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哺乳动物:具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体表被毛,体温恒定等特征.如兔、大熊猫
2、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反之,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动物是变温动物,如蛇、昆虫等。恒温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3、兔:体表被毛(保温作用),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体温恒定,牙分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在细菌作用下,有助于植物纤维质的消化),大脑发达,四肢发达灵活。
4、跳跃是兔的主要运动形式(后退比前腿长且肌肉发达)。
5、兔的食性:植物(草)。兔的身体分为:头、躯干、丝织和尾四部分。
6、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似凿子适于切断食物,臼齿咀嚼面宽阔适于磨碎食物。兔的盲肠发达,这与兔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狼、虎等哺乳动物还有锋利的犬齿,用于撕裂食物(也用于攻击捕食)。
6、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
7、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是陆生动物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
8、兔与人的内部结构相似,说明人与兔的分类地位很接近,同属于哺乳动物,但人的盲肠已退化,因为人是杂食性的。
四、空中飞行的动物---家鸽
1、空中飞行的动物有昆虫、蝙蝠、鸟类等。
2、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除了鸵鸟和企鹅等少数鸟不能飞行外,绝大多数都善于飞行。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
3、鸟适于飞行的特点:①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翔时空气的阻力)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③胸部有高耸的龙骨突,长骨中空(内充空气)④胸肌发达⑤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除粪便都很迅速。⑥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⑦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⑧喙短,口内无齿,无膀胱,直肠短,粪便尿液及时排出,右侧卵巢、输卵管退化(这些都是为了减轻体重,适于飞行)。
总之鸟类是体表被羽、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能力、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的一类动物。
4、翼(翅膀)是鸟的飞行器官。气囊辅助肺的呼吸。
5、鸟的羽毛分正羽(主要用于飞行)和绒毛(主要用于保温)。
6、家鸽口内没有牙齿,食物不经咀嚼经咽、食管进入嗉囊。----进入肌胃(内有沙粒、小石子用于磨碎食物)。
五、空中飞行的动物---昆虫
1、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也是唯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
2、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3对足,2对翅。蜘蛛、蜈蚣、虾、蟹等都不是昆虫,但它们都是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3、昆虫的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2、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
生命的起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生命起源的学说”相关的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生命起源的学习,培养学生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明确,科学的推测不仅需要严密的逻辑、确凿的证据,还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2)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发展的关注和兴趣。教学重点地球上原始生命产生的条件教学难点生命的起源自主学习导引1.想象原始地球是怎样的,并尝试说出你猜想的依据。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收集相关资料。3.根据科学推算:地球的形成约在年前,原始生命约在年前形成;它形成的最初场所可能是。4.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原始大气与现在地球的大气成分最主要的区别是。5.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在地球上生命发生之前,确实经历了由转变为的化学进化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世界各地关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这样将学生带入悠远而神秘的氛围,引导学生产生兴趣阅读资料,通过图片展示的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感受着悠远而神秘的氛围,并想象原始的地球。学生大胆解释其中的内容。分析想象中的原始地球指导学生闭眼想象,并说出你想象中的原始地球是怎样的?你的依据是什么?鼓励学生做出大胆的猜测和想象打开思维的阀门进行想象,用自己的生动语言描述想象中的地球。原始生命起源的推测小组竞赛: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整理课前收集的人类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早期认识的两个不同观点(神创论,自然发生说)及现代认识(宇生说、热泉生态系统说、宇宙大爆炸、星云假说等)的资料,同时老师也向学生提供一系列的资料,让学生在小组内初步整理,然后在全班介绍,比一比,哪些小组介绍内容精彩展示自己通过多渠道收集的材料,发挥小组的力量,然后大胆在全班介绍本小组的观点。个人竞赛:指导学生讨论:在全班交流的资料说法中,说说每一种学说的中心观点和证据分别是什么?他们能出示哪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你比较倾向哪一观点,为什么?对于其中的某一观点你还有哪些证据支持或者有哪些证据反驳?比一比,哪些同学的知识面广根据同学介绍的不同观点,借助老师出示的引导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体会这些观点的逻辑性是否合理。初步学会用证据来证明观点,大胆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证据。播放“原始气球景观”的动画和原始大气的形成及原始海洋的图片,再配合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本的讨论题。小结提问: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能量条件是什么?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在哪儿?借助老师播放的视频动画,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对原始地球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原始生命起源的推测提出问题:最简单的有机物可能是怎样形成的,需要哪些条件?米勒的实验,可以证明生命起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自主学习课本p24有关内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原始生命起源的推测解决问题:知识铺垫:简单介绍有关化学知识作为铺垫,(将几滴油滴入水中,振荡食管,让学生观察经久不散的小油滴)。简单介绍由有机物组成细胞的可能性。提供视频资料,(米勒的实验过程)指导学生借助米勒模拟实验装置图,在小组内努力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认真听老师介绍没有接触到的简单知识,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观察米勒实验的装置,分析实验设计的原理和结果,根据老师提供的小实验和图片,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让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更深入些。在全班交流成果,使得问题的解决更加完善。知识巩固:现在的地球上会有原始生命产生吗?为什么?运用本节课的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达到知识巩固的目的。知识拓展了解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对现在人类社会有何意义?各抒己见,发表见解总结启发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自我评价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练习1.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中,正确的是()a.生物是神创造的b.自然界中无时无刻不在自发地产生着生物c.原始生命是长期的化学进化的结果d.生物是地球上某些物质在偶然的碰撞中产生的2.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a.水蒸气、氨气、甲烷b.甲烷、氧气、水蒸气c.水蒸气、氧气、沼气d.氧气、氨气、沼气3.大量证据表明,原始生命起源于()a.原始大气b.原始陆地c.原始海洋d.原始岩层4.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a.水蒸气b.氧气c.甲烷d.氨5.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过程中,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a.太阳的辐射能b.物质氧化分解提供的能c.三磷酸腺苷水解提供的能d.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提供的能6.原始生命起源的大致过程是()a.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b.火山熔岩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c.紫外线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d.原始地球表面土壤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问题探究:你认为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会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为什么?
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而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2、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
3、社会行为大多具以下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③有的还形成等级
4、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5、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在农田间放一定量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冲之间的通讯,是雄虫无法判断雌虫的位置,从而不能交配,这样也能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即:(1)制造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昆虫;(2)制造干扰使昆虫不能识别同种昆虫的性外激素。
6、探究性实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计划、(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会根据以下实验回答上边问题。课本4页、22页、34页、35页、39页、4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能力目标
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情感目标
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教学重点
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教学难点
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男女染色体的差异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如果人的性别也是一种性状,是否存在控制性别的基因?
阅读p37研究经历;
交流得出:控制性别的是性染色体。
23对染色体中哪一对叫性染色体?
男女性染色体组成是什么?
x、y形态区别是什么?
观察男女染色体排序图;
得出:x、y染色体在男女体细胞中的差异
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两种性别的生殖细胞中性染色体可能是什么?
尝试用图解列出
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说明什么?
常识完成p38生男生女图解,得出结论: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控制性别的不只是染色体与基因有关
控制性别的只是染色体而与基因无关吗?
阅读p39
在过去重男轻女时,生男生女的责任全在女性,甚至求神拜佛,你认为呢?
讨论,交流
为什么在一个家庭中男女比例不是1:1时,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男女比例还能保持1:1?
讨论交流
拓展
p39练习4
一、导语
初二的同学们,已经进入了知识和能力大幅度提升的关键时刻——因为在初中阶段,它的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是在二年级进行的,我真诚地希望每一名同学都明白这一点,珍惜时间,充分利用。在初一至初二平稳过渡的基础上,为自己在新学期制定新计划、新目标。尤其,语文的学习,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想要一蹴而就几乎是不可能的,需要同学们有明确的目标,并锲而不舍地去达成。
二、师生交流
1、师:同学们经过从小学到初一的语文学习,对这一学科应该比较了解。
哪些同学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说说你感兴趣的方面。
哪些同学觉得自己学习语文比较吃力?在哪些方面不够得心应手?
2、通过师生交流可以把语文学习概括为两大方面:
阅读(现代文、文言文)
写作
3、教师简单讲述二者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从而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一.广泛而大量的阅读。
二.有所取舍的精读。
三.美文、诗词的背诵。
四.定期整理读书笔记、摘抄。
五.通过日记或周记记录生活点滴,作为写作素材。
六.与优秀范文进行比较,突破自己的写作瓶颈。
三.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预习:(通读全文后)
1、读题注:有助于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2、解决生字词:借助书下注释以及工具书,为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3、结合课后习题思考课文,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前准备:
1、提前两分钟回座位。
2、准备好课本、笔记本。
(三)课堂学习:
1、潜心阅读,感知文本。
2、踊跃发言,探究文本。
3、合作交流。
(切忌一窝蜂,有秩序、有目的,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提炼自己的观点)
4、记好笔记:记录要点,写字工整。
(四)课后复习
大声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培养语感。
(五)有关作文课
1、聆听作前指导,开拓思维,寻找写作突破。
2、列好提纲,胸有成竹。
3、作后修改,精益求精。
4、认真阅读老师的眉批和总批,改正缺点,发扬优点。
(六)有关文言文、古诗词的学习
1、强调预习和自学(充分熟读)
2、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
3、疑难问题课堂上勇敢提问,敢于质疑。
4、学会结合题注、相关历史查找资料,深入理解。
小结:多阅读、多思考、多提问、多动笔,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总结:
除了目标、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还希望同学们面对前进征途中的困难和挫折要经得起风吹浪打。在哪里摔倒了就立刻从哪里站起来,“人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我希望你们用信心作桨,用坚持作帆,驾驶着知识的小舟,在老师的引导下到达成功的彼岸。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20909.html
下一篇:教师职业教育法心得感悟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