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小学教案

比例的意义性质

时间:2022-03-22 比例的意义教案

【教学内容】p69页复习1—3题。【教学目的】进一步认识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概念,比较熟练地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理清知识脉络和联系,能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二、梳理知识,整理列表。1、谈话:这个单无我们学习了些什么?2、板书列表:

比例

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各部分名称

3:5=—

前后比项项值

3:5=12:20

内项

外项jk251.Com

基本

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例:3:5=6:10=9:15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例:3:5=9:153×15=5×9三、组织练习。1、求比值。6:1.5—:30.2:——:—2、下面每组能不能组成比例?怎样判断?1:2和2.5:51.2:0.3和6:1.53:—和2:—3、根据5×a=6×b写出8道不同的比例式。4、完成p69页第1题。5、判断:⑴解比例就是解方程。()⑵表示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⑶因为a×b=c×d,所以a:c=b:d。()6、解下列比例。2.5:1—=x:2—=—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掌握了什么?五、课堂作业。p69页2、3。

jk251.cOm扩展阅读

单元分数的意义性质教案 教案精选篇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3,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并能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知道带分数是假分数的一部分,能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能根据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解答求一个书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学会真分数,假分数及带分数的互化;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根据分数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课时安排:

1,分数的意义6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4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和通分4课时

5,整理和复习2课时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1、凭借学生的数学现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数学中的问题。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0.8元与0.80元,1.70=1.7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去理解为什么0.8=0.80,1.70=1.7。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并没有采用常用的一步步归纳总结的思路,先归纳小数末尾添一个零,小数的大小不变,再归纳添两个、三个、乃至无数个零的情况。而是一步到位。但在一步到位的时候。舍得化时间,整整用了两大块时间,分别在验证猜测与归纳总结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者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学生不断地体验着发现、创造。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油然而生。

2、学生真正成为规律的探索者、发现者。小数基本性质的归纳,小数基本性质的运用,教师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既没有被学生已知0.8=0.80的现象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正如教师所说:虽然字写得稚嫩了些,但毕竟是学生自己的发现。教师敢大胆打破书上的框框,让学生自己写自己的发现、自豪地读自己的发现、自豪地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问题,这些无疑都将对学生的终生有用。

3、不但使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使学生学到做学问的方法。

本课教师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这样一条思路:一个规律的得出,先要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规律的得出,不求一下子十分准确,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加以完善,逐步加以提升。由于受学生思维的限制,小学里学习的性质、定理一般运用不完全归纳的思想进行推理总结。怎样在性质、定理归纳推理的过程中,正确地运用这种思想,可能比具体的推理过程更有价值,因为这里有做学问的态度、做学问的方法。本课在教学时比较好地把握了这一点,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0.8=0.80、1.7=1.70进行大胆的猜测,在猜测后强调猜测的结果是否一定成立,必须用所学的知识加以验证,验证时样本的抽取要尽量随机。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提升,在归纳过程中允许学生理解层次上的有所差异,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完善。

比比例比例尺的概念的整理复习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的1~3题,练习十九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比例”和“比”、“比值”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和“比例”

1.复习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指出: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练习

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完成。

(1)五年级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五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2)五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3)五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有24人,女生有()人。

二.复习解比例

1.完成第70页的第2题。然后让学生完成第2题的其余习题。

三.复习正比例、反比例

用投影逐一出示下面问题,让学生回答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填写小黑板上的表。

正比例反比例

共同点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1.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

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

扩大或缩小。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

值(商)是一定的。1.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

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

缩小(扩大)。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

一定的

四.课堂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1~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2题,除第(2)、(7)题教师要提示外,其余各题由学生自己判断。

3.第3题,教师向学生说明:这题要求图上长方形的长、宽和地基的实际面积。

创意作业:同桌二人说说比、比例、和比例尺之间的区别。

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练习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

教科书69、70页练习十三第9~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预设:

一、概念复习:

1、提问:怎样的两个量成正、反比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字母关系式。

二、书本练习:

1、第9题。

(1)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前三个问题。

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2)组织学生讨论第四个问题。

启发学生根据条件直接写出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直接作出判断。

2、第10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

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3、。第11题

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

4、第12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5、第13题。

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补充练习

1、对比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2)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3)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4)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的平方成正比例。()

(5)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例。()

(6)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

(7)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8)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9)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底和高成反比例。()

(10)梯形的面积一定时,上底和下底的和与高成反比例。()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19879.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