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目标: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教学重点、难点: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一、导入为什么父母是双眼皮的,小孩的眼皮为单?若aa表示为能卷舌,aa表示为不能卷舌,那么受精卵aa能卷舌吗?二、新授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⒈简介孟德尔孟德尔的简历使你想到了什么?(有哪些科学家与其类似)⒉实验过程观察p33图ⅶ-14,说说实验过程,结果怎么样?⒊孟德尔经验总结⑴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⑵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为dd,显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和dd。⑶基因组成是dd的,虽然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会遗传下去。⒋解释本文开头的内容。aa、aa能卷舌,aa不能卷舌,但aa中的a基因可遗传。若夫妻双方基因组成都是aa,问:后代基因组成有哪几种?父方:aaaaaaaa母方:aaaaa三种,分别为aa、aa、aaaaa㈡禁止近亲结婚⒈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⒉阅读本部分内容,谈谈你对婚姻法规定的理解。⒊简介常见的遗传疾病白化病:皮肤白,带粉红色,头发淡黄色,虹膜淡灰(红),怕光,视力差。苯丙酮尿症:智力障碍,头发细黄,皮肤色浅,鼠尿臭味。⒋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近亲结婚,其遗传病出现的机会就会增加。讨论:我国南方的两广地区,患地中海贫血的人较多,而现行的《婚姻法》又可免婚检,若你为适龄青年或计生干部,你会怎么做?三、练习四、作业完成课课练相应练习⑴⑵⑶⒈⒉⒊⒋
第五节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人类遗传病的危害和优生优育
2.描述人类遗传病形成的原因
3.描述人类基因组计划
(二)能力目标:
收集人类遗传病及其防治的资料和有关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资料
(三)情感目标:
认同优生优育和近亲结婚的危害,明确有关的伦理观和价值观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及优生优育的措施
难点:举例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三.学习过程
1..情境导入:展示图片:先天性唇裂图片师:患者通过手术可以修复成正常人的样子,可是如果他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会不会遗传给后代呢?你还知道哪些疾病能够遗传给后代?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因为这些病能够遗传给下一代,我们叫它遗传病,今天我们就来探究遗传病的有关知识。2.自主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人类遗传病形成的原因(重点)学生阅读教材92页内容完成助学98-99页“自主学习”中的目标1(3分钟)教师规定学习时间,巡视指导,指导学生将重点内容在课本上标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生生交流。2分钟识记。【过渡】什么情况下夫妻所生子女得遗传病的几率大呢?让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柱形图。学生结合上面的柱形图,阅读教材92页第2、3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①分析上述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②为什么近亲结婚的后代患遗传病的几率大呢?③什么样的男女结合是近亲结婚?④为避免遗传病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我国人口政策作出如下重要规定:提倡____________,禁止____________,防止______________发生,提高国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点拨】引导学生分析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师:要做到优生优育你有哪些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形成正确的伦理观和价值观【过渡】为进一步解决基因或染色体改变引发的疾病,1985年美国科学家率先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1999年9月,我国科学家也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本节最后我们也来了解“人类的基因组计划”。目标2:描述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意义学生阅读教材93-94页内容完成助学99页“自主学习”中的目标2和教材95页“思考与练习”中的第2题。教师规定学习时间,巡视指导,指导学生将重点内容在课本上记录下来。【总结】大家应该好好学习科学知识,也为我们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4.知识归纳:完成助学的“自我感知”5.检测:完成助学的“当堂达标”
教学目标:举例说出生物变异的实例,探究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原因,意识到应该科学地描述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重、难点:举例说出生物变异的实例,探究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原因。一、导入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遗传----亲子代间的相似性变异----亲子代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二、新授生物的变异导致不同种类的生物千差万别同种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观察p40图ⅶ-18~21说说你所知道或了解的变异的事例。变异事例:1.如牛的后代中有白化病的个体。2.紫茉莉中有黄色品种等,但个别枝头上花色不同。3.玉米的糯与不糯。探究一种变异现象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㈠提出问题本组提出的问题:㈡作出假设:本组作出的假设是:㈢制定计划并实施注意点:①随机取样,样品要有足够数量。②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测果实长轴并以四舍五入的方式记录,毫米为单位。①测量结果绘制成曲线图。㈣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①用语言描述两个品种花生果实在不同长度范围内的数量分布状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②计算并比较两个品种花生果实长度各自的平均值,你能得出什么结论?③把大花生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中,把小花生种到肥沃的土壤中,它们结出的果实会是怎么样呢?你作出推测的根据是什么?④从大花生中选择一粒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一定都是在的吗?为什么?综述遗传和变异生物的遗传特征,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征,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至形成新品种。三、练习p45练习1.2.四、小结不同种类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五、作业完成课课练相应练习教学目标:举例说出可遗传和不遗传的变异及原因,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及应用。教学重、难点: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方法及应用。一、复习举例说说可遗传和不遗传的变异及原因。举例说说生物的性状即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解析:可遗传的变异主要为遗传物质决定。不遗传变异主要是环境的影响。如:花生的大小,主要是遗传物质控制,同时肥力、土壤等又影响着花生大小。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我国饲养家禽和家畜有悠久的历史,这与长期的驯化和选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想一想:野猪和家猪、原鸡和家鸡等之间有什么差异?现在的家禽、家畜是否与其祖先完全不一样?提示:外形、行为特征等方面。㈠高产奶牛的选育高产奶牛的选育过程,想一想该过程让你去处理的话会是怎样的?原理: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㈡高产抗倒伏小麦的培育为什么会培育出高产抗倒伏的小麦?原因:通过杂交,低产抗倒伏小麦把抗倒伏的基因传给了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抗倒伏基因与高产基因组合到一起。㈢太空椒的培育观察普通甜椒和太空椒,有何区别。为什么有这么大区别?原因: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一、练习p45练习34二、讨论你认为还有哪些方式培育新品种?三、作业完成课课练相应练习板书:§2.5生物的变异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高产奶牛的培育高产抗倒伏小麦的培育太空椒的培育
课题
第一节
课时
2
教
学
目
标
1、了解无性生殖的概念
2、使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出芽生殖的实验
3、动手尝试植物的嫁接,理解无性生殖的实质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建立交流合作意识
教
学
重
点
和
难
点
重点:1、了解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类型,会举例
2、了解嫁接的原理,会举例
难点: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无性生殖的概念,并会举例说明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
教学准备
1、酵母菌培养液、显微镜
2、水螅无性生殖的录像
3、植物嫁接的工具及材料
板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设问:上学期我们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根据学生回答指出:生物的生殖、发育、遗传使生物物种能不断延续和发展。(导入新课)
互动探究
(探究一)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要求学生利用酵母菌培养液,制成临时玻片标本,通过显微镜观察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组织讨论
1、能否看到酵母菌,尝试描绘形态
2、是否有小突起,那是什么?说明什么?
如学生观察中,发现成串的小球体,应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提出“无性生殖”的概念
可以指出,酵母菌一般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进行无性生殖,有时也可进行有性生殖。
(探究二)观察水螅的出芽生殖
播放水螅出芽生殖的录像,请学生描述其出芽过程
结合水螅结构模型补充介绍水螅也能进行有性生殖方式。
引导学生归纳两次探究活动
(第二课时)
(探究三)植物的嫁接
引导学生回忆植物的六大器官,分别指出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
指出植物可以依靠营养器官进行无性生殖,称为营养生殖。
介绍常用方法——嫁接
播放动画:嫁接的方法和过程
请学生尝试描述嫁接的形式、过程、关键等,并会举例说明
强调指出,使嫁接成活率提高的关键——
(条件允许的话,可让学生实践
(探究四)植物的组织培养
播放动画: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指出植物组织培养的优势
回忆并回答:略
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实验报告》要求完成观察实验,并填写p1~2第2、3题
说明实验现象,结合书本理解这就是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说明条件适宜(温度合适、营养充足),酵母菌出芽旺盛,产生的个体多
理解概念: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认真观看并思考,尝试描述其出芽生殖的过程,它属于无性生殖方式
进一步理解“无性生殖”概念
了解认识无性生殖,生物可以在多种条件下进行不同方式的生殖活动,可以保证生物的延续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理解概念
观看,了解嫁接的方法
结合课本回答:略
必须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认真观察,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了解并会举例说明
预习及作业布置
课题:水中生活的动物(共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括鱼类主要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重点:探究鱼类水中生活的特点。
教材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等活动,来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呼吸的,从而总结出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征。
电教手段:多媒体观看录像片断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生物圈Ⅱ号”实验,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2、生物的多样性(观看录像片断)
①
②
③将你熟悉的动物分别填入下表:
二、新课:水中生活的动物
1、观看录像片断:《海洋中的生物》及《淡水生物》思考:
如果陆地上的生物(如猫)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鱼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鱼类等在水中生活须具备哪些条件?(游泳和呼吸)
2、游泳
①观察与思考(课本P3)
②由上可知有些问题仅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这时就需通过实验来探究。
③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㈠提出问题
㈡作出假设
㈢讨论探究思路
a、用捆扎鱼鳍的方法进行探究
b、用模拟实验的方法
㈣制定并实施计划
(用捆扎鱼鳍的方法进行探究由课后学生自己完成,注意:捆扎时不要过于用力,以免使鱼受伤。)
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记录和分析探究过程和结果,得出自己的结论)
㈤表达和交流
①以小组为单位,将各小组的结论在全班进行交流,并对同学提出的质疑给予答辩。
②总结出鱼的各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
⑷完成课本P6“讨论”
3、本课小结(略)
三、作业:用捆扎鱼鳍的方法进行探究并写出实验报告
四、教后感: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变异:是指子代和亲代个体间的差异。
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
2.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4.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4.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三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杂交一代中表现的是显性性状。
2.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显性性状基因组称为:dd或dd
3.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4.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这种病的机会就会增加.
四人的性别遗传
1.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
(男:44条常染色体+xy女:44条常染色体+)
2.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
3.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为1:1
五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因此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
教学目的;1、通过探究实验,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3、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相同的数据。
教学重点:1、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观察、探索、思考、练习
板书设计:
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的概念
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生物因素:同种生物之间:互助;斗争
不同种生物之间;互惠互利;捕食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叫生态系统?(答;略)
导入;
那么生物与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呢?
进行新课
同学们请考虑一个问题:鱼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在什么环境下生长情况良好?在什么情况下生命又会受到危险呢?
(答案五花八门)
请一位同学总结一下:什么是环境?(答:略)
讲述:
所谓环境,就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有很多因素影响到了鱼的生活。大家猜测一下?(答:略)
对,有阳光、空气、水、温度、植物、动物、人等。
提问:
根据大家的经验,这些因素又可以分为几大类?(答:略)
很正确。这些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根据它是否有生命,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生物因素,它是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请同学们看图(p161--6)
进行归纳(略)
讲述:同学们归纳的很好。生物之间彼此的影响分为二类,一是同种之间,一是不同种之间的(举例说明)同种之间有种内互助、种内争斗。不同种动物之间互惠互利,捕食的关系。
下面我们通过探究实验来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讲述:
探究性实验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请同学们看书p15进行小组组讨论,根据实验步骤,设计出你组的实验方案,课后按照方案,实施实验,下节课进行交流。(学生讨论。。。。。)
教师提示:
1选取的材料应湿润,营养物质丰富。
2实验中只探究一个可变因素的作用,即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这一个因素来观察该因素与被研究现象之间的关系。
3作好记录。
课后记:
通过实例入手,同学比较容易理解环境的的概念及生态因素,并教给初步的探究方法,使同学们切实感受到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一、微生物
1、概念: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2、种类:
(1)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等。
(2)多细胞微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等。
(3)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二、微生物的生活
1、代谢类型
(1)腐生:有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枯枝落叶、动物尸体和粪便等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非生物环境,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寄生: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生活在其他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些生物体获得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寄生性微生物发球消费者。
(3)自养型微生物:有此致微生物像植物一样,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成储能的有机物,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作用:发球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2、生长特点:生长繁殖速度极快。
3、作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特点以及极快的繁殖速度,使它们成为生物圈的重要成分,尤其腐生性微生物工程作为生物圈中的分解者,是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
第2节微物生与人类关系
一、微生物与食品
1、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广泛用于食品和发酵工业。如烤制面包或蒸镘头、酿酒等。
2、醋酸菌:用于酿醋。
3、乳酸菌:用于制酸奶和泡菜。制泡菜时,乳酸菌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分解糖类产生乳酸。
4、大型真菌:如蘑菇、木耳、灵芝等可以直接食用或制药。
二、微生物与疾病
1、寄生在人体表面或体内,使人患病。如艾滋病就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它寄生在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中,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
2、菌痢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患病主要是由于食用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
3、本身致病物质或毒素使人患病:如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素具有致癌作用,毒蘑菇、毒蝇蕈、毒粉褶菌等,被误食后会使人、畜中毒。
三、微生物与医药
1、提供维生素:多数酵母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提供医药用。
2、抗生素:青霉素和头孢素是相应的真菌产生的抗生素;链霉素、金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是某些放线菌产生的。
四、微生物的应用前景
1、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菌肥和农药生产方面得到应用。
2、生产沼气;利用秸杆、粪便和产甲烷细菌等产生沼气。
3、用于基因工程:涌过基因工程用微生物产胰岛素、乙肝疫苗、干扰素等。
4、生产动植物产品;今后可由微生物大量生产动植物产品。
5、在采油、冶金、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2节生物的进化
一.教学目标:
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
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5.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6.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导入】:原始生命是简单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发展为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通过生物进化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化石的概念贺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知道学生看书并提问
(1)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
(2)化石是如何形成的?——生物化石的形成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
《三》、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学生活动】:观察化石图片并讨论
(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2)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始祖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概述
【学生总结】:始祖鸟的特征既像古代的爬行动物,又像现代的鸟类,说明了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20925.html
上一篇: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下一篇: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初中教案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