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学习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
2.让学生自发地寻找不等式的解,会在数轴上正确地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
3.能够根据题意准确迅速地列出相应的不等式。
㈡过程与方法:.
1.通过汽车行驶过a地这一实例的研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模型的过程,探究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不同意义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探究,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
2.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将它们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
3.培养学生类比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在数轴上正确地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
2.教学难点:不等式解集的意义,根据题意列出相应的不等式。
【学法与教法设计】
1.学生学法:观察发现、讨论研究、总结归纳;
2.教师教法:启发引导、分析、类比。
【课时与课型】龙活虎
1.课型:新授课;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计算机、自制cai课件、实物投影仪、三角板等。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引入,学生交流探讨;师生共同归纳;教师示范画图,课件交互式练习。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数学〗
[多媒体展示]“五·一黄金周”快要到了,芜湖市某两个商场为了促销商品,推行以下促销方案:①甲商场:购物不超过50元者,不优惠;超过50元的,超过部分折优惠。②乙商场:购物不超过100元者,不优惠;超过100元的,超过部分九折优惠。亲爱的同学,如果五·一期间,你去购物,选择到哪个商场,才比较合算呢?
(以上教学内容是向学生设疑,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会儿)
教师:要想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大家就要学习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学完本章的内容后,我相信,聪明的你们一定都会作出正确的选择,真正地做到既经济又实惠。
首先,我们来共同学习本章的第一节课——9.1.1节《不等式及其解集》
〖新课学习〗
[多媒体展示课题及学习目标]: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学习目标:
1.能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和意义;
2.会寻找不等式的解,会在数轴上正确地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
3.能够根据题意准确迅速地列出相应的不等式。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段动画]:引例: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千米,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让学生讨论发言后,师生共同分析:)
设车速是x千米/小时,
(1)从时间上看,汽车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则以这个速度行驶50千米所用的时间不到小时,即
<①
(2)从路程上看,汽车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则以这个速度行驶小时的路程要超过50千米,即
x>50②
二、探究新知
㈠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1.不等式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两个式子,式子左右两边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左右两边相等吗?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用“>”或“<”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2.课堂练习——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判断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是不等式的请在题后的括号内划“√”,不是的请划“×”
(1)3>2()(2)2a+1>0()(3)a+b=b+a()
(4)x<2x+1()(5)x=2x-5()(6)2x+4x<3x+1()(7)15≠7+9()
上面的不等式中,有些不含未知数,有些含有未知数,大家把(2)、(4)、(6)式与(5)式类比,(5)式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能不能给(2)、(4)、(6)式也起个名字呢?
3.一元一次不等式
(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
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注意:<中,x在分母位置上,它不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4.小组交流:说说生活中的不等关系.
(学生讨论发言后,多媒体展示几个生活中的不等关系的例子)
㈡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1.现在,我们再来看汽车行驶问题(多媒体展示)
问题1:要使汽车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问题2:车速可以是78千米/小时吗?75千米/小时呢?72千米/小时呢?
问题3:我们曾经学过“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那么我们可以把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什么呢?
(师生共同归纳)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2.课堂练习二——动一动脑,动一动手,你一定能算得对。
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是不等式x>50的解
76,73,79,80,74.9,75.1,90,60
(学生做完后,师问):你还能找出这个不等式的其他的解吗?这个不等式有多少个解?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当x>75时,不等式x>50总成立;而当x<75或x=75时,不等式x>50不成立,这就是说,任何一个大于75的数都是不等式x>50的解,这样的解有无数个。因此,x>75表示了能使不等式x>50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叫做不等式x>50的解的集合,简称解集。
我们再回到前面的问题,经过刚才的分析,可以知道,要使汽车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必须大于75千米/小时。
3.不等式的解集
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了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注意:在表示75的点上画空心圆圈,表示不包括这一点.
(教师板演示范)
5.课堂练习三——动一动脑,动一动手,你一定能算得对。
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是不等式x+3>6的解?哪些不是?
-4,-2.5,0,1,2.5,3,3.2,4.8,8,12
6.解不等式
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7.课堂练习四——看谁算得最快最准。
直接想出不等式的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
(1)x+3>6;(2)2x<8;(3)x-2>0
解:(1)x>3;(2)x<4;(3)x>2。
㈢列不等式
1.例用不等式表示:
(1)x与1的和是正数;(2)的与的的差是负数;
(3)的2倍与1的和大于3;(4)的一半与4的差小于的3倍.
解:(1)x+1>0;(2)+b<0;
(3)2+1>3;(4)-4<3;
2.课堂练习五——看谁最列得又快又准。
用不等式表示:
(1)是正数;(2)是负数;
(3)与5的和小于7;(4)与2的差大于-1;
(5)的4倍大于8;(6)的一半小于3.
答案;(1)>0;(2)<0;(3)+5>0;
(4)-2>-1;(5)4>8;(6)<3
三、总结、扩展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1.了解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和意义;
2.会寻找不等式的解,会在数轴上正确地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
3.能够根据题意准确迅速地列出相应的不等式。
四、布置作业
1.必做题:p134习题9.1第1、2题.
2.选做题:p134习题9.1第3题
附: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研究、应用过程;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教学用具:直尺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1、从实际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我们在小学学过反比例关系.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即vt=S(S是常数);
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从函数的观点看,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成自变量与函数,写成:
(S是常数)
(S是常数)
一般地,函数(k是常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如上例,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v的反比例函数.当矩形面积S是常数时,长a是宽b的反比例函数.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下面的例子仅供
2、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与的图象
解:列表
x
-6
-5
-4
-3
1
2
3
4
5
6
-1
-1.2
-1.5
-2
6
3
2
1.5
1.2
1
1
1.2
1.5
2
-6
-3
-2
-1.5
-1.2
1
说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的时候最好多取几个,正负可以对称着取分别画点描图
一般地反比例函数(k是常数,)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3、观察图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前面学习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习.
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什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呢?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下列答案仅供参考)
(1)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可以扩展到k>0时的情形,即k>0时,双曲线两支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从解析式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xy=k,即x与y同号,因此,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的讨论与此类似.
抓住机会,说明数与形的统一,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2)函数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从左向右变化时,图象呈下坡趋势.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有理数除法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被除数一定时,若除数大于零,除数越大,商越小;若除数小于零,同样是除数越大,商越小.由此可归纳出,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同样可以推出的图象的性质.
(3)函数的图象不经过原点,且不与x轴、y轴交.从解析式中也可以看出,.如果x取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小,趋近于零;如果x取负值且越来越小时,y的值也越来越趋近于零.因此,呈现的是双曲线的样子.同理,抽象出图象的性质.
函数的图象性质的讨论与次类似.
4、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习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
5、布置作业习题13.81-4
教学设计示例2
反比例函数及其图像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会画出它们的图像,以及根据图像指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加或减小而变化的情况;
4.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作图、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2.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1.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2.使学生体会事物是有规律地变化着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研究,渗透反映其性质的图像的直观形象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培养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教师采用类比法、观察法、练习法
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要与学习其他函数一样,要善于数形结合,由解析式联想到图像的位置及其性质,由图像和性质联想比例系数k的符号.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概念、图像、性质以及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因为要研究反比例函数就必须明确反比例函数的上述问题.
2.教学难点: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因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有两个分支,而且这两个分支的变化趋势又不同,学生初次接触,一定会感到困难.
3.教学疑点:(1)反比例函数为何与x轴,y轴无交点;(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只能说在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而不能说经过第几象限,增减性也要说明在第几象限(或说在它的每一个象限内).
4.解决办法:(1)中隐含条件是或;(2)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是断开的,研究函数的增减性时,要将两个分支分别讨论,不能一概而论.
四、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提问:小学是否学过反比例关系?是如何叙述的?
由学生先考虑及讨论一下.
答:小学学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看下面的实例:(出示幻灯)
1.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2.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
它们分别可以写成(s是常数),(S是常数)写在黑板上,用以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板书)
一般地,函数(k是常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即在上面的例子中,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数,能否说:速度v是时间t的反比例函数呢?
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只要满足(k是常数,)就可以.因此可以说速度v是时间t的反比例函数,因为(s是常量).对第2个实例也一样.
练习一:教材P129中1口答.P1301
根据前面学习特殊函数的经验,研究完函数的概念,跟着要研究的是什么?
答:图像和性质.
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课本上给出的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以后
学生要研究其他函数,也可以按照这种方式来研究.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例题:(出示幻灯)
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与的图像.
提问:1.画函数图像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答:合理、正确地选值列表.
2.在选值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1)由于函数图像的特点还不清楚,多选几个点较好;
(2)不能选,因为时函数无意义;
(3)选整数较好计算和描点.
这个问题中最核心的一点是关于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
3.你能不能自己完成这道题呢?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表、描点、连线,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到连线时可暂停,让学生先连完线之后,找一名同学上黑板连线,然后就这名同学的连线加以评价、总结:
注意:(1)一般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2)这两条曲线不相交;
(3)这两条曲线无限延伸,无限靠近x轴和y轴,但永不会与x轴和y轴相交.
关于注意(3)可问学生:为什么图像与x和y轴不相交?
通过这个问题既可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记忆,又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再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图,提问:
1.当时,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各在哪个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怎样变化?
2.当时,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各在哪个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怎样变化?
这两个问题由学生讨论总结之后回答,教师板书:
对于双曲线(1)当:(1)当时,双曲线的两分支位于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少;(2)当时,双曲线的两分支位于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反比例函数的这一性质与正比例函数的性质有何异同?
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能把学过的相关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便于记忆和应用.
练习二:教材P129中2由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回指导.P130中2、3填在书上
上面,我们讨论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不同类型的例题:(出示幻灯)
例2已知y与成反比例,并且当时,,求时,y的值.
用提问的方式对此题加以分析:
(1)y与成反比例是什么含义?
由学生讨论这一问题,最后归结为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这句话说明了:.
(2)根据这个式子,能否求出当时,y的值?
(3)要想求出y的值,必须先知道哪个量呢?
(4)怎样才能确定k的值?用什么条件?
答:用待定系数法,把时代入,求出k的值.
(5)你能否自己完成这道例题:
由一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例3已知:,与x成正比例,与x成反比例,当时,时,,求y与x的解析式.
分析:一定要先写出y与x的函数表达式,
要用x分别把,表示出来得,
要注意不能写成k,∴
解:设,
.
由题意得
∴.
(二)总结、扩展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1.什么是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样的?
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是什么?
4.命题方向及题型设置,反比例函数也是中考命题的主要考点,其图像和性质,以及其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常以填空题、选择题出现,在低档题中,近两年各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不少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几何知识、三角知识等综合编拟的解答题,丰富了压轴题的形式和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教材P130中4,5,6
2.选做:P130中B1,2
六、板书设计
13.8反比例函数及其图像
引例:(1)例1:例2:例3:
(2)
1.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探究活动
已知:如图,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第一、二、三象限,且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与x轴交于点D。。
(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设点A的横坐标为m,的面积为S,求S与m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m的取值范围;
(3)当的面积等于时,试判断过A、B两点的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能否等于3。如果能,求此时抛物线的解析式;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1)过点B作轴于点H。
在Rt中,
由勾股定理,得
又,
∴点B(-3,-1)。
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
∵点B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
。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2)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
由点A在第一象限,得。
又由点A在函数的图像上,可求得点A的纵坐标为。
∵点B(-3,-1),点,
∴解关于、的方程组,得
∴直线AB的解析式为。
令。
求得点D的横坐标为。
过点A作轴于点G
由已知,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即。
由此得
∴。
即。
(3)过A、B两点的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不能等于3。
证明如下:
。
由,
得
解得。
经检验,都是这个方程的根。
,
∴不合题意,舍去。
∴点A(1,3)。
设过A(1,3)、B(-3,-1)两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由此得
即。
设抛物线与x轴两交点的横坐标为。
则
令
则。
即。
整理,得。
,
∴方程无实数根。
因此过A、B两点的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不能等于3。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图1
1.什么叫平行四边形?我们已经学习了它的哪些性质?
2.已知:如图1,,.
求证:.
3.什么叫做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它有什么性质?
【引入新课】
在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这一性质时,是通过连结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全等三角形来证明的.如果把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两条对角线都连结起来,那么这两条对角线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来研究这个问题.
【讲解新课】
图2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如图2.获得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证明.
(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综合应用: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的性质,这是解决平行四边形有关问题的基础,灵活应用则是关键.
图3
例2已知:如图3的对角线、相交于点,过点与、分别相交于点、.
求证:.
证明比较容易,只须证出△≌△,或△≌△,这是学生自己可以完成的,但需注意及时应用新知识,防止思维定势.如这里可直接由定理3得出,而不再重复定理的推导过程证出.
图4
例3已知,如图4,,,.求的面积.
(1)首先引导学生按所给条件画出这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回顾小学里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2)讲清楚何为平行四边形的高.在平行四边形中,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对边作垂线,这点与垂足间的距离叫做以这条边为底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如图5中的垂线段分别是垂足所在边上的高,习惯上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时都从一个顶点出发作一边的垂线.作图时平行四边形的高指的是垂线段本身,而计算时用的是垂线段的长度.
(3)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表示法,如图5表示为.
(4)学生自己完成解答.
图5
【总结、扩展】
1.小结
(1)性质定理及其它新知识的灵活应用,防止思维定势,方法僵化.
(2)引导学生填写下列表格(打出投影)
名称
平行四边形
示意图
定义
性
质
边
角
对角线
2.思考题:教材P144中B.4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41中2(4);P142中3(2)、4、5、6.
九、板书设计
标题例2
小结(表格)
平行四边形性质3例3
十、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
简称“”,为在中学生中激励,选拔科学人才,1959年开始举办数学竞赛,首次由罗马尼亚任东道国,此后每年七举行一次,在各国提交的题目中,由每届的全委会选六道题,分两个上午完成,每次四个半小时,总分42分,各参赛国可派六名学生参加竞赛.1985年7月我国首次派代表参加第26届.中国队获金牌数为各队之首.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34中1、2
补充:1.若平行四边形一边长为,一对角线长为,则另一对角线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
2.在中,,,,则.
3.已知是的边上任一点,则:的值为____.
A.B.C.D.不确定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研究、应用过程;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教学用具:直尺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1、从实际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我们在小学学过反比例关系.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即vt=S(S是常数);
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从函数的观点看,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成自变量与函数,写成:
(S是常数)
(S是常数)
一般地,函数(k是常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如上例,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v的反比例函数.当矩形面积S是常数时,长a是宽b的反比例函数.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下面的例子仅供
2、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与的图象
解:列表
x
-6
-5
-4
-3
1
2
3
4
5
6
-1
-1.2
-1.5
-2
6
3
2
1.5
1.2
1
1
1.2
1.5
2
-6
-3
-2
-1.5
-1.2
1
说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的时候最好多取几个,正负可以对称着取分别画点描图
一般地反比例函数(k是常数,)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3、观察图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前面学习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习.
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什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呢?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下列答案仅供参考)
(1)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可以扩展到k>0时的情形,即k>0时,双曲线两支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从解析式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xy=k,即x与y同号,因此,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的讨论与此类似.
抓住机会,说明数与形的统一,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2)函数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从左向右变化时,图象呈下坡趋势.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有理数除法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被除数一定时,若除数大于零,除数越大,商越小;若除数小于零,同样是除数越大,商越小.由此可归纳出,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同样可以推出的图象的性质.
(3)函数的图象不经过原点,且不与x轴、y轴交.从解析式中也可以看出,.如果x取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小,趋近于零;如果x取负值且越来越小时,y的值也越来越趋近于零.因此,呈现的是双曲线的样子.同理,抽象出图象的性质.
函数的图象性质的讨论与次类似.
4、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习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
5、布置作业习题13.81-4
教学设计示例2
反比例函数及其图像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会画出它们的图像,以及根据图像指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加或减小而变化的情况;
4.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作图、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2.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1.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2.使学生体会事物是有规律地变化着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研究,渗透反映其性质的图像的直观形象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培养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教师采用类比法、观察法、练习法
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要与学习其他函数一样,要善于数形结合,由解析式联想到图像的位置及其性质,由图像和性质联想比例系数k的符号.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概念、图像、性质以及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因为要研究反比例函数就必须明确反比例函数的上述问题.
2.教学难点: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因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有两个分支,而且这两个分支的变化趋势又不同,学生初次接触,一定会感到困难.
3.教学疑点:(1)反比例函数为何与x轴,y轴无交点;(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只能说在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而不能说经过第几象限,增减性也要说明在第几象限(或说在它的每一个象限内).
4.解决办法:(1)中隐含条件是或;(2)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是断开的,研究函数的增减性时,要将两个分支分别讨论,不能一概而论.
四、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提问:小学是否学过反比例关系?是如何叙述的?
由学生先考虑及讨论一下.
答:小学学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看下面的实例:(出示幻灯)
1.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2.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
它们分别可以写成(s是常数),(S是常数)写在黑板上,用以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板书)
一般地,函数(k是常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即在上面的例子中,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数,能否说:速度v是时间t的反比例函数呢?
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只要满足(k是常数,)就可以.因此可以说速度v是时间t的反比例函数,因为(s是常量).对第2个实例也一样.
练习一:教材P129中1口答.P1301
根据前面学习特殊函数的经验,研究完函数的概念,跟着要研究的是什么?
答:图像和性质.
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课本上给出的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以后
学生要研究其他函数,也可以按照这种方式来研究.
下面,我们就来看桓隼猓海ǔ鍪净玫疲?/P>
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与的图像.
提问:1.画函数图像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答:合理、正确地选值列表.
2.在选值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1)由于函数图像的特点还不清楚,多选几个点较好;
(2)不能选,因为时函数无意义;
(3)选整数较好计算和描点.
这个问题中最核心的一点是关于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
3.你能不能自己完成这道题呢?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表、描点、连线,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到连线时可暂停,让学生先连完线之后,找一名同学上黑板连线,然后就这名同学的连线加以评价、总结:
注意:(1)一般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2)这两条曲线不相交;
(3)这两条曲线无限延伸,无限靠近x轴和y轴,但永不会与x轴和y轴相交.
关于注意(3)可问学生:为什么图像与x和y轴不相交?
通过这个问题既可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记忆,又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再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图,提问:
1.当时,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各在哪个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怎样变化?
2.当时,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各在哪个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怎样变化?
这两个问题由学生讨论总结之后回答,教师板书:
对于双曲线(1)当:(1)当时,双曲线的两分支位于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少;(2)当时,双曲线的两分支位于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反比例函数的这一性质与正比例函数的性质有何异同?
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能把学过的相关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便于记忆和应用.
练习二:教材P129中2由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回指导.P130中2、3填在书上
上面,我们讨论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不同类型的例题:(出示幻灯)
例2已知y与成反比例,并且当时,,求时,y的值.
用提问的方式对此题加以分析:
(1)y与成反比例是什么含义?
由学生讨论这一问题,最后归结为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这句话说明了:.
(2)根据这个式子,能否求出当时,y的值?
(3)要想求出y的值,必须先知道哪个量呢?
(4)怎样才能确定k的值?用什么条件?
答:用待定系数法,把时代入,求出k的值.
(5)你能否自己完成这道例题:
由一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例3已知:,与x成正比例,与x成反比例,当时,时,,求y与x的解析式.
分析:一定要先写出y与x的函数表达式,
要用x分别把,表示出来得,
要注意不能写成k,∴
解:设,
.
由题意得
∴.
(二)总结、扩展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1.什么是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样的?
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是什么?
4.命题方向及题型设置,反比例函数也是中考命题的主要考点,其图像和性质,以及其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常以填空题、选择题出现,在低档题中,近两年各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不少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几何知识、三角知识等综合编拟的解答题,丰富了压轴题的形式和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教材P130中4,5,6
2.选做:P130中B1,2
六、板书设计
13.8反比例函数及其图像
引例:(1)例1:例2:例3:
(2)
1.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探究活动
已知:如图,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第一、二、三象限,且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与x轴交于点D。。
(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设点A的横坐标为m,的面积为S,求S与m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m的取值范围;
(3)当的面积等于时,试判断过A、B两点的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能否等于3。如果能,求此时抛物线的解析式;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1)过点B作轴于点H。
在Rt中,
由勾股定理,得
又,
∴点B(-3,-1)。
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
∵点B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
。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2)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
由点A在第一象限,得。
又由点A在函数的图像上,可求得点A的纵坐标为。
∵点B(-3,-1),点,
∴解关于、的方程组,得
∴直线AB的解析式为。
令。
求得点D的横坐标为。
过点A作轴于点G
由已知,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即。
由此得
∴。
即。
(3)过A、B两点的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不能等于3。
证明如下:
。
由,
得
解得。
经检验,都是这个方程的根。
,
∴不合题意,舍去。
∴点A(1,3)。
设过A(1,3)、B(-3,-1)两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由此得
即。
设抛物线与x轴两交点的横坐标为。
则
令
则。
即。
整理,得。
,
∴方程无实数根。
因此过A、B两点的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不能等于3。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研究、应用过程;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教学用具:直尺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1、从实际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我们在小学学过反比例关系.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即vt=S(S是常数);
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从函数的观点看,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成自变量与函数,写成:
(S是常数)
(S是常数)
一般地,函数(k是常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如上例,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v的反比例函数.当矩形面积S是常数时,长a是宽b的反比例函数.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下面的例子仅供
2、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与的图象
解:列表
x
-6
-5
-4
-3
1
2
3
4
5
6
-1
-1.2
-1.5
-2
6
3
2
1.5
1.2
1
1
1.2
1.5
2
-6
-3
-2
-1.5
-1.2
1
说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的时候最好多取几个,正负可以对称着取分别画点描图
一般地反比例函数(k是常数,)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3、观察图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前面学习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习.
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什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呢?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下列答案仅供参考)
(1)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可以扩展到k>0时的情形,即k>0时,双曲线两支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从解析式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xy=k,即x与y同号,因此,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的讨论与此类似.
抓住机会,说明数与形的统一,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2)函数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从左向右变化时,图象呈下坡趋势.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有理数除法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被除数一定时,若除数大于零,除数越大,商越小;若除数小于零,同样是除数越大,商越小.由此可归纳出,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同样可以推出的图象的性质.
(3)函数的图象不经过原点,且不与x轴、y轴交.从解析式中也可以看出,.如果x取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小,趋近于零;如果x取负值且越来越小时,y的值也越来越趋近于零.因此,呈现的是双曲线的样子.同理,抽象出图象的性质.
函数的图象性质的讨论与次类似.
4、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习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
5、布置作业习题13.81-4
第1234页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与应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分析。
1.点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3)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
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2)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3.面
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一定量的溶剂。
4.交点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例题(98年广西区)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见右图。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分别将x、y、z的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2℃降低到t1℃,只有z无晶体析出
(b)t1℃时,用l00克水配制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x、y、z的溶液,所需溶质质量最多不超过sy
(c)当x中含有少量y时,可用结晶法提纯x
(d)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x y z
解析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综合选择题,它综合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蒸发结晶、物质的提纯及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换算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看懂溶解度曲线图并明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a)从曲线图可知,只有z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故降低温度时,x、y的饱和溶液均有晶体析出,而z没有。
(b)在t1℃时,x、y、z的溶解度分别为sx、sy、sz,如需配制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溶液,其溶质质量最多不超过sx,不是sy。
(c)当x中混有少量y时,由于x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显著的改变,而y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基本上不变,故可用结晶法提纯x。
(d)在t2℃时,x、y、z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sx sy sz,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是x y z.
综合上述,不正确的说法是(b)。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20114.html
上一篇:有关开学教师发言稿范文380字
下一篇:人的生殖系统知识要点初中教案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