活动难点:

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活动准备:

毛巾、一些防火安全标志、关于火灾的一些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出活动

1、教师出示图片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看这些图片上都怎么样了呢?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小结:这几张图片里面都是发生了火灾,房子着火了。

2、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火灾吗?

(请幼儿进行思考并回答,教师进行小结。)

3、教师:小朋友,请你们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品是不能玩的,是会容易引起火灾的?

4、教师提问:火灾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危害呢?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东西都是小孩子不能去玩的,如鞭炮、打火机等等。如果发生了火灾,那我们就会非常的危险,因为大火不仅会烧毁房子,烧伤人,还会烧毁森林,污染空气。所以,小朋友一定不可以去玩火。

二、引导幼儿了解一些预防火灾的方法

1、教师: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就要过年了,在过年的时候,大人们会放烟花、爆竹来迎接新年,那小朋友们可不可以这样做呢?

(告诫幼儿不能随便燃放烟花爆竹)

2、教师继续通过提问,让幼儿说出一些预防火灾的一些方法。

小结:看到有火的地方,小朋友不能去靠近,更不能去玩火。

三、引导幼儿了解几种自救的方法

教师:现在天气干燥,如果出现了火情,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引导幼儿说出各种灭火的办法。)

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想出地办法都不错,如果出现了火情,我们可以用水泼灭火、用湿布扑灭火,用沙子灭火、用灭火器灭火等等。但是小朋友们要记住,如果出现大火的时候,我们就一定要拨打119的火警电话哦。

四、教师带领幼儿认读一些关于火灾的标志

1、教师:小朋友,我们以前学习过一节认识标志的活动,你们还记得哪些是跟我们的防火知识有关的呢?

2、教师出示关于防火的标志

教师:小朋友,这些都是什么标志呢?请幼儿来说一说。

(严禁烟火、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禁止吸烟等等)

3、教师: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这么多的防火安全知识,小朋友们都记住了吗?这些知识不仅小朋友们要知道,回到家里,你们还要当一个小小宣传员,告诉你们的家人和同伴,也跟他们说一说应该要怎么样预防火灾,如果遇到了火灾我们应该怎么做!

4、结束活动。

安全教案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透过做游戏,使幼儿初步明白过马路时,我们大人小朋友都务必遵守交通规则。

2.培养幼儿遵守纪律的习惯,以及初步掌握安全小常识,从而学会自保的潜力。

活动准备:

幼儿日常生活中曾观察到的红绿灯标志的图片、交通标志的作用投影片。

用纸板做的红绿灯,红绿黄灯头饰各一个

活动过程

1、出示交通安全图画,引出课题:“遵守交通安全规则”;然后老师与幼儿一齐认识三种色彩的灯,并透过儿歌资料的了解初步明白“红灯停,绿灯走,黄灯停一停”。

2、老师交代游戏规则。(把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做小汽车,另一组做小朋友步行,当汽车行人望见红灯时都务必停下,当望见绿灯才能行走……)

3、游戏中教师注意指导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等。

4、游戏完毕幼儿与教师一齐小结,对遵守规则的幼儿给予表扬和奖励,并要求幼儿把这些知识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齐分享。

5、从活动中引出日常生活中我们务必注意的安全事项:进餐细嚼慢咽、走路看路、不随意跟陌生人走等。

游戏:红绿灯

安全教案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安全隐患。

2、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3、进行预防灾害,预防突发事情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主题:

同学们好!今天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课,新年里同学们又长高了许多,也更懂事了,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学习、生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些中学生应该记住的一些安全知识。

人们常说:“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同学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平安是吉祥,健康是幸福,良好的身体才是学习、工作、生活的本钱。

我们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珍爱生命,珍惜幸福的学生生活。”

一、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请学生列举一些现象)

1、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的安全隐患。

2、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隐患。

3、学生交通安全隐患。

4、校园隐性伤害的隐患。

二、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

1、上下楼梯要注意什么?

①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奔跑。

②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扶好栏杆。

③整队下楼时要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

④上下楼时不要将手放在兜里。

⑤不要在楼道内弯腰拾东西、系鞋带。

⑥上下楼靠右行。

2、集体活动中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时间,遵守纪律,遵守秩序,语言文明。

3、课间活动应当注意什么?

①室外空气新鲜,课间活动应当尽量在室外,但不要远离教室,以免耽误下面的课程。

②活动的强度要适当,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以保证继续上课时不疲劳、精力集中、精神饱满。

③活动的方式要简便易行,如做做操等。

④活动要注意安全,切忌猛追猛打,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三、学生饮食、就餐的安全注意事项。

不吃过期、腐烂食品,有毒的药物(如杀虫剂、鼠药等)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禁止购买用竹签串起的食物:油反复使用,竹签容易伤人,食品卫生得不到保证,油炸食品有致癌物质。

四、交通安全注意事项。

1、行人靠右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注意观察来往车辆,红灯停,绿灯行,遵守交通规则。

2、乘坐公交车注意事项:

①车停稳后,方能上下车,上下车时注意秩序,不要拥挤。

②乘车时,要站稳扶牢,不要把身体任何部位伸出窗外,人多时,应该注意看管好自身物品,谨防扒手。

③注意公共场所礼仪,不要大声喧哗,保持环境卫生,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等。

安全教案课件 篇5

设计意图:

中班的幼儿,自我保护能力还比较差,所以在户外活动器械制作方面,尽量选择环保的、不尖锐锋利的、没有危险性的材料。拔横绳这一活动主要是采用了绳子这一活动材料,没

有危险性,比较适合适合中班的幼儿玩。而且,这个游戏活动不仅能锻炼幼儿的手臂的力量,更主要的是能很好的培养幼儿在活动中的合作能力,为以后的合作活动打下基础。

活动目标:

发展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集体协作的精神。

活动准备:

1、在场地上画3米间隔3米的平行线。

2、10米长的粗绳一根,放在中间线上。

活动过程:

1、带幼儿进入活动场地,随《健康歌》音乐做热身运动。

2、讲明游戏活动规则:必须在教师发令后,双方才准用力拉绳;绳子必须横拉,以绳子的大部分拉过线为胜。

3、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和体力相近的两队,各成横队面对面分别站在绳的两侧。活动开始,两队幼儿交错站立,用双手将绳拿起站在中线上。教师发令后,双方各自用力向后拉绳,力争把横绳拉过本队背后的3米横线,以将绳拉过横线的队为胜。

4、玩法引导:此游戏也可以改为用一只手拉绳的方法进行,也可改为将绳的中间用一条红带子结好,与3条线垂直交叉放在地上,并将红带处放在中间上,两队成纵队站立进行纵向拔绳比赛,以红带子越过本队一方3米线的队为胜。

5、引导幼儿创编出更多的玩法。

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玩一玩,共同创编出更多的玩法。

安全教案课件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电话的用途,知道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打电话求助。

2.了解110、119、120等特殊电话号码的用途,并能够对应情境进行演练。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5.知道在发生危险时如何自救。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110、119、120等特殊电话号码的用途

2、难点: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打电话求助

活动准备

情境图片若干(比如遇到坏人侵犯、房屋着火、有人得了急病)以及写有对应的特殊电话号码的卡片(110、119、120)。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电话的用途

1.教师:电话有哪些用途呀?人们在哪些时候需要打电话?

2.幼儿按各自经验,讲讲电话的用途。

3.教师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小结电话的一般用途:电话能使人们与在非常遥远的地方的朋友、亲人直接交谈、互通信息、互致问候;当人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也可以拨打求助电话,及时寻求帮助。

二、想一想:特殊的电话号码

1.教师:发生了什么事情?怎么办?怎样通过电话寻求帮助?

观察“有人得了急病” “房屋着火”“遇到坏人侵犯”的情境图片,谈论遇到了这些情况怎么办?

1.教师:可以拨打哪些电话号码呢?

在幼儿想想说说后,出示“110”“119”“120”等电话号码,让幼儿了解这些特殊的电话号码,分别应与哪些情境对应。

三、匹配游戏:这些电话号码什么时候用

1.将特殊电话号码和情境图,分左右两边摆放。幼儿试着将右边的电话号码和左边的情境图用线连起来。

2.幼儿随机抽取情境卡片一张,按卡片上提示的紧急情况,正确选择对应的电话号码,学习和练习打电话。

教学反思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首先从幼儿常见的家庭电话引入,激起了幼儿想求知的欲望,从而引出了特殊的电话号码“110”“119”“120”

2在引导幼儿观察情境图片后,我运用了情景表演的方式让幼儿学习拨打“110”“119”“120”电话进行求救的正确方法。

3在幼儿掌握了用电话进行求救的正确方法后,我安排了匹配游戏:这些电话号码什么时候用。全班小朋友热情高涨,兴趣很浓,都积极地参与到游戏当中,乐于表现自己。使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得到强化,达到了教学活动目标。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学习特点,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趣味性、寓教于生活和游戏中。

安全教案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地铁站的主要标志,如乘车信息指示标志、地铁口周边信息等。

2、了解乘坐地铁的程序,认识地铁站的主要区域:进站口、售票区、客服区、安检区、进站口、候车区、出站检票区。

3、会看指示标志,能根据提示买票、刷卡进站,按照要求候车、听报站、检票出站。

4、了解乘坐地铁时的注意事项,如:排队等车,先下后上,中间出、两边进;乘车时要站稳扶好,不要倚靠车门。遵守公共秩序。

5、知道地铁是一种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了解乘坐地铁的好处:节省时间、环保、缓解交通拥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个周末天气非常的好,侯老师和朋友想去二七广场转一转,我们从西流湖出发,你们猜猜我们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的?

二、 讲授新课,介绍地铁站的标志和主要区域。

同学们有的已经坐过地铁了,谁来说一说乘坐地铁的步骤是什么?(请学生回答,师引导,从“乘车前、乘车时、乘车后”三个步骤回答。)

1、认识地铁标志和地铁口,简单了解几个主要的指示标志。

要乘坐地铁,我首先找到了郑州地铁的标志。我选择乘坐地铁一号线,找到了西流湖站的地铁口。走到地铁口,我首先看到了一个列车时刻牌子,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地铁的早上第一班车是几点开的?最后一班是几点?进入地铁口,我乘坐扶梯进入地铁站内。乘坐扶梯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大家来听一听都需要注意什么:不要踩黄线、站稳扶好扶手、不要在终点逗留。

2、 购票

进站以后,我根据指示箭头,来到了售票区排队买票。在自动售票机处,我选择了“一号线,西流湖——二七广场站,3张”,上面显示出了票面信息和金额,我将一张10元钱放入存钞口,自动售票机显示出购票信息。随即从出票口出来了三张地铁卡和找的零钱。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如果我现在没有10块钱,只有一张20的,自动售票机只收5元和10元面值的纸币,在自动售票机那没有办法买票,我应该怎么办?(请学生思考)还有另外一种买票的方式,就是在人工服务售票窗口买票。

3、安检

买好票以后我们开始进站,首先要经过安检区,所有随身携带的物品都要在安检处进行安全检查。

4、进站

在进站检票区,我拿地铁卡在刷卡区刷了一下,进站口闸机门就开了,我们进入了候车区等车。

5、候车

进入候车厅,我先看了一下指示牌,找到了要乘车的方向,然后根据列车提示音,在站台排队候车。候车时应该遵守什么公共秩序呢?我们来看一看提示标语。(黄线外候车;注意站台空隙请勿拥挤,指示灯闪烁请勿上下车;请排队候车,先下后上。)同学们看看她们两个人做的对不对?(出示图片,请学生回答)乘车时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出示图片) 板书:乘车时

6、乘车

乘车时也有需要注意的问题,大家看看这些人做的对不对?(出示不文明乘车图片)我们在乘车时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另外在地铁上我们还要注意这些提示:车门上的指示灯闪烁时,不要上下车;注意报站,我们可以听提示音报站,还可以看车上的指示灯或者电视屏,了解车的位置,还可以看车上的提示标语。另外在列车上有些行为是不允许的,大家来看看这些标志。(出示图片)在两节车厢中间的`时候,还要注意不要手扶车厢,小心被夹到手。

7、出站

到了二七广场站,下了地铁以后,我找到了出站检票区,将地铁卡塞进了单程票回收口,闸门自动打开出站。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怎样乘坐地铁,你们觉得乘坐地铁方便不方便?乘坐地铁不仅方便出行,节省时间,缓解交通拥堵,而且还很环保,因为地铁是靠电力发动的,这样就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

四、课后任务。

假期在父母的陪同下去乘坐一次地铁。

安全教案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认知各种常用的安全标识,知道它们的特征和作用。

2.初步学习设计安全标识的方法,能用安全标识的三要素(色彩、图案及形式)为学校或社区设计合适的安全标识。

3.提高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追求平安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色彩、图案和形状等美术元素设计安全标识。

难点:设计的标识要做到既美观,又实用。

教学准备

准备各类安全标识的图片

水粉画颜料 剪刀等

教学内容与环节预设

1、 提问导入:

(1)出示各种安全标识,让学生对标识有初步的了解。

(2)教师提问: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哪些安全标识,它们分别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3)学生回答:在变压器旁边看到过当心触电的标识;在包装箱上看到过小心轻放的标识;在……

(4)教师小结:安全标识可以分为禁止标识、警告标识、指令标识和提示标识等,具有禁止、警告、提示的意思。

2、分辨标识:

(1)分类出示各种标识。

讨论:不同的分类标志在形状、图案、色彩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2)讨论后小结:

禁止标识:圆形,红色+黑色;

警告标识:三角形,黄色+黑色;

提示标识:方形,绿色、黑色、红色等

(3)出示有禁止攀爬、当心触电、小心轻放等安全标识,让学生思考张贴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等。

(4)教师提问:为什么好的安全标识能提高人们安全意识的作用?

小结:安全标识利用一定的色彩、图案和形状等美术元素,刺激了人们的视觉和心理,起到了警醒的作用。

3、设计安全标识:

(1)提问:校园内外应张贴哪些内容的安全标识?如:楼道口、阳台上、教室里等

(2)探讨:怎样设计才使安全标识的色彩、图案、形状的含义清楚而醒目?

(3)要求:你准备为学校设计一个怎样的安全标识?

4、 学生作业:

画出安全标识的草图。

教师巡视指导,对制作中存在的共同性和个别问题加以指导。

5、拓展:

课后搜寻有关安全标志图片,对自己设计的安全标志草稿进行修改。

第二 课时 / 共 二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写生创作工具(铅笔、颜料等),画纸。

(教师)照相机。

教学内容与环节预设

1、展示学生设计稿:

A.你设计的是什么标识?准备放哪?

B.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请说出你设计的思路。

C.对于他的设计草稿,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改进意见?

2、修改设计草稿:

要求:精致,可是使用辅助工具。画面构图时主体要画得大,外形要标准。

3、为设计稿上色:

要求:颜料运用时要控制水分,运笔要概括。涂色时不要将颜色涂到边缘外面去,可先涂边缘线,再涂内部色彩。如果选择张贴室外的安全标识,可以运用防水的油画棒或者丙烯颜料。

4、交流展示:

展示学生作品,教师用照相机拍摄学生作品。

5、小结与拓展:

(1)根据学生设计内容,由学生自己进行张贴,可以小组合作。或者可以将学生作品做成KT板后张贴。

(2)小结:安全标识能提高人们安全意识,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多留心多观察,注意人身安全。

教学反思:《安全标识》一课,主要内容是了解什么是安全标识,认识生活中的安全标识,并结合美术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设计安全标识。

通过课前收集的各种安全标识的欣赏、介绍、讨论,学生对安全标识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这在他们的设计图上面已经有了很好的体现,他们知道了安全标识要用比较亮的颜色,这样才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安全标识是为了提醒大家注意各种安全,因此要做得简单易懂,每一个图案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深深的体会到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安全教育,面对这样的一个教学内容,很自然的就让我想到这是在美术课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学习安全常识的好机会。因此,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就将重点放在同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结合上面来,让学生在认识安全标识、学习设计安全标识的同时,无形中接受一次很好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案课件 篇9

设计意图:

安全教育工作是大家所重视的,但是安全教育活动设计却仍然不多见。在一次兴趣组活动中,和大班小朋友聊天的时候,问起:如果碰到坏人你该怎么办?孩子们的回答很出乎我的预料:孙悟空、奥特曼等动画明星成了很多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兼救星,这让我感到了身上的重担。偶然的机会,和他们又聊起《幼儿画报》里的故事,有个孩子介绍了“电梯里有只大熊”的故事,并且很认真地补充说:红袋鼠碰到坏人很勇敢的!于是就萌生了将此活动设计成一个安全教育活动的念头。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集体讨论活动,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并在相互的交流中学会安静地倾听、获得启发。

2、通过看vcd、讨论等活动,了解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知道在单独情况下遇到一些陌生人时应该具有的警惕性行为。

3、在扮演等活动中感受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以及遇到危险时能够想办法应对的勇敢精神。 活动准备:

《幼儿画报》图书若干册、配套赠送的vcd故事、幻灯 t课件、随机图片(如一个人在家、遇到过分热心的人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入 如果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遇到了陌生人,怎么办? (幼儿都知道要警惕,不给陌生人开门等,给幼儿心理上作好的铺垫)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引申出:如果你和陌生人是在外面(如走廊上、草地上、公园里、电梯里等)遇到的,而你又是一个人,那会有什么危险?你会怎么办?

(出现问题情境)

二、欣赏与理解故事“电梯里有只大熊”

1、导语:有一只红袋鼠,他一个人乘坐电梯时,在电梯里碰到了一个陌生人,他会怎么办呢?

2、欣赏动画片

3、理解故事 (1)红袋鼠碰到了谁?(一只大熊,有着尖尖的牙齿和锋利的爪子)

(2)红袋鼠心里是怎么想的?(害怕大熊会绑架自己、或是吃掉自己、或是拐卖自己)

(3)他是怎么做的?(想办法救自己:让电梯每层都停下来,如果看到人就大声呼救)

安全教案课件 篇10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手脚,知道用手用脚能做许多事情。教幼儿初步保护手脚的方法。

2、帮助幼儿初步获得有关数的概念。

3、教育幼儿园愿意参加户外活动,并能大胆说出在户外活动中的发现。

活动准备

魔袋一个,里面装有各种材料。手工操作材料,安全、无污染的细沙。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通过谈话引起幼儿的认识兴趣。

二、基本部分:

1、组织幼儿互相交流手能做那些事情,激发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

2、引导幼儿自由结合围坐在一起,共同观察,并说出脚的样子。

3、组织幼儿根据经验,讲一讲脚能做什么事情。注意分辨左右脚。

4、做摸袋游戏:教师在袋中投放多种材料,请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摸出。

5、展开讨论:怎样保护手脚。如:冬天出门要戴手套,请剪指甲,不玩刀、剪等危险的东西。不穿硬皮鞋、穿合适的鞋子等。

6、师生共同朗诵儿歌,边说边做动作。

活动结束: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游戏结束活动。

安全教案课件 篇11

课题:《标志设计》

教学内容

本节上课的内容是美术第十二册(人教版)中的第九课内容。

教材分析

标志设计是人们用来识别和传达信息的象征性的视觉符号。本课内容设置注重从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标志的观察和识别出发,展现设计艺术对我们生活的独特意义。学生在识别标志时,对标志的种类特征、表现形式、制作步骤等要素,没有系统的认知,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探究、思维想象,对标志设计产生了求知欲,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教师及时引导和开发中,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收集各种标志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分门别类,开发他们对标志的识别和审美能力,凸显标志的象征和凝聚的功能。

教学理念

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强调美术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生活离不开设计,因此,这节课我注重创设鲜活的生活情境,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各种标志的特征。让学生了解标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陶冶美的情感,创造美的作品。

美术课标中要求“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学生是进行各种学习和创造活动的主体。标志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学生在收集、欣赏和设计标志的同时,自己动手尝试不断地改善和创造设计一些标志,美化校园和生活。优良的设计是人们在使用时要符合种种要求,更重要的是给人们带来美的视觉享受。经过设计,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设计水平,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标志设计。

《标志设计》教案

课业类别: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小学美术教育是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标志的分类及构成等基本知识,学习标志设计的创作方

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思维能力和应用视觉语言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标志的应用分类和构成形式。

教学难点:标志的创意设计。

教具准备:收集一些著名标志范例,电教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学具准备:画笔、画纸、颜料、直尺、圆规等绘图用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二、启发讨论式导入新课:教师启发提问。

同学们,同学们邹老师昨天去了两个地方,(出示课件)你们知道是什么地方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答:……

教师总结:对了,大家可以通过标志判断是什么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视觉的语言――标志设计。(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看大屏幕,初步了解标志。(演示教学课件)

2、问: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对标志的初步了解,谁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什么叫标志?(生回答)

3、同学们通过欣赏这些标志可以看出,每个标志都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含义。

4、师小结:因此可以说,标志是具有某种含义的视觉符号,犹如语言,起着识别、示意和传递信息的作用。它通过精炼的艺术形象,使人一目了然。它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与象征性,同时也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5、同学们,课前布置大家收集标志收集了吗?你能说出三个不同的标志吗?并把标志贴到小画廊来。

(一)、标志的种类

下面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标志按照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哪些种类?每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标志的类别繁多,使用广泛。例如:用于国家标志的国徽、国旗。学校的校徽,少先队的星星火炬。用于商品上标志称商标,如李宁牌商标、奥迪轿车标志;用于各行业、机关等职能部门的专业标志,如公路局的标志、中国铁路的标志、公安机关的标志、红十字的卫生标志等;用于会议上标志,如奥运会标志,我国政治协商会议标志;用于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的称交通标志;指示人们注意安全的安全标志;标明街道的路标等。此外,标志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多样化,如体育运动标志、电视台标志、网站标志等等。

(二)标志的构成形式教师结合课件讲解。

1、颜色构成的标志。

我国在生产和交通安全的颜色标志为红(静止、停的意思)、黄(警告、注意的意思)、蓝(指令、遵守的意思)、绿(安全通行的意思)、如铁路用黄和黑标明注意、警告、危险的安全标志,用红和白作为公路交通标志,用红、黄、绿灯指挥车辆行驶的标志等。

2、文字构成的标志。(汉字型,字母型)

如永久牌自行车标志、可口可乐标志、第一汽车制造厂标志等等。

3、图形构成的标志。(具象型、抽象型)

如奥运五环标志,党徽标志、韩日世界杯标志、农业银行标志、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标志等等。

4、文字和图形相结合构成的标志。(综合型)

例如:运用中国古钱和"中"字构成的中国银行标志、中国铁路的"工人"标志、中国工商银行标志、吉林电视台标志等等。

(三)标志设计的方法步骤。以设计“八达小学”标志为例,讲解标志的制作过程。

1、选题。确定标志设计的题目、内容及要表达的信息;

2、构思。怎样突出标志设计的特征,用什么手法来表现。

3、构图。可多画几幅草图,反复思考,寻找简练、概括的形象,明确地表达信息;也可采用不同的手法来表现,以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

4、定稿。选择最理想的设计定稿。

5、着色。设色单纯、醍目,或用对比色彩。一般只用一两种颜色,防止杂乱影响效果。

四、作业要求

1、设计一幅运动会上具有本班特色的标志;

2、给学校各专用教室设计一个标志;

3、给学校的音乐会、艺术节、讲演比赛、故事会、家长会、书法比赛、绘画比赛、校庆等活动设计一个标志;

要求:形象鲜明,传递信息准确、独特、美观。

五、学生作业

教师巡视指导。(播放轻音乐和播放课件标志欣赏)

重点: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如:怎样将语言概括地用符号来表现,怎样表达得明确,又有独特的形象。发现有独特设计的作业可以展示给大家,以便同学之间互相沟通信息,互相启发。

六、课堂小结

展示设计较好的作业,请同学们完成作业后把作品贴到小画廊,并选出优秀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中展评,巩固标志设计的特征及表现手法的知识内容也可让学生以谈设计的构思过程来说明。

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主要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激活学生思维空间。教学中采用让学生先收集各种各样的标志设计,从整体角度考虑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学生先有感性认知,继而在学习过程中以“生活环境为源泉”,以“情感体验为动力”,引导学生进入标志设计的境地,导入采用“猜地方”,观察有什么样的符号——标志。激活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感受、记忆和想象等审美元素的开发。启迪创造的灵感,感受设计美带来的愉快。

这堂课教学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引入主题,突出课中的知识点。“猜地方”游戏导入激发兴趣,体验情景教学之乐。来达到以“趣”入题、引路,以“美”入情、入境。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过程之中,为深挖教材中的想象因素作出了铺垫;为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提供了催化和向导。唤醒学生带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参与标志设计的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交流、创作中得到较大的发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最大的震撼,进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人文精神。

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激励学生大胆创新。学生是创造的主体,又是活动评价的主体。正如“教育的使命是使人变得更自由、更有创造力”,在为周围熟悉的事物设计标志时,学生设计的就很大胆,有特色,并且效果很好。这样的设计给学生松了绑,任想象驰骋、任情感激荡。学生的主体参与、情感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开放、多元的评价作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即学会了欣赏、学会了创造、学会了感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心灵交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得以体现。

这节课中我还注意探究校园生活素材,引领学生超越自我。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学校生活和学习中,教师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生是教师“有待开发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自由的、开放的校园生活环境中自主地创作,去思考、去发现、去感悟,是我今天放手做的一件开心事。也正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学生在创作中感悟,在感悟中创作,在创作中超越自我,为自身孕育着美好的情感。这正是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完美体现。

这节课通过寻找标志设计美的作品,欣赏作品美的意境,创造设计美的成果,编织生活美的联想。使学生主动地在课堂中感知,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拓展。不仅获得了知识与技能,而且思维能力、情感与态度都得到了培养,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当然,通过上这节课也发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如上课还缺少些激情和对学生的亲和力不够以及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的语言不丰富等等,评委和有关领导专家也给我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我相信经过大家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以后在这些方面会做得更好的。

跷跷板大班教案推荐七篇


不为明天做好准备的人是没有未来的,作为一位幼儿园教师,我们希望能让小朋友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老师会在授课前准备好教案,有了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写好一份优质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跷跷板大班教案推荐七篇”,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跷跷板大班教案(篇1)


跷跷板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玩耍的一种儿童游乐设施。跷跷板不仅能够让孩子们锻炼身体,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大班儿童教育中,可以通过设计丰富有趣的跷跷板游戏来提供儿童全面发展的机会。本文将详细介绍一篇跷跷板大班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等。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儿童的身体感知和运动协调能力;


2. 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4. 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跷跷板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2. 跷跷板游戏的规则和技巧;


3. 团队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跷跷板游戏的场景,让儿童亲身体验跷跷板的乐趣和运动感。


2. 合作学习法:将儿童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跷跷板游戏中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团队协作的乐趣。


3. 观察反思法:在跷跷板游戏过程中,引导儿童观察和思考自己的行为和表现,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环节:


- 引起儿童的兴趣,向他们展示一张跷跷板的图片,并询问他们了解跷跷板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 播放一段有关跷跷板游戏的视频,引发儿童的思考和讨论。


2. 活动设计:


- 将儿童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在一个跷跷板上站上相等的人数。


- 让儿童体验跷跷板运动的乐趣,引导他们观察和感受跷跷板上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


- 设计跷跷板游戏,如“平衡大挑战”、“团队方程”等,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合作、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整合:


- 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儿童观察和思考自己的表现和团队的合作情况,鼓励他们进行反思和改进。


- 引导儿童分享游戏中的收获和体会,促进他们的交流和互动。


五、评估方法:


1. 观察记录:观察儿童在跷跷板游戏中的表现,包括身体姿势、平衡能力、合作精神等。


2. 口头评价:与儿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对跷跷板游戏的理解和收获。


3. 组织反馈:收集儿童和家长的反馈意见,检测和改进教学活动。


通过这篇跷跷板大班教案,可以看到跷跷板游戏不仅能够提供儿童锻炼身体的机会,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思考和反思,从而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希望通过这个教案,可以给大班儿童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跷跷板大班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2--3种物体的轻重。

2、初步学习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感知、理解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

3、学习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天平1台,玩具水果,教学挂图二。

2、形状不同的积木若干,幼儿用书第39页的操作材料。

3、幼儿已有使用天平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天平称量,感受不同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天平,启发幼儿讲述天平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用天平称水果,实际感受水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3、教师出示玩具水果,用天平称量,引导幼儿发现它们之间的重量关系。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三种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推导、理解西瓜和苹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二、引导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受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游戏"那组找得又对又快"。

三、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第39页《判断推理》中"给一样重的打勾"和"跷跷板"的练习。

跷跷板大班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重点难点:

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的感觉,并创编表演动作。

教具准备:

大鼓,音乐磁带。

活动流程:

一、玩一上一下跷起来并欣赏音乐。

1、请幼儿用动作来表演坐跷跷板。(两个人面对面双手拉紧,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翘起。

2、放录音,幼儿边听音乐,边哼唱三拍子的旋律表演。教师可以在强拍时击鼓。

二、学习歌曲《跷跷板》

1、教师演唱歌曲。幼儿回忆歌曲的内容。

2、引导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来念歌词,并在重拍处拍手或跺脚。教师在重拍处敲鼓配合。

3、听歌曲摇动身体,每三拍摇动一次,幼儿也可以用身体的其他动作(手臂摆动、双脚移动等)感受三拍子的变化。

4、轻声跟唱歌曲几遍。边唱边摇动身体。

三、翘呀,翘呀,跷跷板。

1、幼儿自由结伴创编表演动作。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动作。说说怎样才能玩得更和谐?

3、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唱出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4、幼儿两两结伴边唱边做玩跷跷板的动作。

跷跷板大班教案(篇4)


跷跷板是一种孩童喜爱的游戏项目,同时也是一项非常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通过跷跷板的运动,儿童能够锻炼身体、培养平衡力和协调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因此,本文将详细阐述一个关于跷跷板的大班教案,旨在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帮助孩子们全面发展,同时享受乐趣。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对跷跷板运动的兴趣。


2.提高孩子们的平衡力和协调能力。


3.促进孩子们的团队合作和社交技能的发展。


4.增强孩子们的身体机能和体质水平。


二、教学准备:


1.跷跷板器材。


2.安全保护设施,如垫子等。


3.音乐设备。


4.颜色鲜艳的奖品。


三、教学过程:


1.热身活动:


为了避免意外受伤,引导孩子们进行热身运动是非常必要的。老师可以带领孩子们通过拉伸、转动等活动,预备身体。同时也可以准备一些快乐的音乐,让孩子们边活动边唱歌。


2.跷跷板游戏:


(1)规则解释:


解释跷跷板的规则和操作方法,告诉孩子们要坐稳、抓紧扶手、协调动作等等。


(2)轮流体验:


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两人上跷跷板,其中一人坐在跷跷板的一端,另一人则用力蹬地板,尽量把对方弹起来。然后两人换位,继续体验。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


(3)技巧挑战:


对于掌握了基本技巧的孩子,可以加入一些有趣的挑战环节。例如,一人上跷跷板后,另一人站在跷跷板的一端,需要调整自己的重心,使得跷跷板平衡。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平衡力和协调能力。


3.扩展游戏:


(1)形成小组:


将孩子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配备一台跷跷板。引导孩子们利用跷跷板进行团队合作的游戏。例如,将一人坐在跷跷板的一端,另一人站在另一端,需要通过协调动作将物品从地上送到一定高度的目标位置。


(2)比赛环节:


设置一系列跷跷板比赛项目,例如跷跷板平衡比赛、跷跷板高度比赛等,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孩子们更有动力参与。同时,为每位参与的孩子准备颜色鲜艳的奖品,激励他们积极参与。


四、教学


在教学结束时,老师可以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回顾,让孩子们分享他们从跷跷板游戏中学到的东西。同时,也可以鼓励孩子们继续锻炼和实践,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通过跷跷板大班教案,我们可以看到跷跷板游戏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够锻炼身体,培养平衡力和协调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跷跷板游戏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推广,以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

跷跷板大班教案(篇5)


跷跷板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游戏设施,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身体,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大班教育中,适当地引入跷跷板游戏,可以增加孩子们的活动量和互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一堂关于跷跷板的大班教案,旨在启发教师们更好地教授这个主题,并促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跷跷板的基本概念:上下、平衡、协作等。


2. 发展孩子的身体平衡感和肌肉协调能力。


3. 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培养他们运用观察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跷跷板(数量根据班级人数而定)。


2. 室外场地或室内空旷的地方。


3. 画板、彩色粉笔和胶水等教具。


4. 跷跷板相关图片和故事书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 通过展示跷跷板的图片或故事书籍,引起孩子们对跷跷板的兴趣。教师可以发问,如:“大家知道跷跷板是什么吗?是如何玩跷跷板的呢?”


- 讨论孩子们对跷跷板的认识和了解,引导他们提出一些问题,例如:“怎样才能让跷跷板保持平衡?”


- 以问题开始引入下一环节,激发孩子们的思考。


2. 活动一:认识跷跷板(探究环节)


- 在室内或室外场地上摆放跷跷板。教师引导孩子们自由地观察、感受跷跷板的形状、材质和颜色等特征。


- 老师可示范上下跷跷板,并邀请孩子们一起尝试。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跷跷板的动感,并引导他们发现保持平衡的重要性。


- 孩子们可分组进行互动,通过两人或更多人的合作,探索如何平衡跷跷板,使得两边的高度相同。


3. 活动二:跷跷板游戏(操作环节)


- 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一对一配对。每对孩子站在跷跷板的两端,交替往上跳,体验跷跷板的运动过程。


- 教师指导孩子们在跷跷板上进行协作,使得两个孩子的身体平衡,保持跷跷板平衡状态。可以加入一些挑战和难度,如要求孩子们换位、尝试站立在跷跷板上等。


- 引导孩子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找到保持跷跷板平衡的最佳方法。


4. 活动三:综合运用(延伸拓展)


- 利用画板,教师引导孩子们绘制关于跷跷板游戏的场景图。鼓励孩子们加入自己的想象、创意和感受,丰富画板的内容。


- 孩子们可以借助图片、绘画或口头表达等形式,分享自己对跷跷板游戏的理解和体会。


- 教师带领孩子们回顾整个活动的过程,并评价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所取得的进步。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互相合作,肯定每个孩子的努力和成果。


四、课堂结束:


总结全堂课,强调跷跷板游戏中培养的合作能力,并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这些经验和技巧。鼓励他们关注身体平衡和协作团队的价值。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小作业,鼓励孩子主动关注身边的协作情况,如看到有人合作完成一件事情时,可以记录下来并在下堂课分享。


通过本堂跷跷板大班教案的设计与实施,教师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通过跷跷板游戏,学生不仅锻炼了身体平衡和肌肉协调能力,还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注意力,提高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因此,跷跷板大班教案的引入不仅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也是教育者为孩子们提供的一扇窗,让他们逐步展开对生活和世界的独立思考。

跷跷板大班教案(篇6)


跷跷板是儿童们非常喜爱的户外游戏设施之一。它不仅能锻炼孩子们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本篇教案将详细介绍如何在大班教学中,运用跷跷板游戏来促进儿童的身体发展和社交互动。


一、教学目标:


1. 锻炼孩子们的平衡能力。


2. 培养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3. 提高儿童的社交互动水平。


二、教学准备:


1. 跷跷板:确保跷跷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教具:小球、定位标志、奖励贴纸。


3. 布置场地:将跷跷板放置在平坦的草地上,并固定好。


三、教学过程:


1. 游戏一:平衡比赛(30分钟)


a. 将孩子们分成几组,每组围成一个圈,站在跷跷板两端。


b. 教师给每组一个小球,并向其中一名学生递球。


c. 学生要尽可能地保持跷跷板平衡,使球在圈内来回滚动。


d. 完成游戏后,给跷跷板保持平衡最长时间的组颁发奖励贴纸。


2. 游戏二:协作挑战(30分钟)


a. 将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每组至少4人。


b. 每组选择一名团队领袖,并给他们一个定位标志。


c. 团队领袖使用定位标志,指挥团队成员通过跷跷板,完成从一侧到另一侧的行走。


d. 团队成员必须同时站在跷跷板上,保持平衡,才能够通过。


e. 提醒孩子们要互相沟通和合作,确保每个人都能安全地通过跷跷板。


f. 完成挑战后,宣布最快通过的团队并给予奖励。


3. 游戏三:合作竞赛(30分钟)


a. 将孩子们分成两个大队,并分别排成两列,站在跷跷板两端。


b. 老师宣布比赛开始后,两队的队员要尽快通过跷跷板,来回穿梭。


c. 为了增加难度和挑战,每一轮开始前,老师会调整跷跷板的倾斜度。


d. 增加一些规则,例如只能使用一条脚、只能使用一条手臂等,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e. 完成比赛后,根据两队的表现,分别给予奖励。


四、教学


通过跷跷板游戏的教学,儿童们锻炼了平衡能力,提高了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社交互动。同时,他们也收获了快乐和成就感。在游戏过程中,老师要保证游戏的安全性,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儿童们能够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跷跷板大班教案(篇7)


导语:跷跷板是孩子们喜爱的游戏之一,它不仅能锻炼孩子们的身体,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本文将为大班儿童设计一篇富有创意的跷跷板大班教案,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交流和快乐成长。


一、教材准备


1. 跷跷板(一对)


2. 安全垫子(用于保护孩子们的安全)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跷跷板游戏,培养孩子们的平衡能力和协作能力。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


3. 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


1. 游戏一:跷跷板传球


目标:培养孩子们通过合作传递物体的能力。


步骤:


a. 将孩子们分成两队,每队站在跷跷板的一边。


b. 将一个小球放到一个孩子的手中,他们需要通过跷跷板的协作,将球传递给对方队伍的孩子。


c. 如果球掉落,游戏重新开始,记录哪个队伍传球次数最多,并给予奖励。


d. 鼓励孩子们尝试不同的传球方式,并分析哪种方式更有效。


2. 游戏二:平衡接力


目标:训练孩子们的平衡能力,并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


步骤:


a. 将孩子们分成两队,队伍站在跷跷板的两侧。


b. 每队选择一名孩子作为先手,把一个小球放到跷跷板的一侧。


c. 一声口令后,孩子们需快速移动跷跷板,使球从一侧滚到对方队伍的一侧,对方队伍的孩子必须迅速接住球。


d. 接住球后,他们要顺势把球放在跷跷板的一侧,并传给下一个队友。


e. 如果球掉落或在传递过程中掉出跷跷板之外,游戏重新开始。


f. 比赛结束后,记录哪个队伍传球次数最多,并给予奖励。


3. 游戏三:随意起起落落


目标:提高孩子们的反应能力和自信心。


步骤:


a. 将孩子们分成两队,分别站在跷跷板的两端。


b. 一个班级教师或家长担任指挥,在跷跷板上做出不同的动作和起落动作。


c. 随机发出指令后,孩子们需要快速根据指令的动作进行相应的起落动作。


d. 指令可以是“跳一跳”、“蹲一蹲”、“转一转”等等,孩子们根据指令进行动作,并尽可能保持平衡。


e. 游戏进行一段时间后,换另一组孩子扮演指挥,继续游戏。


f. 统计每个人的表现以及每组获胜的次数,并进行奖励。


四、总结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孩子们不仅能锻炼身体,而且能培养平衡能力、协作能力、观察力和自信心。同时,他们也会在游戏和竞争中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是他们成长中宝贵的财富,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挑战。让我们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大班教学氛围吧!

七国语言教案十一篇


从多个角度来看“七国语言教案”都有着引人深思的意义。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要实施课堂教学,老师必须按照教案课件。分享是一种美德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七国语言教案(篇1)

中班语言教案



中班语言教案是为中班幼儿制定的一份详细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幼儿在这一关键时期内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环境和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幼儿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教学目标


1. 学会认识和书写26个英文字母;


2. 学会通过字母重音发音和合理的语音连读,掌握一些日常生活词汇;


3. 学会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4. 学会辨别和描述常见事物的属性,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5. 提高听、说、读、写和综合应用的综合语言能力。


第二节: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教学卡片、课件等教学资料;


2. 教师准备趣味性教具,如颜色贴纸、模型字母、识字卡片等;


3. 教师准备音乐和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第三节: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有趣的英文单词儿歌视频,通过视频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对英文单词的好奇心。


2. 学习字母和发音


教师以字母A为例,通过PPT展示字母形状和发音,并通过示范进行字母的书写。随后,教师逐一介绍其他字母,并让幼儿模仿发音和书写。


3. 识词积累


教师出示各种日常生活中的图片,并配合发音进行识字学习。如出示苹果的图片,教师引导幼儿说出"apple",然后由幼儿模仿教师的读音,并帮助幼儿书写字母A。


4. 生活经验拓展


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一系列有关水果、动物、交通工具等方面的图片和声音,并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英语句子描述所展示的内容。如出示一张红色的苹果图片,教师可以提问"Is the apple red?",幼儿可以回答"Yes, it is."。


5. 听说读写综合练习


教师播放一段针对幼儿的英语动画片,引导幼儿听、说、读、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第四节:示范和引导


教师为幼儿展示一些有趣的英文儿歌并鼓励幼儿跟随唱。教师还可以通过进行找词游戏等小组活动,引导幼儿在小组内使用英语表达需求和感受。


第五节:巩固与评价


教师与幼儿进行一对一交流,提问幼儿所学内容,鼓励幼儿用英文回答。同时,教师对幼儿的发音、发音连读和笔画书写等进行评价。


第六节:课堂小结与延伸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回顾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并展示幼儿的作品。教师还可以为幼儿布置一些拓展学习任务,鼓励其在家中继续学习并与家长分享学习成果。


中班语言教案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字母发音、识字积累、生活经验拓展和听说读写综合练习等环节,幼儿不仅能够掌握单词、句子和基本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综合应用能力。通过中班语言教案的实施,中班幼儿的语言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为其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国语言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使幼儿懂得遇事要多动脑筋,才能成功。

2、知道好东西要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会谦让。

3、乐意参与讲述活动,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图片:小熊、山雀、小刺猬、小山羊、小狐狸、哪条路离小兔家最近?哪个人能摘到上面的苹果?音乐盒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这是什么?(音乐盒)打开音乐盒里面就会传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可真神奇啊!那你们觉得这么漂亮的音乐盒会是谁的呢?瞧他来拉!

二、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插问:

1、这可真是一个难题,你们赶紧给他想想办法吧!

2、好的,那小熊是怎么做的呢?

3、咦,小刺猬会想出什么好办法?

4、音乐盒没翅膀,怎么会飞呀,赶紧出出主意?

5、小狐狸又会想出什么好办法?

6、你们觉得谁想的办法最好?为什么?

小结:小熊有了好东西并没有独自分享,而愿意跟大伙一起分享,最后在小狐狸出的好办法后让大伙儿都能分享到音乐盒带给大家的快乐,真不错,那你们有好东西愿意跟大家分享吗?怎么分享?

三、完整欣赏故事并给故事取题目。

师:好的,故事中音乐盒竟然能飞起来,这可都是小动物们爱动脑筋的结果。那小朋友你们爱动脑筋吗?好,那现在老师就请你们也来动动脑筋,听完故事后给这个故事取个好听的题目,好吗?

四、智力大比拼。

真不错,那接下来老师可要请你们的小脑筋再动起来哟!

我们来玩智力大比拼的游戏,看哪队的小朋友最会动脑筋获胜!

规则:分红队、黄队。每队三道题目,可协商讨论,最终选出获胜队,奖品为音乐盒。

1、什么东西越洗越脏?

2、什么床不能睡?

3、小明有10个苹果,送给奶奶3个,自己吃了4个,请问小明还有几个苹果?

4、小华有3个玩具,爸爸又买了5个玩具给他,可他却丢了1个玩具,请问现在他还有几个玩具?

5、那条路离小兔家最近?

6、哪个人能摘到上面的苹果?

师:今天的获胜队是?但还有一个难题哟,怎样让音乐盒使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能够听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去试试看吧!

活动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七国语言教案(篇3)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课件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教案内容,整理好自己的授课思路哦!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学生学会a o e,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知道单韵母有四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调a o e的音。

2)过程和方法:

学生能通过自我探索、发现,找到隐藏在插图中的字母的形,在模拟唱歌、打鸣的活动

中读准字母的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明白学习汉语拼音能帮助识字和阅读,学习普通话。有主动学习的兴趣。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过程:

导入:整体认识拼音

小朋友,从今天起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非常奇妙的地方,那就是拼音王国。(用简笔画勾勒城堡图)拼音王国中有很多的拼音,认识他们了,你就能识字、读书,还会说一口好听的普通话,想和老师一起去认识他们吗?

拼音王国中有三大家族,他们分别是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简笔画勾勒三座房子)今天,我们来认识韵母家族中最最可爱的一群孩子,他们就是a o e .(出示带有手脚的拼音卡片)。

(挥动卡片)嗨,小朋友们好。

学生与拼音打招呼。

欢迎你们来我的家做客。请把书翻到第6页。

[设计意图:

用童话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学有兴趣。同时,童话故事变抽象为形象,学生能够理解,并容易记住拼音王国中的三大家族。与拼音打招呼,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同时,打招呼也能养成学生讲礼貌的习惯。]

学习单韵母a

1)读准音:

我们的a 很害羞,躲到图中去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哦,是小姑娘在唱歌,发出了a a a音。她的嘴巴是怎样的呢?(张的大大的)

你能模仿她吗?模仿a 的口型

老师也学着她的样来唱一唱:1 3 O5 3 O1 -O

a a a a a -

学生跟唱

我们念a 的时候,也和唱歌一样,要张大嘴巴,口型保持不变。看我先来念:张大嘴巴a a a .小女孩练唱a a a , a a a 阿姨的阿。医生检查口腔的时候,要我发a a a

学生跟念,自己体会发音要领,开火车发音

[设计意图:

a的音不难念,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就能很快发现,他们在很多时候都要用到这个音。

课堂上,教师既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启发他们的生活经验,所以要设计不同的形式来念a 甚至唱a。另外,教师要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读准音,但又避免枯燥乏味的练习。]

2)认清形:

请你们再仔细看看图,找一找小女孩身体的哪一部分像a 的形状。

是啊,小女孩圆圆的脑袋就像是a 的肚子,她的小辫子就像是a的尾巴。

边描写头像,边念儿歌:“圆脸小姑娘,小辫右边扎,要问她是谁?就是a a a ”

我们一起来写个a:(教师范写)

a要一笔写成,先写半个圆,就是小姑娘的头和脸,连上去再写一笔竖弯,像条辫子,最后向右边稍弯一点儿,不要太长。

学生书空

a 玩累了,要回家休息了。我们送它回去好吗?

它的家就是这拼音格,跟我一起念:“拼音格”

四线格就是由四条线组成的,分上格,中格,下格。我们的a就住在中格里,

好,我们比一比,看谁先把a送回家。(教师巡回,纠正)

学生在语文书上找到拼音格的中格,临摹写一个a。

[设计意图:

从图画中抽象出字母的形,学生经历了由形象到抽象的概括,在脑中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再用儿歌帮助记形,并要求书空,调动学生所有能调动的器官,帮助他们更快更牢固的记住字母的形。]

学习声调:

把a送回家了,我们也该开着汽车回家去了。小朋友你们看,这些汽车分别是怎样走的?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四声调,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声调符号,a遇上它们,读起来声调就不同了。

你们发现汽车的走法和a的四声,哪些地方很像呢?(同桌学习,观察讨论)

对了,第一声是平的,坡也是平平的,我们念的时候也是平的,教师范念a

跟老师说:“啊,阿姨的啊”“阿姨好”。

第二个是上坡,也就是第二声,听老师念:á

别人的话你没听清楚,会问他:“啊,你说什么?”就是这个音。跟我一起说。

第三声要下坡再上坡,形状像什么?我们读的时候也要这样拐弯,边做手势边读ǎ

“啊,怎么能这样?”就是这样个音。跟我一起说。

第四声是下坡,声音也要从高往下降,边做手势边念à

“啊,祖国真伟大!”跟我一起说。

巩固练习:(念儿歌):车平地走a a a a,汽车上坡a a a,汽车上坡又下坡a a a,汽车下坡a a a。

[设计意图:

学习声调,特别注意第二声和第三声是教学的难点。

经过学生自己思考的东西往往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教学时,我先要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声调与汽车图,发现声调的不同形状。

然后,再把声调的学习放到词、句中去,使他们容易理解,读准字母的声调。]

下课,复习所学内容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七国语言教案(篇4)

Warming up, listening and speaking

1. Which of the news media above is the most reliable? 以上的新闻媒体中哪一种最可靠?

reliable adj. 可信赖的; 可依靠的; 确定的

They are reliable friends. 他们是可信赖的朋友。

Is the source of the information reliable? 那个消息的来源可靠吗?

[链接] reliably adv. 可靠地;确实地 reliability n. 可靠性;可信赖性

rely on / upon = depend on 依赖,依靠

2. The man was fired. 那个人被解雇了。

fire的动词用法

(1) 解雇,开除

The company fired him for not coming to work on time. 那个公司因他不按时上班解雇了他。

(2) 发射 He fired his gun at the big snake. 他开枪打那条大蛇。

(3) 激发(人、感情等),使充满热情

The story fired his imagination. 这个故事激发了他的想象力。

3. The man faced difficulties.

(1) face v.t. 面临(困难等),应付, 面对;(危险、困难等)迫近

e.g. We must face our trouble and bear it. 我们必须正视我们的困难并勇于承受。

[短语] be faced with 面临,面对 face up to面对;承担

face the music接受(不愉快的后果或情况)

e.g. I was faced with a new problem.

She couldn’t face up to the fact that she was no longer young. 她无法面对自己不再年轻的现实。

The boy was caught cheating in the examination and had to face the music. 那个男孩被发现考试作弊,不得不接受惩罚。

(2) difficulty表示“难,困难”时用作不可数名词,表示“难题,难事”时用作可数名词。

e.g. She learned to speak English without difficulty. 她毫无困难地学会了讲英语。

We will face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future. 将来我们要面临许多难题。

4. The man was generous.

generous adj. 慷慨的;大方的;宽容的;豁达的;丰富的,丰盛的

e.g. He is generous with his money. 他出手大方。

He gave me a generous lunch. 他请我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

[链接] generous adv. 慷慨地 generosity n. 慷慨大方

5. Below is a list of ten things that happened today. 以下列出了今天发生的十件事。

本句为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A list of ten things that happened today is below.

below看作副词,表示方位,当表示方位的状语或表语位于句首时,句子采用全部倒装的结构,即把谓语动词的所有组成部分都移到主语之前。这类作状语或表语的词常见的有:away, down, in, off, out, over, up, above, below, here, there及介词短语与分词。

Here is a seat for you.这儿有你的一个座位。

There goes the bell!铃响了。

Written on the blackboard are the names of those who were late yesterday.黑板上写着昨天迟到的人的名字。

6. France elected a new president.

elect v.t. 选举,推选

e.g. They elected a president. / They elected him as President. 他们选举了总统。/ 他们选举他为总统。

注意:若选举某人担任某职位,且该职位只有一个时,通常不用冠词。

e.g. Our classmates elected him as/to be our monitor.

They elected the old man to be chairman of the club.他们推选那位老人为俱乐部主席。

[辨析] elect, pick out, choose

elect是指通过正式手续的选举。

e.g. Roosevelt was elected four times to the presidency of the U.S.A.罗斯福四次当选为美国总统。

choose通常指在所提供的对象中,凭个人的判断力进行选择。

e.g. We had to choose between leaving early and paying for a taxi.我们不得不在早点动身和雇计程车中间作出选择。

There are ten to choose from.

pick out比较通俗,指按个人喜好或希望进行挑选,多用于有行的东西。

e.g. She picked out a scarf to wear with the dress.她挑选了一条围巾以配上她穿的衣服。

7. rob rob sb. / a place of sth. 抢劫某人(某地方)的东西

① steal sth. from sb. / a place 偷某人或某地的东西

② pick one’s pocket 扒窃

pick pocket 扒手

8. Food prices are going up. 食品价格在上涨。

go up上升,增长,提高

e.g. The temperature has gone up.

The lift went up to the fourth floor. 电梯升到了四楼。

反义词组:go down

9. A house in your city burnt down. Nobody was injured.你们镇上一座房子被烧毁。无人员伤亡。

(1) burn down 烧毁;使烧毁【强调破坏性】;(由于燃料烧尽)火力减弱

These houses were burnt down to the ground. 这些房子被烧毁。

The fire is burning down, get some more coal please.

[比较] burn up烧尽,烧光【强调动作的结果】;(火,炉等)烧起来,旺起来

e.g. Put some wood on the fire and make it burn up.

(2) injure vt. 使受伤;损害,伤害(感情)

e.g. The boy injured his leg.

In the accident his back was seriously injured.

I hope I didn’t injure her feeling.

[辨析] injure, wound, hurt, harm的区别:

injure伤害,损害(感情),损害(名誉)。普通用词,常指各种性质的身体上或精神上的伤害。多指事故中人或物的损伤,包括容貌、生理、身体等。

e.g. In the traffic accident, two were killed and three get injured.在交通事故中,两人遇难,三人受伤。

He was so injured in his pride that he stayed at home all day without meeting anyone.他的自尊受到了如此的伤害以至于他成天待在家里,不见外人。

wound使受伤,伤害,损害,主要指外界暴力或用武器造成身体上较重的伤害,像刀伤、枪伤、刺伤等。多指战场上受伤,还可以指精神上的创伤。

e.g. The soldier was badly wounded in the head.这个士兵头部受了重伤。

The bullet wounded his arm.子弹打伤了他的胳膊。

hurt伤害(感情)。普通用词,没有injure正式,常用于口语。多用于有生命的东西,常指肉体上的伤害,也可以指精神上的痛苦或感情上的伤害。作不及物动词,表“疼痛”。

e.g. Luckily no one was seriously hurt in the car accident.

The girl fell off her bike, and one of her legs hurt.

harm常用于口语,表示肉体或精神上的伤害均可以,有时可引起不安,不便。

e.g. There was a fire in our street, but no one was harmed.

Getting up early won’t harm you! 早起对你没有害处。

Reading:

10. Newspapers and other media do more than simply record what happens.报纸和其他媒介并不仅仅记录已发生的事情。

more than不仅仅;极为,非常;多于;难以;不能

① He is more intelligent than his brother. 他比他哥哥更聪明。(用于比较级)

② I like football more than swimming. 我喜爱足球胜过游泳。

③ I'm afraid I've eaten more than enough. 我怕我是吃得过多了。

④ The boy more than smiled but laughed. 这男孩不仅是微笑,而是放声大笑了。

⑤ That is more than I can tell. 那是怎么回事我实在难说。

⑥ Newspapers and other media do more than simply record what happens. 报纸和其它传媒不仅仅是记录发生的事。

⑦ More than 100 people attended the dinner party.

⑧ The beauty of Hangzhou is more than words can describe. 杭州景色之美,是语言所不能描述的。

⑨ He is more than selfish. =very selfish.

① more than + 数词,表示“以上,多于”

② more than + 名词,表示“不只,不仅仅,不同于”

③ more than + 动词,表示“十分,极大地,远远地”

④ more than + 形容词或副词,意为“非常,更加”

⑤ more than … can / could 意为“不能”

11. Experienced editors and reporters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about what events to report and how to report them.经验丰富的编辑和记者对于该报道什么事件以及如何报道作出明智的决定。

(1) 句中的experienced(富有经验的)和informed(见识广的,有知识的) 都是动词的过去分词作定词,修饰动词。单个的过去分词作定语时,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前面。

e.g. a fallen tree一棵倒下的树 a broken chair一把破椅子 stolen cultural relics被盗的文物

(2) informed adj. 明智的,有知识的,了解情况的

e.g. He is a well-informed man.他是个消息灵通的人。

inform的用法:

① inform sb of/about sth. 告知某人某事

② inform sb. that…/wh-…告知某人

③ inform sb.+疑问词+ to do sth.

④ Informed adj. 见多识广的

⑤ Keep sb informed of/about sth

Information u

e.g. The singer informed us of their arrival.歌手们把他们到来的消息告诉了我们。

The nurse informed me that visiting hours were over.护士告诉我探病时间已经结束了。

Who informed you when to start? 是谁告诉你们出发时间的?

12. They also make sure that readers can relate to the stories.他们还要确保报道的内容与读者的生活密切相关。

relate v.i. & v.t (和~)相关;涉及;把~与~关联起来

① relate vt.把…联系起来

② relate … with / to.. 把…联系起来

③ relate to 与…有关, 涉及

be related to sb. 有亲威关系

e.g. It is difficult to relate the two cases. 很难把两个案子联系起来。

We should learn to relate the results to the causes.我们应该学会把结果与原因联系起来看问题。

Light indust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eople’s life.轻工业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13.The two reporters agreed to switch roles for once and be the interviewees rather than the interviewers in order to let us know about their work and how the news we read in made.两位记者同意交换角色,作一次受访者而不是采访者,让我们了解他们的工作,了解我们读到的新闻是怎样制作和编写出来的。

(1) switch v. 转换,改变

e.g. He is always switching jobs. 他总变换工作。

He switched the recorder to the “off” position.他将录音机拧到“关”的位置。

(2) for once 就这(那)一次

e.g. For once they broke the rule.这一次,他们违规了。

For once our manager came late. 我们的经理这次来晚了。

He beat me for once.他只有一次赢了我。

Once: (conj) 一……就;一旦.兼有as soon as 和if 的双重含义,从句中常用一般现在时代替将来时,主句常用将来时.

Eg: Once he arrives, we can start the meeting. 他一到我们就开会.

Once seen, it will never be forgotten. 一旦看到,它就不会忘记.

Once:做副词时表示一次,从前等意思.

Eg: I’ve only met him once. 我只见过他一次.

(2) rather than的特点是连接前后两个平行结构,即要求前后成分要一致。

e.g. He decided to write to rather than (to) phone.他决定写信而不打电话了。

I’d like to go there in autumn rather than in summer.我愿意秋天去那里而不愿意夏天去。

He was engaging in writing a letter rather than reading a newspaper.他正忙着写信而不是看报纸。

14. After the interview, the reporter must present the material in an organized way and make sure that the article reflects events and opinions truthfully.采访后,记者一定要提交出组织严密的材料,并确保文章的真实反映事实和舆论。

(1) present(1) vt. 提出;呈现;送给;递交

present sth to sb 把某物赠送或呈现给某人

present sb to sb (向地位较高的人)介绍(引见)某人

Eg: He presented his views and sat down.他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后坐下了.

(2) adj. 在场的,现在的

Eg: Every member of the class was present.班里每个学生都到了.

(3) n.现在;礼物

e.g. When will you present your report?你什么时候提出报告?

The government presented cars to the hospitals. 政府向医院赠送了一些车。

Allow me to present Mr. Brown to you. 请允许我把布朗先生介绍给你。

I live in the present, not the past.我活在现在,不是过去.

(3) reflect vt. 反映;表现;反射;映出

e.g. This letter is sure to reflect our real opinion.这封信会反映出我们的真实意见。

Her face was reflected in the mirror.她的脸映现在镜子里。

Mirrors reflect light.镜子能反射光线。

15. My favourite article is the one I wrote about the efforts to bring stolen cultural relics back to China.我最喜欢的文章是我写的一篇关于如何努力把被盗的文物带回中国。

(1) 本句中的one是代词,用来指代article。one常用来代替前文提到的一种可数的事物。

e.g. I haven’t a pen. Can you lend me one?

指代可数名词复数用ones。

e.g. On the desk there is a red pencil and two black ones.

(2)effort n. [U,C]努力;艰难的尝试;努力的结果

e.g. He did it without effort.他毫不费力地完成那件事

[短语] make an effort努力,尽力 spare no effort不遗余力

16. I want to write about people you seldom read about, for example people who have AIDS or who are addicted to drugs.我想报道那些你们很少能了解的人,如艾滋病患者或者是染上毒瘾的人。

(1) seldom adv. 很少;不常;难得

[扩展] 表示否定意义的状语位于句首时,句子通常采用倒装句。

e.g. Seldom does he quarrel with others.

Never did I dream of seeing him in America.

Never before have so many people come to see him.

Not a single word did she say.

(2)be / get / become addicted to sth. / doing sth.对~成瘾/成癖

e.g. It doesn’t take long to become addicted to these drugs.服用这些毒品不要多长时间就会上瘾。

It’s a pity that her child has got addicted to smoking.真可怜,她的孩子抽烟上瘾了。

Some children are addicted to computer games / TV.(喻)一些孩子玩电脑游戏/看电视上了瘾。

He is addicted to practicing Chinese Gongfu.他醉心于练习中国功夫。

17. We shouldn’t ignore what happens even if it is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accept some stories.即使人们对一些现象很难接受,我们也不应该无视眼前发生的事情。

(1) ignore vt. 不理睬;忽视

e.g. You shouldn’t ignore your father’s advice.你不该无视父亲的忠告。

I tried to tell her but she ignored me.我打算告诉她,可是她不理睬我。

Ignorance n. ignorant adj be ignorant of sth=don’t know about sth

(2) even if / even though即使,尽管

e.g. The young man didn’t lose heart even if he had failed many times in finding a job.这个年轻人没有放弃,尽管他多次未能找到工作。

18. The media can often help solve problems and draw attentions to situations where help is needed.媒介常可帮助解决难题,使人们关注需要得到帮助的情况。

draw attention to关注某事 draw / attract one’s attention引起某人的注意

e.g. This article will draw attention to farmers and agriculture.这篇文章奖让人关注农民和农业问题。

The fallen leaves drew /attracted the worker’s attention.这些落叶引起了那个工人的注意。

He drew my attention to a mistake in my homework.他要我注意作业中的一处错误。

focus one’s attention on 把注意力集中在……

(注)attention 是不可数名词,常被much, little, no等词修饰.

attentive (adj) attentively(adv)

Eg: The teacher was pleased to have such attentive students.

老师很高兴有这么认真的学生.

19. The result i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on all sides, leading to a future world where people from all countries are respected and different views and opinions are tolerated.结果会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地各个方面,给人们带来一个人人受到尊重,不同观念得到包容地未来世界。

(1) on all sides(=on every side) 在各方面,四面八方

e.g. They were trapped with enemies on all sides.他们四面楚歌。

The enemy were attacking on all sides.敌人从四面八方发起进攻。

side by side并肩,并排,紧贴

take sides (with somebody)支持某方

(4) tolerate v.t. 容忍,忍受,允许

e.g. I can’s tolerate that loud music / that kind of behavior.我无法忍受那么响的音乐/那种行径。

Cheating on exams cant’ be tolerated. 考试作弊是不能容忍的。

tolerance n 容忍,宽容 tolerant adj. 容忍的,宽容的

20. I would not believe it, but I might check other sources and maybe change my mind.

change one’s mind改变主意

e.g. Since getting to know him better, I have changed my mind about him.更深入地了解以后,我改变了我对他地看法。

[相关短语] bear / keep in mind 记住 call/bring to mind 使人想起 out of one’s mind 精神错乱,发狂 never mind 不要紧,没关系 have sth. in mind 记得某事,想起某事

21.Famous people are often asked for their opinions on current affairs.名人经常接受采访、被问及对时事地看法

current affairs 当前的事件;时事

affairs复数形式表示“重要事件,事务”(常用复数形式,且一般不与定冠词连用)

e.g. The minister deals with important affairs of State.这位大臣处理重要的国务。

current adj. 此刻的,现时的,当前的

e.g. current fashions时装 current events时事

22.be concerned with/about sth 关于,有关

be concerned about/ for sth 担心某事

as/so far as somebody/something is concerned 就某人/某事而言

be concerned that…(=be worried/ anxious….) 担心

concerning( prep. =about) 关于

23. Nine out of ten women who were interviewed about the product said they liked it.

nine out of ten(=nine in ten)十之八九,百分之九十

e.g. Nine out of ten people will not agree with you. 也可以说

Four out of the ten children there can go to school.在那里十个孩子中只有四个可以上学。

24. And I like the way the fans look up to them.

look up to尊敬,敬仰(反义:look down on轻视,看不起)

e.g. The young should look up to the old.年轻人应该尊敬老人。

25. Americans will fall in love with this game too.

fall in love with爱上(表示动作,不延续)

e.g. I fell in love with her at first sight.我对她一见钟情。

She fell in love with the house as soon as she saw it.

[比较] be in love (with) 相爱,喜欢(表示延续状态)

e.g. If you’re really in love with art, you don’t mind hard work.

Homework: Do exercises on page 13 / 91

Integrating Skills

26. Brave and strong, the activists talked to workers outside the factory…

brave and strong是形容词作状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作状语,通常说明主语行为的原因、方式、伴随状况等。

e.g. Cold and hungry, he decided to stop and have a rest. (表原因)又冷又饿,他决定停下来休息一会儿。

Ripe, the oranges taste sweet.(表方式)这些橘子熟了,味道甜美。

27. The peaceful meeting ended when the company sent out a group of angry men armed with sticks to fight with the citizens.

arm v.t. 武装,用武器装备

e.g. The robber was armed.那个强盗有武器。

The soldiers were armed to teeth.士兵们武装到牙齿

28 I’m sure they won’t feel disappointed.

disappoint v.t. 使失望 disappointing adj. 令人失望的 disappointed adj. 失望的

e.g. The book disappointed me.这本书令我失望。

The news was really disappointing.那个消息真令人感到失望。

Are you very disappointed about losing the game?你是不是因为比赛输了而感到很失望?

Grammar语法详释

The Past Participle used as Attribute and Predicative过去分词作定语和表语

过去分词在句中可承担形容词和副词在句中的作用,充当定语和表语。

1.过去分词作定语

(1) 在句中的位置

单个的过去分词作定语时,位于它所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前面;过去分词短语作定语时,位于它所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后面。

a broken heart一颗破碎的心 a lost dog丧家之犬 a risen sun已升起的太阳

an organized trip有组织的旅行 a broken glass被打破的玻璃杯

a trip organized by the league由共青团组织的旅行

a glass broken by the boy被这个男孩打破的玻璃杯

The excited people rushed out of the building.

They found a damaged car at the gate of the park.

(2) 所表示的时间

过去分词作定语时,所表示的动作或者在谓语所表示的动作之前发生,或者没有一定的时间性。

The letter posted yesterday will soon reach him.他很快就能收到昨天寄出的信了。

Have you read the books written by the young writer?你读过那位年轻作家写的小说吗?

(3) 语法功能

过去分词或过去分词短语作定语时,其功能相当于一个定语从句。

The stolen bike belongs to Jack.被偷的自行车是杰克的。

The bike which had been stolen belongs to Jack.

The lecture given by Professor Zhang is about environment protection.张教授所做的报告是关于环境保护的。

The lecture which was given by Professor Zhang is about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 过去分词作表语

(1) 过去分词作表语时,多表示主语所处的状态。

The door remained locked.门仍然锁着。

She looked disappointed.她看上去挺失望。

He seemed quite delighted at the good news.听到这个好消息,他似乎很开心。

(2) 常见作表语的过去分词有:upset, disappointed, drunk, amused, frightened, married, excited, experienced, interested, confused, pleased, puzzled, satisfied, tired, worried等。

(3) 有些过去分词作表语时,构成的谓语很接近被动结构。

Everything is settled down.一切都解决了。

Thank heavens! The boy is saved.谢天谢地,孩子得救了。

The town is surrounded on three sides by mountains.这座小镇三面环山。

七国语言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能分角色表演故事,并用生动的语言续编故事。

2、知道知错能改,不能犟脾气,才会得到大家的喜欢。

活动准备:

课件《爱发脾气的小老鼠》。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爱发脾气的小老鼠》

1、教师播放课件【故事欣赏】,幼儿欣赏。

2、教师:故事里的小老鼠爱发脾气表现在什么地方?

3、教师:故事中的动物们都说了些什么?教师可请幼儿模仿,点击【故事教学】中各个动物,如"兔大婶、清洁工小猪、山羊公公、狗哥哥"动物会重复故事里说的话。

4、教师:你觉得小老鼠做得对吗?为什么?如果你是小老鼠,你会怎么做呢?

教师:平时在家里,你们有没有像小老鼠那样犟脾气的时候?结果怎样?你觉得这样好吗?以后你知道怎么做了吗?

5、小结:谁都难免做错事情,但是知错就要去改正,不能像小老鼠这样犟脾气,这样大家才会喜欢你,你才会开心快乐。

二、续编故事《小老鼠改脾气》

1、教师:小老鼠一直往东走,结果遇上了很多困难!你觉得它会遇到什么事情呢?

2、教师:坏脾气的小老鼠吃尽了苦头!它终于决定要改脾气了!小朋友们,你们替小老鼠想一想,它要怎么才能改掉坏脾气呢?

3、教师:改了脾气的小老鼠又会遇到什么事情?大家会喜欢它了吗?

4、引导幼儿用生动的语言将自己的回答续编进故事《小老鼠改脾气》。

七国语言教案(篇6)

SWIFT语言教案

一、教案目标:

1. 了解SWIFT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习SWIFT语言的基本语法和语句结构;

3. 能够熟练运用SWIFT语言编写简单的程序;

4. 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SWIFT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SWIFT语言的基本语法和语句结构。

三、教学难点:

1. 学习SWIFT语言的基本语法和语句结构;

2. 熟练运用SWIFT语言编写简单的程序。

四、教学过程:

1. SWIFT语言简介(15分钟)

a. 介绍SWIFT语言的由来和发展背景;

b. 解释SWIFT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c. 分享SWIFT语言在编程领域的应用范围。

2. SWIFT语言基础语法(30分钟)

a. 变量和常量的声明和使用;

b. 数据类型和类型推导;

c. 运算符和表达式;

d. 控制流程和条件语句。

3. SWIFT语言函数和闭包(30分钟)

a. 函数的声明和调用;

b. 函数的参数和返回值;

c. 闭包的定义和使用;

d. 闭包作为函数参数的应用示例。

4. SWIFT语言面向对象编程(30分钟)

a. 类和对象的定义和使用;

b. 属性和方法的声明和调用;

c. 继承和多态的实现方法;

d. 类和结构体的比较和使用场景。

5. SWIFT语言高级特性(15分钟)

a. 错误处理和异常抛出;

b. 可选类型和可选链式调用;

c. 模式匹配和泛型编程;

d. 扩展和协议的应用示例。

6. SWIFT语言实际应用(30分钟)

a. 编写一个简单的SWIFT语言程序;

b. 通过实例讲解SWIFT语言的编程思路。

五、教学策略:

1. 理论结合实际: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SWIFT语言的实际应用场景;

2. 错误纠正和反馈:在学生编写程序的过程中及时纠正错误,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意见;

3.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

1. 完成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编写一个简单的SWIFT语言程序,并提交作业;

2. 课堂互动测试:通过课堂小测和问题解答,检验学生对SWIFT语言的掌握程度;

3. 总结和讨论: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和讨论,以了解他们对SWIFT语言教案的评价和建议。

七、教学资源:

1. SWIFT语言教学课件;

2. SWIFT编程相关书籍和学习资料;

3. 在线编程IDE(集成开发环境)和调试工具。

七国语言教案(篇7)

中学语文活动教学计划:影子教学计划

中班语言活动阴影计划主要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建议等,了解故事的内容,感受到熊的可爱尴尬,并根据情节积极参加讨论活动故事的发生,知道阴影的位置会发生变化,适合幼儿园老师去中班语言活动班,来看看阴影计划。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感受熊的可爱尴尬,并根据故事情节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2.知道阴影的位置会改变。

三。通过语言表达与动作的结合,充分感受到孩子们对故事的兴趣。

4静静地听别人的演讲,积极思考文学活动的乐趣。

5.鼓励幼儿敢于表达意见。

活动准备:

1教具:熊,大树,小花,小狗,小鸟,阳光

2孩子们在户外活动中观察各种物体的阴影,引导他们发现阴影随着太阳的运动而变化。

活动程序:

1回忆对影子的理解,让孩子们有兴趣听故事。

(1) 问:夏天来临时,人们喜欢站在**上?为什么?

(2) 摘要:夏天,由于树木凉爽,孩子们喜欢在树荫下活动。有一只熊喜欢在树荫下休息。现在,听熊和树荫的故事。

2.欣赏故事并理解故事。

(1)老师讲故事。

(2) 老师的问题:谁是主要讲故事的人?说了些关于熊的事吗?

三。再次欣赏故事,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感受到可爱而诚实的熊。

(1) 老师一边**磁带一边录制教辅材料,引导孩子们讨论:你喜欢故事里的熊吗?为什么?

(2) 根据孩子的情况适当地提出和补充问题。

4通过提问让孩子们积极地思考熊。

(1) 在再次欣赏了这个故事后,问:熊终于被太阳唤醒了。太阳真的好吗?为什么?

(2)鼓舞性思维:您能帮助熊想出一个让他入睡的好方法吗?

5.引导孩子给故事命名。

活动建议:

1.在日常生活中玩“阶梯影子”游戏。

2.在步行中进行各种“阴凉”游戏。

七国语言教案(篇8)

活动目标:

一、根据故事内容,找出相应画面。

二、引导幼儿积极倾听他人讲述,理解故事内容。

三、懂得好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团结友爱。

活动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图片四幅。

二、录音磁带:故事《白云枕头》,歌曲《拉拉勾》。

三、情境游戏:吵架。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导入课题。

教师:“小朋友,老师这儿有一本好看的故事书,可是呀被一个调皮的小弟弟给撕坏了,变成了一页一页的,现在我找不到故事书的顺序了,怎么办呢?请小朋友来帮助老师,你们先听故事,听完一段故事就找出这段故事的图,好吗?”

二、出示图片,幼儿听录音分段讲故事,找出相应的图。

1、听录音,分段找出故事相对应的图,并请幼儿简单说说图意。

2、表扬幼儿。

3、提问: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故事里有谁?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三、引导幼儿想像。

1、小白兔的毛为什么变黑了?胖小猪为什么睡不着觉呢?

2、幼儿自由讲述。

3、你们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吗?下面听老师完整的将故事,请小朋友认真的听哦!

四、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有表情地完整讲述故事。

2、提问:

(1)小朋友,你们听了故事,知道小白兔的毛为什么变黑了?胖小猪又为什么睡不着觉吗?

(2)小白兔和胖小猪吵架了,它们说了些什么?

(3)第二天,胖小猪看见小白兔变成了小黑兔,它心里怎样想?然后它干什么去了?

(4)胖小猪为什么要采白云呢?

(5)小白兔用白云洗澡,它变白了吗?它心里怎么样?

(6)小白兔把白云做成了什么?送给了谁?

(7)胖小猪为什么枕着白云枕头就能睡着呢?

五、讨论:如果你和你的好朋友吵架了,他生气了,不理你了,你怎么办呢?

六、情境表演:吵架。

1、教师:你们看,那边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来帮助他们,好吗?

2、小结:《白云枕头》的故事告诉我们好朋友之间发生了矛盾没关系,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的原谅别人,大家还是好朋友,对吗?好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团结友爱。

七、音乐游戏:《拉拉勾》。

七国语言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会认“魅、姗、辰”等3个字,会写“魅、丐、牌、绅、衷、辰、酸”等7个字。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培养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的能力。

4、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让。彼得勒加的那几个字为什么那样有魅力。让学生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难点:培养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的能力。自己写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具学具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精彩的广告词和打动人心的警示语。

2、教师自制的简单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力争以题目《语言的魅力》为线索,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理解课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语言的魅力,在表达、思维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文中“春天到了,可是……”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一波才动万波涌”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独自感受这句话在文中带来的“波澜”,体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课文了描写行人的感情在变,老人的心情在变,在这变化之中,展示了语言所特有的魅力。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紧紧抓住这拨动人心弦的话语,适时引导,使学生自主学习;激发情感,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课文第一段。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1、师板书“魅力”。

2、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魅力”这个词,“魅力”是什么意思?

3、你认为什么具有魅力呢?

4、同学们用三言两语就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描述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其实这也是一种魅力,这就是同学们“语言的魅力”。

5、这节课我们学习“语言的魅力”(板书“语言的”),那么课文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一同走进课文,去探寻语言的魅力。

指名读。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齐读课题。

先理解魅力的意思,再出示课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清自己不熟悉的字词,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字词读音。(课件出示本课字词)

3、全班交流,注意“衣衫褴褛、姗姗而去”等词的读音。(结合一些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衣衫褴褛、头发斑白、良辰美景”的意思,也可以让学生用这些词语再说一句话,进一步理解词语。)

4、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5、再读课文,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法国诗人在一位行乞老人的木牌上加了几个字,结果给钱的人就多了。)

按阅读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指名认读词语,齐读正音。

理解词语。

分段读课文。

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通过学生的自读和交流,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过渡:法国诗人让。彼得勒在木牌上只加了几个字“春天到了,可是”就让老人的处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在加上这几个字之前、之后都是样的情境呢?我们现在就来共同学习研究。

1、学生自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在你的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一幅画面?

(盲老人站在木牌旁,期待着路人的帮助,路人却无动于衷。师相机板书“双目失明我什么也看不见无动于衷什么也没有得到)

2、你们想看这个画面吗?(出示课件盲老人和写有“我什么也看不见”的木牌。)

3、看了以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四、感情朗读

是啊,盲老人为生活所迫才这样做的,处境非常悲惨,可路人却如此冷漠,谁来有语气的读一读,其他同学看书体会或看画面感受。

结合“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衣着华丽”等词语理解汇报。)

读课文,想画面;看画面,读课文,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更好地促进了课文本的学习,丰富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手段和方式。

五、指导写字

1、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记忆字形。

3、重点指导书写

自读生字,观察记忆。

练习书写。

培养学生的正确书写生字的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感受语言的魅力。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那个可怜的老人吗?

是啊,这样一个老人,他的境遇发生变化了吗?会是什么改变了他的境况呢?下面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回忆课文中描述老人的词句。

温故知新,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二、学习课文2————5自然段

穿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走过去了,打扮漂亮的少男少女们走过去了,他们都无动于衷。盲老人心里多么悲伤呀!这天中午他幸运地遇到了诗人让。彼浩勒,改变了他的命运。

1、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诗人帮助盲老人的句子。

2、诗人添上这几个字后,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3、先自学,然后小组讨论,师重点指导。

4、指导朗读

诗人添上这几个字以后,人们一改原来的无动于衷,纷纷解囊相助。

1)指名读,一人读添字前的内容,一人读添字后的内容。其他同学想想前后语气有什么不同?

2)同桌互相练一练。

3)分角色朗读。

在默读中进行充分的思考,边读边画,有思考的内容,和充分的时间就会有自己的见解。

通过朗读,进而更好地体会出语言所起的巨大作用。

三、学习第6、7自然段

1、诗人添上“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

3、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点拨。

1)“春天到了”我们会想到什么?

2)根据文中的内容想象一下这叫人陶醉的春天景象,好吗?

3)这么美的春天,你们想看吗?请你先趴在桌子上,不许抬头看。

(课件出示春景图及背景音乐)春天到了,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尽情地歌唱;小鹿在小溪旁欣赏着自己映在水中的倒影;我们在绿树红花间追逐嬉戏;那红的、黄的、粉的……各种各样的野花盛开怒放,真是如诗如画的春天。

4)刚才,我播放的画面,你看见了吗?

5)你想不想看这如诗如画的春天呀?(重放春景图)这景象美不美呀?你刚才看不见时是什么感受呢?

6)你这么一会儿看不见就这么难受,盲老人一生什么也看不见,会更难受,这多么令人心酸呀,多么令人同情啊!

7)指名读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一人接读下面的内容。其他同学看画面再次感受。

8)我们也被这句话感染了,9)齐读最后一段,练习背诵。、

短短几个字就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语言是多么有魅力啊!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许多有魅力的语言说给大家听听好吗?(出示经典的富有魅力的语言课件)体会不同的语言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自由读有关段落,找出答案,画下来。

2、学生自学,小组内讨论交流。

自由练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

在电教手段的运用中,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已经被调动起来了,这时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朗读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另外也让学生体会“春天到了”让人想到了如诗如画的春天美景,“可是”一词让人形成对比,这美景盲老人却看不见,于是让人产生了同情之心,具有了感染力,所以说它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富有诗意的语言,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不同的语言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好的语言,能给人以美好的享受,能使人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有句名言说得好,“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学好语文,让你们的语言也具有巨大的魅力吧!

2、一句有魅力的话有着神奇的魔力,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也试着发挥语言的魅力,写几句话呢?

出示图片:草坪、动物、水资源、环境等)

用有魅力的语言说说,注意语言要少而精。

掌握文章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1、查找能说明“语言魅力”的词语、格言或故事。

2、背诵第6自然段。

背一背

调动记忆,培养情感。训练语言表达。

七国语言教案(篇10)

设计思路:

本次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感受春天的美好和盲老人的可怜。

2.通过前后对比,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会认“魅、绅、姗、辰”等4个生字,会写“魅、黎、丐、牌、绅、衷、辰、酸”等8个字。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让·彼浩勒添加的那几个字为什么那样有魅

力。

教学难点: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课前准备:课件、春天图片、音乐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题

1.谈话引入。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什么话让你最难忘,能说说为什么吗?

2.师:你能想象到语言的作用有多大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语言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3.板书:语言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记忆字形。

2.反馈自学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姗姗..而去 衣着.华丽 良辰.美景

衣衫褴褛.. 魅. 力 绅. 士

(2)读词语。

无动于衷 莺歌燕舞

衣衫褴褛 姗姗而去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课文,自行探究课文意思,并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同桌一起讨论、

交流。

四、写字指导

1.记忆字形。

(1)比一比。

绅—伸 辰—晨

(2)重点强调。

魅(半包围结构,鬼字托个“未”字)

丐(共四笔) 酸(左边为“酉”)

(3)一字组多词。

(4)书写指导。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背诗,导入

1.师:春天已过去,让我们吟诵一些描写春天的诗句,记住春天的美丽吧!

(生背诵杜甫的绝句《江畔独畔寻花》、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苏轼的《惠崇

春江晓景》等)

2.一些语言能带给我们美的感受,激发人们的想象,这是语言的魅力。(板书

课题)

二、精读感悟课文重点段

1.课文中最有魅力的语言指的是哪一句?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2.师:这是诗人让·彼浩勒给盲老人修改后的一句话,木牌上开始时怎样写的?

(我什么也看不见。)

3.师:添加了六个字让行人和盲老人发生了什么变化?

4.生汇报交流。

A:街上过往的行人。

(1) 生读相关语句:“街上过往的行人……便姗姗而去了。” (板书:无动于衷 淡淡一笑姗姗而去)

(2)理解“无动于衷、姗姗而去”

(3)指导朗读,读出对老人的同情,读出对路人的不满。

(4)看到诗人修改之后的话后,行人发生了什么变化? (下午给钱的人多极了!)

B老人的变化。

(1)修改之前:叹息、悲伤

指导朗读,读出悲伤的语气。

(2)修改之后:笑着有感情地读第5自然段,读出老人开心的语气。过渡:让· 彼浩勒简单地添加了几个字,让事情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行人从无动于衷到解囊相助,老人也因为这句话从悲伤叹息到开心地笑了,此时,你们心中会有什么疑

问? (生:这句话到底有什么魅力呢?)

师:让我们从最后一自然段来寻找答案吧!

三、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生读最后一自然段。

2.师:春天到了,有什么样的美丽景色?

3.生读“是的,春天是美好的……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4.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然后谈画面。

5.师:春天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6.课件播放春天图片,学生欣赏,体会“良辰美景”的意思。

7.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到了什么?(播放音乐)

生:一片漆黑。

生:春天这么美好,可盲老人什么也看不见,多可怜呀!

师:把自己当作盲老人,读一读这段话。

8.(1)师:当我们,还有那些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陶醉于春天的美景时,

可是看到这牌子上的字时,心里有什么感受?

(2)再一次齐声朗读“是的,春天是美好的……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3)创设情境,反复朗读“是的,春天是美好的……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此时,你是一位衣着华丽的绅士,你会想——(读)

此时,你是一位贵妇人,你会想——(读)

此时,你是一位普通的市民,你会想——(读)

我们都是来来往往过路的行人,我们会想——(齐读)

9.小结,升华。

(1)“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就在于—————。(学生畅所欲言)

(2)师:一句“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深深地打动了人心,触动了

人的情感,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四、拓展

1.展示自己搜集到的精彩的、有魅力的语言。

2.试着写几句有魅力的话。

板书设计:

语言的魅力

我什么也看不见! 无动于衷姗姗而去

春天到了,可是…… 满意地笑了

七国语言教案(篇11)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撰写人部门

时间活动目标:

1观察**,根据信息和符号找到老鼠小姐的家。

2体验礼貌问路和寻求帮助的乐趣。

活动准备:

***、汉字卡片、人手一份记录纸和笔。

活动过程:

1、 观察角色,表达对“角色”和“失落”的理解

1.幼儿表达对角色(鼠先生)的赞美。

出示角色(鼠先生),提问:这是一位怎样的鼠先生?如果你用好话赞美他,你能说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能让孩子们感觉到赞美语言多种多样,让活动有一个好的开始。其中幼儿所呈现出来的赞美方式也会让教师感到意外和惊喜。

进入中产阶级后,孩子们不仅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且开始参与同伴评价。在这种情感需求的帮助下,鼓励孩子们学会看到别人的优点,用愉快的语言赞美别人。】

2孩子们谈论他们对“迷失”的理解并提出建议。

讲故事“开,老鼠先生丢了”,问:丢了什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对"迷路"的理解与表述,鼓励幼儿表达"迷路"时自己会怎么样,引发幼儿表达自己的经验或想法。)【设计意图:"迷路了怎么办"是幼儿必须积累的生活经验,通过交流,幼儿可以分享不同的解决方法,为进入下一环节埋下伏笔。

)2、观察**,了解“问路”和“指路”的过程

1孩子们听故事:关于“问青蛙”的内容,并思考问题。

(1) 给我看一个浅绿色的房子,然后问:老鼠先生来到浅绿色的房子时会做什么?

(2) 老师逐句朗读谜语,引导孩子根据谜语猜出角色(青蛙)并给出原因。

(老师可以观察和倾听每个谜语的反应,注意他们的答案是否有变化,帮助孩子理解谜语中的每一句话。)

一寸虫教案十一篇


本文重点关注与“一寸虫教案”密切相关的话题,希望您能将这篇文章添加到您的收藏夹中。教师的工作内容之一是制作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因此我们的教师需要认真对待这项工作。详细的教案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寸虫教案【篇1】

设计思路:

本次数学活动以绘本《一寸虫》为载体,借助故事情境,引发了他们对测量的兴趣。以故事情节发展为线索,让幼儿进行由浅入深的三次操作(测量),从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只用一条一寸虫进行准确测量→经验拓展的身体测量,通过幼儿的实践操作、讨论交流、互动学习获得正确的测量方法。活动结束以开发性的结尾将幼儿已有的测量经验引向一个更为广泛的空间。

活动目标:

1.和同伴一起尝试使用简单的方法测量,初步感受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引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2.在故事的情境中,感受一寸虫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智慧。

3.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绘本《一寸虫》PPT ,幼儿三次操作的测量材料。

活动过程:

一、介绍角色引发兴趣提问:

(1)草丛里会住着谁?

(2)介绍一寸虫,预估一寸虫的长短。

二、解决问题实践操作1.欣赏故事第一段,引发幼儿测量兴趣(1)讲述故事第一段,体验一寸虫的危险。

(2)操作:用自己的方法测量知更鸟尾巴的长度。

(3)展示交流:你们量出知更鸟的尾巴有多长?是怎么量的?

(二)理解故事第二段,尝试只用一条一寸虫进行准确测量。

1.认识巨嘴鸟、蜂鸟、苍鹭提问:

(1)你认识这些鸟儿吗?

(2)她们最喜爱自己身体什么部位?

2.操作:用一条一寸虫为鸟儿测量它喜爱的部位有多长?

3.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三、巩固拓展经验提升1.讨论:你最喜欢自己身体的哪一个部位?为什么?

2.操作:相互合作用一寸虫测量朋友喜爱的部位。

3.交流测量的结果。

四、欣赏结尾抛出问题

活动反思:

1.简单复述故事。绘本《一寸虫》给幼儿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在这个让幼儿浏览画面的环节中,我用最短的时间把幼儿自然带入故事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2.两两结伴探索测量方法。在制作一寸虫卡片时,我严格地把一寸虫做成3.33厘米,把两寸虫做成6.66厘米。我这么做的原因是想传递给幼儿一个观念,我们要用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参与科学活动,并且让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索测量的方法。综上考虑,我提出了“两个人一组,用一寸虫卡片测量盒子的长边”的要求。

3.集体交流、讨论,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所以他们的测量结果五花八门。对此,我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请持有不同结论的小组在集体面前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并让孩子们互相观察、判断,寻求正确的测量方法。在活动中,幼儿很快发现了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他没有沿着边量”“他量第二下的时候不是从第一下结束的那个地方开始的”……结合孩子们的发现,我很自然地总结出正确测量的两个要素:(1)沿边测量。(2)测量时,第一次量的终点是第二次量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想出用记号笔来给每个终点做记号的方法。在这样的演示、讨论、总结中,孩子们明白了正确测量的方法。

4.尝试使用两寸虫卡片测量。安排这一环节的用意是,首先巩固正确测量的方法,其次打开幼儿的思路。当测量的工具改变时,随之而来的答案也会跟着改变,于是孩子们会产生新的疑问和探索欲望,继续迈出探索的步伐。

同样,在延伸活动环节,我建议幼儿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回形针、积木等测量工具去测量桌子、椅子、床等生活用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并进一步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一寸虫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在测量过程中养成做事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体验测量成功的快乐。

2、学会用首尾相接和做记号的方法测量不同动物身体各部位,能对测量结果进行简单记录。

3、喜欢将自己探索的过程及结果和同伴交流分享,学会分析解决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一寸虫”卡片若干;小图片若干(知更鸟的尾巴、巨嘴鸟的嘴巴、斑鹭的腿、蜂 鸟的全身)、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 通过故事激发幼儿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1、 出示课件,提问:“这里是哪里,它是谁?”。 问:“一寸有多长”

二、运用“一寸虫”测量不同动物的部位,探索测量方法,初步学会运用首尾相接和做记号的方法进行测量。

(一)运用多条一寸虫测量知更鸟的尾巴。

1、出示课件,介绍一寸虫,讲述知更鸟请一寸虫帮忙量尾巴的故事。提问:猜猜知更鸟的尾巴有多长?

2、幼儿用一寸虫量知更鸟尾巴的长度。

3、幼儿交流测量的结果和方法,解决测量中出现的问题。

(二)出示课件,观看一寸虫测量知更鸟尾巴的片段,共同总结首尾相接的方法。

1、观察课件,引导幼儿总结一条一寸虫量知更鸟尾巴的.方法。 提问:一寸虫是怎样量的?它把身体的什么地方连接在一起呢?

(三)用一条一寸虫测量三种动物身体的不同部位。

1、出示课件,提问:又有许多的朋友想找一寸虫帮忙,你认识它们吗?

2、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鸟类图片测量长度。要求:只能用一条一寸虫进行测量。

3、幼儿交流测量结果,总结测量方法,鼓励幼儿测量时要认真、仔细。

5、看课件,幼儿检查自己测量的结果。用一条一寸虫进行测量。

四、游戏:量一量。

1、用一寸虫量一量五官 ,再次体验测量的方法。

两个小朋友合作测量。交流测量结果

五、结束部分

讲诉故事的结尾部分,当一寸虫碰到夜莺,是怎么逃脱的。 (因为他有数学家的脑袋,他能快乐的解决困难)。在今后我们也会碰到很多困难,我们也能快乐的解决,因为我们也有数学家的脑袋。

活动反思:

活动中,老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经验化、探究化、过程化、多元化”的活动环境,让幼儿随着一寸虫遇到的种种危险去感知、去思索、去寻找方法,将预设的目标融入游戏活动中,使幼儿主动依据个人的已有经验、认知水平,愉快地学习;同时,也告诉孩子,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有很多事情并不是靠强壮的身体或力气大就可以解决的,而动动脑、用智慧来解决问题,往往会比那些外表看似强大的力量来得更有力!就像一寸虫一样,它脆弱得不堪一击,但它化解危机、解救自己生命的方法,无关身体大小,也无关力气大小,而是对自己的认识和善用自己的智慧。

一寸虫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尝试借助故事中的"一寸虫",对自然物进行测量。

2、通过观察、讨论,学习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3、愿意与同伴合作活动。

活动准备:

故事《一寸虫》、一寸虫教具、学具、自然物、记录表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指导语:每一个小朋友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本领,谁愿意来说说你最拿手的本领?

2、出示"一寸虫"指导语:你知道它为什么叫"一寸虫"吗?

这么小的一寸虫,会有什么本领呢?

3、引出故事《一寸虫》

指导语:一寸虫为了不被当做早餐,它想了一个什么好办法?

二、实践活动:

1、出示被测物,请幼儿用一寸虫来量一量长度。

2、提炼出首位相连的测量方法:

●一寸虫的.头要紧贴纸的边缘,身体要紧贴纸的下边;

●第二条宠的头要紧贴第一条虫的尾巴,头和尾巴连在一起的方法叫做"首尾相连"。

●一边量,一边数,数数共有几条虫,就知道这张纸的边有多长?

3、幼儿实践

●出示记录表

导语:小朋友可以在教室里任选一样东西,用一寸虫来量一量它有多长?

幼儿测量(引导幼儿大件的东西,可以两两合作测量)

三、交流活动:

指导语:你量的是什么?它有多长?

你们在量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四、拓展经验:

指导语:一寸虫没有工具,是用什么来量长短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地方可以来量长短?

一寸虫教案【篇4】

设计意图:

到了大班第二学期,孩子们书写的机会日益增多。在观察中我发现许多幼儿书写的姿势不正确,如身体紧靠桌子,眼睛离桌面很近,手握笔尖处等。怎样才能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呢?我们提出了一拳一尺一寸的要求,即胸离桌子一拳,眼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但在随后的观察中,我们发现能这样做的幼儿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大班幼儿并没有尺寸的概念,再加上幼儿在实践中也没有一定的参照物,所以他们并不能做到三个一。于是我们设计了这个活动,试图让尺寸的含义显性化,以帮助幼儿理解和实践。我们让孩子们在制作书写辅助工具的过程中了解什么样的距离为一尺、一寸,并利用这些工具自我调整手指与笔尖以及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书写姿势。

目标:

1.了解近视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以及书写活动中的用眼卫生知识,重视保护自己的眼睛,知道书写时一拳一尺一寸的要求。

2.自制并学习运用书写辅助工具,保持一拳一尺一寸的书写姿势。

准备:

1.铅笔,一寸宽的纸圈,一尺长的直尺,用彩色万通板裁好的长条板,照相机,视频投影仪。

2.活动前请幼儿进行关于家里及周围其他人中有谁戴眼镜,为什么要戴眼镜的调查。

过程:

1.交流调查结果,了解近视给生活带来的不便。

①师:这几天,你们做了一些调查。家里及周围其他人中有谁戴眼镜?为什么要戴眼镜?

②请个别戴眼镜的幼儿讲述戴眼镜给生活带来的不便。

③教师小结:戴眼镜会有很多不便,比如下雨天看不清道路,喝热水时蒸汽会使眼镜变模糊。所以我们要注意保护眼睛,不戴眼镜。

2.通过讨论、交流调动幼儿保护视力的已有经验,了解保护视力的常识。

①师:怎样做能够保护我们的眼睛,让眼睛不会近视?(幼儿交流保护视力的方法。)

②教师小结,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师:少看电视,少玩电脑,在光线明亮的地方看书,画画、写字时姿势正确,这些都是保护视力的好方法。

③观看录像,了解书写活动中的正确姿势。

师:请看看图上这两个小朋友,他们在写字时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

④教师结合图片向幼儿介绍三个一的含义。

师:写字时身体要离开桌子一拳,眼睛离书本一尺,手指离笔尖一寸。老师这里有一张小学生写字的图片,请你们看看她是怎样做的。照她的样子做做看。(幼儿摆出正确的书写姿势,教师检查指导。)

3.制作书写辅助工具。

①激发幼儿自制辅助工具的愿望。

师:我们写字时怎样才能知道身体离桌子一拳,眼睛离书本一尺,手指离笔尖一寸呢?要做到身体离桌子一拳,我们只要手握拳头,放在桌子和身体之间就可以了。要想知道眼睛离桌面一尺,手指离笔尖一寸,老师也有很好的方法,等会告诉你们。

②学习测量身体离桌子一拳的方法。

③交代制作及使用测量一尺一寸工具的方法。

师:用直尺测量彩板的长度,把它和直尺对齐划一个印子,沿印子剪断,做成彩板尺。写字的时候就可以用它量一量眼睛到书本的距离是不是一尺。用小纸圈套在铅笔上,下面的边和铅笔刨过的边缘对齐,用的时候手握在小纸圈的上面,这就是一寸的位置。

④幼儿制作。

4.幼儿利用书写辅助工具按照正确的姿势书写数字。

①师:我们有了帮助我们正确书写的工具,就能保持正确的姿势了,别的班的小朋友还不知道怎样做呢。我们来拍几张照片教一教他们吧!

②幼儿书写数字,教师拍照,激励幼儿坚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延伸活动:

家园合作,利用辅助工具提醒幼儿坚持用正确的姿势书写。

一寸虫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在逛超市活动中复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

2.并初步感知钱币的换算关系。

3.能将自己的活动过程清楚正确地填写在表格中,初步感知用表格的好处。

4.会做文明顾客,爱惜商品,轻拿轻放。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6.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7.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活动准备:

1.场景布置:①银行,分有四个窗口,分别巾上1元、2元、5元、10元标志。

②超市:商品上分别贴上以1—9不同价格的标签。

2.钱币:1元、2元、5元、10元若干。

3.铅笔、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取款

1.师:今天我们一起去逛超市,那买东西时需要什么?(钱)那去哪儿拿钱呢?(银行)

2.(引导幼儿观察银行取款处)师:银行开设了四个窗口,你发现窗口上有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这个窗口只能拿1元或2元、5元、10元)

3.认识纪录单,并学习填写。

师:你去银行拿钱先要填单子,你要拿多少钱,就填在单子上,在这张单子上,我们填在哪儿?(在工标记处)

师:否则这么多人取钱会把钱取光的,那后边的人就没有钱取了,所以银行有规定,每人最多只能拿10元钱。你想拿多少钱呢?

4.请幼儿示范填单子。

(1)请一幼儿把想取的钱数填在单子上,例:取9元钱。

(2)师:怎样才能取到9元钱呢?该怎样拿?请一幼儿示范,师生共同检查。例:分别取了5元、2元、2元。

(3)学习记录取的钱币面额。

师:他是怎么取的呢?谁来帮他记下来?(请一幼儿示范记在启示单上)。

5.引导幼儿相互检查。

师:取好钱后可请朋友帮你看看取得钱和你想取的钱是否一样。

6.幼儿取钱,教师注意帮助幼儿检查。

(二)逛超市

师:拿了钱我们可以去逛超市了。

1.交待购物要求。

师:这么多东西,每样东西多少钱呢?我们可以看什么?(标签)

今天我们每人只能买一样东西。出门时,请在自动交款处按商品价格交款、找钱。

2.幼儿自由选购商品,并交款付钱。

3.提醒幼儿做文明顾客,轻拿轻放。

(三)记帐

1.师:今天我们都做了小主人,去超市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你们记得今天你拿了多少钱?买了多少钱的东西?还剩下多少钱吗?(请个别幼儿说说)可时间一长,就容易忘记,那怎么办呢?(记下来)

2.引导幼儿学习在记录单上记录。

师:那我们记在哪儿呢?(记录单上)。买多少钱的东西可记在哪一格?(“超市”格下)还剩多少钱记在哪儿?(“钱”下)边上的“?”表示你是怎么算的?把方法写下来,谁会记?(请一幼儿示范记录,全班检查)

3.幼儿当自己今日购物的账记下来,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看记录单相互介绍自己购物情况,请个别幼儿在集中介绍。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会用加减运算本领取钱、购物,还会用记录单记录记下自己购物的情况,真能干,那你觉得用记录单记录这种方法好吗?为什么(方便、不易忘、清楚)

今后我们还可以设计更多的更好的表格来帮助你,你也可以把你的好的方法介绍给爸爸妈妈或小朋友。

活动反思:

活动过程中孩子有了足够的自由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购买,积极性特别高,同伴间也有了足够的交流,孩子将这次活动的经验同以往相比,归纳总结出如何又好又快的购物,对以后的的良好购物习惯铺好路。

一寸虫教案【篇6】

小班健康活动:《一拳一尺一寸》

活动目标:

1.知道在书写和阅读时,要注意坐姿端正、握笔正确,并注意用眼卫生。

2.能仔细观察画面,用连贯的语言表达图片的内容。

3.学习自己动手制作学具,在学具的帮助下用正确的姿势练习书写。

活动准备:

1.“一拳一尺一寸”相关图片。

2.参观过附近的小学,并听过小学生上课。

3.制作学具的材料:剪刀、长尺、长pVC条、彩色不干胶;铅笔、计算作业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师幼回忆参观小学的情景,引导幼儿说说小学生是怎样上课的。

2.教师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并结合画面组织幼儿讨论。

(1)师幼一起看图片一。

教师:图上有谁?他们上课时是怎么坐的?

教师用儿歌进行小结:铃声响,进教室,小朋友们要安静。腰挺直,脚落地。不摇不晃动脑筋。举手发言声音响,学习本领要专心。

(2)师幼一起看图片二。

教师: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是怎样拿笔写字的?

教师小结:握笔写字时,大拇指和中指握住笔的两旁,食指压住笔的上端,握笔时不要离笔尖太远也不要太紧(一寸距离),把笔的中间靠在手的虎口位置。腰挺直(胸部离桌面一拳距离),眼睛正视作业或黑板。

(3)师幼一起看图片三。

教师:这个小学生坐的姿势漂亮吗?看书的时候应该怎么坐?看书的时间长了,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保护眼睛?

教师小结:看书时应该和书本保持一定的距离。看书的时间长了,应该让眼睛休息一下,可以做做眼保健操,也可以向远处看看。

3.师幼一起制作学具。

(1)教师:书写的正确姿势是什么样子的?(做到一拳、一尺、一寸)书写时,怎样才能做到“一拳、一尺、一寸”这三个要求呢?

(2)教师启发幼儿制作各种辅助书写的学具。

如:幼儿用彩色不干胶粘在离笔尖“一寸”的位置;把长pVC条剪成“一尺”长,用夹子固定以便pVC条能倾斜站立,使用时放在幼儿的左侧。

(3)幼儿选择材料制作学具。教师巡视指导,帮助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给出建议,并协助幼儿完成制作。

4.使用学具,完成计算作业。

幼儿使用自己制作的学具,完成一份计算作业,教师注意观察幼儿使用学具的情况,并表扬书写认真的幼儿。

活动延伸:

家园合作,利用辅助工具提醒幼儿坚持用正确的姿势书写。

活动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将“一拳、一尺、一寸”的抽象概念变为可以观察的参照物(“一寸”和“一尺”的概念比较难以理解,老师自制笔圈套在铅笔上,笔圈的上端距离笔尖正好一寸,幼儿要握住笔圈的上端写字;用pVC条裁剪成一尺的长度用夹子夹住纸板的底端,放在幼儿的旁边以提醒他们眼睛离本子的距离。)这样,抽象的概念就变成了可操作的行为,幼儿易于操作,因而幼儿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非常高,以至活动结束时有的幼儿说“还想玩”。

一寸虫教案【篇7】

设计思路:

绘本《一寸虫》,讲述了森林里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家伙,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求生的同时为森林里的其他伙伴带来方便和快乐。与一般绘本不同的是,幼儿在阅读绘本的同时,不仅体验到文学作品带来的乐趣,也引发了他们对测量的兴趣。

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两次操作(测量)的机会,第一次操作是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或许方法并不正确,结果也不一致,但却让幼儿在操作中积累

了测量的经验。在幼儿尝试操作后,教师用课件演示相应的测量方法,便于幼儿理解和掌握正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第二次测量,以达到掌握新方法,积累新经验的目的。

通过本次活动,可进一步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不同的物品,激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和同伴一起尝试使用简单的方法进行测量,引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2.理解故事内容,喜欢一寸虫的机智,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故事中角色的局部图、用纽纽绳制作而成的一寸虫、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介绍角色,引起兴趣

1.今天要讲的故事名字叫《一寸虫》。

2.你估计一寸虫大概有多长呢?

3.,它总是独自慢慢地向前爬着。一天,一只饥饿的知更鸟看见了它,想要一口吞掉它。一寸虫说:请不要吃我,我是一寸虫,我会量东西。真的吗?知更鸟说:那你来量量我的尾巴吧!量错了我可要吃掉你。

(2)操作:帮帮一寸虫,两个朋友一起,试着用一寸虫量量知更鸟的尾巴有多长。

(3)交流:你量出知更鸟的尾巴有多长?是怎么量的?

(通常幼儿会用三条一寸虫连接起来进行测量,如图)

(4)你们用几条一寸虫量出结果的,7

幼儿:我用三条一寸虫量出来的。

教师:这三条一寸虫是怎么排列的?

幼儿:一条接着一条,尾巴接着头

(5)小结:我们用三条一寸虫量出了知更鸟尾巴的长度,一寸虫从知更鸟尾巴的顶端开始量起,它们挺直了身子,一条虫的尾巴紧紧挨着另一条虫的头,三条一寸虫首尾相接连在一起,知更鸟的尾巴刚好三寸长。

(6)一寸虫量出了知更鸟尾巴的长度,顺利躲过了一场灾难。它能量尺寸的本领也被大家知道了,看!还有很多鸟都来找它帮忙。

2.理解故事第二段,尝试测量。

(1)出示巨嘴鸟、蜂鸟、苍鹭,你们认识这些鸟吗?

幼儿:我认识巨嘴鸟。

教师:为什么它会有这么一个名字呢?

幼儿:因为它的嘴巴特别大。

教师:你们猜巨嘴鸟会让一寸虫量哪个部位?为什么?

幼儿:量嘴巴,因为它的嘴巴很特别。

幼儿:那个是蜂鸟。

教师:你听说过蜂鸟吗?

幼儿:它像蜜蜂一样。

幼儿:我在书上见过,它很小很小。

教师: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小小的身材是它最自豪的地方,它想让一寸虫量全身。量全身要从哪儿量到哪儿?

幼儿:要从嘴巴尖一直量到尾巴。

幼儿:还有一种鸟,叫苍鹭。

教师:(演示课件)苍鹭要求一寸虫量它的什么地方?

幼儿:腿、脚

教师:腿和脚一样吗?哪里是腿?哪里是脚?

教师:苍鹭对自己的腿有多长很感兴趣。

(2)操作:请幼儿为一种鸟测量它最喜欢的部位有多长,使用的一寸虫越少越好。

(3)交流、记录测量的结果。

教师:你测量的是哪一种鸟,测量结果如何?

幼儿:我量的是蜂鸟的全身。

一寸虫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了解有关眼睛的构造和卫生方面的知识,防止眼疾。

2、懂得爱护自己眼睛的重要性。

3、萌发从小珍爱生命的意识。

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眼睛方面的资料。

2、对班级幼儿视力进行事先了解。

3、在一副幼儿太阳镜上涂上油脂,使眼睛看东西模糊。

4、挂图《眼睛生病了》。

过程建议:

1、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眼睛的资料。

2、出示挂图《眼睛生病了》,提问: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要揉眼睛?他的眼睛怎么了?眼睛会生什么病呢?(近视眼、红眼病、沙眼、结膜炎、麦粒肿等。)

3、讨论:眼睛为什么会生病?(如:脏手帕擦眼睛、脏手揉眼睛、眼睛看书或看电视太疲劳、坐姿不端正等。)

4、请幼儿带上涂有油脂的太阳镜,体验视力不好的痛苦。

5、讨论:怎样保护视力?

(看电视时,距离电视2米以上,看电视时间不能过长;看书时身体要坐正,不能趴着或仰着看书,看书时间长了,要休息或向远处看或看绿颜色的植物;不能在太强或太弱的光线下看书;写字时要注意保持一拳、一尺、一寸的距离;多吃胡萝卜对保护视力有很大好处;平时毛巾、脸盆等要专人专用,并定期消毒或清洗,防止相互传染;眼睛生病了可以点眼药水等进行治疗。)

延伸提示:

1、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随时提醒幼儿注意保护自己的视力。

2、进一步开展有关眼睛的讨论。

一寸虫教案【篇9】

一、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绘本中的"一寸虫"进行测量,萌发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2、欣赏理解绘本故事内容,感受一寸虫的机智和勇敢。

3、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二、活动过程草丛里有什么?(毛毛虫、甲虫、蛇……)草丛里有许多有生命的东西,还有谁呢?(ppt画面出现一寸虫 )有这条虫。这条小小的、绿绿的虫叫什么(PPT画面出现字)?一寸虫。

一寸表示一个东西的长度,一寸大概有多长?(手比划比划看看)一寸有这么长(出示一寸虫),这就是一寸。

一寸虫是一条小小的虫子,它会不会碰到什么危险呢,我们来听听这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什么?(一寸虫)故事发生在密密的树丛里,生活着一条小小的虫子,它是条一寸虫。它每天都穿行在树叶枝条之间,非常非常的自在。 有一天(ppt画面)飞来一只(停顿)知更鸟。鸟是要吃(停顿)虫子,所以知更鸟说我要吃了你,可是一寸虫说:"慢,我有量东西的本领,我对你有用处。""哦"知更鸟说:"我最钟爱我的尾巴,如果你能量出它有多长,我就放了你,要不我就吃了你。于是一寸虫就开始量知更鸟的尾巴。

一寸虫能准确地量出知更鸟的尾巴吗?你看,许老师把知更鸟最钟爱的尾巴放在了桌上,也放上了一寸虫。一会儿请你找一个朋友,两个人一起找一条知更鸟的尾巴,然后在上面用一寸虫摆一摆、算一算、看一看知更鸟的尾巴到底有多长。一会儿再来看看一寸虫量出来的知更鸟的尾巴有多长,我们和它相同吗?还有一个规定,许老师只给你三分钟的时间,速度要快,做的到吗?准备-- 开始!(提醒:知更鸟的尾巴有多长呢?和朋友一起拿一条知更鸟的尾巴,用一寸虫摆一摆、算一算)知更鸟的尾巴有多长?你用了几条一寸虫?(三条)三条一寸虫是几寸呢?(3寸)看看你们是怎么量的(ppt演示)一条一寸虫、两条一寸虫、三条一寸虫,一共是几寸(3寸)我们在量知更鸟尾巴时用的是三条一寸虫,可是在密密的树丛里一寸虫只有独自一个,怎么办呢?它是怎么量出3寸的,看仔细了(PPT演示)知更鸟知道自己钟爱的尾巴有3寸长,它心满意足地飞走了。不过,树丛里一寸虫会测量的本领就传开了。人们发现,尽管一寸虫的身子很小,却有着数学家的脑子。这个有着数学家脑子的小小一寸虫迎来了其它鸟类的好奇。许多鸟儿都飞来请一寸虫帮助量自己身体钟爱的地方。瞧,哪些鸟儿飞来了?(PPT画面)你们猜猜苍鹭最钟爱的是它身体的哪个部分?(巨嘴鸟、蜂鸟最钟爱的)所以,苍鹭、巨嘴鸟、蜂鸟都来请一寸虫帮它们量一量自己最钟爱的身体的那个部分,于是一寸虫就忙开了。可它有点忙不过来,你们愿意帮它忙吗?许老师这次在桌上放了这些(停顿)什么鸟?(分发图片、笔)等会儿请你独自一人拿一条一寸虫、一只鸟儿,帮它量一量自己身体钟爱的地方,到底有多长。

量苍鹭的小朋友,你们量出来苍鹭的腿有多长?我们来看看和一寸虫量出来的答案一样吗?(演示PPT)依次对比巨嘴鸟、蜂鸟的长。

树丛里的小动物都有自己身体最钟爱的地方,你的脸上、手上哪里是你最钟爱的?

现在,许老师给你一分钟的时间,请你找个朋友一起,拿一条一寸虫,为你的朋友量一量他身体最钟爱的地方有多长。记得只有一分钟哦!

你帮朋友量什么?有多长?

你看,有数学家的脑子,生活就变得很有乐趣,所以一寸虫在密密的树丛里,它依然每天穿行在树叶和枝条之间,非常非常地自在,不过有一天,它遇到了一只(PPT演示)夜莺,夜莺是树丛里的唱歌高手。所以它对一寸虫说:"我最钟爱我的歌声,请你量量我的歌声(配乐)如果量不出来我就吃了你。"歌声能量吗?一寸虫的危险来了。可是有数学家脑子的一寸虫说:"好的,我一定量出你美妙的歌声,所以请你不停地唱吧。"于是看(PPT)夜莺就开始不停地唱了,一寸虫也开始不停地量着。夜莺唱歌从夜晚唱到清晨,一寸虫爬着爬着也不见了踪影,一寸虫怎么了?(逃走了)有数学家脑子的一寸虫以后在树林里还会有危险吗?﹡班的小朋友以后在生活中会有危险和困难吗?

回家把自己最钟爱的东西和最钟爱的地方量一量,看看你的生活是否很有乐趣

活动反思:

活动中,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经验化、探究化、过程化、多元化”的活动环境,让学生随着一寸虫遇到的种种危险去感知、去思索、去寻找方法,将预设的目标融入游戏活动中,使学生主动依据个人的已有经验、认知水平,愉快地学习;同时,也告诉孩子,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有很多事情并不是靠强壮的身体或力气大就可以解决的,而动动脑、用智慧来解决问题,往往会比那些外表看似强大的力量来得更有力!就像一寸虫一样,它脆弱得不堪一击,但它化解危机、解救自己生命的方法,无关身体大小,也无关力气大小,而是对自己的认识和善用自己的智慧。

一寸虫教案【篇10】

设计意图:

绘本《一寸虫》进入班级后,很快成为了孩子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常常在一起讨论一寸虫是怎么样量夜莺的歌声的,夜莺的歌声到底有多长……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我首先设计了一个阅读活动。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这个数学活动,巧妙地将书中主人公"一寸虫"请出来,让他来测量纸盒,逐步引导幼儿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使数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

1.简单复述故事。绘本《一寸虫》给幼儿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在这个让幼儿浏览画面的环节中,我用最短的时间把幼儿自然带入故事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2.两两结伴探索测量方法。在制作一寸虫卡片时,我严格地把一寸虫做成3.33厘米,把两寸虫做成6.66厘米。我这么做的原因是想传递给幼儿一个观念,我们要用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参与科学活动,并且让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索测量的方法。综上考虑,我提出了"两个人一组,用一寸虫卡片测量盒子的长边"的要求。

3.集体交流、讨论,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所以他们的测量结果五花八门。对此,我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请持有不同结论的小组在集体面前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并让孩子们互相观察、判断,寻求正确的测量方法。在活动中,幼儿很快发现了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他没有沿着边量""他量第二下的时候不是从第一下结束的那个地方开始的"……结合孩子们的发现,我很自然地总结出正确测量的两个要素:(1)沿边测量。(2)测量时,第一次量的终点是第二次量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想出用记号笔来给每个终点做记号的方法。在这样的演示、讨论、总结中,孩子们明白了正确测量的方法。

4.尝试使用两寸虫卡片测量。安排这一环节的用意是,首先巩固正确测量的方法,其次打开幼儿的思路。当测量的工具改变时,随之而来的答案也会跟着改变,于是孩子们会产生新的疑问和探索欲望,继续迈出探索的步伐。

同样,在延伸活动环节,我建议幼儿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回形针、积木等测量工具去测量桌子、椅子、床等生活用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并进一步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发现测量单位不一样其结果也不一样。

2.能够沿边测量,学会在第一次测量的终点做记号并把它作为第二次测量的起点。

3.与同伴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共同讨论、解决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绘本《一寸虫》的PPT(演示文稿)。

2.包装盒1个(包装盒的一面贴有磁铁),一寸虫卡片1张,放大的记录表1张,磁性黑板1块。

3.每两名幼儿共用1套学具:一寸虫卡片1张(长度为3.33厘米),两寸虫卡片1张(长度为6.66厘米),记录表1张(如图),记号笔1支,包装盒1个(包装盒长边长度是寸的偶数倍数,如4寸、6寸等)。

活动过程:

一、师幼共同观看《一寸虫》PPT

师:我们都看过、学习过绘本《一寸虫》,现在我们一起来看PPT,说说哪里出现了一寸虫。

二、出示一寸虫卡片、包装盒,鼓励幼儿探索测量的方法

1.出示一寸虫卡片,小结故事内容。

师:瞧,这就是一寸虫。原来他就这么一点长。不过一寸虫虽然个子小,本领可大呢。他量知更鸟的尾巴、火烈鸟的颈子、巨嘴鸟的喙、苍鹭的脚、雉鸡的尾巴、蜂鸟的全身,还有夜莺的歌声呢。

2.出示包装盒,鼓励幼儿探索测量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用一寸虫量东西的本领。这是一个包装盒,请你也用一寸虫量一量它的长边。两个小朋友一组,商量一下怎么测量,量后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表的第一格里。

3.幼儿探索测量方法,教师观察幼儿测量时出现的问题并在后面的环节中进行小结。

三、师幼共同交流、讨论,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幼分享测量结果,发现问题。

师:你量出来的结果是几寸?为什么同样的盒子,小朋友们测量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幼儿分享时,教师将结果记录在大记录表上。)

2.请不同答案的幼儿演示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问题。

师:黑板上也有一个一样的包装盒,谁愿意上来量一量?其他小朋友请仔细观察,他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有什么问题? 应该怎样测量才正确?

3.引导幼儿沿着边测量。

师:大家看,包装盒的长边是哪一条?怎样做才能只量这条边而不量到其他地方去?(沿着包装盒的长边测量。)

4.示范测量,启发幼儿制作标记。

师:我量第二下的时候忘记要从什么地方接着量了。你们觉得应该从什么地方接着量?谁有好方法可以记录每次量到哪里了?(可以用记号笔在第一次测量结束的地方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就从这个记号开始,接下去也是这样。)

一寸虫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和同伴一起尝试使用简单的方法进行测量,引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2.理解故事内容,喜欢一寸虫的机智,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故事中角色的局部图、用纽纽绳制作而成的一寸虫、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介绍角色,引起兴趣

1.今天要讲的故事名字叫《一寸虫》。

2.你估计一寸虫大概有多长呢?

【设计思路:幼儿大胆自由猜测“一寸”有多长,既可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情况,同时也让幼儿在猜测中体验乐趣,对故事充满期待。】

3.【出示图片)这就是“一寸虫”,是故事中的主角,让我们一起来听这个故事吧!

二、阅读故事,实践操作

1.欣赏故事第一段,尝试简单的测量方法。

(1)讲述故事第一段:一寸虫是森林里的小不点儿,谁也不把它当回事,它总是独自慢慢地向前爬着。一天,一只饥饿的知更鸟看见了它,想要一口吞掉它。一寸虫说:“请不要吃我,我是一寸虫,我会量东西。”“真的吗?”知更鸟说:“那你来量量我的尾巴吧!量错了我可要吃掉你。”

(2)操作:帮帮一寸虫,两个朋友一起,试着用一寸虫量量知更鸟的尾巴有多长。

【设计思路: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两名幼儿一起合作是为了让幼儿彼此学习他人的测量方法,数量充足的一寸虫也为幼儿的成功测量作了准备,教师可从中观察幼儿测量的相关经验与能力,及时发现问题。】

(3)交流:你量出知更鸟的尾巴有多长?是怎么量的?

(通常幼儿会用三条一寸虫连接起来进行测量,如图)

(4)你们用几条一寸虫量出结果的,7

幼儿:我用三条一寸虫量出来的。

教师:这三条一寸虫是怎么排列的?

幼儿:一条接着一条,尾巴接着头……

(5)小结:我们用三条一寸虫量出了知更鸟尾巴的长度,一寸虫从知更鸟尾巴的顶端开始量起,它们挺直了身子,一条虫的尾巴紧紧挨着另一条虫的头,三条一寸虫首尾相接连在一起,知更鸟的尾巴刚好三寸长。

(6)一寸虫量出了知更鸟尾巴的长度,顺利躲过了一场灾难。它能量尺寸的本领也被大家知道了,看!还有很多鸟都来找它帮忙。

2.理解故事第二段,尝试测量。

玩跷跷板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玩跷跷板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玩跷跷板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原理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德育目标)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教学准备:

根据教科书给出的探究指向,动员学生课前玩一玩跷跷板,并准备进行探究的有关材料,如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等。根据教学设计,教师还应相应地为学生准备其他探究材料,如设计表格、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流程:

一、回忆、交流玩“跷跷板”时的过程及发现的有趣的现象。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进行交流,发现跷跷板平衡的特点。

二、探究怎样使杠杆尺平衡。组织学生利用杠杆尺来研究平衡现象。

1.提出活动指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预测。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 4.进行探究实验。

5.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

6.总结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三、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拓展活动:我们来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六、拓展活动:

1.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2.课下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衡现象,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篇四:

玩跷跷板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能够观察**并学会描述小动物的表情。

2、懂得小伙伴要友好相处。

三。借助**和**的结合,培养孩子们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4引导孩子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受生活。

5鼓励孩子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让幼儿自由交际玩跷跷板的感受,学念儿歌《跷跷板》。

2、材料配套:挂图、幼儿活动操作材料《语言跷跷板》

活动过程:

1、 跷跷板上的儿歌引出了活动的内容。

导语:孩子们喜欢玩跷跷板,玩跷跷板真开心。我们一起朗读一遍儿歌《跷跷板》:

跷跷板。 真好笑你过来我这里。上去好像坐飞机,下来好像坐飞船,一上一下真快乐。让我们看看动物玩跷跷板时发生了什么。

2、 一次展示四张挂图,引导孩子们自由观察和交流。

启发孩子们交流:兔子在做什么?小熊来了以后怎么做?结果怎么样?

3、 引导孩子观察**,逐个启发问题,帮助孩子理解和讲述**的内容。

1图一:小白兔和灰兔在公园里玩什么?它们玩得怎么样?(丰富词汇:开心)

2这时,一只小熊来了。它做错了什么?它如何对待小灰兔和小白兔?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表情怎么样?(丰富词汇:害怕)

3、图④小熊还说了什么?小白兔和小灰兔怎么样了?

4、 引导孩子们互相讲述**的内容。

五、要求个别幼儿利用挂图或操作材料中的《跷跷板》,在集体面前完整讲述**的内容。

六、讨论交流,给**取名。

议一仪:小熊做了哪些不对的事情?它应该怎么做才对?小伙伴要怎样玩跷跷板才会玩得高兴又快乐?我们可以给**取个什么名字?

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展示**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

现在有个问题:只有你父亲一起玩跷跷板。你怎么让他起来的?这个问题比较刺激,学生可以更好地根据生活经验来说话。

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在这个时候,我强调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拿她的东西或找一个同学。这样,学生的思维只能从父亲、自己和跷跷板中找到。

把学生的思维方向引到到这种较为单一的情景环境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玩跷跷板教案【篇3】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

《跷跷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22-23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比较事物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轻重的方法。

3、通过中介物质的等量代换,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难点:通过等量代换推出两个物体的轻重。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天平等。教学流程设计:

一、谜语导入(出示PPT第一页,猜谜语。)一匹马儿两人骑,这边高来那边低。

虽然马儿不会跑,两人骑着笑嘻嘻。

师:今天,邹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比比看谁最聪明。(学生得到谜底:跷跷板。)导入课题。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答案。那谁都玩过跷跷板呢?(邀请甲、乙两位学生,这两位同学体格有差异。)

师:现在他俩去玩跷跷板,大家想想会出现什么样情形呢? 生:甲会沉下去,乙会翘起来。

生: 翘翘板就会倾斜,因为甲重,乙轻,。(引导学生说甲比乙重,乙比甲轻。)

师:那现在邹老师也想玩跷跷板,谁想和我一起去玩呢?(挑选学生甲。)

师:老师和甲去玩跷跷板,小朋友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生:老师那边低,甲那边高。

生:老师那边会沉下去,甲那边会翘起来,因为老师比甲重,甲比老师轻。

师:那请大家想一想,邹老师和甲、乙相比,谁最轻?谁最重? 生:邹老师最重,乙最轻。

师:小朋友们真棒,只是通过观察就看出了谁轻谁重。为了奖励你们,瞧,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宝盒)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获得了第一箱宝藏!接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更多的惊喜,你们有没有信心继续迎接挑战呢?

生:有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跷跷板出发一起来学习比较轻重,继续闯关,收获更多的宝藏吧。

(板书课题:跷跷板——比轻重)

二、探索新知

1、感受“掂一掂”

师:现在老师手里有一本数学书和一本字典,请同学们猜猜看哪个轻哪个重呢?

生:数学书重。

生:字典重,数学书轻。

师:呀!有的同学觉得数学书重,有的同学觉得字典重,大家的意见出现了分歧,谁能想出好办法来帮我们验证一下到底谁重呢?

(学生积极想办法。)

生:可以用手来验证,一只手拿一样东西来比较。

(请两到三名学生用手掂一掂,再把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生: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

师:现在大家都认为: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看来有些东西光用眼睛看并不能准确的判断出谁轻谁重。

师: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进行比较。

师 : 同桌合作找一找身边的两种不同物体,掂一掂比比谁重谁轻.生:同桌合作

师:大家真棒,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动脑解决了我们遇到的问题,又得到了新的宝藏!(课件展示:宝盒)师:不过小朋友们可不能骄傲,因为后面还有精细等着你们来发现哦!

2、感受称一称

师:老师会变魔术,看看我的手里有什么? 生: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师:赶紧猜猜看哪个重哪个轻。(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师:既然大家意见不统一,那么我们用刚才掂一掂的办法来验证一下到底是苹果重还是梨重呢。

(学生掂一掂,依然得到不同的结果。)

师:同学们的答案都不同,这可怎么办呢?谁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帮帮同学验证一下呢?

生:用秤称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天平)师:介绍天平的构成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天平,看看左右两个托盘是什么状态?(展示:天平)生:平平的

师:当天平左右两个托盘一样平的时候,我们就说左右两个托盘里的物体一样中。

师:现在大家在看看天平,看看天平左右两个托盘还一样平吗?(教师操作,把苹果放在天平的左托盘里。)生:不一样平,左边沉下来了 生:苹果重

师:我们班的同学太厉害了,太善于观察了。当天平地把边托盘沉下去,我们就说哪边的物体重。

(教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托盘里。)师:现在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说说谁轻谁重呢?(学生自由发言,试着说出理由。)生:天平动了,梨这一边低。

生:梨那一边沉下去了,梨比苹果重。

师:小朋友们真棒,看哪边托盘沉下去就知道哪边重。怎么样,小朋友们在成功解决问题获得新的宝藏的同时,还交了天平这个新朋友,以后它也会成为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好伙伴。(出示:宝盒)

3、练一练

师:还剩下最后一箱宝藏了,赶紧给自己拍拍手加加油吧!师:出示一个铅球、一个皮球

师:小朋友们觉得谁重谁轻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又不统一了。那赶紧想想办法验证一下,看看谁这次猜中了?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师:谁想来掂一掂感受一下 生:掂,铅球重

生:可应用天平秤一称

师:那就请出我们刚刚才认识的好朋友——天平,让他来告诉我们究竟谁轻谁重吧!

(随机请一位学生来操作,一个托盘放铅球,另一个托盘放皮球。)(让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得到结论:铅球比皮球重,皮球比铅球轻。)

师:那么通过铅球和皮球谁轻谁重的比较,小朋友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生:比较轻重的时候不能只看大小。

师:非常好。我们也谢谢好伙伴——天平帮我们来比较谁轻谁重。今天小朋友们真棒,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努力获得了这么多的知识宝藏,那现在带着这些知识宝藏去知识大擂台上一显身手吧,看看谁最聪明最能干!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谁愿意给大家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题目要求读一遍 生:指名领读题目

师:图上有哪几种物体?左边托盘放的什么,右边托盘放的什么? 生:看图回答

师:现在天平两边是什么状态?说明了什么? 生:独立练习

师:巡视纠错、教师评价

2、练一练第2题。

师:谁愿意给大家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题目要求读一遍 生:指名领读题目

师:图上有哪几种物体?左边托盘放的什么,右边托盘放的什么? 生:看图回答

师:现在天平两边是什么状态?说明了什么? 生:独立练习

师:巡视纠错、教师评价

3、拓展延伸(练一练第4题)

(引导学生比较三个物体中谁最轻谁最重。)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堂课呢,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得了那么多的知识宝藏,带着这些知识宝藏又去知识擂台上一显身手。邹老师想问问大家,通过这节课,小朋友们学到了什么?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五、作业设计:练一练第3题。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课堂反馈来看,整体教学设计较为合理,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的同时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孩子的实际生活情境“玩跷跷板”出发引入新课.再新手内容时把课堂交给学生,比如“掂一掂”环节。试着让每个孩子都拿起自己身边的东西来掂一掂,充分体会“掂一掂”的过程,也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

对于学生的发言进行及时的纠正和评价。“知识大擂台”环节作为巩固练习,层次感和梯度较好的展现出来。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是一节比较好的教学设计!

玩跷跷板教案【篇4】


跷跷板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游戏设施,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身体,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大班教育中,适当地引入跷跷板游戏,可以增加孩子们的活动量和互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一堂关于跷跷板的大班教案,旨在启发教师们更好地教授这个主题,并促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跷跷板的基本概念:上下、平衡、协作等。


2. 发展孩子的身体平衡感和肌肉协调能力。


3. 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培养他们运用观察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跷跷板(数量根据班级人数而定)。


2. 室外场地或室内空旷的地方。


3. 画板、彩色粉笔和胶水等教具。


4. 跷跷板相关图片和故事书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 通过展示跷跷板的图片或故事书籍,引起孩子们对跷跷板的兴趣。教师可以发问,如:“大家知道跷跷板是什么吗?是如何玩跷跷板的呢?”


- 讨论孩子们对跷跷板的认识和了解,引导他们提出一些问题,例如:“怎样才能让跷跷板保持平衡?”


- 以问题开始引入下一环节,激发孩子们的思考。


2. 活动一:认识跷跷板(探究环节)


- 在室内或室外场地上摆放跷跷板。教师引导孩子们自由地观察、感受跷跷板的形状、材质和颜色等特征。


- 老师可示范上下跷跷板,并邀请孩子们一起尝试。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跷跷板的动感,并引导他们发现保持平衡的重要性。


- 孩子们可分组进行互动,通过两人或更多人的合作,探索如何平衡跷跷板,使得两边的高度相同。


3. 活动二:跷跷板游戏(操作环节)


- 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一对一配对。每对孩子站在跷跷板的两端,交替往上跳,体验跷跷板的运动过程。


- 教师指导孩子们在跷跷板上进行协作,使得两个孩子的身体平衡,保持跷跷板平衡状态。可以加入一些挑战和难度,如要求孩子们换位、尝试站立在跷跷板上等。


- 引导孩子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找到保持跷跷板平衡的最佳方法。


4. 活动三:综合运用(延伸拓展)


- 利用画板,教师引导孩子们绘制关于跷跷板游戏的场景图。鼓励孩子们加入自己的想象、创意和感受,丰富画板的内容。


- 孩子们可以借助图片、绘画或口头表达等形式,分享自己对跷跷板游戏的理解和体会。


- 教师带领孩子们回顾整个活动的过程,并评价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所取得的进步。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互相合作,肯定每个孩子的努力和成果。


四、课堂结束:


总结全堂课,强调跷跷板游戏中培养的合作能力,并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这些经验和技巧。鼓励他们关注身体平衡和协作团队的价值。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小作业,鼓励孩子主动关注身边的协作情况,如看到有人合作完成一件事情时,可以记录下来并在下堂课分享。


通过本堂跷跷板大班教案的设计与实施,教师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通过跷跷板游戏,学生不仅锻炼了身体平衡和肌肉协调能力,还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注意力,提高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因此,跷跷板大班教案的引入不仅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也是教育者为孩子们提供的一扇窗,让他们逐步展开对生活和世界的独立思考。

玩跷跷板教案【篇5】

《跷跷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 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

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

平衡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杠杆尺、钩码、等。

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1、 观看课件,看看小猪遇到了什么麻烦?

2、 学生交流小猪犯的错误,想办法帮帮小猪。

3、 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观看课件,看看小猪又遇到了什么麻烦?

4、 怎样帮它改正呢?

5、 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提出问题,水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平衡?

你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用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呢?

二、 师生互动探究

1、 出示杠杆尺,介绍杠杆尺的部件。

2、 学生观察交流杠杆尺的特点。

3、 提出问题:我在左边第一格挂一个钩码,如何让杠杆尺保持平

衡?

4、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操作演示。

5、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验证?

6、 交流实验注意问题。

7、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下来。

8、 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9、 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有没有发现规律?假如我在左边第四格放 2 个钩码,你能不动手直接说出如何让杠杆尺保持平衡吗? 假如在左边第五格放2个钩码呢?

10、 你找到规律了吗?

11、 应用规律在杠杆尺能够操作的范围内你自己提出问题,让小组

同学直接说出结果并进行验证。

三、 生活中的平衡

1、我们已经知道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我来考考大家看看你能否用平衡规律解决问题,大家看课件。

问题

1、爸爸和小朋友怎么玩跷跷板?

问题

2、3个小朋友呢?

2、生活中用到平衡规律的地方还有很多,继续观看课件。

(1)杂技演员走钢丝

(2)介绍天平

四、拓展活动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揭示课题。

2、我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做什么? 出示杆秤,鼓励学生课下自己制作。篇二:《跷跷板》教学设计

轻重

导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 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导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导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导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 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 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

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 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 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 ,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

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 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 (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 没有办法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尽可能给予 演示.同时,要考虑方法的可行性.

四、活动四:总结探索结果

(一)教师介绍生活中的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

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我们的前人就是根据你们的这些想法

发明了天平,秤等很多种能够准确的测量出物体重量的工具.而且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你们见过吗?

(二)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图片:练一练 1 2.出示图片:练一练 2 3.出示图片:练一练3

(三)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上得高兴吗?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我觉得

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你觉得今天你又有那些收获?又有那些进步?这节课咱们班谁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篇三:跷跷板教学设计教案

3、跷跷板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原理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德育目标)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教学准备:

根据教科书给出的探究指向,动员学生课前玩一玩跷跷板,并准备进行探究的有关材料,如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等。根据教学设计,教师还应相应地为学生准备其他探究材料,如设计表格、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流程:

一、回忆、交流玩“跷跷板”时的过程及发现的有趣的现象。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进行交流,发现跷跷板平衡的特点。

二、探究怎样使杠杆尺平衡。组织学生利用杠杆尺来研究平衡现象。 1.提出活动指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预测。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4.进行探究实验。

5.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 6.总结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三、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拓展活动:我们来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六、拓展活动:

1.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2.课下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衡现象,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

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篇四:跷跷板教学设计 篇五:跷跷板教学设计

跷跷板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

(一)看轻重:

(1)师: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大家有兴趣吗?叫一位小朋友上来 两臂侧平举,老师讲两个重量不同的书包放在他的两个手臂上。

(2)师: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轻重。(教师出示课题) (3)师:根据你们刚才获得的经验,说说哪个轻、哪个重?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二)掂一掂:

⑴师:再来看看老师手里的两本书。猜猜哪个轻,哪个重?

⑵让学生自由猜测。

⑶让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验证刚才的猜测。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

生: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用眼睛看的不一定是对的。

⑷教师小结:

⑸学生体验活动: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自己的数学书和课堂作业本谁轻谁重。把自己认为轻的物品举高些,重的放低些。

(三)称一称:

(1)师: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谁来试一试?(分别请三名学生上台来掂一掂,得到的结论不一样)

(2)师:现在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么办呢? (3)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个小能手,(出示并介绍天平)用它来称一称就知道了。 (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 (4)师: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要想判断准确,我们需要怎么办啊?(称一称)

(四)练一练:

(1)第23页第1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 (2)第23页第2题,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玩跷跷板教案【篇6】

教学内容

P222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一些比较的方法,体会轻重的相对性。

2.认识物体间存在轻重的差异,知道比较轻重的一些方法,能正确判断物体的轻重。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正确比较物体轻重。

教学难点

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

一、小实验,感受重量

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引出轻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

1.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

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两幅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最重、最轻)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

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学生动手操作

②操作2:

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活动:小朋友们猜一猜,谁比谁轻,谁比谁重?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准确判断出谁轻谁重?

出示天枰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重点是1、2、3题,第4题算一个难点,尽量让学生明白。

四、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跷跷板

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

课后反思

本节课围绕学生喜欢的跷跷板游戏导入,让学生介绍跷跷板游戏,学生的兴趣高涨,引入课题,通过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圈一圈,懂得轻重的比较,本节课圈一圈的环节,联系前面的大小,大部分学生都能选出正确答案,但有小部分的学生还是没能准确比较。

玩跷跷板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歌曲律动感应旋律的高低变化。

2、模唱唱句的上行和下行。

3、能愉快地参加活动。

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石头、木琴、钢琴琴键卡、飘带、琴槌。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初步感应回旋曲式ABACA。

活动难点:通过语词与肢体律动,感应A段中的重音。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进场,初步感应高低间旋律。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公园玩一玩,教师带领幼儿以高人走矮人走进入活动场地。

幼儿听辨音响,做也跷跷板、滑滑梯、荡秋千的.律动。

辅助语言:咦,公园里有跷跷板之舞,在跳舞之前,我们先做热身运动。

二、跷跷板之舞

师:我闪来表演一个跷跷板之舞 ,在跳舞之前,我们先做热身运动。

1、高低律动,再次感应高低音旋律。

幼儿随着鼓声拍手慢跑,当钢琴弹高音低音时,幼儿创造性做出高、低造型。

2、歌曲律动

师:现在,我们开始表演跷跷板之舞,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进行律动。

3、双从律动

师:刚才我们表演的是跷跷板单人舞,现在请小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两人表演跷跷板双人舞。

幼儿互找好朋友进行双人律动,鼓励幼儿以不同的方式进行。

三、模唱唱名的上行与下行

玩跷跷板教案【篇8】

《跷跷板》教学设计

一、    实施前的设想∶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课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杠杆尺平衡的秘密,而且本课活动的过程基本贯穿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另外,经三年级上册《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基础和感受,在“猜想与假设”“观察与实验”“表达与交流”等方面,延伸上册的培养要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意识。结合《课程标准》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要求,我采用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尝试解释——制定计划,实验探究——思考结论,表达交流——联系生活,应用知识——总结评价,课下制作”的教学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思路吸纳了教材的优点,同时又创新使用教材,将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变成了导课中的观察内容,而且将科学探究的过程适当切块,脉络清楚,便于教师把握教学思路。

二、实施过程:

(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师(出示蜡烛跷跷板):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玩过)在玩跷跷板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师板书:跷跷板)

(师课件动画演示两学生在玩跷跷板)

生:跷跷板一边高,一边低,重的一边把轻的一边压起来了。

生:跷跷板两边不平了。

师:对,像这样的现象叫做不平衡,还有别的现象吗?

生:有时两边一样高,是平的,那应该是平衡的现象吧?

师:对。(师板书:平衡)请看这是一个蜡烛跷跷板,现在它是怎样的?

生:两边一样高。

师(点燃两端的蜡烛):请大家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生:它的左右两端不断地翘起来。

生:一边翘起来,一边落下去,真好玩。

师:大家的观察真仔细,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为什么点燃蜡烛跷跷板后,它就不断的起起落落呢?

生:是什么力量使它们不断运动的?

生:玩跷跷板时,为什么我能把妈妈跷起来?

生: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

生: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二)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师:大家提得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大家是不是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我想可能与两边的重量有关,重的一边往下落,轻的一边会往上升。

生:对,左边蜡烛油滴下后,重量就会变轻,所以左边就升起来了,

师:看来,两边的起落与两边的重量有关。(师板书,重量?)

生:我认为除了重量,还可能与位置有关,我们玩跷跷板时,就见过小同学把大同学翘起来,只与重量有关是不对的。

生:老师,我就曾经把大同学翘起过。

师:看来,这种现象还与位置有关系,那么位置是相对于哪里说的?

生:中心。轻的物体离中心远了,照样能把另一边重的物体翘起来。(师板书:距离中心?)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

生:做实验。

(三)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1、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 。这是钩码,它可以挂到杠杆尺上。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有什么现象发生?(左边沉下去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做?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好,你来试一试,如果成功了,给他点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把他的方法记录在杠杆尺图上,贴到黑板上。

2、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学生自由发言,如实验中要做好记录,教师予以鼓励)。

3、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做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开始做吧。

(师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平衡?两边比较,两边挂一样多钩码会怎样,两边不一样多时会怎样?)

(四)思考结论,表达交流

1、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学生在实物投影前介绍,教师提问“你怎么想的?”“一边一个还可以怎样挂”“大家看他画得对不对,谁画这种玩法的图了?”“有没有一边挂两个的吗?”“谁能给他提问题,谁来补充一下?”等,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想法真奇妙,还有别的挂法吗?”“你的挂法还挺复杂呢?有没有用很少的钩码让它平衡的?”)

2、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6幅平衡图,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觉得哪些杠杆尺的平衡很相像?(找相同点,图(1)、(3)、(5)是一类,因为它们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码一样多,对称了;图(2)、(4)、(6)是一类,因为左右挂得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师生讨论分析第一类:为什么能平衡?学生的表达可以多样化,只要合理即予以认可,如平衡的条件有:(1)左右格数一样,重量相同(个数相同);(2)左右格数相同,挂得一样多;(3)左右挂得一样多,格数相同;(4)左右对称就平衡;(5)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板书:一样多(重)一样长(格),平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师:如果一样多,不一样长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师生讨论分析第二类为什么能平衡?总结出挂的多的一边离中间近,挂得少的一边离中间远;重的一边离中间近,轻的一边离中间远。)

(五)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1、师(出示课件):有一天,小猴子和大象比赛玩跷跷板,看谁跷起来,结果大象把小猴子跷起来,后来小猴子开动脑筋,找到了跷起大象的方法,你们能猜出小猴子的方法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小猴子离支撑点远一些、几只猴子一块上跷跷板等。)

2、师:同学们,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你们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交流,如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挑水时扁担放到肩部中间;起重机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做动作时要保持平衡等。)

(六)、总结评价,课下制作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除了你们小组之外,还有哪个小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表现怎样?

2、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学生交流。师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师:请同学们课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动动脑,动动手,看谁制作的更好,更新颖。

三、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没有为学生作出相关届时,而是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的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便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得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关键问题: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这是为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课堂,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灯泡亮了》教案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

2、能选用一些基本组件和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3、能用简图或文字表示自己的设计和实施方案。(过程与方法):

通过灯泡亮了这一电路的设计,经历提出问题、研究、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设计、组装简单的电路。乐于了解或研究

生活中的电路、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

2、愿意把自己知道的电路知识告诉他人。

教学重点:探究灯泡会亮电路的设计,知道完整电路的组成。

教学难点:探究多个灯泡会亮电路的设计

教具准备:手电筒、电池两个、导线若干、小灯泡两个、开关一个、灯座两个、透明胶纸一卷,若干曲别针、纸、金属夹子。(以上材料每小组一套)

活动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手电筒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教师出示手电筒)这个小小的手电筒中还蕴藏着很多的科学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你看,它可以根据我的需要亮或者灭。

3、提示:对于此,你想到什么问题了?学生提出问题。(借机引入并板示课题)

4、要求:大家可以把你的手电筒拆开看一看。观察手电筒中的各个重要部分(电池、开关、灯泡、外壳)。

5、学生动手拆手电筒,观察、研究。

6、小结:手电筒主要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电池、开关、灯泡、外壳四部分)开关有什么作用?(可以控制灯泡的亮灭)。

如今,我们使用手电筒的机会少了,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已有的材料组装出更新颖的装置来使小灯泡发光,行吗?

二、学习新课。

1、引导:请小组代表介绍准备的材料。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准备的材料试着连一连,看能不能使一个小灯泡发光,好吗?

2、学生分组讨论制作方法。小组代表交流组装电路的方案。(提示注意事项:不能用导线直接把电池正、负极连接起来!连接过程中别忘了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3、分组连接

(学生制作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连接情况。相机板示几种电路元件的图形符号。提示学生用图示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探究结果。)

4、提问:哪一个小组把你们的发现给大家介绍一下?

5、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让每一个小组的同学一起到讲台上进行讲解,让他们边讲解边演示,并让各小组把本组的方法用电路图的形式画到黑板上。在学生讲述完成后,让下面的同学把自己没有听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让小组的同学给以补充介绍,或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补充介绍。学生的探究结果会各不相同,教师不要求统一,让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6、小结:同学们利用这些简单的材料,发现了使小灯泡

发光的秘密。要使小灯泡发光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这个完整的回路包括哪几部分?(一个完整的回路包括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我们这个完整的回路叫什么名?(板书电路定义)

7、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在电路中,让一个开关控制两个小灯泡的亮灭,有哪些方法?

选择时机,组织谈话:每组的同学都让小灯泡亮了起来,看看黑板上的电路图,哪些是相似的,找出来分分类。教师执手电引导:手电是不是一个电路?它的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分别是什么?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东西属于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

三、评价。1、引导:下面请大家根据你们在实验、发现灯泡发光的秘密、小组里跟同学的合作等各项表现进行评价,给每一位同学做一个合适的星级评价,并讲一讲为什么。2、学生分组评价,公开小组里同学的成绩。

4、小结:通过大家的评议,我们都知道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希望大家继续努力,让我们都一起进步。

四、拓展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设计电路的知识。我们又增长了一项本领。课后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路口用的红、黄、绿灯交替发亮的电路?

提示:遇到困难时,可查阅《学习单》中的资料--“学习资源”的相关内容,对电路的设计会有帮助。

一、教学内容;摆的秘密

二、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做简单的探究性实验,并设计简单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三、活动准备:

1、螺丝帽、小铁锁、橡皮泥、细线、秒表、铁环、铜线、玩具人、沙包等。

2、搜集有关摆的图片。

四、活动过程:

㈠导入:

〈师〉播放一段有关伽利略研究摆的秘密的音像资料:大约在四百多年前,意大利有一位科学家,名叫伽利略。有一天,他在一个大厅里看见一盏吊灯在风的吹动下不停的摆动。这件事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用右手按住自己左手的脉搏,计算吊灯摆动一个来回的时间,观察吊灯的摆动有什么规律。结果发现了其中的秘密,而且是一个与当时书上写的结论不同的秘密。

〈师〉那么吊灯摆动有什么规律?伽利略发现了什么秘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呢?

〈师〉揭示课题:摆的秘密。

㈡   活动一:交流汇报

〈师〉同学们见过摆吗?在哪见过?

〈生〉把自己见过的摆说给大家听。

〈师〉课前让同学们搜集有关摆的图片,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介绍与展示。

〈生〉分组展示,交流自己的图片。

〈师〉生活中这么多地方都用到了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下摆的实验吧!

㈢活动二:

〈师〉想一想:做一个摆需要那些材料?

〈生〉要有一个支架、线和小铁锁。

〈生〉要有一个支架、线和螺丝。

〈生〉要有一个支架、线和沙包。

〈生〉要有一个支架、线和铜线……

〈师〉既然大家都准备好了材料,我们就来做摆。

〈生〉同桌为单位做一个摆。

〈师〉瞧,同学们做得多好啊1现在请你们同桌来协作做一个小实验,看一看摆,摆动一次需要多少时间。

〈生〉一名同学做摆动,一名同学用秒表或电子表记下时间。

〈师〉同学们合作的真好啊!现在请你们交流一下。

〈生〉我们的摆摆动一次需秒。

〈生〉我们的摆摆动一次需1秒。

〈生〉我们的摆摆动一次需秒。

〈生〉我们的摆摆动一次需秒。

〈师〉大家记录的真认真。同学们想为什么你们做的摆摆动一次需要的时间会不相同呢?现在请你们把做的摆互相比一比。

〈生〉互相对比做的摆。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我们做的摆的重物不同。

〈生〉我发现了我们做的摆的绳长短不同……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啊!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不能一下子全解决,要逐个解决,那么我们怎样解决重物不同,对摆的快慢是否有影响呢?

〈生〉我认为可以在螺丝帽的中间加上橡皮泥,这样重量就不同了。

〈生〉我认为可以在铜钱的孔中插上一个圆柱形的铁棒,这样重量也就不同了。

〈生〉我认为可以找一个沙包,把沙包钻上许多孔,这样重量就不同了。……

〈师〉同学们想得真巧啊!现在就让我们做做试试吧!要求把重物变化前后的时间分别记录下来。

〈生〉分组做实验。有的摆动摆,有的记时间,有的写记录。

〈师〉你们分工协作多合理啊!现在请分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我发现重物的重量变了,但摆动一次的时间没变。

〈生〉我发现重物的重量变了,摆动的角度也变了,但摆动的时间不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那么你们通过这个实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生〉我的结论是:当摆的长度不变时,摆的快慢与摆的重量无关。

〈生〉我的结论是:摆的重量与摆动的角度有关,与摆动的快慢无关。

〈师〉你们的结论真对,那么摆的快慢到底与什么有关呢?想一想,我们前面做的摆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摆绳的长度也不一样。如何做摆绳长度不同的实验呢?

〈生〉我们把两把相同的小铁锁分别挂在不同长度的绳子上就可以了。

〈生〉我们把玩具人分别挂在长短不同的线上就可以了。……

〈师〉你们可真是小神仙啊。那么现在我们就再来做一下实验吧。要求把每次摆动的时间记下来。

〈生〉分组做实验。先做摆绳长实验,记录时间,在做摆绳短实验,记录时间。

〈师〉你们个个都是探究家。现在请分组交流你们的发现。

〈生〉我发现:摆绳长短不同,摆动的快慢也不同,摆绳长,摆动的慢,摆绳短,摆动的快。

〈生〉我发现:摆绳的长度不同,但摆动的角度相同,所以摆绳短,摆的就快;摆绳长,摆的就慢。

〈师〉你们简直成了小发现专家了。根据你们的发现,总结实验结果吧。

〈生〉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长,摆动的慢;摆绳短,摆动的就快。

〈师〉现在我们终于清楚了,摆的快慢的原因了。这也就是我们要探究的摆的秘密,也就是伽利略的发现。

㈣活动三:

〈师〉当一个人发现了一件以前所不曾知道的事情时,是非常兴奋的。老师现在的心情与大家一样。平静一下心态,你们再观察摆的摆动,你们还会提出什么疑问?

〈师〉拿出一个学生制作的摆,把摆摆动一下。

〈生〉仔细观察。

〈师〉等到摆停了后,教师问学生,谁来提问题?

〈生〉摆为什么能长时间不停的摆动?

〈生〉摆为什么摆动一段时间会慢慢停下来?

〈师〉同学们想:静止的摆想动,必须怎么办?要想让摆停止,你又有什么办法?

〈生〉分组讨论:可以拿出一个摆,边想边做。要想让静止的摆动,你必须给它一个作用力,这个力也是摆自身外的力,要想让摆停止,也必须用手或木棒等挡住摆。

〈生〉根据以上的边动手操作,边思考,找到答案,然后交流。

〈生〉摆在外力的作用下,从最高点降到最低点,然后又从最低点升到最高点,这样往返摆动,由于摆在摆动过程中不断受到空气的阻碍,慢慢就会停下来。

〈师〉同学们太聪明了,我真为大家高兴,请同学们写出你对摆的认识。

㈤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少!请大家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

㈥课后作业:

请大家动手做一个一分钟摆动50次的听话摆     

玩跷跷板教案【篇9】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跷跷板》,感受音乐的高和低以及音阶的旋律。

2、能设计相应的动作,能跟随音乐做相应的游戏,喜欢与同伴互动,喜欢参加音乐活动。

3、初步掌握学唱儿歌的技巧,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游戏快乐。

4、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音乐及伴奏、图谱、娃娃、玩游戏用的道具。

活动过程:

一、游戏律动:高人矮人

1、带领幼儿听音乐玩“高人矮人”游戏进场。

2、幼儿跟随老师在教室以圆圈队形转圈,随音乐变换动作,高低起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发声练习

玩吹气球游戏,练习用“呜”发长短音、高低音。

教师示范:双手空中比划气球,一边发音,一边变化气球大小,运用音阶,“123”,“12345”,“1234567”逐步由低到高音,气球变大,由高到低音,气球变小。幼儿学习模仿,达到初步练声效果。

三、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认识了解跷跷板。

1、谈话引出游戏内容。

指导语:小朋友玩过跷跷板吗?跷跷板是怎样玩的?

教师用动作讲解跷跷板的外形和玩法,用身体动作表现跷跷板。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跷跷板,体现出跷跷板高低不同的变化。

2、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表演玩跷跷板的游戏。

引导幼儿学会两人合作找朋友,共同表现跷跷板的样子,在游戏过程中,初步导入儿歌内容。

四、幼儿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说说听到歌里唱了什么?

跷跷板,真有趣,一会高,一会低,1234567i天上摘星星。

跷跷板,真有趣,一会高,一会低,i7654321一下碰到地。

教师先示范演唱一遍,让幼儿感受歌曲旋律,了解歌词内容,对儿歌有初步的认识。

2、教师示范演唱第二遍,出示图谱熟悉歌词。

教师对照图谱讲解歌曲内容,让幼儿在认识图谱的过程中熟悉歌词,并激发幼儿对图谱的记忆。

3、帮小娃娃唱出音乐台阶。

指导语:小娃娃上的这个台阶叫做音乐台阶,每一步台阶都有不同的发音,请小朋友跟随小娃娃边上音乐台阶边唱出来。引导幼儿学唱并认识音阶的从低到高,及从高到低。

4、完整的学习演唱歌曲。

教师一边唱一边教,引导幼儿带上肢体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五、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歌表演。

幼儿在初步熟悉歌曲的前提下,加上跷跷板的动作,进行歌曲演唱。

六、两个小朋友合作,加上跷跷板的游戏进行歌表演。

游戏:跷跷板。玩跷跷板的游戏结束活动。

玩跷跷板教案【篇10】


跷跷板是一种孩童喜爱的游戏项目,同时也是一项非常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通过跷跷板的运动,儿童能够锻炼身体、培养平衡力和协调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因此,本文将详细阐述一个关于跷跷板的大班教案,旨在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帮助孩子们全面发展,同时享受乐趣。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对跷跷板运动的兴趣。


2.提高孩子们的平衡力和协调能力。


3.促进孩子们的团队合作和社交技能的发展。


4.增强孩子们的身体机能和体质水平。


二、教学准备:


1.跷跷板器材。


2.安全保护设施,如垫子等。


3.音乐设备。


4.颜色鲜艳的奖品。


三、教学过程:


1.热身活动:


为了避免意外受伤,引导孩子们进行热身运动是非常必要的。老师可以带领孩子们通过拉伸、转动等活动,预备身体。同时也可以准备一些快乐的音乐,让孩子们边活动边唱歌。


2.跷跷板游戏:


(1)规则解释:


解释跷跷板的规则和操作方法,告诉孩子们要坐稳、抓紧扶手、协调动作等等。


(2)轮流体验:


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两人上跷跷板,其中一人坐在跷跷板的一端,另一人则用力蹬地板,尽量把对方弹起来。然后两人换位,继续体验。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


(3)技巧挑战:


对于掌握了基本技巧的孩子,可以加入一些有趣的挑战环节。例如,一人上跷跷板后,另一人站在跷跷板的一端,需要调整自己的重心,使得跷跷板平衡。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平衡力和协调能力。


3.扩展游戏:


(1)形成小组:


将孩子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配备一台跷跷板。引导孩子们利用跷跷板进行团队合作的游戏。例如,将一人坐在跷跷板的一端,另一人站在另一端,需要通过协调动作将物品从地上送到一定高度的目标位置。


(2)比赛环节:


设置一系列跷跷板比赛项目,例如跷跷板平衡比赛、跷跷板高度比赛等,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孩子们更有动力参与。同时,为每位参与的孩子准备颜色鲜艳的奖品,激励他们积极参与。


四、教学


在教学结束时,老师可以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回顾,让孩子们分享他们从跷跷板游戏中学到的东西。同时,也可以鼓励孩子们继续锻炼和实践,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通过跷跷板大班教案,我们可以看到跷跷板游戏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够锻炼身体,培养平衡力和协调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跷跷板游戏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推广,以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

舞蹈教案十一篇


讨论与“舞蹈教案”相关的问题是本文的重点内容。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教案应该是激发学生智力和学科兴趣的重要帮手。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将此页面加入到您的收藏夹中!

舞蹈教案【篇1】

一、讲述传说

师:从前有一位国王,他有三个女儿。有一天,国王得了一种怪病,必须用女儿的一手一眼才能治好。三公主知道后,毅然献出了自己的一手一眼为父亲治病。果然,国王的病好了。如来佛祖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感动,赏赐了她千手千眼。从此,三公主便成了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了。

二、欣赏舞蹈

师:舞蹈演员把这个美丽的传说改编成了舞蹈,我们一起来欣赏它的片段。(播放录象)

欣赏完与幼儿讨论:你们知道这个舞蹈的名字吗?那这个舞蹈美吗?你觉得它美在哪里?

师:动作很美,你看到哪些动作了?请小朋友来做一做,我们一起来学一学。不管做哪个动作,手型都是一样的,这个手型叫做千手佛(放第一张图),我们一起学一学,是大拇指靠着中指,其他三个手指微微翘起,我们一起学一学。(纠正动作)

三、欣赏音乐,自由做动作

师:舞蹈很好看,音乐也很好听,现在我们一起认真地倾听音乐,跟着音乐来做一做自己喜欢的动作,手型一定要放好看噢!(播放音乐)

(1)跟着做,看着小朋友做动作,及时表扬和鼓励。

(2)这段音乐象我们说话一样一句一句的,我们也要听着音乐跟着乐句的变化做动作。

(3)表扬:这边的小朋友做的真好看,他们跟着乐句变化做的;这边的小朋友很流畅、姿势很优美。。。

四、表演第二层次

师:这个舞蹈除了动作优美,你还喜欢它哪些地方?除了听着音乐的指挥变化动作,她们还跟着领舞做整齐的动作。

(1)现在袁老师来做一回领舞,请小朋友跟着我一起试一试。(立正,队伍站整齐,抬头挺胸,准备表演,手型放好)(播放第二乐句1:10)

(2)小朋友练习一遍:小朋友表演的真好,都可以做领舞了。现在老师请每排第一个小朋友做领舞,后面的小朋友跟着她做整齐的动作。比一比哪一排最整齐!(哟,这排做的真整齐!那排也很不错!)

五、再次欣赏舞蹈

师:虽然动作整齐,但其中又有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对,说的真好,会变化出很多造型,我们再仔细欣赏一遍,把你看到的造型记在脑子里。

出示图片:你看到了哪些造型?(螃蟹型、扇子型、蝴蝶型、太阳型)这几个造型象什么呀?两只手在上面,下面很多只手,象不象一只可爱的螃蟹?看她们象一个方向倒,象不象一把扇子呀?背上有一对翅膀,象不象一只蝴蝶?最后这个这个象不象太阳?(一个个播放图)

六、试一试造型

(1)示范摆造型:你们想不想试下这些漂亮的造型?请一排小朋友上来:你们想摆哪个造型?请你们排好队,第一个小朋友手放哪里?最后一个小朋友手放哪里?中间小朋友的手应该是怎样?哦,是一个比一个高,象台阶一样的。这样才象。。。(帮他们放一放)(放到四张图那里)

(2)集体试造型:很多小朋友一定要急着表演了吧。好,请小朋友起立,摆一摆漂亮的造型!要求:摆之前先商量好你们想摆哪个造型,你们在摆的时候,最前面、最后面小朋友的手固定在哪里,中间小朋友的手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都要找到自己合理的位置。你们去试吧!如果忘记造型可以看看上面的图!(评价几组小朋友:这组小朋友的造型非常漂亮,真象。。。)(播放第三乐句1:54)

七:完整表演

师:刚才小朋友也都变成千手观音了,让我们也来表演这个千手观音吧!完整表演时首先听着第一段乐句做自己喜欢的动作,第二段乐句时跟着领舞做整齐的动作,最后关注领舞,摆出最漂亮的造型。请小朋友起立,站神气,我们都是小演员了。(播放音乐)

评价:这里可能没有跟好乐句,有些造型的层次摆的不是很到位。(播放一张图)

有时间的话再来一遍:小朋友想不想加加油再来一遍?

八:交代演员背景

师:我们表演的很好,可以听着音乐表演,还可以进行语言交流,但是这群演员是一群特殊的人,她们不能听也不能说,都是聋哑人。她们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员,她们排练了很长的时间才跳的这么整齐这么美。说明她们是非常团结、合作的,小朋友平时生活中也要也要向她们学习,团结友爱、合作进取。

舞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通过演唱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弱起节奏的特点,提醒学生注意前奏与演唱时的第一句一定要衔接的准确。

二、通过表演,感受歌曲的舞蹈性,并能够用编创适当的动作配合节拍表演。培养动作的协调性。鼓励合作表演。

三、通过跟唱、模仿歌曲,顺带学习附点音符。(能正确演唱或演奏即可)

教学重难点 学习歌曲

弱起节奏附点音符

教具准备 电脑光盘 电子琴 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一、随音乐律动

二、师生问好

学习新课

1、教师演奏歌曲旋律,学生随音乐自由创编动作。

2、请学生用不同于教师的身体部位来演奏这段节奏。

3、欣赏歌曲。要求学生记住歌曲的名字。 学生在随音乐律动的过程中可以放松自己,将自己完全的融入到音乐当中来。

熟悉歌曲的旋律,为下面将要进行的歌曲教学做铺垫。

通过模仿,提高学生对节奏的记忆能力

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

对每一次聆听都应该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集体舞表演

以及歌曲名称的含义。

4、再次聆听歌曲。记住前四小节说的歌词是什么。欣赏后,教师要提问。并且会要求学生反复的配合肢体语言说出这些歌词。

难点:弱起节奏

附点音符

a) 教师为学生示范基本动作

b) 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

c)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d)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总结本课内容,提出希望

经过几次聆听之后,学生对于歌曲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这就使得接下来的演唱对于学生来讲变的比较容易。

学生在学习了教师的动作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部分动作,就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舞蹈了。之后再把小组内其他的同学的动作都组织起来,一个小型的集体舞就形成了。

板书设计 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

附点节奏 歌曲曲谱及歌词

舞蹈教案【篇3】

舞蹈教案:爱睡觉的加菲猫

设计意图:享受艺术、欢乐成长是我园的办园理念,我园中国舞课堂教学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研究,积累了必须的舞蹈教学经验。经过小班一年的舞蹈学习,我班幼儿已具备必须的舞蹈模仿本事,对音乐的感受本事也逐步增强,能初步与同伴合作进行表演。鉴于以上原因,我选择并设计……设计意图:

"享受艺术、欢乐成长"是我园的办园理念,我园中国舞课堂教学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研究,积累了必须的舞蹈教学经验。经过小班一年的舞蹈学习,我班幼儿已具备必须的舞蹈模仿本事,对音乐的感受本事也逐步增强,能初步与同伴合作进行表演。鉴于以上原因,我选择并设计了本次舞蹈活动。期望经过本次活动能够让孩子们在舞蹈中感受理解乐曲、模仿动作、掌握动作顺序以及愿意与同伴愉快地舞蹈。

活动中我以"感知舞蹈音乐,理解舞蹈资料,感受舞蹈动作,体验舞蹈情趣"为切入点,利用形象化、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简便、愉快地的学习舞蹈。活动中,我一改以往教师片面追求舞蹈技能,一味进行枯燥训练的教学模式,而是把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放在首位,让孩子们根据自我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加菲猫的了解来探索、想象、模仿舞蹈动作,并愿意愉快地进行表演。从而体验舞蹈教学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活动目标:

1.自主模仿舞蹈动作,并能随音乐有节奏、完整连贯地舞蹈。

2.学习提腰、松腰、转腰等动作要领,并愿意进取参与动作表演。

3.体验与同伴一齐舞蹈的欢乐。

活动准备:

前期知识经验准备:

1.幼儿已有一些模拟动作和学习舞蹈组合的经验。

2.幼儿已有压垮的练习。

物质材料准备:

1.加菲猫图片一张、录音机、音乐磁带。

2.换好舞蹈衣、舞蹈鞋。

活动过程:

一、复习组合,激发表演情绪。

1."今日,我们这儿来了许多的客人教师,让我们一齐听着音乐跳个舞来表示对他们的欢迎。"2.复习舞蹈组合。

二、观察发现,探索模仿动作。

1.观察发现、初步感知。

"你们优美的舞蹈动作引来了小花猫的一位朋友,猜猜会是谁呢?"(出示加菲猫)"你看到的加菲猫有什么特点?谁愿意用动作来模仿一下加菲猫胖乎乎的样貌。加菲猫为什么会这么胖呢?""到底是不是这些原因呢?让我们听听音乐里是怎样说的?""看,到此刻它还在打瞌睡呢?谁愿意来学一下它打瞌睡的样貌"2.播放音乐、完整欣赏。

"刚刚小朋友模仿得可真棒,教师把小朋友模范的这些动作串联了起来,看看王教师是怎样来模仿这只爱睡觉的加菲猫的?我模仿的怎样样?你最喜欢我跳的哪个动作?"3.共同探讨、模仿加菲猫舞蹈动作。

(1)探讨打瞌睡、伸懒腰、打哈欠的动作要领。

"你喜欢哪个动作?加菲猫在打瞌睡的时候,小腰有什么变化呢?谁愿意试试用提要、松腰的方式来打瞌睡?"(2)跟音乐分段模仿。

舞蹈教案【篇4】

交谊舞是一种文明健康的娱乐活动,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更受老年朋友的青睐。学校创建以来就一直开设本专业,深受学员们欢迎,每个学期参加本专业学习的学员都在100人左右。本专业的教学主要是结合老年朋友的特点以及社会上流行的交谊舞种进行,为照顾新学员,每期先从基本的舞种如慢

三、慢四开始教学,由浅入深地遂步提高。把国标舞的基本技术和典型套路结合起来教学,让学员的这种高雅的健身活动和表演更加规范化,培养更多、更有朝气的能参加各种形式群众运动和表演的老年朋友。同时也有益于老朋友提高社交能力和身心健康。 交谊舞专业由具有艺术专业水平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交谊舞教师黄伟文女士负责主教。 教学内容主要有:

一、传统舞厅舞:慢

三、慢

四、快

三、快四等

二、摩登舞:探戈、华尔兹、布鲁斯等

三、拉丁舞:伦巴、恰恰、桑巴、斗牛舞、牛仔舞等

四、其他舞种:北京平

四、水兵舞、吉特巴、部分民族舞等

交谊舞的姿势

此处主要讲摩登舞的基本姿势。

1.男士和女士均应挺胸收腹、上身稍稍向后倾斜,与垂直线约成5-10度的倾斜角。髋骨实际上应该紧紧相依,形成一整体。双膝微曲且微内扣。女士双足与男士双足错开一足宽的距离,且位于男士的左侧。

2.男士及女士脸都朝向自己的左侧,即朝向舞伴的右肩部位, 并且随时注意舞伴身后的情况,防止与别人相撞(或者防备敌人的偷袭, 古代时就是这种情况)。

3.男士的右手并拢,中指及无名指稍稍内曲,紧扣于女士的左肩胛骨下面的边缘部分,而不是腰部。左手微握女士右手,两人之臂张开,形成弓形,高低视女士身高而定。

4.女士右手及右臂应听从男伴的带动,不可按自己的习惯行事。左手除探戈舞外,都是以中指及无名指稍稍内曲,扣于男士右肩之上,左臂与男士右臂相触且成一整体。 在探戈舞中,除拇指外的四指并拢,拇指凸出扣于男子右腋之下, 左臂与男士右臂紧触或者相依.实际上无论舞技如何,只要将姿势搭好就会有很好的感觉。跳的过程中原则上,上身的姿势要保持不变,更不用说随意摇摆了。挺胸收腹一定要做到, 且不要注意下面舞伴的脚步,以免养成佝偻状舞姿,甚是不美。虽然刚开始时,搭这样的姿势感觉很累,但时间久了也就会习惯的,而且这样做可以使你终身受益--使你具有挺拔英俊或婷婷玉立的身材, 也有助于你保持自信、乐观、豁达的心境。

舞蹈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踏跳步的基本舞步动作。

2、会根据歌词自编简单的舞蹈动作。

3、激发幼儿的舞蹈情趣。

重点:学习踏跳步的基本舞步动作。

难点:学会基本动作要领。

活动准备

星星装饰图片若干、音乐。

活动过程

一、音乐入场(活动前全身练习)

教师导入:小朋友们,今日呀太空上的'阿姨邀请我们去做客,可是她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要我们学小动物走上去(随音乐进入布置好的太空),还有呀不能大声讲话,不然太空阿姨生气了下次就不请我们去玩了好吗?

二、谈话、引出活动。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星星)都有些什么颜色的呢,(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等)小朋友们明白星星发亮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像什么?(一闪一闪的,像眼睛)那小朋友们喜欢星星吗?这么漂亮的太空,我们一起来编个舞献给小星星怎样样(花仙子)

三、学习基本动作。

2、教师组合部分动作。

3、学习踏跳步。

4、师生一起唱一遍歌曲。

5、教师将组合的动作示范一遍,幼儿随教师反复练习。

四、随音乐团体跳舞一遍。

五、游戏结束。

师:小朋友们,今日你们玩得开心吗?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捉星星)。玩了这么久,星星阿姨也累了,我们该回去了。

舞蹈教案【篇6】

(一)、教学工作:

进批改确的站立、压脚背跪坐的姿势;能自由地、兴奋地随教员进修舞蹈;熟悉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头、颈、肩肘手、跨、脚尖、脚背、脚跟等)

熟悉身体动作分化:1-8:用手边指各部位边高声说,头头-胸胸-肚子肚子-头胸肚子2-8:一再一次。

3-8:肩肩-肘肘-腕子腕子-手手(摆布各一次)

4-8:跨跨-膝盖膝盖-脚腕脚腕-脚脚

5-8:双手向左旁平伸,一再一次。

6-8:前伸手,垂头-后伸手,仰头

7-8:左前方-右后方(双手平伸)

8-8:一再一次

(二)、家长工作

1、交待上课时刻7:00-8:30,请家长提前十分钟来园,可进教室不美观磕暌棺儿表演。不要在门口观望,以免影响幼儿情感,家长要坚持送幼儿来园上课。

2、每次上课带舞蹈鞋、舞蹈裤、汗衫,来园时换好。筹备一瓶水,工具放在固定的处所。

舞蹈教案【篇7】

《舞蹈小木偶教案》是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一份教案,旨在培养孩子们的舞蹈艺术素养和身体协调能力。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肢体动作、音乐和表情等元素的融合,传递情感和氛围。在教育方面,舞蹈能够锻炼孩子们的集中注意力、耐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展和自信心的培养。

在《舞蹈小木偶教案》中,教师教授舞蹈时需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音乐

音乐是舞蹈不可或缺的元素,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孩子们的音乐,能够在孩子们的心中激发出对舞蹈的兴趣和感情。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教给孩子们如何跟随音乐,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氛围,从而更好地表现舞蹈的情感和气氛。

二、动作技巧

舞蹈的动作技巧和舞蹈风格是教师需要重点传授的内容。教师需要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分阶段地教授舞蹈动作。同时,也需要注意不同舞蹈风格之间的区别,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舞蹈的特点和表现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舞蹈技巧。

三、表情和情感

除了动作技巧,舞蹈还需要表现出情感和气氛,从而使舞蹈更具艺术含量。教师需要通过音乐和动作,引导孩子们感受舞蹈的情感,同时也需要帮助孩子们了解不同情感之间的差异,让孩子们能够根据不同的情感表现出不同的动作和表情,从而更好地表现出舞蹈的艺术魅力。

四、身体健康

舞蹈作为一种高强度运动,对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保障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合理安排课程和练习时间,避免出现身体疲劳和损伤的情况。同时教师也要教导孩子们如何正确地进行身体拉伸、保持正确的体态姿势,并鼓励孩子们多进行体育锻炼和饮食健康,从而全面提高孩子们的身体素质。

总之,《舞蹈小木偶教案》作为一份舞蹈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完全掌握教育辅导内容,使孩子们能够逐步掌握舞蹈基本技能,提升个人舞蹈能力,为未来的舞蹈健身和成为艺术系学生提供更好的条件和基础。

舞蹈教案【篇8】


引言:


舞蹈数星星是一种富有艺术性和趣味性的舞蹈教学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够培养舞蹈技巧,还可以加深对数字概念的理解。本文将详细探讨舞蹈数星星教案的设计,以帮助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孩子们数数并进行舞蹈表演。


一、教学目标


1. 帮助孩子们学会通过舞蹈的方式数数,培养他们对数字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2. 培养孩子们的舞蹈表演和动作协调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意识和形体感觉。


3. 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舞蹈创作和表演。


二、教学准备


1. 确定舞蹈的主题和曲目,例如选择一首优美、轻快的儿歌曲。


2. 准备相关道具和服装,例如星星形状的头饰或披肩。


3. 室内或室外的教学场所,确保孩子们有足够的舞蹈空间。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a. 引导孩子们欣赏一些与星星相关的舞蹈视频,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b. 提问孩子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星星?它们有多少颗?你们能想象一下星星在天空中的排列吗?


2. 数星星动作设计:


a. 介绍星星的形状和数量。可以通过观察星星图片或制作星星模型展示给孩子们。


b. 设计一套简单的动作,每个动作代表一个数字。例如,一只手指代表数字1,两只手指代表数字2,以此类推,学生可自行设计动作并表演。


3. 学习舞蹈编排:


a. 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一段简单的舞蹈动作,例如踮脚尖、转身等。


b. 将数星星动作融入到舞蹈编排中,根据数字的顺序和数量进行动作切换,例如,当数到3时,孩子们同时做出代表数字3的动作。


4. 小组合作创作:


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根据指定的数字编排自己的舞蹈动作序列。


b. 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和合作,尝试不同的组合方式,以创造更多有趣的舞蹈表演。


5. 舞蹈展示:


a. 每个小组轮流表演他们创作的舞蹈,其他学生观察并给予鼓励和评价。


b. 教师可以录制学生们的舞蹈表演,以供之后的回顾和分享。


四、教学延伸


1. 制作舞蹈数星星的绘本或故事书,让孩子们通过阅读和绘画的方式加深对数字和舞蹈的理解。


2. 与其他班级或学校分享舞蹈数星星的经验和成果,举办小型的舞蹈展示活动。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舞蹈数星星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记录他们的进步和困难。


2. 针对学生的表现,提供具体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舞蹈和数字概念的能力。


结语:


舞蹈数星星教案通过将数字概念与舞蹈相结合,为孩子们创造了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够提高对数字的认知,还能够培养舞蹈技巧、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舞蹈数星星教案的实施,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帮助他们全面发展各项能力。

舞蹈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歌曲表现小星星闪闪发光、宁静的特点,初步学做舞蹈动作。

2、了解舞蹈中的各个方向,学习手臂伸展和扩指动作。

3、体会盼望能飞到天上去的心境。

二、教学准备

1、幼儿提前熟悉歌曲《小星星》。

2、小星星头饰若干。

3、《小星星》音乐磁带。

三、教学过程

(一)教师与幼儿一齐欣赏歌曲《小星星》

1、师:今日教师带来一首好听的音乐,让我们来听听吧!

2、请幼儿说说夜空中的小星星是什么样貌的?歌曲中是怎样说的?小星星在干什么?

(二)学习舞蹈《小星星》

1、幼儿欣赏舞蹈《小星星》,教师随音乐跳《小星星》的舞蹈。

2、幼儿学跳舞蹈《小星星》,教师边念歌词边示范分解动作。

准备动作:盘腿坐下,左腿放在屁股后面,脚背伸直,右脚放在大腿内侧。

第一段舞蹈动作分解如下:

一闪一闪亮晶晶:头先低下,再摆正,然后再抬头,后摆正。

满天都是小星星:头扭向左面,再摆正,然后头再扭向右面,后摆正。

(做头部动作时,要求每个动作要干净利索。)

挂在天空放光明:伸出右手食指,由右下方开始向左往右画一个圈。

好像许多小眼睛:伸出左手食指,由左下方开始向右往左画一个圈。

(做这两个动作时,身体和头要随着手滑动的方向一齐摆动。)

一闪一闪亮晶晶:先伸出右手食指,指向右斜上方;然后伸出左手食指,指向左斜上方。

(做这两个动作时,眼睛要看向手指指向的方向,动作完成后要坚持不动。)

满天都是小星星:在之前的动作的基础上,左右手交叉摆动两次。头也要跟着从左到右晃动两次。最终两只手臂向上伸直,张开五指,做手腕转动,头抬起看自我的手。

第二段舞蹈动作分解如下: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右手向右斜下方、右手90度方向、右斜上方、左斜上方、左斜下方、最终回到右斜下方,这六个方向做伸展扩指动作。

小星星:右手回到右肩耳朵旁做手腕转动。

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许多:动作同上,只是做相反方向的动作。左手开始向左斜下方、左手90度方向、左斜上方、右斜上方、右斜下方、最终回到左斜下方,这六个方向做伸展扩指动作。

小星星:左手回到左肩耳朵旁做手腕转动。

(在完成这几个动作时,动作要清晰有力度,各个方向动作要明确,稍有停顿感。)

一闪一闪亮晶晶:左右手分别同时向身体两侧的斜下方、90度方向、斜上方、正上方,做伸展扩张动作。

满天都是小星星:在上头最终一个动作的基础上,两手做交叉挥手臂两次,头跟着从左到右摆动两次。最终两手向上伸直做转腕。

3、教师选择难点突出的舞蹈动作,让幼儿单独重点学习。

4、在幼儿掌握这些动作的基础上,请幼儿扮演小星星,边唱边表演动作。

(三)幼儿表演舞蹈

1、幼儿带上头饰进行表演。引导幼儿根据音乐表现闪闪发光的小星星在云朵里流动的动作。

2、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在表演小星星舞蹈时要表现出高兴、愉悦的情绪。

舞蹈教案【篇10】

活动目标:

1、能合着歌词的内容,交换与朋友跳舞的动作和方位,发展合拍动作与灵敏的反应。

2、通过道具手腕学习并掌握舞蹈中方位变化。

3、体验不断变换新舞伴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会念歌曲中的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活动过程:

一、在《朋友舞》乐曲伴奏下进教室。

集体念《朋友舞》中的儿歌,边念儿歌边拍手。

二、学唱歌曲。

1、倾听歌曲旋律。

2、主动将儿歌与旋律匹配,学唱歌曲。

3、变化速度唱歌,用较慢和较快的速度唱整首歌曲。

三、难点练习

1、学习在双圈队形中,用右手指出斜方位的朋友。

2、连续练习,指出斜方位的朋友。

3、教师唱歌曲第三句,幼儿做动作。

四、学跳舞蹈

1、在双圈队形中,边念儿歌编练习向前走,退着走,斜着走及绕圈走,熟悉方位变化。

2、编唱歌编跳舞,每次舞蹈中,教师注意检查方位的正确交换情况,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掌握程度。

3、有重点的练习。

4、完整舞蹈。

舞蹈教案【篇11】

活动目标:

1、感受用手跳舞的新奇感,体验手的灵活性。

2、倾听并熟悉音乐乐意随着音乐自由表演小鱼游的情景。

活动准备:

两段音乐、录音机、宝宝袜20双。

活动过程:

一、游戏“小手变变变”引起兴趣

再看看这次变什么呢(蝴蝶)

二、回忆已有经验,扮演动物初步感受手部跳舞的快乐教师小结:你们的小手真灵活,能变出这么多的小动物。那下面我们让这些小动物来跳跳舞怎么样?

合着音乐的节奏,引导幼儿扮演不同的动物来表现手部舞蹈。

老师:原来你们的`小手能跳这么好看的小动物舞蹈呀。

三、倾听音乐,熟悉音乐旋律教师:今天我还带来了一段音乐,请小朋友来听一听,在这音乐里是谁在跳舞。

1、教师播放一段音乐,幼儿自由发挥相像。

提问:你觉得这段音乐里,是谁在跳舞呢?

2、教师出示袜子小鱼:这是小鱼在跳舞。

3、小鱼是怎么跳舞的呢?幼儿完整欣赏一遍。

问:小鱼怎么跳舞的呀?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小鱼在水里可以翻身,可以朝不同的方向游,可以蜷缩身体,还可以吐泡泡做好多的动作

四、学习小鱼游,感受新奇,快乐感

1、小朋友徒手跟随音乐表演一遍。

2、小朋友戴上袜子,跟随音乐表演一遍

五、创编小鱼游动作

1、请个别幼儿尝试。

2、倾听音乐单手表演小鱼游两遍。

3、倾听音乐尝试两只手表演小鱼游一遍。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60101.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