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小学教案

劳动光荣

作为小学老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认真做好教案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自己的小学教案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劳动光荣》,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人的生活离不开劳动,劳动光荣。

2、知道懒惰的人不爱劳动,想靠别人生活是可耻的。

3、知道一些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故事和谚语。

情感

1、赞美、尊重热爱劳动的人和事。

2、不喜欢懒惰的人。

3、愿意参加劳动,做一个爱劳动的孩子。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勤劳节俭”德目中的有关要求编写的。

本册四、五两课组成一个单元,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关于劳动教育,各个年级段都进行,但要求有所不同。低年级主要教育学生从小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要学着做,要学做简单的家务活儿和当好值日生。在此基础上,本课重点是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劳动光荣、懒惰可耻。

本篇课文是以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为例,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使他们从这个故事中领会为什么说劳动光荣,懒惰可耻。

教法建议:

1、在利用教材时,不仅从老大和老二对劳动的态度及做法上加以对比,还要从他俩的不同结果上加以对比,这样学生更能体会劳动的意义。

2、本课重点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不要只停留在具体的劳动上,要注意提炼观点;因为学生年龄小,又不能脱离具体事例空谈爱劳动,精选学生易于接受的、能打动人心的事例。

3、本课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特别是要树立学生中做得好的为榜样,以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是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劳动光荣、懒惰可耻。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关于劳动,人和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认为人离不开劳动,衣、食、住,都要靠劳动创造出来,应该热爱劳动。也有人从来不爱劳动,你对这两种人有什么看法?我先请同学们听一个故事:《小懒惰奇遇记》

(引导学生对不爱劳动、懒惰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大家都喜欢爱劳动的人,不喜欢懒惰的人。为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

板书课题:四、

二、分析故事、启发明理。

1、看图、听故事并提出问题。

(1)老大和老二是怎样分的家,各自是怎样想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小结:在分家这个问题上,老大不但没有让着弟弟反而几乎把所有家产都归了自己,只想自己,为的是不劳动也能享乐。我们都恨他。老二有骨气,决心不靠别人,他要靠自己创造美好生活。我们除了同情,更多的是佩服他的勇气。Jk251.com

(2)分家后,哥俩都是怎样过的呢?结果怎样?人们是怎样对待他俩的?(利用电脑课件引导学生分析)

小结:正像谚语所说: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

(3)结合老大和老二的事例请你谈一谈对"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理解?

板书:

2,老大听了老二的话以后,会怎样?请你续讲这个故事。

小结:老大如果能悔过自新,变得勤劳同样会过上新生活,得到人们的喜爱。因为“劳动光荣”。反之,他若执迷不悟,不会有人看得起他。人们生活离不开劳动,社会发展离不开劳动。热爱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是光荣的;贪图享乐,不劳而获是可耻的。三、榜样引导,加深理解。(学生自己阅读故事)

1、甘祖昌将军当农民的故事。

2、《一团伙的精神》

3、《纺织机旁的孩子》

4、《纺线英雄》

5、《一个普通劳动者》。

6、夸一夸班上爱劳动的好同学。

读了以上这些故事,听了同学的事例,请结合事例谈一谈你对劳动的理解。

小结: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人们都离不开劳动。勤劳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因为勤劳创造了财富,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

四、联系实际,提高认识。

请同学们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在家里,爸爸妈妈辛勤劳动给你们家带来了什么?

2、在学校里,同学们的劳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老师的劳动有什么意义?

3、工人、农民的辛勤劳动为社会创造了什么?

小结:在学校,同学们用双手打扮校园、教室。老师用智慧传播知识、造就人才。在社会,劳动者用辛勤的汗水,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一切,劳动最光荣。

4、如果人人都不劳动会怎样?

(引导学生体会:没有劳动人类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劳动世界上的财富将不复存在)

板书:劳动创造财富

五、总结全课。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人的生存离不开劳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更离不开劳动。没有劳动人类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劳动世界上的财富将不复存在。热爱劳动的人会受到大家的尊敬,是光荣的。不爱劳动,靠别人劳动而生活的人是可耻的。我们少年儿童要从小爱劳动,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少年。

探究活动

做一做

1、请你用2分钟的时间整理收拾一下你的书包。

2、叠一叠你的上衣和裤子,比一比,谁叠得好,叠得快。

评一评

1、你认为自己在家里是一个--------的人。(是否爱劳动)

2、你认为自己在学校是一个----------的人。(是否爱劳动)

3、在劳动方面家长希望你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请写在括号内:

()。

记一记

名人名言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诱人的聪明得手创造出来的。

--------高尔基

劳动是神圣的,只有人的劳动是神圣的

-------高尔基

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李大钊选集》

所有现存的好东西都是创造的果实。

------《牛津辞典》

我只相信一条:灵感是在劳动时候产生的。……劳动,这是一切钝感的最好医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演讲书信集》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

劳动是幸福之父。

-------富兰克林

人类的劳动是唯一真正的财富。

-----法郎士

人们的真正财富是劳动本领。

-----伊索

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一切美好东西的源泉。

---------高尔基

劳动能唤起人的创造力

-------列.托尔斯泰

要热爱劳动,只有劳动才给人类带来最伟大的幸福。

--------奥勃鲁切夫

我们时代的劳动,既是伟大的权利,也是伟大的义务。

---------雨果

读一读,谈一谈劳动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纺织机旁的孩子》

朱德的母亲是个勤劳的人,她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整天不歇着,总是纺呀纺。母亲把自己“纺”老了,也把朱德“纺”大了。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四五岁的时候,朱德就开始帮着母亲干活计。在几个兄弟中间,母亲更疼爱他,干活的时候,总喜欢把他带在身边。到了八九岁,这个喜欢在泥里滚的孩子已经长得虎头虎脑,,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有时,他从外面回来,看见母亲在灶上满脸是汗水地忙东忙西,便悄悄地把书一放,就去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他常常上午读书,下午种地;到了农忙,干脆告假,整日跟着母亲下地劳动。母亲也手把手地教他怎样锄草,怎样间苗,怎样救活倒伏的庄稼。

朱德一生都很怀念自己的母亲,他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深情地说:“我应该感谢母亲,他教会我劳动,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30多年的军事生活中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有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

(劳动除去可以创造物质财富,他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使人获得巨大的精神财富。)

Jk251.coM编辑推荐

约光荣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认知:

l.知道有关节俭的格言、故事。

2.能辨析节俭和浪费的现象。

情感

以节俭为荣,以浪费为耻。

行为:

1.自觉爱惜劳动成果。

2.生活节俭,不浪费钱物。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勤劳节俭”德目中的有关要求编写的。本课着重进行节俭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节俭与浪费的关系,要求学生能辨析节俭和浪费的现象,并懂得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道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自觉爱惜劳动成果,不比吃穿,不浪费钱物。

不论是从学生养成教育需要出发,还是从我国国情教育出发,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从小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都是十分必要的。

本课以焦裕禄生活节俭的事例,说明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道理,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节俭习惯,做到不比吃穿,不浪费钱物。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能辨析节俭和浪费的现象,懂得节俭光荣,浪费可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大手大脚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在五六十年代,人们出于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曾经有过“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心理。那时候,大人们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能省则省。整个社会通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对此,现在的小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如何让在蜜罐子里泡大的一代又一代新人从小养成生活节俭的习惯,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难题,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现在虽然有人理智地提出“再富也要苦孩子”,但身体力行的时候,和困难重重。很多家长在孩子提出生活上的过高要求的时候,常常会以下不为例来放纵孩子。有的家长显然收入不高,怕自己没面子,也常常用花钱大手大脚来打肿脸充胖子。因此,本课教学必须找准本班学生的活思想。

从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阔气、大方与吝啬、小气的理解入手,把问题开门见山地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作出判断和说明。学生对这个问题会有很多看法。

教法建议

1.课文时节俭的含义作了一个界定,“节俭是指不该花的钱不花,不该扔的东西不扔”。为了表明这个定义的相对性,在这个定义前面,附加了“我们所说的节俭”。教学时要注意分寸,不能把节俭的含义说得太绝对。因为节俭的含义是相对的,其中的“该”与“不该”,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倘若说得太绝对,学生一旦找到反面例证,教师便会作茧自缚。

2.浪费的对象是人、财、物以及时间。由于篇幅的限制,本课课文及练习只涉及了财和物,没有涉及人力、时间的浪费。是否补充及如何补充,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实际酌情处理。本套教材有专门的惜时教育,教学时要注意把它们有机联系起来。

3.本课以明理为主,而激情是明理的前提。为了让学生对“节俭光荣、浪费可耻”产生情感共鸣,可以把练习“写一写”提前进行。学生搜集、赠送有关节俭的格言、谚语、警句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具体安排、指导学生搜集时,可把学生按“古、今、中、外”或按“人、财、物、时”分成若干小组,一个组有一个侧重点。指导学生赠送格言、谚语、警句时,可以让学生先说出所送格言、谚语、警句的意思,再提出自己对同学的希望,然后赠送。

4.如前所述,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能辨析节俭和浪费的现象,懂得节俭光荣、浪费可耻。在道理上,学生都能够说,问题在于口服心不服,或者是口服“行”不付。因此,教师要把本班学生在节俭、浪费上的实际状况看得明明白白,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或在教学本课之后,指导学生制订出本班的“节俭公约”,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教学设计示例

第九课节俭光荣浪费可耻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有关节俭的格言、故事。

2.懂得节俭光荣,浪费可耻,要珍惜劳动成果。

情感:

以节俭为荣,以浪费为耻。

行为:

能自觉爱惜劳动成果,生活节俭,不浪费钱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对前段时间看到的一则消息感触非常深,我想让同学们看看这则消息,听听同学们的意见。(课件播放:一则消息。)

消息:2001年6月23日星期六某晚报

崭新毛巾当作“一次性”抹桌布

小学生“潇洒”为哪般?

本报讯几块钱一张的新毛巾,却被一些小学生当作了一次性抹桌布,在擦完了自己的课桌后当作垃圾扔掉了……如此情景,让本想锻炼其生活自理能力的班主任大跌眼镜。

据某小学四(3)班班主任介绍,为了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他要求每个学生从家里自带一块抹桌布,在6月20日大扫除时,将各自的课桌彻底擦洗干净,而后分别打分评比。不想,有5名学生带来的竟是崭新的长方毛巾,每块价值几元钱,在劳动结束后,它们都被扔进了教室一角的纸篓中。对自己此种浪费行为,5个孩子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生:我认为用新毛巾当作一次性抹桌布的行为是不对的。这样做太浪费了。

师:可我们身边的许多人和这5位小学生一样,有着同样的想法,他们认为花钱大手大脚,就是阔气、大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生:一块毛巾也需要许多的制作工序,随意浪费掉的行为是不对的。

师:归纳学生的看法,揭示课题,板书:节俭光荣浪费可耻

二、合作学习,明白道理

师:先听课文录音,然后,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学习课文,讨论交流学习情况,解决以下问题: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焦裕禄的哪些事?

2.焦裕禄为什么要这么节俭?从中你懂得了什么?

师:口述合作学习的步骤: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2)组内发表意见。

(3)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4)组员补充说明。

师: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生活上严以律己,勤俭节约,为我们作出了表率。让我们再听听他是怎样看待节俭与浪费的吧。(课件播放:“在焦裕禄看来,生活节俭并不丢人,是珍惜劳动成果的表现,是光荣的;而浪费财物,不该花的钱花了,不该扔的东西扔了,则是败家子的行为,是可耻的。”)

师:我曾记得毛主席说过一句话:“没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拥有巨额资产,在我们看来,他的生活一定很奢华,但事实并非如此。请结合陈嘉庚的事迹,谈谈你对他说的“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能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一厘也不要浪费”这句话的理解。

3.课件出示:陈嘉庚的相片及他说的话。

师(学生回答后):无论是焦裕禄还是陈嘉庚,在他们身上都具有了节俭的美德;无论在生活困难时期,还是在经济富裕的今天,我们都要养成节俭的习惯。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吧。

课件出示:课文第八自然段的部分内容。(“因为任何一种财物,无论它是国家的、集体的,还是个人的,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随意浪费就是不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这不仅不是大方,而且是犯罪,是非常可耻的。”)

板书:珍惜劳动成果培养节俭习惯

三、联系实际,自我教育

1.师:请谈一谈你对下面三件事的看法。

课件播放:根据课后的“议一议”“评一评”拍摄的小品。

小品1:小丽常常浪费纸,一张纸才写几个字就扔掉了。小英批评她,她说:“一张纸才几分钱,用完了再买。”

小品2:小全与妈妈到饭店吃饭。饭后,妈妈要把剩菜带回家。小全说:“别这样!让同学知道了,会笑话我们的。”

小品3:小明与小刚给同学过生日,小明送的是自己做的小礼品,小刚却叫爸爸花钱买贵重的礼品。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同学们都谈得非常好,小丽、小全、小刚他们的做法都是错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向焦裕禄、陈嘉庚学习,生活节俭,不浪费财物,把钱用在应该用的地方。

2.师:学习完课文,让我们静下来,回顾一下过去,以前,我在勤俭节约方面做的怎么样?再展望一下未来,今后,我该怎样做?(每组的小记者抽取一道题,现场采访同学。)

师口述采访步骤:

(1)每组的小记者根据老师提供的题目采访本组的同学。

(2)小记者收集采访意见。

(3)小记者汇报采访情况。

采访题目如下:

①你有没有浪费过电或看见过浪费电的现象?如果有以上情况,你觉得今后该怎样做?

②你有没有浪费学习用品或看到浪费学习用品的现象。如果有以上情况,你觉得今后该怎样做?

③你有没有浪费水的做法或看到浪费水的现象。如果有以上情况,你觉得今后该怎样做?

④你有没有浪费粮食的做法或看见过浪费粮食的现象,结合今天所学谈谈今后应该怎么做?

⑤过去你是怎样花自己的零用钱的?今后你怎样使用自己的零用钱?

师:同学们从节约水、电、粮食、学习用品、零用钱等方面都谈了自己今后的打算,我相信同学言出必行。为鼓励大家,老师赠送几条节俭的格言给同学们,让我们师生共勉。

3.课件出示节俭格言:

(1)对于浪费的人,金钱是圆的,可是,对于节俭的人,金钱是扁平的,是可以一块块堆积起来的。

(2)为人不知储蓄,则一生困苦,致死贫乏。

(3)节俭是一大收入。

(4)以有余,补不足。

四、总结深化,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第九课“节俭光荣浪费可耻”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答案要点:自古以来,人们就把节俭当作美德,我们应以节俭为荣,浪费为耻。

师:那就让我们记住“节俭光荣,浪费为耻”这句话,把这句话作为我们今后行动的指南。课后,让我们利用班会的时间制定班级公约,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热心公益劳动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2.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情感:

愿意参加公益劳动,不怕脏和累,具有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

行为:

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标准》三至五年级“勤劳节俭”德目认知要求第五条“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也是热爱劳动的表现”,和行为要求第二条“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等条目设置的。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明了什么是公益劳动和为什么要参加公益劳动。

第二部分介绍了发生在北京市十三陵的动人故事。第一件事是1958年初广大群众和伟大领袖参加修建十三陵水库的公益劳动。第二件事是1983年邓小平又一次来到十三陵水库,参加植树造林公益劳动。第三件事是1996年有个小学生领养小树的故事。

第三部分是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意在让学生体会公益劳动深远重大的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

本课共设四个栏目

1.课前导入“说一说”栏目,意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中参加公益劳动的特定场景,让学生去思考和领悟公益劳动的意义。

2.课后练习“说一说”与导入的“说一说”栏目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一个安排在教学之初,引人思考,一个安排在课文分析之后,引导学生由最初的行动进而有所感,有所知,有所悟,他们会体会到自己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更会激发他们积极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

3.“议一议”栏目,意在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思想认识上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懂得参加公益劳动要不怕脏、不怕累,一心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这是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4.“做一做”栏目,是引导学生参加一项公益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把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最终落实到正确的道德行为上。

教法建议:

1.课前,教师可以建议学生搜集报刊上关于人们参加公益劳动的消息。如:每年植树节都会有很多人们参加植树活动的信息。课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查找的资料,通过资料的交流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课后,教师可以利用班队会时间组织学生去参加一次公益劳动,以延伸教育实效。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2.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情感:

愿意参加公益劳动,不怕脏和累,具有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

行为:

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关心公益事业的热情和参加公益劳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他们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还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是一种高尚的行为。

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公益劳动的概念,能够分辨公益劳动与其他劳动的区别。

教育过程:

一、导入

1.师:你参加过打扫卫生或绿化等活动吗?这些活动对公众有什么好处?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认识。

3.师:同学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课

板书课题:

二、明理激情

1.演示课件一(出示十三陵水库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十三陵水库是为了解决首都人民吃水用水问题而修建的。这个水库当时是由40万人不顾隆冬的严寒和盛夏的酷热,不计报酬完成了870万个工作日,只用了160天就修成了。

2.师:在修建十三陵水库时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3.继续演示课件一

内容:课文第三自然段--第五自然段

4.提问:为什么人们要到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有报酬吗?国事繁忙,负过重伤的周总理为什么还多次参加公益劳动?

(板书:为社会、为大家,不计报酬)

5.小结:为了社会的利益,为了公众的利益,人们顶着寒风,挥锹挖土,推车运石。工人来了,解放军来了,学生来了,中央领导也来了。说明大家都非常热心于公益事业。

6.师:25年之后,1983年3月12日,年近八十高龄的邓小平,迎着稀稀落落的小雪,又来到了十三陵参加植树活动。

7.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二个小故事。(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8.电脑演示邓小平植树的图片,提问:邓爷爷年近八十,为什么还要参加植树活动呢?

(为了保护十三陵的环境,改善首都周围的环境,造福社会、造福子孙后代。)

板书:造福社会

9.师:1996年的一天,一位记者来到十三陵,发现那里的许多树因无人管理而生长不良,就发起了一个"领养树"的活动。有个小学生也领养了一棵树。

10.电脑演示小学生领养小树的图片,提问:这个小学生为什么要领养树木?

11.小结: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板书: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发生在十三陵的这个故事有开端,但没有结尾,而且永远不会有结尾。这样的故事,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在祖国的每一个地方。

三、深化认识

1.师:课前,同学们调查了许多关于人们参加公益劳动的资料,我们相互交流一下。

2.学生分小组介绍自己找到的资料。

3.提问:

通过刚才的学习,谁能说说为什么要参加公益劳动?你参加过哪些公益劳动?说一说当时劳动的情景和劳动后的感受。

4.小结并过渡:

参加公益劳动是为了公众的利益,可是有些同学的认识却不同。

5.电脑演示课后练习"议一议"的内容。

6.学生任选题目进行讨论。

7.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

(1)小文能够参加公益劳动是对的,但他的想法不对。参加公益劳动是为了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不图表扬、不图回报。

(2)小英的说法是错误的。清扫街道是一项有意义的公益劳动,作为小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为美化环境尽力,而且在劳动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3)小明的做法是对的。为了给别人带来方便,他不怕脏、不怕累,主动疏通下水道,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总结全课,歌曲结束

1.同学们,有一首歌唱的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积极参加公益劳动,热心公益事业,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2.师生共听歌曲《爱的奉献》,结束全课。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

课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学生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上街擦交通护栏、到公交车站擦车、清除公共场所的垃圾等。

活动过程:

1.活动前,教师要先了解一下周围的环境为学生选择好学生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2.做好活动前的动员工作,提出安全要求。

3.活动结束后做一次总结。一个小队为单位,形式不限。如广播、板报、队报、座谈会等均可。

约光荣 教案精选篇


教学目标

认知:

l.知道有关节俭的格言、故事。

2.能辨析节俭和浪费的现象。

情感

以节俭为荣,以浪费为耻。

行为:

1.自觉爱惜劳动成果。

2.生活节俭,不浪费钱物。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勤劳节俭”德目中的有关要求编写的。本课着重进行节俭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节俭与浪费的关系,要求学生能辨析节俭和浪费的现象,并懂得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道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自觉爱惜劳动成果,不比吃穿,不浪费钱物。

不论是从学生养成教育需要出发,还是从我国国情教育出发,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从小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都是十分必要的。

本课以焦裕禄生活节俭的事例,说明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道理,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节俭习惯,做到不比吃穿,不浪费钱物。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能辨析节俭和浪费的现象,懂得节俭光荣,浪费可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大手大脚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在五六十年代,人们出于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曾经有过“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心理。那时候,大人们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能省则省。整个社会通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对此,现在的小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如何让在蜜罐子里泡大的一代又一代新人从小养成生活节俭的习惯,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难题,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现在虽然有人理智地提出“再富也要苦孩子”,但身体力行的时候,和困难重重。很多家长在孩子提出生活上的过高要求的时候,常常会以下不为例来放纵孩子。有的家长显然收入不高,怕自己没面子,也常常用花钱大手大脚来打肿脸充胖子。因此,本课教学必须找准本班学生的活思想。

从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阔气、大方与吝啬、小气的理解入手,把问题开门见山地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作出判断和说明。学生对这个问题会有很多看法。

教法建议

1.课文时节俭的含义作了一个界定,“节俭是指不该花的钱不花,不该扔的东西不扔”。为了表明这个定义的相对性,在这个定义前面,附加了“我们所说的节俭”。教学时要注意分寸,不能把节俭的含义说得太绝对。因为节俭的含义是相对的,其中的“该”与“不该”,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倘若说得太绝对,学生一旦找到反面例证,教师便会作茧自缚。

2.浪费的对象是人、财、物以及时间。由于篇幅的限制,本课课文及练习只涉及了财和物,没有涉及人力、时间的浪费。是否补充及如何补充,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实际酌情处理。本套教材有专门的惜时教育,教学时要注意把它们有机联系起来。

3.本课以明理为主,而激情是明理的前提。为了让学生对“节俭光荣、浪费可耻”产生情感共鸣,可以把练习“写一写”提前进行。学生搜集、赠送有关节俭的格言、谚语、警句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具体安排、指导学生搜集时,可把学生按“古、今、中、外”或按“人、财、物、时”分成若干小组,一个组有一个侧重点。指导学生赠送格言、谚语、警句时,可以让学生先说出所送格言、谚语、警句的意思,再提出自己对同学的希望,然后赠送。

4.如前所述,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能辨析节俭和浪费的现象,懂得节俭光荣、浪费可耻。在道理上,学生都能够说,问题在于口服心不服,或者是口服“行”不付。因此,教师要把本班学生在节俭、浪费上的实际状况看得明明白白,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或在教学本课之后,指导学生制订出本班的“节俭公约”,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教学设计示例

第九课节俭光荣浪费可耻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有关节俭的格言、故事。

2.懂得节俭光荣,浪费可耻,要珍惜劳动成果。

情感:

以节俭为荣,以浪费为耻。

行为:

能自觉爱惜劳动成果,生活节俭,不浪费钱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对前段时间看到的一则消息感触非常深,我想让同学们看看这则消息,听听同学们的意见。(课件播放:一则消息。)

消息:2001年6月23日星期六某晚报

崭新毛巾当作“一次性”抹桌布

小学生“潇洒”为哪般?

本报讯几块钱一张的新毛巾,却被一些小学生当作了一次性抹桌布,在擦完了自己的课桌后当作垃圾扔掉了……如此情景,让本想锻炼其生活自理能力的班主任大跌眼镜。

据某小学四(3)班班主任介绍,为了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他要求每个学生从家里自带一块抹桌布,在6月20日大扫除时,将各自的课桌彻底擦洗干净,而后分别打分评比。不想,有5名学生带来的竟是崭新的长方毛巾,每块价值几元钱,在劳动结束后,它们都被扔进了教室一角的纸篓中。对自己此种浪费行为,5个孩子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生:我认为用新毛巾当作一次性抹桌布的行为是不对的。这样做太浪费了。

师:可我们身边的许多人和这5位小学生一样,有着同样的想法,他们认为花钱大手大脚,就是阔气、大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生:一块毛巾也需要许多的制作工序,随意浪费掉的行为是不对的。

师:归纳学生的看法,揭示课题,板书:节俭光荣浪费可耻

二、合作学习,明白道理

师:先听课文录音,然后,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学习课文,讨论交流学习情况,解决以下问题: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焦裕禄的哪些事?

2.焦裕禄为什么要这么节俭?从中你懂得了什么?

师:口述合作学习的步骤: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2)组内发表意见。

(3)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4)组员补充说明。

师: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生活上严以律己,勤俭节约,为我们作出了表率。让我们再听听他是怎样看待节俭与浪费的吧。(课件播放:“在焦裕禄看来,生活节俭并不丢人,是珍惜劳动成果的表现,是光荣的;而浪费财物,不该花的钱花了,不该扔的东西扔了,则是败家子的行为,是可耻的。”)

师:我曾记得毛主席说过一句话:“没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拥有巨额资产,在我们看来,他的生活一定很奢华,但事实并非如此。请结合陈嘉庚的事迹,谈谈你对他说的“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能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一厘也不要浪费”这句话的理解。

3.课件出示:陈嘉庚的相片及他说的话。

师(学生回答后):无论是焦裕禄还是陈嘉庚,在他们身上都具有了节俭的美德;无论在生活困难时期,还是在经济富裕的今天,我们都要养成节俭的习惯。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吧。

课件出示:课文第八自然段的部分内容。(“因为任何一种财物,无论它是国家的、集体的,还是个人的,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随意浪费就是不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这不仅不是大方,而且是犯罪,是非常可耻的。”)

板书:珍惜劳动成果培养节俭习惯

三、联系实际,自我教育

1.师:请谈一谈你对下面三件事的看法。

课件播放:根据课后的“议一议”“评一评”拍摄的小品。

小品1:小丽常常浪费纸,一张纸才写几个字就扔掉了。小英批评她,她说:“一张纸才几分钱,用完了再买。”

小品2:小全与妈妈到饭店吃饭。饭后,妈妈要把剩菜带回家。小全说:“别这样!让同学知道了,会笑话我们的。”

小品3:小明与小刚给同学过生日,小明送的是自己做的小礼品,小刚却叫爸爸花钱买贵重的礼品。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同学们都谈得非常好,小丽、小全、小刚他们的做法都是错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向焦裕禄、陈嘉庚学习,生活节俭,不浪费财物,把钱用在应该用的地方。

2.师:学习完课文,让我们静下来,回顾一下过去,以前,我在勤俭节约方面做的怎么样?再展望一下未来,今后,我该怎样做?(每组的小记者抽取一道题,现场采访同学。)

师口述采访步骤:

(1)每组的小记者根据老师提供的题目采访本组的同学。

(2)小记者收集采访意见。

(3)小记者汇报采访情况。

采访题目如下:

①你有没有浪费过电或看见过浪费电的现象?如果有以上情况,你觉得今后该怎样做?

②你有没有浪费学习用品或看到浪费学习用品的现象。如果有以上情况,你觉得今后该怎样做?

③你有没有浪费水的做法或看到浪费水的现象。如果有以上情况,你觉得今后该怎样做?

④你有没有浪费粮食的做法或看见过浪费粮食的现象,结合今天所学谈谈今后应该怎么做?

⑤过去你是怎样花自己的零用钱的?今后你怎样使用自己的零用钱?

师:同学们从节约水、电、粮食、学习用品、零用钱等方面都谈了自己今后的打算,我相信同学言出必行。为鼓励大家,老师赠送几条节俭的格言给同学们,让我们师生共勉。

3.课件出示节俭格言:

(1)对于浪费的人,金钱是圆的,可是,对于节俭的人,金钱是扁平的,是可以一块块堆积起来的。

(2)为人不知储蓄,则一生困苦,致死贫乏。

(3)节俭是一大收入。

(4)以有余,补不足。

四、总结深化,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第九课“节俭光荣浪费可耻”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答案要点:自古以来,人们就把节俭当作美德,我们应以节俭为荣,浪费为耻。

师:那就让我们记住“节俭光荣,浪费为耻”这句话,把这句话作为我们今后行动的指南。课后,让我们利用班会的时间制定班级公约,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27601.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