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一节传染病以及预防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在思想上重视传染病的危害,从而积极地预防;正确对待传染病病人。
教学重点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一般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
不同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关键
结合实例和概念认真分析、讨论。
学情分析
对于传染病,学生了解不多,但课前的调查对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铺垫作用,应让学生做好。同时可以联系遗传病的知识作为比较。
教学方法
和谐教学法
教具学具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含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发阶段
1、知识准备:
l什么是健康?
l举例说明什么是遗传病?遗传病传染吗?
2、激趣导入:
肆虐的传染病曾经危害过多少人的健康,夺去过多少人的生命?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传染病的预防刻不容缓!
二、导学阶段
1、展示教学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有什么特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哪些,传染病有哪些类型。
2、导学、自学、讨论和交流:
l你患过哪些疾病?哪些是传染的?哪些是不传染的?为什么?
l什么是传染病呢?
l什么是病原体呢?
l猜一猜,它们能引起什么疾病?
l想一想,传染病有什么特点?
l阅读69页资料,思考并讨论相关问题
l小组交流
l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
l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l讨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各是什么?怎样看待艾滋病人?
l以组为单位交流
l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对应措施进行预防?
l下列图片中所表示的是采取了什么措施?
l在具体预防中,往往采取综合防治和重点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以收到最佳预防效果
l猜一猜:传染病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l根据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不同,可以将传染病分为:细菌传染病、病毒传染病、寄生虫传染病等
l根据引起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可以将传染病分为: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l简介人类四大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原始寄生部位、传播途径、流行季节和常见病举例
l艺术归纳:
传染病的概念(略)
特点(略)
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略)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略)
按病原体分(略)
传染病的分类
按传播途径分(略)
三、应用评价阶段
1、激趣练习:
以组为单位以抢答的方式回答课后练习题
2、达标测试:
以个人为单位以抽签的方式回答《学习与检测》上的练习题,每个学生回答两个题。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播放课件导入部分
讲述(或课件展示)
出示课件相关部分
出示传染病的概念
出示病原体的图片
打出传染病的特点
巡回指导
及时评价(对的该组加10分并鼓励;错的不加分并鼓劲)
以流感为例,三个基本环节动画演示
强调概念的关键词
巡回指导
及时评价(对的该组加10分并鼓励;错的不加分并鼓劲)
教师引导
展示图片
结合实例讲述
引导学生结合本节已学知识和人体生理知识
出示图表并讲解
给予评价(对的该组加10分并鼓励;错的不加分并鼓劲)
给予评价(对的该同学加10分并鼓励;错的不加分并鼓劲)
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认真观看课件,从而产生对学习本节的渴望。
思考和判断
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它们引起的疾病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学讨论
各小组选一人发言
认真观察并回答问题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学讨论
各小组选一人发言
学生思考或看书后回答
学生观察、思考、分别回答
认真思考并回答
学生认真观察、听讲
积极参与讨论并踊跃回答问题
认真思考每一个题并时刻准备回答
板书设计: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传染病的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按病原体分:细菌传染病、病毒传染病、寄生虫传染病等
传染病的分类
按传播途径分: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
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教学后记:
本节按照和谐教学法的基本规则和理念,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思维敏锐,讨论热烈,气氛活跃。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本节的基本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思想上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重视传染病的预防,正确对待患有传染病的病人。
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设计人:刘俊杰二、课题:传染病及其预防三、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传染病的原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3.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四、教学重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教学难点:了解和关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关心和帮助他们的生活,关怀他人的情感。五、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和家人共同填写教材中的表格。教师:准备常见传染病的数据、挂图或幻灯片。六、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2)导入新课:请大家回忆一下,自己从小到大都得过哪些病,并填写p68的表。就你所知道的疾病有哪些是传染病,哪些不是传染病?学完了本节内容,你就可以成为传染病的小专家了!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将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传染病的原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3.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3)自学指导一:阅读46页并观察47页图v-1,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近视眼和结膜炎都是眼睛的疾病,其中--------具有传染性。2.结核杆菌能够引起-----------;hiv病毒(艾滋病病毒)能够引起------------;蛔虫卵能引起------------。肺炎球菌能够引起------------------。sars病毒能够引起----------------。3.引起传染病的-------------、-------------和-------------等生物,称为病原体。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自学指导二:分析47页的资料及48页图v-2,出示自学思考题:1.分析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说一说为什么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为什么老人和小孩更易患感冒?2.资料二所说的做法有什么科学道理?谈谈你的认识。3.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时,从病原体到患者要经过哪些环节?建议同学们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加以说明。并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1.流行性感冒是通过------------、------------传播的。流感流行经过了----------------、---------和-------------三个环节。2.肝炎是通过-------------传播的。肝炎流行经过了-----------------、-----------等传播途径和-----------------三个环节。3.总结出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这三各基本环节。缺少其中--------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4.传染源:能够传播----------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到达---------------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该病的人群。5有些传染病是通过空气传播,如---------;有些是通过饮食传播,如--------;有些是通过接触传播,如-----------;有些是通过生物媒介传播,如---------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后教点拨:1.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空气传播。当流感病人在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散布于空气中,如果这些带有飞沫的空气被周围人吸入后就有可能患流感。因此,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以免传染他人。老人和小孩体质差,抵抗传染病的能力弱,所以更易患流感。2.将甲肝患者用的碗筷同家人分开,目的是将甲肝患者遗留在碗筷等餐具上的甲肝病毒同健康人隔离开,这样可以避免健康人感染上甲肝。饭馆的餐具要严格消毒,这样做可以将餐具上的细菌和病毒杀死,避免顾客染上传染病。3.要经过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自学指导三:阅读48页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及49页图v-3,回答下列问题:1.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和----------三个方面。2.对麻疹和脊髓灰质炎,要以预防接种,-----------为重点;对蛔虫病等消化道传染病,要以搞好个人和环境卫生,------------为重点;对淋病,要以杜绝性滥交,-------------为重点。学生自学,教师巡视(4)小节本节内容:学生总结(5)当堂训练:1.引起传染病的、和等生物,称为病原体。2.下列动物中,是病原体的动物是()a.蛔虫b.蚊c.蝇d.鼠3.传染病的传染源是指()a.病菌、病毒和寄生虫b.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c.病人的排泄物d.环境中的污染物4.传染病的特点是()a.由病毒引起的b.具有一定的区域性c.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d.通过呼吸道传播5.传染病易感人群是指()a.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b.没有接种疫苗的人c.经常感染传染病的人d.未曾感染某种传染病的人6.传染病传染性最强的时候是()a.发病初期,表现出病症的时候b.发病中期,病重的时候c.发病末期,病要好的时候d.病好后,病症刚刚消失的时候7.消化道传染病大多发生在()a.冬春两季b.秋冬两季c.春夏两季d.夏秋两季8.正在患病毒性肝炎的人属于()a.病原体b.易感人群c.传播途径d.传染源9.城镇限制养狗的措施是为了预防()a.消化道传染病b.呼吸道传染病c.血液传染病d.体表传染病10.为防止艾滋病传入我国,政府决定停止进口一切血液制品,其目的是()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c.保护易感人群d.消灭病原体11.禁止随地吐痰,目的是()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c.保护易感人群d.以上三者都是12.某医院接受一位传染病人后,及时隔离并立即开始治疗,这一过程属于()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c.保护易感人群d.以上三者都是七、教学反思:
课题
第一节传染病以及预防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在思想上重视传染病的危害,从而积极地预防;正确对待传染病病人。
教学重点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一般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
不同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关键
结合实例和概念认真分析、讨论。
学情分析
对于传染病,学生了解不多,但课前的调查对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铺垫作用,应让学生做好。同时可以联系遗传病的知识作为比较。
教学方法
和谐教学法
教具学具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含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发阶段
1、知识准备:
l什么是健康?
l举例说明什么是遗传病?遗传病传染吗?
2、激趣导入:
肆虐的传染病曾经危害过多少人的健康,夺去过多少人的生命?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传染病的预防刻不容缓!
二、导学阶段
1、展示教学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有什么特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哪些,传染病有哪些类型。
2、导学、自学、讨论和交流:
l你患过哪些疾病?哪些是传染的?哪些是不传染的?为什么?
l什么是传染病呢?
l什么是病原体呢?
l猜一猜,它们能引起什么疾病?
l想一想,传染病有什么特点?
l阅读69页资料,思考并讨论相关问题
l小组交流
l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
l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l讨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各是什么?怎样看待艾滋病人?
l以组为单位交流
l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对应措施进行预防?
l下列图片中所表示的是采取了什么措施?
l在具体预防中,往往采取综合防治和重点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以收到最佳预防效果
l猜一猜:传染病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l根据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不同,可以将传染病分为:细菌传染病、病毒传染病、寄生虫传染病等
l根据引起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可以将传染病分为: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l简介人类四大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原始寄生部位、传播途径、流行季节和常见病举例
l艺术归纳:
传染病的概念(略)
特点(略)
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略)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略)
按病原体分(略)
传染病的分类
按传播途径分(略)
三、应用评价阶段
1、激趣练习:
以组为单位以抢答的方式回答课后练习题
2、达标测试:
以个人为单位以抽签的方式回答《学习与检测》上的练习题,每个学生回答两个题。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播放课件导入部分
讲述(或课件展示)
出示课件相关部分
出示传染病的概念
出示病原体的图片
打出传染病的特点
巡回指导
及时评价(对的该组加10分并鼓励;错的不加分并鼓劲)
以流感为例,三个基本环节动画演示
强调概念的关键词
巡回指导
及时评价(对的该组加10分并鼓励;错的不加分并鼓劲)
教师引导
展示图片
结合实例讲述
引导学生结合本节已学知识和人体生理知识
出示图表并讲解
给予评价(对的该组加10分并鼓励;错的不加分并鼓劲)
给予评价(对的该同学加10分并鼓励;错的不加分并鼓劲)
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认真观看课件,从而产生对学习本节的渴望。
思考和判断
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它们引起的疾病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学讨论
各小组选一人发言
认真观察并回答问题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学讨论
各小组选一人发言
学生思考或看书后回答
学生观察、思考、分别回答
认真思考并回答
学生认真观察、听讲
积极参与讨论并踊跃回答问题
认真思考每一个题并时刻准备回答
板书设计: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传染病的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按病原体分:细菌传染病、病毒传染病、寄生虫传染病等
传染病的分类
按传播途径分: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
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教学后记:
本节按照和谐教学法的基本规则和理念,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思维敏锐,讨论热烈,气氛活跃。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本节的基本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思想上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重视传染病的预防,正确对待患有传染病的病人。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材分析:因为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得过传染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学情分析:学生对传染病的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传染病是怎样流行的却不甚了解。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3、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4、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1、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由病原体引起的能过传播的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艾滋病的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传播途径:静脉注射、不安全性行为、输入含艾滋病病毒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用过的注射器等。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激情、质疑激发兴趣表述交流看书思考表述交流得出结论看书分析讨论表述交流得出结论看书思考表述交流得出结论进一步明确巩固新知创设情景:近视眼和角膜炎都是眼睛疾病,它们都能传染么?为什么?导入新课。质疑:所有疾病都能传染吗?传染病是怎样流行的?组织学生看书进行资料分析点拨指导质疑:艾滋病能传染么?它的病原体、传播途径是什么?应该怎样预防?组织学生看书点拨指导质疑:对传染病应该怎样预防?组织学生看书进行资料分析点拨指导知识回顾感悟与收获达标检测:瞭望角进一步探究布置作业课后记:在课堂引入环节做了一个改动,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列举的疾病中,找出哪些是传染病,哪些不是;哪些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进行预防,哪些不能。学生兴趣很高,找对的非常高兴,还很乐意把他的经验告诉那些找错的同学,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三个流行环节,预防措施讲起来容易,实际练习时有难度。通过课本71页插图,让学生分出每幅图片重点采取的是哪项措施,说明依据,这样反复练习学生才体会深刻。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
2.原始地球条件: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3.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例如:始祖鸟化石(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3.过程: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4.意义:生物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教学建议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节,内容也比较多,可以用两课时来完成。
在上课的前一周,要布置学生按照课本上C看一看,想一想)中提出的五项特征,向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作调查。在布置调查任务时,要教会学生具体识别这些性状的相对性状(识别方法见“参考资料”部分)。要提醒学生注意,如果某人的“双眼皮”是经过美容手术而造成的,则不能当做双眼皮。上课以前,教师还应该了解学生调查的情况和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以便在上课时心中有数。
因为是调查自己和亲人的特征,学生们会有很大的兴趣,往往会在课上或课下提出许多问题,课堂上也容易活跃甚至会很热闹。因此,教师必须把握住课堂秩序。上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对学生调查情况的了解,提出一两个具体的问题请某个同学回答。事先要了解好,最好选取的是该生的一种隐性性状,其父母一方为显性性状,而另一方为隐性性状。如该生为卷舌的,其父母一方为卷舌而另一方为不卷舌的。通过提问只要能够说明遗传和变异现象就可以了。要避免在课堂上泛泛地问全班学生哪些性状与父方相同,哪些性状与母方相同。因为这样问,同学们都想说说自己调查的情况,课堂上容易混乱。课堂上不要引导学生去讨论那些性状本身,而要在认识到遗传现象后,立即转入讲解“性状”的概念和“遗传”的概念。
关于性状,课本上只举了形态特征的例子。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两个生理特征方面的例子。例如,一般人都能分辨各种颜色,称为正常色觉。但有的人对各种颜色都不能分辨,称为色盲。也有的人对大部分颜色能够分辨,只是对红、绿色分辨不清,称为红绿色盲。又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相同的温度和阳光的照射下,有的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高,积累的有机物多,如玉米、甘蔗等,而有的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就低一些,有机物积累得也少一些。
关于遗传途径,可以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关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方面的知识来讲述。在说明了父母的性状是通过他们的生殖细胞传给子女以后,还可以提一下:一个多细胞生物体的全部体细胞,都是由最初的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逐渐发育而来的。这为后面讲述生物体所有的细胞内都含有本物种所特有的遗传物质,以及讲述体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染色体奠定必要的基础。
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DNA和基因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注意讲清以下几个要点。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
2、生物的某个具体性状是由遗传物质上的一个小片段(即一个小单位)基因决定的。
3、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而染色体是存在于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4、每种生物都有一定的稳定不变的染色体数。
5、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因此决定某一性状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6、在形成生殖细胞进行细胞分裂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彼此分开,分别存在于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因此,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只是成单存在,即只有每对染色体中的一个;染色体上的基因也是成单存在的,即只有每对基因中的一个。
7.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具有显性、隐性之分,分别称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因此,它们控制的同一性状就有显性表现和隐性表现两种。
由于学生没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知识,使得这部分内容很难讲清。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理解,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活动挂图来讲解(若做成投影幻灯的叠片,使用更为方便。做法见“参考资料”)。
在讲清这些要点之后,还可以介绍一下卷舌和不卷舌的遗传实例。这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讨论来解决。在所讨论的实例中,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父母双方控制卷舌和不卷舌的成对基因,是由一个显性基因(A)和一个隐性基因(a)组成的。
(2)在形成生殖细胞时,由于同一对染色体的分开,这一对基因必然会分离,因此会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殖细胞(精于或卵细胞),即带有A基因的精子或卵细胞和带有a基因的精子或卵细胞。
(3)在受精过程中,不同的精子和卵细胞相融合的机会是均等的,也就是说:带有a基因的精子有可能与带有A基因的卵细胞相融合,也有同等的可能性与带有a基因的卵细胞相融合;同理,带有a基因的精子与带有A或a基因的卵细胞相融合的可能性也是同等的。因此,其子女就有可能出现三种基因的组合方式,即AA、Aa、aa。
(4)由于显隐性的关系,子女最后表现出来的性状一般只会有两种情况,即卷舌或不卷舌。
关于人类的遗传病,重点是阐明遗传病的病因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先天性愚型病的病因则是由于染色体发生了异常改变,从而造成先天智力低下。至于遗传病的各种症状,像课文所写的那样简单地介绍一下就可以了,不必多讲。
一.教学目标:1.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2.生物分类原则、等级和基本单位3.练习编写检索表4.说明对生物统一命名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1.生物分类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2.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3.活动“编制检索表”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地球上约有35万中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有的彼此千差万别,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当我们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购买东西,会很容易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为什么?——因为它们是按一定的规律分类排列的。认识生物也要采用类似商品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它们分门别类,这就是生物分类。《二》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活动过程】:展示图片观察图片上这些你们所熟悉的各种生物,各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生物类群。检查结果问:你们组是根据什么将这些生物分类的?(性状差异和亲缘关系)【导出】:根据这个原则,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7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基本单位是——种,即为最小的单位;最大的单位是界。);把各个分类等级按其高低和从属关系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如教材31页—32页在分类阶层系统中,我们都可以在不同的分类单位中找到各种生物的位置。刚才看了同学们的分类情况,各有不同,这样是否有利于我们识别生物?如果各执一词是不是就乱套了?那么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呢?(需要)所以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特征的差异,编制出生物检索表。讲解编制方法活动“编写检索表”
第2课时《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提问】:(1)生物学家们为了弄清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是怎样将生物进行分类的?(界、门、纲、目、科、属、种)(2)为了便于人们按照统一的标准识别生物,生物学家们依据什么编制了什么来进行生物的分类?(生物特征差异检索表)【引入】:很好!我们要认识一件事物,首先要给它命名,认识生物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物的命名。《二》生物的命名【师生活动】:在我们认识生物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不同的地区,同一种生物往往有多个名称。请看图,图上的生物在我们这里叫什么名字呢?——(红苕)这是我们平时喜欢吃的红苕,但它有多个名字哦,在北京则称之为白薯,到了湖南就变成了红薯,江苏又叫山芋,而山东和东北又称之为地瓜。请再看看图中的这两株植物是什么?——(土豆山药)不同的两种植物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山药,像上面这样两中情况再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那么这样是否方便呢?(容易引起歧义)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研究、交流和开发利用,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3年创立了双名法。【补充】:林奈的双命名法至今仍被生物分类学家所使用。当然,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一些新的分类方法又逐渐被引入生物分类领域中,从而使生物分类方法更为科学合理、准确可靠,以便人们更好地研究各种生物。【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资料,说明双名法。五.课堂练习:思考与练习:小明在植物上找到8只“甲虫”,为了便于辨识,请你依据“甲虫”的足、触角、背部形状、色斑的不同,编制一个生物检索表。
周次周课时总课时数授课日期课题第一节生命的起源课型新授学习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2、关注生命的起源,培养生物进化的观念。重点难点1、述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2、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发展的关注和兴趣。
教学过程
【基础梳理】⒈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过程演变而来的。⒉原始大气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过没有________。⒊原始海洋是由_____变成________,然后越积越多变成的。它是__________诞生的摇篮。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965处我国科学家利用_________成功合成_________。1981,我国科学家利用简单的有机物合成_________。它能证明生命起源的_________阶段。
【合作探究】
1、地球产生的年代?2、早期地球的状况如何?3、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有何不同?
4、原始生命起源于何处?5、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知识点突破】
1、原始大气的成分。
2、化学进化阶段及变化。(简单到复杂、水声到路生、低等到高等)
3、原始生命诞生历程。(无机物、有机物、原始生命)
【基础检测】[阶段性检测一]1、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是()a海洋b原始森林c原始陆地d原始海洋2、原始大气与现在的大气相比,没有的气体是()a氨气b甲烷c氧气d水蒸气3、米勒和其他学者的实验说明的是()a原始地球能形成原始生命b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c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d紫外线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形成原始生命4、从生命起源的过程看,组成生命体最重要的物质是()a水b蛋白质c蛋白质、核酸d氨基酸5、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不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是a有机小分子物质b有机大分子物质c单细胞生物d原始生命[阶段性测验二]
6、阅读课本5页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与结论。小组合作完成1)、在米勒的实验装置中,向密闭的实验装置内通入的气体代表,实验过程中的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现象。2)、实验装置中的冷凝管可使反应后的气体与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这模拟了过程?烧瓶中的暗褐色液体含有成分。3)、该实验中,你认为米勒提出的问题是;作出的假设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米勒实验为化学进化说中,由形成这一阶段提供了有力证据。
学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二、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教学难点: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三、课前准备: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2、注意事项: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4、纪律要求: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教学后记:初一(2)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初一(9)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初一(10)班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该班学生较文静,气氛太沉闷初一(3)班课堂纪律太乱,几位同学特意捣蛋,但小组间团队精神不错,调查到的种类较多,有些学生的知识面很广,认识植物种类多。初一(5)班守纪律,调查生物最少19种,最多29种,证明每组都有认真调查的学生,学生积极性高,对老师的布置完成得很好。初一(4)班户外活动时纪律管不好,很多男同学在玩蟾蜍等生物,男同学一堆,女同学一堆,纪律不好,但调查到最多的生物种类有40种,最少的也有25种,证明该班学生对生物有浓厚的兴趣,但事后发现很多生物不是真正看到的,是联想到和想到的,缺乏科学精神。教学反思:在户外活动前要多强调各种规章制度,考虑问题要面面俱到,,不然学生不了解活动的规则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22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