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幼儿园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时间:2024-07-22

归园田居教案。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写教案课件时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您整理了关于“归园田居教案”的详细介绍,希望您能将此文加入您的收藏夹中!

归园田居教案 篇1

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人物对比

把周杰伦与陶渊明在一次作文大赛上学生作文中引用频率进行对比引入新课

活动2【讲授】整体阅读

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诗歌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的?

活动3【活动】诵读感悟

通过学生读诗来领悟诗歌情感。

活动4【讲授】破译意象

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歌的精灵。

活动5【活动】找意象

找出诗中的意象

活动6【练习】鉴赏探秘

方法之一:意象+修辞手法=把情感演绎得可感可见

方法之二:意象成对出现,可以旋转出独特的审美天地

方法之三:要从结构上将意象组合成一幅画,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色彩美、意境美)。

活动7【测试】延伸拓展

田园诗的意象

稻禾、豆架、流水、蓑衣、草帽、犁铧、锄头、耕牛、鸡鸣、犬吠、猪叫,农夫、牧童、村姑……

这是田园、每一件事都是一首诗,田园,乃是生长植物粮食也是生长诗意的地方。

活动8【作业】说说陶渊明

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又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请用200字左右的文段阐明自己的观点。

归园田居教案 篇2

一、导入

魏晋时期,因为社会日渐动荡,权利更迭频繁,内部纷争剧烈,战祸不已,疾疫流行,因此魏晋人士们普遍感受到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有人“晤言一室之内”,有人“放浪形骸之外”,以此来对抗那个时代给人们所带来的压抑。今天我们要介绍一位魏晋名士,他也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为后世求而不得的知识分子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生活的范式。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通过《归园田居》其一,来了解陶渊明的生命之场。

二、初读,自读感诗意

1、齐读,矫正字音,感受意境。

2、解题

衔接语: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题眼?

“归”。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在听的过程中思考:

“归”换成“去”“来”可以吗?文本中哪里可以体现出来“归”?在文本中找到呼应“归”的依据,选取1-2处解释。

三、再读,品读赏田园

衔接语——朱光潜: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诗歌里面还有一组意象显示出了与上面一组意象不同的特点与感情。请同学们自己齐声诵读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划出来。

1、齐读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

2、赏景:借助想象和联想,描绘画面。(概括景物特点)

请同学们以句号为单位,选取一句或两句你喜欢的写景的句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预设: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宽敞,整齐,闲适。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赏心悦目,怡然自得,花荣实繁,生机勃勃。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安宁,祥和,朦胧,恬静,温暖,淡远,自在。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淳朴,自然,幽静,辽阔,安闲自在。

“忽听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纯粹,干净。

3、诵读:读出怡然自得与轻松闲适。

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而田园生活轻松、清新,淡雅,读出这种和谐之美。语气应该缓和而自然,让人听了感到很温馨,很轻松。

四、三读,联读现启迪

衔接语: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鼻祖,他创造了一种范式,从此士大夫心里便有了田园。对于陶渊明诗歌风格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解读“意象意境”很重要,“知人论世”这一点也很重要。我们先来看一下他的为官经历(ppt展示)。

393年(29岁),任江州祭酒。(不久解归)

400年(36岁),在桓玄手下当幕僚。(三年后归隐)

404年(40岁),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三年后归隐)

405年(41岁),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很快辞职)

405年(41岁),任彭泽县令。(81天后辞归)

1、自主思考

结合你诗歌内容及你所了解的陶渊明思考:为何陶渊明在短短13年内五入五出?

小结:所以陶渊明不是真的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所以他把自己比成“羁鸟”和“池鱼”。当陶渊明觉察到官场与自己的本性相违背的时候,便毅然的决定隐居,回归到自己的田园。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无力改变,转而追求自己的道德完善,寻求人性的复归。田园生活意味着自由、自然、自足,它是陶渊明的灵魂容器,是他表达生命忠诚的唯一住所,也是他现实人生的一个驿站。

真正纯净的灵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地滤出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

2、小组探究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出示PPT)“归隐”的深层动因——求得内心的宁静和谐

这种内心的宁静和谐,这种寄情山水、回归自然的情怀,不仅是中国文人独有,更是一种全人类普遍意义上的情感需求。德国诗人赫尔德林曾经说过,“世界充满劳绩,人却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晚年时的看到这句话时亦幡然醒悟,说:人类的本质,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何谓诗意?在陶渊明清新舒缓的田园生活的诗句中,蕴含着几千年来人类对生活最朴质的追求。

小组讨论:如何“诗意地栖居”?(学生小组讨论,形成文字,选代表作答)

预设:1、学会欣赏平凡之美

2、偶尔给心灵放个小假

3、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小结:读遍天下诗书,尽赏人间美画,聆听经典名曲,游览祖国山河,都是走向诗意人生的最佳途径。

五、本课小结

可以说,诗意,就是静下心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这个意义上说,陶渊明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念想不尽的桃源幻境,留下了心旷神怡的田园牧歌,更以他躬耕自足的归隐生活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陶渊明早已成为过去,但人们面对“进退出处”的人生选择从未停止。祝愿大家不管身在何处,过着怎样的生活,都能够有一方心灵的净土可供灵魂诗意地栖息。

六、作业

背诵全诗。

归园田居教案 篇3

【教学背景】

2012年11月6日,李宗玲名师工作室在我校开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讨活动”围绕古诗词教学,我选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归园田居》其三上了一节研讨课。课标上讲: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位。”虽然课标给出了古诗词教学的定位,但操作性不够。何况大部分老师教学的重点只停留在读读、写写、背背层面,只是迎合考试而为,也没有注重初中与高中这两个学段的有效衔接,我感觉这也是李宗玲老师开展古诗词教学研讨的初衷。明确初中学段古诗词应怎样教,既能达到课标的要求,又能注重学生的长远效用。这首诗是陶渊明田园式的代表作。描绘了诗人劳动中纯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自然流露。学生很容易读懂,难点在于诗人想表达的心境。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我必须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巧妙结构教学框架,精心设计教学细节,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参与互动,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把这首诗定位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感受诗的语言美,给学生以画面感;让学生学会对话,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难点辅以多媒体出示诗人背景及诗歌要求。一节课,学生读书、思考、积累、感悟有机地融为一体,既学习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达到了学生考试的要求。同时学生还得到了思想的启迪。达到了课标的要求,其乐融融。

导入新课:

师: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假设:假如你是一个千万富翁,叱咤商界多年,有一天,你累了,你关掉手机和电脑,离开办公室,带着至亲去“隐居”,请问此时你最大的追求是什么?你如何设计自己的隐居生活?

生:

师归纳:

《归园田居》其三板书课题

一、朗读诗歌,积累字词,学法指导。

一、通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畅;(自由读)

二、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个人读)

三、再读: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

【出示幻灯片】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荷:扛着。

沾:(露水)打湿。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

二、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而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月亮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享受其中的乐趣。

赏析诗歌:

三、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淳朴自然、恬静淡远、宁静闲适。

赏析诗歌:

四、品味诗歌的意境美。(结合作者背景资料)

【幻灯片】五斗米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幻灯片】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 :早年: “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明确:

洁身自好、安贫乐道

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师明确:

他是真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是对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和逃避现实不一样。

意境: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意象)结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你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

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

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

师: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怎么看?

【幻灯片】教师提供专家的看法: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他是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五、小结:陶渊明先生的作法不一定值得效仿,但是他点明了一种人生态度,引起我们的思考。这已经足够了!对于诗歌的学习,西方有句名言:“诗歌是不可以翻译的”,但是乔布斯的一句话却能体现我们对于诗歌学习的态度:As with all matters of the heart, you’ll know when you fing it.(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六、作业:改写成记叙文

附板书:归园田居

陶渊明

归园田居教案 篇4

标题:归园田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诗歌《归园田居》,培养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生动的词语描述田园风光。


3.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通过细致观察、感受大自然中的美。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问学生对田园生活的了解和想象,引导学生思考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对自然的向往。


2. 诗歌欣赏


播放诗歌《归园田居》的音频,让学生全神贯注地倾听诗歌的朗诵。


3. 诗歌鉴赏


解读诗歌,《归园田居》描绘了一个美丽的乡村景象,引导学生从诗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深远意义。


4. 课堂讨论


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诗中的语言和形象进行研究和讨论,搜集学生对田园景色的描写。


5. 自由写作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实际经历,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写一篇描述田园风光的文章,字数不少于500以上。


6. 分享与点评


学生将自己的作文进行朗读和分享,其他学生可以提出建议和点评。


7. 诗歌创作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理解,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8. 诗歌朗诵


学生朗诵自己的诗歌,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和表演能力。


三、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专注度,评估学生对田园生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针对学生的作文和诗歌创作,评价其写作水平和创造力。


3. 通过学生的朗诵和分享,评价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自信心。


四、延伸活动


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田园风光,并用绘画或摄影的方式记录下来。


2. 带领学生参观田园景区,体验真正的田园生活,加深对田园生活的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对田园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并通过写作和创作表达出来。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在感受大自然中的美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归园田居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七篇课文《诗三首》的一首。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已在必修一中学习了一个单元的诗词课文,并且在必修二中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所以学习这首诗歌,前面已有了较好的鉴赏基础,需进一步明确写景状物的方法,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体会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2、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三、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鉴吸收:通过本文的学习,用现代的观点来评论陶渊明的思想情趣。

四、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世称靖节先生的陶渊明,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传为佳话,那么当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图景呢?

(二)、解题

1、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从这个归字你可以挖出那些隐含信息?

明确: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三)朗读背诵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⑴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⑵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少无适俗韵: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性本爱丘山: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3、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

思考:为什么要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和自由的品性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从中可以见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四)小结全文

明确:《归园田居》其一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心情用一个词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归园田居教案 篇6

一、导入

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曾经做过重要的人生选择,他选择的是舍弃官场回归田园,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园田居》(其一),学习他的舍与得。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读释疑,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理清思路:

(1)为何而归?

(2)归向何处?

(3)归去如何?

四、品读诗文,赏析探究。

(一)诵读、思考:为何而归?

——因为热爱田园,厌恶官场。

误落:从一个“误”字中,你能读出什么情感?——沉痛、悔恨。尘网比喻官场,官场是很多人追逐的对象,但诗人却为什么将之比喻成网?体现出一种怎样的感情?——对官场的厌恶。而且诗人被网住了多少年?三十年,尽管有夸大,但可以感觉到诗人极端的厌恶,不自由的情感。你能否读出这种感觉?应该重读哪些词?(再读,齐读)

羁鸟、池鱼:羁是什么意思?笼中鸟、池中鱼。这实际上也是诗人的一种——自比。鸟和鱼本来应该是自由自在的,但现在却成了“笼中鸟,池中鱼”,所以他们特别渴望自由,所以应该重读?——恋,思。(诵读,齐读)

诵读是情感的艺术,所以,同学们首先要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

追问:诗人既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又为何要出来做官?

看大屏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社会背景。学习诗歌,也要学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往往是解读诗文的有效突破口!

3、他归园田居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获得个性的自由,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为了保持品格的高洁!

陶渊明一共做官十三年。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这十三年,是理想如镜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

这十三年,也是他的自由和个性被束缚,人格被压抑的十三年。

最终,405年的一天,他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潇洒回归田园。

(二)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齐读)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白描手法,清新质朴。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三)归去如何?(齐读)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品格上的高洁和正直。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归园田居教案 篇7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请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我们班哪个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2、为何而归?

(1)本xingai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5、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动静结合 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6、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归园田居教案 篇8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及作者陶渊明生平。

2、掌握诗歌的节奏划分方法,背诵并默写古诗。

3、了解古诗思想内容,学会做人,让学生能够了解并欣赏陶渊明“率性自然、不趋炎附势”的高洁作风。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内容大意,领悟诗歌的意境。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难点: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同学们听完这首歌会想到什么景象?那你们是喜欢生活在喧闹的城市呢?还是有青山绿水围绕的地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古诗,这个作者就独爱田园生活。我们这节课就来看看作者为什么喜欢田园生活,他的田园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二、走近作者:

我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桃花源记》么?课文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人人劳动、和睦相处、安宁幸福、自给自足、丰衣足食、怡然自得的社会)这反映了陶渊明内心渴望这样的社会,那么陶渊明生活在怎么样的一个社会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的生平,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三、整体感知

1、默读,找出拿不准的生字和多音字。

2、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3、自行朗读,划分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4、解读文本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明确:(1)官场(2)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3)田园(4)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5、齐读,解读文字。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道狭:道窄。沾:沾湿。但使:只要让。愿违:不违背自己的意愿。

四、合作讨论

下面我们小组合作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咱们一起来挖掘蕴含在诗歌里的思想感情。

1、陶渊明会农活吗?你从哪看出他会或者不会的?

(不会。从“草盛豆苗稀”一句可以看出,据可靠记载,陶渊明确实不会。)

2、哪些地方反映了陶渊明的辛劳之情,你又是怎样看出来的?

(颔联和颈联。早出晚归理荒秽,耕作环境又不怎么好,加上自身不善农事,是多么的辛苦疲倦啊。)

3、作者做农活的心情怎样?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心情是乐意的,愉悦的,闲适的。我们似乎可以从“带月荷锄归”一句中看到月下的诗人,肩扛着一副锄头,穿行在及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的.月夜归耕图啊。)

这一句中,哪个词最能反映作者心境?

(带月。“带月”有点睛的作用,一个“带月”就似乎可以把所有的劳苦疲倦席卷而光了,我们甚至可以领会到他那时月下漫步归家的舒畅愉悦心情。)

4、那么为什么在这样的境况下作者还会有这样的心情呢?“但使愿无违”一句中,他不想违背自己的什么意愿呢?(请同学们联系之前老师给你们介绍的(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我虽然很辛苦,但只是身体疲劳,可我心灵得到了自由与快乐。表现诗人自然朴实风格。)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个性率真自然,喜欢安宁平静的生活,有着高尚人格和气节的人。)

五、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田园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2、自选一角度(如语言、意象、意境等),赏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3、背诵和默写《归田园居》(其三),朗读《归田园居》组诗。

六、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归园田居教案 篇9

(一)导语:期中考作文以“学会放弃”为话题,通过这次作文,我们懂得,取与舍贯穿于人的一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弃,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地与官场彻底决裂,选择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简介陶渊明,并解题

《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歌咏田园生活之乐。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三)诵读课文

(1)范读正音并提示五言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学生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录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4)全班分成两组进行朗读比赛。

(5)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讨论鉴赏

1、提问:诗中哪些诗句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诗眼或关键语句并分析)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2、提问:哪些诗句描写乡村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等诗句。

3、提问: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图景有什么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农田草屋

榆柳桃李简朴幽雅

远人村安详悠闲

墟里烟(动静结合)

狗吠深巷宁静和平闻

鸡鸣桑树(以动衬静)

无尘杂闲适自在感

有余闲

总之,这些诗句,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五)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1、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七)作业

1、课外探究: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提示: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

(3)也许是一种托词.

2、比较阅读《归园田居》和《短歌行》

提示:(1)进取与隐退的对立。

(2)文学有着广阔的胸怀,只要是美的,都有价值。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72380.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