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语
氓蚩蚩愆期将子无怒垝垣
尔卜尔筮咎言载笑载言于嗟鸠兮
桑葚犹可说也其黄而陨自我徂尔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罔极靡有朝矣
咥笑夙兴夜寐隰则有泮玁狁
不遑靡盬孔疚骙骙小人所腓
象弭鱼服雨雪霏霏信誓旦旦
二、成语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
三、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5XX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诗宫廷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3、《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4、《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现实主义的《诗经》与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内容标准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以及实行意义;效率、公平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深入村镇或社区,实地考察、调研、收集分配中讲求效率的表现与维护公平的表现;分组讨论讲求效率的意义和维护公平的意义;或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学会分析典型案例,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结合现实生活和课堂所学基本观点撰写政治小论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二.知识纵横本单元继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的问题之后,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看,本单元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分析,因而是全书的重点之一。本单元包括三课内容,主要讲两大问题:一是个人收入分配(第七课);二是国家收入分配(含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和第九课“征税和纳税”)。除了上述内容,另设置一个“综合探究”栏目,使学生围绕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展开调查和讨论。在第七课中,先是学习作为我国经济制度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产品分配制度,这是与第四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一个内容。从生产关系角度,这两部分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理应放在一起来学习。本教材打乱了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按照“为何生产”(消费)———“是谁生产”(生产)———“为谁生产”(分配)———“怎样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的体系安排了全书四个单元,才将这两者活生生拆解开来。虽然体系变了,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丝毫没有因此而改变。只有讲清讲透、学会学好这部分内容,才能使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和把握。接下来的第二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则是与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密切相关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虽然由来已久,但在党的xx大上又有新的发展。只有学好这一节,才能使学生做到与时俱进地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宗法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
1、文学常识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诗是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2、词语读音
箜篌怀忿槌床哽咽绣腰襦
葳蕤卑鄙蹑丝履玳瑁流纨
明月珰磐石拊掌郡丞思量
量体裁衣否极泰来白鹄婀娜
踯躅金镂鞍赍钱蟠龙琉璃
晻晻日暝摧藏蹑履怅然
戊戌戍守彷徨
第四课时(2.1,2.2)教学目的:1.掌握求函数值域的基本方法(直接法、换元法、判别式法);掌握二次函数值域(最值)或二次函数在某一给定区间上的值域(最值)的求法.2.培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教学重点:值域的求法教学难点:二次函数在某一给定区间上的值域(最值)的求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函数的三要素是:定义域、值域和定义域到值域的对应法则;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一经确定,值域就随之确定。已学过的函数的值域二、讲授新课1.直接法:利用常见函数的值域来求例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①y=3x+2(-1x1)②③④2.二次函数比区间上的值域(最值):例2求下列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与值域:①;②;③;④;3.判别式法(△法):判别式法一般用于分式函数,其分子或分母中最高为二次式且至少有一个为二次式,解题中要注意二次项系数是否为0的讨论及函数的定义域.例3.求函数的值域4.换元法例4.求函数的值域5.分段函数例5.求函数y=|x+1|+|x-2|的值域.三、单元小结:函数的概念,解析式,定义域,值域的求法.四、作业:《精析精练》p58智能达标训练
3.5植物的矿质营养教学目的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b:识记)。2.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和利用的特点(b:识记)。3.合理施肥的基础知识(b:识记)。教学重点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2.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教学难点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教学用具小麦等植物体内主要元素含量表的投影片、小麦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k、对p需要量的投影片、试管、玉米幼苗、营养液、实物投影仪等。教学方法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观察、讨论相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板书教学过程第五节植物的矿质营养一、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一)必需的矿质元素1.大量元素:n、p、k、s.ca、mg。2.微量元素:fe、mn、b、zn、cu、mo、ci。(二)非必需的矿质元素(三)溶液培养法二、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一)吸收的形式—离子(二)吸收的部位—根尖(三)吸收的过程—主动运输三、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一)能再度利用1.呈离子状态,如k。2.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如n、pmg(二)不能再度利用,形成难溶解的稳定的化合物,如ca、fe。四、合理施肥适时地施肥;适量地施肥引言: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小麦等植物体内的主要元素的含量。(教师活动:用投影仪把小麦等植物体内主要元素含量表投到大屏幕上。)提问:在植物体内哪些元素含量最多?(回答:c、h、o三种元素。)提问:这三种元素是怎么进入植物体内的呢?(回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获得c和o,从根的吸水中获得h和o。)讲述:植物体内的其它元素是怎么进入植物体内的呢?它们主要是由植物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那么,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我们就叫它为矿质元素。植物是怎样吸收、运输和利用这些矿质元素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五节内容:植物的矿质营养。讲述: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土壤中矿质元素有许多种,这些元素是否都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呢?我们来看课外小组的同学做的一组实验。[同学活动:课外小组同学展示并讲解他们用溶液培养法培养玉米幼苗的过程和结果。一号试管是用含有全部矿质元素的营养液培养的玉米幼苗(该幼苗生长正常);二号试管是用缺少氮元素的营养液培养的玉米幼苗(该幼苗矮小瘦弱,叶片发黄,叶脉呈淡棕色);三号试管是用缺少氮元素的营养液培养的玉米幼苗,在幼苗出现不正常生长后,又补充了氮元素后培养的玉米幼苗(该幼苗又恢复了正常生长);四号试管是用缺少铝元素的营养液培养的玉米幼苗(该幼苗正常生长)。](教师活动:用实物投影仪把同学们实验的结果依次投到大屏幕上。)讲述:从同学们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氮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因为缺少了氮,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补充了氮。植物的生长发育就能恢复正常状态。铝元素则不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策,因为缺少了铝,植物仍能正常生长发育。我们把课外小组同学采用的实验方法叫溶液培养法,即用含有全部或部分矿质元素的营养液培养植物的方法。目前,科学家们已确定必需的矿质元素有13种.其中n、p、k、s、ca、mg属于大量大素;fe、mn、b、zn、cu、mo、cl属于微量
元素。讲述:植物是怎样吸收这些矿质元素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个问题: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提问:矿质元素都存在于哪里?(回答:土壤里。)讲述:对,矿质元素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于土壤里,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形成离子,才能被植物的根尖吸收。你知道硝酸钾中的n和k是怎么被根吸收的吗?(回答:硝酸钾溶解在水中,形成k+和no3-,k+和no3-分别以k+和no3-的形式被报尖吸收。)植物只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那么植物的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会不会就是同一个过程呢?如果是同一个过程,大家想一想,吸水量和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应该是什么关系?(回答:成正比的关系。)可是科学实验证明:植物根的吸水量和吸收矿质元素离子量并不都是成正比的关系,例如:科学家用菜豆做实验,发现菜豆的吸水量增加约一倍时,k+、ca2+、no3-和po33-等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量同原来各自的吸收量相比,只增加0.1~0.7倍;又如,有不少实验甚至得出这样的结果:植物的吸水量少时,某些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量反而增多。可见,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不是同一个过程。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土壤溶液中的矿质元素透过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细胞进入内部的过程,不仅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质的协助,而且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作用释放出的能量,那么,这种运输方式属于哪一种呢?(回答:主动运输。)如果用化学药品抑制根的呼吸作用,根细胞内atp的形成就会受阻,直接影响主动运输过程。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就会中断。由此可见,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了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讲述:矿质元素进入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后是怎样运输和利用的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个问题,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矿质元素进入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后,随着水分最终进入根尖内的导管,并且进一步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有些元素(如k)进入植物体以后,仍然呈离子状态,因此容易转移,可以随时被运送到新生的或急需的部位去,能够被植物体再度利用,所似k在老叶中的含量会大大减少。有些矿质元素(如外n、p、mg)进入植物体以后,形成不够稳定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分解以后,释放出来的矿质元素又可以转移到其它部位,被植物体再度利用,所以n、p、mg在老叶中的含量也会大大减少。例如,mg是合成叶绿素所必需的一种矿质元素,当叶绿素被破坏分解掉以后,mg就可以转移到叶内新的部位,被再度利用合成叶绿素。有些矿质元素(如:ca、fe)进入植物体以后,形成难溶解的稳定化合物如草酸钙),不能被植物体再度利用,也就是说fe和ca只能利用一次,所以在衰老的组织器官中fe和ca的含量会大大增加。讲述:不论是花、草、树木还是农作物,它们在一生中都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必需的矿质元素,那么,不同植物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是相同的吗?(回答:不同。)提问: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n、p等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是相同的吗?.(回答:不同。)提问: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n、p等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是相同的吗?(回答:不同。)讲述:好,让我们来观察小麦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k,对p的需要量。(教师活动:用投影仪把小麦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k的需要量和对p的需要量投到大屏幕上。)讲述:大家看,小麦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k的需要量,对p的需要量各不相同。那么,我们如何利用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的这一特点来促进植物的生长呢?请同学们讨论。(同学讨论。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得出结论:1.要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地、适量地施肥,以便使植物体茁壮生长,并且获得少肥高效的结果。2.疏松土壤,促进有氧呼吸的能量释放,以促进根系对必需的矿质元素的吸收。)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想一想“土”是不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没有“土”植物能生长吗?回答:土不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没有土,可以用溶液培养法培养植物。)这就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无土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有什么优点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小字内容后进行讨论。(同学讨论结果:1.能用人工的方法直接调节和控制根系的生活环境,从而使植物体能够良好地生长发育,达到高产。2.节约水肥,产品清洁卫生,有利于实现农作物栽培的工厂化和自动化。3.不受耕地的限制,可以在沙滩地、盐碱地、海岛以及楼顶、阳台等不适宜栽种农作物的地方栽培,极大地扩大了农作物的栽培范围和面积。)。讲述:大面积开展无土栽培是非常有前途的。它可以使我们摆脱耕地少的困境,但是无土栽培需要具备一定的设备条件和较高的技术。目前,我国的无土栽培主要用于温室大棚中蔬菜和花卉的栽种,其它栽培还有待于开发。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
2.使学生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4.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引言]在高中,化学仍是一门必修课。“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引自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的一次讲话。也许我们对这句话的含意还知之甚少,相信学完本节课后一定会同意西博格教授的观点,对化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化学经历了史前的实用技术阶段到以原子-分子论为代表的近代化学阶段,以及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物质结构理论为代表的现代化学阶段
早期的化学只是一门实用技术,在这一方面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的四大发明有两项是化学的成就。我国的烧瓷技术世界闻名。精美的青铜制品(见彩图)世上罕见,以上这些科学技术在世界人类的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对药物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广泛探究之下,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跨入了科学之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发现了大量元素,同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根本性规律——元素周期律。现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建立,使物质世界的秘密进一步揭开,合成物质大量出现。
我国的化学工作者也做出了突出贡献。牛胰岛素的合成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为人类探索生命的秘密迈出了第一步。
化学理论发展促进了合成化学发展。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促进了材料、能源等科学的发展。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里程碑。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材料作标志。没有半导体材料就没有计算机技术;没有耐高温、高强度的特殊材料就没有航天技术;没有光导纤维就不会有现代通讯;没有合成材料,今天的生活还会这么丰富多彩吗?
[设问]除了合成材料外,人类社会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化学解决呢?
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提高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需要化学;保护人类居住的环境需要化学;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吃饭问题需要化学;维护人体健康更离不开化学,我们不难看出在社会发展中,化学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
[设问]怎样才能运用化学知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呢?
(请同学们看课本图5,并讨论)
[一分钟演讲]: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提供的素材和自己的体会,做一分钟演讲:“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过渡]化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此重要,应该如何学好化学呢?
[讲解]除了要注重化学实验,掌握有关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十分重要。在化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有实验法、模型法、逻辑法等。
在化学学习中,我们要从实验中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许多结论要通过实验验证;许多未知需要实验去探索;作为研究化学必备的实验技能需要通过做实验去提高。
目前的实验条件下,原子用眼睛不能直接看到,要研究化学规律必须了解原子的结构,这就需要建立原子的模型,通过模型去想象原子的真实结构。不仅原子需要,分子也需要,前面的牛胰岛素分子模型,是许多科技工作者汗水的结晶。因此,模型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课题
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授课人郭洪春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认识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2)了解我国建国以来城镇化进程,探讨多样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3)以我国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4)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衣着、住房追求的变化,以及人们流行语言的变化,切实体验改革开放后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下中国的现代生活生活。过程与方法分析图表、搜集史料、情景再现、问题探究等方法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或社区、家庭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并做简易报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搜集和体会生活中体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各方面例证,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和感悟,培养历史论证能力;认识到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使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是进入现代化的重要道路。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原因及影响教学难点搜集和体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各方面表现教法学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法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含多媒体运用
知识结构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演示课件演示课件展示图表资料提出问题演示课件展示图表资料提出问题演示课件理论提升指导学生展示资料展示图表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引出我国城镇化道路提出问题提供框架指导学生展示和讲解所搜集的资料展示练习题结课问题导入讲授新课第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从gdp看沧桑巨变1、从gdp的变化看发展描述我国建国以来gdp增长轨迹,并分析其巨变原因。2、经济巨变的体现gdp增长轨迹横向比较,搜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变化情况的资料,展示并分析。3、下一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1、什么是城镇化?2、建国以来城镇化的历程以身边熟悉的例子论证说明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的曲折过程。将数据变成图表资料,更直观的说明问题,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原因。3、我国城镇化的道路(1)小城镇的崛起
a.乡镇企业异军突起b.农民进城务工经商(2)城市区域化,形成城市群雏形4、城镇化战略xx年提出实施积极城镇化战略作为济南的下一代主人,设计济南的下一步城市建设该如何展开。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1、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2、互联网的影响四、时尚中国1、思想观念时尚2、生活时尚(1)穿着时尚(2)家居时尚3、语言时尚随堂练习小结经济腾飞带来了社会进步和生活巨变。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是确保经济高速持续增长、指引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自由发言(提前准备搜集资料)看图思考回答看图表回答回答看书总结(搜集资料)展示资料(搜集资料)看图表回答回答(查找资料)回答(搜集资料)展示资料其他同学积极配合思考回答
开发海岛和海域资源,对建设海洋经济强国意义重大。一方面,海岛及其周围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港湾和矿产等资源。另一方面,海岛是划分海洋国土的重要依据,开发利用海岛,有利于维护自家海洋权益,保证国家安全。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海岛的资金和科技投入,从解决交通、能源和淡水供应等着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海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本单元共两节内容,第一节介绍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侧重介绍了该岛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这是开发建设海南岛的前提和基础。第二节介绍了海南岛开发的具体途径和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紧紧围绕“人地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主线,既强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又十分注意海岛和海域环境的保护。这是本单元的重点。资源开发的具体途径是本单元的难点。学习时要抓住其“特色”,海南岛的区位特色、资源特色与国家需要、市场需要相结合,决定了其可持续发展一网上课堂(一)本讲主要内容及考试要点:本讲包括第十一单元一、二节1.对我国海域和海岛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并且了解我国海洋开发的现状。2.综合和客观地分析海南岛具备的自然资源优势,分析可持续开发的相应措施。3.了解海南岛开发和保护的主要内容,分析海南岛的产业区位规律和区位因素。4.学习海南岛开发和保护的发展思路,结合本岛或本地的特点,分析本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具体思路和具体措施。5.学习和掌握用地理的思维习惯(综合评价)来分析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二)学习指导1知识结构2知识要点11.1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地理区位优势优势华南、西南海洋与陆地结合部——开发南海周边为港澳台、东南亚及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国家靠近日本到东南亚深水航道中段连接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开发限制条件处在我国国防前线,边防责任重大处在我国南部一隅的岛上,交通不便起点低、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金匮乏开发历程1988年成立海南省,给予行政的相对独立性海南岛确定为海南经济特区.享受优惠的经济政策资源优势陆地热带资源优势——丰富的光热优势:光照充足,夏长冬暖,农作物一年三熟中高周低,环形层状地貌不利:冬季低温、夏秋台风开发:热带物种基因库,适宜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中高周低,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环形层状地貌适宜发展多种类型农业陆地热带景观、热带雨林、热带作园、自然保护区旅游海洋资源优势优势:管辖了全国海洋面积的2/3,提供了发展的多样化的条件渔场面积大,种类多、生长快、渔汛期长,浅海、滩涂面积大,港湾多南海海岛众多,共计有的600多个岛礁海底有着极为丰富的油气资源,勘探局限在近海开发:油气——南海海上石油开采平台渔业——南海渔业、人工养殖场旅游——海滨浴场、滨海和海下热带景现、红树林生物——鱼虾贝类和生态动植物空间——岛礁可以开发成为海上渔业补给、贸易、旅游以及热带海洋科学研究与实验基地11.2海南岛的开发与保护合理布局产业海岸带——建设港口及加工区,重点发展、促进本岛转向外向型丘陵和台地环带——热带农业区山地丘陵带——水源区、热带自然景观发展特色经济——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成为新型的工业省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度假休闲旅游胜地支柱工业——油气化工、汽车制造、饮料食品、化纤纺织、医药纸浆和建材、港口加工区和重化工业等我国最大的热带作物基地和育种基地(高效)——热带水果、花卉、蔬菜、水产品、橡胶等热带作物特色旅游——民族风情;热带风光(市场以国内、港澳、和欧美)海南岛的环境保护扶持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公众环境意识,鼓励公众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加强海洋环境的管理和监测3教材分析11.1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着重从海南岛的区位优势、热带资源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区位优势突出其“外向性”,为了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加快海南岛社会和经济发展,1988年国家将其划定为经济特区,使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热带资源优势主要表现为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使农田终年可以种植,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为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使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成为我国北方各省前来育种的基地。海洋资源的主要优势是丰富多样,如多种类型的海洋生态系统,品种多、生长快、渔汛期长的渔业资源,可与波斯湾媲美的油气资源,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等等。因此,学习时不仅要知道海南岛有哪些资源,更要抓住其“特色”,即它与其他地区同类资源相比有哪些特殊性,这是确定海南岛开发方向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还要注意课本中几幅图、表的运用,使图像系统与文字系统紧密结合,相得益彰。“课后活动”(见教材116页)1.从表中可以看出:海南岛面积最小、人口最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是三岛中最低的一个岛。也正是由于其经济落后,发展的起点低,所以开发潜力较大。如果将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与市场需要、国家需要相结合,因地制宜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不仅对海南岛,而且对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国也将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其发展前景十分美好。2.要扬长避短,发挥海南岛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就需要在充分研究和认识各地区资源和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发展特色经济。同时重视环境保护,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1.2海南岛的开发与保护“开发”与“保护”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实现海南岛及海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南岛的开发途径一是合理布局产业,二是发展特色经济。前者强调因地制宜,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有所侧重,后者突出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海南岛的优势。学习“合理布局产业”,要以图11.5“海南岛的环带开发布局”为依据,了解不同环带的自然环境特点,明确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的优势。学习“发展特色经济”,既要联系前一节提到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又要结合图11.6“海南岛的工业分布”、图11.7“海南岛的热带高效农业”、图11.8“海南岛的旅游资源”明确其工业特色、农业特色和旅游特色。“课后活动”(见教材p120)1.建设生态省的意义也即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生态持续发展为基础,以经济持续发展为条件,达到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既促进海南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繁荣,也有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护国家安全。面临的问题是交通落后、能源淡水供应不足等。建议: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成为新型的工业省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度假休闲旅游胜地。2.海洋——a、d海岸——chfi丘陵和台地——b山地——egj理由:根据地形的分布特点和生物的分布特点因地制宜。4重点、难点:客观地分析海南岛的优势、劣势,分析该岛可持续开发的具体措施及产业布局规律。资源开发的具体途径——了解海南岛的特色经济部门及利弊条件。了解海南岛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进行海洋环境的保护。根据海南岛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保护环境等因素对海南岛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二、网上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海南岛四面环海,处在日本到新加坡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与我国隔海相望的东南亚邻国a.3个b.4个c.5个d.6个2.分别是我国最北和最南的经济特区是:a.厦门和汕头b.上海和海南岛c.厦门和海南岛d.深圳和珠海3.海南岛的成因是:a.火山岛b.大陆岛c.冲积岛d.珊瑚岛4.海南岛的气候类型属于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5.下列叙述不属于海南岛所在省的特点a.是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宝库b.是我国惟一的岛省c.是我国管辖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d.是我国惟一全部位于热带的省6.以下关于海南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充分发挥热带资源的优势,建成我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b.突出热带海滨和岛屿以及少数民族风情特点,高标准地规划和建设生态旅游区。c.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以油气化工、汽车制造、电子工业等重工业为支柱的现代工业体系。d.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有计划地开采近海珊瑚礁。7.我国南方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莺歌海盐场位于a.海南岛西南b.长江三角洲c.珠江三角洲d.海南岛东南8.下列旅游区既是海南岛十大重点开发旅游区,又属文化景观的是:a.东坡书院b.五指山c.海瑞墓d.天涯海角9.目前,海南岛的产业结构特征是:a.以第一产业为主b.以第二产业为主c.以第三产业为主d.第二产业增长最快10.海南岛的山地丘陵带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是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地区和河流发源地。本区首要任务是:a.发展特色旅游业b.发展山区工业c.建立自然保护区d.发展立体农业11.利用海南岛本地资源适宜发展以下哪些制造业①煤炭工业②生物医药③油气化工④炼铝工业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二)、综合题1.读下图,回答问题:(1).海南岛地处我国南部边睡,北部与广东雷州半岛之间仅隔———海峡,地理区位优势明显。(2).海南岛是我国的热带宝岛,光照充足,日均温≥10℃,积温在———℃以上。最冷月的平均气温超过———。农作物可以———年———熟。(3).海南岛地形特点是———。土地利用类型———。2.读“海南岛各地气温和降水的月份分配”图。回答:(1).海南岛的气候特征:————————————————————————。(2).分析这种气候的主要成因——————————————————————。(3).试简述这种气候对海南省农业和旅游业有何影响。————————————。3.简述海南岛的开发与发展应注意的问题。4.红树林和珊瑚礁为世界上高生产力生态系统。海南岛东北沿海滩涂的红树林,其品种之多、林相之齐,居全国之冠,拥有我国大部分红树林品种的东寨港,是目前我国惟一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红树林和珊瑚礁不仅是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而且在旅游业、工业及生态学上都有重要价值。(1)试简述红树林、珊瑚礁在生态学上的作用。(2)造成红树林、珊瑚礁被破坏的原因有哪些?(3)针对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应采取哪些对策?5.读“海南岛果菜上市时间”表,回答:12月1月2月3月4月5月蔬菜西瓜菠萝香蕉芒果荔枝(1)海南岛蔬菜、西瓜上市时间与我国北方地区有何不同?为什么?(2)如何充分利用这种差别来发展海南岛的经济?答案:(一)选择题:1.d2.c3.b4.c5.b6.b7.a8.c9.b10.c11.b(二)、综合题:1.(1).琼州海峡(2).800016一三(3).中高周低,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组成环形层状地貌,多种多样。2.(1)冬季温和干燥,夏季炎热多雨。(2)这种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其成因除因海陆热力差异外,还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3)丰富的光热资源使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为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除盛产橡胶、甘蔗、椰子、咖啡等热带经济作物,还盛产菠萝、荔枝、芒果、菠萝蜜等热带水果。高温多湿的自然条件,还使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温室。每年冬季,许多人来这里繁育农作物良种或进行科学实验。海南岛农田终年可以种植,农作物可一年三熟。但受季风影响,热带作物在冬春季节需要注意低温危害。而夏秋季节台风活动旺盛,破坏力比较大,要注意防御。海南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海域环境良好。沿海浴场和滨海、海下热带景观如珊瑚礁、热带鱼群、椰林风光、红树林、热带雨林、热带作物园和自然保护区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因此开发海南岛旅游资源,要突出热带海滨和岛屿以及少数民族风情特色,发展海洋生态游、热带雨林考察游等专项产品。3.保护海岛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能发展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业和农业(如能源密集型农业);不能发展大量消耗淡水的工业等。总之不能因近期利益而丧失长远利益,要把资源开发和海域环境保护紧密联系。4.(1)既可减轻风暴潮的威胁和损失,阻挡海浪侵蚀海岸,又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2)滥砍乱伐,特别是大面积的围海造田使红树林遭到破坏。珊瑚礁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炸礁制灰、挖礁建房及制作工艺品等。(3)首先要提高公众环境意识,鼓励公众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减少和杜绝人为破坏环境;其次,禁止开采近海珊瑚礁,保护并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建设环岛防护林。5.(1)海南岛蔬菜、西瓜上市时间是冬季,而北方地区是夏季。原因是海南岛地处热带,光热充足,冬季气温也较高,适宜蔬菜、西瓜的生长。而我国大陆,尤其是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在0℃以下,只能在夏季才能种植蔬菜和西瓜。(2)发挥海南岛“大温室”的作用,利用海南岛与大陆省份的季节差,建设具有市场需要的冬季瓜菜等系列商品生产和加工基地,面向国内市场,带动农业经济全面发展。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3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