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写出一份教学方案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教案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收藏】 《草船借箭》教学思考范文网页版”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本课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整节课以读为本,初读整体感知,细读感情,熟读背诵。在自读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阅读、思考;自悟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思考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语言文字情感过程。本节课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了起来,使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精彩及高潮部分在于对文中人物鲁肃的评价。大部分学生说:“从鲁肃果然不提借船之事,我觉得鲁肃是个忠厚老实之人。诸葛亮不就是看准了他这一点,才请他帮忙的吗?”有一男生站起来反驳道:“老师,我觉得鲁肃不是个忠厚老实之人。他尽忠于诸葛亮,而背叛周瑜。周瑜那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吃里扒外,怎么能说他忠厚老实呢?”针对鲁肃究竟是否忠厚老实,我没有急于分析,此时我问他们喜欢谁,为什么喜欢?学生均说喜欢诸葛亮,并谈了原因。此时借机我说:“大敌当前,多么需要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家。然而,周瑜却置他死地,你忍心看他死吗?”学生们异口同声说不愿意,此时再分析鲁肃人物特点水到渠成。
整节课缺陷在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太强,组织语言能力还有待提高,以后力争在课内外多加强训练,多组织一些有关口语表达能力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内容:安排材料的方法,分段,“果然”一词的运用。背景,人物的性格特点总体感受,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深入理解。
第二课内容: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忠厚守信,曹操的多疑具体的理解。第二段人物对话时玄机的理解,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想象描述。全文整体理解,总结。作业。
【教学准备】
学生读熟课文,了解相关背景。按课后问题思考,了解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背景。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初步了解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守信忠厚,曹操的多疑谨慎。
3、能正确使用“果然”造句。
4、了解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并分段。
5、说出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
3、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介绍背景: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
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2、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填空提示)
2、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最关键的是哪一部分?(找到关键材料,找出起因、结果给课文分段)
3、说说安排了哪几个材料?
4、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等四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你能用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
妒忌、神机妙算、守信、多疑(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1、探究人物的特点:两组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组曹操,一组鲁肃。
2、交流:
⑴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雾大到什么程度?
这是偶然还是原就料到?何以见得?
板书:
识天象
预料的和事实的一样,可以用一个“果然”连接。
运用“果然”说句子。
②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一字儿摆开有何用意?出其不意。
船的阵式有何变化?为什么这样调头?
板书:
周密部署
③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④ 鲁肃答应了,他并不了解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板书:
识人心
⑤ 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⑥ “希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要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1000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这叫什么?
板书:
识地理
⑵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懂阵法。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阵图,乃庸才也”。
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后记录〗
1、本课设计的主要特点:运用自主学习的方式理解人物的性格:
⑴ 通过预习,学生已经总体感知到周、诸葛、曹、鲁等人的特点:
分组后,让不同的组承载不同的任务,具体地感知。反馈交流部分,本课重点围绕“神机妙算”进行交流。学生能抓住具体的句子,说明借箭的必要条件,从而理解诸葛的“神机妙算”。对于理解是到位的。
⑵ 注意到了语文的工具性要素训练:
其一,让学生在提示的引导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基本上能够比较简要地概括事件的内容。其二,抓住关键内容,梳理出事件所安排的四个材料。自以为,这也是本课体现工具性的一处有意识的设计与实践。
2、问题反思:
⑴ 尽管理解是到位的,但是学生参与交流的面不广,其原因:有的是学生不敢说这种心理原因,有的是学生确实没有感知,不理解。
⑵ 朗读的时间不足:
按照现在“读中感受”这种观点来看,只有充分读才能有充分的理解。这是对的。但事实上,尽管读得不多,但学生默读的时间还是充分的,特别是课前预习比较到位(读5篇,并对主要问题进行过思考)。所以并不影响学生的理解。问题是:公开朗读的次数较少。朗读与理解的有机结合,对我来说是弱项。以后重点拿几篇抒情性较强的课文来练习自己的这方面的能力。
⑶ 在板书出借箭成功的四大要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
是这样引的:知人心,懂天象。那么诸葛对于顺风顺水的把握可以怎样概括?结果学生仍不能用三个字概括,最后还是本人说出:明地理。对于“一字排开”,船头的调向,应该概括为:懂阵图。时间关系,尚未概括,只能留待明天,也是本课遗憾之处。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①学习第一段。
【师生活动】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点拨】周瑜明知故问;假惺惺说;狡黠地说;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
②思考: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点拨】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设计说明:开放的课堂,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读的兴趣和自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提高了读的质量。)
(四)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一、教材简析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从本课内容来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周瑜险恶用心的了然于胸,二是对借箭的通盘考虑和周到安排。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重点。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诸葛亮 妒忌 都督 惩罚 擂鼓 呐喊 丞相 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目标
1、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从古典故事中,体会民族文化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课前收集诸葛亮、曹操、鲁肃等有关人物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②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成的文章《草船借箭》,出示课题,当“草船借箭”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什么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用草船怎样借箭?为什么能借到箭?)
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边读边想,并勾画出生字。
(设计说明:带着问题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①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这篇课文有7个生字,请看屏幕(幻灯出示)
诸(zhū) 妒(dù) 督(dū) 寨(zhài) 擂(lèi) 呐(nà) 丞(chéng)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这几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自由读出这几个生字,看一看它们在字音和字形上,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点拨】“诸”,“寨”“丞”的读音,它们的声母是翘舌音,“丞”字是后鼻韵母。注意“丞”字的笔顺;“寨”字的结构,它是由上中下三个部件组成的,在书写时,要把这三个部件写得紧凑些才好看。还有“呐”的读音,声母是“n”。还有“督”字要注意下部分是“目”字,不是“日”字。下面就请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②整体感知:
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按照惯例,老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希望《[教案范本] 《草船借箭》教学思考》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课文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研读主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首先让学生去找,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孩子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当我们提起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发展,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本站收集了《【热门教案】 《草船借箭》教学思考(篇一)》,供您参考。
在上完这课后,我对我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我发现有一些在教学中闪光的地方,但更多的是教学中的不足。
一: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对课堂教学的设计
在这方面我做得较好,在本课的教学中,先从课文的结果入手,让学生思考草船借箭的结果怎么样?学生得出结论:诸葛亮神机妙算,获得草船借箭的成功。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从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这三个方面来理解神机妙算。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理解课文,诸葛亮笑着对鲁肃说的这句话,抓住关键词笑,提问:笑的时候心情怎样?你觉得是什么样子的笑?让学生用不同的笑来读这句话。在教学中注意育人教育,教师不但是教会学生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周瑜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学生做了两方面的比较后,提出疑问:做人应该做哪种人?这时候就做到了育人的工作,诸葛亮心胸宽阔、顾全大局、神机妙算我们应该做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周瑜心胸狭窄、妒忌心重,我们不应该做周瑜那样的人。
二、教学经验不够,在这方面我吃了很大的亏。
在上第二课时前,我怕孩子们不能对船头船尾的朝向这一知识难点进行突破。在课前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下,结果导致了他们对课文不感兴趣了,但孩子们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课文,只是对课文面上的理解。就因为这样孩子们对本课本来充满的浓厚的兴趣,但因为没了教学的难点孩子们在上课的时候似乎兴趣就不那么浓厚了。
三、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作为年轻教师在这方面把握得
不够好。特别是深入的理解课文这方面作得不好,怎样抓住一个关键点来来把文章学得更深一些,怎样读?怎样提问?使孩子们更有兴趣,我觉得自己还很困惑,比如:当讲到船头船尾的朝向等问题时,成绩好的孩子一下子就回答出来了,我这时候就急了,不知道怎么办,我知道有一些孩子并没有理解,我就把自己画的船头船尾朝向那幅图拿来展示,自己进行讲解,我觉得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得不够妥当的地方。
四、在书写板书上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我的板书在设计上本来是不错的,但是在书写过程中,我自己没有排好版,字写得有点大,布局不太合理,主板书和次板书挨在了一起。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反思等,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这一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值得思考。《草船借箭》的教学,试图以探究性阅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讲述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神机妙算,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以“神机妙算”一词为突破口,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能力目标:
学习从重点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此,根据教材故事性较强,学生较感兴趣读的特点,在组织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握探究主题。接着,引导确定探究内容,领悟探究策略,再组织学生进行类化探究体验。
【学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学习。
1、抓住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课文。
2、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从相关词句入手,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流程】
一、通读课文,把握探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神机妙算”这一最有研究价值的词。
二、精读课文,领悟探究策略
自读“雾中借箭”,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抓住相关句子的联系,引导学生体会、探究,认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和周瑜的自叹不如。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三、再读课文,类化探究体验
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概括“用联系的方法来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再次探究“雾中借箭”。(组织学生研读、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2、以“懂地理”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
四、回读课文,深化探究主题
1、学生自学:自由读“神机妙算”这一部分内容,用浪线划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再用心体会诸葛亮神在哪儿,妙在哪儿。
2、学生交流汇报,朗读体会诸葛亮“知天时”。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生:三天后江上出现了大雾,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师: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体现雾的大。
生:(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这雾大吗?小雾!(众笑)
(生第二次读)
师:雾大吗?中雾!(众笑)
(生第三次读)
师:还不够大,你们听王老师读。(教师范读)来,像王老师这样读一读!
(生自由感情朗读)
师:你们的表情告诉我,雾很大,很浓。注意,这是一场大雾,一场浓雾!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诸葛亮也看到了。鲁肃心里会怎么样?
生:害怕。
师: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读出让人害怕的语气。
生a:(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
师:你不是鲁肃!(众笑)谁能读得比他更让人害怕?
(生b读得很有感情)
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
师:你就是诸葛亮,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读得很好)
师:是呀!这场大雾我都盼了三天了!多让人高兴啊!(众笑)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本句)
反思:
1、独辟蹊径,从不同角度,以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
为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知天时”,我抓住“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这一句精心设计读的训练,以读代讲。短短一句话,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语气去读,分别读出了雾的大、鲁肃的害怕和诸葛亮的高兴。我还十分注重读的训练方式,通过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练读、品读,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文中人物性格的把握,还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朗读技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领悟到:对短短一句话,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更不用说一篇文章了。文学有其多义性、丰富性,我们读书就应该有自己的见解。
2、评价学生朗读,风趣幽默,别具一格。
当学生对文句的理解不深,朗读不到位,心里正着急时,我给予幽默、个性化的评价,巧妙地创设了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化解了学生的紧张心理,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也渗透了朗读的指导。
一、群()群力
二、修改病句:
1、秋天的张家界风景区,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2、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受到了教育。
3、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馆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4、我国是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国家。
5、老师讨论并听取了校长的报告。
6、校园里屹立这一棵棵白杨。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变换。
1、巴金说:我爱月亮,但我也爱星星。(改转述句)
2、海鸥们朝遗像扑过来。(改比喻句)
3、这些北京来的客人水平非常高。(改变词序,改变意思)
4、我们自己辛苦。我们给别人增加麻烦。(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
四、下列一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爷爷很快恢复了健康。
b、小刚的肩膀被沉重的担子压得喘不过气来。
c、这次语文测试,全班同学普遍成绩提高了。
d、尽管天气很冷,小明每天早晨就锻炼身体。
五、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森林报》是苏联作家维比安基办的一份报纸。()
参考答案:
一、群(策)群力
二、修改病句:
1、秋天的张家界风景区,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张家界风景区的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或秋天的张家界风景区,是美丽的。
2、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受到了教育。把使通过去掉,这个句子犯了没主语的毛病。
3、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馆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把古迹改为地方。
4、我国是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国家。改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5、老师讨论并听取了校长的报告。改为老师听取并讨论了校长的报告。
6、校园里挺立着一棵棵白杨。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变换。
1、巴金说,他爱月亮,但他也爱星星。
2、海鸥们像潮水一样朝遗像扑过来。
3、这些来北京的客人水平非常高。
4、我们不仅自己辛苦,还给别人增加麻烦。
四、下列一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五、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森林报。
()是科普读物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39492.html
下一篇:[优质课件] 我的老师之三