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比较
教学要求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分清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正确地求出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不同点。
教学用具在投影片上画好教材第80页的表格(留空备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做练习十六的第1题,先让学生将能被2整除的数用△圈起来;能被3整除的数用○圈起来;能被5整除的数用□圈起来,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2.很快说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5和79和459和122、3和118、10和403、4和6
二、探索研究
1.教学例5。
(1)出示例5(点2名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余的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8422842
71467146
2323
28和42的最大公约数是:42和28的最小公倍数是:
2×7=142×7×2×3=84
(2)揭示课题:我们现在来比较一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课题: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比较)
(3)出示留空的表格。
先让同桌的学生互相说说,再点几名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最后归纳填表。
(4)看表上的不同点回答。
为什么它们在计算时不相同?
使学生明确:①因为两个数最大公约数只包含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所以只把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连乘起来,也就是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就得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②而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不仅包含这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还包含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所以要把这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以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连乘起来,也就是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就得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80页的“做一做”,然后点几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三、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六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异同点。
五、课堂作业。做练习十六的3、4、5、6*题。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我想教师的作用必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二是要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三是要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四是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五是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对照《课标》的理念,我对《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作了一点尝试。
一、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容。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
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无疑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
“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这一问题的包容性较大,不同的学生面对这一问题都能说出自己不同的猜测,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得到了较好的尊重,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思想。不同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相互补充与想互启发中生成了本课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合作的魅力,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可敬而不可亲。数学并不可怕,它其实滋生于原有的知识,植根于生活经验之中。这样的教学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养不就是教育最有意义而又最根本的内容吗?
三、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通过学生的猜测,我把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
(1)什么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怎样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3)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而不是最小公因数?
(4)这一部分知识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
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中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这大概就是《标准》中倡导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的应有之意吧。
教学内容: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例举法、分解质因数、短除法)
3、会求存在互质和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培养学生观察、迁移、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求新知的能力。
5、经历探求新知的过程,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必须包含它们的公有质因数以及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说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4和918和2413和3910和12
2、我们学习了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那些知识?
我们主要是从它们的含义、方法、特殊关系来进行探讨的。(板书)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都有哪些方法?(板书:例举法、分解质因数、短除法)
3、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两个数倍数之间的关系。
出示课题: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二、探求新知
通过大家的自学,你认为这节课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比较合理?
我们试着从这三方面来进行研究。
1、研究含义。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还有其他理解吗?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进一步理解。
练习:3的倍数有:
5的倍数有:
3和5公有的倍数有:
其中最小的一个公有的倍数是
练习:6的倍数9的倍数
6和9公有的倍数
6和9最小的公倍数是(),6和9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小结: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2、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最小公倍数,那么怎样求最小公倍数呢?
以30和40这两数为例。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求他们的最小公倍数?
(集体练习,指名板演。)
(1)交流反馈例举法。
(2)交流反馈分解质因数法。
练习:
30=2×3×5m=2×2×3×5
42=2×3×7n=2×3×3×5
30和40的最小公倍数是()m和n的最小公倍数是()
用分解质因数法怎样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为了简便,通常求最小公倍数用短除法。你是怎样理解这个短除算式的?
分别提问:各个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用短除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练习:用短除法求24和36的最小公倍数。
对于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你还有不理解或者还有什么建议?
小结:我们根据题目的难易,有时需要灵活的方法。
练习: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0和307和95和86和123和24
交流反馈:
3、互质关系倍数关系(板书)
具有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具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看书,我们的结论和书上的一样吗?
三、练习反馈
1、任意选择两个数组成一组,并说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3、2、4、15、18、6、100、25、9、1、12
2、判断:
(1)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大于这两个数。()
(2)两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而最小公倍数只有一个。()
3、应用
有一袋果糖,无论分6人,还是分5人,都正好分完,这袋果糖至少有多少粒?
四、总结评价
通过自学和交流反馈,你有什么收获?
1.因数和倍数的定义
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18的因数有1、18、2、9、3、6
2.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
任何数都有最小的因数1,最大的因数本身,最小的倍数也是本身
3.2、3和5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的数特征是个位是0、2、4、6、8,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5的倍数的数特征是个位是0或5
3的倍数的数特征是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4.只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5.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其它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6.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7.100以内的质数总共25个,它们是:
2357
11131719
31233729
41434759
61536779
71739789
83
补充知识:
1.9的倍数的数特征是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9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是个位必须是0
3.4和25的倍数的特征是末二位是4或25的倍数
4.8和125的倍数的特征是末三位是8和125的倍数
5.如果a和b都是c的倍数,那么a-b和a+b一定也是c的倍数
6.如果a是c的倍数,那么a乘以一个数(0除外)后的积也是c的倍数
7.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无论多少个偶数相加都是偶数
偶数个奇数相加是偶数
奇数个奇数相加是奇数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6597.html
下一篇:圆的认识 小学教案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