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范文大全 > 初中教案

美术教案-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

一名优秀的初中老师肯定有一份准备充分的教案,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写出一份教学方案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优秀的初中教案是什么样子的?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美术教案-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

课时教案第1周

课题: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欣赏评述)第1课时2004年8月27日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了解艺术作品,主要是绘画作品的不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

能力目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不同绘画作品的造型要素与艺术表现方法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了解艺术作品,主要是绘画作品的不同造型艺术表现

手段

难点:学生是否敢于评价美术作品中不同造型表现特点

三、教学模式(或方法)

启发-----欣赏------讨论------评述

四、教学过程(应有教学过程的一般环节,如预习检测、复习训练、目标揭示、内容新授、教学小结、作业布置等,并且必须有内容设计、训练设计、方法设计、板书设计。)

教师个人修改意见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或其他影像资料。

学生准备学具:教材、自己收集的中外美术作品图片。

二、课堂学习

1、引导阶段

①教师讲解:不论是普通儿童的绘画创作,还是著名画家的绘画创作,都要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艺术表现

手段,例如线条、形状和色彩等,来进行表现,这些美术

作品的造型要素及其运用方式便成为作者进行艺术表现

或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的艺术语言。

人类早期的绘画,特别是东方的传统绘画,大多以线来

进行造型表现,线条既可以具体地描绘审美对象的生动形

地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因此,有人把这种艺

术表现方法与形式称为“线描方法”。

②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以绘画作品为主)应尽可能

择题材类似、表现方法不同的作品,和题材不同,表现方

法类似的中外美术作品。以引起对比。

师生共同欣赏作品,学生谈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春如线》吴冠中

《荷花》任伯年

③介绍绘画作品的基本造型手段,线条、形状、色彩。比

较古今中外绘画作品基本造型手段的异同,以引起学生在

认识基本造型手段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欣赏评述活动。

④介绍所欣赏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并提问:选择

自己喜欢的作品,观察并说明它们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

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感受或意图的?(学生讨论回答)

2、发展阶段

①结合欣赏、介绍线条在绘画作品中的地位和造型的独特

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绘画作品中线条的不同变化型

式和造型特色。

②结合欣赏、介绍色彩在绘画作品中的地位和对绘画表现

形式的影响。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绘画作。

欣赏画家名作:《蒙娜丽莎》达.芬奇

《自画像》伦勃朗

《宫娥》委拉斯凯兹

③结合欣赏、介绍光影在绘画作品中的地位和对造型的影

响并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和比较

欣赏画家名作:《持阳伞的女人》莫奈

《曼陀铃和吉他》毕加索

《静物》塞尚

④欣赏完作品教师提问:在以前的美术学习中,自己学习

过哪种美术语言和表现方法。有什么体会?

3、收拾与整理

三、课后拓展

①如有可能,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重画一幅著

名的绘画作品。如以突出色彩表现的方式创作《蒙娜丽莎》

或以线条的方式描绘《持阳伞的女人》等

②如可能,可以运用电脑图象处理的方式,改变世界名画

的造型特征,如增加立体派作品中各部分的体积感或用现

成的照片资料重新组合一些著名的中国画作品等。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美术教案-静物写生——明暗表现的石膏形体与器物相关教学方案


课题:静物写生——明暗表现的石膏形体与器物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讲授石膏形体的明暗关系,使学生初步了解在光线的照射下,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原理和变化规律,掌握在特定的光线下,表现物体的结构、体面、空间调子的质感和基本方法。

二、课业类型:

绘画技能课。

三、教学重点:

物体在光线照射下,其表面产生深浅不同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四、教学难点:

五大调子的准确表现。

(解决方法:1、用石膏几何体实物或纸模型,在灯光照射下进行演示,教师分析并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物体表面所产生的明暗变化有什么特点。2、分析在改变光源方向或物体的位置之后,明暗变化又有什么特点?从中找出其变化规律。)

五、教学方法:

比较、演示、观察、再比较。

六、教具准备:

1、WINDOWS98以上版本操作平台。

2、课例软件。

3、石膏几何体数个。

4、射灯。

5、摆放石膏形体的桌子,配以衬布。

6、投影仪。

七、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1、教师演示数张黑白画让学生观察、分析、议论。

提问:“这些画有什么特点?有几种颜色?物体的光和暗的地方是怎样处理的?”(投影显示)

学生可能会这样答:“光的地方是白色的,暗的地方是黑色的。”

又问:“这样的画让我们产生了怎样的感觉?”(投影显示)

学生可能这样回答:“黑白对比强烈,但转折生硬。”

2、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指出这些黑白画只有明暗两个色块,黑白之间缺少一个过渡的中间层次,将物体明暗转折的地方生硬地分开了。

3、教师再显示素描范画让学生观察欣赏,引导学生用来与先前出示的黑白画作比较,认识到素描画黑白之间多了一个中间色,使物体明暗黑白之间很自然地转折过去,更好地表现出物体的质感。有了中间色,使物体黑白之间的层次变化就丰富了。正如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如果把对比度调得过大,就会产生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图像黑白之间转折生硬,画面的人和物就显得不够逼真,也就没有了真实感。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引入新课。

平台显示课题:静物写生——明暗表现的石膏形体与器物。

(二)讲授新课

1、教师演示“灯光照射下的正方体”图例让学生观察,展示三个面的明暗变化区别。(如果条件允许,可加实物演示),通过观察证实,在没有灯光直接照射的情况下,三个面的明暗变化是不大的,反之,三个面便显出明暗变化的层次了。

通过以上演示,教师进行小结:“正方体三个面的明暗变化是由于位置方向不同,受光程度不同所决定的,所以,可概括为: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即明暗三大面(投影显示)。然后平台显示范图(用文字标明了在光线照射下的正方体三个面的明暗变化位置图),并指出正方体的块面转折明显,所以明暗交暗交界对比比较强。

2、演示六面柱体。由于六面柱体受光面与背光面之间多了一个中间面,所以明暗交界对比居中。

3、演示出圆柱体、球体。演示后教师进行小结:“由于球体没有明显的棱角和转折面,所以明暗不显得那么生硬、强烈。”然后平台再显示范图(用文字标明了在光线照射下的球体所呈现出的明暗变化层次的位置图)。

然后归结:“物体受光线照射后,所产生的明暗变化基本概括为:亮部、半明部(中间调子)、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即是明暗五调子。”(投影显示)

4、显示“粗糙与光滑的物体”与“固有色深与浅的物体”图例,教师针对不同的对比情况向学生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物体的明暗变化关系,从而更好地去描绘对象,力求表现出物体的质感。

(三)课堂练习

临摹课文中的范图或进行写生练习。(视条件而定)

1、平台显示“明暗线条表现法”图例,教师分析:明暗线条表现法,主要是通过铅笔线条的力度、方向和层次的变化来表现物体黑、白、灰调子的变化。其规律是:用力越轻,颜色越浅;用力越重,颜色越深。排线形成的层数越少,颜色越浅;层数越多,颜色越深。(投影显示)

2、教师演示作画步骤,并讲解分析。

3、范画欣赏。

4、平台播放背景音乐,学生练习,教师巡堂辅导。

(四)教师小结本节课情况

(五)布置课外作业

雕塑自己的形象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材分析:

培养学生对面部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认真观察自己的形象,把握自己的特征,运用浮雕的形式反映自己的性格、爱好,同时了解浮雕的基本方法和要求,用泥板或石膏板进行尝试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古代雕刻和现代雕刻艺术,了解浮雕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借助辅助工具和材料雕刻自己的形象,并进行适当修饰;

3、情感目标:相信自我、发现自我、表现自我,享受成功的快乐。

三、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相互交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2、难点:空间感和立体感的塑造。

四、教具学具:

1、教具:图片、范作;

2、学具:泥板或石膏板、刻刀、竹签等小工具。

五、教学方法:对比法、分析法、讨论法、展示法等。

六、板书设计:

雕塑自己的形象

一、作品欣赏

二、浮雕的制作方法:

1、刻2、贴3、雕4、挖

七、教学过程:

1、导入:让学生尝试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自己的头像,尽可能画出自己的特征和性格,可以从正面或侧面表现,造型要简洁、生动。完成后让学生主动上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简要点评,并给予适当鼓励。教师再出示浮雕头像范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平面手绘头像进行比较,体会立体和平面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入课题,导入本课。(板书课题)

2、欣赏:

古代雕刻:汉代画像石、画像砖雕刻作品;

现代雕刻: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浮雕作品。

教师讲解并指导欣赏。

3、讨论:作品中有哪些艺术要素?艺术家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析浮雕的审美特色和艺术语言、浮雕的作用。讨论结束,体温学生回答,其他学生可以给予补充。教师启发并引导,同时将浮雕的基础知识与操作方法贯穿于讨论活动之中。

4、制作方法:

学生探究:学生通过赏析作品探讨出几种基本的制作方法:刻、贴、雕、挖

教师演示:几种简单制作手法。

5、教师示范:示范制作过程并讲解要点、点拨关键。

6、学生练习:

[题目]:用刻、贴、雕、挖等方法刻画出概括、简练的自我形象。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辅导。(播放背景音乐)

7、作品展示:鼓励学生主动到讲台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结合作品说说自己的性格、爱好和理想。

8、作品讲评:

a、生生互评b、师生共评

最后评出10件优秀作品,并报以掌声鼓励。

9、课堂小结: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通过本课的学习都有哪些体会、感受或认识与收获。

壁报信息搜集与交流教案的教学方案


教材全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单元:设计应用单元

课次:第一节课:壁报信息的搜集与交流

课题:传递我们的心声

课型:技能课、新授课

教时:五课时

一、教学资源分析:

教室壁报是用来传递信息的媒体,在学生看来,非常贴近他们的生活。因此,教学资源丰富。充分利用黑板报的评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预设: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明确壁报编排设计的意义和作用,引发其设计实践的兴趣和愿望。

2、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为办壁报而进行的资料信息的搜集、选择、分析、整理,了解壁报总体设计构思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热爱,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团结、密切合作的人际关系,体验和分享共同合作获得的成功与快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壁报的概念及意义

难点:壁报信息的搜集与交流

四、教法选择:谈话法、讨论法

五、学法选择: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具:壁报范例小样;文稿图稿等展示资料,设计示范用工具等。

七、活动过程:

1、由欣赏壁报范例小样、参观校园内的优秀壁报导入本课的教学。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1)什么是壁报?(2)为什么要办壁报(意义何在)?(3)壁画在校园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3、师生共同归纳以上问题的答案:

(1)壁报是在墙壁上开辟的信息传递的媒体,它是以图文并茂的艺术形式展现。

(2)办壁报的意义在于拓展和延伸课堂所学知识,丰富信息范围,扩大信息量。

(3)办壁报的活动过程,可使我们学会搜集和整理信息;学会将这些以艺术的形式传达出来;学会合作,加强团结,增进友谊。

4、学生分组(每三到四人为一组)作为合作小组,相互讨论本小组的壁报主题,并就如何围绕主题搜集信息展开讨论。

5、根据壁报面积的大小、所选文章的篇幅、篇数及图的数量和大小,在作业纸上粗略画出壁报设计草图小样,以决定文章和图的增删、字体和图的大小。

八、注意事项:

学生讨论时要注意提醒紧紧围绕壁报的主题来进行。提醒学生们课后要注意收集有关主题方面的信息。并准备好下节课所要用的工具和材料。

壁报信息搜集与交流的教学方案


课题:壁报信息搜集、交流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壁报编排设计的意义和作用,引发其设计实践的兴趣和愿望。

2、使学生学会为办壁报而进行的资料信息的搜集、选择、分析、整理,了解壁报总体设计构思的过程。

教学评价建议:

1.能否有日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搜集、分析、整理信息资料。

2.能否与同学协调合作进行信息资料的交流和加工筛选。

教学参考资料:有关信息及传播媒体的书籍

相关教学研究课题提示:从中学擘报的教学看美术与语文学科的交融。

活动安排:

收集与交流:收集报纸、网络信息。为使壁报的内容丰富多彩,要注意选择有特色的学习、生活主题。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壁报范例小样;文稿图稿等展示资料,设计示范用工具等。

◆学生准备学具:采用自己撰写、绘制、剪报、网上下载、复印、手抄等方式搜集的壁报文稿、图稿等信息资料,及纸、铅笔等用具。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①由欣赏壁报范例小样、参观校园内的优秀壁报导入本课的教学。

②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壁报?为什么要办壁报(意义何在)?壁报在校园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③师生共同归纳以上问题的答案:壁报是在墙壁上开辟的信息传递媒体,它是用图文并茂的艺术形式呈现。办壁报的意义在于拓展、延伸课堂所学文化知识,丰富信息范围,扩大信息量。办壁报的活动过程,可使我们学会搜集和整理信息,学会将这些信息以艺术的形式传达出来,并可通过大家的相互合作,加强团结,增进友谊。

(2)发展阶段:

①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分析所搜集的各类信息资料。讨论确定壁报的主题。两种确定主题的方式:(a)先讨论确定一个主题,再根据这个主题的需要筛选所搜集来的信息资料;(b)先整理、分析信息资料,加以分类集中,从各类信息资料所反映的众多主题中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有特色的主题确定下来。

②根据壁报面积的大小、所选文章的篇幅、篇数及图的数量和大小,在纸上粗略画出壁报设计草图小样,以决定文章和图的增删、字体和图的大小。

(3)收拾与整理:草图完成后,提示学生收起被淘汰的信息资料,将拟用的文、图分门别类地整理保存好,以备正式办壁报时使用。

3.课后拓展:提示学生留心观察乡村或社区的宣传栏、画报、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体的内容、设计所呈现的面貌,与自己的壁报设计初稿进行对比。

在校园中健康成长 表现与绘制


七年级第二单元活动七在校园中健康成长表现与绘制

活动七在校园中健康成长表现与绘制

教学设计(一)

设计思路

在上一节课草图设计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基本的着色技法,并鼓励学生探索、发现一些创新的上色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着色技法,探索怎样使常用工具涂出更好的色彩效果。

在配色练习中锻炼色彩表现能力,提高审美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基本的着色技巧。

教学难点

运用涂色技巧创造出较好的画面效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

授课

图片欣赏

知识小结

作业要求

课堂巡视

课堂小结

你喜欢用什么工具为画面上颜色?

你都掌握了哪些上色技巧?

(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单色画的效果。

基本方法:点、线、平涂。

彩色铅笔的涂色效果。

水彩笔的表现效果及方法探讨。

油画棒的效果及基本方法。

深浅渐变法、两色渐变法、两色混色法、多色混色法。

版画、水粉、水彩的效果。

新材料、新工具的探究:你还了解一些其它方法技巧吗?请介绍给同学们。

(课件播放音乐渲染气氛)

绘画的着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学习中要善于研究,探索各种上色方法技巧、寻找色彩表现规律。

用自己喜欢的上色方法为自己的作业着色。

注意画面形式美感。

可探索新材料、新工具的运用。

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作业。

展示优秀的学生创作,激励评价。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欣赏感受。

学生完成作业。

教学中自始至终都注重学生参与。师生互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二)

设计思路

在上一节课的学生绘画比赛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评价,鼓励优秀作业,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议,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欣赏、评价方法,相互学习绘画表现技巧,提高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方法。

教学难点

从审美角度对同学作品进行评价,并能从中总结出绘画的审美规律。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探讨怎样的绘画是好的画,评价一幅画的优劣应用怎样的标准。

二、师生共同对学生作品品评,区分奖次。

三、颁奖。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28156.html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