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小学教案

单元公因数公倍数

提起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优秀的小学教案是什么样子的?小编为你推荐《单元公因数公倍数》,希望您喜欢。

教学内容:教材第30页练习五的第12~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办法,开展有条理思考。

2、通过练习,使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办法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办法,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今日我们继续完成一些公因数、公倍数的有关练习。

二、基本练习。

1、写出36和24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多少?

2、写出100以内10和6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汇报交流。

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办法找出的?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2题。

问题:谁能说说什么数是两个数的公倍数?两个数的公因数指什么?

学生在书上完成后汇报办法。

问题:你是怎样找到24和16的公因数的?

你是怎样找到2和5的公倍数的?

学生可能用不一样的办法。

24和16的公因数有1、2、4、8;

2和5的公倍数有10、20、30……

2、完成第13和14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办法。

问题: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办法有什么相同和不一样?

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写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写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指导完成思考题。

(1)小组讨论办法。

(2)教师指导解法。

四、阅读与自学“你知道吗?”[11]

五、课堂总结。

大家在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首先要明白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意思,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思,其次要掌握找公倍数、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办法,才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的乘法 优秀教案推荐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72=600×300=30×23=

53×30=20×700=40×22=

40×72=40×72=40×72=

20×20=40×90=502×7=

608×5=908×4=400×50=

2、笔算

708×6=790×8=5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160×30=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160×30=4800

160

×30

—————

4800

2)106×30=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06

×30

————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30=3180

106

×30

——————

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书后第53页做一做

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因数中间或尾末数有的乘法


因数中间或尾末数有0的乘法教学内容:p53例2及练习八1—4教学目标: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的简便写法及计算方法2、口算、笔算交互进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出示例题情景: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2、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3反馈第(1)题: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4、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①、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②、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5、反馈第(2)题: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二、质疑与小结1、因数末尾有0如何列竖式简便?应注意什么?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2、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三、知识反馈:1、学生试练p53做一做2、比较:哪个算式简便,为什么?四、巩固练习:1、练习八:1、2、3、4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五、全课小结六、教学反思

单元


教学内容:教科书p33-34练习三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会画三角形底边上的高。2、通过动手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3、能根据不同的给一组三角习惯内进行分类,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教学重、难点:画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围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教学准备:投影、挂图、装三角形的信封、6个不同的三角形(有3个最大角很接近的不同三角形)、第6题纸条;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3㎝、5㎝、8㎝的小棒各一根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概念复习练习三第2题练习三第4题什么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是钝角三角形?

什么是直角三角形?同桌互相交流各三角形的特点思考分析并交流它们的区别指名读题,明确题意出示信封(内有与课本中相同的三角形)依次出现一个钝角、直角、锐角如果看到两个锐角呢?信封出示(如果两个锐角很小,孩子是能够判断的)根据一个什么角能够判断三角形?根据一个什么角不能判断?两个呢?观察判断交流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不确定观察猜测(由于最大角很接近,无法判断)小组交流汇报小结:根据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能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只看到一个锐角或两个锐角不能确定,不能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它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出示图,弄清题意第一个是什么三角形?怎么想的?第二个呢?第三个呢?独立思考并计算出未知角的度数交流解题思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180°计算,分别是110°、60°、90°,从而判断出三角形)操作、加深认识练习三第3题练习三第5题分析要求(1)明确:要使拼成的图形内角和是180°,这个图形该是什么图形?你能拼出这个图形吗?投影展示不同拼图读题交流思考交流(这个图形是三角形)独立动手拼一拼交流拼成的图形分析要求(2)要使拼成的图形内角和是360°,拼成三角形可以吗?为什么?那该怎么拼呢?你能试着拼一拼吗?巡视后提问:你是怎么拼的?思考交流(不可以,因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不符合要求)尝试操作并交流利用投影展示自己作品指名读题,理解题意可以用哪几根摆等边三角形?摆完等边三角形之后剩下的6根还要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是不是每一种都能用来摆等边三角形?(要用这9根一次摆完3个三角形)三种都可以(边长分别为:3㎝、5㎝、8㎝的等边三角形)边听边思考,交流意见(猜测结果:能、不能)究竟能不能呢?请大家动手试一试,可能的话,每一种长度的都摆成等边三角形试一试。(巡视注意学生的操作情况)你试了几种?都能摆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独立操作,边动手边思考交流实验情况:5㎝不能摆成等边三角形,因为剩下的3㎝、8㎝、8㎝能摆成等腰三角形,而3㎝、3㎝、8㎝不能摆成三角形解决问题练习三第6题指名读题,彩纸条出示图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操作演示(也可让学生用自己的3㎝、5㎝、8㎝的小棒亲自动手)观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实验操作,加深理解)明确:中间一条路最近……练习三第7题小黑板出示图依次提问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它们可以怎样分类了?(提示从角的角度分类)观察并交流(单独考虑时有的从角、有的从边分析)独立分类并交流(1、5;2、6;3、4)拓展提问思考题出示表格巡视指名回答并板书指导分析并小结独立思考并填表观察表格思考、交流所得[(边数-2)×180°]你知道吗?独立阅读并交流布置作业练习三第1题独立完成教学随笔:

单元优秀模板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认识万以内的数,是学生认数范围又一次扩展。全单元的内容包括一千到一万间各数的认、读、写,大小比较,相应的口算与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时充分考虑了以下一些问题:

1.调动学生已有的认数经验,运用学具引导学生主动地认、读、写整千数。

(1)从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入新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教材首先出示一幅体育馆的照片,并告诉学生:这座体育馆大约能坐一万人。"一万"是学生未曾学过的数,教材希望这个情境能激起一万有多大、一万怎样写、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一万等疑问,引起学生继续认数的愿望。

(2)利用教具和学具帮助认识整千数及一万,扩展数位顺序表。

(3)及时安排口算。把认数与口算密切结合在一起能促进学生对数意义的理解。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获得的基础知识。

2.科学地安排非整千数认、读入写的教学。

(1)由一般到特殊、从形象到抽象合理安排。

(2)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

3.在开放情境中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1)由一般到特殊、从形象到抽象合理安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数、操作、计算、解决问题等活动,认识万以内的数,知道计数单位“万”,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知道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含义,正确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以及整千数加整百数与相应的减法,能灵活的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特点,加深对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方法以及数的大小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会计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十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体验万以内这些较大的数的实际含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课时划分:5课时

认识整千数·····························1课时

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2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

练习三·································1课时

单元


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能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接着出示条件:我2时行驶了120千米,

我3时行驶了210千米。

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二、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情境讨论,要判断谁跑得快,就是求什么?引出速度的概念,推导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2、回到上课开始时的竞猜活动结果,由学生得出,看谁跑得快不快,就是看他的速度:

120÷2=60(千米/时),210÷3=70(千米/时)。着重介绍速度单位的写法。

得出结论:速度=路程÷时间

3、学生试着表述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4、举出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关注速度。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利用课本“试一试”帮助学生理解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2.完成“试一试”第2题说出速度、路程、时间三者的表示。

3、完成“练一练”

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发现规律,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可以适当扩充。

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条件,可以提出并能解决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用“”在图上做标记时,要学生讨论,说说你为什么画在这个位置上?

学生小结

板书设计:

路程、时间和速度

120÷2=60(千米)

210÷3=70(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6597.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