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的:
(1)进一步熟练掌握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
(2)通过字处理软件中批注和修订功能的使用,达到多人分工协作,完成一篇文稿的目的。
活动步骤:
(1)分组,每4人作为一个小组。
(2)由于本活动是设计制作一期以机器人为主题的图文并茂的班报。教师应该安排学生收集有关信息(包括文字和图片),可以是介绍工业、家庭或娱乐机器人,也可以是关于未来机器人的一些设想。
(3)小组先要讨论确定班报内容及组内分工,接着根据分工分别进行素材创作与收集,由一人起草,其他组员对初稿进行批注和修订,最后由起草人定稿。
(4)班报规格为一张a3纸,或2张a4纸,完成后在班级或学校里进行展示。
活动评价:
活动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按照教材中的评价量表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随堂评价,并记录在学生评价表中。
由于本次活动主要的结果呈现形式为电脑小报,所以除了有关实践体验活动的常规评价指标外,我们建议着重对班报的版面效果进行评价。在班报的表现形式上,要充分使用分栏、表格和插入图片等方法进行图文混排,达到版面美观,主题突出的效果。
项目
评价指标
评价
版面效果
丰富美观6分
简洁大方5分
版面简单3分
版面较乱2分
版面效果评价标准中的丰富美观是指所制作的班报中各个素材能够充分反映所表达的主题,使用了较多的排版手段,布局合理,整体感觉美观;简洁大方是指班报中各种素材的搭配较为合理,总体感觉较为美观;版面简单是指在班报中能够使用多种素材;版面较乱指没有使用有效的排版手段,或使用了不恰当的排版方案,导致版面不均衡、不美观。
课程名称:
生态系统的结构授课章节:第5章第一节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么是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的种类。2.让学生学会知道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有哪些成分。3.通过对营养级能量流动的理解,让学生明白越是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导致能量浪费越严重。4.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内容,在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和对食物链食物网的认识,联系实际,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复杂性是如此重要。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种类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3.食物链与食物网。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食物链食物网及营养级。
板书设计: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概念:一、生态系统的分类1.自然生态系统i海洋生态系统ii森林生态系统iii湿地生态系统……2.人工生态系统i城市生态系统ii农田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组成成分i外界环境ii生产者iii消费者iv分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2.食物链和食物网i食物链:营养级概念ii食物网概念
习题、作业:1.下列生物哪个不是消费者。()a蛇c蚯蚓b猫d蛔虫2.一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产者不一定是绿色植物。b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c食物网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一只猫的食物为40%米饭,60%鱼。(该鱼吃草长大的)试求这只猫长了1kg至少需要多少绿色植物?
教学后记:
(教学总结)本章内容比较零碎,要掌握的知识点也比较多。需要学生在课前预习,充分做好准备。这一节内容理解性比较强,课本只补过短短五页书,但联系方面非常广,既有生态系统的类型,又有系统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光考记忆是绝对不行的。首先应该指出本节的重点很难点;其次,举例说明,利用身边的环境很生物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生动地理解记住;最后,让学生做些例题,在做题中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结构。
教学内容:
(过程设计)1.引言的教学设计;结合复习群落的演替,指出群落与环境的关系引出题目。2.指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黑板上板书;生态系统:由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3.提问学生,让学生来回答;动物园里饲养的各种动物,栽了各种植物,一个动物园里面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生态系统吗?全部动植物能?为什么?学生回答后进行分析说明。4.举例子,巩固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一个池塘里面的所用生物和非生物以及阳光就够成一个生态系统。等等,举两三个例出来。5.由例子点出生态系统的类型;自然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6.总结个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的共同点,指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组成成分: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生产者将不能被生物利用的能量转为能够让生物直接利用的能量,分解者将动植物的排泄物急尸体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利用,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物质的运输和能量的流动,对植物的授粉和种子的播种也有作用。7.举例提问,让学生明白各种生物是属于生产者,消费者还是分解者;蚯蚓是消费者吗?蓝藻是分解者吗?为什么?总结学生的回答,分析说明。8.列出食物链上的营养级的图片给学生看,引出食物链和营养级;食物链(捕食链)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指出高中阶段的食物链是指食物链。9.提问,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想一想,是为什么?帮助学生解答:能量由上一营养级流到下一营养级一般只有10%——20%,如果超过五个营养级,生态系统将会崩溃。10.示出食物网的图片,给学生想象的空间,问学生从中看出什么?提示多条食物链之间相互交叉的动态情景,最后说出食物网,并在黑板上写出食物网的概念: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11.提问,如果某一食物网只有一两条食物链,那么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导致什么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直接相关。12.总结全节内容,将大纲和重点难点再次提出,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摘要:数学教学难点之所以成为难点,一是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难以“容纳”这一知识,二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难以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新知识应该如何“修剪”得适合学生吸收,如何使学生“活动”起来,做适合他的认知结构的活动。一、复杂方法简约化;二、前后呼应流畅化;三、实际问题逐步数学化;四、形式理解溯源化;五、借助几何意义动态化。关键词:数学教学难点认知教学设计我们在教学实践、观课活动或与同行的交流中,常有这样的同感:课前对一些内容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实施时,感到不自然,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或自圆其说,或越俎代疱,或生拉硬扯。这些数学内容称之为数学教学难点,数学教学难点之所以成为难点,一是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难以“容纳”这一知识,二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难以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对客体的认识是一个“同化”的过程,即如何把对象纳入(整合)到已有的认识框架(认知结构)之中;也只有借助于同化过程,客体才获得真正的意义。与此同时,认识框架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发展或建构的过程,特别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容纳”新的对象的情况下,主体就必须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变革,以使其与客体相适应,这就是所谓的“顺应”。教学设计就是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逐步将数学难点与头脑中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参与创造适宜的挑战环境,学生思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去了解学生的数学结构,分析他的主观感知有什么问题,新知识应该如何“修剪”得适合学生吸收,如何使学生“活动”起来,做适合他的认知结构的活动。1、复杂方法简约化人的认识总是不断在反思中发展、前进,思维不断在清晰化——明朗化——简约化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教学设计也应适时地“修剪”、重组教材(教学)中内容、方法,以适合学生吸收。案例1、正弦定理的向量证法。
C
B
H
A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
技能目标: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参与“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发现、形成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数学应用能力,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二面角问题。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方法:
探导式
教学过程:
引入
师:同学们爬过山吗?
生:爬过,爬过高山,爬过平坦的山,也爬过陡峭的山,很刺激。
师:怎样的山看上去陡峭?
生:山坡与水平面愈垂直,这样的山愈陡峭。
师:怎样的山看上去“平坦”?
生:山坡与水平面所成角愈小,这样的山就愈“平坦”。
师:山坡陡峭与否,跟山坡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大小有关。
生:老师,山不是凹凸不平,弯曲的吗?它的坡面是不平的,那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角,是怎么回事?
师:现实的山确实是这样凹凸不平,弯曲的,大家对这位同学所提的问题,意见如何?
(学生议论纷纷,思索着。)
生:若从全局来看整个山坡面是凹凸不平,弯曲的,但从局部小范围去看,山坡面可看作“平”,物理中不也是把山坡面看作平面,这样山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就是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好,现实生活中一些问题,只需给适当的数学化,便可转化到数学问题,然后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今天我们研究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
(老师板书课题)二面角
[评:教师的责任就是指导、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帮助学生去观察、分析和判断。把二面角置于爬山的背景之中,这样引进新课,不仅自然,学生学起来兴趣、具体、生动,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去想、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检验、判断自己和他人的思维,更好的促使学生提出自己的创见]
新课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9--------p40上数第3行止。
(学生阅读课本)
师:什么是半平面?
生: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这个平面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叫做半平面。
师:什么是二面角?及表示方法怎样?
生: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可表示为
二面角α----ab----β,α,β分别是二面角的面,ab叫二面角的棱。
[评: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对二面角的定义理解及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必有好处。]
师:(放出幻灯)以下哪些图形是表示一个二面角?
生:(1)--------(5)是一个二面角,(6)是二个二面角。
[评:对二面角的图形进行变式,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二面角的本质含义。]
师:(提出问题,老师边演示山的模具,边讲述题意)
山上有一条直道cd与山脚线成30°,一人沿着cd爬上100米后,问这时此人站的地方有多高?
生:此人这时站的高度不定,跟山坡陡度大小有关,当陡度大,此人站的位置就要高,反之,就低。
师:山坡陡度就是山坡面与水平面所成二面角的大小有关,而二面角大小如何去度量呢?
(学生思考)
师: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是怎样度量?
生:我知道,斜线和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角的大小规定为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
师:对,即把斜线与平面所成角转化为平面几何中的线和线所成角。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二面角的度量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摆弄二面角模具,并与同桌、前后桌同学之间共同讨论。)
师:谁来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讲述各自的想法,老师板书。)
生:分别在二个半平面上,过棱上一点o作oa⊥a、ob⊥a,把∠aob大小规定为二面角大小(图1)。
生:在一个半平面上取一点a,作ab垂直另一个半平面,b为垂足,过b作ob垂直棱,o为垂足,连oa,把∠aob大小规定为二面角大小(图2)。
生:过二面角棱上一点0作平面垂直棱,分别交两个面oa,ob,把∠aob大小规定为二面角大小(图3)。
师:以上几位同学得出∠aob有什么共同点?
师生一起归纳小结:(1)两条射线oa,ob分别在α,β上,且o在棱a上。(2)oa⊥a,ob⊥a。
师:对于同一个二面角以上三种作法得出的∠aob大小相同吗?
生:相同。
师:我也有一种想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样行不行。
放出幻灯并讲述想法:如图(4)若∠aob=30°∠bod=45°,把∠aob的大小规定为二面角α--cd--β的大小。
生:不行,当两个面合拢的时候,∠aob=15°、但二面角为0°,不合常规。
师:如图(5)若“∠bod=45°”改为“∠bod=30°”结果又怎样?
生:也不行,当两个平面转“平”的时候,二面角为180°,而∠aob=60°不合常规。
师:我们把图(1)、(2)、(3)中∠aob称为二面角α--ab--β的平面角。∠aob大小就是二面角大小。这样规定,合情合理。同学们提出的图(1)、(2)、(3)是作二面角的平面角常用三种方法。一个二面角中它的平面角是否只有一个?
生:有无数个,但它们大小相等。
[评:学生在参与探讨度量二面角大小方法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讨论,变单向传递为多向交流,这样既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又有利于学生协作意识形成和创新能力培养。]
师:(放出幻灯)
在正方体----中(如图6)
求二面角--------大小,(2)求二面角--------大小,(3)求二面角--------的正切值,(4)若为中点,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师生一起讨论完成)
(过程略)
[评:从一道题出发通过一题多变,进行变式练习,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有效手段,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图7:山坡的倾斜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二面角的度数)是60°,山坡上有一条直道,它和坡脚的水平线的夹角是30°,沿这条路上山,行走100米后,升高了多少米?
图7
解:已知=100米,设垂直于过的水平平面,垂足为,线段的长度就是所求的高度。在平面内,过点作,垂足是,连结。
平面,
。
因此,就是坡面和水平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60°。由此得=sin60°=sin30°sin60°=100sin30°sin60°=
答:沿直道前进100米,升高约43。3米。
[评:从实际问题出发,又以实际问题结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数学原理,提到了更重要的高度。]
三、小结:
师:同学们把上图中山“去掉”留下的图形是什么几何体?有哪些特征?
生:是一个四面体,这个四面体四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这个图中还包含二面角的平面角、线与面所成角、点到线距离、点到面距离等。
师:这个四面体是立体几何中最常用的一个基本图形,立体中许多问题都可化归到这个四面体进行求解,这就是数学中最常用一种化归思想。关于二面角计算题或证明题,关键找(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今天我们讲了作二面角的平面角三种方法。这节课讲的两个例题用图(2)方法----三垂线法作二面角的平面角,这样通过作二面角的平面角,把立体几何问题化归为平几问题来处理。许多实际应用题,通过建模,可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我们的周围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加以探索和研究。
四、作业:p451--6
[评:大多数学生之所以学习有困难,解决问题能力差,问题在于他们所获得的概念、知识不是通过研究事实和现象的途径形成的,而是死记硬背得来的。本课例设计不是简单地将二面角及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直接传受给学生,而是考虑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设法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创设“爬山”的实际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发现、问题解决全过程,这样,学生学到的不单是知识本身,也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同时在分析、探索过程中,依靠自己的独立智慧努力,而获得了一些能够概括大量事实现象和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极为宝贵。]
重点:民国时期的进步文艺
难点:科学成就的简释;进步文学艺术的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首先请学生阅读本节引言,然后进行简要分析,以便学生能在宏观把握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本书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反映的原理。
一、科学技术的成就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科技落后的原因。然后,由学生填表归纳著名科学家及成果,在学生填表时教师可以展示科学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找出科学家共同的优秀品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识学有所成的努力创精神。
二、民国时期的进步文艺
学习过程中,要解决如下问题:鲁迅的杂文,教师可补充相关资料,与中学语文课选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等文章结合分析鲁迅杂文的时代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民国时期小说的成就突出,可引导学生课余选读一至二部作品,以增强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状况的认识。
讲解民国时期电影事业、音乐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历史图片,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生欣赏电影《渔光曲》的片断和《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和爱国主义信念。
讲解绘画时,教师应在介绍画家的同时,让学生欣赏部分作品。
三、民国时期的教育
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简要说明民国时期教育发展概况,然后重点介绍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和陶行知。关于蔡元培,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蔡元培的内容,让学生阅读教材所引材料,认识蔡元培的“五育”教育思想,认识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较早提出全面教育的著名教育家。关于陶行知,教师补充资料介绍陶行知生平,指导学生阅读“自立歌”,思考与教育思想的关系。提问:“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称陶行知为人民教育家?”等等。引导学生了解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后,提问:“蔡元培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小结
本课所涉及的科技、文艺、教育事业等方面的成就,说明先进的、进步的知识分子追求光明、弘扬进步、倡导科学,反对黑暗、反对落后、批判愚昧,体现了民国时期文化的主旋律。
板书设计
民国时期文化
一、科学技术的成就
1.科技落后的原因
2.科技成就
二、民团时期的进步文艺
1.文学成就
2.话剧、电影的成就
3.绘画与音乐成就
三、民国时期的教育
1.民国时期的教育
2.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和陶行知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电磁波,知道电磁波的频率、波长的概念。
2.记住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二)教具
水,水槽,水木棍,麻绳,电池,半导体收音机,钢锉,导线。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声音(如语言、音乐等)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如家长的教诲、教师的授课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帮助我们了解世界。
通过我们在初中二年级学习过的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可以知道: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我们听到的声音通常是靠空气传的;声波在空气中的传速度大约是340米/秒。
在前面我们还学习过电话,电话的话筒能把声音振动转化为强弱变化的电流,电流流经听筒,听筒又能把它转化为振动,使人听到声音。
2.引入新课
飞机上的飞行员与地面指挥员的对话不用电线;我们每天听收音机或看电视,也没有电线直接通向电台或电视台。可见,这些都不是用电线来传播电信号的,我们称作“无线电通信”。那么,无线电通信是怎样传输信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简单知识。
3.进行新课
板书:
(1)演示实验
①手持小木棍,让木棍下端接触水槽水面,使同学们看到,水面上有一圈圈凸凹相间的状态从木棍接触水面处向外传播,形成了水波。
②音叉(或其他发声体)振动时,在空气中会有疏密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形成声波。声波看不见,摸不到,但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使我们产生听觉。
总结以上实验(和其他事例)得出结论:
板书:
(2)电磁波
板书:
电磁波看不到,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间接观察它的存在。
演示课本上图13—2的实验,实验后让学生阅读课本上“实验”后的两个自然段,再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回答。
①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②举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类似的现象。
教师归纳小结,讲解电磁波的初步知识,并说明间接观察是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如借助小磁针可以间接地研究磁场)。
(3)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
讲解课本图13—3水波在1秒内传播的波形图,结合小木棍振动时产生水波的演示实验说明:
①波峰与波谷的概念;
②在1秒内出现的波峰数(或波谷数)叫水波的频率;频率的单位叫做赫兹,简称赫。常用的频率单位是千赫和兆赫。
板书:
③波长与波速的概念;
④分析得出:波速与波长和频率的关系。
板书:
类似于水波,电磁波也有自己的频率和波长,也同样可以用波形图来描述,讲解课本图13—4频率不同的电磁波的波形图。需要说明以下二点:
①电磁波的频率等于产生电磁波的振荡电流的频率。
②电磁波频率、波长与波速的关系。
板书:
电磁波在空间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板书:
注意:不同频率(或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传播速度都相同,所以频率较大的电磁波,波长较短。
例: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采用20.009兆赫和19.995兆赫的频率发送无线电信号,这两种频率的电磁波的波长各是多少?(光速为2.9979×108米/秒)
(答案:波长分别为14.983米和14.993米)
由于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各不相同,所以在我们周围空间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电磁波。按照课本上的图表,介绍无线电通信所用的电磁波(也叫无线电波)的几个波段。
4.小结(略)
5.想想议议:教师演示并提出问题。
打开半导体收音机,调到一个没有电台的地方,使收音机收不到电台的广播。然后开大音量,让收音机靠近220伏特的交流电线,从收音机会听到“杂音”。这是为什么?
6.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上的阅读材料:无线电波的传播途径。
(2)阅读本节教材。
(四)说明
1.本节内容知识多,范围广,要注意掌握教学要求,使初中学生常识性了解电磁波的有关知识,如波长、频率、波速等。有些知识只宜点到为止,不能求深求全。
2.用“类比”水波的办法通俗讲解波的形成和波长、频率、波速的概念;用半导体、钢锉、电池、导线演示电磁波的存在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三册。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7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