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收听天气预报的教学方案

现在,很多初中教学都需要用到教案,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可以通过编写教案认识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如何才能写好初中教案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收听天气预报的教学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计划地收听收看电视台播放的天气预报节目,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通过“学做天气预报员”的训练,使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会看简易的天气预报图。

2.掌握判读卫星云图的基本方法,了解卫星云图对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并初步了解卫星云图是如何制作形成的。

3.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并且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天气预报谈起,并且按照平时电视节目中播放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着重强调对这些图的判断、解读。由于这些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所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继续进行后几节的深入学习。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章的题目是"中国的天气和气候",所以需要在进行本节学习之前首先帮助学生回忆在初一学过的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的有关内容,这是进行后面学习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

2.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城市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以识图、辨图为主要目标,因此可以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安排学生自己画天气符号,并且以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举天气符号,另一位同学模拟天气预报播报员,反复练习,然后交换。另外,为了训练学生读卫星云图的能力,教师可以另外找一幅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天气预报,分析天气趋势。此外在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同时,让学生注意总结规律,并试探预报短期天气。在简单地看与听的同时,主动的去参与实践。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初一地理课所学的知识,来说说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复习已有的知识引入新课)

(概括总结)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的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大气状况的变化。例如,今天的上午温和晴朗、无风,中午刮起了北风,气温有所下降。这说明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气候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如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启发引导)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天气和气候哪个更为关注?(天气)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天气是时时刻刻变化着的,而天气状况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方面和生产建设一些部门关系十分密切,如人们出行穿衣、乘车、农作物耕作,城市建筑业等方面。

(进一步提问)既然如此,人们如何了解天气的变化?(通过天气预报)

(总结)所以,每当我们第二天要出门的时候,总会听一听天气预报。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多次播放天气预报,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越来越高了,于是人们就更加关注天气预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天气预报都预报哪些内容,他们是怎样做出这些预报的,最后我们学会判读天气预报图。

(板书)第一节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启发引导)同学们是不是每天都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什么新闻媒体刊登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请同学们看录像后回答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什么、什么叫天气预报?

(录像)某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

学生看过录像,讨论、回答问题。

(启发提问)从录像中看到中央电视台在播放天气预报时,最先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张什么图?你们知道这幅图是如何获得的吗?你认为从上面能获得什么信息?

(展示图片)展示卫星云图的挂图、照片,或录像机中的卫星云图镜头,也可以让学生看课本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

同学讨论、回答。

(板书)二、卫星云图

(教师总结)卫星云图计算在卫星上拍摄的图片,是由气象卫星给地球大气拍摄的图像。从图4.1可以看到气象卫星把摄取的图像信号发射到地面,通过地面接收系统接收显示出图片,得到一张卫星云图。

在卫星云图上,有蓝色、绿色和白色三种不同颜色表示的区域。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而且白色愈浓,表示云层愈厚,云层下面往往下雨就愈大。因此,卫星云图可以真实地显示出云雨区的位置、分布,尤其是能直观看到台风、寒潮、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位置、强度及其变化情况,从而准确地做出天气预报。

(板书)蓝色→海洋,绿色→陆地,白色→云雨区

〔学生读图判别回答〕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判别下列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1、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什么天气?(晴天)北京附近是什么天气?(多云或阴天)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什么天气?(多云或阴有雨)

3、范围较大的降水云区出现在什么地方?(江南和华南)

〔转折过渡〕电视台播放天气预报节目时,卫星云图以后,紧接着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什么图?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天气形势图和天气预报图。

〔板书〕三、天气预报图

〔指图讲述〕(P36城市天气预报图)在天气预报图上,用各种各样天气符号表示各地不同的天气状况。而要想看懂这种简易的天气预报图,就需要认识一些天气符号。这样就能自己来判断某一城市的天气状况了。

〔板书〕1、天气符号

〔展示板图〕城市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

〔指导学生读图〕请同学们按下列顺序识别各种常见的天气符号:

(1)晴天、多云、阴天的符号;

(2)小到中雨、大雨暴雨、雷雨、阵雨、冰雪、雨转晴的符号;

(3)小雪、中雪、大雪、雨夹雪的符号;

(4)雾、霜冻符号;

(5)冷峰、暖峰、台风的符号;

(6)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讲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教师边画图边讲解),用符号表示就是:风杆上的小横道叫风尾,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即指示风向,标在风杆的左侧。风级的表示方法是:一道风尾,风力2级,二道风尾是4级风,一个风旗表示8级风。

学生练习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活动〕教师安排学生自己提前制作一套天气符号,并且在课上给出2分钟,请学生快速记忆。以每两个人为一个小组,一个人出示符号,另外一个人说出其意义,然后再交换。

〔转折过渡〕在识别天气符号的基础上,同学们才能正确判读城市天气预报图。

〔板书〕2、城市天气预报图

〔读图〕阅读城市天气预报图(课本图4.3)。由教师和同学合作,当天气预报节目播音员;教师报完城市地名后,由学生回答当地的气温、降水等天气状况。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内容,主要有两个重点知识,一是如何阅读卫星云图,二是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简易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复习巩固〕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收听收看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的天气预报,并把本地一周的天气预报内容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侯

第一节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二、卫星云图

蓝色→海洋,绿色→陆地,白色→云雨区

三、天气预报图

1、天气符号

2、探究活动

记录天气预报

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熟悉各种天气符号;培养学生关注天气的意识;通过连续记录天气这样一件事情,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科学精神。

活动具体安排:

连续一周收听每日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并用符号将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包括天气状况及风向、风力等。最后小组内进行核查,看谁记得准确。

日期

天气状况(阴、晴、多云等)

风向

风力

简易晴雨表的制作

目的:通过制作简易晴雨表,以显示睛、阴、雨天湿度变化及提高自己动手能力。

材料:

长约50cm,直径2.5cm木棍一根,直径20cm,厚1.5cm圆木盘一块,直径约为2cm的螺丝钉一颗,有机玻璃直尺,半圆尺各一把,一个百事可乐易拉罐,铁钉数颗,白纸一张,铁螺帽、脱脂棉、线、食盐。

工具:小锤一把,胶水一瓶,小钉锤一把,螺丝刀一把。

步骤:

1.用浓盐水浸泡脱脂棉,并烘干。

2.在木棍一端切一宽6mm,深4cm的小槽。

3.在有机玻璃直尺正中和两端分别用烧红的铁钉钻一个直径为5mm的小孔。用剪刀从易拉罐上剪下一根长5cm的指针固定在直尺中间。

4.在开槽的木棍一头,垂直于小槽横面,钻一小孔,把直尺放入小槽内并用螺丝钉固定,但直尺能灵活转动。

5.把量角器背面用胶水贴上一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待干后,用胶水固定在直尺后面的一半木棍上,当刻度盘。

6.把木棍的另一头用钉子牢固地固定在底部圆木盘上。

7.把小铁螺帽和烘干的棉球分别用线挂在直尺两端孔中,并调试平衡,使指针指到90°,这样简易晴雨表就做好了。

8.然后放在通风避雨处,观察几周,在刻度盘读出晴、阴、雨的范围。

原理:

盐类物质极易潮解,当空气湿度增大时,盐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重量增加,指针向右偏。相反,水分蒸发,重量减少,指针向左偏。

实验观测:

结果分析:

1.大致在90°附近5°以内为晴天。

2.大致在95°—100°之间为多云天气

3.大致在100°—120°范围内为阴天

4.大致在120°以上为雨天

5.通过看指针位置及变化,即可粗略预报天气情况。

城市天气预报图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计划地收听收看电视台播放的天气预报节目,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通过“学做天气预报员”的训练,使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会看简易的天气预报图。

2.掌握判读卫星云图的基本方法,了解卫星云图对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并初步了解卫星云图是如何制作形成的。

3.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并且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天气预报谈起,并且按照平时电视节目中播放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着重强调对这些图的判断、解读。由于这些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所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继续进行后几节的深入学习。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章的题目是中国的天气和气候,所以需要在进行本节学习之前首先帮助学生回忆在初一学过的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的有关内容,这是进行后面学习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

2.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城市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以识图、辨图为主要目标,因此可以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安排学生自己画天气符号,并且以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举天气符号,另一位同学模拟天气预报播报员,反复练习,然后交换。另外,为了训练学生读卫星云图的能力,教师可以另外找一幅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天气预报,分析天气趋势。此外在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同时,让学生注意总结规律,并试探预报短期天气。在简单地看与听的同时,主动的去参与实践。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初一地理课所学的知识,来说说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复习已有的知识引入新课)

(概括总结)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的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大气状况的变化。例如,今天的上午温和晴朗、无风,中午刮起了北风,气温有所下降。这说明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气候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如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启发引导)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天气和气候哪个更为关注?(天气)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天气是时时刻刻变化着的,而天气状况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方面和生产建设一些部门关系十分密切,如人们出行穿衣、乘车、农作物耕作,城市建筑业等方面。

(进一步提问)既然如此,人们如何了解天气的变化?(通过天气预报)

(总结)所以,每当我们第二天要出门的时候,总会听一听天气预报。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多次播放天气预报,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越来越高了,于是人们就更加关注天气预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天气预报都预报哪些内容,他们是怎样做出这些预报的,最后我们学会判读天气预报图。

(板书)第一节收听天气预报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启发引导)同学们是不是每天都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什么新闻媒体刊登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请同学们看录像后回答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什么、什么叫天气预报?

(录像)某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

学生看过录像,讨论、回答问题。

(启发提问)从录像中看到中央电视台在播放天气预报时,最先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张什么图?你们知道这幅图是如何获得的吗?你认为从上面能获得什么信息?

(展示图片)展示卫星云图的挂图、照片,或录像机中的卫星云图镜头,也可以让学生看课本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

同学讨论、回答。

(板书)二、卫星云图

(教师总结)卫星云图计算在卫星上拍摄的图片,是由气象卫星给地球大气拍摄的图像。从图4.1可以看到气象卫星把摄取的图像信号发射到地面,通过地面接收系统接收显示出图片,得到一张卫星云图。

在卫星云图上,有蓝色、绿色和白色三种不同颜色表示的区域。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而且白色愈浓,表示云层愈厚,云层下面往往下雨就愈大。因此,卫星云图可以真实地显示出云雨区的位置、分布,尤其是能直观看到台风、寒潮、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位置、强度及其变化情况,从而准确地做出天气预报。

(板书)蓝色→海洋,绿色→陆地,白色→云雨区

〔学生读图判别回答〕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判别下列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1、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什么天气?(晴天)北京附近是什么天气?(多云或阴天)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什么天气?(多云或阴有雨)

3、范围较大的降水云区出现在什么地方?(江南和华南)

〔转折过渡〕电视台播放天气预报节目时,卫星云图以后,紧接着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什么图?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天气形势图和天气预报图。

〔板书〕三、天气预报图

〔指图讲述〕(P36城市天气预报图)在天气预报图上,用各种各样天气符号表示各地不同的天气状况。而要想看懂这种简易的天气预报图,就需要认识一些天气符号。这样就能自己来判断某一城市的天气状况了。

〔板书〕1、天气符号

〔展示板图〕城市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

〔指导学生读图〕请同学们按下列顺序识别各种常见的天气符号:

(1)晴天、多云、阴天的符号;

(2)小到中雨、大雨暴雨、雷雨、阵雨、冰雪、雨转晴的符号;

(3)小雪、中雪、大雪、雨夹雪的符号;

(4)雾、霜冻符号;

(5)冷峰、暖峰、台风的符号;

(6)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讲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教师边画图边讲解),用符号表示就是:风杆上的小横道叫风尾,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即指示风向,标在风杆的左侧。风级的表示方法是:一道风尾,风力2级,二道风尾是4级风,一个风旗表示8级风。

学生练习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活动〕教师安排学生自己提前制作一套天气符号,并且在课上给出2分钟,请学生快速记忆。以每两个人为一个小组,一个人出示符号,另外一个人说出其意义,然后再交换。

〔转折过渡〕在识别天气符号的基础上,同学们才能正确判读城市天气预报图。

〔板书〕2、城市天气预报图

〔读图〕阅读城市天气预报图(课本图4.3)。由教师和同学合作,当天气预报节目播音员;教师报完城市地名后,由学生回答当地的气温、降水等天气状况。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内容,主要有两个重点知识,一是如何阅读卫星云图,二是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简易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复习巩固〕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收听收看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的天气预报,并把本地一周的天气预报内容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侯

第一节收听天气预报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二、卫星云图

蓝色→海洋,绿色→陆地,白色→云雨区

三、天气预报图

1、天气符号

2、探究活动

记录天气预报

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熟悉各种天气符号;培养学生关注天气的意识;通过连续记录天气这样一件事情,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科学精神。

活动具体安排:

连续一周收听每日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并用符号将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包括天气状况及风向、风力等。最后小组内进行核查,看谁记得准确。

日期

天气状况(阴、晴、多云等)

风向

风力

简易晴雨表的制作

目的:通过制作简易晴雨表,以显示睛、阴、雨天湿度变化及提高自己动手能力。

材料:

长约50cm,直径2.5cm木棍一根,直径20cm,厚1.5cm圆木盘一块,直径约为2cm的螺丝钉一颗,有机玻璃直尺,半圆尺各一把,一个百事可乐易拉罐,铁钉数颗,白纸一张,铁螺帽、脱脂棉、线、食盐。

工具:小锤一把,胶水一瓶,小钉锤一把,螺丝刀一把。

步骤:

1.用浓盐水浸泡脱脂棉,并烘干。

2.在木棍一端切一宽6mm,深4cm的小槽。

3.在有机玻璃直尺正中和两端分别用烧红的铁钉钻一个直径为5mm的小孔。用剪刀从易拉罐上剪下一根长5cm的指针固定在直尺中间。

4.在开槽的木棍一头,垂直于小槽横面,钻一小孔,把直尺放入小槽内并用螺丝钉固定,但直尺能灵活转动。

5.把量角器背面用胶水贴上一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待干后,用胶水固定在直尺后面的一半木棍上,当刻度盘。

6.把木棍的另一头用钉子牢固地固定在底部圆木盘上。

7.把小铁螺帽和烘干的棉球分别用线挂在直尺两端孔中,并调试平衡,使指针指到90 ,这样简易晴雨表就做好了。

8.然后放在通风避雨处,观察几周,在刻度盘读出晴、阴、雨的范围。

原理:

盐类物质极易潮解,当空气湿度增大时,盐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重量增加,指针向右偏。相反,水分蒸发,重量减少,指针向左偏。

实验观测:

结果分析:

1.大致在90 附近5 以内为晴天。

2.大致在95 —100 之间为多云天气

3.大致在100 —120 范围内为阴天

4.大致在120 以上为雨天

5.通过看指针位置及变化,即可粗略预报天气情况。

城市天气预报图

收听天气预报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计划地收听收看电视台播放的天气预报节目,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通过“学做天气预报员”的训练,使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会看简易的天气预报图。

2.掌握判读卫星云图的基本方法,了解卫星云图对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并初步了解卫星云图是如何制作形成的。

3.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并且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天气预报谈起,并且按照平时电视节目中播放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着重强调对这些图的判断、解读。由于这些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所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继续进行后几节的深入学习。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章的题目是"中国的天气和气候",所以需要在进行本节学习之前首先帮助学生回忆在初一学过的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的有关内容,这是进行后面学习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

2.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城市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以识图、辨图为主要目标,因此可以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安排学生自己画天气符号,并且以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举天气符号,另一位同学模拟天气预报播报员,反复练习,然后交换。另外,为了训练学生读卫星云图的能力,教师可以另外找一幅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天气预报,分析天气趋势。此外在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同时,让学生注意总结规律,并试探预报短期天气。在简单地看与听的同时,主动的去参与实践。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初一地理课所学的知识,来说说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复习已有的知识引入新课)

(概括总结)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的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大气状况的变化。例如,今天的上午温和晴朗、无风,中午刮起了北风,气温有所下降。这说明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气候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如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启发引导)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天气和气候哪个更为关注?(天气)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天气是时时刻刻变化着的,而天气状况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方面和生产建设一些部门关系十分密切,如人们出行穿衣、乘车、农作物耕作,城市建筑业等方面。

(进一步提问)既然如此,人们如何了解天气的变化?(通过天气预报)

(总结)所以,每当我们第二天要出门的时候,总会听一听天气预报。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多次播放天气预报,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越来越高了,于是人们就更加关注天气预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天气预报都预报哪些内容,他们是怎样做出这些预报的,最后我们学会判读天气预报图。

(板书)第一节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启发引导)同学们是不是每天都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什么新闻媒体刊登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请同学们看录像后回答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什么、什么叫天气预报?

(录像)某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

学生看过录像,讨论、回答问题。

(启发提问)从录像中看到中央电视台在播放天气预报时,最先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张什么图?你们知道这幅图是如何获得的吗?你认为从上面能获得什么信息?

(展示图片)展示卫星云图的挂图、照片,或录像机中的卫星云图镜头,也可以让学生看课本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

同学讨论、回答。

(板书)二、卫星云图

(教师总结)卫星云图计算在卫星上拍摄的图片,是由气象卫星给地球大气拍摄的图像。从图4.1可以看到气象卫星把摄取的图像信号发射到地面,通过地面接收系统接收显示出图片,得到一张卫星云图。

在卫星云图上,有蓝色、绿色和白色三种不同颜色表示的区域。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而且白色愈浓,表示云层愈厚,云层下面往往下雨就愈大。因此,卫星云图可以真实地显示出云雨区的位置、分布,尤其是能直观看到台风、寒潮、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位置、强度及其变化情况,从而准确地做出天气预报。

(板书)蓝色→海洋,绿色→陆地,白色→云雨区

〔学生读图判别回答〕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判别下列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1、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什么天气?(晴天)北京附近是什么天气?(多云或阴天)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什么天气?(多云或阴有雨)

3、范围较大的降水云区出现在什么地方?(江南和华南)

〔转折过渡〕电视台播放天气预报节目时,卫星云图以后,紧接着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什么图?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天气形势图和天气预报图。

〔板书〕三、天气预报图

〔指图讲述〕(P36城市天气预报图)在天气预报图上,用各种各样天气符号表示各地不同的天气状况。而要想看懂这种简易的天气预报图,就需要认识一些天气符号。这样就能自己来判断某一城市的天气状况了。

〔板书〕1、天气符号

〔展示板图〕城市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

〔指导学生读图〕请同学们按下列顺序识别各种常见的天气符号:

(1)晴天、多云、阴天的符号;

(2)小到中雨、大雨暴雨、雷雨、阵雨、冰雪、雨转晴的符号;

(3)小雪、中雪、大雪、雨夹雪的符号;

(4)雾、霜冻符号;

(5)冷峰、暖峰、台风的符号;

(6)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讲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教师边画图边讲解),用符号表示就是:风杆上的小横道叫风尾,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即指示风向,标在风杆的左侧。风级的表示方法是:一道风尾,风力2级,二道风尾是4级风,一个风旗表示8级风。

学生练习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活动〕教师安排学生自己提前制作一套天气符号,并且在课上给出2分钟,请学生快速记忆。以每两个人为一个小组,一个人出示符号,另外一个人说出其意义,然后再交换。

〔转折过渡〕在识别天气符号的基础上,同学们才能正确判读城市天气预报图。

〔板书〕2、城市天气预报图

〔读图〕阅读城市天气预报图(课本图4.3)。由教师和同学合作,当天气预报节目播音员;教师报完城市地名后,由学生回答当地的气温、降水等天气状况。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内容,主要有两个重点知识,一是如何阅读卫星云图,二是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简易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复习巩固〕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收听收看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的天气预报,并把本地一周的天气预报内容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侯

第一节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二、卫星云图

蓝色→海洋,绿色→陆地,白色→云雨区

三、天气预报图

1、天气符号

2、探究活动

记录天气预报

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熟悉各种天气符号;培养学生关注天气的意识;通过连续记录天气这样一件事情,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科学精神。

活动具体安排:

连续一周收听每日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并用符号将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包括天气状况及风向、风力等。最后小组内进行核查,看谁记得准确。

日期

天气状况(阴、晴、多云等)

风向

风力

简易晴雨表的制作

目的:通过制作简易晴雨表,以显示睛、阴、雨天湿度变化及提高自己动手能力。

材料:

长约50cm,直径2.5cm木棍一根,直径20cm,厚1.5cm圆木盘一块,直径约为2cm的螺丝钉一颗,有机玻璃直尺,半圆尺各一把,一个百事可乐易拉罐,铁钉数颗,白纸一张,铁螺帽、脱脂棉、线、食盐。

工具:小锤一把,胶水一瓶,小钉锤一把,螺丝刀一把。

步骤:

1.用浓盐水浸泡脱脂棉,并烘干。

2.在木棍一端切一宽6mm,深4cm的小槽。

3.在有机玻璃直尺正中和两端分别用烧红的铁钉钻一个直径为5mm的小孔。用剪刀从易拉罐上剪下一根长5cm的指针固定在直尺中间。

4.在开槽的木棍一头,垂直于小槽横面,钻一小孔,把直尺放入小槽内并用螺丝钉固定,但直尺能灵活转动。

5.把量角器背面用胶水贴上一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待干后,用胶水固定在直尺后面的一半木棍上,当刻度盘。

6.把木棍的另一头用钉子牢固地固定在底部圆木盘上。

7.把小铁螺帽和烘干的棉球分别用线挂在直尺两端孔中,并调试平衡,使指针指到90°,这样简易晴雨表就做好了。

8.然后放在通风避雨处,观察几周,在刻度盘读出晴、阴、雨的范围。

原理:

盐类物质极易潮解,当空气湿度增大时,盐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重量增加,指针向右偏。相反,水分蒸发,重量减少,指针向左偏。

实验观测:

结果分析:

1.大致在90°附近5°以内为晴天。

2.大致在95°—100°之间为多云天气

3.大致在100°—120°范围内为阴天

4.大致在120°以上为雨天

5.通过看指针位置及变化,即可粗略预报天气情况。

城市天气预报图

多变的天气


昌黎县新集镇初级中学王维伟

一、教学内容和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的负面影响,以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4、养成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并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三、教法和学法

教师采用演示图片、谈话、实践、强化和发现等方法

学生采取视听、讨论发言、小组合作交流、比赛、角色扮演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让学生通过网络直接收看全国未来48小时内的天气预报节目(问天网),并做记录,讨论我们秦皇岛的天气情况”这一情境。

2)提问:“那么谁能来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呢?(注意描述过程中都用到哪些关键词!)

3)让学生继续描述给出的三张表示不同天气的图片所反映出来的天气情况,并提出问题:“那么描述天气要从哪些方面来讲呢?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

4)、出示一些民间谚语:“青蛙叫,雨水到。蜻蜓一起飞,表示有暴雨。朝霞暗红雨凄凄,晚霞青白行千里。人黄有病,天黄有雨”。让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具备看云识天天气的能力,由此提出问题:那么我们怎么来看懂卫星云图和在城市天气预报图上辨别各城市的天气情况呢?

5)师生共同完成后,让学生先仔细阅读辨别书本和地图册上的天气符号,并组织开展小组天气播报游戏。让学生进行视听、实践、比赛、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地理学习的主人。

6)小结:由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可见,天气会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除此之外还会影响到哪些方面呢?(出示相关资料)由此让学生议一议天气对人类活动还有哪些影响?7)接着再根据学生的生活提问:“在你的生活中都经历过哪些不同的天气类型呢?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

8)。同时设计角色扮演活动:明后天学校将举行秋季运动会,如果你是运动员,班主任、体育教师、校长都有应该充分考虑天气情况,那么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作准备呢?

9)布置作业:天气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很大影响,那么,我们的活动是否对天气有影响呢?请调查天气对我们农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的农业活动对天气又有什么影响?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人你怎样减小农业活动对天气的影响?

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3.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技能,以及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

1.我国一月平均气温挂图

2.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挂图

3.我国温度带分布挂图

4.用小黑板或投影片绘制以下表格

(1)我国各温度带≥10℃的积温表

(2)我国温度带分布地区的填充表

(3)我国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品种表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可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复习已学知识,引入新课。具体步骤如下:

[提问]我们在初一学过“世界的气候和自然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复习]教师提示,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承转]那么,我国气温分布有哪些特点,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同学们知道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这节课也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入。教师讲述:第四章的标题为“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天气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我国的气候。首先,让我们看看我国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板书]

一、气温的分布

[展示图片]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广州“迎春花市”的照片(也可让学生看课本封页彩照16和17)。

[提问]这两张照片都是春节前后拍摄的。从照片上看,冬季我国南北两地的气温有什么差异?

[讲述]哈尔滨的冰灯中外闻名。当地人利用冬季封冻的松花江天然冰块,精心雕刻成各种奇异壮观的冰雕艺术品,在各色灯光的映照下,色彩缤纷。冰灯游园会一般从元旦开始,一直延续到春节以后。每年都吸引很多游人冒着严寒前来观赏。而南国的广州,素有“花城”的美称。但花色最多、品种最齐、赏花人最多的要算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了。迎春花市从春节前三天开始,一直到除夕之夜。虽然这时正是我国最冷的季节,但在这里却是百花盛开,春意浓浓。可见,冬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十分悬殊。

[板书]1.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展示挂图]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图4·5)。

[读图回答]1.黑龙江省最北部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约为-30℃)

2.海南省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20℃左右)

3.计算一下,我国南北一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相差约50℃)

4.自北向南,我国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愈往南,气温愈高)

5.在图上找出0℃等温线,在课本图4·5上用色笔描出,看看它大体与哪条河流和山脉的分布一致。(教师向学生说明,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要求学生记住)

[归纳]从一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冬季气温自北向南增高;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沿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那么,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如此悬殊呢?

[读表]阅读课文中的“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讨论以下问题:

1.比一比,在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的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读表回答)

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讲述]纬度位置是形成我国南北温差悬殊的一个重要原因。冬季,太阳光直射在南半球,对北半球来说,纬度愈高,正午太阳高度愈低,白昼愈短,得到的太阳光热也就愈少,因而气温愈低;反之,纬度愈低,气温则愈高。我国位于北半球,而且幅员辽阔,南北所跨近50个纬度,因此气温相差很大。

我国南北温差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冬季风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4·6。

[提问]1.从冬季风的源地、风向考虑,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2.从图上看,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台湾岛、海南岛等地难以受冬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这是为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讲述]每年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冷空气频频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而我国南方由于距冬季风源地遥远,加之中间有重重山岭作屏障,所以受冬季风的影响弱,降温程度远比北方小。由此可见,冬季风的影响使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更加悬殊。

[承转]上面讲述的是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情况及其形成原因,下面我们再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展示挂图]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

[读图]1.七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学生回答:我国大部分地区七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2.黑龙江省北部和海南省南部的七月平均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黑龙江省北部约为16℃,海南省南部约为28℃,我国南北七月平均气温相差仅12℃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回答: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青藏高原。因为这里海拔特别高,所以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归纳]从七月平均气温图上我们看到:夏季,除了青藏高原、天山和大小兴安岭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气温均在20℃以上,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2.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读表讲述]为什么夏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夏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夏季,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我国大多数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都较大。北方的太阳高度虽然比南方要低一些,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因此,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练习]请同学们完成本节课文后的选做复习题l、2。

[板书]二、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分布

[提问]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热带、北温带和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请同学们想一想:划分地球五带的依据是什么?我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教师指示,学生回答: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来划分的,我国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讲述]那么,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地方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呢?人们一般用农作物生长期内积温的多少来反映?

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或活动积温,写作≥10℃积温。

[板书]1.温度带划分的指标:≥10℃积温

[展示表格]用小黑板挂出我国各温度带的≥10℃积温表。让学生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温度带,从家温带到热带≥10℃积温的变化情况。

[挂图]挂出我国温度带分布图。

[指图讲述]根据≥10℃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另外,由于青藏高原海拔特别高,形成了一个天高地寒的高原气候区。

[板书]2.主要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青藏高原气候区。

[读图回答]阅读我国温度带分布挂图或课文图4·8,回答以下问题:

1.我国寒温带分布在什么地区?中温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教师指图,学生回答。)

2.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别分布在什么地区?这两个温度带之间的分界线,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的哪条等温线一致?(教师指图,学生回答。教师再补充、纠正。)

3.学校所在地属哪个温度带?

[板书]3.温度带的分布

[填表归纳]在以上读图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我国各温度带分布的填充表(见下表),指导学生填出各温度带的分布地区。

[讲述]不同的温度带,积温的多少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温度和热量条件,从而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熟作也不一样。

[展示表格]用小黑板挂出我国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农作物品种表,或阅读课文中的“我国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

[提问]请同学们说出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农作物品种有什么不同。(学生读表回答)

[练习]完成课文“做一做”练习:

1.读哈尔滨和广州各月气温曲线图(图4·9),算一算一月份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七月份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读图回答:一月份两地气温相差约34℃,温差悬殊;七月份两地相差约5°~6℃,温差不大。)

2.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图4·5),看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为什么四川盆地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教师提示,学生回答。从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上看,四川盆地在4℃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在4℃以下。这两个地区虽然纬度相似,但四川盆地的地形封闭,受冬季风的影响要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小得多,所以冬季气温比长江中下游平原高。)

3.当地属什么温度带?冬、夏季气温如何?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品种?作物一年可以几熟?(学生议论,教师提示、说明。)

(布置作业)

1.选做复习题3。

2.在填充图册上完成有关的填图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一、气温的分布

1.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二、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分布

1.温度带划分的指标:≥10℃积温

2.主要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青藏高原气候区

3.温度带的分布

§.的教学方案


§7.2转盘游戏

教学目标:

1.在试验中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

2.通过试验总结不确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3.通过转盘游戏进一步突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同时复习一些基本统计量的意义、运算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4.能列举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重点:1.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2.列举简单事件所有发生的可能结果。

教学难点:列举简单事件所有发生的可能结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指针指在什么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大?

条件:任写6个-10至10之间的数.

二、课堂活动:

1.游戏规则:

(1)任意抽一组数,算出这组数的平均数;

(2)自由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落在某个区域;

(3)根据转动和刚才的计算得到结果.

2.议一议:

(1)这个转盘转到哪部分的可能性大?

(2)在做上述游戏的过程中,你如何调整卡片上的数据的?

(3)将各小组活动进行汇总,”平均数增大1”的次数占次数的百分比的多少?”平均数减少1”的呢?

(4)如果将这个实验继续做下去,卡片上所有数的平均数会增大还是减少?

3.试一试:

请设计一个转盘,使得它停止转动时,指针落在绿色区域的可能性比落在白色区域的大.小明设计的转盘有三种颜色,你觉得可能吗?

4.练一练:

下面是两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分别转动这两个转盘,你认为转动哪种颜色的可能性最大?说明理由.

5.小结: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一定发生的、很可能发生的、可能发生的、不太可能发生的、不可能发生的?

6.作业:

1.见作业本.

2.书面设计一个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17388.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