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通过对燃料的选用来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重要性。
【难点】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新燃料及能源的优点。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导复习煤的知识引入酸雨的形成。
从煤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推测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探究煤的燃烧形成的酸雨。
指导实验,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
分组进行有关酸雨的探究实验,并开展讨论p140的“讨论”。
探究酸雨的危害。
引导复习石油的知识引入燃烧产物的探究。
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分析尾气中污染物。
探究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引导从燃烧的反应开展探究。
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改良和充分燃烧的角度推测减少污染的方法。
探究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
引导从燃烧的反应总结归纳。
归纳总结化石燃料燃烧造成对空气污染的原因。
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引导从酒精的制备、性质来探究酒精。
从酒的酿制推出乙醇的可再生,从燃烧的反应推出其优点。
探究乙醇。
引导从乙醇燃烧的优点探究其使用。
说出应用的例子及优点。
探究乙醇作燃料的情况。
引导从氢气的性质制备来探究。
回忆氢气的性质推出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从制备考虑其应用前景。
探究氢气。
组织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
从掌握的知识分组讨论p143的“讨论”
确定选择使用的燃料。
引导描述新能源。
从掌握的知识描述知道的新能源。
认识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的知识。
检查对知识的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一、煤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c---co2(温室效应)
co(有害气体)
温室效应
s---so2n---no2
二、车用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教后感:本课题涉及环境问题,学生也比较了解,课堂气氛活跃,知识掌握教好。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
一、少用洗涤剂原则
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就会遭到破坏,皮肤本身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就会消失,容易导致皮肤干燥、瘙痒,甚至引起过敏性皮炎等症状或在皮肤上留下色素沉着。对少量的污渍,我们应该尽量直接用清水冲洗,不用或少用洗涤剂。
二、洗涤尽量用皂
皂类的原料来自于动植物脂肪、脂肪酸与碱生成的盐,易于生物降解,对人体刺激少,对水的污染也较小,比一般的化学合成洗涤剂污染少得多。而洗衣粉含表面活性剂,若长期接触皮肤,就会有微量的洗衣粉进入体内,引起毒害。有些人把洗衣粉当成“万用清洁剂”来用,除了洗衣服,还拿来洗头洗手、洗瓜果、蔬菜、餐具,擦洗家具、地板,认为它有去污、消毒、杀菌的作用。殊不知,这样会危害人体健康。动物实验表明,长期接触大剂量的洗衣粉会导致肝脏和神经功能受损,并引发癌症。购买洗衣粉时,要尽量选功能简单、添加成分少、气味淡的。从环保角度讲,最好选择对水质污染小的无磷洗衣粉。
如果餐具上有油污时,可先将残余的油污等作为垃圾处理掉后,再用碱水或热肥皂水等清洗。对有重油污的厨房用具也可以用苏打粉加热水来清洗。只要细心,就能选择到合适的皂:洗衣用肥皂,洗手、洗脸、洗澡用香皂或药皂,杀菌和去异味,干性皮肤用富脂皂,洗后能保留一些羊毛脂、甘油类物质,有保护皮肤的作用,婴儿皮肤娇嫩可以选婴儿皂和液体皂……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用皂类洗后的缺点是皮肤发紧,可涂抹一些护肤品;要使用优质皂,肥皂变质后不要再使用。成人衣裤使用洗衣粉后,要注意用自来水漂洗干净;婴幼儿的尿布、内衣、内裤最好不用洗衣粉,改用肥皂为佳;
三、肥皂和洗衣粉可以混用
常常有人以“肥皂是碱性,洗衣粉是酸性”为依据,认为二者不宜混用,否则会酸碱中和,抵消去污作用。果真如此吗?
其实,肥皂和洗衣粉全是碱性,其ph为9~11,根本不存在所谓“酸碱中和”之说。肥皂的主要成份是高级脂肪酸钠,会与水中的钙、镁离子结合生成沉淀,影响去污力。而洗衣粉中所含的三聚磷酸钠具有络合钙、镁离子,软化硬水的功效,可以使肥皂的去污能力得以提高;再者,肥皂与洗衣粉中的烷基苯磺酸钠可产生“协同去污效应”,提高了二者的去污能力。肥皂能抑制洗衣粉的发泡能力,使衣物易于漂洗过清。在高效低泡洗衣粉中本来就含有3%~5%的肥皂成份。所以,二者并不相克,混用,有益无害。
【活动目的】
1、通过辨析,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并让同学们清楚地认识到,在使用手机时,应注意时间场合,真正用好手机。
2、以探讨合理使用手机作为契机,折射出对一切高科产物都应辨证接受,在使用中真正体现它的价值。
3、培养同学们看待事物的辨证思想。
【活动准备】:
组织班干部开会,讨论并确定班会主题。学生调查,环境布置。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开篇稿
年青人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手机这一最具时代特色的通讯工具,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人家,同时也进入青年学生的生活领域.一时间,校园手机成了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前中学生拥有手机已不是少数,他们把手机作为一种现代化个性气息与身份的象征,很多人已经把拥有一部手机当作很自然也很必然的事情了。他们用手机发信息、聊天、玩游戏……
在学生当中,手机是多种功能的集合体,既是通讯工具,也是玩具。
现在校园里手机使用者越来越多,班里也有不少学生使用手机,可以说是中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成了老师关心的一个典型现象。我们今天就来讨论怎样正确使用手机。
二、主持人主持班会,向同学提问的方式导入主题。
手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已被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所拥有,并逐渐地走进了学校,甚至走向课堂。我们班也不例外。由于高中学生身心还不成熟,自控能力差,对合理使用手机的认识不够,因此,无法摆脱手机的诱惑,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生活中我们是怎样使用手机的呢?
三、小品:《我与手机》
(本班手机族日常学习生活的缩影)。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信息时代手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学生使用手机时的几个注意点。
四、学生自由辩论
(从小品中引发出思考,进而对手机的“利”与“弊”展开讨论)。
利:
方便和父母联系
方便和同学朋友联系
可以用来娱乐,减轻学习压力
是时尚的表现
弊:
扰乱课堂纪律,影响老师讲课和其他同学听课
上课玩游戏,发信息,严重影响自己和同学的学习,学习成绩下降
利用手机在考试中作弊
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助长了攀比心理
五、现场试卷调查。
附:(《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问卷调查)
六、对于试卷中的问题进行点评或回答。
七、现场采访,正确使用手机的对策。
(对象:有手机的同学,没有手机的同学,在座的听课老师等)。
八、主持人引导同学对本次主题班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拓展到对待网络以及一切新生事物,要用辨证的观点去对待、使用)。
九、班主任小结。
中学生拥有手机已经是一种趋势,处于青少年时期的我们辨别事物的能力还不是很强,要用辨证的观点去对待新事物;中学生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手机只能作为联系家人和维系朋友之间友谊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尤其是在校园里,手机应禁止进课室;或者只能放学后才能开机,中学生应该学会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使用手机,不能沉迷在信息和玩手机游戏当中,只有真正用好了手机,才能把学习搞好;再说,学生是消费者,还要向家长拿生活费,手机引发的安全隐患和攀比心理,希望同学不要被手机所奴役和操控,应该人对手机有绝对的支配权。
无论何时,教案都是我们准备教学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可以通过编写教案认识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对于初中教案报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这篇《计算机的安全使用与道德规范的教学方案》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课题:(第四节、第五节,1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计算机安全使用的意义;
增强对病毒的防范意识;
懂一些必要的知识产权知识,树立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安全用机、防病毒、知识产权常识(重点);
按机房制度用机(实践中的难点)
教学形式:进入机房,现场教育
教学过程:
1.引言
2.阅读与讲解(学生看书,演示相关资料)
计算机病毒与防范知识;
知识产权简介;
用机道德规范及机房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总则。
3.提问
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有哪些危害?
使用计算机应注意哪些问题?
不经别人同意就把他制作的软件拷贝给旁人使用,对不对?为什么?
4.小结(投影或板书要点)
计算机病毒;
防病毒措施;
知识产权;
用机道德规范。
5.上机准备
布置预习;
安排上机座位;
注意问题。
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细胞的结构。2、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3、区别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教学重、难点:区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点。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通过之前的学习,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体的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除了病毒之外,其他的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印象中的细胞是怎么样的呢?有没有人听说过有些细胞是能够通过肉眼看到的?那是什么?(鸵鸟蛋是最大的细胞)鸵鸟蛋真的是最大的细胞?我们来看一下相关的资料是怎么说的?(看资料)那我们应该怎么说才正确呢?(鸵鸟的蛋黄才是最大的细胞)。二、显微镜的发展历史:鸵鸟的蛋黄有10cm长,可以通过我们的肉眼看到,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像鸵鸟的细胞那样容易看到,对于我们体内的细胞,植物体内的细胞我们靠肉眼是看不到的,这就必须要通过一种工具来帮助我们观察这些细胞,那你们知道这工具叫什么吗?(显微镜)。显微镜,就是把一些微小的物体显示出来。那一开始是怎么有显微镜出现的呢?书本p40~41介绍了显微镜的发展过程,同学们先自己找出显微镜的发展过程是怎么样的?三、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通过显微镜,我们能看到生物的细胞,并作出比较,那你们猜想一下,植物和动物细胞结构是不是一样的?不同在哪呢?给你们时间自己找出书本上关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介绍。让学生认清植物细胞各部分的结构,并简单介绍我们下星期做实验的植物细胞观察图。植物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介绍各部分的作用。四、动物细胞的结构特点:把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作比较,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叶绿体、液泡、细胞壁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五、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异同点:进一步比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点,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两者的区别。做课后练习。显微镜下的气泡和细胞的区别。六、介绍典型的动物细胞,植物细胞。教学反思:细胞的结构讲起来比较单调,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与我们的生活相联系,好像我们吃的西瓜里流出来的汁液和甜味来自细胞中的液泡,细胞膜是控制物质进出的,让有用的物质进来,没用的物质挡在外面,细胞产生的废物也排出外面。
教学目的:
1.了解呼吸道的组或和功能,以及呼吸频率、肺活量和人工呼吸的内容。
2.理解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以及呼吸运动的原理。
3.学会测定胸围差。
教学重点:
1.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2.呼吸运动的原理。
教学难点: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
教具准备:呼吸系统挂图(或模型),肺泡的结构挂图。
实验材料用具:演示肋骨运动和膈运动的模型(自制),圆筒式肺活量计,软尺。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与谈话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人要维持正常的生活,不仅需要进食,而且需要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常识。关于需要进食的问题,在《消化和吸收》一章中已经指出:人体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不可缺少营养物质,而营养物质都来自食物。因此人人需要进食。关于人人需要呼吸的问题,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呼吸》这一章。
提问:人体进行呼吸,首先要在外界环境与肺之间进行气体交换,也就是说,先要进行肺的通气。那么,肺的通气是由人体的哪个系统来完成呢?
(回答:呼吸系统)
提问: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观察:请同学们按照课本里“呼吸系统的组成”课文中[看一看,想一想]栏目的要求,进行观察、思考。
(回答:由鼻腔、咽、喉、气管、右支气管、右肺、左支气管、左肺组成。)
(教师出示呼吸系统挂图或模型。)
教师归纳:回答得对。(边指挂图或模型边归纳)不过,左、右支气管可以统称为支气管;左、右肺可以统称为肺。由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的这段结构,主要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可以叫做呼吸道。因此,关于呼吸系统的组成,可以这样列表归纳:(表见板书。)
提问:呼吸系统中哪个器官是最主要的?
(回答:肺。)
讲述: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呼吸系统中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在板书的表中肺后填上“——气体交换的场所”)。
观察:请同学们观察课文中“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提示:对此图的观察,应该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进行。)
(在呼吸系统挂图旁,出示肺泡的结构挂图。)
讲述:(边指挂图边讲述)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右支气管进入左右两肺,形成树枝状的分支。在分支的未端,形成了许多肺泡。同学们注意挂图(指肺泡的结构挂图),在肺泡外面,包绕着连成网状的毛细血管。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课本前面的彩图九,它所表示的肺泡和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更清楚。
提问:肺泡与其周围的毛细血管有哪些与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提示:仔细观察课文中“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中的右小图。)
(回答:肺泡壁只有一层细胞,毛细血管壁也只有一“层细胞。)
小结:对,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的结构特点,适于在肺泡与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取下挂图。)
讲述:肺的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肺的通气是怎样引起的呢?这与呼吸运动密切相关。
学生体验:请每位同学把手按在自己的胸部,仔细体验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提问:吸气时,胸廓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呼气时,胸廓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吸气和呼气与胸廓变化有何关系?
(回答:吸气时,胸廓扩大了;呼气时,胸廓缩小了,吸气和呼气都与胸廓变化有关。)
小结: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这说明吸气和呼气与胸廓有节律的变化有关。
讲述:吸气和呼气这两个动作合起来就是呼吸运动。那么,呼吸运动是怎样产生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教师从讲台里取出自制的演示肋骨运动的模型。)
讲述:大家先看这个模型(边指边讲,这代表脊柱,这代表肋骨,这代表胸骨。)提问:大家想一想,肋骨与肋骨之间还应该有什么存在?(模型来表示。)
(回答:肌肉。)
讲述:我们在《运动》一章中已经讲过,肋骨与肋骨之间还有肋间肌。请看课文中:“肋间外肌和膈肌”插图,肋间肌的外面一层叫肋间外肌。
演示、观察:教师一手拿在“脊柱”上,将模型靠近黑板,使“脊柱”固定,并且使“肋骨”处于向下倾斜状态,“胸骨”低于“脊柱”。请同学们以黑板为背景,注意胸廓后径的大小。用另一手的拇指和食指的指头,先分别放在上下肋骨处,然后慢慢地靠拢,示意肋间外肌收缩,再将肋骨上提,使其处于水平状态,同时“胸骨”也上移了。此时,请同学们注意胸廓前后径有何变化。接着用两指头示意肋间外肌舒张,同时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恢复原状。
提问:当“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上升,“胸骨”上移时,“胸廓”的前后径增大了还是缩小了?当“肋间外肌”舒张时,“胸廓”的前后径增大了还是缩小了?(教师再演示一遍,让同学观察)
(回答:“肋间外肌”收缩时,“胸廓”的前后径增大了;“肋间外肌”舒张时,“胸廓”的前后径缩小了。)
(教师肯定回答正确之后,放回模型,从讲台里另取出演示膈运动的模型,向同学们指出模型中哪是代表胸廓,哪是代表气管,哪是代表肺和膈肌。)
演示、观察:教师一手握住瓶颈,一手向下拉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收缩。此时,请同学们观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然后,一手放开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舒张。还请同学们观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
提问:当“膈”运动时,“胸廓”的上下径和“肺”有什么变化?(教师再演示一遍。)
(回答:当“膈肌”收缩时,“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肺”也扩大;当“膈肌”舒张时,“胸廓”上下径缩小,“肺”也回缩。)
教师小结:回答正确。通过实验知道:①肋骨和膈运动的结果,使胸廓扩大或缩小。②肋骨和膈的运动,与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有关。
下面我们进一步研究呼吸运动的原理,以及人体是如何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肺的通气的。
(边讲边板书列表)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使胸廓的前后径和上下径都增大。这时候,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的气压下降而低于大气压,外界空气便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
大家注意,关于胸廓左右径的变化,在上节课演示模型时看不出来。因此现在请同学们将两手分别按放在胸部左右两侧,再进行吸气和呼气,体验胸廓的左右径在吸气时是不是增加了?在呼气时是不是缩小了?
(回答:是。)
当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的前后径和上下径缩小,这时候胸廓缩小,肺也随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的气压升高而高于大气压,迫使肺内的部分气体(注意:不是肺内的全部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体验:现在请同学用手按在腹部作一次深呼吸。
提问:根据自己的体验,说一说在深呼吸时,除胸部肌肉参与活动以外,还有哪部分肌肉参与活动?
(回答:腹部的肌肉。)
讲述:可见,与呼吸有关的肌肉,不只是肋间肌和膈肌。不过,肋间肌和膈肌是主要的呼吸肌。
归纳总结:通过上述实验和体验,说明呼吸运动是由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呼吸运动的原理是: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肺的通气。
提问: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呼吸运动的原理,那么大家想一想,平时我们听说过的人工呼吸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的呢?
(学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教师自答:(或对学生的回答作小结。)人工呼吸的方法,如口对口吹气法是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患者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从而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使患者恢复呼吸。(至于怎样进行人工呼吸,在“课外读”中有所介绍,同学们可以在课外阅读。)不过,每分钟内人工呼吸的次数,应该与正常人的呼吸频率即每分钟内呼吸的次数一样。
提问:正常人的呼吸频率是多少呢?
(请学生自测:分钟内的呼吸次数,教师报时。1分钟后,教师请四位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学生报出测得的呼吸次数,并记录在黑板上。)
提问:刚才是在平静状态下测得的呼吸频率。那么,你们在100米短跑冲刺后,感觉自己的呼吸频率与平静状态时一样吗?
(回答:不一样。短跑后呼吸急促。)
小结:分析同学们测得的数据和不同状况下呼吸的情况,说明呼吸频率随年龄、性别和活动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大约是16次~18次。人体活动加强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都会相应增加。随着呼吸深浅程度的不同,人在一次呼吸运动中肺的通气量也不相同。
演示、观察:教师出示已校正好的圆筒式肺活量计。请一位身体强壮的男同学前来测量他的肺活量。要求他用力吸气,然后迅速通过吹嘴向肺活量计内尽力吹气(即尽力呼气),直到不能再吹为止。此时,教师关闭进气管的开关,待浮筒平稳后,读出肺活量计上所显的数值(单位是毫升),并记录在黑板上。这样重复测3次。请男同学回座位。接着,请一位体弱的女同学前来测量(做法与前相同)。
提问:大家根据黑板上记录的数值,分析这两位同学的肺活量各是多少?
(回答时,有的取三个数中的最大值,有的取三个数的平均值。)
讲述:同学们回答的肺活量,有的取三个数中的最大值;有的取三个数的平均值。究竟哪个正确呢?应该说取三个数中的最大值作为受测者的肺活量是对的,因为这个数值说明在一次呼吸运动中肺的最大通气量,反映出一次呼吸运动中肺的最大的通气能力。
提问:根据刚才测定肺活量的情况,谁来说一说什么叫肺活量?
(回答:肺活量是指人在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教师肯定同学的回答非常好,同时板书肺活量的概念。)
提问:男女同学的肺活量不同,说明了什么?
(回答:肺活量随着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的不同而不同。)
讲述:回答正确。据测定,成年男子的肺活量约为3500~4000mL,女子的肺活量约为2500~3500mL。总起来说,成年人的肺活量大约是2500~4000mL。
由于肺活量的大小,可以反映肺的呼吸功能。因此,体检时常常要测定肺活量,以便了解受检者肺功能的强弱。
提问:了解肺活量的大小,除了用肺活量计测定以外,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了解?
教师自答:前面讲过,呼吸运动与胸廓的变化密切相关。而胸廓扩大或缩小到什么程度,可以通过测量胸围长度来了解。深吸气时的胸围长度与深呼气时的胸围长度之差,就叫胸围差,胸围差增大,表示肺内能够吸进更多的空气。肺活量较大的人,胸围差也较大。因此肺活量的大小,还可以通过测定胸围差反映出来。
本节课我们就要测定胸围差,(教师先向全班学生说明实验八的实验指导中的方法步骤,再宣布男女生分批去医务室(或实验室)三人一组测定胸围差;后测或已测的同学在教室里完成练习题,填写实验报告。然后,教师去医务室(或实验室)与校医配合,指导学生测定胸围差。)
初中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要想在初中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教案必不可少。初中教案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版式的设置教案模板”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本课课题:版式的设置
第3课(章、节)第4课时课型新授
编写日期:年4月7日执行日期年4月9日总序号9
任课教师:授课对象:初一1--3班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学会在word中用打印预览来观察打印前的效果。
(2)会根据预览的效果来进行纸张大小的设定。
(3)通过预览掌握设置页边距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打印预览的使用,并能进行纸张大小的调整和页边距的设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准备一篇文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编排好一篇文章,想把它打印出来,但又不知效果会怎样?我们通过word中提供的“打印预览”功能,就能看到打印机“打印”的效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打印预览》。
二、教学打印预览
1.首先我们打开文件(教师演示)
现在我们要使用“打印预览”,单击“文件(f)”菜单,选中“打印预览(v)”命令。
出现一个窗口,这就是打印预览窗口,显示的就是文章的打印效果。
大家注意到这时鼠标变成放大镜形状,如果想看清文章某一部分的打印效果,可以单击文章的那一部分。要想回到原来的界面再次单击就可以了(教师演示)。
预览结束,单击“关闭(c)”按钮,返回到编辑文本窗口(教师演示)。
2.学生操作“打印预览”这一功能,教师注意个别辅导。
三、纸张大小的设置
1.从刚才打印预览效果看,一张纸只用了上半页,下半页空的太多,不太好看,怎么办呢?在word中纸张大小是可以选择的,现在我们换一张小一点的纸试试(教师演示)。
首先,单击“文件(f)”菜单中的“页面设置(u)”命令。
在弹出的“页面设置”对话框中,选择“纸张大小(s)”。
接着,单击“纸张大小(r)”框右边的▼,弹出纸张类型列表。
在表中选择适当大小的纸张。
最后,单击“确定”按钮,结束页面设置。
再单击“打印预览”图标,预览打印效果。
2.练一练
让学生根据自己文章设置一下纸张大小。
四、设置页边距
教师:刚才预览的结果下半页空的太多,不用担心,在word中页的边距也是可以调整的,下面再让我们来试试。
首先,单击“页设置”,在对话框中,单击“页边距(m)”选项卡。接着,单击“上(t)、下(b)、左(f)、右(g)”栏右端的上下箭头调整页边距,也可以在上(t)、下(b)、左(f)、右(g)框中直接输入页边距数值。
最后,单击“确定”按钮,完成页边距设置。(教师演示)
五、巩固练习
设置不同大小纸张,通过打印预览查看《秋游》的打印效果,并通过调整页边距,得到满意效果。
六、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word中打印预览,并通过预览的效果,来调整页边距和设计合适的纸张大小。
————————————教学反思———————————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电子报,他们兴趣大增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说出人体各部分的名称(包括人体内的腔)
2、能在图中识别人体细胞的基本结构,并能区分其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异
3、能说出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
4、能识别不同组织形态结构特点,并能说出它们的分布及功能
5、能举例说出人体的主要器官及八大系统
6、能解释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人体结构的挂图及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
3、通过绘制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结构图,培养学生绘制生物图的能力
4、通过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永久装(切)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通过讨论、比较四种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分布及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比较分析)能力
5、通过讨论人提是一个统一整体,培养学生的思维(综合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组织、器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讨论,使学生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讨论,向学生渗透辨证地看待问题的思想
教学建议
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人体的基本结构
2、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
(二)教学难点
1、四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分布及功能
2、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
关于本章内容的教材分析
本章教学内容是系统学习人体生理卫生的开始,了解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的概况,将为学习其它各章节的内容奠定基础。本章的学习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人体的各部分名称及人体内的腔;第二、人体的基本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第三、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
本章知识要点
(一)人体概况:
1、四部:头、颈、躯干、四肢
2、三层:皮肤、肌肉、骨骼
3、二腔:颅腔、体腔(包括胸腔和腹腔)
4、一管:椎管
(二)人体的基本结构:
1、细胞:基本结构、形态多样
2、组织:概念、四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分布、功能
3、器官:概念、主要器官
4、系统:概念、人体的八大系统(名称及功能)
5、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整体
(三)人体是统一整体:
1、从结构方面看
2、从功能方面看
本章重难点提示
1、人体的基本结构。重在要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认知顺序和使用术语正确表达的能力。
2、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及功能。重在观察和分析比较,以及渗透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关系。
3、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重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及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联系实际理解这一抽象的内容。
4、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学习人体生理卫生知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对这门课产生兴趣。
关于两个教学难点的处理
本章有两个教学难点:一是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二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在同一章节里,理论性的知识比较集中,增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关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对初二学生来说仍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
(一)关于“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难点的处理。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组织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的四种基本组织,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有些陌生。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可以增强学生对组织的感性认识,既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如讲上皮组织,让学生回忆做“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时,是在何处刮取的上皮细胞?让学生以此理解上皮组织的分布(体内各种管腔壁的内表面)。通过这些实际例子,就使得四种基本组织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不再感到陌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2.让学生通过插图比较、实验观察,掌握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
插图直观、形象、生动,让学生通过对插图的比较观察,能加深印象,提高记忆的效果。如,让学生把上皮组织的两幅插图与结缔组织的两幅插图对比观察记忆,学生就会发现它们两者的结构特点恰好相反:上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结缔组织“细胞间隙大,细胞间质较多”。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通过这样的对比观察,学生就比较清楚地记住了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
之后,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区分四种基本组织,进一步熟悉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为了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事前把玻片标本上的标签除去,贴上编号,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各编号玻片标本的组织名称。
3.前后照应,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巩固所学知识。
本章所讲述的内容,特别是有关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知识,与后面各章讲述的各个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知识,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前后照应,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能巩固所学知识。如,讲皮肤的结构和功能时,可以联系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分布;讲述表皮的角质层和真皮的构成时,联系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的保护功能。
(二)关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难点的处理。
1.让学生从人体的构成来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与人体严整、完美的结构是分不开的。细胞是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些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组织,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器官,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构成系统,由各个系统进一步构成人体。人体在结构上的严整性、完美性,保证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让学生从人体各器官系统活动的协调性来理解。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密切配合的,保持着高度的协调性。以人进行剧烈运动为例,说明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充分体现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让学生从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来理解。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机能活动的变化有两个特点:一是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是整体性的,二是人体的机能活动总是与环境变化相适应的。为什么人体在剧烈运动时,呼吸、循环、排泄等器官系统能相互配合,协调活动?为什么当手碰到热炉子时会飞快地缩回,而且动作是那样的迅速、准确?就是因为神经系统和体液特别是神经系统在起调节作用。人体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就是由于有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作用。
4.把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贯穿于整个生理卫生教学的始终。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后面的各章节中多有体现。因此,教学中结合着有关内容渗透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如骨胳肌运动中的协作关系、人进入青春期后,人体的形态和功能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变化,也体现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总结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影响时,告诉学生,正是因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体育锻炼给人体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同样,吸烟和饮酒对人体的危害也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恰当引入“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某一内容的理解。如在讲“切脉”诊病的原理时,告诉学生:人体某一器官有病,由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常会使心跳发生快慢、强弱的变化,并且在脉搏上表现出来,因此,医生通过“切脉”就可以推知心脏和其他器官的健康状况。
可见,把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贯穿于整个生理卫生的教学中,不仅可以突破难点,使学生加深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而且还有其他多方面的意义。
教法建议
建议本章授课3~4课时。第一课时介绍人体概况;第二课时研究人体细胞;第三课时学习四种组织;第4课时学习器官、系统及人体是统一整体。
在学习人体概况时,主要让学生了解人体各部分名称。可以先让学生对照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自己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如不太清楚的名称,则应该对照书上的图来识别。最好让两个学生为一个小组,一起学习,相互提问。应注意避免我们平时讲俗语,如胳膊,应该称为上臂和前臂,学习使用专用术语。应准确知道人体的四部三层二腔和一管。四部指头、颈、躯干、四肢,三层指皮肤、肌肉、骨胳,二腔指体腔和颅腔,一管即椎管。
在学习人体基本结构——细胞时,组织学生做好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准确地绘出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图。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出其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点。还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人体各种细胞形态结构图,让学生了解人体细胞的多样性。关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学习,都应在联系动物学的基础上进行。
人体4种基本组织的细胞形态结构特点、分布及功能是本章的重点,在学习时,建议给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如挂图或永久玻片标本,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还应联系实际,让学生对组织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学习人体器官时,建议以具体器官为例,通过分析得出器官概念以及器官都是由四种基本组织构成的,并且以某一二种组织为主。应该给学生提供人体器官的图片,让学生知道人体主要器官的分布及其功能,如心、肺、胃、肾、肝等。
在学习人体系统时,建议联系动物学部分所讲的系统,分析得出系统的概念。利用书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八大系统的名称、主要器官和功能。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本章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时,建议让学生联系实际,可以通过简单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一下从平静状态变成剧烈运动后,自己的各个器官系统有什么变化,如肺和呼吸系统,心脏和循环系统,骨胳肌和运动系统等。(可以利用媒体素材中的课件)深深体会这些器官系统是怎样密切联合的,它们的协调活动充分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作用下,成为一个整体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地修正自己的行为,积极维护和改善周围的生存环境。使身体健康发育成长,心理素质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第12页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29997.html
上一篇:经典初中教案设置屏幕保护
下一篇:七年级信息技术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