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初三生物上植物的生长发育知识点

时间:2022-03-29 初三生物教案 花卉个体生长发育过程

初三生物上册知识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今天我们给大家详细的介绍这样这方面的知识点。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基本结构:

双子叶植物:具有两片子叶植物(花生、白菜、向日葵、豌豆、芒果)

单子叶植物:只有一片子叶植物(小麦、水稻、甘蔗)

2.种子成分:⑴无机物:水、无机盐;⑵有机物:淀粉、蛋白质、脂肪。

播种用的种子应该选择粒大而饱满的。

种子的萌发条件:

①种子胚必须有活性

②需要有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绿色开花植物生长:

1、营养生长:植物的根茎、叶的生长。

2、生殖生长:植物的花果、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长。

5.植物的组织培养:植物的细胞或一部分组织、放入无菌的培养基内培养,促使细胞分裂,形成新的组织,再进一步分化产生新的物体,叫做组织培养。

应用:农、林业,花卉生产上。

优点:能培育植物新品种,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植物。

6.植物生长物质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植物体内产生的多种生长素来调节植物生长发育。

人工合成生长素荼乙酸等具有与生长素相同的功能,应用农业生产,效果显著。

9.开花、传粉和受精:

开花:当花的各个组成部分发育成熟,花被展开,雄蕊和雌蕊显露出来。

传粉:花开以后,花药就会裂开放出花粉。花粉从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传粉方式:⑴自花传粉:一朵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传粉方式。

⑵异花传粉:依靠外界煤介而传送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异花传粉媒介:⑴虫媒花:鲜艳色彩,花蜜,特殊香味吸引昆虫。

⑵风煤花:雄蕊花丝细长,花粉轻多,雌蕊柱头分叉,有细毛,能分泌粘液。

受精:当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受到粘液刺激而萌发产生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

到达胚珠。

花粉管内有两个精子,雌蕊子房内有子房壁,胚珠。胚珠内有一个较大卵细胞。

胚珠中央有两个极核。

花粉管裂开,一个精子和卵细胞融合的过程叫受精。

两个精子分别和卵细胞与极核融合的受精,叫双受精。

双受精是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

完成受精作用的卵细胞叫做受精卵,进一步发育成种子胚在适宜条件下,胚可以长成一个植物体。

有性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大多绿色开花植物)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生物生物圈知识点归纳的教学方案


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1)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各种生物(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探究实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生物在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4、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植物——————生产者

生物部分动物——————消费者

生态系统组成细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

5、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能够沿着食物链积累。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

6、在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富集)。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理解,不识记)

初三地理期末知识点复习二


气候和季风

一、南北气温差异

等温线--是在地图上把气温值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

二、冬季一月气温状况

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气温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2、原因:

a)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b)冬季风寒冷空气南下,对北方影响显著

3、我国一月0度等温线:

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南一线)

三、夏季气温状况

1、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南北温差小,全国普遍高温

2、形成原因: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白天较长,

获得光热较多

四、我国极端气温

漠河吐鲁番

五、温度带的划分

1、温度带的划分依据:积温

积温:把≥10?c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合,叫做活动积温。

2、我国五个温度带的名称与分布

寒温带:黑龙江的漠河一带地区

中温带:东北大部、内蒙古、x疆北部

暖温带:华北大部、秦岭-淮河以北、甘肃河西走廊地区、x疆南部

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南广大地区

热带:云南-广东-台湾南部、海南岛及南海诸岛

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青藏高原大部

六、东西干湿差异

1、等降水量线概念:

在地图上把年平均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2、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征:

a)年降水量分布特征:

东部多,西部少;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b)形成原因:

①水汽主要来自东南和西南海洋

②来自海洋上的夏季风输送大量水汽

3、我国等降水量线分布:

a)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

b)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大兴安岭-阴山-兰州-拉萨

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

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

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七年级生物上单元知识点归纳教案模板


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①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各种生物: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探究实验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生物在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4、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细菌、真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

5、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能够沿着食物链积累。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如:草→兔→狐)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

6、在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富集)。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酸碱知识点归纳


《酸和碱》知识点

一、酸、碱、盐的组成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二、酸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浓盐酸浓硫酸

颜色、状态“纯净”:无色液体

工业用盐酸:黄色(含fe3+)无色粘稠、油状液体

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无

特性挥发性

(敞口置于空气中,瓶口有白雾)吸水性脱水性

强氧化性腐蚀性

用途①金属除锈

②制造药物

③人体中含有少量盐酸,助消化

①金属除锈

②浓硫酸作干燥剂

③生产化肥、精炼石油

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酸→盐+氢气

(3)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4)碱+酸→盐+水

一、酸、碱、盐的组成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二、酸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浓盐酸浓硫酸

颜色、状态“纯净”:无色液体

工业用盐酸:黄色(含fe3+)无色粘稠、油状液体

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无

特性挥发性

(敞口置于空气中,瓶口有白雾)吸水性脱水性

强氧化性腐蚀性

用途①金属除锈

②制造药物

③人体中含有少量盐酸,助消化

①金属除锈

②浓硫酸作干燥剂

③生产化肥、精炼石油

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酸→盐+氢气

(3)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4)碱+酸→盐+水

酸性增强中性碱性增强

(2)ph的测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读数为整数)

(3)酸碱性与酸碱度关系:

指示剂ph值石蕊酚酞

酸性

中性=7紫色无色

碱性﹥7变蓝色变红色

(4)酸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因为溶有co2);ph

初三地理期末知识点复习一初中教案精选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第一阶梯: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世界屋脊

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2、第二阶梯: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1000~xx米

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第三阶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多低于500米以下

大陆架是第三阶梯自然延伸到海洋中的部分-水深不足200米

二、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齐全

2山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3

3山地、高原两者约占全国近60%

三、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1、主要山脉

①东-西走向:——三横

a)天山~阴山

b)昆仑山~秦岭

c)南岭

②东北-西南走向:——三纵

a)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b)长白山~武夷山

c)台湾山脉

③西北-东南:

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④南-北走向:

横断山脉~贺兰山~六盘山

⑤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中国主要山脉

2、四大高原、四大盆地

①高原:青藏高原——雪山连绵

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地面崎岖

②盆地:准噶尔盆地——北疆

塔里木盆地——南疆

柴达木盆地——青海

四川盆地

3、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①平原: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②丘陵:

辽东丘陵

山东丘陵

东南丘陵

4、常见地质灾害

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多与环境保护不利,水土流失严重有关

七年级生物上单元基础知识点归纳相关教学方案


一、显微镜的结构:课本p36

▲显微镜的使用p37-38要掌握

二、注意事项

1.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为什么在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物镜?

避免物镜与玻片标本相撞,防止玻片标本损坏和划坏物镜镜头。

2.在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4.如果要想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该是物像往哪偏,标本就应该往哪移。

三、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因此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

3种:切片、涂片、装片。

四、临时装片制作过程:

“擦”、“滴”、“取”、“展”、“盖”、“染”、“吸”

注意:

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什么要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

盐水而不滴清水?

避免细胞吸水膨胀。

2.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怎样判断这个污点是在物镜上、目镜上

还是在玻片标本上?

先转动目镜,如果污点跟着转动,该污点在目镜上,如果污点不跟着转动,

再移动玻片标本上,如果污点跟着转动,该污点在玻片标本上,如果转动目

镜和玻片标本污点都不跟着转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五、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

相同点

不同点

植物细胞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都有线粒体。

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了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动物细胞

六、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1、细胞中的物质分为:有机物: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

无机物:水、无机盐、氧等。

2、一般细胞中的带酸味和带甜味的物质存在于细胞液泡中的细胞液中

3、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4、在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换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线粒体通过呼吸作用把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动物、植物生活

所需。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植物细胞内的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

动物运动知识点总结


1、动物的运动方式:水中运动的主要方式是游泳;陆地运动方式:爬行、行走、奔跑、跳跃。空中运动基本方式:飞行

动物运动的意义: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表现出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动物通过运动可以主动出击去获取食物,可以逃避敌害和迁徙到适宜的栖息场所,还可以完成求偶和交配等,这些都有利于动物的存活,有利于生殖和繁衍种族。

2、骨的结构:骨膜、骨质(骨密质和骨松质)、骨髓。课本彩图三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后的修复有关;骺骨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骨髓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类。幼年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人的一些骨髓腔中的骨髓含有很多脂肪细胞,呈黄色,且不能产生血细胞,称为黄骨髓,没有造血功能。当机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转变为红骨髓,重新恢复造血的能力。

骨的成分:在成人骨中,有机物约占1/3,无机物约占2/3,所以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在儿童少年的骨中,有机物多于1/3,则这种骨的弹性大,硬度小;老年人的骨中无机物多于2/3,则这种骨的硬度大,易骨折。

骨连接:关节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骨骼:种类分中轴骨(如颅骨、椎骨、肋骨、胸骨)、附肢骨【肢骨(肱骨和股骨)和带骨(锁骨、髋骨)

骨骼肌:肌腱和肌腹

3、运动的形成:

运动系统:骨——杠杆;关节——支点;骨骼肌——动力

屈肘和伸肘运动肌肉的变化

当神经传来兴奋,骨骼肌收缩,牵引骨绕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躯体运动。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的收缩为动力形成的。骨骼肌要受神经系统的协调和控制。运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22644.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