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认知:
1.使学生懂得小孩子年龄小,经验少,知识少,需要父母的教导。
2.运用正反事例,使学生懂得听父母的话,不任性,会少犯错误,少受损失,事情办得好,进步快。
情感:
爱父母,愿意听父母的话,不愿意惹父母生气。
行为:
不任性,不向父母发脾气,不坚持错误。耐心倾听父母的教导,按父母的要求去做。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孝亲敬长”德目中“敬爱父母,听从他们的教导,不任性”的教学要求编写的,属于爱人民教育。
本课教学面对的是二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及各方面知识比较少,分析问题、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差,往往考虑问题不周到,做事也常不顾后果,更需要成年人,尤其是父母的正确教导,因而应重视对他们进行听从父母教导的教育。
本课课文是写在天气变暖时,王林劝赵勇听妈妈的话,不到河里去滑冰的故事。
本课共有四个栏目。
课文前面的“说一说”栏目,是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是否听父母的话,既可放在导入环节进行,也可以与课文后面的“说一说”栏目的第2道题合并在一起使用。
课文后面的“说一说”栏目有两道题。
第一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说一说小朋友为什么要听父母的话。
第二题是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举例说说听父母的话有什么好处,不听父母的话有什么害处。
“议一议”栏目,“图中的小朋友怎样听父母的话?他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又是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扩展。
“想一想”栏目,是针对有些学生任性的表现而编排的。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做法是不听父母的话,任性;怎样做是听父母的话,不任性。使学生对任性的行为产生厌恶,愿意做不任性的好孩子。
教法建议:
1.注意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召开小型的家长座谈会或给家长下发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听从父母教导方面的实际表现,并对调查的情况进行统计、整理,以便教学中应用。
2.坚持正面教育。课上要大力表扬本班学生中平时在听从父母教导方面做得好的学生的事例,为全班学生树立行为的榜样。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认知:
1.使学生懂得小孩子年龄小,经验少,知识少,需要父母的教导。
2.运用正反事例,使学生懂得听父母的话,不任性,会少犯错误,少受损失,事情办得好,进步快。
情感:
爱父母,愿意听父母的话,不愿意惹父母生气。
行为:
不任性,不向父母发脾气,不坚持错误。耐心倾听父母的教导,按父母的要求去做。
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从正反事例的比较中,使学生懂得听父母教导的益处,从而使学生愿意听父母的话。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听父母的话。教育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语:
每一个同学一定都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平时你听爸爸、妈妈的话吗?
板书:四、听父母的话
2.学生思考后举例说明自己的做法。
3.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小结并进一步提问:
很多同学平时做到了听父母的话,那么,大家想过为什么小孩子要听父母的话吗?
4.学生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5.教师小结并过渡:
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都有各自的道理。那么,谁的想法对呢?让我们看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初步明理
1.教师出示学生学习课文的思考题目,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了解事情的梗概,为明理奠定基础。
演示课件一(名称:学习课文的思考题的文字内容)
(1)故事中有谁?
(2)他们对待什么事情意见不统一?
(3)谁的意见是正确的?
2.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课件二(名称:听父母的话)
(1)学生观看完课件二的内容回答问题。(故事中有赵勇和王林两个人物,他们对于到小河里去滑冰是否危险,有不同的看法,王林的意见是对的。)
(2)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一步提出引导性问题:
①为什么王林的意见是正确的?
②他为什么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③如果他们不听家长话,到小河里去滑冰会有什么结果?
3.教师提问:
看完这个小故事,请同学们说一说,小孩子为什么要听父母的话?(此问题是栏目二说一说中的第一题。)
4.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
小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比较少,有些知识没有大人掌握的多,有时考虑问题不够周到,不想后果,这样做是很危险的,所以需要大人教导。王林同学听了妈妈的劝告,才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避免了危险的发生。
板书:年龄小经验少知识少避免危险、
三、深入明理并导行
1.请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举例说说听父母的话有什么好处,不听父母的话有什么害处?(此问题是栏目二说一说中的第二题。)
此环节的说明:在进行这个环节时,如果教师课前召开了家长的座谈会或下发了调查问卷,对学生的情况有了解,因此,课上教师可以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为同学进行补充,特别要注意对做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为其他学生做榜样。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小结并板书:
听父母的正确劝告可以使自己少犯错误,避免或减少损失,还有利于自己的进步。
板书:少犯错误、损失;进步快
3.出示课件三(名称:议一议)
内容:议一议中的内容。
讨论题:图中的小朋友怎样听父母的话,他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4.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讨论的题目由学生自己选择,既可以任选其中的一道题,也可以三道题都选,目的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照顾学生的差异。
5.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并板书:
认真听从父母的批评意见,可以使自己尽快改正错误,有利于自己的进步;虚心听取父母的建议,可以使自己把事情办得更好,更成功;耐心倾听父母劝告,可以避免危险,减少损失。
板书:认真听意见虚心听建议耐心听劝告
6.教师演示课件四:(名称:想一想)
内容梗概:星期天,一位小朋友跟妈妈出去玩,经过食品店时,这位小朋友让妈妈给她买儿童食品,妈妈说:你的嗓子发炎,今天不买了。小男孩坚持要买。
7.教师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应该怎么做?
8.学生讨论后进行模拟表演。
9.教师根据学生的表演提出引导性问题:
为什么要听妈妈的劝告?
10.教师小结:
不听父母的劝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任性表现。如果不听父母的劝告,养成了任性的坏毛病对自己没有好处,而且这样做也是不爱父母的表现。而同学们的做法是听从父母的劝告,这说明你们都是爱父母的好孩子。
四、根据板书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讨论了听从父母教导的问题,经过讨论我们知道了由于我们小学生的年龄小,经验少,有时考虑问题不太周到,所以要听从父母正确的教导。听父母的教导,可以使我们避免危险,少受损失,利于我们的进步,所以,平时我们要认真听从父母的意见,虚心听取父母的建议,耐心倾听父母的劝告。希望同学们记住今天讨论的问题,更希望同学们在父母的帮助下,取得更大的进步。
板书设计:
听父母的话
年龄小认真听意见
经验少虚心听建议避免危险、损失;少犯错误;进步快
知识少耐心听劝告
探究活动
小采访:课后学生采访听从父母教导的同学
活动过程:
1.教师在上课结束时,介绍在听从父母教导方面做得好的学生名单。建议学生课下进行采访。
2.学生开展采访活动。
3.学生将采访结果,在下一节思想品德课上汇报,可以以文字的形式,还可以播放采访录音
听课札记《徐悲鸿励志学画》
教例:《徐悲鸿励志学画》
师:徐悲鸿了励志学画,那他立下了什么志向呢?
生: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师:(出示该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1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学画)
此问转载
师:哪徐悲鸿为什么会立下这志向呢?你能说说吗?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回答得很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谁愿意上来演一演这一情节。
两名学生表演,但明显对文字的挖掘不够,学生并没有把外国学生的傲慢,徐悲鸿的奋发图强表演出来。
上述案例不由让我想起那句经典的广告词“不看广告,看疗效”。它其实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疗效才是人们选择药物的关键。同理当我们在课堂上设计我们的教学环节时首先就要考虑它们是否有效。有效课堂应该是每一位语文老师追求的目标。在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当学生在朗读中出现问题时,正是我们老师介入的最佳时机,如学生在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时,就要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天堂、也成不了才”等词来指导学生读出外国学生的傲慢,欺人的语气,从而体会当时徐悲鸿的心情。很是可惜在这里老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去很好的理解,只是草草一读了之,从而丧失了一个很好的指导学生挖掘文本的机会。以至于最后的表演也就成了一种形式,学生在嘻嘻哈哈的表演中也就体会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有效的课堂教学也就根本谈不上。
($1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学画)
此问转载
1
刘春兰主任“一人一课”
一、这篇课文刘主任的教学突现在: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在辽阔的大地,秋天披着金灿灿的纱裙,捧阗累累的果实来了。这样的景色无不令人为之赞叹。刘主任创设“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的”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使学生产生移效应,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
2、资源的拓展。
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动能力。一方面,刘主任在课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傍晚时晚霞的颜色形状变化,以及田野一切景物,让学生体验自然界的美。另一方面,刘主任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情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介绍北大荒的风土人情、丰富的物产,以及出示北大荒的秋天的图片等。
3、个性化地体味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刘主任通过让学生自主体验,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在字、词、积压、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例如:紧扣“一碧如洗”,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联系生活中见过的天空作对比,想象天空的净美。又如对“热闹非凡”的词语理解,让学生说明现实生活中热闹非凡的情景,感受热闹气氛,然后通过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研读“哗啦啦的笑声”、“乐呵呵地演唱”等句子,强化个性体验。
二、不足之处。
生字教学时,不知怎样更有效地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以及激发学生识生字的兴趣。
江苏省江都市宜陵中心小学潘湘云
《九色鹿》是一个民间故事。写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远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惩罚。课文很有教育的时代价值,相信其教育的意义是深远的。在潘老师所执教的这节语文上,既有知识性的传递,又有思想性的启发,获得了教学教育的双重效果。
第二教时,往往是属于对课文的精读阶段,对词句要进行深磨,对语句要进行理解与体会,对段落要进行感悟与品味……老师一开始就抓住了九色鹿于散步时所发生的事情,通过读和思,了解到了情况的危急,然后又进入语言文字中,1是从那些句子中知道到的?2是九色鹿是怎么做的?3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的?4是感情朗读。在这一环节中,问题的出现呈“线”状,理解的抓关键词,很有层次性,最后以感情朗读外化了对文本的感知与感悟后又强调了对人物语言研究,从中了解与理解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见义勇为、不图回报)。重点又将其安排在对调达的“见利忘义”的深入体会,也是通过了具体的语境来实现的。,如此,将调达的背信弃义完全暴露在孩子们的眼前。相信孩子已经有了明确的是非观点。
综合其教学的过程,感觉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对文本的利用的“度”(密度和效度);二是对主题性理解的“导”(导程和导法)。
作为一堂研究课而言,我想说几点思考:一是结论的出现的时机问题。其表现中心内涵的“板书”内容的“上墙”,在引导上要体现“顺水推舟”,在时效上要实现“水到渠成”的效果,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其充分地思考,让其在思维中选择和组织外化的词语或表达的语言,还要多给以机会,让其享受到参与与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更加浓厚的兴趣;二是课堂上时间与环节的安排,更应该研究它的合理性。如在课的开始能否将最后的一组成语提前出现,以这一组成语为“线索”来安排与组织教学,不知妥否?其次,因为这教案是他人备课,分员运用实践的。在这里我想还有个“思路”与“设计”的磨合问题。按照备课的要求,还有个备学生的细节,在此,只有真正实现了“集体”和“备课”这两个要素“结合”的时候,那么,其效果必将会相得益彰。
《蒲公英》听课散记
散记一:读书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
这是在王老师的课堂上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联系三年级的教学,这或许就是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吧。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在我的想象中应该很简单,学生也应该很容易理解太阳公公的话。但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没有简简单单地一读而过,她告诉学生,抓住了重点还不够,还要明白更深一层的意思。学生通过一遍遍地朗读,明白了太阳公公话里的意思,真正如王老师要求的那样读进了文字的背后,走进了太阳公公的心里。
散记二:习作教学是这样渗透在阅读教学中的。
第三自然段中有个词语“大声”,但课件上却是“齐声”。从未深究过,想当然应该是打错了吧。但王老师没有放过这一点,她告诉学生,原来教材用的是“齐声”,后来编教材的叔叔觉得不太合适,才改为“大声”,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我不知道这是她的设计还是确有此事)学生当然很自然地理解了,因为有两棵种子不是这样说的,用“大声”比“齐声”更贴切些。王老师接着说:“大人写文章都要不断地进行修改,我们写作文时更应该这样,写完后大声读读,发现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因为,‘好文章不厌百回改’。”
习作教学的渗透还体现在第二自然段中,教学完这段后,王老师问学生有没有什么疑问。(那时我都傻傻的,不明白这么简单还能有疑问吗?)在她的引导下,学生终于说出“太阳公公只说了要落在哪里不要落在哪里,为什么不把原因讲清楚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蒲公英种子正随风飘荡,讲太多的话早就飘远了,而且,它们太小,也记不住那么多。这时,王老师意味深长地说:“该长则长,该短则短,废话说,这也是我们以后习作时要记住的。”
今天听了马老师的实践课----《小鹰学飞》,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能够照顾到每个学生,人人都能在课堂上发言,教学氛围较好,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学得轻松。一堂课听下来,觉得马老师教学中主要的特色在于牢牢抓住朗读这一教学手段,让学生自己读中感悟,理解,掌握。我的收获如下:
一、重视朗读。小鹰学飞整个过程简洁明了,学生每天早读课都要读上一遍,开学读到现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已大致了解,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小鹰学习的态度“开心----得意----谦虚”的转变呢?马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时的引导,让学生来发现总结。如:比较小鹰的三次话,“我已经会飞啦!”“我真的会飞啦!”“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学生通过读会发现小鹰最后一次是用试探的语气问妈妈我是不是会飞了呢?他变得谦虚了。小鹰跟着老鹰学飞,每飞到一个地方,都要很兴奋,而老鹰却一再地摇头,可小鹰仍然跟着老鹰学飞,马老师抓住了这一点,让学生感悟小鹰不怕苦,努力学飞。
二、能力培养。学以致用,这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在教学到“已经”这个词,马老师没有讲解意思,而是让学生用“已经”说一句话,学生在说话的同时已经理解了这个词语,不花一点力气,不用过多讲解,学生自我掌握,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
三、资源利用。文中小鹰的第三次话是在使出全身力气往上飞的情况下说的,说话时当然断断续续了,那么如何让学生来理解这两个省略号呢?马老师让刚参加过运动会跑步的同学,结合自身体会来读,其他同学则观察模仿,这个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其他同学的兴趣也很浓。理解“盘旋”时,也是让学生用姿体语言演示理解。充分利用活的资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思维拓展。课文最后老鹰没有对小鹰学飞的结果作出评价,而是对小鹰说:“孩子,你往上看!”这时,马老师问学生小鹰看到了什么?他会怎么想呢?马老师还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小鹰遇到困难没有失去信心来想,也鼓励学生学习的道路上要不怕难,勇敢向前!
//www.cszq.com/shishengzhuye/zxblog/more.asp?name=jllid=3965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27838.html
下一篇:喜欢同学在起 教案精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