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3,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并能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知道带分数是假分数的一部分,能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能根据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解答求一个书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学会真分数,假分数及带分数的互化;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根据分数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课时安排:
1,分数的意义6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4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和通分4课时
5,整理和复习2课时
1、凭借学生的数学现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数学中的问题。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0.8元与0.80元,1.70=1.7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去理解为什么0.8=0.80,1.70=1.7。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并没有采用常用的一步步归纳总结的思路,先归纳小数末尾添一个零,小数的大小不变,再归纳添两个、三个、乃至无数个零的情况。而是一步到位。但在一步到位的时候。舍得化时间,整整用了两大块时间,分别在验证猜测与归纳总结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者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学生不断地体验着发现、创造。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油然而生。
2、学生真正成为规律的探索者、发现者。小数基本性质的归纳,小数基本性质的运用,教师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既没有被学生已知0.8=0.80的现象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正如教师所说:虽然字写得稚嫩了些,但毕竟是学生自己的发现。教师敢大胆打破书上的框框,让学生自己写自己的发现、自豪地读自己的发现、自豪地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问题,这些无疑都将对学生的终生有用。
3、不但使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使学生学到做学问的方法。
本课教师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这样一条思路:一个规律的得出,先要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规律的得出,不求一下子十分准确,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加以完善,逐步加以提升。由于受学生思维的限制,小学里学习的性质、定理一般运用不完全归纳的思想进行推理总结。怎样在性质、定理归纳推理的过程中,正确地运用这种思想,可能比具体的推理过程更有价值,因为这里有做学问的态度、做学问的方法。本课在教学时比较好地把握了这一点,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0.8=0.80、1.7=1.70进行大胆的猜测,在猜测后强调猜测的结果是否一定成立,必须用所学的知识加以验证,验证时样本的抽取要尽量随机。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提升,在归纳过程中允许学生理解层次上的有所差异,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完善。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的1~3题,练习十九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比例”和“比”、“比值”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和“比例”
1.复习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指出: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练习
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完成。
(1)五年级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五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2)五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3)五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有24人,女生有()人。
二.复习解比例
1.完成第70页的第2题。然后让学生完成第2题的其余习题。
三.复习正比例、反比例
用投影逐一出示下面问题,让学生回答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填写小黑板上的表。
正比例反比例
共同点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1.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
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
扩大或缩小。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
值(商)是一定的。1.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
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
缩小(扩大)。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
一定的
四.课堂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1~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2题,除第(2)、(7)题教师要提示外,其余各题由学生自己判断。
3.第3题,教师向学生说明:这题要求图上长方形的长、宽和地基的实际面积。
创意作业:同桌二人说说比、比例、和比例尺之间的区别。
教学内容:
教科书69、70页练习十三第9~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预设:
一、概念复习:
1、提问:怎样的两个量成正、反比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字母关系式。
二、书本练习:
1、第9题。
(1)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前三个问题。
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2)组织学生讨论第四个问题。
启发学生根据条件直接写出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直接作出判断。
2、第10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
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3、。第11题
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
4、第12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5、第13题。
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补充练习
1、对比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2)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3)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4)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的平方成正比例。()
(5)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例。()
(6)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
(7)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8)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9)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底和高成反比例。()
(10)梯形的面积一定时,上底和下底的和与高成反比例。()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9879.html
上一篇:经典初中教案生物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